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课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分层训练新人教版必修1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分层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1
A组 对点练
对点提示:1~3君主专制;4~6中央集权;7~8选官制度
1.(2014·江苏南京模拟)2013年高考前夕,一名高三学生的微博中出现了这样一段评述:“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一套非常严密、科学的中央政治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成熟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是现代民主政治‘三权分立’制的雏形。”此同学评述中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三省六部制不属于中央政治制度 B.与我国封建社会的成熟关系不大 C.实质就是现代的三权分立制度
D.没有弄清三省六部制是皇权专制下的分权
解析 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政治制度,标志着我国封建政治制度走向成熟,故A、B两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分权思想,但与现代三权分立有着本质区别,体现的是君主专制,正确答案选D。
答案 D 2.(2014·河北衡水一中模拟)2012年9月17日,新浪微博:“李世民创制度、立谏言、重法制,分化决策权力,避免一言堂,用法治与权力制衡管理天下”。其中“权力制衡”主要是针对()。
A.完善科举制
C.善于用人纳谏
B.实行三省六部制 D.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解析 备选项皆为李世民在位时的历史现象,但只有三省六部制才与“权力制衡管理”内涵一致。
答案 B 3.(2014·浙江杭州一中模拟)下列各图中能反映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有()。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商代青铜器”反映的是商朝奴隶社会的社会状况,排除②;秦始皇陵兵马俑、韩非子的著述、明朝内阁都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密切相关。故B项正确。
答案 B 4.(2014·湖北孝感高中模拟)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B.行省制 D.分封制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无法以枝叶护本”。汉初实际上是部分恢复了分封制,又承袭了秦郡县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故答案选C。A是秦朝的制度,B是元代的制度,D是西周时的制度,皆与题干不符,排除。
答案 C 5.(2014·河南洛阳一高模拟)《汉书·诸侯王表》载,武帝时作“左官之律”。注曰:“汉时依上古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故谓降为左迁。仕于诸侯为左官也。”官吏违反规定私自到诸侯国任职,构成左官罪;左官犯罪,加重处罪。这一规定实质上反映了()。
A.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汉代存在严格的尊君抑臣等级思想 C.武帝意在防止诸侯王网罗人才 D.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材料的能力,要求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依据材料可知:A、B、C三项均和材料有关,但是只反映了表面现象,此律的制定主要服务于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实质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
答案 D 6.(2014·云南师大附中模拟)“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C.理藩院
B.中书省 D.行中书省
解析 “土番之地”指的是今西藏地区,元朝时西藏地区归属中央宣政院直接管辖,称为“宣政院辖地”故选A。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
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解析 A项不符合英国情况;B项不符合中国情况。明代内阁成员均为阁臣,其中为首者被视为“首辅”,明太祖废丞相制度后,无丞相。因此也排除C。
答案 D 11.(2014·福建漳州调研)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主席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会上强调:“‘郡县治,天下安’,县级政权的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纵观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革,下列不属于其变革规律的是()。
A.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因
B.沿袭为主、变革为辅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 C.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 D.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解析 本题考查历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变迁规律。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变化规律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或日益集中于中央,总体趋势是削弱,D项表述错误。
答案 D 12.(2014·山东烟台模拟)《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金观涛、刘青峰著)在“历史的奇观:超稳定系统”栏目中认为中国史是从秦汉开始到晚清政权覆亡,王朝更迭不已,然而其轨迹几乎始终摆脱不了一个简单循环的怪圈,你认为其根源在于()。
A.专制体制和封建割据
C.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
B.小农经济和皇权专制 D.大河流域和封闭环境
解析 无论王朝怎样更迭,其小农经济的根基未曾动摇,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更加强化。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13.(2014·北京海淀区高三模拟)中国的政治制度随着时代发展,历经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
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置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
(3)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立。(或“三权分立”)
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维护君主专制。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反对专制,维护民主政治。14.(2014·浙江湖州模拟)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仪中最重要的自然是策命礼,经由这个典礼,周王对其臣属,赏赐种种恩命,一次一次地肯定了主从的关系。事实上,铜器铭文中绝大部分是这种策命礼的记录。
——许倬云《西周史》
材料二 行省是元代开始设置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
材料三 第四条——各州对他州的法令、官方文件和诉讼应有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对他州的公民不得歧视,各州的公民享有平等的特权和豁免权;各州相互有义务引渡逃犯。
第六条——本宪法和根据本宪法所制定的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的权力已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的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均应受其约束,即使州的宪法和法律的任何条款与之相抵触。
第十条修正案——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得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
——《联邦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中所说的“主从关系”具体指什么,并说明其演变。
(2)根据材料二,归纳行省的主要职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设置行省的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美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地方管理制度的认识。
解析 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分封制下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士大夫等君臣关系,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崩溃。第(2)问,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美国国家体制下,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第(4)问,围绕“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谈认识。
答案(1)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享有世袭权利。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职能:负责地方民政事务、军政事务、征收赋税。
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第二篇: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卷_第2节_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013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节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单元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汕头模拟)“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A.郡国并行制度
B.郡县制 C.分封制
D.察举制度
解析:考查西汉地方行政体制。西汉统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经验教训,认为秦之所以很快消亡,就是因为没有分封宗亲,拱卫王室,故实行郡县制的同时,也进行分封,即郡国并行制度。
答案:A 2.一位历史学家曾说:“类似西方的分权制衡的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他所指的制度是指()A.西周分封制
B.西周宗法制 D.清朝军机处 C.唐朝三省六部制
解析: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度开始出现集权趋势,清朝的军机处更是把集权发展到顶峰,排除A和D;西周宗法制是在家族内部依据血缘关系区别亲疏,故也应排除;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分工协作,提高了办事效率,这与西方的分权制衡政体有相似之处。所以正确选项是C。
答案:C 3.“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该材料所述中国古代机构应该是()A.唐朝门下省 C.元朝中书省
B.宋朝中书门下 D.明朝内阁
解析:从材料的“驳正”等可知该机构有封驳审议的职权,应为唐朝的门下省,故答案为A。
答案:A 4.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如果你决定不怕权威进行反驳,可以举例()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也考查君相之争。秦始皇建立三公九卿制,奠定了中央官制的基本模式。汉武帝增设中朝制,开始限制相权加强皇权。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实
现了中央权力运作的程序化和中央官制的规范化,不但标志着削相权的初步成功,而且标志着中央官制的成熟与完备。两宋的二府三司制,比隋唐更严厉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明废丞相,清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而元朝的行省制,中书省权力与秦朝丞相的相若,是强化皇权的整体趋势中唯一的特例王朝,即相权回潮。故选D。
答案:D 5.以下关于右图所示时期地方管理情况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因“强干弱枝”而致地方困弱 B.民族对峙致使对地方控制松弛 C.幅员辽阔,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D.体制创新,适应疆域扩大需要
解析:由图中“大都”等信息可知是元朝时期。元朝对地方管理采取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开创性,今天的省级行政区划就是开始于元朝。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答案:D 6.“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披冠带”的现象源于我国哪一项选官制度
()A.征辟制
B.察举制 D.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解析:材料反映了豪门世族中尚处幼年的儿童就已高官厚禄。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本题选C项。
答案:C 7.1775年一位英国作者写的《中国旅行者》中对某制度的优越性有这样的描述:“年轻人总是毁于游手好闲、懒懒散散,而持续不断的工作可使他们避免误入歧途;„„第三,能人为官„„;第四,既然官职是授予的,皇帝就可以十分公正的黜退那些无能之辈。”他所描述的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 C.科举制
B.三公九卿制 D.内阁制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能人为官”和时间1775年应该指的是清朝中期,这一时期选官制度应该是科举制。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答案:C 8.(2012·广州模拟)“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A.内阁制度
B.宰相制度
C.宦官集团
D.胡惟庸集团
解析:胡惟庸是当时的宰相,朱元璋制造胡惟庸案的真实目的在于通过此案,达到废除宰相制度的目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大大加强了皇权,故选B。
答案:B 9.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A.宦官专权
B.内阁的作用 D.军机处的设置 C.六部掌握实权
解析:明朝实行内阁制。阁臣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有“票拟”之权。答案:B 10.(2012·南通模拟)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解析:明朝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本题A、B、C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D项。
答案:D 11.《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一书指出: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A.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制 B.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 C.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D.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解析:三公和三省长官都是宰辅大臣,而六部长官只是三省的下属,所以排除有六部制的选项B、C;清朝的军机处则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军机制不符合题意;内阁大学士虽然不是宰相,但是是明代皇帝的重要辅佐大臣。所以选D。
答案:D 1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我们若非专凭自己的时代判断,来吞并
历史判断,我们应该承认皇位世袭,是中国以往政治条件上一种不得已或说一种自然的办法。”对钱穆此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
A承认皇位世袭在中国古代的合理性 B认为评判历史事件要结合历史判断 C这种“自然的办法”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D中国传统政治是黑暗的、非理性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看法,能力方面考查材料解析能力。材料中表达的意思是评价历史不能用当代人的时代判断来掩盖历史判断,中国皇位世袭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依据。A、B选项符合材料中的意思,C选项符合史实;D选项不符合材料中的意思。
答案: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4分,第14题16分,共40分)13.仔细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后,回答问题。
不管叫什么名称,中国的制度确实和欧洲人所知道的任何制度不一样。„„整个国家只有一个封建主,即皇帝统治,而由一个极其庞大的机构掌握管理;这个机构就是从“文士贵族”中任用的非世袭的文官系统,或官僚系统,或官吏阶层„„很多家族可以上升到“文士贵族”的“地位”而重又衰落下去„„
——李约瑟《现代中国的古代传统》
(1)假如你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的一名中央政府官员,当时你能够耳闻目睹秦始皇集权的主要措施有哪些?(6分)(2)决定对外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假如中国唐朝时对高丽用兵,其运作程序如何?这种体制有何作用?(6分)(3)假如你生活在北宋初期,有意从政,你将会通过什么方式达到目的?假如你有幸考中并在中书门下省担任最高长官,你将会面临怎样的局面?(4分)(4)假如你有幸穿越历史时空,对明太祖做一个加强皇权的访谈,你认为明太祖会谈到他的哪些措施?(4分)(5)右图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体现了明清时期的什么时代特征?其演进过程体现出什么特点?(4分)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历代的官制,解题时注意列举不同朝代的措施,避免混淆。答案:(1)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制定严酷的秦法。
(2)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帝的独尊;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朝所沿用。
(3)科举考试。局面:虽行使宰相职权,但被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了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4)废除宰相制度、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5)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时代特征:封建制度的衰落。特点:相权不断削弱乃至被废除,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直至顶峰。
14.几千年来,中国各民族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一直千差万别。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承认这种差异,并且制定相应的制度,才可能维持各民族的统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元史》记载: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时人柳贯认为行省“外廷之谋议,庶府之秉承,兵民之号令,财赋之简稽”。元人程锯夫说“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钱粮羡溢,而百端欺隐„„把握兵权,伸缩由己”。
材料3:元朝行省的划界打破了以往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相一致的原则,犬牙交错原则更加突出。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有广东;„„清朝储大文总结说:“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
请回答:
(1)结合图1、2和所学知识,分析两者在地方管理措施方面有何相同点?据此概括两者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共同影响。(6分)
(2)元朝行省权力比秦朝郡县长官的权力要大得多,依据材料1、2,概括其具体表现。(4分)
(3)依据材料3,分析行省制与郡县制相比更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比较。第(1)问首先要仔细观察图片,围绕“地方措施”能够认识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秦朝和元朝的郡县制和行省制,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者的相同点。影响的回答应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说明。可以从中央与地方关系、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个方面作答。第(2)问比较容易,材料1可从所辖面积、材料2可从权力角度加以归纳。第(3)问从“„„打破了以往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隐含着郡县制区划的特点,这样就捕捉到题目比较的“题眼”。然后扼要分析“犬牙交错”能够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即可。
答案:(1)相同点:郡县和行省长官均由中央任命,不得世袭,他们行使权力时遵守中央统一制度,受到中央节制。
影响:都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权力逐渐集中到中央,使地方自主性和能动性容易受到压抑。
(2)表现:①行省辖区面积较大;②权力较重,涉及行政、军事、财政和司法,尤其是财权和军权较大。
(3)①郡县与行省划界原则不同。前者以自然地理为区划原则,行省人为地打破自然区域之间的山川之险,实行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②行省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使所有山川之险完全消解,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也就不容易产生分裂局面,从而更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
第三篇:【金版学案】第一轮总复习作业 必修1 第1单元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课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2015·南京市摸底测试)《后汉书·章帝纪》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材料体现的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B 2.(2015·武汉市调研)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这一“回潮”的历史时期是()A.秦汉 B.隋唐 C.魏晋南北朝 D.明清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依据材料中“?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说明实行官僚制度中出现依据门阀进行选举的现象,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故C项正确。答案:C 1
第四篇:2018学年高一历史必修1练习: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随堂作业——练双基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初刘邦分封同姓九王后,全国54郡,中央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全国1 300余万人,中央政府控制编户97万,人口450余万。(数据采用自刘国石《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这说明()A.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
B.王国势力庞大,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C.分封诸王使汉政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D.分封制的实施使汉政权扩充了疆域,州郡数大增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分析,汉初中央直辖的郡和人口远远少于各王国控制的郡和人口,地方王国对中央形成了挑战,这说明王国势力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因此B项正确、C项错误。从材料中难以看出人口和州郡数目的增长变化,A、D两项排除。
2.主父偃上书汉武帝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为此,他建议()A.实施削藩政策
B.分封诸王,完善郡国并行制 C.颁布“推恩令”
D.废除分封制,推行行省制度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主父偃上书汉武帝”“今诸侯或连城数十„„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可知,由于王国势力强大,主父偃建议实施“推恩令”,要求王国将封地分给子弟以削弱王国势力,因此本题选C。
3.《旧唐书》中载:“天宝中,缘边御戎之地,置八节度使„„赐之旌节„„专制军事。”由此可知,唐朝设节度使的本意为()A.驻军边陲,防止外来民族侵扰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拥有政治自主权、财权等 C.主持沿边地区政务,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 D.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友好合作 答案:A 解析:由“缘边御戎”“专制军事”可知,唐朝设臵节度使的本意是使其驻守在边境地区,抵御或预防外来民族侵扰。由此可知,本题选A。
4.唐朝后期,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这种状况()A.加强了君主专制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完善了选官、用官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藩镇割据的影响。据材料可知,节度使控制着地方行政权、军权、财权,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故本题选C。
5.宋太祖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为此,北宋采取的措施有()①解除统军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②分军权与地方 ③由中央掌控地方财政 ④派文官管理地方政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北宋初年,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军权收归中央,以加强中央集权,②与之相背,故排除含有②的选项,答案为C。
6.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A.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B.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C.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
D.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 答案:D 解析:依据“分天下之治”“分行省以治外”“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等信息分析可知,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且是朝廷派出机构,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D项表述精确。
知识点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7.汉武帝主持政务后,有意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传统。他的做法中不可能包括()A.频繁换相
B.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 C.设立中朝
D.设立三省六部,分割相权 答案:D 解析:汉武帝为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采取种种措施削弱丞相的权力和影响力,A、B、C三项皆属于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代,汉朝时不可能出现,故本题选D。
8.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依据“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分析可知,本题选C。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9.唐太宗认为:国事千端万绪,遇事应与“百司商量,宰相筹画”,“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唐太宗为避免一人独断采取的做法是()A.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 B.尚书省决策,中书省审议 C.中书门下决策,枢密院审议 D.尚书省决策,六部执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下的行政决策过程。在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率六部负责执行。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A。
10.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A.相权进一步削弱 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众相制初步确立
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材料的大意是:宋朝官制的设臵、名称都是沿用唐朝的旧制度。然而三师、三公不常设臵,宰相不专门从三省长官中选出。中书省、门下省被排斥,另外中书省设臵在宫中,被称作政事堂,与枢密院一起掌握大权。由此说明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削弱。
知识点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1.苏轼总结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时说:“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这反映了汉代主要的选官途径是()A.世袭
B.察举
C.科考
D.按门第选拔 答案:B 解析:“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指的是官员的选拔依赖郡县官吏的举荐,据此分析可知汉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故选B项。世官制(“世袭”)为先秦时期的选官、用官制度,A项可排除;科举制(“科考”)始于隋朝,C项可排除;“按门第选拔”与材料不符,D项可排除。
12.《通典·选举》中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傥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由此可知,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A.选拔有才德者为官
B.选拔有较多土地和其他社会财富的人为官 C.选拔豪门望族子弟为官 D.优先选拔官宦子弟为官 答案:A 解析:依据“言行修著,则升进之„„道义亏阙,则降下之”可知,本题选A项。本题易错选C项,随着豪门望族把持朝政,品级评定和人才选拔任用实际上由豪门望族把控,但由材料中的“初衷”判断,C项不符合题意。B、D两项皆与题意不符。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视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答案:(1)血缘、门第、等级(任答两点即可)。(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4)影响:发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1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如图)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北宋初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4)依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能总结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答案:(1)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分工,相互制约。
(2)主要问题:藩镇割据问题。措施:①军事上: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②政治上: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职责不同: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
(4)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总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课后作业——提能力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A.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分封制被彻底废除 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答案:B 解析:解读材料可知,该法令是“推恩令”。“推恩令”的推行,使得王国越分越小,削弱了王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史实不符。
2.(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武帝此举的意图是()A.施恩于诸侯子弟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D.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分析能力,难度较小。从材料看,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推恩令,这削弱了诸侯王的力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体现了()A.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B.皇权不断得到强化 C.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D.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 答案:C 解析:从题中图片分析可知,左图反映的是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右图反映的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大大加强。由此可知,本题选C。A项说法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D项说法错误。
4.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为限制相权、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起用布衣为相
B.任用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 C.实行内外朝制度 D.扩大尚书台权力
答案:D 5.《昭明文选》载:“中朝,内朝也。汉氏大司马、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六百石以下为外朝也。”汉武帝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加强君权
C.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D.加强对中央官员的监督 答案:B 6.据记载,宋代御史之责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从宰相到一般小吏,都在御史监察弹劾之列。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同时,皇帝还常派遣路一级的官员到各地监察,这就是外任御史。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御史的权力和地位超过了宰相 B.重视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 C.重视制度建设,形成监察体系 D.御史有权廷辩,有效制约君权 答案:C 解析:御史能够监察百官之首的宰相,但权力和地位低于宰相,故A项错误;B项不够全面,宋代还设御史监察中央官员,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宋代重视制度建设,形成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监察体系,故C项正确;御史监察,可有效加强君权,故D项错误。
7.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君权空前强化,相权名存实亡 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比较突出 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答案:C 解析:由题干中“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和“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等信息分析可知,唐宋时期在君主专制的体制下,宰相拥有很大的权力,故C项正确;A、B两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
8.有学者评论说:“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该学者意在说明()A.皇权得到加强
B.政府拥有了最高决策权
C.皇权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制约 D.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 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皇帝是政府中的一员,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三省六部的制约,故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不符合题意,皇权受到了制约而不是得到强化;最高决策权实际上仍掌握在皇帝手中,B项不符合史实;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9.《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A.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分掌军权与财权 B.枢密院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C.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D.分割军队的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枢密院设立后,主管军事,中书门下则只管行政,达到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故B项说法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C、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0.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动。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帝权力,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设三司使、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财权和兵权。因此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材料信息判断应该是宋朝。秦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西汉是内外朝制,唐是三省六部制。故符合题意的是D。
11.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推举孝廉受到贵戚人情的干扰,这体现了察举制的弊端,故选C项。A项明显不符合史实;B项没有体现材料的主旨,材料说明察举制下品评人物受到了人情的干扰;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D项错误。
12.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这样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如此推崇科举制是因为它()①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②有利于选拔优秀的政治人才 ③保证了封建统治的持久活力 ④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度。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③与史实不符;中国古代不重视科学研究,且科考以儒家经文为主要内容,④错误。故本题选A。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臵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材料四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并就此作简要评价。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答案:(1)原因:西周疆域广大,兵力单薄(或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
(2)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统一。(3)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影响: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
评价:汉初错误地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分封王侯是历史的倒退。(4)特点:疆域辽阔。制度:行省制度;宣慰司。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特征: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或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魏征),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唐笔记小说集《隋唐嘉话》
材料二 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臵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据《旧唐书》记载,太宗发现有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臵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太宗最终被迫收回成命。
(1)“太宗怀鹞”的故事反映出唐代初年的什么政治风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种政治风气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唐初的何种政治制度?
(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冲突的结局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指出唐初的君权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并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答案:(1)虚怀纳谏,政治开明。主要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唐朝建立,注重吸取隋亡教训。(2)三省制度。
(3)皇权与法权之间的冲突。结局:皇权让步,法权占据上风。
(4)受到大臣和法律两方面的制约。我国封建制度的基本特点是至高无上的专制皇权。唐初的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主要是唐初统治者的开明造成的,这并未改变唐代君主专制统治的本质。
第五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新人教版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纲明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干知识 理一理]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盖中书省出令,而门下省复之,王命之重,莫大于此”)
4.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实行察举制,举荐孝廉做官。
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3.隋唐:实
行科举制①过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
②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
[拨云见日 想一想] 1.你能图示出三省六部的运作模式吗?
试 答
提示: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何特点及影响?
试 答
提示: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②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3.元朝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吗?
试 答
提示: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4.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职能相同吗?
试 答
提示: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5.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试 答
提示:(1)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2)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3)选拔方式趋向制度化,更加体现公平、公正、客观原则。
[史论要旨 背一背(先填后背)](1)从汉到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2)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分化事权;实行监察制度;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直接管理等。
(3)从汉至唐,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4)历代封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和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根深蒂固的“家天下”思想。
(5)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更趋于公平、公正。但此变化是以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6)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以隋唐为界分为两大阶段:先秦至隋唐前,是以血缘关系、门第族望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其方式有世袭和任命两种;隋唐至明清时期是以才学为选官主要依据,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由皇帝任命。
Step1 微考点——图文证史深化
微考点1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评价 WEIKAODIAN 一 初,唐因隋制,以①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②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新唐书·百官志一》
思考1 史料一反映了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
试 答
史料解读:由①②可得唐代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实质是分散宰相权力。
二 唐三省六部制工作流程图
思考2 史料二反映了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
试 答
史料解读:①相权一分为三,集权于皇帝。②职责分工明确。③程序、体系严谨。
三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①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②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钱穆《国史新论》
思考3 史料三反映了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
试 答
史料解读:由①②可得三省共同议政,集思广益,提高行政效率。
四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①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思考4 史料四反映了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
试 答
史料解读:由①可得三省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专制。
(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①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可以互相牵制,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③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不足的弊端。
(2)三省六部制的评价
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的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微考点2 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 WEIKAODIAN 一 唐朝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①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②不浃旬而周闻天下。”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思考1 史料一反映了科举制有何特点?
试 答
史料解读:由①可知其选拔标准是学识、考试成绩。由②可知科举制影响大。
二 这一制度(科举制)……他们①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达到充分发展时,是②由一系列的考试组成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2 史料二反映了科举制有何特点?
试 答
史料解读:由①②可看出科举制的选拔方式为考试。
三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①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②可跃登上第。
——钱穆《国史新论》
思考3 史料三反映了科举制有何特点?
试 答
史料解读:由①可知科举制的选拔对象广泛,不论贫富贵贱,都可参加,由②可得科举制成为平民晋升途径之一。
四(1905年,上谕)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
思考4 史料四反映了科举制有何特点?
试 答
史料解读:由材料四可看出,科举制到1905年才停止。存在时间长。
(1)科举制的特点
①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②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③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
④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正式被废除。(2)科举制的影响
微考点3 行省制的特点 WEIKAODIAN 一 元朝行省实际上是封建①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②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思考1 史料一反映了行省制有何特点?
试 答
史料解读:由①可得行省是中央派出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拥有政治、军事、经济等大权。由②可得行省制利于中央集权。
二 ①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②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
——百度百科·行省制度
思考2 史料二反映了行省制有何特点?
试 答
史料解读:由①②可知行省实行群官议政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分工合作,相互牵制。
行省制的特点
(1)具有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主辅结合,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3)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解决了地方势力过大的积弊,有利于中央集权。(4)领导体制是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的制度,有利于官员的相互制约。
Step2 综合点——总结升华提能
综合点 比较认识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 ZONGHEDIAN
[要点整合] 1.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
2.不同点
续表
3.认识: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的任免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官员的变化,这是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针对训练] [2016·广西钦州月考]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 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该同学研究的主题应该是()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 答案 C 解析 由“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和“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可判断此应该是行省制。
Step3 名家评史解读
1在我们要讲的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若论制度,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制。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知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他们种种措施,自始就不断有人反对。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本段史料认为宋朝在政治制度上“没有建树”,其主要原因是宋初统治者弱化相权,学术中衰,缺乏人才。由此可见统治者的决策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2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材料概括了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第一,宰相相互牵制、监督,例如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三省相互牵制、监督;宋朝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第二,在正式体制外设非正式机构,例如汉武帝重用身边的近臣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置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
3虽然中国的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了,这种传统却以另一种方式被传承下来。如今各个国家普遍设立考试制度,这是从以前的中国科举制度转变而来的。尽管其内容改变了,但它的技术、方法和规制都被延续了下来。从这个方面看,我不赞同科举制度是落后的这种观点,我认为它是进步的,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大家都把它与清政府联系在一起,因为清政府是腐败的,所以与之有关的东西都要废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科举考试被废除后,考试制度还是得到了继承,如孙中山时期的考试院,实际上是把科举制度现代化了。以科举为主的考试制度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美]本杰明·艾尔曼
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本杰明·艾尔曼对中国古代科举制的评论。(1)科举制不但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有利于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2)启蒙运动中,不少英法思想家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公正的制度。英国在19世纪中期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 试选拔,渐渐形成为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故称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真题典例
1.[2015·课标全国卷Ⅰ]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 C 解析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如皇帝幼小,这些外戚往往成为执政大臣,体现了汉代对母族亲属关系的重视,故选C项。外戚担任“执政大臣”,很可能是自身掌控相权,故A项中“抑制相权”说法不当;“家天下”观念体现的是宗法观念,外戚干政无法体现“家天下”观念,故B项错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大大削弱,故D项不符合史实。
2.[2015·课标全国卷Ⅱ]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答案 A 解析 汉宣帝强调皇帝与优秀的郡太守共同治理天下,这一观念被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说明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皇帝对地方吏治的重视,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只是提到后来的帝王认同汉宣帝的一种治国理念,C、D两项与题干材料所述不符。
3.[2015·北京高考]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给事中属于审议官员,可以驳回皇帝诏书,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门下省有封驳权,故正确选项为A项。B项宋朝的枢密院属于军事机构,可排除;C项明朝的内阁与D项清朝的军机处都没有封驳权,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4.[2015·安徽高考]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地方官的察举工作受到贵戚势力的干扰,这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察举制下地方官有选官权,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材料体现的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故D项错误。
5.[2015·福建高考]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答案 B 解析 中书省对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是一种集体决策的方式,它可以有效防止大臣专权的局面出现,故B项正确。
考向分析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近年多有涉及,要理解不同时期选官制度的不同特点和作用。其中科举制在2012年后涉及不多,2017年极有可能多地同时考查。
(2)准确理解具体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及其运行程序,如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
(3)分析各朝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要求既要看到其反映的共同趋势,又要看到每一个朝代的不同特点。
(4)监察制度可能在2017年高考中出现。
仿真练习
1.[2016·广西联考]据《三国志》载:公元190年春正月,豫州刺史孔铀、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等同时起兵,各有数万兵力。这反映了当时的刺史()A.已经参与地方军政大权 B.已不具备监察地方的权力 C.代表朝廷监控反叛势力 D.对各郡守已没有控制能力 答案 A 解析 自从汉武帝开始设置刺史监察郡国以来,刺史成为地方上重要的官员,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刺史起兵说明是造反了,拥兵造反说明其已经参与到地方的军政大权中来了,故A项正确;刺史应当仍具备监察地方的权力,故B项错误;刺史也不是代表朝廷监控反叛势力,而是自己已经造反了,故C项错误;刺史对朝廷反叛,不是对各郡守没有控制能力,故D项错误。
2.[2016·广东韶关高三摸底]有学者认为“历代封建王朝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 的基本规律。”与此背离的是()A.汉中外朝制 B.唐三省六部制 C.宋二府三司制 D.元一省制 答案 D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在封建王朝运行的过程中,通过权力的不断分散和转移,实现皇权的不断加强,同时这种方式也是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汉武帝时期提拔品级较低的官员组成内朝,成为汉朝的决策机构,来牵制宰相所协领的外朝,实现了权力的转移和分散,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唐朝设置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通过三省之间相互分工、合作,巩固了皇权,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宋代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权力相互制衡,将政务、财政、监察等权分开,而大权则系於皇帝手中,这是权力的转移和分散,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元朝废除三省制,只保留中书一省,这不是权力的分散,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3.[2016·河南郑州一模]有历史学家这样总结古代的选官制度:“(当)子弟孱弱(时),(君)擢才卒伍;道德沦丧,取诸孝廉;帝权危卵,联姻门阀;士族虚弊,科举大彰。”这说明古代创新选官制度的根本目的是()A.扩大统治基础 B.完善政府职能 C.提升官员素质 D.维护统治 答案 D 解析 扩大统治基础是维护统治的方式之一,与题中“根本目的”不符,故A项错误;完善政府职能是维护统治的方式之一,与材料中“根本目的”不符,故B项错误;提升官员素质是维护统治的方式之一,与材料中“根本目的”不符,故C项错误;是君主需要“创新选官制度”,以此维护统治,与材料中“(君)擢才”“帝权危卵”相符,故D项正确。
4.[2016·北京临川月考]钱穆指出:“中唐以来之社会,既成一平铺散漫之社会,而其政治,乃为一和平的大一统之政治。故一‘王室’高高在上,而‘社会’与‘政府’之间,堂陛益远。”解决这一分离倾向的最有效的措施是()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加强中央集权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与财政控制 D.发挥科举制在选官、用官方面的功能 答案 D 解析 本题问的是解决‘社会’与‘政府’之间不通达的措施,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故D项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