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导师小组:师生共同拥有的家园
导师小组:师生共同拥有的家园
本报记者 叶莎莎
长期以来,在大学教育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现象。一方面,专职教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上完课就走,学生平时很难见到他们;另一方面,学生们在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又急需要教师的全面指引,而辅导员并不能够完全满足他们的要求。从上学期起,西南财经大学在全校范围内推行了导师小组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育人和专业辅导上的优势,密切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起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初步构建起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学生教育新模式。
1、导师小组“导”什么
2005年9月,为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育人作用,“导向、导学和导心”,建立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搭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平台,西南财经大学启动了导师小组制度,引起广泛关注。
一种新型师生关系的诞生
有一个很久以前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故事。
1918年的一天,傅斯年和罗家伦来到了大学者胡适的家,与他探讨“文学革命的种种主张”。刚开始时,两个学生还“客客气气地向胡教授请教”,后来熟悉了,师生之间的讨论变得“最肆无忌惮”,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这种自由的讨论和平等的对话,给当时的傅斯年等人带来极大的影响。这以后,他们与胡适保持了终生的友谊。
“早年的导师和学生是一种十分亲密的关系。那时候的教育方式是聊天式的教育,老师和学生海阔天空地乱谈,谈人生的各个方面。”某种程度上,学生多半对导师有一种精神依赖。
事实上,学生需要的不止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教授,更需要教师以学术精神和人格力量与学生进行更广泛、深入的交流,在思想、学习、生活、职业规划、个性发展等方面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引导和帮助。西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封希德教授认为,目前辅导员制度并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们的多种需求。
在西南财经大学的调查中,一些数字引起了学校的重视:学生对自己学习总体情况满意的仅占3.93%,有45.1%的同学表示不满意,对专业情况不了解的占43.51%,对考研和就业表示迷惑的占64.71%。学校发现,本科生在学科专业情况、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都非常渴求得到专业课教师的指引,学生们在希望得到的帮助中,罗列了“考研及就业指导(53.93%),学科前沿及发展动态介绍(31.38%),掌握好的学习方法(54.91%),如何进行人际交往(41.18%)”等内容,而这些内容辅导员往往难以满足。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创新。要不断深化育人意识,自觉坚持育人在学校教育的中心地位,把育人有机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在一次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封希德教授的这番话为全力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描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5年9月,在广泛听取师生意见,总结归纳试行的双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经验基础上,一项名为“导师小组”的制度开始在全校推广实施,一百余个导师小组担起了近一万二千名本科生、四千余名硕、博研究生的指导任务。
“导向、导学还要导心”
教书育人,学业指导,从理论上讲,凡是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大学老师都应该是导师。
在西南财经大学,“导师小组”这个颇具权威的称呼有了新的诠释。
西南财经大学校长王裕国认为:“导师小组要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对政治思想、专业发展、学习方法、择业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要关心和指导学生的思想进步,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思想,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导师小组要不定期地与所指导学生的辅导员进行沟通,交流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门辅导,解决其实际问题。”
由5-10名不同专业教师组成的导师小组,打破了原来导师或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一对多”的格局,采用“多对一”的导师团队形式,按照“专业交叉、专兼搭配、功能互补”的原则,适当考虑到不同课程、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科之间教师的相互整合,建立起了一支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高素质指导教师团队,在总体上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
党委书记封希德认为,辅导员侧重于对班级日常事务和学生生活进行管理,职责重点在“管”;导师小组则是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进行全方位指导。导师小组制与辅导员制不是重叠也不是替代,而是构建专业教师与政工辅导员“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育人新机制,变辅导员的“一对多”为“多对一”,形成合力,全方位对学生产生引导作用,使“1+1”远大于2。
“要导向、导学还要导心。”王裕国教授认为,导师小组制与研究生导师制最大的不同在于,研究生导师制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而导师小组制更强调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专业化、个性化、亲情化的服务,既要作“经师”更要作“人师”。
“导”学生也“导”老师
导师小组是一个“导师梯队”,除了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还包括教授和副教授所教的硕、博士研究生,这种组织结构使得导师小组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本科生导师制度。
进入导师小组的研究生,一方面弥补了导师们精力不足的现实困境,使本科生有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本、硕、博学生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拓宽了交流的层次。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郑景骥教授认为,“一个导师带三个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这种设置打破了高等教育本、硕、博之间教育相对封闭的窘境。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学生交融,营造出了一个新的适合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
在有意识地按职称结构建立的导师小组团队中,老教授对青年教师的发展方向、研究课题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和帮助,并采取小组内听课、观摩等方式,对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提出评价意见,以加速他们的成长,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同时,导师小组还形成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科研团队。学校鼓励导师小组联合搞科研,以项目的方式建立兴趣小组、课题小组,吸引博、硕、本的学生加入科研团队,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让学生尽早开始系统、科学、规范地参与科学研究。同时,打破过去教研室(组)划分的导师小组,也为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和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展交流提供了有效的平台,集教学、科研和育人为一体的导师制扩大了“师傅带徒弟”的功能,它“导”的不仅仅是学生,而且青年教师也从中受益。
“教书育人”的长效机制
为完善导师小组工作保障机制,学校制定了《导师小组制度暂行办法》,对导师的聘任、组建、工作考核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导师小组职责分明、任务明确、考核有据。
各院系则根据学校的《导师小组制度暂行办法》制定相应的办法与细则,对导师小组的组织领导、组织形式、工作职责及考核等作了专门的规定,确保导师小组有章可循。例如,挑选政治思想素质良好、事业心与责任感强、学识丰富、治学严谨的专业骨干组建了导师小组;各院系院长、主任分别与各导师小组组长签订了导师小组目标责任书;导师小组的考核采取导师自评、学生评议、学校考评相结合的办法,学校考核由学工部会同教务处、研究生部和院系进行。
除了制度上的保证,学校还按照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每生每年100元、硕士生每生每年150元、博士生每生每年200元的标准,专门为导师小组拨出专款,按年初拨付60%,年末考核合格拨付40%的方式直接划拨到教师所在院系,由导师小组掌握,为导师小组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然而,导师小组制终究是一个新事物,在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新问题随即而生。专业课教师教学、科研工作任务本来就重,如何在不减少原工作量的情况下做好导师小组工作?学生对导师小组制认识上存在偏差,积极主动性如何进一步增强?两个校区存在空间距离,如何加强联系,设立专门辅导室,使学生能时刻感受到导师就在身边?如何量化考核工作成果„„尽管如此,着眼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的导师小组制还是得到了师生们的广泛肯定和支持,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2、让温暖和感动陪伴着学生
凝聚着学校良苦用心的导师小组制度在推行之初,遭遇过种种质疑。
由于每个小组需要指导的学生比较多,而老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一时间难以兼顾,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担心这项制度可能会流于形式。然而经过一段时期的运行,师生双方都在导师小组制度中找到了一种全新的感觉。
“老师真够哥们!”
“导师对学生的短信即回、E-mail当晚必回。”在西南财经大学,这已经不止是一条成文的规定,而且自然地演变成师生之间一种很亲密的交流方式。
“同学们用的大部分都是‘动感地带’的手机卡,喜欢发短消息,节省话费。”让2004级保险专业的程鹏甚为感动的是,其所在的导师小组秘书刘科除了向同学们公布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为了方便与同学们交流,还专门更换了一张“动感地带”的手机卡。“这下交流就更方便了!”
活动在缩短师生距离、增进相互了解的同时,践行并检验着师生之间的诚信与守约,架起了心灵的桥梁。“老师够哥儿们!”在多次的导师小组活动后,一位学生用手机短信向导师这样表达了他的谢意。
在导师小组活动中,导师会针对一些学生遇到的普遍问题,开出一些应对尴尬和不快的生活良方,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感受到了来自学校的关怀,学生们的归属感不断增强。2005级信管专业的李转转这样描述中秋节和导师的见面会:“秋日里时有的伤感触到了我们恋家的情怀,那么清晰、那么深刻。但就在今晚,亲切而温馨的导师交流会,导师们幽默、真诚的发言,同学们的笑声一下子让我真切地感到,虽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是‘环顾我左右,胜似在故乡’。这是一个师生交流会,但更是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们与亲人相认、相识、相知的感情交流会。这种家庭般的温暖留在心里,暖暖的。”
成长中的“灯塔”
大学教育中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现象并不鲜见,导师小组制度则提供了一种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制度条件。这种以社会现实为基础、学生发展为主题的新型教育方式,具有更多的启发式或自助式素质教育因素。专业教师直接参与学生的成长设计,增强了育人的实效性及专业含量,使学生在学业发展、职业规划等方面有了明确的方向,减少了成长中的盲目性,学生说:“感觉是航行中有了灯塔”。
一位学生在给导师的邮件中这样写道:“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来到财大已经一年了,对于什么是大学都不是很清楚。与老师和学长的隔离使我们无法接触到先进的大学理念。然而,庆幸的是学校开展了这样的交流活动(推行导师小组制),为我们和老师、学长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使我们能够获得老师的指点,明确自己的位置,确定自己的目标。”
在“创业计划大赛中”,2004级保险专业的学生李鑫更是充分体会到导师小组的好处:“导师不仅为我们提供学习和科研上的帮助,还依托导师小组的力量,联系导师所辅导的研究生学长们,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指导,尤其是我们所需要的其他专业知识。研究生学长们什么专业背景的都有,这真是个资源宝库!”
从长期专职教学角度审视导师小组的集中活动,财政税务学院的张明教授认为,导师小组制度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工具理性有余而人文关怀不足,尤其是对作为“人”的学生所面临的与专业学习有关的发展问题,呈现一定的“专业冷漠”或“教育冷漠”状况,有利于建立一种具有专业人文关怀的“热”或“鲜活”的教育模式。
“我很愿意认真帮助大家”
导师小组以团队的形式出现,起到了一种相互依赖相互推动的作用,它有利于同学之间的相互促进,也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这是一个与学生交流,与其他教师交流的良机,可以促进专职教师认识了解学生,改进专业教学。”在第一次导师小组活动后,张明教授就决定将承担的专业课程主要转变为案例作业和专题讨论,淡化个人讲授。他认为,导师小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学拓展到课外,开辟了课外的团队行动或作业型教学方式,弥补了传统专职教师上课本本教学、下课走人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单调性。
在导师小组活动中,一些针对学生所关心的大学生涯规划、兴趣与能力培养等问题开设的相关讲座,由导师们结合自身的经历进行“现身说法”,受到学生的热烈追捧。
在摸清了学生在就业指导方面的具体需求后,公共管理学院老师侯荔江利用专业知识整理出“西南财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实证分析与思考”的报告,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侯荔江说:“事实证明,充分调研后的指导工作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现在,每一次导师见面活动,仿佛是一个欢乐的节日。许多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走到同学中间,征询意见、交换联系方式,与同学交流具体的工作想法。经济学院郑景骥教授说:“我很高兴一起参加活动,很愿意认真帮助大家!”朴实无华的话语里传递出一位老教授的决心和庄重承诺,也道出了导师们的心声!
3、请让我来帮助你
5-10名教师组成的导师小组,指导25-35名学生,什么样的方式最有效?在西南财经大学,导师小组工作方式也在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中。
报告座谈QQ短信齐上阵
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是目前比较常见的形式。导师小组经常性地与所指导的各种层次的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集体教育活动,如座谈讨论、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并不定期地与所指导学生所在班级的辅导员进行沟通,交流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排解学生在思想、学习或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导师还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通过谈心、短信、电话、QQ、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学生交流,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门辅导和个别辅导。
深入社会实际、深入学生,发掘有针对性的问题并予以解决,是导师小组制的生命力所在。大学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导师小组的指导内容上存在差异,帮助大一学生尽快融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指导大二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培养大三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精神;为大四学生提供就业服务、考研指导、毕业论文写作等指导;夯实研究生的理论基础,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明确定位,有重点地开展主题性教育是导师小组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鼓励创新注重实效
与学校的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按照“注重宏观指导,不在具体细则上多做规定,鼓励院系结合自身特点,多探索、多创新”的思路,在导师小组制建立过程中,许多创新方法不断涌现,各具特色的导师组构成,新颖独特的导师工作载体,为导师小组制度增加了新的内容。
公共管理学院按照“专兼交叉、专兼搭配、功能互补”的原则组建的导师小组,除了本专业教师,还外聘教授、专家以及学校机关优秀的政工干部;工商管理学院建立了导师小组网上指导平台,在学院主页开设导师小组指导系统;财税学院以导师小组组长名字命名该小组,增强老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保险学院实行导师小组秘书制,在集体活动前疏理出同学们关心的问题提交导师,并及时地将导师意见反馈给同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按导师研究领域,建立起若干兴趣小组;金融学院在小组内设读书会、在导师引导下多读书,读好书;法学院、经济学院等鼓励导师组成员之间、导师与学生之间在科研方面合作,将导师组建成一个科研团队;工商管理学院定期召开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例会,搜集整理对导师小组的工作意见和建议,每周向全院教师通报,编印“导师小组工作简报”发到各导师组和各班供交流。
【案例】财政税务学院程谦导师小组第三分组第1次活动日志
时间:2005.11.2周三晚7:00 ̄9:30地点:明德楼109教室参加人:导师1人,硕研3人,本科03级14人(4人因联系问题缺席)。
活动内容:讨论大学后两年的学习目标与行动活动形式:每人发言+穿插讨论针对财政税务专业学习与今后就业选择面临的问题,小组以务实态度在结合社会实际和个人素质与偏好的基础上,展开了较为广泛、深入和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内容和初步结果归纳整理如下:
一、学习目标问题。与高中学习目标单一地针对考大学相比,进入大学后的学习目标由于缺乏唯一性而呈现一定的模糊状态。究其原因,一是因已跨过人生第一道坎,心理和生理客观上需要一定松缓。二是人生进入新的起点,面临着新一轮的多种选择,目标缺乏唯一性而变得模糊。三是随年龄增加,社会阅历开始积累,生活学习逐渐多元化,影响了目标的明确性。
二、跨专业就业问题。财政专业学生的专业对口问题由来已久,就业竞争压力较大,一些同学对专业有抱怨,但同时大家也认识到,跨专业就业是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普遍现象。
三、针对问题的措施:
1、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基本学习目标为考研、考“证”和掌握一门外语。考研需投入基础课和相关理论学习,就业则需结合专业课学习进行相应的执业资格证考取,并在国际化趋势下应掌握一门外语。
2、由于知识与理论积累不够,大家认为,进入“大三”学习,明显感觉理解力、分析力、应用力等,在连贯性、一致性和普遍联系等方面,适应不了学习的要求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必须加强理论及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品质和综合素质。
3、就业竞争是当前社会的基本现实。大家一致认为,没必要“困惑”,应以积极平和的态度应对之,全身心投入学习和锻炼。
四、确立本导师小组的联系方式和活动内容,以及师生间、同学间的学习、就业信息及生活互助制度。
五、对缺席同学,学生组长和导师分别另行补上本次活动内容。
【链接】循循善诱 助你一程
——节选自“经济信息工程学院导师小组活动扫描”
我们总是一味地哀叹甚至埋怨大学能给我们的东西太少,专业能给我们的东西太少,老师能给我们的东西太少
„„但是,我们何尝扪心自问过:自己到底付出了多少?有些人看书为了应付考试,上课为了打发时间,“学习”是因为一种习惯--我们活在一种习惯中,今天这样活着是因为昨天这样活着,昨天这样活着是因为前天这样活着--却从来没有意识到时光和青春就在这“习惯”中悄无声息地溜走了,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究竟掌握了什么,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一天会后悔,没有意识到自己真的应该为将来做点什么了。
何福良老师说,他有一个现已颇有业绩学生,当年曾深更半夜打电话到他家里,就因为想请教一段看不懂的程序;一个外专业的学生天天都去听他的课,认真看书,现在已成为计算机行业的高手„„试问我们当中还有几个对专业对学习如此执著、如此付出的同学?辉煌的背后永远都是心血和汗水,一分耕耘不一定有一分的收获,但是如果没有耕耘那就绝对不可能有收获!
一些同学不看好自己的专业而一味地去羡慕金融、会计等专业。何福良老师说,学计算机的学生有绝对独特的优势,只要专攻某一方面而身怀一技之长,不怕没有前途和未来。只要掌握好一门计算机语言加一种工具,用一句老话来说就是--走遍天下都不怕!
确定了自己要学什么,就应该自主地花精力、下苦功去学,否则的话根本无法与其他专业的人竞争,到头来丢了西瓜,也捡不到芝麻。现在所学的数据结构、数据库、计算机语言、计算机网络、信息组织等等专业课程,现阶段看起来似乎都用不上,但是正是这些基础的专业课程,为我们将来从事的工作打造了一把钥匙,铺垫了一条道路。只有把基础的知识掌握好,才能在将来谋职、从业的时候迅速上手,快速掌握直接的从业本领。
第二篇:师生共同阅读
师生共同阅读
一、读物推荐课
内容:通过教师的过滤、提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目的: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主要方法:书刊、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低年级以有趣的寓言故事、简明的记叙文、易懂的古诗文为主。向高年级学生推荐古今中外的名家之作,题材更加多样,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整本书。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见附件一)
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愿读、乐读,初步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并在阅读中体会感情、陶冶情操。最终使一部分学生脱离了教师的帮助,自己能独立自主的选择阅读材料。
二、阅读方法指导课
内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使之能独立阅读。阅读方法指导课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一种课型。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读书方法,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最终达到“自能读书”。此课型有其现实性和针对性,是针对学生好读书却不得要领,或只看热闹,或纯为猎奇,读书不少收效却不大的现状而设置的。有如下读书方法供参考。
主要方法:1.三读法
浏览性泛读。介绍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对浅显易懂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采取浏览法,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探求性速读。为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
品味性精读。对名篇名著和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谋篇布局,欣赏佳词妙句,经过细嚼慢咽,将其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2.不动笔墨不读书法
圈点勾画,作批注。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
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读书笔记)
制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将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随身携带,随时翻阅和背诵。(读书卡片)
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改写又包括改人称、改写法、改体裁等。(以小作文的形式体现)
3.边读边思考法
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理清文章脉络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一般包括专 题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实 践、畅谈收获等。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评价建议(二)阅读(见附件二)效果:“磨刀不误砍柴工”经过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基本上达到面对不同种类、性质的书籍,采用相适应的阅读方法,不仅速度得到提升,效率更是飞跃式提高。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能阅读更多的书籍,扩大了阅读范围,拓展了视野。阅读速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5-6年级每分钟不少于300字,7-9年级不少于500字;阅读总量3-4年级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不少于100万字,7-9年级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阅读汇报课
内容:阅读汇报课是让学生畅谈阅读收获的一种课型。
主要方法:学生准备汇报提纲。教师提前一周告诉学生,以使学生对前段课外阅读情况进行回顾梳理,选准汇报的内容要点,列好汇报提纲。提纲一般包括:阅读的书名、作者或文章的题目、作者;书或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主要收获,包括思想教育、阅读知识、写作方法、语言积累及其他知识等;疑问、困难或建议。要求学生依据个人实际,抓住一两点生发开去,谈要谈具体,说要说出真知灼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学生能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即使问题幼稚可笑,教师也要加以鼓励。
学生汇报,教师调控。大致按教师启发谈话——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小结的程序进行。汇报形式力求多样,要以学生口头谈收获为主。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之教学建议第五条: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
效果:它不仅有利于巩固和提高阅读效果,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说写能力,还有利于相互启迪,共同提高,收到奇文共赏析、得失寸心知的效果。
四、阅读欣赏课(每周一次的精品指导文章)
内容:阅读欣赏课是选定短小精悍、贴近学生生活、语言生动活泼、形式灵活多样、寓意深刻、情感丰富的文章,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过程,参与讨论、探究、合作学习,形式上可分体裁赏析、写作手法赏析、内容和主旨赏析等
主要方法:自由讨论阶段。讨论可以以同桌为单位,也可以是多人一组。讨论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自由式,也可以是中心发言式。教师可以先确定一些题目,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讨论中要坚持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并重的方针,要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学生上台演讲。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要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局面。
教师小结。教师肯定讨论中出现的闪光点,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指正,还可以将文章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拎出来让学生再思考再认识。教师小结既是对当前课的有力收束,又能为下一节阅读欣赏课蓄势,以使这种课型长期进行。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之教学建议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效果:在学习中掌握科学灵活的学习方法,逐渐形成语文能力,思维上得到启发,思想上受到感染与熏陶,情感上引起共鸣。
精心选择阅读文本。阅读文本要力求短小精悍,贴近学生生活,语言生动活泼,形式灵活多样,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附件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补充: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个性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附件二:
(二)阅读
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要关注其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趣味和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朗读、默读的评价。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可从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默读,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精读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重视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注意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略读、浏览的评价。评价略读,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在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古诗文阅读的评价。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3.写作 写作评价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例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表达是否得体恰当。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也要考察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
·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要注意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
提倡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存留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外,还应有关于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录,以全面反映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第三篇:师生共同成长倡议书
师生共同成长倡议书
全院师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在学院“双一流”建设、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追赶超越等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为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建立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建立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和奋发向上的教学生态环境,围绕学院建设发展,结合教师个人发展规划,我们共同向全院师生发起
“千天向上”,师生共同成长倡议:
1.坚定政治立场,把握政治方向。
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教育事业。
全院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所承担的庄严而神圣的使命,发扬主人翁精神,自觉捍卫职业尊严,珍惜教师声誉,提升师德境界;要将师德修养自觉纳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师德发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改进,将师德转化为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要将师德规范积极主动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践中,提高师德践行能力。
3.增强名师效应,发挥引领作用。
教学名师称号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名师更应以身作则,树立标杆,成为楷模;青年教师作为中坚力量,应守住教师本分,潜心教书育人;老教师要打破定式思维,坚持不懈创新;年轻教师特别是新入职教师更需锤炼,以谦虚的姿态不断学习。名师有责任在课题申报、教学成果、技能竞赛、专业建设、团队建设等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共同打造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准的师资队伍。
4.做强专业特色,打造精品课程。
全院教师应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育,做强专业特色,打造精品课程;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发展“互联网+”教育,以党建为龙头,推进改革创新,构建全面发展、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5.建塑亦师亦友,培养品牌学生。
全院教师教育、引导学生应从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下功夫,谆谆善诱,诲人不倦。学生层次的不同,恰如教师有着不同的层次一样,教师应该使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得到发挥,要因材施教。我们对教育的最根本要求,不是人人都得到优秀,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成长。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自己的高尚人格,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6.抢抓发展机遇,常怀感恩之心。
全院教师应执着于立德树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学院的发展建设离不开每一位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更离不开学院这个平台。近年来,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一带一路”职教联盟的成立等不仅为学院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更为教师、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与交流的平台。因此,要怀有虔诚的感恩之心,感谢学院发展的平台带给我们的机遇与获得感。
老师们、同学们,学院正在卯足干劲加快步伐朝前进,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心系学院发展,支持学院改革,以更深、更细、更实的态度,为真正实现学院的内涵式发展,实现学院内部治理现代化和“全省第一、全国领跑”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奋斗!
第四篇:共同拥有一个家教案设计
《共同拥有一个家》教学设计
民化镇中心小学:谢娟
一、歌曲分析:
《共同拥有一个家》是电视剧《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的主题曲。歌词叙述了孩子关爱被丢弃的“布娃娃”的生动故事。歌曲为四四拍,旋律委婉。全曲分三个段落,均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段的羽调式叙述性较强,旋律围绕主音“6”展开,第二乐段则惟妙惟肖地表达了歌曲主人公对不娃娃的恻隐之心,第三乐段返回羽调式,以附点四分音符与切分节奏强化肯定语气的旋律呈现。结束句的长音更是扩大了“家”的含义,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无限关怀与温暖。
二、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共同拥有一个家》,体现孩子们对弱势成员的关爱,体验动人心弦的“共同拥有一个家”这一主题。
2、知识目标:能够以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了解SOS儿童村。
3、技能目标: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歌表演,以动作表达对布娃娃的关怀和恻隐之心;能够学会表露真情的手语。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歌曲并能够以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进行手语律动表演。
难点:较好地掌握歌曲中的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唱准切分节奏。
四、教具准备: 布娃娃、课件、电子琴、歌谱。
五、教学过程: ㈠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欣赏歌曲《泥娃娃》。
㈡新歌教学
1、配乐故事:《哭泣的布娃娃》导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布娃娃的故事。”(背景音乐:《共同拥有一个家》)“在一个十分寒冷的夜晚,鹅毛般的大学纷纷扬扬地下着,大家都待在温暖的家里,路上没有一个行人(停顿)。突然。路边传来了一个布娃娃的哭声,她哭得那么伤心,那么难过,她为什么不回家?是不是她没有家?是不是她没有爸爸和妈妈?歌曲共同拥有一个家正向我们讲述着这个故事。让我们来听一听,歌曲的主人公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再说一说这首歌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同学们,歌曲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呢?(学生:带她回家,借给她一半妈妈)如果是你遇到了这个可怜的布娃娃,你会怎么做呢?是不是和歌曲中的小朋友一样把她带回家......”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3、“小朋友们都非常有爱心,那么让我们带着对布娃娃的同情和关爱一起有感情的来朗诵歌词”,出示歌词,学生有感请地朗诵歌词,以《共同拥有一个家》为配乐,体验歌词的情境。
4、“歌曲中的主人公和同学们一样,特别有爱心,她同情布娃娃的遭遇,并且给了她帮助,那么,歌曲中的‘我’唱出了自己什么样的心声呢?你体会到歌曲什么样的情绪?我们试着用La音来哼唱歌曲,进一步的感受歌曲的情绪,老师唱一句,小朋友们带上感情轻轻的跟唱一句。”真情流露,触动学生“爱”的心弦。
5、“下面,我们再有感情的唱唱歌词,用声音来表达对布娃娃更多的关爱,老师唱一句,同学们唱一句。”
6、教师讲解歌曲重难点,指导学生唱好附点四分音符和切分节奏,跟着电子琴练习,对歌曲演唱不足的的地方进行指正与教唱。
7、让学生试着连唱整首歌曲,唱完后说一说:“你认为歌曲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
8、师:“歌曲的前半段音区较低,表现了沉重的心情,歌曲的后半段是充满爱心的,热情的,让我们再一次用歌声来表达对布娃娃的爱。”完整地歌唱歌曲,注重歌曲情绪的体现。
㈢拓展知识
1、师:”同学们,布娃娃有生命吗?它真的会哭泣吗?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孩子跟布娃娃有着同样的遭遇,他们是孤儿,真的没有了爸爸和妈妈。她们有没有人关爱?她们有没有家呢?有,瞧,她们生活在一个叫SOS儿童村的地方。”
简介SOS儿童村,多媒体出示SOS国际儿童村的图片资料,触动学生心灵。
2、师“虽然这些孤儿们没有了家,也许永远也找不到亲生的爸爸妈妈,但他们得到了社会许多充满爱心人士的关心和帮助,她们和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家。除了她们,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需要你们关心和帮助的人,想一想:你能为她们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学会关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㈣拓展和巩固学习
1、手语学习:“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2、在《共同拥有一个家》中加上手语表演,为歌曲进行律动练习。
3、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跟随音乐进行手语律动表演,还可以加上其它动作,让歌曲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评选出表演出色的学生,教师给予奖励。
(五)课堂小结
1、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歌曲《共同拥有一个家》,歌声是美妙的,心愿是美好的,我们被爱包围着,爱能带来欢乐,爱能带来希望,请献出你的爱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世界因为你而更加美好,让世界永远充满着爱,让我们行动起来,好吗?
2、聆听《爱的奉献》,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体验中离开教室。
第五篇:家园合作--共同成长
家园合作--------促进成长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孩子的福祉是教育关注的共同焦点。我们的教育应该促进家长和教师成为朋友,促进家庭和幼儿园的良好沟通,促进孩子能在大家的共同关注下健康成长和发展。
我园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江西省幼儿园教育指南》为依据,努力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新型的家园关系。我们将尊重家长、保护家长权利放在首位,视家长为教育的合作伙伴,努力开发家长的潜能,并通过资讯与服务、沟通与交流、支持与参与的途径,改变以往家长被动配合幼儿园教育的局面,逐步确立了家长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教育服务,使幼儿、教师和家长善于合作、互动,促进幼儿、教师和家长共同成长。“家园共育”是幼儿园课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探索园本课程的建构过程中,把幼儿、教职工、家长三大群体视为三个核心,缺一不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一、规范管理,提升办学品质
1、我园依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开展《江西省幼儿园课程指南》的试点工作中,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幼教管理理念和近五年的探索实践,逐步生成和建立了具有本园特色的“家园共育”的管理机制和管理理念,对家园工作的依据、目标、原则、内容、途径、评价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统整,建立了“家园共育”的管理网络,为我园开展“家园共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家园共育”的管理网络图:(略)
2、我们根据家园共育工作的不同内容、性质和需要,先后建立建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家长委员会工作章程》、《家长学校工作章程》、《家长学校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家长行为规范》、《家长的权利》、《家长的义务与职责》、《家园联系常规工作管理制度》、《社会服务承诺制度》等各类工作制度,使家园共育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家园共育工作在制度的保障下正常运转。同时,我们将家长和社区工作列入了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家园共育工作的开展,落实了岗位负责制,加强了专人管理的力度。为了让家长了解我园的办园理念和规章制度,在新生入园时我们通过发放资料和新生家长会议,及时向家长宣传我园有关家园共育方面的要求,让家长在了解幼儿园办园理念、办园宗旨及对家长工作要求的前提下与幼儿园签定“幼儿园、家庭相互承诺协议书”,使孩子一进入我园家长就成为了教育的合作伙伴。
二、实行多渠道、多途径的家园沟通
家园共育,沟通是桥梁。只有幼儿园与家庭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才能达到家园配合一致教育幼儿的目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建立家教宣传专栏:幼儿园和各班都设有家长园地,每月更换一次,向家长介绍保教内容、要求、情感方面培养的目标、手段、措施、生活中应掌握的技能技巧、有关的育儿小常识以及班级、教研组、学校等各方面举行的大活动等等,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学校、班级中的教育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宜方式与教师一起共同教育孩子,达到家园同步的教育效果。
2、开展家长约访:教师每学年安排一次将幼儿家长邀请到幼儿园进行半小时以上的互动交流,并做好约访记录。结合幼儿档案向家长介绍幼儿发展情况,有针对地交流教育方法。
3、上门家访:教师每学年对每位幼儿家访一次,教师走进家庭了解幼儿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情况。新生家访在幼儿还未入园前到家里访问,教师不仅要了解每一位幼儿的家庭情况,更要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并做好记录加以初步分析;同时,还要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基本情况,幼儿入园的一些准备工作,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密切学校和家庭的关系,为新生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4、利用电话访问:对于一些工作较忙的家长,孩子通常由老人接送,与老师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少,对幼儿园的要求也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老师将班级幼儿家中的电话号码、父母单位的电话号码、联系地址进行登记,并将班级教师电话向家长们公布,鼓励家长们通过电话和教师交流。孩子可以随时听听老师的声音与老师联系,家长、老师之间也能简便、及时地相互探讨教育方法、交流教育体会、了解孩子情况。每次交流教师都认真作好记录,电话交流方便、及时,深受家长喜爱。
5、使用家园联系手册:对有需要的家庭建立家园联系手册,每月家长和教师进行书面交流和互动。教师在联系手册上向家长反馈幼儿一个月来在生活、学习、游戏、情感等方面的情况,并对如何实施家庭教育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家长通过联系手册向老师反馈幼儿在家中的表现和家长的心声及愿望,使教育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同时通过家园联手系册加深了老师、幼儿、家长三者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感情交流。
三、支持合作,促进共同成长
1、家长参与管理
提高幼儿园办园水平,家长最关心;了解孩子在园的发展情况,家长有知情权;改进和提升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家长有发言权。因此,我们非常关注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情况,注意倾听家长的心声,接纳来自家长的合理化建议。
家长委员:家长委员会是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重要形式,《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五十条明确规定:“幼儿园应成立家长委员会”,同时指出家长委员会的任务是:“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工作计划和要求,协助幼儿园工作;反映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协助幼儿园组织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
2、家长参与活动
组织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是家园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化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园家长的参与是多方面的:
家长会议:幼儿园每学期定期召开全园或班级的家长会议,通过家长会让家长了解本学期的工作,向家长详细介绍幼儿园各项工作及重大事情的举措,如课程情况、收费情况、幼儿园建设等情况向家长们公示,实施园务公开,接受全体家长的监督。
对于新生家长和孩子,为了更快适应幼儿园的工作、生活、熟悉教师,每学年开学前举行新生家长会,从介绍幼儿园、老师的基本情况,到孩子在园的生活作息制度、保教要求、行为准则等等,切实做到让家长放心、称心。
家长开放日活动:面向全体家长开放的教学活动,由最初的一学期一次调整为一个月一次。为了给家长提供方便,家长平时也可随时到园观摩教学活动,让家长看到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自然状态,并通过观摩和直接参与活动,全面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和具体了解孩子在班级集体中的各种行为表现,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孩子的能力、特长。这样,家长对如何实施家园共育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家长也会将意见和要求反馈给老师,达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
家长志愿者活动:家长的潜力是无限的,在特殊时候,家长就是教育的专家。我们让家长走进教室,参与教学,使家长更加了解教师分成了家长助教和家长义工,使家长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原的工作及自己孩子的发展情况。第一,我们根据家长不同的特长和兴趣,将家长则是量力而行,重在参与。如有的家长根据自己的专业组织孩子开展主题探究活动,有的给孩子讲故事,有的参与活动区活动等等。第二、有兴趣的家长还可以参与班级学习内容的制定,如:在主题活动开始前,邀请家长参与主题网络的讨论,共同分析幼儿的发展情况,制定预设的教育计划,分析可利用资源。家长在参与活动中加深了对课程的认识,在为教学活动提供材料时表现得更为积极。
3、参与评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还指出:“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等参与评价的制度。”把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评价摆在了重要位置。在幼儿园开展园本课程建构探索的过程中,家长参与了以下评价工作:
参与幼儿发展评价:家长通过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学习情况的观察记录和填写幼儿发展检核表,通过参与幼儿园的亲子活动,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沟通,了解自己孩子的发展状态,并对孩子的发展情况做出书面评价和对老师提出促进孩子发展的建议。
参与班级工作进行评价:我园各班级根据不同的需要,定期向家长发放各种调查问卷和情况反馈表,了解家长对教育教学、卫生保健、生活管理、服务要求等方面的评价情况,针对不同家长提出的问题进行个别分析,从而制定工作计划、调整工作策略。
参与幼儿园各项工作评价:家长通过幼儿园每学年在全园中开展的家长问卷调查,对幼儿园整体管理、班级管理、师德师风、保教质量、办学水平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和提出发展建议,幼儿园通过对评价结果的统计分析,了解幼儿园各项工作存在的不足和家长的需求,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和改进工作。我园不光让家长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和填写观察表、检核表的形式参与评价工作,还常常邀请家长到幼儿园参与实际活动的评价,如参与孩子的早操活动、环境创设活动、亲子制作活动、经验论文评比活动的评价,充分发挥的主体作用。
四、分享、交流,资源共享
1、开办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幼儿园充分利用自己专业资源的优势,向家长传授家教经验,同时又分享家长的家庭教育经验的有效途径。为了加强对家长学校的管理,我们建立了家长学校校务委员会和工作制度,实施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家长学校学习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集体分享、小组讨论、家教论坛、实际操作、中心发言等,充分发挥了资源共享的作用。
2、专家讲座:邀请幼儿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对家长进行专题理论讲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如何看待孩子的学习?”“家教中的误区”、“儿童心理保健”、赏识教育的理念”等。
3、经验分享:为了利用好家长的资源,我们将家长分成若干小组,围绕不同的话题或同一个话题进行小组经验交流。家长们将自己家庭教育的经验与其他家长分享,然后各小组又将经验进行汇总,在全园或年级组进行团队分享。还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家教论坛活动,家长、专家、老师们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争论、辩论、讨论中分享别人的经验。
我们真诚地希望通过规范管理、沟通交流、支持合作、资源共享的途径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促进幼儿、家长、教师三大人群的共同成长,促进幼儿园与家庭的通力合作,为孩子们的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