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封菊文化
开封菊文化
1、开封与菊文化渊源
历史上,人们将炎黄时期仓颉、黄帝与菊花联系在一起,称之为“仓颉菊”、“黄帝菊”。其中“仓颉菊”,自古就盛产于河南开封、虞城等地的仓颉墓一带,与炎黄时期在开封称帝、巡游虞城一带的仓颉氏族有着历史传承关系。
夏代太康时期为“有穷氏”后羿执政。“有穷氏”即“有菊氏”,居住在昆仑山“五行”北部“天”、“穹”、“封钜”,也称“丰沮”之地。“有穷氏”也称作“夷人”。“夷人”自开封昆仑山、“封钜”、“丰沮”之地向山东一带迁徙后,被称作“东夷人”
“封钜”是炎帝之子、黄帝之师。黄帝“胙土封氏”时被封在“丰沮”,故名称“封钜”。“封钜”与“丰沮”同音同义,在开封北部、封丘西南部之间,也是“沮(雎)水”、“渠搜”等地名最早的发源地。说明以“菊”为图腾的“有穷氏(有菊氏)”与炎黄时期的“封钜氏(丰沮氏)”、“沮(雎)水”、“渠搜”等地名不仅音义相同相近,而且最早也发源于三皇五帝“中央之国”的开封、封丘之地。对此,不仅“封”姓族谱有记载,“封”姓后人也是认可的。这是开封上古时期就有“菊”花和“钜(巨)”人繁衍的一个证据。
到了唐代,帝王不仅开始为菊花写诗作词,还在皇家花园里种植菊花。唐高宗李治在《九月九日》的诗中写道:“满盖荷凋翠,圆花菊散黄。挥鞭争电烈,飞羽乱星光。”这表明唐代种植菊花早已传播到了陕西等西部地区。
尽管当时菊花已有多种颜色,但开封的“白菊”却是诗中最早出现的“霜”花。第一个发现并诵咏开封白菊的诗人,当推唐代刘禹锡、白居易等人。刘禹锡在咏菊名篇《和令狐相公玩白菊》中,对开封“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的描述就是证明。白居易在游历杭州、洛阳、苏州“三处菊花同色黄”后,晚年在开封见到“白菊”,不由得既兴奋又感慨,并在《重阳夕上赋白菊》的诗中说“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中唐时期白菊还是珍稀品种,但到了晚唐时期,白菊已经广泛种植了。对此,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九日》的诗中说:“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这说明白菊的数量已经相当可观了。
事实证明,尽管菊花在唐代已经种植繁衍到苏州、杭州、洛阳、西安等广大地区,但仍然只有开封的菊花品种最多,也最有特色。就是在这一时期,作为农历节气的“重阳节”被唐朝正式定为民间节日。
三、以“节、会”为标志的宋代菊花文化空前繁荣
开封是北宋皇都和古代菊花的发源地,而北宋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北宋时期的开封菊花闻名遐迩,官方或民间都有农历重阳节气展示菊花的喜好,因此“重阳节”又称“菊花节”。此时,“菊花节”之“节”已经有了“节气”和“节庆”两种含义。
每逢重阳佳节,不仅宋都开封民间有花市赛菊之举,而且宋朝宫廷内也种养菊花、插菊花枝、挂菊花灯、饮菊花酒,甚至还开“菊花会”。据宋代学者孟元老《东京梦华卷》中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孟元老还记载:“重九都下赏菊„„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这些记载不仅表明北宋皇都开封菊花的品种很多,还表明菊花的数量也很多,民间已达到普遍种植和大规模展示的程度。
菊花种植和栽培在北宋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公元1104年,宋代刘蒙在《菊谱》中收有菊花品种163个,这是我国最早记载观赏菊花的专著。《菊谱》主要记载了所收集栽培的菊花品种,并在菊花整形摘心、养护管理和利用种子繁殖获得新品种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北宋三大才子的菊花之争耐人寻味。
北宋时期有一位改革派叫王安石,一位保守派叫欧阳修,两人都曾分别任过宋朝的宰相或刑部尚书之职。他们有着不同的治国理念,也有着对菊花的不同观察和认识。据南宋学者蔡绦《西清诗话》记载,一次,宋代宰相王安石写了首《残菊》的诗,开头两句为“黄昏风雨瞑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欧阳修读后,笑着纠正说:“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接着,又以带着嘲讽的口吻说:“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王安石据理反驳说:“欧阳修难道不知道屈原的《楚辞》里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吗,真是不学习啊。”欧阳修无言以对。
南宋道教学者曾《高斋诗话》也有另一个版本的记载,只是将欧阳修与王安石的菊花之争演绎成王安石与苏东坡的菊花之争,其余则与《西清诗话》无异。后人认为此事为民间以讹传讹,并批评《西清诗话》与《高斋诗话》审稿不严格。到了明代,冯梦龙在小说《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则有了更为传神的记载。
一次,苏东坡拜访宰相王安石,被宰相府的下人安排在书房里等候。苏东坡闲着无事,随意走动,看见一首题为《咏菊》的诗稿摆放在案头,上面只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两句。苏东坡认得这是王安石的笔迹,但却想不通王安石怎么会吟出如此有悖常理的诗句来。以苏东坡的观点,黄花即菊花,菊花开于深秋,其性属火,最能耐久,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花瓣。王安石将其写成“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荒唐?
于是,苏东坡即兴而发,举笔舐墨,依韵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后又觉得自己为宰相续诗不妥,担心王安石责怪,便不等晤面就一走了之。后来,王安石得知此事,决定杀一下苏东坡的傲气,将其贬至黄州为官。
苏东坡赴黄州上任那年正值重阳之后,恰有好友陈季常来访,两人便一道去后花园赏菊花。没想到连日大风过后,吹得花棚下满地黄灿灿的菊花花瓣,枝上全无完整的一朵菊花。见此情景,苏东坡猛然醒悟。陈季常见而问其因,苏东坡便坦诚地说道:“去岁在王荆公(安石)府中,见他《咏菊》诗二句,道‘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小弟只道写错了,便唐突续诗二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却不知黄州菊花果然落瓣。王荆公左迁小弟到黄州,原来是让我来看菊花的啊。”难能可贵的是,苏东坡在事实面前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此变得谦虚多了。
值得注意的是,欧阳修、苏东坡同为王安石改革政策的反对派。故事本身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不同认识的交锋。尽管冯梦龙的故事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杜撰,但菊花确实有落花与不落花之分,而屈原《离骚》中的“落英”也有菊花飘落与菊花初开两种解释。通过三大才子关于菊花生长情况的争论,给后人了解菊花文化留下了很多启迪。
北宋的开封金秋送爽、桂菊飘香,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佳节文化活动丰富且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就连远离宋都开封的梁山英雄们也要举行菊花会以示庆贺。据小说《水浒传》记载,重阳那天,宋江在梁山大摆筵席,会同众头领赏菊,“唤作菊花之会”。宋江大醉,作《满江红》一词,中有“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的佳句。这段极为有名的描写,说明在宋代民间也有过菊花节、举行菊花会的风俗。总的来看,宋代菊花会的风俗大致有以下几项:
(1)登高。在北宋开封过重阳节,民间有登高的习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九月九日,“都城人多出郊外登高,入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台、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聚宴”。上述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土台、阜冈、高塔等。而宋代开封仍为丘、陵、冈、台等地貌,丘、陵、冈、台之上多为上古时期的人文遗址。如“仓王庙”,为炎黄时期仓颉造字台遗址;砚台,也称“宴台”,是禹王在山铸九鼎、大宴诸侯遗址;“独乐冈”,是黄柏氏驯养驾驭伏羲御车六龙(马大五尺为龙)遗址;“梁王台”,是大禹王都阳城,即汉代梁孝王“梁园”遗址。因此,登高还具有祭祀先祖的含义。
(2)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等。“糕”与“高”谐音。古人认为,这一天吃“糕”,运气就会往上走,生活就会步步高。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说:“九月九日,以糖面蒸糕,上以羊肉、鸭子为丝簇,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东京梦华录》也对重阳糕作了详尽的描述:“各以粉(麦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
在开封民间,九月九日天明之时,人们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这大概也是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之一。当时,人们将重阳糕做成九层,有的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有用“点灯”、“吃糕”、“小红纸旗”代替“登(灯)高(糕)”、“茱萸”的意思。至今住在开封城里的老户,依然要在这一天蒸豆糕、枣糕,其文化传承不言而喻。
重阳糕做成“九层”,除“九月九日”的含义外,也与祭祀昆仑山华夏人文始祖、列位神仙有关。据前秦学者王嘉《拾遗记•卷十》记载:“昆仑山有昆陵之地,其高出日月之上。山有九层,每层相去万里。”重阳登高“九层”,具有不忘盘古、三皇五帝开启华夏人文历史的感恩含义。因此,北宋皇都开封道教盛行,台冈之地神庙很多,宋人外出游宴、登高祭祀之风至今不绝。
重阳糕并无固定品种,以松软、易嚼为主,以便于老年人食用。(3)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菊花盛开的金秋时节。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以爱菊出名有关。后人跟随效仿,便有重阳赏菊之俗。据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菊花“久服利气血,轻身、耐老、延年”。因此,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相结合,以示与陶渊明食菊嗜酒的品行更为接近。
北宋皇都开封的重阳赏菊之风盛行,菊花品种千姿百态。为此,民间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皇城周边的百姓进城观赏菊花成了享受佳节风光的一项重要内容。
(4)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宋代更甚。宋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随身携带。妇女、儿童将茱萸、菊花插在头上;一些地方的男子也有头佩茱萸、菊花的习俗,寓意在于“解除凶秽,以招吉祥”。后来,人们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相赠佩戴,以代替真实的茱萸、菊花,便于长时间保存。
菊花原产于我国。开封是中国菊花发源的中心,而中国又是世界菊花发源的中心。
第二篇:陶渊明诗与菊文化
陶渊明诗与菊文化
学生姓名:王静
学号:20057021047
院系: 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章宗文
职称:讲师
摘要:中国的菊文化由来已久,并随着时代的推进而逐渐有了越来越丰富饿内涵。在菊文化发展过程中,陶渊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诗中的菊花意象,更是丰富和提高了菊花的美感。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为中国的士大夫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生活模式,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型。他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悠然自得生活的写照,在他的诗中,菊是他反复吟咏的对象,菊成了他的化身,成了中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的优美意象。
关键词;菊花;仕隐;菊诗
Abstract :Tao Yuan-ming is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literati,a destination for the Chinese scholar-officials to provide a new way of living and an ideal type of person.He Ai-ju,“Picking chrysanthemums under Dongli nanshan leisurely see” is his laid-back portrayal of life,where ju is the object of his repeated chant,he became the embodiment of chrysanthemum has become a symb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to the high feelings is far image.Chrysanthemum culture for a long time to form,when we look at the culture of Chinese chrysanthemum development,at the Tao Yuan-ming to a kind of high.Ju Chinese people love to be reflected here.Key words:Chrysanthemum;Shi implicit;Ju Poetry
前言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菊从最初的药用花卉,到深受文人雅士喜爱的观赏花卉,其文化意蕴逐渐显现。特别是在对菊的吟咏、赞叹之中,历代文人常借菊抒怀,或比颂高洁,卓而不群;亦或坚守气节,不屈不挠;有抒发友谊,怀思亲友;也有慨叹迟暮,感伤孤独。从而使菊成为不同境遇中的文人的象征,赋予了菊丰富的文化内涵。
两千多年以来,儒道两种人格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士大夫,文人多怀有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尽管世事维艰,文人心中也有隐退的志愿,但是,那种达观乐天的胸襟,开朗进取的气质,使他们始终不肯放弃高远的目标。所以历史上就有了这些隐逸之士,有了这些咏菊的诗人。咏菊之人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的屈原,他的《离骚》里就有对菊高洁品性的赞颂。菊在魏晋文人笔下成为高洁不俗、特立高标的象征。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位使菊独步古今的人物,那就是被钟嵘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在《饮酒》诗中以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菊赋有有了无穷的美感,并让千古以来的 文人雅士无限向往。在陶渊明深情地吟咏过菊花之后,千载以下,菊花更作为士人双重人格的象征而出现在诗中画里,那种冲和恬淡的疏散气质,与诗人经历了苦闷彷徨之后而获得的精神上的安详宁静相契合。因而对菊花的欣赏,俨然成为君子自得自乐、儒道双修的精神象征。在历代文学作品里写菊的诗,我们也能经常见到,纵观中国菊文化的发展,我们难以统计菊究竟抚慰了多少失落文人的心灵,但是那种临菊咏怀时的宁静,却是历千年而不变,在今天依然让人向往追崇。
一、中国菊文化的发展
(一)菊花与诗人
菊作为一种多年生的草本花卉,其花期晚于众卉,独荣于万物萧疏的深秋,有着傲寒凌霜、卓而不群的禀性气质。在以物比德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古代文人常将菊比作具有高洁德操的君子。屈原则是赋予菊高洁内涵的第一人,《离骚》中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表现出诗人对自己美好德操的培养,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在《九歌·礼魂》中,又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将兰与菊并称,因其共有的禀赋,被文人寄予了崇高的精神品质。汉魏以来,文人雅士认同了屈原对菊的精神品质的赞颂,并进一步加以阐述。东晋卢谌在其《菊花赋》中赞之曰:“何斯草之特伟,涉节变而不伤。超松柏之寒茂,越芝英之众芳。”南朝卞伯玉的《菊赋》曰:“不履苦而渝操,不在同而表淑。伤众花之飘落,嘉兹卉之能灵。振劲朔以扬绿,含凝露而吐英。”菊在魏晋文人笔下成为高洁不俗、特立高标的象征。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的被钟嵘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的陶渊明,就是这样用菊来彰显其高洁不屈的人格魅力的。《晋书·阮籍传》言:“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而陶渊明就处在这样一个晋宋易代之际,曾先后三次入仕,又三次辞官。虽怀有大济苍生、匡时济世之志,但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最终归隐。在归隐田园的生活中,菊成为诗人生活中的伴侣和精神世界的寄托。诗人种菊,食菊,赏菊,颂菊:“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托物言志,以物缘情,既赞菊花的品格,亦隐喻自己的情操。诗人作为一个怀有“修齐治平”之志的中国古代文人,辞官归隐实属无奈之举,心中充满矛盾与痛苦。于是,菊又成了诗人寻求平静心态,遗世忘情的最好慰藉:“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其一),而《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联,更是将诗人悠然的心境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达到物我两忘之境。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虽然陶渊明以菊入诗的只有6首,但由于其高洁脱俗的人品与菊的品性是如此相似,其诗更是达到了一种很高的人格境界,使菊被赋予了隐逸的意蕴,并得到后世文人的广泛认同。此后,菊花作为一种超功利的文化意象,与隐逸文化结下了千古 [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页.[唐]房玄龄.晋书选译·魏晋南北朝[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5页.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1页.不解之缘,成为隐士的象征。
(二)菊诗
菊作为一种诗歌意象,是从浪漫作家屈原开始的。《离骚》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九歌》曰:“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诗人要餐食秋菊飘下来的花瓣,而且要用各种香花香草来修饰仪容,他有爱美的天性,他十分注重自己人格的修养,菊意象给楚辞的创作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悱的情韵。大凡抒写高洁的人格和孤芳自赏的情操,历代诗人莫不以屈氏为先导,借秋菊春花来比兴来托喻。陶潜“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是写远离官场、退隐田园的乐趣;杜甫“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其一)是倾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杨万里“菜子已抽蝴蝶翅,菊花犹著郁金裳。”(《梦种菜》)则反映出心境的宁静和乡间的野趣,等等。可见,菊意象一旦与文人士子的创作生活联系在一起,便显示出独特的风味和深邃的内涵。细加分析咏菊之作的内容,不难看出,历代咏菊诗作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成四个阶段:六朝是滥觞期,唐朝是发展期,宋朝是顶峰期,明清则是延续期。历代文学名家莫不与菊花结下不解之缘,咏菊文学以其独特的文学符号抒写着诗人们的情感、信仰和审美心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一道别具特色的人文风光。真正可以称得上咏菊文学典范之作的是东晋田园作家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后人往往为之顶礼膜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作抒写一种远离尘世的平静心境,诗人采傲霜秋菊,与秀美庐山悠然心会,遗忘世情的隐逸之怀跃然纸上。心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深融无迹,作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陶氏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今古独步的偶像。而“秋菊”、“东篱”、“渊明”、靖节“、“南山”、“柴桑”等意象也频繁地出现在后世的创作中,如“渊明何处饮,三径冷香中”(王十朋《菊》);“爱花千古说渊明,肯把秋光不似春”(高翥《菊花》);“可怜陶靖节,共此一倾杯”(党怀英《西湖晚菊》);“柴桑人去已千年”(元好问《野菊庄主闲闲公命作》)等等。特别是在宋代,随着陶渊明地位渐渐提高,对于菊的描述也成为了当时文人认为的风流向慕。“有宋一代,是陶渊明的人格被推崇到极境,陶诗被推崇到艺术顶峰的时代。”因此可以说,一部宋人咏菊文学史,其实就是一部宗陶效陶文学史。像苏轼、黄庭坚、李清照、陆游、辛弃疾、朱熹等文学大家,莫不以崇尚陶氏为己任。如苏轼诗曰:“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陆游诗曰:“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陆游《晚菊》)等等。咏菊题材在词作中的范例,当推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秦惠兰.菊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1页.自此,菊花又与宋词的婉约之美结合在一起。之后诸代文学中,大多沿袭高洁志向的象征,将菊视为花中知己以抒己怀。
二、陶渊明的坎坷人生
(一)归隐
魏晋时代是一个政权更替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魏晋知识分子崇尚老庄,高谈玄理逃避现实,他们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陶渊明以其平淡自然质朴的风格开辟了诗歌题材的新领域,他对自然的追求和理解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其实,让后世惊羡不已的许多作品均产生于归隐之后,可以说,归隐将他推向了文学的殿堂,成就了他的艺术人生。而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和动机也是后人迷惑、探求的,到底上什么原因让他舍弃来自不易的彭泽令,而去过清贫的生活呢?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时所作,以示其归隐决心的。正文前的序言交代弃官的原因,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为维持生计而出任彭泽令,不久“眷然有归欤之情”。“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以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原拟庄稼成熟再“敛裳宵逝”,后因“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其实,陶渊明归隐田园,是在现实沉浮中权衡利弊后的无奈只举,黄彻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乐田亩,乃卷怀不得已耳”。(《碧溪诗话》卷八)。他的归隐是社会、阶级、思想潮流等诸多因素共同的结果。真正纯净的灵魂不会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地滤除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清的。
(二)诗酒菊
高僧慧远大师在庐山成立白莲社,邀陶渊明加入,陶渊明说:“贵社禁酒,如允饮酒,则入社。”慧远破例答应了;不过陶渊明还是未加入,但与慧远经常来往。为一己之私破佛门之戒,陶渊明虽醉酒,却不醉心!陶渊明不只爱酒,更爱菊花,所以家里有自产的佳酿菊花酒;将菊花与酒结成一体,既满足他的口腹之欲,也满足他的精神升华。他的《饮酒》其一诗中说:
秋菊有佳色,衰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可见酒和菊花都是他的生命里不可或缺之物;在精神层面上,他爱菊,是认为秋菊足以自况其高洁的人格。陶渊明的诗作中,出现最多的植物名称,就数菊了。“秋菊盈园”、“松菊犹存”、“芳菊开林耀”、“秋菊有佳色”、“采菊东篱下”等等诗句,在在说明他对菊花的钟爱。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因“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而感欣慰;他在《和郭主簿二首》中,赞美菊花有如松树一样凌霜雪而不折:“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他在千古名作《饮酒》中,因采菊而入忘我之境:”结卢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菊花知陶心
有一年,陶渊明在重阳节那天,闲居无事,看见秋菊盈园,想喝酒却没酒,独自空对着菊花丛,心有感触,便写了《九日闲居并序》诗,以寄情怀: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袪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相传他的亲友听说他无聊,就三三两两来看他。后来相因成习,每逢秋菊盛开,亲朋好友就到陶渊明家中作客赏菊,他就做点心、烧菊茶款待众人。等亲友要离去时,又采菊相送,忙得不亦乐乎,往往让他不能到田里耕作。因此他很希望菊花在某一天全开,客人在同一天全来;于是便对着菊园祝祷说:“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日来。”奇怪的是各色的菊花果真一同盛开,客人们也都在那天一起来了。众人赏花饮酒、尝饼作诗,都夸菊花有真情,不负陶公心,相约年年重阳都来赏菊,就形成了后来国人重阳赏菊的习俗。这一天,人们喜开菊花宴,醉饮菊花酒,既与陶渊明神交,又可祛病延年;从此重阳节又多了一个“菊花节”别称。在国人心目中,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象征,反之亦然;在花的国度里,十二个月的当令花花神是谁,往往各有所爱,但九月菊花花神的归属,始终非陶渊明莫属,可见古来国人对他的敬爱,既崇高且一致,几乎已可用“偏爱”来形容;反之,或许也是对陶渊明的钦慕,国人爱乌及屋,对于九月的当令花,千百年来菊花总是第一选择。
“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颜延之在《陶征士诔序》中,为陶渊明的思想品格,作出这十二个字的赞语;亲友们赞赏他勇于活出自己的精神,以“靖节先生”的谥号尊他;他的诗文《靖节先生集》充分反映了农民的苦与乐,也彰显了他的志节与天真。
三、陶潜菊
在陶渊明的一百多首诗中写到菊的只有6处,即“秋菊盈园”、“菊为制颓龄”(《九日闲居》)“芳菊开林耀”(《和郭主簿二首》其一)、“采菊东篱下”(《饮酒》其五)、“秋菊有佳色”(《饮酒》其二)。田园的本体状态,与诗人摆脱了功名利禄的高洁情怀完美地融合,宁宙的浩气融入诗人的胸怀,诗人的人格理想注入田园的物象,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菊花的高风亮节已与陶渊明的高洁品德完美地叠合到一起,陶渊明成了人格化的菊花,菊花也成了陶渊明安贫乐道,孤高无尘的象征。《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高洁的菊花,悠远见南山,自由的飞鸟,构成恬静的意境,衬托出诗人“清风高洁”的品质。因采菊而入忘我之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难
怪苏轼云:“因采菊而见山,意与境会,此句最有妙处。”难怪此句千古传唱至今。曾有记载陶渊明每饮酒,必将菊花数瓣洒入酒中,有时再加上些许茱萸,谓之其 丁福林.陶渊明全传[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宋]苏轼撰、[明]茅维编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8页.中香醇,自得其味,且有延年益寿之功效,可谓深谙健身之妙。
《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陶渊明盛赞菊乃真君子,有冷淡之趣,有隐逸之风,不慕荣华,不与桃李争辉,不与群芳斗艳,酷爱霜秋,独居深山野外,只在严冬献身于自然。
《和郭主簿二首》中,陶渊明赞美菊花有如松树一样凌霜雪而不折:“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百花之中最有个性,不怕天寒地冻,开得最久的花便是菊花。这也是陶渊明卓尔不群的品质象征。
陶渊明的生命,宛如一阵从他的桃花源里吹出的率直自在之风,丰美了中国人文思想的内涵;他的理念,像秋季里一盅温暖的菊花茶,呵开了人们被僵锢的本性,激发出生命的喜悦与尊严。这位“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九月菊花花神,果真一如菊花,千余年来,香传至今。参考文献:
[1]陈洪.诗化人生——魏晋风度的魅力[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2]丁福林.陶渊明全传[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3]房玄龄著,杜宝元译注.晋书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8.[4]秦惠兰、黄意明.菊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5][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6]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7][晋]葛洪.西京杂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8]萧统.陶渊明集序[M].北京:中华书局,1979.[9]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0]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1][宋]苏轼撰、[明]茅维编.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第三篇:开封文化培训学校章程
开封文化培训学校章程
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科教兴国,培养更多的实用技术人才,特制订开封文化培训学校章程。
第一章 : 总 则
第一条:开封文化培训学校,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办学,以法治校。
第二条:学校的办学宗旨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中等实用技术人才。
第三条:注重办学的社会效益,做到家长的希望就是我校应尽的义务,学生的前途就是我们的生命线。
第四条:开封文化培训学校依照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有关规定报批、登记、注册。
第五条:学校经济上独立核算,亏损自补,余额投入学校发展。
第六条:本章程为开封文化培训学校的最高行为准则,对全体教职工及各级领导有约束力。
第二章 : 名称和地址
第七条:法人代表:张宝香 第八条:校名:开封文化培训学校 第九条:地址:开封市东京大道中段?
第三章 : 投资及回报 第十条:开封文化培训学校投资300万元人民币。资金和资产靠自筹,产权归学校所有。
第十一条:学校经济上独立核算,亏损自补,余额投入学校发展,出资人按月领取工资,工资标准为校长工资。
第四章:办学规模
第十二条:近期规模:2017—2018年在校生
人;2018—2019年在校生;2019—2020年在校生
人。
第五章:办学层次及形式
第十三条:学校开展各类岗位职业资格的技能培训及岗前培训。第十四条:学生在校实行非全日制学习形式。
第六章: 招 生
第十五条:招生对象是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
第十六条:学校招生坚持自筹生源为主,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完成全年招生计划。
第七章:学科设置
第十七条:学科设置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用技术为主体。
第十八条:专业设置为:家用电器应用与维修、计算机及其应用、汽车维修三个专业,并针对人才市场的需求,不断改造老专业,增设新专业。
第八章 : 内部机构及管理体制
第十九条:董事会是由出资人张宝香及教职工代表共七人组成,教职工代表由出资人提名,全体教职工选举产生。董事会决定学校的重大事项,任期为三年。
第二十条: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对学校一切工作全面 负责,各科室领导对校长负责。
第二十一条:校长下设校长办公室、教务科、后勤科、招生就业办、财务科。第二十二条:人事制度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制。
第二十三条:工资制度实行基本工资加奖励工资,补助和按劳取酬的课时工资,奖励以工作成绩为依据。
第二十四条:建立严格的考核,监督制度。
第九章: 学生管理
第二十五条:对学生加强素质教育,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第二十六条: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的方针,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第二十七条:按照学生守则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
第十章 : 内部机构人员职责
第二十八条:校长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并行使下列职权:
1、执行学校董事会的决定:
2、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
3、实施发展规划,拟定工作计划,财务预算和学校各项制度的制订;
4、聘任和解聘学校工作人员,实行奖惩。
5、完成董事会的其它授权。
第二十九条:各处室按照自己的职责工作,校长办公室协调各处室的工作。
第十一章 : 财务制度
第三十条: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健全财务制度。
第三十一条:按照国家制度规定记账、算帐、报帐做到手续完备,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账目清楚,日清月结,按期报帐。第三十二条:按照国家会计制度的规定,妥善保管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档案资料。年终及时整理编册、存档,按期移交会计档案。第三十三条:固定资产折旧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学校的一切收入及固定资产归学校所有,任何人不得侵占和挪用,结算剩余部分只能投入学校使用。
第十二章 :学校终止
第三十五条:学校遇到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以及其它原因导致学校无法举办,可申请自然终止,按国家法定程序,由董事会处理善后事务。
第十三章: 其它事项
第三十六条:本章程如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符,以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为准,并进行修改。
第三十七条:章程修改由董事长提出,通过召开董事会做出
开封文化培训学校
第四篇:开封文化客厅基本情况
开封文化客厅简介
一、项目背景
2014年由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筹建,在原东湖逸园大酒店基础上改建而成。2015年被确定为开封市十大重点文化工程之一,是开封市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五一期间正式投入运营。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计划投资1亿元,旨在通过开封文化元素的展示,打造面向全国的文化艺术和艺术品创作、展示和交流的综合平台。
二、建设规划
占地面积5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一楼展示开封传统文化,二楼展示开封文化高度,三楼是文化体验与交流平台,四楼进驻文化创意企业。一楼北侧还将开辟建设旅游工艺品交易平台。
三、建设内容
一楼集中展示开封的传统文化。开封素有“书画之乡”“宋词之都”的美誉,在序厅的书画展区,不仅能欣赏到宋徽宗的劲健飘逸、独步中华书坛的《秾芳诗帖》、苏轼的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等名作,还能近距离接触现代工艺
大师独具匠心的烙画版、剪纸版、根雕版等不同载体的清明上河图版本。最能直观记录开封文化嬗变的是汴梁书吧,陈列了数百种不同时期和开封有关的书籍与散本,为研究开封文化提供直观的参考依据。工艺展区纯手工打造的鸡爪牌坊和汴梁大观浮雕,具有2500年历史的根雕大梁瓶、北宋九帝象征的九龙壁,都让人对开封文化的厚重有了更深的理解。一楼西厅利用汴梁印象区、沙盘展示区、场景复原区、媒体播放区来展示开封近年来文化旅游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二楼展厅体现了开封的文化高度。有“城市变迁”和“古韵遗风”两个综合性展厅,一个多媒体厅、一个多功能厅和一个展览厅。城市变迁厅从时间范畴的维度展示了“夏都老丘”、“启封大梁”、“隋唐汴州”、“宋都东京”、“中远名城”;古韵遗风综合展厅兼具参观、会议、新闻发布和记者招待的功能,包含变迁文脉、文化遗存、文化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展项;多媒体厅是《宋韵菊乡.北方水城》的观影区,记录了承载华夏文明历史盛衰的古今开封;多功能厅是二楼最具活力的文化展区,可以容纳150人,适于举办拍卖、讲座、会议、演出、论坛等活动。
三楼是文化交流体验区。设置了最具开封特色的开封木版年画、大宋官瓷、中国汴绣、开封书画名家、河南精品根雕展、2
北宋五大名窑、金麦艺、兰考乐器、北宋贡茶表演等工作室,使游客零距离感触大师们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艺术水平。
四、投资额
计划投资1亿元。已投资8500万元。其中征地7700万元,装修布展800万元。
五、项目方简介
主办方: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
2008年,开封市委市政府把设立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园区的规划范围是14.4公里长的古城墙以内全部区域和古城外的清明上河城影视产业基地和区域生态休闲度假区、城摞城大宋文化博物馆体验展示区、开封县朱仙镇国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
园区内宋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拥有丰富的宋代历史遗存,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铁塔、北宋东京城遗址、繁塔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相国寺、禹王台、宗公祠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挑筋教碑、古州桥遗址、孟子游梁祠、午门石狮、一赐乐业教清真寺旧址等。地下历史遗址有新郑门遗址、古州桥遗址、汴河故道遗址等。还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如开封城墙、山陕甘会馆、刘青霞故居、延庆观、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开封东大寺、龙亭等,总量达837处。园区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涵盖14类80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23项,市级49项。具有宋特色的民间文化产品种类多达326种,如:汴梁根雕、开封菊花、滕派蝶画、绘画葫芦、捏面人、吹糖人等。
2008年园区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11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园区坚持高标准规划、高速度建设、高效率运营,努力打造开封的宋文化、西安的汉唐文化、北京的明清文化三足鼎立的中国历史文化格局。
承办方:开封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文投集团业务主管部门为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业务范围包括:一是文化产业、文化旅游项目的投资、策划、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以及文化产业周边产品的投资开发和经营管理;文化旅游项目的广告制作、设计、代理和发布等。二是古城棚户区改造及运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房性安居工程开发建设的投资与管理;房地产开发、销售、物业管理、房屋租赁等;建筑工程施工,园林古建工程施工与设计等。三是水系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四是组织相关项目的投融资工作。
文投集团本部下设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部、资金结算中心、审计监督部、战略投资部、经营管理部、项目管理部,8个部门。拥有8个全资子公司,2个合资子公司。开封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隶属于开封市人民政府直接管理的具有法人资格国有独资公司,享有对下属单位人、财、物的管理权和经营权。主要从事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资、策划、开发、经营,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企业法人实体。
经营宗旨:公司作为开封市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开发经营的主体和投融资平台,通过项目的策划,融通社会资本和政策扶持资金,带动多元化投资主体,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使公司逐步发展成为在省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旅游投资公司。
经营范围:从整合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考虑,集团公司组建初期主要将龙亭、铁塔、天波杨府、繁塔禹王台、山陕甘会馆、延庆观、园林旅行社、龙亭园林古建工程公司、开封第一招待所的人、财、物划归集团公司经营、开发和管理。以后逐步实现:
1、资产管理、资产经营、资本运作等;
2、与国内外相关机构进行商务合作;
3、演艺娱乐、影视节目制作与发行;
4、文化旅游园区、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及旅游设施投资经营;
5、经营国家允许或市政府委托的其他业务。
承办方:开封市宋城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公司隶属开封文化旅游投资集团,以开发宋文化产品为主业,兼具旅游工艺品开发、文化传媒等职能。2014年成功打造了“铁塔光影秀”大型实景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六、建设意义
开封文化客厅的建筑和陈展契合了“外在古典、内在时尚、宋韵彰显”的“新宋风”人文诉求和设计基点,全方位多视角的展示开封的文化高度,使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文思想与高新科技和谐并存。通过展示开封的城市规划和文化遗存,举办高水准的文艺演出和文化活动,把开封的历史文化元素原滋原味的呈现给外地游客,树立文化开封新形象,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拓展与深度融合。
六、优势
文化资源整合的平台。开封文化客厅开馆之初就秉承“弘扬和传承开封传统文化,吸引培养开封本土的社科和工程技术类专业与实用人才,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创产品”这一思路,邀请40余家能代表开封文化高度的文化企业和工艺大师进驻,整合资源,在汴绣、木版年画、书画、官瓷、根雕、乐器、北宋茶艺、金麦艺等领域开展合作,建成了中国北宋五大名窑研发中心、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活动基地、河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中心、河南省社科联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活动基地、河南省古琴研究会活动基地、开封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五一开业以来,为吸引社科类人才和企业家,开封文化客厅举办了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的宋文化讲座、北京邮电大学王立新教授的“互联网+”讲座,开封近现代书画名家作品展、书画名家精品拍卖专场等影响较大的文化活动,每天有成百上千的参观者慕名前来,并得到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徐光春、省委副秘书长白建国、中共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市长侯红等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免费对外开放。运营一个月以来,开封文化客厅实行免费参观的公益政策,接待游客9000人次。通过举办展会、开展文化活动、非遗研究、学术交流等形式辐射带动了国内外110多位专家学者、260余名大学师生、70余家文化旅游企业参与开封文化的展示和研究。
八、建设进度
开封市宋城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计划在近期拓宽推广渠道(成为旅行社的免费景点),开展名人讲座(贾平凹、二 7
月河、孙立群),引进更多的文化企业(四楼和二楼夹层),建成旅游工艺品交易平台(一楼北侧),建立自己的研发队伍,开发文创产品,推动开封文化产业规模化融合发展。
开封市宋城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2015年6月5日
第五篇:文化人类学读书报告《菊与刀》
浅谈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
浅谈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
——评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而对日本,美国并不了解,因此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菊与刀》一书便是作者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委托进行研究的的研究成果报告。本文是笔者在文化人类学老师的推荐下阅读该书后写下的一些感想。文中对该书剖析和评论的重点主要是作者本尼迪克特在书中使用到的、对笔者影响颇深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关键词:《菊与刀》文化人类学
①在本学期的“文化人类学”课程中,笔者有幸聆听了教授这门课程的骆老师关于《菊与刀》这本书的介绍。在介绍中,笔者不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疑问:作者本尼迪克特本人从未到达日本,无法进行人类学中最为看重的“实地考察”,为何能够如此准确得得出其研究结论并且该结论如此贴合实际?带着这个疑问,笔者阅读了这本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著作——《菊与刀》及几部相关著作,并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因而有了本篇读书报告。
(一)纵向研究方法与横向研究方法
在无法亲自到当地考察的情况下,作者把战时被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才写成本书。因此笔者认为,该书中最主要的两个研究方法是纵向研究法与横向研究法。所谓纵向研究,即通过日本民族在漫长历史中所形成的一些民族性格加以研究,进而推导出当时日本民族的大众心理;而横向研究,则是通过对日本人的民族习惯和西方及东方其它国家的民族习惯加以比较,从而得出日本人性格上的特殊之处,进而推导出日本的民族性格。
纵向比较方法主要运用在该书第三章中,该章从日本幕府时代形成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出发,参考了当时日本家庭之中仍盛行森严的“家长制”以及战俘中几乎所有人都对天皇有着近乎狂热的崇拜,最终得出了“日本民族制度化”的结论。这个结论的核心观点就是:在日本,天皇是日本精神上的最高统治者,是日本国民的象征,是国民宗教生活的中心,是超宗教的信仰对象;同时,日本的等级制度虽已不再严格盛行,但几乎所有国民都承认天皇的统治权——这种统治权并不是行政上的,而是精神上的。因此,本尼迪克特认为,只要天皇签署投降合约,① 商务印书馆1990年出版;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
第1页
浅谈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
即使日本抵抗最为激烈的太平洋战场,也会乖乖放下武器,接受成为敌人俘虏这一待遇。当时,大多数学者对其结论表示嗤之以鼻,因为日本军队被俘与战死者的比例大约为1:120,并且当时日本军队面对先进的美国武器并没有感到丝毫的惧怕,在“精神必定战胜物质”的口号下,日本军队战斗意志之顽强令美国深感震撼。在此情况下,作者的观点很难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但最终结果正如大家所知道的:1945年8月15号,日本裕仁天皇宣读同意接受波茨坦公约的无条件投降诏书,命令各战区的日本军人放弃抵抗,向盟国军队投降并于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正式举行投降仪式。天皇命令下达之后,几乎所有日本军队都放弃抵抗,甚至对投降抵触情绪最大的日本“关东军”也向其战区的苏联及中国表示投降。更令人诧异的是,当以麦克阿瑟将军为首的对战后日本本土实行占领的美国官员踏上日本本土后,非但没有遭到任何形式的抵抗,反而受到日本上下的热情欢迎。不得不说,本尼迪克特十分具有远见,但更为重要的是其得出这个结论的研究方法十分正确。因此,在文化人类学研究当中,研究者应清晰的把握该民族的历史,找出该民族历史中存在并在现实生活中仍具有外在或内在征兆的文化加以研究,力求找到该民族隐藏在历史之中的文化特性以完成对该民族的认识。这种方法也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历史的一个重要作用——通过历史,认知当代,正如美国学者科林伍德说的:“历史学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①
横向比较方法在该书中则运用十分广泛,书中第四、第五、第六、第八章均有用到此方法。作者本人对这种方法十分推崇,在其另一部著作曾提到“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一种使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模式”②,因此必须通过比较,找到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特征,才能将该民族从世界众多民族中区别开来。因此在《菊与刀》中,作者将日本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各方面分别同西方及东方其他国家作比较,得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结论。政治上,作者将日本政府机构和西欧国家比较,得出了在日本“人民的舆论”是完全没有地位的,决策者永远只能是那些“阁下”们的结论。法律上,作者将日本人对法律的理解与其它民族对照加以研究,得出了一个日本民族独有的法律观:按照日本人的观点,遵守法律就是对他们的最高恩情——“皇恩”——的回报。因此日本民族不会像美国人那样对待法律,认为法律都是“对个人事 ①② [美]科林伍德:《历史的观念》,38页,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45~46页,张燕、傅铿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第2页
浅谈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
务中的个人自由的干涉”,从而无条件的服从法律,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由这点来看,似乎日本军队在接到天皇的投降命令后,所表现的前后如同判若两人的矛盾举止似乎是可以理解的了。文化上,作者把日本的人生曲线概括为“浅底U字型曲线”,即幼儿和老年期间具有充分的自由,但青壮年时期则要受到严格的束缚,而美国人的人生曲线则刚好相反,即幼儿老年期间要受到很大的约束,而青壮年时期则有很大自由。作者认为,日本人的人生与美国人相比,无疑是具有很大的优势的:在一个人体力最强、精力最旺盛时,无疑需要背负更大的责任,从而就需要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的约束。因为他们坚信:约束是最好的精神修炼。总之,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文化有着许多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甚至难以理解的因素,这点与西方十分不同。而笔者认为,如果非要概括,“西方文化的要点是‘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①,而日本,则很难概括出它的文化要点,本尼迪克特的“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厌旧,服从而又不驯”理论仅仅揭示了日本民族文化中的矛盾性,而这仅仅是日本文化的一个特点,而不是“要点”。因此,对日本这个民族,还应当加以更加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尤其是对日本对外扩张首选对象的我国而言,更应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
(二)以绝对公正的态度进行文化人类学研究
对于《菊与刀》这部人类学,笔者认为它绝对不会是作者站在美国人的角度去审视日本而写出的作品。书中虽然较多的将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进行对比,但这只不过是由于美国文化可以较全面的概括西方文化的特点而已。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绝对不能戴上有色眼镜,而应当以绝对公正的态度去进行研究。就作者本尼迪克特而言,她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这点并加以行动,对美国当局的许多违反文化人类学的活动,作者都加以否定甚至批判。例如,针对美国当局许多人要对日本进行“完全意义上的占领”——即在战后对日本进行完全管制的情况,作者在第八章对此观点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作者写道:有些美国人叫嚷,只有我们推行平等原则,日本人才能获得自尊。他们其实是犯了民族自我中心主义的错误。诚然,作者受到美国政府的委托,是不应当说出如此攻击当局决策的话来的,但人类学研究就必须有严谨的态度,如果只站在本民族的角度来观察其他民族,是根本不可能得出什么有价值的成果地。因此,在进行有关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时,① 冯友兰:《冯友兰选集》上卷,66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第3页
浅谈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
既不能抱有民族自尊主义,认为出本民族文化之外,其余民族文化都没有可取之处。也不能带有文化歧视观点,即用自己的眼光来看的,凡是“落后”的文化都没有可取之处。教授笔者“文化人类学”这门课程的骆老师经常给学生强调的一句话就是:不要用“先进”和“落后”两个词去形容文化,文化并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这种绝对公正的态度,是值得每一个研究文化人类学的学者和每一个学习文化人类学的学生都应当怀有的。
(三)多推一的表达方法
在对其它文化进行研究时,常常有需要表达的内容,用本民族的词汇很难准确、完整地概括出来,甚至本民族中根本就没有与之相关的词汇。学者心中了然却表达不出来,确实是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问题。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就使用了一个简单而有效地方法避免了这个问题,那就是多推一的表达方法,即使用本民族语言中的多个词汇来表达研究民族的一个词汇。众所周知,日本民族的许多文化观点迥异于西方文化及许多东方文化,因此其语言中的许多用词非常之古怪。例如,在日文中,“报恩”、“报仇”、“以德报怨”以及“以怨报德”都是一个词语,统称为“情义的回报”。再比如,日本民族的军人常在最后关头“向天皇尽忠”而剖腹自杀,这点在西方甚至包括在中中国,都是“自我牺牲”的范畴,但日本人却从来没有这么想过。他们认为,这么做只是“报答天皇的情义”,这么做并不是高尚的,相反,不这么去做才是不正常的。因此,这个词不应当完全是“自我牺牲”,而是带有“自重”的性质了。
而本尼迪克特在本书中十分注意词汇的表达,在美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在用词上有异议时,常采用多个词汇去解释在日文中只有一个词语甚至只有一个字的词汇。这一点在全书各章中几乎都能找到,这里仅仅举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日本人所说的的“恩”,在英文中是包含了很多层面的意思的。包括“obligation”(义务),如父母对子女的“恩”;有“loyalty”(忠诚),如臣民对天皇、下级对上级的“恩”;有“kindness”(关切),如同龄人、同伴之间的“恩”;甚至还有“love”(爱)的意思,如丈夫对妻子的“恩”。对于含义如此复杂的“恩”,作者只用了四个词汇就完美的诠释了它,不得不让人对这位伟大的女人类学家的智慧感到由衷赞叹。
多推一的表达方法绝对应当成为文化人类学家最常用的表达方法之一。它
第4页
浅谈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
可以使人类学家不必使用很长的篇幅去描写研究对象的一个词汇,从而使文章显得更加简洁。同时,也可以省去读者苦思许久却难以理解之苦,以增加他们的阅读兴趣。因此,这种表达方法应当值得推广到各个领域的写作之中去。
《菊与刀》一书中涉及到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笔者对此书把握尚浅,因此无法一一列出并加以评价,就是本篇读书报告谈到的对上述几种研究方法的解析也有很多谬误之处,还请老师雅正。
参考书目:
[1]《日本文化史》,叶渭渠著。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文化人类学》,[美]艾伦·比尔斯著,骆继光等译。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3]《日欧比较文化》,[葡]路易斯·弗洛伊斯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4]《全球通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西方文化概论》,方汉文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美]查尔斯·蒂利著,魏洪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