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业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共5篇)

时间:2019-05-15 04:3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保险业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保险业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篇:中国保险业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中国保险业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之寿险业的发展

我国寿险业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以来, 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之中, 在经济发展和建设

和谐社会的实践中,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保险“对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具有重要的作用”(江泽民语)。而具体到寿险业来说,它主要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起着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二是通过资金积聚,资金供给,促进经济的增长。寿险业的稳定发展, 关系到我国金融市场的安全,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寿险是管理人的生命价值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随着人类对人的生命价值的重视, 寿险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逐渐被认识和重视。寿险营销是指以保险为商品, 以市场中心, 以满足被保险人的需求为目的。具体地讲, 寿险市场营销包括寿险产品的开发与设计, 寿险营销渠道的选择, 寿险售后服务, 投保人的行为研究等一系列。因此,对于加快我国寿险业发展,还必须理智的分析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当前我国寿险的发展概况

目前, 世界范围内人身保险业务的保费收入已占总保费收入的52.6%, 亚洲则高达7.8%, 而1994年我国人寿保险保费收入仅占总收入的23.2%。截至2005 年2 月, 我国寿险保费下降5.07%。而在北京和上海, 寿险收入下降的幅度分别为12.63%和6.89%。我国现阶段经济繁荣, 人民生活安定, 寿险市场有着良好的前景。但与此同时, 有很多人的保险意识还很淡薄,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个人发生意外风险时, 往往依赖于单位组织, 很少有人能想到依靠保险补偿解决自己的问题, 买方市场还不成熟;另一方面, 我国寿险的卖方市场还很年轻, 保险经营主体少, 从业人员不足, 管理水平还很低, 体制还不健全, 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国的保险公司机构虽然增长迅速, 但质量

并不让人乐观。因此, 我国的寿险市场是一个年轻的, 不完善的, 但同时又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显然, 今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重点应是寿险业务。2 我国寿险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寿险产品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寿险公司的产品是寿险公司启动市场的工具, 是提供保险商品市场的载体。作为寿险公

司开展经营活动起点和重要内容, 险种能否正确的制定和实施, 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生死存亡。在开发险种时, 以市场为导向, 在谋求业务发展的同时, 要做到社会效益与公司利益的有机结合;然而有些寿险公司只注重眼前利益, 应用险种策略时,没有坚持正确的市场导向为原则, 片面的要求业务的增长, 表现为: 2.1.1 盲目的引进开发新产品;引进新产品不考虑自身的经营条件。现阶段中国寿险业保险产品的名字可谓琳琅满目。

咋看上去感到中国的寿险产品真不少, 但做更深一步的研究就会发现各家保险公司的主力险种较为类似, 一般是一家保险公司推出的险种比较好, 其他的保险公司马上就会加以模仿, 局部稍作变动或创新, 换一个名字就推向市场,造成了寿险市场上的产品都多有雷同。

2.1.2 开发或引进新险种时, 不考虑险种利率 故意以高预定利率为条件来吸引业务。具体点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寿 险的需求增多, 人们现在更关心健在时的生活状况。我国寿险的问题是保单中的利率采用预定利率, 在当时我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所以利率比较高。而预定利率是在当时利率基础上制定的, 所以预定利率也比较高。可是大家都知道, 每个国家的经济都是带有周期性的, 我国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增长点, 经济的周期性决定了我国经济总会有走向低迷的时候。当经济低迷的时候, 利率也会随之下降。在下降的这段时期虽然银行利率降了, 担保向公司曾做出过承诺所以保险公司不能降。这样保险公司就面临着资不抵债的。2.2 价格问题

我国寿险市场中费率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是一些保险公司为了吸引客户, 谋求短期

内业务的增长量, 不惜违背市场监管法律法规, 任意降低承保费率, 施行倾销, 排挤竞争对手;或者同市场竞争对手签订费率协议, 不顾风险发生的基本规律, 抬高承保费, 进行费率垄断。2.3 销售渠道面临的问题

渠道对于寿险公司而言, 就是选择中间商进行险种销售活动的行为。寿险公司将险种开

发出来后, 虽然可以凭借公司内部员工进行销售, 但以有限的员工面对较分散的投保客户群, 难以提高销售的效率。因此必须借助于其它的销售渠道来进行分散销售。

就目前的国内寿险市场而言, 寿险代理人和寿险中介为主要渠道。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银行代理渠道上: 主要问题是从银行购买保险得不到专业咨询服务、没有售后服务、产品种类太少, 挑选余地小, 以及银行柜台销售人员误导客户等, 银行保险渠道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邮局保险与银行保险的销售模式基本相同, 但邮局的网点数不及银行, 自有业务不及银行广泛, 因此吸引的寿险客户量次于银行保险。

2.4 产品促销存在的问题

寿险促销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广告, 人员推销, 宣传和营业推广等多种方式, 沟通保险双

方的信息, 为达成保险合同创造条件。其出现的主要问题为: 利用广告等宣传媒介或人员, 对自己提供的寿险商品的保障内容, 承保条件, 售后服务, 赔付条件等做过分夸张和不符实际的宣传或承诺, 误导客户。以激起客户购买本公司寿险产品的欲望;但公司售后服务, 赔付承诺等难以实现。容易引起客户投诉, 保险双方纠纷案增多。我国寿险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拓展有生命力的险种

衡量一个险种是否有生命力, 主要看新订立的合同的件数和新合同的份额有多少, 这

就要看该险种是否能满足不同消费层次,不同收入的消费者需求。这样一个新险种的出台, 即要考虑高收入者的需要, 又要考虑中收入者的需要;即要考虑寿险保障, 又必须考虑储蓄功能。当前, 人们投保寿险, 不仅寻求危机事件时的保障, 还会把投保寿险作为一种投资手段。因此对长期的寿险利率要有一个控制区间, 利率过低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进行投保;过高, 则会使寿险公司亏本。3.2 选择符合市场规律的最优寿险营销渠道

寿险企业在具体的营销渠道选择中, 必须全面考虑所面临的各种影响因素。使选择的营 销渠道能以较低的成本, 较高的利率将保险险种及时的到达投保者手里, 使企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寿险企业在分析各种因素的基础上, 权衡两种渠道的利弊,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进行合理选择。一般而言, 对于刚刚成立不久的, 规模较小的寿险企业, 由于其自身财力, 经营技能以及其他外部种种条件的限制, 适宜采用传统的直销制, 这样即有利于寿险企业稳步成长, 又有利于逐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当然,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市场占有份额的不断增加, 营销技能和经验的迅速积累,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有计划的引入代理制和经济制。而对于规模较大, 声誉较高的寿险企业, 可自行选择既符合企业自身情况, 又符合市场规律的最优寿险营销渠道组合。3.3 科学合理制定价格

价格是寿险营销组合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公司的公众形象。在垄断经营情况下, 人们

对寿险产品缺乏了解, 无法判断价格的合理性, 只能被动接受价格而不能选择价格。在市场条件下, 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消费者数量的多少。保险价格即费率定得过高, 保险消费者支付保险费有困难, 保险需求则下降;保险价格定得过低, 虽说投保数量增加, 但它影响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另外,所定价格如高于同行业同类险种, 竞争能力就会削弱, 从而影响该

险种的保单销售。所以制定任何一个营销险种价格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依据生命表, 运用寿险精算原理, 科学合理制订保险基本费率。同时, 还要根据市场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竞争环境等情况, 确定附加费率, 使费率具有灵活性, 这样才能有助于寿险营销。

3.4 搞好促销手段 3.4.1 广告策划

广告在人寿保险营销中的作用不可小视, 借助于传播媒介来传递信息, 越来越成为消

费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广告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 根据具体情况, 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媒体宣传寿险商品。也可以通过路牌、霓虹灯、灯箱、交通工具等形式加强寿险宣传。广告促销, 主要是让顾客认知公司形象, 从而认同接受它, 最终达到促销保单的目的。3.4.2 公共关系营销

公共营销是一种充分利用公司形象资源而进行的形象策略。这种策略的着眼点就是公

司的形象和信誉, 就是要通过与公众建立、维持和发展融洽和谐的互利关系, 为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利用公司形象融洽的优势, 为公司市场营销活动提供适宜的外部环境, 为公司整体营销战略的顺利实施开辟道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我们可采取以下方法:

1、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公关;赞助公益事业和文体活动;通过经济赔偿职能的实施中进行公 关营销活动。如被保险人一旦发生保险事故, 公司及时赔付或召开现场赔款大会, 邀请新闻媒体参加;

2、利用/ 名人效应, 借名人之口传播公司形象之实。由于公众存在崇尚名流的心理, 寿险信息通过名人再次传递后, 将会产生一种社会心理的放大效应, 人们会纷纷仿效而购买保单。公关营销中不可忽视的一招是情感投资。有一位企业家曾坦言过, 现代商战中, 不在于你占据了多少个商场, 而在于你占据了多少个消费者的心, 占据了消费者心, 你就拥有了一切。赢得上帝的心靠什么? 以情感人, 以诚待人是非常重要的。在寿险营销过程中 同样应注意感情投资。作为寿险营销人员, 要善于用真情实感打动客户, 要时刻牢记客户是自己的衣食父母, 必须待以诚心, 爱心和热心。要学会渗情于服务, 化情于市场。寿险业的快速发展前景

当前, 是我国寿险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期, 改革向纵深推进地增强了人们的保险意识和

寿险的需求。随着我国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高,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剧, 人们的保险意识不断增强。尤其是投资分红型业务广受社会关注。这些都意味着寿险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只要加强战略研究, 把握住正确的发展思路, 知道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划, 我国寿险业现在处于从拓荒阶段向成熟市场加速发展的成长时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拓荒阶段, 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培养了一代中国人的保险意识, 培育了我国寿险市场, 现在寿险业正处加速发展的成长时期, 各寿险公司从高层到基层员工, 万众一心, 加速发展, 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这样的发展思路符合客观事实, 客观需要。落实到工作中, 就可从精神转化成了物质, 实现寿险公司的腾飞。

第二篇:中国保险业代理人诚信问题讨论.

中国保险业代理人诚信问题讨论

保险代理人;诚信;成因;措施一个完整的保险市场由保险人、被保险人、保险中 介三部分构成。现代保险业越来越离不开保险中介,而中介组织中保险代理人是其最主 要的组成部分, 保险代理人的不诚信行为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从这一角度出 发,探讨在保险业的发展中不容忽视的诚信问题。代理人是根据保险人的委托,向保险 人收取代理手续费, 并在保险人授权的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单位或个人。保险代 理人是连接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的桥梁, 常见的保险代理人包括专业代理人、兼业代理人、个人代理人。自 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进入中国以来,我国保险代理人队伍近年来发展 迅速。截至 2006年 12月底, 全国共有专业保险代理机构 1563家, 占中介机构的 74%;全国共有保险营销员 155.8089万人, 同比增加 9.0207万人,增长 6.15%。其中,寿险 营销员 137.5956万人,增长 3.57%;产险营销员 18.2133万人,增长 30.74%。而目 前, 我国保险代理人存在着大量不“诚信”行为, 致使保险行业的社会认同感大大降低, 严重阻碍了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

一、保险代理人“诚信”缺失的成因地位不明确代理 人虽然是为保险公司工作,与公司签订的是代理合同,明确的是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而 不是劳动合同。保险代理人拥有自己的客户群,并不依附于保险公司,自己也是老板, 不算是公司的员工, 也无法享受公司为职工提供的社会保险和各种福利,从某种程度上 讲可以称之为自由职业者。保险代理人虽然接受保险公司的培训,但是因其不是公司正 式员工的编制,其合法权益不能完全得到保障,出现问题责任难以落实。但他们却是营 销的主力,因而,在销售保单的时候受到的约束力不强,个人短期行为明显,也使得保 险代理人的社会认同感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降低。人员素质低

我国对保险代理人实行就业准人制度, 即每一保险代理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资格证 书才能从事这一职业。然而现实是,保监会曾于 2003年降低从业门槛,只要初中学历 就可报考代理人员资格, 从业考试合格率得到了大幅提高。“门槛”的降低使很多人可 以进入这个行业,于是大量的下岗工人,或是家庭妇女,或是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人都 可以去到保险公司。这样做的后果是,保费收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

就涉及到专 业的保险问题时,因为从业人员素质有限,很难做到“最大诚信”。激励措施不当

按照我国制度规定,保险人佣金不得超过实际保费收入的 8%,这一制度对保险代 理人有着激励和约束作用。而现在这种制度并不能激励保险代理人。从被保险人的利益 出发,只要能卖出一笔保单,代理人就有收人,因而保险代理人流动性很强。代理人在

转换保险公司时,没有对续期佣金的牵挂,而一份寿险保险期限往往长达二三十年,代 理人流动频繁, 影响了客户对保险公司的印象。往往受利益驱使难免会出现代理人故意 诱导、欺骗被保险人的现象,使代理人的诚信度大打折扣。对保险代理人法律的监管体 系存在漏洞

目前,我国对保险法代理人适用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民法通则》、《保险法》等相 关规定。实际上,保险代理属于商事代理,这与民事代理有明显的区别,但是我国实行 民商合一,没有独立的商法典,而民法通则中没有专门关于商事代理的规定,这显然不 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保险法》虽然几经修改,但仍然不能适应保险业快速发 展的状况,在很多方面都缺乏法律依据或实施细则,如虽设专章规定保险代理人制度, 增加了关于对保险代理人违法行为实施制约和处罚的条文,但内容却仅限于原则性规 定,在实践中也缺乏可操作性。对于保险代理人的法律地位,保险代理关系的建立,保 险代理的授权及其方式, 保险代理人的权利与义务,保险代理人的基本行为规范等事项 都未作具体的规定,更谈不上对保险代理人实行有效的制约与监管。

二、解决保险代理 中不“诚信”问题的措施明确定位保险代理人的地位

鉴于我国对保险代理人的管理还未走上正轨, 虽然保险代理人属于自由职业者, 但 是保险人对保险代理人的管理有其必要性, 将保险代理人定位于自由职业者有利于保证 其独立平等性。对保险代理人可以设定代理人的福利, 并对业绩优良的代理人实行奖励, 开展各种竞赛,建立稳定、持续的晋升和激励机制,物质的激励会使得他们将个人利益 与公司利益结合起来。改革佣金制度,减少道德风险

对现有的保险代理人佣金制度进行改革, 严格各类保险代理人的佣金制度。适当降 低首期佣金支付率,提高续保期佣金比率,促使代理人提高后续服务,增加投保人满意 度。对从事保险代理业务的新手和长期从事代理业务的保险营销人员, 提取不同比例的 佣金。也可以考虑从佣金中提取部分作为每月固定的收入,或作为底薪以保持代理人队 伍的稳定性,促使保险营销人员向职业化方向发展。此外,保险代理人大部分都是原失 业或未就业人员,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国家应从税收制度上给予扶持。国内一些省份 的地方保监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分步骤地适当上调营业税的起征点, 在很大程度上解决 了保险代理人税负过重的问题,有利于促进保险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保险人有 必要根据观测到的营销业绩变量, 设计一个激励合同对代理人进行奖惩,以促使代理人 选择有利于保险人的“诚信”行为。提高代理人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适当提高保险代理人准入门槛, 运用各种综合的评价指标考核、选聘代理人, 把好 营销员的“入门关”与“质量关”。目前的代理人资格考试过于简单化,只注重代理人 资格考试的成绩, 忽视对营销人员教育程度、实际经验和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素质要求。因此,应该改革现有的资格考试制度,开展系列化的保险营销执业资格考试。首先有一 个基本的资格考试, 获得资格的人可以销售最基本的保险产品。然后, 针对不同的险种、不同阶段的营销人员,有不同的培训、考试,从业人员可结合自身的特点由低级到高级 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此外,保险代理人培训和继续教育作用也不容忽视,加强师资力 量建设,探索建设代理人继续教育网络,并将继续教育试点逐步推广;同时,建立保险 代理人退出机制,对于未达到培训目标,且工作态度恶劣的代理人,取消与之签订的合 同,另聘优秀代理人。完善对保险代理人员的制约体系

对代理人等级评定制度建设, 监管部门应利用现代化技术, 尽快建立代理人的发布 和查询系统。同时,行业自律组织也要发挥相应的作用,行业内部要通过自律组织加强 协作力度,充分实现共享,完善行业,对违规违纪人员公示,改善保险业展业过程中的 不对称,而且严重的还要将其驱逐出保险业,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需要建立 行业统一的信用评级标准, 对优秀的代理人进行宣传和表扬,从正面引导代理人树立诚 信意识、规范行业行为。

三、结语保险行业的“诚信”工作,尤其是保险代理

人的“诚 信”问题,关于到一个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问题。保险行业的从业人员、监管部门都应 当足够重视这一问题,规范行业标准使保险行业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第三篇:中国保险业现状

中国保险业现状分析

[导读]:中国保险业现状如何?有哪些值得欣喜的地方?又有哪些令人担忧的问题?2011年7月16日,中国保监主席吴定富在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年上半年,我国保险业整体上而言运行平稳有序,但仍存在着发案率高、涉案金额大、投诉信件多等问题,亟待监管者着力解决。

每天5元,最高30万保障

和家人一起投保,共同享受9折优惠

这里是推广位以下显示均为向日葵已认证会员,其资料真实可靠。

利润同比增长72.3%,整体而言平稳有序

保险业务平稳健康发展。2011年1-6月,全国实现保费收入8056.6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359.6亿元,同比增长16.9%;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5697亿元,同比增长11.4%。保险公司赔付支出1959亿元,同比增长33%。截至6月末,保险公司总资产5.7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1%。

风险防范取得明显成效。行业整体偿付能力水平明显提升,财务状况总体保持稳健。新华人寿增资140亿元,偿付能力多年不达标问题得到解决。华安产险发行8亿元次级债,偿付能力重新达标。截至一季度末,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降至5家,不达标公司资产总量占比由2010年底的7%降至0.7%。保险案件风险防范取得积极进展,全行业新发生刑事案件数量及涉案金额同比下降40%和51%。

业务结构出现积极变化。从产品看,财产险业务中,在车险业务增速明显放缓的情况下,非车险继续保持均衡较快发展态势,增速比车险业务高11个百分点,占财产险业务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人身险业务中,受结构调整政策导向和新会计准则统计口径变化的影响,万能险和投连险业务占比由去年同期的10.7%下降至0.8%。新单10年期期交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8.7%,增速高出人身险业务7.3个百分点。从渠道看,主要人身险公司普遍出现了个险渠道发展速度快于银保渠道、对保费增量贡献大于银保渠道的现象。个人代理业务占比43%,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电话销售、网络销售、相互代理等新型渠道发展较快,在形成一定保费规模的同时,业务质量稳步提升。从区域看,中西部地区保险业务发展明显加快。1-6月,中部八省市实现保险保费收入1965.7亿元,占全国比重24.4%,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西部十二省市实现保险保费收入1495亿元,占全国比重18.6%,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

经营效益持续向好发展。1-6月,保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489.8亿元,同比增长72.3%。财产险承保盈利状况持续改善,34家财产险公司实现承保盈利,14个大类险种中实现承保盈利的达到12个。人身险业务的效益保持平稳增长,人身险公司利润总额345.1亿元,同比增长15.7%。

资金运用总体安全稳健。截至6月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5.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6%。保险机构适应外部形势的变化,适度调减基金投资,增加银行存款和长期股权投资,资产配置趋于稳健。截至6月末,银行存款占比33.5%,债券占比45.8%,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投资占比13.2%。1-6月,实现资金运用收益1031.1亿元,平均收益率2.1%,保险资金运用总体上实现了安全性和稳健性的要求。

涉案金额5151.8万元,问题致命且不容忽视

快速发展期的同时,保险业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期、全面爆发,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整使保险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金融面临的环境依然复杂,通胀压力居高不下。2011年以来央行连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次上调基准利率。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调整给保险业经营带来了较大挑战。一是寿险业务增长面临压力。受加息影响,部分寿险产品收益率低于银行存款利率,吸引力下降,预计2011年寿险市场整体规模增长有限。同时,部分传统固定收益率产品以及新型产品面临一定退保风险。今年1-5月,寿险公司退保金按照老口径计算达734.8亿元,同比增长72.4%。二是偿付能力充足率波动加剧。资本市场低迷和加息导致公司投资收益下降,部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受到较大影响。三是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加大。由于通胀压力增大及流动性紧缩力度加强,债市收益率低位徘徊,资本市场持续震荡,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增加。同时,在当前形势下,保险公司普遍压缩投资总额,加大长期资产配置,个别公司资产流动性偏低的问题开始显现。

业务模式转型的压力增大。在外部成本上升和政策制约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资源约束对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正在形成,保险市场转型压力进一步凸显。一是劳动力结构变化和富余劳动力减少给现有个人营销体制带来挑战。以“拉人头”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式组织发展模式,与我国日益年轻化、知识化消费群体的保险保障需求不匹配矛盾日益突出。提高素质、稳定队伍、创新模式成为下一步营销体制改革的重点。二是银保渠道面临进一步规范与转型。银行保险业务监管力度的加强,加上信贷紧缩、加息等因素,银保业务增速放缓,预计短期内业务规模可能进一步下滑。三是产险市场高度依赖车险的业务结构面临调整压力。随着汽车销量增速下滑,车险业务增速放缓,需要不断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市场不规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经过近年来的集中治理,保险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但违法违规行为仍不断发生。一是一些违规行为屡查屡犯。从上半年检查情况看,销售误导、理赔难等侵害消费者利益行为,通过虚假费用、虚挂中介进行变相贴费等非理性竞争行为,虚假赔案、虚假承保农业保险业务、团险业务拼凑保单等违法违规行为仍然存在,部分地区甚至有所反弹,在监管高压态势下违法违规手段更加隐蔽,规范市场秩序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二是新型渠道暴露出管理漏洞和操作风险。个别公司在发展网络销售的同时,网络运营管理没有完全跟上,为网络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公司的电话营销涉嫌侵犯公民隐私,严重损害行业形象。三是案件风险治理形势严峻。今年上半年共发生案件104件,涉案金额5151.8万元。虽然总体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下降,但今年以来呈逐月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保险诈骗和侵占挪用客户保险资金,社会影响恶劣。一些违规经营行为涉嫌犯罪,风险不容忽视。

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值得关注。今年上半年,分红险保费收入占寿险保费收入比重达91.6%,寿险市场“一险独大”的问题日益突出,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一是长期期缴、保障功能强、能够满足消费者真实保障需求的产品发展不足,客户可选择的保险产品形态有限,弱化了保险产品在整个金融产品体系中的竞争力。二是分红险具有保底收益和特殊分红的特性,资金运用收益的高低,对分红险业务的稳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由于分红险占比过高,分红险单一险种的业务波动会造成整个寿险市场的大幅波动。三是过度集中于分红险,在加息条件下需要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率来覆盖成本,客观上会增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压力。特别是在目前日趋复杂的投资环境下,过高的投资回报要求可能会放大风险。

中小保险公司持续发展能力亟需增强。目前,中小保险公司亏损的问题比较突出。从上半年预计利润情况看,共有61家公司出现亏损,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保险公司。从偿付能力充足率来看,处于100%-150%区间的主要为中小保险公司,并且数量由年初的11家上升至14家。部分中小保险公司没有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业务结构单一,盈利能力不强。特别是在当前流动性收紧的背景下,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中小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补充压力较大,可能会出现增资困难。当前,保险市场上中小公司占大多数,而且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还会有新的公司不断进入。中小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直接关系到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小公司一旦出现风险,很容易酿成行业风险。对此,监管机构要高度重视,从政策和制度上加强引导,推动中小公司走差异化和专业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

著名保险专家、中央财经大学郝演苏教授预测 ——人寿保险业将会超越信息服务业,成为未来十年热门行业之一。全国保费收入可观,每年都保持飞速发展;据中国保监会相关数据统计: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1999-2008年中国保费收入增长情况

2005-2009年中国寿险营销员保费收入增长情况(注:2009H1代表09年第一季度)保险业是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

保费规模快速增长

保险从业人员的快速增长

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07年保险从业人员已达204万,其中新进入人员达42万,增长幅度达25%,大量社会主流人群进入保险行业。08年一季度呈加速趋势。2006年全国保费收入达到5,641亿元; 07年底全国保费收入达7035.8亿元,比06年增长24.7%倍。2008年全国各地区实现保费收入9784.1亿,比07年增长39.1%。

政府强力支持与推动

社会变迁:

外生变量不可阻挡的提升保险需求

家庭小型化增加单个家庭风险,提升家庭保险需求。家庭小型化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社会 特征之一。逐渐缩小的户均人口,是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第一,由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人口增长放缓。第二,近年来,中国城市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三代同堂的家庭逐渐减少,更多的是一对父母带一个孩子分离出新的家庭,这样,家庭绝对数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现阶段,我国保险需求更多的还是靠城市家庭推动的。家庭小型化使得个体家庭遭遇风险的因素加大,扩大了家庭的保险需求。

经济变迁:

制度革新中延续保险需求爆发

增长低保险深度预示保险需求爆发增长将近保险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从产业划分角度看,保险 业属于第三产业金融业的子行业,保险业的发展有很大的特殊性,与国民财富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可以说,保险业是财富效应带动下的产业。

人均收入 比较高的国家同时保险消费也比较高,随着收入的增加,保险集中度也同时上升——保险的增长快于潜在经济的增长,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以 后,人均GDP的增加将引起保险深度一个爆发式的增长。当人均国民收入在2000美元到10000美元的时候,平均保费增长是国民收入增长的一到两倍。

从数字看中国保险业现状

中国保险业现状如何?有哪些值得欣喜的地方?又有哪些令人担忧的问题?2011年7月16日,中国保监主席吴定富在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年上半年,我国保险业整体上而言运行平稳有序,但仍存在着发案率高、涉案金额大、投诉信件多等问题,亟待监管者着力解决。

利润同比增长72.3%,整体而言平稳有序

保险业务平稳健康发展。2011年1-6月,全国实现保费收入8056.6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359.6亿元,同比增长16.9%;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5697亿元,同比增长11.4%。保险公司赔付支出1959亿元,同比增长33%。截至6月末,保险公司总资产5.7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1%。

风险防范取得明显成效。行业整体偿付能力水平明显提升,财务状况总体保持稳健。新华人寿增资140亿元,偿付能力多年不达标问题得到解决。华安产险发行8亿元次级债,偿付能力重新达标。截至一季度末,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降至5家,不达标公司资产总量占比由2010年底的7%降至0.7%。保险案件风险防范取得积极进展,全行业新发生刑事案件数量及涉案金额同比下降40%和51%。

业务结构出现积极变化。从产品看,财产险业务中,在车险业务增速明显放缓的情况下,非车险继续保持均衡较快发展态势,增速比车险业务高11个百分点,占财产险业务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人身险业务中,受结构调整政策导向和新会计准则统计口径变化的影响,万能险和投连险业务占比由去年同期的10.7%下降至0.8%。新单10年期期交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8.7%,增速高出人身险业务7.3个百分点。从渠道看,主要人身险公司普遍出现了个险渠道发展速度快于银保渠道、对保费增量贡献大于银保渠道的现象。个人代理业务占比43%,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电话销售、网络销售、相互代理等新型渠道发展较快,在形成一定保费规模的同时,业务质量稳步提升。从区域看,中西部地区保险业务发展明显加快。1-6月,中部八省市实现保险保费收入1965.7亿元,占全国比重24.4%,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西部十二省市实现保险保费收入1495亿元,占全国比重18.6%,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

经营效益持续向好发展。1-6月,保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489.8亿元,同比增长72.3%。财产险承保盈利状况持续改善,34家财产险公司实现承保盈利,14个大类险种中实现承保盈利的达到12个。人身险业务的效益保持平稳增长,人身险公司利润总额345.1亿元,同比增长15.7%。

资金运用总体安全稳健。截至6月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5.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6%。保险机构适应外部形势的变化,适度调减基金投资,增加银行存款和长期股权投资,资产配置趋于稳健。截至6月末,银行存款占比33.5%,债券占比45.8%,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投资占比13.2%。1-6月,实现资金运用收益1031.1亿元,平均收益率2.1%,保险资金运用总体上实现了安全性和稳健性的要求。涉案金额5151.8万元,问题致命且不容忽视

快速发展期的同时,保险业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期、全面爆发,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整使保险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金融面临的环境依然复杂,通胀压力居高不下。2011年以来央行连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次上调基准利率。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调整给保险业经营带来了较大挑战。一是寿险业务增长面临压力。受加息影响,部分寿险产品收益率低于银行存款利率,吸引力下降,预计2011年寿险市场整体规模增长有限。同时,部分传统固定收益率产品以及新型产品面临一定退保风险。今年1-5月,寿险公司退保金按照老口径计算达734.8亿元,同比增长72.4%。二是偿付能力充足率波动加剧。资本市场低迷和加息导致公司投资收益下降,部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受到较大影响。三是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加大。由于通胀压力增大及流动性紧缩力度加强,债市收益率低位徘徊,资本市场持续震荡,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增加。同时,在当前形势下,保险公司普遍压缩投资总额,加大长期资产配置,个别公司资产流动性偏低的问题开始显现。

业务模式转型的压力增大。在外部成本上升和政策制约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资源约束对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正在形成,保险市场转型压力进一步凸显。一是劳动力结构变化和富余劳动力减少给现有个人营销体制带来挑战。以“拉人头”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式组织发展模式,与我国日益年轻化、知识化消费群体的保险保障需求不匹配矛盾日益突出。提高素质、稳定队伍、创新模式成为下一步营销体制改革的重点。二是银保渠道面临进一步规范与转型。银行保险业务监管力度的加强,加上信贷紧缩、加息等因素,银保业务增速放缓,预计短期内业务规模可能进一步下滑。三是产险市场高度依赖车险的业务结构面临调整压力。随着汽车销量增速下滑,车险业务增速放缓,需要不断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市场不规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经过近年来的集中治理,保险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但违法违规行为仍不断发生。一是一些违规行为屡查屡犯。从上半年检查情况看,销售误导、理赔难等侵害消费者利益行为,通过虚假费用、虚挂中介进行变相贴费等非理性竞争行为,虚假赔案、虚假承保农业保险业务、团险业务拼凑保单等违法违规行为仍然存在,部分地区甚至有所反弹,在监管高压态势下违法违规手段更加隐蔽,规范市场秩序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二是新型渠道暴露出管理漏洞和操作风险。个别公司在发展网络销售的同时,网络运营管理没有完全跟上,为网络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公司的电话营销涉嫌侵犯公民隐私,严重损害行业形象。三是案件风险治理形势严峻。今年上半年共发生案件104件,涉案金额5151.8万元。虽然总体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下降,但今年以来呈逐月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保险诈骗和侵占挪用客户保险资金,社会影响恶劣。一些违规经营行为涉嫌犯罪,风险不容忽视。

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值得关注。今年上半年,分红险保费收入占寿险保费收入比重达91.6%,寿险市场“一险独大”的问题日益突出,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一是长期期缴、保障功能强、能够满足消费者真实保障需求的产品发展不足,客户可选择的保险产品形态有限,弱化了保险产品在整个金融产品体系中的竞争力。二是分红险具有保底收益和特殊分红的特性,资金运用收益的高低,对分红险业务的稳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由于分红险占比过高,分红险单一险种的业务波动会造成整个寿险市场的大幅波动。三是过度集中于分红险,在加息条件下需要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率来覆盖成本,客观上会增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压力。特别是在目前日趋复杂的投资环境下,过高的投资回报要求可能会放大风险。

中小保险公司持续发展能力亟需增强。目前,中小保险公司亏损的问题比较突出。从上半年预计利润情况看,共有61家公司出现亏损,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保险公司。从偿付能力充足率来看,处于100%-150%区间的主要为中小保险公司,并且数量由年初的11家上升至14家。部分中小保险公司没有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业务结构单一,盈利能力不强。特别是在当前流动性收紧的背景下,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中小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补充压力较大,可能会出现增资困难。当前,保险市场上中小公司占大多数,而且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还会有新的公司不断进入。中小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直接关系到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小公司一旦出现风险,很容易酿成行业风险。对此,监管机构要高度重视,从政策和制度上加强引导,推动中小公司走差异化和专业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篇: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问题和前景

中国保险业的现状发展问题和发展前景

保险业一直对于发展经济、保障民生、增加就业、扩大内需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国,近几年来,保险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保险业务快速增长,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市场体系日益完善,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监管水平不断提高,风险得到有效防范。

回顾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史,保险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经过了四个发展时期。

第一阶段是在五十年代的初创时期,保险业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国有保险公司,保险业务的发展还处于初级拓荒阶段,业务范围也十分狭窄;第二阶段是在六七十年代的低谷期,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本外币保险业务基本停办,仅保留五大口岸城市的涉外险业务;第三阶段是八十年代的复苏期,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保险业迅速崛起,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多方面广泛的服务,但市场经营主体仍处于人保独家垄断状态;第四阶段是九十年代的发展期,保险业独家垄断的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中外保险公司多家竞争、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新格局。

面对这样的发展势头,权威人士预言,一九九九年,不但是世纪之交的一年,也将成为中国保险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年。从一九九八年底保险体制重大改革,中国保监会的成立,至今年年初占市场份额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中保集团的“分家”,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公司的恢复和改建,至恒康、保诚等四家新的外资保险公司获批准开业,这一切,都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分分合合、撤旧立新,而是标志着中国保险业将面临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即公平有序的竞争时代的来临。据统计,截至一九九八年底,中国境内的中外保险企业有二十五家,各国驻华保险代表处二百零二个,保险从业人员达到十五万人,全国保费收入达一千二百四十七亿元,是二十年前的一千倍,保险增长率比当年GDP的增长高出六点二个百分点。此外,保险业务在规模发展的基础上也出现了结构性的调整,总体结构继续向寿险倾斜,产寿保险结构已由一九九七年的三十四比六十六进一步转变为一九九八年的三十一点六比六十八点四,这样的结构已逐步与亚洲市场接近。展望二十一世纪,中国保险业,尤其是寿险业,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将会迎来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开放与竞争将是保险业发展的主题。纵观保险市场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以下趋势:保险市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

从目前形势分析,保险市场的开放大局已定。有资料显示,截至九八年底,全国共有十四家外资保险分公司和中外合资保险公司获准在中国营业或正在筹建,十七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一十三家保险机构在中国设立了二百零二个代表处,近期又有四家外资保险公司获准在若干城市开业。从开放地域来讲,目前主要集中在上海,但今后将有望在具备一定经济、管理、市场基础的城市予以试行。

同时,保险业监管进一步规范化。一九九八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今后保险业的监管逐步走向规范化。但从目前来讲,地方监管的职能部门尚未建立,某些职责仍由地方人民银行代管。因此,从长远发展看,还应加快健全监管体系,强化监管的广度、深度,并应建立国家、行业、企业三级控制制度,包括来自社会的补充监督。除了以上两大发展趋势外,一些保险业行家认为,“保险市场的日趋专业化”、“保险业竞争的日益多样化”及“法律环境的日臻完善”等课题也理应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在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态势有以下特征。

第一是经营主体多元化。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准入机制的不断完善,新市场主体相继产生。不仅不断有新的保险公司进入市场,而且在保险公司的专业化经营和组织形式创新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同时还增设了一批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促进了市场的竞争。从趋势看,各种类型的市场经营主体的数量还将进一步增加。

第二是运行机制市场化。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投保人等市场主体通过市场机制发

生联系和作用。市场经营主体依法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所有公司,不分组织形式、不分内资外资、不分规模大小,均有平等垢竞争 地位;产品、费率、资金、人才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竞争主体平等、竞争规则公正、竞争过程透明、竞争结构有效,市场效率逐步提高。

第三是经营方式集约化。保险公司经营 观念转变,树立科学发展观。在经营过程中,以效益为中心,以科学管理为手段,加大对技术、教育和信息的投入,实现公司科学决策,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为社会提供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第四是政府监管法制化。政府监管拥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力的监管体系,形成相对稳定的监管模式,具备有效的监管手段,从而实现保险监管的制度化和透明化。政府对保险业的监督管理、引导扶持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第五是行业发展国际化。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市场,外资公司在我国保险市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癸未范围内分散风险,使国际再保险市场对我国保险产品和定价的影响力加大。随着保险公司境外融资和保险、外汇资金的境外运用,国际金融市场对我国保险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内保险业将逐步融入国际保险市场,成为国际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要求中国保险业的经营管理要更加符合国际惯例。

第六是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2006年全国保费收入达到5,641亿元,是2002年的1.8倍,在世界排名第9位,比2000年上升了7位。也就是说,中国保险业的国际排名平均每年上升1位。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保险公司110家,其中外资公司43家,比2002年底的22家公司增加了21家;中国保费收入达7035.8亿元,是2002年的2.3倍,同期,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达420亿元,是2002年的9.1倍;外资保险占全国市场份额的5.9%,比2002年增加4.4个百分点。2008年全国各地区实现保费收入97840966.41万元。

中国作为一个潜力无比巨大的对外完全开放的市场,对国际保险资本有着非同一般的吸引力,许多国际知名的保险企业已把在中国发展业务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来安排,对于中国的保险企业来说,这就意味着如果要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适应这一国际化发展的潮流,中国保险行业已步入高速发展期,保险行业的经营模式也向着多元化发展,未来中国的保险业发展前景看好。

第七是投资渠道稳步拓宽。2007年是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稳步拓宽的一年。受益于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扬和投资渠道的拓宽,2007年1至11月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6万亿元,收益率达10.87%,为近年来最好水平。自2007年4月保监会将保险资金入市比例从5%调高至10%后,保险机构在一、二级市场的活跃程度不言而喻,保险巨头身影频现,中小险企相继加入,各保险公司投资股票的比例直逼上限。当然,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绝不会仅仅局限于A股市场。2007年7月,中国保监会公布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保险机构海外投资不得超过上年末总资产的15%,投资范围包括固定收益类、股票、股权等产品。保监会批准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运用不超过上年末总资产15%的自有外汇资金和人民币购汇资金,投资香港股票市场和重大股权项目。

第八是保险监管水平提高。加入WTO以后,我国保险监管的法制环境将产生重大变化,保险监管将更加有法可依。与WTO规则不一致、与中国政府承诺相冲突的保险监管法律、法规和制度将得到修改或废止。同时,还将有许多反映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保险新法规面市,保险公司与市场经济体制及国际惯例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活动将得到法律的认可。《保险代理公司管理规定》、《保险公估公司管理规定》、《保险经纪公司管理规定》等已经于2002年1月开始生效。在监管实践方面,保险监管将进一步体现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依法、审慎、公平、透明和效率的监管原则。监管方式和监管重点也将产生重大变化,从运动式、间歇式、大清理转向常规的间接监管,在继续坚持市场行为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并重的前提下,逐步向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监管方式过渡。2006年出台的一个文件《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稳步推进保险公司的综合经营能力,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险公司。我国保险业正积极探索与银行业、证券业,进一步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多元化和综合性的保险。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促进保险业综合经营、健康、稳定的发展。2007年中国保监会颁布了《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再保险市场中长期发展方向、目标与政策。

在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原则下,保险公司经营风险预警系统、经营信息披露制度、首席精算师登记认可制度、保险公司评级制度和保险法定会计制度将逐步建立。同时,还将建立监管部门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新闻发布和公告制度,规范并向社会公开监管部门工作程序和审批程序,对监管部门及其人员的法律、行政与舆论监督和信访投诉制度的建设也将得到加强。保险自律组织建设将加快,比如将在保险行业协会下设各专业委员会,如产险委员会、寿险委员会、保险中介人协会、保险精算师协会、保险会计师协会等。

中国保险业在如此迅猛的发展态势下,中国保险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保险业置身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面临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机遇。

国内经济环境对保险业发展十分有利。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1.4%。支撑经济增长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不断增强,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个阶段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升级,生活要求出现多样化,对住宅、汽车、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健等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明显提升。

国内社会环境对保险业发展十分有利。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公报2007年未全国总人口为132129万人,为保险市场提供了丰富的潜在保险资源,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正在经历着重大变革,商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这一切都正在改变着人们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对风险的态度,引发了人们对保险的需求,为保险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虽然中国保险业拥有十分美好的前景,但要向着健康有利的方向发展,还需要深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保险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思路是继续深化保险业的企业改革,继续落实各项改变措施,将改革不断引入深化,鼓励股份制保险公司,通过吸收外资和社会资金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支持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保险企业。继续培育多层次的保险服务体系,继续培育和发展国际的大型保险集团,允许保险公司根据市场地位和业务发展需要整合内部资源,成为主业突出优势互补的企业集团。完善保险市场的准入机制,增加市场主体,为保险市场注入活力。有侧重地批设专业性的养老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公司、健康保险公司。积极培育再保险市场,支持保险公司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参股设立保险公司,增强我国再保险市场的整体承保能力。规范发展保险中介市场,鼓励和促进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创新经营模式,发挥专业经营优势,逐步建立同意、开放、有序竞争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市场体系。

在深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前提下,我们还要提高监管水平,防范风险。要提高保险业监管水平,加强国际保险监督合作。一是加强偿付能力监管的制度建设,加大对违法违规机构的处罚力度,切实保护投保人的利益。二是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积极探索与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相适应的监管方式和手段,及建立动态的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监控模式。三是加强与国际保险监督管理协会的合作。继续深入、广泛地学习国际保险业监管的先进经验,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逐步实现保险业监管的国际化。

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有利于应对灾害事故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稳定运行。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和交通、生产等各类事故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巨大。由于受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企业和家庭参加保险的比例过低,仅有少部分灾害事故损失能够通过保险获得补偿,既不利于及时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又增加了政府财政和事务负担。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建立市场化的灾害、事故补偿机制,对完善灾害防范和救助体系,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保障需求。我国正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保障需求不断增强。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参加商业养老、健康等保险,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全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间接融资比例过高,影响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利于金融风险的分散和化解。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更为突出。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发挥保险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协调发展,对健全金融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有利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提高政府行政效能。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必须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手段,不断改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积极引入保险机制参与社会管理,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推进公共服务创新,对完善社会化经济补偿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保险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是世界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保险业必将在开放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第五篇:保险业诚信问题调查

保险业诚信问题调查

摘要:近几年来,诚信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人大代表的提案、政府官员的讲话中频频出现。本文从保险行业出发,以最能体现诚信价值的保险领域为研究对象,对日前国内保险业的诚信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出其现状,形成原因,及其对它的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保险业诚信

在我国,诚实信用原则,不仅在《合同法》,而且在《保险法》当中都作了特别的强调。《保险法》将诚实信用原则特意独立地规定为一条,其立法意旨就是特别强调保险活动必须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突出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法中的地位。最大诚信原则是保险产业也保险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石。

一我国保险诚信现状

目前,保险业的社会信誉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一些单位忽视甚至践踏信用的现象较为普遍,市场中的种种失信行为已导致了严重的信用危机。

1.造假问题屡禁不止。有些保险机构在任务压力和利益驱使下,实行“一明一暗两本帐”,帐目数据失真,而且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向上级公司和监管机关提供假数据、假报表,采取欺上瞒下的手段,套取政绩和经济利益,严重影响了经营核算的准确性和监管的有效性;采取“卖单”、“埋单”、“鸳鸯单”等不法手段,向投保人出具假保,提供假收据,侵吞保费,损害了被保险人利益。“制假售假”行为不扼制,不但会损害当前利益,更重要的是造成行业信誉的缺失,为保险业的未来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埋下严重隐患。

2.违法违纪时有发生。有的保险机构无视财经纪律,不顾三令五申,采取截留、挪用保费,违规使用手续费,虚增赔款金额等隐瞒转移收入、虚列支出的手段私设帐外帐、“小金库”,还有的用于购置营业楼、汽车等帐外资产以及支付招待费等。

3.误导、欺诈客户行为相当严重。随着万能、分红等人身保险和投资保障型财产保险新型产品的上市,个别保险机构和一些保险营销员夸大产品功能,掩盖免责条款内容回避或者故意隐瞒险种存在的风险;采用“杀熟”的做法诱使亲朋好友投保;售前服务殷勤,售后服务冷淡等等,扰乱了市场秩序,侵害了广大被保险人的权益,使保险业信誉受到严重损坏。

4.相互诋毁现象呈蔓延之势。表现在有的公司利用各种手段唆使个别媒体登载或转载对竞争对手不利的文章;将不利于竞争对手的材料复印后大肆散发;假借记者或他人之手发表文章攻击竞争对手;在企业内部发布贬低其他公司的宣传材料并利用网络散发等,结果往往导致两败俱伤,对保险公司的商业声誉和企业形象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5.大量非正式机构亟待规范。这些机构,游离于上级公司和监管机关监督之外,影响正常的市场秩序,不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损害了保险业的社会形象,必须予以彻底规范。

二、我国保险业诚信现状的成因

1.制度缺陷

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

从诚信的保障机制来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健全的国家,会从制度上保证诚实守信的合法权益,诚信的人会获得更多的交易和赢利机会;而在一个不守信用的社会中,守信用者却将付出代价。在目前我国的保险市场上,由于社会信用基础薄弱,信用的保证主要是基于人的伦理道德要求,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驱动下,出现了利己主义动机,产生违反诚信原则的道德风险。

(2)保险信用法规建设滞后

尽管我国保险信用法制建设有所进展,但与高速发展的保险经营活动相比仍显滞后。目前,我国对违背诚信的行为惩罚机制不健全,法律上的惩罚规定尚不完善,经济上的惩罚力度不大,约束机制软化,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从人格、伦理上进行谴责,这就难以抑制失信行为的出现,比如“回佣”。一方不“回佣”,而另一方“回佣”,客户就会被夺走,从而造成遵纪守法却遭受损失,违规失信却增加收益的局面。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势必助长失信毁约的歪风蔓延。

(3)保险诚信管理制度缺失

目前,保险供给者及保险中介者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使保险公司员工及保险代理人的诚信行为具有不完全控制性。当员工及代理人的诚信状况失控超过一定的范围和度,就会弱化保险公司的诚信能力。而我国现行的保险代理人制度是一种松散的经济利益关系,委托人无法实现对代理人合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进而导致代理人偏离委托人的目标,为追求自身利益而产生各种有损委托人和投保人利益的行为。如营销员挪用保费问题,如果没有制度能保证营销员不接触现金,那么这个问题将永远存在。

2.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则客观上为失信行为提供了条件。

(1)对于保险人而言

潜在的投保人总是比保险人更了解保险标的风险状态,保险双方存在信息差别。尤其是在保险定价中,保险人通常使用简便的分类计算法厘定保单价格,但却不能区别不同风险程度的保险标的,从而也就不能确定适合于投保人的保费水平,其最终结果是高风险类型消费者把低风险类型消费者“驱逐”出保险市场,即所谓的逆选择问题。另外,我国《保险法》采取的是询问告知形式,投保人的每次投保资料都是新的,保险人对其真实准确与否无从评估,致使保险人难以根据投保标的的真实风险状况确定是否承保或应以什么样的条件承保。广州保监办在一份调研报告中指出,“车贷险”骗保之所以能得逞,其中一项重要原因是“各保险公司尚未共享有关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的投保人及汽车经销商的信息,保险公司各自为政,给投保人骗贷或一车多贷以可乘之机”。

(2)对于投保人而言

由于保险商品复杂多变,保险服务参差不齐,而人们的保险知识和法律知识又比较欠缺,因此,在保险过程中,投保人(被保险人)方面的信息不对称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信息披露不充分的情况下,投保人事实上在投保前甚至投保后都难以了解保险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以致很难对保险公司作出正确的评价。同时,保险合同是要式合同,是保险公司事先拟订的,投保人只能被动地接受或拒绝,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再加之绝大多数保单条款在表述上所含专业词汇过多,致使投保人看不懂合同,无法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而且赔付时,一般由保险公司解释赔付的条件和拒赔的理由,投保人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抗辩的余

地很小。所以,在保险合同的制定、履行、赔付等一系列过程中,都存在保险人利用其掌握的优势信息损害投保人利益的可能。

(3)对于保险代理人而言

目前,对营销员的考核以业绩为主、佣金实行首期业务佣金和续期业务佣金相结合(首期业务佣金较高,续期佣金则逐年递减)、代理人的违规成本太低、缺乏长效激励机制等,这极大地诱发了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在获得更多代理手续费的利益驱使下,保险代理人在其业务中欺骗保险人、投保人;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阻碍或诱导投保人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片面夸大保险产品的增值功能,甚至误导投保人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基于保险人、保险代理人以及投保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三 对保险业诚信建设的建议

1.打好信用信息建设这个基础。保险业的信用信息建设,首先要确定业务数据、市场运行和监管信息的披露内容和办法,扩大监管信息的披露范围和频度,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将保险公司的基本背景情况、财务数据、受处罚情况、偿付能力等信息对外公开,使社会、信用中介机构和市场主体能够公平、方便、及时地获得必要的保险信息资源,提高信息透明度。其次,要建立从业人员和被保险人的信用档案,建立起全方位的保险信用信息网络,实现保险机构、监管机关和社会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信用中介市场,遵循市场化的原则发展保险征信体系和保险信用评价体系。

2.突出体制改革这个重点。明晰的产权关系是规范经济行为主体诚信行为的制度保证,在产权制度明晰的条件下,交易者的诚信行为才有助于其更好地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产权不清、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是诱发企业短期行为或失信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要通过推进国有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革,推动股份制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保险公司为追求长远利益而恪守信用。

3.强化失信惩戒机制。只有强化失信惩戒机制,加大失信行为成本,才能促使市场行为主体的行为更加规范。建立保险业的失信惩戒机制,要有效发挥法律和市场对失信行为的双重惩戒机制,特别是发挥法律的惩戒机制。要严格按照《保险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肃惩处保险公司、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等市场主体的相关失信行为。探索建立保险市场退出机制,以维护保险业的整体行业信用。

4.培育保险业的诚信文化。要在保险业大力宣传、倡导诚信观念,加强诚信教育,普及信用知识,使市场上的各类行为主体都充分认识到诚信的价值,认识到诚信对企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把诚信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倡导各保险公司把诚信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自觉把诚信建设贯穿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加强对代理人的管理,防止因管理不到位而影响公司的信用,自觉加强对从业人员在法律、政策、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诚信道德水平。倡导各公司增强行业发展的责任感,为塑造保险业良好的社会形象而共同努力。

5.要充分发挥政府推动、行业自律、企业内控和舆论监督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建保险业的诚信体系。保险监管部门要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框架下,重点做好保险业诚信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积极推动保险业的信用立法和制度建设;保险行业协会要真正发挥作用,加强行业自律;保险公司要尽快完善内控制度,提高内控水平;新闻媒体要对保险业存在的不诚信行为及时进行曝光,加强社会监督。

参考文献: [1] 吴定富.加强诚信建设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R].世界经济发展大会报告.[2] 黄小江.保险诚信缺失问题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5,(5):78-79.

下载中国保险业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保险业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餐饮业发展中的竞争问题分析

    中国餐饮业发展中的竞争问题分析 中国的餐饮市场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市场竞争的形势也发生一些新的变化。把握这种变化趋势,研究制定正确的对策,对餐饮企......

    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站推荐]

    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们是在物质技术基础低下的条件下起步的。目前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基础比我们优越得多,它们的方向是朝着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主导化、高......

    中国保险业营销员调查报告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毕业设计 中国保险业营销员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保险行业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进行了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了解到保险业营销员的岗位能力要求......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

    30年的中国保险业28年前从零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保险业经历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在补偿灾害损失、维护社会安定、支持中国的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整个行业发......

    浅谈中国保险业现状

    浅谈中国保险业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保险行业也由从前的不知为何物发展到今天的深入人心,全社会对于保险的认识不断加深。保险行业已经渗入到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例如......

    保险业诚信问题思考(合集)

    保险业诚信问题思考2006-7-3 15:31 金融理论与实践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缺乏诚信是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大问题。根据中国消协最近发布的消息,我国10大领域消费......

    中国保险业的流行语启示

    中国保险业的流行语启示一、保险,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我国保险业曾经在一个时期偏离了基础,从产品的角度看,更多的是偏重理财功能,在保费结构中,风险保费已所剩无几,让人真的看不懂......

    中国保险业繁荣保险理论研究

    一、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必须繁荣保险理论研究繁荣保险理论研究既是中国保险业做大做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又在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