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中国古代婚礼

时间:2019-05-15 04:2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议中国古代婚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议中国古代婚礼》。

第一篇:议中国古代婚礼

议中国古代婚礼

婚嫁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婚礼的诸种规定和要求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的三书六礼、结婚年龄、陪嫁制度和同姓不婚等等,虽然跟现代的婚礼习俗有很多很大的不同,但是这些规定和要求对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仍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针对中国古代婚礼与现在婚礼的联系与不同,对中国古代婚礼习俗作了一个简要的介绍。

婚礼属五礼中的嘉礼, 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传统大礼。古语云:“昏礼者, 将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 而下以继后世也, 故君子重之;昏礼者, 礼之本也”。这就是说, 婚礼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 而是合二姓之好的家族大事。因此, 婚姻就成为传统社会关系的凝聚点, 人们又通过繁琐的礼仪规范来为之提供保障, 由此产生一系列隆重而严肃的婚嫁礼。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是传统婚姻的首要要求, 它反映古代社会家长制度和包办婚姻的价值观。这不仅在礼俗上得到肯定, 而且也在政治、法律上得到认可和巩固。而这也正是绝大部分失败婚姻的罪魁祸首,从陆游到鲁迅,他们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受害者,因而这也成为了中国近代改革封建礼教最先开刀的地方。古人讲究明媒正娶, 媒人(媒妁)是中国传统婚礼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要件。社会上对媒人的作用异常重视,,媒妁奔走于前, 父母批准于后, 这是婚姻必须的也是最根本两个的两个要素, 缺少任何一个婚姻都不能成立。诗经中就将了这样一个无媒不成婚的例子: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匪来贸丝, 来即我谋。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将子无怨, 秋以为期。由此可以看出媒妁在婚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多么的重要。在媒妁婚制下, 婚姻的满意程度常决于媒人是否诚信可靠, 传递的信息是否准确。

三书六礼”是中国古代婚姻礼仪繁琐的一个最集中的体现,虽然有着迷信的意味,但也体现了古代人对待婚姻庄重的态度。三书即,一.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二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三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即,一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二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

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三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四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五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六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新娘到了夫家, 还要要履行一些仪式, 最主要的是共牢而食, 合卺而酳。牢是祭祀用的牛羊猪,共牢而食就是新郎新娘共同食用一牢之肉。卺就是瓢,就是用用酒漱口, 把一个完整的葫芦分成两个瓢, 夫妻各执一个, 饭后用来舀酒漱口, 表示此后夫妻二个合为一体, 相亲相爱。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婚姻礼仪是多么繁冗,可能很多的程序对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就没听说过。可能一段美好的姻缘,一对相亲相爱的恋人却因为所谓的八字不和,只能吞下惨淡的苦水。所以对于古人迷信的做法我们要抛弃,对于古人对待婚姻严谨不不随便的行为我们要继承。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程序是士大夫这一阶层的贵族规定,至于天子、诸侯、大夫的礼仪则因级别的不同而更加隆重,一般的庶民则往往粗陋简单。结婚年龄是古代婚礼里必须要考虑的,古语云:“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女子十五不嫁,其父母有罪。”可知古代婚姻即不提倡早婚早育,也不提倡晚婚晚育。一般要求男子到二十岁,女子到十五岁必须成婚。这跟中国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 地广人稀, 为鼓励人口增殖,不提倡晚婚晚育,并将此作为发展生产,增加兵员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婚礼中的禁忌有其科学有利的一面,也有其迷信迂腐的一面。如前文提及的八字不合的不能成婚,这完全是迷信的说法。此外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姓氏观念很强的民族,只要是同姓,不管是近亲还是八竿子打不着的,都禁止通婚,这种现象在中国农村地区还普遍存在,但这种观念在慢慢地淡化。而血缘关系更为密切的表兄妹通婚现象在中国古代却是很普遍的现象,所谓的,亲上加亲。

此外服饰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的最直接的反映,因为婚礼在古代婚礼中的地位也是不言而喻的。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大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

一般新娘在婚礼当天高挽发髻,区别于未婚女子。而在婚礼当天,新娘子以红色头盖蒙面,象征着童贞、年轻、纯洁。婚礼后由新郎亲手揭开。

总之,婚姻制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状观、价值观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中国古代的婚嫁制度不同的角度折射出我国社会生活状况及民族心理、伦理道婚礼的程序和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并被不断地赋予新的含义, 但其基本精神却具有巨大的再生性、传衍性和渗透力, 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第二篇: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一、三书六礼

1)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2)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3)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4)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5)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

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6)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7)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8)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9)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10)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臵。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红包。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结婚当晚新人进房为止。

二、新娘礼服

1)颜色: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大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2)样式: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凤冠霞帔原属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对普通平民百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为其上 布满了珠宝锦绣,容雍华美至极,表达了民间对权贵的仰慕,因而逐渐演变成豪门闰秀的婚礼服。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鞋,并用大红花轿抬进婆家门。讲究的就是个“红”字。

3)头饰:一般新娘在婚礼当天高挽发髻,区别于未婚女子。

4)红头盖:新娘子在婚礼当天以红色头盖蒙面,象征着童贞、年轻、纯洁。婚礼后由新郎亲手揭开。

三、中国的婚纱历史

我国婚纱礼服行业起步比较晚,国人真正开始接触白色婚纱还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在此之前一直秉承红色凤冠霞帔的传统将近3 000年之久。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婚纱变成了婚礼服饰的代名词。但凡是读童话书长大的女孩,谁不曾幻想自己就是童话故事里的公主,穿着华美的礼服与王子翩翩起舞,然后以一个完美的婚礼作为整个童话的美丽结尾。而婚纱实现了女孩们儿时那最美丽的公主梦。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20世纪80年代的人们还没有形成婚纱的消费观念,社会的意识滞后,以至于当时青年人对婚纱的强烈渴望以及追逐新时尚的美好愿望不能被完全满足。最早期的中国婚纱礼服样式死板,且可选择性狭窄,人们只能遥望电视里的明星、上流社会的名媛淑女阶层。到后来,通过婚纱礼服企业以及设计师等诸方的共同努力,婚纱的款式风格越来越多样化。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消费者在对婚纱的选购上存在着盲目性,选择的往往都不是适合自己的款式。2001年之前,结婚的新人大多数还是选择租赁婚纱礼服,而订制购买礼服尚未在中国形成气候。据统计,2005年中国有1000万对新人喜结连理,而其中至少有60%的新娘选择穿白色婚纱礼服举行典礼。我们来想象一下,600万个穿婚纱的新娘,那景象将是多么壮观啊!

四、礼仪

旧时结婚仪礼,从古代“六礼”(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迎亲)演变而来。提亲男女婚姻大事,依父母之命,经媒人撮合,认为门当户对,互换“庚贴”(年龄、生辰八字)压于灶君神像前净茶杯底,以测神意。如三日内家中无碗盏敲碎、饭菜馊气、家人吵嘴、猫狗不安等“异常”情况,则请算命者“排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无相尅。旧时有人迷信所谓六年大冲、三年小冲;男婚年龄逢双,女子十九不嫁;谓鸡狗(鸡犬不和)、龙虎(龙虎相斗)、虎羊(羊落虎口)、蛇鼠(蛇吞老鼠)难相配,待认为周全后始议亲。定亲定亲前议亲,议亲始议“小礼”,在买卖婚姻年代均讨价还价。一般“四洋红”或“六洋红”(绸缎衣料四至六件),金戒子两只、金耳环一副;聘礼,小礼三十六,中礼六十四,大礼一百廿(银圆);食品,个数“六十四”,即包头64对、油包64只、麻饼64只等,尚有老酒2担至8担不等,故生囡有“老酒甏”之称。定亲后,男方将上述礼品用杠箱抬到女方。女方回礼多为金团、油包及闺女自做的绣品。定亲凭证,男方送“过书”,俗称“红绿书纸”(纸张两层外红内绿),女方送“回贴”认可,俗称“文定”。故旧时夫妻吵嘴,妻子常说我是有“红绿书纸”的,以此抑制丈夫。继“文定”后择吉迎娶,由择日店拣“好日”的日子。亲友送礼,婚礼多是现金,或喜幛、喜轴,并书以“百年好合,五世其昌”、“天作之合”等。送嫁礼多为绣花或绸缎被面、被头或日用器物,亦有送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早生贵子”意。旧时有媒人首次进门不能喝茶的习俗,谓“媒不饮茶”,说喝了茶要冲淡婚事。又称媒人为“媒百橱”,媒成能吃上“百餐”,要酬以“谢媒酒”,但婚后如夫妻不和或婆媳不睦,媒人有调解责任。成亲请吃酒 迎亲日子叫“好日”。俗谚“请吃酒,挜拜生”,好日前新郎拿着红纸“知单”请长辈亲友吃喜酒(好日酒),长辈要在自己姓名下写上个“知”字。好日前有待郎、待嫁习俗,双方父母亲请子、女吃包子、蚶子、肘子、栗子、莲子,讨“五子登科”彩头。好日前三五天,男方送女方“轿前担”,一般为鹅2只、肉l方、鱼2尾等。看嫁资 男方去女方搬嫁资(嫁妆),女方臵嫁资于厅堂,让人观看,称“看嫁资”。器物披挂红色彩线,衣服等薰以檀香,箱底放数枚银元,俗称“压箱钱”。嫁资搬到男方,亦陈列于厅堂供人观看,亦叫“看嫁资”。由阿婆取女方钥匙包,取钥开箱,俗称“掏箱”。安床伴郎 迎亲先一日,男方要“安床”,由一位“全福”妇女,取24双筷子系扎红线,安放新郎席子下,称“安床”。婚前一至三天夜里,由一个父母双全的小儇(男孩)伴新郎同睡,睡于床的里边,称“伴郎”。晚上要给这个小儇吃包子、花生、鸡蛋,寓“包生儿子”意,待“好日”那天早晨离开时,要给红包,俗称“挈出尿瓶”。享先 好日先一二天,男家向贳器店贳得花轿和婚礼器物,挂灯结彩,以上等筵席款待贺客,称“细便饭”。好日五更时辰,男家以全副猪羊或五牲福礼及果品,在厅堂供祭“天地君亲师”,俗称“享先”。早餐兴吃“享先汤果”。坐花轿 宁波闺女出嫁均坐花轿。传说南宋小康王(高宗)逃难至明州,金兵追急,赖一女子相救得脱,后找恩女不得,诏明州女子出嫁可享半副銮驾待遇,凤冠霞披,并坐花轿。花轿,俗称“大红花轿”,有四人抬、八人抬之分。20年代宁波美球针织厂赵姓厂主的儿子成亲,特约贳器店制作一顶上等花轿,精工细镂吉庆故事人物300余个,名“美球轿”,贳器店化本钱5000元,赵家首次贳用付费500元。这顶八人抬花轿,抬轿者穿一色特制的缎子马褂,炫耀一时。坐花轿尚含有明媒正娶、原配夫人之意,女子一生只能坐一次。故夫妻吵嘴,妻子带在嘴边一句话:我是大红花轿抬进门的,又不是走上门的,以此来炫耀高贵。迎亲日,花轿出门,以净茶、四色糕点供“轿神”。放铳、放炮仗,大红灯笼开路,沿途吹吹打打。新郎不到岳父家迎亲,以喜娘(送娘)为使者,持名贴前往。开面 女家喜娘用五色棉纱线为新娘家绞去脸上汗毛,俗称“开面”(含有现在美容意),客人兴吃“开面汤果”。花轿临门,女家放炮仗迎轿,旋即虚掩大门“拦轿门”,待塞入红包后始开。花轿停放须轿门朝外,女家有人燃着红烛、持着镜子,向轿内照一下,谓驱逐匿藏轿内的冤鬼,称“搜轿”。女家中午为正席酒,俗称“开面酒”,亦叫“起嫁酒”。上轿 新娘上轿前,经男方喜娘三次催妆,佯作不愿出嫁,懒于梳妆(当然也有封建婚姻确实不愿者),而后坐娘腿上,娘为女儿喂上轿饭,寓意不要忘记哺育之恩。较异习俗有三:其一,“哭上轿”。女儿上轿,母亲哭送,哭词多为祝颂、叮嘱话,有:“囡啊囡,侬抬得去呵,烘烘响啊!侬独自去呵,领一潮来啊!”“侬敬重公婆敬重福,敬重丈夫有饭吃”等,新娘动了感情含泪惜别。其二,“抱上轿”。新娘由兄长抱上轿,进轿坐定后,臀部不可随便移动,寓平安稳当意。其三,“倒火熜灰”。新娘座下放一只焚着炭火、香料的火熜,花轿的后轿杠上搁系一条席子,俗称“轿内火熜,轿后席子”。起轿时,女家放炮仗,并用茶叶、米粒撒轿顶。新娘兄弟随轿行,谓之“送轿”。城区抬花轿要绕至千岁坊或三法卿(地名)等处,以讨“千岁”、“三发”彩头。兄弟送至中途即回,且要包点火熜灰回来,并从火种中点燃香或香烟,返家臵于火缸,俗称“倒火熜灰”,亦称“接火种”。拜堂 花轿进门,男家奏乐放炮仗迎轿。停轿后卸轿门,由一名五六岁盛妆幼女(俗称“出轿小娘”)迎新娘出轿,用手微拉新娘衣袖三下,始出轿。新娘出轿门先跨过一只朱红漆的木制“马鞍子”,步红毡,由喜娘相扶站在喜堂右侧位臵。是时,新郎闻轿进门,即佯躲别处,由捧花烛小儇请(找)回,站左侧。喜堂布臵与各地相同,拜堂仪式则稍异,有主香公公,多由新郎祖父或祖伯叔担任。主香者和新郎、新娘皆遵赞礼声动作。赞礼者喊:行庙见礼,奏乐!(乐起)主祝者诣香案前跪,皆跪!上香,二上香,三上香!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赞礼者接着赞唱:升,平身,复位!跪,皆脆!接唱:升,拜!升,拜!升,拜!又唱:跪,皆脆,读祝章!由一个十三四岁小儇跪在右侧拜佛凳上读毕(事先念熟,不可读错)。赞礼者又唱:升,拜!升,拜!升,拜!整个过程总称为“三跪,九叩首,六升拜”。最后赞礼者唱:礼毕,退班,送入洞房!其间,新郎、新娘在拜堂时,有抢前头跪习俗,谓谁跪在前面,以后就可管住后者,致闹出边拜边踢垫子,新郎拂袖而起拒拜的笑话。繁缛的拜堂仪式毕,由两个小儇捧龙凤花烛导行,新郎执彩球绸带引新娘进入洞房。脚须踏在麻袋上行走,一般为5只,也有10只麻袋,走过一只,喜娘等又递传于前接铺于道,意谓“传宗接代”、“五代见面”。入洞房后,按男左女右坐床沿,称“坐床”,由一名福寿双全妇人用秤杆微叩一下新娘头部,而后挑去“盖头篷”,意示“称心如意”,谓“请方巾”。新郎稍坐即出,新娘换妆,客人吃“换妆汤果”。而后,新郎、新娘行“拜见礼”,论亲疏、辈份依序跪拜见面,称“见大小”。拜时起乐,堂上摆大座两把,受拜者夫妇同坐,如一个已故,则亦按男左女右就坐,另一把空着。拜毕赐红包给新娘,俗称“见面钱”。公婆可不掏红包,谓“媳妇自家人”。新娘与同辈见面则作揖,若小辈拜见时,新娘亦给“见面钱”。之后,举行“待筵”,新娘坐首席,由4名女子陪宴劝食,新娘多不真吃。筵毕,喜娘陪新娘至厨房行“亲割礼”,有捞粉丝、摸泥鳅等习俗,谓之上厨。贺郎酒 拜堂晚上,男家为好日正席酒,叫“贺郎酒”,新娘须逐桌逐位为长辈和客人斟酒,酒要斟满又不可淌出。酒饮状元红,菜多鸳鸯名,乐奏百鸟朝凤、龙凤呈祥。席间,新娘在上热菜(换汤)时,喜娘喊:新娘子换汤(换妆)作揖啦!宴后,喜家请有福有德的座客两人至洞房,向新郎、新娘行“三酌易饮”礼,每进一次酒(新人只啜一口)相互交换下酒杯。主贺者须边唱贺郎词,戏谑、祥和兼有,诸如:第一杯酒贺新郎,有啥闲话被里讲,恐怕人家要听房。第二杯酒贺新郎,房里事体暗商量,谨防别人要来张(看)。第三杯酒贺新郎,祝愿夫妻同到老,早生贵子状元郎。是夜,有吵新房习俗,谚云:“三日无大小”。成亲那天新娘不多与客人说话,吵房时先逗新娘开口,看其衣裳纽扣,五颗纽扣说是“五子登科”,看其脚髁头,说是看老寿星。闹至午夜始散。新郎随出送客,喜娘始铺被褥,新娘即赏以红包,喜娘嫌不足则佯立不走,待增加后才出。新娘关房门,新人共吃“床头果”。新郎上床,新娘“坐花烛”,花烛不可吹灭,烛尽方可上床。尚有在白天做好手脚,夜里撬门跳窗进新房挪走新郎衣裳,吵房成功,新人要罚出糖果、香烟钱。成亲后回门 成亲次日起床,须由新郎开房门。是日,男方备轿请阿舅,阿舅受茶点三道后,退至阿妹新房歇息。午宴,请阿舅坐首席,称“会亲酒”,忌用毛蟹(娘舅谑称毛蟹)。宴后,用便轿接新郎陪伴新娘回娘家,称“回门”。随轿送“望娘盘”一担。岳父母家宴请“生头女婿”,忌用冰糖甲鱼。宴毕返回,新娘一出轿门,宾客中爱闹者预先以二三十条长凳从轿前铺接至新房门,架成“仙桥”,要新郎搀扶新娘从“桥上”过,客人欢笑催促,若步履稳健,则在新房门前“桥头”凳上再叠长凳一条,并递上一只油包,要新娘口咬油包走过,美其名曰“鲤鱼跳龙门”。第三日,“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新娘下厨,煮糖面分赠四邻。满月盘 新婚弥月,岳父母家遣人送礼品一担,谓“满月盘”。又送礼券若干,金额不等,供婿家酬谢襄办婚事人员,俗谓“花笑票”。旧时贫富悬殊,以上所述系富庶和中等人家。至于贫穷人家则用硬纸板剪个双喜字,贴上金纸,墙上一挂,一对花烛,一顶蹩脚花轿,便拜堂成亲。入民国后,繁褥婚俗渐变。五四运动后,知识青年中始有文明结婚。l936年鄞县县政府颁布《鄞县新生活集团结婚规则》,但未能推行。结婚中迷信和繁褥习俗有所改变,但仍兴新娘坐花轿、结婚拜天地。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法》作保障,男女婚姻自由,婚礼从简,吃些糖果,或办酒数席,家人亲友欢聚庆贺。80年代,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兴起迎亲坐轿车,索高聘礼,大操大办酒席,讲排场、比阔气之风重新滋长。有些农村旧式婚俗,有所抬头。婚事新办、婚事简办亟须大力提倡。

第三篇:中国古代婚礼的内容

婚礼属“五礼”中的嘉礼,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传统大礼。《礼记·昏义》指出:“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昏礼者,礼之本也。”这就是说,婚礼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合二姓之好”及“重人伦,广继嗣”[1](《婚嫁》)的家族大事。因此,婚姻就成为传统社会关系的凝聚点,人们又通过繁琐的礼仪规范来为之提供保障,由此产生一系列隆重而严肃的婚嫁礼仪。

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传统婚姻的首要要求,它反映古代社会家长制度和包办婚姻的价值观,这不仅在礼俗上得到肯定,而且也在政治、法律上得到认可和巩固。《诗经·齐风·南山》中就有“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的说法。《白虎通·婚嫁》进一步解释说:“男不自专取,女不自专嫁,必由父母,须媒妁何?远耻防淫佚也。”古人讲究明媒正娶,媒人(媒妁)是中国传统婚礼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要件。社会上对媒人的作用异常重视,《礼记·曲礼上》中说得很清楚:“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男女无媒不交。”如果婚姻无媒,不仅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也会遭到世人的耻笑。《管子·形势解》中说:“妇人之求夫家也,必用媒,而后家事成,”又说:“求夫家而不用媒,则丑耻而有不信也。”孟子也指出:“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空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2]媒妁奔走于前,父母批准于后,这是婚姻必须的也是最根本两个的两个要素,缺少任何一个婚姻都不能成立。《诗经·卫风·氓》就讲了这样一个无媒而不能成婚的例子:“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怨,秋以为期。”由此可以看出媒妁在婚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多么的重要。在当时,不但有民间的私媒,还有官媒,《周礼·地官·媒氏》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焉。”《管子·入国》中也记载:“凡国都皆有掌媒。”在媒妁婚制下,婚姻的满意程度常决于媒人是否诚信可靠,传递的信息是否准确。

二、婚礼程序

据《仪礼·士昏礼》和《礼记·昏义》的记载,古代的婚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道程序,通称“六礼”。

(一)纳采 就是男方家长向女方献礼求婚的礼仪。在此之前,男方家长要先派媒人向女方提亲,称“下达”。在征得女方的同意后,才派使者前去行纳采之礼。采,即采择,就是选择其女为婚配对象。行纳采之礼用雁作礼物。“贽用雁者,取其随时而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时也。又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又取飞行止成列也,明嫁取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又昏礼贽不用死雉故用雁也”。在“六礼”当中,纳采、问名、纳吉,请期和亲迎皆用雁作礼物。在《仪礼·士昏礼》中详细地记载了这一礼节:“主人如宾服,迎于门外,再拜,宾不答拜。揖入,至入庙门。揖入,三揖,至于阶,三让。主人以宾升西面,宾升西阶,当阿,东面致命,主人阼阶上北面再拜,授于楹间。南面,宾降出,主人降,授老雁。”

(二)问名 即问女子的姓氏名字。郑玄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3]目的是男方要将女方的姓名拿到祖庙里去占卜吉凶,以决定成婚与否。后世又将其演变为询问生辰八字,然后据以算卦合婚,如双方八字相冲相克,则婚事告吹。

(三)纳吉 就是男方在祖庙里卜得吉兆后派使者将好的结果告知女方,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昏姻之事于是定。”至此,这桩婚事就算基本确定。后来唐代的“报婚书”、宋代的“过细帖”和近代的“传庚”、“换帖”等都是这项礼仪的衍变。(四)纳征 又称纳币,就是男方向女方赠送聘礼。郑玄注:“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3]这标志着双方的婚姻正式确定,定婚手续的完成。由于纳征这一程序极为重要,因此,所用的聘礼也较其他程序要贵重得多。《仪礼·士昏礼》规定:士这一阶层的聘礼是“玄束帛、俪皮。”“玄束帛”就是深红色和浅红色的帛。《周礼·地官·媒氏》载:“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五两,即五匹,每匹二端,每端二丈。五两就是五匹十端二十丈。“俪皮”,就是成双的鹿。天子、诸侯和大夫的聘礼则要比士多一些。

(五)请期 就是男方把初步选定的迎取吉日通知女方,请女方决定。清人孙希旦在《札记集解》中解释道:“请期者,谓男方使人请女家以婚期,由男家告于女家。”“必请者,男家不敢自专。”以表示尊重女方的意见,如果女方不同意,就要重新择定吉日。

(六)亲迎 这是“六礼”中的最后一道程序,即新郎亲自到女家迎接新娘。关于这一礼仪,《仪礼·士昏礼》载:“主人爵弁,裳缁。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妇车亦如之,有衤炎。至于门外,主人筵于户西西上,右几。女次纯衣,立于房中南面,姆笄宵衣在其右,女从者毕玄,颖笄被颖黼。在其后,主人玄端迎于门外,西面再拜,宾东面答拜。主人揖入,宾执雁从。至于庙门,揖入,三揖,至于阶,三让,主人升西面。宾升北面奠雁,再拜稽首,降出。妇从降自西阶。主人不降送。婿御妇车授绥。姆辞不受。妇乘以几,姆加景,乃驱。御者代,婿乘其车,先俟于门外。”新娘到了夫家,还要要履行一些仪式,最主要的“共牢而食,合卺而”[4]牢是祭祀用的牛羊猪,“共牢而食”就是新郎新娘共同食用一牢之肉。“卺”就是瓢,“ ”就是用用酒漱口,把一个完整的葫芦分成两个瓢,夫妻各执一个,饭后用来舀酒漱口,称“合卺”,表示此后夫妻二个合为一体,相亲相爱。因此后来亦称夫妻结合为“合卺”。“六礼”到了亲迎,成婚之礼并未全部结束。行过“共牢合卺”之礼后,对于女方来说,只是完成了成妻之礼,可以与丈夫同居,成为夫妻,但还必须完成成妇之礼,婚礼才算全部完成。成妇之礼包括两个重要环节,即拜见舅姑和庙见。在亲迎的第二天早晨,“妇沐浴,笄,宵衣以俟见。质明,赞见妇于舅姑。”拜见时,新娘要献枣和栗子于公公,献干肉于婆婆。如果结婚时舅姑已死,则在婚后三个月到祖庙去奠祭舅姑,称“庙见”。新妇只有在拜见舅姑和庙见这两项仪式完成之后,才能成为丈夫宗族中的一员,整个婚礼才算完成,否则,“女子未庙见而死,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也。”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程序是为士这一阶层的贵族规定的,至于天子、诸侯、大夫的礼仪则因级别的不同而更加隆重豪华,一般的庶民则往往粗陋简单。

三、结婚年龄

关于中国古代的成婚年龄,文献记载很不一致,《周礼·地官·媒氏》载:“令男三十而取,女二十而嫁。”《礼记·曲礼上》规定:男子“三十曰壮,有室”,在《礼记·内则》中又规定:男子“二十而冠”,“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白虎通·婚嫁》对此解释到:“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何?阳数奇,阴数偶也。”“男三十,筋骨坚强,任为人父;女二十,肌肤充盈,任为人母。合为五十,应大衍之数,生万物也。然另外一些同时期的文献记载与此却不一致。如《墨子·节用上》中说:“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此圣王之法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中载:齐桓公“下令于民曰: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国语·越语下》中载:越王勾践为鼓励人口繁衍,下令越国“壮者无娶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比较上述记载,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古代婚龄男

二十、女十五是较为可信的。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地广人稀,为鼓励人口增殖,历来是提倡早婚早育的,并将此作为发展生产,增加兵员的重要手段。尤其是统治阶级,结婚年龄一般都比较早,如《左传·襄公九年》记载:鲁襄公送晋悼公,晋悼公问襄公的年龄,得知鲁襄公才年仅十二岁,便说:“国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礼也。”国君在这个年龄生子是合乎礼的要求的。高诱在《淮南子·汜论训》注中云:“国君十二而冠,冠而娶,十五生子,重国嗣也。”当然,十五生子也只是极个别现象,在《春秋左氏传》所记载的鲁国十二公中,只有鲁襄公、鲁宣公在十四五岁时结婚,鲁庄公因特殊原因在三十七岁才成婚外,其他九公的婚龄都在二十岁左右。鲁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其各项规章制度都严格遵守周礼的规定,因此,他们的婚龄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至于《周礼》、《礼记》所规定的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应是指结婚的最大年龄,《孔子家语·本命》曾记载孔子与鲁衰公的一段对话,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公(鲁哀公)曰:‘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而化,是则可以生民矣。而礼三十而有室,女子二十而有夫也,岂不晚哉?’孔子曰:‘夫礼,言其极也,不是过也;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而许嫁有适人之道’。”因此,贾公彦在《周礼注疏》中引用王肃的话说:“三十之男,二十之女,不待礼而行之,所奔者不禁。”至于孔子本人,也是在十九岁时就结婚的。

四、陪嫁制度

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国开始由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过渡。这个阶段大约到夏代就已基本完成。到了西周,已从礼法上确立了一夫一妻制。《左传·桓公十八年》曾指出:“并后、匹嫡、两政、偶国,乱之本也。”而在实际生活中,一夫一妻制实行的仅是形式,实质上实行的应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礼记·昏义》对天子这样规定:“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一妻多妾制适应了当时宗法制度的需要,由此相应地建立起陪嫁制度,即在女子出嫁时,由其娣一人、侄一人陪嫁,作为夫的妾,这种制度又叫做“媵”。《仪礼·士昏礼》解释说:“媵送也,谓女从者也。”妻为嫡,媵为庶,一个男子只能娶一个嫡妻,然而媵却可以无数。一个人的等级不同,其媵的数量也各不一样,具体规定是:天子、诸侯,一娶九女。《白虎通·婚嫁》中指出:“天子、诸侯,一娶九女者何?重国广继嗣也。„„一娶九女,亦足以承君之施也,九而无子,百亦无益也。《王度记》曰:‘天子、诸侯一娶九女’”。怎么一娶九女,即娶一国,妻一人,媵二人。另由两同姓国各陪媵三人(三国之女及其娣侄),共九人,因此叫“一娶九女”《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载:“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壹聘九女。诸侯不再娶。”《白虎通·婚嫁》对媵国之间的尊卑也作了规定:“二国来媵,谁为尊者?大国为尊,国同以德,德同以色。”从当时的文献记载来看,这种制度是得到普遍执行的。《诗经·大雅·韩奕》中云:“韩侯取妻„„诸娣从之,祁祁如云。韩侯顾之,烂其盈门。”《左传·成公八、九年》记载鲁国伯姬嫁宋共公,鲁国的同姓国卫国和晋国均“来媵”。就连异姓国齐国也想来媵,杜预注:“无传,媵伯姬也。异姓来媵,非礼也。”这是不合乎礼的要求的。另个还有一种说法是天子一娶十二女。《左传·成公十年》何休注曰:“唯天子一娶十二女。”《白虎通·婚嫁》亦载:“或曰天子娶十二女,法天有十二月,万物必生也。”卿大夫、士一娶三女(一妻二妾)。《白虎通·婚嫁》曰:“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士这一阶层也是一妻二妾。如《仪礼·士昏礼》载曰:“女从者毕玄。”郑玄注:“女从者,谓侄娣也。”贾公彦疏:“古者嫁女,必侄娣从,谓之媵,即此女从,故云女从者谓侄娣也。”由此可以说明,士这一阶层也是侄娣相媵,一娶三女。这种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是西周和春秋时期宗法制度下特有的产物,这既是宗法制度的需要,又是远古时期对偶婚习俗的遗留。到战国时期,这种陪嫁制度虽逐渐废止,但陪送侍女、丫鬟的现象却到近代都一直存在。

五、同姓不婚

人类的婚姻活动经历了从愚昧到到文明的历史进化过程,在一夫一妻制之前,还经历了群婚制和对偶婚两个发展阶段。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这三种婚姻形式大体上与人类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相适应。群婚制是与蒙昧时代相适应,对偶婚是与野蛮时代相适应,以通奸和卖淫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是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同世界其他民族一样,基本上也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吕氏春秋·恃君》中记载:“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这一现象反映的就是我国远古时期的群婚制状况。人们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同一氏族内部通婚对繁衍后代极为不利。《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就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说法,这样就由同一氏族内部通婚过渡到族外氏族对偶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婚姻制度也相应地由对偶婚过渡到一夫一妻制,此即陆贾在《新语》中所说的“民始开悟,知有父子之亲,夫妇之道,长幼之序。”在进入一夫一妻制之后“,同姓不婚”不仅是约定俗成,而且在礼法上也给以了明确规定。在《礼记·曲礼上》中就规定“娶妻不娶同姓:,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国语·晋语四》中也说:“娶妻避其同姓”,“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在《礼记·大传》中进一步强调:同姓之间“虽有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同姓不婚,这也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方面。《白虎通·婚嫁》就说:“不娶同姓者,重人伦,防淫佚,耻与禽兽同也。” 据此,同姓结婚,就会遭到人们的耻笑,《左传·哀公十二年》载:“夏五月,昭夫人孟子卒,昭公取于吴,故不书姓。”由于鲁国与吴国同为姬姓国,按礼法是不能通婚的,因此,《春秋经》只载“孟子卒”,而不书其姓,因为这是不合乎礼的要求的。昭公也意识到这一点,为掩盖其真相,故称吴孟子而不称吴姬或孟姬。但尽管如此,也遭到时人的非议,陈司败就说:“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5] 总之,婚姻制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状态必然受到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及婚姻观、价值观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中国古代的婚嫁制度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我国社会生活状况及民族心理、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等,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由于时代的变迁,婚礼的程序和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被不断地赋予新的含义,但其基本精神却具有巨大的再生性、传衍性和渗透力,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1](清)陈立.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7.[2]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2.[3]仪礼[M].北京:中华书局,1982.[4]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9.[5]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2.(责任编辑 王 玖)The Thought of Ancient Chinese Wedding Ceremony ZHEN Jin-zhong(History and Archaeology Department of Zhengzhou Univerity,Zhengzhou,450052,China)Abstract:Wedding ceremony is an important composed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It’s basic contens include marriage must be approved and arrangedby their parent and matchmaker,the six steps of marriage proce-dure,the age of marriage,the system of accompany marriage and marriage is unlawful in the same surname.Those systems and demands are having a certain influence on our today’s daily life.Key words:China;ancient;wedding ceremony

第四篇:中国古代婚礼流程以及婚礼习俗

中国古代婚礼流程以及婚礼习俗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情侣们采取的结婚方式已经不仅仅是西式婚礼的方式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传统的中式婚礼了,今天,中国婚庆礼仪网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古代婚礼的一些流程和习俗。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

第五篇:文件备份--文件备份--婚礼司议

出发前说的话

好,朋友们、来宾们!今天××先生大喜的日子,首先我代表各位朋友向新郎表示最忠心的祝贺!同时我也代表新郎及家属向各位朋友们及各级领导表示最热烈的欢迎,谢谢大家!

新郎官今天长大,你成了家,首先感谢爸和妈,快把媳妇娶回家,孝敬父母人人夸,今天是你的新婚大喜,为此父母大人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劳动为了向老人家表示感谢,来新郎官拜见父母,听我口令:一鞠弓,首先感谢爸和妈养育之恩,再鞠弓,祝父母大人身体健康,三鞠弓,祝父母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新郎官今天就要成家立业了,我想此时此刻有许多心里话要对父母说对不对?好,下面也请父母对孩子说上两句,好,朋友们,我们祝新郎官一路顺风,马到成功,以我们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最大、最幸福的官——新郎官,娶媳妇了!

哎,我们跟着新朗官来到了大花车之前,我们的迎亲车队已经准备完毕,让我们向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出发。(上车前面告诉新郎别忘放炮)

新娘家发言

好,新郎到新郎到,新郎带来了红包包,问问里面的伴郎要不要,想要红包先开门,两家就是一家人。拿出来红包说,小红包长又长,欢欢喜喜娶新娘,(来,伴郎接红包下面是)一帆风顺,两全齐美,三星高照,四季发财,五谷丰登,六六大顺,里面的小姐受了贿,再不开门就不对,(快开门,开门来)新郎官给新娘子唱一首歌,来打动新娘的心。(开门之后等两分钟再进去,让新郎乱一会)好,朋友们,走遍青山的未老,风影这边更好,漂亮的新娘和伴娘组成一条美丽的风景线,(现在就问新郎)新娘子漂亮不漂亮?漂亮。有手中的玫瑰花漂亮吗?那当然比玫瑰花漂亮啦。来,新郎官手棒玫瑰,单腿下跪,表达爱意,可别说不跪(这时候应该献花,等新娘发话,再起来,然后,在新郎脑门上亲一口,让新娘子跟我学一句话:你可想死我了!)新郎为新娘戴胸花,下面有请伴郎给伴娘戴胸花,(这个时候说话的语气应该转变一下,逗笑的那种),俗话说的好“伴娘伴郎,保驾护航,今天实习,明天上岗”,来,让摄影师给新人一个特写,朋友们,大家说今天的新娘子漂亮吗?请大家用最响亮的声音告诉我:新娘好不好?(大家说,好)新娘好,请大嫂,有请上头的大嫂,一梳金,二梳银,三梳美丽俏家人,红鸡蛋滚滚面,运气跟着喜气转,红鸡蛋红似花,发吧娘家,发婆家,喜串子,绕三绕,明天生个胖儿子。下面有请大嫂休息一下(花生香,红枣甜,夫妻恩爱把心连),来,新郎官,先摸一摸新娘的脚,感觉好不好?穿鞋了吗?(没有)那么朋友们,请帮新郎官找鞋,如果说鞋找不到,把伴娘的鞋脱了,让新娘穿(好,找到了),新鞋新鞋,新婚和谐。有请我们的新郎官帮新娘子把新鞋穿上(以前有没有帮新娘子穿过鞋?新郎官回答说:当然没有),先穿左,后穿右,幸福伴在你左右,左手穿,右手提,穿新鞋别差急,穿上新鞋,走新路,跟着丈夫迈大步,这样的生活大家说酷不酷?新郎官把新娘从床上抱下来转一圈,证明婚姻圆满成功!

拜岳父、岳母

有请新娘的父母,新郎官的岳父、岳母上前就坐,你们是最有成就感的父母,新郎感谢你们二老,把掌上明珠交给新郎官保管,谢谢你们对他的信任,他不会辜负你们希望,他可能这辈子也无法使你们的女儿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但他会用生命保证让她会成为世上最幸福的妻子,(转1

变语气)从此时此刻开始,一句深情的爸妈叫了之后,你的肩上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份义务,孝顺老人,事无大小,从今天开始,二老可以放心了,女儿找了一个好丈夫,也嫁了一个好人家,请一对新人,向父母三鞠弓:一鞠弓,感谢爸爸、感谢妈;再鞠弓,没事记着常回家,三鞠弓,缺啥少啥回家拿;(一鞠弓祝二老永远身体健康,再鞠弓祝二老永远快乐,三鞠弓记得常回家看看);(开始改口)新郎叫爸妈,问父母叫得的甜不甜?(甜),叫得甜,快给钱,叫声妈,就有钱花,恩恩爱爱是一家,希望你关心体贴照顾她,早日生个胖娃娃(来,父母一起合个影),全家整齐排成队,各各心里都陶醉,新人喜欢爹和娘,幸福美满和吉祥。

做 典 礼

各位朋友,各们来宾,大家好!阳光明媚,歌声飞扬,欢声笑语,天降吉祥,在这美好的日子里,迎来了一对情侣,××先生和××小姐幸福的结合,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一对新人以及他们的父母对各位的光临,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忠心的感谢,我叫冉自力,是晨光影楼的一名司仪,受老东家的委托,非常荣幸的担任婚礼主持人,那么我也希望大家能和我一起把婚礼营造一个欢乐喜气的气氛来,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再次谢谢朋友们,非常感谢!

今天是阳历××年××月××日,阴历是××年××月××日,具善观天相权威人士说:在此时此刻是结为百年好合的良辰吉日,下面有请我们的音响师,奏响这庄重的婚礼音乐。典礼开始,鸣炮奏乐。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栏桥上伊人来,身披着洁白的婚纱,沐浴在爱的阳光下,手拉着手,心贴着心,一对新人站在我们面前,从此你们开始了人生新的里程,你们到达了幸福的彼岸,朋友们,来宾们,让我们为他们喝彩,让我们的掌声再热烈一些(新人上台之后,先面向红喜字),先拜天地,三鞠弓,听我口令,一鞠弓,祝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二鞠弓

,三鞠弓。

朋友们我们都知道,水有源,树有根,儿女不忘养育恩,有请我们新人的父母上台,今天你们走进了神圣的婚礼殿堂,首先感谢的就是爹和妈,对不对?好,听我口令,新人面向父母,一鞠弓,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再鞠弓,孝敬父母莫忘记,三鞠弓,祝父母长寿乐百年,问新娘以前到他们家叫什么?现在改口叫爸妈,问父母,媳妇叫得甜不甜(甜),快拿钱,媳妇叫得亲不亲?(亲)拿现金,妈妈给了一万零一块,说明万里挑一。爸爸给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祝你们恩爱天长地久,拿了红包心情好,以后还要孝敬老,看今天儿子成家了,做父母的也放心了,今天高兴不高兴?(高兴)来,高兴给大家跳个舞,问母亲,今天高兴吗?(高兴)来,高兴给大家唱个歌,有句话说的好,公、检、法、司加银行,哪行也没这行强,叫声妈就有钱花,恩恩爱爱是一家,希望你关心体贴照顾她。(下面有请受头的人上来受头)请新娘子上前一步走,抬头看新娘,天生丽质,窈窕淑女,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小嘴一点点,赛西施,胜貂婵,小伙看了都眼馋,看新娘,人美心眼好,可真是天上难寻,地上难找,就像仙女下了凡,总而言之,新娘子是青春又亮丽,越看越像章子怡,好朋友们,来宾们,看罢新娘,看新郎,穿西装打领带,看新郎真气派,英俊潇洒真可爱,看看眉再看看眼,看看这个头,再看看脸,是白里透着红,越看越像黄飞鸿。来,新郎官,拿一个黄飞鸿的招牌动作。好,新娘子、新郎官请面对面站好,请问××先生,你愿意娶你身边这位小姐为妻吗?(愿意)无论是贫穷与富有,疾病与健康,你都会用你的生命去保护她吗?请问××小姐,你愿意嫁你身边的这位先生为丈夫吗?(愿意)无论是贫穷与富有,疾病与健康,你都会用你的生命去保护他吗?好,下面有请新郎与新娘交换信物,来新郎官请伸出你的左手,新娘子请伸出你的右手,让2

我们大家来感受一下他们的幸福,(这个游戏看情况做不做),朋友们,来宾们,小两口办婚礼惊动了天、惊动了地、惊动了朋友和邻居,送来了红包和人民币,这里有男朋友、女朋友、大朋友、小朋友、老朋友、新朋友、远朋友、近朋友,这些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新人为了表示感谢,现在向来宾朋友们三鞠弓,看哪边的掌声最热烈,就先从哪边开始,来,听我口令,一鞠弓,祝所有老年朋友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再鞠弓,祝所有中年朋友们事业有成、多多发财;三鞠弓,祝所有年轻朋友们都能找到如意伴侣。朋友们、来宾们,结婚要对拜,从此更恩爱,对拜要碰头,将来吃喝都不愁,碰头必须有声响,将来儿女能当懂事长,夫妻对拜,一鞠弓,恩恩爱爱,再鞠弓,永结同心,夫妻对拜,三鞠弓,早得贵子。朋友们、来宾们,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祝福他们,好,朋友们、来宾们,典礼仪式到此结束,入洞房。

开 席 词

好,朋友们、来宾们,有句老话说得好:吃吃吃,吃遍天下美食,不要浪费;喝喝喝,喝遍天下美酒,不要喝醉,应了赵本山先生一句名言:吃好喝好,喝好吃好。十人为一桌,请大家自由组合。

下载议中国古代婚礼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议中国古代婚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婚礼流程及司议台词

    一.开场白新郎唱歌 迎新娘 今天是公元2012年7月28日,农历的六月初时,是个良辰吉日,我们共同相聚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西沙窝村共同庆贺***先生和***小姐的新婚庆典。我是新郎官......

    浅谈中国古代婚礼制度的演变5篇

    浅谈中国古代婚礼制度的演变 婚礼并不是产生婚姻时就有了的,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知礼的文明阶段才形成的。对于婚礼的起源、发展、呈现方式等,历来存在多种不同看法。1928年......

    中国古代

    中国近现代仁人志士对国家出路探索的艰辛及启示 【内容摘要】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社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

    中国古代婚礼有哪些习俗 婚礼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婚礼有哪些习俗 婚礼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的婚礼极为讲究,无论天子、庶民都得按照礼节来举行婚礼。飞鱼小编就是详细为大家介绍中国古代婚礼的习俗和完整的结婚过程......

    中国古代婚礼的三书六礼(小编推荐)

    三书六礼: 《三书六礼》是中国传统婚俗的基本,早在先秦时代已经定下。所谓《三书》则是奉行《六礼》应具备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是古时保障婚姻有效的文字记录。所谓《......

    中国古代巫术

    Chinese ancient witchcraft what is the witchcraft? Chinese ancient witchcraft is tactics [ˈtæktɪks] to influence or take control of some people or things thr......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

    河海大学公选课结课成果书 所属课程: 院系年级: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 2013中国古代水利工程12级水利工程系水利水电6班120610611高新伟***田晓丹年1......

    中国古代山水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 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懂得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