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语公选课小论文《樱花与清酒》
樱花与清酒
班级:小教123
姓名:张林洁
樱花之所以自古被日本人所钟爱,除了报春,更为人欣赏的是它那虽然短暂但却圣洁绚丽的生命和生命结束时的宁静与素洁。樱花的魅力和影响力渗透到了日本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日本也称为“樱花之国”。而日本清酒也是典型的日本文化,有这么一说,每年成人节(元月15日),日本年满20周岁的男男女女都穿上华丽庄重的服饰,所谓男着吴服,女穿和服,与三五同龄好友共赴神社祭拜,然后饮上一杯淡淡的清酒(据日本法律规定不到成年不能饮酒),在神社前合照一张饮酒的照片。此节日的程序一直延至今日不改,由此可见清酒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
在所有的日本的文化中,我唯独钟爱这两种,一直以来,日本的樱花和清酒如果结合起来是两种具有独特味道与风情的文化碰撞激荡出了迷人的麝香般的璀璨。我也一直渴望着有一天可以在4月的樱花树下,在漫山遍野的粉红林里茗品一杯沁人心脾的清酒,那是怎样的惬意与豁达。
赏樱是日本的传统习俗,日本语称为“花见”(はなみ 花見)。赏樱的习俗源于日本的奈良时代开始的花祭、花会、花宴和花舞等。从日本的平安时代起、赏樱作为京都宫廷贵族的一种高雅娱乐而得以广泛流行。日本武士时代的足利义满和丰田秀吉等大将军都酷爱赏樱、并使得樱花与武士也有了不解之缘,难以割舍、并成为武士的爱好。在日本的江户时代,日本社会商人阶级的兴起、使得赏樱逐渐扩展到寻常百姓之中,成为人们春季游玩的重要活动。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期间,日本几乎所有的地方都会举办“樱花节”,观赏樱花的人络绎不绝。人们会带上亲属、邀请有人,携带美酒佳肴在樱花树下席地而坐、饮酒赏樱,尽情享受樱花带给他们的快乐。日本政府每年4月中旬也在新宿御花苑举行盛大的“樱会”,招待各国驻日本的外交团体及各界名人,即时日本天皇或首相出面接待与会来宾。
樱花是热烈、纯洁、高尚的象征。有人说“樱花开得短暂,开花时却倾尽自己全部的美丽,正如一种人的态度。”。樱花谢世时节,一阵春风吹过、满树的樱花花瓣纷纷飘落,又会给人以新的视觉、日本人称之为“花雨”。恐怕樱花深受人们喜爱、被人们所欣赏的,正是樱花的这种“轰轰烈烈而生、从从容容而去”的生命态度。难怪日本人年年“花见”却还乐此不疲。
樱花已经植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日本文化的象征。在阅读一些日本文学的时候,会发现,所有的描写中,少不了的是对樱花的物哀之美的描写,就连看动漫的时候,是不是出现的富士山下的樱花场景都会让人心动,确实美的让人窒息。不由得想到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特有的典雅意境,那种“花飞花谢花满天”的颤动。
其实我喜欢樱花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也喜欢中国古代诗情画意的典雅气质,樱花下的日本让我联想到了古时候的中国,也许那时候,也像这样一般迷人吧。
再说说日本的清酒吧,日本清酒是借鉴中国黄酒的酿造法而发展起来的日本国酒。日本人常说,清酒是上帝的恩赐。1000多年来,清酒一直是日本人最常喝的饮料。在大型的宴会上,结婚典礼中,在酒吧间或寻常百姓的餐桌上,人们都可以看到清酒。清酒已成为日本的国粹。
偶然的一次机会让我品尝到了清酒,虽然经过历史工艺的改进,清酒已经不是当初最淳朴的味道,但我依然感受到了一种不一样的干净与清爽,仿佛这酒可以洗涤心灵一般。“只可惜不能再品酒时看到漫山遍野的樱花”不知为何,当时,我的心中只有这个想法,仿佛从我尝到清酒的那一刹那,我的脑海里就自然而然地萌生出了“樱花和清酒”的搭配。
我想可能是两样东西都有同样的一种精神,那就是“纯净”!
如果未来有机会,我一定得去日本领略一下这两种风情——樱花与清酒。
参考资料
[1]《樱花下的日本》作者:叶永烈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2 [2]百度百科日本樱花http://baike.baidu.com/view/764317.htm [3]百度百科日本清酒http://baike.baidu.com/view/53983.htm
第二篇:公选课论文
NO.150
积极心理学与幸福人生的心得体会
姓名:王旭
班级:自动化151
电话:***
不知不觉,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已经快要结束了。犹记得,金老师第一次上课时这样对我们解释她的名字,“沉默是金,轻松自如。”这让我对金老师的印象颇深。在这学期中,金老师的积极心理心理学的课程给我很多有关积极心理学的感悟,让我们对于积极心理的好处有了新的定义。
原来,我一直觉得积极心理对于一个人来说,并不是十分重要的。人只要身体健康,能够吃饱,穿暖,他的心理也一定是积极的。然而当我学完这门课后,我发现我之前的理解还是有失偏颇的。人固然要保证自己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还要注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两者缺一不可。
积极乐观的心理态度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益。积极乐观的心态不仅对我们的健康和工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我们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例如,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活了98岁;发明大王爱迪生活了84岁;钢铁大王卡耐基活了84岁;日本企业巨子松下幸子助活了90岁,这些人之所以能成功,并且长寿,就是因为他们时刻用积极的心态去迎接事业,迎接生活。然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麻烦和困扰。例如:工作不称心,事情处理不公平,经济条件不宽裕,健康欠佳,期望中的事情落空,好心未得好报,受冤枉挨批评等等。那么我们应样利用我们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去面对这些困扰呢?
首先,我们要坦然的面对这些困扰,正视现实。不论何时何地,我们应该端正自己对生活、工作与学习的态度,凡事采取积极的思维;积极的语言;积极的活动。把压力当作一种挑战,这样才会有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
其次,我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情。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的乐观情绪不仅能使我们显示出青春活力,还将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机体免疫力,哪怕是一瞬积极的微笑;一个积极的手势,或者一次积极的暗示,都会有助于我们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当我们怀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接触别人,正如我们课上所看的电影,我们也可以像那个小男孩一样,把我们的快乐传递下去。此外,我们可以还利用我们的幽默感来使我们保持乐观的心情。当我们具有幽默感并经常与朋友在一起谈及幽默的话题,会使我们消除紧张和焦虑的情绪,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然后,我们要善于交朋友。孤家寡人的性格对健康十分有害,家庭、工作环境和社会交往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有人认为只需拥有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和谐的工作环境就足够了,这些人忽视了社会交往,其目的主要是躲避人世间是是非非。他们不知道,在生活中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没有朋友,在性格上会显得孤僻;在精神上会显得沉闷;在生理上也会显得机体缺乏活力。然而真善美的人际关系能够使人心胸宽广,气度非凡,超凡脱欲,和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畅叙衷肠,能解除许多烦恼,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同时在心理上也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最后,我们要懂得抛弃怨恨,学会宽容。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怀有怨恨的人的情绪波动会很大。他们不是整天抱怨,就是后悔;不是对人怀有敌意,就是自暴自弃,这样很容易引起心理障碍。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热情的生活;愉快的工作;轻松的学习,以乐观豁达的胸怀,真诚的为他人服务,为他人送去幸福。因为当我们把幸福带给他人的时候,幸福也会悄然来敲打我们的门。
当我学完这门课程,我感觉我真的了解到有关积极心理的很多知识,懂得了怎样在心情不畅的条件下来调节自己的心态,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我在想以后不管遇到什么烦恼的事,我都不再去纠结烦恼了,而是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坦然面对。我相信,未来的每一天都是积极而美好的!
第三篇:日语公选课教学思考
日语公选课教学思考
摘 要: 日语公选课在很多高校都有开设。近年来,就如何强化其教学效果,亦有很多先行研究。作者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日语公选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键词: 日语公选课 教学改革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引言
公选课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旨在开阔其视野,提高其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综合素质类教育课程。日语公选课不论是由于中日两国在政治、历史领域的一系列敏感问题的存在,还是由于日本动漫产业的发达,两国民间交流不断深入等原因的存在,一直以来在很多高校公选课体系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虽然日语公选课开课率较高,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1.日语公选课的现状
第一,作为一门公选课,在教学管理和考核考评方面,其要求显然不同于其他专业课、必修课。一般而言,学校会给定一个指导性意见,如规定“累计缺课超过三分之一,取消考核资格”,这在学生中的理解便是:只要出勤率达到了,那么学分自然就会有。所以学生学习没有压力,缺乏动力,自然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表现不尽如人意。
第二,由于选课的学生,普遍都是日语零基础,再加上公选课学习时间短(一般为40学时),很多教学工作者对选用何种教材、教授哪些内容感到一筹莫展。因为目前还没有任何一本教材是完全针对日语公选课教学的。
第三,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非常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就日语学习而言,发音部分是无论如何也必须要掌握的,否则后续任何内容的学习都无从谈起。在仅仅40个学时的学习时间内,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很多教学工作者依然采用针对日语专业学生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没有针对日语公选课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方法的单一性,成为制约日语公选课教学质量提高的问题所在。
2.日语公选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日语教学工作者开始认识到问题的存在。要改变现状,强化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2.1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定合适的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区别于日语专业学生对日语系统性、精确性的学习,日语公选课的学习只要能让学生从对日语完全不了解到有基本了解;从完全不会说到会说几十句日语,掌握几个基本的句型,并能做简单自我介绍就可以了。归根结底,能让学生开口说日语便是极大的成功。这就要求教学工作者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例如日语的发音,既然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说日语,就完全没有必要过分强调平(片)假名的写法。只要学生对五十音图有大概了解,能按顺序说出,能掌握拗音的发音方法就可以了。既然没有一本教材是完全针对日语公选课教学的,那么当然没有必要拘泥于选择哪本教材,按照教材授课。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材施教,按照由易而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编定教学内容,采用自编课件进行授课。
2.2多种教学方法并举,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日语发音的时候,首先要教会学生读罗马音。相较于传统的根据其写法死记硬背,罗马音由于与汉语拼音发音方法的相似性,显然更容易被学生掌握。在学习常用语的时候,也完全可以通过标注罗马音训练发音,比如你好(こんにちは ko n ni qi wa)。此外,角色扮演、分组讨论、中日文比较等方法,也有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这些常用语,也可以穿插日本文化方面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いただきます”和“ご?Y走さま”这两句的时候,可以图文并茂地给学生讲日本的代表性美食,日本的饮食文化,中日餐桌礼仪的差异等内容。这些知识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这两句用餐日语的学习和记忆。
2.3教师严格管理,随堂检测学习效果。
针对学生“只要出勤率达标,学分自然会有”的想法,笔者一贯的做法是加强随堂检测的力度。例如某次课学习了5句日常用语,那么要求学生在授课结束的时候,至少要会说其中的3句,一个个说,合格了才能记出勤。只有让学生明白公选课并不是只要坐在教室里就能有学分,只有给学生压力,学生才能有动力,才能配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结语
要改变日语公选课现状,不仅需要学校教学管理理念、制度的支持,而且需要学生素养的提高。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教学工作者要主动适应学校、适应学生,因材施教,因时施教,积极探寻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实施合理有效的教学改革,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内涵,实现日语公选课开设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媛媛.高职院校日语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12,(13).[2]万璐璐.高校日语公选课教学浅论[J].考试周刊,2011,(72).[3]朱颖.大学日语公选课的教学探讨[J].零陵学院学报,2005,(01).
第四篇:公选课--企业文化论文
工程管理1001顾静飞u201017072
中外企业文化价值观对比分析
摘要: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企业的基本概念和信仰,它为企业员工规定出成功的标准和方向。许多著名的企业在个人主义的前提下,都讲究公私分明、公平合理、自由民主、平等竞争、自觉守法、尊重人权、突出个性、富于进取、讲究实效、不安现状、勇于创新和富于冒险精神等。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企业文化,着重将其核心价值观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企业文化价值观对比分析
中外企业文化简介
中国式企业文化
中国式企业文化最早兴起于建国初期,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经营管理理念,如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却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和整合功能。这种早期的企业文化由于还很粗浅和不规范化,未被大多数企业所重视,因而未能形成成熟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开展,在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被引入到我国的企业中。有些企业照搬照抄外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模式,如喊口号、统一着装、统一标志等活动,有些企业还直接请广告公司做形象设计,认为这样就是塑造企业文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势如破竹地到来,中国企业文化建设逐渐摆脱了以人情构筑企
业关系网的传统模式,企业文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人本因素愈发受到关注,“以人为本”成为21世纪营造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 中国企业目前的管理现状依然停留在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过渡阶段,许多企业对于科学管理的认知比较粗浅,更加谈不上文化管理的阶段,因此企业文化的模式不能太过简单,不然在初级的科学管理阶段很难使企业文化可以真正体现在管理的体系之路,只不过是内外两层皮而已。
外国式企业文化
美国的企业文化在本世纪70年代出现,80年代中期走向成熟。企业文化理论的最初实践者是日本企业家,但美国人总结并建立了完善了企业文化理论。100多年来,美国一直是西方世界企业管理的领路人,泰勒的科学管理、行为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发展,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70年代的挫折,日本运用的先进的管理模式使日本在许多经济领域超过了美国。随着美国学者的研究日本成功的奥秘及对本国的管理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人过去的管理行为,成为一场影响深远的管理革命。
中外企业文化对比
从国外企业文化现象的发现到企业文化研究二十年的迅猛发展来看,他们走的是一条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八十年代中期,在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结构进行探讨之后,便马上转入对企业文化产生作用的内在机制,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领导、组织气氛、人力资源、企业环境、企业策略等企业管
理过程的关系的研究,进而对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进行量化的追踪研究。定量化研究是在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于企业文化测量、诊断和评估的模型,进而开发出一系列量表,对企业文化进行可操作化的、定量化的深入研究。
与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的迅猛发展相比,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显得十分薄弱,这表现在:第一,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还停留在粗浅的阶段,虽然也有一些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但是大多数是以介绍和探讨企业文化的意义及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企业创新等的辨证关系为主,真正有理论根据的定性研究和规范的实证研究为数甚少;第二,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严重滞后于中国企业文化发展实践,许多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时主要是企业内部自己探讨,虽然也有专家学者的介入,但是由于对该企业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该企业文化的定位、企业文化的变革等问题缺少长期深入的研究,所以,企业文化实践缺少真正的科学理论的指导,缺少个性,同时也难以对企业长期发展产生文化的推动力。因此,应该借鉴国外企业文化研究,加强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促进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
中外企业文化价值观对比
相同点
企业价值观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而在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价值观中,又以企业经营管理价值观的作用最关键。东西方企业的经营管理价值观大致都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最大利润价值观。即企业的全部管理功能和行动都必须以最大利润出发,并以此作
为评价企业优劣的唯一标准。第二阶段是满意价值观。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既受雇于投资者又是相对的独立经营。因而虽然仍要以获得企业利润为目的,但在经营过程中,则必须要兼顾职工、顾客等方面的利益。第三阶段是利益统筹价值观。企业经营倾向于在确定利润水平时,不仅考虑企业所有者、企业内部人员利益,而且要考虑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统一起来。从实践上看,由于经济利益与整个大系统的利益息息相关。因而现代成功的企业是那些具备统筹利益经营价值观的企业。
近年来,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发现,“诚信”、“创新”、“以人为本”、“客户导向”、“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是中外成功企业核心价值观中共享的六个基本要素。
不同点
西方以“法”为重心的管理模式
比较东西文化的特质就可以发现,西方文化追求卓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在西方形成的是独立人格。在独立人格基础上形成的西方社会,只能是契约社会,即人与人之间不形成宗法伦理、等级关系,而是平等基础上的契约。当社会发展需要把这种契约关系用某种法定形式规范下来时,西方社会就形成了法制社会。它的管理上的表现就是规范管理、制度管理和条例管理,即在管理中特别注重建立规章制度和条例,严格按规则办事,追求制度效益,从而实现管理的有序化和有效化。
如果了解西方科学主义的逻辑思维特质,就会了解依靠法规、条
例来进行管理,正是科学主义思维特质的基本要求,科学主义的五大原则是:精确、量化、分解、逻辑和规范,由此可见,其所制定的管理模型肯定是强调规则、秩序和逻辑程序,以制度为主体,以防范为特征。正是这种以法规为核心的管理模型,反映了科学主义的管理原则和要求。
东方以“情”为特质的管理哲理
其一,“静思”习俗。中国人是长于思维的民族,千百年的文化传统给他们形成了某种价值定势,使他们的思维问题难以割断历史脐带,难以违背最基本的价值准则,因而他们的行为是思索清楚了再行动。
其二,“家”本位。家本位是东方社会又一基本特点,因而其管理和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家庭的“安宁”为代价,以损害社会稳定为成本。东方的社会秩序之所以比西方好,东方经济的内在动力也比西方更厚实,其缘由就在于东方经济以“家”为本位。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之所以在中国千古不衰,正是建立在以家为本位的社会伦理秩序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破坏这个伦理秩序,相反,正是建立在这个伦理秩序基础之上,市场经济才能得以迅速发展。同时,中国特色的管理也必须以“家宁”、“家兴”和“家顺”为特点。它不仅表现为企业本身就是“大家”、“厂家”,更重要的表现为东方管理具有更多的“情感”特色。企业成为员工情感交流和满足需要的重要场所。
其三,“重义”网络。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和网络经济,经济联系
和网络是至关重要的。这种网络在不同国家和民族通过不同的途径而建立,而在华人经济圈内,如果同中国社会传统的“重义”网络结合起来,而往往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可见,中国管理模式的成型,应当以理性精神为准则,纳情于理,移情于法,以建立“情、理法”相统一的管理模型。实际上任何管理都应当是三者统一,无非是各自的运作机制不同,各自的管理成本不同,由此引伸出不同的管理模型和体制。
总结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菲利浦—塞尔日利克说:“一个组织的建立,是靠决策主对价值观念的执着,也就是决策者在决定企业的性质,特殊目标,经营方式和角色时所做的选择。”
价值观是企业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价值观是实现企业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思想保证,价值观是企业制度创新与经营创新的理念基础,价值观是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所以,通过对比中外企业文化价值观,我们应该明晰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建设我国独特的企业文化。
文章丛引
【1】引于《百度文库》
【2】引于《百度文库》
【3】引于《企业文化网》
【4】引于《中外企业文化》 2009年第07期作者:贾勤叶尚平
【5】菲利普—塞尔日利克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教授、社会学家
第五篇:博弈论公选课论文
博弈论浅述
什么是博弈论?
标准的说,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Games Theory),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 质现象的理论和方法,它既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
简单的说,博弈论说的就是博、弈之间道理和奥妙。举一个经典的例子,博弈论中的“智猪博弈”。这个例子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事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小猪躺着大猪跑”的景象吗?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如果目的是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这个游戏规则的设计显然是失败的。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对于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本相当高(每次提供双份的食物);而且因为竞争不强烈,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的效果并不好。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对于游戏设计者,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收获最大。
原版的“智猪博弈”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猪未能参与竞争,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了。
从这样一个简单而经典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最直观的体验到,博弈论对于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指导意义。
要了解博弈论,首先就要了解博弈论中最基本的几个名词的含义。
(1)决策人:在博弈中率先作出决策的一方,这一方往往依据自身的感受、经验和表面状态优先采取一种有方向性的行动。
(2)对抗者:在博弈二人对局中行动滞后的那个人,与决策人要作出基本反面的决定,并且他的动作是滞后的、默认的、被动的,但最终占优。他的策略可能依赖于决策人劣势的策略选择,占去空间特性,因此对抗是唯一占优的方式,实为领导人的阶段性终结行为。
(3)局中人(players):在一场竞赛或博弈中,每一个有决策权的参与者成为一个局中人。只有两个局中人的博弈现象称为“两人博弈”,而多于两个局中人的博弈称为 “多人博弈”。
(4)策略(strategies):一局博弈中,每个局中人都有选择实际可行的完整的行动方案,即方案不是某阶段的行动方案,而是指导整个行动的一个方案,一个局中人的一个可行的自始至终全局筹划的一个行动方案,称为这个局中人的一个策略。如果在一个博弈中局中人都总共有有限个策略,则称为“有限博弈”,否则称为“无限博弈”。
(5)得失(payoffs):一局博弈结局时的结果称为得失。每个局中人在一局博弈结束时的得失,不仅与该局中人自身所选择的策略有关,而且与全局中人所取定的一组策略有关。所以,一局博弈结束时每个局中人的“得失”是全体局中人所取定的一组策略的函数,通常称为支付(payoff)函数。
(6)次序(orders):各博弈方的决策有先后之分,且一个博弈方要作不止一次的决策选择,就出现了次序问题;其他要素相同次序不同,博弈就不同。
(7)博弈涉及到均衡:均衡是平衡的意思,在经济学中,均衡意即相关量处于稳定值。在供求关系中,某一商品市场如果在某一价格下,想以此价格买此商品的人均能买到,而想卖的人均能卖出,此时我们就说,该商品的供求达到了均衡。所谓纳什均衡,它是一稳定的博弈结果。
那么究竟什么是纳什均衡呢?
在博弈G=﹛S1,„,Sn:u1,„,un﹜中,如果由各个博弈方的各一个策略组成的某个策论组合(s1*,„,sn*)中,任一博弈方i的策论si*,都是对其余博弈方策略的组合(s1*,„s*i-1,sij*,s*i+1,„,sn*)的最佳对策,也即ui(s1*,„s*i-1,si*,s*i+1,„,sn*)≥ui(s1*,„s*i-1,sij*,s*i+1,„,sn*)对任意sij∈Si都成立,则称(s1*,„,sn*)为G的一个纳什均衡。
但要注意的是,纳什均衡,从实质上说,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纳什均衡达成时,并不意味着博弈双方都处于不动的状态,在顺序博弈中这个均衡是在博弈者连续的动作与反应中达成的。纳什均衡也不意味着博弈双方达到了一个整体的最优状态。
以下的囚徒困境就是一个例子。
在博弈论中,含有占优战略均衡的一个著名例子是由塔克给出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博弈模型。该模型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警察与小偷的故事。假设有两个小偷A和B联合犯事、私入民宅被警察抓住。警方将两人分别置于不同的两个房间内进行审讯,对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警方给出的政策是:如果两个犯罪嫌疑人都坦白了罪行,交出了赃物,于是证据确凿,两人都被判有罪,各被判刑8年;如果只有一个犯罪嫌疑人坦白,另一个人没有坦白而是抵赖,则以妨碍公务罪(因已有证据表明其有罪)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有功被减刑8年,立即释放。如果两人都抵赖,则警方因证据不足不能判两人的偷窃罪,但可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将两人各判入狱1年。下表给出了这个博弈的支付矩阵。
囚徒困境博弈 [Prisoner's dilemma] A╲B 坦白 坦白-8,-8
抵赖 0,-10 抵赖-10,0-1,-1 对A来说,尽管他不知道B作何选择,但他知道无论B选择什么,他选择“坦白”总是最优的。显然,根据对称性,B也会选择“坦白”,结果是两人都被判刑8年。但是,倘若他们都选择“抵赖”,每人只被判刑1年。在表2.2中的四种行动选择组合中,(抵赖、抵赖)是帕累托最优的,因为偏离这个行动选择组合的任何其他行动选择组合都至少会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差。不难看出,“坦白”是任一犯罪嫌疑人的占优战略,而(坦白,坦白)是一个占优战略均衡。
博弈论,并不只是单纯的最优化或者是分析利益最大化。它考虑到得了人的心理,更符合实际,更贴近事实。给我们打开了另一种用来分析和解决我们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大门。
世界是有经纬线的棋盘,每一次选择,每一个行为从某种程度上都是一场博弈,只有善于博弈,乐于博弈,才能乐在其中,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