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婚礼的传承和变迁(5篇可选)

时间:2019-05-15 04:5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中国婚礼的传承和变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中国婚礼的传承和变迁》。

第一篇:浅析中国婚礼的传承和变迁

浅析中国婚礼的传承和变迁 摘 要

婚姻之礼是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产物,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最突出的特点是“三书六礼”。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婚礼也随之改变:首先,没有了“六礼”的繁文缛节;其次,在制度和观念等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总而言之,现代婚礼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征。婚礼形式的变化,使得个人在婚姻生活中的自由度和独立性不断增强,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本文主要从婚姻的由来、中国婚礼在传承中的变化等方面来论述中国婚礼的传承和变迁。

关键词:中国;婚礼;传统;现代;三书六礼;中西合璧

Abstract Marriage is the results of the human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civilized progress.It embodies social life and mental outlook of certain times.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arriage custom contain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most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 is letters and six rites.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hina's wedding also changed.First, there are no six rites;Second, there have been some changes in the system and concept.In short, the modern wedding reflects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As the wedding form changes, people enhance the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in a marriage, the concept of men and women being equal has been sinking deep into the hearts of people.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origin of marriage, the inheritance of the changes in the Chinese wedding.Keywords: Chinese Wedding;Tradition;Modernity;Three letters and six rites;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目 录

一、引言................................................5

二、婚礼的由来.........................................5

三、中国婚礼的传承.......................................5

(一)礼仪方面........................................6 1.从“三书六礼”到“中西合璧”....................6 2.从合卺到交杯酒..................................6 3.从合髻到结发.....................................6 4.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6

(二)制度方面........................................7 1.同姓不婚.........................................7 2.由一夫多妻制到一夫一妻制.........................7 3.由休妻到离婚.....................................7(三)习俗方面..........................................7 1.婚礼服饰的变化..................................7 2.婚礼仪式的变化...................................8(四)观念方面--由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8

四、结语.................................................8 参考文献.................................................9

一、引言

婚礼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属于生命礼仪的一种。“婚礼”是男女双方确立婚姻关系时所举行的、被社会承认的仪式,其意义在于获取社会的承认和祝福。它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体现。在古代,特别是在周代宗法社会中,婚姻关系是宗族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没有婚姻关系就没有所谓宗族的延续和宗族关系的延伸与扩展。

二、婚礼的由来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聚群而居,人们的性关系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处于混乱的状态,后来这种状态逐步得到限制。大约到了原始社会末期,最早的婚礼产生了。考古资料显示,早期的炻器上己有了关于婚礼场而的记载。进入奴隶社会后,相对稳定的性关系、临时性对偶婚转变为长久性对偶婚得到进一步确立。

在迷信较为盛行的时代,人们为了取得所信奉的神灵、祖宗的保佑和认可,试图通过―定的仪式来获得,如“婚礼”。长期以来,万物有灵的观念一直左右着人们的思想,许多事情都要祈祷神灵,以取得神灵的保佑。

三、中国婚礼的传承

《仪礼》中介绍“士婚礼”就写作“昏礼”。据郑玄注释:“娶妻之礼以黄昏为期,故名。所以要选择黄昏,因为此时正是阳往阴来的时辰。”后来才加上“女”旁,写作“婚”。在古代,婚姻不仅是男女个人爱欲的满足,而且具有“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使命,即俗话所说的“继香火”。因此,男婚女嫁就不但是个人行为,而且也是家庭或者家族的大事,因此倍受重视。

中国历朝历代婚礼的内容都不断变化,但主要的还是围绕“三书六礼”。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已经有一套完整的“婚聘六礼”,载于儒教圣经《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中,并且在《开皇律》《唐律》《宋刑统》《大明律》等历朝法典中得到推广,还传播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汉文化圈国家。

到了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正式实施,体现了婚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法律上规定结婚要打申请,领证需要单位证明和领导签字;婚姻的主导力量是政治,婚礼的突出特征是由繁到简。

《婚姻法》的颁布实施,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婚姻制度和旧有家庭关系的根基,也从根本上触动了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在全社会逐步建立起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促进社会风气发生了巨大转变,也对婚礼的形式产生了影响。以下主要从礼仪、制度、习俗、观念等方面来论证中国婚礼的变化。

(一)礼仪方面

1.从“三书六礼”到“中西合璧”

周代的《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与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一起被合称为“三书六礼”。六礼婚制作是从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后世历朝历代的婚制都多数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来。完整的婚礼习俗在古代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但是明清以来,各地完整的六礼已经不复存在。

改革开放后,中国婚礼经历了几十年的变化,加上西式婚礼文化的强大冲击,传统的婚礼礼仪越来越淡化,没有了过去传统婚俗那样繁杂的过程。人们追求的往往是视觉和感觉层面的东西,很多年轻人追求的是中西合璧式的婚礼,讲求婚礼浪漫、时尚、奢华,而没有要求婚礼在礼仪和礼节上的臻于完美。尤其是经历了文革时代,文化和文字都简化了,很多婚礼中的仪式也化繁为简了。

2.从合卺到交杯酒

“合卺”这个词对于现代人而言是陌生的。然而,“交杯酒”这一个词却是每一个结过婚或参加过婚礼的人非常熟悉的。“合卺”就是指新婚夫妻在洞房之内共饮合欢酒。“卺”,一种瓠瓜,味苦不可食,俗称苦葫芦,多用来做瓢。在古代,结婚时人们在仪式中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饮酒,就叫“合卺”,“合卺”始于周代,据说卺酒异常苦涩,夫妻二人同饮卺中苦酒,象征两人今后要同甘共苦,患难与共。

随着时代的变化,婚礼中新郎新娘喝交杯酒这一环节始终存在着,但其形式比古代要简单的多。

3.从合髻到结发

照婚礼习俗,在喝交杯酒之前,常常还要举行结发之礼。结发在古代称“合髻”,取新婚男女之发而结之,新婚夫妻同坐于床,男左女右。将两人一缕头束在一起,结发向征着夫妻永不分离。不过,此礼只限于新人首次结婚,再婚者不用。人们常说的结发夫妻,也就是指原配夫妻,娶妾与续弦等都不能得到结发的尊称。古代婚俗中,结发含有非常庄重的意义,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消失,但结发这一名词却保留下来了。此外,结发还具有庄严、神圣、天意、缘份等等得到社会认可的深层含义。

4.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句话大家都听说过,实际上这是从古代婚礼仪式中的一个细小的环节引申而来的,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女方的家长要在迎娶新娘的礼车后方泼出一碗清水,象征嫁出去的女儿已经是属于另外一个家庭的成员,就像泼出去的水一般回不来。在讲求性别平等的现代社会中,这层意义已经减小许多。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到“泼水”的仪式环节了。

(二)制度方面 1.同姓不婚

同姓不婚即同一姓氏的男女不互相嫁娶,始于西周初期,是周民族实行族外婚时遗留下的规定。春秋时期,人们对同姓婚会造成后代畸形及不育已有进一步认识,但同姓婚配仍在贵族中时有发生。战国后,以氏为姓,汉代以后,姓氏不分,所以也顾不上是不是同姓了。到了唐代,对同姓通婚又遵循古制,予以禁止。宋朝、元朝也同唐朝一样,同姓为婚“乾杖而离之”。明、清时地域更大,人口众多,早成为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取代了原先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明律例》与《清律例》规定说“同姓、同宗不婚”,表面规定两者皆禁止通婚,但实际上同姓而不同宗也可以结婚。清末册律,将同姓不婚与亲属不婚合并,只禁止同宗结婚。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基因遗传的认识,不仅仅是局限于“同姓不婚”。中国政府在1950年5月颁布的《婚姻法》中,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由此来避免基因的突变和畸形儿的出现。

2.由一夫多妻制到一夫一妻制

一夫多妻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制度之一。它从原始社会时期的父系氏族社会开始出现,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在此期间社会体制虽几经变换,但一夫多妻制的婚姻制度却没有变。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受西方人权思想的影响,妇女的地位逐渐提高,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在中国的土地上确立了一夫一妻制。这是中国人思想的解放,是中国妇女的胜利,也是国家法制的不断完善。

3.由休妻到离婚

受儒家三从四德等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妇女一直遵从着“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的古训。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休妻”的概念逐渐被“离婚”这样的概念所取代。单纯从字面理解就可以知道,这是一种平等的体现。

(三)习俗方面 1.婚礼服饰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婚礼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婚礼的元素日渐消失。婚礼从形式到内容明显地接受了西式风俗,一般采取了中西合璧的婚礼形式。新娘的旗袍或长裙取代了新娘的凤冠霞帔,新郎服有西服、有便服、有满清马褂。民国初期,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基督教婚礼令国内无数青年女子仰慕不已。此后,婚纱便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起来了。而此前,只有思想进步且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家庭行西式婚礼时才着婚纱。

现代中国的婚礼结合了中国传统以及受西方影响的元素。公民结婚仪式实际上只是到地方政府进行结婚登记,并没有太多的程序,然而喜酒就会举办得非常 盛大。现代中国婚礼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会拍摄婚纱照。

2.婚礼仪式的变化

古代结婚仪式需要经过提亲、过大礼、接新娘(铺房、上花夜、花轿迎新、撒盐米、遮头、踩凹栏与跨汪火、捧蜡烛、迎亲鼓乐)、滞新娘、三朝回门几个方面,缺一不可。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经济越来越发达,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崇尚西式婚礼,或者中西合并婚礼,很少有人会遵照中国传统婚礼仪式。

(四)观念方面--由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

古有俗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必须遵从父母之命,是古代婚姻的一项原则。“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也就是说,一男一女,没有父母之命而自由结合,是家庭和社会都不会允许的。恩格斯也指出:“古代婚姻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这样的原则对现在的男女青年也仍有影响,但是总体来说现在的社会更倾向于自由恋爱。

四、结语

通过中国传统婚礼与现代婚礼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当今时代,传统婚礼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新式的婚礼越来越流行,婚礼形式也日益异彩纷呈。开放的、人性的、时尚的、个性的婚礼,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喜爱。个人在婚姻生活中的自由度和独立性不断增强,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繁杂、奢侈的婚礼逐渐被简朴、随意而不失庄重的婚礼所取代,尽管新的婚姻习俗还不完善,但这预示着中国婚俗发展的趋势。

虽然在中国婚礼的文化传承中,一些东西已逐渐消失。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遗产,我们应该把它继续传承下去,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中国婚礼独特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姚际恒.仪礼通论[M].北京:新华书店,1998 [2] 李君.我国古代婚姻礼俗琐谈——结发 合髻 交杯酒[J].文史杂志,1987(5)

[3] 鲍宗豪.婚俗与中国传统文化[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45-248 [4] 岳淑茗.现代婚礼对传统婚礼的继承与变革——以嘉祥东关汉民族婚礼为礼[D].山东:山东大学,2009 [5] 李文娟.中国传统婚礼及其蕴涵的伦理思想[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24(6):66-69 [6] 鲍宗豪.中国婚俗的文化意蕴[J].社会科学研究,1992(5)

[7] 徐莉.试论婚礼服饰的变迁[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3):64-68 9

第二篇: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中国新一代的青年们,我们需要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弄清楚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怎样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三个问题。

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炎黄文化 炎黄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炎黄文化可以理解为中华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狭义的炎黄文化,可以理解为炎帝、黄帝时代的文化或炎黄时代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本讲所说的炎黄文化,主要取狭义,有时也涉及广义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从雏形期(炎黄-夏、商、周时代),到形成时期(春秋战国),再到发展期(秦汉-鸦片战争),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

传统习俗包扩一些节日以及相关的的传统。元宵看花灯吃汤圆,端午划船吃粽子,中秋赏月吃月饼等。

传统文化的总体决定传统建筑的基本形态,传统建筑也从一定的角度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形态,两者是不可分的。因而,传统的特点是具有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中国传统建筑正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最精彩、最直观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形式。主要类型: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与园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

中国传统文艺主要包括中国传统文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两部分。中国传统文学的形式主要有诗歌(唐诗、汉诗等等)词(宋词)曲(元曲)、赋一类教正式的文学形式。中国的传统艺术则是历代的中国画家,书法家,手工艺者,诗人,建筑师等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他们对中国人、社会和环境的理解所呈现给我们的,反映中国社会历史生活的一幅文化长卷。中国传统艺术的分类: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传统服饰等等。

中国传统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辨正思想、穷变通久的变易思想等。

为什么——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核心即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华民族是素以崇尚道德著称的礼仪之邦,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这无疑是民族文化的思想根基。是我们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的道德文化精髓,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才能够真正实现伟大复兴。

怎么做——怎样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一、科学认识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近代以来,无论在学术领域还是政治层面上,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对立的、错误的极端观点:一种是把传统文化说得一团漆黑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一种是死守旧有文化传统的文化复古主义。但无论是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还是文化复古主义,在今天看来都是错误的,应予以摒弃。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有鉴别”就不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态度,不是历史虚无主义或文化保守主义的态度;“有扬弃”是在经过分析鉴别的基础上,坚决剔除其过时落后的糟粕后,积极继承吸收其合理优秀的成分。对存在合理内核又具有旧时代要素的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内容,要加以扬弃。一定的文化形成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但由于文化具有滞后性,因而当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环境发生变化时,传统文化并没有消失,反而是跨阶段地影响与制约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综合,用历史和科学的观点来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切实把握和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进行有选择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

二、大力研究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 长期以来,我们在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方面缺乏科学规划,甚至仅仅把其归为学术研究,尤其是根据时代特征和当前任务,在清理和发掘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内涵、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适宜形式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因此,要真正提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之发扬光大,就需要做好整理工作和开发工作。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旺盛活力,离不开整合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离不开引进和培植新的文化要素和文化精神。在这方面,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肩负着创新民族文化的重大历史责任。我们弘扬中华文明,也要大力发挥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通过繁荣和发展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和创新,让世界真正了解、喜欢和向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扩大中华文明在国际社会的影响。我们要虚心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加大保护民族优秀文化的力度,尤其是保护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

三、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融社会主义的价值特性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于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仁爱”、“诚信”、“天下为公”等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就在于这些思想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深层价值理念及其现代意义的挖掘和阐释,把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理念的义理讲透、意义讲足、现代性讲好。另一方面要做好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无论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还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中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想素材。用活这些思想素材,是用中国思想智慧讲述中国价值理念的客观要求,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到当代中国人心坎上的有效路径之一。

四、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的实践中 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在于入心入脑,要内化为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言行,而不是流于形式。这要求我们从基础教育抓起,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在教学、研究体系中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当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有一些问题,如一些教材中的“中国味”淡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干部培训学校还没有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为必修课,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强等。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增加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和课程,分层次、分内容,使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化,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二是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类课程建设,使之成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在高校开设中华传统文化类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选择;三是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学科专业和研究平台建设,为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传播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四是在党校、行政学院等培训教学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把传统文化课作为必修课程,与提高领导干部传统文化素养和为官执政道德建设结合起来。

五、保持特色不断创新

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尊重传统不能食古不化,“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更不能作茧自缚。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两创”方针的鲜明指向,就是立足于实践,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以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借鉴其他优秀文明成果,通过转化再造、丰富发展,焕发新的生命力。

第三篇:国内婚礼文化的变迁和新式婚礼的特点

临近春节,有很多准新人都很关心腊月和正月的婚俗禁忌事宜,今天在此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做出解答,同时也和大家分享国内婚礼文化的变迁和新式婚礼的特点。

问:民间有“正不娶、腊不定”的谚语,请具体谈谈这个谚语在百姓婚嫁观念中的影响。答:民间确实有“正不娶、腊不定”的谚语,因正月娶媳妇主妨公婆,腊月订婚主克败婆家,所以在过去的很多年,很少有人在农历正月结婚或者在腊月订婚,尤其是传统的“大户人家”更是遵守祖宗流传下来的归谚。但无论在何时迎娶,必须要选择一个好日子。而且男家在选择好日子的前几日,一定要请媒人去女方家里询明姑娘的“小日子”。即月信日期暴在上半月或下半月,以便选定吉日,据说,若迎娶时适值新娘月信来潮,有“红马上床,家败人亡”之说,所以都很重视。而且新郎父母会告诫儿子新婚之夜勿行逾节,惟恐洞房之夜新娘即受孕,否则所生的孩子,叫“迈门子”,很不吉利。因此订婚和结婚的日子在传统婚礼中是很有讲究的。

诚然,郑州婚庆网站小编认为很多的现代人受到西方开放思想的影响,逐渐以西式婚礼文化同化传统的婚嫁礼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用开放前卫的思想定义婚礼的本质,而摒弃老祖宗留下来的陈旧观念和习俗,比如“正不娶、腊不定”的礼俗就已成为旧理儿,很少有人再提。我们奥帆婚礼顾问就接到兔年正月的婚礼订单,新人觉得正月是婚礼淡季,这个时候结婚可以享受到很多的优惠,而且时间比较充裕,还能赶上214情人节,一举多得。

问:还有哪些有趣的婚俗变化?和准新人分享一下。

答:除此之外,现代人不仅在婚礼习俗上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在婚礼观念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问:上午结婚好?还是晚上结婚好?二婚之说不可信

答:古人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成阴阳两极。以男女性别而论,男子属阳,女子属阴。以一昼夜而论,昼属阳夜属阴,黄昏正好处于两者转换时段,阳往而阴来与新郎前往将新娘迎来分别对应,赋予性别与时刻属性一致的意义。古代人都是在黄昏时举行婚礼。婚即为女昏,意味女子在黄昏时改变自己的姓氏,意指昏夜成礼。后因皇帝大婚,民间婚礼避讳与皇室婚礼同一时间,而开始在上午举行婚礼;加上很多地区有“宵禁”的规定,因此百姓们都取消了晚间的大规模活动,经过千年的沿袭,人们开始约定俗成地认为婚礼应该在上午举行,还有个别地区认为下午结婚是二婚。当然很多地方仍然保留着黄昏结婚的习俗,比如南方的诸多地区和天津地区。

从婚俗文化沿袭的角度来说,黄昏时举办婚礼遵循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现在很多发达地区的80后新人开始举办下午婚礼、晚间婚礼,这一方面是对传统婚俗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是充分吸取了西方婚礼晚间派对的新鲜元素,融合出有特色的新式婚礼形式和流程。

婚礼顾问认为,上午婚礼有它的优点;黄昏婚礼也有它的优势,无论是白天婚礼还是晚间婚礼,只要是用心来准备的婚礼就都是有意义的婚礼。传统的思想和观念是古人流传下来的精神财富,但是并不是必须遵守的法律和法规,至于下午结婚是二婚一说更是没有根据,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新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带来选择婚礼的时间,而不能让陈旧的习俗和观念束缚我们追求完美表达幸福的婚礼仪式。

正在消失的婚礼习俗和礼节,探寻传统婚礼文化流变中的几个有趣环节。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句话大家都听说过,实际上这是从古代婚礼仪式中的一个细小的环节引申而来的,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女方的家长要在迎娶新娘的礼车后方泼出一碗清水,象征嫁出去的女儿已经是属于另外一个家庭的成员,就像泼出去的水一般回不来。在讲求性别平等的现代社会中,这层意义已经减小许多。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到“泼水”的仪式环节了。

在古装戏中常听到“结发夫妻”这个此词,实际上“结发”在古代婚礼中含有非常庄重的意义。古代婚礼礼成后夫妻并坐,将两人一缕头束在一起,结发向征着夫妻永不分离。“结发夫妻”一词由此而来。意指原配夫妻。这个仪式也反映出古代人对“第一次”的重视,在可以纳妾的年代,结发仪式是对原配夫妻的尊重。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消失,但结发这一名词却保留下来了。

与上边提到的两个细节的小仪式相比,现代人婚礼中正在消失的是“礼”。婚礼即为“婚”和“礼”,中国古典的婚礼习俗和文化在几千年的传承中,“礼”的沿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讲究“仁义礼智信”的古代中国,婚礼在很大程度上是侧重礼节、礼仪的,每一个仪式都是很有讲究的。但是纵观现代婚礼,人们追求的往往是视觉和感觉层面的东西,很多年轻人讲求婚礼浪漫、时尚、奢华,而没有要求婚礼在礼仪和礼节上的臻于完美。尤其是经历了文革时代,文化和文字都简化了,很多婚礼中的仪式也化繁为简了,经历这几十年的变化,加上西式婚礼文化的强大冲击,传统的婚礼礼仪越来越淡化。古代婚礼中有“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的拜堂仪式,这三拜是从三个层面诠释古人婚礼的三个重要关系和意义,现代人往往重视最后一拜,把新人的宣誓仪式作为婚礼的重点,还有很多婚礼没有体现敬拜父母长辈的仪式,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缺憾。当然啦,现代人想法新颖,受到西方婚礼文化的影响,很多仪式的改变和失传都是顺应时代的让步,但是我们也希望在世界婚礼的舞台上,真正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婚礼也能一枝独秀。

第四篇:中国饮食文化的变迁

中国饮食文化的变迁

回首往事,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已经30余个年头,这历史长河的一瞬,却在悄无声息的改变着我们青春的容颜。伴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在这几十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穿越了物质生活的不同层面,而让百姓体会最深的无疑是饮食的变迁,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饮食往往相伴而行。人们的饮食从过去的短缺走向富足,从过去的单一走向多样,从吃饱到吃得健康、绿色、安全,从原来的“温饱型’到现在的“绿色、营养、健康型“……。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生产力尚不发达,虽无兵燹之灾,却有荒歉之虑。“三年困难”时期,“吃”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已无讲究可言,更多的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不求山珍海味,只求填饱肚子。但有时,即便是填饱肚皮也成为了一种奢侈的渴求。听老人们讲,那时没的吃,便上山去撸槐树叶子回家蒸熟了充饥。很多人每念及此,仍不禁要潸然泪下。

到了70年代,一个充满着苦涩记忆的时代,虽然那段可怕的饥馑岁月已经过去,可当时的年代仍然物资匮乏,中国人的粮食仍不宽裕。提起当年的状况,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便是票证的故事。粮票成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首要物品,至今我们的老一辈们仍会提起,每当月末月初便半夜起来排队购粮的事情。那时,到外地出差,临行前务必要兑换一些全国通行的粮票,不然指定要挨饿。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的饮食观念并无多大变化,精打细算着怎样填饱肚子才是关键,人们过着这饿不着却又吃不好的日子。

时光流转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以城市为重点的各领域迅速的掀起了改革的高潮,中国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食物供给能力全面增强的基础上,各种食物的消费量全面上升,食物供给满足温饱需要,过于单一的粮食型食物结构开始向多样化转变,这些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与欢乐,中国的经济开始复苏,菜市场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电视上也出现了一些专门讲解烹饪技术的节目,饮食又为人们津津乐道起来。从此人们不再为吃饱喝足费尽心思,一个新饮食时代伴随着改革的步伐融入了百姓的生活。

时间到了上世纪90年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饮食文化的革命。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的三餐各有讲究,而且亲朋好友之间的聚会、各种筵席也要有排场。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进餐馆尝鲜也不再遥不可及,过年过节过生日设宴款待亲朋好友成为时尚。鲍鱼、海参、鱼翅等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酒肆随处可见。此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变化了,花在一日三餐上的时间减少了,各种成品、半成品、速冻食品、快餐备受青睐,在外用餐占食品支出的比重明显上升。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饮食行业更是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吃也有了新的观念。健康饮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早已不再为没有吃的发愁,而是为不知道该吃什么烦恼。随着科技的进步,老百姓的菜篮子越来越丰盈。然而,蔬菜中残留的农药,反季节蔬菜对健康的害处,肉制品中注射激素的残存,使人们的饮食观念也随之改变,甚至“谈食色变”。于是,各种绿色食品相继问世。人们开始讲究吃的健康,绿色食品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蔬菜要吃无污染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虾要吃鲜活的,肉禽要吃排酸的。从吃多吃好到吃少吃精,从细粮为主到粗细搭配,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在此时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民以食为天,几十年的发展从饮食看变迁,以前的温饱型饮食方式早已经不能满足玉人们的需求,并迅速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透过这一文化,折射出我们人文、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从吃不饱到吃饱,又从吃饱到吃好,实现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如今,有了经济实力和文化素养,有了保健养生知识的人们,每家每户的饭桌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由注重价格、数量,转入注重营养和质量;从单

一、吃精、吃细向多元、粗粮细做、科学搭配上转变。绿色食品,科学饮食,合理膳食,吃出健康、吃出美丽已成为人们饮食的新时尚,消耗食物不仅是为满足温饱和维持生存,越来越多的是为了享受、健康和自身的发展。种种迹象表明食物消费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不仅考虑数量更要求质量;不仅要满足生理的需要,更要求满足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需要;不仅要维持生存,更要获得发展,这是食物消费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

第五篇:中国重点大学变迁记

中国重点大学变迁记

一、1954年确定最早的6所重点大学

1954年12月,教育部在《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中,指定以下6所学校为全国性重点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

二、1959年指定16所重点大学

1959年3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指定以下1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

三、1959年又增加4所重点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哈军工”)

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现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四、1960年确定64所重点大学(16+4+44)

1960年10月22日,中央决定在原来20所(16+4)重点大学的基础上,再增加44所重点大学:

1.文理(苏式综合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 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兰州大学。

2.工科: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 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3.专门性大学: 北京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邮电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矿业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铁道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吉林工业大学(并入吉林大学)、大连海运学院(大连海事大学)、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纺织工学院(东华大学)、同济大学、武汉水电学院(与武汉大学合并)、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大学)、北京农机化学院(与北京农业大学合并为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中医 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山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并入中山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北京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

五、1963年增加3所重点大学

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现上海外国语大学)

六、1963年又增加1所重点大学

南京农学院

至此,全国重点高校共68所。

七、1978年确定88所全国重点大学

1978年,国务院确定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88所院校为全国重点大学。

1978年,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大学名单

重点综合大学(17所)

北京大学 内蒙古大学 新疆大学 复旦大学 武汉大学 厦门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 兰州大学 中山大学 山东大学 湘潭大学 南开大学 西北大学 云南大学 四川大学 南京大学

重点理工院校(53所)

清华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中南工业(大学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合并为中南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工学院 北京钢铁学院 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郑州大学 重庆建筑大学(与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大学合并组建成新重庆大学)沈阳建筑大学 东南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西北轻工业学院(前身北京轻工业学院与北京商学院成立北京工商大学,咸阳部分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大庆石油学院(现更名为东北石油大学)天津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东北大学 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东)华东理工大学 吉林工业大学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燕山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河海大学 同济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 东华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徐州)青岛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江苏理工大学(江苏理工大学已于2001年与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学院合并为现在的江苏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华中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长春科技大学(长春科技大学于2000年6月12日与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成为新的吉林大学。长春科技大学的相关学科并入吉林大学的相关学院,原校址现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武汉工业大学(2000年5月27日,武汉工业大学与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建材局管理干部学院(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并入北京工业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0年8月2日,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成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湖南大学

重点农业院校(9所)

中国农业大学 山西农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7月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

重点医药院校(6所)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中医药大学 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

重点林业院校(1所)北京林业大学

重点财经院校(1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重点艺术院校(1所)中央音乐学院

重点体育院校(1所)北京体育大学

重点民族院校(1所)中央民族大学

重点外语院校(2所)北京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重点政法院校(2所)国际关系学院 西南政法大学

重点师范院校(2所)北京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粗体为现在已经不存在的学校。后附其所并入的大学。改名的院校,在括号里以注明。)

八、国务院侨办直属的暨南大学、华侨大学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高校

九、1990年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15所)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十、1999年特别改组成立的重点大学(1所)

1999年9月,经国务院特别批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七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注:全国重点大学中有13所,湘潭大学、燕山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沈阳建筑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东北石油大学,由于地理和自身发展水平受限等原因没有纳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计划,仅存重点大学之名。

全国重点大学的精品—985工程院校

这些大学全部为中央直属大学,全部具有若干院士、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流动站、教授任职资格审批权、研究生院,其中34所学校具有研究生招生自主划线权。

北京市(8所):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上海市(4所):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天津市(2所):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江苏省(2所):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浙江省(1所):浙江大学

安徽省(1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黑龙江(1所):哈尔滨工业大学

吉林省(1所):吉林大学

辽宁省(2所):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山东省(2所):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湖北省(2所):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湖南省(3所):中南大学 湖南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福建省(1所):厦门大学

广东省(2所):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四川省(2所):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重庆市(1所):重庆大学

陕西省(3所):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甘肃省(1所):兰州大学

1998年5月4日,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由此,中国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 “985工程”。

39所“985工程”大学分布在18个省,其中大部分属于副部级大学,不属于副部级的大学有6所:东北大学 湖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 海洋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为副大军区级,对应地方行政级别介于正部级与副部级之间。

全国重点大学的主体—211工程院校

“211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百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211工程”是建国以来国家正式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投入资金最多的重点建设工程,是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工程,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系统改革工程。

北京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东华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大学

天津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重庆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河北河北工业大学

山西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内蒙古大学

辽宁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吉林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江苏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浙江浙江大学

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福建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江西 南昌大学

山东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河南郑州大学

湖北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南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广东 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广西广西大学

四川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云南云南大学

贵州贵州大学

陕西西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甘肃兰州大学

新疆新疆大学 石河子大学

青海青海大学

宁夏宁夏大学

西藏西藏大学

军事系统第二军医大学(上海)第四军医大学(西安)国防科技大学(长沙)

注:“九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为100所左右,中央政府并要求将此事当作面向“21世纪”的大事来抓。这项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措施开始简称为“211计划”,后来确定为“211工程”。原来的全国重点大学中湘潭大学、燕山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沈阳建筑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13所院校由于地理和自身发展受限等原因没有纳入国家“211”工程计划,仅存重点大学之名。而原先不属于全国重点大学的中央财经大学、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1978年确定的全国重点大学西南农业大学于2005年7月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江南大学、长安大学、暨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辽宁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安徽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贵州大学、石河子大学、海南大学、西藏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一共37所院校由于发展迅速,实力上乘而被列入“211”工程计划,成为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自上世纪90年代,“211”工程实施以来,计划经济时代下侧重于重点之名的“全国重点大学”的提法逐渐淡化;逐渐被面向21世纪,市场经济环境下,侧重于重点建设的“211”工程所代替。在国际高等教育界,“211”工程大学也被公认为中国的国家级重点建设大学;是新世纪,中国高水平大学的代名词。

下载浅析中国婚礼的传承和变迁(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中国婚礼的传承和变迁(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大学学费变迁

    中国大学学费变迁 中国大学学费变迁免学宿费 30年代国立大学的收费在30年代大学收费情况是:北大清华一律是每年二十银元,一律免收学宿费。国立大学每年约22—40银圆,师范类不收......

    传承中国精神

    传承中国精神,做龙的传人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虽不曾看见长江美,梦里常神游长江水。虽不曾听见黄河壮,澎湃汹涌在梦......

    中国白酒产业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白酒产业高峰论坛暨国藏酒庄新闻发布会讲话稿 中国白酒产业的传承和发展 钟冠华 现在全白酒行业都在密切关注白酒行情的变化。有关白酒的话题,在全社会都在热议,都从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的保留和传承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保留和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自古以来,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就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正如撒切尔夫人......

    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专题讲义-2003年春季 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和制度变迁 研究制度的重要性:  技术潜力的发挥决定于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比较西方和中国婚礼仪式

    婚姻是人类社会共有的制度之一。从古至今,婚姻对于任何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婚礼是在公开的场合将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婚姻关系公开确定下来的仪式。因此几乎在每一种社会文化中,......

    中国制造业农民工管理模式变迁

    管理资源 中国制造业农民工管理模式变迁 摘要:农民工作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产物,在以劳动力换取价值的同时,他们与企业的融入问题更是值得思考,尤其是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

    中国导游职业的变迁

    中国导游职业的发展 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文化日益繁荣的现在,人们对经济和物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旅游是一个自古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