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龙的老师到法国第一夫人

时间:2019-05-15 04:53: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马克龙的老师到法国第一夫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马克龙的老师到法国第一夫人》。

第一篇:从马克龙的老师到法国第一夫人

从马克龙的老师到法国第一夫人

当地时间5月7日,39岁的马克龙赢得法国大选,成为法国最年轻的共和国总统。无论是事业还是爱情,这位总统都因不走寻常路而受到广泛关注。马克龙受到了超越年龄选民的喜爱,特别是得到了许多女性选民的支持,这部分源自他不同寻常的婚姻故事:他娶了大自己24岁的高中法语老师布里吉特做妻子。

马克龙的妻子布丽吉特·特罗涅1953年4月13日生于法国北部的索姆省亚眠市一个巧克力世家,其品牌马卡龙如今饮誉世界。1974年6月22日,21岁的布丽吉特在获得文学学士文凭后回到家乡勒图凯,嫁给了在银行工作的安德烈·路易斯·奥齐埃尔并生下一子两女。婚后,布丽吉特进入亚眠市拉普罗维登斯耶稣会学校,成为一名法语和拉丁语老师,并打理着一间戏剧工作坊。

马克龙和布里吉特的故事并没有什么陈词滥调可以描述。1993年,年仅15岁的马克龙来到这所中校读一年级,与布丽吉特的大女儿劳伦斯同班。昔日同窗在接受采访时称,“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表扬马克龙,拿他做榜样”。马克龙对老师一见倾心。当父母知道了这段“孽缘”后,逼迫儿子转学到巴黎盛产高材生的亨利四世中学,他在前往巴黎前对布丽吉特说:“我会回来娶你的。”之后,布丽吉特也来到巴黎,在16区的一所天主教私立中学继续教书。图为拍于1993年的片段中,马克龙参演话剧,剧终后亲吻走到台上的布丽吉特。

有情人终成眷属。2006年1月26日,布丽吉特在与丈夫安德烈·路易斯·奥齐埃尔共同生活近30年后选择分手。2007年10月20日,马克龙经过了12年的苦恋后,在勒图凯与布丽吉特成婚,法国前总理米歇尔·罗卡尔见证了他们的婚礼,他的经济学老师马克·费拉西和商人亨利·埃尔曼担任他们的证婚人。这时布里吉特已是3个孩子的母亲,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她的一个女儿还是马克龙的同班同学。结婚时,马克龙不仅有3名继子,甚至还有7名继孙。

这段“师生恋”,哪怕在以浪漫著称的法国人当中也是十分罕见。马克龙和妻子相差近25岁的爱情故事,赢得了许多法国女人的好感,她们觉得这称得上对男权的一种“报复”。

确实,比起普遍“老牛吃嫩草”的前任,比起不停换妻子(萨科齐当选时卡拉·布鲁尼已经是第三任妻子了),不停换女友(现任总统奥朗德在他上台后不久被迫与第二任女友分手,因为前者被曝与一位法国影星出轨)的前任们来说,马克龙简直是一股“清流”,颠覆了法国的“政治传统”。图为在第一轮选举过后,马克龙亲吻了布丽吉特。

婚后,马克龙辞掉财务检察官一职,来到罗斯柴尔德银行工作。随后,他又弃商从政,平步青云。2012年,马克龙出任法国总统府副秘书长,接着出任经济部长,并在2016年创建了自己的政党——前进运动。直到此时,布丽吉特一直隐姓埋名,在巴黎一家宗教机构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随着马克龙的声名鹊起,布丽吉特也日益受到媒体的青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人们最关心的还是他们如何克服年龄差异,将这段爱情演绎得如此完美。

媒体不断指出,马克龙与妻子的儿子年纪相仿,但年龄差并未影响他的决定,10年前他跟自己的老师结婚,10年后法国大选,他将妻子带入人们的视野。马克龙的婚姻与他的种种坚持,令法国女人们欣慰不已。“为什么我们不能嫁给更年轻的男人呢?”这种欣慰呈现在选票中。

2015年6月,布丽吉特停止教书,投身到帮助丈夫的事业中。同年6月2日,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到访法国,身着黑色短裙的布丽吉特随马克龙出现在爱丽舍宫门廊,参加欢迎宴会。这次婚后的首次亮相立即引来各界关注。

2016年4月,马克龙夫妇登上《巴黎竞赛》画报。该杂志称,这对夫妇经历了“一段真正的爱情故事”。同年11月,他们登上《巴黎竞赛》画报的封面。这一次他们脚踩碧波,眼望蓝天,浪漫的爱情生活引来无数的羡慕眼光。

“没有她,我就不会是我。”今年4月,39岁的马克龙在赢得第一轮投票后这样描述妻子对自己的影响。

现年64岁的布丽吉特将成为法国第一夫人。与美国不同的是,对家族政治十分警惕的法国体制中,法国领导人的配偶在公共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可以忽略不计。但马克龙在当选前曾宣布,他很可能会给他的妻子一个公职。

第二篇:马克龙硕士生导师简介

马克龙硕士生导师简介

马克龙,男,副教授,安徽霍山人。201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安徽中医药大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硕士生导师。现为安徽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Cancer letters等学术期刊的审稿专家。主要研究方向:(1)中药及其有效成分逆转肿瘤细胞耐药性的分子机制研究;(2)肿瘤化疗耐药性预警标志物的筛选及临床应用价值评估。

1.近5年来主持科研项目情况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miR-193a-5p调控肝细胞肝癌5-氟尿嘧啶耐药的基础和转化医学研究(81201576),2013/01-2015/12,23万元,已结题,主持人。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从DNA甲基化视角探讨维拉帕米逆转肝细胞癌化疗耐药的机制(81350005),2014/01-2014/12,10万元,已结题,参与/第2 4.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项目:牛蒡子苷元介导microRNA调控耐药结肠癌细胞EMT逆转的机制研究(1408085QH182),2014/07-2016/6,7万元,在研,主持人。

5.安徽高校省级科学研究项目:基于EGFR/STAT3信号通路探讨千金藤素逆转结肠癌5-氟尿嘧啶耐药的分子机制(KJ2013Z184),2013/01-2015/12,已结题,主持人。

2.近年来发表有代表性学术论文、专著或教材(限5篇)

1.Kelong Ma*, Pan X*, Fan P* et al.Loss of miR-638 in vitro promotes cell invasion and a mesenchymal-like transition by influencing SOX2 expression in colorectal carcinoma cells.Mol Cancer.2014 May 23;13:118.2.马克龙,汪远金,周会,等.千金藤碱抑制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生长和转移以及对血红素加氧酶-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安徽中医学院报.2013,32(2):57-63.3.马克龙 汪远金 汪天明,等.千金藤碱对结肠癌细胞5-氟尿嘧啶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和对HO-1和NQO1表达的影响.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25(2):59-63.4.Kelong Ma*,Yinghua He*, Hongyu Zhang*, et al.DNA methylation-regulated miR-193a-3p dictates resistanc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o 5-fluorouracil via repression of SRSF2 expression.J Biol Chem.2012, 287(8):5639-49.5.Huang J*, Zhang T*, Ma K*, et al.Clinical evaluation of targeted arterial perfusion of verapamil and chemotherapeutic drugs in interventional therapy of advanced lung cancer.Cancer Chemother Pharmacol.2013 Oct;72(4):889-96(S共同第一作者)

3.近年来获厅级以上奖励情况

1)2015年/安徽省自然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维拉帕米改变用药途径在临床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排名第四

4.指导研究生情况

自2015年开始担任安徽中医药大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5.联系方式

办公电话:0551-65169207 电子邮箱:makelong210@126.com

第三篇:打开《变革》,读马克龙的故事

打开《变革》,读马克龙的故事

《变革》

作者:【法】埃马纽埃尔·马克龙

出版:四川人民出版社

时间:2018年1月

夏容

1月8日至10日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对我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他当选总统后对我国的首次访问。与此同时,他的亲笔自传《变革》中文版也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在1月11日开幕的2018北京图书订货会上重点亮相。

2016年11月,马克龙正式宣布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与法国总统竞选,并出版自传《变革》,该书在法国出版6个月内销量超过20万册,是马克龙赢得大选的决定之书;2017年5月,39岁的马克龙赢得法国大选,成为法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目前该书已在全球20多个国家推出。此次中文版特收录了马克龙当选总统后的演讲。

谈变革 重塑法兰西,重拾活力和骄傲

马克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人物。一个当时不到40岁的年轻人,成为一位投资银行家、经济部长、法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要多成功就有多成功。

而在此之前,不仅中国人,就是法国人,都对这位年轻人知之甚少。所以,马克龙在决定参与总统选举时,专门推出了这本自传,讲述了他的见解、他的故事和他的决心。

从十多岁起,马克龙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依靠自身努力从一个出身普通家庭的孩子成为法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变革》用16个章节讲述了马克龙个人的传奇经历,阐释了他对法国、欧盟乃至全球热点问题的见解。在书中,马克龙饱含激情地强调要以重振法兰西荣光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呼吁法国政府和人民准备好迎接已经刻不容缓的大变革,从书中能清晰了解到马克龙对法国内政事务方面所持有的务实倾向和改革倾向。

书中,马克龙在环保、反恐、教育、外交、经济、欧盟等方面都深入地介绍了自己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入认识法国,了解马克龙的所思所想。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这样评价该书:“埃马纽埃尔·马克龙提出了法国在欧洲和世界舞台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的愿景。他致力于为法国人民带来更美好的未来。他唤起民众的希望,而不是他们的恐惧。”

谈中国 我们必须改变对中国的看法

《变革》也是探寻中法关系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马克龙如何看待中国?在书中,马克龙专门讲到了中国,他说:“中国领导人从未忘记,法国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国家。”“我们必须改变对中国的看法。如果我们能够放弃成见,调整做法,中国对我们来说不但不是威胁,反而是机会。”从本书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非常明晰的印象:马克龙对中国非常友好。这本书写于他当选总统之前,一年之后,马克龙首次访华,在西安发表的演讲验证了这一点。

此外,更让读者津津乐道的是马克龙的法国式浪漫,以及他与夫人布丽吉特的感情经历。18岁时,当他说要娶比他大24岁的法语老师,没有人相信,包括他的老师布丽吉特。本书中,马克龙畅谈了自己的心曲:“情愫在我心中悄无声息地发芽,直至我发现自己爱上了她。我们最初只是觉得精神契合,在朝夕相处中渐渐培养出了一种微妙的亲密感。我们都坦然接受了这一情感,直至今天,依然炙热如初。”

这本书能激励更多年轻人心怀梦想,努力改变自己,服务国家,就像马克龙所说,相信只要足够坚定、足够虔诚,一切都有可能。

精彩摘录

●1977年12月,我出身于皮卡第大区的首府亚眠市的一个公立医院医生家庭。我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来自普通家庭,分别任职教师、铁路员工、社会工作者和路桥工程师。可以说,是知识改变了我们家族的命运,从医在上一辈人眼里更是一条康庄大道。因此,在祖父母的鼓励下,我的爸爸、妈妈、弟弟和妹妹都选择了行医。我是家里唯一没有从医的人,但这绝不是出于对医学的厌恶,正相反,我是热爱科学的。

我没有从医的真正原因,是我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决定争取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一场我能主宰的冒险。幸运的是,虽然我的父母主张子女勤奋,但他们仅仅把受教育看做是通往自由的途径,而并没有将他们的意愿强加在我身上,从而让我有机会忠于自己的内心。

我选择了自己的人生,并在每个阶段越发坚定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尽管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但起码我的目标明确。我尝过失败的滋味,有时甚至是非常惨痛的失败,但我从未轻言放弃,因为我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一个信念——生命中最为宝贵的莫过于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人生,追逐最初的梦想和施展自己的才华。

●我的祖母和我父母一样求知欲很强,是她教导我要认真学习。从我5岁起,每天放学后,她还要花好几个小时教我语法、历史、地理、阅读等。我曾经整日整日地大声朗读莫里哀、拉辛、乔治·杜哈曼(这个作家现在有点被人遗忘了,但我祖母很喜欢)、莫里亚克和季奥诺的作品。我记得小时候,每逢学校有考试,祖母都会在焦虑不安中等待我回家,哪怕是一场无足轻重的小测验。

这就是我的无价之宝——我有一个时刻挂念我、重视我的家庭。对他们来说,只要我过得好,别的都不重要。这种关心正如雷欧·费亥歌里唱的那样——“别太晚回家,更不要着凉”,每每听到这些,我都备受感动。

这些充满爱意的话语伴随我的整个孩提时代,其中蕴含着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情感——关爱、信任和责任感。

●因为戏剧,我在高中时结识了布丽吉特。情愫在我心中悄无声息地发芽,直至我发现自己爱上了她。我们最初只是觉得精神契合,在朝夕相处中渐渐培养出了一种微妙的亲密感。我们都坦然接受了这一情感,直至今天,依然炙热如初。我每周五都同她一起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创作一部戏剧。如此持续了几个月之后,剧本写完了,我们又决定一起把它搬上舞台。在此期间我们无话不谈,仿佛相识已久,而剧本创作变成了我们见面的借口。

几年后,我梦想中的生活变成了现实。我和布丽吉特走到了一起,任何负面的声音都无法拆散我们。

●为了和我在一起,她放弃了一切。当然,孩子始终是她的牵挂,她没有强迫他们认同,而是慢慢让他们明白,我们的关系虽然很难接受,却已成定局。

很久以后我才恍然大悟,正是布丽吉特那份决定拉近我和她家人关系的心意,造就了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她的孩子渐渐理解并接受了我们的感情,我们建立起了一个专属于我们的家庭(至少我这么认为),一个显然不能以常规眼光来看待的家庭。但也正因为这种非比寻常的关系,我们之间的纽带更加坚不可摧。

摘选自《变革》

第四篇:谈对马克龙上台的看法

谈对马克龙上台的看法

一、马克龙的主张

马克龙主张自由、支持全球化的代表“开放、前进、革新的法国。在马克龙看来,无论是左翼的反全球化、反自由市场和疑欧,还是右翼在社会文化上的保守主义、阻拒难民、反对欧盟,都意味着某种倒退。在支持者看来,他的立场“代表了左右两翼中最好的部分”。马克龙这种“去意识形态化”的主张,某种程度上产生了“万众争说马克龙”的轰动效应。近来,法国社会党改革派分支领袖卡雷舍和中右翼的民主运动党主席贝鲁,也相继站到了支持马克龙的阵营中来。这种“助攻”也让数次在民意调查中领跑的勒庞“很受伤”。

近年来,法国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令不少法国民众对未来忧心忡忡,右倾倾向加剧,勒庞所带领的右翼势力借此成为法国政坛一股新势力。然而,在视“自由、平等、博爱”为国家格言的法国,勒庞反欧元、反移民的主张引起国民警惕,媒体也将其称为法国“最危险的女人”。在英国“脱欧”后,欧洲民粹主义思潮日益高涨,走“中间派”道路的马克龙战胜勒庞,入主爱丽舍宫,将成为欧洲政治走向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二、马克龙代表的阶层

竞选中,马克龙将自己形容为中产阶级和劳工阶级的维护者。其“政策包”中,包括缩减法国议会并精简政府机构、加强与欧盟的合作、打击裙带关系网、奖励从低收入社区雇佣劳工的公司等一系列主张。

马克龙作为独立候选人,又是中间派,基本盘得以巩固的同时,他的政策主张也会被大多数人所接纳。在所有的候选人中,马克龙有着最符合精英阶层的职业路线。马克龙正式步入公众视野还仅仅只有3年(那时他被任命为奥朗德政府的经济部长),他迅速开展了新的中间路线的政治运动,吸引到了广泛的支持者、充分的媒体曝光,横跨政治光谱。然而,将这仅仅归因于他的个人魅力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法国统治阶层的各个集团都积极响应了他的政治主张,并一力促成他的当选,如果我们观察主流媒体是如何给予他超额的正面曝光,就可以看出他得到了法国权力结构中关键人物的何等力度的支持。

统治阶层的这一支持出自于对马克龙能够协助他们转变法国的政治制度、支配政府政策的信念。马克龙的当选意味着他们能够重整法国政坛,清除过去二十年中他们所提出的改革议程遭遇到的不可胜数的障碍。

马克龙属于法国统治阶层的自家人,亦即法国知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所说的“国家贵族”。正如多位社会学家指出,在法国,高级别的公务员构成了全社会中最有权力的群体。

三、马克龙上台的影响

(一)对法国的影响

法国总统大选使得法国乃至整个欧盟面临一个困境——法国左翼社会党与右翼共和党等传统政党50年来首次在7日的投票中“集体缺席”;勒庞及其代表的极右翼势力的军突起,更人看到民粹主义快速上升的势头。法国政坛传统格局已被重塑,马克龙将面对如何管理渐行渐远的“两个法国”的难题。

(二)马克龙赢得大选对中国的影响。

在所有候选人当中,马克龙可以说是对中国最为友好的。这既和他对中国的看法有关,也和对中国的需要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政治理念,也将迫使他不得不向中国靠拢。

一是马克龙本人对中国十分的欣赏和友好。他为了竞选出版的《革命》一书,对中国赞不绝口。不仅肯定中国的经济发展,并重视双方的历史资源:指出中国领导人从来没有忘记过法国是第一个和它建交的西方国家。

二是他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经济。放眼全球,美国、英国都在搞孤立主久,反对自由贸易和全球化,俄罗斯与欧盟的关系高度紧张,欧盟自身困境重重。所以只有中国才有可能给予它一臂之力。

三是他的自由主义经济理念,将会和中国联手对抗美国的反全球化、反自由贸易、反气候变化的立场。根据中法美一个逆相关规律:即法美交恶,中法必走近。

四是他将继续维持对俄罗斯的制裁,法俄关系仍处于对立状态。这不仅有助于中国面对俄罗斯时的主动地位,也令法国外交可选择的空间不多,而不得不更依靠中国。他亲欧盟、支持欧元的立场也令他必然站到英国的对立面。

也就是说,他上台,法国的外交必然是全面树敌。虽然在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会上,他提出“真正的经济战争是和中国”,但当时是在法德关系议题上被勒庞紧逼所致,未必是其真实的想法。事实上,一个反美、反俄、反英的马克龙不可能同时再反中。我们可以想见,当七月份德国G20召开的时候,所有大国都将积极向中国示好:英国是因为脱欧陷入孤立、欧盟是因为面对美国英国以及自身困境、法国则是反对除中国之外的所有大国、俄罗斯是因为面对欧盟和美国、美国则是因为只有英国一个支持者。中国则是唯一一个只有朋友(至少不是对手)没有敌人的大国。我也相信,马克龙第一个访问的非欧洲国家将会是中国——除非他的政治智商出了问题。

最后,马克龙对**等议题的立场虽然不明确,但作为一个更为务实的前社会党人,他自然会避免因为这些问题损害到法国的国家利益,特别是经济发展。奥朗德是标准的注重意识形态的社会党人,他五年任期内都没有见**一面,更何况马克龙呢?

不过,马克龙虽然创造了法国大选的奇迹,但面对体制的束缚、自己的政治实力和不利的国际环境,却并没有多大机会创造改变和拯救法国的奇迹。相反,在他执政期间,法国社会将继续空转、分裂和内耗。可以说马克龙赢了,但法国却没有赢,这很可能只是法国困境的延续,也将为五年后打破“国民阵线规律”创造条件。

第五篇:从剧本到镜头

从剧本到镜头

每个电影创作者都会在拍摄之前设计一套自己使用剧本的方法,有些人使用故事板,而有些人则列出分镜头表或拍摄地点的平面图来指示摄影机的机位。将剧本转化成电影段落的方法有许多,你的工作方法可能与企划的不同,接下来的建议代表几种为场景设计镜头或故事板的方法,它们可以被形容为一组基于剧本,但不受限于剧本的白日梦训练。

让我们在一本假定的剧本《阿波麦托克斯》(Appomattox)上应用不同的方法,故事背景是美国内战末期李将军(Robert E.Lee)在阿波麦托克斯的法院向格兰特(Ulysses S.Grant)投降的事件。

在读过剧本多次,并且和编剧做过最后的修饰后,导演对大部分的场景应如何调度会有一整体的概念,他已经在剧本空白处写上笔记,把某个特定的想法详细记录下来,最终会把它们转记在单独的笔记本上,包括照片、草图和他搜集的其他参考素材。之后,他去拜访阿波麦托克斯法院和其他地点,并在每个地点拍摄照片。现在导演已经准备就绪,可以为每个场景逐个设计镜头。

设计镜头意味着描述动作的场面调度、景别与镜头的选择,以及摄影机的角度。如果导演使用分镜头表,它可能是这么写的:“全景,用长焦镜头压缩前景与后景,摄影机从微高角度向下俯拍联军队伍,前景有树木,摄影机摇拍一右方入镜的骑兵。”

这些都是对镜头平面和摄影特点的传统描写,然而,导演最终关心的是镜头摄影的质量如何影响场景的叙事效果。为了提高你对视觉与戏剧元素两者之间关系的注意,下面这种将传统镜头以戏剧性的词汇重新造句的练习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在下列四项叙述中,影像的特点与叙事的特点彼此吻合,并以问句表现。

1.影像的——摄影机摆在哪里?

叙事的——表达了谁的视点?

2.影像的——镜头的景别是什么?

叙事的——我们与景中拍摄对象的距离是怎样?

3.影像的——我们拍摄的角度是怎样?

叙事的——我们与拍摄对象的关系是怎样?

4.影像的——我们要中断或移动摄影机吗?

叙事的——我们要比较视点吗?

这些问题多少互相重叠,但逐个回答它们,是一种逼着你以新方法看事物的技巧,现在我们可以来看看它们如何被应用在剧本《阿波麦托克斯》节录的片段中。

镜头计划——第一稿:

在导演参观过场地两次,而且根据预算做出拍片的初步决定以后,他会做出镜头计划。那不仅仅是空想而已,他开始将场景地点的照片和其他研究素材在工作的场地上展开。接着,根据读剧本时产生的想法,做出影像表(不是分镜头表),他可以将这些内容写在卡片上,一张卡片描述一个影像。这个练习相当于自由联想,而且可以涵盖导演对角色的感觉,他们是如何站立的、他们在看什么或场地的外貌如何等。有时候相关的个人经验会浮现在脑海中,比如,导演想起小学时一次打架打输了,以及当时一位朋友脸上同情的表情,他会在卡片上记下这些。最后,导演如果会画画,他会把特殊的镜头、构图的想法或一张极小的略图都画成镜头。

镜头计划——第二稿:

现在导演要求更精确了,我们就以取自剧本《阿波麦托克斯》的范例一,来说明导演工作的一种方法。

○范例:外景,阿波麦托克斯溪北线——中午

我们正位于北军战线的后方,当整排军人看着四个骑兵举着休战的旗子在一片旷野中走过时,他们显得相当安静。其中一 位骑兵就是李将军,排成一

列的军人慢慢分开,让他们通过,士兵们转身望着李将军走向斜坡下方溪边的一排树木,有几位士兵往斜坡下走了几步,看见骑兵消失在阳光斑点闪烁的树林中。

这段描写了李将军向格兰特投降的第一阶段,美国内战时的战线意味着胜与败的分界,所以当南方联盟最伟大的将军走进联军的界限后,那是个不寻常的时刻,北军知道他们正目睹历史的发生,而且可能是内战的结束。这可能是编剧的意图,即从北军的视点来看这个事件。这正是针对我们四个题目里第一个问题的有效选择和回答:表达了谁的视点?

接下来我们需要回答第二个问题:镜头的景别是怎样?全景、中景或特写?或者以叙事性的词汇来说,我们和拍摄对象的距离有多远?这需要一些说明,我比较喜欢用拍摄距离来认定镜头的景别,因为这么做意味着不把镜头的景别看做是包围主体的景框。事实上景框是摄影机另一端一个三维空间的盒子,当我们看到景框的四边,我们就感觉到与主体间隔的距离。因为摄影机是我们的视点,景框的大小告诉我们与动作或主体距离有多远。在剧情片中,外在的距离表现了情感的距离,当我们讲到镜头的大小,我们实际上是讲到了银幕上动作与情感的关系。

因为导演已经决定将第一个镜头当成联军士兵的视点,所以镜头景别—情感距离就代表了士兵在情感上与李将军的疏离。他是场景里戏剧的中心,虽然士兵们可能极为仰慕他,甚至同情他,但他仍是致命的敌人。因此,当李将军经过时,导演对镜头景别-距离的选择从未比全景更近,李将军必须保持着不可理解的姿态,观众必须睁大眼看他脸上的表情,要达到这目的,距离是必要的。

现在导演再来考虑拍摄的角度,在决定了视点和距离之后,他知道摄影机将被放在等待李将军前来的士兵这一排。如果摄影机是以低角度拍摄,也许会造成实际执行上的问题,因为士兵可能遮住摄影机的视野。同时,导演考虑到这排士兵的体验是一致的,因为他们都专注地看着李将军,关注对象相同。因此,摄影机应把士兵都视为一体。由于这两个原因,导演认为摄影机

高度应该是中等高度,大约是7至8英尺高。如此,镜头就能清楚地拍到李将军,同时也将许多士兵涵盖在镜头中。

最后,导演面临的是剪辑的问题(剪辑或摄影机运动),以及视点应不应该转换的问题。导演对场面的感觉是,当李将军在远处出现并向北军移动时,应是缓慢发展的,当李将军来了的话传开之后,也许可以拍几个士兵的特写镜头,但这个场景是严肃的,而且也不应该是急促的。因此,利用一个在升降机上拍摄的长镜头是个不错的选择,摄影机先向下降入人群中摄取士兵的近景,当李将军经过时再向上拉起。作出这个最后的决定之后,导演就定下了镜头拍摄的方法。

下载从马克龙的老师到法国第一夫人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马克龙的老师到法国第一夫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管理”到“领导”

    从“管理”到“领导”我们先不深究“领导”与“管理”这两个词的内在涵义,先从直观上来看:“管理”是一个缺乏人性色彩的中性词,而“领导”则充满了人情味。不过,这并不是说“管......

    从管理者到领导者

    从管理者到领导者2006年12月20日 8:25来源:慧聪网企业管理频道杰克·维尔奇有一句名言,“多一点领导,少一点管理”。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也在他新近出版的《大抉择》......

    从管理者到领导人

    从管理者到领导人 [小] [中][大] 《商界·中国商业评论》 ,2006年8月4日,作者:张跃,编辑:,将文章发 送到手机上阅读一个领导人不仅仅是能完成某一项工作,或者是完成一个别的管理者......

    从大学生到造价员

    如果你是新毕业的学生,你是否经常为在学校学了不少理论,可一走上工作岗位面对一个个具体工作却不知如何下手而苦恼?如果你是在校的大学生,是否对未来的工作岗位感到好奇,想提前揭......

    从学校到社会

    从学校到社会 从学校到社会是我们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最近我一直无法跨越这道坎,分析到这其中包含两方面:一个是离别的不舍,相处三年的同学还有那熟悉的校园,似乎相见时已经为离......

    《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

    《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 马瑞芳 大家好: 今天早上,我在微信上看到我的一位好朋友转的一篇文章,他转的这篇文章《阅读,是一种信仰》,这篇文章有一句话:“有人问赫尔博斯,天堂是什么,......

    从焦裕禄到孔繁森

    从焦裕禄到孔繁森 当祖国大江南北正在传诵一个光辉的名字孔繁森时,另一个曾经响彻中华大地的名字焦裕禄也从人们的记忆深处浮现出来。 焦裕禄、孔繁森---一个,长眠在为之耗尽......

    从《山海经》到《说文解字》

    第24卷 第1期2008年2月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从《山海经》到《说文解字》 ———论“凤”在中国先民文化中的形象流变 黄交军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贵阳学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