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篮球运动中体能训练研究
篮球运动中体能训练研究
摘 要 经过百年的历史,篮球在比赛项目、训练方法、技术特点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演变,运动水平不断提高。在篮球竞技比赛中,竞争的不仅仅是技术,同时也是体能的竞争。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对体能训练的理论及方法进行探索。从人身体的适应规律以及运动负荷的基本原理等方面对体能训练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探讨,并结合运动训练学理论对体能训练过程进行分析。
关键词 篮球 体能训练 力量训练 训练模式
一、前言
在?@球比赛中拥有良好的绝对速度能力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环节,篮球运动需要体能、技术和心理的完美配合,哪一方面的缺失都不能成为专业的运动员。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单纯以发展运动呼吸、循环系统和提高有氧代谢为主要目的的理论,结果将出现运动员耐力好,而专项速度差的局面。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河南大学生篮球比赛本科组别球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查阅了大量有关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文章。从中获取与本研究有关的资料,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理论分析法
通过查阅的文章,从中获取与本研究有关的资料,对搜集的文献资料和相关文献进行理论分析。
3.访谈法
对河南大学生篮球比赛本科组别球队进行访谈,为论题寻求理论依据。
三、结果与分析
(一)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构成与特点
1.速度训练是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核心
速度素质是影响篮球运动员水平的决定因素之一。提高运动员的速度水平,是要逐步提高训练负荷强度为最突出的特征。根据篮球训练的特点,确立速度训练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及建立多课次的训练结构,是对篮球运动科学训练的进一步完善,也是篮球运动训练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由之路。
2.耐力训练是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根本基础
低强度的耐力训练是篮球运动员最基础的训练内容,主要是为了促进运动员呼吸肌力的增强,提高运动员心肺功能,促进供氧能力,从而发展运动员长时间的奔能力,为高强度训练打好基础。此外还能够促进运动员技术动作的改善,提高运动员肌肉的放松能力。而耐力训练一般用于运动员的基础训练或高强度大负荷训练后的恢复。
3.提高有氧、无氧混合代谢量是篮球运动获得成功的一条重要途径
有专家研究指出,优秀篮球运动员训练的总负荷已接近饱合,其趋势是减少有氧运动量,增加总运动量中有效部分(即乳酸、混氧供能部分)。因此,增加中等以上强度和大强度的训练量,提高运动员机体的快速供能能力,保证训练质量是当今篮球运动训练负荷的一个突出特点。
4.高原训练是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有效手段
进行高原训练是提高篮球运动员能力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综合能力,增加训练难度,利用高原低压、低氧的自然环境提高运动员的血红蛋白总量和最大摄氧量,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和心肺功能,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具体训练可分为适应、加量、提高、巩固、自然休息五个阶段。
(二)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注意事项
1.建立“多课次”训练结构,科学安排运动负荷
“多课次”训练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把过去1-2次课的训练量分散到每天3-5次或更多的课次中;二是指一天内训练多次,每次课主要突出一个训练内容,并达到一定程度的要求。进行“多课次“训练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首先,根据运动员个体特征和项目特点确定好每天要完成的总运动负荷,然后再具体安排每次课的运动负荷。其次,分散的负荷强度累加起来一定要大于总负荷强度指标,以弥补因分散训练导致的连续负荷量的不足,每次课的负荷强度一般不低于90%。再次,训练课次数要因负荷量的多少来随时调整,量大则适当增力课次,量小则适当减少课次。最后,要重视训练课后的恢复。
2.改变思维方式,确定速度训练在篮球中的主体地位
“以速度训练为核心”的篮球训练的指导思想改变了以往篮球训练负荷的机制,在训练中,充分认识到提高速度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训练手段上改变了常用的发展一般耐力的匀速训练,而采用了“以速度为核心”的“长加短”训练方法。在训练中由原来的重视一般有氧耐力转向了速度耐力,加大了训练的负荷强度,提高了速度能力,进而提高了运动成绩。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从河南大学生篮球比赛本科组别球队的日常训练和比赛中够能够证明体能训练是提高成绩的重要训练环节。
2.对河南大学生篮球比赛本科组别球队的日常训练得出,要把经验积累,把理论强化,把实践贯彻,这样才能为体能训练的发展道路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建议
1.采取小周期、多循环、高质量的训练手段。
2.遵从“耐力是基础,速度是关键,素质是保障”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 陈锦元.无氧耐力训练对西安市15到17周岁男子篮球生高强度运动中投篮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6.[2] 王鑫.江苏省高校男子篮球队科学化体能训练分析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6.[3] 梁园.基于篮球运动员的体能测试数据系统开发[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6,09:235-236.[4] 郭雨.郑州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郑州大学.2015.
第二篇:篮球运动中的策应
篮球运动中的策应
篮球策应是指处于内线的队员背对或侧对篮球接球,由他做枢纽,与外线队员的空切相配合而形成的一种里应外合的方法。策应配合通常高大中锋运用较多,策应时进攻队员背对或侧对球篮接球后,以他为枢纽。
同时,篮球策应也是指进攻队在前场或全场通过中间队员组织的接应和转移球的战术配合,造成空切、绕切以及掩护等进攻机会。
篮球策应一般根据策应的区域和位置分为内策应、外策应、高策应、底线策应等,他们的策应配合方法都基本相似。
篮球策应的要求:
1.策应队员策应前要注意及时抢占有利位置。
2.在策应的过程中,要用转身、跨步及时调整策应的方向和位置,以便协助同伴摆脱防守,增加策应的变化与威胁。
3.传球队员要根据策应者的位置和机会,及时传球给策应队员,争取做到人到球到。传球后要及时摆脱防守准备接球。
第三篇:体能训练
第二章 体能训练
第一节 热身运动
运动热身是任何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热身的重要性在于可以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主要作用是让身心做好准备接受艰苦的训练,帮助身体增加身体的核心温度,肌肉温度,肌肉温度的增加可以使肌肉更松弛,更灵活。有效的热身可以增加心率次数和呼吸的深度与频率。增加血液流量和血液氧气和血中营养给肌肉,这些帮助肌肉的肌腱与关节接受更多的艰苦训练。所以,体能训练前一定要做足热身运动,活动开身体。首先,集体慢跑5—10分钟,然后开始热身运动。
原地热身运动
1)头部运动
2)肩绕环运动
3)扩胸运动
4)振臂运动
5)腰部运动
6)前压腿
7)侧压腿
8)活动手腕脚腕关节
行进间的热身
1)小步跑
2)侧身跑
3)后蹬腿跑
4)高抬腿跑
5)冲刺跑
以上即为完整的一套热身运动。热身运动是我们做任何运动之前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步骤,每次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前,我们都应认真的去完成它,以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更好地完成训练。
第二节 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主要可分为三个部分:上肢力量、下肢力量和腹背肌群力量训练。针对我们入警大学生的力量训练的要求,这节将围绕力量训练的方法展开详细的讨论。
(一)上肢力量练习
上肢力量训练主要采用俯卧撑和器材训练的方法,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和技巧,有利于提高我们考核中单双杠的成绩。
1.2.3.4.5.6.7.8.9.个人做俯卧撑。或另一人站立,两臂下垂,两手握同伴的脚腕。俯卧撑,一腿做上举动作,两腿交换做。一人俯卧撑,同伴将两腿抬起,做两臂支撑向前爬动作。一人做俯卧撑,两脚置于同伴肩上。侧身站立,双手持实心球,转体90度,单手将球掷出。两脚左右开立,上体前倾,两手提铃,以肘关节为轴,连续做屈臂动作。两脚左右开立,两手正握杠铃,屈肘向上提铃,反复做。两脚左右开立,两手反握杠铃,以肘关节为轴,连续做两臂屈伸动作。两脚左右开立,肩负杠铃,反复做推举动作。
(二)下肢力量练习
作为学员或者说是未来消防警官,强壮的下肢力量是必不可少的,这将有利于你在业务以及各种体能比赛中有很好的发挥。
1.连续原地高抬腿或行进高抬腿。跨步后蹬跑。后腿充分蹬直,上体前倾,摆动腿的大腿高抬,小腿自然下垂。跑动中做跨步动作,两腿交替做。
2.单足跳。一脚蹬直后前跳,另一腿向前摆动,同时两臂配合前摆。
3.支撑高抬腿。后腿蹬伸,前腿与上身成90度,腰挺直。
4.跨步跳实心球。在跑道上放置实心球,球的间隔因人而异。
5.抗阻力练习。橡皮带套住腰部,另一端固定或一人在后面拉着一端,做
原地跨步后蹬动作。
6.肩负杠铃,深蹲起,反复做(重量是体重的1/4左右)。
7.肩负杠铃,弓箭步走(重量是体重的1/4左右)。
8.肩负杠铃深蹲,向上跳起,连续做(重量是体重的1/4左右)。
(三)腹背肌群力量练习
腹背肌群训练不是主要的肌群,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可能会忽视它,但是它在辅助肌群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训练中我们会经常使用到它们,如果我们平时不加强锻炼,将会很容易受伤。
1.仰卧,两手侧平举。两腿、上体同时起成“V”姿,两手抱腿,复原
后连续做。
2.先坐姿,两手后撑。向上挺腰展腹,两腿绷直,连续做。
3.坐姿,两腿屈膝。上体后倒,两臂伸直,挺腰、展腹、提臀,反复做。
4.两脚左右开立,肩负杠铃,两手扶杠铃片。向左、向右两侧屈体(杠
铃重量是体重的1/4左右)。
5.两脚左右开立,肩负杠铃,屈肘手握杠铃。向左、向右两侧扭转上体
(杠铃重量是体重的1/5左右)。
6.两脚左右开立,肩负杠铃,屈肘手握杠铃。做体前屈动作(杠铃重量
是体重的1/5左右)。
第三节 耐力训练
耐力训练是衡量健康的一项指标。指持续进行工作的能力,即抗疲
劳能力,其取决于呼吸器官的摄氧率,血液氧结合律,心血管运送氧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耐力训练
一般耐力(有氧)
力量耐力(无氧)
速度耐力(无氧)
专门耐力
训练方法:
一般耐力:低强度持续运动,长距离和超长距离项目等。
力量耐力:仰卧起坐,俯卧撑,静力支撑,800 m等。
速度耐力:高速度短距离项目等。
专门耐力:持之以恒!
训练应循序渐进:量变←→质变
心得:
一、强者在心。
何为强者在心?就是不必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无论你在体能方面是否是强者都不能做心灵上的侏儒,做最好的自己!
二、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牺牲。这世界并不安宁,和平年代也有激荡的风云,所以把每一次训练都当做逃生的训练,也许今天的坚持多一秒,明天才能在灾难来临时能够保护好自己、战友、亲人和其他危难之中的人民。
三、科学的训练计划。
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才能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有效的训练计划不仅能锻炼人的体能还能锻炼人的心智。
四、拼搏精神,团队协作。
无论何时,你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抛弃不放弃,除了敢打敢拼之外,更多时候要虚心请教比你强的人,耐心帮助比你弱的人,强者要更强,弱者不能放弃。
五、厚积才能薄发。
今日的休整是为了明日的蓄势待发,一般会休息的人都会有比较理想的工作效果,一般懂得放松的人都会有更高的生活质量。训练后的放松会有更明显的体现,训练结束后的洗澡、泡脚、互相按摩等都是不错的方法。
六、安全才能回家
安全始终是第一要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活着,健康,四肢健全,才会有更美好的生活和爱情,所以无论何时都要注意安全,不光是自己的安全,还有战友和其他所有人的安全。
附录表二 体能考核
方法:在指定位置逐项考核
第四篇:篮球专项学生在篮球运动中损伤情况的研究
篮球专项学生在篮球运动中损伤情况的研究
前言
篮球运动的发展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一种室外的小游戏,现在已经上升为一种国际比赛,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争夺也变得越来越激烈,随着篮球技术的提升,规则也在逐渐的完善,从而使篮球运动更加正规,更易推广,但是即便如此,在篮球运动中出现的损伤还是屡见不鲜。如今篮球运动也是当代大学生最为喜欢的运动项目之一,同时也是每个高校必不可少的专项训练课程,而大学生从事篮球运动发生身体损伤时,会给以后的训练、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同
[1]时在心理上有可能留下阴影,因此,通过研究找出学生在篮球运动中损伤的原
因,并研究其易损伤的部位,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预防运动损伤,这对提高学生的篮球运动水平,延长运动寿命,有着重要而积极的现实意义。结果与分析
2.1 损伤发生率的分析
在我院08级运动训练的篮球专业的196名学生中,经统计193份有效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如表一,得知有167学生曾在篮球运动中发生过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损伤率高达86.5%。篮球的活动形式为篮球专项课训练、课外篮球体育锻炼、比赛。从表二可以看出,在各种活动形式中占致伤比例最大的是比赛,占75.4%(126人),其次是课外篮球体育锻炼发生的损伤为19.2%(32人),在篮球专项课训练受伤比例为5.4%(9人),篮球运动激烈的运动项目之一,学生的竞争性与好胜心强,同时学生内心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因此,比赛时导致受伤的人数较多[2]。
表一:学生是否在篮球运动中受过伤
受伤人数(人)受伤学生的比例(%)
167 人
表二:篮球运动各种活动形式中学生受伤情况
比 赛课外篮球体育锻炼篮球专项课训练75.4%(126人)19.2%(32人)5.4%(9人)
86.5%
2.2 运动损伤原因的分析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性、综合性、围绕高空展开立体型攻守对抗的活动性游戏,具有激烈的竞争性、猛烈的对抗性、浓厚的趣味性等特点。篮球专项课上,学生在快速激烈的争夺控球权和夺分的过程中,发生运动损伤的潜在威胁就比较大。
2.2.1 因准备活动不充分而引发运动损伤
经过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得知,因准备活动不充分而导致运动损伤的比例为24.7%。准备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肌肉的弹性和力量,减少运动时肌肉的粘滞性,从而加大关节的运动幅度,是人体从相对安静的状态进入紧张活动状态的过渡阶段[3]。在课堂上,在进行锻炼之前,教师都要求学生进行热身活动,所以在课堂上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就相对较低,但是在课外的篮球运动时,由于运动训练的学生有一定的篮球基础,性格比较开朗活泼,所以对运动前的热身比较轻视,从表四可以看出,仅有8.3%的学生经常在运动前热身,有24.6%的学生偶尔的进行热身,而有67.1%的学生从不做准备活动。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缺乏准备活动的概念,轻视准备活动对减少运动损伤的作用,再者,学生在进行热身活动的运动量和强度也不足,不能使身体达到最佳的状态,出现肌肉僵硬,动作不精确等现象,从而导致运动损伤。经调查资料表明,准备活动不足时造成运动损伤最主要的原因。
表三:篮球运动中引起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及比率
引起运动损伤原因比率(%)
准备活动不充分24.7
错误的技术动作15
违反比赛规则16.8
疲劳18.6
精神紧张5
场地器材5.3
自身素质10.6
气候与环境
4表四:学生在篮球运动前热身情况
经常热身偶尔热身从不热身
8.3%24.6%67.1%
2.2.2 因错误的技术动作而引发运动损伤
经过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得知,因错误技术动作而导致运动损伤的学生为15人,在所有受过伤得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为15%。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大都在学生刚学习新的技术动作之后不久,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学生只是获得一种感性的认识,学生并没能达到动作的动力定型,也没有完全的动作概念,动作掌握的节奏也不稳定,或在学生进行比赛时,由于年轻气盛,为了比分在情急之下,做出某些错误的技术动作,违反人体结构的特点和运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从而会做出一些错误动作而造成运动损伤。
2.2.3 因违反比赛规则而引发的运动损伤
从表三得知,违反比赛规则引起运动损伤的比例为16.8%,从表二得知,比赛中受伤学生比例为75.4%,可以看出,比赛是受伤的最主要原因,而在比赛中由于有规则的限制,从而使篮球项目的激烈竞争性与对抗性有一定的尺度,但是,有些学生的规则意识差或侥幸心理、或意气用事而做出违反规则的动作,就容易在激烈的对抗中产生损伤。
2.2.4 因疲劳与精神紧张而引发的运动损伤
疲劳、精神紧张也是引起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由它们引起学生运动损伤所占比例分别为18.6%和5%。可见疲劳所产生的运动损伤率比错误技术动作的损伤率还高,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运动疲劳之后,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反应速度慢等现象,大脑中存在的动作轨迹在现实中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而较容易发生损伤。而对于错误动作的产生阶段,学生的运动速度相对较慢,运动幅度也相对较小,所以产生运动损伤的可能性也就相对疲劳状态小一些。在进行比赛时,学生易精神紧张,从而使得运动神经在支配肢体完成相应动作时协调能力受到影响,大脑的反应也会受到干扰,就比较容易在对抗时受到伤害。但是这种现象的发生相对较少。
2.2.5 因场地器材因素而引发的运动损伤
从表三得知,因为场地器材而使学生受伤的比例为5.3%,在吉林体育学院的篮球场地为水泥和木板场地,学生上课都是在室内场馆的木板场地,水泥场地为学生课余时间练球的地方,不平、过光滑或过粗糙的场地,或造成学生起跳或落地时重心不稳以及地面缓冲力小,此时如果学生再受到水平方向的力,就使学生受伤的地方多为倒地时的身体擦伤和关节的扭伤。篮球课的器材也就是篮球了,在运动时,如果篮球充气过足,就会引起学生的指、腕关节受到伤害,但是受伤的可能性也是相对较低。
2.2.6 因学生自身身体素质因素而引发的运动损伤
身体素质是学生参加运动的基础,但是由于步入大学之后,学生个人支配时间变得较自由,除了每周的三节专项课,其他训练时间都没有确切的规定,从而使得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下降,而在完成强度较大、难度较大的练习时,就容易造成损伤,经调查得知,由于自身素质引起运动损伤的比率为10.6%。然而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就害怕大强度和大运动的练习,对练习就产生畏惧和消极的应对的心理,不肯主动的去练习,久而久之,身体素质只会每况愈下,形成恶性循环。
2.2.7 因气候与环境而引发的运动损伤
由于气候与环境而引起损伤的比率为4%,吉林体育学院位于吉林省长春市,隶属东北气候,秋季和冬季的室外温度相对较低,从而使得学生运动前的热身不足,导致肌肉的粘滞性高,关节的活动受限较大,所以该时期损伤较常见。
准备活动不充分、错误的技术动作、违反比赛规则、疲劳以及自身身体素质差是引起我院08级篮球专项学生在篮球运动中损伤的主要原因,占86.7%,运动训练的学生受过一定的专项训练,对专项知识和运动规律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篮球运动中的随意性比较大,没有充分的热身或身体还没有进入良好的运动状态,就投入激烈的篮球运动中,从而导致运动损伤的情况发生较为普遍。篮球运动易致伤动作及易损伤部位的分析
篮球运动是一项身体素质、技巧、智力为一体的紧张、激烈的并直接与身体接触的对抗性运动,要求必须在激烈的攻守对抗中完成各项技术动作,是一种瞬
息万变的运动。因此篮球运动中损伤是难免的,而主动预防损伤,比发生损伤后再去治疗更为重要,为了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保证我们能够愉快的投入到运动中,现对篮球中常见的运动损伤作如下分析。
3.1 篮球运动易致伤动作的分析
篮球运动损伤部位统计表五。调查结果表明,发生损伤较高的部位,均与篮球运动的技术特点和性质有关。居于损伤前六位的是:踝关节、掌指关节、膝关节、腕关节、腰部、大腿。
3.1.1 踝关节韧带的扭挫伤
篮球运动的踝关节韧带损伤在篮球运动损伤中占大部分。由于篮球运动的对抗性强,跑跳频繁、高空争夺激烈、攻守变换快。如跳起投篮、“盖帽”、抢篮板球、抢断球等动作都要求运动员不断起跳,不断改变身体姿势。由于学生在篮球比赛中的一些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技巧的不熟练,以及防御反射和灵敏性迟钝等原因,因此在起跳被动下落时,就极易造成重心不稳,在加上碰撞,落地缓冲动作不正确或场地不平踩到别人脚上,极易站立不稳而造成踝关节的内、外侧副韧带损伤,外侧较多,内侧损失也时有发生,重者还伴有跟腱断裂和骨折[4]。受伤后踝部出现肿胀疼痛,并逐渐延及踝关节前部,轻者活动受限、重者不能着地,伤处明显压痛。
第五篇:在户外活动中幼儿体能训练游戏化的实践研究
《在户外活动中幼儿体能训练游戏化的实践研究》小结
二〇一五年一月
《纲要》健康领域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要“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好动、好奇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性又是幼儿教育活动的主要特征,体育活动正满足了他们的这种爱好和身心需要。“游戏给予幼儿快乐的同时,还为其提供了创造、发明、学习世界的机会。”体育活动在培养幼儿发展自我的同时,也发展了幼儿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使幼儿由个体的人成为社会的人。但是,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并不是一种单一的体能训练,它是一种综合的游戏实践活动,在体育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社会化教育,对幼儿的人格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既要保持自我个性,又要融入社会生活,成为一个发展健全的人。
一、良好的个性品质
新《纲要》指出:要“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培养幼儿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交往,培养幼儿对人亲近、友爱的态度,教给必要的交往技能,学会和睦相处。”体育活动作为幼儿活动的一种方式,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增强幼儿体质,重要的是它还具有满足幼儿模仿、娱乐、交往、表现、竞争等个体需要,促进幼儿智力、个性、品德、审美、情趣、交往能力等多方面发展的功能,培养幼儿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爱惜玩具、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良好个性品质,促使幼儿由个性人发展成为完整的社会人的健康心理。1.培养了幼儿不怕困难、勇敢的意志品质
幼儿期是培养意志品质的最好时机,体育活动是培养幼儿良好意志品质的最佳途径。培养幼儿的勇敢精神,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体育活动中,我们为幼儿创设克服不同困难的情境,这种困难可能是生理的,也有可能是心理的,是幼儿经过努力后能够克服的。对幼儿来说,任何一项体育活动都要付出努力,要克服比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困难。如在中班“小伞兵”的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许多椅子,利用椅子练习近平衡、跳跃等基本动作。当让幼儿分别在一个椅子高度、两个椅子高度上跳下时,幼儿完成得都很好。但当搭至三个、四个椅子高度时,有的幼儿表现为胆怯了,特别是几个个子矮小的女孩。这时,幼儿的心理往往是狐疑不定的,教师的鼓励和信任在这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当一个孩子勇敢地跳下后,教师总会适时地表扬:“你真棒!”当孩子稍有犹疑,教师就会伸出双手,做出安全保护的样子,鼓励孩子“你能行!”教师的鼓励和保护让幼儿感受到信任和安全,大部分孩子顺利地完成了第一次跳。最后,只有一位小女孩,站在四个椅子的上面,无论教师如何鼓励,就是不肯往下跳。她眼含泪花,想跳又不敢跳,不跳又不甘心。在教师和同伴的鼓励和帮助下,她终于跳了下来。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她的胆子越来越大,从她兴奋的小脸上,可以看到成功为她带来了勇气和乐趣。
2.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使幼儿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小孩子喜欢游戏,但更喜欢游戏的成功。这是因为游戏的成功一方面给幼儿带来愉悦,另一方面还可以得到父母、教师、同伴的赞许。”体育活动是幼儿喜爱并且参加最多的活动之一,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能得到强烈的情感体验。当幼儿克服困难,学会某种动作,得到了同伴、老师的认同后,他们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如我在组织体育活动“跳竹杆”时,有个别幼儿由于一直无法跟上节奏跳,对活动失去了兴趣,对自己也失去了自信,觉得自己肯定不会跳了,对活动产生了排斥心理,当他们面对有节奏地敲打着的花杆时,脚就不听使唤,这时老师就用鼓励的口吻说:“你行的,试试看好吗?”“真棒,再来一次。”“加油!加油!” 这些幼儿在老师的鼓励和同伴的影响下,勇敢地跨出了第一步,克服了畏难心理,掌握了动作要领,也树立了自信心。幼儿的自信心来自于活动中获得的成功及教师、同伴对其成功的肯定,在以后的活动中,当他们再度面对困难时,他们便不再会畏缩不前了。
3.培养了幼儿互相合作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一个人今天在合作中能做什么,他明天就能独立做什么。”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主要是通过体育游戏活动来完成其教学任务的,体育游戏有它特有的规则、情节,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为了达到游戏目的,幼儿必须通过互相合作去完成各项活动。如“ 送眼泪”的游戏中,幼儿分成四组进行比赛,每个人必须拿着沾满“眼泪”的海绵,跳过“小河”,钻过“ 山洞”绕过“树林”,将“眼泪”送到狮子那里,最后,比比哪组送的“眼泪”最多就获胜。通过这种合作的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如何协调配合完成任务,使幼儿知道,要取得游戏的最后胜利,必须与同伴友好合作,互帮互助。显见,体育活动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机会,也有助于幼儿形成集体荣誉感。
二、和谐的人际关系 新《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交往,培养幼儿对人亲近、友爱的态度,教给必要的交往技能,学会和睦相处。” 在体育活动中,活动器具(玩具)的共用就充分促进了幼儿之间的协作关系,在活动中,教师在投放活动玩具时有意识的投放品种多但数量少的玩具,当幼儿想玩别人手中的玩具时,就必须与他人共用或商量交换玩具,才能如愿以偿。游戏一:“纸棒的一物多玩”
游戏中提供给幼儿人手一根纸棒,让幼儿想出纸棒的多种玩法,要求他们要玩“搭长梯”、“跳格子”、“走长线”的游戏,这就要求幼儿必须协调好与其他人的关系,既要共用玩具又要互相配合,才能完成一个共用的目标。游戏二:“占圈”
游戏中教师提供的圆圈数量总比幼儿人数少,在儿歌念完后抢圈站,先站在圈中的幼儿为胜。这既发展了幼儿的灵敏性,又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为今后踏入充满挑战的大社会奠定了心理基础。
三、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新《纲要》指出:“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教师要注意通过环境影响、感染幼儿。”“ 儿童从自我中心过渡到做一个社会的人,重要的变化在游戏之中。”幼儿要成为一个社会人,就必须积极参加社会生活,才有可能由个体以最便捷的方式融于社会,体育活动就很好的为幼儿提供了广泛的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1、直接式:
新《纲要》指出要“开展以多种有趣的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的、大自然的活动”。孩子的成长需要实实在在的感受与体验,带幼儿走出幼儿园去“远足”、“踏青”等活动不仅能强健身体、锻炼意志,而且可以让幼儿广泛接触社会上的人,看到社会现象。如远足时看到人们对老人的关心,对残疾人的帮助,了解交通规则、公园规则等等。在这个社会的大教室里,孩子获得的不仅是体力的锻炼、知识的积累,也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培养了善良的情感和美好的心灵。同时,幼儿参加运动会也是幼儿走向社会的极好途径,如我园每学期根据本园实际情况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亲子运动会,就会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参加。而其中的“亲子游戏”是幼儿与家长配合的比赛项目,如“两人三足走”、“运海洋球回家”、“过河”“赶小猪”等既让幼儿参与了比赛的过程,又加深了亲子间的感情,同时也让家长融入到了我们幼儿园的生活中。幼儿参与活动的过程把单纯的个人行为加入进了社会生活,可以在社会他人中得到评价,了解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及为自己带来的结果,使幼儿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中,融入到了社会生活中。
2、间接式:
体育活动特别是运动会是个人参与社会的一种方式,是得到社会评价、社会反映的途径。幼儿观看运动会,也是幼儿了解他人、参与评价、找到社会学习榜样,使自己成为社会成员的机会。幼儿在和家人观看电视里的“奥运会”和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后,就有了对一些运动健将的个人了解,有了对他们的评价,也有了自己向往的榜样。如:110米栏跨栏世界冠军刘翔就是孩子们心中的偶像,通过认识刘翔,不仅让幼儿更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了,而且也使幼儿有了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有了学习的好榜样。在充满竞争色彩和趣味的户外体育游戏中,让幼儿通过不断的努力和锻炼,体验成功与荣誉、享受成功与胜利,形成活泼健康、乐观积极、团结互助、勇于克服困难、勇于竞争、锐意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让幼儿成为一个适应社会需要的人,一个坚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