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闵学林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闵学林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闵学林 一九四六年生于江西省南昌市。一九八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专业研究生班。而后留校执教至今。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八大山人研究会理事、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年五月应邀赴香港名家艺术中心举办【闵学林书画展】。一九九零年应邀参加德国隆尔布吕肯市艺术画廊举办的画展。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在台湾台北市举办【闵学林书画展】。一九九四年三月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联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闵学林书画展】。一九九七年一月应邀参加【意大利国际现代艺术博览会】。同年七月应邀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办【闵学林书画展】一九九九年应邀赴泰国皇家博物馆参展【中国书画展】,并受文化部委托赠画与泰国公主诗琳通及当场书写大寿字贺泰王七十三华诞。
闵学林教授是中国新文人大学意花鸟画的标志性人物。以下附上一九九四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时的艺术研讨会摘要:
时 间:一九九四年三月 地 点:北京中国美术馆
主 持:张立辰(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郎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肖 峰(浙江美术学院院长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
闵学林是我院著名中国花鸟画家,同时又是书法家,在同辈中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佼佼者。
当代中国画的变革已成大势,出路尽管不多处,但在坚持传统背景与开拓现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闵学林是一位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书画家,这种风格是其真性情的显现。他的视觉形式是发自心灵深处对生活之爱的浪花,其风格之形成并非仅仅是某种形式因素创造、选择和组合,而是在终极理念关注下寻找最佳切入点。
在闵学林的创作中,书画同源在现代意义上又重新展开了它的内涵,这正证明了文人画传统在转换在保持和光大了它的存在。闵学林书画展览集中了他十多年来的创作成果,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花鸟画和书法艺术审美结构中的一个新的位置,而闵学林也一定会在一个更新的位置上再次向我们展示他的将来。
郭石夫(北京画院画家、北京中国花鸟画研究会秘书长)
中国花鸟画在近百年来是呈上升趋势的,那么我们这个时代花鸟画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大家都在探索。我觉得闵学林的画属于文人画范畴,是新时代的文人画。从形式上、语言上乃至视觉角度上看这些画都很美,从内涵上看也很丰富且有深度。在性格表现上,作为一个画家,他把自己要说的话,要寄托的思想和情怀,都表达出来了。
霍春阳(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研究生导师、天津美协副主席)
我对闵学林画的看法是,既有新意,又不失古风。这次看到了他的作品全貌,感觉是有自己的东西的,不是人云亦云。他的创作始终抓住了自己的风格,走自己的路,没有被其它东西所干扰,这是非常可贵的。闵学林坚持学术与创新并举,多年如一日,在观念和方法上不断完善。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理论研究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说起学林兄的笔墨,一些作品的构成方式有他自己的拓展,这一定要承认,有种新鲜感,有种现代惑,他在这个角度做了很多有益的思考,无论是扇面还是斗方,都有新的探索。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我觉得从闵学林的创作来看,他的传统笔墨功力还是比较深的;另一方面他也积极地吸收新的东西,从这个精神上说,他比较符合激进的折中,沿着这条路走,有可能既不断地深入挖掘传统,又不断地贴近现代,而能够创造出真正的现代中国花鸟画,他的前景还是很广阔的。张寿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
看闵学林的展览我有两个新的感觉:第一,他的传统功力比较深,对传统的理解比较深,下过很多功夫;第二,他在艺术语言上不断地追求新的变化,运用了现代构成手法。他不满足于原来的传统语汇所表达的方式,努力地向前探索新的东西,这样大胆的做法很好。
孙志钧(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闵学林的作品确实有些新东西。新东西在哪里呢?他不但借用了一些构成的手法,还能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产生一种新的意境,这是很可贵的。因为继承传统是不容易的,在这个基础上达到新的境界就更不容易了。郎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我喜欢闵学林的画,是因为他有笔墨的功夫,尽管他吸收了虚谷、潘天寿、吴昌硕的很多优点,但是看得出不是简单的摹仿。吴丽珠(美术编审)
能把心里的感受画出来,那才是个成功的画家。闵学林的画从心出,能打动别人,我觉得这是最关键的。梅墨生(中国国家画院理论部主任)
我觉得闵学林艺术的可贵之处在于有一种清新之气,有自己笔墨的特别味道。
王冬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觉得闵学林在书法方面的功底非常深厚,他的草书受徐渭的影响很大,像郎先生说的,是一种心灵世界的流露和表白。所以他在草书上打破了那种所谓固有的书法的行、距,这点闵学林做得很成功。另外,因为他在书法上有很高的造诣和领悟,所以他表现在花鸟画上的笔墨功夫比很多人更高一筹。这个好比看电影、电视,一个由文学脚本改编的电视剧和由原创编写的就是不同,我觉得闵学林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另外,浙江的画风和北京或其它地方的不一样,闵学林充分表现了浙江的味道,但是他又注重追求北方的气势,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曹工化(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文艺评论家、作家)
闵学林能达到现在这个绘画图式效果,主要在于他对中国画传统精神的思考。从闵学林个人讲,他的花鸟画是一种包含了真正的自我感受和人生经历的文人画。我经常和闵学林讨论,闵学林也经常讲这个问题,创作一定要追求个人的风格。现在闵学林追求的这个风格确实是比较独特的,闵学林画的梅兰竹菊不是吴昌硕的、八大山人的,也不是石涛的,就是他自己的,是区别于前辈任何人的梅兰竹菊。
第二篇: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简介
中国美术学院位于中国文化古城-杭州。其前身是著名的民主主义 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1928年创建的国立艺术院,是当时中国最高的艺术学府,校址在杭州西湖孤山罗苑。学校以蔡元培先生“思 想自由,兼容并蓄”思想为办学方针,提出“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学术目标,参照外国美 术学院的模式,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初设立中国画、西画、雕塑、图案四个系及研究部和预科,后又增设建筑、音乐专业。
1929年艺术院改为国立杭州艺术
专科学校,1937年7月7日,抗日战 争全面爆发。11月杭州艺专始迁诸暨,后迁江西贵溪,再迁到湖南长沙。当时的教育部下令内迁的杭州、北平两国立艺专在湖南沅陵合并,定名 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其后学校又内迁到昆明、重庆坚持办学,维系中国艺术教育之命脉。
1945年8月抗战结束后,当时的教育部确定艺专复员杭州,并且定 为永久性校址。在此后不久,联合国建立之初,我院前身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被视为中国艺术教育最高学府。1950年11月学校改名为中 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7年7月学院从孤山迁往南山路现址。1958年6月,学院改名为浙江美术学院。
从1961年起,学院被文化部列为直属重点高等美术学院。此后,学院 工作得到大力改进。首先调整科系设置。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4系以及原
有专业设置保留不变;新增设的工艺美术系设染织美术、装潢美术、陶瓷美术3个专业。并于1963年增设书法篆刻科,这是我国美术院校设立该专业的创始。经国家教委和文化部批准,浙江美术学院于1993年11月16日 起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
建院七十多年以来,学院十迁其址,五易其名,风风雨雨,历经沧桑。其间学院聚集和造就了一大批中外闻名的艺术家,如林风眠、黄宾虹、潘天寿、刘开渠、吴大羽、颜文梁、倪贻德、李苦禅、李可染、艾青、庞薰琹、萧传玖、董希文、王式廓、常书鸿、关良、黄君壁、王朝闻、罗工柳、力群、彦涵、朱德群、吴冠中、赵无极、席德进、赵春翔等。当今活跃在 国内外艺坛的许多艺术家都曾经在此学习、教学。中国美术学院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英才,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蜚声海内外。
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是中国极具声望的高等美术学府,也是当今国内 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综合性美术学院之一。具有教授资格和博士生资格审定权。学院设有造型艺术、设计艺术、艺术研究三个学部,分中国画、书法、油画、版画、雕塑、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染织与服装设计、工业设计与陶瓷、美术史论、综合绘画等11个系。另设有国际培训中心、上 海设计艺术分院、成人教育分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附中等教学机构。
中国美术学院,远续千年艺术之流脉,近得西湖山水之意蕴,是艺术 学习和创作的胜地。在世纪交替之际,学院抓住机遇,加速发展。未来的中国美术学院将成为地跨杭州、上海的美术学院。遵照江泽民主席提出的 “为建设一流的高等艺术院校而努力”的指示,中国美术学院正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高校基本信息学校名称:中国美术学院
高校代码:10355 所在省市:浙江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218号
联系电话:0571-7079585 学校传真:
学校址:http://
第三篇: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王镛书法作品欣赏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王镛书法作品欣赏
王镛书法作品欣赏
一、王镛生平及创作道路
王镛,别署凸斋、鼎楼主人等。一九四八年三月生于北京,山西太原人。一九七九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李可染、梁树年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画和书法篆刻专业,得到叶浅予、梁树年等先生的指导,一九八一年在研究生毕业展中获叶浅予奖金一等奖并留校执教。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书法艺术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发表,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并出版专集数种。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东方美术交流学会副理事长。
一、名师高徒
少儿时代,王镛就开始学习字和画,字是晋唐名家的楷书,画是看见顺眼的就临,高兴了胡涂乱抹,画什么总能像点什么。身边也无高人指点。当时他特别崇拜齐白石,12岁那年父亲带他去看“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遗作展”,回来想学刻印,一动手特别上瘾,放学后做完功课一刻到半夜,很快就能“创作”了。14岁那年考上了北京少年宫金石书法组和国画组,作品当年就入选了“首都书法篆刻展”。
可惜好景不长,几年后就是“文革”,王镛下乡插队。在内蒙古也常有写写画画的机会,但篆刻基本上停了。那六年他经了些磨难,得到了历练,而不幸中之大幸是:由于地僻人稀,“阶级斗争”不易抓紧,自我意识在荒野中得以萌醒。回京后任中学美术教师,又大干起来,强烈地想探求艺术的个性风格。
1979年,中央美术学院李可染、李苦禅教授首次分别招收5名山水、花鸟画研究生。报名者数百人,竞争激烈。且5名山水研究生,只招一个兼攻书法篆刻的。考生中大多数是艺术科班出身,王镛只能以同等学历的身份报名。凭着自学的杂家功底,书、画、印甚至素描、油画等都摸过,他获得了山水兼攻书法篆刻的那个研究生名额。
导师李可染先生的人格魅力与艺术理念,给了他深深的震撼。先生授课,从不讲技能技巧,即使一定言“技”,也要提升到“道”的高度去阐释,这个道,即是自然与艺术的根本规律。副导师梁树年先生,擅诗文,亦擅篆刻,格调很高,对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王镛艺术年表
1948年 3月生于北京。
1955年 读小学。喜欢书法、绘画。
1958年 观看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遗作展,开始学习中国画。
1961年 就读于北京市第13中学,考入北京市少年宫国画组和金石书法组,受教于马耀华、刘博琴先生。隶书毛泽东《长征》诗和篆刻一组,入选《首都书法篆刻展览》。
1962年 国画作品入选《北京市小幼苗画展》,楷书作品获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少年书法比赛”一等奖。魏碑书作和篆刻一组入选《首都书法篆刻展》。
1963年 书法作品入选天津市艺术博物馆“革命烈士诗抄书法展览”,并被收藏。获全校作文奖,被推举参加全市作文比赛。自制第一本印谱。
1967年 高中毕业。
1968年 下乡插队,先后落户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和阿荣旗。
1974年 调回北京,任中学美术教师。
1979年 考取中央美术学院李可染教授研究生,在导师李可染、梁树年先生指导下攻山水画和书法篆刻专业。
1981年 在研究生毕业创作中获“叶浅予奖金”一等奖。留校执教。
1982年 参加“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邀请展”,“北京山水画研究会作品展”。
1983年 参加“中日书法艺术交流展”。山水画两幅入选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青年国画展”并赴法国展出。
1984年 参加张仃先生主持的北京地铁车站绘制的大型山水壁画《大江东去图》、《长城万里图》。入选“全国第二届书法篆刻展”。
1985年 山水画十幅参加“五岳三山中国画联展”。其中《峨嵋早秋》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宁河晚照》入选“中央美术学院优秀作品展”。行书《自书诗一首》入选“国际书法展”书画作品被辽宁博物馆、甘肃博物馆收藏。
1986年 山水画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在东京主办的“现代中国画展览”。作品入选“国际交流绘画展”、“中日书画联合展”、“当代篆刻邀请展”、“第一回日中水墨画联展”、东京“现代中国美术家作品展”、“第三回读卖国际画展”、“中外书法家作品展”。被聘为“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评委。
1987年 书稿35幅发表于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百石谱》、《百树谱》。参加“国际临画大展”并被聘为该展评委。《中国书法》发表《汉晋砖文的书法艺术》。《书法》、《中国书法》、《金石书画》发表专题评介。随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访问巴基斯坦并举办四人中国画展。
1988年 入选在东京举办的“中国着名书法家百人展”。山水画五幅参加“国际艺苑第二届水墨画展”。山水画1 0幅参加二十四届奥运会汉城“中国现代水墨画特别企划展”。应《冲绳时代报》邀请赴日举办“中国书画五人展”。现代书法lO幅参加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举办的“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八人展”山水画在国际水墨画展中获优秀作品奖。作品参加“首届全国篆刻艺术展”、“首届中国新书法大展”。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王镛书画篆刻集》。作品14幅发表于《现代山水画库》。入选《中国新文艺大系》。《西冷艺报》、《中国美术报》、《青少年书法》、香港《大公报》、《明报月刊》、台湾《书法艺术》、香港《文汇报》、《中国文化报》发表作品专题评介。
1989年 山水画10幅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画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山水画作品联展”。作品参加赴日“中国现代美术展”、“全国首届现代篆刻艺术”、汉城“国际书法艺术联合展”、美国罗格斯大学“中国书法篆刻展”。山水画《场院》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王镛篆刻选》由荣宝斋出版。(责任编辑:一得)
第四篇: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新政策揭秘
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新政策揭秘
浙江从2012年起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的传统,在省内高校针对省内考生试点通称“三位一体”的招生新方式。记者从中国美术学院获悉,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该校“三位一体”招生简章已经发布,内容有三方面的调整。
“三位一体”是将考生的会考成绩、高校对考生的综合素质测试成绩以及高考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成综合分,最后按综合分择优录取。2013年中国美院“三位一体”招生的网上报名及缴费时间是11月26日至12月10日。
与前一年5个专业(类)和60人招生计划相比,中国美院2013年“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的第一个调整是新增两个专业(类)、25人招生计划。新增专业(类)是图像与媒体艺术类和录音艺术专业,各招20名和5名。
其中,录音艺术专业为该院新增招生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为全面的影视与音乐理论知识,掌握数字音频技术和现代电子科技技术,具有影视音乐制作、音频工程与录音、声音艺术表现等方面能力的录音艺术专门人才,招收具有音乐功底和潜质的学生,在考试科目设置上也考核学生音乐基础能力。精华学校为您持续更新
而第二个调整是在招考方式上,前一次高校进行综合素质测试时是依据考生报考作品来审核确定资格,此次将调整为初复试的方式。所有考生首先参加初试科目考试,考试结束后,学校当天评分次日公布复试名单。复试考生再进行两个科目的复试和综合面试,复试成绩作为其综合测试成绩。
第三个调整则在考试科目要求上。例如,图像与媒体艺术类近几年均考核试描,但是今年“三位一体”考试要考线性素描,表明该专业(类)在人才选拔上对素描科目考核的基本要求和导向。其他的科目调整也在新的招生简章上公布。
第五篇:参观中国美术学院的感受
参观中国美术学院的感受
今天,是我们到杭州的第一天,第一个去的就是中国美术学院---一个与中央美术学院齐名的一所学校。
我们首先参观了毕业生的画展,各式各样的作品使我们应接不暇。雕塑、油画、游戏、摄影、建筑……每一件都是那么精致细腻,使我自叹不如。跟他们比起来,那可谓“小巫见大巫”啊!
不过,最吸引我的是一幅篇幅极大的中国画,几乎占了一整面墙。它画的是一组人物,从古代的美女到现代的。整张画采用了白描和工笔的中国画技法,清新淡雅,使人有一种置身于梦境中的感觉。画面上的人妩媚娇艳,皮肤白皙细腻,面试桃花带露,指若春葱凝唇,一双丹凤眼微微向上飞起,还有那似笑非笑,红润的唇角,都告诉着我们那是一个“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时如弱柳扶风”的女儿家。我站在那幅画前很久很久,用照相机拍了很多照片,便离开了。
接着,我们参观了它的新校区所有的教学楼的色调是非常统一的灰色,但是在灰色的调子里面有掺差着暖色的调子,坐着车子往校园里面缓缓地驶入感觉就像进入了一幅水墨画。它的造型可以分为几组,一种是比较几何化的形状组合而成的形状;一种是继承了徽派风格的房子,这一组房子古味和现代的感觉结合得很好,是人一看就知道是徽派的建筑却又不失现代感。
另一种是有镂空的墙面组合在里面起到很恰当的装饰的作用。它的墙面很有意思,它不仅仅是使用了灰色的砖墙,而是巧妙地在这些砖里面掺插着红砖和一些黑色的瓦片,使墙面看起来不是那么单调和压抑,反而活泼另类。
而墙面并不是这个建筑的最大的特色,它的特色在于有很标志性,符志性的—长廊,蜿蜒曲折的长廊仿佛像一条线把看起来孤立没有联系的建筑紧紧的连在一起,它建筑的特点就是将长廊外露,起到连接空间的作用。旁边的护栏是用木条编制而成,使本来没有情感、甚至可以说冷漠的建筑有了人情味。
总之,这次的旅行使我增长了见识,使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