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出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1-2-3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 湘教版必修1

时间:2019-05-15 04:2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春季出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1-2-3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 湘教版必修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春季出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1-2-3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 湘教版必修1》。

第一篇:(春季出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1-2-3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 湘教版必修1

1-2-3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2012·广东茂名模拟)2011年11月下旬,全国多地区出现大雾天气,东北三省接连发布了大雾橙色预警,华东多地能见度不足200米。部分高速公路和机场被迫关闭。据此完成1~2题。

1.由材料知,深秋初冬时节是我国多地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原理是()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2.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 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D.大雾增强大气逆辐射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深秋初冬降水少,昼夜温差大,水汽易凝结; 晴天多,表层土壤松散干燥,易产生扬尘,凝结核较多。第2题,雾的反射作用较强,使白天空气能见度降低。

烟流的扩散有爬升型、熏蒸型、波浪型、平展型等不同形态,大气对流运动对烟流的扩散具有很大的影响。读下面四幅图,回答3~4题。

3.下列四种烟流扩散形态,与其对应的大气状况图正确的是()

4.波浪型烟流出现的时间多在()A.晴朗的夜间 C.多云的夜晚 答案:3.D 4.D 解析:第3题,大气的稳定程度决定着烟流的扩散形态,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时,烟流

B.日出前后 D.晴朗的白天

呈波浪型;下层稳定上层不稳定时呈爬升型;下层不稳定上层稳定呈熏蒸型;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时呈平展型。第4题,晴朗的白天,由于近地面受热不均匀,大气不稳定,烟流呈波浪状态。

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P1、P2为等压线,P1、P2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间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完成5~6题。

5.若图为北半球,P1>P2,则O点的风向为()A.④或⑤ C.⑥或⑦

B.③或④ D.⑤或⑥

6.若图为高空等高面,P1

B.①或⑧

C.⑦或⑧

D.②或③ 答案:5.B 6.A 解析:第5题,若P1>P2,则箭头⑤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向左偏转,风向应是箭头④(考虑摩擦力)或③(不考虑摩擦力)。第6题,若P1

(2012·山西师范大学附中4月模拟)下图示意“阿根廷某城市1月某日22时等温线分布”。读图完成7~8题。

7.观测发现,一条源自山区的宽阔河流穿城而过,河流两岸气温较低。由图可知,该河在城区的走向大致为()A.东西走向 C.西北—东南走向

B.南北走向 D.东北—西南走向

8.下面四图中与M、P、N一线上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示意图为()

A.① C.③ 答案:7.B 8.C 解析:第7题,根据等值线的“凸高为低”规律,河流两岸气温较低,说明河流流经的

B.② D.④ 地方等温线向高值凸起,该河流大致为南北走向。第8题,P地温度高,气压低,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因而C项正确。

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又提出,与这一效应相伴随的还有“地球变暗”效应。请回答下面9~11题。

9.图甲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A.25℃ C.10℃

B.12℃ D.8℃

10.图乙中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A.①

B.②

C.③

D.④

11.图乙中与“地球变暗”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9.B 10.D 11.B 解析:第9题,玻璃瓶具有保温作用,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应比瓶外温度计的读数略高,选B。第10题,全球变暖与大气保温作用相关,大气保温作用是通过大气逆辐射实现的,图乙中④代表大气逆辐射。第11题,“地球变暗”主要是由于大气中尘埃与云层通过反射等方式阻挡太阳辐射照射到地表所致。

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若某些年份赤道太平洋东部(秘鲁附近)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海水表层温度低于气温平均值0.5℃以上,则称为“拉尼娜”现象。读下面“沃克环流示意图”,回答12~13题。

12.在沃克环流中()A.甲地为高压 C.水平气流由乙吹向甲

B.乙地为低压

D.甲地垂直方向气流下沉

13.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下列地区降水可能增加的是()①秘鲁沿海 ②我国南方 ③北美南部 ④印度尼西亚 A.①② C.①③ 答案:12.C 13.D 解析:第12题,首先明确沃克环流是一个呈顺时针方向的热力环流,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区西岸气流上升,为低压,东岸气流下沉,为高压。第13题,“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温差增大,沃克环流增强,西岸沿海如印尼和我国南方降水可能增加,而东岸如秘鲁、北美南部会变得更加干旱。

读“城市中心与郊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P)分布图”,完成14~15题。

B.③④ D.②④

14.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城郊之间正确的环流方向是()A.E→A→B→G→E

B.E→G→B→A→E

C.G→E→A→B→G D.G→E→B→A→G

15.在上图所表示的高度范围内,下图中正确表示城郊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F)的是()

答案:14.B 15.D 解析:第14题,在同一垂直面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因而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为E→G→B→A→E。第15题,近地面郊区气压高于城区,随海拔的升高气压差减小,高空城区气压高于郊区。D项正确。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京晨报2010年10月7日报道: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

材料二 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

(1)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

(2)结合图示资料,并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在图中线段上绘制箭头以表示气流方向。(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4)为了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影响,计划将钢铁厂从甲处搬迁到乙处,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否合理?试说明理由。

答案:(1)由市中心向郊外呈波浪式降低;植被覆盖率低的地方,气温较高,植被覆盖 6 率高的地方,气温较低。

(2)画图略。

(3)等量的太阳辐射使覆盖植被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

(4)不合理。理由:乙处位于城市热岛环流之内,污染物容易随城市风从郊区流向城市中心,没有达到降低对城市污染的目的。

解析:第(1)题,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可以直接从图上读出,但描述时要力求准确。第(2)题,城郊热力环流是由于城市中心人为热量的放出导致气温比郊区高,形成上升气流,郊区气温低,气流下沉,因此在城市中心和郊区之间形成热力环流。第(3)题,屋顶绿化的主要作用是降低市中心区的气温,从降温方面回答即可。第(4)题,有大气污染的工业企业要布局在城郊环流圈之外,以免造成二次污染。

17.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拟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比较说明某种地理现象。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实验分析。

实验用材:

1.5升或更大的塑料瓶(1个)、温度汁(2支)、土壤(少量)、玻璃盘(2个)、剪刀、手表、纸、笔等。

实验步骤:

①把玻璃盘放置在阳光(或其他较强的光源)下,保证两个玻璃盘接受同样的光照射,每隔l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录温度。

②将一些土壤分别放入两个玻璃盘,用剪刀将塑料瓶从中间剪断.将底部碗状部分倒扣在其中一个玻璃盘中。

③在塑料瓶顶部钻一个小洞,将一支温度计插进其中,并将另一支温度计悬挂到另一个玻璃盘中。

(1)该实验能说明的原理是________,其正确的实验步骤应是________。(写序号)(2)3小时后,实验结论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学过的地理原理对实验结论作出解释说明。(4)列举一例该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答案:(1)温室效应 ②③①

(2)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不同,塑料瓶内的温度明显高于瓶外温度

(3)塑料瓶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来,使土壤温度增高,土壤放出的长波辐射却很少能穿透塑料瓶,从而把热量保留在瓶中使温度升高。(4)玻璃温室(温室大棚)、秋冬季节北方地区人造烟幕防霜冻。

第二篇:高三地理总复习教案之大气的热力状况

2011-2012学年(上)高三地理教案

大气的热力状况

【考纲要求】

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2、了解大气热量平衡状态。[过程与方法]

1、读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图、大气温室效应图,分析说明大气热力过程。

2、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全球的热量平衡是自然界的重要规律,但由于人类活动有时会打破这种平衡,带来不良后果。树立学生认识规律、把握规律的观点。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重要知识点疏理]

一、大气的热力作用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散射,其中削弱作用最强的是反射作用。

1、吸收作用:有选择性。

高层大气电离层中的N、O原子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水汽和CO2吸收太阳辐射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可见光——太阳辐射能量最强部分,大部分可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因此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很少。

2、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

大气中较大的尘埃和云层能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

云层的反射作用主要取决于云层的高度、厚度和云状。云层越厚,云量越多,高度越低,反射越强。

3、散射作用

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一部分以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从而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散射有时有选择性,波长越短越易被散射,兰光易被散射。

(二)大气的保温作用

实验得知: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1、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太阳辐射最强部分——可见光部分几乎不能被大气吸收,透过大气射向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形式向外辐射,地面辐射绝大部分(75%--95%)被大气中的水汽和CO2等吸收,使大气增温。

2、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增温后,以大气辐射形式散失热量(由于大气辐射与地面辐射方面相反,所以称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的热量损失,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二、全球的热量平衡

由人类不断向大气中排放CO2,加强了保温作用,使地球失去了热量平衡,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重点难点解析]

一、图解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保温作用:

二、大气热状况的应用(与气温度有关的问题): 下面的思考问题将帮助你理解有关热量问题: 1.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

这主要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引起的,厚厚的云层阻挡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低。

2.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

这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引起的,蓝色光最容易被小的空气分子散射。3.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是明亮的? 这是由于散射作用造成的,散射作用将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射向四面八方,所以在黎明和黄昏虽然看不见太阳,但天空仍很明亮。

4.霜冻为什么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 这是由于晴朗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气温随之降低。5.沙漠地区(晴天)为什么气温日较差大?

沙漠地区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6.青藏高原为什么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分析一地白天气温的高低,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强弱;分析一地夜晚气温的高低,则要考虑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强弱。

[学习方法指导]

1、注意容易混淆概念的区分。

本部分知识涉及的概念较多,且容易混淆。对于地理概念的理解在地理学习中非常重要,同学要重视。学习时注意从概念的内涵上来区别。

例如,区分一组概念: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辐射: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发放能量就是辐射。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发放能量是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属于短波辐射。

地面辐射:地面以电磁波的形式发放能量是地面辐射,主要集中在红外线部分,属于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大气以电磁波的形式发放能量是大气辐射,主要集中在红外线部分,属于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属于大气辐射的一部分,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再如:区分一组概念:吸收、反射、散射。

吸收:有选择性,是指大气中的某些成份将太阳辐射中的某些部分吸收,成为大气的热量,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反射:无选择性,是指大气中的云等将太阳辐射全部改变了传播方向,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散射:有时有选择,有时无选择,是指大气中的质点部分改变太阳辐射的传播方向,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4、注意将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和生产实践联系,用于解释(解决)自然现象。

例1:平流层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首先,由于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其次,该层水汽、固体杂质极少,天气睛朗,能见度很好,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现在人们乘坐的大型飞机多是在平流层中飞行。

例2:为什么人造烟雾能起到防霜冻作用? 因为,人造烟雾能加强大气逆辐射。例3:为什么旭日和朝阳,朝霞和晚霞多呈桔红色?

因为近地面空气中尘埃多,颗粒大,散射能力强,波长较短的光多被散射。只有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难被散射。

5、注意知识的迁移。一方面用迁移的方法理解知识本身,另一方面,学到的知识也应会迁移使用。

大气的保温作用类似于玻璃的温室效应,利用讲解玻璃的温室效应,实现知识迁移,从而来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

[典型例题剖析]

【例题】图中表示不同地物辐射温度在一天内的变化状况。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①-④代表的地物分别可能是

A、沙地、湖泊、林地、草地

B、沙地、草地、林地、湖泊 C、草地、沙地、湖泊、林地

D、草地、林地、沙地、湖泊 2.图中显示

A、日出前各地物间的温差最大 B、日落后地物①的降温速度最快

C、地物③的辐射温度白天夜晚都最低

D、地物④到达最高温度的时间早于其他地物 解析:本题解题关键是对“地物辐射温度”一词的正确理解。“地物辐射温度”可以理解成 “地物温度”。另外,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是不同地物在相同太阳辐射下地物温度的日变化规律。从沙地→草地→林地→湖泊地物中的水份含量越来越大,对于热量的容纳能力越来越强,所以,其本身的温度的日变化幅度也应越小。因此7题的正确答案是B。8题的选择根据是将题目中的四个叙述与图像对比,选择一致的B。

答案:

1、B

2、B

第三篇: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习题: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受热过程

无动力翼装飞行是指运动员穿戴着拥有双翼的飞行服装和降落伞设备,从飞机、热气球、悬崖绝壁、高楼大厦等高处一跃而下,用肢体动作来掌控滑翔方向,用身体进行无动力空中飞行的运动,在到达安全极限的高度后,打开降落伞平稳着落。无动力翼装飞行进入理想飞行状态后,飞行时速通常可达到200千米/时,翼装飞行的滑翔比约3∶1,即在每下降1米的同时前进约3米。据此完成第1~2题。

1.当运动员在中纬度30千米高空下降时,下降到对流层,滑行的水平距离约()

A.18千米

B.33千米

C.48千米

D.57千米

2.运动员在下滑过程中,感觉到水平滑行距离比理论值偏大,可能进入了()

A.高层大气

B.平流层

C.电离层

D.对流层

在学习“大气”部分知识时,某校同学连续记录了北京市某月连续48小时的气温数据,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第3~4题。

3.该校同学记录的数据,最可能是()

A.6月

B.8月

C.10月

D.12月

4.数据显示,最低气温出现在第三天凌晨3时,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白天接受太阳辐射少,受冷气团影响

B.临近日出,地面辐射已经消失

C.夜晚是多云天气,大气热量损失迅速

D.冷锋刚刚到达,气温迅速降低

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的多少。下图是我国北京、成都、上海、昆明四个城市的太阳辐射年变化图。据此完成第5~7题。

5.图中表示北京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7、8月份④地太阳辐射强度大于①,是因为④地()

A.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B.阴雨天气较少

C.白昼时间较长

D.海拔较高

7.①地春季太阳辐射强度大于夏季,但气温低于夏季,可能是因为春季()

A.大气逆辐射强

B.地面辐射弱

C.大气污染重

D.气压较高

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第8~9题。

8.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9.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下图示意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记录的学校周边一隧道内部和外部1月和7月平均气温日变化。据此完成第10~12题。

10.表示1月隧道内平均气温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1.此隧道()

A.15时太阳辐射量最大

B.内部温差比外部大

C.午后内外的温差最大

D.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12.该学校最可能位于()

A.闽

B.秦

C.鲁

D.新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节能建筑是指冬暖夏凉,通风,日照合理,耗电、耗气少,还能隔音降噪的建筑。下图为某节能房示意图。

(1)分别说明节能房中双层玻璃和鹅卵石的作用。

(2)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说明甲、乙、丙、丁在夏季时应如何控制,从而减少屋内制冷耗能。

(3)在图中横线处画上箭头,以表示冬天时该节能房中的气流运动方向。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据长期地表观测资料显示,过去30年来的增温已促使北极地区气温升高1—3

℃,永冻土随之解冻,大量碳将以甲烷或二氧化碳形式进入大气,成为加速气候变化的重要诱因。研究人员推测,地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

℃,永冻土就释放出相当于煤、石油和天然气4—6年释放出的温室气体。与此同时,以猛犸象为代表的大型食草动物的残体出露地表,有些动物残体保存非常完整。猛犸象的身体结构具有极强的御寒能力,它们生活在第四纪大冰期时亚欧大陆北部与北美大陆北部的寒冷地区。一些科学家认为,随着气候转暖,最后一批西伯利亚猛犸象大约于公元前2000年灭绝。下图为北极地区示意图。

(1)指出北极地区永冻土释放的碳的来源。

(2)指出永冻土释放的碳对气温的影响,并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原因。

(3)分析全球变暖对猛犸象灭绝的影响,为“气候变暖猛犸象灭绝”这一观点找到科学依据。

(4)解释猛犸象等大型动物残体能长时间保存完整的自然原因。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受热过程

1~2.1.D 2.B 第1题,中纬度对流层高度为10—12千米,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每下降1米的同时前进约3米,运动员从中纬度30千米高空下降至对流层,下降了18—20千米,因此滑行的水平距离为54—60千米,故选D。第2题,运动员在下滑的过程中,感觉到水平滑行的距离比理论值偏大,表明空气水平阻力相对较小,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最可能进入平流层,故选B。

3~4.3.C 4.A 第3题,据图中信息可知,三天的最低气温在7

℃左右,故排除气温低于0

℃的12月,D错误;24小时内降温达到15

℃,为冷锋过境,而6月和8月主要受来自太平洋的暖湿的夏季风影响,A、B错误;10月亚欧大陆的亚洲高压逐渐强盛,冷空气开始南下,因此该校同学记录的数据,最可能是10月,故选C。第4题,据图可知,第二天为阴雨天气,因此白天获得太阳辐射少,再加之受冷气团影响,在凌晨3时气温下降到最低,A正确;据上题分析可知此时是10月份,日出时间应在6时以后,凌晨3时离日出还有3个多小时,B错误;夜晚是多云天气,大气保温作用强,C错误;图中数据显示的是冷锋过境后,D错误。综上所述,选A。

5~7.5.B 6.C 7.B 第5题,我国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值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太阳辐射强度最弱,故可知曲线④为成都;曲线③在7、8月份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应为上海;昆明的纬度比北京低,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大,且白昼时间长,冬季昆明的太阳辐射强度大于北京,故曲线①为昆明,曲线②为北京,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6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曲线①为昆明,曲线④为成都,7、8月份成都太阳辐射强度大于昆明,是因为与昆明相比,成都纬度较高,白昼时间较长,C正确。昆明的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于成都,A错误。两地夏季降水都较多,阴雨天气都较多,B错误。昆明的海拔较高,D错误。故选C。第7题,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曲线①为昆明,昆明春季太阳辐射大于夏季,但气温却低于夏季,是因为地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9.8.C 9.A 第8题,根据材料中云的形成过程可知,积云的形成与大气对流中的上升气流有关。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上升气流可形成云,但下沉气流不能形成云,因此积云应呈上下间隔的团块状,而并非连续层片状;条带状与鱼鳞状都不是间隔分布的。第9题,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近地面气温越低,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越低。一般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所以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此时。

10~12.10.C 11.D 12.B 第10题,1月份气温低,故曲线③和④表示1月份隧道内外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7月份气温高,故曲线①和②代表的是7月份隧道内外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7月份隧道外升温快,气温变化幅度大,曲线①日温差较大,应为7月份隧道外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曲线②为隧道内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1月份隧道外降温快,气温变化幅度大,曲线④为隧道外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隧道内温差较小,曲线③为1月隧道内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第11题,一天中太阳辐射量最大的时间一般在正午前后,A错;由图可以看出,隧道内温差小,B错;由图可以看出,1月份6时左右隧道内外温差最大,C错;7月份曲线②相对曲线①气温较低,说明夏季隧道内较凉快,1月份曲线③相对曲线④气温较高,说明冬季隧道内气温较高,因此隧道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D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第12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日气温在15时为最大值。日气温最大值一般为当地时间14时左右,该地日气温最大值为北京时间15时,说明其当地时间晚于北京时间约1小时,该学校应位于105°E附近,因此该学校最可能位于陕西省,B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3.解析:第(1)题,目前的双层玻璃一般都是中空玻璃,中空玻璃有很好的保温隔热的作用。在节能房中安装中空玻璃,双层玻璃中存在一个空气层,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双层玻璃进入阳台,但转换成的地面长波辐射不能透过玻璃,可以很好地起到保温作用,实现节能的目的;同时能够减轻噪声污染。鹅卵石比热容较小,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升温快,空气层升温快,保温作用好。第(2)题,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鹅卵石比热容较小,夏季鹅卵石受热升温快,空气受热上升至丙,丙打开,乙关闭,热空气流出室外;甲、丁打开,甲处空气流至丁,补充鹅卵石上方流失的空气,空气上升再流至丙,形成热力环流,可以节省能耗。第(3)题,冬天时,由于鹅卵石比热容较小,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升温快,空气受热上升,此时丙关闭,乙打开,热气进入室内,甲关闭、丁打开,形成室内环流。见答案图。

答案:(1)双层玻璃:双层玻璃中存在一个空气层,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双层玻璃进入阳台,但转换成的地面长波辐射不能透过玻璃,起到了保温作用;同时能够减轻噪声污染。

鹅卵石:鹅卵石比热容较小,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升温快。

(2)甲、丙、丁打开,乙关闭。

(3)见下图。

14.解析:第(1)题,首先,明确“碳”的概念和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其次,明确永冻土的环境特点。由此分析,永冻土温度低,土壤中的水分处于冻结状态,微生物活动微弱,其中有很多未分解的动植物残体;高纬度地区,土壤中所含有的有机物本身比较多,如中国东北的黑土;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和冰中的空隙都含有气体。第(2)题,根据材料“大量碳将以甲烷或二氧化碳形式进入大气”,甲烷、二氧化碳都属于温室气体,永冻土释放的碳会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温室效应增强,造成全球气温进一步升高。甲烷和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第(3)题,全球变暖对动物生存的影响一般从气温对动物生理的直接影响、对食物和生存空间等的间接影响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猛犸象适合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随着全球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活动区域缩小,草原面积减小,食物变得匮乏。第(4)题,猛犸象等大型动物残体能保存完整的最主要原因是高纬度地区气温低,动物残体分解缓慢,冻土层隔绝了与外界大气的热量交换,使得猛犸象等大型动物残体一直处于冷冻状态。

答案:(1)直接封存于冻土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冰间隙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土壤中未被分解完的有机物;未被完全分解的动植物残体。

(2)影响:气温上升。原因:永冻土中的碳以甲烷或二氧化碳形式进入大气(增加大气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甲烷和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减少地面辐射进入宇宙空间的部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温室效应增强)。

(3)全球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活动区域缩小,草场植物的数量减少,种类发生变化,食物变得匮乏。

(4)高纬度地区,气温低,微生物活动弱,分解极慢;冻土层隔绝了与外界大气的热量交换,使地下一直处于低温冻结状态。

第四篇: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考地理 第二章第1讲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案 新人教版

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三地理教学学案(必修一)第二章第1讲 冷

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2、垂直分层特点的变化规律:

(1)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低纬:17km~18km;

中纬:10 km~12 km;高纬:8 km~9km;对流运动为主)(2)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逆温现象;平流

运动)

(3)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

上升很快。

逆温现象可以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聚集在它的下面,使能见度变弱,甚至出现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城市中的光化学烟雾,由于盆地(谷地)地形使逆温现象得到加强,加上盆地地形闭塞,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大于理论说明对流旺盛,低于理论说明出现逆温现象)问题1:读下图,回答(1)~(2)题。

(1)对图中气温分布情况的说明,正确的是()A.abc曲线均符合对流层的气温变化规律

B.a曲线表示2000米以内有逆温现象 C.b曲线表示对流层底部有逆温层存在 D.C曲线表示对流层中的气温分布规律

(2)逆温是大气环流发生变化的表现,对人类的影响主要是()A.逆温时空气稳定,给人类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利于人类生活和健康 B.逆温时空气对流强烈,不利于飞机飞行

C.逆温时近地面会出现烟雾,影响人们的出行和身体健康 D.逆温时空气水汽凝结较多,大气比较湿润,利于人们生活

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读“某地春季某日气温垂直递减率(℃/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3)~(5)题。(3)当天该地几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生的时段是 A.9~17时 B.18~次日7时 C.17~次日9时 D.19~次日6时(4)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100米 B.200米 C.400米 D.500米(5)如果该地位于华北地区,这天

A.大气环境质量好 B.不容易有沙尘暴形成 C.较有可能阴雨天气 D.能见度高,行车方便

二、气温的时间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最高气温→午后14点左右;最低气温→日出前后

①陆地的日较差大于海洋;②山谷大于山顶;③沙漠气候日较差最大,大陆性气候次之;④高原>平原>山地。(月均温在0℃以上地区,滑雪运动在山区)

2、气温的年变化:一年内,月均温最高值与最低值差。(陆地最高月均温7月,最低月均温1月;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比大陆推迟一个月。)

①陆地年较差大于海洋;②大陆性气候年较大最大。问题2:(1)图中表示海洋气温年较差随纬度变化曲线()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图为北京、南京、哈尔滨和海口四城市气温年变化曲

线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北京、南京、哈尔滨和海口 四城市对应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分别是()A.丙、乙、丁、甲 B.甲、乙、丙、丁 C.甲、丁、丙、乙 D.丙、丁、甲、乙

下图为我国某地阴天和晴天时的温度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第(3)~(4)题。

(3)此图表示的是气温____曲线(日变化或年变化)。

(4)A、B两条曲线表示阴天的是____曲线,形成这种变化的原 因是_________。

三、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热力环流

垂直运动:热力因素 水平运动:动力因素

原理:由于近地面的冷热不均,所以导致热的地方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到高空聚积使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冷的地方气流下沉,使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由于同一水平面气压有高低区别,所以空气水平方向上从高压向低压流动。

2、常见的热力环流

①卫星城和污染较重的工业应布局在城市上 升气流到郊区下沉气流之外,避免污染; ②在城市郊区下沉气流之内植树造林,可 净化近地面回流到城市的空气。

问题3:下图为北半球某地近地面等压面分布图。读图完成(1)~(3)要求。(1)图示时间,风从___ 吹向____。(2)从季节上看,这种风一般出现在___ 季。(3)此时,北太平洋上_______(气压中心)强盛。

(4)下图是某地由于热力作用而形成的近地面与高空气压值分布雷达图。读图回答下列关于P、Q、M、N四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地区热力环流方向是:M→P→N→Q B.N、Q表示高空

C.P点近地面受热,M点近地面冷却 D.P、N表示近地面

3、大气的受热过程:a.“太阳暖大地”;b.“大地暖大气”;c.“大气返大地”

①地面辐射是近地面的热源; ②大气的作用:削弱作用(吸收、反 射、散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③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 吸收紫外线;

④全球变暖→大气逆辐射; 全球变暗→大气反射。

山坡

问题4: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回答(1)~(2)题。

(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2)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4、热力环流中的气压大小的比较

B﹥A﹥C﹥D

①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②水平方向上,等压面向上凸起的是高压;向下 凹的是低压。

问题5:(1)下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①至⑤点,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_____。(2)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下图中的L线示意某月海平面等压线,M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完成(3)~(4)题。(3)此时M地盛行风向为()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4)M、N、P、Q四地中,最有可能出现阴雨天气的是()A.M地 B.N地 C.P地 D.Q地

第五篇: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1《经济生活》教学案第五课 企业和劳动者

教师寄语:当你还能飞的时候不要放弃飞,当你还有梦的时候不要放弃梦!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1《经济生活》教学案

第五课 企业和劳动者

一、公司的经营

1、企业

(1)地位:是市场经济活动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2)含义:

注意:企业经营的目的是盈利,但企业要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需承担相关社会责任。

(3)所有制类型:其中国有企业的作用(4)组织形式:

①现代企业的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

(1)含义:

(2)条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登记手续,法律承认(3)股东权利:依法

、参与。

注意:①股东是公司的出资者,股东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比如一个公司向另一公司投资而成为其股东)。

②股东不能抽回出资(不能退股),若想收回出资,或转售股票,或等待破产清盘。③股东权利:参加股东大会、重大决策、选择管理者(投票表决)、资产收益(股息或红利)。④股东责任:股东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4)分类及异同

【特别提示】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最主要的区别:——资本是否划分为等额股份,是否发行股票

(5)组织机构 ①机构及职权 ②优点:

(6)经营和发展

①目的及利润的计算公式

②影响因素(成功经营的措施):(以第五课为主,辐射第二课及第四单元)a、公司要制定正确经营战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准确进行战略定位。

b、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在价格、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等方面的竞争优势。

c、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d、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守约;承担社会责任,讲求社会效益 e、兼并联合重组,实现规模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

f、进行股份制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合理的组织机构

g、联系第二课:生产适销对路的质量上乘的商品,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

h、联系第四单元

③兼并、破产和联合(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a、兼并------含义:意义:

b、破产------含义:意义: c、联合 教师寄语:当你还能飞的时候不要放弃飞,当你还有梦的时候不要放弃梦!

二、新时代的劳动者

1、劳动

(1)含义 :(2)劳动者的地位:

2、就业

(1)意义:见第42页第三段(3)解决措施

从根本上讲,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国家: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策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劳动者:

①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

树立竞争就业观,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树立

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

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创新意识,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自主创业。

③要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专业知识、综合性知识和技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④要学习必要的求职知识和技巧

3、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1)原因

①实现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②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实现平等就业、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保证,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2)权利(3)如何维护

国家

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着力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者

①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劳动者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是互为前提的;自觉履行义务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

②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

③劳动者要增强。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要通过 等途径加以维护。

下载(春季出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1-2-3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 湘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春季出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1-2-3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 湘教版必修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