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画”到“儿童文”(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5 04:03: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儿童画”到“儿童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儿童画”到“儿童文”》。

第一篇:从“儿童画”到“儿童文”

从“儿童画”看“儿童文”

【内容提要】笔者把儿童画和儿童文从内容、形式、情感体验、评价上进行了对比,力图显示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并从儿童画的教学中得到启示,以改进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效果。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之中吸取儿童画创作中的优点,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儿童文的写作之中,让学生作文焕发神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个尝试。

一、给学生时间,还学生多彩的童年生活。

二、教学生观察,到生活中积累素材。

三、给学生空间,让他们自由地表达。

四、给学生赞赏、用孩子的眼光看作文。

【关键词】儿童画、儿童文、时间、观察、空间、赞赏。【正文】

前不久,有幸参观了一次小学生画展,我深深地被孩子们绘画中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表现力所吸引、折服。那一张张画洋溢着的无不是灿烂的童真,是如此地可爱、如此地真实。那稚嫩的线条、夸张的形象、夺目的色彩,一览无遗地显露着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可见孩子们是在用他们的心,用他们的真诚反映着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想象以及他们的情感。

查了查些许相应的资料,才知道这就是儿童画,洋溢着天真的儿童所画的天真的画。儿童们笔下的形象是凭直接感受加上记忆、想象创造出来的视觉想象,不受具体形状、色彩的限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认识,反映儿童心中的世界,显得粗犷、稚拙。正因为限制的因素少了,所以他们有更多的自由,不需要考虑这样那样的规范,不需要看着大人的脸色行事。只要大胆地表现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我手画我见,我手画我想,我手画我情。

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我在为孩子们的充满童趣的儿童画赞叹不已的同时,却又引起了深深的反思,是同样的儿童,同样的生活,为什么在儿童画中他们是如此丰富多采,而到了作文中却会变得苍白无力、老气横秋和生趣盎然的儿童画相比,小学生作文毫无生活味,失去了真实性。假话、大话、套话、空话充斥在作文之中。难怪有作家慨叹:现在的学生作文是越来越像文章了,竟然没有了一丝儿童的天真。是我们的学生不天真了吗?显然不是的,生活中的他们依然真实而可爱。特级教师王栋生指出:“作为教师,我不怕学生的幼稚,只怕他们不像个老老实实的人,只怕他们戴着面具(当然,我也反对教师戴着面具、做假),看到同行们为学生的作文而叹息的同时,我就想到过,如果有一天,我们能把这 一切都颠覆,还作文本来面目,让我们每天都接触到学生的真情实感,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这可是众多的语文老师共同的心声呀!

看过这鲜活的儿童画,再看这呆板的儿童文,我不由地思索它们为什么会有这天壤之别?我不由地把二者进行比较。

一、从内容上比较。

儿童画反映的素材来自各个方面,或描景、或写实、或想象、或记事。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兴之所至,提笔即画,学生是绘画的主人,反映的自然是鲜活的生活。而我们的学生作文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中“人文分离”的问题十分突出,具体表现为作文异化为应试的工具,于是作文中说假话,虚张声势;说大话,不着边际;说空话,向壁虚造;说套话人云亦云。例如:为了表现“战胜脆弱”的主题,不惜编造自伤自残或父母伤亡的故事;为了反映“助人为乐”的中心,五子登科(抱孩子、推车子、让位子、捡包子、扶瞎子)纷纷亮相。这样的内容学生自然是言不由衷,更不要说有真情实感了。

二、从形式上比较。

因为儿童的认识能力有限,他们不理解许多美术的规则和限制,自然也就不用遵守空间和透视的规律,不用注意形体的结构和比例关系,也不用突出主次有联系地表现事物,所以在他们的图画里,常常突出的表现他们所喜爱的,引起注意的东西,舍去不是主要的,不被注意的东西,他们把人画得头大身子小,头发一根根竖立起来,他们画的东西前不挡后,近小远大,或者把平放的东西画成竖立起来,反映了幼稚可爱,天真烂漫的形象特点。

但我们的作文教学呢?条条框框的限制常常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加之传统的作文教学,以命题作文为主,学生很少有自我选择的余地,况且如今时代变化非常快,许多命题本身就已脱离实际,又如何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来?再者,不少语文教师在作文指导时,生怕学生不会写,从材料到内容、结构,甚至对每句话的表达都一一明确要求,悉心指导,结果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自我发挥之处,难怪学生一写到好人好事就会写捡钱包,扶老人„„

三、从情感体验上比较。

儿童画是儿童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视觉问题,描绘一个有趣的现象,这是一种“发明”,是幼小生命对陌生世界的探究,是任何其它体验所不能代替的。哪怕是大人最不屑一顾的作品,也隐含着孩子宣泄的快乐和创造的自豪,孩子的涂抹都是大胆尽兴的。这些作品也许幼稚,却充满自信;也许笨拙,却自由率性;也许力不从心,却已全力以赴,这种作画的体验是儿童情感的释放,充满的是愉悦、快乐。所以儿童画是深得儿童们喜欢的。

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呢?说到作文,有几个学生能坦然面对,又有几个教师能轻松应答。作文教学已成了众所周知的老大难,学生说作文难写,教师说作文难教。在厌恶、排斥,甚而愤恨的情绪之中,又怎么写出充满着真情实感的好作文来呢!在条条禁锢之中,在种种套路之中,在编造抄袭之中,学生怎能喜欢作文?对于作文,学生都只能慨叹:“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四、从评价上看。

欣赏儿童画时,大人必须以儿童的观点来理解和体味,才能获得与儿童心灵的对话,欣赏他们的画,更能熨平现代人心头的烦躁不安,唤醒每个人灵魂深处的残存的童心。没有人会用评价其他绘画作品的要求来评价儿童画,没有人会批评他们的结构错误,色彩混乱,主次不分;相反对于太正规的、极符合各种规范的儿童画人们还会批评,批评他失去了童趣,批评他不符合儿童画的规范,因为儿童画就该是纯真自然,毫无雕饰的。

但对待学生作文就变了味,从选材、创意、构思到思想感情,一条条,一款款都要上纲上线,评价一个小学生的作文要求甚至不低于对作家作品的要求。这种任意拔高学生作文评价标准的行为,自然直接影响了对学生作文的评定,所以学生作文多数是失败的作文,学生在作文之后,不是像画儿童画那样能得到大人的赞赏,迎接他们的只有大人挑剔的眼光,这又怎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来呢?况且,很多的时候,我们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只重结果,不考虑过程,不考虑学生为此付出的努力,这大大地伤害了学生的积极性。

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之中吸取儿童画创作中的优点,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儿童文的写作之中,让学生作文真正焕发神采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个尝试。

一、给学生时间,还学生多彩的童年生活。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很幸福,他们享有丰厚的物质财富;也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又很不幸,因为各种约束,使他们在很小很小的时候便没有了童年的欢乐。真的,我们的确应该看到在丰富物质生活中成长的学生精神生活的贫乏。沉重的学习任务、繁多的作业,加上各种各样的家教、课外兴趣小组,时间就在这里不知不觉流走了,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单调而枯燥,即便是有了时间以后,形只影单的孩子也往往只是呆在家中,与游戏机、电脑为伍。当成人们津津有味地回忆儿时快乐的童年生活时,我们可否想到如今的儿童已不再拥有昔日的快乐,尽管他们很幸福。难怪孩子们要唱:“起的最早的是我,睡的最晚的是我,最最辛苦的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没有了丰富而快乐的生活,自然无法写出好作文来,但作文总归还得写,于是只能依着各种优秀作文画个瓢,或是信手编来,所以便有学生在作文中大写特写老猫捕鼠,但仔细想想又有多少大人亲眼见过猫捕老鼠 呢?

好在教育行政部门已重视了这一点,减负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学生的负担大大减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少留作业,多留时间,多开展各种活动。而且要做好家校联系,让家长也能体谅学生,使学生真正能体味到童年生活的快乐。

二、教学生观察,到生活中积累素材。

活泼好动是少年儿童的特点,他们喜欢尝试新鲜有趣的事物,却不太关注身边的事情,留心自己的生活,所以即便是有了丰富的生活,还应教会学生怎样去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到生活中去积累素材。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这其中,我想最重要的莫过于观察了。新课程标准对于观察也有明确的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表达有创意。”教学生观察生活,首先要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观察要求做到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虽然观察人、事、物的方法各有异同,但抓住这三点,基本也就学会了最根本的方法。当然,观察方法并不是在课堂上就能学得会的,必须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菜场、农田、公园、学校都是引导观察的好地方;比赛、演出、突发事件都是引导观察的好时机,就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学生的‘学’,教师的‘教 ’,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教学生观察,还要培养他们勤于观察的好习惯。有一个笑话说:一队小学生出去春游,纪律十分好,回校之后,老师问学生都看见了什么,有学生回答:只看见了前面同学的后脑勺。诚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多少也折射出我们教学中的缺陷。要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第一,必须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体会丰富的生活。第二,要鼓励学生动笔把自己看到的印象深刻的,有趣的东西,用一句或两句话记录下来。我想日记对于作文最大的帮助也许就在这里吧。

三、给学生空间,让他们自由地表达。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既然人各有不同,为什么非要学生想的一样,写的一样呢?既然是创造性的表述,又怎能千篇一律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

让学生自由选择,给学生写作的空间,首先要给他们选材的自由,我写我所见,我写我所想。只有写自己真正经历过的事,才能写出真情实感,也只有把自己的真实所见、所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才能叫创造性的表述,才能叫作文。给学生选材的自由,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寻材料,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 表达的欲望,才能让作文回归于生活,反映真实的生活。

给学生写作的空间,还要给他们表达方式的自由。当然,一定的表达方法、语法规则还是要让学生学会并遵守的。同样一篇文章可以写成小说,也可以写成散文、也可以写成诗歌;同样一篇文章可以顺序,也可以倒叙。“言由心声”既然“心声”不同,又何必要“言”相同呢?在作文中,学生是主人,是写他的生活,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教师的教,重点在于辅导和帮助他,根据他的意愿自由流畅地表达下去。我想美国小学常鼓励学生写研究报告、小论文,看重的恐怕也就是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之后学习自由地表达,虽然所写的东西并没有多大的价值,甚至不太合乎规范。

四、给学生赞赏、用孩子的眼光看作文。

既然学生只是在学写作,不是在像作家那样搞创作,教师又何必太苛求呢?必须把学生的习作与作家作品区分开来,学会用赞赏的眼光来看学生作文,来评价学生的努力,给学生更多的宽容,这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提高他们写作兴趣的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众所周知,小学生表现欲强,积极的评价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学好作文。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讲评要肯定成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批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尊重学生愿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讲求实效。要重视对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例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

用孩子的眼光看作文,意味着教师要蹲下身来,通过孩子的眼光感悟孩子的生活,去引导他们用稚嫩的笔表达自己的情感,写出一篇篇真实的“儿童文”,尽管这“儿童文”会是那样的简单,那样的平淡。用孩子的眼光看作文,更要求教师走进儿童生活,在作文教学中运用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辅导学生根据他的意愿写作、修改。教师不应以评判者自居,更应该是一个学习的辅导者,一个作文的欣赏者。

第二篇:从文化创意到文创经济

从文化创意到文创经济

将文创交由学术机构来发展,很容易发生与市场现实存在落差的情形。这些问题多数人都有所意识,但僵局很难被打破。主要原因在于,学术研究和现实经营在基本功能上原属互异,而艺术与商业学问间亦是不同领域,艺术和商业间存在鸿沟的状况由来已久,重点在如何发展一套可行策略将它们有效融合。

一、文化困境与商品化质变

“文化”是人类对于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表征;而人们则指称那些依循着时间的脉络延续与传承下来的东西为“传统”。虽然学术界已有诸多对“文化”定义的说法,但仍有必要在此阐述笔者对于文化定义的看法:文化是一群人经由行动所产生并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与互动合作模式,并以此经验为依据所开展出来的各种价值观念和有形与无形的符号系统,也就是说“文化观念”就代表了一个族群的“价值观念”。

文化的存在必须与时代的演变与需求起到互动作用,所以传统必然会因此而有所改变,此现象可称之为“演变中的传统”。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生活要求的变化脚步太快,而具有传统生态的文化社群消化这些新东西的速度太慢,甚至根本来不及消化,所以文化出现了断层。全面的现代性与现代化所揭示的是一种持续变迁的精神,并与过去决裂及对于传统的疏离,传统文化因此失去了现实价值的有用性,缺乏需求性,因此无法与当前的世界强势文化、流行文化相抗衡。尤其是那些曾经属于民俗的、非主流的文化随着生活形态的改变而改变。

文化产业被美国政府认为是娱乐传媒产业的一部分,而所谓的文化产业包含电影、广播、电视、出版和音像制品。将文化或文化遗产作为产品的两个根本矛盾的观点是:一方面,在商业上,文化产品被视为和其他产品相类似的娱乐产品。另一方面,文化产品被视为一种传递价值观、想法和涵义的财富,是一种社会传播的工具,它有利于维持、推广特定社群的文化身份。以上的看法,显然窄化了文化内涵。

姑且不论新文化被如何界定,不容讳言的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物质发展与各种思想、行为等多方面“价值观”趋向“全球化”的同时,新的地域文化也不断相应产生。区域性文化的生成、延续与发展不仅与自然条件关系密切,更与人文环境紧密配合。

二、群集形态的文化产业发展现象

基于重新获得重视、创造文化新价值的需求,在全球各地兴起一股文化产业群集化的园区或发展基地形态经营的趋势,试图透过群集的整合力量发扬文化、创造市场,以获取新的文化经济力量。此构想固然美好,却仍存在疑问:群集是否就必然能创造足够力量?文化真能透过群集扩大影响力吗?文化产业如何界定?群集的操作和效益有没有一套准确的事前评估方法?事实上,群集具有创作和商业两种类型功能,就创作而言,群集可发挥彼此砥砺、刺激创作的效果,其作用是相对缓慢的;商业功能则是现今大多数政府和企业的期待,希望透过丰富文化创意内涵来创造经济机会,这个目标讲求的是速效。过往对群集式创作的讨论已经很多,而商业功能文创群集的落实仍众说纷耘、尚在摸索,我们对文化商品化质变和其群集趋势所产生的商业价值应当先予深入探讨。

从商业价值做评估的主要理由在于,商业和文化创意在行为上有极大的不同。如前所述,文化的产生相对缓慢,商业却是快速的;文化创意本身可能是适合独享、不受周遭影响的,商业的成功却需要倚靠市场的聚集才能提升经济机会。因此,以商业目标为主要考虑之一的文创群集基地,必须经过一套和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不同的商业性评估后,才能导出文化商业价值的评估。到此时,文创群集基地内涵的选择,不再纯粹以文化意义本身的重要性来决定,还须加入其对市场是否具有吸引力,或必须创造产生吸引力的方法,甚至不得不有所取舍。换言之,在流行的文创群集基地设立风潮下,文化将产生快速且数量庞大的新创与舍弃。因此,在发展策略上,应以创造新的科技文创特色为主要策略,打造一个崭新但包含既有传统的全新文化。其孕育素材,正是基地所在处的传统精神、文化、产业和观光或科技实力。

以我国台湾地区在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的台湾馆为例,它目前已经落户台湾新竹,将以“产创园区”形式重新运营。世博台湾馆本身就是一个结合多样地方文化和科技的创新型主题文化展馆。在整个产创园区中,同时规划了突显新竹及台湾的文化创意,并与台湾馆既有意象相呼应的精品文创展示商场、特色文创主题餐饮、互动科技展示和体验式文创孵化基地。这个新文创群集基地的设计面临很多挑战,既结合多个专业领域,又包含传统文化创意的转型变革,以达到促成文化培养、地方产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目的,是经过有系统的市场分析、效益主题发掘、商场规划和文化主题确定,及营销筹资方法研究而成的,与传统文化缓步发生截然不同,更非一般文化和经济专属科目所能独力做到。

从以上文化产业困境、需求和案例反映出几个未来发展机会:

1.地方特色及文创产业势必需要与具有强大吸引力的观光资源结合,尤其是在一些具备打造国际观光景点条件的地方,可以吸引消费采购力高的国际观光客来扩大所在地文创产业的经营绩效,并协助相关业者走向国际市场。

2.透过文创与科技产业彼此间的交流,有机会在科技文创方面做进一步整合与应用,开发兼具文化与科技特质的新型文创商品,甚至跳脱传统工艺品范畴,成为流行时尚产业。将文化创意经济价值有效发挥,成为传统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蜕变的契机。

3.对于较难以创新商品化的文化传统产业,如地方美食、食材等,可以透过文化氛围环境营造、科技应用导入等方式,创造出独特的文创美食风格,吸引国内外游客消费,成为文化群集基地另一个创新文化形态。

4.经由导入专业化的管理及精品化行销,加上国际观光客集中采购所创造的消费氛围,文化群集基地有机会协助地方传统文创与科技经济发展。

5.由于多数文化创意业者并不具备经营专长,或缺乏商业化资源,透过前述具有商业化市场分析、运营单位的辅导和管理,将能够协助这些文化创意业者弥补其不足,并且经由文化感受、传播与消费享受的综合价值,达成互相带动效果。

6.对一些希望导入文化或创意作为其产品或销售元素的非文化创意企业而言,文创群集基地中有足够的商品与文化创意可供选择,部分商业也可以此类型具消费功能的基地为验证场,测试大量商业化可行性。

三、在商业化过程中的文化内涵维持

从现实角度而言,世界上没有不质变的文化。所差者在于在一定的时间段里的质变程度替代了多少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或者说有多少新文化进入了主文化圈并融合于其中。文化既已往商品化、商业化和群集经营形态发生质变,如何维持其中文化内涵将是长期运营必须注重的核心问题;虽然世界价值体系笼罩在消费文化的宰制下,然而,在当前全球化之下所产生的各种各样新的地域文化,仍是由传统的“人文”为基石建构起来的。

传统中各种有形、无形的媒介文化被现代化进程一点一滴地淘汰,但我们仍可以将“传统”与“文化”通过现代世界能够接受的文法展现出来。可行的方法之一就是以“重塑形象”“创造价值” 与“文化精神扩展”作为策略。文化的起源基于生活条件的限制与适应方式,因此评估生活环境并改变与调整生活方式,就成为文化取向的第一选择,所以我们不应该存有哪一种文化比哪一种文化更优秀的观念。更关键的是,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发展不应该只以维持中国文化的民族主义或意识形态为主导,所谓的文化多元必须建立在尊重“选择”的自主权上;没有人有权力决定某一类人应该怎么样过生活,而应该以世界为前提,寻找对世界有帮助的传统文化精髓并予以发扬。这样的思维模式与从前的如何复兴与保存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是站在世界的高度来发现世界的缺陷并以传统文化来填补,这样文化的价值才有发挥的空间,并且跳脱由自身维持自身文化的局限。

对于文化的变革议题,必须认识到所谓“变革”,不论是自愿的或是被迫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首先意味着“传统”的接受或容忍。因为“变革”是基于某种定义上的“外来文化符号”,并以符合其生存需要为前提,最终达到“适应”目的,因此所有的改变都必须符合当前我们所身处的商业化、市场化和技术化的大环境之下。许多地方文创基地发展时,相当排斥这类“变革”或“外来文化的侵略”。事实上,倘若外来文化不符合生存需求,那么也不会出现“变革”,也就不会有“文化侵略”的说法,更不会有复兴传统文化的必要。若是以“文化观念”是“价值观念”这样的命题来看待“变革”,文化的改变就是因为需要、由于交流成长而发生,它或许和传统不同,但却是新元素带来的新生命,是文化精神的延续,在商业化过程中亦是如此。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内涵存在的形式就像一张蜘蛛网,彼此间相互制衡也相互影响,在创意与商业化过程中,必然同样面临矛盾、冲突和反复地消长。例如中国文字经过几次改为拼音文字的争论,甚至当计算机普及时,对于汉字不利于数据输入的论调使汉字面临“落后的文字”的说法,然而积极创造、研究、开发与运用汉字的优势,探索汉字在结构上、思维逻辑上与新科技的内在关联,并以此得到汉字在数据处理、思考学习、大脑开发及有助于智力均衡方面有优于拼音文字之处,自然增强汉字持续存在的条件与优势。这是一个合乎理性且印证文化内容优秀的成功案例,我们不能将某个文化的丧失归结为商业化所致,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创造自身文化的存在价值与合理性并提升自身文化的优越性,使它不因为商业化等目的性扩展而丧失其价值。

四、新文化创意时代学术单位的角色

为了延续文化精神,文化创意单位在某种程度上必须要深入了解文化精神及其创意演化过程,否则就只是一般的商业创意。然而,一般企业并不具备此类研究能量,学术单位以其充足且全面的学术研究能力、丰富的研发人力,在无获利压力、时间弹性较佳之下,可累积更多文创知识和技术,成为企业投入文化创意的人才与技术后盾;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学术单位的确缺乏实务化及商业化能力与经验,使得部分研究与开发和社会发展方向脱节而被弃置,成果未必能付诸实施。

求取学术研究价值最大化,在相当比例层面上可导入企业合作关系。以台湾的做法为例,很多学术研究单位成立产学合作中心,或在设计中心具备产学合作功能;而合作内容依其性质原则上分为“产学计划”“服务性检测与调查”“人员训练与讲习”“专业咨询或诊断”“技术移转”等五种方式。

这五种合作方式中,“产学计划”是指接受民营事业机构与政府机构委托研究开发之项目研究计划,也是深入进行共同或委托具体文创开发的合作,这是教育单位吸收企业经验、企业利用学术力量量身订做所需项目的最佳方式。“产学计划”和“人员训练与讲习”在产学合作方面是扎根型的项目,其进行时间通常也较长,许多时候企业已然具有部分成果或成见,或希望速成,此时学术单位所拥有并累积的庞大文化创意资源,就成为企业可依赖并调整其既有成果的必要支持。

透过这些共同产出和资源支持,学术与企业均得以在文化创意发展上,进一步掌握以文化艺术语言、艺术社会学等观点诠释不同文化与商业新趋势的融合能力,扎实并快速反映文化和时代变迁与价值延伸上的新表征。

结语

关于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可以从认识文化本身的价值和把文化当作一种资源这两种概念综合起来进行:

1.认识文化自身的价值,理解它在历史进程中所以持续传承的理由、意义与价值。

2.把文化视为一种资源,积极开发与创造符合现代的有用性并认识。文化资源价值的潜在性、认识文化资源价值的滞后性与认识文化资源价值的整体性。

笔者认为,当前世界各国政策均强调关注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文化创意产业正受到大力的培植。从文化战略的高度来看,文化创意与人才的建设,不是依靠引进新的技术或是简单的跟风就能成功,而是依靠培养、推广具备人文关怀与深层次的文化传统应用、重塑的整合性人才。在文化延续跟发展这一部分与商业化情境下,文化符号的挪用与其原生价值及本质上有着极大的矛盾冲突,我们应该怎么把这些现象合理化或采取适当心态看待这种现象,是亟待厘清的课题;学术研究单位与企业间则应研发恰当的密切合作模式,将文化创意转化为具商业价值的产品、服务,或开发兼具文化宣教能力并符合市场接受取向的运营方法。如此,才能在时代的不断进步下认清文化价值并理清自身文明发展的脉络,在文化与商业经济需要中寻求一个适当的定位。

作者系南开大学文学院艺术设计系、台湾新竹市世博台湾馆暨风城文创馆营运管理顾问、案―文化创意发展顾问

(责任编辑:曹宁)

第三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书笔记 张铸文

北京工商大学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书笔记

材料和机械工程学院 张铸文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我们知道,那段时光对我们而言不仅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更是一段抗争的历史。从太平天国到五四运动,由旧民族主义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阶段。虽然中国的命运 仍没有改变,但不管是落后的农民阶级腐朽的统治阶级,“先进”的资产阶级还 是更为突出优秀的无产阶级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痕迹,正因为他们的不懈努 力,才有了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刻。中国的前途与命运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绝大多数人的手里。所谓 “人心齐,泰山移,”理所当然,“我们的祖国并不是人间乐园,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她建设成人间乐园。”

我们向历史学习,向历史中的各位革命前辈学习,学习他们无畏一切,为国奉献的精神。抱着这种心思,我阅读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此书系统的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可耻的卖国贼的应用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我认为作者写本书还有一个意义在于,通过文字让世人回顾历史,回忆起那段永世不忘的艰难岁月、黑暗历史,以警醒世人,鞭策世人,即使在和平的年代也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一个有危机感的民族才会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那段历史便证明了,麻木的国人,怂弱的政府、国家,导致了那段屈辱历史。

然而抛开历史层面来说,《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从1981年初版到1997年再版,作者始终坚持了他在探讨中国近代史发基本规律时所使用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坚持了他在表述中国近代史发展基本规律时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意见。虽然有些具体的结论在学术界还有很多的讨论,但是他在研究中提出的一些重要指导原则还是让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们引为参考。纵观《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以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为宗旨,以历史唯物论研究中国近代史,富于创见,颇具影响,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就,得到学术界一至很高的评价。该书系统地叙述叙述和分析了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后,中国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记述和分析了一百年来中国几个革命高潮和曲折历程。作者使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和观点来看待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在经过了两千多年基本上停滞的封建社会以 后,社会政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动荡和变动。

我认为,作者无论以怎样的观念去探求中国近代史,以细腻、深远的思想去为中国每一次革命风暴前后、对错、因果的评判,这是学术界的事情与我无关,至少现在我还达不到这种思想程度去揣摩。我仅仅是通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本书,让那几个不同阶段的革命发展阶段的历史展现在我眼前,并且初步了解一些爱国人士,一些革命先驱,一些革命运动的推动者的思想观念及其发展。当然,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思想的结果、效应都大不相同。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段时期,可以说是现在这个和平强大高速发展的国家成立的奠基期。这段时期,虽然屈辱,尽管黑暗,可是至关重要,没有这段时期中国国民从封建中的初步走出,依旧不会再有后边的历史,所以它的研究意义是毋庸置疑的。把每次革命高潮时期和在它以前的准备时期合并起来的话,那就可以把1840-1919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是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失败(1840—1864 年),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和农民战争时期;第二个是从太平天国失败后到义和团运动(1864—1901 年),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时期;第三个是从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到辛亥革命(1901—1912 年),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涨的时期;第四个是从辛亥革命失败后到五四运动(1912—1919 年),这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和新民主主义酝酿的时期。这样一看,历史脉络就很清楚了,不是吗?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书笔记

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期,中华民国风云变幻,政界军界大小事件不断。但是要是评选出三个最重要的事件的话,我认为便是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每一个,都是具有非凡的里程碑式的意义。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其基本特征主要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以儒家思想为正统。而这些都导致了经济发展的滞后,思想文化的沉闷,各级政府的腐败,为后来鸦片战争的爆发埋下了导火索。鸦片战争之所以重要,它的意义在于: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五口通商和买办阶级的产生以及租界的出现,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近代一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渐形成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以后,封建的中国的确走出了封建的状态,但同样是有代价的:独立的国家变成了半殖民地的存在。不但如此,此后不断有外国势力入侵、欺压,亦或是武力侵略;于此相对的,麻木的国人开始有崭新却渺小的力量试图将他们唤醒。软弱的政府,外国的强势,武力的欺压,各种不平等的条约,让一些年轻且有思想的人开始凝聚起反抗或试图改变这一切的力量。以至于后来中国八年的反侵略战争,从根本意义上来说不也就是反抗二字吗?这便是鸦片战争重要性的所在。或许它不能被称为历史变革的起点,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它当之无愧!尽管它拉开的是一段黑暗历史的序幕,可正因为黑暗,人民才会努力的寻找光明!

此后,开始了一些由农民引导的同样富有封建色彩的起义活动。还有一些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虽然在这里略过不谈,但同样具有非凡意义。那些人的努力,虽然几乎全部以失败告终,但他们成功的将国民思想上的枷锁打开,并往其中灌入全新的思想。当然,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

在戊戌维新运动同样以失败告终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爆发,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这便是辛亥革命的爆发!这其中的发展过程暂且不谈,提到辛亥革命中几个关键词便会让大家对辛亥革命大致有些许印象:孙中山、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最终,发生在第三次革命高潮的辛亥革命失败了。虽然没能产生预期的独立和民主,但是这场阵痛并不是白白度过的。把延续两千年的帝制推翻,在中国的国土上树起了民主共和国的旗帜,这并不是一件小事情。从此以后,任何反民主的潮流,要在中国恢复帝制和建立独裁统治的人和集团,都不能不遭到人民的反对而归于失败。辛亥革命,如同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指出的是,“在比较更完全 的意义上开始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而斗争”的革命。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都含有反对外国侵略者,反对封建势力的意义,但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确是在比较完 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辛亥革命的失败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阶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展开。除此和上面所说推翻封建势力,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外,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并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历史重大事件的意义。为此,辛亥革命的失败,其原因其教训和各大革命者的挽救努力就不在这里细细分析了。而接下来要说的是,多次的革命最终都悲壮地以失败告终,中国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里苦苦地挣扎,救国之路该怎么走?强国之路又该如何?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统治中国,此为基;陈独秀的《青年杂志》,所谓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中国先进分子的新文化运动,李大钊率先举起的马克思主义旗帜,此为风;以十

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影响,让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变成直接导火索,点燃了好像炸弹的学生群体,让这一切的一切化作风暴,在中国境内肆虐,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影响!这场风暴,便是五四运动。比之前辛亥革命所化风暴有过之而无不及!之所以这样,五四运动实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运动刚开始是,英勇的出现在斗争前面的是学生群众,后来运动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内的革命运动了,具有了较强的群众基础。由于其背景的特殊性,五四运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而后,早期马克思主义队伍的形成,早期思想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共产党的早起组织等等这一切的变化均是五四运动所带来的,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拯救中华民族进入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层次。

我看来,五四运动为早期历史,国家发展的祭奠期终点,也是国家发展期的起点!用个比喻好像想一个巨人,吃好喝好之后睡着了,遭到了小猫小狗的戏弄。但是现在,他醒了,他站起来了,他要握紧拳头准备反抗了!由此,五四运动,甚至是整本书所叙述的时期的意义都不言而喻。近代中国革命的胜利归功于各个阶级的努力,正是一次次的革命的发展,才使今天我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终于完成了历史任务,使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枷锁,从而为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开辟了宽广的道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用大量的史实也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只有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让中国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巧妙地化解各种危机,屹立于世界之林不倒。

参考文献: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胡绳

《中国近代史纲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王文忠——从商海老板到为民村官

王文忠——从商海老板到为民村官

个人简介:

劳累过度,王文忠晕倒了

王文忠,男,1962年出生,1980年入伍,1984入党,1985年底退伍。退伍前系第二炮兵某部战士,现任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大营镇芍药村党总支书记。

退伍后,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逐步成为一名拥有亿元资产、定居北京的裘皮服装进出口贸易商人;他乐善好施、扶困济贫,先后为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捐款捐物近千万元。

王文忠原来就是芍药村的村民,19岁入伍,5年后退伍回乡创业,1995年到北京做皮草出口贸易,固定资产过亿,是个亿万富翁。48岁的王文忠在北京的日子过得很舒坦。事业如日中天,公司管理井井有条,他这个最大的头儿每天10点多起床,到公司里转转,下午会会客,喝喝茶,打打高尔夫。每个月会去香港、广东和俄罗斯出几趟差。

2007年,他欣然接受所在镇党委及村民的任命和邀请,回乡担任芍药村党支部书记,经过4年努力,使过去有名的上访村、穷村、乱村迅速改变面貌,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党支部被评为“河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8年和2010年,他分别带领所在村“青年突击队”和“党员突击队”参加汶川、玉树抗震救灾,赢得了灾区人民的赞誉。近年来,中共河北省委、衡水市委、枣强县委分别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枣强县推选他为“十大道德模范”

模范事迹

王文忠放弃北京商海老板安逸舒适的工作和生活,危难时刻勇挑重担,返乡投身新农村建设,担任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大营镇芍药村党总支书记。芍药村在他的领导下,经过近3年的治理,使过去在全省挂了号的重点上访村,在当地出了名的穷村、乱村、落后村,迅速转变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500元增加到4500元,成为了“省级文明生态村”、“河北省抗震救灾模范集体”、“河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王文忠被省、市、县命名为优秀共产党员。他的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凤凰卫视、人民网、东方卫视、四川卫视、河北卫视、北京电视台和河北日报、经济日报等新闻媒体播发,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从王文忠二十多年的行动中,体现了祖国的需要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无声的命令,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急关头站得出来的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我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老百姓亲切得称他为“贴心书记”、“农民的儿子”

军旅生涯培养了王文忠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由于家境困难,作为养子的他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和村民们一起劳动挣工分,是部队的培养和锻炼使他成长为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的共产党员。1980年新兵训练期间,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全国各地都在学习雷锋做好事不留名,部队也不例外。每到周末,王文忠就会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悄悄帮助老战士拆洗被褥,帮助炊事班做饭,帮助上山砍猪草„„时间长了,战友们才知道是王文忠做的好事。他知道家里贫困,总把不多的一点儿补贴寄给养母,每次回家探亲,也总是尽心尽力去帮助乡亲们。可以说,从那时起,帮助别人、要求进步的思想就渗透到了王文忠的骨子里。

在部队里,他努力学习,苦练本领,甘于奉献,乐于助人,多次在班务会上得到表扬,先后担任副班长、班长,当兵五年受连嘉奖三次,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被树为全团助人为乐先进典型,在全团巡回演讲。并于1984年10月13日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过部队这个大熔炉的淬炼,培养了王文忠拼搏进取的坚强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执着性格,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以及“做任何事情都力求完美”的人生信条,更为他以后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王文忠从普通复员军人到商海海老板的跨越,体现了他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1985年,他脱下了心爱的军装光荣退伍返乡。借助大营皮毛产业的优势他在大营皮革厂打过工,骑车百余里跑过营销,与别人合伙开过贸易货栈„„1995年,他凭军人的智慧和胆略,独身一人闯北京,做对俄皮草出口贸易,经过十年的商海拼搏,他成为在商业圈有名的诚信商人,成为了北京雅宝路一位“身家过亿”的皮草巨头。

王文忠关爱他人、回报社会的大爱真诚体现了他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军人品质。他始终信守着“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人生信念,周到细致地照顾瘫痪在床的养母三年多,村民称他为大孝子:成为成功企业家之后,他始终关心社会,爱祖国、爱人民,只要社会需要,就会挺身而出、慷慨解囊。6年来,他捐献的各类资金已经超过千万元。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自费组织了15人的身穿迷彩服的“芍药村青年突击队”,在第一时间赶赴汶川实施救援工作,成为进入灾区的第一支民间救护队。他带领队员出生入死,哪里有险情他们就冲向哪里,哪里最困难他们就出现在哪里。还出资36万元为灾区人民购买急需的棉衣、棉被、帐篷和药品,同时还担负抗震救灾队的生活费用,更为突出的是他一次交纳“特殊党费”10万元支援灾区,奋战半月他个人出资金近60万元。

2010年4月14日上午,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地震。王文忠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召集村内党员召开赈灾会议,提议组队前去抗震救灾,得到了党员们的积极响应。王文忠等16名农民党员迅速组成了“抗震救灾联队”。当日就筹措棉被、帐蓬、棉手套、食品等价值30余万元的救灾物资,并于当晚启程赶赴灾区,在剧烈的高原反应和恶略的气候条件下奋战了七个昼夜。

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当天,王文忠再一次率领“芍药村党员抗震救灾突击队”,火速赶到灾区,迅速筹措棉被、帐篷等价值30余万元的救灾物资,经过47小时的长途跋涉送达震中结古镇。

“我不能回去,这个时候回去就是当逃兵!”由于连续作战加上高原反应,4月18日下午,王文忠晕倒在救援现场,被紧急送往战地医院抢救。医生警告他:“心脏缺氧、心肌缺血,必须立即撤离高原。” 王文忠却坚定地回答:“不!”因为高原反应强烈,他只好走到哪里就把氧气瓶和速效救心丸带到哪里,在奋战的八天八夜里,他被藏族同胞称为“氧气瓶队长”。

南方遭受冰雪灾害,他主动捐赠10万元;在台湾遭受莫拉克台风侵袭,他捐赠10万元;在我国西南地区遭受干旱自然灾害时,他捐助了10万元;每逢过年过节,芍药村许多老人和困难群体都会得到他无私的帮助。此外,他还为北京市太阳村儿童教育中心捐款3.39万元,为北京大学捐款30万元(每年10万元,奖励20名贫困研究生完成学业设立“王文忠——王天成奖学金”共出资100万元),为河北省三河市胡庄小学捐款1万元,为“衡水老年大学” 捐赠10万元......十几年来,王文忠先后为希望小学、贫困学生、西南旱区、南方冰雪灾区以及北京大学基金会等捐款超过1000万元。他还在去年底捐资20万元成立了“衡水市道德好人援助基金”,希望为道德好人解除后顾之忧,鼓励更多人奉献爱心

王文忠感恩社会、关爱他人的真诚大爱体现了他无私奉献、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格。

王文忠舍小家为大家,以造福一方百姓为己任,危急时刻勇挑重担,展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一心为民的军人情怀。芍药村是大营镇?远近闻名的贫穷落后村和上访大村,当他看到家乡的落后局面,面对乡亲门和镇领导的企盼时,他不顾身体有病,不顾妻子和公司员工的劝阻,毅然决然地回村但任党支部书记。面对众多的不理解,他说:我是一个兵,乡亲们的需要就是命令,我今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全体村民都富有,最大的开心就是全体村民都过上幸福生活。上任后第一天就在全体村民大会上承诺:不拿村里一分工资。捐资10万元,首先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其他问题逐步解决。两年多来,他自己出资用于村里公益事业资金达418万元,完成了村内街道硬化、环村公路硬化、植树造林、打井上电、盖学校、兴建村民活动中心和医疗中心,使芍药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千方百计为本村的发展跑市场、请专家、找路子,先后创建了“芍药村裘皮服装合作社、无公害蔬菜大棚合作社、林下生态养鸡合作社”,鼓励村民入股,不到两年的时间入社的村民达到了87户,他独创的“8+2”辐射脱贫致富模式不仅推动了芍药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探索了一条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新路,被中国人民大学梁漱溟乡建中心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被中国农业大学定为“无公害蔬菜大棚基地、大田良种繁育推广基地和芍药村科技种植园基地”,“大学生农村创业就业实践基地”,长年有大学生驻村工作,专家教授定期来村指导实践。他的这种做法受到了中国“三农”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温铁军教授的高度评价,认为很有推广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中国新农村建设开创了一条道路。王文忠舍小家为大家,以造福一方百姓为己任,危急时刻勇挑重担,展现了他“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心为民的宗旨意识。

王文忠勤奋好学、思想解放、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真实体现。他爱学习、有思路、胸襟宽、会管理,体现了当代共产党员思想解放、开拓创新的精神。在部队期间他勤奋好学、勤学苦练,学到了许多专业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当兵五年感觉就像上了五年大学”是他的感慨;回村务农后,他头脑灵活,善于研究,对党的富民政策理解的深透,对市场经济知识掌握的熟练,经过十几年的奋斗由一名乡村农民成长为北京雅宝路皮草协会会长;回乡担任支部书记后,他能够熟练运用和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富民政策,引导群众提高组织化程度,由一盘散沙的传统种植转变为有组织、讲科学、有目的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他拜访中国农大、河北农大、中国人大等高等学府,邀请专家学者到村讲学指导工作,并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和新的生产方式,带领群众走出了增产不增收的困境;他平时注重学习党的有关政策理论,每天注意收听收看中央新闻联播,学习上级有关文件,注意用最新的理论指导实际工作,教育党员和群众,是一个把党的方针政策时代化、大众化的典范,是一个有知识、善学习、会运用的学习型党员和学习型干部。王文忠同志是当代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成功企业家返乡创业投身新农村建设的榜样,是新时期复转军人群体中干事、创业、为民的楷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忠实实践者、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优秀建设者。他作为一个普通的共产党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人生最绚丽的篇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以及对党和人民的全部忠诚和无限热爱。时代呼唤王文忠式的人物,时代需要更多王文忠式的人物。在当前全党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王文忠的时代精神和高尚品质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和教育意义。

个人名言:

“我回来不是为了当官,是想回报社会,为乡亲们做点事。”在第一次全体村民代表大会上,王文忠说的话掷地有声。

“军人永远不会停止战斗,军魂永远不会退伍!”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大营镇芍药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忠的话响当当的。

“我最大的快乐就是全体村民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他人评价语言:

因着老乡一句“你要是再不回去,我们就过不下去了,就得拉着棍子去讨饭了”,曾在村里吃百家饭长大的王文忠被触动了。

“文忠啊,你快回来带着我们干吧!”2007年6月,20多名芍药村的乡亲来到北京恳求王文忠,镇里也多次邀请他回村当个带头人。

朋友谈王文忠:王文忠的富有是精神上的富有

第五篇:从剧本到镜头

从剧本到镜头

每个电影创作者都会在拍摄之前设计一套自己使用剧本的方法,有些人使用故事板,而有些人则列出分镜头表或拍摄地点的平面图来指示摄影机的机位。将剧本转化成电影段落的方法有许多,你的工作方法可能与企划的不同,接下来的建议代表几种为场景设计镜头或故事板的方法,它们可以被形容为一组基于剧本,但不受限于剧本的白日梦训练。

让我们在一本假定的剧本《阿波麦托克斯》(Appomattox)上应用不同的方法,故事背景是美国内战末期李将军(Robert E.Lee)在阿波麦托克斯的法院向格兰特(Ulysses S.Grant)投降的事件。

在读过剧本多次,并且和编剧做过最后的修饰后,导演对大部分的场景应如何调度会有一整体的概念,他已经在剧本空白处写上笔记,把某个特定的想法详细记录下来,最终会把它们转记在单独的笔记本上,包括照片、草图和他搜集的其他参考素材。之后,他去拜访阿波麦托克斯法院和其他地点,并在每个地点拍摄照片。现在导演已经准备就绪,可以为每个场景逐个设计镜头。

设计镜头意味着描述动作的场面调度、景别与镜头的选择,以及摄影机的角度。如果导演使用分镜头表,它可能是这么写的:“全景,用长焦镜头压缩前景与后景,摄影机从微高角度向下俯拍联军队伍,前景有树木,摄影机摇拍一右方入镜的骑兵。”

这些都是对镜头平面和摄影特点的传统描写,然而,导演最终关心的是镜头摄影的质量如何影响场景的叙事效果。为了提高你对视觉与戏剧元素两者之间关系的注意,下面这种将传统镜头以戏剧性的词汇重新造句的练习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在下列四项叙述中,影像的特点与叙事的特点彼此吻合,并以问句表现。

1.影像的——摄影机摆在哪里?

叙事的——表达了谁的视点?

2.影像的——镜头的景别是什么?

叙事的——我们与景中拍摄对象的距离是怎样?

3.影像的——我们拍摄的角度是怎样?

叙事的——我们与拍摄对象的关系是怎样?

4.影像的——我们要中断或移动摄影机吗?

叙事的——我们要比较视点吗?

这些问题多少互相重叠,但逐个回答它们,是一种逼着你以新方法看事物的技巧,现在我们可以来看看它们如何被应用在剧本《阿波麦托克斯》节录的片段中。

镜头计划——第一稿:

在导演参观过场地两次,而且根据预算做出拍片的初步决定以后,他会做出镜头计划。那不仅仅是空想而已,他开始将场景地点的照片和其他研究素材在工作的场地上展开。接着,根据读剧本时产生的想法,做出影像表(不是分镜头表),他可以将这些内容写在卡片上,一张卡片描述一个影像。这个练习相当于自由联想,而且可以涵盖导演对角色的感觉,他们是如何站立的、他们在看什么或场地的外貌如何等。有时候相关的个人经验会浮现在脑海中,比如,导演想起小学时一次打架打输了,以及当时一位朋友脸上同情的表情,他会在卡片上记下这些。最后,导演如果会画画,他会把特殊的镜头、构图的想法或一张极小的略图都画成镜头。

镜头计划——第二稿:

现在导演要求更精确了,我们就以取自剧本《阿波麦托克斯》的范例一,来说明导演工作的一种方法。

○范例:外景,阿波麦托克斯溪北线——中午

我们正位于北军战线的后方,当整排军人看着四个骑兵举着休战的旗子在一片旷野中走过时,他们显得相当安静。其中一 位骑兵就是李将军,排成一

列的军人慢慢分开,让他们通过,士兵们转身望着李将军走向斜坡下方溪边的一排树木,有几位士兵往斜坡下走了几步,看见骑兵消失在阳光斑点闪烁的树林中。

这段描写了李将军向格兰特投降的第一阶段,美国内战时的战线意味着胜与败的分界,所以当南方联盟最伟大的将军走进联军的界限后,那是个不寻常的时刻,北军知道他们正目睹历史的发生,而且可能是内战的结束。这可能是编剧的意图,即从北军的视点来看这个事件。这正是针对我们四个题目里第一个问题的有效选择和回答:表达了谁的视点?

接下来我们需要回答第二个问题:镜头的景别是怎样?全景、中景或特写?或者以叙事性的词汇来说,我们和拍摄对象的距离有多远?这需要一些说明,我比较喜欢用拍摄距离来认定镜头的景别,因为这么做意味着不把镜头的景别看做是包围主体的景框。事实上景框是摄影机另一端一个三维空间的盒子,当我们看到景框的四边,我们就感觉到与主体间隔的距离。因为摄影机是我们的视点,景框的大小告诉我们与动作或主体距离有多远。在剧情片中,外在的距离表现了情感的距离,当我们讲到镜头的大小,我们实际上是讲到了银幕上动作与情感的关系。

因为导演已经决定将第一个镜头当成联军士兵的视点,所以镜头景别—情感距离就代表了士兵在情感上与李将军的疏离。他是场景里戏剧的中心,虽然士兵们可能极为仰慕他,甚至同情他,但他仍是致命的敌人。因此,当李将军经过时,导演对镜头景别-距离的选择从未比全景更近,李将军必须保持着不可理解的姿态,观众必须睁大眼看他脸上的表情,要达到这目的,距离是必要的。

现在导演再来考虑拍摄的角度,在决定了视点和距离之后,他知道摄影机将被放在等待李将军前来的士兵这一排。如果摄影机是以低角度拍摄,也许会造成实际执行上的问题,因为士兵可能遮住摄影机的视野。同时,导演考虑到这排士兵的体验是一致的,因为他们都专注地看着李将军,关注对象相同。因此,摄影机应把士兵都视为一体。由于这两个原因,导演认为摄影机

高度应该是中等高度,大约是7至8英尺高。如此,镜头就能清楚地拍到李将军,同时也将许多士兵涵盖在镜头中。

最后,导演面临的是剪辑的问题(剪辑或摄影机运动),以及视点应不应该转换的问题。导演对场面的感觉是,当李将军在远处出现并向北军移动时,应是缓慢发展的,当李将军来了的话传开之后,也许可以拍几个士兵的特写镜头,但这个场景是严肃的,而且也不应该是急促的。因此,利用一个在升降机上拍摄的长镜头是个不错的选择,摄影机先向下降入人群中摄取士兵的近景,当李将军经过时再向上拉起。作出这个最后的决定之后,导演就定下了镜头拍摄的方法。

下载从“儿童画”到“儿童文”(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儿童画”到“儿童文”(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管理”到“领导”

    从“管理”到“领导”我们先不深究“领导”与“管理”这两个词的内在涵义,先从直观上来看:“管理”是一个缺乏人性色彩的中性词,而“领导”则充满了人情味。不过,这并不是说“管......

    从管理者到领导者

    从管理者到领导者2006年12月20日 8:25来源:慧聪网企业管理频道杰克·维尔奇有一句名言,“多一点领导,少一点管理”。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也在他新近出版的《大抉择》......

    从管理者到领导人

    从管理者到领导人 [小] [中][大] 《商界·中国商业评论》 ,2006年8月4日,作者:张跃,编辑:,将文章发 送到手机上阅读一个领导人不仅仅是能完成某一项工作,或者是完成一个别的管理者......

    从大学生到造价员

    如果你是新毕业的学生,你是否经常为在学校学了不少理论,可一走上工作岗位面对一个个具体工作却不知如何下手而苦恼?如果你是在校的大学生,是否对未来的工作岗位感到好奇,想提前揭......

    从学校到社会

    从学校到社会 从学校到社会是我们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最近我一直无法跨越这道坎,分析到这其中包含两方面:一个是离别的不舍,相处三年的同学还有那熟悉的校园,似乎相见时已经为离......

    《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

    《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 马瑞芳 大家好: 今天早上,我在微信上看到我的一位好朋友转的一篇文章,他转的这篇文章《阅读,是一种信仰》,这篇文章有一句话:“有人问赫尔博斯,天堂是什么,......

    从焦裕禄到孔繁森

    从焦裕禄到孔繁森 当祖国大江南北正在传诵一个光辉的名字孔繁森时,另一个曾经响彻中华大地的名字焦裕禄也从人们的记忆深处浮现出来。 焦裕禄、孔繁森---一个,长眠在为之耗尽......

    从《山海经》到《说文解字》

    第24卷 第1期2008年2月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从《山海经》到《说文解字》 ———论“凤”在中国先民文化中的形象流变 黄交军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贵阳学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