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保险业营销员调查报告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毕业设计
中国保险业营销员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保险行业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进行了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了解到保险业营销员的岗位能力要求;并结合自身的求职意向,分析了自己要成为一名保险业营销员所具备的优势与不足,并据此制订了一份保险业营销员的职业规划。
关键字:保险行业;营销员素质;营销资格证
21世纪是科技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有人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对于保险业来说人才则是它的血液了。当前,高校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而保险业则是由于人才的匮乏制约了其发展,高校就业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脱钩。一方面,保险业的发展急需人才,对人才的要求也较高;而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又不具备保险公司所开出的条件,从而导致了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高校未能达到其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目标。本文着眼于实际,通过对大量事实的叙述,发现中国的保险行业发展前景诱人,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的参与。
一、专业能力分析与择业意向
(一)主修课程
在三年的大学生涯中,我积极学习,在相关的课程中,对于以后从事保险行业有很大帮助。主修的课程中有《旅游英语》、《办公自动化》、《商务现场口译》、《旅游学概论》、《旅游社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现代饭店管理》等教程。还利用课外时间学习了会计知识,我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料,学习医疗保健知识、金融知识、行政管理学等知识,并旁听了市场营销课程、电子商务、心理学,这些知识的积累对于保险营销都是很有帮助的。
(二)所获证书及获奖情况
学习期间,我考取了国家三级秘书证、国家计算机二级证、国家英语六级证书。另外,我还通过了会计电算化。通过这些为求职准备了条件,有利于今后顺利从事营销员的工作。
(三)社会实践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我曾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在历下大润发从事
销售部工作,并得到专业的社会技能培训,得到领导的认可,并参加过保险入门知识讲解的相关讲座,也使我对保险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择业意向
通过对自己综合素质和社会状况的客观分析,我具有保险行业需要的初步知识,个人善于交际、吃苦耐劳,我天生比较独立,善于聆听并喜欢将事情清晰而条理的安排好,也喜欢充分收集各种信息,然后根据信息去综合考虑实际的解决方法,开朗、独立、坚韧、宽容、热诚这些品质,都是保险行业营销比不缺少的条件。我具有的品质能适应保险行业。加上个人择业兴趣,我决定毕业后从事保险行业的工作。
二、保险行业的背景分析
(一)行业历史
在中国,现代形式的保险事业是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而传入的行业,进入保险行业前,需要对保险行业的历史有所了解。
1.近代中国保险业的发展
(1)外商保险公司时期
①1805年,经营中国贸易的英国商人在广州开设了于仁保险公司,这是外商在中国开设最早的保险公司,主要经营于英商贸易有关的运输保险业
②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满清政府割让香港,从此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其他较早涉足中国的英资保险公司还有在上海成立的杨子保险公司、太古洋行保险部。
③1877年怡和洋行也设立保险部。因此,在我国民族保险业未产生之前,英资保险公司垄断了中国的保险市场,一切条款、费率都由外商决定。
(2)民族保险业的开创与发展时期
①中国第一家华商保险公司是1895年成立的上海义和公司保险行以及以后的保险招商局。
②1876年清政府洋务派官僚为“求富”,成立了华安保险公司,这是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的保险公司,1878年有设立济和保险公司,后来将这两家合并为一家,称为仁济和保险公司。
③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失败,外国侵略势力在中国进一步扩大,保险业也被外商控制。
④由中国经营的第一家人寿保险公司—中国永年人寿保险公司于1899年成立,开始了中国人的寿险事业。
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的国外保险协会,在中国设立了机构。
⑥1916年,我国成立了中国环保保险公司、永安保险公司等,1917年成立了永安保险公司,初步形成了我国民营保险公司的阵营。战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经济的掠夺,民族保险业发展艰难。
⑦1926年后,中国保险市场出现了新的迹象,中国的银行资本相继投资保险市场,1931年中国银行投资设立了中国保险公司,1935年,由国民党中央银行投资成立中央信托局保险部。在保险业务新兴的时候,太平洋保险公司以太平洋、安平和丰盛三家保险公司组成了一个集团,成为太安丰总管理处,这是我国第一个保险集团。此后,直到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的公司以中国保险公司和中央信托局保险部的实力较强。到1949年上海临近解放时,约有中外保险公司400家左右,其中华商保险公司只有126家。
2. 现代中国保险业的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北京成立。1952年,外国保险公司完全退出中国保险市场。1955年,完全废除保险经纪人制度。1958年,全面停办国内保险业务。1980年,恢复财产保险业务,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复业。1982年,恢复人寿保险业务。1984年,中国人民保险获准成立投资公司,可用部分保险准备金投资。1986年,交通银行组建保险业务部(中国太保的前身),打破了中国人保独家垄断经营的局面。1988年,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正式开业。1991年,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是为交通银行保险业务部。1992年,首家外资寿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成立,引进寿险代理人制度。1994年,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引进外资入股。1995年,第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出台。1996年,开始分业经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业务分拆,组成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和中国再保险公司。首家中外合资寿险公司—中宏保险在上海成立。1998年,中国保险监督读管理委员会成立。太平洋安泰人寿、安联大众、金盛人寿等中外合资寿险公司成立。1999年,保险公司获准通过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大陆首次保险经纪人资格考试。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前身为1949年成立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1996年分立的中保人寿保险公司)。光大永明,信诚(广州)等中外合资的寿险公司成立。平安保险推出第一个投资连结型商品——世纪理财投资连结保险。2000年,中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民生人寿、东方人寿、生命人寿、恒安人寿等中资寿险公司成立。中保康联人寿、恒康天安人寿等中外合资寿险公司成立。中国太保推出第一张万能寿险商品——太平盛世长发两全。2001年,大陆获准加入WTO,美国纽约人寿、美国大都会、日本生命人寿三家外资公司获得业务执照。中国保
险行业协会成立。2002年,保监会取消保险公司投资证券、基金的资格,保险公司在境外运用资金等行政审批项目。泰康人寿推出第一个“保底产品”——银保“放心理财”投连险。2003年,保监会允许外资寿险公司提供健康险、团体险、养老金业务,取消外资保险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的地域限制。2004年,第一家专业年金保险公司——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获准筹建。平安保险在港交所上市。2005年,保监会和证监会联合发布《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金获准直接入市。新生命表获得保监会评审通过。截至2005年底,全国寿险公司近100家,外资公司达40家,外资保险机构在华设立192个办事处。平安银行开业,标志着平安名下的金融控股集团初见雏形。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6)第5号”,对外汇管理政策进行重要调整,保险公司被允许用人民币自有资金购买外汇,进行境外投资。2007年公布的《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针对重大疾病保险所涉及的病种定义做出了统一的规范。
(二)发展前景
展望未来,保险行业发展前景诱人,其主要动力包括:
(1)庞大的人口规模、较快的老龄化趋势与较高的储蓄率。
(2)经济持续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
(3)政策法规大力支持。
(4)风险保障意识得到根本性加强。
(5)终身福利系统的瓦解。
(6)投资环境大大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得到长足发展,保险市场年均增长超过30%。不过,调查也显示,目前我国只有不到10%的人购买了保险,在上海、北京和其他大城市尽管购买保险的人口比例要高一些,但是在中小城市,这一比例就要低很多,百姓还没有形成购买人身保障的意识。简单一个10%加上中国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得出的结果是:我国保险市场必将不断成熟并有一个光明的发展前景。
随着中国保险业进入深化改革、全面开放、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的领域越来越广,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从四川汶川大地震到百年盛事北京奥运、从交强险制度实施到房地产投资解禁、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到参与医疗纠纷调解、从养老社区投资到新农合建设、从农险覆盖面扩大到环境责任保险试点启动„„保险业正在努力提高科学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能力,在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和保障
民生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如今,保险业站在新起点,进入了新阶段,我国正在成为新兴的保险大国。
中国保险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力,中国保险市场是亚洲仅次于日本和韩国的第三大保险市场,同时也是世界第九大保险市场。中国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发展潜力巨大我国目前的保险密度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九分之一,相对于日本人均5张保单,欧美一些国家人均10张保单,在我国就算是发达的北京地区人均保单也只是接近1张。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较强,经济仍具备实现平稳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这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险自身所具有的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孕育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并对保险资金的运用和保值增值提出来更高的要求,此外,自然环境和巨灾风险显著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正迎来了一个巨大的机遇。
(三)目前的人才需求情况
近年来保险业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加大,人才的匮乏与保险业的快速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自20世纪80年代国家为适应保险业发展的需要,首先在南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武汉大学以及中央财经大学等四所大学设立了保险专业,它们为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在当前国内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主体快速增加,外国保险公司不断进入的新形势下,人才资源已成为保险业最稀缺最主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匮乏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瓶颈。加之世界保险业务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因此,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相当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接受世界保险业新信息。
(四)对保险行业员工的职业能力要求
1. 保险公司对学历有较高要求。
学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因此,学历的高低成了衡量一个人是否是人才的重要标准。
2. 保险公司对专业人才需求多样化。
人才的多样化正满足了的需求开办特色保险业务,开拓了公司视野,为保险产品的创新提供了重要条件。
3. 工作经验被保险公司看好,是因为保险公司对工作经验的要求比其它行业更加严格,正是由于人才在保险公司中的特殊作用,所以保险公司对工作经验要求特别严格。
4. 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被保险公司青睐。一个具备交往、沟通能力的领导才能很好地
把组织运作好、管理好,实现组织利益的最大化。
5. 计算机操作作为办公自动化的一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6. 英语能力也被保险公司看重中国加入WTO,中国与外国交往越来越多,涉外保险业
务开展等,而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其在这方面的重要性自然就是不言而喻了。
7. 资格证书越来越得到重。对于《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保险经纪人资格证书》等资
格证书,保险公司与相关机构都有要求。
三、个人能力优势与不足
在大学三年中,我对英语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掌握了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国家六级英语考试,口语也相对流利。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它本身的功用我们不可否认,其在保险业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中国加入WTO,中国与外国交往越来越多,涉外保险业务开展等,而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了。这也是保险公司国际化战略的需要。现在的保险行业岗位需要的不只是外语优秀的人才,还需要对计算机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计算机应用于办公领域,它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样才能在保险业务中一个人独立完成,我在大学期间除了学好英语专业以外,还学习了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获得计算机二级证书,并利用课外时间学习了会计知识。
而在这个岗位中,保险公司对专业人才需求多样化,一个团队通常是由多种人才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保险也不例外,保险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而其中以保险、金融、经济等专业为多,尽管现在我通过了会计电算化,但是对经济、金融类的了解还是很缺乏的,所以在这些方面我还存在了劣势,应该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的努力。
四、个人职业规划
(一)近期规划个人职业规划:
我是一个勤奋好学,诚恳踏实、积极向上,有极强的责任心,善于观察,做事认真,易于沟通的人。这是我的优点,首先我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强化英语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能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尽可能的学习法律、计算机、会计等相关专业的知识。并考取“保险经纪人资格证书”或“通过北美准精算师资格考试”。
步入社会后,我会去中国平安或中国人寿等相关单位去应聘保险营销员的职位。从基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工作。从实践中慢慢积累经验提高业务的水平,以及学习相关的会计知识、法律知识、金融知识、行政管理学等知识。
(二)远期规划
我是一个追求上进的人,想通过几年的在基层的学习与锻炼,最终成为一名保险行业的部门经理。我会在考取“保险经纪人资格证书”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学习金融知识、行政管理学、市场营销课程、电子商务、心理学等,是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经理。
五、小结
现在,中国加入WTO已成定局,国内的保险业被推到了直接面对国际资本竞争的前沿。我国保险市场必将不断成熟并有一个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国的保险公司该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国际经验表明,保险业的人才的竞争是非常的。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生存和发展,国内保险公司必须寻找到更加优秀的人才武装自己。因此,我有志于进入保险行业。
参考文献:
1. 陈炯、寥译:《平安之道》,海天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2. 范恒山、管理年:《中国保险市场》,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3. 王绍清、周天云:《中国保险投资问题研究》,广东经济出版,2003年1月第一版。
4. 《中国保险报》,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5-12发行。
5. 《保险行销》杂志,长春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6. 《2010-2015年中国保险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投顾问出版,2005年8月
出版。
第二篇:中国保险业营销员调查报告
山东xxx学院毕业设计
中国保险业营销员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以自己所学的旅游英语专业以及与中国保险业营销员的关系作为切入点,通过对保险行业的历史与发展的叙述,并结合当今的社会发展情况,根据调查及自身的优缺点,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
关键字:保险行业;营销员素质 营销资格证
21世纪是科技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有人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对于保险业来说人才则是它的血液了。当前,高校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而保险业则是由于人才的匮乏制约了其发展,高校就业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脱钩。一方面,保险业的发展急需人才,对人才的要求也较高;而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又不具备保险公司所开出的条件,从而导致了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高校未能达到其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目标。本文着眼于实际,通过对大量事实的叙述,发现中国的保险行业发展前景诱人,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的参与。
一、专业能力分析与择业意向
(一)主修课程
在三年的大学生涯中,我积极学习,在相关的课程中,对于以后从事保险行业有很大帮助。主修的课程中有《旅游英语》、《办公自动化》、《商务现场口译》、《旅游学概论》、《旅游社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现代饭店管理》等教程。还利用课外时间学习了会计知识,我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料,学习医疗保健知识、金融知识、行政管理学等知识,并旁听了市场营销课程、电子商务、心理学,这些知识的积累对于保险营销都是很有帮助的。
(二)所获证书及获奖情况
学习期间,我考取了国家三级秘书证、国家计算机二级证、国家英语六级证书。另外,我还通过了会计电算化。通过这些为求职准备了条件,有利于今后顺利从事营销员的工作。
(三)社会实践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我曾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在历下大润发从事
销售部工作,并得到专业的社会技能培训,得到领导的认可,并参加过保险入门知识讲解的相关讲座,也使我对保险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择业意向
通过对自己综合素质和社会状况的客观分析,我具有保险行业需要的初步知识,个人善于交际、吃苦耐劳,我天生比较独立,善于聆听并喜欢将事情清晰而条理的安排好,也喜欢充分收集各种信息,然后根据信息去综合考虑实际的解决方法,开朗、独立、坚韧、宽容、热诚这些品质,都是保险行业营销比不缺少的条件。我具有的品质能适应保险行业。加上个人择业兴趣,我决定毕业后从事保险行业的工作。
二、保险行业的背景分析
(一)行业历史
在中国,现代形式的保险事业是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而传入的行业,进入保险行业前,需要对保险行业的历史有所了解。
1.近代中国保险业的发展
(1)外商保险公司时期
①1805年,经营中国贸易的英国商人在广州开设了于仁保险公司,这是外商在中国开设最早的保险公司,主要经营于英商贸易有关的运输保险业
②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满清政府割让香港,从此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其他较早涉足中国的英资保险公司还有在上海成立的杨子保险公司、太古洋行保险部。
③1877年怡和洋行也设立保险部。因此,在我国民族保险业未产生之前,英资保险公司垄断了中国的保险市场,一切条款、费率都由外商决定。
(2)民族保险业的开创与发展时期
①中国第一家华商保险公司是1895年成立的上海义和公司保险行以及以后的保险招商局。
②1876年清政府洋务派官僚为“求富”,成立了华安保险公司,这是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的保险公司,1878年有设立济和保险公司,后来将这两家合并为一家,称为仁济和保险公司。
③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失败,外国侵略势力在中国进一步扩大,保险业也被外商控制。
④由中国经营的第一家人寿保险公司—中国永年人寿保险公司于1899年成立,开始了中国人的寿险事业。
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的国外保险协会,在中国设立了机构。
⑥1916年,我国成立了中国环保保险公司、永安保险公司等,1917年成立了永安保险公司,初步形成了我国民营保险公司的阵营。战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经济的掠夺,民族保险业发展艰难。
⑦1926年后,中国保险市场出现了新的迹象,中国的银行资本相继投资保险市场,1931年中国银行投资设立了中国保险公司,1935年,由国民党中央银行投资成立中央信托局保险部。在保险业务新兴的时候,太平洋保险公司以太平洋、安平和丰盛三家保险公司组成了一个集团,成为太安丰总管理处,这是我国第一个保险集团。此后,直到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的公司以中国保险公司和中央信托局保险部的实力较强。到1949年上海临近解放时,约有中外保险公司400家左右,其中华商保险公司只有126家。
2. 现代中国保险业的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北京成立。1952年,外国保险公司完全退出中国保险市场。1955年,完全废除保险经纪人制度。1958年,全面停办国内保险业务。1980年,恢复财产保险业务,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复业。1982年,恢复人寿保险业务。1984年,中国人民保险获准成立投资公司,可用部分保险准备金投资。1986年,交通银行组建保险业务部(中国太保的前身),打破了中国人保独家垄断经营的局面。1988年,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正式开业。1991年,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是为交通银行保险业务部。1992年,首家外资寿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成立,引进寿险代理人制度。1994年,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引进外资入股。1995年,第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出台。1996年,开始分业经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业务分拆,组成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和中国再保险公司。首家中外合资寿险公司—中宏保险在上海成立。1998年,中国保险监督读管理委员会成立。太平洋安泰人寿、安联大众、金盛人寿等中外合资寿险公司成立。1999年,保险公司获准通过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大陆首次保险经纪人资格考试。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前身为1949年成立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1996年分立的中保人寿保险公司)。光大永明,信诚(广州)等中外合资的寿险公司成立。平安保险推出第一个投资连结型商品——世纪理财投资连结保险。2000年,中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民生人寿、东方人寿、生命人寿、恒安人寿等中资寿险公司成立。中保康联人寿、恒康天安人寿等中外合资寿险公司成立。中国太保推出第一张万能寿险商品——太平盛世长发两全。2001年,大陆获准加入WTO,美国纽约人寿、美国大都会、日本生命人寿三家外资公司获得业务执照。中国保
险行业协会成立。2002年,保监会取消保险公司投资证券、基金的资格,保险公司在境外运用资金等行政审批项目。泰康人寿推出第一个“保底产品”——银保“放心理财”投连险。2003年,保监会允许外资寿险公司提供健康险、团体险、养老金业务,取消外资保险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的地域限制。2004年,第一家专业年金保险公司——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获准筹建。平安保险在港交所上市。2005年,保监会和证监会联合发布《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金获准直接入市。新生命表获得保监会评审通过。截至2005年底,全国寿险公司近100家,外资公司达40家,外资保险机构在华设立192个办事处。平安银行开业,标志着平安名下的金融控股集团初见雏形。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6)第5号”,对外汇管理政策进行重要调整,保险公司被允许用人民币自有资金购买外汇,进行境外投资。2007年公布的《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针对重大疾病保险所涉及的病种定义做出了统一的规范。
(二)发展前景
展望未来,保险行业发展前景诱人,其主要动力包括:
(1)庞大的人口规模、较快的老龄化趋势与较高的储蓄率。
(2)经济持续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
(3)政策法规大力支持。
(4)风险保障意识得到根本性加强。
(5)终身福利系统的瓦解。
(6)投资环境大大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得到长足发展,保险市场年均增长超过30%。不过,调查也显示,目前我国只有不到10%的人购买了保险,在上海、北京和其他大城市尽管购买保险的人口比例要高一些,但是在中小城市,这一比例就要低很多,百姓还没有形成购买人身保障的意识。简单一个10%加上中国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得出的结果是:我国保险市场必将不断成熟并有一个光明的发展前景。
随着中国保险业进入深化改革、全面开放、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的领域越来越广,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从四川汶川大地震到百年盛事北京奥运、从交强险制度实施到房地产投资解禁、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到参与医疗纠纷调解、从养老社区投资到新农合建设、从农险覆盖面扩大到环境责任保险试点启动„„保险业正在努力提高科学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能力,在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和保障
民生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如今,保险业站在新起点,进入了新阶段,我国正在成为新兴的保险大国。
中国保险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力,中国保险市场是亚洲仅次于日本和韩国的第三大保险市场,同时也是世界第九大保险市场。中国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发展潜力巨大我国目前的保险密度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九分之一,相对于日本人均5张保单,欧美一些国家人均10张保单,在我国就算是发达的北京地区人均保单也只是接近1张。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较强,经济仍具备实现平稳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这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险自身所具有的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孕育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并对保险资金的运用和保值增值提出来更高的要求,此外,自然环境和巨灾风险显著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正迎来了一个巨大的机遇。
(三)目前的人才需求情况
近年来保险业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加大,人才的匮乏与保险业的快速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自20世纪80年代国家为适应保险业发展的需要,首先在南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武汉大学以及中央财经大学等四所大学设立了保险专业,它们为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在当前国内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主体快速增加,外国保险公司不断进入的新形势下,人才资源已成为保险业最稀缺最主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匮乏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瓶颈。加之世界保险业务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因此,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相当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接受世界保险业新信息。
(四)对保险行业员工的职业能力要求
1. 保险公司对学历有较高要求。
学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因此,学历的高低成了衡量一个人是否是人才的重要标准。
2. 保险公司对专业人才需求多样化。
人才的多样化正满足了的需求开办特色保险业务,开拓了公司视野,为保险产品的创新提供了重要条件。
3. 工作经验被保险公司看好,是因为保险公司对工作经验的要求比其它行业更加严格,正是由于人才在保险公司中的特殊作用,所以保险公司对工作经验要求特别严格。
4. 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被保险公司青睐。一个具备交往、沟通能力的领导才能很好地
把组织运作好、管理好,实现组织利益的最大化。
5. 计算机操作作为办公自动化的一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6. 英语能力也被保险公司看重中国加入WTO,中国与外国交往越来越多,涉外保险业
务开展等,而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其在这方面的重要性自然就是不言而喻了。
7. 资格证书越来越得到重。对于《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保险经纪人资格证书》等资
格证书,保险公司与相关机构都有要求。
三、个人能力优势与不足
在大学三年中,我对英语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掌握了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国家六级英语考试,口语也相对流利。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它本身的功用我们不可否认,其在保险业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中国加入WTO,中国与外国交往越来越多,涉外保险业务开展等,而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了。这也是保险公司国际化战略的需要。现在的保险行业岗位需要的不只是外语优秀的人才,还需要对计算机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计算机应用于办公领域,它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样才能在保险业务中一个人独立完成,我在大学期间除了学好英语专业以外,还学习了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获得计算机二级证书,并利用课外时间学习了会计知识。
而在这个岗位中,保险公司对专业人才需求多样化,一个团队通常是由多种人才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保险也不例外,保险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而其中以保险、金融、经济等专业为多,尽管现在我通过了会计电算化,但是对经济、金融类的了解还是很缺乏的,所以在这些方面我还存在了劣势,应该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的努力。
四、个人职业规划
(一)近期规划个人职业规划:
我是一个勤奋好学,诚恳踏实、积极向上,有极强的责任心,善于观察,做事认真,易于沟通的人。这是我的优点,首先我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强化英语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能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尽可能的学习法律、计算机、会计等相关专业的知识。并考取“保险经纪人资格证书”或“通过北美准精算师资格考试”。
步入社会后,我会去中国平安或中国人寿等相关单位去应聘保险营销员的职位。从基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工作。从实践中慢慢积累经验提高业务的水平,以及学习相关的会计知识、法律知识、金融知识、行政管理学等知识。
(二)远期规划
我是一个追求上进的人,想通过几年的在基层的学习与锻炼,最终成为一名保险行业的部门经理。我会在考取“保险经纪人资格证书”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学习金融知识、行政管理学、市场营销课程、电子商务、心理学等,是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经理。
五、小结
现在,中国加入WTO已成定局,国内的保险业被推到了直接面对国际资本竞争的前沿。我国保险市场必将不断成熟并有一个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国的保险公司该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国际经验表明,保险业的人才的竞争是非常的。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生存和发展,国内保险公司必须寻找到更加优秀的人才武装自己。因此,我有志于进入保险行业。
参考文献:
1. 陈炯、寥译:《平安之道》,海天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2. 范恒山、管理年:《中国保险市场》,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3. 王绍清、周天云:《中国保险投资问题研究》,广东经济出版,2003年1月第一版。
4. 《中国保险报》,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5-12发行。
5. 《保险行销》杂志,长春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6. 《2010-2015年中国保险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投顾问出版,2005年8月
出版。
第三篇:保险业调查报告
ww w.5 Y k j.CoM文
章 来源
保险业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理财 ”变得越来越流行,逐渐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保险业更是遍地开花,以迅猛的速度流入到人民的生活当中。但是目前保险业究竟如何?其面临的问题又有哪些?以下是我在暑期咨询调查家乡附近一些保险公司及业务人员所完成的保险业方面的调查报告。
一、近年来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一)保险诚信体系建设初步展开
作为保险业发展的基石,诚信日益受到保险业内的重视,诚信体系建设也已初步展开。2003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强调,“越是加快发展,越要注重诚信,搞好服务,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至2010年全国各地保监办、保险行业协会围绕保险诚信体系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保险诚信经营理念得到认同
各保险公司在经营理念中,均能突出强调诚信。如中国人保几十年来秉承“稳健经营,笃守信誉”的经营思想指导业务发展;中国人寿以“诚信负责,稳健发展”为企业宗旨;泰康人寿认为“诚信在保险行业至高无上”;新华人寿在各分公司、中心支公司建立“信用体系建设实施小组”,领导公司的信用体系建设;平安保险公司经国际权威机构认证,获得了AAA级信用等级证书。由此可见,诚信在保险业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的理念已为保险业界广泛认同,这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营销员的诚信状况有所改善
保险营销员曾一度以总体素质较低,诚信水平不高,社会形象较差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经过近年来的治理,营销员的诚信水平有所提高,诚信状况有所改善,误导、欺瞒现象明显减少,失信行为初步得到控制。营销员队伍数量庞大,且直接面对公众,因而可以说他们的诚信状况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保险行业的整体诚信水平。营销员的诚信状况好转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
二、目前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1.造假问题屡禁不止。假数据、假账本、假报表、假保单、假收据现象在保险经营过程中屡见不鲜。保监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打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虽早在2002年就开展了专项“打假”活动,尽管如此,造假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还有许多地下保单的现象在我国东南各大城市屡禁不止。
2.惜赔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保险公司理赔手续繁琐,服务不到位,个别案件拒赔不合理,客观上表现出惜赔现象,在客户中造成不良影响,在社会中形成“投保易、索赔难”、“收款快、赔款慢”的恶劣印象。
3.误导问题并未根治。由于营销机制的不完善,营销员误导问题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减轻,实质上并未得到解决。尤其在一些中小城市,在一些风险意识、保险意识、投资意识较差的客户中,误导、欺瞒现象并不罕见。
4.道德风险防范困难。近年来,我国保险知识普及程度有所提高,但有的人在了解保险后,竟打起了骗保骗赔的主意。投保时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现象屡见不鲜,骗赔手段更是五花八门。2008年以来,发生在全国各地的“车贷险”骗赔案使财产险公司蒙受了巨大损失;而在寿险方面,一些边远地区的保险公司被迫停办医疗险正是因为无力解决投保人无病却常年称病住院问题。
(二)原因分析
1.社会信用基础薄弱影响了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征信数据采集困难,数据开放没有明确规定,信用资料数据库建立滞后,信用法规缺乏,失信行为得不到有效惩治。薄弱的社会信用基础势必影响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
2.保险信用法规建设滞后阻碍了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尽管我国保险信用法制建设有所进展,但与现实的保险经营活动相比仍显滞后及不完善。高速发展的保险业带来许许多多新现象、新问题,有些问题是直指诚信的,比如“回佣”。一方不“回佣”,而另一方“回佣”,客户就会被夺走,从而造成遵纪守法却遭受了损失,违规失信却增加了收益的局面。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势必助长失信毁约的歪风蔓延。
3.保险诚信管理制度缺失制约了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度缺失一方面表现为刚性管理制度缺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必要信息采集制度缺失。刚性管理制度缺失削弱了诚信的制约机制。人性弱点是天然存在的,商务领域仅仅靠道德良心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刚性的信用管理机制,管理者就不得不为人的素质及品质伤脑筋。如营销员挪用保费问题,如果没有制度能保证营销员不接触现金,那么这个问题将永远存在。信息不对称则客观上为失信行为提供了条件。对于保险人来说,投保人的每次投保资料都是新的,其真实准确与否无从评估。在广州的“车贷险”骗赔案中,曾经发现一家保险公司的6个支公司同时为一部车办理了保证保险。广州保监办在一份调研报告中指出,“车贷险”骗保之所以能够得逞,其中一项重要原因是“各保险公司尚未共享有关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的投保人及汽车经销商的信息,保险公司各自为政,给投保人骗贷或一车多贷以可乘之机”。对于投保人来说,由于信息披露不充分,投保人无法掌握保险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无法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只能道听途说地片面了解保险。
4.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体制陈旧落后不利于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目前国内一些保险公司的经营思想仍停留在盲目扩大保费规模上,上级公司对下级的考核体系突出强调保费收入,导致了保险业的大规模扩军和营销模式得变化,而保险公司的增加和追求业绩的体制,导致了有些保险公司业务员的惟保费至上,置公司名誉和客户利益于不顾,当然这也有保险公司的责任。另外,业务员完成保费收入指标(且不论这个指标是否经过科学测算,是否实事求是)不但有物质奖励,还可能加官晋爵,否则,就会遭到惩罚,甚至丢掉“乌纱帽”。同时,基层公司可支配的费用也仅仅唯系于保费收入,多收多花,少收少花,不收不花。这种政策导向驱使基层公司以保费规模最大化为首要经营目标,为达目的,在竞争中任意抬高手续费、降低费率,弱化对营销员的诚信教育等.5.保险公司保险代理人质量和福利问题有待改善。代理人良莠不齐,很多代理人的专业素质和诚信问题,自身对条款不是很熟悉,然后对客户许诺口头支票,而没把产品的条款和利益以及不利的方面讲清楚,导致最后客户觉得上当受骗了,而延伸到对保险的不信任了,有不同保险公司的代理人之间相互攻讦,让客户觉得代理人的素质低下。很多客户由于自身知识
不足,未能及时的使用自身的权利,单听代理人的片面之词,而代理人也未能及时全面的给客户一个解答,因而客户未能及时了解自身的利益保障,产生了最后申请理赔时招到拒赔的现象,让客户觉得保险是骗人的了。
随着保险业的迅速发展,业务员数量也急剧增多,保险公司不为业务员缴纳社保,不把业务员纳入正式员工等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也是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自然会导致骗保,还有投保容易理赔难的情况。
(三)解决方式
我认为,要改变这些现状,首先保险公司招聘代理人时应该更严格,把代理人的专业素质和道德诚信作为聘用的首要条件,一旦录用即要对其进行严格监管,不能只以签单数衡量绩效。然后在合同文书上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客户能更好的理解保险条款,防止产生一些上述的不必要的误会和损失。保险公司和代理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对客户灌输一个正确的保险理念,让客户真正的认知保险,认同保险。由于在权利对比上,客户是出于劣势的,所以现在国家的保险法也在不断完善,制定了更多有利于客户利益的条款。比如新的保险法里就新制定了一条“不可抗辩条款”,可以有力的保障客户的利益了,还有一些条款,代理人未就合同的免责条款向客户做详细解释的,该条款无效,以及投保人有理由相信代理人的代理权的,对代理人作出的超出代理权限的许诺,保险公司应当承担相应的保险责任,而后再追究其代理人的责任。这些条款都能保障到客户的利益,维护保险市场的诚信经营。
ww w.Y k j.CoM文章 来源
第四篇:中国保险业现状
中国保险业现状分析
[导读]:中国保险业现状如何?有哪些值得欣喜的地方?又有哪些令人担忧的问题?2011年7月16日,中国保监主席吴定富在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年上半年,我国保险业整体上而言运行平稳有序,但仍存在着发案率高、涉案金额大、投诉信件多等问题,亟待监管者着力解决。
每天5元,最高30万保障
和家人一起投保,共同享受9折优惠
这里是推广位以下显示均为向日葵已认证会员,其资料真实可靠。
利润同比增长72.3%,整体而言平稳有序
保险业务平稳健康发展。2011年1-6月,全国实现保费收入8056.6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359.6亿元,同比增长16.9%;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5697亿元,同比增长11.4%。保险公司赔付支出1959亿元,同比增长33%。截至6月末,保险公司总资产5.7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1%。
风险防范取得明显成效。行业整体偿付能力水平明显提升,财务状况总体保持稳健。新华人寿增资140亿元,偿付能力多年不达标问题得到解决。华安产险发行8亿元次级债,偿付能力重新达标。截至一季度末,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降至5家,不达标公司资产总量占比由2010年底的7%降至0.7%。保险案件风险防范取得积极进展,全行业新发生刑事案件数量及涉案金额同比下降40%和51%。
业务结构出现积极变化。从产品看,财产险业务中,在车险业务增速明显放缓的情况下,非车险继续保持均衡较快发展态势,增速比车险业务高11个百分点,占财产险业务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人身险业务中,受结构调整政策导向和新会计准则统计口径变化的影响,万能险和投连险业务占比由去年同期的10.7%下降至0.8%。新单10年期期交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8.7%,增速高出人身险业务7.3个百分点。从渠道看,主要人身险公司普遍出现了个险渠道发展速度快于银保渠道、对保费增量贡献大于银保渠道的现象。个人代理业务占比43%,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电话销售、网络销售、相互代理等新型渠道发展较快,在形成一定保费规模的同时,业务质量稳步提升。从区域看,中西部地区保险业务发展明显加快。1-6月,中部八省市实现保险保费收入1965.7亿元,占全国比重24.4%,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西部十二省市实现保险保费收入1495亿元,占全国比重18.6%,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
经营效益持续向好发展。1-6月,保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489.8亿元,同比增长72.3%。财产险承保盈利状况持续改善,34家财产险公司实现承保盈利,14个大类险种中实现承保盈利的达到12个。人身险业务的效益保持平稳增长,人身险公司利润总额345.1亿元,同比增长15.7%。
资金运用总体安全稳健。截至6月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5.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6%。保险机构适应外部形势的变化,适度调减基金投资,增加银行存款和长期股权投资,资产配置趋于稳健。截至6月末,银行存款占比33.5%,债券占比45.8%,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投资占比13.2%。1-6月,实现资金运用收益1031.1亿元,平均收益率2.1%,保险资金运用总体上实现了安全性和稳健性的要求。
涉案金额5151.8万元,问题致命且不容忽视
快速发展期的同时,保险业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期、全面爆发,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整使保险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金融面临的环境依然复杂,通胀压力居高不下。2011年以来央行连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次上调基准利率。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调整给保险业经营带来了较大挑战。一是寿险业务增长面临压力。受加息影响,部分寿险产品收益率低于银行存款利率,吸引力下降,预计2011年寿险市场整体规模增长有限。同时,部分传统固定收益率产品以及新型产品面临一定退保风险。今年1-5月,寿险公司退保金按照老口径计算达734.8亿元,同比增长72.4%。二是偿付能力充足率波动加剧。资本市场低迷和加息导致公司投资收益下降,部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受到较大影响。三是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加大。由于通胀压力增大及流动性紧缩力度加强,债市收益率低位徘徊,资本市场持续震荡,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增加。同时,在当前形势下,保险公司普遍压缩投资总额,加大长期资产配置,个别公司资产流动性偏低的问题开始显现。
业务模式转型的压力增大。在外部成本上升和政策制约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资源约束对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正在形成,保险市场转型压力进一步凸显。一是劳动力结构变化和富余劳动力减少给现有个人营销体制带来挑战。以“拉人头”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式组织发展模式,与我国日益年轻化、知识化消费群体的保险保障需求不匹配矛盾日益突出。提高素质、稳定队伍、创新模式成为下一步营销体制改革的重点。二是银保渠道面临进一步规范与转型。银行保险业务监管力度的加强,加上信贷紧缩、加息等因素,银保业务增速放缓,预计短期内业务规模可能进一步下滑。三是产险市场高度依赖车险的业务结构面临调整压力。随着汽车销量增速下滑,车险业务增速放缓,需要不断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市场不规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经过近年来的集中治理,保险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但违法违规行为仍不断发生。一是一些违规行为屡查屡犯。从上半年检查情况看,销售误导、理赔难等侵害消费者利益行为,通过虚假费用、虚挂中介进行变相贴费等非理性竞争行为,虚假赔案、虚假承保农业保险业务、团险业务拼凑保单等违法违规行为仍然存在,部分地区甚至有所反弹,在监管高压态势下违法违规手段更加隐蔽,规范市场秩序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二是新型渠道暴露出管理漏洞和操作风险。个别公司在发展网络销售的同时,网络运营管理没有完全跟上,为网络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公司的电话营销涉嫌侵犯公民隐私,严重损害行业形象。三是案件风险治理形势严峻。今年上半年共发生案件104件,涉案金额5151.8万元。虽然总体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下降,但今年以来呈逐月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保险诈骗和侵占挪用客户保险资金,社会影响恶劣。一些违规经营行为涉嫌犯罪,风险不容忽视。
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值得关注。今年上半年,分红险保费收入占寿险保费收入比重达91.6%,寿险市场“一险独大”的问题日益突出,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一是长期期缴、保障功能强、能够满足消费者真实保障需求的产品发展不足,客户可选择的保险产品形态有限,弱化了保险产品在整个金融产品体系中的竞争力。二是分红险具有保底收益和特殊分红的特性,资金运用收益的高低,对分红险业务的稳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由于分红险占比过高,分红险单一险种的业务波动会造成整个寿险市场的大幅波动。三是过度集中于分红险,在加息条件下需要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率来覆盖成本,客观上会增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压力。特别是在目前日趋复杂的投资环境下,过高的投资回报要求可能会放大风险。
中小保险公司持续发展能力亟需增强。目前,中小保险公司亏损的问题比较突出。从上半年预计利润情况看,共有61家公司出现亏损,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保险公司。从偿付能力充足率来看,处于100%-150%区间的主要为中小保险公司,并且数量由年初的11家上升至14家。部分中小保险公司没有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业务结构单一,盈利能力不强。特别是在当前流动性收紧的背景下,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中小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补充压力较大,可能会出现增资困难。当前,保险市场上中小公司占大多数,而且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还会有新的公司不断进入。中小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直接关系到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小公司一旦出现风险,很容易酿成行业风险。对此,监管机构要高度重视,从政策和制度上加强引导,推动中小公司走差异化和专业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
著名保险专家、中央财经大学郝演苏教授预测 ——人寿保险业将会超越信息服务业,成为未来十年热门行业之一。全国保费收入可观,每年都保持飞速发展;据中国保监会相关数据统计: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1999-2008年中国保费收入增长情况
2005-2009年中国寿险营销员保费收入增长情况(注:2009H1代表09年第一季度)保险业是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
保费规模快速增长
保险从业人员的快速增长
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07年保险从业人员已达204万,其中新进入人员达42万,增长幅度达25%,大量社会主流人群进入保险行业。08年一季度呈加速趋势。2006年全国保费收入达到5,641亿元; 07年底全国保费收入达7035.8亿元,比06年增长24.7%倍。2008年全国各地区实现保费收入9784.1亿,比07年增长39.1%。
政府强力支持与推动
社会变迁:
外生变量不可阻挡的提升保险需求
家庭小型化增加单个家庭风险,提升家庭保险需求。家庭小型化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社会 特征之一。逐渐缩小的户均人口,是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第一,由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人口增长放缓。第二,近年来,中国城市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三代同堂的家庭逐渐减少,更多的是一对父母带一个孩子分离出新的家庭,这样,家庭绝对数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现阶段,我国保险需求更多的还是靠城市家庭推动的。家庭小型化使得个体家庭遭遇风险的因素加大,扩大了家庭的保险需求。
经济变迁:
制度革新中延续保险需求爆发
增长低保险深度预示保险需求爆发增长将近保险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从产业划分角度看,保险 业属于第三产业金融业的子行业,保险业的发展有很大的特殊性,与国民财富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可以说,保险业是财富效应带动下的产业。
人均收入 比较高的国家同时保险消费也比较高,随着收入的增加,保险集中度也同时上升——保险的增长快于潜在经济的增长,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以 后,人均GDP的增加将引起保险深度一个爆发式的增长。当人均国民收入在2000美元到10000美元的时候,平均保费增长是国民收入增长的一到两倍。
从数字看中国保险业现状
中国保险业现状如何?有哪些值得欣喜的地方?又有哪些令人担忧的问题?2011年7月16日,中国保监主席吴定富在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年上半年,我国保险业整体上而言运行平稳有序,但仍存在着发案率高、涉案金额大、投诉信件多等问题,亟待监管者着力解决。
利润同比增长72.3%,整体而言平稳有序
保险业务平稳健康发展。2011年1-6月,全国实现保费收入8056.6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359.6亿元,同比增长16.9%;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5697亿元,同比增长11.4%。保险公司赔付支出1959亿元,同比增长33%。截至6月末,保险公司总资产5.7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1%。
风险防范取得明显成效。行业整体偿付能力水平明显提升,财务状况总体保持稳健。新华人寿增资140亿元,偿付能力多年不达标问题得到解决。华安产险发行8亿元次级债,偿付能力重新达标。截至一季度末,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降至5家,不达标公司资产总量占比由2010年底的7%降至0.7%。保险案件风险防范取得积极进展,全行业新发生刑事案件数量及涉案金额同比下降40%和51%。
业务结构出现积极变化。从产品看,财产险业务中,在车险业务增速明显放缓的情况下,非车险继续保持均衡较快发展态势,增速比车险业务高11个百分点,占财产险业务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人身险业务中,受结构调整政策导向和新会计准则统计口径变化的影响,万能险和投连险业务占比由去年同期的10.7%下降至0.8%。新单10年期期交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8.7%,增速高出人身险业务7.3个百分点。从渠道看,主要人身险公司普遍出现了个险渠道发展速度快于银保渠道、对保费增量贡献大于银保渠道的现象。个人代理业务占比43%,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电话销售、网络销售、相互代理等新型渠道发展较快,在形成一定保费规模的同时,业务质量稳步提升。从区域看,中西部地区保险业务发展明显加快。1-6月,中部八省市实现保险保费收入1965.7亿元,占全国比重24.4%,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西部十二省市实现保险保费收入1495亿元,占全国比重18.6%,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
经营效益持续向好发展。1-6月,保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489.8亿元,同比增长72.3%。财产险承保盈利状况持续改善,34家财产险公司实现承保盈利,14个大类险种中实现承保盈利的达到12个。人身险业务的效益保持平稳增长,人身险公司利润总额345.1亿元,同比增长15.7%。
资金运用总体安全稳健。截至6月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5.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6%。保险机构适应外部形势的变化,适度调减基金投资,增加银行存款和长期股权投资,资产配置趋于稳健。截至6月末,银行存款占比33.5%,债券占比45.8%,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投资占比13.2%。1-6月,实现资金运用收益1031.1亿元,平均收益率2.1%,保险资金运用总体上实现了安全性和稳健性的要求。涉案金额5151.8万元,问题致命且不容忽视
快速发展期的同时,保险业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期、全面爆发,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整使保险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金融面临的环境依然复杂,通胀压力居高不下。2011年以来央行连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次上调基准利率。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调整给保险业经营带来了较大挑战。一是寿险业务增长面临压力。受加息影响,部分寿险产品收益率低于银行存款利率,吸引力下降,预计2011年寿险市场整体规模增长有限。同时,部分传统固定收益率产品以及新型产品面临一定退保风险。今年1-5月,寿险公司退保金按照老口径计算达734.8亿元,同比增长72.4%。二是偿付能力充足率波动加剧。资本市场低迷和加息导致公司投资收益下降,部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受到较大影响。三是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加大。由于通胀压力增大及流动性紧缩力度加强,债市收益率低位徘徊,资本市场持续震荡,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增加。同时,在当前形势下,保险公司普遍压缩投资总额,加大长期资产配置,个别公司资产流动性偏低的问题开始显现。
业务模式转型的压力增大。在外部成本上升和政策制约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资源约束对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正在形成,保险市场转型压力进一步凸显。一是劳动力结构变化和富余劳动力减少给现有个人营销体制带来挑战。以“拉人头”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式组织发展模式,与我国日益年轻化、知识化消费群体的保险保障需求不匹配矛盾日益突出。提高素质、稳定队伍、创新模式成为下一步营销体制改革的重点。二是银保渠道面临进一步规范与转型。银行保险业务监管力度的加强,加上信贷紧缩、加息等因素,银保业务增速放缓,预计短期内业务规模可能进一步下滑。三是产险市场高度依赖车险的业务结构面临调整压力。随着汽车销量增速下滑,车险业务增速放缓,需要不断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市场不规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经过近年来的集中治理,保险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但违法违规行为仍不断发生。一是一些违规行为屡查屡犯。从上半年检查情况看,销售误导、理赔难等侵害消费者利益行为,通过虚假费用、虚挂中介进行变相贴费等非理性竞争行为,虚假赔案、虚假承保农业保险业务、团险业务拼凑保单等违法违规行为仍然存在,部分地区甚至有所反弹,在监管高压态势下违法违规手段更加隐蔽,规范市场秩序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二是新型渠道暴露出管理漏洞和操作风险。个别公司在发展网络销售的同时,网络运营管理没有完全跟上,为网络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公司的电话营销涉嫌侵犯公民隐私,严重损害行业形象。三是案件风险治理形势严峻。今年上半年共发生案件104件,涉案金额5151.8万元。虽然总体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下降,但今年以来呈逐月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保险诈骗和侵占挪用客户保险资金,社会影响恶劣。一些违规经营行为涉嫌犯罪,风险不容忽视。
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值得关注。今年上半年,分红险保费收入占寿险保费收入比重达91.6%,寿险市场“一险独大”的问题日益突出,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一是长期期缴、保障功能强、能够满足消费者真实保障需求的产品发展不足,客户可选择的保险产品形态有限,弱化了保险产品在整个金融产品体系中的竞争力。二是分红险具有保底收益和特殊分红的特性,资金运用收益的高低,对分红险业务的稳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由于分红险占比过高,分红险单一险种的业务波动会造成整个寿险市场的大幅波动。三是过度集中于分红险,在加息条件下需要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率来覆盖成本,客观上会增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压力。特别是在目前日趋复杂的投资环境下,过高的投资回报要求可能会放大风险。
中小保险公司持续发展能力亟需增强。目前,中小保险公司亏损的问题比较突出。从上半年预计利润情况看,共有61家公司出现亏损,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保险公司。从偿付能力充足率来看,处于100%-150%区间的主要为中小保险公司,并且数量由年初的11家上升至14家。部分中小保险公司没有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业务结构单一,盈利能力不强。特别是在当前流动性收紧的背景下,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中小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补充压力较大,可能会出现增资困难。当前,保险市场上中小公司占大多数,而且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还会有新的公司不断进入。中小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直接关系到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小公司一旦出现风险,很容易酿成行业风险。对此,监管机构要高度重视,从政策和制度上加强引导,推动中小公司走差异化和专业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五篇:浅谈中国保险业现状
浅谈中国保险业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保险行业也由从前的不知为何物发展到今天的深入人心,全社会对于保险的认识不断加深。保险行业已经渗入到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例如乘坐交通工具,几乎都会强制或者自愿购买保险。我们日常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常常购买了各种的意外保险,例如几乎普及了的医疗保险和时下很热门的养老保险。我们每一个人都与保险行业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目前全国共有117家保险公司,其中60家人寿保险公司,52家财产保险公司、5家养老保险公司。保险行业是我国目前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国外的保险行业经历了300多年的发展和健全,到达目前的比较成熟的状态。我国的保险行业从改革开放开始起步,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日益完善,处于朝阳产业。但是和国外发达国际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就目前而言,我国保险还远远没有饱和.,没有保险的人群依然很多,就算是投保人数最多的上海,人均保单也才0.7份.,这个数字远远低于美国的人均3份和日本的人均7份,保险行业的未来前景,依然光明,同时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较快的老龄化趋势与较高的储蓄率;以及经济持续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政策法规大力支持;风险保障意识得到根本性加强;终身福利系统的瓦解;投资环境大大改善。保险行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前景。
尽管我国保险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整体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保险业总体上存在着发展粗放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粗放发展主要体现为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和低效率;而且一些保险公司的业务增长主要依靠增设机构和加大投入谋求外延式扩张,集约经营和内涵式增长的能力不强。使得我国的保险行业在与国外的保险行业竞争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国内的保险行业中普遍存在着不连续性问题,主要是由于销售人员的流动性很大,通过时存在着前期在激励方案的鼓励下,最大限额的放大销售量,后期却不信守在销售时对对客户的承诺,使得人们对于保险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存在着一定的怀疑。保险产品在续期换人接手时不注重对客户关系的交接,由此经常会出现由于客户不满意而出现的退保现象。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我国保险行业在发展结构方面,应当逐渐完善区域结构、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做到区域、市场、产品结构之间的平衡与合理,同时需要增强保险行业处理传统业务与新业务,保障型产品与投资型产品,短期性业务与长期性业务,同时不断地增加对市场的深入的了解,挖掘市场潜力,积极的采取国际化的战略,采取按照国际惯例的方式,将保险行业健康发展的基准定为盈利能力、偿付能力与人才素质 ,以及完善的市场与管理组织结构与机制,是中国保险行业立足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