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数民族音乐之维吾尔族传统音乐论文
维吾尔族民间音乐
提起维吾尔族,我们大概会想到吐鲁番的葡萄,走钢丝,烤羊肉,手鼓等等,我最早听到的跟维吾尔族有关的民歌是《达阪城的姑娘》、《打起手鼓唱起歌》、《青春舞曲》等,通过表演者的歌声和舞蹈,我对维吾尔族的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选择了这个民族的音乐来作为论文的主题。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总人口达987万人,约占新疆总人口的46%。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古代西域维吾尔地区的龟兹乐久负盛名。玄奘周游列国后在《大唐西域记》卷一中记载:“屈友国(即龟兹)管弦伎乐,特善诸国。”可想像维吾尔在西元4世纪时就创造出了如此灿烂的音乐文化并闻名世界。
维吾尔族民间音乐采用中国、波斯—阿拉伯和欧洲三个不同的音乐体系,但其中主要是波斯—阿拉伯和中国音乐体系,大致可划分为南疆、北疆、东疆以及刀郎四个不同的风格区。
东疆地区的民族音乐多采用中国音乐体系,和裕固族西部民歌有较多的共同因素,较多的保留了古代回鹘音乐的成分。
南疆地区的民间音乐多采用波斯—阿拉伯体系,与裕固族民间风格相去甚远,看来主要继承了古代以龟兹乐为代表的西域音乐成分并有所发展。
北疆是一个民族杂居的地区,不仅综合了南疆和东疆的特点,并且吸收了当地汉、回、哈萨克、塔塔尔等民族音乐的成分,经过杂交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刀郎是喀什地区麦盖提、巴楚、莎车的一种文化现象。刀郎舞称刀郎赛乃姆,音乐称刀郎木卡姆。刀郎舞是一种礼俗性舞蹈,逢节日喜庆,人们都要跳刀郎舞。跳刀郎舞的时候,人们要围圈席地而坐,男女相对起舞,动作粗犷、豪迈。音乐由慢变快,舞蹈由两人对跳变为集体舞。随后出现双人竞技性旋转表演。刀郎舞的唱词,有表现狩猎、打仗和生产劳动的,也有反映爱情生活。歌腔高亢激越。伴奏乐器有刀郎热瓦甫,刀郎艾介克、卡龙、小手鼓等。
维吾尔族民间音乐从体裁上可分为五大类,即歌曲、歌舞、器乐、说唱音乐、木卡姆。这五种体裁形式各有特点,但相互又有联系。
由于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不同,各地维吾尔族民歌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伊犁民歌多抒情;哈密民歌多简短明快;喀什民歌多奔放粗犷。维吾尔歌手演唱常有乐器伴奏。北方歌手喜用都它尔和弹布林;哈密歌手喜用哈密艾介克;南方歌手喜用喀什热瓦甫。民歌的音阶、调式方面,南疆大部分地区的民歌运用七声音阶或多于七声的音阶,有不一般的感受。东北地区有不少民歌运用五声、六声音阶。
维吾尔族的民间歌舞轻盈优美,以快速的旋转和动作复杂多变而著称。民间歌舞大多为踏歌形式,主要有来派尔、赛乃姆两种。前者是一种小型歌舞,多由男女二人表演,动作比较简单,以对唱为主。赛乃姆是一种民间大型舞蹈,常在节日、晚会上表演,是乐队和观众围成圈圈互动表演。
维吾尔族的乐器、形式丰富多彩,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音乐生活现场,有不同的乐器与乐器组合演奏形式,表现力丰富,有中国一带的古乐器埙,又有来自波斯、阿拉伯等地的萨它尔、弹布林等。大部分得乐器与波斯、阿拉伯国家的同名乐器近似,少数则是同名异器,反映出伊斯兰世界所用乐器的共性。譬如达卜、纳格拉、奈依、萨它尔、都它尔、弹布林、卡龙等是中亚、西亚许多国家中的主要乐器。这类乐器在维吾尔民间同样流行。乐器往往制作精美,随着演奏技巧高度发展,乐器都具有独奏性能和丰富的独奏曲目,这显示出维吾尔族器乐的发展水平。同时,维吾尔族乐器吹、拉、弹、打各种形式俱全,打击乐器在音乐和歌舞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维吾尔族说唱音乐形式多样,十分活泼,在人民生活中影响广泛。它主要有达斯坦、柯夏克等。达斯坦有两种类型,分别为长篇和短篇。长篇多说唱带故事情节的内容,曲调通常由上下句组成,多数没有有拖腔。演唱者可根据唱词内容灵活压缩或扩展乐句,比较自由。短篇达斯坦,通常反映新鲜事物或爱情。音乐多方整结构,旋律性强,有的唱腔直接采用民歌,歌词七词一句,四句一首。伴奏乐器,南疆用热瓦甫,北疆、东疆用都它尔。柯夏克是由艺人自弹白唱有一种民间弹唱形式。它用一段曲调演唱多段唱词,内容有爱情和对社会不正之风的讽刺等。
“木卡姆”是中亚、南亚、西亚、北非及整个伊斯兰文化圈内拥有的一种乐舞形式。“木卡姆”这个词源于阿拉伯语。在现代维吾尔语中,这个词有广、狭两个含义,广义指一种大型古典歌舞套曲,狭义则指以散板形式维吾尔木卡姆,他被誉为“维吾尔音乐之母”,源于民间,是融合维吾尔民歌、器乐、说唱、歌舞于一体的大型歌舞套曲形式。维吾尔木卡姆与其他国家的木卡姆相比,数量最多,艺术形式完整,为世界所瞩目。维吾尔木卡姆按流行地区和风格特色,可分为南疆木卡姆、北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留番木卡姆等等多种。人们常说的十二木卡姆,是指南疆木卡姆,是由十二部大型古典套曲组成,每一部套曲又包括“穷乃合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这三个大部分。北疆木卡姆,是19世纪由南疆传入,也有12套。除没有“穷乃合曼”之外,结构与南疆木卡姆相同。音乐比较明快,主演唱者用弹布林或者萨它尔。而哈密木卡姆流行于东疆的哈密地区。与南、北疆木卡姆相比较,风格结构不尽相同。它由短小的散序起唱,接着演唱系列短小的歌曲和歌舞曲,无间奏曲。它也有十二套,称哈密十二木卡姆。其伴奏乐器有哈密艾介克(似中胡)、刀郎热瓦甫、手鼓等。全部歌曲有262首,从头演唱一遍约需12个小时。木卡姆唱词,一些为古代名人诗作,每行15个音节,基本表现人民热爱生活,批判黑暗,向往幸福;另一类来自民间艺人,每节4句,每句7个音节,内容多反映爱情和生活。
维吾尔族民间音乐的特色表现在音阶、调式、节拍、节奏、旋律线条和旋律发展手法等方面。
由于维吾尔族在音乐方面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悠久的传统,和独特的感情和热情。近些年,维吾尔流行音乐发展迅速。维吾尔流行音乐继承了维吾尔传统音乐的一些元素,但也大胆的进行创新和改革,随着电子乐和现代乐器的出现,使得维吾尔流行音乐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比如对于西班牙弗拉门戈风格的尝试。此外,流行音乐在维吾尔年轻人中开展地非常普遍,尤其各大高校中都有维族乐队,比较典型的是湖南大学的“新楼兰乐队”。
第二篇:少数民族音乐鉴赏论文
少数民族音乐鉴赏论文
蒙古族音乐鉴赏
(一)蒙古族音乐特点
蒙古族能歌善舞素有“诗歌民族”、“音乐民族”之称。蒙古民歌具有民族声乐的独特风格,不论高亢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充分表现出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按照音乐形式分为长调,短调,呼麦,民歌,说唱等其中以长调呼麦最为广泛。较著名的多为长调,蒙古长调的表演者穿蒙古长袍,配以马头琴音乐,讴歌母爱、赞美生命、诉说爱情,以真声唱法为主,是最接近自然的声音.在蒙古长调里,除了旋律本身所具有的华彩装饰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发音技巧形成的旋律装饰,蒙古语称为“诺古拉”,可译为“波折音”,即发声时,配合口与咽腔的复杂动作,发出类似颤音的抖动效果,一般抖动两三次,“诺古拉”对形成蒙古长调的独特风格具有重要作用。“蒙古长调每个人唱的都不一样,可以即兴发挥,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二)蒙古族音乐独特的演唱方式
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乌日汀”为“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字少腔长是其一大特点。它以思念、赞赏的歌曲为主,大多数都是描写草原、牛羊、白云等,尤以唱马的歌曲最多。
呼麦,又称浩林潮尔或潮尔,是蒙古族特有的单人多声表演艺术,即一人利用嗓音的低音持续声部产生的泛音,与低音持续声部形成两个以上声部的和声。呼麦既可一人演唱,也可多人演唱,呼麦是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麦发声原理特殊,有时声带振动,有时不振动,是用腔体内的气量产生共鸣。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经典的呼麦如《母亲在有云的地方》,《父亲系我心中》。
蒙古族也涌现出一批批知名的的歌手组合,留下一曲曲动人的音乐。国内比较出名的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格格,德德马,斯琴格日乐,乌仁娜,额尔古纳乐队,黑骏马组合,达尔汗乐队,杭盖组合,梅林组合等。其中《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爱人》,《鸿雁》,《勇士》,《诺恩吉雅》,《秋雨》,《乌兰巴托的夜》,《花儿》,《走马》,《吻你》等最具代表性。五彩传说,一个蒙古少年合唱团,天籁童声,荡涤身心。外蒙的胡日德乐队代表作《祖国》,《大蒙古》。有人说真正的蒙古音乐是长调、呼麦、因为它无伴奏合唱与民谣。
朝鲜族音乐鉴赏
(一)朝鲜族音乐特点
朝鲜族民歌又称为“民谣”,其旋律优美,自然流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一人放歌,众人随合,不是“善歌者有人继其声”,而是“心中的歌,最能引起共鸣”。著名的民歌《桔梗谣》、《阿里朗》、《诺多尔江边》《道拉基》、《嘱嘿呀》等,几乎家喻户晓,人人会唱。朝鲜族民间盛行歌舞,群众能歌善舞,音乐别具一格,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歌词朴实淳厚,曲调优美丰富,情绪热烈欢快,结构完整匀称,主要伴奏乐器是恤椰琴、长鼓。鲜族民歌以清新、流畅、婉转、轻快、明朗的旋律和丰富的节奏出名,同时朝鲜族的民歌中融合了乐器
舞蹈的韵律特点。在朝鲜族的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民族歌唱家和艺术家,没 朝鲜族的传统节日或者庆祝的场面,他们便会引吭高歌,人们欢歌起舞举杯。《三国志·魏书》记载:高丽时期在十月各自举行祭天仪式,这时全村男女老少聚在一起,昼夜饮酒唱谣,这种形式在扶余时期成为迎鼓,高丽称东盟,那时就开始传唱朝鲜族民谣。如:“劳动谣”、“世袭风俗谣”等,代表作品有《迎神歌《会苏曲》《墨册谣》。到了李朝时期,朝鲜民族歌谣创作进入了鼎盛时期。
(二)、朝鲜族音乐
朝鲜族音乐是同朝鲜半岛音乐一脉相承的,是在本民族音乐基础上,吸收、融合了汉族以及古代扶余、渤海等应约文化而形成的。创新、丰富、完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朝鲜族民歌的传播方式基本上是以口传心授为主,老歌手、老艺人在传授时凭借着演唱演奏,新歌手或年轻的艺人在学艺时凭借听觉和记忆,几乎不采用书面乐谱的传承方式。朝鲜族民歌的这种传承方式即口传心授,造成了朝鲜族民族音乐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这种性质为集体加工提供了有的条件,从而使得世代流传的朝鲜族民间音乐得到日臻完美的效果。在朝鲜族民歌的作品上来看,节奏、旋律、曲式等形成的音乐风格和语言的句式,表达情意的语气、语势,以及各个段落、层次结构都有着息息相关的关联。而从演唱反面来看,表现在作品中的这些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演唱者的声音来体现的,也就跟演唱者的所有的音质、音色以及气息,共鸣,情感处理有直接的关系。曲调优美,情绪欢快,结构完整。朝鲜族传统音乐分为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宫廷音乐中包括了雅乐、唐乐、鼓吹乐、呈才;文人音乐包括了灵山汇相、歌曲、歌词、时调;宗教音乐包括了巫俗音乐、佛教音乐、道教音乐;民间音乐中包括了诗娜伟、散调、农乐等乐器和盘索里、杂歌、社堂乐、民歌等声乐。朝鲜的歌谣分为两种,一种是歌剧产生的地区划分,如产生于朝鲜半岛南部的“南道民谣”,中部的叫“京畿道民谣”,西北部的叫“西道民谣”或“北部民谣”。另一种是根据最初产生的环境分为劳动、抒情、叙事、习俗民谣等。
(三)、朝鲜族民歌的节奏特点
朝鲜族民歌有自己民族所特有的民族风格,其音乐特色主要体现在节拍节奏、调式、旋法和音腔四个方面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歌在节拍喝节奏形态上都是与民族语言紧密相连的,语言的节奏是音乐节奏的基础,朝鲜族民歌自然也不例外,在朝鲜语的单词中有长音节和短音节,它们的位置是不固定的,长音节经常出现在单词的第一个音节上,因此导致了朝鲜族民歌的基本节奏的构成原则为“长短结合”。从文献记载看,古代朝鲜民歌中通常是以四个音节为一顿,一句中有两顿。除四四调外,朝鲜族民歌还有三、四、五调和四、四、五调,以及其他的一些更加自由的形式,其中所谓的三、四、五调是指每句三顿,每顿分别为三、四、五个音节,三音节和五音节一顿的形式是以四音节为基础加以变化而来的。由于四个音节构成的一顿,一般分为两个表意单位,而朝鲜语的语言特点是长短结合,所以如果把每个音节占用的时值平均分配就显得不是很自然,加之节奏长短的搭配比较悬殊,不符合朝鲜语音长短音节,对比不够明显,也不符合朝鲜族人民的比较内在的,含蓄的性格特点,因此采用三拍子能够使节奏更加有长短的分别,既有对比又不过分强烈,最符合朝鲜语的特点和性格特征。简言之,朝鲜族的语言特点即重音安排形成的前长后短或者前短后长的节奏形式,导致了朝鲜
族传统音乐形成三拍子的倾向。所以,在朝鲜族民歌中三拍子以及由三拍子复合而成的六、九、十二、十八拍子占有重要的地位。
长短的种类有几十种,按照本民族传统民间音乐体裁来分可分为“民谣长短”“歌词、歌曲、时调长短”、“叙事曲长短”、“舞蹈音乐长短”、“器乐曲长短”、“宗教音乐长短”六种。朝鲜族民歌中除了三拍子外,还有二拍子喝四拍子,二拍子多出现在劳动号子中。在演唱朝鲜族民歌时,长短用杖鼓敲击,长短中的固有节奏型喝旋律中的节奏的吻合与对比,配合演唱共同塑造音乐中的形象。民歌中常常使用的长短有十几种,每一种都有固定的名字,其中有的以速度命名,比如“中莫里长短”、“辉莫里长短”,有根据民歌命名的,比如《阳山道》长短、《嗡咳呀》长短,有以节奏的性质来命名的,比如“抒情长短”。有时一首民歌只用一种长短伴奏,比如《阿里郎》、《道拉基》等。也有的一些民歌比如《快板愁心歌》、《泛舟谣》等必须根据旋律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长短伴奏。
参考文献 1,《中华民族民间音乐》(自编教材)王文韬
2,《中华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3,《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王耀
第三篇:少数民族音乐教案
少数民族音乐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都有别具风格的音乐文化,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民族音乐犹如绚丽的百花遍野盛开,美不胜收。
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包括民歌、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曲、说唱和戏剧音乐。少数民族生活中到处充满歌声,民歌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生活的各个方面,表达人民的喜怒哀乐。
蒙古族
人口为4806849人。
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自治区的蒙
古族自治州、县,其他散居于宁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地。
使用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中国蒙古语有3个方言,即内蒙古方言、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卫拉特方言。使用蒙古文。13世纪初由回鹘字母创制了蒙古文字,经多次改革,成为今天规范的蒙古文。
蒙古族人多信仰喇嘛教。
蒙古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那时只是蒙古众多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这个部落的发祥地在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以后逐渐西移。各部落之间竞相掠夺人口、牲畜和财富,形成了无休止的部落战争。1206年铁木真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族各部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元朝,还不断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活动,扩大其疆域。自元代以来,蒙古族人民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天文历算、文化艺术、医学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口为1111718人。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在甘肃省阿克赛哈萨克自治县。
使用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有西南、东北两个方言。
哈萨克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是19世纪下半叶形成的,经苏联两次改革,1954年中国予以修订,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哈萨克族人多信仰伊斯兰教。
哈萨克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时,天山南
哈萨克族
北的乌孙(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人即是
哈萨克族的先民,此后还与突厥(6世纪中叶)、葛逻禄、回鹘(10——12世纪)、哈剌契丹(12世纪)、克烈、乃蛮、钦察(13世纪)等有渊源关系。其族称最早见于15世纪中叶,那时的哈萨克人建立了哈萨克汗国。在哈萨克族民间传说中,哈萨克有“白鹅”的意思;有人认为哈萨克是中国古代“曷萨”、“阿萨”、“可萨”的异名;还有人把哈萨克解释为“战士”、“自由人”、“避难者”、“脱离者”。哈萨克人除少数从事农业生产外,绝大多数人从事畜牧业,终年生活在美景如画的大草原上。他们放牧、运输、远行,藏 族
人口为4593330人。
主要聚居于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省的海北、黄南、海南、甚至是生活上都离不开马。每个哈萨克人都以善骑骏马为荣耀,以他们是“马上的民族”为自豪。名贵的伊犁马是他们的骄傲,2000多年前因其矫健俊美
被汉武帝誉为“天马”。回 族
果洛、玉树几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
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阿坝、甘孜两个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
使用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卫藏、康、安多3种主要方言。
藏文是公元7世纪时参照梵文字体创制的自左向右横写的拼音文字。藏族人普遍信仰喇嘛教。
藏族的先民很早就繁衍生息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流域地区。考古已发现旧石器、新石器和金石并用的古文化遗址。公元6世纪时,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部落首领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号称“赞普”,已经进入奴隶制社会。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辖了整个西藏地区,史称“吐蕃”。松赞干布与唐文成公主联姻,对藏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元朝把西藏地区置于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正式设官建制。清政府正式册封**喇嘛和**额尔德尼,设立西藏地方政府“噶厦”并任命驻藏大臣。20世纪50年代,西藏地区还保持着“政教合一” 的封建农奴制。1959年全面进行了民主改革,广大藏族人民才真正获得了新生。在藏族人民的努力下,藏族地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上,逐步摆脱了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兴旺景象。
侗 族
人口为8663978人。
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省、青海省、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云南省等分布较多有大小不一的聚居区。中国其
他地方也有许多
回族人聚居和散
居。回族分布广泛,可以说回族散于全国各地,是
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回族人与汉族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因此都使用汉语,与其他民族生活在一起的回族人也会使用那个民族的语言,少数人通晓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使用汉文字。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
回族的来源可上溯到公元7世纪。那时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到中国来经商,留居中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历经几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回族的一部分。另外,13世纪初叶,因战争大批被迫迁到中国西北部的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通过婚姻、信教等形式,不断地同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人融合,逐渐形成了回族。现在全国绝大多数县、市都有回族居住,是中国人口较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在聚居的城市、乡镇,甚至村落都建有清真寺,形成围寺而居的特点。他们有自己特殊的饮食习惯,所以有以饮食业为主的经商传统,人们常可见到挂着“回民”、“清真”招牌的饭店、食品店,那是专为回族群众服务的商店,里面各种脍炙人口的风味小吃吸引着各民
人口为2514014人。
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的地区,其中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地。
族的人。回族的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使用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有南北两个方言。
侗族原无本民族的文字,使用汉字。1958年以侗语南部方言为基础,以贵州省榕江话为标准音,采用拉丁字母创设了侗文。
侗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的原始宗教。
侗族源于中国古代百越的一支,秦汉时称为“骆越”,魏晋以后称为 “僚”,侗族就是僚的一部分。古代文献史册上称侗族为“洞人”、“峒人”、“洞蛮”等,其自称为“甘”,宋时音译为“仡伶”,明以后称“峒僚”、“峒蛮”、“峒苗”,或误称为“苗”。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其为侗族。侗族人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粳稻为主,糯稻次之,并善于稻田养鱼。侗族人还从事林业,以种植杉木、油茶著称,以油茶待客是侗族人热情好客的习俗。侗族妇女喜欢种棉花,自织布、染布。侗家以人人会唱歌自豪,人们称誉侗族地区是“诗歌的海洋”。村寨中的鼓楼和风雨桥以它们的独特风格,显示着侗族人民的建筑艺术。讲究礼貌、敬老爱幼、乐于助人、修桥补路、重视公益事业是侗族人的传统习俗和美德。
第四篇:少数民族音乐论文《壮族音乐与文化》
课 程 设 计
课程名称__民族音乐赏析_____ 题目名称_ 壮族音乐与文化 __ 学生学院__艺术设计学院 ______ 专业班级__10环境艺术设计3班_ 学 号___ 3210009054
____ 学生姓名___ 姚丁凌 ____ 指导教师_____ 傅强 __
2011 年月 23 日
壮族音乐与文化
姚丁凌
指导老师:傅强
摘要:壮族音乐文化是壮族古代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壮族音乐文化价值特征主要表现在渲染情绪,交流思想感情;娱乐消遣,表达人们的审美享受;传承壮族文化;宣传、引导社会道德与行为规范,促进社会的整合.这篇论文主要说壮族音乐的由来,特色,和其与历史文化的交融。了解壮族音乐文化,了解壮族风土人情.关键词:文化 民间音乐 民族
1壮族与其民族音乐的由来
壮族是中国岭南土著古代越人的后裔。越人支系众多,史称百越。先秦时,生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的骆越和东北部的西瓯两支,是今日壮族的先民。他们长期保留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和文化传统,是现代壮语中南北两大方言和壮族音乐中南北两路风格的渊源所在。而壮族的民间音乐是壮族人民劳动实践中的产物,是与自然作斗争的产物。
最早的民间音乐作品应该是反映原始人对自然界的最初的、极其幼稚的一些看法,应该是反映劳动生活的短小而节奏性的作品。但由于这样的作品没有文字记载,所以没能很好的保存下来,不过,我们认为广泛流传在民间口头的《妈勒访天边》、《康特射太阳》等,应该是壮族民间音乐中比较早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都叙述了天地、日月、山川、树木等自然界的形成过程;叙述了人种、谷种的来源,表现了古代壮族劳动人民对天地万物起源的看法。《盘古》也是口头流传较早的作品,因为它叙述了洪水翻天给壮族人民带来灾难。无论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或洪水都是与古代壮族人民紧密的联系着的,是壮族人民的祖先用想象和借助想象把自然加以形象化,表现了他们征服自然的强大力量(和自然灾害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生活)。
2壮族音乐特色
壮族有13378162人(1982年统计),其中90%以上聚居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散居云南文山、广东连山、湖南江华等地。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宋时曾创有土俗文字。取汉字的形音义合并而成。土俗字的歌书、剧本,至今流传民间。壮族人民喜爱歌唱,每年有举行风俗性歌会的传统,北部方言区称歌圩,南部方言区称埠坡、嗷屯。今统称为歌圩。原有祈天乐神和择偶婚配两种活动形式。近代以男女青年交游嬉戏、演唱情歌或盘歌以唱为主,以春节、中元节(即元宵节)、中秋节最盛,往往聚之千百人,歌声通宵达旦,乃至数昼夜。壮族音乐主要有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5种。其中,民歌最为丰富,并对其他音乐体裁有深远影响。高亢淳厚,听起来舒缓自然,入心入肺,是为壮族民歌音乐的一大特色。
民间歌曲: 主要有山歌、小调、叙事歌、习俗歌、儿歌和摇儿歌等。壮族民歌的唱词,讲究字句的对仗和格局,使用腰脚韵体。腰脚韵体和勒脚形式,在曲艺和戏曲中也很普遍,是壮族音乐独特风格要素之一。
单声部山歌:各地的传统曲调差别很大。有的高亢嘹亮,有的平缓流畅,有的如吟如诉。民间称之为高腔山歌、平调山歌、谣唱山歌 3种。①高腔山歌:多在山野用大嗓或小嗓喊唱。②平调山歌:曲调流畅优美,节奏缓慢舒展,结构匀称,音域适中,旋律富于歌唱性。
多声部山歌:多为同声结合的二声部重唱或合唱。民间俗称双声。各地传统曲调近似单声部山歌,也分为高腔、平调、谣唱等 3种。个别地区有少量三声部山歌。①高腔双声:传统唱法讲究低音唱,高音跟。其低音声部的歌腔,民间称为腔口,有低音是腔口,高音跟着走之说。高音声部是腔口的派生声部,常随腔口的走向。
关于壮族乐器,当时广西贵县泊湾一号墓出土的木腔皮鼓、瑟、竹笛,名称与形制均与中原大致相同。木腔皮鼓,中原地区在商周时代已经使用。秦汉时期,壮族地区的乐器就已相当完备,计有铜鼓、皮鼓、瑟、竹笛、侗甬钟、羊角纽编钟、越筑、角、箜篌、铜铙、铜钹、芦笙等20多种,体鸣、气鸣、弦鸣乐器齐全。其中除少部分如鼓、瑟、甬钟是由汉族地区传入外,大多数都是本地生产的乐器。壮族人民曾在明、清时期使用过44余种乐器,并且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当时的乐曲已超过白首,在演奏形式上不仅有了独奏、重奏、齐奏,且有了管弦乐合奏,步行鼓吹等都已经正式形成。一般情况下,民间器乐是用来作为歌和舞蹈的伴奏。
3,壮族历史文化与音乐的相互影响与交融.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根本的是在于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特质,就成为区别不同民族的主要标志。民族文化与民族同生共源。壮族是珠江流域的土著民族。壮族先民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显示出民族文化的个性和地域性特征。壮族处于中原与东南亚、华南与西南各省文化交流的交汇处,其文化在保持自主特征的前提下,对外来文化的影响以模仿力和创造力相结合中和融化,使自身的发展充满了生命活力。其音乐文化就是其本身文化长流中最重要的一条支流.1,1840——1919年的壮族音乐文化: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大肆入侵中国,我国一步步的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壮族社会和全国一样,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代壮族社会的基本情况,一方面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互相勾结,日益残酷的统治、剥削和奴役壮族人民日益觉醒,越来越激烈的展开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在这个时期,壮族音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叙事长歌深刻的人民性;
二.壮族歌圩日趋完善;
三.反映太平天国的歌谣;
四.反映中法战争的歌谣;
五.反映辛亥革命的歌谣;
六.壮族民间戏剧的发展
2,1919——1990年的壮族音乐文化:
一.左右江革命历史歌谣
左右江是壮族聚居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当时,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流传着许多革命历史歌谣。农村中群从歌咏活动普遍活跃,各村寨按传统习俗举行歌圩,逢圩日,青年男女聚集山坡、田垌或村头,对山歌,通宵达旦,人们通过歌圩进行歌唱、娱乐,交流感情。
二.民歌改编、音乐创作与音乐教育
3,前221——1840年的壮族音乐文化
这时期产生很多具有战斗性的苦歌,如穷人苦歌、长工苦歌、媳妇苦歌、孤儿苦歌、寡妇苦歌等等。反映这种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表现壮族人民对土官的反抗斗争,就成为这个时期壮族民间音乐的主要内容。
此外,例如壮族的风俗歌,如庆贺歌、祝寿歌、哭嫁歌、哭丧歌、酒歌、蚂虫另歌、牛歌、串寨歌、拦路歌、摇篮曲等等。壮族的文化艺术,多是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经过无数无名艺人的不断努力,才创造出来,再逐步加以改进,才达到今天这个水平,它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生活土壤,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经历了千年百代流传下来的这种文化艺术,不但不会泯灭、萎缩,相反,它将随着壮族文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日益趋于更加完善,更加美好。这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之花,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绚丽的一枝。
4,总结:
就像一些民族艺术一样,壮族多声部民歌也曾经衰落,前些年更是到了“濒危”地步。但壮族民间歌曲是壮族人民集体创造的结晶,是表达壮族人民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如此璀璨的音乐文化需要人们去欣赏,去关注,去加以保护.参考文献
1.樊祖荫.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国音乐学院出版社 2.修订编辑委员会 编.中国少数民族.国家民委问题五种丛书
第五篇:新疆少数民族音乐赏析
《新疆少数民族音乐赏析》心得体会
在上这门选修课之前,我和我的同伴就已经大致领略了新疆的大好河山之壮丽与豪迈。因为自上大学以来我们几乎每次放假都不会放过出去游玩的机会,去徒步、去露营,去感受郊野的广阔与平原的壮美。那拉提空中草原雪山下的宁静优美;太平洋最后一滴眼泪---赛里木湖,犹如一颗蓝宝石嵌在山间,优雅而又不失华贵;深秋的可可托海犹若一个冷美人,让你不觉有此景只有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游的感慨„„
新疆的自然风光给了我们无限的憧憬与向往,因为他的自然风光在不断的冲击着我们的眼球,打破我们习惯性的思维,给我们无限的暇想的空间。一路上我们也不断的感受着来自新疆各个地方的少数民族的人文风情,他们神秘而又令人向往,让我们这些异乡来客流连忘返,他们就像一本读不尽的的书,但是你越读越想往下读。基于这种想法,所以我选了这一门选修,只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新疆这些少数民族的“秘密”。老师用视屏与讲学相结合的方式,内容丰富,恰恰使我们更形象生动的理解了这民族文化的蕴含与魅力,让我们对这些民族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新疆自古以来就有“歌舞之乡”的盛誉。新疆的13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音乐舞蹈,丰富多彩,灿若明珠。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艺术,以动作的健美、轻柔和富于变化而著称。每当节日在城乡举办“麦西莱甫”时,男女老少,参加者成百上千,人人都能登场起舞。
新疆维吾尔族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说到音乐特色必须要和舞蹈结合在一起,因为没有舞蹈的音乐是不完美的,那就没有民族的特色了,也就没有民族风格了!维族的民歌基本上都与舞蹈有关系。适合新疆的民族舞蹈,在那遥远的地方之类的歌,都是歌颂新疆那美丽的大草原..是典型的草原民族.他们的乐器丰富而简单,有阿地力,冬不拉等等.还有吹奏乐 器.新疆民歌的最大特点是艺术性很强,尤其是舞蹈艺术性很强,算是很好的舞蹈即兴伴奏歌曲.那轻快的节奏,仿佛流动的河水在蟠曲而行.新疆舞蹈的特点也很明显,就是惟美,优雅,轻快,活泼!这也算新疆少数民族的风格!他们在大草原的生活可以通过音乐和舞蹈的形式展现给我们,很显然,大草原的生活是美好的,才会有那么优美的新疆舞蹈还有那么动听的新疆民歌!说到新疆,当然就不能忽略蒙古族人民.他们和新疆的维吾尔的风格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是大草原那种豪情奔放!虽然这样,但是也有不同,比如音乐形式就不一样,蒙古族的乐器有很多,而且这些乐器更可能的抒发在草原的心情,蒙古族的马头琴所表达的含义不是欢快,而是幽静.在茫茫的大草原中,那种马头琴发出的声音让人听了就凄凉,听了就有种心旷神怡的幽静.应该说蒙古族比新疆的维族更加贴近“草原之夜”, 传统的维吾尔族民歌从题材上可以分为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等。其中,爱情歌曲的数量最多。维吾尔族民歌采用中国、欧洲和波斯一阿拉伯三个音乐体系。东疆、北疆地区民歌采用中国音乐体系的较多,南疆地区的民歌则以波斯一阿拉伯音乐体系为主。而哈萨克族民歌可分为劳动歌曲、颂赞歌曲、爱情歌曲、习俗歌曲和其他歌曲五类;在演唱形式上,哈萨克族民歌可分为独唱、弹唱和对唱三种。独唱歌曲具有优美的旋律,宽广的气息,豪放而充满激情,结构比较整齐。独唱多数为带副歌的单二部曲式,有固定的歌词,多以2/4或3/4为主要节拍。弹唱也叫“冬不拉弹唱”,以哈萨克族弹拨乐器冬不拉为伴奏,节奏比较复杂,常采用以3/8为主的混合节拍,曲体同独唱歌曲一样也多是加副歌的单二部曲式,但篇幅往往比一般独唱歌曲更大,曲调接近语言音调。对唱在哈萨克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所有的民间节日、婚礼庆典中都要举行对唱活动
独具特色的花儿演唱,深深地吸引着我。“新疆花儿”是由西迁的回族同胞带人新疆,发展于新疆的,是不同于内地“花儿”的一种“花儿”。有着强烈 的地域特色和回民族音乐风格,因而冠名“新疆花儿”。在“新疆花儿”日益繁荣之际,米东区将“新疆花儿”申报新疆首批非物质文 2 化遗产项目,并举办了大型“花儿”演唱会,展示新时期“新疆花儿”杰作。演唱会上,“新疆花儿”传承人、年过八旬的新疆著名演唱艺术家韩生元亲自登台,来自新疆各地的“花儿”歌手也纷纷献艺,推出新创的“花儿”作品。深受新疆回族居民喜爱的“新疆花儿”成功申报新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特色浓郁的新疆民族文化中的又一亮点。
刀郎歌舞的表演方式给我以震撼。刀郎一般指刀郎(新疆歌舞诗)。刀郎舞又称“刀郎赛乃姆”,属于刀郎文化,主要表现刀郎人狩猎过程。歌手引吭高歌,“哎呀呀”呼唤人们准备打猎。舞者双手左右摆动、左右半转,表现猎人将浓密的灌木拨开寻找猎物。女舞者时而高举右手,时而高举左手,为男猎手举火把照明。舞者忽而似弯弓欲射,发现猎物冲上去展开搏斗的舞姿。狩猎胜利,舞蹈的气氛热烈而欢快,表现出刀郎人男女共同维系生存的默契情爱。
最吸引我的还属哈萨克族的成人礼。成人礼即割礼,就是割除男孩阴茎包皮所举行的一项仪式,通常到5-7岁时举行。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都十分注重割礼,将它作为一件大事来办,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哈萨克族举行割礼之前,要把小孩打扮的漂漂亮亮,头上和肩上都要插上猫头鹰羽毛,骑着马到亲戚家去报喜,亲戚们必须给小孩各种食品,并根据各自的经济情况给小孩送一只羊羔,或一头牛犊一匹马驹等。要给就称作割馈赠的羊、牛耳朵上打上印记,幼畜长大后,或礼羊、马。割礼的主刀手,一般是毛拉、阿訇或霍贾。现在也通行种办法,即由阿訇念经举行仪式后,由医生做手术。这一天,小孩的父母宴请宾客,凡是去参加割礼的人都要送礼,表示慰问。
上完《新疆少数民族音乐赏析》这门课之后我不能说我学到了好多,但是至少我了解到了很多关于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历史发展,以及其在中国音乐领域的地位与贡献。同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被新疆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所打动,也被他们独特的魅力所吸引,更激起了我在今后旅途中对他们的关注与研究的兴趣。感谢这门课以及给我上课的张老师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与感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