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曹宝麟老师的关于书法的笔记
曹宝麟老师的关于书法的笔记
曹宝麟先生介绍
生平:
汉族,1946年5月生于上海,上海嘉定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1964年9月入华东化工学院化机系,1978年10月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82——1993年在安徽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工作,现为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
1967年得戴尧天指导,学 米芾间或兼习苏轼,孜孜以求,终得神貌。近年锐意变法,熔裁宋、明,渐达苍茫浑成之境。作品获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一等奖,入选全国第二、三届书法篆刻展览、河南“国际书法展览”、第一、二届全国中青年书法作品展览等,在报刊发表或被博物馆、纪念馆等收藏。精于书史、书论研究,《读帖考斟》、《蒙诏帖非伪辩》、《赵佶书蔡行敕考》、《陆机平复帖商榷》、《颜真卿自书告身证讹》等文在《故宫院刊》、《书谱》、《书法研究》、《中国书法》等刊物发表。代表著作为《抱饔集》、《中国书法全集·米芾卷》。十年来还参加了《汉语大词典》、《全唐诗词典》、《新编文史词典》、《中国书法鉴赏大词典》的编纂和编委工作。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安徽分会副主席,安徽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
曹宝麟教授联系电话:***
曹老师资料馆 http://
http://
书法思想:
1.我觉得书法的养生功效是绝对应该要提倡要强调的一件事,对道德修养各方面的锤炼都有好处。
2.叛逆精 神,这就是所谓“出息”
3.<正> 问:书法界都知道曹教授是当代学习米芾的第一人,但是也希望你能有更多自己的面目,你怎么看待?
答:老米集古字时,从不统一到逐渐统一,最后化为自己的血肉,这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您提议我抛弃老米,自成一家,道理固然不错,但我想要割断所学的血脉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不可能空无依傍。我只能以米为面,再掺入一些其他各家的东西,力图以古典的技法写出自己,哪怕写出一点自己的面貌,能体现学问和胸襟即是有异于他人了。我是为此努力的。
4.曹更趋向于法、孙更着力于韵,曹大气,孙姿媚,二者各有千秋。
5.章法问题要通过读帖去领悟,应顺着笔势仔细读,看看古人是怎样趁势处理各种偶然出现的情况。
6.神必须依附于形才得以表现。形神兼备,形似当然是首先必须做到的。随着笔法的熟练,书写时加快了速度,正如一个精神健旺的人,他的动作是富有生气的,那么神也就自然显露出来了。
7.蜀素苕溪入手最宜.小字笔须尖利。我所说的小字也就是原帖大小。
8.然而褚字是米之源,关系更深,9.像铅笔执法,其实也是我国古法,即所谓“拨镫法”.当然,每个人执笔大多不同,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执笔无定法,要使虚与宽”而已。
10.刻意摹拟,不能有我,勿乱章法,勿放太大。
11.后来“他好俱忘’,固守的阵地只剩下考据和书法,并将终身以之。
12.高三任课老师薛椿荫先生,硕士三年师从王力先生
13.学书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笔法,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元素,因为字法和章法等一切皆从此生发。
14.我深知后须与之离,必先与之合,所以不能不在亦步亦趋的临摹上下足苦功
15.我把自己定位为学者。学者就得写学者字,这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学者往往理性多于感性,这也就决定我不属于那种以张扬个性为己任的表现型书家。刘熙载说: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如其才学,也就是功性的问题。才是先天的,学是后天的,有性无功或者有功无性,笔端总会表露无遗。这较易理解。
16.有时为了检验临纸应变的能力,偏择一些生疏的词句。我并不刻意新变,一任自然。由于技法稳定,大部分作品不好也不坏;偶然五合交臻,心手双畅,或许也有几件值得保留。
17.我深知创变的重要,但欲变而不知变或故作而违规律,还不如委顺随化,与时推移。因为变迁是宇宙定理,想不变也不行。缓慢的变犹如坐地而不觉,揽镜而不知,而十年的比照便凸现差异的巨大。
18.我所认定的追求是借助适意的书写,再现一种古典的情调和一派精致的逸韵,从而实现修身养性的功效。
19.临摩方法是我在班上讲述的内容之一.其实很简单,就是孙过庭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十字箴言.要做到,只不过是初上手必须慢而准而已.我提倡一比一临写.20.遽学驰骤之态,恐难为长久之图.21.米芾<方圆庵记>确有大王意味,但他在此前风格已基本确立,其形成当受欧阳询沈传师褚遂良等家影响,而此基调基本上贯彻始终.大王对于小王而言,予米的作用似乎并非主要的.因此“若无圣教打底”云云是未必然的.另外,<兰亭>因是唐人半临半摹,故与几本响拓的精确度还是有差距的,这就是我觉得学王不如从圣教入手为好的原因。
22.我虽不会劝你从一而终,但在某一阶段必须择善而从,而且心无旁骛.三心二意必然一无所获。
23.点画越长,越需要有变化,否则便失于单调.长横如此,其他亦然.按提按并使之波动,是常用的笔法,24.因为赵平易近人,学者往往可以举一反三,所以貌合神离也就难免,乾隆即是如此。这种俗应归入平庸一类,尽管它还不是完全不堪入目。而浅层次的学米,弊端或许更多。米字个性强烈,点画跳荡,字势欹侧,而且带有一些特殊标记。初学者一般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如果盲目拼装,虽能一目而知出于米,但其俗恐怕只可说是恶俗得俗不可耐了。这两种表现不同,其俗一也,都是“且学一家忘一家”其实是不可能的。学什么就会不知不觉受到影响,所以先入为主尤其重要。红袖说得好。后博就是博采各家之长,但须防止乱采,风格离得太远的不能嫁接。有的书家就这样给毁了。浅尝辄止所致。
25.我觉得墨分五色是借用国画技法名词。墨法在明代之前只有无意识的表现,如写得只剩不多墨了,却又要添写几句,蘸了点清水,不经意出现淡墨。明人从水墨画得到启发,有意识地引入书法。林散之善用淡墨,应是学过董其昌的缘故。
26.魏晋书于弧面,有不少人持此说,包括孙女士《书法有法》。这种执法虽有图为证(那些后人作的图能否为据且勿论),但左手执卷(除非纸下有垫物),右手挥运的姿势,愚总觉是不可思议的。吾兄能否用数码相机摄下演示过程以解弟惑,如何?
有些魏晋帖可能非以铺纸而以持卷方式写成,如大王《寒切帖》。
以持卷式想象其行笔过程起、承、转、收诸项较易理解,以持卷式临写较易逼近。(鄙见《寒切帖》横画每每中粗两端细,竖则无此特征;字迹在行轴附近墨量比较集中,为其可能写成于弧面上的物理线索。)其间或有今人已不明白的古代笔法,或可揭为今用。
27.他无一笔不悬手,应出于心解。用这高标准严格训练,才谈得上无往不利。沉着,是留得笔住;痛快,是恣肆自如。
28.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节奏感是其标志。所谓节奏,就是有快有慢。痛快,自然是快,那么沉着也就不言而喻。落实到具体,则是直笔当快。因为无非提按而已,比较简单。而曲线由于有方向的改变,因此必须稍慢,尤其是有所应接的曲笔,如长撇和钩等,皆须特别留意。
29.苏字的学习,大概始于二十年前,而学黄则是近几年的事。有苏的基础,学黄就较容易,因黄本也是学苏的。但苏黄的本质区别也是明显的。字形而言,苏扁而黄方,线质则苏肥而黄瘦,结字也不很相同。
30.悬手对高桌椅产生之前是不存在问题的。产生以后,使偷懒得以伴生。我想悬手不算什么大难度的事,只要约束自己,久之便成习惯。悬手的好处,当然是得到极大的自由。
31.他的儿子们当然首先是受到影响的,而学得最象的应是吴琚,学的最好的应该是王庭筠。
32.钱穆父戒米芾“当以势为主”,米乃大悟。
33.我觉得“书外功”主要是文史方面,能把王力四册《古代汉语》一字不漏地通读几遍,已足受用。并非是我业师便这样说。
34.(魏启后)与他书法虽学米而出以平淡简远可互为印证,格调总体来看是高的。窃以为他在今存老先生中可以首屈一指。
35.我觉得东坡“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的说法比较在理,也就是说先学正楷为是。
36.自结字而言,正楷阶段须解决结字的常规问题,譬如对称和停匀之类。到了行书阶段,由于笔势的加强(主要是上下字的萦带关系得到加强),结构自然而然地会在常规的基础上有一些变态,即所谓因势结字。
37.魏碑相对唐楷有奇的一面,这是就结构而言。结字必须奇正相生。如果一味地正,便索然无趣。唐楷总体来看,正多于奇。虽显得正大,但更多作意,颇乏自然天真之趣。唐楷基本上沿着东晋一系发展而来,而魏碑则较多钟卫遗意,也就是说更古一些。苏黄米批判唐人,用米的话说就是一笔书。我的理解就是说不能八面取势以结字。所以学魏主要着眼于结构,而不必计较因刻凿而然的节角,如描头画角便属舍本逐末。何绍基于右任用帖法写碑,可称善学。我以为最好配合北魏墨迹,观其下笔处。
38.解决的办法是加大临的力度,辅之以创作。比例大概为八比二。
39.苏的面目较单一,而米则比较多样。考其原由,即因笔法造成。米无一笔不提手,得到无限自由,这是他能八面起倒因势利导的根本原因。而苏大多凭桌行笔,因字大而不得不提笔时,就产生〈黄州寒食诗〉等杰作了。当然这不等于说苏字易学。苏属学问字天分字,得面目易,得精神难。
40.古人说心不知手,手不知笔,是书写的最佳状态。我在写字时只关心纸上的字迹,而无暇顾及毛笔处于中锋还是侧锋,总之中和侧是交相为用的。提按已是习惯的动作自不待言,至于绞转,也不过是微调而已,自己未必十分意识得到。所以转笔与否,经常聚讼不已,有人仔细就说有,粗疏忽略就说无,我认为肯定有。但一路转过去的说法我并不相信,因为做不到。
41.(关于米书小楷答少主)米芾小楷,严格地说只是小行楷,除《向太后挽词》和《呈事帖》外,即是所谓“跋尾书”,因不应人之求,自藏也就留存不多。米于小字自视甚高,当然其高超处亦非他人可匹敌。学小楷自米入,亦无不可,这是个人喜欢的问题。他的小行楷十分精到,结体也很骏迈,相对大字而言,较少跳荡习气,至少我觉得应该学。拙见仅供参考。
42.慢、慢、慢的临!!
43.意临的意是参以己意的意。
44.王力先生“例不十,法不立”箴言
45想玩书法,就要临帖。
46我一般是小字用硬毫大字用柔毫.因小而求精,非狼莫办,而大字则以气势为主,稍加健的中长锋羊毫我觉较合适于自己,这应与我运笔速度较慢有关,慢而涩恰是与老米的疾利在工具上的天然分野.我追求的正是这个不同.47.7月31日又:苏州三阳笔庄,宣州张苏笔庄,杭州汉笔坊.这三家笔甚获吾心.48.2004.8.17关于评选“千年十大书家”答徐飞《书法江湖》)具体已很难说全,但公认的大家都已在内.苏黄未得全票,这毫不足怪,见仁见智嘛.记得明代我提了王宠,而黄惇就提文徵明,并认为文比王好.这就是观点的分歧所在了
49.这是因为林老喜用淡墨的缘故.再好的印刷品,总使它有较多的消解.所以单凭印刷品来赏析林书,并非实事求是.如有机会到马鞍山江上草堂或江宁求雨山林氏纪念馆去看看,相信一定会惊叹不置的.50.关于执笔,米芾说: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米执笔采用的是“五指包管法”,即毛笔的顶端藏于手心,五指环于笔管,犹如撮物。蔡绦云:“米芾元章有书名,其捉笔能尽管城子,五指撮之,势翩然若飞”。
曹先生看法(大概):
1、此法非米独创,至少唐代即有之。《书史》云:“伯高五帖,黄经纸,少时书,辞云‘往往兴来五指包管’是也”。米可能受此启发。
2、黄伯思等人曾经提出过异议,《笔阵图》上也画有执笔的手势,而米只对笔样感兴趣(见《腊雪帖》),而不认为五指执笔法是必须遵守的天条。
3、事实上,采取何种执笔势完全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哪种姿势最适宜发挥所长,才是最合理的,米氏的五指包管,应最适合于题壁,可能是这养成了他的习惯。
4、米曾言:“每作字时,不可一字不提笔”,正因他用高标准严格自律,才保证了随心所欲、无往不利的创作状态。米把执笔放在开宗明义的地位,这一做法,值得深味。
51.最近几年用泾县宣艺斋仿古熟宣较多.试过很多种,觉得一种即使正面也不是太滑,纸质稍厚,颜色较沉着(较喜欢茶色)的最合我意.古人在明代之前都少用生纸作书.欧阳修<<和刘原父澄心纸>>诗用“纯坚莹腻”形容之,纯是无杂质,坚是緻密而不脆,莹是洁净,腻是细腻.除第一项由本质决定外,其他三个都是加工使然,也就是说乃熟纸.常用的做法是拖浆和砑磨,无非使纤维的间隙缩小后降低吸水性而已.古人大多写小字,欲求精到非如上的品质不办.我本人写小字多用熟纸的光滑一面而大字则生纸也用有刷痕的反面.元书纸也是我比较喜好的.米芾<<书史>>说“<<争坐位帖>>是唐畿县狱状鎚(原石旁)熟纸.”既是狱吏所用,那么其粗糙自不待言.鲁公岂用不起好纸?他之所以爱此,正有追求特殊效果的考虑.这一点可在<<祭侄文稿>>中得到印证.他这种笔触的苍茫感,也正是我所心仪的.至于你所问的墨色变化,我想善用淡墨的董其昌用的也是熟纸,这点不说也可明白.52.老米云大字当如小字,小字当如大字,我的理解是,大字应不粗疏,小字应不拘谨.这是符合辩证法的,君当细思.53.自学进退自如,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只要找一本自己喜欢的古帖(取法务上很重要)仔细临摹,以临得愈像愈好为指归,就可以了.54.书道中人:我有幸得到曹老师临习《苕溪诗帖》的录像,请问曹老师当时临习此帖的笔规格多大,用什么毫,哪里购之,您所采用的纸是何种宣纸?恳请曹老师赐教!曹先生:用的是半生熟的纸,笔为小狼毫.纸是南京主事者提供,笔是自带,已忘何地所产,应非太称手的那种.55.(2004.12.8评田小华书《书法江湖》)四两件不错,其他则在结构上过于夸张了.56.每个字,有人总要讲“主笔”“副笔”,这是个言人人殊的麻烦问题.我的理解或提倡很简单,即无明显“出锋”的地方“可以”快,而有明显出锋的地方则“必须”快.具体地说,撇,挑,钩,悬针竖是我所谓有明显出锋的地方.因为前三者一般体现为“字内”的应接,而后者则体现为与下字的萦带.因快而产生“势”,因势便必须引出一个“利导”的命题.何以名家作品如<<兰亭序>>的重复字如“之”二十多个无一相同?我以为除故作的因素外,主要是由势造成.57.柳公权尚属大家,黄庭坚之所从出也.文徵明最多算三流,不学也罢.58.学的是技法而不是徒袭面目.董华亭自谓从米得笔法,但能自抒胸襟,是谓善学
59.在这个阶段,当以临摹为主,创作只起检验效果的作用.因这时的所谓创作无非是技痒的跃跃欲试而已,但除竭力回忆并追摹大脑皮质上留下的粗浅印象外,其实往往是举止失措的,尤其是碰到字帖中没有的字时更难免拼凑得支离破碎.所以让丑媳妇出堂见公婆是够大胆的,除非不怕丑.60.曹宝麟(以下简称曹):还是受王力老师的影响。我在北大是学的中文,王力老师擅长音韵学。语言学分三个门类:音韵学、词汇学、语法学。他的《汉语史稿》对它们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另外,他的《汉语音韵学》强调了今音与古音有着同样的价值,并阐述了研究方音的科学方法和基础,贡献很大。我当时的兴趣在词汇学,毕业论文叫《诗骚连绵字辩议》。但后来,我写了一篇《孟嘉落帽时地小考》,觉得自己在这方面也有优势,兴趣便转到考据上。对于考据,王力老师说“例不十,法不立”,认为论证一个问题,至少要有十个以上的例证。
61.董其昌当时的目标是要超过文徵明、祝允明、赵孟頫。我觉得把超越什么人作目标是很累的。其实董其昌从米得笔法开始,最终写出了自己胸中的冲淡之意。用别人的法写自己的意,才获得了成功。这种淡意难能可贵,所以他在书史上站住了。
传统是环环相扣的链。董与前人相比不见得有多少创造,但他对这链的接续是有贡献的。我自己也力争接续这传统之链。
62.曹:我学书法至今已40多年。先是见喜欢的学,后来向戴尧天老师请教。开始时他不说什么,之后熟了,才说你学赵太甜。他建议我不妨学学米芾。当时正值文革。我恰巧有上海书画出版社在文革前夕出版的一本《米芾墨迹二种》,其中的《蜀素帖》临得比《苕溪诗》多。当时的专一,是无可奈何的贫乏,但因此却成全了我。当时感觉未必比赵好,写多了才体会出来,才觉得赵俗。当然俗是相对的。现在看来,赵有修养支撑,还不能简单地斥为俗。但学他的人就容易俗。因为赵字太正,可以类推。如果只是轻车熟路,那么必然会俗。
63.从临帖到创作是渐进的,包括风格的形成也是这样。临帖应该由约到博,先把一个麻雀解剖完了再做别的比较好。
64.笔法出来,形式就出来了
65.五指笔法并非王羲之的古法,而是有了如今天的高桌椅后才发展出来的。日本人至今用三指,应是唐以前的执法。因为他们一直席地而坐,与我国唐以前的坐姿相同。我之所以站立用三指,是因为不必弯腰而已。
66.韭花的精神还原出来.杨凝式的笔调充满逸气,笔短意长,而结字则奇正相生,出人意表,山谷赞美他已到乌丝阑,我觉决不逊色于神龙本
67.要防止轻滑.必须注意节奏和多种对比,前者旨在造成势的不同,后者则是营构丰富的内涵.68.评田英章书法:写得规矩,并非没雅俗之分.田先生的欧字,窃以为是比较俗的.69.费老虽有面目,但窃以为格调并不太高.林散之私信中称其为俗而出席展览又大叫其妙.那么毕竟前者更准确一些吧.70.愚以为,转指是必然的,但不是为转而转,而是调整笔锋.所以这种转,也只是微调,且是书者下意识的动作.71.评周慧珺书法:以周先生的身体条件,如必须站着写的话,倒是只适宜写横的.上海的有些招牌还是写得不错的.但也许较少纵向的训练,一旦作条幅,便上下左右失措,甚至于气脉都很难连贯得起来了.这是一位才女的悲哀处。
72.八面出锋和他自夸的“我独有四面”是一个意思,都是针对别人的“一笔书”或“一面”而言的.无非说人家是单一而他是各个方位都有起倒的动作而已.但别人是否如其所言呢?我看也未必.老米有时是大言欺世,颇为自恋的。
73.2005.03.04答书剑生《书法江湖》)问:老师:您好!《蜀素帖》倒数第五行“殷勤”的“殷”为何少了最后一笔?
答: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所谓宣祖名弘殷,这个殷念yin ,因此“殷勤”少写一笔是缺笔避讳.但“云锦殷”是红黑色的意思,念yan,所以不必避.老米还有一本知府;府字少写最后一点,这是避高太后父高遵甫的所谓“嫌名”.陈垣有史讳举例,不妨一看.74.(2005.03.06答叶小勇《书法江湖》)用功可嘉.小字比大的好些.笔力较弱,建议改稍硬的笔以借其力.75.礼器是汉碑极品,用笔清劲,结构奇逸.书家评曹老师:
1.曹宝麟的书法作品中。《书杜二首》通篇深得米芾秀杰痛快的气息,急管繁弦,妙构比比皆是。《韩偓江楼之二》则是参照米芾大行书作尽情的发挥。古人曾评米芾『浓墨大书,以逞其逸迈奇崛之势,是其长也。』曹宝麟此作的佳处亦在得郁勃之势,纤秾之中不乏清健之态,抒情意趣沛然。《康南海论书绝句》是曹宝麟最为突出的小行书,也是他善于参化米芾精蕴的所在。秀润、温雅、骏爽,精致诸因素得到和谐的统一。总览曹宝麟的创作,我们不妨归纳以下几点:
一、高度重视运笔结构的技巧性,继承了米芾『动循古法度,无一笔妄作』的规则;
二、进而在抒意创作时,力图整体风格上把握古典式的纯雅品味;
三、由米芾集字的指导思想,来衡量专精与博取的关系,广泛汲取与米字能溶洽的各家之长,来提高作品的深厚感。王字的雄秀、颜字的浑茫、褚字的劲拔、苏字的敦厚、黄字的奇险,下及明清诸家,凡此等等,都在曹宝麟的取舍之中。
2.从艺术循环演化的角度来审视,复古不失为一种开创新意境的手段。只不过能如此用力的人,当今实在不多了。、3.一九七四年,他作有一首《临池吟》云:『今日才临苏,明日还学米,今日复明日,对此二公喜。神游遗迹间,高山空仰止。未见陶冶苦,徒羡成功美。海岳素宝晋,晚纳平原轨。东坡同承颜,终近杨风子。落墨何凝重,忠厚相表里。不若襄阳老,傲岸作雄视。下笔流激电,字字飞跃起。言之为心声,书也固一理。乃悟学于用,须如盐著水。区区论形骸,何啻失千里。不仅得其髓,融化方是己。食古能复通,堪建一家体。我愧二公后,才力岂足比?辛勤聊补拙,此语良有以。潜心十余载,写尽数箱纸。劬劳昼少暇,焚膏更继晷。不敢一日闲,磋跎我深耻。莫矜笔聚冢,渐慰胼生指。乐斯故忘疲,矢志追先履。蹈矩当择从,慎终宜如始。不向此中生,定于其间死。邅回非吾忧,忧在无成耳!』这是他当时的心声心境,现在品味起来,仍然不失为他艺术历程中的真切写照与记录。他在与同道的酬唱中,佳句累出,如『脱屣元明之后态,调梅魏晋以前羹』、『满纸云烟争变相,恣驱驰,劲掣龙蛇走。甜不取,真醇酒』之类,皆有新意。
他曾从自己的伯父、篆刻家顾振乐学治印;他曾从国画家钱行健学绘画;他喜爱游历、奉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他长年与古籍打交道,参与编写几种词典;凡此种种,都是『国粹』。书法只不过是他的余事,但『学、识、胆、才』的多方面滋养,无疑为他的书法的造诣提供了坚实的根茎
4.曹先生以毕生之精力学米字,当是去其粗率取其精致,去其两端,取其中间。两端者,一为集古前期,以《方圆庵记》等为代表;二为晚年出古之巅峰阶段,以《虹县诗帖》、《多景楼诗帖》等为代表。中间者,为风格成熟期,则以其38岁创作《蜀素帖》、《苕溪诗帖》为代表。由于米芾在蜀素、苕溪中体现了此时尊崇的晋韵唐法,所以笔下多晋唐笔意,而法度完备。曹先生有选择的取法,在他工稳精致的行书尺牍、手卷创作中可见一斑。米芾至后期创作,“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挡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似仲由未见孔子时风气耳(黄庭坚)。” 因而其愈是自由发挥的作品愈是随意而不拘泥于法度,笔力斩绝,气势逼人,变化多端,叹为观止。虽为独特之风格,却也火气太旺,作用太过,亦为习气。如明朝吴宽论其书,“猛烈奇伟,终坠一偏之失。”
5.南宋高宗内侄吴琚以毕生精力学米,顶礼膜拜,不分良莠,一概取之,虽形神逼肖,却无己意。而曹先生取米之法度,弃之真率,虽避免狂放恣肆,却也少了米芾的笔墨酣畅之自由与天然。避此一弊,失之一利,然古代名家亦难避之。
6.米芾之《海岳名言》中云“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
.7.贯通无非是一个“势”字。钱穆父戒米芾“当以势为主”,米乃大悟。我们应对照米书,参透他悟出了什麽。
第二篇:书法学习笔记
书法学习笔记 苏家园学校 周军
天津市中小学书法骨干教师的书法培训学习结束了,在培训中,通过书法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对书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次培训,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它不仅仅是一次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传递着一种责任,那就是传承祖国书法传统文化的责任。作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深知培训意义和此次书法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培训,认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书法传承的重要性。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而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又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书法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书法需要的是耐心和持久的坚持,因此在练习书法的同时,可以修心养性,这对于提高自己的素养,很有帮助。有人说“字如其人”,我想可能指的就是这个方面的意思。
那我一直以来是如何学习书法的呢?
首先,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在需要写字的时候,我认真对待,绝不马虎,从一笔一划练起,因此渐渐地我的字也就好起来了。
然后,我在工作之余,抽取一定的时间学习名家书法。比如每个星期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练习毛笔字,在练习的同时,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了,也让自己工作之余的生活更加充实。名家书法有很多,颜真卿的,柳公权的,赵之谦的,等等我都挺喜欢,不管是哪个书法家,不管是哪种字体,我都会加以练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楷书到隶书,再到行书,草书等等,我都在学习之中。我觉得草书最能体现人的性格了,因而草书最难以练习的,也许只有书法大家才能挥毫成草书。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练习,我觉得学习书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书法要勤奋,贵在坚持练习,书法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字都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只有坚持练习下去,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有所成绩,不要想着立竿见影和一步登天。
第二,学习书法要勤于思考,最好能找个老师。书法是一种艺术,而要进入艺术之门,最好是能有一个引导者。如果能找到一个名家大师作为自己的老师,那么对于学习书法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若是找不到老师,可以经常看看字帖和历代名家大家的作品,在看作品的时候思考这字的结构、形体、笔画、用力、布局等等方面,思考如何才能让一个字能够具有艺术感,即既漂亮美观,又具有神韵。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日积月累的观察和体会的,我想这也是我要到达的境界。
第三,书法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当然这指的是书法一个比较高的境界。当书法到达一个比较高境界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加上自己的特色,加上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领悟,将自己的这种想法在书法中体现出来,真正做到字不仅有形,形美,而且要做到有神,神形俱备,这才是好的书法
中国书法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它既能锻炼意志,又可陶冶情操;既反映个人的意志,又体现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灵魂的具体体现。书法艺术,不仅在国内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在国际艺坛上也享有盛誉。尤其在东南亚、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地爱好成风,因此,书法艺术成为沟通我国和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众所周知,书法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欣赏和喜爱。人们只所以会喜欢她,正是因为她能示人以美,可以说,他是无声的音乐,静态的舞蹈。它触发人们对美的感受和联想,它是审美与实用的结合体。学习书法不只是提高写字的水平,还能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和人的良好心里素质。
如练习书法可以陶冶情操。练字也像音乐一样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振奋,受到美的感染。如学习王羲之秀美挺拔的字体,可使人的性格变得开朗活泼;学习颜真卿端正的字体,就好
像聆听一首抒情小调,可以使人性格朴实、厚重;中国自古讲究“文如其人”,许多大书法家都是做人的楷模,他们的精神有助于陶冶情操。
鲁讯曾说:“我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是通过有规律的组合线条作用于纸上而形成的,这次学习,学员临摹结合,自觉地感受流动线条的美,也感受到写好字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练习,就会有惊喜的收获。
我国的汉字起源悠久,书画同源。他的造型,原于自然,是对自然形象的高度概括和抽象空间的视觉形象。汉字结构的艺术性是对立统一的。他不但具有主观的形式美,还具有客观的形象美。所以,学习书法,要有良好的想象能力,要与自然造物之美结合起来,书写出主观与客观、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的艺术汉字来。
练习书法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个性塑造及审美能力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美的书法能通过形象而又抽象的线条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并能够陶冶人的人格和性情。练习书法实际上是习字者用眼睛感受美,用练习探求美,用心领悟美,用手创造美的过程。
苏东坡云:“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唐朝书法家欧阳修云:“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逐远„„爱其书者善取其人也。”如民族英雄岳飞的书法代代相传,而卖国贼、残害忠良的秦桧的书法却无人知晓。所以,学习书法不仅能修身养性,还是修心养性的好活动。
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鉴赏水平是人综合知识水平的体现,也是学习书法知识积累程度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人的鉴赏水平越高,书写进步的程度就越快。另一方面,鉴赏水平的高度,是随着人书写程度的进步和知识的积累而提高的。因此鉴赏水平和书写水平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所以今后应在书法知识积累、基本功训练来提高书写技能和文化素养,从而达到提高自己鉴赏水平和书法修养。
练字的人,虽然不可能人人成为书法家,但人人都可成为一个书法艺术爱好者。我们在学习书法的同时,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一曝十寒,它是一个长期的细水长流的过程。既要注意人品的修养,要不务虚名,不好高骛远,还要富有刻苦踏实的学习作风。这正是我们民族气节和精神文明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攀登书法艺术的高峰。
总之,此次书法培训学习不仅提高了受训教师的书法水平,也对传承民族的文化艺术,修练人的涵养素质,对今后在学校进一步开展书法教育活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在今后一段时间中,要尽量挤出时间,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积极行动,尽快地消化和吸收培训的知识,按要求去完成作业,尽快达到培训的目标和要求。努力为书法的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书法培训笔记
书法培训笔记
1.写字和书法的区别:写字是为了应用,书法是提高修养,培养兴趣。
2.书法一词专对汉字适用。
3.在中国,历来官方对书法高度重视。现在,我国的一些书法家的书法艺术水平已能和古代的书法家媲美和抗衡。
4.如何成为书法协会会员:能够两次在县级、市级、省级的书法大赛中展出,将成为县级、市级、省级书法协会会员。全国每年有9-10万人参加国家级大赛,入选500人。三次进入国家级大赛展出作品,将成为国家级书法协会会员。现在我国国家级书法协会会员约7000余人。
5.中国的书法管理单位是中国文联。
6.什么叫做书法:以汉字为素材,按照艺术的法则和规律书写出来的汉字作品。
7.书法的表现手法:笔法、结构、章法。
表现形式:抒情、状物
8.手法的要素:章法、结构、线条。
大章法:指的是整体章法,是对全篇而言的。包括引章、名字章。小章法:指的是行气(上下字之间的照应关联),布白(写字如同音乐旋律,有紧有松,有张有弛)。
结构(划与划之间的距离、位置关系。一般情况是:中宫紧,外放松)。线条(力度: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刚劲,弹性。)
9.书法作品的欣赏:先看章法,再看结构,最后看线条。10.11.写字时,先从线条开始,再写出字的结构,最后体现出章法。学习书法的意义:培养静气,培养恒心,培养细心,提高欣赏水平,学习创意,培养品德,提高修养。
柳公权说:人不正则字不正。书法、绘画有意健康。
12.书法概况:甲骨文------商代
金文
大篆------秦朝
小篆
隶书------西汉
草书-----汉朝
楷书------南北朝
行书------晋朝
隶书名帖:《石门颂》《史晨》《草全碑》《张迁》 王羲之、王献之史称“二王”。名帖:《兰亭序》。
王羲之,人称书圣,浙江绍兴人。又称王右军,大将军。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携42人游山玩水,乘着酒兴,写出了《兰亭序》,960多字。《兰亭序》现在已无原迹,人们看到的是唐朝冯素贞临摹所写。在唐朝,颜真卿的楷书达到高峰,柳公权、欧阳询之后,无人突破。
13.书写工具:文房四宝笔------硬豪、软豪(羊毫)、兼毫书写草书、行书,使用硬豪。书写楷书,使用兼毫。墨:以前是用墨块研出来的。现在用商品墨汁。
纸:生宣------用墨易洇。熟宣------用墨不洇,适宜写小楷。
砚:现在已经很少使用。
14.书写的基本技法:执笔------要求两个字:做到稳,活。指尖用力,指实掌虚。
执笔要点:掌心要虚,指端要实。
中楷,小楷常用“五指执笔法”要求效果:稳、活 写大字,笔随臂动手指离笔尖要远
15.运笔(1)提、按提中有按,按中有提
(2)转笔------实用于行书(圆笔)
折笔-------实用于楷书(方笔)
一个字中有转有折,方显灵活。
(3)疾笔、迟笔要诀:十快五慢
(4)中锋------笔杆与纸面垂直,笔尖在比划的中间。
侧锋-------笔杆与纸面不垂直,显飘逸、灵动。
字的有力与无力,取决于中锋与侧锋的应用。
(5)藏锋、露锋
16.学习书法的方法:(1)选帖正楷------颜柳欧赵,依照自己的喜好,任选一贴。
将比画作为法度,每一笔画都不变化
行书------王羲之的《圣教序》
持之以恒的读帖、记忆、悟性。
每天,或至少一周能练成一个比画,如一个点、一条横,就会有很大的进步。
新乡的《文宝堂》,字帖的种类较齐全。
17.学习了一套书法的道理,需要在实践中去悟,才能深刻的理解。以上所讲,有很深的道理。需要认真的体验,感悟。
第四篇:曹老师悼词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校友:
今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在此举行告别仪式,深切悼念我们敬爱的退休教师曹兆海同志。在此,我谨代表白银市十中暨全体师生,对曹老师不幸逝世表示沉痛哀悼,我相信,在场的各位心情也十分沉重,因为曹老师的去世,使我们又失去了一位好老师,好同志。
曹老师生于1938年9月,1969年6月参加工作,1984年12月到原白银公司二中任教,多年任高三文科班班主任,同时兼任历史、地理两个科目的教学工作。1994年8月光荣退休后,在大连老家养老,2012年3月24日因病逝世,享年74岁。
曹老师在公司二中任教期间,工作勤恳,爱生如子,多次被评为白银公司优秀教师。他以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启迪了无数学生的心灵,培育了许许多多优秀学子,表现出了一名人民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曹老师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全方位关心爱护学生,一心为生的爱心、作风赢得了全校教师和家长的好评,赢得了全体学生的爱戴。在人民教师这一神圣岗位上,曹老师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师德高尚,以校为家,以学生的发展成长为唯一追求,一心一意为白银公司二中文科教育教学工作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曹老师的一生,是谦和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也是正直的一生,他襟怀坦荡,生活节俭,艰苦朴素,节衣缩食,资助了很多学子,扶助他们完成了学业,使这些学生迈上了人生的新的前程。
曹老师患病期间,学校多方筹措资金,给予一定的资助治疗,并派人专程看望,曹老师培养的学生,也踊跃捐款,表达对恩师的爱戴之情。曹老师的好友也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对曹老师的关心。
曹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容笑貌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曹老师虽然走了,但他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爱生如子的精神将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十中人,曹老师的精神永远是白银十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曹老师,安息吧!
第五篇:书法培训学习笔记
书法培训学习笔记
这次有机会参加了天津市书法教育市级骨干教师研修会,非常荣幸,从中也受益颇多。从2013年1月9日开始的四次培训,我既聆听了书技高超、理论深厚的书法大家的深入浅出,风趣幽默的讲座,又观摩了我市一流书法教师现场的精彩授课,同时还参观了北辰区瑞景小学的师生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他们浓浓的书法氛围。从对书法教育的认识到自己书法水平的提高都有了一次提升。
首先,对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
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义》中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反复念之,深感作为一名小学书法教师肩上的历史使命。我还记得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主任刘文华教授说的一句话:“书法老师未必是书法家,所教学生也没有必要成为书法家,你所教的一点,一画,是传统。” “传统”二字,寓意深刻,与教育部文件的主旨是一致的。那么我们作为一名一线书法教师,就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从事书法教学,而不是简单地敷衍了事。思想决定行动,思想的高度决定我们行动的深度,通过这次培训,我会更好的从事书法教学。
其次,对书法与写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现在国务院下的文件是普及中小学书法课,而不是写字课。简而言之,写字是一种机械化劳动或者重复,具有规范化,是现代的;书法是历史的,是传承的,是可以彰显生命本体的艺术形式,书法中的一根简单的线条就足以让人感受生命的律动,让人思考万千。如果让我总结,我会说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是以丰富的技法体系为表达方式的,可以表达人的意愿志向的线条艺术。所以,书法包括写字,正如我们天津市的教材《习字与书法》的名称一样,从而解决了我们一线教师该如何教的大方向的问题。我的体会是书法中的生命力不是简单的就能体会到的,只有经过正确的技法训练(习字),不断的和古代法帖里的元素相比较才能提高自己的审美(书法),鉴赏者和创作者永远都是站在天平的两端,实力对等才能公平评价。我进一步体悟到“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这句话的内涵所在。在此,我更想引用瑞景小学乔强老师授课的一段文字:“1962年, 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郭沫若先生在《人民教育》杂志上题词: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书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但要成为书家,那是另有一套专门的练习步骤的,不必作为对于中小学生的普遍要求。”
再次,提升了我的授课技能。
这次培训我们听到了王莉老师、乔强老师的教学经验汇报,汇报中两人将书法教学的一些成功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我们。从如何教给学生执笔到给学生准备学具,从点画知识到方法的运用,讲解细致,内容生动充实,针对性强,操作性强。从而使我在教学方法上开阔了眼界,思路被打开,毫无疑问地提升了我的授课技能。
在听完两位老师的理论经验汇报后,我们还观摩了两位书法教师的现场授课,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方法对我们培训老师来讲真是颇为受益。两位老师的讲解从习字的方法着手,配合写字的姿势和规律,生动有趣。尤其是写字的方法讲解,老师边示范例字边讲解书写歌诀,学生易于理解,印象深刻,记忆长久。不仅如此,两位老师还把书法的内涵赋予生动的故事中,有教学生做人的道德,有给学生励志的哲理,有陶冶学生情操的自然之韵。
这次培训虽然结束了,但他给我的启迪却是绵延长久的,会在我的书法教学路上留下深
深地痕印,让我沿着优秀老师的足迹,不断前行。
最后,经过在这次培训谈一下自己的想法或叫建议:
1、能否将这种培训经常化,让更多的的老师受益;
2、能否将书法课独立出来,不要放在语文课中,避免占用;
3、语文老师可以是书法老师,但不要兼本班的;
4、能否让书法教授到各区县送课,既节省开支,受益人又多;
5、能否各中小学设一名专职书法教师,后设兼职教师。以上建议粗疏简陋,望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