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论音乐会练习曲的产生和形成(样例5)

时间:2019-05-15 04:56: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刍论音乐会练习曲的产生和形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刍论音乐会练习曲的产生和形成》。

第一篇:刍论音乐会练习曲的产生和形成

刍论音乐会练习曲的产生和形成

一、音乐会练习曲的孕育背景

十九世纪初,欧州文学艺术普遍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被称为“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主导潮流,支配和指导着大多数作曲家的时期。浪漫主义音乐也同样经历了兴起、繁荣与衰败的过程,从历史角度可以将其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理性属于次要地位,主要侧重于感性,都是通过个人的感情、意识等主观感受来表现作者自己对整个世界和现实生活各种现象的倾诉和感觉,因此,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就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浪漫主义的音乐到了中后期,创造了许多适应它的内容要求的新的体裁形式,练习曲就是其中之一。

二、音乐会练习曲的含义

最初的“练习曲”一词来自法文etude,字面意思为:学习、研究。就是专门锻炼乐器演奏技术的乐曲。一首练习曲常包含一个或几个技术课题,如音阶、琶音、八度音、双音、颤音等等。

音乐会练习曲则是由前者派生而来,并逐渐演变为一种炫技性的艺术作品而在音乐会上演奏。这种练习曲与19世纪初钢琴演奏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意大利钢琴家和作曲家克列门第的《前奏曲和练习曲》与《艺术津梁》,是最早的近代干亲练习曲。其后编写的钢琴练习曲者纷至沓来,以后还出现了小提琴(法国的克鲁采、罗德、阿拉尔)、大提琴(捷克的波佩尔)以及其他乐器的练习曲。

以上所说的练习曲并不是没有艺术性的纯技术作品,相反地,有的成为教科书或者被人称为艺术圣品:例如德国的克拉莫、奥地利的车尔尼、捷克的莫舍莱斯、意大利的贝尔蒂尼等人的作品至今仍被用作钢琴教材;克列门第的钢琴练习曲取名为《艺术津梁》(原意是“登帕纳塞斯之阶”,帕纳赛斯是希腊神话中文艺女神所居之山),说明技术锻炼是与艺术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的。

三、音乐会练习曲的形成

练习曲的点滴兴起,加之浪漫派作曲家溶技术性和艺术性于一炉,将演奏技术的训练和自己的艺术构思结合起来,写出有相当规模的练习曲,就渐渐形成了起初了“音乐会练习曲”。帕格尼尼、李斯特、肖邦、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等都写有这类练习曲,这些名人的练习曲逐步形成了规模,就促进了音乐会练习曲的发展。

让我们举例说说,音乐会练习曲的形成过程:

帕格尼尼是古典主义晚期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为音乐史上最负盛名的演奏家之一。帕格尼尼在小提琴界有如神一般的地位,技巧如魔鬼般,其小提琴乐谱看起来有点像钢琴谱,许多简直不可思议,双泛音,双颤音,左手拨弦,连续跳弓等超高难度技巧,而恰恰就是小提琴的炫技演奏的基本功锻炼方法。而练习曲在他手下变成了可以在音乐会上演奏的曲目。

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文化史上最突出的人物.在他的生活和艺术创造上,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舒曼的创作是从钢琴音乐的写作开始的。他的创作成熟期的最初十年是在30年代,就在这个时期,他写下了一些优秀的钢琴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舒曼很确切的表达了细致而多样的情绪变化。音乐会练习曲也因此慢慢发展起来,《交响练习曲》是最充分表现出舒曼的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的钢琴作品之一。

钢琴练习曲到了肖邦的时代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肖邦的练习曲虽然绝大多数作于30年代,但已非常成熟,在他的全部创作中也属于杰作。首先,它们具有高度的独创性,把艺术性和技术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避免了19世纪初以来钢琴练习曲常流于单纯技术性的机械、平庸和枯燥。

从技术的角度看,肖邦的练习曲是技术题材最为集中,训练价值最为有效的,而且可以说它们开拓了近现代钢琴的新天地;从音乐的角度看肖邦的练习曲已不再是单纯的统习曲,而是真正的艺术珍品及很好的音乐会表演曲目。正是肖邦的练习曲为后世的“艺术性练习曲”、“音乐会练习曲”开辟了道路。肖邦钢琴练习曲的独创性也正在于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高度结合。在技术上,肖邦的练习曲不但是提高各种技术课题最有效的练习,而且还开拓了近代钢琴技术的新天地。在艺术上,肖邦的练习曲的确是一首首精致的音乐小品,并且一直吸引着无数的钢琴演奏家,从而使它成为钢琴音乐会上最常见的表演曲目之一。

在19世纪欧洲音乐的史册中,弗朗斯.李斯特的名字与钢琴家、作曲家、评论家、教育家以及音乐社会活动家等名号相连。

李斯特在钢琴演奏风格上直接继承并发展了克列门第和贝多芬的动力风格――技术辉煌、富有动力,在钢琴上追求宏伟的交响性音响。1831年李斯特听了意大利小提琴炫技大师帕格尼尼的演奏后大受激励,在键盘上推出有大量双音音阶、八度音阶、大跳八度和弦、快速轮指、滑奏等构成的高难度技巧,在钢琴上产生空前未有过的雷鸣电闪、风驰电掣的效果。他在钢琴演奏上的成就与帕格尼尼在小提琴上的贡献可谓“异曲同工”。如果说,小提琴这位“乐器皇后”经过帕格尼尼之手荣登音乐圣殿的宝座,那么李斯特则在相同意义上实现”乐器之王”――钢琴的登基礼。李斯特以无可抗拒的力量征服了他的听众,令人难以置信的绝技在他的手指下就象儿童的游戏,他极大的影响了当时整个欧洲钢琴界的演奏风格。1832年李斯特听了肖邦的演奏后,更发现钢琴的声音具有无穷变化的可能性,意识到钢琴表达丰富情感的巨大潜力。

此外,俄罗斯作曲家(里亚多夫、阿连斯基、拉赫马尼诺夫、斯克里亚宾、斯特拉文斯基)、苏联作曲家(弗洛克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拉科夫、卡巴列夫斯基)以及法国的德彪西、梅西安、匈牙利的巴托克、波兰的席玛诺夫斯基都进一步发展了音乐会练习曲。

总之“音乐会练习曲”作为十九世纪的产物在浪漫主义时期得到了滋润及生长,音乐会练习曲已不再是单纯的手指练习曲,而是具有音乐内涵、发人省思的音乐作品。在今日,这些音乐会练习曲不但是教学上的重要工具,更是演奏会上的重要曲目之一。

第二篇:论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doc4

论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轻盈》的演奏心得

范榕

指导教师:徐迅 毕业专业:钢琴表演

摘要:李斯特是十九世纪时期著名的匈牙钢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同时也是浪漫主义音乐家的代表人物。在李斯特的音乐作品中,高难度的练习曲是他的代表性作品。这些高难度的练习曲以形象突出、技巧复杂而闻名于世。本文的目的是想对李斯特的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认识,通过对李斯特练习曲《轻盈》的分析,并结合李斯特当时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李斯特的作品创作风格对这首音乐名曲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演奏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李斯特的生平经历以及他的创作风格,接着以《音乐会练习曲—轻盈》为例,介绍了李斯特作品演奏的技术难点。

关键字:创作风格;音乐会练习曲;演奏技术;

李斯特是十九世纪时期著名的匈牙钢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同时也是浪漫主义音乐家的代表人物。这篇文章目的是想对李斯特的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认识,通过对李斯特练习曲《轻盈》的分析,并结合李斯特当时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李斯特的作品创作风格对这首音乐名曲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演奏分析。先从李斯特生平及其音乐创作风格为开头,从简介,创作风格,他的钢琴演奏技巧为切入点,再论述练习曲轻盈,这里面包含李斯特整体音乐会练习曲的风格,轻盈的创作背景,美学思想对轻盈创作的影响,以及轻盈的演奏技术。

第一章李斯特的生平简介以及他的创作风格

(一)生平简介

1811年李斯特出生在匈牙利的一个小村庄里。由于受到父亲亚当·李斯特喜爱音乐的熏陶,小李斯特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的热情。他的启蒙恩师是卡尔·车尔尼。后又跟随巴黎音乐学院的教授雷哈,开始跟随他学习对位法和和声学。随后他在巴黎的一所音乐学院成为了一名音乐教师,先后培养出众多的优秀人才。

在李斯特于巴黎担任音乐教师的这段时间里,他先后结识了三位音乐大家柏辽兹、帕格尼尼和肖邦。根据柏辽兹的原则李斯特创作出了交响名曲《浮士德》。帕格尼尼在小提琴的运用上可以说是神乎其技,在帕格尼尼的绝技的征服下,李斯特刻苦努力,在《帕格尼尼练习曲》中融入了大量从未有过的高难技巧,终于成为钢琴上的帕格尼尼。而肖邦细腻柔情的表演则对李斯特的钢琴演奏曲目增加了一抹柔情,使的他的作品表现的更加生动传神。

在李斯特的一生中,他与卡罗琳公主公主的爱情令人扼腕。1886年,7月31日因急性肺炎在拜罗伊特逝世。

(二)创作风格

李斯特的一生中,创作出题材众多的音乐作品。获得的多数奖励都是和钢琴紧密相连的。考诸李斯特的所有音乐作品,不难看出,他的生活经历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对他的创作风格产生极大的影响。李斯特的一生总是在和自己内心的某种东西作斗争,所以在他的身上就体现出极大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就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得到真实的体现。同时李斯特努力吸取对自己有利的创作特点,不断的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从而提高其音乐作品的质量。此外由于李斯特和卡罗琳公主的爱情,使的出身于平民家庭的李斯特的音乐创作中也沾染上了贵族生活的气息,例如李斯特的《音乐会练习曲—轻盈》就带给我们一种贵族们特有的距离感。

总之,李斯特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通过对他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的简介对于我们理解《音乐会练习曲—轻盈》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二章 介绍音乐会练习曲和《轻盈》的创作背景

(一)简述音乐会练习曲

1.三首音乐会练习曲~3 Etudes de Concert R.5(1848): 第一首又称《哀歌》,是一首浪漫式的即兴作品。

第二首《轻盈》是李斯特最精美的音乐会练习曲之一,全曲带有幻想的色彩,充分展示钢琴高音区明亮透明的音响,右手连续的半音阶似微风中上下漂浮的飘带,又反复是自由随意的即兴演奏。

第三首《叹息》(又名《大海》)由于其直接的旋律倾诉而广为流行。

2.两首音乐会练习曲一2 Etudes de Concert R.6(1862):

第一首《森林的呼啸》(又名《林中细语》)饱含着李斯特最优雅,最闪光的主题。是一首明朗乐观歌颂大自然的赞歌。

第二首《侏儒舞》是一首轻盈的断奏谐谑曲,是对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频繁变化的调性和节奏使这首曲子的基本特点。

李斯特的音乐会练习曲,虽然写作年代不尽相同,标题命名多样,实际上,它们是完美的契合在一起的,成为了一种独具李斯特性质的技术艰深、感情丰富的“标志性练习曲”。它们来源于生活中的细节,来源于李斯特感情的沉淀,是李斯特每一段生活的记录,因此,整体感觉,技术归纳都有相似之处。例如:八度半音阶的大量运用、各类双音(包括三、六度及其他组合的双音)等等。

(二)《音乐会练习曲~轻盈》的创作背景

1848年初,李斯特与魏玛宫廷的关系由松弛变得经常而固定了,生活平静而安逸,有相对的时间和经历从事创作,精神上的压力与创作有莫大的关系,有闲情逸致才有心情随手写些钢琴小品和创作出惊世的佳作。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李斯特创作的颠峰时期。众多的作品和钢琴曲都表明他的创造性的想象力是无与伦比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了音乐会练习曲《轻盈》的创作,这一时期的创作规律在乐曲当中有比较明显的体现。

第三章 对《音乐会练习曲~轻盈》的演奏心得

从第一小节到第十小节,乐曲由随想式的旋律开始,引子停留在第十小节的延长音上,若有若无,无限遐想,演奏时要放松整个手臂,以肩部为主轴沿途牵动所有的关节到达手指,整个手臂力量畅通无阻,使连线中的每一个音符像水一样自然的流淌出来。弹奏时要小心控制力度,在模进的过程中,将力量转移到后面乐旬开始的和弦上,不仅要弹奏出poco cresc(渐强)效果,而且要用内在的感觉使这些音听起来温柔神秘。

谱例1

在乐曲的第七到第九小节的部分,演奏者的右手需要弹奏出两个声部,要注意两个声部之间整体性的乐感的渐弱处理,不管这个乐曲是否是需要减弱的效果,这首乐曲的弹奏都要以清晰的声音为基础,也就是说要使声音从手中滑出来。中声部的半音下行音阶都是由大姆指独立完成的,这就对演奏者的技术提出挑战。演奏者需要在第一关节支撑住,以指尖触琴键,到达到弹奏的清晰、流畅的感觉,而对于左手来说,三度、五度双音要突出旋律声部。谱例2

第11小节开始,双手全部采用三连音的音型,延长记号第10小节最后一个音与第1l小节第一个音要连在一起演奏,因为是十六分音符,要感觉是最后一个音将后面的旋律“带“出来一样,三连音平稳圆润的前进,声音要弹的饱满、连贯,左手的伴奏部分旋律音在每一组三连音的音头,较之右手要理性果断一些,配合延音踏板每小节使用,另外,第15小节右手最后一个八分音符上面的顿音标志,要一瞬间将手指的力量发散出来。

谱例3

从第27小节开始,出现了右手六度旋律,主旋律在右手的外声部,同时标明espressivo(有表现力的),在弹奏双音时,右手整个肩关节一下都要放松,力量透到指尖,在关节处不能停留。如同注入到琴键里面一样。

谱例4

第31到39小节的六度要演奏的appassionato(热情的激情的)声音饱满连贯和旋律的线条性。第31小节开始,要突出每一小节第一个音符,注意旋律的下行级进,左右手共同完成一个旋律句.

谱例5

第40小节是华彩乐段的过渡段,注意声音弹奏的清晰可辨。一个乐句中要体现出poco rinforzando(短小片段突强或急骤渐强)和diminuendo(渐弱),同时延音踏板要由抖动踏板逐渐抬起,来体现如同短暂旋风般的效果。

谱例7

从第41小节,进入乐曲的半音华彩乐段持续到52小节,是最能代表轻盈特色的段落之一。作者要求将这一段演奏为delicatamente(精致,纤细的)dolicissiom(及其柔和的,甜美温柔的)和coa grazia(优美的,雅致的)。演奏此段时从手腕到手臂要完全放松,手指均匀快速触键,灵巧带过,需要手关节特别松弛,力量才能从肩部贯穿到指尖,要弹得干净清晰,弱而轻巧。左手要均匀并严格控制节奏,每组三连音的音头是下行的半音阶,左手腕做小弧度力量连接,能使声音圆润优美,一气呵成。

谱例8 第53小节开始,音型由快速连音变为分解和弦,情绪要求为leggiero con grazia(轻巧的、优美雅致的),第55、56小节,双音力量要“放’’下来,同时利用手臂将高音部旋律音“带”出来。左手长时间的颤音要手掌和手腕完全放松,心里要想像的快(如果只用手指弹颤音,手指很快会僵化,失去节奏的连贯性,在肌肉痉挛的状态下告终)只有这样,声音才能清楚、干净和平均。整个部分在力度、色彩方面都与前段有明显对比,演奏时要多加体会,好好把握。

谱例19

第60至65小节,是全曲比较难的一个技术难点,大篇幅的右手跑动三度音程,既要弹得流畅又要弹得清晰,还要不失了音乐感。弹这段的时候右手一定不能紧,肩膀到手腕要完全放松。我采用先把右手三度断奏练习的方法,先慢练再快练,弹奏的时候每句的开头几个三度音都可以使用断奏式的演奏,加强效果,其余的可稍微弱些,也给手指做个休息。左手的六度音程演奏的时候心里一定要唱,因为它是主旋律,要用左手带动右手,使右手的三度音程跑下来不会那么吃力。

谱例10

进入第86小节,是右手部分的三度双音,这一小节的双音在演奏时要注意,在三度音程手指“框架”固定的基础上,以两个音为一组,用“落起’的方法,手腕带出后面的音并稍微渐慢,注意要严格按照作者的指法慢速练习。

谱例11

从第87至第92小节,是最后一部分的华彩乐段,这部分虽然很快,要注意用左手小心控制节奏,要在慢练的基础上多次反复练习,偶尔尝试快速练习。此处同前几段半音华彩乐段一样,在触键方面让指尖做“摸“的动作,体会手指与琴键的“摩擦力”。节奏要稳。第93小节,出现了六度双音,此处要求支撑手腕弹六度的架子,下键的时候,手腕放松,不可以僵硬,手臂辅助手腕运动,力量平稳分配,慢速练习,固定指法。

谱例12

结语

音乐会练习曲《轻盈》是李斯特在成熟时期创作的,是一首充分体现浪漫主义时期的激情,对音响效果、音色变化的极至追求,技巧与旋律并重的钢琴艺术作品,是值得我们仔细探讨和研究的课题。考察《轻盈》的创作时间,不难发现它创作于在魏玛时期,在这个相对平静的社会生活状态下李斯特创作出了《轻盈》。此篇论文只是对其中《轻盈》从创作背景、音乐会练习曲的了解、和演奏技术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想要真正的了解作品中每一个音符的正确表达,还是要求每一个演奏者在技巧、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用心去体会。总之,《轻盈》这个作品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的。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斯特.李斯特音乐文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2]古·扬森.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78:113-114.[3]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

[4]萨姆·摩根斯坦.作曲家论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6.[5]亚科夫—米尔什坦.李斯特【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6]姚世真.李斯特钢琴练习曲全集(上,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7]约瑟夫·迦特.钢琴演奏技巧【M】.人民音乐出版社 [8]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修订本)[M].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 [9周小静.李斯特其人其乐【J】.钢琴艺术,1997 [10]康荣.李斯特的钢琴大师班[J].钢琴艺术,2002,(05)[11]茅原.李斯特的美学观点——纪念李斯特逝世一百周年[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6,(4)

第三篇:试析乡镇检察室建设刍论

试析乡镇检察室建设刍论

论文摘要 乡镇检察室是检察机关和广大农村群众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法律监督触角延伸的重要载体。建设乡镇检察室既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还需要建立和完善工作机构、人员管理、经费保障以及监督管理机制等。乡镇检察室能否得到长远发展,需要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思考和探索。

论文关键词 乡镇检察室 建设 基本原则 机制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乡镇检察室建设是各级检察机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高度重视涉农检察工作,把法律监督的触角延伸到村镇,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检察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乡镇检察室的起兴与式微

1982年,一些地方检察机关在基层试点设置检察室。乡镇检察室即是高检院为了加强检察机关的基层工作而由基层院根据需要在乡镇、街道等有重点地设置的派出机构。90年代初期,乡镇检察室设置日渐增多,但其规范化工作却严重滞后,检察室出现了设置范围过宽、过滥,工作程序混乱,管理工作薄弱的情况,更为严重的是检察室工作人员越权办案、非法干涉经济纠纷等情况时有发生。199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届检委会第二次会议出台了《人民检察院乡(镇)检察室工作条例》,下发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关于整顿各类检察室的通知》,进一步从制度层面规范乡(镇)检察室工作。但不少基层检察院因噎废食,直接撤销了乡镇检察室。与此相应,截止到2004年,我国在乡镇建立人民法庭10345个,拥有干警41109人,每辆手里大约150万件案件。95%的人民法庭都设在乡镇,他们成为服务农村改革发展,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机构。派驻乡镇检察室作为人民检察院的派出机构与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法庭,两者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命运却大相径庭。

二、关于新时期检察室设置的必要

有的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交通和通讯状况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因此,除了个别少数民族地区及边远地区外,应当撤销为方便群众诉求而设立的乡镇司法机构。的确,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深远的变动,引发了中国社会结构的重深入变化。有学者尖锐地指出,当前中国是三个不同时代、不同技术的经济的共存:仍旧主要依赖人畜力的农业和农村手工业、适用无机能源的城市和城镇工业、以及后工业时代的信息产业。可见,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城乡两元结构并没彻底改变,将法律监督触角延伸到农村客观上存在需求。

第一,设置乡镇检察室有利于畅通诉求渠道、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乡镇检察室可以通过走访、下访,进行法制宣传、提供法律咨询等,缓解农民告状难、申诉难问题,畅通人民尤其是广大的基层农民的诉求渠道,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儋州白马井某村一在校学生被伤害致死,村民聚众冲击派出所、并把尸体抬放到派出所,乡镇检察室的干警及时介入,耐心细致地做疏导工作,不禁防止了事态的恶化,而且通过有关部门的配合,平息了事件。

第二,乡镇检察室出的设置有利于将检察工作重心下沉,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延伸至农村基层。乡镇检察室可以通过接受辖区内居民的控申举报、查办职务犯罪,开展犯罪预防,查处发生在基层政权中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刑侦执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的犯罪案件,促使下去司法党政机关其依法行政、勤政廉政。例如海南临高县博厚检察室接到群众反映县政府转给德老村的征地款不知去向,及时报告查出来德老村委会主任、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吴某贪污受贿案,该案涉及6个自然村2000多名农民利益150多万元征地款。

第三,乡镇检察室客观上能起到维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乡镇检察室立足检察职能,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可以服务保障重大项目建设;通过开展职务犯罪预防,从源头遏制涉农职务犯罪;通过强化执法活动监督,加强对司法行政机构的监督;通过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乡镇经济建设服务,全面正确履行检察职责,是检察机关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乡镇检察室的生机和活力的所在。

三、新时期乡镇检察室之构建

(一)新时期乡镇检察室建设的基本原则

事实上,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国法制化进程的推进,乡镇检察室在全国各地正逐渐发展起来。设置乡镇检察室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一方面要体现便民性,可以使农村农民方便的提出申诉,并可以随时了解案件办理情况,另一方面要体现及时性,可以使检察机关及时掌握农民诉讼需求、及时化解矛盾。具体设置乡镇检察室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一是严格依法设置。乡镇检察室设置、机构、人员编制和物质保障机制,都要严格按照法律和上级机关的文件规定设置,不能超越法律法规和文件随意变更或撤销。二是慎重设置。首先,乡镇检察室的工作法律性和政策性比较强,涉及到单位、人、财、物,因此,必须慎重稳妥设置。可先在局部地区试点,在经验成熟的基础上在全面铺开。其次,由于乡镇情况各异,人口数量、素质、地理环境、工商交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设立检察院派出机构必须坚持因其所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在需要的地方设立,而可设可不设的不设。三是可与基层法庭对应设置原则。检察机关具有司法职能,以诉讼为重心,以公诉为本分,因此,在分布上必然与基层法庭对应设置,注意与乡镇法庭相协调对应。四是坚持业务独立原则,与基层派出所、人民法庭的关系是地位平等,“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乡镇检察室的工作职责构想

如何科学合理地定位派驻乡镇检察室的只能是乡镇检察室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理论与实务界并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在20世纪80、90年代,检察理论界对乡镇检察室的职能范围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设想和规划,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观点认为乡镇检察室的职责有三点:一是接受群众中的控告、申诉和举报犯罪案件;二是协助该派出检察院办理各类案件;三是开展法制宣传,协助所在地方对违法犯罪人员进行帮教等。另一种观点认为乡镇检察室有八项职能,主要包括控告、接受举报、初查、宣传、帮教、咨询、纠正违法、综合治理等。笔者认为,乡镇检察室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职能,可能需要履行以下一个方面的职责:

(1)依法受理辖区内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以及公民的控告、检报、申诉,直接收集、发现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线索。(2)经派出机关检察长批准,对发生在本辖区,属于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进行立案前的调查、立案后的侦查。(3)依法对公安机关和人民法院派出机构执法活动进行监督。(4)对辖区内缓刑、假释、管制、剥夺政治权力和监外执行人员的管理教育工作进行检察,对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的人员进行帮教。(5)解决乡镇涉检信访问题,加强诉讼活动法律监督。(6)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防范和处理辖区内群体性、突发性、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等。(7)坚持有案办案,无案预防的原则,坚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活动。(8)办理检察长交代的工作。

(三)乡镇检察室的基础条件和管理

乡镇检察室要充分发挥其“直接、有力地服务于新农村发展改革”的作用,需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严密的保障机制,不仅使派驻乡镇检察室运转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而且推动派驻乡镇检察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推动改革措施稳步深入,形成良性循环。

1.建立和完善乡镇检察室工作运行机制。首先要实行垂直领导机制。乡镇检察室作为人民检察院的派驻乡镇的一个基层派出机构,在派出院的直接领导下代表派出院独立行使法律监督权,不受乡镇党委领导,设立报批、人员配备、基础建设及工作运行等,都在基层院直接领导下进行。上级机关应当研究制定乡镇检察室的工作制度,统一下发执行,保证乡镇检察室工作的统一规范。其次,建立信息化机制,应尽快将派驻乡镇检察室的办公、办案工作纳入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全省联网。再次,建立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将目标考核管理的成功经验,尽快在派驻乡镇检察室推广。乡镇检察室集多种职责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与基层院业务部门在地位上平等,应当最为一个独立的工作内容进行考核,由上级院专门部门进行考核,目前主要有两种做法,有上级院负责检察考核的政工部门或专门机构基层工作处等考核乡镇检察室。

2.建立和完善乡镇检察室经费保障机制。乡镇检察室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就必须要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包括干警的住宿场所。开办费用可考虑由省地县乡镇共同承担,以乡镇为主分五年统一拨付。检察人员的工资、福利、津贴、办公办案经费等均应列入各派出院的当年财政预算;通讯、警械、交通及其他侦查设施费用列入派出院的当年预算,纳入国家各级财政计划项目。乡镇党委政府主要在办公办案等方面弥补经费的不足。

3.建立和完善乡镇检察室人员管理机制。在人员配备上,一般一个乡镇检察室应配备检察员、助理检察员、书记员3到6人,可根据条件只配备3到4人,设主任一人,根据需要可设副主任一人。在职责分工方面,乡镇检察室书记员的职责是负责案件记录,整理案件卷宗、制作法律文书、起草有关文件等辅助性、事务性工作。乡镇检察室检察官应当集中精力对案件行使检察权,以及与检察业务相关的事务。派出机关应该安排一名领导分管检察室的工作,加强对检察室的领导和管理。乡(镇)检察室的组织建设归口派出机关的政工部门,防止检察室组织和思想教育工作与上级机关脱节。

4.建立和完善乡镇检察室监督机制。派驻乡镇检察室扎根详细,管辖范围广、工作流动性蔷,远离基层院的监管,应构建乡镇检察室内外监督管理机制。可以探索业务部门之间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完善走访联系制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下访,听取群众意见,建立完善检风监督院,召开座谈会等,掌握派驻乡镇检察室干警工作生活作风及执法执纪情况。

乡镇检察室的设置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有效的发挥其职能作用,如何加强对乡镇检察室的管理,防止乡镇检察室脱离预设的轨道,推进乡镇检察室的建设,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的逐步思考和探索。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20:11:49

毛泽东思想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2011-03-30 15:03:42

分类:专题复习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开始初步结合。在这一时期,以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仲夏、瞿秋白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力求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考察、分析中国社会,指导中国革命。中共二大根据列宁提出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对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和中国革命应分为两步走等有了初步认识,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中共四大又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特别是毛泽东发表的《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深刻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前途等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最初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毛泽东思想主要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即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共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几乎使中国革命陷于绝境。其中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党内存在的时间最长、造成的危害最大。其主要表现为:(1)在革命性质问题上,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把反对资产阶级和反帝反封建并列;(2)在革命道路问题上,坚持城市中心论;(3)在革命形势问题上,强调全国性的革命高潮已经到来,要求全党实行“进攻路线”;

(4)在组织上,推行宗派主义的干部政策和过火的党内斗争,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5)在军事上,照搬外国教条,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毛泽东思想就是在同上述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而且从理论上初步论证了这样一条道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成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在此期间,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一系列文章,着重阐述了红色政权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及人民军队建设、党的建设、土地革命和农村根据地建设等方面的思想,特别是《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强调”必须洗刷唯心精神“,反对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这些已经包含了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精神,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1)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历史条件。

从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的时期,其原因主要有:第一,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第二,中国革命两次胜利与两次失败的反复比较:第三,抗日战争的复杂环境和丰富实践;第四,党的思想路线的端正与理论素养的提高;第五,延安整风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从教条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一系列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全党所接受。

(2)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开始形成,但它并非一经形成就为全党所接受。40年代初期的延安整风运动,是一场全党范围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在党的高级干部讨论和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1945年4月,党的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内若干重大历史问题做出结论,使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马列主义基础上的统一。”决议“宣布:”党在奋斗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由于决议主要是批判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对照讲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因此没有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的内容,也没有正式把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但是,它为中共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奠定了思想基础。

1945年4月至6月召开的中共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会议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一切工作的方针,反对任何形式的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偏向。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党在理论上的成熟,也标志着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结合产生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它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从此,毛泽东思想成为党和人民的一面旗帜,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3)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表现:

第一,建构了毛泽东思想的哲学体系。

第二,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纲领,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第三,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阐述了人民战争思想,形成了完备的军事理论。

第四,总结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丰富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策略方针和策略原则,发展了统一战线的理论。

第五,完善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

第六,提出了文化艺术工作的方针,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文艺理论。

4.毛泽东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得到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思想的丰富与发展体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领域,集中表现在: 第一,关于政策和策略的原则。

第二,关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思想。

第三,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第四,关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第五,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六,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的思想。

第七,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八,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第九,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政治建设的思想。

第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

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贡献

根据1981年中共十-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毛泽东思想基本内容的科学概括,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其中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分析和统一战线政策,关于中国武装斗争的特点和作用,关于中国共产党本身的建设,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等,都是有中国特色的独创性的马列主义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1/

4、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同时,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随后,又在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特别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问题上,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上,以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其他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毛泽东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他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规定了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是党指挥枪;提出了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把游击战争提到战略地位,认为中国革命战争在长时期内的主要䵜战形式是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在敌强怑弱的形势下实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㭉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这些都是毛泽东对马列主义军事理论极为杰出的贡献。在建国以后,他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的革命武装力量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思想。

4.关于政策和策略毛泽东指凪,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革命政党必须怹据政治形劻、阶级关系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他在对慌斗ຉ傌统一战线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䒌策㕥思想,如: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ຉ;要掌握斗争的主要方向,不要四面出击;对敌䪺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实行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叅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祖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昫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敌人做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二是䯹被领导者绘以物质利益,至少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予政治教育等等。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臂出发,提出了许多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事如:思想政治工作是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攷河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知识分子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等等。

6.关于党的建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这样一个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

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成功地建设了一个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无产阶级政党,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毛泽东着重阐发了从思想上建设党的理论,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他在全党创造了整风这种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形式。这些都是对马列主义建党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五篇: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邓小平理论论文

现在,党内外、国内外的人都已晓得邓小平同志在党中央集体领导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掌舵、决策的作用。在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国情,集中了全党和广大人民的意愿和智慧,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问题,其中有一些是重大的新的理论问题。邓小平同志的观点和对问题的方法就是所说的“邓小平理论”。

一、谈谈邓小平理论精髓

“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的指导地位的确定,无疑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但是,什么是邓小平理论,它的精髓又是什么呢?

当然,邓小平理论涉及的面很广,知识量也很大,我们不能一一地列举,在此我只想做一简单的概括,以给我们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辅助。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之下的历史条件中形成的,是对世界形势和时代发展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的确立不是偶然的,它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二战之后,时代主题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为中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尖锐的挑战。由于邓小平能够敏锐的把握时代的变化,对形势做出科学的分析,也就是说他是根据中国的国情、抓住机遇、回应时代提出的挑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它国家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总的来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的总结,即毛泽东思想。第二次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同时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在中国这样的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部大国进行革命,必然有许多复杂的问题,这就必须把国内的具体国情同理论相结合,使他们融合,以给我们提出正确的指导方向。实践证明它的正确性,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新确定,有力的保证和推动了拨乱反正的进行。现代社会中,改革开放正全面的进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确立有力的推动和保证了改革全面的进行。邓小平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拨乱反正,二是改革开放。”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要一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道路、正是理论和实

际的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推进了新的阶段。

二、谈谈对邓小平理论的一点认识

邓小平同志指出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点,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党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高度评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在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是解放思想的倡导者。邓小平同志有精辟的解释:我们讲思想解放,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邓小平同志指出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三中全会以后,他多次强调了这一点。邓小平同志还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他根据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原理以及我国的历史经验,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必须从中国和特点出发,适合中国的情况,走出自己的道路,这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指出工作重心应该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他为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进行了巨大努力。第一,他首先抓了思想路线问题。他说:“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我们的政治路线就是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做出了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估量。第三,他反复论述了我国当前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第四,他努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第五,他以其远见卓识和革命精神,提出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问题。第六,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在,在党中央的正确路线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全神贯注的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注意力的集中点。

三、邓小平理论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光辉理论

20世纪是社会主义运动由空想转变为现实的一个重要时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新中国在世界东方的崛起,以及社会主义在东欧和亚洲一些国家的出现,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硕果。但是到20世纪下半叶,当时代主题由战争和和平演变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时,这些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颇和实践的失误,没有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历程。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面临严峻的挑战。是继续前进,还是后退或倒退,一个严酷的现实摆到了马克思者面前。面对世界性巨变和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邓小平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和理论家的大无谓勇气,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从现时代的发展和现时代的特征出发,对落后国家如何建立和建设如何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问题进行了深深的思考。针对过去我们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不够清醒,他提出要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他从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入手,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和一系列针对性方针、政策,构成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这是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中,始终贯穿着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反复强调“老祖宗不能丢”的思想。他认为,丢了老祖宗,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同时又强调不能唯书、唯上,扬教条主义,要以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邓小平理论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论述既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讲了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这也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显著特点。二是反复强调“扬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和灵魂。离开实事求是,不从我国实际出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会走上邪路上去。这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纵观改革开放前20年我国社会建设的曲折经历,改革开放和20年出现的困惑,都是没有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没有完全搞清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分不开的。正因为如此,邓小平明确提出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艰辛探索的伟大成果

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论述,最终归结到对社会主义本质及概括。这个新的概括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决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概括十分深刻,它既表明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特征”论述的继承和发展,深化和创新,又纠正了以往我们对社会主义的不全面和不确切的认识,甚至扭曲的认识。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从不同视角作过回答,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富裕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况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水平总是停留在较低水平不能叫社会主义等等。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有力地说明,我们必须按照邓小平理论的要求,始终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地位。

下载刍论音乐会练习曲的产生和形成(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刍论音乐会练习曲的产生和形成(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论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徐会展 ]——(2004-12-8) / 已阅15195次论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者: 徐会展内容提要:民主和法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邓......

    论我党思想路线的形成、发展和主要内容

    论我党思想路线的形成、发展和主要内容 论我党思想路线的形成、发展和主要内容 内容提要: 毛泽东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结合中国实际,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邓......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合力、产生效力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合力、产生效力 “微说”群众路线活动已经推出7期了,网友们的参与热情真是越来越高(近期就收到500余篇投稿),活动的内容也是越来越丰富(既有先进......

    论车尔尼钢琴练习曲在钢琴学习中的作用

    论车尔尼钢琴练习曲在钢琴学习中的作用 摘要:车尔尼是奥地利着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的钢琴练习曲在钢琴学习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通过对他的钢琴练习曲的分析,让我们感知他......

    论自由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论自由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杜炜 0944023020 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 自由主义(Liberalism)、自由主义始于17世纪、反对压制迫害、早期的自由主义、立足于人的权利、法国大革命、限......

    刍论电子商务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解析

    第20卷第3期Vol 120No 13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 OURNAL OF SANM IN G COLL EGE 2003年9月Sep 12003 收稿日期:2003207205 作者简介:庄培章(1964-,男,福建惠安人,华侨大学国......

    多媒体教学在数学课程中的应用刍论

    多媒体教学在数学课程中的应用刍论 摘 要: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相融合,能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感知数学概念,增进对数学问题的剖析与理解,提升解题能力。教师要明确多媒体与数学教......

    嵇康对庄子形象的继承刍论(5篇)

    嵇康对庄子形象的继承刍论 摘 要: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论辩家,庄子以其鲜明的形象流传于后世,对后世影响甚巨,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就深受其影响,嵇康形象对庄子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