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索家庭学校合作、家长教师互动、社会学校双赢的办学新模式
探索家庭学校合作、家长教师互动、社会学校双赢的办学新模式
——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家长委员会”助学的成功实践
江西师范大学课题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成立高校家长委员会,探索家庭与学校合作互动双赢提供了依据。结合“规划”精神和育人实际,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于2011年12月17日,成立了全省高校首个家长委员会,有效整合了家长教育资源,拓展了学生教育工作空间,推动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良性互动。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家庭学校合作、家长教师互动、社会学校双赢的办学新模式,为“学校乐办、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注入了活力,赢得了家长、学生的好评,引起了社会的积极关注。
一、理念引领:协同·合作·共享
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我们首先理清办学思路,树立协同、合作与共享理念。
一是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协同。在当前高度一体化的社会形势下,学校教育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必须由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根据自己的职责分工,密切配合,统一协调,构建起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三维”教育网络,实现共同育人。
二是学校与家校合作。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支持体系,家庭则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家庭互动合作,持续地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目标一致、教育理念趋同、教育过程同步、教育方法互补。
三是教育资源共享。学校与家庭、家庭与家庭之间的教育资源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各具优势特色,互补性强,只有充分挖掘并合理配置共同的教育资源,由“单一渠道、固定时空”向“全方位、立体化”转变,才能真正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二、行动诠释:参与·沟通·监督
好的想法要有刚健有为的实际行动支撑,才能收到预期效果。我们在工作推进中紧紧抓住家长参与、相互沟通、社会监督这三个关键词,在预案、落实、反馈、整改几个环节狠下功夫,收到实效,尝到了甜头。
一是家长委员会选派代表参与教育管理。第一,家长积极献计献策,共谋学院发展。各地家长委员会选派有教育管理经验的委员代表定期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与学院领导一起共商育人良策,共谋发展大计,共除学生成长障碍。同时,主动、及时、全面地把学院教育教学情况反馈给全体家长,宣传学院发展成果,为打造学院公信教育、创建教育品牌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家长利用行业优势,共绘职业规划。学院学生数近4000人,学生家长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岗位、不同背景,其家长行业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学院利用丰富的家长行业教育资源,邀请家长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如九江家长委员会成立公务员考试模拟训练营,每学期集中训练一次,由家长现场出题,模拟正式考试程序,学生进行笔试、面试。根据学生表现,试后再由家长委员会代表集中对考生进行辅导。南昌家长委员会成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团队,由各行业优秀家长代表给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银行总经理对有意向进入银行系统的学生培训,人力资源老总对有意向进入公司工作的学生培训,私企老板结合创业经历对有意向创业的学生培训等等。第三家长参加校园活动,共促学生成长。各地家长委员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学院开展各项活动 2
提供帮助与支持。宜春、九江家长委员会为学院捐赠200余册励志书籍与考研、考公务员书籍;南昌、新余、上饶、吉安家长委员会争取了一些非正规教育的培训项目,帮助学院学生社团与相关企业和机构联系合作,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实践平台、募集资金,以及选派精彩的文娱节目参加学院迎新年晚会等等。从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都能看到家长参与的身影,营造了家校共育的和谐氛围。
二是学校与家长构建沟通长效机制。第一,家长走进课堂,反馈教学评价。学院实行“邀请您进课堂”的教学开放计划,所有课程随时面向家长开放,走进教室观察孩子在校表现,了解教师教学情况,填写《教学评价反馈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第二,学校编发工作简报,交流教育信息。为了让家长随时了解学院近期教育教学工作动态,感受孩子的点滴收获,及时宣传学院教育工作新发展,传递家教新理念。学院组织力量编写《国际教育学院家长委员会工作简报》,每月定期发放到每位家长的手中,开辟了“教子有方”栏目,为家长之间也搭建了交流沟通平台。在实践中,学院进一步细化了专业分类,建立有效沟通。结合各专业特色、学生容易出现的困惑与问题,邀请学院分管领导等负责人与家长定期进行面对面沟通与交流。
三是社会监督依法办学。第一,通过学生家长面向社会广开纳言渠道,创新监督方式。学院聘请家长担任监督员,使家长及时掌握学生在校情况,调动学生家长教育管理学生的积极性,关注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协调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关系。建立开门纳言制度,在学院门口醒目处安装了“意见箱”,随时从家长、社会中吸纳好主意、好建议。定期向家长发放问卷调查,采取无记名形式收集,由家长委员会进行分类统计汇总。针对家长意见,学院采取办公会拟措施、教师会提要求、后期跟进落实等有效措施,做到广泛征求意见,真诚接纳建议,及时解决问题。这
种开放的“家校”沟通方式,既可以得到家长认可与配合,又可以让家长深入了解学院教育教学情况,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和理解,增强了合作育人的信心和基础。第二,在学校与家庭良性互动中提升家长素质,强化家长委员会代表的履职能力。家长委员会紧紧围绕学生生活中出现或可能遇到的问题,从多方面指导家长找到解决方法与对策。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家长委员会选定不同专题进行授课,比如对新生家长开设“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大学家长”等专题讲座并与专家展开交流互动,一对一帮扶指导。通过学习,家长不仅了解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与专家一起分享了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成功的教育经验。家长委员会提倡互相学习,定期举办“家长沙龙”,加强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家庭和家庭之间取长补短,更好地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成长环境,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能。
三、制度保障:平台·体系·机制
任何一种成功的社会实践要想使它永葆活力,持续产生正能量,必须有制度保证。制度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制度是万万不能的。
一是着眼于搭建互动平台。第一,举办委员论坛,开辟网络阵地。家长委员会每月定期举办委员论坛,分别以教学管理、实践活动、家长授课为主题进行交流,做到月月有主题,事事有回复。同时为方便沟通,学院还开通了国际教育学院家长委员会工作网页,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通报相关情况;建立地、市家委会QQ群,学院领导以及全体辅导员均加入到此群中,随时与委员们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和有效答复,实现了沟通的无障碍。第二,挖掘家长教育资源,建立实习就业基地。一年多来,学院各地、市家委会很好地发挥家长的渠道资源作用,支持学院人才培养和社会办学。从成立到现在共解决学生就业实习基地4个,推荐就业岗位十余个。如南昌家长委员会建立了“国际教育学院小平小道爱国主义教育 4
基地”、上饶家长委员会建立了“国际教育学院玉山县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吉安家长委员会建立了“国际教育学院吉安市吉州区旅游实习就业基地”;南昌家长委员会邀请江西浙大中凯科技园、江西华园进出口有限公司,新余家长委员会邀请新余市卓越建设房地产估价咨询有限公司等用人单位来学院召开专场招聘会等等。
二是着力完善乐助体系。首先,成立组织机构,构建工作网络,实行分地、市管理。学院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家长委员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家长委员会的筹备及日常管理、联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各地家长委员会实行分地、市管理的社会助学模式,以区域为单位建立组织机构。家长委员会成员由所在区域家长提名推荐、学院研究、征得个人同意后确定,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委员若干名。由学院颁发聘书,一届聘期为2年。为了更好发挥家长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各地家委会成立了德育督察组和教学督察组,分别与学院分管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领导进行对口联系,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及时解决。其次,细化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学院先后制定了《江西师大国际教育学院家长委员会工作章程》十条、《江西师大国际教育学院家长委员会运行管理条例(试行)》十一条等相关工作章程与工作制度。明确了家长委员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形成了较完善的制度保障,确保家长委员会工作有序扎实开展。
三是着重构建长效机制。第一,设立专项经费,使活动开展有保障。为了更好地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学院人才培养等相关工作中的推动作用,学院为家长委员会划拨了10万余元的专项工作经费,为参与、沟通和监督“三项职能”的履行和“家校互访机制”的运行提供保障。第二,实施考核评定,使活动效果可检验。学院把家长委员会建设管理工作纳入学院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当中,纳入对学院的办学水平考核评定体系以及相关工作人员
考核评定体系当中,家校合作育人工作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机融合,一起部署、一起推进、一起检查、一起考核,确保家校合作、社会乐助取得实效。
课题组长:张艳国,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后、博导。
课题组成员:肖忠民,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张友苏,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易娟,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
第二篇:双赢变味 公办学校、培训机构合作办学引争议
双赢?变味? 公办学校、培训机构合作办学引争议对于公办学校和名牌培训机构合作办学,不少业内人士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新模式看上去是双赢,但在中学阶段,尤其是实施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进行这样的合作要慎之又慎,如何避免“变味”是个大问题。
观点一:
可提升学校生源和教学质量
“12中在下关区是数一数二的学校,但在全南京来说,名气一般,尤其是高中部,生源不佳。”在听说12中和“新东方”合作办学的消息后,我市一所中学校长表示“很受启发”。
“薄弱学校想发展不能完全指望政府,自身也要想办法、想出路。”这位校长表示,对于非名牌学校,“借力”名牌机构合作办学,吸引好的生源,这样的思路很大胆,值得探索。
“不可否认,名牌培训机构在教学方面有着很多优势,值得公办学校学习。” 一名中学英语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对公办学校老师的教学会有促进作用。
南京理工大学教育管理专家刘魁教授说,我国中学教育存在很多弊端,一些教育理念确实比不上培训机构。公办学校和名牌培训机构合作,这样的教学模式值得探索,也有利于学生提升学习能力、走出单纯的应试教育模式。
观点二:
培训机构难免圈钱嫌疑
“上课不要钱,但教材要钱;测试不要钱,但是拿成绩报告单要钱。”一家培训机构负责人介绍,很多培训机构其实都提供类似服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和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一样,新东方也要营利。
这位人士分析,新东方和中学合作,看中的应该是学校中的潜在生源。新东方现在除了做英语培训,还做中小学课外辅导。“新东方在12中校园里搞英语培训,还可以吸引学生课后到他们的培训学校辅导其他学科。这样一来,学生要花更多的时间扑到各门功课的补习上,家长也要多花„银子‟。”
观点三:
单靠培训机构“救”不了学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为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提升教育质量,公办学校可以探索多种形式办学,比如允许社会力量通过公办民助、委托管理、合作办学等方式参与举办现有的公办学校。”下关区教育局相关人士说。
不过,也有教育界人士认为,这样的合作在中学推行要慎之又慎。“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倡导的是全免费教育,而培训机构进入公办学校,很难保证不和钱扯上关系。”
“这样全新的模式下,会产生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问题,很容易让合作办学„变味‟。”刘魁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这样的合作办学模式进行跟踪,观察效果并及时纠偏。
我市一所名牌中学的校长表示,英语教学只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方面,家长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和其办学理念、办学方向等各个方面息息相关,单靠一个名牌培训机构还“救”不了一所学校。
第三篇:问题少年矫正学校:探索成长教育新模式
问题少年矫正学校:探索成长教育新模式
转变“问题少年”引出的成长话题
在母亲的眼里,14岁的汪武十分顽劣,染上网瘾后又和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起,每天都要向她索要50元去上网。3年前离婚的汪母经济并不宽裕,没有办法担负孩子这样的消费。
汪武不仅打骂妈妈,甚至还拿打火机烧掉家中的床铺,以致汪母将儿子称作“魔鬼”。汪母将他送到了专门矫正“问题少年”不良行为的长沙倍腾青少年启发教育学校(以下简称“倍腾学校”)。
刚入校,汪武试图以死相威胁反抗。学校先安排他理掉长发,多参加一些引入了游戏环节的训练课。在一次拔河比赛中,虽然他手上的皮搓破了,但队友们的慰问和夸奖让他非常兴奋。
学校老师趁机找汪武谈心。“你的妈妈和别的妈妈不一样,她是单亲妈妈。你知道你妈妈是做什么的吗?知道她每个月挣多少钱吗?”老师的话打动了汪武。他开始有些后悔那样对待妈妈。
汪武只是倍腾学校众多接受转化学习的学员之一。
校方称,想将“问题孩子”送进学校的人络绎不绝,生源已经排到了2008年以后。生源的火爆,折射出的是社会需求的巨大和国家择差教育的滞后。市场调节出的类似培训学校随后在长沙大量出现,但素质良莠不齐。
与此相关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以这些“问题孩子”为拍摄对象的一档青少年励志真人秀周播节目《成长辩护》收视率颇高。
但在生源火爆、高收视率的背后,有一个问题是最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篇:家庭学校教师教案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教学目的:
1、让家长明确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2、建议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家长们明白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尊敬的各位家长,你们好。首先欢迎你们来参加我们的家长会。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来到学校,共同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关心学生的发展情况。今天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是怎样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
二、帮助家长们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要想引导未成年人走正确的人生道路,必须培养孩子做一个健全的人,要具有随时迎接挫折,迎接“丢脸”,经历痛苦的思想准备。这样的教育特别应该从小学生抓起,从小培养孩子们在挫折中成长的能力。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从小在爷爷、奶奶、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生活在太阳底下,吸取着雨露阳光。唯我独尊,娇横跋扈,事事占上风。试想,这样的孩子如果从小不接受正面的引导,能走正确的人生道路吗?他们只会遇到困难退却,受到挫折失去信心和希望,经受不了打击,他们只会顺水推舟,不会逆水行舟。难怪我国每年都会出现因不能正确面对父母的教育而服毒身亡的,因同学的嘲笑而跳楼自杀的,因学习的压力而弃学逃亡流浪街头的,因羡慕而产生妒忌走上犯罪道路的„ „ 因此,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极为重要的。作为学校、家庭应责无旁贷加强培养孩子们从对挫折的能力,让他们在风雨中健康成长。
三、建议家长培养受挫能力的具体做法
(一)、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压力莫过于来自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理;莫过于学习分数的高低,成绩的好坏;莫过于与同学之间的争吵,意见的分歧;莫过于老师严厉的批评,同学的嘲笑„„然而,一个在家被父母娇惯了的孩子怎能一下子承受得了这些压力呢?养成孩子自我教育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1、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爱好、性格、习惯等,学会自我调控、自我反思、自觉学习,找出与别人的差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有他们在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基础之上,才能不断的完善自我:正确的对待自己,与他人友好相处,更好的学习,勇敢的面对失败。特别是班级里的后进生,他们本身缺乏自信心,导致他们形成自卑感,严重的影响着他们身心活动和学习能力,使原有的聪明才智不能正常的发挥。面对这样的孩子,更加要帮助他们认识自我,了解自我,面对现实,找找原因之所在,在认清自己之后,以清醒的头脑,良好的心态,调节自我,战胜自我,树立信心。要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动力,迎接新的挑战。
2、用典型的事例进行自我能行的教育。
人无完人,各有所长,各有所好,只要有信心,就会体现自我能行的价值。“相信自己,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久而久之,孩子们从小懂得长处要发扬,短处要弥补,这样能促使自己健康成长。
3、亲近孩子,教其反思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言语难免有可能会伤害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没有健康的思想和承受能力,就不能正确面对,就会导致不良后果。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型孩子,他们不善言表,更容易造成不良后果。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要多开导他、启发他,鼓励他们自我检查、反思,使他了解自己的不足,认识自我的不对,找出与别人的差距和误区以及自己存在的问题。从小进行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教育,养成自我反思的良好生存习惯,他们就会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二)、遇到困难,学会解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言谈举止,道德行为,对孩子成长具有决定的影响,要想让孩子从小健康成长,家长就得对孩子进行一定的受挫能力的培养,不能迁就孩子、惯养孩子、溺爱孩子。要转变教育观念,不要认为孩子只有一个,事事都要顺从事事都包办。要重视养成教育和习惯教育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从身边的小事抓起。希望家长随时与教师保持沟通,教育孩子遇到困难不要害怕,要有随时迎接困难的思想准备,要迎难而上,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缺。事后我发现这样的情况有所好转了。看来家校坚持配合培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我相信具备健康心理和经受过挫折教育的孩子将来他们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三)、受到打击,学会面对
人生的致命点就是经受不了挫折的打击,有的人一旦遇到一点小麻烦,遇到一点小挫折,就不能接受,不能正确地对待。有的人是想不通,情绪低落,闷闷不乐,沉默寡言,十分无助的样子;有的人是发泄,性格暴躁,把所有的气都往别人身上发„„.一个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麻烦事,烦心事,总会受到一些大小不同的打击,小学生也不例外。然而多数孩子娇生惯养,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哭哭啼啼,依赖家长和老师。如何培养孩子面对家庭、学校、社会诸方面带来的打击?这个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1、学会面对自己
当自己受到打击以后,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多想想造成自己受到打击的原因。如果是自己造成的,就要勇敢的面对自己,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告诉孩子: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知错就改,才是好孩子。
2、学会面对父母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家长看到孩子学习成绩考差时,不懂得教育的父母就会生气地批评孩子,有的孩子不能接受父母的批评教育,与家长产生抵触,不服从家长,甚至于向家长示威。这样的孩子思想、行为处于危险的边沿,教师应加以正确的引导:一是采取开展活动的方式,使孩子在活动中明理,查找自己的不对;二是采取交流的方式与孩子们沟通,理解父母用心的良苦;三是举生活的实例和现象,明辨对错,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其实,挫折和打击并不可怕,怕的是遇到挫折和打击不知道想办法应付。我们要学会迎接挫折和打击,也要学会对付挫折和打击,只有那些敢于面对同学,面对教师,面对父母,面对社会,面对困难,面对人生坎坷的人,才是真正勇敢的人,是最了不起的人,是人们最敬佩的人。
(四)、心中不愉,学会交流沟通
交流和沟通使矛盾化解;交流和沟通使人愉悦;交流和沟通使人进步;交流和沟通使人健康。只有善于交流和沟通的人,才能做一个真正健康的人。而有的小学生内向,不善于表达和沟通,受点打击,闷在心里,关在屋里,不愿见人。长期下去,思想压力大,包袱重,使其身心不能健康成长。面对这样的孩子,告诉他,要做一个性格开朗的人,心中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找伙伴、信懒的人说一说、摆一摆,在交流中对方会帮助你解决疑难、排除困惑。要学会自我排解,学会交流、沟通,争取别人对你的支持、帮助、理解、排扰。切忌有事闷在心中。本班有个孩子,年龄最小,性格十分内向。父母经商,高龄得子,十分惯养这孩子。父母不敢说他的不是,一旦说他不是,他就跟父母大吵大闹,或者当的一声把门关上,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我知道此事以后,专门找他谈心,开导他,经过开导,他明白;这样下去不但对自己身心健康没有好处,而且不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有什么不愉快的事要主动学会与别人交流、沟通,求得别人的宽恕、原谅、理解、帮助。渐渐的孩子懂事了,学会与父母交谈了,父母一见到我就是一席感激的话。事实证明经过挫折教育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意志坚强的人。
人活着就是要做热爱生活的人才是强者。只有那些“热爱丢脸,欢迎挫折,经历痛苦”的人,长大后,才能追求成功,铸造人生的辉煌。我希望孩子们在我们老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都能成为学习生活中的真正强者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
谈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
教学目的:
通过交流教育方法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上有所感悟 教学内容:
第一是“无条件的爱”
做为父母爱孩子是我们的天性,但是有意识的爱孩子,是培养孩子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当一个人被无条件地爱着的时候,他的自信心就会大增!自己会尊重自己,进而尊重别人。在他的心灵中会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产生,即自我价值开始萌芽。而无条件地爱着孩子,是培养孩子安全感和勇气的最重要的方法。
第二是“鼓励”
美国有个大教育家说过一句非常偏激的话:“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我不知道除了鼓励还有什么别的方法!”我认为这句话当中80%的成份是真理。教育,鼓励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告诉你的孩子:“没问题!爸爸相信你!”你要每天不断地巩固。可是大多数家长恰恰相反——“你就是不行,谁家孩子都比你强得多!”这些家长仿佛是专门来为孩子泄气的。每位家长都应牢记:孩子的勇气和自信是被鼓励出来的,而鼓励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
第三是“表扬”
表扬是孩子做对行为、取得成绩的时候,给他加油的核心方法。当孩子的一个行为做对了,我们及时的表扬才能使孩子的行为固定下来,才能使他下次接着再做。所以表扬是家长经常要做的行为。孩子每天、每星期总会有优良的行为,或者取得小的成绩,比如用过东西放回原处,家长应及时的表扬,表扬会把行为确定下来。表扬是孩子生命成长的阳光,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被表扬,意味事情做对了,被认可了,他的自我价值会上升,自信会增强。
第四是“确认”
一个行为是对的,不定期是错的孩子是不知道的,家长要告诉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里不带有任何表扬和批评,家长要客观地帮助孩子分清是非。实际上确认是家长帮孩子培养价值观的一系列过程。所以,家长要知道孩子不会自动的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这些都是学来的,是我们家长不断灌输的结果。比如那年美国双子大厦被子炸,我儿子的班级产生了解争论。他回家跟我讲时说:“妈,要把我吓死了!”我说:“怎么了?”他说:“今天我们老师说让同学们讨论一下双子大厦该不该炸?我们班男生一齐喊‘该炸!’”然后,老师说:‘我觉得也该炸’我们班有个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不该炸!里面有那么多无辜的人,这是针对政府的行为,他们不该轰炸无辜的平民!’我们班男生一起喊:‘打倒***’。我们老师不但不制止,还说‘我认为美国太气人了!应该炸!’”我问儿子:“你怎么认为的?”他说:“太不应该炸了!老师不该这么说呀!”我告诉他:“你是对的,恐怖分子是人类的敌人!伤害无辜的人,这是对生命的残害!”所以我们家长要帮孩子分清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五是“理解”
有些家长来找我咨询,对我说,孩子就是不跟我讲话,最近他学习成绩下降,在学校和老师作对,回来什么也不和我说!我问什么原因?他说不知道。如果你去投医,医生什么都不问,就给你开药,那他百分之百是个江湖郎中!一个孩子行为上出现偏差可能有二十个原因,你想讨秘方,药不对症能治病吗?很多人让我简单的出秘方,我开玩笑说“打”。有很多学校的“家长会”就是这样给家长开秘方的!这么武断!拿人当玩笑一样。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家长和孩子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孩子从一生下来,他的人格就是和你一样平等的。你要不把他当成和你一样平等的人来对待!在能力上,要考虑到孩子是待培养的,是需要你不断的培养的小动物。我们的很多家长恰好弄反了:人格上不能平等对待孩子,能力上却苛求孩子什么都会!家长要用“理解”这个工具走进孩子的心灵,不再批评、苛责。假如说你有工作上的烦恼,来找我谈谈,我什么也不问,劈头盖脸地把你一顿数落,你肯定觉得老师是不是有毛病,都没搞清怎么回事就骂我一顿!可是我们很多家长对孩子却是不问原由,开口就批。在“理解”问题上,家长要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来对待,不带任何的价值评判的,单纯听孩子说他有什么理由。我请家长记住一句话:“任何一个人做任何一个行为,在他自己看来都有绝对的理由!”孩子的行为在他自己看来,总有他自己的理由,只不过这些理由在成年人看来是不对的!或者说是不成立的。如果你搞不清楚他的理由是什么,想改变他的缺点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不能彼此倾听对方的心声,就无法搞清他行为的原因。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通过“理解”建立孩子的自我尊重感,他可以和别人心灵相通,感觉自己有能力沟通,感受彼此有能量流动,这时亲子关系就稳定了。
第六是“陪伴”
孩子不是需要我们的钱,而是需要家长的人本身!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儿子的信》,正是这本书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思考,促使我开始对教育孩子进行了这么多年的研究,有一句话很深刻。这句话简单得不得了:“人需要人!”它的意思是,一个人必须在人的环境下才能长成完整意义的人,也就是他需要别人的存在,对他确认、理解、鼓励,最后他得以建立独立的人格!孩子在出生后,他的成长处在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他就会孤独、无助、没有安全感,需要家长的陪伴。否则,他会渐渐产生恐惧感、对人生的无助感,也就没有办法成长。太多的家长因为自己事情太忙就用钱打发孩子,其实大错特错。假设在此时此刻,让孩子选择给他100块或者父母用1小时来陪伴他,来了解他的生命,他可能会选择100元钱。这是因为,他自己不知道他真实的需要是什么,他的潜意识里更需要父母用1小时确认他的价值,伴随他成长!我们既要把孩子在主体资格上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又要在思维方法上考虑他的人格是待发育的、能力是待培养的,所以还不能完全理解我们的意思。这也是儿科医生难当的原因。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只是哭,不知道自己哪儿不舒服,医生必须像兽医对待小动物那样去观察、了解。孩子缺乏父母的爱,他自己并不清楚,更不会表达。这不需要我们家长去体会、去陪伴孩子!通过陪伴来了解孩子,通过陪伴消除孩子的恐惧感。
第七是“批评”
这是应该非常小心慎用的工具。“批评”只有针对行为本身才可能起作用。使用这个工具的前提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爱、关系稳定!这样批语才有作用。如果家长和孩子互相不理解、不信任,即使批评是正确的,是直指行为的、不损害人格的,孩子依然不接受你的批评,这时批评只会起副作用。批评是非常专业的事情,没有经过训练,很少有人会把批评做对。因此最保险的办法就是尽量不用批评。
第八是“制定规则”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该由孩子做的事情,一定让孩子自己做,家长绝不能包办代替。如果一味要求孩子只管学习就行了,变成“有事父母服其劳”,那只能将孩子打造成废人了。
因此我们家长一定要坐下来与孩子平等协商,充分认清哪些是孩子应该做的,哪些是家长该做的,并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为孩子制定出明确的行为标准和行为规则,以利于家长与孩子之间在“和平共处”的氛围下顺利执行。那种“老子天下第一”单方说了算的错误做法再也要不得了。
第五篇: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
《园岭小学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合力育人协同机制的探索》研究方案
一、选题背景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社会信息化使得学校德育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学校的围墙越来越只具有形式的意义。学生知识的来源,经验的获得,观念的确立将更多地来自于社会。社会上各种群体截然不同的利益观、价值观,人际关系的是与非、大众传播内容的善恶、美丑,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学校无法把这些影响拒于门外。互联网也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选择性大大增强。在互联网上,不同的政治文化观、道德观、价值观都有充分的表现。这些状况对学校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专家认为,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和突破点也正在于德育课程实施的实效性。实效性一个最明显的指向就体现在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和价值观中。从大众传媒的角度来透视德育课程改革必将有利于促进德育课程实施的实效性。教育工作者们于是大声疾呼:“学校这个小气候抵不过社会大气候”、“必须首先优化社会环境”、“学生在校进一步,回到家里退两步,到了社区就退三步”。应该说社区、学校、家庭对大众传媒的控制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但对德育来说收效不大,相反却引发了很多青少年的叛逆现象。这说明根本就无法消除大众传媒对德育、对青少年的影响。
园岭小学多年来,在学校德育品牌建设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发挥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合力作用,并为此课题的进一步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4年以来,我校为响应福田区“开展主题教育创建德育品牌”的号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此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正是在以上所述的背景下,我们才选取了《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合力教育协同机制的探索》这一研究课题,试图通过这一课题增强我校德育工作的开放性和社会实践性,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完整德育网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同时为省教育厅《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实验研究》这一课题提供支撑,贡献成果。
二、课题的界定
所谓学校、家庭、社区合力育人协同机制是指以学校为基地,充分挖掘家庭、社会的德育资源,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会舆论导向三者相互合作,协同构建整体的德育网络,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支撑
1、道德心理学研究。
2、现代德育价值观。
3、主体教育思想。
4、协同教育理论。
5、道德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改变日前德育的单—刻板模式和封闭性,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和个性生活化。同时,研究与实施的过程有于提高教师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理性认识与实践水平,使我校的德育丁作走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尽快打造出富有园岭小学特色的德育品牌。
理论价值: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将努力建构起学校、家庭、社区合力教育机制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模式,能充实和发展当前小学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操作模式。本课题实施将为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五、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理论假设:道德是在道德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道德形成过程是一个主动、整体建构的过程,也是个性化和社会化统一的过程,是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协同影响下形成的。本课题期望通过构建和实施学校、家庭、社区德育合力教育协同机制的实践操作模式,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参与和创造道德生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研究目标: ①
研究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合力育人协同机制的理论框架、目标、评价、内容和操作方式,构建园岭小学面向现代化的开放的德育体系和操作模式。②
改变教师的德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德育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健康积极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六、研究内容
1、德育途径的深化和整合研究;
2、与家庭、社区相互协同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3、社区德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其中包括:
(1)
构建社区德育网络组织:学校、企业、商店、居委、文化娱乐部门、司法治安机关等单位和部门。互通信息、互相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育人。
(2)
确定德育社区化的目标体系。
(3)
开展社区化教育活动:如建立居委学生活动站、建立和落实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立校外辅导员队伍。
(4)
收集、编写本地区德育校本教材,如何把生动、具体的校本德育材料整理起来,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热爱深圳、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4、家庭德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其中包括:建立和完善各级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召开家庭教育座谈会;学校建立和完善了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家庭教育组织形式,通过专题讲座、座谈、咨询、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学校网站、创办“德育通讯”等形式加强家校联系,指导家庭教育。
5、依托“家校E”,学校网站、德育基地、家长学校等阵地研究学校、家庭、社区合力育人协同机制。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教育行动研究,是行动参与者(研究者、教师、学生……),在教育或社会情境中,共同参与、从事的自我反省研究,以增进教育活动的合理性与公平性。其特点是研究者就是行动者。本课题所进行的研究,按照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环节进行。先由课题组成员利用“头脑风暴法”集中讨论,参照别人某些成功的做法,提出研究计划,在根据预测做出决策之前,进行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调整计划,然后组织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分析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断改进和调整计划,通过反思改善工作,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2、问卷法
问卷法是把研究课题分解为若干个项目(变量),再拟成具体问题,编制成标准化问卷,发绐笔试,蝇试回答。这种方法,虽然不如观察法了解行为反应那样具体细致,也不如实验法控制条件那样严密,揭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也不如实验那么透彻,然而,它却可以获得多因素资料,取样大,代表性强。封闭式问卷选择答案,便于统计,具有省时、省力、高效的优点。
3、个案研究法
我们所进行的课题研究,将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比如说德育课堂教学的案例、学生成长案例、教师的叙事案例等。
八、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6、学校为科研设有专项资金,投入了大量财力。我校是为数不多的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为每间教室设备齐全的电教平台,每位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全校有两个机房,构建了校园网,为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学校整体发展搭建了现代化的教育平台。学校开通了“家校E”,建立了学校网站,为学校加强与家长、社区的协同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硬件设施。
7、我校为省一级小学,德育先进单位,优秀少先大队,多个班级被评为各级各类文明班,多个主题教育在各级评比中获奖,一贯重视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社区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一直受到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8、学校主要领导对研究课题高度重视,有一定的教育科研经验,从“九五”到“十五”承担了多项德育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是国家级教育科研示范基地,拥有一支教科研骨干队伍,积累了丰富的从事德育科研的经验。
9、学校有浓郁的科研氛围,教育科研己走上了经常化、群体化的轨道,为德育科研提供了师资保证。
10、课题组负责人陈智敏同志长期从事教育及德育工作,曾负责多个省市级课题研究,成果颇丰,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有着丰富的组织科研的经验和较高的研究水平。课题组的其他教师也是学校里的骨干教师,有着丰富的从事德育教学和研究的经验。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5年2月一2005年3月)
4、成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5、学习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对研究人员进行培训。
6、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并进行修订和论证。
7、查阅文献资料及材料收集。
8、设计编制问卷。
(二)实施阶段(2005年4月一2005年12月)l、在学校原有的校园网基础上,建立德育网页,构建网络德育管理平台和活动平台,为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更好的沟通交流提供物质支持。
2、行德育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探索家庭、社会相互联系的德育课堂教学新模式。
3、构建社区德育网络组织,开展社区化教育活动,建立居委学生活动站、建立和落实学生社会实践墓地、建立校外辅导员队伍。
4、收集、编写本地区德育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热爱深圳、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5、建立和完善各级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召开家庭教育座谈会;学校建立和完善于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家庭教育组织形式,通过专题讲座、座谈、咨询、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创办“德育通讯”等形式加强家校联系,指导家庭教育。
6、定期组织研究人员进行工作交流和阶段成果汇报。在实施过程中组织研究人员动态培训,外出参观学习。
7、加强培训,构建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懂得现代管理与网络技术的高素质的德育队伍。
8、采集研究有关数据,积累资料,完成研究内容中的有关任务。(三)总结阶段(2006年1月------2006年2月)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对结果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并揭示德育的规律,总结、提炼学校、家庭、社区合力教育协同机制的模式,撰写研究报告。
十、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9、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
梅仕华 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制度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教育网络,共同完成教育任务。
1.开展学校对外的校长接待日,增强家校共育的实效性。2.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家长会,让家长知道当前教学改革的形势,提高家长的思想认识,积极配合学校工作。
3.积极采纳家长正确的意见和合理化建议,进一步促进学校工作的开展。
4.课任教师定期走访家长,对个别的学生进行协调教育。5.公开学校电话号码,便于家校联系。6.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服务活动。
7.与社会联手发挥地方资源的育人优势,定期请法制校长为学生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