【群言】统战工作要能容人之短之失之异

时间:2019-05-15 04:0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群言】统战工作要能容人之短之失之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群言】统战工作要能容人之短之失之异》。

第一篇:【群言】统战工作要能容人之短之失之异

【群言】统战工作要能容人之短之失之异

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是指导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准确把握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关键是深刻理解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需要不需要统一战线、需要什么样的统一战线、怎样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这三个重大问题。新形势下需要不需要统一战线

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明确,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是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法宝。深刻理解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地位作用,关键要从总书记强调的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样、社会阶层更加多样、社会思想观念更加多样来思考。

一是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样。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通过大规模建立国有经济,初步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格局,在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迅速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此后,在所有制问题上,我们一度陷入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误区,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完全等同于公有制本身,造成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单一化、固定化,影响和阻滞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探索形成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所有制理论,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数量已占市场主体的90%,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0%,固定资产投资超过60%,解决就业超过80%。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目前已有7000多万,他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自身企业发展的信心、对社会的信誉不断增强,但也有一些人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严肃的政治问题。统一战线联系着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引导、促进“两个健康”上责任重大,需要发挥更大作用。

二是社会阶层更加多样。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原有“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深刻变动,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不断产生。马克思指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为根本的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结成的各种利益关系。阶层不断分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做好不同群体的团结引导工作,更好地回应诉求、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当前我们对新的社会阶层整体关注较多,对加强某些具体群体的教育引导考虑较少,特别是对新情况新问题尚未全面深入把握。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等数量增长很快,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目前全国已有执业律师27万人,他们接触社会问题多,政治参与愿望强,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包括新媒体从业人员和网络意见领袖在内的网络人士大量涌现,他们知识层次高、流动性强、思维活跃,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深入开展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的统战工作,是一项紧迫任务。

三是社会思想观念更加多样。总书记强调,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思想防线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历史地看,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当前,我国社会思想观念的独立性、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任务十分繁重。统一战线大家多、专家多、名家多,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方面肩负重要责任。统一战线成员与社会各方面成员的思想是相互影响的,很多党外代表人士起着“一根头发”带动“一把头发”的作用,如果他们的思想出了问题,不仅会动摇统一战线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而且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需不需要统一战线,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真正要做到在实践中重视和运用统一战线这个法宝,关键是按照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和《条例》精神,加大各级党委“四个纳入”的落实力度。

第一个纳入,是把统一战线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专题研究重大问题。统战工作是政治工作、思想工作、群众工作。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对统战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统战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从全党和全局的角度看,统战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一些领域,统战工作又是主角、主阵地。要落实成立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党委常委担任统战部长等政策规定,使统战工作真正摆到各级党委的工作“大盘子”,既有职责、更有权能。

第二个纳入,是把统一战线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各地在统战工作考评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的综合考核未包括统战工作内容;有的分值比重过低,被基层干部称为“马尾巴的功能”;有的缺乏约束力度,考核办法过于宽泛和宽松。要继续推动各级党委特别是市、县两级把统战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的考核内容,作为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第三个纳入,是把统一战线工作纳入宣传工作计划。很多基层干部和群众反映,平时看不见、听不到统战工作,忙起来自然就想不起、顾不上;有的地方对统战工作的宣传内容较为刻板、形式较为单

一、效果较为一般。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为统战宣传有规模、有影响、有声势提供机制保障,形成有利开展统战工作的良好氛围。第四个纳入,是把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内容。目前主要问题是缺乏高质量教材和优秀师资,影响了对各级党政干部的统一战线知识培训。下一步应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教材、一手抓师资,搞好统一战线理论政策培训,提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做好统战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新形势下需要什么样的统一战线

总书记重要讲话对统一战线的形势、任务、性质、特点进行了全面论述,对各领域统战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是建设更加巩固的统一战线。统战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团结统一战线广大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而不懈奋斗。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统一战线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要不断巩固已有共识、推动形成新的共识;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关键在于真正的内心认同,要在实践中逐步坚定信念。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引导党外人士正确认识新形势,增强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应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的优势,请一些专家、大家现身说法,立足专业知识,把我国经济为什么能够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问题讲清楚,有效提振信心。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继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者、维护者和捍卫者。二是建设更加广泛的统一战线。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和《条例》着眼不断扩大统一战线的团结面、拓展统战工作范围,在理论和政策上取得了许多新突破新发展。统一战线在外延上进一步拓展,“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写进统一战线性质,统一战线第二个范围联盟覆盖面更广;在范围上进一步扩大,把“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统称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既包括了之前的3类人员,又包含了刚刚纳入统战工作范围的“新媒体从业人员”,还包括今后可能出现的新群体,空间更广。统一战线宜宽不宜窄。新形势下统战工作需要拓宽视野,对一些新的社会群体要摸清底数、开展工作,港澳台海外人士只要愿意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需要加强团结;需要改进方法,对律师、会计师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和归国留学人员等群体,要研究与相关行业协会、联谊会等合作开展工作的途径、机制。三是建设更加包容的统一战线。求同存异、体谅包容是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统一战线既注重“合”力,也讲求“和”力,只有始终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坚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虚怀若谷的气派,和而不同、包容共济,才能最大限度地把不同地方、不同领域、不同信仰的全体中华儿女都团结起来,在互相尊重中提升共识,在平等相待中增进互信。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始终贯穿着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需要不断增强包容性。特别是强调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在守住政治底线的基础上,对其他各种多样性要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把统一战线尊重不同意见、包容不同观点的要求讲得十分透彻。做统战工作,就是要能够容人之短、容人之失、容人之异,并且善于求同存异、求同化异。这是工作的难点,也是体现工作水平的关键点。四是建设更加和谐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的团结和谐是整个社会团结和谐的重要基础。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利益关系不断调整,一些矛盾和问题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到统一战线“五大关系”之中,迫切需要做好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特别是在民族、宗教工作领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入,涉及民族和宗教因素的矛盾纠纷不断增多,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一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融入城市过程中,因文化风俗差异、法律意识淡薄、经济利益竞争等因素引起的矛盾纠纷。二是民族地区发展中产生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引起不同民族群众间的矛盾纠纷。三是民族内部因宗教信仰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四是国际敌对势力与境内民族分裂势力勾联呼应,利用所谓的民族问题挑起矛盾纠纷。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大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要抓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契机,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善于用法律方式处理民族宗教工作领域的有关问题,正确区分民族问题与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不能把什么问题都当成民族问题。

五是建设更加创新的统一战线。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和《条例》在统一战线理论政策、体制机制和工作举措三个方面,都有不少创新。理论政策方面,明确了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方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写入民主党派性质,将“有参政议政愿望和能力”写入无党派人士的定义,确定了非公经济领域“两个健康”的工作主题,把民族工作的要求由“四个认同”发展为“五个认同”,强调宗教工作“四个必须”的要求。特别是关于党外干部培养使用方面的政策 “含金量”很高。体制机制方面,明确要建立大统战工作格局,要求切实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成立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举措方面,明确要支持民主党派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让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知情明政,要求做好新媒体从业人员和网络意见领袖等网络人士的统战工作,对港澳台海外青年要多做绵绵用力、潜移默化的工作,等等。有了新的政策和要求,下一步重在创造性地抓好落实。推动工作创新,就要深入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新对策,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要深入研究“当前工作应该怎么干”,不能一味强调“以前我们是怎么干的”。推动工作创新,还要注重与党和国家大局工作同步跟进。比如“一带一路”战略正在深入实施,扶贫攻坚将是“十三五”时期的重中之重,统一战线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和扶贫攻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需要深入调研,总结有效做法,推广好的经验,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方面作出更大贡献。新形势下怎样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

统战工作政治性很强、人情味很浓、艺术性很高,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掌握特殊的方式方法。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掌握规律、坚持原则、讲究方法。当前在开展统战工作中坚持正确的原则和方法,需要特别注意把握好以下3个方面。

一是坚持原则。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方针等。这些原则,既是一以贯之的继承,也是与时俱进的发展,抓住了统一战线的核心,反映了统一战线的发展规律,为不断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根本遵循。

原则就是规矩,明确了统战工作必须坚持什么。统一战线是政治联盟,统战工作是政治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统一战线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做统战工作,要讲求同存异、体谅包容,但前提是必须保持政治定力、坚守政治原则,在重大政治问题上不能犯迷糊。

原则也是界限,明确了统战工作必须防止什么。统一战线是战略与策略的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统战工作之所以复杂和难做,就在于对“度”的正确把握上,“左”和右都会给统战事业和党的事业造成损失。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要求我们审时度势,在政治上不偏离方向,在政策上不左右摇摆,在工作中不宽严失度。

二是把握政策。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统一战线历史一再表明,政策对头,统战事业就会实现大发展;政策偏了,统战事业就要出大问题。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和《条例》明确了统一战线各领域工作的政策。掌握好、运用好这些政策,重点是抓好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和督促检查等几个环节,其中关键是抓落实。是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落实中央政策,还是被动地、机械地套用中央政策,效果大不一样。文件精神能否得到贯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地、各部门以怎样的态度和力度抓落实。贯彻会议和《条例》精神,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指导各级统战部门结合实际抓落实、针对问题抓落实,推动重点难点问题的破解。

三是改进方法。总书记专门强调做统战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我们一定要落实好这些要求,认真学习和熟练运用统战工作的独特方法,最主要的是以下4个方面。民主协商。搞好民主协商,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建议,帮助我们党更好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另一方面可以让党外人士充分理解和接受党的政治主张和路线方针政策,在实践中自觉贯彻执行。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是跟人民商量办事的,是跟工人、农民、民主党派商量办事的,可以叫它是个商量政府”。当前,我们党就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与党外人士进行协商,已经形成一种制度。在今后工作中,要按照中央要求,推动提高民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

联谊交友。这是统战工作的基本方法。交党外朋友是为党交友,而不是为个人交友,是公谊而不是私交,绝不能搞成关系学,弄成小圈子。要通过优良的道德品质、丰厚的理论知识,获得党外人士的信任,这样我们的话才能说到他们心里去,出现不同看法时才会有做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下功夫结交一批真正与我们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诤友、挚友。要探索新的交友方法,比如通过微信等建立“朋友圈”,营造宽松自由的交友氛围,建立方便快捷的联系渠道。教育引导。当前,统一战线成员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加强统一战线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考验和新的要求。在对党外人士进行教育引导时,既要坚持政治引导,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使他们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又要善于运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坚持“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三自”方针,坚持“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的“三不”原则,从团结的愿望出发,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来统一思想、巩固共识。照顾利益。照顾同盟者利益是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的重要原则,也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条件。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你不给人家饭吃,人家就要另起炉灶。”在照顾利益时,要坚持分类照顾,各方面统一战线成员的利益诉求有所不同,需要区分情况,有针对性地照顾;要坚持科学照顾,把有限的利益分配给最需要的人,把“锦上添花”变成“雪中送炭”,实现照顾利益的效用最大化。(作者为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张裔炯)

第二篇:GM品牌战略之失

GM品牌战略之失

作者:徐雷 2522字节 2010年11月26日 11:34:25 阅读:464

通用汽车终于获得了美国政府的百亿美元贷款,可以使其缓一口气。今年12月初的时候,GM曾经发布了一则广告,最后出于保守的考虑而仅出现在汽车行业杂志上。这个广告承认“我们曾经让美国人民失望,背离了信任,失去了专注”。GM并且承诺在如下一些方面做出改善,比如:生产出让消费者愿意买并且感到兴奋的车型来;通过领先的创新科技来领导汽车业的重生;专注于核心的品牌;精简经销商网络,以提升销售和服务质量。等等。

然而这个汽车巨头能否真正由此浴火重生,为今后的企业竞争力奠定全新的基础?未必,GM走到如今这个地步,一方面是经济危机造成其现金流出现问题,而主要的方面则是其多年来奉行的战略原理出现了问题。GM站在了历史的转折关口,传统的战略思路、营销理念,我们在MBA管理课程中获得的那些一成不变的识见,并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成为指导的假设,都突然间成为失败的理由了。GM这个保守的、傲慢的大公司,能否真的采取一场壮士断腕的行业革命呢?

我们可以首先来看看GM在营销理念方面的失败之处。

1,关注产品,而不是消费者。GM一直根据汽车种类来划分不同的市场空间:中型车、紧凑型、次紧凑型等,市场区隔是由消费者来划分的,而不是产品,消费者购买汽车,并不主要因为他希望买一辆中型车,而是因为生活方式的种种理由。因此,GM对于消费者生活方式的理解一直是滞后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克莱斯勒推出微型车的时候,一时让GM大败,在SUV市场大热的时候GM又是迟迟才醒悟过来。GM应该有对于消费者心理和生活方式丰富而一手的数据,然而缺乏的是如何来诠释和解读,并进而打造出引领市场风尚的产品计划。

2,太多的产品,太多的品牌。丰田和宝马的产品线非常简单清晰,在产品线上有逻辑关系,销售员既容易推广,消费者又容易理解。GM却不是如此,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持自己在全球的市场份额,GM不断增加产品型号,久而久之便使品牌关系纠缠百结,令人莫名所以。光是美国市场上就有8种品牌之下的60种产品型号。每个型号的定位和品牌诉求很难自圆其说,更糟糕的是,虽然品牌称谓不同,但由于都是同样的生产线上下来的,相互之间就无法区分。消费者买车并不是买衣服那么频繁和随意,他们需要这辆车能够明确反映自己的价值主张和生活特性。

3,车越大越好。工会庇护下的高工资和高福利自然使GM很难靠小型车来赚钱,然而这也不是GM的产品线日益偏向SUV和卡车的理由,如今购车者中女性已经占很大比例,她们的心理,恐怕是那些底特律的高个子高管们不太容易理解的。

4,缺乏一个全球性品牌。福特是一个全球性品牌,公司名称就是一个品牌名称,它的相当部分营销投入,除支持了产品线之外,母品牌也受益了。而GM并不非如此,它是一个品牌家族,而每一个品牌都只是区域性的。GM仍然是在欧洲销售Opel,在澳洲销售Holden,在GM,营销资源无可避免地被分散和稀释了。

第三篇:浅谈中西方的比喻之异

浅谈中西方的比喻之异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人类运用联想和想象,根据事物间的相似点,以甲事物来描写或说明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和表现手法,它是一个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艺术手段。修辞中的比喻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上表现的尤为鲜明和集中,与其他修辞方式和表现手法相比,它的使用频率之高,表达效果之显著,可以称得上是之“最”的。它的形式灵活多样,使用范围宽广,具有“全球性”,具有多种表现功能和表达效果。古往今来,各色各样的比喻一向为人们所广泛应用,成为语言艺术手段中的佼佼者,无怪乎我国著名作家秦牧称赞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古希腊的修辞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把比喻说成是“天才的标识”。但由于文化差异的缘故,不同民族在运用比喻时,同一比喻所产生的喻意又不尽相同。以本国文化的接受心理去调整或修饰异国文辞,难免会削足适履,导致文化冲突。本文就从自然现象和动植物、颜色及神话典故、成语谚语、宗教文化四种喻体加以阐述,旨在论述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的比喻之异。

一、以自然现象和动植物作为喻体

大千世界,宇宙之间,斗转星移,日月经天,风雨交加,雷鸣电闪,火山爆发,地动山摇,海市蜃楼,潮涨潮落等等,这些种种的自然现象均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共同认知对象。这类自然现象对于人类来说,无古今之别,疆域之异,加之客观自然规律具有相对恒一性,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必然有类似的认识经验。因此,尽管不同民族用自然现象作为喻体的语境不同,传递的情感有异,但基于共同的认知经验,人们对这种比喻的接受心理大体相同。比如:a thunder of applause(雷鸣般的掌声)、at lightning speed(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Sit on a volcano(处境危险)、The tide turns(潮流总是会变的)、Fish up the moon in the water(水中捞月)、Push the boat with the current(顺水推舟)。显然,这种全球性的喻体不会因为生态环境的不同而产生误解。然而,当这种全球性的喻体与民族特定的心理因素、文化背景结下不解之缘,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就会产生附加在文字信息上的“超语言信息”,也即是“文化信息”。

不同的民族对于对世界有不同的观察视角和思维,不同的文化中存在许多冲突或不一致的比喻。比较典型的是“龙”。众所周知,在汉语言文化里,龙是皇帝的代表,是高贵、神圣的象征,汉民族传说中的龙能够呼风唤雨,来无踪,去无影,神秘莫测,令人敬畏,所以龙在汉语言文化里是威严、威武的象征。与之相应的许多与龙有关的词汇也就因此而染上了高贵、神圣的色彩,诸如“真龙天子”、“龙宫”、“龙颜”、“龙袍”、“望子成龙”、“人中龙凤”等等。但是,在西方文化里,龙却是一个凶残肆虐、邪恶的、会喷云吐雾的、应该被消灭的怪物,在《圣经》中,龙既是恶魔,又是邪恶和恐怖的象征,有凶恶可怕的含义。一些描写圣徒和英雄的传说都讲到了与龙这种怪物的斗争,并以龙的被杀为结局,如英国古代英雄史诗《贝奥武甫》、德国古达史诗《尼伯龙根之歌》等,都有关于主人公杀死龙的描写,并以此突出主人公的丰功伟绩。在俄罗斯也有关于英雄剪除三头凶龙的传说。因此,当中国人无不自豪地宣称自己是“龙的传人”时,西方人听了这句话就未必能体会到其中的自豪之情。同一比喻在不同文化里各有寓意,两种文化对“龙”赋予了不同内涵。

又如,在汉民文化里,“狗”多数是一个受到鄙视、诅咒的对象,与“狗”有关的词语几乎都带有贬义,如走狗、赖皮狗、狗东西、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狗血喷头、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不一而足。但是在西方文化里,狗确是“人之良友”,“地位”要高很多。比方说,当一个人碰到好运时,人们会对他说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条幸运的狗);当某人感到累时,他会说自己“像狗一样累坏了”(dog-tired);当某人感到自己上了年纪,学不会新东西时,他会说I’m too old dog to learn new tricks(我这条狗太老了,学不会新玩意了);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一条狗都有出头的一天,即人人都有得意之时);以狗喻人,却无贬义,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给狗一个坏名声并把它吊死,也即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另外一个动物—孔雀也是如此,孔雀在中国文化里是吉祥、美丽的象征,尤其是傣族人跳孔雀舞以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汉语中若将人比喻为孔雀,则意味着美丽轻盈。但英语中peacock(孔雀)是骄傲的象征,常指狂妄、爱炫耀的人,如:They were eager to take the young peacock down a peg.(他们非常想压一压那个年轻的狂妄家伙的气势。);在汉民族文化中,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但在西方文化里蝙蝠并没有给人以好感,相反,它是一个丑陋、凶恶、吸血动物的形象,与蝙蝠有关的词语大多带有贬义,像as blind as a bat(瞎得像蝙蝠一样,有眼无珠),crazy as a bat(疯得像蝙蝠),have bates in the belfry(发痴,异想天开)等;海燕,当代中国人把它当作学习的榜样,但在西方文化里,海燕却是一个“预示灾难、纠纷、暴力行动即将出现的人或幸灾乐祸的人”,两者相差,不啻天壤之别。

再如西风,对英国人来说,因为带来温暖和雨水,所以对它很有好感,著名诗人雪莱还有《西风颂》的名篇传世;但对中国来说,它是“寒冷”“严冬”的代名词,因此对之并无好感。

二、以颜色作为喻体

人类世界,千姿百态,青山绿水,白云蓝天,草木有别,花卉各异,飞禽走兽,色彩斑斓,光怪陆离,“赤橙黄绿青蓝紫”如一条五光十色的彩带为人类编织出光彩夺目的生态环境。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机制和视觉神经系统,对颜色刺激的感受从理论上是无实质的区别,由此而产生的比喻有相近之处实属情理之中。如:in black and white 白纸黑字,call black white 颠倒黑白,go to the green wood 去当绿林好汉,give sb green light 给某人开绿灯。然而,人们对自然界中颜色的感受,往往与光谱学家观察颜色所获得的感受大不相同。在日常生活中,颜色不仅能刺激人的视觉神经,而且会触发人的不同情趣,给人以冷暖、兴奋或压抑等不同的感受,这颇类似修辞学中的通感。因此,不同民族由于生活环境,心理因素迥异、观察角度不同,对颜色的感受往往不尽相同,从而导致喻义差异。

中国人用红色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其喻义从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所著的“Red star over China”可见一斑。但西方人却从牛的文化传统中深感“红色”为不祥之兆(red for danger),因此斗牛士用来激怒牛的红布(red-rag/red-flag)被喻为“令人恼怒的事物”,红色进而成了“政治上激进”(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的代名词。在中国,一旦有人官运亨通,飞黄腾达,红得发紫,周围之眼“红”者大有人在,但英美人却用“green with envy”来形容人的妒忌之心。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中的“red”虽和汉语中的“红人”无缘,但purple 却和汉语中的“紫色”有异曲同工之妙,“be raised to the purple”就有走红的涵义。这是因为西方的帝王和主教有穿紫袍的传统,紫袍加身意味着上升到显赫地位,“紫色”因而被喻为“帝位、显位”。不过,汉语中“紫色”的这种喻义源于“红得发紫”,表示“红”的程度。而英文中的purple 单独使用时却无这种含义,因而在上述汉语的语境中,不能用英文的“purple”来取代汉语中的“紫色”。这说明汉语中的“紫”与英文中的“purple”异中有同,同中存异。

由此可见,以颜色作为喻体的用法和不同民族的心理因素,文化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见“红”则译为“red”,见“绿”则译成“green”,就难免导致文化冲突。不过也不能走极端,认为凡颜色词必有潜藏的文化信息。例如拜伦的《唐璜》中有下列两行诗:

我记得大列颠的海岸显赫得雪白

但几乎其它每个国家的海岸显得蔚蓝

不少中国读者曾对诗中的“雪白”感到惑然,百思不得其解,还以为“白色”在英语中有特殊的喻义。其实,略具英国地理知识者,就知道此处的“白色海岸”乃是因为多佛尔海岸为白垩石之故。

三、以神话典故、成语谚语为喻体

提及神话,人们自然会想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希腊民族和古罗马。他们在建设自己文化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众多的神话故事,而且为世界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语言材料。“Achille’sheel、the Procrustean bed、Laocoon、the Muses、Jupiter”等等,已成为不同民族经常引用的神话典故。汉民族的神话虽远不及希腊和古罗马神话发达,但汉民族在5000 多年的文明演进中,也创造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典故,如“叶公好龙”、“刻舟求剑”、“女娲补天”、“牛郎织女”等等。就修辞效果而言,这些典故堪与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典故相媲美。但不论什么民族的典故,故与创造典故的语言环境、社会风貌、生活习俗、历史变迁、文化传统等密不可分。

赵景深的“牛奶路”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很多文学家、批评家把“牛奶路”视作中国翻译界笑谈的对象。但人们往往只注意从天文学的角度把the Milky Way 的理性内涵与galaxy(银河)相提并论,却忽视了希腊神话中的“the Milky Way”和汉语中的“银河”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有径庭之处。在文学作品中,汉语中“银河”常会使人联想到汉民族牛郎织女的神话爱情故事,“银河”在人们的想象中是一条水深浪急,无法逾越的天堑。可是,在希腊神话中the Milky Way 既可指Hera 在Heracles 喂奶时滴下的奶汁凝成一条路,又可指人间通往宙斯宫殿的一条乳白色大道。可见,汉民族中银河的特征是有水的“天河”,而英语中的the Milky way 则是陆地上乳白色的“路”。这种文化信息差异很容易被中国人忽视。

又如,不同语言中的成语、谚语作为喻体,也总是带有特定的民族文化色彩的,只不过有时比较明显,有时比较隐晦罢了。汉语中形容某人瘦,说“他瘦得像猴子”,英语中却说“瘦得像影子”(asthinasa shadow);汉语中形容某人穷,说“他穷得像叫化子”,英语中却说“穷得像教堂里的耗子”(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汉语中说“挥金如土”、“水底捞月”,相应的英语却是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流水)和fishing in the air(空中钓鱼)。

在谚语中,汉语喻凡事皆有原因,说成“无风不起浪”,英语(包括俄、法语也是如此)却说成“无火不冒烟”(No smoke without fire);汉语中说“一国三公”,喻“管事的人太多反而把事情弄糟”,英语却说成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厨师太多难做汤);汉语中描写事物发展迅速、日新月异的景象,爱用“雨后春笋”作比喻,俄语中却用“雨后蘑菇”作比,英语也用蘑菇作比,如the mushroom growth of(像蘑菇般地成长),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像蘑菇般地涌现);汉语中的“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却比英语中的Better an open enemy, than a false friend(宁要公开的敌人,不要伪装的朋友)更为形象、生动。

四、宗教文化引起的差异

宗教文化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圣经》中的典故,其语用特征和意义已经成为西方人日常生活中的用语。例如,power of the keys(天国的钥匙;教皇的权利),in the right church,but in the wrong pew(总的来说是对的,但是细节上不对)等等。而中国文化多受佛教道教儒教的影响,所以汉语中也有许多相关的隐语。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等。正是由于文化的多样性,造成中西方比喻的差异。这种差异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影响。作为学外语的学生来说,不了解比喻的差异,就会在言语上犯错误,有时误把好言当成恶语,引起谈话双方或一方的不快;有时候又把嘲讽当成是称赞。当一种语言的母语操作者不了解另外一种语言中包含的文化差异时,往往很难对这种语言所传达的意思做出准确的理解,给跨文化交流造成困难。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参考文献

[1]顾嘉祖、陆昇主编.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2]李瑞华主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3]温宾利.当代句法学导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4]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5]李济中著.比喻论析[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5.[6]马茂元、赵昌平选注.唐诗三百首新编[M].湖南:岳麓书社.1996.[7]《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第10期

[8]周玉忠著.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对比研究[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第四篇:《末日异境》之读后感——有关“意识流”

~-4-25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意识流”的写作手法。真可谓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我认为在这部作品中加入此种写作手法是十分恰当的。以它是科幻小说的角度来看,意识流在感觉方面能加强读者对“意识”与“潜意识”,或者说外在与内在思维模式的理解。以它是描写都市人心境的小说来看,意识流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是解剖人心的最直接的途径。我还不太习惯看参入了意识流的作品。开始认为它是一堆废话,后来又隐隐感觉它是必不可少的,但也只是形式上的必不可少,并不是内容上的。从某一方面讲,意识流既是意识的水流。每个人都有意识流,就像每条河都有分岔的小水流一样。在写作中,意识流决不会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是拓宽了发展的渠道,有时会给人以横向发展故事的错觉。但在生活中,其影响则取决于人对自我意识的控制力与约束力。我认为任由意识流奔泻并不是坏事。我甚至认为一个人的意识流的蔓延速度与广度是他的写作素质的决定性的条件之一。所以我从不认为有些人发呆就是没有灵气,相反那是内心过于活跃的表现。有关“两个故事的平行写法”我认为他参照了一个美国人写的《罪恶》。这本书以“昨天篇”与“今天篇”交替平行进行,在内容方面几乎没联系,使得这种写法没什么意义。而村上春树则把这种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两个故事之间充满了暗示与解释。有关现代人的心境在此我引用编者的话:“其实,正如村上笔下的我一样,现代人觉得自己迷惘和空虚,或多或少是因为醒觉自己过着的人生,并不是自己渴求拥有的人生。于是,我的脑中便潜意识地制造一个我的乌托邦,希望里面有一切美好的事物,一切依我意愿的东西。就像世界末日里的街一样,无争,无欲,无私,无死的宇宙的边上,万物的归宿。”有关村上春树一九四九年生于日本兵库县,在神户长大。神户是一个海港,在那里很容易和外国人接触和取得英文书籍。这个受欧美文化熏陶的作家于焉诞生。村上的作品风格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很深,作品充满都市生活的苦闷与人情的细腻。译者赖明珠说:“他非常坦白,真诚而用力地试图赤裸裸地“切开”自己,“解剖”自己,看他如何把头脑切成左脑,右脑;试图把自己的肉身和影子切开;试图捕捉意识,无意识,潜意识的流动移转;试图揣摩有心和无心的不同境界;生与死,不死和永生的可能性;试图穿梭于不同时间和空间之间;界定人生的完全与不完全``````挖掘一些最基本最简单而事实上又一直深埋在我们心底的谜一样的问题。他从令人意外的角度切入,而达到令人惊奇的效果。”有关结局为了自己创造的世界而舍弃自己的影子与自己原来的世界,是因为他爱着他自创的世界。作者简介中写到:“村上的作品和生活充分反映了六十年代工业先进国家年轻一代的激进反叛心态,那种虚无失落,无所归依的感觉,今日的年轻人亦可引起共鸣。”我并不认为他能引起“今日年轻人的共鸣”,至少不能引起我的共鸣。难道一个“无争,无欲,无私,无死”的世界就是年轻人所向往的吗?人是靠着一股驱动力而活着的。佛洛伊德说“性”是一切行为的原始驱动力,而我认为“欲”似乎更为恰当一些。当然“性欲”占了很大的比例,“虚荣心”与“占有欲”这两种欲望也是不可忽视的,可与“性欲”并称为“欲”的“三大板块”。人若真的无欲了,就失去了活着的驱动力,那么即使是永生也毫无价值。那个男主角哪来的那种莫名其妙的爱心与善心使他甘愿永远地留在郁闷无比的“世界末日”里?无论是下意识或潜意识创造出一个世界,终归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人的本性是不懂得珍惜易得之物,以我的痛苦经历来看,即使再强的人也不例外。所以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会有那么高的觉悟。村上是否真的如同赖明珠所说“连自己体内一切不完全的,污秽的东西在内,一切都总动员地写完的。”我并不这样认为。从头到尾我没看到男主角有一丝暴力倾向,这怎么可能?每个人都有暴力倾向,无论是在意识或潜意识里。我曾经幻想自己穿着火红的吊带裙,骑着黑色的摩托车,舞着带火的黑色长鞭在满是人的街道上驰骋。鞭子所及之处便化为一片火海。而我则兴奋地看着四处逃窜的人群,最后毫不留情地毁灭这个世界。我曾画过一个长着黑色翅膀的裸体美女飞翔在天空中,用她长长的黑色指甲送出一发发炮弹,毁灭一座繁华的都市。情欲与暴力,美丽与灭亡似乎总能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我看来,意识中毫无暴力倾向的男主角确实是“不完全的”,而他最后选择留下倒是挺像有自我毁灭意识的。有关创意实在是太多!从文章中抽出三个看起来毫不相干的词语组成的题目能激起读者的好奇心;新颖而恰当地把地球比喻成咖啡桌;用象工厂说明意识之核;独角兽把吸入的人心在头骨中化为古梦;梦读通过读梦把古梦释放在空气之中;影子独立地与人分开;恐怖的地下世界;胃扩张的图书管理员``````在一篇文章中能有如此多的影响故事情节的创意,至少我现在还做不到。最喜欢的话

1、人类行动的大多数,都是在自己今后还会继续活下去的前提下出发的,如果拿掉那前提之后,几乎什么都没剩下。

2、世界上有不能流泪的哀伤存在。那是对谁也无法说明的,就算能够说明,谁也不会理解的那种东西。那哀伤既不能改变成任何形式,只能像无风之夜的雪一样静静地积在心里而已。有关永恒如果说循环数字无限分解一段长度而使信息量无限大,思念无限分解一段时间而使生命永存,那么什么可以无限分解新鲜感而使爱情永恒?亲爱的,你说是了解。你说如果有一天你已经完全了解我,便是离开我的时候。但是如果你这样想,我宁愿先离你而去,因为我不愿再让你了解我。因为无论如何,我都要为自己保留足够的、任何人都不能踏入的空间。

第五篇:经典励志文章短文集之《简单》

经典励志文章短文集之

《简单》

----------------------

有一个人去应徵工作,随手将走廊上的纸屑捡起来,放进了垃圾桶,被路过的口试官看到了,因此他得到了这份工作。

原来获得赏识很简单,养成好习惯就可以了。

有个小弟在脚踏车店当学徒,有人送来一部故障的脚踏车,小弟除了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整理的漂亮如新,其他学徒笑他多此一举,後来雇主将脚踏车领回去的第二天,小弟被挖角到那位雇主的公司上班。

原来出人头地很简单,吃点亏就可以了。

有个小孩对母亲说:「妈妈你今天好漂亮。」母亲回答:「为什麼。」

小孩说:「因为妈妈今天都没有生气。」

原来要拥有漂亮很简单,只要不生气就可以了。

有个牧场主人,叫他孩子每天在牧场上辛勤的工作,朋友对他说:「你不需要让孩子如此辛苦,农作物一样会长得很好的。」

牧场主人回答说:「我不是在培养农作物,我是在培养我的孩子。」

原来培养孩子很简单,让他吃点苦头就可以了。

有一个网球教练对学生说:「如果一个网球掉进草堆裏,应该如何找?」

有人答:「从草堆中心线开始找。」有人答:「从草堆的最凹处开始找。」

有人答:「从草最长的地方开始找。」

教练宣布正确答案:「按部就班的从草地的一头,搜寻到草地的另一头。」

原来寻找成功的方法很简单,从一数到十不要跳过就可以了。

有一家商店经常灯火通明,有人问:「你们店里到底是用什麼牌子的灯管?

那麼耐用。」店家回答说:「我们的灯管也常常坏,祇是我们坏了就换而已。」

原来保持明亮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常常更换就可以了。

住在田边的青蛙对住在路边的青蛙说:「你这里太危险,搬来跟我住吧!」

路边的青蛙说:「我已经习惯了,懒得搬了。」

几天後,田边的青蛙去探望路边的青蛙,却发现他已被车子压死,暴屍在马路上。

原来掌握命运的方法很简单,远离懒惰就可以了。

有一只小鸡破壳而出的时候,刚好有只乌龟经过,从此以後小鸡就背著蛋壳过一生。

原来脱离沉重的负荷很简单,放弃固执成见就可以了。

有几个小孩很想当天使,上帝给他们一人一个烛台,叫他们要保持光亮,结果一天两天过去了,上帝都没来,所有小孩已不在擦拭那烛台,有一天上帝突然造访,每个人的烛台都蒙上厚厚的灰尘,只有一个小孩大家都叫他笨小孩,因为上帝没来,他也每天都擦拭,结果这个笨小孩成了天使。

原来当天使很简单,只要实实在在去做就可以了。

有只小猪,向神请求做他的门徒,神欣然答应,刚好有一头小牛由泥沼里爬出来,浑身都是泥泞,神对小猪说:「去帮他洗洗身子吧!」

小猪讶异的答道:「我是神的门徒,怎麼能去侍候那脏兮兮的小牛呢!」

神说:「你不去侍候别人,别人怎会知道,你是我的门徒呢!」

原来要变成神很简单,只要真心付出就可以了。

有一支掏金队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伐沉重,痛苦不堪,只有一人快乐的走著,别人问:「你为何如此惬意?」

他笑著:「因为我带的东西最少。」

原来快乐很简单,拥有少一点就可以了。

人生的光彩在哪里?

早上醒来,光彩在脸上,充满笑容的迎接未来。

到了中午,光彩在腰上,挺直腰杆的活在当下。

到了晚上,光彩在脚上,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

原来人生也很简单,只要能懂得珍惜、知足、感恩,你就拥有了生命的光彩。

下载【群言】统战工作要能容人之短之失之异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群言】统战工作要能容人之短之失之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长论坛自揭大学之短

    校长论坛自揭大学之短 2006-07-19 本报记者 李斌 “我是研究机器人的,希望机器越来越像人,但作为校长,我担心把人培养得像机器。” 48岁的王树国此言一出,顿时引来一阵笑声。......

    南北生活之异作文800字范文合集

    南北生活之异作文800字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

    浅析陶渊明和李白的诗酒风流之异

    浅析陶渊明和李白的诗酒风流之异 在李白的作品中,我们时时可见陶渊明和李白的渊源关系,或者表达对陶渊明的推崇:“陶今日日醉,不如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

    计划生育工作者失独之痛(精选五篇)

    一个计生委主任的失独之痛:曾放弃二胎称"别无选择" 2012年08月08日 07:19:02 来源:在李建荣从不轻易打开的柜子里,有两样东西占据了最大的空间:一摞鲜红的奖状和一沓儿子的衣物......

    2013内蒙古申论热点:计划生育之失独

    2013内蒙古申论热点:计划生育之失独以1980年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为标志,独生子女政策已经实行30余年。这一政策的实施......

    材料作文清华校长卡壳之失--印刷

    卧龙学案 语文(复习) 身心健康 厚德崇礼 志向高远 博学多才 材料作文“清华校长卡壳之失”导写及例文 【试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清......

    短学期总结之乌镇采风5则范文

    短学期总结之乌镇采风 清晨我们出发了,一车厢的人嘻嘻闹闹的尽是青春的味道。一路的喧闹,我独自望着窗外,这一方水乡,朴实无华的气息,深深的吸引了我,乌镇——这个经典的江南水乡......

    《取人之长补已之短》读后感

    我们学了《取人之长,补已之短》这篇课文后,心中感到万分惭愧。直到如今,文中“爸爸”那亲切的话语还时而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其实,我和文中的“萍萍”也差不了多少。记得读二年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