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蒙古民族音乐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蒙古民族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介绍了解其中特有的音乐风俗文化。
关键词: 蒙古 节日 长调 短调 舞蹈 乐器
“蒙古”是蒙古族的自称。原为蒙古诸部落中一个部落的名称,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蒙古人自古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蒙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天才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财富。蒙古民歌具有民族声乐的独有风格,不论高吭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蒙古族音乐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格,堪称绚丽多姿,异彩纷呈,很多艺术家在草原的歌海里采风,使蒙古族民歌得到进一步的整理、保护、传播。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称。尤其表现在本民族的宴会,庆祝节日上,那歌声常常一个接一个。他们唱古老的民歌,聊聊民间传说的故事,唱草原富饶美丽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蒙古族比较重要的节日有那达慕、白节、马奶节、燃灯节等等。当然在这些节日上也充分体现出蒙古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天才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财富。以下为蒙古族主要几个传统节日的风俗文化介绍。
那达慕:“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都来参加比赛和参观。大会第一项一般是摔跤比赛,摔跤手脚登高筒马靴,下身穿宽大的绸缎摔跤裤,上身穿“昭得格”(一种皮革制的坎肩),在脖颈上围有五彩缤纷的饰物“江戈”,仿古代骑士跨着大步,绕场一周。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先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技艺高超者可百发百中,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那达慕”大会又是农牧物资交易会。除了工业和农副产品外,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干制品、奶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
白节:过春节,蒙古族人民叫做“大年”。古时候,将春节称为“白节”。如今,人们将农历正月叫做“白月”。原来,蒙古族人以“白”为吉祥。据说与日常饮用洁白的奶食有关,包含着恭贺新春、吉祥如意之意。“白月”也是人们相互交往聚会的时节。节前,人们要做件好看的蒙古袍,备下羊肉和各种奶制品,加上几坛上好的美酒,然后开始“调马”。除夕,合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一些。除夕人们还纷纷地向长辈人敬“辞岁酒”,围坐吃饺子,俗称“黄馍馍”或“扁食”,耍“嘎拉卡”(下棋),还要听艺人说书,通宵不眠,沉醉在欢乐之中。初一,一大早身着各色服装的男女,跨上早已调好的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中,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习惯上这种敬酒每敬必喝,有的还边歌边舞,串包男女利用这个机会赛马,尤其是青年男女各不相让,他们大都以“浩特”之间距离为比赛距离,开始男女追逐。
马奶节: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市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娱乐活动蒙古族传统的娱乐活动有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射击、拔河、民间歌手弹唱,马头琴演奏《江格尔》演唱、民间舞蹈。土尔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独舞、男女对舞,还有随歌伴舞,舞姿飘逸豪放,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每当这些节日的到来,蒙古人民都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本民族的歌曲,蒙古歌曲尾声悠长而高亢,音调多而激昂。蒙古音乐按照音乐形式可分为长调,短调,呼麦,潮尔,民歌,说唱形式的乌力格尔、叙事歌、好来宝等等。按照音乐内容可分为猎歌、牧歌、赞歌、思乡曲、礼俗歌等等。
长调民歌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蒙古国境内,除联合“申遗”外,中蒙两国已经承诺将尽快作出蒙古族长调民歌十年行动计划采取保护措施。用蒙古语歌唱,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表达了草原儿女独有的深情。长调民歌由马头琴伴奏更具草原文化的韵味。长调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长调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在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有《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昭乌达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阳》等。
以上是长调《盗马姑娘》的谱例。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
短调民歌
短调是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歌体裁。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区其他农业和半农半牧区的民歌,都是短调民歌。短调民歌也叫爬山调,山曲儿,多用汉语演唱。所以,不仅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蒙古人喜欢唱,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欢唱这种山曲儿。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爱情歌曲在短调民歌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如《森吉德玛》、《达古拉》、《小情人》等,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族男女青年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其次,反映蒙古族人民反抗侵略,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行径,以及在革命斗争中产生的革命民歌,如《独贵龙》、《引狼入室的李鸿章》、《反日歌》等,都是这类短歌的代表作。下面是短调《达古拉》的谱例:
好来宝
好来宝是蒙古民间独特的曲艺形式,是一种说唱艺术。它有固定的曲调和唱词。一般是两人拉着四胡对唱或一人自问自答。说唱演员不但能拉会唱,而且有触景生情的灵感,有随编随唱的本领,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较浓,如今在锡林浩特市有时舞台上演出的新式“好来宝”人数不等,有自编、自拉、自演,典调动听,形式多样且好看。
呼麦
呼麦也是蒙古人民在节日中最常出现的歌曲形式,它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呼麦声部关系的基本结构为一个持续低音和它上面流动的旋律相结合。又可以分为“泛音呼麦”、“震音呼麦”、“复合呼麦”等。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呼麦是蒙古族杰出的创造。它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可见蒙古民歌是一种“曲调性强、风格性强、节奏性弱”的音乐。另外蒙古人民歌唱时更多的都运用本民族的乐器加以伴奏。常用的乐器是马头琴、火不思、四胡、三弦、蒙古筝、蒙古琵琶、胡笳、兴隆笙以及笛子等。蒙古器乐的特点是柔和、安静。上述乐器中马头琴是最有代表性的乐器,音色低沉柔美,音量不大,表现力丰富。除了为民歌与说唱伴奏外,还常用于独奏与合奏;不仅演奏旋律,而且适宜于表现马匹的奔跑与嘶叫。蒙古的器乐曲多半是民歌旋律的器乐化。下图分别是火不思、雅托克、马头琴。
喜迎节日时除了高歌自然少不了舞蹈了。蒙古民族在欢度节日时更多是边歌边舞。传统的舞蹈有“安代舞”、“顶碗舞”、“筷子舞”、“马刀舞”、“鄂尔多斯舞”、“萨吾尔登”等。顶碗舞
鄂尔多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能歌善舞的鄂尔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1人或2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顶灯、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子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越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越丰富多彩,充分展现出舞者的技艺、智慧和民间舞蹈丰富、灵活、多变的特性。
安代舞
流行于内蒙古哲里木盟地区以及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黑龙江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等地区。由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形式演变而来。每人手持一条手巾或彩带,一人领唱,众人相和,载歌载舞,节奏多为□拍,无乐器伴奏。最初舞蹈动作简单,主要以歌为主,所以也称“唱安代”。现已发展到曲调有三十多种,舞蹈动作也达二十几个。
筷子舞
筷子舞多为男子独舞。舞者右手执一把筷子,打手、肩、腰、腿等部位,有时旋转,有时跪下,敲击地面,节奏由慢渐快。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扬琴、笛子等。现也有男女共同表演的集体舞。
此时我似乎看到了草原上放任不羁的脱缰野马,热情奔放的姑娘小伙,和那驰骋在草原上豪放热情的蒙古人。广大牧民和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民间歌手在在对于中不知蒙古族音乐倾注了多少的感情,发挥了多少创造力。其价值和魅力是永恒的。民族的便是世界的,我一直信仰这句话,让我们继续传承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探索其特有的音乐风格元素。作为同是蒙古人的我,无比自豪!
第二篇:世界民族音乐论文
浅谈世界民族音乐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很多人忙忙碌碌为生活而奔波,很少人能静下心来喝一杯茶听一首音乐,更不要提世界民族音乐了。我们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跟着老师欣赏一下世界上很多民族的音乐,聆听一下老师的演唱,真的是一个很难的机会。
在选课时见到“世界民族音乐”这一课,当时并没有想过这究竟是讲什么的,也没有想民族音乐究竟是属于音乐的的哪一范畴,只是纯粹地以为是欣赏世界各地的音乐。虽然上了这么多节《世界民族音乐》,但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走马观灯,像一个好奇的孩子看看新鲜,所以我也无法系统地对其作出一个总结,也觉得没有必要,前人已经有过十分丰富,系统,深刻的总结,我就不班门弄斧了。我就说一下一些让我印象比较深刻,能够触动我内心那根疲软不堪的弦的东西,算是一种分享吧!
说到世界民族音乐就不得不谈到世界民族的乐器。不同的民族,各式各样的乐器,在这堂课上,我算是长眼界了。有爱尔兰的风笛和竖笛,有蒙古的马头琴,有我国的古筝,琵琶.......真是数不胜数。而我最喜欢的就是非洲手鼓,它不仅是个非常好听的乐器,而且是个非常有激情的鼓.当你熟练打出一小段一小段时,你会发现你的鼓在深情的说话.当你和朋友们共同演奏同一个速度节奏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融入了其中,在和你的朋友们没有语言的沟通交流.这些感觉真的都是妙不可言。
世界民族音乐,重要的是“民族”二字。民族音乐就是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一片土地上的一个民族,从古到今在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民族,每一个民族之间或许会有相似的文化,但是无论它们多么相似,总有那么几点是只有本民族才具有的,体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特色文化和精神。通过学习“世界民族音乐”,不仅仅欣赏了不同民族特有的音乐,同时也从它们传承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学到了如何继承传统,发扬民族音乐,使其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仍具有不老的魅力,对世界民族音乐也有了重新的认识。
一个很深的感触就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上有众多的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民族的也就没有世界的。音乐是有其特性的,这是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点。音乐有其特性,才有生命力,才有其独立存在,否则何以立足于世界?在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的潮流中,音乐包含于文化,而世界文化仍然多元化地存在着。大哲学家罗素说过:多种多样才是美丽的。民族特色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美丽。
女子十二乐坊是中国大陆一个以流行音乐形式来演奏中国音乐的乐团,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今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流行音乐,女子十二乐坊的成立为世界带来了清新的民族风。河南日报曾报道:“近年来红遍东瀛的中国民乐组合“女子十二乐坊”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们在东京武道馆的现场演出造成万人空巷。一时之间,日本乐器店内二胡等中国乐器供不应求,学习中国民乐乃至从此倾心中国文化的日本民乐迷也大有人在。” 能如此将优秀的中华文化推广到世界,乐坊本身就可以称为“伟大”。这就是世界民族音乐的魅力。
民族音乐总是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它们背后,抑或是神秘古老的传说,抑或是坚定不移的宗教信仰。无论如何,正是这种独一无二的奇特意义,民族音乐才会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实际上,在这个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社会,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特色正在逐渐流失。这是十分令人心痛的事情。那些可都是老祖宗们酝酿上千年,将一个民族的一切浓缩而成的宝贵遗产啊!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去感受一个民族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力量,就像品一杯清茗,你不能兴致冲冲地一饮而尽,而是得一点一点地将其融入心中,才能体会到它的苦涩与清甜。
世界民族音乐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一学期的学习仅仅只是了解到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想要更深刻地认识世界民族音乐,不但需要时间,还需要有对各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只有民族与现代完美结合,民族音乐才会在未来拥有永恒的生命力。虽然我不是这个专业的,不会对世界民族音乐有深入 的研究,但我想我会多听一听民族的东西,整天都是流行爵士什么的,真的没有民族音乐有内涵有韵味。这可能是吕老师这门课带给我的最多的东西—世界民族音乐的魅力,让我想去感受这种美。
第三篇:少数民族音乐鉴赏论文
少数民族音乐鉴赏论文
蒙古族音乐鉴赏
(一)蒙古族音乐特点
蒙古族能歌善舞素有“诗歌民族”、“音乐民族”之称。蒙古民歌具有民族声乐的独特风格,不论高亢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充分表现出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按照音乐形式分为长调,短调,呼麦,民歌,说唱等其中以长调呼麦最为广泛。较著名的多为长调,蒙古长调的表演者穿蒙古长袍,配以马头琴音乐,讴歌母爱、赞美生命、诉说爱情,以真声唱法为主,是最接近自然的声音.在蒙古长调里,除了旋律本身所具有的华彩装饰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发音技巧形成的旋律装饰,蒙古语称为“诺古拉”,可译为“波折音”,即发声时,配合口与咽腔的复杂动作,发出类似颤音的抖动效果,一般抖动两三次,“诺古拉”对形成蒙古长调的独特风格具有重要作用。“蒙古长调每个人唱的都不一样,可以即兴发挥,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二)蒙古族音乐独特的演唱方式
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乌日汀”为“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字少腔长是其一大特点。它以思念、赞赏的歌曲为主,大多数都是描写草原、牛羊、白云等,尤以唱马的歌曲最多。
呼麦,又称浩林潮尔或潮尔,是蒙古族特有的单人多声表演艺术,即一人利用嗓音的低音持续声部产生的泛音,与低音持续声部形成两个以上声部的和声。呼麦既可一人演唱,也可多人演唱,呼麦是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麦发声原理特殊,有时声带振动,有时不振动,是用腔体内的气量产生共鸣。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经典的呼麦如《母亲在有云的地方》,《父亲系我心中》。
蒙古族也涌现出一批批知名的的歌手组合,留下一曲曲动人的音乐。国内比较出名的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格格,德德马,斯琴格日乐,乌仁娜,额尔古纳乐队,黑骏马组合,达尔汗乐队,杭盖组合,梅林组合等。其中《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爱人》,《鸿雁》,《勇士》,《诺恩吉雅》,《秋雨》,《乌兰巴托的夜》,《花儿》,《走马》,《吻你》等最具代表性。五彩传说,一个蒙古少年合唱团,天籁童声,荡涤身心。外蒙的胡日德乐队代表作《祖国》,《大蒙古》。有人说真正的蒙古音乐是长调、呼麦、因为它无伴奏合唱与民谣。
朝鲜族音乐鉴赏
(一)朝鲜族音乐特点
朝鲜族民歌又称为“民谣”,其旋律优美,自然流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一人放歌,众人随合,不是“善歌者有人继其声”,而是“心中的歌,最能引起共鸣”。著名的民歌《桔梗谣》、《阿里朗》、《诺多尔江边》《道拉基》、《嘱嘿呀》等,几乎家喻户晓,人人会唱。朝鲜族民间盛行歌舞,群众能歌善舞,音乐别具一格,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歌词朴实淳厚,曲调优美丰富,情绪热烈欢快,结构完整匀称,主要伴奏乐器是恤椰琴、长鼓。鲜族民歌以清新、流畅、婉转、轻快、明朗的旋律和丰富的节奏出名,同时朝鲜族的民歌中融合了乐器
舞蹈的韵律特点。在朝鲜族的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民族歌唱家和艺术家,没 朝鲜族的传统节日或者庆祝的场面,他们便会引吭高歌,人们欢歌起舞举杯。《三国志·魏书》记载:高丽时期在十月各自举行祭天仪式,这时全村男女老少聚在一起,昼夜饮酒唱谣,这种形式在扶余时期成为迎鼓,高丽称东盟,那时就开始传唱朝鲜族民谣。如:“劳动谣”、“世袭风俗谣”等,代表作品有《迎神歌《会苏曲》《墨册谣》。到了李朝时期,朝鲜民族歌谣创作进入了鼎盛时期。
(二)、朝鲜族音乐
朝鲜族音乐是同朝鲜半岛音乐一脉相承的,是在本民族音乐基础上,吸收、融合了汉族以及古代扶余、渤海等应约文化而形成的。创新、丰富、完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朝鲜族民歌的传播方式基本上是以口传心授为主,老歌手、老艺人在传授时凭借着演唱演奏,新歌手或年轻的艺人在学艺时凭借听觉和记忆,几乎不采用书面乐谱的传承方式。朝鲜族民歌的这种传承方式即口传心授,造成了朝鲜族民族音乐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这种性质为集体加工提供了有的条件,从而使得世代流传的朝鲜族民间音乐得到日臻完美的效果。在朝鲜族民歌的作品上来看,节奏、旋律、曲式等形成的音乐风格和语言的句式,表达情意的语气、语势,以及各个段落、层次结构都有着息息相关的关联。而从演唱反面来看,表现在作品中的这些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演唱者的声音来体现的,也就跟演唱者的所有的音质、音色以及气息,共鸣,情感处理有直接的关系。曲调优美,情绪欢快,结构完整。朝鲜族传统音乐分为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宫廷音乐中包括了雅乐、唐乐、鼓吹乐、呈才;文人音乐包括了灵山汇相、歌曲、歌词、时调;宗教音乐包括了巫俗音乐、佛教音乐、道教音乐;民间音乐中包括了诗娜伟、散调、农乐等乐器和盘索里、杂歌、社堂乐、民歌等声乐。朝鲜的歌谣分为两种,一种是歌剧产生的地区划分,如产生于朝鲜半岛南部的“南道民谣”,中部的叫“京畿道民谣”,西北部的叫“西道民谣”或“北部民谣”。另一种是根据最初产生的环境分为劳动、抒情、叙事、习俗民谣等。
(三)、朝鲜族民歌的节奏特点
朝鲜族民歌有自己民族所特有的民族风格,其音乐特色主要体现在节拍节奏、调式、旋法和音腔四个方面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歌在节拍喝节奏形态上都是与民族语言紧密相连的,语言的节奏是音乐节奏的基础,朝鲜族民歌自然也不例外,在朝鲜语的单词中有长音节和短音节,它们的位置是不固定的,长音节经常出现在单词的第一个音节上,因此导致了朝鲜族民歌的基本节奏的构成原则为“长短结合”。从文献记载看,古代朝鲜民歌中通常是以四个音节为一顿,一句中有两顿。除四四调外,朝鲜族民歌还有三、四、五调和四、四、五调,以及其他的一些更加自由的形式,其中所谓的三、四、五调是指每句三顿,每顿分别为三、四、五个音节,三音节和五音节一顿的形式是以四音节为基础加以变化而来的。由于四个音节构成的一顿,一般分为两个表意单位,而朝鲜语的语言特点是长短结合,所以如果把每个音节占用的时值平均分配就显得不是很自然,加之节奏长短的搭配比较悬殊,不符合朝鲜语音长短音节,对比不够明显,也不符合朝鲜族人民的比较内在的,含蓄的性格特点,因此采用三拍子能够使节奏更加有长短的分别,既有对比又不过分强烈,最符合朝鲜语的特点和性格特征。简言之,朝鲜族的语言特点即重音安排形成的前长后短或者前短后长的节奏形式,导致了朝鲜
族传统音乐形成三拍子的倾向。所以,在朝鲜族民歌中三拍子以及由三拍子复合而成的六、九、十二、十八拍子占有重要的地位。
长短的种类有几十种,按照本民族传统民间音乐体裁来分可分为“民谣长短”“歌词、歌曲、时调长短”、“叙事曲长短”、“舞蹈音乐长短”、“器乐曲长短”、“宗教音乐长短”六种。朝鲜族民歌中除了三拍子外,还有二拍子喝四拍子,二拍子多出现在劳动号子中。在演唱朝鲜族民歌时,长短用杖鼓敲击,长短中的固有节奏型喝旋律中的节奏的吻合与对比,配合演唱共同塑造音乐中的形象。民歌中常常使用的长短有十几种,每一种都有固定的名字,其中有的以速度命名,比如“中莫里长短”、“辉莫里长短”,有根据民歌命名的,比如《阳山道》长短、《嗡咳呀》长短,有以节奏的性质来命名的,比如“抒情长短”。有时一首民歌只用一种长短伴奏,比如《阿里郎》、《道拉基》等。也有的一些民歌比如《快板愁心歌》、《泛舟谣》等必须根据旋律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长短伴奏。
参考文献 1,《中华民族民间音乐》(自编教材)王文韬
2,《中华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3,《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王耀
第四篇:中华民族音乐论文
中华民族音乐论文
系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班级:096411班
姓名:胡丽
学号:064109060
联系方式:1352567492
5中华民族音乐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音乐(是指中国传统各种音乐为及以其为基础发展出来的种种音乐。不管是民族声乐,还是美声,都是歌唱的艺术。它们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要发展今天的民族声乐艺术和声乐教育,就要继承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精华,同时大胆借鉴国外声乐文化的先进理论和经验。
关键字:民族音乐
民族乐器
民族唱法中华民族音乐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中华民族音乐一般分为五大类,即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每类音乐又各有多种体裁、形式、乐种和作品,如歌曲又有古代歌曲和民间歌曲之分;民间歌曲中又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及多声部歌曲等不同的体裁;同是山歌,又因地区、民族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点。又如民族乐器,早在两千多年的周代就有七十多种乐器了。现在经常使用的乐器已达两百多种。按其演奏方法和性能,可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这些乐器既能独奏,又能组合成各种形式和乐队进行重奏和合奏,并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不同乐器的组合,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各种乐器的独奏乐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考古发现,中华民族音乐可追溯至
音乐发展
各种不同乐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7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论从形式上还是意境上都无比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它讲究艺术表现的中和、简约、适度、含蓄、空灵。以五声音阶为主。与西方传统艺术注重立体感不同,它更着重于表现线形态。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音乐的大量传入,加上思想领域内的“欧洲中心论”以及国人缺乏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层认识,使得中华民族音乐渐受冷落。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一度欲建立“中国乐派”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和,的。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民族的灵魂与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的民族精神。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中华民族五声音阶是众人所熟识的,佛有些单薄,非但不是落后,反而是更加的先进。从调民歌的整理民国时期的上海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中国流行音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民族音乐作为我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不仅仅是一种音它反映了一个民族仿”的出土,到“180浩瀚广博。
民族音乐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挖掘与研究。
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它以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伴随与西方七声音阶相比,但是实际上,它是以这个八声音阶”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曾侯已编钟”,无一不证实了中华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在不断深入学习与了解中,我的心情既有激动又有赞叹,我的心被中国音乐的精髓冲刷得越发清净透明了,我的民族自豪感被中国音乐灿烂的历史激发得空前激越豪迈了!面对着中国音乐如此璀璨的历史,我不觉感到自己的无知与渺小。“只有民族的,才识世界的”。大部分音乐学者都很清楚这一点,但要想发扬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不是仅知道“五声音阶”就够了的。想创造就必须先研究,而想研究就必须先认识,而要认识就必须先正视!没有一个崇敬的心态,是难以深入中国的历史文化与音乐的。
以崇敬的心态认真学习中华民族民间音乐,不仅是一个艺术学者所必须拥有的素质,更是一个中国人发扬自己民族灿烂文化的必要前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事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中西方声乐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声乐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今天我们可以在较高的水平上来认识和把握民族声乐发展的问题。这里,来谈谈关于美声、民族声乐的辩证统一关系。不管是美声还是民族声乐,都是歌唱的艺术,我们若能正确地“洋为中用”,取各家所长,补自家之短,便能更好、更科学地发展民族声乐。
总之,民族音乐风格受地区差异而不同,这也是它们的魅力所在,因为只有这样,音乐的元素才会丰富起来。对中华民族音乐,我还知之甚少,但我从中得到的知识,震撼与感悟却是比任何时候都多的。音乐是流动的诗歌,是浪漫的思想,是历史的传承,是文化的积淀……中华民族音乐则是艺术这份璀璨的天空中,最耀眼的明星。音乐会感动人。民族音乐更是深奥。
而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不仅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也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要学习并吸收中华民族音乐的精华,这都是对我们成长有很大帮助的,不能一味的排斥,要深入了解它,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以利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五篇:民族音乐发展现状及建议论文
摘 要:中国一个悠久的国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饱经沧桑的日子里依旧用歌声记录着岁月变迁,如今随着我国经济脚步的发展,对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日益深远,而民族音乐做为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容和情感状态也不断升华,烙印上社会生活的影子,这是
关键词:民族音乐赏析论文发表
中国一个悠久的国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饱经沧桑的日子里依旧用歌声记录着岁月变迁,如今随着我国经济脚步的发展,对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日益深远,而民族音乐做为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容和情感状态也不断升华,烙印上社会生活的影子,这是我国各民族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仅仅要将民族音乐传承下来,更要将其发扬光大,站在世界的角度以开放的心态去审视民族音乐,不断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
一、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
有人把音乐比作清泉,可以滋润心灵,带给人美的享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每个民族的音乐也别具风情,正是这样的差异才有了内容丰富的民族音乐,从夏商周时期,对声律的重视就可见一斑,至唐朝音乐更是达到一定高度,时至今日民族音乐依旧活跃,依旧洋溢着鲜明的艺术生命力。但是随着“地球村”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外来文化的出现对民族音乐的冲击也不断加大,外来音乐的独特风格逐渐吸引人们的注意,一些“爵士乐”“架子鼓”等多样的音乐风格和乐器开始在国内市场打开一片天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忽略民族音乐,各种选秀节目也是充斥着艺术市场,使得几千年来的民族音乐正受着流行音乐的冲击,这是不得不让人觉得遗憾的,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改变的。只有将民族音乐放在正确的位置上,重新去认识其中的精神内涵,赋予新的时代解读,才能让其焕发生机。
二、发展民族音乐建议
(一)强化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我国的音乐历史悠远,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产生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社会意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特殊符号,是艺术表现形式的特殊载体,要想让这种精神文化继续传承下去需要我们加强对民族音乐的保护,通过深入对民族音乐的研究和学习,重新去诠释音乐内涵,让其符合现代审美趋势,去鼓励人们主动积极的了解民族音乐,让其更具有生活气息,可以通过不同的民歌下乡活动,不同的民族音乐研讨会,加强对民族音乐的传承,让民族音乐在社会生活中有新的活力。
(二)强化民族音乐的弘扬
民族音乐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绚丽的一笔,可以说随着时间的发展没有被淘汰反而沉淀下更深厚的底蕴是有一定理由的,他有着自己独特的一套发展体系,有着独特音质、语言结构内容,在认识到这些的基础上,我们在对待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不可去全盘否定民族音乐,音乐具有多元化,无论哪种音乐文化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只有正确的认识我国音乐上存在的不足,不断去改进民族音乐才能使民族音乐得以继续发展。要想使民族音乐不断发展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可以由上而下,由学校到社会共同宣传,例如在校举办歌友会,鼓励学生接触不同的音乐类型,在比较中感受民族音乐特殊韵味,也可以在社区展开各种活动,让孩子、家长多些接触民族音乐的机会,让音乐走进生活中,这样才能起到一个弘扬的作用,但对于民族音乐的继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要坚持做下去,当把宣传变成一种习惯,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碰撞,用开放接纳的心态来看待民族音乐,那民族音乐也会在世界舞台上走的更远更久。
(三)强化民族音乐资源创新
要想使民族音乐始终保持活力,必须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对于音乐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创新也必不可少,随着人们对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在音乐欣赏上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很多时候我们将视觉和听觉分开了,其实这是统一的,在现如今可以学习流行音乐的变达方式,结合音乐背景,在保持民族音乐的原汁原味同时丰富其表现形式,或者将民族音乐在保持原生态基础上进行改编,运用多重的变达方式去展示。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传统的民族音乐教学中只重视其音乐这一本体,但忽视其表达载体乐器,做为传输音乐的主要载体,其重要性不可忽略,不同的乐器可以表达不同的音律和情感,不同的音律也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体验,在我国民族器乐形式多样,各具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去运用,不是单单靠某一种乐器去表情达意,而是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或者听众可以感受到这些民族乐器的不同和魅力,充分去开发和利用民族音乐的资源,让他们发挥出自身的魅力,为民族音乐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结语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要想使中华民族音乐得以不断发展,必须要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突破创新,走向世界。这是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的,这样才能使民族音乐永立世界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