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江苏省环境保护厅文件(苏经贸环资[20(精)
江苏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文件(苏经贸环资[2007]3号)
关于印发《江苏省环保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经贸委(经委)、环保局: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坚持环保优先促进科学发展的意见》,推动我省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省经贸委、环保厅联合制定了《江苏省环保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OO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江苏省环保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前 言
环保产业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极具潜力的新的增长点,是蓬勃兴起的朝阳产业。做大做强江苏环保产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我省“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规划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江苏省“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和《江苏省“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为依据,在研究分析目前我省环保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我省以及全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而制订的。
本规划对环保产业采用广义定义,是指国民经济结构中为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恢复、有效利用资源、满足人民环境需求,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产品和服务支持的产业。它不仅包括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及废物处理等方面提供产品与技术服务的狭义内涵,还包括涉及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洁净技术、洁净产品以及与环境相关的服务等。规划范围包括环境保护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服务和洁净产品生产四大领域。
本规划用于指导全省“十一五”期间环保产业发展。
一、发展现状
(一)环保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五”是我省环保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环保产业收入年均递增率达46.01%,远高于全省GDP的增长速度,也比全国环保产业平均增长速度高17.8个百分点。至2004年末,我省有规模以上环保企事业单位(包括全部国有单位、环保产业年收入200万元以上非国有单位)共1555个,拥有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1435.9亿元,环保产业从业人员20.4万人。2004年全省环保产业收入总额1016.5亿元,占全国环保产业收入总额的22.2%,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首;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00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的4.14%,在全省各行业中列金属制品业之后,列第9位。2004年,全省环保产业实现利润总额76.3亿元,出口总额28.11亿美元,出口66个国家和地区,均在全国名列前茅。(二)洁净产品、资源综合利用发展较快。2004年,洁净产品、资源综合利用的份额分别由2000年的24%上升为31.3%、36.2%上升为55%。洁净产品、资源综合利用2个领域以高于55%的年均增长速度发展。环境保护生产、服务2个领域保持年均15-20%的增长速度。(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在污水处理领域,开发了陶瓷分离膜技术和树脂法处理有毒有机化工废水技术。陶瓷分离膜技术在支撑体制备技术和规模化、陶瓷微滤和超滤膜生产制备、陶瓷膜成套装备生产、陶瓷膜产品质量检测及工业化应用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树脂法处理有毒有机化工废水技术在新型系列吸附树脂合成、吸附和解吸及回收物分离精制等核心技术上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在工农业废弃物利用领域,在工业废渣综合利用、废橡胶超细胶粉和活化胶粉技术、大豆纤维利用和农作物秸秆人造板工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掌握了相关的核心技术。在清洁生产方面,我省的冶金节能降耗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大型火电机组高效脱硫、脱硝成套技术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环境友好材料领域,利用C02制备全生物降解泡沫塑料新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四)企业组织结构有所改善。“十五”期间,我省大、中型环保企业数量有所增加,平均规模有了提高。2004年,全省环保企业的环保产业收入平均为6537.3万元,是2000年的3.2倍;环保产业收入额超亿元的企业126个,是2000年的3.3倍;排名前10位企业的收入额占全行业收入总额比重为50.5%,比2000年提高18.2个百分点。企业组织结构改善,经济效益随之提高。2004年人均产品销售/经营收入49.86万元、利润3.74万元、缴纳税金2.65万元,四年间年均递增率分别达到38.3%、27.2%、28.7%。
(五)区域集聚程度进一步提高。苏州、无锡、南京三市2004年环保产业收入共占全省的70.4%,比2000年高11个百分点。环保产业的地区分布特色更加明显,据2004年调查统计数据,无锡市集中了全省环境保护产品销售额的46.9%,而其所辖宜兴市占了全省的33.8%;苏州市集中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销售额的47%和洁净产品销售收入额的76.1%;南京市集中了环境保护服务收入的40.2%,无锡、苏州二市也分别占了全省的18%左右。
(六)产品标准化水平提高。2004年,全省通过IS09000认证的环保企事业单位668家,占企业总数的46.96%,比2000年增加78.61%。2004年有1565种环境保护产品采用国 标、行标或企标,采标率达95.78%;洁净产品的采标率也达到94.86%。产品认证得到迅速推行,2004年,全省有255个环境保护产品通过国家级环保产品认证;有115项洁净产品通过国家级认证,其中包括41项环境标志认证、24项节能认证、2项节水认证、48项有机食品认证和45项其他认证。
二、存在问题
(一)企业规模偏小。全省环保产业年收入1-2亿元的企业仅占4.6%,2亿元以上的企业仅占3.5%。尤其在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环境保护服务两个领域,分别只有3.3%、1.5%的企业年收入超亿元,尚无年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环境保护产品生产专业化程度不高,协作配套能力不强。
(二)创新能力不足。绝大多数环保企业科研、设计力量薄弱,自主开发能力差;技术开发投入不足,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以企业为主体的环境技术开发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迟缓;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三)服务业比较滞后。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服务、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服务力量不足,社会化程度还不高,不能适应污染治理的需求。环境咨询服务、监测服务机构改制进程缓慢,业务单一,缺乏竞争能力和自立能力。环境监理服务、环境审计服务、环境法律咨询服务、环境金融服务等机构还几乎处于空白。
(四)市场还有待进一步规范。环保产业市场还缺乏统一的市场规则和有力的监管措施,不正当竞争、地方保护、行业垄断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一些地方不恰当地设置过高的市场准入门槛,甚至采取非市场手段干预市场交易活动。市场不规范既阻碍了环保产业的技术进步,也挫伤了经营者的积极性。
三、面临的形势(一)发展机遇
l、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继续实施,将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十一五”期间,无论全国还是我省,都将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环保产业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坚持不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根本的、长期的保证。
2、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将增加对环保产业的需求。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我省面积小,环境容量小,人口密度大,环境压力更大。“十一五”期间,为了实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将进一步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投入。“十一五”期间全国环境保护投资预计每年达到GDP1.5%以上,约18000亿元,全国在供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和排水、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总投资将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我省环境保护投资也将达到3438亿元。这无疑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二)严峻挑战
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在本国环保产业已进入成熟期和国内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凭借其技术和资金优势,抢占市场份额,使本来就处于劣势的我国环保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发展环保产业在国内已受到普遍重视,不少兄弟省市将环保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加以培育,呈现千舟竞发的态势,区域竞争压力加大。
四、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环保优先方针为指导,以建设环保产业强省为目标,以创新为动力,加快培育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发展市场急需的重大环保装备和技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环境服务业,为我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效的技术支持,促进环保产业成为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新兴支柱产业。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的结构高度化、布局合理化、企业规模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环保产业基地。(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年产值(收入)达到2000亿元,全省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4%以上,其中:环境保护产品年产值(收入)250亿元,资源综合利用年产值(收入)1000亿元,洁净产品年产值(收入)600亿元,环境保护服务收入150亿元。
——研究开发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适应中国国情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和产品,产值占环保产业产值比重达到30%左右。——到2010年,形成200个年产值(收入)超亿元企业,并在环境保护生产、环境保护服务两个领域分别形成2-3家年产值(收入)10亿元以上、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环保产业大公司和企业集团o ——到2010年,具有国家环境工程专项设计甲、乙级资质单位达到80家,具有国家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单位达到200家。
(三)发展重点
1、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主要是以系统技术完善与提升及设备的成套化、系列化、高新技术化为目标,开发高浓度有机废水、垃圾渗滤液、城市污水和化工、造纸、酿造、印染、电泳磷化、制革等工业废水处理技术与设备,提高整机的综合性能与深度处理能力。开发适合农村低成本小型污水处理设备。提高格栅、曝气、刮泥、吸泥、污泥提升及脱水、水泵、风机等城市污水处理设备制造水平。利用现代设计研发技术开发新一代高效低耗污水处理工艺技术,重点发展CASS循环活性污泥法和SBR循环式活性污泥的技术及专用配套设备。
2、空气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主要是推行洁净燃烧技术,开发高可靠性、低运行消耗、副产品综合利用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和工业有机废气净化及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与设备,提高整机的技术含量和自控能力。重点发展高效洁净催化燃烧和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效电除尘器、高温高滤速袋式除尘器及袋式除尘器高效清灰技术。
3、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设备。主要以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及资源化为发展方向,发展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有毒有害废物处置、生活垃圾及污泥资源化处理等成套设备。发展垃圾分选设备、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焚烧处理技术成套设备等。
4、噪声振动控制设备。重点发展用于大型通风及空气动力设备消声的大型配套消声器,用于工业噪声控制的高炉冷风放风阀、高炉鼓风机放风消声器系列、轻轨、高速公路的消声减噪设备、高炉煤气均压放散消声器系列产品等。
5、环保监测仪器。主要是提高现有大气和水环境监测产品的档次、水平和可靠性、精密度,研制新一代智能化环境监测仪器及自动采样、数据处理系统等新产品。重点发展在线式/便携式水质监测仪器、空气质量监测系统、高可靠性、高泼辣性的便携式/在线式烟气监测仪、汽车尾气监测仪、固定源在线烟气监测仪的远程监控设备等。
6、环保材料与药剂。主要是开发和生产卫生填埋衬里材料,离子交换树脂,超滤、电渗析和反渗透等各种膜材料以及与污染治理设备配套的新型填料材料。环保药剂主要以开发和生产与污染治理设备配套的高效杀菌剂、灭藻剂、破乳剂、絮凝剂、清洗剂(低磷或无磷)、脱色剂、醇雾抑制剂以及氯氟烃替代品等。重点发展耐高温耐腐蚀玻璃纤维过滤布、玻璃纤维膨体纱过滤布、高密度聚乙烯衬层和高效复合声学材料等。
7、资源综合利用。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方面,重点发展煤矸石、煤泥发电,粉煤灰、脱硫石膏、煤矸石制水泥,磷石膏生产硫酸联产水泥,化学工业硫回收,冶金行业转炉、电炉钢渣、转炉煤气回收等实用性强的综合利用技术和设备。加快发展先进的余热、余压回收利用及大用量高附加值的工业废渣生产新墙材技术和装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重点发展废家电、废电脑、废电池、和废轮胎回收综合利用技术和设备。
8、环境服务。重点发展环境工程总承包服务、治理设施运营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大力扶持环境咨询、信息和技术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全省的环境服务体系。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建立全省环保产业技术、人才、服务、产品等系统信息平台。
五、对策措施
(一)加快结构调整,进一步增强实力。一是继续优化我省环保产业构成。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适应,进一步改变以“末端治理”为特征的环保产业结构,继续加快洁净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大力加强环境保护服务业,实现我省环保产业构成的持续优化。二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资产为纽带,培育一批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能力强的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尤其要在环境保护产品生产领域和环境保护服务领域有所突破,培育一批优势企业;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为大企业和总承包公司提供配套服务,形成大、中、小型配置合理的产业体系。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名牌产品,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根据各地原有的环保产业基础,结合各地的经济结构、资源结构等情况,继续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环保产业。进一步支持宜兴市、常州市、苏州市三个国家级环保产业园区的发展,不断壮大以园区为骨架的环保企业集群。
(二)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环保技术和产品水平。坚持科教优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十一五”发展的战略任务。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体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全面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形成具有江苏特点的创新之路。建立产学研相结合,大、中、小相结合,相互分工的环保产业构架体系,培育和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环保产业升级。加大环保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开发,提高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提高环保科技项目经费和奖励项目比例;根据国家提高环保重视程度的情况,支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和产品。重点研究开发资源综合利用中延长产业链和各种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等。在现有的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关键技术和装备国产化示范工程;建立健全环保技术和产品推广及技术转让网络,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基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三)加大资金投入,增强环保产业发展后劲。建立和完善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多元化的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调动全社会投资环保产业的积极性,拓宽投资渠道。选择条件较好的环保企业,通过改制、资产重组、参股等方式,设立上市公司,进入融资市场,筹集发展资金。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探索设立环保信托投资公司,积极参与社会投资活动与资金市场的运作。运用循环经济发展、技术改造、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污染防治等专项资金,有重点支持带动性强、产业链长、技术门槛高的烟气脱硫脱硝等重大成套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开发与推广应用,支持骨干环保企业集团的发展,支持环保产业重点领域的发展。
(四)适应市场需要,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环保产业信息统计体系。将环保产业纳入经济统计范围,实行年度统计,及时掌握环保产业发展趋势、规模、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及存在问题,为环保产业发展宏观指导提供服务。建立和完善环保产业风险投资体系。建立环保产业风险基金,用于一些急需的环保产业技术设备的开发和潜力大社会效益好的重大新技术推广,以调动企业投资环保产业的积极性,促进环保产业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对社会效益重大、产业带动性强,在国内外行业竞争中潜在优势明显的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初期的风险,建立政府/社会分担风险机制,由政府提供资金作为基金本金,建立风险基金,提供保险费用贷款。建立和完善环保产业政策和市场咨询体系。通过环保产业政策和市场咨询体系,为环保企业提供政策和市场信息服务。建立和完善环保产业技术和信息交易体系。
(五)加强监督管理,规范环保产业市场。把拓展和规范环保产业市场作为当前环保产业管理的重点,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环保产业产品市场管理、工程市场管理、设计市场管理和技术交易市场管理。一是要加大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的力度,逐步制定并严格实行严于国家要求的地方性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快污染治理进程,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扩大环保产业需求市场。要加大政府、企业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扩大环保产业潜在市场向现实市场转化。二是制定环保产业市场管理规章,建立环保产业市场行为规范,确立环保产业运作的基本准则。建立健全环保产品标准体系,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建立和完善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环保产品认证、环境工程设计等准入制度,以及环保工程与技术装备招投标制度、环保工程和关键设备质量监理制度。三是完善管理体系,不断加强和充实环保产业管理队伍。政府主管部门应有专人负责环保产业市场监督管理工作。建立主管部门牵头,其他各有关部门参加的环保产业市场监管体系。四是采取实际步骤加强对环保产业市场的监督管理,制定并实行环保产业市场执法检查例行制度,清理、整顿地方保护、行业垄断和其他各种扰乱环保产业市场的违法、违规现象。
信息来源于江苏环保产业网
http:///ggtz/12808.htm
第二篇:江苏省环境保护厅文件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文件 苏环办〔2011〕71号
关于印发江苏省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区域平衡方案审核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市、县(市)环保局:
为严格控制建设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规范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区域平衡方案审核程序,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及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见》的精神,我厅制定了《江苏省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区域平衡方案审核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江苏省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区域平衡方案审
核管理办法
二○一一年三月十七日
主题词:环保 污染物△ 总量平衡△ 办法 通知 抄送:环保部。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 2011年3月18日印发
共印40份
附件:
江苏省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区域平衡方案审核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严格控制建设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规范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区域平衡方案审核流程,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国务院印发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环保部门对建设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污指标的审核。
第三条
各级环保部门负责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建设项目环评管理的内设机构,按照各自职责,具体负责相关审核工作。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管理部门(下称总量部门)负责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区域平衡方案可行性审查;建设项目环评管理部门(下称环评部门)负责在环评批复中核准排污总量。
第四条
本办法所指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二氧化硫(SO2)、氧氮化物(NOX)。
第五条
本办法中的总量区域平衡,指的是各市、县(市)必须通过现有项目的污染物减排量来抵消建设项目新增的污染物排放量,而且减排量必须大于新增量,以达到区域内污染物排
放总量的动态平衡、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
第六条
审核原则
(一)区域平衡原则。建设项目新增排污指标原则上在项目所在市、县(市)范围内平衡,县(市)不能平衡的,应申请在省辖市范围内平衡或在全省范围内通过交易申购排污权指标。
(二)同类平衡原则。用于总量区域平衡指标的来源必须是具体减排项目的减排量,而且工业建设项目的总量平衡指标必须来源于工业项目的减排量。对于上一减排量超过减排目标的部分,可作为跨行业类别总量平衡指标来源。
(三)同步削减原则。从2011年起,不得用“十一五”的减排项目作为总量平衡指标来源。2011年可用当地政府或企业集团公司承诺能够完成的减排量。从2012年起,作为总量平衡指标来源的减排量必须是已完成并经过核定的减排量。
(四)列统原则。建设项目中改、扩建项目原有排放量一律以上年环境统计数为准。
作为总量平衡指标来源的减排项目必须是列入减排基准年环境统计的企业的减排项目。对少数未列入减排基准年环统的项目,必须提供基准年排污指标证明及全套减排台帐,审核可行的,其减排量的15%可用于平衡新建项目污染物增量。
(五)太湖流域有偿原则。太湖流域建设项目COD、NH3-N指标必须按照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的有关规定办理申购手续。
第七条
审核重点
(一)是否符合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中的总量控制规定。
(二)是否符合国家、省有关污染减排要求。新(改、扩)建燃煤电厂项目燃煤机组脱硫设施的设计硫分不低于0.79%,校核煤种硫分不得低于1%。新建热电项目所在地周围半径15公里内如有其它具有供热能力的电厂,则不予核定排放总量。
(三)是否符合重点流域、区域规划要求。太湖流域新建、扩建项目不予核定新增氮、磷排放量。
(四)用于平衡的减排项目是否列入减排基准年环境统计。第八条
审核程序
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环评部门受理后,相关材料同时送总量部门审核。
(一)环保部审批项目
1、评估阶段。企业向所在地市、县(市)环保局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送审稿)、作为平衡指标来源的减排项目及减排量证明或排污权交易的相关材料,地方市、县(市)环保局依据企业上述材料出具关于本项目总量平衡方案意见。省厅总量部门在收到上述材料5个工作日内签发总量平衡方案审核意见。
2、审批阶段。企业向所在地市、县(市)环保局提交“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指标申请表”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等相关材料,地方市、县(市)环保局说明本项目实施后对本区域完成减排任务影响并确认“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指标申
请表”。省厅总量部门收到上述材料5个工作日内出具意见,环评部门依据总量部门意见出具环评审批意见。
(二)省厅审批项目
企业向所在地市、县(市)环保局提交“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指标申请表”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等相关材料,地方市、县(市)环保局说明本项目实施后对本区域完成减排任务的影响并确认“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指标申请表”,报省厅环评部门和总量部门。省厅总量部门收到上述材料5个工作日内出具“建设项目总量指标审核单”送环评部门。对未通过总量指标审核的项目,环评部门下达暂停审批通知书。
(三)市、县(市)审批项目
企业向所在地市、县(市)环保局提交“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指标申请表”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等相关材料,地方市、县(市)环保局总量审核管理部门确认“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指标申请表”后,送环评部门。
(四)太湖流域项目
太湖流域的建设项目总量指标除遵照上述工作流程外,还应依据《江苏省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排放指标申购核定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同时办理排污权有偿使用的相关手续。对未通过有偿获得新增指标的项目,不得通过总量平衡审核。
第九条
其他
(一)各级环保部门应建立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新增量和削减项目台帐,每半年报省厅总量部门备案。对所批准的建设项目总量平衡方案要归档保存。
(二)建设项目“三同时”验收时,作为总量平衡方案指标来源的减排项目的完成情况作为验收内容之一。
(三)申请通过排污权交易取得的排污指标,按排污权有偿使用相关规定办理。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江苏省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平衡方案审核管理办法(试行)》(苏环办〔2009〕357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规程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规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强化省环境保护厅(以下简称“省厅”)审批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明确省厅各相关处室(单位)、地方环保部门的工作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和信息交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督检查和竣工环保验收管理规程(试行)》、《江苏省环境保护厅机关“三定”实施方案》等有关规定,并结合工作实际,制订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适用于除涉核与辐射以外省厅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第二章 环评咨询与环评文件编制
第三条 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以下简称 “咨询中心”)负责环评咨询工作。
第四条 根据项目情况,建设单位或环评单位认为需要时,可向咨询中心进行环评咨询,提供以下材料,并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一)属备案制的项目,应提供备案通知书,必要时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属核准制的项目,应提供项目概况、生产工艺等材料,必要时提供经济部门的前期工作意见;
(三)属审批制的项目,应提供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和项目概况、生产工艺等材料。
第五条 咨询中心会同省厅环境影响评价处(以下简称“环评处”)开展环评咨询工作。咨询中心应当自接受建设单位或者环评单位提供的咨询材料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出具咨询意见,并对其出具的咨询意见负责。
第六条 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可由建设单位直接填报;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的,建设单位应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环评单位编制。
第七条 环评单位应按照“效率与质量并重”的原则,依法合规地承接环评业务,并对其出具的环评文件的真实性、合理性
第三章 环评评估与审批
第八条 省厅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实行先评估后审批制度,以提高环评文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环保部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由环评处、咨询中心负责参与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组织的技术审查。
第九条 咨询中心负责省厅审批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的评估工作,并应当自受理环评文件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出具环评技术评估意见。咨询中心对其出具的环评技术评估意见负责。
第十条 依法应由省厅负责审批的环评文件,建设单位应提出书面报批申请,提供以下材料,并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一)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包括有关《环境影响专题报告》);
(二)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的技术评估意见;
(三)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省辖市或县)及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必要时含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预审或审核意见;
(四)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省辖市或县)核批的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指标申请表;
(五)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记表;
(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备案表。
第十一条 环评处负责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审批工作,结合省厅相关部门(单位)的会核意见,作出环评文件审批决定。环评处对其作出的批准文件负责。
第十二条 省厅规划财务处(以下简称“规财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处(以下简称“总量处”)、污染防治处(以下简称“污防处”)、流域水环境管理处(以下简称“流域处”)、自然生态保护处(以下简称“生态处”)、省环境监察局(以下简称“省环监局”)及省固体有害废物登记和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省固废中心”)根据项目审批需要,配合环评处开展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审批工作,并对规划、总量等相应工作负责:
(一)规财处应当自收到会核文件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提出关于规划方面的书面会核意见;
(二)总量处应当自收到会核文件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出关于污染物排放总量方面的书面会核意见;
(三)污防处应当自收到会核文件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提出关于开发区环境综合整治方面的书面会核意见;
(四)流域处应当自收到会核文件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提出关于流域水污染防治方面的书面会核意见;
(五)生态处应当自收到会核文件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提出关于生态保护方面的书面会核意见;
(六)省环监局应当自收到会核文件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提出关于饮用水源保护方面的书面会核意见;
(七)省固废中心应当自收到会核文件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提出关于固体废弃物处置与管理方面的书面会核意见。
第十三条 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组织编制《生态与自然保护区影响专题报告》(以下简称《专题报告》),并报送生态处。生态处会同环评处组织对《专题报告》进行审查,形成初审意见,并报送环保部征求意见。依法应由省厅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在获得环保部同意后,环评处受理该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并会同有关处室作出对该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的审批决定。依法应由其他部门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在获得环保部意见后,生态处将环保部意见反馈给负责审批的部门。
第十四条 环评处在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审批前,对涉及重大、敏感等需要现场核实的项目,可委托省厅苏南、苏中、苏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以下简称“环保督查中心”)开展现场核实工作。环保督查中心应当在收到环评处委托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现场核实工作,出具现场核实报告,并提供给环评处,作为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审批的依据。环保督查中心对其出具的现场核实报告负责。
第十五条 省厅各部门应通力协作,提高审批效率。环评处应当自受理建设单位提供的材料之日起,分别在30、15和3个工作日内,作出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和登记表的审批决定,并抄送相关部门(单位)。
第四章 现场监察(监理)与试生产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所在地环保局负责现场环境监察工作。建设项目所在地环保局应提高监察频次,应当自项目开工之日起,每季现场监察不少于1次,并做好现场监察笔录,建立档案。省环监局负责不定期抽查和调度,掌握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
第十七条 环评处负责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管理工作。第十八条 须开展环境监理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委托有资质的监理单位开展环境监理工作。
第十九条 环境监理应与建设项目施工同步,监理单位应当每月向环评处报告环境监理情况不少于1次。建设项目施工结束后,监理单位应当出具环境监理报告,并对环境监理报告负责。
第二十条 建设项目试生产前,建设单位应向省厅提出试生产书面申请,提供以下材料,并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
(二)开展环境监理的建设项目须提供环境监理报告。第二十一条 省环监局负责试生产核准现场监察工作。省环监局应当自接到环评处转交的试生产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现场监察工作,并出具试生产核准现场监察报告,提供给环评处。省环监局对其出具的试生产核准现场监察报告负责。
第二十二条 环评处负责试生产核准工作。环评处应依据试生产核准现场监察报告等,自接到试生产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试生产核准决定,并抄送相关部门(单位)。进行试生产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自试生产之日起3个月内,向省厅申请该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须申请延期验收的,必须于允许试生产期限内向环评处提出延期验收申请,经批准后方可继续试生产,试生产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年。环评处负责自环评文件审批至试生产核准期间的档案归档工作。
第二十三条 建设项目所在地环保局应根据施工期及试生产期间现场监察情况,及时编制“三同时”监督检查报告,上报省环监局,作为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依据。项目所在地环保局对其出具的“三同时”监督检查报告负责。
第二十四条 环保部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建设项目开工后,省环监局应及时制定日常监督管理计划,组织市、县级环保局予以实施。环保部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省环监局应每季度第一个月的前十日之内,向环保部报送上一季度辖区内建设项目“三同时”日常监督管理情况;每年一月的前二十日之内,报送辖区内上一建设项目“三同时”日常监督管理工作总结。以上材料同时抄送环保部华东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环保部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需要进行试生产的,环评处应在接到试生产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征求环保部华东环境保护督查中心意见后,做出是否允许试生产的决定。试生产核准决定抄送环保部及环保部华东环境保护督查中心。
第五章 竣工环保验收
第二十五条 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向省厅申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省环监局负责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
第二十六条 申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建设单位应当提供以下材料,并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一)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报告(表、登记卡);
(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调查)报告(表);
(三)进行试生产的建设项目应提供试生产核准意见;
(四)开展环境监理的建设项目须提供环境监理报告。第二十七条 建设单位应当委托有资质的验收监测(调查)单位开展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调查)工作。验收监测(调查)单位应当在35(30)个工作日内完成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调查)工作,出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调查)报告(表),并对其出具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调查)报告(表)结论负责。
第二十八条 省环监局应当自受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会同有关处室完成验收工作,并作出验收决定。省环监局对其作出的验收意见负责。省环监局负责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期间的档案归档工作。
第二十九条 环保部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由省环监局、环评处负责参加。
第三十条 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建设项目,实行分期环保验收。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具体规程另行制定。
第三十二条 法律、法规及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十三条 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四篇:江苏省环境保护厅领导简介及分工
张敬华:1963年生。曾任国家计委科员,省计经委副处长,省生产调度办公室副主任,省经贸委副主任、党组成员兼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省政府国资委副主任、党委
委员,省政府副秘书长。2008年3月任省环保厅厅长、党组书记 主持工作。
姚晓晴:1952年生。曾任省人事局秘书、副处长、处长、局长助理兼办公室主任,省人事厅副厅长兼省编办主任、党组成员。2002年9月任省环保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分管组织人事、污染控制、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固体有害废物管理等工作。分管处室: 人事处、污染控制处(污染物总量减排办公室)、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
处、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站、省固体有害废物登记和管理中心
秦亚东:1965年生。曾任盐城市环境监测站室主任,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市环保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省环保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00年10月任省环保厅副厅长
党组成员。分管办公室、政策法规、外事外经、环境监察、应急和督查等工作。分管处室:办公室、政策法规处、环境监察局、外事外经处、机关党委、省环境监察总队、省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省环境保护厅苏南、苏中、苏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省环境保护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办公室(省环境经济技术国际合作中心)、赵挺:1954年生。曾任部队秘书、副团长、团长,参谋长、司令员(正师职)。2001年11月任省环保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分管计划财务、科技、自然生态保护、环科学研究等工作。分管处室:计划财务处、科技处、自然生态保护处、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省环境科学学会、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柏仇勇:1962年生。曾任原淮阴市环境监测站室副主任、主任、市环保局秘书、副科长,盱眙县马坝镇镇长、党委副书记,宿迁市环保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局长、党组书记,省环保厅处长兼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省环境信息中心主任、省太湖水质监测中
心站站长,2008年11月任省环保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分管开发建设环境管理、环境监测与信息、宣传教育、太湖水污染防治、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分管处室:开发建设环境管理处、环境监测与信息处、宣传教育处、太湖水
污染防治处、省环境监测中心、省环境信息中心、省太湖水质监测中心站、省环境保护
宣传教育中心、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
郑蕊芳:1948年生。曾任《镇江日报》社记者,镇江团地委副书记,市妇联副主任、党组成员,市妇联主任、党组书记,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兼省纪检监察干部培训
中心主任。2000年12月任省纪委派驻省环保厅纪检组组长、省环保厅党组成员。
主持省纪委派驻省环保厅纪检组全面工作。
周迁:1948年生。曾任省环境监测站室副主任、主任,省环保局副处长、处长,省环
保厅处长。2007年1月任省环保厅副巡视员兼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
主持自然生态保护处全面工作,协助厅长做好调研工作。
胡和林:1956年生。曾任部队参谋、科长、副处长、处长,副司令员(正师职)。2007
年7月任省环保厅副巡视员。
协助厅长做好调研工作。
黄友璋:1949年生。曾任省环保局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省环保厅处长。2007年
11月任省环保厅副巡视员兼污染控制处(总量办)处长。
主持污染控制处(总量办)全面工作,协助厅长做好调研工作。
于红霞:1963年生。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4月任
省环保厅厅长助理。
协助厅长分管相关工作。
第五篇: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苏经贸环资[2007]212号)
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节能降耗的源头管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节约资源基本国策,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江苏省节约能源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和《省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本省行政区域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含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 节能篇审查
第三条 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
新增年综合用能三千吨标准煤以下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含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必须包括节能分析篇(章);咨询评估单位的评估报告必须包括对节能分析篇(章)的评估意见;项目批复文件或请示文件必须包括对节能分析篇(章)的批复或请示内容。
新增年综合用能三千吨标准煤以上的新建、改建,扩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必须要编制独立节能篇。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权限,由各级政府节能主管部门负责对其组
织专题评估和审查。
第四条 节能评估机构出具的节能评估意见(或报告)是项目审批部门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审批、核准、备案的重要依据。
对新增年综合用能三千吨标准煤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中没有编制节能篇、已编制节能篇但未节能评估或节能评估不通过的,项目审批部门一律不予受理、审批、核准和备
案。
项目的节能评估文件自批准之日起超过三年(或与项目本体一致),方决定该项目开工建设,其节能评
估应当重新进行,并报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
第三章 节能篇编制
第五条 项目节能篇应包括以下有关内容:
(一)项目选择能源品种的合理性比较分析;
(二)项目能耗指标:分品种实物能耗总量、综合能耗总量、单位产品(产值)综合能耗、可比能耗,主要工序(工艺)单耗等;
(三)能耗分析:单位产品能耗、主要工序(艺)能耗指标与国际、国内对比分析,设计指标应达到同行业国内先进水平,有条件的重点产品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主要工艺流程采取的节能新工艺、新技术,主要工艺设备的能效指标;
(五)主要耗能设备和换热设备的热效率和热力指标;
(六)余热、余压和放散可燃气体的回收利用;
(七)炉窑、热力管网系统的保温;
(八)能源计量仪表的配备和设置;
(九)工业锅炉的热电联产等其他单列节能工程;
(十)供、变电系统的能效指标和节能措施,泵类、风机和空气压缩机等通用机械设备的能效指标;
(十一)工业用水的数量和有关用水指标,节约用水的新技术和工业废水的回收利用情况;
(十二)建筑能耗指标:含采暖、空调、照明、热水和燃料的实物能耗和综合能耗总量,生产、管理部门和公共附属建筑结构保温隔热水平(外墙、屋顶、地板传热系统和门窗密封指标、级别)和单位面积
能耗指数水平;
(十三)节能建筑设备与产品的采用;
(十四)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它能耗和节能措施等;
(十五)项目能源供应保障情况。
第四章 节能评估
第六条 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制度。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由节能评估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对建设项目的节能技术、工艺、设备等进行节能综合评估。
第七条 项目节能篇必须委托有资质的节能评估机构进行节能评估。节能评估机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用能部分进行节能评估,并出具以下评估意见:
(一)项目是否符合有关节能法律、法规、规章和产业政策,是否选用国家和省已公布淘汰的用能设备以及国家和省产业政策限制内的产业序列和规模容量或行业已公布限制(或禁止)的工艺;
(二)项目用能总量及用能品种是否合理;
(三)项目能耗指标是否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产品定额指标,是否达到同行业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
(四)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地方和行业节能设计规范、标准,主要工艺流程是否采用节能新技术;
(五)单项节能工程项目(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民用建筑能耗指标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标
准等。
以上项目,其中任何一项达不到要求,则节能评估结论为不通过。
第八条 已经通过节能评估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其节能设计发生重要变动时,项目承担单位应重新
进行节能评估并报项目审批部门进行节能审查。
第九条 节能主管部门有权对超过本地区行业单位产品平均能耗的项目和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本地区工业增加值能耗平均数的项目,提出质疑和否定。
第五章 节能审查与评估的管理
第十条 各级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符合下列条件的节能评估机构开展节能评估。
(一)在江苏省行政区域登记的事业法人,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条件,固定资产不少于300万
元;
(二)能够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能够独立编制影响重大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报告书;能够独立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工程分析、现状调查与预测评价以及节能措施的经济技术论证;有能力分析、审核协作单位提供的技术报告和监测数据;
(三)具备8名以上熟悉节能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节能评估专职技术人员,其中至少有4名登记于该机构的节能工程师,其他人员应当取得节能岗位证书;
(四)配备工程分析、热能平衡分析、电能平衡分析、水平衡分析、工程概算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及相关设备;
(五)具有健全的节能评估工作质量保证体系;
(六)具备文件和图档的数字化处理能力,有较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
第十一条 各级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节能评估机构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与评估制度的有效实施。节能评估机构应按照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客观、公正地开展节能评估工作。凡参与项目节能篇(章)编制工作的单位不得同时承担该项目的节能评估工作。
第十二条 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节能监察(监测)机构对重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设计、验收
和投运情况进行监督抽查。
第六章 惩罚
第十三条 负责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节能评估、节能检查和设计施工的单位与个人应严格执行本办法的有关规定,违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节能法》、《江苏省节约能源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进
行处罚。
第十四条 在审批、抽查或考核中发现评估机构主持完成的节能评估报告书质量较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市节能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3至12个月)。责令限
期整改期间,评估机构不得承担节能评估工作:
(一)能源及能耗分析出现较大失误的;
(二)用能现状描述不清或用能现状监测数据选用有明显错误的;
(三)节能标准适用错误,不足以支持节能评估结论的;
(四)预测与评价方法不正确的;
(五)所提出的节能措施建议不充分、不合理或不可行的;
(六)节能评估结论不明确的。
第十五条 接受委托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在节能评估工作中不负责任或者弄虚作假,致使节能评估文件失实的,由授予节能评估资质的节能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吊销其资质证书,并处所收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省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