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年危机遭遇职业危机是什么滋味

时间:2019-05-15 04:4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中年危机遭遇职业危机是什么滋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中年危机遭遇职业危机是什么滋味》。

第一篇:当中年危机遭遇职业危机是什么滋味

当中年危机遭遇职业危机是什么滋味

高科技企业“被离职”人群日益年轻化,技术人才的“职业生涯”缩短了吗?这些人再就业难不难? “人工智能”时代走近,那些被程序和算法替代的岗位,裁撤下来的人将何处去?会加剧收入贫富分化吗? 经济社会发展,劳动者的健康、教育水平不断提升,许多精力体力智力都还“在状态”的中年人,却不得不面对离职赋闲的失落。如何让他们继续贡献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 ……

这些人力资源市场的新问题、新现象,与你我息息相关,也给各行各业带来挑战。看似“危机”,“危”中有“机”——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技术革新提速,以及劳动力年龄的延长,理论上应该创造更多财富,造福所有劳动者。为实现这一目的,个人要有终身学习的习惯,企业要有立足长远的人力规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教育等部门要强化预先研判并不断完善政策制度体系。

——编 者

当中年危机遭遇职业危机是什么滋味?某大型通信企业清退中年员工的传闻,让不少同龄人人心惶惶;一则中年人创业失败,露宿街头的新闻也让人感叹人生易变。前程无忧发布的《2017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显示,高科技行业员工跳槽频繁,离职率达25.1%。高科技企业中年员工离职现象越来越突出。

被称为“人生赢家”的他们为啥频繁离职?被房子、孩子、票子压弯腰的他们,还能否再承受离职之重?中年员工如何踢好人生的“下半场”? “有公司在董事会上点名让某些员工离职”

来自年轻人的冲击力大,晋升通道窄,不少中年员工“被离职”

上海某外企白领李梅经历过两次“被离职”。第一次是在她34岁的时候。在为一家医疗材料外企工作4年后,李梅被迫提交了离职书。“作为元老级员工,我被通知不能参加当天召开的重要会议,这意味着我无法掌握公司全年业务规划,被排挤出了核心团队。”一气之下,李梅越级向领导反映,却被视为违反公司规定,无奈之下,她只能选择离开。

第二次是在她38岁的时候。“当时没有一丁点心理准备,突然被告知不再续约。我刚在上海买房,几乎没有存款,陷入了重度焦虑,整夜失眠。”李梅回忆到。

公司领导层变动,团队重组,不知不觉她就上了“离职名单”。

“奔四”的手机工程师孙毅经历了三次裁员。“前任公司是一家知名国际手机厂商,因为业务收缩,公司裁了一批员工,我不幸也在其中。”

“工程师攻克技术难关,就像战士打仗,战场都没了,一身本领难以施展。”孙毅说,为了寻求新“战场”,他选择到美国深造,“每天和比自己小一轮的同学一起上课、做实验,虽然累但很充实。中年员工要咬着牙爬坡过坎,拼了不一定行,但不拼一定不行。”

“高科技企业中年员工‘被离职’现象已经很普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李育辉说,她在调研中发现,甚至有公司在召开董事会的时候,点名让某些员工在规定时间内离职。

按理说,高科技企业中年员工耕耘多年,技术成熟,阅历丰富,是企业宝贵的人力资源,为何频繁“被离职”? 首先,这是高科技行业的人才供应现状决定的。李育辉说,高科技企业的年轻劳动力供应充足,从数量上看,每年有大量技术类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从质量上看,年轻人学习能力强,这正是高科技行业看重的特质。“以互联网人才市场为例,年轻一代是互联网‘原住民’,更擅长运用互联网思维,对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更敏感。很多崭露头角的互联网公司CEO都非常年轻,不少人自嘲现在是‘70后给80后打工,80后给90后打工’。”

“新人经过一两年的锻炼,很容易上手。相比中年员工,年轻人工资低、干劲足。从企业把控成本的角度考虑,一些中年员工失去了竞争优势。”李育辉说。

其次,这与高科技企业的组织架构和晋升渠道相关。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倪渊介绍,高科技企业岗位大体上可分为技术、市场类的基层岗位,管理岗位和决策岗位。基层岗位人数众多,呈年轻化趋势,中高层吸纳的人数有限,导致员工晋升通道狭窄。员工到了40多岁,还停留在一线岗位,很容易被淘汰。

“我在职业培训中遇到这样的例子,公司把技术能力突出的员工提拔到管理岗,他因不适应,提出再回到技术岗上,不久后这位员工就上了公司的裁员名单。”李育辉说。

“大型高科技企业的中年员工‘被离职’概率更高。企业规模越大,越强调分工专业化,员工成为技术流水线的一个环节,长此以往,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力不强,技术能力并没有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倪渊说。

“只要自身技能过硬,不愁找不到好机会”

中小企业众多,创业大潮涌动,不少中年员工选择主动离职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处在40岁关口的高科技企业员工中,不少人选择主动离职,化解职场危机。

40岁的时候完成了从技术到管理的转型,目前在杭州一家车联网公司担任高管。“大学毕业后,我在外企从事技术开发工作,很快就遇到瓶颈,处境尴尬。“不用老板说,自己就会觉得干不下去。”

周培良的第二份工作是在一家智能家居公司从事运营管理。“技术人员每天和程序打交道,运营人员则需要考虑市场和用户。我的工作内容从不断完善技术细节变成了协调人际关系,有诸多不适,但通过不断学习,补上了短板。”

“我希望在职场上更上一层楼。经过一年多的犹豫,再次选择了辞职。”周培良说,因为经验丰富,他很快找到新工作。“我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逐渐升为副总经理,进入了公司决策层。”

倪渊说,高科技行业的特点是“新”,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会催化出一批中小企业,它们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急需大量的高端人才。在大型企业锤炼多年的中年员工,成为中小企业在人力市场上争抢的对象。不少中年员工面临职场“天花板”后,选择进入中小企业的管理层甚至决策层,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二春”。

倪渊认为,人力资源理论强调“无边界职业生涯”,员工不应紧盯着一家雇主,而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提升技能,实现在不同组织间流动,开拓职业发展新空间。

创业创新大潮为中年员工创造了很多新机遇。由腾讯研究院等多家国内权威机构提供大数据支持的《2016中国创新创业报告》显示,科技人员成为创业的主要人群。“知识型员工掌握一定的资源,对职业发展拥有较强的自主性,创业欲望强烈。”李育辉说。

“在美国,为一家公司工作一辈子是不可能的事情。特别是高科技行业,离职更是家常便饭。”在美国一家计算机公司工作的贾汀曾因为公司内部调整离职,“同事们的技术水平不错,加上平时没放松学习,纷纷找到了满意的平台。”

“中西方文化,员工对待离职的态度不同。中国强调找铁饭碗,但这在以‘新、快、变’为特点的高科技行业里是不现实的,员工要有忧患意识,把离职作为整个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贾汀说。

“没有稳定的工作,只有更强大的自己”

员工要防止进入“自动电梯”模式,企业要瞻顾长远利益,多些“人情味” 李梅说,再就业的过程很艰难,就像赶着去参加一场场相亲会,高不成低不就,多年来积累的自信一扫而光,人生陷入了一团乱麻。两次意外失业让她意识到:没有稳定的工作,只有更强大的自己。

不久前,一篇《中年失业家庭的财务悲剧》的帖子广泛传播,引发不少人共鸣——中年人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养儿女,一旦遭遇失业,陡然增加的财务压力,让人不堪重负。

不管主动离职还是被动离职,提早谋划,做好家庭生活和职业发展的规划,才能未雨绸缪,不乱阵脚。

如何规划个人资产?西安某技术公司的软件开发工程师安晓辉说,从30岁开始,应该注重积累财富,理性消费。有条件的,可以争取拿到公司股权。到中年后,才能够更从容地应对变化。一般而言,大型企业的制度比较规范,对于离职员工,会提供一笔赔偿金,符合条件的还能领取失业保险,可以缓解一定的财务压力。

安晓辉认为,员工还要警惕进入“自动电梯”模式,企业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干什么,这容易导致与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脱节,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主动规划,有针对性地“充电”。

“中年员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裁掉一个人有时会让一个家庭陷入窘境。”李育辉认为,企业要有人情味,综合考虑员工的家庭负担、个人贡献和再就业衔接,裁员不能简单粗暴。

李育辉认为,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的工作对象不同,对能力要求不尽相同。现在不少科技企业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经常举办职业规划课程,帮员工拓宽职业通道。

有的员工提到,平日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还要照顾家庭,想主动学习,却有心无力,况且企业不希望员工占用工作时间。贾汀认为,美国科技公司的培训制度值得借鉴。“很多公司有技术分享文化,定期邀请专家就职工关心的问题展开研讨;聘请专家,开设技术课程。”他的一位同事通过参加公司培训,成功从硬件研发转向了软件开发。

倪渊介绍,作为高科技企业,稳定的人才队伍是核心竞争力。在对待中年员工的问题上,企业应该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把控人力成本的同时,应更注重挖掘员工的内在潜力。以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为例,这套制度为员工提供了多元的培训体系和晋升渠道,与员工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纽带。员工强烈的归属感和奉献精神,促使不少日企快速壮大。

“一旦被盯上,企业会想尽各种办法迫使员工离职。”广东劳法律师事务所主任蒋四清律师经常遇到这类法律纠纷。他说,“被离职”“软离职”在法律法规层面上的规定尚不完善,比如对企业采取哪些手段让劳动者提出离职,是否属于“被迫”,很难判断。员工应尽可能通过协商的方式,争取满意的赔偿金。如果企业出现违反劳动合同,甚至威胁员工人身安全的行为,员工要注意搜集证据,寻求法律途径维护权益。

蒋四清认为,雇主和雇员应做好沟通,遵从劳动合同的规定,避免劳资冲突,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和气生财。(人民日报 记者 王 浩)

第二篇:信用卡遭遇克隆危机

信用卡遭遇克隆危机 两招可防信用卡泄密

春节临近,小心你的信用卡被黑商户克隆!近日有媒体报道,中国银联日前向商业银行发出风险提示函,部分商户可能涉嫌盗取持卡人信息,部分持卡人的信用卡存在被克隆盗刷的风险。一些信用卡客户已经收到发卡银行的提醒短信,冻结了信用卡并建议客户尽快开通消费凭密码功能。那么对于个人而言如何防范信用卡被黑商户克隆呢?

小心信用卡被黑商户克隆

近日,一则银行信用卡提示短信引起了王女士的不安,“您的××信用卡涉嫌资料外泄风险,需暂停使用,建议您尽快开通消费凭密码功能。”在接到短信的同时,王女士信用卡亦被银行冻结。

为何银行会冻结持有人的信用卡?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银行由于近期接到信用卡组织向其发出的风险提示,部分不法商户在终端POS机安装了盗取客户银行卡信息的装置,致使部分持卡人存在信用卡被克隆盗刷的风险。“出于保护持有人利益,我们第一时间向部分持有人发出风险提示短信,并且基于安全考虑冻结了部分持有人的信用卡。”银行人士称。

记者昨日向南京多家银行信用卡中心咨询,银行相关负责人称目前他们并没有接到类似的风险提示函,不过,一家银行的卡部负责人称,客户信用卡被黑商户克隆的事情,在东南亚地区比较常见,尤其是春节去东南亚旅游的客户要格外小心,防止自己的信用卡信息被黑商户克隆。

两招防止信用卡泄密

黑商户究竟是怎么克隆信用卡信息的呢?昨日记者采访了南京的一位业内专家,这位专家表示,POS机是严格加密的,黑商户是没法通过POS机本身破解信用卡信息的。一般来说,是黑商户在POS机上安装了一个盗录银行磁条信息的设备,在客户刷卡的时候,把卡内的磁条信息给录了下来。但是光有磁条信息没有用,不法分子还需要有密码。

“因此防止信用卡信息泄露并被克隆的第一招,就是最好给自己的信用卡加个密码,在刷卡时保护好自己的密码。”这位专家表示,目前国内发行的大部分信用卡都是有密码的,一般来说,有银联和VISA双标识的卡可能不需要密码,不过以62开头的纯银联标识的卡都是设密码的。即使信用卡磁条信息被盗录,但是密码没被偷窃,信用卡还是不会被克隆的。

第二招,是申请IC芯片卡。“磁条信息本身是没法加密的,而IC卡芯片是智能的,本身能加密,所以IC卡不容易被克隆。”据了解,到2015年所有银行新发卡都要求是IC卡。目前工行已经发过交通卡、会购卡等IC芯片卡,交行也发行过IC芯片卡的世博储值卡,此外,据业内人士透露,今年发行IC芯片卡的银行将迅速增加,目前江苏银行IC芯片卡系统已经建好,此外农行、中行今年都有计划发行IC芯片卡。

----本文由福州贷款网(http:///)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第三篇:家有老人,我正在遭遇的中年危机杂文随笔

“这是个尴尬的年龄,

谈情说爱已老,谈死又太早。

休在家无聊,出去疯怕吵。

和年轻人一起谈经历太幼稚,和老年人一起讲故事又太小。

觉得生活累了,刚想消极下,回头一看,上有老下有小。”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上面这段话最贴近我的现实生活。

我是个独生女,结婚后,还和爸妈住一起,孩爸常年出差在外,家里的事基本顾不上。老妈在我结婚前大病了一场,之后记性渐渐衰退,家务活一样不会干,大闲人一个。平日里,有老爸帮买买菜,做做饭,接儿子放学,生活还算过得安稳。可从16年起,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

2016年6月底,二宝妞妞出生了,孩爸要开会要出差,老爸时常痛风发作,还不忌口,饮酒无度,身体每况日下。我们娘俩无人照顾,只能去月子中心做月子。

2016年9月28日下午,老爸坐那久久起不来,动弹不得,疑似中风,被送去了医院。当时,孩爸在外出差,我打电话叫了120,让9岁多的儿子在家看着老妈,不让她出门,以免走失,我背着3个月女儿跟着救护车去了医院。

在办入院手续期间,打电话给堂哥,请求支援。当手续办好,堂哥也赶到了医院,天色也晚了,医院的事就交给他了,我返回家里,做饭煮菜,安顿好儿子老妈,给女儿换了尿裤,喂了奶,背起她又去了趟医院,之前去得匆忙,医保本没带,衣物洗漱用品没带,要送过去。

当我们娘俩再次回到我们小区时,已经是快22点了,路上碰到了我们家楼下的朱奶,她说,你女儿这么小,去医院那种地方不合适,应该给个人帮你抱下,下午你上救护车时,我叫你好几声,想让你把女儿留下给我带下,你都没听见。那会儿,我突然有想哭的冲动,一半是感动朱奶给的温暖,一半是自己无助的处境。

第二天,孩爸回来,他跟堂哥轮流守在医院。我在家照顾老妈和孩子们。

一个星期后,老爸精神状态渐渐好转,能行走了。所有该检查的都检查完了,大问题没有,心脏血压血糖都正常,就是尿酸高,脑萎缩。后回家吃药调养。

从此,开启了我一人带两老和两小的生活。我们总以为过了今天,明天就会好起来的,过了这个难关,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事实上,更大的难关挑战还在后面呢!人生就像打升级怪兽一样,下级只会比上一级更难。

老妈的痴呆症越来越严重了,脑子糊涂得经常找不到家,锁在家里,也不行,她闹得厉害,二者不能出去活动,对她身体也不利,我也不能整天跟着,只能任其自由出入,有时是熟人送回家,有时是警察送回家,有时是我背女儿夜里去找。

这种状态维持到2017年8月份,有一天,她失踪了,我们到处找,都找不到,报了警,还去派出所调监控来看,还是无果,就这样两天两夜没回来,第三个晚上她自己回来了,老爸帮她开的门,当时我们都在外面找她,她是自己回来?还是别人送回来?不得而知,俩老都糊里糊涂的,问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来。

经历了这几日的折腾,和担惊受怕,全家精疲力尽,我们都无法接受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了,不是每一次都能找到,不是每一次都能平安归来。之后我们只能送她去了养老院,总算把她安顿下来了。

人生总是如此,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来了,层出不穷。

现在,轮到老爸的问题了,痴呆,行动困难,从去年进入冬天后,大小便失禁,大部分时间基本是躺在床上,吃喝拉撒全要我伺候着,其中各种滋味,不忍称说。

俗话说: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无论你曾经有多么幸福,生活有多么平静,一旦跟疾病沾上边,一切都将化为须有。

我常常感到生活一片漆黑,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如同层峦的乌云将人的心堵得密不透风,轻松愉悦的气息再也呼吸不到。

我常常在思考,生活为何如此的艰难?如果父母以前多注重些养生,也不会这般不堪,自己受苦,孩子跟着受累;如果我有个吧兄弟姊妹来跟我一起分担,也不会这么无助又无奈;如果我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也不用事事亲力亲为。

我常常在反思,我做错了什么吗?要受此大苦,也许,是我今生,前生,累生欠下的债,要以这样的方式来偿还。好吧!我接受,我臣服,愿彼此早日解脱,永驻安乐!

这些一切的一切,让我警醒,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再经历这些,我该做些什么?

还好,我们家里有俩宝,哥哥和妹妹,她们有彼此相伴,不会像我这么孤单。

其次是每天好好锻炼,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读书写作,让自己健健康康的;还要为自己准备一份充足的物质保障,不拖累儿女,不拖累社会。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最重要的是:要多付出,少索取,多服务于别人,多积德行善,为自己,为父母,为孩子积累更多的福德,使之为我们人生保驾护航,没病没灾,远离诸苦!

第四篇:你躲不掉中年危机

你躲不掉中年危机

为什么这些故事会刷屏?明源君认为,是因为你们心中有深深的恐惧——对中年危机的恐惧。恐惧如同利剑,悬在所有人的头上,悬在号称“中产”的业主头上,也悬在所有地产人头上……

✤ 第一种恐惧是对失去的恐惧:你的青春换来了什么?你换来的东西会不会瞬间被剥夺? 比如,房子被债主拿去(这在现实中真的多次发生过)。

再比如,工作经验在新形势下一文不值(2016年,内地一些地产中高层失业后求职,降薪50%也无法成功)。最终,我们会在失去青春之后,一无所有吗?

✤ 第二种恐惧是对未来的恐惧:人生就这样了吗?就在自己并不满意的工作和生活里,等退休吗?即使早已财务自由,不再担心一无所有的开发商大佬,也无法摆脱这种恐惧。过去一些年,离职创业的地产大佬很多。事实上,我国的地产行业本身,也已是人到中年,行业利润率下降,之前的红利逐渐消失,存量正在超过增量成为主流。船到中流,不进则退,在中年危机中我们会遇到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处理?

下面明源君主要说三个问题:

1、中年危机会突然爆发,是因为你之前没有做好风险控制。

2、对于地产人来说,最强的竞争力不是经验,而是学习能力。

3、中年就该奋起一搏,让人生不留白。地产下半场,一切才刚开始。

中年危机突然从天而降是因为没有做好风险控制每次买房卖房都是一次对赌创业风险最大当然更要风控 几乎所有白领都听说过风险控制。对于地产人来说,针对调控周期的风险控制更是必修课。而上面提到的几位业主,因为突然失业、创业失败等原因,被迫在调控的低点出售自己的房子,就是因为没有做好风险控制。

✤ 明源君觉得,风险控制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1、应急储备;

2、职业规划(包括创业和打工)。任何一方面的控制做到位,都不会出现中年危机从天而降的情况。

一 要做好买房第二天就遭遇调控并失业的准备,有可以供房 2年的储备

很多人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通过买房而获得财富增值的业主是傻乎乎的买傻乎乎的发财。实际上,明源君认为,每次调控,都是对业主的一次心理考验,到底卖不卖,什么时候卖,都是一次心理博弈。看似买房后就没有再操作的业主,也经历过无数次的心理博弈。

本次调控不是第一次,估计也不是最后一次。历史上比较大的调控有几次,调控后也都是见效的,效果就是:进入6个月的博弈期,一般来说成交量迅速下滑,价格小幅回落。房价之后进入缓慢上升通道,政策一旦放开,价格就开始报复性上涨。

以深圳为例来看下2004---2015年房价的变化,总的趋势始终没有改变,只是每次调控,会有6个月让人胆战心惊。这个图截至2015年6月,后面是个更陡峭的向上曲线。每一次二手房产买卖实际都是一场对赌,买家看涨,卖家看跌。但这种对赌在调控后的6个月里表现的特别明显,不同的判断,最终的命运完全不同。2008---2009年,深圳的楼市下跌30%,许多业主选择断供,还有一些业主“0元”转让自己的物业,当时一个月能有1500的现金,就能接下一套两房请注意,房价下调的时间不会超过2年,甚至不会超过一年。历史上的多次政策调控的规律就是这样。有人认为,本轮调控和以往的都不一样,明源君看不出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 因为:

1、中国经济整体结构没有变。

2、社会和政府对稳定的需求没有变,这个从中央最近的几次会议可以看出来,强调的是稳房价。钱和地都在政府手里,政府有绝对控制能力。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倒在黎明前?包括本文开头提到的几个中产。

✤ 两个原因:

1、没有足够的储备。无法面对房价下行,自己又失业的局面;

2、对楼市未来信心不足,不敢再借钱。这两个原因,其实是相互影响的,因为,借钱投资,比赔光自己的钱,需要更大的勇气。多少储备是足够安全的?明源君认为:可以供房2年的储备,基本安全。当然,这个储备不一定完全是现金,可以是银行的授信,也可以是方便变现的保险、基金、黄金。这个储备是必须的,因为除了调控,您遇到别的危机的可能也是有的,比如家人的大病等等。

二 创业是最大的风险,当然更要做好风控

1000家创业企业,未必能成一家,面对这么大的风险,当然要做好风控。创业成功以后,利益巨大,面对这么大的利益,当然更要做好风控。做好风控,危机就不会从天而降。创业失败,如何承担责任。创业成功,如何分配股份。这都是需要事先做好风控的事情。这些都只能靠制度、规则、法律解决,比如公司的章程,比如协议。不要去考验人心,人心经不起考验,特别是面对上千万上亿的诱惑的时候。当然,大部分地产人可能不会创业,这就涉及到下面明源君要说的问题,如何成为不可替代的抢手人才,而不在中年失业。一味追求稳定的地产人最终会收获危机跨专业的人才不可替代

经验会过时而学习能力不会 2016年,有许多地产人遭遇了职业危机,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

某综合体被排名前三的某地产巨头收购了,所有人都很高兴。收购没多久,办公室来了十几个巨头派来的人。一周以后,所有高管被集体辞退。某房企总裁,年薪从400万被降到100万,只好离职。某营销总,离职后找工作,按照原来的薪水找不到,于是降低标准,按原薪水一半找工作,至今已经半年,仍没有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明源君觉得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 行业集中,房企减少,高端岗位减少,地产行业近两年有大量的收购和并购,总的来说,房企数量减少可能不止1/3。这样一来,集团总裁、集团营销总……这些岗位都减少了。所以,高端人才失业也很正常。你可能很优秀,但是还有人比你更优秀,类似级别的岗位减少以后,你就失业了。

二 有的地产人过于“专业”,公司战略改变后很难适应,很容易被替代事实上,《就算老公一毛钱股份都没拿到,在我心里,他依然是最牛逼的创业者》里的那位主角,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其专业上没有新的进步,虽然过去对公司有巨大贡献,但现在已经没有新的价值,也就失去了谈判股份的资格。而地产行业也是一样的,如果你从入职一来,一直在一个部门做同样的事情,那么这是很危险的。这种对稳定的追求,背后酝酿着巨大的危机。

表面上看,你和你的父母完全不同,他们在工厂、流水线上做着终生不变的动作,而你坐在写字楼里。但是,你们的工作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不断重复自己。但是,地产行业是在变化的,你所在公司的战略也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行业的变化,和公司战略的变化,有些事情可能没那么重要了,有些岗位彻底没有了。如果你只会一个专业,你是很容易被抛弃或替代的。比如,去地产化的万达,文化、金融、网络方面的高管职位多了很多,但传统开发方面的职位,减少了甚至没有了再比如,你之前在三线做成本管控很好,每平方节省300块可以打败所有竞品。但公司战略转到以一线为主,房子单价变成10万1平方,需要更多钱来修好房子,而并不在乎每平方节省300块。而你又没有融资和降低融资成本的本事,你自然就被边缘化了。如何才能不被替代?答案是不断学习,最好是跨专业学习。如果你懂2—3个专业,那么,你就是不可替代的。也不存在所有专业同时不重要的可能性。有几家百强,升职的前提就是在不同的业务部门分别待过一年以上。

三 经验和知识会过时,而学习能力不会,你如果想靠自己过去学的专业过一生。那么和过去国企工人的想法又有什么区别?经验和知识可能会过时,而学习能力不会。不断学习,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你也就不会被淘汰。学习能力是锻炼得来的,不断学习、持续学习,学习能力就越来越强。

中年就该奋起一搏!让人生不留白像离职创业的地产大佬们那样 如何走出中年危机?西方的经验告诉我们:转换事业平台,换一条跑道或者多一条跑道,你就可以重新赢回自己的青春。任正非就是在自己43岁的时候丢了工作,被迫创办华为。他是走出中年危机的典范。中国的地产,正面临着30年来未有的大变局。曾经呼风唤雨的大佬们,纷纷离开自己之前所在的房企,出去创业。比如毛大庆、陈凯、刘爱明、曲咏海、徐洪舸、肖楠、杜晶、陶翀富、肖莉、胡京……地产大佬们的中年危机,正好撞上了行业的中年危机。对于地产行业来说,存量将取代增量、服务将取代开发,成为主流。我们是中国第一代“老去”的白领,“人生下半场”要靠自己摸索。

古人平均寿命有限,读书人的选择有限,只会考虑继续做官或归隐田园。民国期间,战乱频繁,人是被时代命运推着走,没有什么做自我选择的机会。建国以后,计划经济,一切都是国家计划好的,由不得你选择,一份工作干一辈子。刚改革开放时,大家走一步看一步,温饱问题都没解决,规划人生似乎太奢侈了些。“老去的白领”大量出现,不过是近些年的事情。40岁以后的白领哪里去了?这是一个天问!之前有能力的人触及职业天花板的时间一般比较晚,因为他需要通过“熬资格”获得晋升的机会。而现在这个时代,30、40岁就做到集团副总、总裁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没有上升空间了。明源君认为,一般来说,要摆脱中年危机,有以下两个方向:

一 开始从事一份崭新的工作,离开自己现在的组织,或者离开自己现在的行业。再重新奋斗一次,人生不留遗憾。不要到老去的时候觉得自己还有余力未尽。获得崭新的工作有两个办法:一个是跳槽,另一个是创业。完成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能在新的红利中分的一杯羹。地产下半场,各种崭新的红利正在出现,重新学习,重新开始一个行业,又和自己过去的地产经历有关,这种体验相信是幸福的。

二 发展 “第二职业”继续保留现在的工作,但从事另一个职业,这个职业一般来说有两个方向:

1、与您当年的兴趣有关;

2、与公益有关。演讲、写书、爬山、游学……一些地产大佬的选择就是这一类。中年危机,不同的人感受不同。郁达夫这样写中年“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剧怜病骨如秋鹤,犹吐青丝学晚蚕。一样伤心悲命薄,几人愤世作清谈?何当放棹江湖去,浇水桃花共结庵。“汪国真则写道“到了中年,生命已经流过了青春湍急的峡谷,来到了相对开阔之地,变得从容清澈起来。花儿谢了不必欷,还有果实呢。”传说出自姜文的网文《狗日的中年》里说“中年是一场斗争,人斗不过命,命斗不过时间。多少当时觉得无法过去的坎儿,过上几年突然就风轻云淡了。”

第五篇:中年员工的六大危机

中年员工的六大危机

-本刊记者 钟孟光 谢飞

如同青春期一样,中年职业期也是一个挫折、迷茫、感情孤立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寻找新方向及新开始的时期。今天,数以千万计的中年员工受困于职业中年危机,正在寻找工作责任、家庭、生活质量的平衡,希望能在工作中找到新的一种方式。

当深圳某化工公司市场部经理林丽娜递上辞职函时,总经理莫文东目瞪口呆。

“这太突然了!”时间已经过去4个月了,莫文东仍然没有接受这位得力干将弃他而去的现实。“她的薪酬够高了,在部门及公司内都颇受欢迎,工作业绩也不错。”

为什么非要离开公司呢?至今莫文东仍然没能理解林丽娜离职的真实原因。

而已经在深圳某外资企业担任市场总监的林丽娜却有着自己的另一番感受,“我在公司已经服务了整整7年,从一个市场主管到市场经理,7年来在同一个部门做着几乎同样的事情。2年前,我就感觉到自己累了,对工作找不到激情,由于公司规模有限,我也没有机会晋升到副总裁的职位。每天只是机械式地完成日常工作。”林丽娜说,“我觉得这对一个只有36岁的职业经理人来说是很可怕的。再做下去,我迟早会颓废的。几年后,我如何在这个职场上立足生存?”

职业瓶颈及其带来的职业不安全感,正引领着企业中年员工的危机风暴。

职业焦虑

一直以来,职场中人都是40岁人生归零,重新开始,然而,中年危机现在已经提前在35岁就发生!

可以想象,金字塔结构的组织架构,注定了只有极为少数的中层管理人员才有机会晋升到高层。而多数从组织内领导职位竞争落败的中年员工,面临的就是工作安全感,这是35岁以上的中年员工最为关心的问题。

打开国内的人才网站,翻遍报纸的招聘信息,多数企业均将公司的招聘条件做出了一个明确的限制:年龄在35岁以下。这让步入35岁后却没有领导职位的中年员工瞅着心慌;已经累积丰富工作经验的中年上班族,也成为企业的烫手山芋。“与其花高薪雇1名中年员工,不如用低薪雇2名年轻员工”的观点在IT、金融等行业企业渐成共识……

在深圳某互联网公司服务已经6年的孙为继,正徘徊在职业的十字路口。“2000年,我在31岁时在互联网业高潮时期从传统制造行业跳槽到互联网,担任公司市场经理已近3年。当年是年富力强,能干能跑,思维也跟得上最新的发展。”孙为继显得异常的无奈,“现在,感觉到互联网就是年轻人干的,自己的思维已经跟不上公司及行业发展的节奏,晋升显然已经没有可能。唯一能做的就是转行。但向哪转呢?我现在还不知道,公司当然也不知道。”

在中山某国有企业任职已达10年的财务经理吴燕,坦言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一点把握。“我又不是做产品运营的,肯定上不去了。”她说,“已经40挂零了,还能到哪去?安心待在这家公司,凭自己10多年的做帐经验,或许年轻人挤不掉我。”不过她也承认,这只是自己的一种侥幸心理。“国有企业哪天改制,自己不属于在编员工,新东家不与我续签合同,我也没办法。只能保守地工作,不出错就行,自己在业余之外做点小生意,当然不能让公司知道。”

经济压力

今天的中年员工都面临经济压力和现金不足的困境。也许中国99%的白领会破产有点危言耸听,但由于生活在转型中的社会时期,他们的现金存款非常有限。面对的却是高企不下的经济压力:供房、赡养父母、抚育小孩、高昂的医疗服务……

深圳某培训集团的英语教员主管梁晓,已年近40,除了每天的正常上班、授课外,周末与夜晚频繁在外兼职讲课,还报读国内知名高校的在职研究生。在深圳购有三居室的他,上有四个老人(包括妻子的父母),下有一个小孩,工资除供房外刚好够每月生活开支,在外兼职就成为一个无奈的选择。

“别人都看我与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一起生活,其乐融融,可有谁知道我的苦?我一点都不敢放松,在公司噤若寒蝉,不敢有丝毫意见,担心哪天公司嫌我年纪大了开掉我,改而雇用年轻人。而这个工作机会对我而言或许就是一辈子的了。失去这份工作,我根本就不敢想象我将往哪去,我整个家庭将往哪去……”他坦言,他除了要攒钱准备四个老人万一生病必需之外,还得为小孩攒够上学的钱,“再过几年,我都干不动了,会是什么样的呢?”

类似的这种情况,随着70年代末出生的独生子女渐成职场主流,二个人维持四个老人、一个小孩的生活现象将日益普遍,经济压力将成为中年员工除职业焦虑之外的又一大焦虑。

工作与生活的失衡

“努力工作,尽情享受”是多数职业人士的追求,然而,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在国内多数企业的中年员工眼里,只是一个奢侈的梦想。中年员工是承担孩子与父母之间义务的夹心饼干,而同时他们的工作责任又正值最高峰时期。企业的制度安排无疑影响着他们在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

深圳某日资企业的人事课长张蓉蓉,在刚入职时,公司要求其提供手机的付费帐户,告知入职后手机话费转由公司帐户支出。“当时我还非常开心,觉得公司真是好!”这位人事课长苦笑着说,“后来才发现,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公司要求我们这些中层管理人员,必须24小时开机,哪怕是晚上2点了,只要工厂有事,你都得爬起来。即使小女儿身体不适也不例外。”

而让她郁闷的是,她入职这家日企以来,从来没有过上一个真正的、闲暇的周末。“休假在日本是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力,它的价值一点也不比工作小。”她说,“但到了国内,却没有任何真正的休假可言。我不能陪女儿,不能陪父母,用我父母的话说,和他们那一代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必须玩命地给公司干活才能维持正常的家庭生活。”

挣扎在职场中的中年员工,寿命的延长、推迟结婚、相当数量的二人家庭都在改变着传统的家庭模式。这些中年员工在家里承受着孩子出生与成长、双亲年迈,偏偏自己正处于工作责任高峰期的多重压力。在追逐利益、实现价值的过程中,错过了许多更为宝贵的东西,如对父母的尽孝,对子女、爱人的关爱与照料等等。“每天都很忙碌,总感觉有做不完的事情。在这样的环境下,怎样保持和亲人的沟通变得特别有挑战性。”这位人事课长对此非常无奈。

激情耗尽

已经在职场上打拼了10多年或更长时间的中年员工,身心俱疲,发现自己对工作失去了热情,只会投入极少的精力与才能,机械地应付日常工作。身心疲惫,仿佛自己被掏空似的;精力不济,热情不再,甚至对工作产生厌烦之感……“职业疲惫”在中年员工之中,要更为普遍。

“我在公司服务了11年,从一个普通的行政助理到今天的HR经理,感觉很疲倦,不知道是为了工作而生活,还是为了生活而工作。”37岁的某家电公司人力资源经理这样总结说,“自己已经有一定年龄,精力与体力均不如年轻人,对工作兴趣也不如年轻时候,总觉得工作就是每天的例行公事。现在能做的,就是加强自我学习,在丰富的HR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增加最新的HR管理理论知识,强化自己对HR的掌握,不让年轻人抢掉自己的饭碗。”

另一位在某互联网公司任行政经理的黄玉萍,则慨叹自己转行晚了。“我是29岁加入这家公司任行政主管的,现在已经过去7年了,四年前我就担任经理职务。工作了这么多年,对日常的行政工作都已经麻木了。我每天早上一醒来,就希望今天的工作内容会是全新的。”她说,“换工作?暂时没想过。换一个新的工作环境还不同样是一个累字?过一天是一天吧。要是有转行的更好的机会,可能会考虑。”

技能的退化

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技术与知识更新太快,记忆力消退,年轻人比自己要年富力强……多数年过35岁的中年员工都会有类似的紧张感。一些中年员工努力适应信息经济时代的工作与管理新方式,一些人则希望依靠时间与勤奋获得晋升机会,有一个更高报酬的工作,在新的岗位上提升必需的技能。不管是哪种方式,技能的退化,已经成为中年员工恐慌的又一来源。

在深圳某知名软件公司,年届40的黄东斌说起年轻二字就嗟叹不已。“别的职业是越老越值钱,我这个却是越老越贬值。”他说,“计算机技术更新实在太快,作为技术人员,在学习新的技能方面丝毫不敢有任何的怠慢。但即使我不间断学习,又能如何?精力不如年轻人,记忆力不如年轻人,思维的活跃度也不如年轻人……转行做项目管理?我也想,但成功的人有几个?”

黄东斌坦言,由于在公司服务了将近9年时间,经历了公司从无到有到壮大的发展,前几年是舍不得离开公司,现在是不敢离开公司。“我现在离开公司去和年轻人竞争,肯定会吃亏。唯一能做的,就是私下留意转行的机会。”他毫不讳言如果找到转行做项目管理的机会,他一定会不顾一切代价选择离开公司。

而在深圳某制药企业任办公室主任的顾容,则坦言放弃了持续学习的想法,“我不是没有尝试过,但年届40的时候,记忆力退化非常厉害,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逗弄一会女儿,吃完饭就想睡觉。参加一些技能培训班?自学一些课程?我不知道有多少个中年人能够做得到,但对我而言的确是一种奢望。”她坦言,自己专心瞄着副总裁的位置,“熬了这么多年头了,在公司服务8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总有机会轮到我。到了副总裁的岗位上,工作不就是学习嘛。”

对雇主的不信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组织架构调整、裁员等似乎已经成了今天企业的惯用词。由此给中年员工施加的不安全感与不信任感尤为强烈,而同时,最高管理层与中层管理人员之间日益扩大的报酬差距也使中年员工牢骚满腹。

担任行政经理四年之久的黄玉萍,对此感受深刻。“我在公司服务整整7年,高管人员的薪酬调整了5次,作为中层管理人员的我,只做了3次微调,就是这3次薪酬调整,加起来也不及高管人员1次涨薪涨得多。”她补充说,“去年公司业务压缩,一下子裁掉了我的2名下属,我现在仅带着3个兵干事。不得不再次干起了10年前年轻时候做的跑腿的活。”

私下拥有一家文具公司的黄玉萍,坦然在时下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自己有钱才是硬道理。“我自己名下开了一家小文具公司,为小型的公司提供行政外包服务,自己一边上班,一边遥控人员服务。”她坦承,“虽然不相信雇主会给自己提供终生的工作及生活保障,但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自己出来单干,还是信心不够。所以至今还不敢离开公司,毕竟多一份薪水对自己的生活还是多一份保障。”

诚然,中年员工的危机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在不同一代人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今天的中年员工来说,这个问题的打击要远大于他们的上一代。尤其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职业人士,所面对的压力,更非他们的上一代可以同提并论。

如同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青春期一样,中年职业期也是一个挫折、迷茫、感情孤立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寻找新方向及新开始的时期。今天,数以千万计的中年员工受困于职业中年危机。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大多是上述六个危机中的多个组合。

尽管企业对中年员工的“实务经验”、“敬业态度”、“专业技术”、“人脉资源”和“公司忠诚度”,仍然肯定有加,但中年员工在各种工作责任、家庭、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生活质量的平衡中,举步维艰。

下载当中年危机遭遇职业危机是什么滋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中年危机遭遇职业危机是什么滋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奔四”的职业危机

    奔四”的职业危机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谁谁谁 【作者微博】 字号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评论[44条] 打印 电邮 收藏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最近遇到了好......

    酒店管理层遭遇不信任危机分析(共5篇)

    酒店管理层遭遇不信任危机分析 酒店员工对管理层不信任危机是指酒店员工对管理层所下达的一些规章制度、工作指示、员工活动策划等持消极或抵触的情绪,并由此而对酒店经营形......

    医院四大“中年危机”征兆需警惕 如何预防?

    医院四大“中年危机”征兆需警惕 如何预防? 鲁迅曾在《故乡》中这样描写中年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

    危机管理

    企业危机管理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多元化社会,经济生活复杂多变。任何企业都处在风云莫测的环境中,危机从诸多方面影响着企业,因此作为企业的经营者不仅要有竞争观......

    从容应对危机

    从容应对危机 五常市第三中学 刘晓华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家庭危机产生的突发性和破坏性。 能力目标:学习从容应对家庭危机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

    直面危机

    直面危机 当人们常常争论企业经营是战略决定一切还是战术或细节决定一切时,稻盛和夫却断言:“除了拼命工作之外,世界上不存在更高明的经营诀窍。”他在年轻时就提出了“六项精......

    中国危机

    1、1988年10月何新在香港《明报月刊》发表文章《当代中国政经危机与成因》,预言中国将发生**。此文震撼内外。19**年,中国发生事变。2、1988年何新在《中国金报》撰文称戈尔巴乔夫......

    危机处置

    危机处置,“迅速表态”之后面面观 山体滑坡、矿难瞒报、塑化剂、速生鸡……一起起牵动老百姓“神经”的热点事件,事故责任追究渐无音讯,事件调查雾里看花。 在网络资讯发达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