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谐讲座
和谐讲座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责任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05/8/14 16:23:00 查看次数:1827
主持人: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中国人一向都很重视“和”这个字,所以我们会说“以和为贵”。而在我们的先人当中,像孔子就曾经说过“君子和而不同”;而像孟子也曾经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这个“和”字,对于中国人有着什么样特殊的意义。的确民主法制,公平正义,人和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这样一个和谐社会,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所向往的,那么什么样的社会才能够称得上是和谐社会,而我们又应该如何来构建一个和谐社会?今天的《世纪大讲堂》,我们就邀请到了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教授任剑涛先生,欢迎您!
任剑涛简历
他出生在天府之国,有着川人的坚韧和执着。而年过不惑的他,却看不出岁月的沧桑。他言谈举止透出思维的缜密、语言的严谨,但不失幽默。他就是执教于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的任剑涛教授。
作为一名政治学的教授,他说,我倾向于从利益、从冲突的视角去看待现代社会,并认为可以归纳到“底线伦理”的公共规则即法律规范,比起人际伦理种种高尚的私德规范来说,具有更重要的现实价值。
主持人:任教授我想首先就您的成长的经历、求学的经历,和我们一起来简单回顾一下好吗?
任剑涛:简单讲,我就是从学校到学校。1968年我进入小学,1978年进入大学,1980年毕业,1987年再考研究生,1994年再考博士,都是在学校里度过。但是正好这个求学过程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最重要的过程,所以我把我这个求学的二十来年的时间,用三种角色来做一个简单的归纳:
第一,我是一个中国社会变迁的参与者,从传统到现代重大的变迁,我很荣幸参与其中。因为1978年我进入大学,正好是我们的改革开放开始了自己第一步,蹒跚着前进,到1996年改革开放基本上已经进入一个非常深广的阶段,而这个时候正好我作为一个观察者,对整个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历程,用我自己的眼光,用我自己的学术背景,我做了一个观察;而到1996年我博士毕业之后,我就是一个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一个人,那这个时候呢,我就作为一个分析者,我来分析整个中国社会,如何可以实现一个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到都市社会,从计划社会到市场经济,也即是从传统到现代的一个最伟大的变迁。一个人体会历史是非常难得的,那我们能够体会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所以感到特别欣逢其盛。
主持人:除了研究您的哲学,研究您的政治,还会关注什么其它的东西吗,在生活里?
任剑涛:那当然,我关注的可多了,比如说十年前,我带的中大辩论队队员告诉我,我没有发现一个教授像你那么对卡拉OK这么低级的艺术,那么着迷的。
主持人:着迷到什么地步?
任剑涛:也许我一唱,一个晚上可以是自己独唱表演。
主持人:那就属于我们说的那种“麦霸”。最喜欢唱的歌是什么?
任剑涛:最喜欢唱的… … 那现在不好说。
主持人:为什么那么喜欢人家学生所说的,这种低俗的艺术里面的低俗的歌曲?
任剑涛:因为我想,在你所在大学的象牙塔的生活里头,它确实是比较枯燥的,平常我是对着书本,它联想的余地没那么广泛。当我离开书本,进入一个我自娱自乐或者与他人同乐的空间的时候,我希望能够尽情放松,理由非常简单。越低俗的东西让你越放松,越高雅的东西,让你越紧张。
主持人:刚才您还提到说,您曾经带领过中大的辩论队,是吧?
任剑涛:对,长达十五年之久。
主持人:当教练?
任剑涛:从队员到陪练到教练,都干过。
主持人:酸甜苦辣简单和我们讲述一下?
任剑涛:那就是屡败屡战。
主持人:屡战屡败?
任剑涛: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也曾经有这样一个过程,但最后都得偿所愿,我们获得过全国的冠军,也获得过国际大专辩论赛的冠军。
主持人:卡拉OK带给您精神的放松,辩论呢,带给您什么?
任剑涛:辩论带给我青春的气息啊,使我十五年逐渐走上中年暮气沉沉的时候,有一批这么蓬勃向上的年轻队员,告诉我你不能暮气沉沉,所以这是我十五年一贯制地参与辩论最重要的理由之一。
主持人:看得出,今天我们在座的很多学生和您之间是有一种息息相通的感觉,进来的时候,有一种类似于追捧明星式的热烈的掌声。好,那现在还是请我们的同学,再给我们的任教授一次热烈的掌声,请他开始我们今天的主题演讲“和谐社会的理想与现实”。
任剑涛:谢谢各位。那我今天要跟大家一起聊的话题,我相信也许大家会像我做自我简介时候说的那样,比较俗。因为和谐社会是最近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如果你在网上一点击,可能会有几十万个网页,都有和谐/和谐社会这两个词。尤其是最近中央政治局的学习会议上,讲了和谐社会之后呢,和谐社会的点击率会更高,而出现频率也会更高。但是我想,和谐社会不仅仅说是一个政策,一个领袖的一个说法,刚才我们的主持人已经介绍了,实际上作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讲,中国古代社会,绵延五千年之久的文明文化,都在讲和谐。但事实上,和谐社会要建构谈何容易。
因为和谐社会从最理想的角度来说,它是社会各个要素、各个构成群体、各个构成个体,都相互能够匹配,都相互能够理解,都相互能够兼容。这样的和谐社会呢,逼近于理想社会的说法。但事实上,我们提出建构和谐社会,是面对我们社会发展的现实而提出来的,恰恰是要在社会急遽变化,甚至社会非常有冲突的这样一个背景下,来建构和谐社会。因此,和谐社会并不是要表达一种乌托邦的理想,倒相反,是要在一个冲突的社会里头,矛盾丛生的社会里头,如何来解决矛盾,使矛盾得到化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使得我们的社会冲突不至于走到社会崩溃或者国家危机的状态,而逐渐会使我们的转机,成为我们发展的生机。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和谐社会是一个具有现实性品格的社会建构形态,在这一个背景下,我想可以分析三个方面的内涵,来凸显一个和谐社会建构的理想和现实,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首先,就是我们中国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或者说现代变迁25年以后,整个社会氛围正在发生一个重大的改变,就是我们进入了一个后革命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五十五年,五十五年之后国家如何建设,革命本身能不能够解决问题,革命自身给我们许诺过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富强,给我们许诺过人民群众能够过上丰足而满意的幸福生活。五十五年之后,革命历程使我们反省,革命只能解决建立国家政权的问题,它并不能够解决,一个国家如何可持续地、稳定地、协调地发展。因此,我们现在进入一个后革命的状态,就意味着我们对革命的那种狂热冲动,和革命、尤其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那种欣赏的态度,要发生改变了。
但问题在于,从革命到后革命,我们这样一种转变,究竟要转变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考虑的具体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社会背景又有一个因素,要做重要考量,那就是我们处于一个大转型的局面。所谓大转型的意思指的,是我们整个中国人从我们的文化根性上,我们非常熟悉的那一套东西,正逐渐地在斩断我们的血脉。我们要从一个农业社会转型为一个工业社会,我们不是靠我们民族传统的那种勤劳、勇敢就行了。我现在一天流汗,非常勤劳,也非常勇敢,但一个月收入可能只有500块。而比尔·盖茨可能在那儿一点击,XP可能一推向市场,哎哟,他就一千亿美金,搞得我们很郁闷。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应当有头脑,我们应当努力。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由原来技术上的那样一种勤奋,那样一种创造,转移为科学研究而对技术发展本身的一个大推进。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个转化,被人称为“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第三个要素呢,我们就考虑到,今天我们之所以提出和谐社会,就是因为今天的中国社会,在巨大的一个结构转型当中,社会各个要素、各个集团、各个组织、各个个人,它都在产生广泛的冲突,以至于有时候在局部的情况下,这种冲突还非常剧烈。从社会上来讲,我们的法治状态还不够;从分配上来讲,我们的公平性也还不够;而从整个社会发展来说,组织上的匹配也还不够,而我们要索取财富的时候,人与自然也非常难以和谐。所以这时候我们会发现,缺什么我们就会呼唤什么。而这个时候,我们呼唤什么呢?最关键我们的想像就是,我们应当使这个社会更和谐,各个方面的东西一匹配,我们长时间能够发展,长时间能够获得我们所需要的物质利益,又长时间的在物质利益基础之上,能够获得我们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感,所以这个时候,从官方到民间,从学者到一般的大众,都认为和谐社会是中国现代转型应当努力达成的一个目标。
任剑涛:但是和谐社会如何建构呢?那这是我们要考虑的第二个问题,逻辑关联使我们下面要考虑第二个问题:和谐社会的支点呢?我以为这起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我们要强调,基于社会结构的大转型,社会结构的转变,三个要点必须要加以强调。一个要点是我们要从革命到建设,这样一个重大思维转变。对于官方来讲,执政党他所要强调的就是要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也许就是革命党,我们强调它的转变了,非常复杂。但是简单地说来,就是原来革命英烈夏明瀚朗诵的那首诗,那就很显然地表明了革命党,那种高歌猛进、意气风发、昂扬的斗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瀚,自有后来人”。那种信念的自我信任,那是非常强烈的。那到今天可能我会想,这砍了头之后我就没命了,那我原来积累的财富,就没办法享受了。那在这个时候,如果人人都砍头,人人都杀人,那这个社会没有秩序了嘛。而作为整个职能来讲,我们现在要把革命的理想,落定在一个政治的秩序上面,要把一个追求幸福生活的那样一种昂扬的斗志,兑现为建设成就积累的清峻理性,这样的时候,从革命到建设,就要在尘埃落定之后,不要那么昂扬的斗志,不要那么以口号来治理国家。建设需要的是:第一,我们要谈资本,要有人给你投资;第二,我们要有积累,要有产出,要追求利润。以至于在这样的物质基础上,我们才能体会得到,什么叫做幸福生活。从革命到建设的转变,就要使我们治理国家,发生第二个重大转变,那就从政治到经济。原来我们中国人满门心思考虑的,我们都是从政治出发,计算我们的政治收益,算政治账,不要算经济账,“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要资本主义的苗,方向不对头,一步一跟头,方向对了头,一步一层楼”。这是文革流行的说法。那到现在我们不是这样了,我们要强调说,经济计算优先。我们今天的国家领导人讲话,区域、地方的领导人讲话,有一个词,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我们要计算我们的收益,要计算我们的利益。也许我们在革命时期,所高度强调的国际主义精神,现在被另外一个词在替代,什么词呢?中国利益,国家利益。
我们又有了第三个最重要的变化,那就是从国家到社会。因为我们考虑什么问题都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谈。我们对国家来说,公民对国家我们就是奉献,而国家对社会来说,就是国家包办你的一切。国家已经替你考虑了,你何必要自己考虑呢?国家已经替你安排了,你自己何必要努力呢?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情形下呢,国家本身的包办,造成了一个全能政府的状态,政府包打天下,包办一切。
现在我们的大学生,特别羡慕像我这样的国家的包办的大学分配。说任老师,我太羡慕你了,你大学毕业的时候,国家一下给你分配工作,不像我们现在已经到第四年级的时候,我就着急,我课不能上了,老师,我请个假,我要去见工,于是我也觉得萎靡,你要去见工,那就见吧,我的课你也不用听了。实际上我心里也不太高兴。但是要出现这样的一种局面,原因在哪里?就是国家确确实实已经不能够保证它,能够把所有资源垄断起来,而对所有公民的发展,能够大包大揽,这就需要在国家之外,有一个社会自治空间,有一个公民自治空间。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国家与社会的分化领域而治,它是一种健全结构,而不是一种垄断结构。所以正是这样,国家本身如何支持社会的成长,让公民们个人,让公民们的组织能够健全成长。使公民内部能够解决的问题,不要单纯依赖国家。
所以正是因为如此呢,我们说,这三个重大的社会结构的变化,是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支点。在这样一个建立和谐社会结构支点上我们要强调建设的精神、经济计算、理性计算的精神,社会健全成长的这样一种制度安排。
在这样一个社会结构变化的背景下,第二个,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分享机制的建立。和谐怎么可能和谐?和而不同。我“和而不同”,跟你不同的原因,是因为我有自己跟你和的资本,假设我跟你没有和的资本,我只有同的资本,你告诉我第一,我就说第一,这叫和谐吗?这叫同。同本身叫“以它并它”,没有意思了,“以它平它,谓之和”。表明什么?古代社会强调的,就是我和你。虽然我们有分歧,我们是两个主体,我们是两个组织,我们是两个政党。但是我们有一个共同认同的目标。对于我们今天来说,我们有没有共同认同的目标?有。整个中国是我们认同的目标。国家认同的基本问题得到解决滞后,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起分享机制。
那就第一,我们这个社会必须要分享权力。在中国从古至今的社会里头,从国家权力到地方权力,到社会权力,都没有分享的习性。基本上我们的古代政治文化传统和社会传统,叫做四个字形容,赢家通吃,全输全赢。我只要赢了,我打败你,你不服啊,你不服我灭你。那到这个和谐社会,不是强势的一方对弱势的一方,采取一个吃掉他的态度。干啥?虽然你没有掌握权力,你是弱势的一方,我掌握着权力,尤其掌握着国家的暴力机器,我是强势的一方,但是我们分享权力。怎么样分享权力呢?就是社会权力、国家权力、政党权力、组织权力要分散。该是某组织的权力,另一个组织不要去侵占它,该是某个人的权力,国家不要去褫夺它。该是某组织的权力,另外一个组织不要去霸占它。这样各个组织,在社会当中发挥的机构功能,各个个人在国家生活当中发挥的公民权力,它相互匹配,相互需要,就有一个理性精神。
所以第一个分享权力,要把握住两个原则,第一,不要赢家通吃;第二,在社会政治生活当中,国家生活当中,各自具有自己的权力领地,只能相互和谐,相互妥协,相互地理性地协商,而不可能谁吃掉谁。
第二个就是分享利益,分享利益的机制也非常重要。也许在一个穷困国家的时候,就在我们革命时期,高歌猛进,文革时期,没什么好分,一个月只有二两油,半斤猪肉,你说你怎么分呢?那到现在,通过中国二十五年的现代化的进程,我们确实初步积累了数量不可谓不大的国民财富。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一个人如何获得他生存发展的那一个份额,而没有一种强烈的不公平感就重要了。
比如下岗、转岗工人,一个月领三百,然后我们一分钱税收不缴的大富翁,极尽豪奢之人士,动辄一掷千金,那时我见着,我的心态不平衡了。你有、我有、大家有。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国家就应当像那些高收入的阶层,相对地征重税,当然也不说把他搞垮。你有重税,我犯红眼病,我小农意识,我搞垮你,大家一分,吃完了拉倒,也不是那种分享利益。这种分享利益是指的面对一个做大的蛋糕,我们如何建立一个公平的分利机制,在法治机制下,既避免权钱勾结,在一个市场理性的机制下,又避免仇富心理。但同时又要对整个社会的下层,满怀着同情,所以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既有道义感,又有分利精神。这个时候,又是那句老话,你有、我有、大家有,大家都喜悦了。在这样一种分利机制建立起来之后,整个社会觉得,我的发展空间,我的生存空间,没有被国家,没有被社会,没有被他人逼到一个死角,以至于我根本没有办法生存下去,我就不会有一种造反,我就不会有一种革命要求,秩序就会落实。我们在社会生活当中的秩序,我们对于秩序和权威的服从就是发自内心的。
在这样的意义上,它就解决了社会的一个不和谐问题,社会的冲突问题。逐渐使整个社会能够有一种,我们强调的第三个建设和谐社会的支点,那就化解冲突的空间。
任剑涛:分权机制和分利机制建立起来之后,我们怎么样化解冲突呢?对于现代社会来讲,我们都知道,我们的社会叫组织化社会。我们随便一个打工仔,我们有打工仔俱乐部、打工仔协会,也有工会,而在座各位,你作为学生组织,或者社会组织一员,你参与进去之后,组织与组织之间怎么样处理关系,变得非常关键,而这里尤其就要强调,组织间的理解非常关键。我们应当理解,任何组织在社会生活当中,都有它的必要性,都有它的存在空间,也都有它的存在价值。这个时候,政府组织也好,执政党组织也好,对非执政党组织,参政党组织,社会建构组织,也叫NGO,NPO这些组织机构,我们都有一种理解,都有一种尊重。组织之间才能围绕着我们共同的国家,这个庞大组织来协商、来妥协、来共同使得我们这个国家,逼近一个发达的状态。
与这一点相关的,第二个我们要建立个体间的信任。因为个体间的信任,是这个社会能够和谐的元因素,就是最初的因素的那个原点。因为每个个体之间互不信任,这面大家在市场社会都已经习惯了,第一次见面,分手的时候,大家是朋友了,多联系联系,我们大家“骗一骗”,给名片,写手机,热情万丈,不一会儿,这个小子,有什么利益可以计算他一下,他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把他搞一把,那这样每个人都相互设防。相互设防所带来的一种提防心理,并不是这个社会能够很好合作的社会心理基础。相反他瓦解这个社会的相互信任基础。所以个体间的信任关系,使这个社会能够平和、能够理性、能够协商,而避免粗暴、避免狂躁、避免走向极端、避免违法,更避免犯罪的一个社会心理基础。
那么第三个,化解冲突空间的营造,就是我们要有一个程序性的东西。我们中国人一般不太讲程序,觉得麻烦。一二三,甲乙丙,我从一就跳到三,三就跳到七,我干嘛一定要一二三四五六七。所以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很简单,我们说我们要强调的核心问题。那就是一定要按照程序,走一完了就是二,二走完了就是三。这样有个什么好处呢?我们人人都知道,每一个人不在程序之外,他严格按照程序来化解冲突,也严格按照一二三的程序来获得利益,这样所带来的好处,那就是我们人人知道,我们在法治保护之内,我们在法治程序之内,我们没有一个特权人物,我们没有一个特权组织,是在法律之外,是在程序之外的。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们说程序性的导向,也就是一种法治性的导向。
好,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我们说如果把握住了整个和谐社会建构的这样一种基本的程序要求,我们可以分析,第三个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对和谐社会建构的现实前提。那这样的和谐社会,我们说有两个前景值得分析。
第一个,就是我们可能为和谐而和谐。因为我们这个社会不和谐,我们有冲突,我们要去化解冲突。那我们化解冲突不是说渐进地、理性地去解决冲突,去化解冲突。在为和谐而和谐的和谐社会建构的这样一个路径里头,这样一个目标里头或者这样一个前景里头,可能就会导致三种对和谐社会建构不利的一种现象的出现。
第一种现象可能就是和谐社会的建构,仅仅是基于政治压力。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国家部委,制定了政府评估体系,其中有个指标就强调,你这个政府是不是获得了当地公民满意的政府,因为你要满足一个指标,什么指标?就是报案率比较低。那传媒在采访我的时候,我马上说,这个很简单,即使案子大量的爆发,我禁止你报案。你来报案,我说这不小菜一碟,还报什么案,自己解决。这样就是政治压力了。我们会把冲突掩盖起来,我们不是去化解冲突,我们用政治压力把盖子捂住。而事实上,我们说和谐社会的建构,不应该是捂盖子,不应当来自于上级领导对下级领导给定的和谐社会建构的刚性指标,让你不得不和谐,让你不得不来表现和谐,让你不得不向社会显示你表象上的和谐,而这个时候可能更关键地显示为一种什么?地火的运行,矛盾的瞬间爆发,社会的脆裂性结构。而这个恰恰是我们和谐社会建构的可能的一个悲剧性收场,我们一定要避免。
第二个我们要特别强调和谐社会的建构,并不是思想的一个催促,思想的一个驱迫。换一句话说,我们社会明明不和谐,我就天天跟你讲,我们社会很和谐,我教育你为什么和谐?和谐在哪里?和谐的理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啊,你一听多了,哎哟,和谐得不得了,真是。但是一出去,你东西就被偷了,再一出去你就被抢了,你就觉得很不和谐,它为什么要抢啊?应该跟我商量一下嘛。我可不可以抢你啊?我可不可以偷你啊?但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不是在思想上简单地说,是和谐就是和谐。和谐一定来自于思想上的我们一个互动。
所以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我们更要强调的,和谐不是国家包办。如果按照国家包办的话,那就是我要你这个社会组织和谐,你和不和谐,你和不和谐,威胁性的,你不和谐你也得和谐,那我这个社会组织说,那就我们和谐吧。那这样一种和谐,事实上,它使本来应当暴露的社会矛盾没有暴露出来,本来应当可以解决的冲突没有解决掉。冲突可能日积月累,越来越剧烈,而爆发可能也就越来越猛烈,这是苏东国家的教训,给我们提供的一个典范个案。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要敢于正视冲突,敢于正视矛盾,敢于正视国家和社会,各有自己的领域,在自治领域里头,国家不要去干预。而在国家权力里头,社会要提供理性精神,使国家权力能够得到有效地引导,得到有效地规范,得到有效地约束。从而使得为和谐而和谐的压力机制,变为第二种,叫为和谐而冲突。
为和谐而冲突,第一个值得重要地提出来讨论的问题,就是政治理性。以往我们强调的是道德理想。像夏明瀚先生那样,为了革命的目标,不惜牺牲性命,然后我们还夸奖他,我们还把他当做典范,然后再前赴后继,英勇无畏,用我们的鲜血换来一个新的国家,那是道德理想。那在和平建设的背景下,我们要求的是政治理性,政治理性是种妥协理性,我们不要动辄就杀人,我们不要动辄就放火,我们不要动辄就有组织抗暴,有组织抗法,我们干啥,我们坐下来协商,这个就叫政治理性。而这种和谐,是和平社会里头最稀缺的而又最重要的资源。而对我们中国来说,这是一种最重要的练习。我们的政治理性成长到什么样的程度,就使我们这个社会化解冲突的能力,成长到什么样的程度。
第二方面,要特别强调,在建构和谐社会的时候,思想上要能够互动。不要给定一个国家意识形态,你就非接受不可;不要给定一个行动方案,你就非赞美不可;不要给定一种行动后果,你就非按这个去逼近它。因为事实上,对这个社会来讲,对这个国家来讲,我们中国是如此庞大,而社会发展是如此复杂,而历史又是如此悠久,而我们思想的资源又是如此丰富,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那你喜欢这个意识形态,他喜欢那个意识形态,我们来谈一谈,各自的意识形态,是不是都有对国家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各自应当有的贡献。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呢,我们才可能吸纳更多的资源,想象力更丰富,方案设计更合理,而我们行为成本也就可能更降低。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第三个我们要提倡的,就是社会自治。没有一个社会自治的空间,其实一个巨无霸式的政府,它是缺少自我约束的理性精神。因为什么权力都在我手里,像我现在,所有支配你们生命资源的权力,都在我手里,我一拍板,保证你们流汗,而不是我在台上流汗,我很冷静的,我想到我支配你们的生命,我怕谁啊?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我们说国家通吃的情况下,对国家的发展并不是有利的,国家通吃的情况下,常常会酝酿一个社会**的前景。社会本身一定要有自己的自治空间,社会组织按照自己的利益归属,来结成不同的机构。而社会组织之间,按照大家的共同利益,来结成非赢利性的机构。产生了由社会公民间和组织间的一种自治,和一种自强,和一种自己能够互益的一种状态,那么社会本身呢,它可以按照自己的运行逻辑,而不需要国家权力的介入,成为一个国家自立当中,最重要、最有机的一个组成部分。缺乏了社会自治的国家,想有一个和谐社会的建构,是不可能的。那也许我们的口号就已经变成,为建立和谐国家而努力。而不是为建立和谐社会而努力。所以正是因为如此呢,在和谐社会的理想的乌托邦目标感召之下,我们给予社会行为的现实期待,是我们要建立一个现实的和谐社会。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我们怎么样去摆平,而使得中国社会处于现代化转型最关键的十字路口,要建立一种什么社会的结构的答案,油然浮现在我们的面前。我就讲到这里,谢谢。主持人:谢谢任先生的演讲,我们首先是有一些网友的问题想向您请教一下。第一位网友他的名字,和您刚才说的,文化大革命当中的歌有一点相像,他叫“社会主义墙角的一根草”。他说,善良的贫民,没有办法和贪官污吏和谐;缺乏监督权力的贫民没有办法和剥削百姓的土政策和谐;要求基本民主,和平权力的人们没办法和要求他们当螺丝钉的意识形态和谐;希望按照美丽的理想自由发展的学生,没有办法和当前的科举制度和谐;年收入不到一千的贫民,也没有办法和一顿饭吃十几万的款爷和谐,我觉得咱们的总书记和总理都太难了,您觉得呢?
任剑涛:我也觉得很难。但是我想,“社会主义墙角的这根草”有些愿望,可能是把和谐社会的愿望表达得过于强势。作为一个和谐社会的建构来说,也不是说,我们一定要拉平所有的富翁跟贫民的距离,拉平所有权势者和无权者的距离。和谐一定是有差异的,无差异则无和谐。因为我们大家都是一个面孔,都是一种行为,也都是一种范式,也都是一种生活状态,那文革晚期,让我们都穿着江青服或者穿着天津老蓝布,那个不用提出什么和谐的问题,已经很和谐,这是国家给定的和谐。
但是我们要建构和谐社会,确实有相互的让步。我们作为一个贫困者来讲,也许我们需要他跟谁和谐,是过分的。但是我们社会确实要传递给他一个信息,国家是在乎你们的,社会是关注你们的,你们的生存利益不是受到忽略的。使他们觉得在这个社会里头,最底线的生存空间是有所保证的。如果这样一个底线的空间都没有保证,那确确实实,就像“社会主义墙角的一根草”所说的,那是绝对的不和谐。那社会还关注着他,国家还关爱着他,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底线的社会保障,还是可能的情况下,起码我相信,他不至于走到极端。而不会溢出这个和谐的边界,进入一种冲突的状态。只要正面抗衡、暴力冲突没有发生,和谐的可能就是具备的。在这个意义上,我相信,就是我们的胡主席和温总理如何为难,这个作为空间还是不小的。
主持人:所以尽管道路是长远的,但是前途还是光明的。
任剑涛:对。
主持人:谢谢。这边还有一位网友的提问,他名字叫做“一个都不能少”。他说,我觉得和谐就是要公平。首要的公平就是起点的公平,我认为就是孩子受教育的机会应该公平,但是现在国家财政只负担城市的义务教育,像我们农村的孩子上学,还是自己花钱,我今天能够在大学里面念书,就是爸爸、妈妈和姐姐辛苦钱换来的,我觉得没有这一点,就永远谈不到和谐,您说呢?
任剑涛:这样一个从结果诉求上来说,是可以的。两会召开在即时,有传媒来采访我说,公民、网民们关心有十大热点。第一大热点问题就是社会公平问题,第二大热点就是法治政府问题。那我当时有一个分析,我说这是中国公民,也许对你的公共生活的状态,究竟最根本的寄托点和支点在哪里还不太了解。因为事实上,社会公平是我们一个现实感受,我们每个人也许在处境不利的情况下,我们对公平的渴求特别强烈。也许我们对农村的小孩那种理解、那种关爱、那种同情、那种保护,尤其大眼睛妹,使我们对希望工程的那种热望,都来自于这种同情心。但是,我当时有一个分析,我说最强调的,我们恰恰现在应该关心我们的法治政府建设。
公平,可能在时间序列上由起点、到过程、到结果,从空间角度上来说,由局部的到全局的。但是依据上首先在公共权力能够公共利用。这样它分配权力和分配资源才比较公平。如果一个政府还不是一个法治政府,它公共权力的形式还带有强烈的随意性,也许这个教育资源分配得不公平,也许这个社会资源分配得不公平,也许我获得资本来做生意的这个机会也不公平。也许就是我们提到的,起点上不公平,而结果上更不公平,它会长期存在。所以我想应该更多地关注,我们如何可以有一个法治政府,所谓公共权力,来进行公共资源日常配置的时候,应当更理性,应当更向那些先天不利以及后天不利的人倾斜。才使我们这个社会有一种安定的环境,公平的环境,才使我们哪怕发展不利,我们也觉得我们是无怨言可发,是因为国家社会给了我机会,而我可能自己的努力还尚且不够。在这样的背景下呢,这个社会的公平感,它就成为一种社会的普遍感受。所以关注的热点,我相信还应当有一个小小的调整。主持人:好,谢谢您的答案!下面我想把提问的机会,留给我们在座的同学们。
同学:任教授好,主持人好!我想问您的问题就是,据我国的统计,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世界上的两倍多。然而,在这儿很多贫困的人,都是我国的农民。农民在中国的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说太平天国、辛亥革命,陈胜、吴广起义等等之类的。而我国现在也重视到了这种农业的问题,所以在不断地调整,使农业的价格上涨。我想请问,您认为这种农业的上涨,会一直持续下去吗?还有就是您是怎么看待三农问题的?谢谢。
任剑涛:谢谢你的问题。我相信你刚才所说的超过世界平均的两倍,是指基尼系数。一般讲这个基尼系数,达到一定水平线,就是超过0.4的话,社会的对抗就会达到一种因为分裂而带来的冲突。事实上,基尼系数虽然说我们还没达到一种崩溃的状态,但是在现实处境上,确实是比较危险的。所以近数年来,中共中央作为执政党的最高机构,每年的第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文件。农民问题确确实实是一个关键问题,但是这里我要强调的一个原则是我们对农民的同情,以至于我们对农民的敬意,并不表现在呼吁国家,用非生产性投入,大规模地向农村倾斜。我认为目前谈三农问题的很多学者,在这一方面缺乏历史理性。那历史转变就是要从乡村社会到都市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而我们有的人避而不谈这样一个历史转变,说,农民现在很苦啊,农业真穷啊,农村真危险哪,吼这个口号,吼得大家都胆战心惊。我相信让我们胡主席,温总理听到,都有点紧张。然后就说,我们要给农民,让他们免税,让他们赶紧进入市场来买城市买不完的东西,因为城市已经消费过剩了,现在产品已经过剩了,只有农民进来,我们才能解决这个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了,这是一个功利的说法和一个丧失历史理性的说法。
对于三农问题来讲,对于农民的同情来讲,乃至对于农民的敬意来讲,在转型社会最为重要而最不能忽视的首先是给农民以宪法关怀和国民待遇。不是说我们仅仅给农民、农村、农业小恩小惠,小举小措,更关键的是我们站在一个历史重大转型的这个高度上,来对农业的工业化,农村的城市化,农民的城市居民化问题,做出整体筹划。最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农民身份的转换到现代角色的建立,比如说我们的户籍制度,这是很关键的。第二,农民进入城来之后,它要打工,他要创业,我们给他国民待遇,他怎么获取贷款,他跟你的城市居民,有没有相等的一个处境。第三,农民进城之后,居住多长时间,因为他是平等国民,他就可以获得你这个城市居民的平等待遇,享受你这个城市的基本福利,这是最为重要的。而不仅仅是呼吁,那你就要在城市里打工,你处境不好,你有五年没有涨工资了,你安心回农村去吧,你还是去种地吧。那九亿农民,农村不需要这么多劳动力,农业也不需要这么多劳动力,咋办?没有这样站在历史高度的大智慧的筹划,我相信三农问题的解决,是难以期待的。
主持人:好谢谢。主持人:最后呢,我想请教授用一句话来结束您今天的演讲。
任剑涛:在期待中活着,总是比没有期待要好。
主持人:我想今天通过任教授的演讲,我们理解了“和谐”这两个字,但愿有一天,这个和谐不是说像刚才任教授所说的这样,只是我们心中美好的愿望,美好的期待。但愿有一天,它能够成为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所拥有的真切的现实。好了,非常感谢今天任教授来到我们大讲堂为我们做的精彩演讲。同时呢,也很感谢我们今天在座的中山大学的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我们再见。
第二篇:和谐医患关系讲座
我院举行“和谐医患关系,营造心身健康”专家讲座
李慧
为关爱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和谐医患关系,进一步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2014年7月10日下午3:00,我院在四楼大礼堂举行了《和谐医患关系,营造心身健康》专家讲座,本次讲座由国家著名心理学家张慧莉教授主讲,我院400余名医护工作者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中,张慧莉教授从医务人员心理流行病学、医护人员平均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的原因、如何应对医患关系等几方面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张慧莉教授又针对我院具体情况提出了适宜的减压方式,深得在场医务人员喜欢。讲座的最后张慧莉教授与现场医护人员进行了互动,面对面解答疑问。
此外,北京心世界心理咨询公司刘教授着重介绍了团体减压方式巴林特小组。
讲座受到广大职工的热情参与和一致好评,相信通过本次讲座,一定会对全院职工调整心态、激发活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篇:家庭和谐公益讲座策划案
“家庭和谐”公益讲座策划方案
一、活动背景:
当今社会,和谐社会的创建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家庭和谐”作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更是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当下,和谐家庭的创建总体态势较好,积极向上、和睦幸福是主流,但家庭作为一个经济、社会和感情的共同体,在日常生活中势必会凸显各种矛盾,如夫妻关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养老问题、收入住房等问题。问题的彰显,显示了我们在致力于“和谐”的努力中还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如何在生活中尽量规避这些矛盾,使家庭更加和睦,更加温馨,金日房产特承办此次活动,希望能为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尽绵薄之力。
二、活动目的和意义:
通过“爱与和谐”公益讲座,让人们认识到家庭和谐的重要性——家和才能万事兴;学会在家庭生活当中处理各种矛盾的技巧和方式,让人们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来化解和规避各种家庭矛盾,使家庭更加和谐、生活更加幸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家庭三代人的和谐相处。
三、公益活动主题:家庭和谐
活动时间:10月9日(约半天时间)
活动预约人员:部分客户、八零后已婚和未婚青年(500—1000人左右)活动形式:安丘某礼堂内举行,邀请知名培训专家和知名人士进行如何处理家庭矛盾问题的专项讲解。
活动举办方式:安丘市某政府单位和安丘金日房产联合主办,安丘金日房产承办。
讲座内容:1.家庭沟通和谐相处的技巧(夫妻相处、亲子相处、婆媳相处技巧)。
2.子女教育的方式、方法(用什么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健康成长)。3.弘扬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善待父母,有效解决养老问题。4.保健、养生的部分内容。5.如何解决八零后婚龄青年的住房问题。
四、活动开展
1.前期储备阶段:
①宣传策略:(1)内部报刊宣传(9月份报纸半版的版面);(2)电影院广告牌(暂定一块广告牌进行宣传);(3)9月份发报纸期间附送公益讲座门票;(4)公司内部网站发表软文;(5)人流量大的地方发送讲座门票(如佳乐家附近,主要发放对象为八零后已婚和未婚青年);(6)预约安丘电视台于10月9日进行现场报道(7)安丘贴吧发表公益讲座的帖子(一周发一次)
②中期实施阶段:
(1)礼堂内部讲台悬挂条幅(家庭和谐公益活动大型公益讲座);(2)特约嘉宾姓名牌制作并每人一瓶矿泉水;(3)提前打扫卫生,以免时间仓促;(4)礼堂门口迎宾人员一名,礼堂内部两名工作人员安排入场人员有序就座;(5)现场主持人一名(可从公司内部选拔),从事开讲前、中、后的主持工作;(6)礼堂门口宣传广告牌制作两块(一是公益讲座宣传牌,内容涉及本次公益活动的主题、活动目的和意义、活动内容、邀请了哪些知名专家;二是金日房产宣传牌,内容包括公司简介、公司业务、公司的经营宗旨和理念等);(7)应急预备人员两名,如有未尽事宜可立刻办理。(8)讲座结束后安排专人从事现场撤离工作;(9)配合电视台进行现场报道;(10)安排专人进行现场拍照
③后期跟进阶段:(1)在公司内部网站发表软文贺“家庭和谐”公益讲座圆满结束,并结合图片,图文并茂;(2)在安丘电视台进行新闻报道(一是讲座顺利闭幕的消息,二是报道此次公益讲座的意义,引发了人们对家庭和谐什么样的理解)(3)电影院广告牌单独拿出一块宣传讲座顺利闭幕的消息,同样刊登此次讲座的意义和带给人们对家庭和谐的启发;(4)在安丘贴吧发表“家庭和谐”公益讲座闭幕的消息和讲座的意义
第四篇:搞好家庭教育 构建和谐村风讲座
搞好家庭教育 构建和谐村风
“和谐村风”指事物发展处于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是邻里团结、关系融洽、家庭和睦、安居乐业、发展有序的最高表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村风,和谐村风离不开和谐家庭。家庭成员中父母对和谐家庭的创建起着主要的作用,我国有近3亿个家庭,每个人都生活在家庭里,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效果如何,不仅关系到孩子的未来,更关系到全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所以说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后天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农村家庭教育的好坏关系到农村稳定、农村发展、村情民意以及关系到村风民风的好坏。
我们夏匠村,家庭教育有着优良的传统,多少年来慷慨济世、助人为乐一直是这里的人们延续的话题,有效地促进了村风民风的和谐发展,全村近百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民事和上访案件,没有发生一起打架斗殴、虐待偷盗等卑劣行径,家家重视家庭教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百来户的小村,先后有34名青年入党,44名青年参军,76名青年考入大专院校,112名青年成为致富能手,多年来,营造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新村,先后被授予市级”文明村”、“环境优美村”、“和谐村”以及省“生态园林绿化村”和“精神文明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成绩的取得,这些都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的,下面结合我村实际谈谈在农村如何搭建家庭教育平台,构建和谐村风民风。
一、建立小展览,让家庭教育成为有形的实体。
2009年春,我们村两委发动广大村民和“五老”人员,历时一年半,从全村收集来织布机、纺线车、扁担、锄头、石磨等生产、生活的工具和农具200多件。建起了我市首家突出以“家教”特色为主题的教育展览,积极推行“家庭、学校、社会”三教合一的教育氛围中,旨在宣传从古到今家庭教育“教子有方,育子有效”对孩子成长的作用和意义,展览从家庭教育内涵及家庭教育对孩子终身的影响,分传统家庭教育、近代家庭教育、现代家庭教育、未来家庭教育趋势等四个鲜明的主题,从历代伟人、名人、教育家到身边人身边事等真实的家庭教育事例为范本,把“家庭教育”的传统和风尚变为有形的实体。引导广大家长和未成年人在教育子女上有方法可学,在教育效果有事例比较。许多家长在这里不但洗礼了思想观念,还学习到了关于教育子女的知识,对子女能找到自信,找到成功。他们认识到子女的教育过程中,言传身教的重要。村民郭红波,他的孩子生性调皮,为了管好孩子,他经常深入学校与老师交流,先后三次带孩子参观展览,体验父辈们教育子女的经验与做法,他懂得了赏识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
二建立小书屋,让家庭教育成为有文化的教育
为了让家庭教育成为有文化的教育,从传统的批判指责式教育中解放开来,我们借省“农家书屋"工程东风,发动“五老”和在外工作人员,捐书赠书,目前已有藏书5000余册,报刊、杂志30多种,音像制品20多种100余张。选地方、做书柜,配桌椅,归类造册,及时运转。少儿读物、政治法律、农村科技、教育子女、卫生保健等内容丰富,和农村、农业、农民的生产、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是人民群众的知识宝库。“农家书屋”的建立,村里的许多农民告别了牌桌,坐上了书桌;告别了酒柜,建起了书柜。开展农民读书活动以来,村里出现了“四多”现象。即:尊师重教、关心学习、注重孩子习惯培养的多了;相信科学、崇尚文明、反对歪门邪道的多了;思想解放、学习科技、致富奔小康的多了;邻里团结、家庭和睦、遵纪守法的多了。家庭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升华,家庭教育成了有文化的教育。
三是建立小电教,让更多的家长指导孩子如何上网。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家庭教育需要,应用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1995年,我们村就拿出3万元为小学配臵了5台当时较先进的奔3电脑,让孩子们从小就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让家长从指导孩子如何从QQ收菜和游戏中解脱出来,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做到限时上网、科学上网、文明上网。自此,从我村小学升入初中、高中、大学的孩子都成了学校里的计算机骨干,有的自制幻灯展示,有的学生在大学上了计算机信息工程专业、有的软件应用专业,有的成了单位的电脑操作能手,6月27日,豪德慈善总会为我们更新了8台电脑,运行速度快了,电子书翻得流畅了,优秀节目不卡了,另外我们还把远程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下载和制作了优秀的教学课件,应用投影仪和电视屏幕对村民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直观的音像教育,深受大家喜爱。
三、组建小乐队,丰富了农村家庭教育的业余生活。村里的三支乐队,少儿的电子琴、男子的民乐,女子的管乐,老少结合,采取一帮一,一带一的形式培养小乐队,既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又为村里培养了文艺骨干。村里吕倩倩、都璐芳、董凯霞等7名当年的小乐队成员考上了音乐学院,还有的已经毕业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2008年,文化名人王全惠退而不休,村里支持他成立了晋城市合唱协会,组建合唱团和管乐队,成员来自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校教师以及社会音乐爱好者,专门培养培训高雅的艺术音乐人才,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训练,广大群众不出村就能享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村里的音乐爱好者,不约而同前来学习,大家交流学习,受到启发与感染,邢建刚、吕姗姗也成为其中的成员,达到了“资源共享、运行有效、惠及村民”的效果。
四、家校结合,相辅相成,让未成年人成长更快。长期以来,我们村两委一直都很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村办小学从古庙、食堂到教学楼,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教育在良好家庭教育的熏陶下如虎添翼,“小手拉大手,大手促小手”的养成教育代代传承,为一个乡风文明的和谐新村建设注入生机活力。为了更好的培养优秀学生,村委特别重视外聘优秀教师到我村任教。从建国初期的赵先生、周三贺到现在的科任教师,在我们村从教过的30多位教师中他们都能以校为家,爱生如子,注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为夏匠村的人才培养做出了显著成绩,多次获得市、区教育部门的表彰,我村未成年教育
工作的“八小经验”先后在区、市、省关心下一代工作现场会上交流,受到社会各界和教育督学的好评,村两委对学校老师也特别关心,樊宝华、张晓峰等外聘教师被我村党支部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社会在进步,农村在变化,家庭教育观念必须与时俱进,在农村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农村家长素质低者偏多,农村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较少,许多家长缺乏与孩子交流,不了解孩子,父母与孩子不能友好沟通,留守儿童增多,撤点并校等也造成家庭亲情教育流失,当前的就业现状也让部分家长产生了上不上学一个样的思想。等等针对很多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讲几点个人观点:
一是家长要以身作则,让青少年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孩子三分之二的教育都来自家庭教育,言传身教是每个家长的神圣职责,村民们不管多忙,也得抽出时间教育孩子。家庭成员教育孩子统一思想,不娇纵、不溺爱,既教孩子学知识,又教学做人,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为了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勤奋好学的精神,家长们带头劳动、带头学习,节假日带孩子到田间地头亲身体验。
二是积极发挥政府职能作用,让农村家庭教育健康成长。政府职能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媒体及远教设备,增加家庭教育宣传内容,让更多的家长能学习到有关家教的知识,提高广大家长素质,加强家教知识的流动宣传,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站的作用,张贴家教知识资料、图片,播放家教知识,在农
村广泛营造重视家教、开展家教的氛围,促进农村家庭教育健康成长。
三是发挥乡村少年宫作用,让农村孩子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各单位要在基层关工委的带领下,配合学校等有关单位,建立完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依托社区、村组教育活动阵地,积极办好家长学校,传授家庭教育新理念、新知识,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努力创造条件,建设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阵地,如乡村少年宫、青少年活动场所等充分利用各类教育活动阵地,开展富有特色、吸引青少年广泛参与的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力所能及的助学、助困、助残等活动,关心、教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他们健康成长多办实事、好事。
四是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开发农村家长的家教潜能。村妇会在上级妇联及相关部门领导下,在全村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家庭才艺大赛等活动,在创评中增强家教份量,在活动中融入知识性、趣味性、广泛性,丰富活动的内涵、充分调动家长与子女的参与热情,在寓教于乐中增长家长的家教知识,开发农村家长的家教潜能。发动村级妇代会、共青团组织作用,以“母亲节”、“六一节”为契机,在村文化宫开展趣味知识问答、游园、家庭同台汇演等亲子互动活动,进一步增进家长与未成年人的沟通与交流。
五是以监督、倡导、说教为手段,帮助农村青少年远离网隐。随着科技进步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网瘾问题
以及发生在网络,网吧等相关的违法犯罪现象在农村也层出不穷。据了解在我市农村地区,地上网吧与地下网吧屡见不鲜,有的家庭子女也有了自己的私人电脑。由于农村地区传统教育观念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冲突,父母以及子女甚至农村社会的文化观念在认识和处理这种网络问题时往往是以一种强硬或者是粗鲁的方式来解决。这种方式凸显了家庭教育的弊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各村成立义务网吧监督员很有必要。
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的村风民风,对家庭教育的方法及途径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农村党政一把手,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文明、科学的态度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心理基础,积极创建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作为学校以及老师应充分了解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总体现状以及不同学生家庭背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手段,最大限度地消弭不良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以达到提高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作为社会、政府及村级组织,更应该有责任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健康环境,这样才会让我们的家庭教育有延伸,让我们的学校教育有补充,让我们的社会教育有阵地。
第五篇:构建和谐校园讲座稿
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构建社会各个层面的和谐为基础。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
一、什么是和谐校园
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教育环境、教师间人际关系、学生间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和谐,和谐校园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是校园人际关系,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二、依法治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
l.依法治校的概念。依法治校,从学校管理学的角度而言,是指学校管理者对学校各项事务进行依法管理。所谓“依”,是指把法律作为管理学校的依据和最高权威之意,即作为管理者,要体现一种法治精神。所谓“治”,是指管理,而非管制,是管理和服务的统一,不是消极地运用法律来管治学校,而是指在学校管理中能动地开展依法育人、依法管理。
2.依法治校的内容。主要是在教育、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实行依法管理。这项任务可以在校长的宏观管理下将其具体化,如在教学方面,应按《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及教育部有关教学方面的计划和规定去执行,引导监督教师全面贯彻教学大纲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在管理方面,应贯彻执行《教师法》及《义务教育法》、《治安处罚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在服务方面后勤等教辅序列应依法履行对学校育人工作的支持职责,提供充分、有效、适当的物资和服务,如学校食堂应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物价法》安排伙食、合理收费等等。
3.如何推进依法治校。推进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当树立依法治校的观念。他们要树立明确的法治观念,认清依法治校必要性和迫切性。其次,要加强教育法制的宣传力度。广大师生员工知法懂法,是依法治校的前提。为此,学校应当把教育法制的学习与宣传纳人工作职责范围,可以通过上法制课讲座、校报、广播、校园网、宣传栏、召开座谈会、讨论会等多种方式对师生员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学校管理层要率先垂范,使校园内从管理者到广大教师和学生都了解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为依法治校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应当建立健全依法治校的管理体制。学校各职能部门要依照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把依法治校落到实处。
三、如何从法律层面应对“校园伤害事故”这一不和谐因素
据统计,2001年全国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达到了1660人,2002年全国有18000余名中小学生死于安全事故,这意味着平均每天就有一个40多人的班级消失。数字是枯燥冰冷的,但它的背后却是一个个消失的鲜活生命。
学生安全事故(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校园伤害事故)的急剧增加不仅给家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也给学校工作带来了不可回避的难题。那么,究竟什么是校园伤害事故?校园伤害事故种类又有哪些?学校是否应当承担责任?事故发生后,学校该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下面重点就这些问题做一些探讨。
1.校园伤害事故的概念。校园伤害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的事故。
应该说学生伤害事故属于一般人身损害的范畴,但其又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受害的主体是特定的。受害主体只能是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学生,而不包括外校学生到本校时受到的人身损害;
(二)损害地点是特定的,学生受损害的地点必须是学校校园内以及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例如春游、社会实践活动等的特定场所;(3)损害时间是特定的即发生在在校学习、生活期间以及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期间,学生离开学校时的非学习、生活期间除外。
2.校园伤害事故的种类。根据校园伤害事故中学校的过错程度,可将校园伤害事故分为以下四类:
(一)由于教师或者其他学校员工体罚学生等原因导致学生受到的人身伤害事故。这类事故的特点是加害人是负有教育、管理等职责的教师或者其他教职员工的故意行为,因为其行为系职务行为,即学校的行为。例如在张帅因受教师体罚致人身损害诉鸡西市师范附属小学赔偿纠纷案中,由于体育教师苗全有体罚原告,导致原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成人身伤害。
(二)因学校的消极不作为或疏于教育。管理而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这一类案件和第一类案件相似,责任人均为学校,所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类案件导致损害的原因是教师和员工的积极作为,而本类案件的致害原因则是教师和员工的消极不作为。例如学校的相关教学设施不完善而导致学生伤害的。
(三)因学校的疏于管理和第三人的故意或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其特点是学生伤害的直接原因是第三人的故意或过失行为,但学校的疏于管理和教育也是事故发生的一个原因,属于多因一果。在李斌诉上海市普陀区询阳路小学等劳动课受伤赔偿案中,原告李斌在参加劳动课期间,擦完玻璃下地时,踩中被告上海普华建筑装磺工程公司放在窗外的翻斗车,导致手指被压断。
(四)非学校所能控制或预见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这类事故的特点是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原因并非学校故意或过失,而是在学校控制或预见范围以外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例如在税华君等诉合江县人民小学未尽安全关照义务致其在校时遭犯罪行为伤害赔偿案中,由于犯罪分子混人学校,逞凶杀人,致使原告等四人重伤。在王劲诉杨治踢足球伤害赔偿案中,王劲是守门员,当杨治射门时,被足球击中眼睛而导致受伤。
3.学校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承担多少责任?
2002年6月25日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下称《办法》)发布前,有关中小学生在校期间发生人身伤害,学校是否负有监护责任,理论界以及司法实践中颇有争议。有观点认为,学校对学生有监护责任,因为学生在校期间,家长将孩子托付给了学校,监护人无法行使监护权,于是监护人将监护职责部分或全部委托给了学校。也有观点认为,学校没有监护责任。
《办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争议,《办法》第七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办法》也同时明确了学校在保证学生安全方面的职责是:教育、管理有保护。因此,判断学校是否应承担责任的标准是:学校是否尽到上述职责,若尽到了,则不存在过错,也就不承担责任;反之亦然。
那么学校在校园伤害事故中究竟该承挂多少责任呢?下面仅就前边提及的四种类型的校园伤害事故中学校的责任作如下探讨。
(一)因教师或者其员工体罚学生导致学生受到的人身伤害事故,由于学校不仅没有履行法定的教育、管理义务,而且违反了味成年人保护法凡《教育法》的强制性规定,直接侵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理应承担过错赔偿责任。
(二)因学校的消极不作为或疏于教育、管理而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这类事故是学校未履行法定的义务,理应承担过错赔偿责任。而且在这类伤害事故中对学校的归责原则应适用过错推定,即学校如不能证明在此类事故中已尽教育、管理之责,则推定学校未履行职责。这既有利于对学生权益的保护,也有利于促进学校加强管理,完善制度c
(三)因学校的疏于管理和第三人的故意或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这类事故可以根据学校疏于管理和第三人行为在事故中的作用的大小,判决学校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非学校所能控制或预见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因为此类事故非学校所能控制或预见,如要求其承担责任显属不公,也不利于学校事业的发展。所以在这类事故中如有明确的加害主体,可以责令加害方承担赔偿责任,如无明确的加害方,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判决学校和受伤害学生分担责任。
4、在处理校园伤害事故中如何有效维护学校合法权益
(1)要能正确判断事故性质及事故种类。首先要分清是否属于校园伤害事故;其次要判断属于哪一类事故;接下来就要弄清学校是否承担责任。学校教育者及管理者要熟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了解十二种情形应当由学校承担责任;五种情形应当由未成年学生监护人承担责任;六种学校免责情形。(2)要有证据意识。注意收集、保存对校方有利的证据。如未成年学生擅自离校,学校发现后,应当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等。(3)要建立调解机制。
四、对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的二点建议
1.树立现代法治理念。长期以来,由于受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和文化的深刻影响,“重人治,轻法治;重义务,轻权利;重实体,轻程序”,学校管理行政化,校规制定随意,长官意识浓厚。现代学校制度要求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严格制度规范,适应时代需要,彰显现代法治精神。作为学校,既不能假国家公权力之利侵害学生的正当权利,也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权利诉求而放弃国家赋予的管理权力;作为学生,既要有保护自身权利不受侵害的“维权”意识,同时也负有服从国家赋予学校依法管理职权的“守法’义务与责任。学校在行使学校自治权,履行国家赋予的管理职能的公权力时,必须考虑哪些领域属于行政法律关系调整的公权力范畴,哪些领域属于民事法律关系调整的私权利范畴,在制定校规并实施时,不得侵人属于民事法律关系调整范畴的学生的私权利领域。学校管理职能的公权力一旦侵人宪法和法律赋予学生的民事权利领域,就会造成对学生正当权利的侵害。
学校的秩序维护主要应该通过对权利的保护,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而形成的,这样的秩序才是有活力、有张力的秩序。
2.及时清理相关文件。清理的重点应当是涉及教职工和学生权益的文件,以及与法律、法规及教育部规章不相一致的文件,严格做到依法治校,使学校管理师生的行为符合法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