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学校海外办学模式的成功探索

时间:2019-05-14 18:0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国际学校海外办学模式的成功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国际学校海外办学模式的成功探索》。

第一篇:中国国际学校海外办学模式的成功探索

中国国际学校海外办学模式的成功探索

(2012-04-18 23:01:11)转载▼ 标签:

杂谈

中国国际学校海外办学模式的成功探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作为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践行者,五年来,中国国际学校不断探索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途径和方法,取得了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借鉴意义的成功经验。

一、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国际学校教育国际化的探索

中国国际学校(新加坡)(Chinese International School(Singapore))成立于2006年9月。这是第一所由中国国内的民营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外设立的中国国际学校,也是中国教育机构在国外投资建立的第一所设有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主要从事基础教育的全日制学校。

中国国际学校(新加坡)的投资方是始建于1993年的北京汇佳教育机构1993年,汇佳教育机构兴办了北京私立汇佳学校。学校以“新型、高品位、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在课程设计、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陆续在中国成功的开办了多所汇佳国际幼儿园、汇佳IB国际学校(小学、初中、高中)、澳大利亚——中国学校、汇佳中等职业学校、汇佳职业学院等各个层次的学校。汇佳学校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的成员校,与世界各国的不同层次、类别的学校建立了姊妹学校等友好合作关系。

十几年来,汇佳教育机构的幼儿园和小学,一直把双语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将东西方文化融合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积累了培养学生快速提高中文运用能力的成功经验,建立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听说结合,快速识字,广泛阅读,大量写作”的中文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段形成中文运用能力。与此同时,幼儿园和小学还聘请了一批来自主要英语国家的教师为学生同步开设英文课程,使学生在英文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都得到正规、标准的培养和训练,汇佳幼儿园和小学,把双语教育作为手段和载体,在语言教学中渗透东、西方历史、文化、传统等元素,传达相关的知识。通过上述途径和方法培养的汇佳学生,可以成功地运用自己在中文和英文方面的语言优势,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从而理解东、西方的文化传统,形成国际化的视野,建立开放性的思维。

汇佳学校的中学部,是中国大陆最早引进国际文凭课程(IB)的学校之一,将中国学校管理的经验和方法与国际文凭课程(IB)办学标准相结合,成功地培养出千余名国际文凭毕业生。历年来,汇佳50%以上的IB学生进入了世界排名100位以内的大学深造,其中不少人已经学成回国,报效国家。

自1995年以来,汇佳教育机构还陆续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建立了海外教育中心。取得了在海外办学的初步经验。这些宝贵经验为日后汇佳建立中国国际学校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6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新加坡政府经济发展局(EDB)基于丰富新加坡的国际教育资源、改善新加坡的投资环境的考虑,邀请汇佳教育机构在新加坡投资建立中国国际学校。学校的成立得到了中国和新加坡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中国教育部、商务部等政府部门对于国内的教育机构在国外兴办基础教育的这一大胆尝试给予了积极的支持。

新加坡中国国际学校是我国教育机构在境外建立的第一所按照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和国际课程标准,具有双语——双文化特色的国际学校。中国国际学校自建立之初,就完全依托新加坡的市场经济环境,完全遵照新加坡的法律的要求运作。学校采用了国际文凭组织(IB)的课程标准,突出双语(中英)——双文化(东西方文化)的特色。在依托汇佳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的同时,学校不断适应国外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环境。努力在教学和行政管理方面融合东西方文化传统,并以此作为学校办学的特色。

中国国际学校(新加坡)坐落在新加坡的中部,校园 占地面积4.5公顷,建筑面积 16121.3平方米,各种教学、管理、生活设施俱全。与新加坡现有的主要为在当地工作的本国公民子女提供母语教育的其他国际学校不同,中国国际学校并非侨民学校,学校的管理团队、教师和学生的构成具有鲜明的国际化色彩。目前学校有来自30余个国家的在校学生400余人,其中大部分为在新加坡工作和生活的外国人士的子女;其中父母均非华裔的“洋娃娃”达到一半,纯华裔的学生只占学生总数的40%。中国国际学校的幼儿园和小学,非华裔学生的比例更是高达80%。学校的管理团队由来自不同国家的资深管理人员组成,其中非中国籍管理人员占管理人员总数的75%以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团队。学校现有教职员工60余名。分别来自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运用英文教学的教师主要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主要英语国家;运用中文教学的教师主要来自中国大陆。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新加坡本地教师、员工承担教学和行政管理、总务勤杂等工作。

新加坡中国国际学校以双语(中、英)——双文化(东方、西方文化)为特色使用IB(国际文凭)标准课程。在新加坡现有的国际学校中,中国国际学校是唯一一所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且中英文课程设置各占一半的学校,是唯一一所配备中英文双班主任的国际学校,也是唯一一所直接采用中国国内学校的语文教材讲授中文课程的学校。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汇佳教育机构在引进、整合国外优秀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开始了让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大胆尝试,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二、新加坡中国国际学校境外办学的成功实践及其意义

作为第一个中国教育境外办学的尝试,从某种意义上看,对于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中国国际学校取得的一些阶段性的成果,积累的一些经验,具有启发性。中国国际学校几年来通过基于国际标准的双语——双文化的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实现了在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的同时,让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目标。

(一)双语——双文化课程,凸显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以独特方式,顺应了国家文化战略的要求,扩展了中国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

由于历史等原因,在世界范围内,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当前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经济地位的增长不相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国国际学校的双语——双文化的教育实践,对于扩展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途径。

目前,中国国际学校的幼儿园每班学生分成A、B组,轮流由来自中国的中文教师用普通话教学和来自欧美国家的英文教师用英语教学,同时在幼儿园的主题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元素,通过儿歌、游戏、手工等环节帮助幼儿学好中文。小学已建立一套关于中文学习循序渐进的教学目标:学习中文——用中文学习——通过中文了解中国文化——了解现代中国。学校安排通过国内普通话等级证书的教师训练学生发音,帮助学生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汉语。还根据学生不同中文程度,实行分级教学。其中高级课程和国内小学完全同步,中等课程也与海外母语为中文的侨生水平相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进行专门辅导。

中国国际学校的孩子们不仅系统学习标准的中文,还在平日教学活动中接触到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课堂上,寓意深远的成语故事、活泼好玩的木偶戏、动听的民俗传说等中国文化让学生意犹未尽。教室里,每个标识、每幅壁报都是中英文书写,使学生随时置身中英文双语环境。

作为重要的教育元素,中国文化也渗透到中国国际学校的非语言课程当中。在设计教学主题时,中英文教师共同参与,将东西方文化不同背景下对同一教学主题的多样理解结合起来。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中国,学校开设了武术、中国画、中国剪纸、手工等课程,甚至还为热爱中国文化的家长举办了中文俱乐部。为了使中国国际学校的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现代中国,作为一项教学活动,学校组织了“中国文化之旅”游学活动,安排学生到中国北京汇佳教育机构的姊妹学校进行短期学习和交流,参观中国的名胜古迹,到中国同学家庭居住、生活,使学生获得对于中国文化的亲身体验。

中国国际学校双语——双文化课程以其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产生了意义重大的影响:

1、培养了一个知华、爱华,具有国际视野的外籍学生与家长群体。

伴随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升,许多来自西方国家的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到中国国际学校,让孩子从小学习中文,接触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历史和现状。不少对中国深有感情的欧美国家的家长十分认可中国国际学校的理念,如一位曾在北京工作过5年的芬兰家长将4个孩子全部送到中国国际学校。此外,还有不少新加坡本地居民和投资移民,希望自己孩子在“通商中国”的发展走势中占据先机,其中部分家长已着眼于未来在北京、上海等中国城市进行投资,因此也在四处寻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学校,中国国际学校于是成为他们最好的选择。

学校双语——双文化的课程体系和教育特色吸引了一批来有识之士以各种形式参与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一个认同中国教育国际化目标的管理团队和师资队伍,培养了一个知华、爱华,具有国际视野的外籍学生与家长群体。这些外籍人士,自觉自愿地担当了传递理解和友谊的“民间大使”。他们对中国在感情认同中国,在理性上认可,渴望客观、公正地理解有关台湾问题、西藏问题等敏感问题,不抱种族和意识形态偏见,愿意聆听来自中国人民的对于上述问题的立场和观点。

2、培养了一批热爱中国、理解中国文化的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留学人才,为国内学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未来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强烈,不少家长和学生意识到,出国留学是成为国际化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留学热”和“留学低龄化”一直在持续升温,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但是,随着出国留学热的升温,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现象。由于缺少双语——双文化的环境,一部分留学生特别是低龄留学生在成长阶段在急于融入留学目的地国的文化的同时,与中国渐行渐远,以至于成了黄皮白心的所谓“香蕉人”,同时由于缺少正面的引导和约束,出现了一些所谓“小留学生问题”,引起了相关家庭的矛盾与冲突,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中国国际学校通过双语——双文化课程,使学生在理解西方文化、融入国际化社会的同时,保留和发扬中国的文化传统。使这部分学生在海外继续保持着与国内学生同步的中文水平和文化理解。中国国际学校的针对“小留学生”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帮助国内的低龄留学生较快地适应了在海外的国际环境。这些学生学贯中西,身居海外,心向祖国。在懂中国、爱中国。继承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同时,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与价值观,通晓国际规则,具有比较、借鉴的能力。这批有中国心和国际理解的中国留学生。待他们完成学业、报效祖国之时,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中坚力量。

3、影响了一批华裔家庭。培养了华裔学生和家庭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对于非华裔学生和家庭的影响外,中国国际学校双语——双文化教育特色为海外华人、华裔学生打开了一个学好中文,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目前,在国外,中国移民后代的中国文化严重流失已成为普遍现象。即使孩子在家里说中文,但在英语为主导的社交圈中,孩子的中文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在流失,对中国文化的感觉就更为遥远。这一文化流失的趋势引发了许多海外华裔父母的忧虑和强烈关注。中国国际学校的双语——双文化课程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这些华裔家长希望学校教育能扭转这一局面。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香蕉人”,而是从小打下中文教育基础,不仅掌握中文交流技能,也能找到文化之根。然而当地其他的国际学校开设的中文兴趣班把中文视为第二语言,学习时间明显不够;新加坡当地的华文学校也很难教授给孩子纯正的中文和英语。经过广泛考察和反复对比,不少华裔父母选择了中英文教学并重的中国国际学校。在他们看来,通过独具特色的中英文双语教学,孩子们能在小学阶段打下良好的中文基础。而且,中文学习对开发孩子的智力非常有好处。中国国际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赢得众多华裔学生家长的认可和赞誉,特别是在海外工作生活的华裔父母对此体会得尤为深刻。不少家长表示,中国国际学校所提供的,恰恰是自己找到了过去寻找了很长时间的国际化教育。

(二)树立了中国国际化教育的品牌,建立了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教育的形象,提升了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 短短几年,中国国际学校通过双语——双文化教育,以其特有的形式,展现了一幅鲜活立体的既古老又年轻的开放的现代中国和中国教育的形象。

近年来,有业内人士提出了“中国教育逆差”的问题,指出多年以来,在中国经济一直保持贸易顺差的同时,教育经济是处于贸易逆差状态,改革开放30年来,这个逆差额一直是在持续增长。这种“逆差论”较多地是注意到教育的经济收益上。其实,这种“逆差”的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第一,从留学人数看,国内到海外留学的人员数量远高于海外来华的留学生数量;第二,教育项目数量看,从国内引进的国外院校的合作办学项目数量远高于国内教育机构到境外办学的项目数量;第三,从教育的影响力看,中国教育对海外的影响力大大低于以欧美国家为主的西方国家教育的影响力。基于上述三种表现形式,中国教育的这种“逆差”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基于上述背景,在一定意义上看,中国国际学校的成功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教育从简单的引进,开始转化为引进——借鉴——吸收——再创造——输出的过程,中国从单方向的教育服务的引进国,开始转化双向的为教育服务引进——输出国。目前,中国国际学校在新加坡,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在新加坡,中国国际学校已成为解中国的一个窗口。中国国际学校的双语——双文化教学优势,也引起了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界同行和本地媒体关注,不少当地学校以各种形式与中国国际学校进行交流,希望借鉴有关的经验。作为中国教育国际化的排头兵,中国国际学校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心态向当地社会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同时努力呈现了当下中国的形象与气度。可以设想,随着中国国际学校的壮大、繁衍,在国际教育领域必将形成一股代表着中国教育形象的最活跃的新生力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建立了基于国际标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形成了符合国际规则的办学的模式,实现了中国教育境外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中国国际学校的办学实践以其特有的方式,为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作出了贡献。

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有两个重要的标志:一是采用国际公认的标准,二是遵循国际通行的运行模式和规则。此前,中国教育在海外虽然有政府背景下的某些教育援外项目、联合办学项目等,但基本上都是由国家出资、不计成本进行推广的,不属于真正意义商的教育服务贸易范畴。其教学内容尚未与国际公认的标准一致,其运行模式尚未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因此,即使这些项目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但终究难以在WTO的规则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保持自身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往往出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局面。

与上述项目不同。几年来,在取得教育成果的同时,中国国际学校也得到了宝贵的境外办学经验,形成了基于国际标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强调文化交融的课程体系和适应市场经济、符合国际惯例的办学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良性循环。

就采用国际标准而言,中国国际学校自建校之初,就采用了国际文凭组织(IB)的国际标准进行教学管理,引进了IB的课程管理模式。充分运用了IB几十年的教学研究成果和学校管理经验,使学校在较短时间内就迅速达到了同类国际学校的水平。学校的双语——双文化特色,也是建立在IB国际标准的平台上,其办学资质和教学水平,得到了国际教育权威机构的认可,也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在此基础上,学校完全凭借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有着众多国际学校竞争的环境下占有了自己的位置。就遵循国际通行的规则而言,新加坡具有充分发育的市场经济环境,法制也十分健全。几年来,中国国际学校的完全建立在新加坡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学校采用市场经济模式运作。学校不断明确、调整自身的市场定位,依据教育规律和市场需求设置课程,形成教育特色,参照市场的反馈不断改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调整学校的各项政策和课程。

建校以来,中国国际学校逐渐探索并形成了适应国外环境的运作模式,建立了一套符合国际标准和法制环境,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管理制度,已经建立起与国际环境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和教育资源体系。学校的人力资源的国际化和本地化程度不断提高,建立了适应国际人力资源市场的教职员选聘、培训、绩效考核制度,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适应国际化教育的国际化的师资和管理队伍。学校的教学资源供给、校车、餐饮、环境治理、设备维修、校园维护等后勤管理环节都充分利用了本地资源,采取了国际上普遍实行的专业公司承包、合同管理等形式,实行社会化、专业化和本土化管理和经营。目前,学校已经在完全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平台上实现了收支平衡。教育资源实现了国际化,各项教育支持系统实现了社会化、专业化和本土化,为学校的长期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加坡中国国际学校的建立,还实现了汇佳机构海外部分和国内部分的良性互动。新加坡中国国际学校在分享汇佳国际化教育几十年的教育资源、办学成果的同时,也充分利用境外的各种国际化资源,协助推进汇佳机构其他成员单位的国际化教育项目的开展。汇佳教育的海外部分和国内部分相互进行了包括师资互派、轮训,信息共享,教育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的协作与交流。这为探索国内学校成分利用国外资源,与境外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中国国际学校符合国际标准的课程体系和遵循国际规则、符合市场经济环境的运作模式的建立,以制度、程序、标准等形式,将中国国际学校的办学实践固化下来,具有规范化、标准化、可操作、可复制的特点。由于它完全建立在国际公认的法制环境和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之上,因而同时具有了依靠自身进行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可以设想,在其他类似国家或地区,有可能建立一批采用这一体系和模式的同类项目,这对于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将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对于探索国内同类教育的国际化,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三、前景展望

中国国际学校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的教育机构依托国际标准,突出双语——双文化特色开办国际学校,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一种很好的形式。由于这种方式既遵循教育规律又完全采用市场经济模式运作,比较容易被国际环境所接受。因此,汇佳教育机构正在总结新加坡中国国际学校的实践经验,巩固提高现有办学成果,力争将这所第一间中国国际学校做大做强。同时,汇佳教育机构正在策划在其他国家开办中国国际学校的可能性,力图进一步扩大影响,为中国教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做出贡献

第二篇:探索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探索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摘要:中职院校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在当今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采用这一教学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技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路子。关键词:职业院校;一体化改革;教学质量;办学水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与企业对技能人才也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技能人才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求具有很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因此为了适应当前国家经济的发展趋势,也为了满足社会与企业的需求,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一体化改革势在必行。近几年,淄博技师学院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有效解决了教学中所存在一系列问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一、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是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资源整合,并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置,教师把课堂设置在一体化教室或实验室,课堂上师生双方边讲边练,边练边学,讲练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这一教学模式,是当今职业院校改革的重点,也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促进就业的客观要求

国家陆续出台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数量众多并且高质量的技能人才。技工院校必须紧跟社会需求,进行一体化改革,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人才,才能适应促进就业和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从事一定职业所必备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职业性,即要求受教育者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从事一定的职业。而一体化教学模式恰好符合职业教育的内涵,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技能学习。(三)推进技工院校改革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 由于就读中职院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较低,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模式,不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还会造成学生产生厌学思想,导致高流失率。采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传统教学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学生边学边练,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实践观察,逐步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取代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比较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适应基础较差的学生实际,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二、一体化教学的优点

一体化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用于学习基础比较差的中职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于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动手能力,提升学习自豪感。

(一)有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

在一体化教学中,讲、学、练同时进行,学生边学边练,边练边学,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教师在进行讲解与示范后,学生根据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行技能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身理论知识掌握的不足,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互促的良性循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手把手的指导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进度,有效做到因材施教。

(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一体化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为主线,强化理论的指导作用,突出学生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学生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接受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做到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三、一体化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必须要制定符合现代化建设的专业教学计划,遵循国家的有关文件和精神,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围绕培养目标,对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合理的综合安排,做到统筹优化。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贯通融合的课程体系,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实用的职业技术人才。

(一)实施理实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模式,理论教师只讲理论,而实习指导教师只管实习教学,这就势必造成理论与技能的脱节。

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按企业的一个个典型工作任务使理论与实习教学穿插进行,强调知识的“实用、必须、够用”及“教、学、做”紧密结合。一个工作任务分为若干个工作模块,每个模块可由两名教师指导,以分工协作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双管齐下,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得到实践锻炼,学生在某一工作站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即可进入下一个工作站进行下一个工作任务。

(二)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运用媒体进行直观教学,课程中的原理图、机械图等可以运用多媒体制成课件,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于一体,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效率,增加课堂信息量。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课堂教学应注重从实际出发,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问题的实际解决能力。

(三)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首要条件。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届的共同呼声。双师型教师要求既是教学行家,又是技术能手,能将各种知识、技能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

在一体化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自身应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增强“双师型”教师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还应不断提升教师企业实践能力、一体化课程开发能力,形成一支教学质量高、技术好、示范性强的优秀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

加强一体化教师培养的途径有:营造争当“双师型”教师的良好氛围,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聘请各类专家到校讲座、指导或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公开课、教师技能大赛等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业务交流;通过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认证考核提高教师技能水平;实施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制度,安排教师进行企业实践锻炼,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技能素养。一体化教学改革是一项探索性与实践性的工作,也是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为了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要求,职业院校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探索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此提高办学水平,早就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第三篇:浅谈中职学校办学模式改革

浅谈中职学校教学模式改革

◇ 周 涛 李水平

摘要:对于中国历年来的应试教育来讲,中职教育是一种改革和挑战,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发展中职教育。因中职教育具有其特殊性,教学管理成为制约中职教育教学的重点。本文对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部分因素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中职教育 教学管理 改革

一、当前中职教育教学的现状

1.教学管理存在较大的随机性,教学内容陈旧。“社会需要什么就办什么”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目标。中职生凭借着实用技能训练和全面的职业知识的优势,在就业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就业环境的良好促进了中等职业学校的蓬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兴起与发展了一批民办的中职学校。随着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提出中职教育大力发展的口号,中职学校向独立的教育本体逐渐转变,在市场竞争不断扮演积极参与的角色。然而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状况与长期以来没有变化的教材与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观念之间的问题,已对中职学校发展和生存造成不可避免制约,中职教育实施教学模式改革大势所趋。

2.教师专业技能,与新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中职学校教师中有部分教师没有经过严格的、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理论水平不相吻合,与实际标准相差很远。以“双师型”素质的标准衡量专业课教师,显然与标准要求相差很远,而且在实施日常教学过程中,实践课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偏低,而专业理论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又缺乏,形成教师智能结构单一,对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难以全面实施。而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是:懂技能,会理论; 在同一个过程中能够实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

3.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管理观念落后。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历了两个大相径庭的教学管理体制,中职教育体制在社会经济需求的条件下,其根本任务是培养技能型的自主择业人才。但在过去的计划经济环境下,教育部门对教学大纲、课程安排、教学计划都进行了统一规范,只要对其严格执行,就不会产生任何问题。直到目前,仍有一些学校还在那种教学管理模式下办学,从未走出格局,这样完全脱离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对现代职业教育趋势缺乏了解,不具备掌控现代职业教学的管理能力。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教学的内核,以技能为导向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教师的作用就是协调、指挥、引导。

4.中职教育本身的理念非常模糊,部分中职学校对中央制定的职业教育方针学习不够。有些学校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为了生存,只图经济效益不管教学质量。部分学生就读的是三年学制的中职学校,但是只在学校读了不到一年的书就出了学校,以“顶岗实习”的名义参加工作; 却为了获得那张毕业证却还要向学校交齐剩下学期的学费。因缺乏对职业教育行之有效的系统限制,学生于其岗位适应困难,使得中职学校的社会形象受到严重影响,逐渐恶劣,导致其出现社会信任危机。

二、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对策与措施

1.对中职教学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加深认识

教学管理就是利用一定的管理措施,使教学活动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过程。中职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是以其教育和训练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以教育和训练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较强的应用性为特征和主旨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积极的构建。所以,决定了中职的教学管理与其他教育并不相同,其自身具有特殊性,通过开展有效的教学管理,不仅能规范教学过程、内容、组织的管理,更能对一个学校管理质量的高低进行充分反映。对于中职学校来讲,应对中职教学管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加以正确认识,把中职教学管理工作看作是整个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使之对学

校的教育更加充分、有效地体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要具有前瞻性,对中职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个性培养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更加切合实际的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学生培养质量和办学层次,实现教学目标,这都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2.端正办学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中职教育不是仅仅职业教育的一种层次,而是一种重要类型,普通高等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区别只是类型不同,没有贵贱之别,高低之分,对此学校不仅要在认识上澄清,还要广泛、积极宣传,让社会对中职教育理解、认识和关心。对效益、规模、质量的关系正确处理。学校的工作重点就是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质量中获得效益,通过效益扩大规模,使之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3.加强校企合作办学

因职业技术教育对设备、师资有特殊性要求,仅仅凭借职业学校本身是无法解决逐渐更新的设备和师资需要问题,只有利用联合办学的措施才能完成,校企合作办学已经是中职教学的发展趋势趋。学校要凭借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在教育教学指导和人力资源需求分析的作用,及时按照企业需求、市场需求来对人才规格、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知识技能结构进行合理的确定、安排,不可以因为提高实践技能而忽略文化知识的学习,并制定一套切合实际的条文予以限制。学校要积极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人才供求链条,进一步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对毕业生进行积极引导、鼓励,使其到校外实习基地开展“顶岗实习”,使毕业生很快就业变成现实,让学生对就业不再感到茫然。

4.正确处理文化课与技能课的关系

文化课和技能课谁主谁次?就职业教育而言,明确“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那么,中职教育理所当然成为以技能课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但是,也不能将文化课完全删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职业技能培养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是重中之重,而文化课则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职业技能培养的支持和链接。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必须对现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首先,要确定以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时安排、资源配置上向技能课倾斜,但不可抛弃。适当减少文化课的课时数,将腾出的课时补给专业主课,或开设更多的专业延伸课程,以满足学生对技能学习的要求,改变校内活动以文化课为主的现象;其次,文化课设置上要做到与专业课配套,形成课程互补、内容互补。多开展专业技能竞赛,为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核练兵,为专业课教师提供更多培训学习机会,以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最后,确定文化课的服务功能,比如,在中职学校开展《普通话》、《应用文写作》、《职业礼仪》等课程。在教学中,尽量体现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使教学内容与所学专业形成内在的联系。

5.职业素质的培养

以技能教育为主导应该成为职教工作者的共识,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职业教育视为职业培训,更不能形成掌握了技能就是完成了职业教育任务的观点,因为,我们政府、社会赋予了职业教育更崇高的使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职业教育是作为达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提出来的。此外,各种对企业的调查也表明,企业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定位明确、规范严谨等情感因素的发展。所以,职业教育不能简单化为培训,要充分抓住教育本身这一出发点,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6.技能指导的实践化

通过多年的中职学校管理经验发现,在企业只需几个月就能熟练掌握的技能,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了两三年仍然不会。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实训设备的不足和合作企业的缺乏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我们专业教学流于纸上谈兵,没有给学生足够多的实际操作机会,加之又缺乏更为专业的指导教师,使得技能教育大打折扣,这样的办学模式必须变革。职业学校一定要建立与开设专业相适应的技能基地,实现这样的目标模式大概有两种:一种是近来多方宣传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由企业为学校提供技能实习、实践基地,但这种模式实现的可能性不大,追逐利润的企业无法承担学生给企业所带来的损耗;另一种则是建成一种前校后厂的模式,在学校内部建立起设施完备的学生实践基地。后者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的多方投入,但是对于教学来说,后者方案显然更为合适。无论如何,职业教育必须让学生熟练掌握无须再培训则可直接上岗就业的知识技能。

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对教育提出了种种要求,职业教育体系中众多不符合要求的环节、模式都需要改革,上述的六方面仅是其中一部分,很多问题还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当中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总之,我们必须改变当前以学校理论主导的线性系统的学习模式,逐渐形成学校实践主导的环形系统的学习模式和校企合作主导的协同系统的学习模式,只有制度的创新、管理观念的创新、办学模式的创新,彻底革除不符合职教的赘生物,才能真正迎接职教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孙正明,高光辉.中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2]陈钢,中职课堂教学走出困境的途径和方法[J].科技信息,2009.[3]郭敏,浅谈如何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4]王艳玲.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动向 [J].成人高等教育,2005.[5]郑声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作者单位: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

第四篇:海外仓储运营模式

关于海外仓库发货模式说明

为了方便海外客户及时提货,抢占市场先机;为了提升客户退换货处理速度;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加产品曝光率,海外物流仓库越来越吸引出口贸易企业。

随着B2C、C2C物流运作模式的快速发展,海外仓储运营模式以其产品销售本地化、缩短物流时间、完全本地操作、减少物流成本、增加利润空间、获得更多订单等优势成为越来越倍受青睐的跨国物流配送方式。为了顺应跨国电子商务的大趋势,企业可以通过采用海外仓储运营模式,将生产的太阳能组件出口到海外仓库,再由境外子公司与海外客户签订订单,将组件分销给海外客户,从而可以在客户有订单需求时,公司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响应,及时通知国外仓库进行货物的分拣、包装、发货处理,提升了物流响应时间,提升了物流配送时效,进而提升了客户满意度(这些可以从我司出口数量和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每年大幅度上升的数字中体现)。

同时海外仓储运营模式相对比于传统物流,能够做到运营成本大幅度降低。目前国内太阳能光伏同行业中大部分企业(如: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英利集团有限公司、晶科能源有限公司、赛维LDK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等)均采取海外仓储运营模式。因此采取海外仓储运营模式是保障和提高太能光伏企业在太阳能光伏行业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选择。

第五篇:浅析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探索

浅析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探索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

《全国

2019

年职业教育改革实施计划》指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随着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加速,各行各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制度建设不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需要加强、制度标准不完善、企业参与办学动机不强、网络环境不健全等问题。在2014

日,国务院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使得职业教育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得以牢固确立。只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形成“崇尚一项技能,不单学历”的社会氛围,才能激励青年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热情。进而开辟从中等职业学校、大专、本科到研究生的崛起渠道。

2014

月,教育改革再一次明确了方向:1200

所全国高校中,600

多所将转为职业教育,本科院校的转型占高校总数的50%。

2014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

面部署和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到

2020

年,适应需求形成,生产深度整合”教育,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

育体系。

2014

日,教育部、发改委等

个部门联合发布了《现代职

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根据规划,到

2015

年,中国应初步

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人数将达到

2250

万。中共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

教育是绝大多数年轻人打开成功之门的重要途径,必须重视和加快发展。弘扬劳动的光荣、技能的宝贵,创造时代的伟大风尚,为每个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有技能的人,展示自己的才能,努力培养数亿名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熟练的人才。尽量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光。

李克强总理强调,职业教育潜力巨大,也应该取得巨大成就。要把职业技能和专业精神结合起来,使“中国制造”更加“优质制造”,“优质制造”,“中国智慧”,使中国的服务创造新的优势,迈出新的一步,使得每个职业教育毕业生都有机会上岗就业。

2020

年,我国将形成适应发展需要、产学研结合、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结合、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的、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同时,国家为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还提供了诸多惠民政策,诸如免除学费、享受国家助学金、设立奖学金等。

综上所述,党和政府现在非常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我们国

家的中等职业教育已经迎来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关

乎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服务社会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在我省,兰州新区就建设了职教园区,张掖市也积极筹措资金,建设了占

300

多亩的职教新校。与此同时,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各中职学校积极开展一体化教学、广泛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模式,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职业教育的形象。

二、中职学Th的现状

中职学生往往是在初升高考试中成绩较低的,但现行的教育和招生体制造成学生的“被录取”,使得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得不到发挥,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而现在中职学校中的许多专业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有特定的要求,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的不同阶段都需要一定的前期理论作为基础,甚至有些专业对于知识的系统连贯性要求较高。而当前入学的新生大多在知识结构上有一定的欠缺,在专业系统学习中遇到困难后容易放弃后续课程的学习。

中职毕业生往往不能正确估价自己的素质、知识、悟性、能力等,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在就业时,对技术要求高的职位不能胜任,但因生活条件好,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够,多数又不愿从基层做起,不愿进入工人岗位,从而造成毕业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

三、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中职学校在近几年中都有较大的发展,为了办出有特色的中职学校,更为了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很多中职学校都采取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实施分层教学

在目前的招生情况下,招收的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异:入学基础较差;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对专业知识和技能非常陌生;学习兴趣不高等。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接受能力差异很大,教学上如何能够既照顾到层次稍好的学生,又能不抛弃层次较弱的学生,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教师。因此,一些中职学校积极探索分层教学,将学生根据学习差异分为培优班和提高班,让同一层次的学生在同一班级学习,老师针对不同班级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提出适应本班学生的教学要求。这样无论是程度好一些的学生还是程度差一些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并让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充分展现自己的长处,对学生的培养更科学有效。

2.施行过程化管理

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文化课上基础较差,有些学生虽然动手实践能力很

强,可是理论水平因为受到文化课基础差的制约,所以很难取得很高的成绩。为了能够全方面的评价学生,激励学生成长,在学校施行过程化管理。过程化管理过程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占一定的比例,再加入平时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技能操作、特长展示、获奖情况等多方面考核。从而使学生注重学习过程,为学生更有自信的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学训结合”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方向。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为核心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中职学校的共识。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携手共建的办学模式,其重点是办学体制的创新。“工学结合”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层次上。即“学中有工,工中有学”,一边学习一边工作,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中职学校在与企业合作中,根据目前企业用工难的实际,积极探索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专业的发展由企业人员与教学专家共同组建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讨论决定,学校建立多个校外企业实训基地,涉及和涵盖了所有的专业,所有学生都要参加顶岗实习,在实习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明确了专业学习的方向,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专业技能。

四、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怎样办好学校,这是中职教育最根本的问题。

以前中职学校一直提倡“以就业为导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中职学校普遍提倡“就业、升学两条腿走路”,学生通过中职学校的学习既可以选择毕业后参加工作,也可以选择继续升入高职院校或者本科院校深造学习,极大地拓宽了中职学生的发展道路。那么根据目前的情况,如何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1.中职学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是职业教育的一种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外职业教育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工学结合模式。我认为“工学结合”的模式可以更加深入地进行分类,比如,学工交替模

式,学工并进模式,订单培养模式,项目导向模式,任务驱动模式,产学一体模式,顶岗实习模式等都可以成为未来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同时,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度和新学徒试点计划的经验,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和开发人才培养计划,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实习。根据社会发展、地方特色、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让中职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让中职学生紧跟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实现中职学生价值最大化。

2.目前中职学校新生报名便选择专业,而实际上学生对选择的专业并没有多少了解,导致学生兴趣不浓,或者没有学习的动力。因此,我认为新生一年级可以不分专业,重点进行文化知识课程的学习,弥补学生文化基础的欠缺,通过一年的学习,二年级选择专业,扎实开展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

3.启动

+

X

认证体系的试点工作。学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多种证书,即毕业证书、素质教育证书、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工作经历证书等。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4.中职学校应积极与政府、企业协商,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培训基地。

5.政府、企业、学校应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渠道打造一支坚强有力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夯实教学基础。

6.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欢迎企业和社会力量联合学校举办优质职业教育。

7.中职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应该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校园,参加各种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锻炼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更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如何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因地制宜地培养一批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的职业人才,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和深入,我们还将继续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下载中国国际学校海外办学模式的成功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国际学校海外办学模式的成功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掘资源 突出特色 探索农村初中办学模式

    发掘资源突出特色探索农村初中办学模式 武汉市黄陂区泡桐二中 学校特色是学校办学个性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教育优势的集中反映。在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下,努力发掘学校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本文从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探讨了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运用。认为教师应当从学生实际出发,探索多元化的更加适合中职学生身心发......

    办学模式改革自查报告

    初中办学模式改革自查报告 我校端正了办学思想,更新了办学观念,树立了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观,初步实现了办学重心的转移。 一、劳技绿证教育成果显著 劳技绿证课上......

    办学模式改革工作汇报

    办学模式改革工作汇报土城子乡中学 2009年3月办学模式改革工作汇报 一、 学校自然情况: 我校地处昌邑区土城子满族朝鲜族乡土城子村南,占地面积 40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102......

    办学章程模式5篇范文

    北京市西城区___________学校章程 (参考文本)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学校名称:北京市西城区________学校(以下简称学校)。 第二条 学校性质:经西城区教育委员会批准,由_______出资举第三条 第四条......

    《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与研究》[五篇]

    《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与研究》研究报告 湖北信息工程学校课题组 由湖北信息工程学校校长陈宏申报主持、学校科研教师参与研究的“2010年湖北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

    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

    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 淄博市技师学院数控工程系 于栋梁 【摘要】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双赢,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培养紧缺型......

    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王大任 刘玉东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辽阳 111004) 【摘要】在系统总结辽阳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