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白酒产业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白酒产业高峰论坛暨国藏酒庄新闻发布会讲话稿
中国白酒产业的传承和发展
钟冠华
现在全白酒行业都在密切关注白酒行情的变化。有关白酒的话题,在全社会都在热议,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心态和诉求,关心着这个行业的未来,预测白酒业的发展趋势。这种关注度已不亚于全社会对粮食生产、房地产行情。我想这正是本次会议主办单位要我在会上讲这个问题的原因。但由于我个人水平所限,未必可以把这个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讲得深刻,讲得到位。而且这仅是我个人的观点,也只能供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和新闻界的朋友们参考。
2011年,中国白酒的产量高达1026万吨,实现收入3746.67亿元,同比增长40.25%;2012年年产量同样突破1000万吨,但实现收入同比增长却只有26.82%。这已说明在2012年一季度以后,白酒市场已经出现“退热”迹象。我估计,2011—2012年生产的2000万吨白酒,差不多有50%未进入市场交易,剩余部分要么是存放在生产企业的酒库里,要么压在经销渠道上,甚至有一部分还堆在消费单位的保管室。也就是说,从2012年第二季度开始,白酒消费就停留在“消化库存”上。而这个时候,各白酒生产企业,包括各名酒生产企业,都还在按上一年的计划安排生产,名酒企业和名酒经销商也还在根据合同要求按月打款提货。但此时,以茅台、五粮液为代表的一线名酒的市场批发价开始回落,渠道大酒商因资金压力而开始“抛货”、“跳楼”;国窖1573的产量本来就不大,但也感到来自市场的压力,泸州老窖公司除公告压缩产量外,还以高于出厂价的价格向经销商回购产品。但由于市场退热的浪潮来得太快,“回购”计划也不得不中途夭折。除此以外,二线名酒和地方名酒中的高价位产品也明显受挫。早在2012年3月的“春交会”上,我就在《华夏食品》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标题为《又说白酒——论白酒的市场竞争和重新洗牌》的文章,针对2011年白酒年产量上千万吨的现状分析指出:“按中国13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人每年要喝153市斤白酒,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在当年10月的“秋交会” 上,我又在《华夏食品》杂志的卷首语《名酒也受规律支配》一文中指出:真正对名酒的市场涨落直接产生作用的“主要是受供需量比例是否失衡和价值价格是否合理这两大要素支配”。2012年白酒行业总的情况是:产量上去了,增速放慢了,市场萧条了,就连厂商共同期盼的2013年元旦、春节的双节旺季也未见多大起色。从2012年到2013年,茅台、五粮液均逆势提高出厂价,旨在提高渠道经销商的信心,五粮液公司还专门制定确保经销商不亏损的相应政策措施。然而迄今为止,市场反馈回来的消息仍然不容乐观,与去年同期相比,其差距十分明显。其它一些名酒企业,如:汾酒因处于清香回归阶段,所受影响不大,但继续扩能不太可能;剑南春、洋河、郎酒、西凤、宋河等名酒企业受政策因素影响相对小些,但也面临价格瓶颈,销量下行的困境,过去靠团购取胜的一些二线品牌,其市场更是严重萎缩;至于大量的地方品牌,必然在这次行业的规律性调整中参与洗牌,按优胜劣汰的规律确定自己的行业定位,部分中小企业进行重组,转产甚至倒闭,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从全国来看,白酒业似乎进入了一个严酷的寒冬。
现在行业内外都有一些人把目前白酒行业的衰退减速归之于政策层面的打压,如党政机关的限公消费,中央军委的“禁酒令”等。这固然有些道理,但远远不是主要原因。因为政策限制的只是产量不算大的高端白酒,而且仅限制的是公款消费。造成白酒目前这种窘境的真正原因是2007年以来过度的产能过剩,供需严重失衡。只要我们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以来的白酒发展史就会看到,除2013年白酒危机以外,1989年和1998年还发生过两次白酒产业的整体衰退:1989年是因为中央政府针对当时的通货膨胀采取了力度较大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全社会资金短缺造成了白酒业发展受阻,但那一次时间不长,仅一年多时间就过去了。1998年的白酒衰退则是由于1995年至1997年的白酒年产量分别达到651万吨、791万吨和801万吨,大大超过了当时的市场承受力,以后白酒年产量从1998年的782万吨一直持续下滑到2004年的312万吨,整整疲软了6年;以后几年连续攀升,到2008年达到569万吨。如果当时宏观引导得力,白酒业的发展总体来说就是一个质量效益型产业。可惜的是以后几年白酒产量仍然高位运行,到2010年已达到891万吨,2011年至2012年竟连续突破1000万吨大关。不料行业内一些媒体还把2003年至2012年的白酒业称为“黄金十年”而高唱赞歌。为此,在今年三月的全国春季糖酒交易会期间,我在《当前白酒市场的几点思考》一文中,就把前十年白酒业的发展定位为“畸型,带病发展的十年”。并指出这十年白酒市场的不正常现象是:“名酒之间的恶性竞争,轮番非理性提价;
二、三线品牌的盲目投资,无序经营,跟风涨价,部分地方品牌缺乏质量观,基础观,甚至以伪文化,假高端抢占市场,造成白酒消费领域现象不止”。
白酒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酒种,无论从仪狄作酒,杜康造酒到宋末元初的蒸馏白酒问世,都证明从禹汤时代起,白酒不仅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传承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而且普遍植根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交友、爱情、婚姻、庆典、祭祀和商务宴请中的日常饮品。所以暂时的衰退不会对白酒业的发展造成根本的影响。我国白酒业此前经历了的两次衰退,经过内部运行规律和外部发力的调整后,不仅再度崛起,而且形成了数量可观的名酒企业和著名品牌,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精神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增量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然,我们仅有这种信心还是不够的,还要冷静,客观地面对现实,更要主动采取积极措施去治理白酒生产和消费领域中的乱象,才能适应行业内在规律的调整。据我分析,我们大约要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才可以让白酒业在浴火中重生,第三年即2015年才可以健康地继续发展。为了更快地从前十年白酒业畸形发展形成的峡谷中走出来,我们一定要痛定思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决“瘦身”,以行业的高质量替代高产量。在这次行业的规律性调整中,名酒企业对某些品牌的限产,企业间的重组、分化、洗牌以至部分中小酒厂倒闭转产都在所难免。既然我们认为2013年白酒业的全面衰退是过分供大于求造成的,非瘦身就不足以走出困局。瘦身后以年产600—700万吨白酒较为适宜。
二、回归市场,找到白酒消费的市场定位。由于中国政治经济二元体制中党政军公款消费白酒的不确定性和市场基础的不正当性,让高端白酒遭遇到了突如其来的滑铁卢,这就迫使我们要把注意力转移 到13亿中国人中去寻找白酒消费群。诚然,二三百万军队和五六百万公务员中真正能喝到高端白酒的约有百分之十左右,但如果我们在全国13亿人中去吸引百分之二左右的人饮用高端白酒,岂非更加踏实!今天我们看到国藏酒庄要在全国搭建3000个直销经营店,就说明回归市场的理念已萌发于一部分行业先行者的观念中。
三、在价格上回归理性。为了打造国产名牌并向国际市场进军,我们当然不反对各名酒企业,尤其是像五粮液、茅台这样的一线名酒企业打造一、二款顶尖品牌。但就整体而言,我们希望名酒企业以民为本,成为民酒企业。让名白酒扎根于亿万草根消费者中,才会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五粮液股份公司为国藏酒庄特制国藏佰圆酒,就说明我们的名酒企业已经在回归理性上跨出了一大步。
四、呼吁有关部门制定、完善相关标准,法规,对白酒生产企业实行严进宽出的原则,这会为前面说的“瘦身”起到直接作用。过去行业内普遍认为酿酒企业是个粗放型企业,同质化现象又很普遍,谁想进就进,多年下来,白酒这个行业的过度“肥胖”就不奇怪了。白酒这个行业年产值三四千亿元,也算个大行业了,但几十年来就连“勾兑”是个什么概念都没向消费者说清楚过,一遇到塑化剂这样的**大家就更不知所措了。
中国白酒市场是有广泛基础的,但多年来被某些企业误导了,结果自己的市场眼光也被扭曲了。现在人们说的回归理性,实际上应该是回归市场,回归合理的价格,回归白酒的本质,回归厂商与普通消费者的正常关系。这样白酒这个产业就会有希望。我们已有改革开放以来前两次扭转白酒行业整体衰退的经验,有一批成熟的名酒企业和一大批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和行业专家,我们一定会迎来白酒业的全面振兴。
谢谢大家!
二〇一三年六月二日于北京
第二篇:2007白酒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泸州市江阳区建设局
2007白酒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2007年,按照市、区政府白酒产业发展要求,我局高度重视,强化特事特办服务,狠抓项目管理,圆满完成了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各项目标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考核
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各股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白酒产业发展领导组,将白酒产业发展目标任务纳入目标考核,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机制。
二、强化服务指导,实行特事特办
我局确定了定领导、定人员为白酒企业发展服务,定期深入企业现场办公,制定并落实了白酒产业发展特事特办制度,凡是落户我区的白酒企业,从选址定点、规划审批、施工审批到竣工验收,一律即事即办,凡是当天能办好的事情,绝不拖到第二天,为企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三、强化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全年办理黄舣白酒园区等15家酒类企业建设项目,建
筑面积35318.78平方米,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和建设安全管理法规进行监管,督促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地勘单位五方责任主体依法履职,确保工程质量安全,无重特大安全质量责任事故发生。
四、狠抓配套建设,确保平稳安置
为配合黄舣白酒园区项目建设,按照区政府要求,着手进行黄舣镇规划修编,现已完成规划评审工作。牵头指导修建一期安置房26栋,安置搬迁户624户,严格工程质量监管,一期安置户已全部入住新房。二期安置房已全面顺利启动。
五、广泛宣传动员,积极招商引资
按照区政府要求,派出专家组对安置户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推动白酒园区建设按进度进行。牵头到广州、上海等地招商引资白酒企业,一个较大的白酒企业项目正在洽谈中,可望2008年上半年落户我区。
二〇〇八年一月十六日
第三篇:乡镇白酒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乡镇白酒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乡镇白酒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镇名镇,酿酒之乡,在县东15公里处的北岸,辖10个村委会,面积平方公里,万人,可耕地面积万亩。向南4公里与省道相接,公路穿镇而过,水陆交通便捷,地理环境优越。全国知名企业双轮集团酒厂就坐落在镇,由于该集团的带动镇民营企业发展迅速,特别是白酒产业的发展尤为突出。“汉三杰闻香下马,酒十里飘香”是对酒的真实赞誉,也因美酒名声远扬。镇党委、政府充分依托这一酿酒优势,积极发展白酒相关产业,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建成了占地1380亩的多功能的工业聚集区,内有民营企业32家,其中规模企业16家,主要分布在迎宾大道两
侧,以生产名酒系列及配套产业为主,形成了以酿酒、酒精、印务、包装、制瓶、玻璃制品、瓶盖等相关产业为辅助的产业链。年产值达15亿元,成为我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带动安置就业7000余人。6月份,镇又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150个扩权强镇之一”,抓住这次契机,加大了对工业聚集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多方筹措资金,铺修了迎宾大道、开放路等高标准水泥路面,更新了迎宾大道、双轮大道的太阳能路灯。铺设了6公里长、6米宽的工业聚集区内双型中心水泥道路、开挖了下水道、道路两侧栽植广玉兰树木,新建了一个垃圾处理厂使园区内的环境焕然一新,园内通水、通电、通网线,为我镇下一步招商引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筑巢引凤、引凤还巢。今年上半年,镇规模企业总产值4亿元,仅白酒产量就达3万吨,产值亿元,与去年相比同比增长%,工业园区内的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达7400万元,与去年同比增长108%。
存在问题:
企业发展规模扩大用地、新进企业用地难。
企业发展融资困难。
工业聚集区功能有待完善。几点建议:
一、尽快落实扩权强镇的有关政策措施,特别是落实培育工业产业聚集,壮大特色经济的有关政策。
二、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1.企业因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的扩大涉及的用地问题,2.资金扶持方面,企业因发展需要需要贷款,可否优先审办,提高贷款发放效率即加快融资服务;
3.尽快出台促进白酒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如严厉打击白酒产业不正当竞争行为,严打制假贩假行为。下一步打算:
二、保障工业用地需求,通过土地置换置换出的土地指标向工业用地倾斜,加大对工业园区白酒特色产业的扶持力
度;
三、进一步做大做强镇白酒产业,唱响系列品牌,走品牌化战略,积极扶持省内外有影响力的品牌,鼓励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向产业链高附加值产品发展,形成规模品牌效应;
四、大力支持聚集区内资源整合,建立面向白酒服务的技术创新平台,开展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检测认证,技术服务人才引进与培训等服务,同时积极鼓励和扶持白酒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节约成本,发挥产业聚集效应。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大型项目落户。
第四篇:202白酒产业链分析
四、产业链及相关产业分析
一条合理完整的产业链能带动产业链中相关产业相应地发生倍增效应,由此实现产业价值最大化。相应地,若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力量太弱甚至缺失会影响产业链中一系列产业的健康发展。鉴于产业链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白酒的产业链来观察白酒产业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发展趋势以及从完善产业链的角度提出可以采取哪些有针对性的措施,以促进白酒产业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1、上游产业分析
上游产业是为本产业生产提供原材料的产业,是本产业供给的主要来源,因此,分析所研究产业的上游产业发展状况能知晓本产业发展的原材料供给优势或本产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白酒产业的上游产业主要是粮食种植业和优质的水源条件。
(1)粮食种植业 白酒酿造的粮食原料主要包括高粱、小麦、大米、糯米、玉米、大麦等谷物。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丰收,供给形势总体良好,库存充足,使得白酒酿造原料来源较充足。
但是近年来粮价有上升趋势,白酒产业成本会有所增加,白酒酿造企业要时刻注意这点并采取相关预防措施。
此外,谷物的质量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酒的品质,因此,提高相应谷物的品质也应该得到该产业的重视。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是泸州老窖,早在2002年,泸州老窖提出了建设有机高粱生产基地的设想,并陆续在泸州选点开展相关试点探索,取得了“无公害高粱基地”认证书,有机高粱、小麦生产、加工、销售及管理体系获得了 “有机转换产品认证”等初步成果。而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四川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国家农业部建设的高粱原种基地等共同为高粱基地提供管理与技术支持,这让泸州老窖的有机高粱生产,站在了行业前列。(2)生产用水
白酒生产用水包括直接接触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酿造用水和冷却、锅炉等使用的非酿造用水。酿造用水必须符合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其中降度用水又称加浆,在硬度、矿化度、离子含量等方面有更加严格的要求。
白酒生产需要良好的水质,基本上白酒生产企业都分布于优质水源区域,从而保证了优质的水源供应。但是,水污染的范围日益扩大,白酒厂商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本保护治理水污染。
2、下游产业分析
下游产业对本产业有着直接的需求,产业价值的最终实现是通过消费者的最后消费实现的,下游产业发展迅速,对其上游产业即所研究的产业的需求就越大,继而从需求因素上刺激本产业扩大再生产,增加企业利润。白酒产业的下游产业主要是白酒的销售,白酒酿造剩余谷物的再利用(牲畜饲料和田间肥料)。(1)市场营销
产品只有最后到达终端消费者手中进行最终的消费,产品的价值才能实现,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的利润才能得到保证。
白酒通过下游经销商的批发零售到达消费者,白酒生产企业越来越重视直接介入对销售终端的营销。在各类销售终端中,大中型酒店主要消费中高档白酒,并通过影响消费者心理带动商超销售;大型商超对于产品的面市率有一定的影响。白酒销售的渠道分布较为均匀,餐饮虽然拥有较高比重,商超、专卖所销售比例亦为不小,而团购、直销等模式在白酒中也颇有一定比例。
下图是白酒销售渠道的分布,企业应该主要从餐饮、商超和烟酒专卖方面这些对企业白酒直接需求较大的销售渠道来扩大产品的销售量。
(2)牲畜饲料
由于原料精选而没有用于白酒酿造的谷物可以用于牲畜饲料,避免浪费,发展畜牧业。(3)田间肥料
农业污染,尤其是化肥污染日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对有机化肥、天然肥料的需求很大。白酒酿造后的剩余原料可以用于田间肥料,如茅台酒糟可以用于制造有机肥,这些田间肥料可以促进农业的清洁生产,提高产量,促进循环经济。
3、相关产业分析
除了直接具有上下游关联的产业之外,其他为其提供互补品和配套品生产或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产业是产业链的相关产业,通过分析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看到产业发展的配套条件,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或是制约产业链上产业的发展。白酒产业链上的相关产业主要包括提供白酒生产机器的机械制造业、关于白酒研发制造人才培养的教育业、贯穿白酒生产的科研开发、白酒酿造完成后瓶装的包装材料、白酒保存和配送的仓储物流、宣传白酒信息的广告业和对白酒有大量且不断增长需求的餐饮业。(1)机械业
大规模白酒生产需要相关的机器设备作为保证,我国机械业发展加快,目前能提供白酒的生产所需要的机械。(2)教育业
白酒生产从配方到生产过程控制到包装等一系列流程都需要相应的研发人才和技术工人,在这方面,有一些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已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大型企业也联合高校设置相应的研究所,定向培养人才,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育部门和企业的做法都是很值得肯定的。(3)科研开发
白酒生产离不开科研开发,包括生物工程制品(酶、酵母)、生产工艺、制酒技术、微机应用、微波烤熟等新技术和现代化检测手段的创新和应用,在这方面,政府起扶植作用、企业应起主导作用,加快本产业人才培养和科研开发的速度与质量。(4)包装材料
白酒产品配套的包装材料主要包括箱(外包装纸箱)、盒(内包装纸盒)、标(标签)、瓶(酒瓶)、盖(酒瓶盖)、带(封口胶带)等,这些配套材料的供货商较多,且包装材料大多为常规品种,因此白酒生产企业的选择余地较大,该部分对白酒生产成本影响有限。
近年来,白酒收藏业包括酒瓶收藏得到一部分人的关注,鉴于此,应该适当注重白酒包装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加快包装配套产业发展,尽快形成我省白酒产业发展所需的包装配套产能。(5)仓储物流
白酒保存时间长、销售范围广、酒瓶易碎等特性对仓储物流的要求较高。酒的销售可分为生产商直销和经销商代销,由此,白酒的仓储物流也可分为生产商的仓储物流和经销商的仓储物流,现阶段我国的仓储物流都发展得很快,企业可以把自己的仓储物流外包给专业的公司,既可节约成本,更可以集中精力专注于主干业务。(6)广告业
现在任何产品的销售都离不开广告,广告可以向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介绍其产品,最大范围地扩大知名度。我国现阶段广告业发展迅速,关于酒类的广告很多,也很有特色,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一定的印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7)餐饮业
随着经济社会水平的逐步提高,餐饮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对白酒的需求日渐增大,不仅是量的需求,也有质的倾向。白酒行业应该深入餐饮业的调查,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4、本产业的关联作用(1)贡献税收
白酒工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全国各行各业中,酒和烟的税收是最高的,而在酒业中,白酒的税收率又远远超过其他酒种。无论是单位产值的创税率,还是绝对税金金额,白酒产业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广博的市场前景,是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
白酒自建国以来一直是高税率产品,在食品行业中居第2位,仅次于烟草。1994年税制改革前,白酒的产品税为35%(扣包装纳税);1994年税制改革后,除统一的增值税17%以外,粮食白酒的消费税为25%,薯干白酒的消费税为15%(均按销售收入计,全额纳税),在酒类产品中,纳税率是最高的。据中国白酒专业协会不完全统计,1995年全国上万个白酒企业共实现利税约100亿元。2001年,国家对白酒行业实行从价从量复合计税新政策,2002年,整个行业实现利税126.79亿元。这些都充分说明白酒行业为增加国家和地方财政积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许多白酒厂在当地是纳税大户,白酒为地方、国家的财政积累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有些白酒厂就是地方经济的支柱,在地方的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增加就业
白酒酿造是属于传统工艺,是劳动密集性产业,能有效的解决城镇人口和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每年有固定的收入,保障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民实现城市化,缩小城乡差别,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估计到2015年将容纳近万人进入白酒行业。(3)丰富市场供应,促进商业兴旺,拉动消费
白酒是快速消费商品,市场需求量大,特别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白酒数量和质量的要求都有很大的提高,因此,白酒产业的发展,可以拉动内需,刺激更加活跃的消费势头。
在一些地方,特别是有知名酒厂分布的地方,一个白酒厂就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有效地发挥了“龙头”作用。(4)对上下游的促进作用
白酒的上下游产业包括种植业、市场营销业,白酒业的快速发展能极大地增加对上游产业的需求和对下游产业的供给,促进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白酒生产主要消耗的是非食用粮食,是解决农民增收,缓解卖粮难的有效途径;白酒产品的附加值高,非食用粮食得到有效转化,经济效益好;白酒的酿造需要大量的粮食,能使农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使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形态向商品经济的形态转化,使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化,使农业因种植业的独立而大大提高科技含量,并反过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白酒的销售量大,需要优质的市场营销等的协助才能加快白酒价值的最终实现,白酒的终端销售过程能提高相关产业的就业率,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白酒酿造的剩余原料可以促进有机肥料、有机饲料、昆虫活性蛋白及畜牧业发展。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形成一条农业——粮食——酿酒业——饲料业或肥料业——畜牧(饲养)业——农业的良性生物循环链,将低附加值的初级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酒类产品,副产品又成为田间肥料和牲畜饲料的直接来源,必将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5)对关联产业的带动作用
白酒的相关产业包括生物技术业、印刷业、包装业、制瓶业、陶瓷业、纸箱业、机械行业、设计业、科研开发业、运输业、广告业、餐饮业等,白酒业的快速发展能极大地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
白酒行业规模扩大,制作工艺复杂化对白酒生产加工的机械的数量和特定功能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从需求要求方面加快白酒机械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白酒业对科研人才的要求大,进而刺激了相应的教育业和科研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白酒一般都是瓶装,量少,对包装的需求很大,而且对包装的质量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因此白酒产业的迅速发展能极大地带动上游包装业的发展,不仅是规模上的进一步扩大,更有质量上的提高。
白酒是餐饮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白酒能提高餐饮业的品味和档次,促进内需。
第五篇:闽南文化的传承及闽南产业的发展
泉州文化的传承及其产业发展
一、泉州文化的地位及意义
泉州是闽南地区的文化宝库。近2000年的陆地开发和海外贸易历史,给泉州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泉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及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也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泉台两地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五缘”关系尤显。两岸人民在悠久的历史活动中共同创造、丰富和发展了闽南文化,精彩纷呈的闽南文化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纽带。泉州文化不但具备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等闽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其独特的乡土情怀、习俗传承、地域风情,其创造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关系均展示了其对闽南文化的延伸和创新。泉州文化将闽南文化的重拼搏、敢开拓、善机变、恋乡谊、崇正统、乐教育等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泉州文化对闽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泉州文化的传承
泉州和厦门同处闽南地区,厦门最早也是归属于泉州。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可是,现在的泉州比起厦门显得如此逊色,被远远地抛在身后。泉州的软硬件很多方面赶不上厦门,但是,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泉州浓厚的文化底蕴却是厦门可望而不可及的。关键在于泉州一味地在经济领域追逐,忽略了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忽视了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整合泉州文化资源,增强城市的软实力,这是形成泉州的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先有传承才能发展。泉州人对本土文化的淡漠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加以保护,本土文化总有一天将离我们远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说闽南话
闽南文化以闽南方言为载体,存活于闽南方言通行的社会之中。随着闽南人足迹的蔓延,国内外认同闽南文化、生活在闽南方言圈的,大约有6000多万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闽南人的变迁,它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可是,不知道
第 1 页 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人特别是小朋友们开始不说闽南话了,他们的交谈完全是普通话。普通话的推广固然重要,但闽南人应该学会说闽南话。要挽救闽南语这个“活化石”,可以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学校可以开设闽南方言课程,不管是本土的还是非本土的学生,都可以一起学习。一方面,教会学生说闽南话;另一方面,可以传承和发扬闽南方言与文化。
(二)开设泉州文化推介班
泉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悠远的历史,有多彩的民俗,它的宗教、饮食、建筑艺术、民间工艺、旅游等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元素。可是,即使是本土人士,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渠道接受全面的泉州文化教育。开设泉州文化推介班,让更多的人了解泉州文化,激发大众对泉州文化的追溯,在探索中传承和推广。
(三)开设泉州地方戏曲艺术班
地方戏曲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成为当地大众喜闻乐见的演剧形式。中国的地方戏曲遍及有300多种,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昆曲、评剧、粤剧、淮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泉州的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南音、拍胸舞等地方文艺表演,在多种文化交流活动中都享有美誉并多次获奖。它们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而且有的表演艺术技术含量也相当高超,可是在泉州本地的影响力都相当有限更不用说在全国。开办泉州地方戏曲艺术班,拓宽传播渠道,增强其地方影响力,将其表演艺术普及化。这样不但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泉州地方戏曲,也有助于在时代精神的表现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
三、对于泉州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整合博物馆资源,建设文化历史推介平台
泉州目前有十几个博物馆,但是小而散、乱而杂。可以将博物馆产业化运作,全部展品统一管理,重新梳理。分设不同的展馆,如“泉州城市发展馆”、“泉州
第 2 页 民俗馆”、“泉州工艺馆”等等,配备专职的讲解人员,展现泉州各个层面不同元素的历史发展脉络。
(二)整合地方戏曲资源,建设艺术推广平台
建设一个高端的艺术文化中心,将泉州当地戏曲表演纳入其中,定期演出,还可以邀请全国各地的地方戏曲表演团体进行艺术交流。一方面丰富本地的娱乐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形成一项新的旅游资源。
(三)整合民间资源,建设视听传播平台
泉州自古以来,民间就流传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有许多富有哲理古语、歇后语,还有许多简单有趣的童谣。将这些民间素材收集整理,制作为书籍或是闽南语电影、电视剧、动漫等视听作品,打造成文化精品。不但可以传播泉州的人文风貌、语言艺术,还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四)推动现有平台的产业化发展
相比于省内大部分城市来说,泉州的服务业还是比较发达的。但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少有人从更深更高的角度去发展这些平台。众所周知,泉州茶业很发达,茶馆也不少,但是真正懂茶、会品茶的人不多。茶馆是一个很好的茶文化推广平台,但是大部分茶馆只是为了卖茶。如果能在品茶这个过程中,融入茶文化的介绍,品茗知识的传播,泡茶艺术的演绎,树立茶文化的形象,这对茶业产业化发展是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的。
泉州不仅要传播已有的传统成就与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整合现有资源,推动泉州文化产业化发展,在教学、传播、管理、营运中,经过有体系与组织的计划将泉州的文化实力播扬出去,用一流文化建设一流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