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真坚守岗位 心系旅游发展(最终版)
简 报
第四十九期
新文旅广体局办编 二0一一年十月九日
认真坚守岗位 心系旅游发展
国庆“黄金周”如约而至,新龙县文旅广体局提前周密部署、精心安排,做好了应对国庆大假期间的旅游应急措施和预案。有条不紊地开展了我县国庆黄金周期间的旅游各项工作。
一、以人为本,贴心服务 针对我县目前交通状况极为适应自驾游的特点,为了解决好自驾游游客出门在外“人生地不熟”的问题,我局旅游部门由彭充洛布副局长牵头,在县城主要干道上设立旅游咨询点,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的同时还为过往游客免费供应开水,并且免费发放了一批原本标价销售的旅游地图,尽最大努力满足广大游客的合理要求。
二、防患于未然,抓好安全生产
为防止节日期间在我县各大景区内重特大旅游事故的发生,我局旅游部门相关人员在彭副局长的带领下,利用专门时间对景区的旅游标识牌、景区道路、宾馆酒店和民居接待设施进行多次检查,确保广大游客在我县平安度过假日。
此次黄金周期间,我局在旅游方面部署安排取得的成绩是明显的,整个假期期间,没有发生一起旅游投诉,没有出现一起旅游事故。
三、我县旅游入境人数攀升,旅游收入增加。
据统计,“十一”国庆黄金周期间我县接待旅游人数17507人次,旅游收入达1281万。截止10月8日我县旅游入境人数达:38205人次,旅游收入达:3300.41万元。
送:县人大办、县委办、县政府办、县政协办、县委宣传部、县委目标办、县安监,州文体广局、州旅游局,县委常委宣 传部长彭万军、县政府副县长李云双。
第二篇:坚持四个心系,服务发展大局
坚持四个心系,服务发展大局
——新宁县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矛调工作盘点 2010年,新宁县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始终坚持四个心系,竭尽全力化解矛盾纠纷,力促社会为和谐稳定。一年来,共受理重大疑难纠纷案件59起,调处率100%,已调解结案53起,结案率89.83%。没有一起因调处不当引起民事纠纷转为刑事案件,没有一起因调处不当引起越级上访,没有一起因调处不当引发集体性事件。
心系稳定,为政府分忧。2010年,洞新高速、崀山大道、白塔公路、新全公路、邵新公路等七条公路在建,各种矛盾纠纷层出不穷。中心把县内的重大工程项目的矛盾纠纷摆在首要的位置,实行优先受理,先行调处的工作机制。调处了洞新高速12标肖军工亡案、崀山大道、陈贻海非道路交通事故案、北大门刘莲芳工程事故案、白塔公路何先伦人身损害赔偿案、新全公路罗坤触电身亡案、邵新公路第3标段与肖瑞阳承包合同纠纷在内的6起重大疑难纠纷。
心系发展,为企业服务。当企业遇到麻烦,中心总是一马当先,为企业发展服务。去年12月5日,县重大工程御景花园工程部与梽木、松风亭两村的运输车队为砂石的价格发生了矛盾,车队从12月5日开始用车辆堵住施工道路,致使工程被迫停工,事件发生后,县纪委书记阳志奇同志将该案交调处中心,中心接案后首先向公安部门了解情况,尔后对全县的砂石市场进行全面的调查取证,在拿到第一手资料后于12月13日组织双方进行协调,最后达成每方原砂115元的价格,工程恢复施工。又如今年8月6日晚,陈贻财从外面看望病人骑车返回御景花园住地时,不慎撞车身亡。事发后,陈贻财亲属将棺木抬至御景花园售楼部,严重影响了工程部的正常办公秩序。中心接到许峰副县长的指令后,即刻安排调处人员赶赴现场做疏导工作,同时进行协调处理,于当晚凌晨1点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万丰林场与水庙枧杆山村5、6、7组因原办场时的遗留问题发生纠纷,林场欲在枧杆山区域内砍伐林木,而被申请人枧杆山5、6、7组强行阻止而酿成纠纷。林场几百人要发工资,而林木无法砍伐,林场领导心急如焚。该案经水庙镇数次协调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为此,林场向中心告急,中心受案后的第二天便派出协调小组,经过8月4、5日两天的协调,最终双方达成协调协议,林场顺利进行砍伐。
心系群众,为百姓解难。回龙寺镇青山村、白石村有70余名农民兄弟,2008年跟青山村包工头李世顺前往浏阳市工业园从事建筑施工,2008年底工程完工,但仍有60余万元的工程款拿不回,这帮农民工心急如焚,曾一度上访县委、县政府,要求为其讨说法,为其维权,也曾一度想组织几十个人到浏阳去找蓝思科技公司项目部讨说法。县领导将这个案子交中心下属的流动调解庭协调处理。流动调解庭接案后与浏阳方面进行了多次协调,终因双方争执不休,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无奈之下,流动调解庭只得给予农民兄弟的法律援助,将项目部设立福建省惠东建筑工程公司告上法庭。该案经浏阳市法院一审和长沙市中院二审,今年12月终于执行到位,给70名农民工追回劳动报酬55万元。又如今年春,清江桥乡英德卡奇肥料厂负责人从山东利丰农业发展股份公司购进“百利丰盛”复合肥357吨,由于该批复合肥氯离子超标,使用后造成农作物减产损失达120万元。涉农事件发生后,县委、县政府领导将案子交中心为主进行谈判协调,经中心与山东利丰公司恳谈,拿回185万元的补偿款。农民的损失终于有了着落。
心系基层,为部门担当。据统计2010年中心接受部门乡镇委托或移送的案件20起。接受人民法院移送了所谓难以立案、不宜立案或立案后实难做出判决,判决后难以执行的三难案件10起,中心接案后调处了10起,其中9起均达成调解协议。如文金平等21人诉县环卫所劳动争议案。该案涉及原告较多,因近几年环卫所等公益性岗位用工机制不规范,致使案情复杂化,此案如由法院开庭很难做出判决。为此,县法院将案件委托中心进行调解,经近三个月的协调,促成了案件达成和解协议。乡镇移送4起,县直部门移送6起。金石镇观瀑村5、6组与福鑫板材供水纠纷合同,县水利局组织双方几次协调均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今年7月将案件移送中心,中心安排人员经近4个月的协调,现该案已达成调解协议并已履行。全年来共受通过领导交办到中心的医疗纠纷11起,直接移送的医疗纠纷5起,这16起案子在中心全部达成调解协议。如2010年9月8日李佳与县人民医院的医疗纠纷一案,中心整整用了七天的时间,最后才达成协议并督促亲属将死者的尸体处理完毕。
(新宁县司法局 谭小平)
第三篇:心系员工立足发展
心系员工立足发展
全面开展创建虎煤星级员工之家活动
中共虎台煤业分公司委员会
一、积极参与、重在创建,党政工形成共建一个“家”的整体意识 几年来,我们按照集团公司工会的要求,一直没有间断创建员工之家的活动,在调动员工积极性、强化民主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深化建家活动,今年以来,集团公司工会又做出了创建星级员工小家活动的决定和安排。我们感到,创建星级员工小家是集团公司摆脱困境、实现扭亏增盈后,重振矿区精神、立足矿区发展的一个新举措,是在原有建家基础上的升华和发展。为此,我们在建家工作上重点树立了三种意识:
一是共建意识。年初,分公司党政班子在考虑全年工作时,确定了构筑标志型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目标。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又提出了“共铸同心工程”的工作主题,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共铸同心工程”,上下一心、干群一心、党群一心,靠凝聚人的力量促进企业可持续性的发展。在我们精心设计“同心工程”的时候,集团公司工会又提出了创建星级员工小家的活动要求。我们认为,建星级员工小家与共铸同心工程是一致的,核心都是为了如何教育人、引导人、凝聚人, 调动人的积极性而设计的活动载体,融合了我们依靠谁、为了谁的办企业方向和宗旨。同时,开展星级员工小家建设在某些方面进一步地丰富了“共铸同心工程”的内容。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没有把建星级员工小家的活动单纯看作是工会组织自身的事情,而是党政工共同的责任、共同的义务。分公司总经理张德利、党委书记王建跃对建家工作十分重视,班子专题例会研究建家工作,听取了工会的建家工作打算,并围绕如何把家建得更有凝聚力,提出了许多建议。特别是围绕改变煤矿“傻大黑粗”的形象,改善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提出了许多新的设想和打算,并通过确定目标、确定工期、落实责任,使这些设想一件件地得到落实。二是建“大家”意识。企业好与坏,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目前,我们分公司有员工8108人,在虎万地区,还有怡和公司和集体企业几个单位,包括员工家属和离退休员工,有近10万人。人们都把矿山的兴旺与发展作为“主心骨”,矿里好了,大家心里有底,反过来,大家心里就没有着落。从某种意义上讲,建家就是建企业,建企业就是建虎万地区这个“大家”,只有把企业建好了,安全稳、产量超、效益高、环境美、生活好,才能保一方平安,才能保地区稳定,才能保地区经济繁荣。
三是创新意识。过去,我们在小家建设上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受当时客观条件和观念的影响,小家建设有一定的局限性。基础工作、硬件设施以及内涵建设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环境建设、形象建设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欠帐”。为了提高建家的质量,一方面,我们着重于星级小家的内涵建设,分公司工会制定了开展创建星级员工小家的活动方案,强化了基础工作,确立了8项30条建家考核内容。同时,我们还注重“四个结合”,即建家工作与创建文明区队活动结合,与员工的等级评定结合,与党内创建五好党支部、党员责任区活动结合,与矿井质量标准化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星级小家建设内涵。另一方面,在建家的基础设施投入和环境改造上,坚持有时代感,不搞过时的工程。搞就让它不落后,把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用好。今年的井口改造、山南工业区的改造、分公司院内的改造,都是基于这种想法干起来的,而且每干一处都成为一个“亮点”。
二、围绕中心、突出重点,选好建家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1、围绕安全建家。在建家活动中,我们把大量的精力用到了建安全小家上,从严管理、强化教育,努力营造一个人人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之家。今年以来,从分公司党委到分公司工会各级组织,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分阶段、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
广大员工进行了“珍惜生命、珍惜岗位、珍惜家庭”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思想教育;进行了“反习惯性作业、根治‘三违’常见病”为主要内容的照章作业意识教育;进行了谁违章、谁下岗和告别违章、告别伤害、创造幸福的从严意识教育。6月份以来,围绕解决“真严”还是“假严”的问题,我们又在全公司开展了全员的安全整风活动。按照分公司工会的统一安排,各车间分、支会把每名员工的“全家福”镶在展窗内,工人下井前都看一眼“全家福”照片,目的是提醒员工为了家庭幸福,时时刻刻要注意安全。特别是分公司工会广泛发动员工,围绕安全工作重点和难点,开展提合理化建议和科技攻关活动;组织劳动保护检查员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抽调优秀员工代表组成安全监督检查小分队,分成三个班次定期开展安全大检查。上半年,共征集合理化建议2473件,确立科技攻关项目24项,查处“三违”498人次,排查各类隐患167件。通过这些教育和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员工的自主保安意识,使矿井的安全生产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严重“三违”明显减少,扼制住了零打碎敲事故的苗头。
2、围绕生产建家。今年以来,各级工会组织狠抓了形势任务教育,围绕安全生产、生产准备、重点工程广泛开展了各种生产竞赛活动,调动了广大员工生产积极性。综采一队和综采二队是集团公司两个重点采煤队,产量占公司80%以上。在78002#和68002#战线长、瓦斯大、煤炮多、顶板落煤困难的情况下,这两支采煤队从干部到工人始终保持一种争创一流的精神,把苦干实干和依靠科学的态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正规循环作业,合理割煤放煤,月月超额完成公司下达的原煤生产任务。上半年,综一队出煤85万吨,超产27万吨;综二队出煤51万吨,超产1.6万吨,两个采煤队都达到了年产百万吨水平。围绕降低成本,降低消耗,各级工会组织还狠抓了班组核算,大力开展了双增双节活动。上半年,双增双节共创价值513万元。同时,分公司工会坚持重心下移,抓住生产班组长这个“兵头将尾”,加强了对班组长的培训,开展了争当模范、优秀班组长
竞赛活动。
3、围绕提高员工素质建家。为了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我们一方面对员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今年以来,按照集团公司党委和工会的要求,在分公司广大干部和员工中实施了“理论武装工程”,学习了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5.31”重要讲话,制定了《虎台煤业分公司二00二年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和《虎台煤业分公司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活动方案》,利用理论辅导、报告会、演讲会、知识竞赛、办培训班等各种形式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理想信念教育。另一方面,狠抓了员工队伍的技术业务培训。做到井上抓培训,井下搞练兵,本着缺什么学什么的原则,组织员工学技术、学业务,大练基本功。四月份,我们利用销煤的淡季,对四个综采队和普采队成建制的脱产培训两天,并在全公司员工中开展了以安全生产300题为重点的全员大学习、大考试、大竞赛活动。在采、掘、机、运、通16个工种中开展了岗位技术练兵比武活动。上半年,分公司共举办区队长培训班5期240人,班组长培训班4期194人,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培训班2期120人,特殊工种培训班10期509人,“一通三防”应急培训班10期5951人次,通过培训,使员工队伍技术业务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改善环境、多办实事,树立虎煤之家的新形象 第一、改善煤矿工作环境。我们始终把改善员工作业环境作为塑造企业形象、凝聚员工力量的大事来抓。井下抓标准化,井上抓文明化。今年以来,矿井质量达标从“心脏”向“外围”扩展,由井下向井上延伸,解决了采掘一线安全“老大难”和赃、乱、差问题。采、掘、机、运、通各系统都达到和保持了新颁布的达标标准。上半年,涌现出了21个集团公司标准化示范点、80个分公司的标准化岗点。井上文明化也同步大上。我们在去年改造环境的基础上,今年又新建了长安广场、山南工业园区、矿院透视围墙,扩建了院内“馨苑”花园,改造了检修中心厂房,美化了选煤厂工业园区等。使矿容矿貌实现
了绿中有美、美中有净、净中有亮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装饰一新的人车站,宽敞明亮的井口,使升入井的员工感到心情格外的舒畅;休闲广场给虎万地区的老人和孩子们带来了欢乐;科技之花、虎跃、方圆等几处雕塑打造着企业的文化品位,昭示着人们要用勤劳的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井上井下作业环境和工作环境的改善,使员工井下有了安全感,井上有了舒适感。同时,我们还为车间区队小家新添了桌椅、办公用品、生活用品等基础设施,小家建设“硬件”得到加强,基层区队小家都有了新的变化、新的提高、新的面貌,极大地改变了煤矿工人的形象。广大员工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第二,千方百计为员工办实事。一是为家住市内的员工解决了乘车难的问题。同市公汽公司联系,每天早晚在矿前发3辆大客车;二是解决员工吃饭难的问题。过去,矿院内外个体饭店好几处,有些小商小饭背着饭兜到工业厂房卖饭,工人又吃不好,也很不卫生,而且公司食堂还闲置。经过公司班子研究,采取自愿的形式,个人拿一点,分公司补一点,每天解决一份班中餐,这件事深受员工的欢迎。到目前,就餐人数已超过6000多人,大家同吃“一锅饭”,这“锅饭”吃出了家的感情,把干部与员工的感情拉近了,把企业的凝聚力增强了;三是实行“企务公开、民主议事”制度,狠抓私设小金库、截留员工奖金等各种不正之风。干部办事的透明度提高了,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四是开展了扶贫解困送温暖活动。分公司科级以上干部与困难员工结对子、帮穷亲。分公司工会还建立了自然灾害救急基金、重病急患互助金、扶贫解困互助金。上半年,公司共拨付救济款20万元,保证了困难员工的基本生活。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改善员工生产、生活环境的基础上,我们完善了俱乐部灯光球场设施,建立了长安休闲广场、馨苑花园、矿院音乐喷泉广场等四个文化娱乐基地,以工会积极分子为骨干组建了体育活动小分队、文艺活动小分队、青年军乐队、满族秧歌队、舞龙舞狮队和老工人曲艺队等十余支队伍,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
娱、体育活动。分公司工会还经常组织电影晚会,每年都举办正月十五灯会、大型广场文艺晚会、歌咏大会、交谊舞晚会以及书法美术摄影展、故事演讲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员工文化生活,更激发了员工热爱矿山,建设矿山,用勤劳的双手装扮矿山的热情。今年上半年,由于我们心系员工,立足发展,全面开展创建星级小家活动,调动了员工生产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矿山经济发展。安全上杜绝了“一通三防”等重大事故,安全形势呈现良好态势;生产上实现原煤生产182万吨,创出了历史最好水平;利润上超额完成了集团公司下达的指标。近年来,分公司先后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文明矿”、“省文明单位”、“市花园式企业”等称号。分公司上下呈现出人气兴旺、政通人和的可喜局面。
2002年8月
第四篇:心系民生工程, 情牵淮滨发展
心系民生工程,情牵淮滨发展
为了响应政府号召,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工程,关怀处于弱势的农民工兄弟,7月9日至7月10日,信阳师范学院物电学院的志愿者们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信阳市淮滨县进行了调研。
本次活动以义务支教,科学调研 为主体,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帮助小学生辅导暑假作业,深入调查当前 农民工和孤寡老人的生存现状,同时 尽己所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及平时积累的经验来帮助他们,如慰问孤寡老人并帮助他们打扫家庭卫生,联系医院开展义诊活动,切切实实为咱老百姓做实事。在淮滨社区居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在十余名大学生志愿者一如既往的热情中,本次活圆满结束。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阵营,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最好平台践活动也磨练 了我们青年大学生的意志,也培养了 大家理论运用与实际的能力,实现了社会实践过程中“服务社会、锻炼成才”的目标,真正做 到“双赢”。(信阳师范学院 徐明明、马贝贝/供稿)
第五篇:辽宁旅游发展
2014年辽宁省旅游收入预计增长20% 2014-02-26
据悉,2014年辽宁省旅游工作的目标是:预期完成旅游总收入5577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国内旅游收入5361亿元,同比增长21%;旅游外汇收入36亿美元,同比增长3.5%。
围绕这个目标,辽宁省旅游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全力推进旅游大项目建设,重点建设体验参与型、休闲度假型、商务会展型、旅游地产型等多功能旅游大项目70个;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培育20家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大型旅游企业、投资机构、国际知名酒店和旅游集团管理服务品牌到本省投资兴业;推动旅行社做大做强,支持具有资金、产品和品牌优势的大型旅行社组建3个旅行社企业集团;引导中小型旅行社采取多种形式成立5个旅游联盟,着力培育营业收入超5亿元的旅行社5家、超亿元的20家。
同时,实施旅游产品创优工程。开发高端休闲、乡村休闲、游艇邮轮等旅游产品,加快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旅游景区6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家,五星级饭店3家,A级旅行社80家;激发旅游市场活力。全面发展国内旅游,推进省内旅游快速增长,积极发展入境旅游,用好“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建立完善全省旅游宣传推广战略体系,打造辽宁吃住行游购娱系列品牌、城市旅游品牌、旅游休闲品牌和旅游线路品牌。
“十一”黄金周辽宁省旅游进账167亿
2013-10-09
今年“十一”黄金周,辽宁省旅游业赚得钵满盆满,接待人数和经济效益均稳步增长。据省假日旅游办统计,黄金周期间,全省共接待游客2947.8万人次,同比增长18.6%;实现旅游总收入167.4亿元,同比增长19.5%。
沟域游成全省旅游新亮点
全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十一”黄金周旅游工作,从9月中旬开始,省假日办先后两次下发通知,在全省开展旅游安全大检查,完善旅游区(点)、宾馆饭店、大众娱乐场所等游客集中场所的设施和安全卫生制度,并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顿工作,从而确保了黄金周旅游安全、健康运行;同时,精心策划黄金周旅游大餐,组织各地旅游部门推出温泉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等百姓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及线路,并在省内、北京、吉林和黑龙江等周边城市开展宣传促销活动,极大地促进了黄金周客源的增长。
由于部署周密,措施得力,我省“十一”黄金周旅游全面告捷,亮点纷呈:高铁的开通为辽宁旅游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丹东、本溪、大连、营口等市每天约有30对高铁进站。自驾游成为游客首选,大连市各高速入口每天进入的自驾游车辆约15万台,同比增长一倍多。
温泉旅游产品再度升温。来自省内、黑吉及京津地区的游客络绎不绝,以虹溪谷、天沐为代表的高端温泉游客数量增幅都在50%以上,各大星级酒店入住率均达到95%以上。沟域、乡村旅游成为全省旅游新亮点,各地农家乐几乎家家爆满,丰富多彩的采摘节活动,山野菜、羊汤、鱼宴、沙琪玛、黏豆包等地方特色农家风味令游客流连忘返。
10万人次乘高铁来连旅游
“十一”黄金周期间,大连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04.45万人次,同比增长13.8%;全市旅游综合收入23.85亿元,同比增长20.9%。全市主要旅游景区(点)共接待游客246.63万人次,同比增长10.48%;门票收入8843.9万元,同比增长12.11%。赴连自驾车27.35万台,同比增长20.22%。新玛特、友谊商城等十大商业企业实现商品销售收入3.08亿元,同比增长10.3%。
哈大高铁的开通为大连旅游带来新的商机。大连市旅游局紧紧抓住哈大高铁开通机遇,加强同东北主要城市间及口岸单位的合作,开辟新的宣传促销路径,提升旅游服务,聚人流、增游客。大连市旅游局还与大连机场、大连火车站签署了“大连旅游空铁联盟协议”,确定了大连空铁联运无缝对接方案;加大了高铁沿线旅游广告宣传促销力度;整合了东北优势旅游资源,积极推介“飞大连、乘高铁、游东北”精品特色旅游线路。据统计,国庆节期间,乘高铁到大连旅游的游客近10万人次。
温泉游、乡村游、郊区游和渔家游持续火爆。温泉旅游成为大连市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之一。“十一”期间,大连市各温泉景区游客爆满,多家温泉酒店客房入住率达100%,全市70余家温泉酒店经常是“一柜难求”,“温泉+农家游”、“温泉+生态游”、“温泉+健身游”等复合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据统计,大连市温泉、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1.62万人次,同比增长10.91%。
400余万游客本溪望“枫”
阵阵秋风吹红了漫山枫叶,也吹红了旅游市场。“十一”黄金周期间,本溪市旅游产业持续升温,以枫叶、洞穴、温泉、森林为主题的休闲度假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主流。从10月2日开始,本溪市旅游市场就开始呈现“井喷”态势,全市通往各旅游景区的交通线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全市日均进入旅游景区的车辆达5.4万辆次。为此,本溪市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在假日期间临时调整了出入收费口,并在每天上午增加4个入市口、下午增加4个出市口。
据统计,“十一”黄金周期间本溪市共接待望“枫”游客404.31万人次,同比增长20.15%;旅游综合收入实现35.74亿元,同比增长31.45%;全市累计实现零售总额2712万元,同比增长46.7%。
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休闲生态游、乡村风情游成为今年本溪市旅游市场的最大亮点。国庆假日期间,本溪市“农家乐”旅游共接待游客264.7万人次,旅游收入4.98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1.3%和40.4%。同时,全市接待散客比例也大幅上升,占游客人数的71%。
辽宁重点打造14个旅游集聚区 发展特色旅游
2013-07-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简称《旅游法》)将于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7月30日,辽宁省旅游局举办的学习《旅游法》培训班。为配合新《旅游法》推广,辽宁还将完善旅游配套制度体系,发展温泉旅游、沟域旅游、乡村旅游等,打造有特色的14个旅游产业集群。
新颁布的《旅游法》针对旅游市场规范做出新规定,其中包括取消“零负团费”、明确导游劳动报酬、防止景区乱收费等制度。通过法规约束旅行社、游客及旅游者等几方面,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目前,辽宁省主推的旅游项目包括温泉旅游、沟域旅游和乡村旅游,预计在3-5年内将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另外,围绕温泉、乡村、沟域、文化、海岛、湿地等多种旅游业态,全省将制定旅游集聚区标准,打造出特色突出的旅游产业集聚区。
据悉,辽宁重点培育的产业集聚区有14个,包括沈阳沈北新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大连普兰店市安波省级温泉旅游产业集聚区、瓦房店市香洲田园城省级旅游产业集聚区、鞍山汤岗子温泉健康城集聚区、沈抚旅游产业集聚区、清原旅游产业集聚区、丹东赴朝旅游集聚区等。“十二五”期间,全省将编制《辽宁省生态旅游专项规划》、《辽宁省文化旅游专项规划》、《辽宁省旅游路网发展专项规划》,完成温泉、沟域、乡村旅游的规划。
此外,省旅游产业发展部门还将配合《旅游法》推广,建立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监管机制,确立旅游安全风险提示制度、高风险旅游保障制度、旅游景区价格和流量管理制度、城乡居民经营旅游业务管理制度及“一日游”管理制度等。
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2010-03-05
摘 要: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本文在界定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和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证,主张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探寻应从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人才结构等方面入手,只有不断提高产业要素素质、有序拓展客源市场、构建企业集团、打造旅游精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才能顺利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辽宁省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不断发展,辽宁省旅游产业已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服务业中较具活力、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然而同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辽宁省旅游产业尚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辽宁省旅游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众多的困难和窘境。在2009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要求大力推动旅游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宏观背景之下,积极探讨辽宁省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实现全省旅游业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进而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产业转型与升级的有机结合,既包括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发展形态的改变,也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产业要素的提升。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内涵,可做如下阐释:第一,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和选择。第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在于实现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三,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既包括产业发展模式与发展形态的改变,也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产业要素的提升。第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由粗放走向集约、由规模走向效益、由单一功能走向综合功能的渐进的过程。第五,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结果可能会大大促进产业的发展,也可能使产业形态发生某些变化或形成某种新的业态。科学准确地界定旅游产业升级的概念内涵。
上述概念的界定与内涵的阐释,不但在理论上使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及其相关的概念内涵,同时在实践上有利于人们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宜的对策,加速辽宁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一、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分析
随着全球旅游需求的迅速增长和旅游投资活动的日益频繁,旅游产业以其高增值、高就业、高效益的优势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之一。预计到2020年全球将接待16亿国际旅游者,国际旅游消费将达20 000亿美元,国际旅游人数和消费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35%和6.7%[1]。然而,在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也呈现出种种新变化。据《2007年全球旅游趋势报告》预测分析,未来5年内英国人将带着宠物去旅游,北美人偏爱享乐式旅游,北非游蒸蒸日上,西欧人放慢节奏让心灵放假,东欧流动人口返乡游兴起,中东宗教旅游潜力大增,“世界尽头”的南美诱惑力大增。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在世界范围内,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观光度假旅游的新旅游形式正在悄然兴起,这必将促使新的旅游业态的产生。
在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焦点。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旅游产业已从传统的饭店、旅行社、景区等产业领域扩大到社会的方方面面[2],旅游产业体系从点线转向板块,企业发展从单体企业转向链条型企业,企业经营从一地经营转向跨地区、跨国界,产品开发从观光为主转向观光、度假和主题产品共同发展[3]。上述变化说明,中国的旅游产业实际上已经发生或正在经历着某种形式的转型与升级。为此,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将“转型升级”、“转型增效”提升为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战略,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对于推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转型与升级产生了深远影响。
辽宁省旅游业作为蓬勃发展的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起步奠基阶段、成长壮大阶段性之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格局已初步形成。2008年,全省旅游业完成旅游外汇收入15.3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1 63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6%和24.3%。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0 078.3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2%。旅游总收入1 741.5 亿元,比上年增长33.2%[4],对全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振兴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同国内旅游大省(市、区)、强省(市、区)相比,辽宁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尚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政府主导行为过强、产品(线路)单调、地方特色不鲜明、开发层次肤浅、产业整合度低、产业竞争力不强等。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辽宁省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日益变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的情况下,积极推进辽宁省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辽宁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显得极为紧迫和重要了。
二、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条件
辽宁省旅游经过近30年的发展,凭借着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越的区位、快捷的交通条件、充满活力的省域经济以及庞大的潜在客源等优势条件,为实现辽宁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1.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转型升级的资源基础
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既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满韵清风,多彩辽宁,丰富奇特的自然风光、多彩厚重的文化景观构成了辽宁省旅游亮丽的图景。据不完全统计,辽宁省现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6座,国家5A级旅游区2家、4A级旅游区39家、3A级旅游区32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7处。此外,省级以下的各种景区(点)数以万计,其品位之高、价值之大、种类之齐全、分布之集中实属全国罕见[5]。从旅游资源的开发状况来看,辽宁省旅游资源除了少数在国内、省内具有较大影响以外,有些资源虽已开发但尚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进一步开发的空间较大,为旅游产业的升级奠定了基础;有些资源还处在尚未开发的状态,开发潜力巨大,为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高端开发手段的广泛应用,辽宁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资源优势和基础。
2.优越的区位和快捷的交通——转型升级的需求支撑
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便捷的交通条件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旅游产业作为为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而产生的综合性的服务产业,其宗旨就是为旅游者提供舒适而满意的旅游服务。因此,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常常成为游客衡量旅游产业所提供的旅游产品质量优劣的一个标准。辽宁省是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也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通向世界、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便利的海陆空交通把辽宁省与全国50多座大中城市以及日本、韩国、俄罗斯、泰国等国家连接在一起,使其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在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变化而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辽宁省优越的区位和便捷的交通将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条件。
3.充满活力的省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资金保证
旅游业的发展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这不仅表现在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更表现在产业的转型升级亦需要强大的资金保证。辽宁省是全国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先进省份,充满活力的省域经济为其旅游业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2008年,辽宁省完成生产总值13 461.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实现了辽宁省历史上的新跨越;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万亿元,完成10 016.3亿元;外贸进出口持续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72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6]。辽宁省民间资金基础雄厚,投资开发旅游的热情高涨。强大的民营经济和灵活的运作机制,加之卓有成效的大型旅游项目的对外招商引资活动,都为辽宁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
4.坚实而庞大的潜在客源——转型升级的市场保障
旅游产业是一个出售风景和服务的产业,客源市场对其产生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巨大而富有潜力的客源市场既是辽宁省旅游产业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据统计,2008年,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393元,比上年增长1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576元,增长16.8%[4]。来辽宁省的国内旅游者每年以25%的速度增加,2007年达到16 504万人次,比上年增加25.35%;同年,辽宁省接待入境旅游者200.09万人次,是1979年的66倍[4]。韩国、日本、俄罗斯成为辽宁省的主要客源市场,英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旅游绝对人数亦明显增加(如表1所示)。这表明,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而来的辽宁省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国内外来旅游者人数的迅速飙升,将为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提供坚实而庞大的客源市场,必将促进辽宁省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三、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凭借自身的优势条件,辽宁省旅游产业已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在辽宁省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同国内发达省份相比,辽宁省旅游产业尚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人才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严重限制和影响了辽宁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方面,虽然辽宁省旅游产业在总体上已经初步形成了涵盖“食、住、行、游、购、娱”的系统化产业体系,但各环节自身发育不良,整合互动较差,使产业总体效益低下。具体表现为:交通业各区域运输能力差异较大,缺少配合,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饭店业尚在低水平的粗放式管理与服务中徘徊,竞争能力较弱;餐饮业地方特色不突出,卫生条件较差,难令游客满意;游览业淡旺季效应明显,深度开发不够,创新力不足;购物业旅游商品品种单一,工艺粗糙,缺乏创新和特色;娱乐业内容乏味,创意不足,经营水平低下。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结构向高级化、系统化方向演进,阻碍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市场结构方面,因旅游开放程度低,市场结构单
一、分散,难以走向深层化和国际化,为辽宁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从入境市场来看,辽宁省的国际客源以日韩为主,亚洲以外的旅游市场开发不足,仅占入境游客人数的9%;国内客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和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省份,而西北、东南沿海地区的游客较少。游客年龄主要集中在25—44岁,老年游客比重较小,市场开发力度不够。这表明在旅游市场尚未发育完全的背景下,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将面临较大的挑战。
企业结构方面,辽宁省旅游企业普遍存在“小”“乱”“散”“弱”现象,主要表现在:旅游企业尚未建立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体制僵化;经营规模小,普遍没有达到最低经济规模,无法产生规模效益;分散经营,部门和地区分割现象严重,限制了资产的流动、重组,从而导致旅游企业竞争不足[6]。上述问题的存在,使辽宁省旅游企业走向集约化、多元化的道路困难重重,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产品结构方面,辽宁省旅游产品的开发目前尚处在较浅层次,从开发类型上看,主要以资源导向型为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开发体系尚处在形成过程之中。产品类型上,主要以观光型产品为主,度假型产品较少,且受季节性变动影响较大。虽然大力宣传推广红、绿、蓝、金、银“五色旅游”产品,依托反映革命史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红色旅游产品;依托山岳、森林、湿地、水域等生态旅游资源的绿色旅游产品;依托滨海资源的蓝色旅游产品;依托清文化资源的金色旅游产品;依托冰雪和温泉资源的银色旅游产品。但仅有“银色旅游”初具规模,其他各类旅游产品在优势发挥、深度开发、强化特色、市场开拓等方面尚存在较大的问题,致使辽宁省旅游产品品种单
一、结构不合理,难以向系列化、精品化的方向发展。
人才结构方面,辽宁省旅游从业人员的总量虽然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但高层次的优秀人才数量却严重不足,影响了辽宁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如辽阳、朝阳、盘锦等城市,旅游人力资源数量的不足使得该地区的旅游经济增长缓慢,并成为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瓶颈[7]。另外,辽宁省旅游院校虽然众多,但旅游人才的培养却严重滞后,在培养过程中过于求量而非求质,且与企业的人才需求脱节,这将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人力资源面临较大的窘境。
四、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经过30年的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已经成长为辽宁省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具有提升产业素质进而实现持续发展的优势。然而旅游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也严重制约着旅游产业的顺利转型升级。因此,我们必须探寻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1.提升产业素质,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合理配置旅游要素,形成有机联系的高效产业链,使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各项要素的自身成长发育完善,彼此协调互动、优化组合。具体说来,要建设和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实现航空、铁路、公路和水运服务的全面提升和交相互动,使游客的出行更加舒适、便捷和安全;要适应现代旅游业的需求,构建以星级系列饭店为主体、以特色饭店为补充的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善的旅游饭店网络,实现饭店业由单体组织向集团化、由单一化向市场细分化、由整体化向专业化的发展[8];要树立品牌意识,充分挖掘辽宁省地方文化,打造餐饮名店,通过发展特色餐饮,开发地方风味,创新辽菜烹调工艺,扩大辽菜的影响力,进而形成兼容并蓄的旅游饮食体系;要通过建立景区股份公司等形式实现景区经营体制的创新,并通过高科技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升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和经营水平;要以市场为导向,将辽宁省独有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融入到旅游商品的设计和开发中,开发系列化创意新颖的旅游商品;娱乐部门要向新颖化、多样化、高品位方向发展,实现健身、休闲、娱乐的有机组合和传统、地方、现代项目的交相互动。
2.扩大内需为主,有序拓展市场
旅游产业的转型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挤压的结果,面对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辽宁省旅游市场结构的转型升级应由优先发展入境旅游向以扩大内需为主,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共同发展方向调整,建立结构合理、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体系,奠定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升级的市场基础。入境客源市场的开发应以近距离客源市场为主攻目标,巩固日本、韩国市场,大力发展俄罗斯和东南亚市场,继续开拓港澳台市场,同时兼顾开发西欧、北美商务旅游市场,形成多元入境客源市场结构;国内旅游市场要继续优先开拓东北地区旅游市场,并逐步向华北、山东等地区辐射,同时注重发展华东、华南地区客源市场,积极培育中西部地区客源市场,形成近、中、远多层面的国内客源市场开发格局。
3.深化体制改革,构建企业集团
旅游企业作为旅游产品的供给者,在旅游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辽宁省旅游企业结构的转型应深化体制改革,逐步实现由政企合一、国有为主向政企脱钩、民营为主方向转变,走“产业集团、集约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企业经营”的旅游企业发展新格局。旅游企业要转变观念,健全现代旅游企业制度,通过改组、控股等形式组建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通过股份合作制、联合经营、网络化经营等形式壮大中小旅游企业的规模,实现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规模化、网络化。要加强资本运作与战略合作,通过旅游优质资产和业务的注入,拓展旅游上市公司成长空间;或者借助于同国内、国际伙伴的战略合作,弥补旅游企业产业资源链条和经营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优化旅游企业结构[9],进而打造旅游企业核心优势,提高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国际竞争力。
4.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旅游精品
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步成熟和旅游消费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旅游产品结构由产品的单一型、粗放型向系列化、精品化的方向调整,旅游产品类型由落后、单一的观光产品向满足多样需求的主题产品、观光度假产品和个性化产品过渡已成为一种必然之势。因此,要实现辽宁省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就必须培育地方特色鲜明、组合有序的系列化旅游精品。要围绕访古、生态、休闲、文化、冰雪等五大领域,突出“教育、休闲、度假、娱乐、健身”主题,完善提升辽宁省“红、绿、蓝、金、银”五大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以“五色”旅游为骨干的辽宁省特色旅游精品体系。要继续树立辽宁省“满韵清风、多彩辽宁”的旅游形象品牌,细分客源市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促销活动,努力构造一个与国内、国际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运转高效的旅游信息网络,提高辽宁省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面向市场需求,强化人才培养
实现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人,特别是高素质的优秀旅游专业人才。因此,必须面向市场,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由注重数量转向看重质量,提高旅游人力资源素质,以适应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首先要构建辽宁省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编制辽宁省以及各市、县的旅游人力资源规划文本,制定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将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变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形成社会化、全面式、多层次、多形式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其次要建立辽宁省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逐步完善资格考试与岗位认证制度,运用现代评估手段和方法对旅游人力资源进行素质评估,优化旅游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促进旅游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10]。最后要健全辽宁省旅游人力资源培养体系,根据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建立省、市、县三级,旅游行政部门、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旅游院校等多方联动的“大旅游教育”培训体系,重点培养高层次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教育科研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其他紧缺型人才,为辽宁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所必须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 魏小安,韩健民.中国旅游产业政策体系研究[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0.[2] 唐柳雄.中国旅游产业转型与旅游产业政策选择[J].财贸经济,2006,(12):101-103.[3] 张辉,秦宇,等.中国旅游产业转型报告2005[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2-3.[4] 辽宁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2008年辽宁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09.2.26)[2009.5.20].ttp://.[5] 齐兵.辽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11):133-136.[6] 李刚,赵静玮.辽宁省旅游产业结构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6,(6):93-99.[7] 张婷婷.辽宁省旅游人力资源与经济相关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08,(4):61-67.[8] 张辉,厉新建.中国旅游产业转型报告2004[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151-158.[9] 熊维平.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企业[EB/OL].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8-02-26.[10] 熊建华,刘武.辽宁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初探[J].沈阳大学学报,2007,(2):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