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生日习俗趣谈专题

时间:2019-05-15 04:56: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西生日习俗趣谈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西生日习俗趣谈专题》。

第一篇:中西生日习俗趣谈专题

中西生日习俗趣谈

生日,是一个人生命的年轮,每个人都有自己唯

一、确定的出生日期。然而由于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差别,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们的生日习俗都不尽相同,甚至千差万别。

中国生日习俗趣谈

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一个人出生时的“生辰八字”被赋予无比重要的意义,它甚至关系着这个人一生的前途命运,如婚姻、仕途、财富、死亡等等。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孩子睁开眼后要先看父亲,后看母亲,以示永远孝顺父母。民间还流传一种说法:孩子睁开眼睛看到的第一个人是什么样的,这个孩子以后就会长成什么样子。这时来探望的亲戚朋友往往馈赠给孩子鸡蛋、红糖、小孩衣物等礼物以表示祝贺。其中,鸡蛋多染成红色,称为“红蛋”。因是贺喜,所以也称为“喜蛋”。

中国古代黎民百姓过生日,称为生辰。我国的生日习俗历来比较注重老人和孩子两头,老人把生日叫寿辰,古代寿宴所用食物中不可缺少的是面条和寿桃。据说,吃寿面这一习俗来源于汉代东方朔答汉武帝的一句话:古代的彭祖能活到八百岁,是因为他的脸面长的原因。“脸”即“面”,脸长即面长,“长寿面”的寓意便由此而生。如今,过生日吃寿面这一习俗依旧流行。

在传统观念中,桃是长寿果。《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孙悟空偷吃蟠桃而长生不老的故事,更使“寿桃”之说家喻户晓。民间庆寿的寿桃,一般用白面制作,尖部染上悦目的红色。

婴儿出生一周年,家里要给孩子做“周岁”,有的地区孩子出生百日也予以庆贺。主人家设宴款待,并向亲朋好友和邻里分送“周岁面”或“长寿 面”。这天婴儿会穿着一新,特别是“周岁鞋”要制作精美,鞋上绣有“葱”“蒜”和“菱”形的图案。意思是祈愿孩子日后聪明,会算(蒜)和玲(菱)珑乖巧。

周岁宴中,“抓周”是最重要的仪式。讲究一些的家庭都要摆上印章、经书、笔、墨、纸、砚、算盘、钱币、账册等物品,如是女孩还要加摆铲子、剪子、尺子、绣线、花样子等等。抓周时由大人将小孩抱来,令其端坐,任其挑选,看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来测卜其志趣、前途和将要从事的职业。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则长大后必乘天恩祖德、官运亨通;如果先抓了文具,则长大以后好学,必有一手锦绣文章;如是女孩先抓剪、尺之类的缝纫用具或铲子、勺子之类的炊事用具,则长大善于料理家务。反之,小孩先抓了吃食玩具,也不能当场就斥之为“好吃”“贪玩”,而是认为孩子长大之后,必有口福,善于及时行乐。总之,抓周是一种长辈们对小孩前途寄予厚望的方式。

在古代,男子到虚龄20岁时,一般会在二月选择一个吉日敬请宾客,由父亲在宗庙里主持冠礼,以表示成年。也有选在生日前后的。女子则在15岁时行笄礼。冠礼和笄礼的举行表示孩子已经成年,可以结婚了。

对于成年人的生日,我国民间有“男不做三,女不做四”,以及“男做进,女做满”等生日习俗。“男不做三,女不做四”是指男子到30岁时不大搞庆寿活动,而妇女到了满30岁这年要大庆30岁生辰。因为民俗认为,30岁的男子才进而立之年,正是事业起步期,尚属年轻,这时候做生日大寿会被人们嗤笑。而女子满30岁时,由于生儿育女、家务劳动拖累,出现未老先衰迹象,应趁年轻时享受一下生日的快乐与亲友的祝福。

在中国,除了给人过生日,还有一些很有趣的“另类”生日习俗。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在这天忌食米饭,否则就会导致谷子减产。江苏南京等地则以正月初二为“米娘娘”生日,认为这一天是值得庆祝的日子。

在传统观念中,也有很多人认为生命周期的节点是农历新年,也就是春节,而非生日。在除夕之夜要守岁,过了子夜,新的一年来临,岁数也要随之增加一岁。

俄罗斯人过生日

生日“party”不请客

孩子过13岁生日,男人过40岁生日,女人过53岁生日,都不兴邀客人参加。这些岁数被认为是转折年,也就是说,对一个人来说是不吉利之年,因为它们会改变你的生命节律,使之很不稳定。所以,这些生日只宜与最亲密的几个人度过。如果生口恰逢星期六,也不宜叫很多的客人参加。据宗教秘传人士所言,一个星期中的第六天只宜进行宗教修身,绝对不宜娱乐消谴,豪华的庆宴只会打乱生物节律。如果有人硬是要以身试法,下一年肯定过得不顺当,会觉得精力不济,整年在忧郁中度日。

“神灵”会来相助?

俄罗斯民间不兴在生日的前后做寿,要做就得当天。因为据说众天使和已故亲人的魂灵就是在生日那天来看望寿星。听到对寿星的祝福之后,他们会帮助下一年中这些祝福能一一实现。但要是生日提前或拖后过,他们就听不到这些祝福了。这就是说,你就别再指望上苍力量的帮助,下一年一定会过得窝窝囊囊,毫无起色。

俄罗斯人就是相信,生日那天过得如何,下一年就会过得怎么样。如果寿星生日那天高高兴兴和充满活力,这就意味着下一年会过得顺顺当当。但如果寿星在生日那天得了病,那么,他的生物节律就会被打乱,下年一整年都会病病恹恹的。

有害礼物不能接

生日那天寿星既不能向人。借钱,也不能借钱给人。根据民间的说法,借钱给人就是把自己的福气也送给了人,惜别人钱就是接纳别人的灾。

还有,生日那天任何花瓶里都不能插偶数花。只有上坟宜献偶数花,这意味祝死人在阴间里平平安安。而奇数花象征一个人的命运在向好的方向转变,任何困难都会被克服掉。

俄罗斯人还讲究有些礼物不能带进家门: 肥皂、洗头水和其他洗涤用品,还有手帕,都只会招来眼泪。切削物品,其中包括刀,只会招来口角和绝交。头巾招来背叛。

避开不幸有办法

俄罗斯人还很清楚,知道来祝寿的人也开不是个个都怀着好心,这些人当中有人就是一心想使坏,对付这些蓄意想祸害人的坏家伙,为了减少这种人及其所带来礼物的负面影响,应该把他送的东西买下来,付给他奇数钱,一般就给1块钱。如果能在收礼物时心里默默地说上一句“请把给我送来的拿回去自己受用吧”的话,就更能抵消其坏影响。宴席上不小心打碎的碗碟得等最后一个客人走后再扔掉。之所以有这样的习俗,是因为打碎的碗碟、弄撒的盐和宴席上弄洒的酒水,意味着有客人带来了不幸。所以等最后一个客人走后,得马上把打碎的碗碟扔出去,好让种种不快也一同离开这个家!

酒席上有多少人?

一般都认为,这一天酒席上不应该是9人、13人、18人、21人、50人、99人和100人。民间认为,这些数量的客人会使寿星的生活朝不好的方向发展。酒桌上点的蜡烛也忌讳一些数目,不能是3支、9支、12支和18支。过生日桌上最好不要摆蜡烛,也不要往生日蛋糕里插蜡烛,以免带来不快。

过生日那天寿星也不能换衣服,这是不好的兆头。因为只有衣服弄脏了才换。据一些神秘主义者的说法,衣服只有当别人的负能在寿星的光环里生根时才会弄脏,这种消极能也能将一般的尘土吸附在衣服上。不管是怎样弄脏,都不是好兆头。所以,一旦衣服弄脏,为了抵制那些不良影响,寿星一般都不会去换衣服,而是朝左边扭过头去啐3下,还小声地念叨着:“不是凶兆是吉兆,不是凶兆是吉兆。”

西方生日习俗趣谈

在西方,最初的生日聚会唯有国王才有权利举办,后来逐渐普及到民间,平民百姓也可以举办生日聚会了。不同国家的生日风俗虽然有所雷同,但不同的文化传统还是会产生不同的生日礼仪,其中有些很奇怪,有些很有趣。

在美国,绝大多数小孩过生日都会有一个插着蜡烛的生日蛋糕,过生日的人要对着点燃的蜡烛许愿,然后吹灭蜡烛。如果他一口气吹灭了所有的蜡烛,那么人们相信他的愿望将会成真。

在德国,生日蛋糕大部分是用巧克力制成的。许多德国家庭都备有一些专供点燃生日蜡烛的木制圆环。这些圆环大得足以套在一块生日蛋糕外面,上面有许多插蜡烛的孔,可以插上如数的蜡烛。

英国人常说“生活从40开始”,所以许多英国人40岁那年,家人和亲戚好友会为他开一个盛大的生日聚会。不过英国一些地区也有奇怪的习俗。人们会在生日蛋糕内藏硬在学校里,过生日的孩子常被抓住胳膊和脚脖举起来,每年一次,预示长高。币、顶针等小物件。这种习俗源自中世纪,吃到硬币必有好运,吃到顶针则永远无法结婚。

在西班牙,据说人们如果忘记自己的生日就不会再变老。因此人们将生日代之以庆宴,即过“命名”日。他们还在祭祀保护神的日子,为过生日的孩子取个保护神的名字。

泰国人在生日前的夜晚要点燃两支长蜡烛,一支同过生日者一样高,以求长寿。如果过早熄灭,则是不详之兆。

澳大利亚的家庭若是临海,全家人则要在孩子生日的那一天到海里游泳。游泳后全家人就在海滩上野餐,来庆祝孩子的生日。

以色列的孩子在生日当天,要坐在装饰鲜花和绿叶的椅子上,由亲友围拥着举起,孩子几岁就举几次,多举一次便是求得好运。而墨西哥人则在生日聚会上,会让过生日的孩子蒙上眼睛,拿着棍子敲打从屋面吊下的容器,直到敲开方止。此时,容器内事先装进的各式糖果、玩具便纷纷掉下来,人们争先恐后地上前抢夺。当地人认为,这可以带来好运。

最有趣的是爱尔兰的“生日撞头”习俗。父母要把过生日的孩子的头朝下拎起,轻轻撞碰地板,一岁撞一下,有几岁就撞几下,多撞一下也表示求得好运。而北美一些地区则盛行“生日打”,不过打的是屁股,一岁打一下,打的次数以过生日的孩子岁数计算。接着,还要按“成长”“活下去”“有得吃”“以后结婚”等必要的祈愿各打一下。

泰国人在生日前的夜晚要点燃两支长蜡烛,一支同过生日者一样高,以求长寿。如果过早熄灭,则是不详之兆。

无论是中国或是西方,参加生日宴请或聚会,都要给主人送生日礼物。然而在接受生日礼物时主人如何表现,中西习俗却截然相反。中国人一般不可以当场打开礼物,否则会有性急而贪婪之嫌,是失礼行为。西方人则不然,他们要当着送礼客人的面打开礼物欣赏,认为这样是表明主人喜欢客人送的礼物,客人也会因此感到欣慰和快乐。从这些细微之处可以体会到中西文化的差异

第二篇:中西婚礼习俗

浅谈中西方婚礼习俗之差异

摘要:自古以来,婚姻是人伦之首,婚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婚姻观念方面的差异,折射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就造成了二者婚姻习俗方面的差异。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不断向婚姻风俗沉淀,所以,中国的婚俗文化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具有独特的东方魅力。而西方国家,由于地理,民族,历史,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他们的婚嫁习俗与中国不尽相同,带有鲜明的西方色彩。当然,中西方婚礼习俗都是在本国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的,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婚礼习俗的介绍,比较分析了两种文化对婚礼仪式的影响。同时,也让读者可以通过婚礼习俗的不同来了解中西方文化自身内涵,进一步加强对语言及共同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婚礼习俗; 历史背景; 文化交融; 差异; 原因

自古以来,婚姻就是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项活动,几乎在每一个社会文化中,都有举办婚礼的习俗。人类似乎天生就有这么一种需要,用婚礼将丈夫和妻子的关系公开并确立下来。而最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透过纷繁绚丽的风俗来更清楚的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探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规律。婚礼同时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国有着5000年灿烂而悠久的传统文化,这是世界各国有目共睹的,而婚礼文化在中国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后,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而西方的婚礼文化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现在社会上流行中式婚礼西方化,西式婚礼中国化,都在说明着婚礼的形式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这体现了婚礼文化的丰富,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碰撞,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而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也必然带动各国之间经济的合作发展,没有了文化上的冲突,政治也会变得相对稳定。

一,中西不同的婚礼礼仪形式

1、中国婚礼形式

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而“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谋,谓之纳采,今称「提亲」。问名:

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 「择日」。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而在这之间更有换庚谱、过文定、过大礼、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有着大量的禁忌和礼俗,比如新娘嫁妆中要有剪刀(蝴蝶双飞)、痰盂(子孙桶)、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丰衣足食)等物,每样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含义。同时,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掷扇(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掷扇后必须哭几声,且在礼车之后盖「竹筛」以象征繁荣。)、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摸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或苹果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三朝回门(在婚后第三天,新妇由夫婿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 祭祖,甚至小住一段日子,然后再随夫婿回家。)。有此可以见到我国文化的繁琐,但不要以为繁琐是我国婚礼的特有

特征,其实,不同国家虽然有不同的婚俗,但从繁复的细节与用品的喻意,都可见对婚姻的尊重和期许无分国界。

现代的婚礼形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一般是在教堂或酒店里,男女双方在结婚公证处领取结婚证后就是喜宴,在喜宴上新娘要轮流向每位客人进酒,不管男女老少,都要喝一口新娘进的酒。有时双方的朋友会刁难新娘,新娘若回答不出他们的提问就要送一大堆的喜糖作为交换。喜宴结束后,大多数情侣会去度蜜月。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体现了中国婚礼的特点:隆重,热闹,喜庆。

2、西方的婚礼形式

在西方国家中,婚礼时有旧(Something Old)、新(Something New)、借(Something Borrowed)、蓝(Something Blue)等习俗。旧是指母亲传下来的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贞。而在进行婚礼时,西方亦有大量的习俗。比如,在结婚时新娘总要带着一方手帕,西方人认为白手帕象征好运。根据民俗说法,农夫认为新娘在婚礼当天所流下的泪能使天降甘露,滋润农作物。后来,新娘在新婚当天流泪,就变成她将有幸福婚姻的好兆头。而在婚礼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据说,古时候,盎格鲁撒克逊的新郎必须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站在自己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挥出配带于右边的剑,吓退敌人。在进行结婚晚宴时,要特别定制结婚蛋糕,根据历史记载,自罗马时代开始,婚礼结束时,人们会在新娘头上折断一根做面包的材料----小麦,象征生育能力,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现代的西方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浪漫的气息。一般有以下步骤:1来宾入席。2奏结婚进行曲。亲友点上蜡烛,牧师领唱诗班进场,宣布婚礼开始.伴郎伴娘和新郎陆续进场,女方家长陪新娘进场全体起立.3女方家长入席。新娘挽着父亲的手,步入大堂,伴娘和花童一同进入会场,全体来宾起立,父亲郑重的把女儿交给新郎,女方家长就坐,全体来宾就坐。4牧师证婚。新人进行结婚宣誓,宣告愿意结为夫妻。5新郎新娘互戴婚戒,宣誓。6献诗。来宾在唱诗班的带领下,唱祝福歌。7礼成。奏乐,新郎站右边,新娘站左边,两人一起走出教堂,伴郎伴娘随后,家属以及来宾随后退场。8茶会或晚宴。3,中西方婚礼服饰方面的不同

进行婚礼不只是有仪式习俗需要遵守,在穿着方面也有讲究。中国传统婚礼进行时新郎和新娘着红色的礼服,象征的吉祥如意,预示在结婚后日子红红火火。而西方的新娘则穿白色的礼服。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1850年到1900年之间,白色亦是富贵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所代表的纯洁意义更远超其他。西方认为白色与童贞有关。古罗马的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蒙着鲜橙黄色的面纱,象征着激情的火焰。在西方的天主教传统里,白色代表着快乐;其他一些

地区,白色在他们的婚礼和葬礼里指示各种各样的通路典礼和意义。例如,在安达曼群岛(Andaman Islanders),白色代表一种地位的变化。“传统”的白色结婚礼服,在早期是贵族的特权。在多利亚女王时代,大多数的新娘只能穿传统的国家服装,只有上层阶级才能穿代表权力和身份的白色婚纱。一直到近代,贵族阶级的特权消失以后,白色的婚纱才成为普通新娘的礼服。而相对于西方白色婚纱的历史,中国婚礼中的大红色的凤袍的历史则较简单。龙凤在中国的神话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龙主阳凤主阴,而阳则代表男子,阴就表示女子。因此新娘就用凤表示。所以在红色的礼服上绣着凤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二、中西方婚礼的差距产生的原因:

1、思维模式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世界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有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很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想,久而久之,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

2、价值取向: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和丑,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中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决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个人。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成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词,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

3、行为规范

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断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相互之间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是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非常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对此会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不许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4、宗教观念

中国大部分人信仰的是佛教。而西方大多数人信仰的是基督教。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拜天地,拜完天地就算是礼成了。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到充满了浪漫气息。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新郎是黑色的礼服,使整个婚礼显的庄重严肃,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首先,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着她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作出一辈子的承诺,这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装饰用品.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三、透过中世纪中西方婚姻礼仪的比较分析其文化内涵 中世纪时期中西方的婚姻礼仪已经存在极大差异,而其最主要的原因便在于婚俗文化的根源不同。西方国家受宗教思想影响较深,尤其是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而中国古代传统婚礼的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儒家传统的宗法思想,是一种“夫为妻纲”、传宗接代的庆典,婚礼格外隆重奢华,各种仪式活动也渗透着“早生儿子早得福”、“多子多孙多福寿”的宗法意识,即《礼记?昏义》所说的“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中国传统的宗教仪式主要是对祖先的拜祭。祖先被视为血源之本(“祖宗,人之本也”),祖先崇拜则是为了“报本”,祖宗祭祀是传统中国家庭重要的礼仪活动,在其婚礼中也有明显体现;而西方国家崇尚基督教,其婚礼一般在教堂举行,并由教士主持,婚礼过程中贯穿着“圣父”、“圣子”、“圣灵”这“三位一体”的基督思想的传播。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传统婚姻的首要要求,它反映古代社会家长制度和包办婚姻的价值观,这不仅在礼俗上得到肯定,而且也在政治、法律上得到认可和巩固;西方婚礼则反映出男女双方的地位相对较平等。基督教强调男女都是上帝的儿女,男女应该平等,不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所以,他们不像中世纪的中国人,只重视生男孩,而是把女孩也看成爱情的结晶,一样受到父母的疼爱。之所以称其为“相对平等”,是因为它本身也存在男女不平等的地方,例如在婚礼开始时,教士向女方问道,“你愿意以这位男子为夫,服从他、服侍他„„”,而且也存在贵族和王室联姻、政治婚姻等问题,只是没有中国古代的那么明显罢了。相比之下,中国中世纪时期的婚礼所表现出来的则是极其明显的“男尊女卑”以及“男本位”思想,妇女地位低下,“三从四德”要求妇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可见妇女的一生都要依附于男子,服从于家族利益。在古代婚礼中,纳采、问名、纳吉,请期和亲迎皆用雁作礼物,因为雁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在拜堂之前,男女双方根本“素未谋面”,反映了“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再者,婚礼过程中,许多礼节都是针对女子而设定的,例如“跨鞍、跨火、抱毡”等等。

中国传统的婚俗也带有较强的封建政治文化色彩,婚姻有时甚至成为了政治结盟的手段,中国历史上的多次“和亲”,就是以婚姻作筹码,换取和平的交易,是政治支配婚姻的产物;在西方,婚姻是男女青年爱情的归宿,缔结婚姻的目的是为了让双方长相厮守,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一起,是个人的私事,所以,西方

人在选择伴侣时,注重的是感情的有无,而不是家庭的利益,家族的声望。恰恰相反的是,中国古代的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所以,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广家族、繁子孙,同时用来维护并提高家族名望及地位。由于婚姻会为家族增加一名外姓女子为成员,所以男家在选择媳妇方面特别严谨,以免有辱家声,家族娶媳妇远比个人娶妻子来得重要。婚姻被视为家庭的要事,而非个人的私事,所以男女间的爱情并不能作为婚姻的首要依据,这主要也是受宗法思想的影响。还有婚神信仰的不同。在中国传统的婚姻观里,认为婚姻是五百年前上天注定的,是人力所不能更改的。中国古人最早的婚神是伏羲和女蜗,相传伏羲和女蜗结为夫妻而繁衍了人类,他们既是人类的始祖,又是“制嫁娶”和“置婚姻”的神仙,后世将他们奉为婚神。中国古人还相信“赤绳系足”的天命观,认为人一生下来,就被月下老人以红绳系足,姻缘早以天定。因而,尽管古代婚姻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却很少有人会主动进行反抗。另外,中国古代的婚姻礼仪中也存在许多迷信的成分,例如议婚时“换八字”、撒豆以避“三煞”等等;与中国社会的祭祖祭孔风习不同,基督教是把尊奉和敬拜天主作为第一教义,这是其十戒中的第一条,舍天主不得别有拜祭之偶像。西方社会也没有祭祖习俗,也不许信众祭祖。在西方神话传说中,主持人间婚姻的爱神很多,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是阿芙罗狄德、维纳斯等,古罗马神话中的爱神则是维纳斯之子丘比特,丘比特手中有爱之神剑,当射出的金剑射中了青年男女的心,两人就会产生美妙的爱情,进而缔结成婚姻,但当射出的是银剑时,男女青年就不会有美满的结局。所以他们的婚姻更多的是考虑“真爱”。

此外也反映出中西方审美情趣不同。中国的婚俗崇尚喜庆、热闹,婚礼以红色为主色调。新嫁娘穿着红绣鞋,身着红嫁衣,头盖红喜帕,坐着红花轿,来到新郎家。新郎也穿着红色的礼服,并在家中则贴上红对联,挂上红喜字,欢迎新娘的到来。在中国传统婚俗中,红色不但令人感到喜气洋洋,吉祥如意,而且也预示着以后的日子会红红火火,幸福美满;西方国家的婚俗崇尚纯洁、浪漫,婚礼以白色为主色调。新娘子身穿白色婚纱,手戴白色手套,头顶白色纱巾,不但美丽端庄,而且也象征着新娘的纯洁高尚。西方人的婚礼喜欢用鲜花来装扮,很多人在婚礼鲜花的使用上,也偏爱白色,他们认为白色即纯洁无暇,又浪漫温馨,与唯美的爱情正吻合。归纳起来,西方的婚礼神圣、庄重、浪漫,而又相对简洁;中国的婚礼隆重、喜庆,然而仪式十分繁琐,并且显得铺张浪费,因而现在许多中国的年轻人都选择西方的结婚仪式。

四、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正在向全球化的趋势发展,各国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为紧密了。随着我过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强,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也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交际日益增多,这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与外国人交流和接触。而这种交流将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而越来越频繁。但是与此同时中西方礼仪方面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而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非同小可,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我们所面临的西方人无论是在价值观,思维方式或者是在行为规范模式方面和我们中国人是迥然不同的。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差异下掩盖的利益差别,以免出现在交流过程产生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参考文献

[1] 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 [2] 曹明逸.体验西方礼仪,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3] 涉外婚姻健康发展万里婚缘牵手各大洲, 民主和法制周刊,2003.06.11 [4] 芬兰 E.A.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 第一卷 1992年版 [5] 芬兰 E.A.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 第二卷 1992年版 [6] 蔡立颖.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J].今日科苑,2007 [7] 易中天.易中天品读中国[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第三篇:素材:生日趣谈

生日趣谈

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通常将四十岁以下的诞辰纪念称作“过生”,而过了这个界限的就称作“做寿”。然而,无论怎样,随着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也越来越喜欢找些理由给自己“放假”,这其中“过生日”就是最好的借口之一,因而亲朋好友这么一聚,寿面不得不吃、蛋糕

不得不切、酒不得不喝,何不快哉!

对于生日文化的由来,人们一直众说纷纭。早在先秦《礼记、内则》中就有记载:“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这里“弧”是指弓,“帨”是指佩带在身上的帕子,意思是说孩子生下来时,如果是男孩子就在家门的左边挂一把弓,如果是女孩子就在门的右边挂手绢。从此以后,每年的今日,人们都要设宴庆祝,也就是通常说的“过生日”。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过生日呢?

第一种说法

:庆祝生命的延续和兴旺。

在《汉书·卢绾传》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及高祖(刘邦)、绾壮,学书,又相爱也。里中嘉两家相爱,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贺羊酒。”据后人分析,卢绾的父亲与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同住一里,视为生死之交,两人的妻子又在同一天各自生下了一名男婴,乡亲们得知这一消息后特意准备了礼物前来祝贺,而“复贺”的日期很有可能是两个孩子的始诞纪念日,也就是我们说的生日。可见,过生日的习俗在秦末已十分流行。

第二种说法

对母亲赋予生命的感激。

俗话说:“儿的生日,母亲的难日”。抛开十月怀胎不说,每当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作为孩子的母亲必须忍受巨大的生理和心理痛苦,因而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做生日的本义就是要“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劬”就是劳苦、辛苦的意思,希望通过做生日来追思母亲临产及分娩时的痛苦,体会父母哺育的艰辛。在《隋书·高祖记》中,隋文帝曾下诏:“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内为武元皇帝、元明皇后断屠。”这里的“武元皇帝”和“元明皇后”是杨坚的亲生父母杨忠和吕氏,杨坚在生日当天要求举国吃素以此追思双亲。无独有偶,在《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记载着,南朝梁元帝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初六,每逢这天,他都要在宫里设“斋讲”。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这篇文章中还曾提到了当时江南某些地区,以设酒庆的方式庆祝生日,这一举动被作者斥之为:“无教之徒,虽以孤露,其日皆为供顿,酣畅声乐,不知有所感伤。”可见,隋唐五代时期在我国北方,做生日多是出于儒家的孝亲观念,以严肃正式的仪式居多,多带有哀戚色彩,据史书上记载,唐太宗及五代时后汉高祖都坚持不搞生日庆贺,生日是多像一种纪念仪式,然而每年庆祝生日的习俗已在我国江南部分地区悄悄流行起来了。

第三种说法

消灾驱邪。

这种说法源于一个民间传说:有个少年家境贫寒,家中只有一个年过七旬的老母亲相依为命。一次,少年突然得了一种不知名重病,家里无钱医治,眼看奄奄一息之际,有人告诉了他一个方法,称某月某日,八仙将路过此地,可备上酒水以求他们帮助。少年依计行事,果然见到了八仙,治好了怪病,临别时八仙告诉他:“今日是你再生之日,此后每年今日予以庆祝,定可长寿。”消息传开后,过生日置酒请客逐渐成为了当地人的一种习俗,流传开来。这虽然是个传说,但也可以看出,过生日在很多人心里有一种消灾祛病、祈求来年平安的意思。

众所周知,生日伴随着一个生命的全过程,它见证了生命最初来到世间时的“哇哇”啼哭声,也记载着岁月流逝中的道道痕迹,每个人对生日都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其实,生日也不仅仅是自己个人的,这也就是说一个人每年绝不可能只过一次生日。

第四篇:各国元旦习俗趣谈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的一年又将在元旦这个节日到来之时开始。元旦,想必大家对这个节日都不陌生,那么又知不知道为什么会将每年的1月1日称为“元旦”呢?

中国民俗有“一为数之始,九为数之极”的说法,元旦有“一元复始”的意义。元旦在我国汉语中是一个合成词,元是“初”、“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是一天或早晨的意思,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中国过去采用的是农历,正月初一是元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而以西历的1月1日为元旦。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年法,确认元旦为我国的法定节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法定节日。不过,由于各个国家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等不同,所以元旦节的日子并不统一,活动也各有特点,有些还颇有趣味。北美的印第安人会在元旦举行篝火晚会。人们头戴面具,身穿白色衣裤,手挽手围着篝火,一面高声呐喊,一面尽情狂舞。午夜的钟声响后,元旦来临,小伙子们便把特制的一个大红球悬挂在高柱上,人们齐声欢呼:“新的太阳出来了!吉祥的一年又来了!”然后相互祝贺新年。元旦庆祝活动同样热闹有趣的当数罗马尼亚。元旦之夜,人们在广场上竖起高大的圣诞树,搭起舞台演出各种文艺节目。城市市民们一面欣赏节目,观看焰火,一面在悠扬的乐曲声中跳舞。在农村,人们举着特制的木犁,上面装饰着各种彩带和花纸,载歌载舞,以祝丰收。德国的新年庆祝活动最有寓意——比赛爬高。每村选一棵又直又高的树,砍去树枝。元旦清晨,小伙子们顺着光溜溜的树杆比赛爬高,第一名被誉为“新年英雄”。这项活动象征着步步高升。日本的元旦带点迷信色彩。除夕的午夜一定要敲钟108下,意在驱逐恶魔。钟响后人们便就寝,都希望做个好梦,预兆来年吉利。元旦清晨,人们会上街迎接太阳的升起,然后去神社参拜,到亲友家拜年,拜年的要送一条写有自己名字的毛巾留念。最温馨的元旦在希腊。希腊在新年时家家做大蛋糕,做时内放一枚银币。蛋糕由主人切成若干块,分给家人和来访的客人,谁吃到有银币的那块蛋糕,大家就会祝贺他是今年最幸福的人。巴西人在元旦这天,会高举火把,蜂拥登山。人们争先恐后地寻找那象征幸福的金桦果。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找到这种罕见的果子,他们称之为“寻福”。巴西农村还有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互相揪耳,人们在元旦见面时,一定要相互使劲揪住对方的耳朵,表示祝福。瑞士人则以健身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他们有的成群结队去爬山,站在山顶面对冰天雪地,大声歌唱美好的生活;有的在山林中沿着长长的雪道滑雪,仿佛在寻找幸福之路;有的举行踩高跷比赛,男女老幼齐上阵,互祝身体健康。弥漫浪漫气息的法国则以酒来庆祝新年,从除夕起开始狂欢痛饮,直到1月3日才终止。法国人认为元旦这一天的天气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们就上街看风向来占卜:刮南风,预兆风调雨顺,这一年会是平安而炎热;刮西风,有一个捕鱼和挤奶的丰收年;刮东风,水果将高产;刮北风,则是欠收年。和国外相比,中国的元旦欢庆气氛就没那么热烈了。现在比较普遍的就是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近年更是有旅游、聚会等节目,甚至,元旦这天对年轻一代来说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仍保留着中国传统庆祝方式的大概只有在农村了。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杀鸡宰鹅,拜祭过各方神灵后就是一家人团聚一餐。“元”是开始,“旦”是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象形,意味着太阳的新生。民谚有云: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在新年来临之际,只要我们诚心地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吉祥、幸福、丰收、温馨一定会伴随着新年初升的阳光溢满我们的心。

第五篇:福州过年习俗趣谈

福州过年习俗趣谈

福州人的过年文化十分有趣,比如有:放鞭炮、祭祖、吃年糕、吃线面、吃太平燕、串门、赏花灯、猜灯谜,一家人喜气洋洋,其乐融融。福州人的年糕跟本地市场常见的年糕不同,它的大小犹如一个托盘,口味也不一样,大家都做年糕,亲朋好友互相赠送,好让乡亲能品尝到别具福州风味的年糕。祭祖时年糕得切片油煎,然后盛在盘里摆上供桌。福州人很重视年糕,除了祭祖,年糕也是团圆饭桌上的一道饭后甜品,即使不吃,饭桌上也少不了它。此外,红糟鸡、福州鱼丸和肉燕也是福州人团圆饭桌上的美味食品。福州人还有一个颇有趣的年俗。吃过团圆饭后,父母都要用卫生纸替小孩抹嘴,意思是童言无忌,若小孩说错了什么话,希望神明不会怪罪于他。

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门拜年之前,必须先祭天,竹篾饭是必备的祭品。饭是盛在一个竹篾编的容器中,当中要插一朵纸红花,周围则插上筷子,有向天祈福之意。根据传统这天福州人还要吃一碗太平面。那是用红糟鸡鸡汤泡的面线,面里还要加两个鸡蛋,现在也有人以鹌鹑蛋取代。顾名思义,太平面是吃平安的。

福州过年禁忌,讲禁忌是群众追求真善美的一种心理特征和精神需求。这种心理特征和精神需求的具体表现就是图吉利。每逢过年(新春佳节)到来之际,这种图吉利、讲禁忌就更加突出了。就福州而言,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初一不扫地,食物宜“务传”。讲禁忌,一年中的第一天———正月初一是最讲究的。首先除夕夜就应把房屋打扫干净,初一这天不扫地,据说是担心把财富和好运扫掉。此外,吃东西不怕“传”(剩下)。比如吃太平面,太平蛋两个吃掉一个“传”一个,谓“务吃务传”(有吃有剩),大大吉利,新婚媳妇尤其要注意,否则就犯忌。

谁说不利话,粗纸拭“股川”。过年要多说吉利话,如“好”、“顺”等,忌说不利话,如“完”、“死”等。早年福州从除夕开始到元宵节,人们见面都要说“恭喜”、“发财”,对方则以“齐发”应答。解放后一段时间忌讲“发财”改说“平安”,近年又时兴“发财”了。

图吉利,行禁忌中有许多趣闻,如谁盘碗砸了,小孩会惊叫一声“完蛋”。事后大人就会纠正说:“不能说完蛋,应该说„好‟”。所以小孩打破了碗就说“我好一只碗”。小孩说错话是常有的事,所以除夕夜吃完年夜饭,都要用粗纸(草纸)拭小孩的“股川”(屁股),实是拭嘴巴。寓意小孩的嘴像屁股,说的不利话不算数。

拜年初二起,初一不出门。福州人早年正月初一不出门,这是很有道理的。年前家家户户忙过年,大家都疲惫不堪,初一这一天需要好好休息,不喜欢有人干扰。同时一家人忙了一年,趁初一团聚话家常,也好借此先向家人中的长辈拜年,先内后外。所以福州人正月初一不出门,不向亲友拜年,初二起就打扮得十分光鲜,出门拜年了。

除夕忙讨债,通宵打灯笼。早年福州商界的债权债务,都要在除夕夜结妥还清。正月初一还欠债不还或向人讨债,被认为有违俗规。为此,除夕夜大街小巷都会看到挑着灯笼讨债的人。所以出现了无钱还债者就去尚书庙看“躲债戏”,或去汤房店洗“躲债汤”。因为只要躲到初一早晨,就是路上遇到债主,对方也只能道一声“恭喜,发财”,决不会“违规”讨债了。如今这种习俗虽然淡化了,但商家仍看重在这天了结人欠欠人,更多的把这种商俗移到阳历元旦之前。

元宵,也叫上元节,是农历春节的又一高潮。请看《福州地方志》:“这一天,福州地方有驾鳌山、舞龙灯、打狮、放花灯、放焰火、猜灯谜、吃元宵等等,俳优百戏,煎沸道路。又有以木架彩棚妆演故事,谓之„台阁‟,箫鼓喧阗,至于彻夜。城门不闭,远乡下邑来者通夕不绝。”由此,古时福州元宵之热闹可见一斑。

”福州闹花灯最盛之年在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时蔡君谟(蔡襄)守福州,命每家点灯七盏。郎官巷有一诗人叫陈烈,愤然登上鼓楼挥毫题灯:“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泣。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道出了贫苦人民的愤怒。

南宋诗人陆游在《无学庵笔记》中,也给我们留下一则元宵闹花灯的趣事:当时有个叫田登的州官,忌“灯”与“登”同音,只许把“灯”叫做“火”,贴出告示把“放灯”改为“放火”。于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谚语一直流传到今天。

福州旧时除了“燃灯”、“放灯”、“观灯”之外,最普遍、最流行的民俗是“送灯”,所以“亲家舅送灯”的童谣许多老人今天还能背诵。福州话“丁”与“灯”谐音。姑娘出嫁第一年,由她的弟弟(没有弟弟由妹妹也行,弟妹都没有则雇人)送达,他们把花灯挂在两根甘蔗的两头,第一年送“观音送子灯”,第二年送“孩儿坐盆灯”,第三年送“状元骑马灯”,究其因大概是祝贺“添丁”讨个吉利罢了。福州人最讲究吃喝,除开喝酒外,还必须要吃元宵,元宵节的主要吃食也叫元宵。在南方,元宵也叫“汤圆”、“圆子”。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元宵即“汤圆”,是用糯米粉等原料做成的圆形食品,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的吃法亦很多,可水煮、炒、油炸、蒸等。实心的小元宵若加酒酿、白糖、桂花煮食,风味独特,宜于兹补。

福州人做“元宵”时,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北方人做“元宵”,先把馅捏成均匀的小球状,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萝筐里不断摇晃,不时加入清水使馅粘上越来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适中。“元宵”的大小不一,大者如核桃,小者若黄豆。这样煮出的“元宵”质软不硬,香甜可口。

近几年来,福州人过元宵节,在南后街“三坊七巷”和“五一广场”以及“马尾”、“马祖”海峡两岸的元宵观灯节,吸引众多的游客以及台湾和华侨华人来福州观赏灯节,人山人海,非常热闹。

我心目中的年文化,应该是这样过:

一、扫晨;

二、贴春联;

三、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四、贴年画;

五、逛花灯;

六、猜灯迷;

七、吃元宵;

八、吃年糕。这是福州传统的文化必须保持发扬,此外,还要增加逛庙会如:在各大公园广场设“跳蚤市场”和“古玩商场”、“闽剧评话”、“歌舞”、“美食文化展览”等,丰富福州过年文化和气氛。

作者:福州二中转福建收藏家协会张祖仁 邮编:350001

下载中西生日习俗趣谈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西生日习俗趣谈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西婚礼习俗对比

    中西婚礼习俗对比 1、引言 自古以来,婚姻是人伦之首,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透过纷繁绚丽的婚俗,更清楚的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和西......

    孝感春节习俗趣谈(精选五篇)

    孝感春节习俗趣谈孝感位于江汉平原,但节令习俗与鄂东北大部分地区基本一致,却也独有趣味。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

    传统文化 (生日习俗)

    传统文化 (生日习俗) 经过了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一个新的生命呱呱坠地。而一个人的生日也在这一刻确定了。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一个人出生时的“生辰八字”被赋予无比重要的意义,它......

    世界各地庆祝生日的习俗

    庆祝生日是世界各地的传统,无论老少贫富都是如此。虽然当今一些国家的生日风俗有所雷同,但是每个人庆祝生日的方法都不一样。各地的人们根据各自的宗教信仰和古老的文化传统,在......

    对联趣谈

    北宋苏东坡少时曾自恃才高,于门口写一对子: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一天,一白发老翁拿一本小书登门“求教”,苏轼竟不识书上的任何字。于是羞惭,老翁去后,即改写了门联:发奋识遍天下......

    趣谈歇后语

    趣谈歇后语 含义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

    寒假趣谈

    寒假趣谈 眼看着一个寒假即将结束,心里真不是滋味。怎么说呢?在假期的时候对未来的些天一筹莫展。早上看看书,接着就是看电视直到深夜;每天都是这样的反反复复。无聊至极,心里有......

    对联趣谈

    对联趣谈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异草。 2.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