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加强学校与社会健康互动

时间:2019-05-12 08:09: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8 加强学校与社会健康互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8 加强学校与社会健康互动》。

第一篇:18 加强学校与社会健康互动

加强学校与社会健康互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郧县城关镇第一完全小学与政府、社区共建和谐教育环境

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应将和谐教育环境的创建和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作为不懈追求的目标。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我校积极争取政府和社区支持,共创和谐育人环境,学校与社区共享文化场地、设施等资源,大力治理学校周边环境,学校周围社区环境清洁安静,交通和治安安全,并与社区联合开展健康相关活动,学校“跑向新一年”、“跑向火热的六月”冬春长跑活动与县共青团组织的“亚新杯”万人长跑活动有效对接,取得了良好的锻炼效果。

一、学校和谐教育环境的内涵和特征

(一)和谐教育环境的内涵。教育环境是学生赖以成长、不断走向社会化的重要环境。教育环境的构成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包括: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配置、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等。这些因素是外在的、可以量化的,对学生发展能够产生实际影响。与其相对的“软环境”包括:校园文化、校风、班风、教师的道德文化修养和心理健康状况、教育方法等,是教育环境中客观存在且无形的,可以感知却不可量化的,由人为因素把握和影响,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和谐教育环境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和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教育环境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二)学校和谐教育环境的特征。社会上的贫富差距、区域发展差距、不同的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必然在学校内反映出来,这些已经给今天的教育环境带来不和谐的干扰。然而,学校无论从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说,还是从学校培养和谐的人需要一个和谐的环境来说,和谐教育环境都应该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笔者认为:和谐的教育环境首先应该是学校安全且稳定;第二个层次是师生相处融洽;第三个层次是管理与教学有序;第四层次是师生精神饱满、志向明确而高远。

二、学校创建和谐教育环境的理念

(一)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教学因素”指的是以课堂为主渠道的诸种因素;“非教学因素”指的是学校的教育环境、办学理念、制度建设、校风校貌等校园文化方面的育人因素。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是形成和谐教育环境整体效应的关键性因素、决定性因素。教育环境能起到无声的育人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他还指出,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习、生活,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二)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举手投足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家庭访问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提供相关教育资讯,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发展的课程环境。

(三)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教育环境必须注重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在提倡谅解与宽容、促进公平与公正的和谐氛围中,增强竞争实力,获得效益的整体提升。例如:同一学科教师要摒弃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的陋习,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同学科的教师要打破画地为牢的学科壁垒与偏见,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变自己单一的知识结构,走综合型教师发展之路。只有在教师和谐互动的氛围中,不断完善学校的合作机制,才能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学校的兴衰荣辱都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都关系到渴求发展的莘莘学子的切身利益。

(四)不同学科间的和谐发展。长期以来,在中小学,考试科日是主科,分值比例大的是主科,其余均为副科,这样,学科地位、课时、作业、学生重视程度都发生了偏斜,既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又难以形成教师的团队意识,不利于学校和谐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这无疑给学科间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学校应该转变观念,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促进学科间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

(五)“五育”的和谐发展。“五育”的和谐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体现。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以人体为喻,提出了“五育”并重、融合发展的思想。他指出:“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而无迹象之可求。”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仍然强调受教育者应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五育”的和谐发展并不意味着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而是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教育的整体效应。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能和谐共进,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可靠的接班人奠基。

(六)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和谐教育环境的创建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教育环境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教育环境的一个重要标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因此,构建和谐教育环境,应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的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应对学生的生命发展、认知、交往、审美、创造给予全方位的关注,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都能实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学校和谐教育环境的构建与实施 创建和谐教育环境应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以人为本,从师生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人手,切实解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突出问题,让师生享受教育教学的成果,得到发展、提升的实惠。以法规、道德、政策和舆论的力量,有效调控师生的差异,确保学校的稳定和谐,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促进教师和谐发展。和谐教育环境 的生存与发展,教师是根本,学校领导班子是关键,校长是灵魂。因为校长是联系社会与教育、政府与学校、师生与家长的关键人物,尤其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事业法人,校长的作用对一所学校来说至关重要。

学校首先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健全的、专业化的管理机构,以和谐的理念和方法激励教师主动发展。校长要任人唯贤,率先垂范,容人容事,淡化权力意识,实施集中领导,分层管理,权责到人。坚持刚性制度约束与人性化人文管理的和谐统一,改变单靠“硬性”的行政指令要求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做法,在依法依规、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把各种任务、要求和教师的态度、感情、利益、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公平的信念创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激励和分配机制,如建立教师业务档案、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方案、课改方案、奖教奖学方案等。围绕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如评优选先、职称晋升等,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管理机制,健全和落实教代会、校务公开制度,给予教师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力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尊重的教育环境。教师人心顺,主人翁意识增强,就会自觉地把自己和学校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学校要以教师发展为本。制订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发展目标。要全面、发展、辩证地看待教师,承认教师客观的差异,公平调控差异。对有学识、高水平,但爱提不同意见的教师,不求全责备,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支持教师学历进修,分批选送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给教师学习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内部动力。同时,大力培植群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创建安全、健康、和谐的环境。树立“以生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注重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杜绝暴力事件,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加强学校的保安保卫,开展安全自救演练,完善“安全管理规定”,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设施安全管理措施”。对“问题学生”耐心帮教,开设心理辅导室和咨询信箱,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心理疏导,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学习和生活。同时,教师要优化自己的情感,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化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坚强意志和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建设和谐班集体。学生干部须采取学生自主竞选的方式产生,实行任期轮换制,激发其竞争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制定德育常规,设立文明监督岗,开展“一帮一”“值日班长”等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行为置于学校和班级同学的监督下,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在管理中调节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和谐地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人格品质,形成友爱诚信、和谐奋进的班集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提供和谐的教育服务。完善教育设施,建设和谐的教育环境文化,开发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创办文学社、爱心社、英语角、校报、光荣榜、作业展等;举行艺术节、体育节、科学节及各类比赛;开设校本课程;开辟德育基地、德育展室、教育环境网站;组织学生进社区、入基地进行社会实践、考察,以开放性、丰富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创造畅通、灵活、自由的学习、实践、体验、发展、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和谐的教育环境生活中能够身心舒展、思想活跃,能够感到充实而有成就并随时可获得各种关爱和帮助。

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学生不仅完成了学业,而且在思想、行为、情感、习惯上受到感化和影响,是学生终身享用的教育,是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

四、对构建和谐教育环境的思考

(一)和谐的教育环境需要学校文化来支撑,而这种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的管理文化。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管理学家萨乔万尼认为,教育管理者的领导活动以及校内其他人的领导活动的权威来源是:学校共同利益意识及对每个人的良好愿望、承诺与责任。现代学校管理的趋势将会是在超越了传统的个人式的管理和制度化的管理之后,不断凸现道德领导的意义和价值,逐渐趋向于以文化管理学校。这种管理文化,是以尊重人、关怀人为核心的人本化管理思想在学校管理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其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校的教育服务优质化,使得教师能够幸福地工作,学生能够愉悦地学习,为师生员工身心和谐发展提供优良的外部氛围和制度保障,最终保证学校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和谐的教育环境需要引进社区资源。创建和谐教育环境必须协调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学校的发展与社区开发紧密相连,学校要引入社会资源,加强社会监督,提高学校、家庭、社区的综合教育能力。把服务对象和社会资源引入学校的监督程序,如建立家长委员会、校际联谊会,实行社区评议制等。同时努力培育教育的资源市场,为学校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三)和谐的教育环境需要营造浓厚氛围。加大创建和谐教育环境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建设好、利用好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校报、板报、教育环境网、橱窗和文化长廊等媒体,加强对创建和谐教育环境的宣传报道。同时,要加强教育环境文化的监管力度,净化教育环境和文化环境,严禁黄、赌、毒,杜绝危害师生身心健康的读物流入教育环境。

(四)和谐教育环境需要表彰奖励机制作保障。要将开展创建和谐教育环境活动作为考核各处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考核教职工的工作和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指标,对成绩突出者进行表彰奖励,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事迹,推动创建和谐教育环境活动持续健康地发展。

学校必须与时俱进,引领时代潮流,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学校只有在和谐中才能发展,也只有在发展中才会更加和谐。

第二篇: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 百科名片

社会互动: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由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当相关双方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与其他动物间的互动相反,人类互动是有意义的。

目录

介绍 独特意义 产生及其实质 互动要素 主要理论 互动情境 互动的维度 互动的类型 基本类型 互动过程

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展开 编辑本段 介绍

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

社会互动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

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4.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5.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编辑本段 独特意义

社会互动是研究社会学的基本分析单位之一,是微观社会学的主要课题。它是个体层次和社会结构层次以及文化层次的中介,是由个人走向群体甚至更大社会组织制度的转折点。产生及其实质

(符号互动论的角度)

乔治.H.米德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人类心智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社会组织与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互动的主要过程,也是社会互动产生的主要条件。

社会互动的起点,是在人类心智发展基础上形成的“自我互动”。“自我互动”即“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作为一种社会过程,“自我互动”反映的是从“主我”到“客我”的反思过程,有无这种反思是区分人类的行为和动物行为的主要标志。从总体上看,“自我”不仅是社会互动的产物,而且是“主我”与“客我”在互动中不断展开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没有群体互动,就不会有自我互动。对行动者个人来说,群体互动既是互动的前提,也是互动的必不可少的环境和情境。互动的实质在于:无论是自我互动还是社会互动,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主要依靠包括暗示和语言在内的“符号”。因此“符号互动”是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互动要素

(符号互动论的角度)

构成社会互动一般要具备以下三个因素:

(1)必须要有两个或以上的互动主体

(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主要理论

社会互动没有一个统一的互动理论。社会互动

在欧洲,德国的齐美尔被认为是欧洲第一位互动理论家。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

社会互动对象应是与互动内容相对应的 互动形式,并对社交、统治与服从、冲突与凝聚等具体互动形式做了详细的分析。他的研究也影响了美国社会学家。

在美国,作为早期人类互动的研究者和代表人物,乔治.H.米德的研究重点是行动——某个人在某种情境下的全部反应。按照米德的观点,人类反应与动物反应不同,我们在作出反应之前要进行有意识的思考。而且人类拥有自我——一个我们与之交流的内在的“人”,就像我们与别人说话一样。米德把与我们自己交流的行动看做人类意识的最重要的特征。他强调人类互动是以为文化所定义的符号的意义为中介的。人类互动是基于有意义的符号之上的一种行动过程。符号互动论

是指强调符号和意义在人类互动中之重要性的一种社会学理论,由米德创始。H.布鲁默,米德的学生,总结了互动论的三个原则:(1)根据我们对于事物所赋予的意义,我们对之采取行动(2)我们对于事物所赋予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3)在任何情境下,这一解释过程通常包括米德所说的角色借用,即假定承担别人的角色并试图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情感——内在阐释过程,我们与我们自己交流。

w 许多活动是常规性的,并涉及我们无意识中获得的且想当然的许多定义。我们的共享定义指导着人类活动,甚至当这些定义与客观现实不一样时也是如此。

w 有时,社会情境的定义并不很清楚,通过互动,一个人可以领会期待和被期待。

w 有时,习惯性行为发生变动,人们对某种情境的定义也有可能变化,这些变化常常在实质性问题上为社会价值观的未来重大转换奠定了基础。

w 批评者认为,该理论仅仅关注个体互动方式,造成一种个人拥有无限自由的错误印象,忽视了社会结构、社会历史、社会经济对我们的约束。

w 后来布鲁默、库恩等人发展了米德的思想,分别建立了芝加哥学派和衣阿华学派。(1)芝加哥学派:人文科学方法,人的行为无法预测、非决定性的,互动是一个角色创造的过程,主张用生活史、自传、日记、信件等,进行个案研究、非结构访问。(2)衣阿华学派:实证主义方法,人的行为是被其地位、角色所决定的,根据个体的参照群体,可以预测其自我评价,并进而预测其行为。互动是一个角色扮演的过程,用问卷或态度量表来测量人们的自我概念,试图将互动理论操作化。本土方法论(又称常人方法学、民族方法论)

是分析人们在日常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一系列规则的一种社会学方法。按照本土方法论者的观点,所有日常社会互动都遵循着某些背景假定或“规则”,这些假定或规则形成了有序沟通的基础。违规试验已经表明了各种背景假定在人类互动中的重要性。在这种实验中,实验者假装并不明白谈话背后没有明说的一些假定。

w 许多主流社会学家认为,对于社会学的一些主要(宏观)问题——如社会设置的特性以及社会中的权利运用等——而言,本土方法论差很远。但本土方法论正是把揭示社会交往的各种规则作为其中心目标的。角色理论

w 角色和互动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互动双方都需遵循一定的角色规范进行交往,一方角色失调,就可能中断或改变互动的方向。互动还有赖于人们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这使人们能够辨别和理解他人,预知他人的反应。另一方面,没有另一方来互动,角色就失去了依存的条件。

w 实际上,角色理论和符号互动论的联系非常紧密。拟剧论

艾文.戈夫曼关于人类互动的研究被称为拟剧论,这种理论把人们看成是戏剧中的演员,它宣称人们是在按照社会剧本的要求扮演各种角色,并且人们的表演要接受观众的评判,观众对于可能解释演员真实性格的某些过失

社会互动

非常警惕。这种角色表演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社会互动即向别

人表现我们自己,以便他们能够按照我们的愿望看待我们,诱导他们做出我们期望的行为。人们的行为既包括“前台”行为,又包括“后台”行为。前台行为针对的是他们并不熟悉的一般观众,后台行为则是针对亲密朋友的。在有些情况下,人们组成剧班以表现某种印象。当印象或形象遭遇别人挑战时,通常会导致尴尬,表演者的尴尬也伴随着观众的尴尬,观众通常“有意忽视”表演中的过失,为表演者保全脸面。

w 批评者认为,1)该理论过于静态地考察自我,有时,和不同的他人在一起的自我也不一样,所以不可能在所有互动中尽可能制造出最好印象,2)人们并不总在操纵社会,演戏,有时人们也努力诚实、真实地表白自己。对此戈夫曼也乐意承认印象管理只是社会现实的一方面。参照群体理论

w “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个体将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一个人的参照群体与他在行政上、组织上或地位上所从属的群体可以使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w 该理论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应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对个体来说,参照群体一是规范-对内化价值标准,形成社会态度有重要影响(和某群体认同-熟悉该群体规范-强化或削弱与其他群体的认同),二是比较-群体是个体对自我、他人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比较性标准。

w 该理论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的工具,是探明个体动机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工具。社会交换轮

w 着眼于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代价和报酬。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交换行为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中。涉及内容非常丰富,介绍几个有关命题:

(1)成功命题:一个人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越愿意从事。

(2)刺激命题:若某特定刺激的出现曾经成为一个人行为得到酬赏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越是同过去的相同,越可能采取此类似行动。

(3)价值命题:一种行动对某人越有价值,那么他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4)剥夺-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赏,随后同样的酬赏对他越没价值。

(5)侵犯-赞同命题:A.当某人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酬赏或得到未估计的惩罚时,他将会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为,所预期的酬赏变得更有价值。B.当某人的行为获得了预期的酬赏甚或大于预期的酬赏,或未获预期的惩罚时,他会很高兴,并可能采取赞同行为。该行为的结果变的更有价值。

酬赏: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中所得到的收获,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服从。价值依次增高。

w 该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尽量避免痛苦和增进快乐。忽略了人类行为社会的前提,带有浓厚的心理还原主义色彩。编辑本段 互动情境 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

齐美尔深入分析过人数对互动形式的影响。

1)2人,充分考虑对方具体的需要、愿望和个人特点,有着其他形式下不可能达到的亲密感情和独特性,产生排他的特征。也可能使两人冲突更加强烈。

2)3人,每一方都需要考虑两个人的个性特征,如果其中两人冲突,第三者可能选择成为(1)中间者,从局外、公平客观地调解(2)仲裁者,经双方认可,公平解决争端(3)渔利者,以支持一方为由提出利益要求(4)分裂者、征服者,助长双方矛盾以得利

3)多人,会组成社会网络。其中,大型群体,会形成超越个体的结构;在正式组织中,分工、组织较规范,对个体进行制约。熟悉情境、工作情境、社交情境

根据互动目的来分

(1)工作情境:双方有特定目标,明确分工,有一点行为限制,较少感情交流。

如交易、谈判、会议、上课等

(2)社交环境:为互动而互动,并无其他目的。一些没实际意义的话题,轻松展示自己的个性,产生愉悦,有一些感情投入,起到重要的沟通了解的作用,促进关系发展。

如宴会、舞会、郊游等

(3)熟悉情境:与熟人之间的日常交往。没特定目的,行为较随便,按社会习俗行事即可。如家庭、亲戚、邻居、下班后同事等。

以上划分不绝对,有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情境和行为方式也可以由互动者协商决定。如casual Friday时可以着便装上班,如Google的工作环境以支持大家的思维为主,制约为辅。也有时,请客“办事”,公事、私事都在饭桌上解决,让人很难铁面无私、公事公办。针对这种我国特有的饭桌文化造成的情景混淆现象,可以提倡自我(亲友)的道德约束,加强法律制约,这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需要,是中国人社会互动方式变革的一个方向。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 社会互动--沟通于语言之外的社会互动

根据互动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来分

社会互动--沟通于语言之外的社会互动(1)情感关系:家庭、亲密朋友等初 级群体,满足个人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需要。遵循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规则,当一人有需要时,其他人会尽力补足。

(2)工具关系:为达成某种目的与他人交往时发生的关系,这关系是达成目的的工具,不预期有长期交往和情感关系。遵循公平法则,如买卖双方的等价交换。

(3)混合性关系:介于前两者之间,个人与亲戚、一般朋友、邻居、同学、同事、同乡等的关系,有情感和工具的成分。遵循人情法则,交情的深浅和面子的大小对互动的方式和结果有重要的影响。

关系可以转化,中国人常说人情和面子,有时为达目的,有人常想把工具关系变混合性关系,在人情的压力之下,使对方不得不给个面子。编辑本段 互动的维度

(1)向度:情感是亲疏爱憎,地位是尊卑平等,利益是一致冲突?

(2)深度:互动,相互依赖的程度。利益关联、情感投入、延续时间、规范复杂之深浅?是深度还是表层互动?

(3)广度:范围领域大小。专业领域内往往互动比较单一,而如朋友、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大都是全面的互动。

(4)频度:次数多寡。频度影响人际关系深浅好坏。编辑本段 互动的类型

互动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根据互动情境、互动维度、互动方式等标准,如

按情感关系,友好互动/敌意互动/情感无涉互动

按利益关系,合作互动/竞争互动/冲突互动

按地位关系,强制互动/服从互动/平等协商互动

按互动广度,单一角色互动/多重角色互动

按互动媒介,言语性互动/非言语性互动

按互动单位,人际互动/群体互动

按互动途径,直接互动/间接互动

其他还有,正式互动/有组织互动/非正式互动/无组织互动

传统互动/习惯方式互动/现代、创新方式互动。传统的互动基本上是直接的、面对面的初级群体的互动,现代社会的互动已日益超越时空界限,形成以大规模的现代化传输手段为媒介的间接互动。

从“过程”与“结构”的角度来划分互动方式,是互动论者取得的主要成果,也是他们研究的主要目标。他们力图从日常司空见惯的交往活动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建立并完善一种互动理论。早期的互动论者,着眼于互动是一个过程。在他们看来,“社会互动”和“社会过程”是一个意思。美国芝加哥学派的R.E.帕克和E.W.伯吉斯主张把“互动过程”分为 4个阶段:竞争、冲突、顺应、同化。它们也适用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两种文化体系之间交流、冲突、认同和融合的过程,与上述互动过程是基本吻合的。帕克的“互动过程”论,带有明显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色彩,它基本上是属于西方社会学早期的理论。虽然在帕克之后,还出现过许多类似的更详细更繁琐的互动方式的分类标准,但意义和影响甚微。

现代西方社会学的互动理论,正在从过程理论向结构理论转化。帕克和克鲁默是这一转化的倡导者。“过程理论”强调的是“自我”,是“主客互动”,而“结构理论”强调的则是“角色”,是“角色互动”。所谓“角色互动”,就是由复杂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角色之间和角色之内的互动。原来心理学意义上的“理解”概念,已被社会学意义上的“期望”概念所代替。角色关系所带来的互动,是一种更固定化、更社会化的互动。主体的地位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受到了更多、更大的限制,从而有可能导致丧失主体性的“过分社会化”现象的出现。以角色互动为中心的结构性互动研究,主要是在人际关系,特别是在非正式群体或小群体的研究中,并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进展。(庞树奇)编辑本段 基本类型 非语言沟通/互动

即通过符号而不是语言所进行的沟通,是人类互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种最重要的非语言沟通是体态语言和个人空间。体态语言包括面部表情、动态体语和静态体语。人际距离是个人空间的一个方面。按照爱德华.T.霍尔的观点,美国人之间的交往有四种距离:亲密距离(44厘米以下)、个人距离(44~120厘米)、社会距离(120~360厘米)、公众距离(360~760厘米)。合作

是指人们或群体为了满足共同利益或达到共同目标而一起行动,这些利益或目标单靠一方是难以实现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广义上说,人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必须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没有合作就没有群体或社会可言。

成功的合作应具备:(1)目标一致,追求自身利益的人、竞争对手、甚至对抗关系的人有时也可以合作(2)对如何达成目标有基本共识,若志趣相近、能为对方着想、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更有助于顺利合作(3)行为配合(4)讲信用。

个性特征和人际技能也会影响团队合作。学会合作已经成为新世纪对人才的一种基本要求。

合作可以是(1)自发合作和互相援助,直接产生于某种情境下的实际需要和可能(2)传统合作,逐步稳定被制度化了的习惯(3)现代社会更多依赖指导合作,在第三方,即雇主或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协调合作(4)也可以是契约合作,即正式同意以某种方式进行合作,并对彼此职责进行清楚的界定。冲突

是合作的对立面,指的是针对有价值的珍惜物品或价值观的斗争;这里,冲突与竞争的区别(1)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在冲突中打败对手被认为重要的(2)冲突双方有直接的、公开的、面对面的接触,是直接的反对关系(3)冲突双方目标既有相同性又有不同性,如都是争政权,要建立的新体制却可以不同(4)冲突在形式上比竞争要激烈得多,往往突破规章、规则甚至法律的限制。

齐美尔划分的冲突类型有:(1)群体间的战争(2)群体内的冲突(3)打官司(4)理念之间的对立,这往往是最残忍和最具破坏性的。如当今世界上许多最严重的冲突背后,都可以看到宗教观念的差异。其他划分类型(1)个人或群体间(2)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宗教/种族/民族/阶级冲突(3)诉讼/辩论/口角/决斗/械斗/战争等

但冲突也可以有正面效果,它可以成为一种促进双方内部紧密团结的力量;也可以强迫双方直面问题,加深了解;还可以导致必要的社会变迁。尽管社会能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地消除冲突,但一个没有冲突的社会将是毫无生机、沉闷乏味的社会。竞争

是一种合作性的冲突,它受一些“规则”约束,达到目标比打败对手更重要,互不相识的竞争者也可以竞争,竞争规则防止竞争的间接反对关系演变为冲突的直接反对关系。竞争在西方社会中尤为普遍,它就是美国式个人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个人、企业间的竞争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见下社会变迁与互动】。在竞争中,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产品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由于还缺乏完善的法规制度,我国还存在不少恶性竞争现象,如假冒伪劣产品、销售回扣等。

w 传统观念中,合作与竞争是一对反义词,在现代社会,出现了整合合作竞争的新商业战略,有可能实现双赢。这种理念可以广泛应用,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强制

是指某个人或群体将其意志强加给别人的一种倾向。双方力量的不平衡,尽管它最终依赖于使用物质力量,如暴力或体罚的威胁(武器、军队、法庭、监狱),和精神力量(处分、批判、社会压力)的压力,但是它通常所采取的是一些更为微妙的约制手段,如爱国主义、爱情、信仰或恐惧等。尽管强制像冲突一样,也被看作一种负面的互动形式,但强制也有正面的社会功能。比如运用于教育的规则中,常隐含着的惩罚以规范。顺从和顺应

是与强制相反的互动形式,但意义上还是有区别,不像强制中一方被迫照另一方的要求行事,在顺从中,一方自愿或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顺应比顺从的范围更广,除顺从外,它还指双方或各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顺应的种类包括:和解(友好),妥协(暂时平息),容忍(克制)。大多数成员对于群体的要求是顺从的,没有顺从,任何群体、社会都将无法运行。其他

还有诸如:

1)暗示与模仿。是互相对应的互动方式,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通的一种社会方式。

2)调适。指人们调整自己的心理与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要求。

3)同化。是调适的进一步发展。全部改变原来的思想方法和习惯,完全变成另一个文化单位或其成员。编辑本段 互动过程

w 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小群体面对面互动研究,要面对取向、评价、控制、决定、紧张、整合等问题。社会互动

(1)定向阶段:解决情境辨识问题:如是社交还是工作还是熟悉情境

社会互动

(2)评价、评估阶段:解决态度确定问题,如是主动投入还是旁边

(3)控制阶段:解决行为选择问题,如具体行为

三个阶段不一定直线发展,可能重复;各阶段往往伴随情绪的因素,涉及到工作任务领域和社会情绪领域;多人互动中,与谁、进行哪方面互动都有较强的选择性。该理论广泛应用在集体问题解决、角色发展、上下级交往等问题。

w 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1)竞争

(2)冲突,可能出现

(3)顺应,少数情况下,也会一方消灭另一方,大部分情况下,双方或一方会部分地改变其思想来适应对方

(4)同化,顺应的结果使双方在很多方面日益接近、融合、趋于一致。

并非所有互动都要经历这种过程,只有双方利益上或认知上不一致时才有可能性,例如不同文化的互动。编辑本段 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社会变迁,尤其是根本性的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转型必须通过长期、广泛的社会互动来实现,转型期不免引起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竞争、冲突和顺应,引起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只有通过长期的有效的社会互动,才有可能理顺各种关系,实现新旧交替。

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必然引起互动情境和互动方式的根本变革。

改革过程中,城市人际关系的格局来举例。国有企业的职工

以前的单位像一个大家庭,单位中人与人之间主要是合作关系,利益矛盾不突出。在工作中,提倡的是“比学赶帮超”,有竞赛,但很少利益直接竞争;在情感上,领导如同家长,同事亲如兄弟姐妹;在收入上,虽然很低,但吃大锅饭,大家差不多,所以人际关系较为简单,人情味很浓,有矛盾也是大家庭内部矛盾。

随着改革的深入,很多单位中实行了就业、分配、福利等方面的改革,“优化组合、竞争上岗”、“劳动合同制”、“企业兼并与破产”等措施的实施,使单位中人际关系的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竞争性明显增强,利益矛盾增多,人际关系变得较为复杂。而且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劳动纠纷也时有发生。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协调好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规则来保障两性的人际互动,是一个相当迫切的问题。农村人际互动行为的变化,以礼物交换为例

阎云翔在北方一个乡村的调查表明,49年以来,村民一直保持礼物交换的传统习惯。但是,送礼的目的、缘由和方式显著变化,从传统的仪式性馈赠向现在的工具性馈赠。过去,村里有礼仪专家指导一门送礼的一些深奥精细的规矩,物质性比较淡,象征性比较强,重视正确的方式和表达美好感情。50年代,传统礼仪被当封建迷信加以批判,送礼的行为也变得粗糙很多,庆典时的演说和祝词被取消了。80年代,礼仪专家重新活跃起来,但是礼物交换中的精致礼节没恢复,内容越发重交换价值而非象征价值,村民为了获得保护和恩惠而给干部送礼越发普遍,礼物交换的工具性越发强。

第三篇:2011【健康与社会】思考题

思考题

1.你认为我国环境接触有关疾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其解决方法或措施有哪些?

2.地方病在我国发生情况较严重,广泛威胁着人民健康,你认为应该如何从第一级预防着手,有效预防与控制该类疾病的发生?目前,我国地方病的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你认为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其解决方法或措施有哪些?职业病防治法的实施情况如何?

第四篇:第七章 社会互动

第七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含义和理论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互动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互相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应该如何全面理解社会互动?P124-125 影响社会互动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一,生物因素。第二,心理因素。第三,社会因素。第四,文化因素。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符号互动理论

所有的东西都是符号对符号认识越多,人们进行互动越顺利

1、乔治·米德

米德强调自我,认为我们经常与“自我”交流,认为人类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意义的影响,并且多数文化意义是有象征性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与自己的交往过程,按照符号进行交往,所有符号都有文化意义上的特征,互动是以有意义符号为基础的行动过程。

2、郝伯特·布鲁默

布鲁默在米德的基础上,总结了社会互动的3个原理

(1)、我们是根据我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规定我们对它的行动(2)、我们所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3)、在任何情景下,我们都经历内部解释过程

按照互动论的观点,在我们行动时,我们必须考虑与其他人在同一社会情景下的行动和思想一致,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阐释他人行为的象征意义。

(二)角色理论 

(三)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的作用:规范作用、比较作用 

(四)拟剧理论

人类互动的特点是印象处理,希望别人按自己的愿望行为,当第一印象起作用时,人们往往制造一种印象,目的是为了控制互动者。印象管理可能有目的,但不管目的是什么,它总是为了使行动者能更好的控制别人的行为。

(五)社会交换理论 基本命题:

1、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该行动。

2、刺激命题:如果某种特定刺激的出现曾经成为一个人行为得到酬赏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越是同过去相同,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这种行动或类似的行动。

3、价值命题:一种行动对某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4、剥夺和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的酬赏,随后而来的同样酬赏对他来说就越没有价值。

5、侵犯与赞同命题:当某人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酬赏或者得到了未估计到的惩罚时,他将会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动,所预期的酬赏变得更有价值;当某人的行为获得了期望的酬赏或者大于期望的酬赏,或者未受预料中的惩罚时,他会很高兴,并可能采取赞同行动,该行为的结果也变得更有价值。

(六)本土方法论

本土方法论认为任何人的互动都由一种民间规则支配着,互动双方都具有对事件常识性的知识和假设,以此解释互动双方的常用规则。本土方法论跟拟剧论一样关注人们在社会情景下为了制造印象而使用的一些技巧,但其关心的是人们形成相互理解的原因:正是人们对情景具有相同的假设,才使人们顺利的进行互动。

“无背景试验”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情境和过程

一、齐美尔对二人、三人与多人关系的分析

二、熟悉情境、工作情境和社交情境及其关系

三、社会互动的过程分析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和类型

一、社会互动的维度

(一)向度

(二)深度

(三)广度

(四)频度 举例说明之。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合作、竞争、冲突、强制、顺应与顺从 

1、合作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2、作为一种社会互动过程,竞争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竞争是人们对于同一个目标的追求,目标不同就不会形成竞争。第二,被追求的目标一定是稀缺而难得的。第三,竞争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得目标,而不在于反对其他竞争者。

3、竞争与冲突的区别

4、作为一种社会互动过程,顺应与竞争和冲突的关系十分密切,正是由于存在竞争和冲突,才进而产生了顺应。或者说,顺应就是人们对竞争、冲突结果的一种适应。

帕克认为,顺应就是起源于冲突,因为冲突的结果不外乎三种情况:即胜利、失败与和解。无论哪能一种结果最后都是以都双方的顺应为前提的。失败者对胜利者的服从是一种统治与服从的顺应关系,冲突双方的和解则是双方调整自己的行为互相顺应对方的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说,顺应是消除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第四节

集合行为 勒庞《乌合之众》

一、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二)特征

1。人数众多;2。无组织性;3。行为者相互依赖。

二、集合行为的理论

(一)基本条件说

(二)模仿理论

(三)感染理论

(四)匿名理论

(五)控制转让理论等等 

三、集合行为的表现 

1、恐慌

不合作和不合理是恐慌行为的重要特征。不合作指的是恐慌打破了社会活动的正常关系,结果使情境更增加了对人们的威胁。不合理指的是在恐慌状态下人们的行为与他们的期望正好相反。恐慌中的不合作、不合理行为往往是造成严惩损失的重要原因。

2、谣言

这是信息传播的最松散的方式。传闻也叫做“闲话”或“流言”,它起源于无名渠道的非正式消息。谣言也是一种在非正式渠道中传播的消息,但通常人们更倾向于认为谣言出自有目的的制造。它们的传播渠道基本上是单线的,并且是匿名的,无法寻访到它们的最初来源。

“加工”:①磨尖。接受者再传播时对原有的信息断章取义。②削平。重新安排某些情节,把某些细节省去,使故事性加强,既易于向人传播,又易于吸引他人。③同化。再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所接受的的信息“添油加醋”,使之更符合自己的人格特点。

例: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

3、流行

第一,新颖性。

第二,从众性。

第三,珍贵性。

1、请从社会学的角度讨论一下微博。

2、结合相关理论分析案例。疯狂抢盐

第五篇:幼儿园中班健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中班健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直以来,“健康第一”是幼儿园教育的首要任务。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幼儿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

健康既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幼儿身心充分发展的前提;健康是幼儿的幸福之源;离开健康,幼儿就不可能近尽情游戏,也不能专心学习,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幼儿时代的健康不仅能够提供幼儿期的生命质量,而且为一生的健康赢得了时间。因此,我认为健康教育要充分考虑到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无论是进行幼儿健康教育还是试图改善幼儿的周围环境、都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否则不仅不能促进健康,而且可能有损健康。

本学期我们中班组在教育活动中把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当成首要任务。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既是幼儿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幼儿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纲要》中对幼儿健康发展提出几点: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知识,学习保护自己。

(4)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动作协调、灵活。

这也为我们中班组的健康教育活动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本学期主要做法如下:

一、树立明确的知道思想

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纲要》再三强调让幼儿主动活动,健康教育的第一条件就是尊重主体、积极、创造性地活动。幼儿健康教育既然将促进幼儿的健康作为最直接的目的,其教育过程就不应使幼儿感到压抑或受到伤害,然而日常生活中与之背道而驰的现象却司空见惯,值得我们反思。因此我们十分注意在幼儿的整日生活中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尽早建立起各种良好的健康行为。

二、设计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形式与途径

幼儿园健康教育应与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教育相结合,集体教育、小组活动与个别交谈相结合。目前,幼儿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有人认为幼儿健康教育就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卫生习惯培养,对于这些片面的认识我们应该加以注意和防范。我们尽量多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同时我们还重视幼儿园课程的潜在影响,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因此我们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幼儿健康教育实施中,我们不仅重视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而且应重视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本着幼儿身理和心理的需求,我园于本学期购置了大量的幼儿可选择的活动器材,以此来引导、鼓励幼儿大胆、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还培养了幼儿大方友善的交往能力。

三、实施适宜的教育方法

给幼儿自由选择、讨论、合作的空间,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锻炼身体,锻炼意志。

爱心教育需要家园合作、共同完成,家长要在家庭生活中引导幼儿尊重、关爱长辈,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发幼儿关爱他人的情感。

四、社会活动计划

1、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活动中快乐、自信。

2、愿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

3、知道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

4、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5、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具体措施:

(1)鼓励幼儿多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感受节日活动的乐趣。

(2)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体验感受他人的爱,初步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回报亲人和他人给予的关爱。

(3)采用先试后导的方法,尊重和肯定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接受他们的表现方式,再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引导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自我表达、人际交流的乐趣,获得情感需要的满足。积极鼓励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参加各种活动,引导幼儿学会关心理解同伴的心情,并愿意给予帮助。

(4)在日常活动和游戏中,引导幼儿学习帮助他人,愿意为班集体做事,感受集体生活的愉快。

(5)引导幼儿了解纸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知道节约用纸的意义,在利用废旧纸张制作物品的过程中感受创造的乐趣。

(6)尊重、关爱每个幼儿,了解每个幼儿的心理需要和情绪、情感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幼儿,同时了解幼儿的兴趣和爱好,以此为突破口,与内向孤僻的幼儿进行交流,从而引导那些幼儿改变原有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7)引导幼儿爱护班级和幼儿园的各种物品,关注社区环境,爱护社区公共设施。(8)引导幼儿了解我国几个少数民族典型的民俗风情,教育幼儿热爱并尊重少数民族。(9)、通过多种活动,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关注家乡的变化,知道家乡的人文景观和特产,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幼儿的主人翁意识。(10)、在集体和自由交往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和同伴分享食品、玩具、图书及高兴的事,帮助幼儿获得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11)、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学习用商量的办法解决问题,知道相互谦让会给大家带来好心情。

下载18 加强学校与社会健康互动word格式文档
下载18 加强学校与社会健康互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班健康与社会目标要求

    大班健康与社会目标要求 大班 健康 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乐意和老师、同伴交往; 2、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密切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

    学校卫生与健康工作计划(最终定稿)

    篇一:学校2013年卫生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东城小学2013年卫生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卫生健康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强我校广大师生健康卫生意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

    浅谈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浅谈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的深化,出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使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

    学校卫生与健康工作总结

    东区朗晴小学 学校卫生与健康工作总结 东区朗晴小学2008—2009学年学校卫生与健康工作总结 卫生与健康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在认真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健康社会教案

    中班健康:一个人在家 活动目标: 1.知道爸爸妈妈不在家,自己不能给陌生人开门。 2.通过观看情境表演、讨论的方法,了解一个人在家时的安全知识。 3.有初步的自我防范和自我保......

    杜威《学校与社会》读后感

    杜威《学校与社会》读后感 学校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指学校与社会在促使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相互关系或联系。教育的发生发展,同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谋求......

    美丽经济与美容文化的社会互动(最终5篇)

    结论“美丽经济”与“美容文化”的社会互动-美丽小铺 翻阅古籍稗史,杂记小说,以及诗词歌赋,其中总不乏描写脂粉香艳之作,阅读阿房一赋,即可想象当时秦宫粉黨之盛;读太真外传......

    大学生感情健康互动讲座策划书

    大学生情感健康互动讲座策划书在大学里,生活要三年,不过在不断学习生活中,大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虽然不是很突出,比例也不高,但是这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了。因为大学生受教育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