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英语七大题型命题特点与备考策略
中考英语七大题型命题特点与备考策略
宝鸡市教育局教研室 任军利
一、“听力理解” 命题与备考 听力材料范围包括:《英语课程标准》中《功能意念项目表》和《话题项目表》中的常见内容,例如:介绍、送别、感谢、邀请、祝贺、约会、就餐、看病、问路、购物、道歉、文娱体育等和中学生生活紧密的话题。例如:2007年北京课标卷听力试题。
听力理解录音稿设问特点:听力理解的材料多为口头材料,突出了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大多题目以问句形式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口语材料中最基本信息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听力测试题多以特殊疑问句的形式来设置。例如:What? How? Where? When? Who? Why? Which? Whose?等等。
二、“单项填空”命题与备考 主要考查语言知识,特别是语法、惯用法等。本题不再单纯考查学生对语法规则的识记,而是设置微型语境,置语法知识的考查于情景之中。例如:
1)--Would you like some _____?--No,thank you.I’m not hungry at all.(07年陕西省卷)A.tea B.water C.bread D.coffee 2)--Nancy, how long does it take to fly to Canada?--Sorry, I don’t know.But I can telephone my father to _____ it for you.A.do B.check C.catch D.find(07年江西省卷)3)---Tony, _____ you _____ smoking?--Yes.Drinking tea is my favorite now.(07年河南省卷)A.will;stop B.did;stop C.would;stop D.have;stopped 4)Look!The kite in the sky are in different _____.Some are big and some are small.(07年山东济宁卷)
A.sizes B.colors C.prices D.names
三、“完形填空” 命题与备考
根据全国2007年中考英语试题评价课题组的量化统计,多数试题在选材时考虑材料的教育性、趣味性或实用性。许多文章或体现了人世间的亲情、友情,或渗透着爱心、友善、真诚与关怀,或饱含人生哲理,催人奋进、给人自信,读后令人感动,使人深受启发。完形填空短文绝大多数是以叙事性为主的记叙文。这些文章的特点是:①生动幽默(例如:07年陕西省考题关于有惊无险拼命追车送还钱包的故事);②触及情感(例如:07年福建福州考题关于给年迈父母打电话总是连续拨两次的故事、06年四川成都考题关于母女情深的故事);③富含哲理(例如:07年四川成都考题通过拟人化的手法——钥匙了解锁的心,所以能顺利打开锁,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彼此了解)。
四、“阅读理解” 命题与备考
阅读理解的考查内容包括:①理解主旨和要义。②理解文章中的具体信息。③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④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⑤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例如,07年福建南平卷。阅读理解命题干扰选项设计特点:
①以偏概全,断章取义。命题者常常利用生活常识编造选项,把文中的一些事实细节当成文章的主旨,这些事实往往是正确的但不全面。
②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有时命题者会从文章中抽出一些原句,在细微处做些改动,因果倒置或把A的观点说成B的观点。
③用常规含义代替文中词义。有的词有一词多义现象,命题者常用一些常规词义来麻痹考生,唯一的办法是根据上下文推测其在特定语境下的含义。
④过度引申,扩大范围。有时一些干扰项虽然是文章推出的,但却被命题者借题发挥,大大超出文章范围。
五、“任务型阅读”命题与备考
任务型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是“阅读理解题”的另外一种方式,但比阅读理解容易,答案可直接在文中找到,不须转弯抹角。任务主要指在实际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订航班、订旅馆、交房租、买东西、借书、写通知、写电子邮件、制定计划等等。
填写表格型试题解题指导:首先通读全文,熟悉大意;然后仔细审读所给表格考查的内容。对于能直接从材料中找到的答案,可先将其填入表格,需要归纳总结的可再读一遍原材料后再确定答案。
六、“补全对话”命题与备考
根据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有下列趋势:
1.侧重考查在特定的对话情景中运用日常交际用语的能力。
2.内容上侧重考查以打电话、购物、看病、约会、问路等为主题的对话,辅以考查问候、介绍、告别、感谢、祝愿、请求允许、表示同意等日常交际用语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3.侧重上下文对照,考查捕捉关键词的能力。做补全对话题时,有时单看一句是得不出正确答案的,需要再阅读下句,甚至若干句后才有“茅塞顿开”之感。
4.侧重结合生活,考查利用常识解题的能力。看是否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常识,能否利用生活常识作出恰当的选择。
七、“书面表达” 命题与备考
书面表达题材的特点:①题材内容丰富,意义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如:07年江苏扬州卷;②素材是学生经历过或可能经历到的,便于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如:07年青海省卷;③命题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人文关怀。如:07年江西卷。请看陕西省2004-2007年试题:
▉记事。例如:陕西省2006年中考书面表达
你是一名中学生,你家隔壁住着一位老人,你打算为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请就此写一篇短文。短文的开头已给出,但不计入总词数。
▉写人。例如:陕西省2005年中考书面表达
请你参考图中的信息,写一篇关于你的同学获朋友的小短文。所给信息:Zhou Yi: 14;tall/short;thin/strong;kind;favorite sport;listen to music;read books„
▉写信。例1:陕西省2007年中考书面表达
你的美国笔友Tonny想学汉语来到了北京,请给他写一封信,告诉他如何学习汉语。
例2:陕西省2004年中考书面表达
假如你叫张强。请根据下面美国朋友Bob的来信内容,结合你自己的情况写一篇语言连惯、符合逻辑的英文回信。
如何美化语言?如:以Sam’s first time to a zoo为题目写的作文:
第一遍: 言之有物,切中题意。不漏要点写的作文;
第二遍: 语言准确多样, 运用得体。增加时间状语(Early in the morning, for the first time.At middy, after that, At five o’clock)后的作文;
第三遍: 逻辑清楚,体现整体性。增加表达感情的句子(It was so exciting.We really had fun.It was amazing.I really had a good time and it was a nice thing to remember.)后的作文:
Sam’s first time to a zoo I went to the zoo in Beijing with my class when I was ten.Early in the morning, we traveled to Beijing by bus.I can remember seeing an elephant for the first time.It was so exciting.At middy, we ate our lunch in a park near the zoo.We really had fun.After that We visited the snakes and crocodiles.It was amazing.At five o’clock, we got on the bus and we drove home.I really had a good time and it was a nice thing to remember.
第二篇:2014年安徽省中考语文备考策略与命题趋势
2011年安徽省中考语文备考策略与命题趋势
一.一点感悟——
关注中考,更关注三年语文教学!
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关注命题,更关注教学行为!
二.2011年安徽省中考语文备考策略
一、课标引路吃透考纲关注变化
二、研究考题分析答卷了解特点
三、掌握技巧明晰考点预测方向
三 2011年安徽省中考语文命题趋势
(一)稳中有变,涵盖广泛。
2010年的中考语文试题结构沿袭了08、09年风格,十分稳定,但是内容与题型设计又与08、09存在一些变化。结构还分为“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大板块,结构简约,题量适当,设计科学。“语文综合实践”继承了06年的一些风格,与近些年明显不同。试题紧扣新课标和《安徽省学业考试纲要》,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基本能力,突出主干知识和核心能力的考查。没有偏题、怪题。
(二)聚焦基础,突出语言运用。
(三)整体阅读,凸显理解、品味
2010年试题中的阅读理解部分采取了“议论文+散文 +文言文”的格局,做到了文体兼顾,选文不晦涩,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但现代文阅读的10道题,大多集中在整体感知、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上,且语言品味题有一定难度,若不能够做到多角度缜密思考,就会眼高手低,导致大意失荆州。文言文依旧是比较阅读,材料分别是《醉翁亭记》的第2段和《岳阳楼记》的第4段(2005年中考也考过这两文选段的比较,只是05年选的是《岳阳楼记》的第2段。),考题传统,只要平时复习到位得分简单。
(四)贴近生活,注重个性化表达
2010年作文是半命题形式,“不会变的是”。题目朴实无华,审题难度不大,人人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但是如果不能够注意把作文“重心”放在“不变”上,大写“变”,那就容易偏题。如果不能够将题目补充成为具有个性化的题目也容易流于平淡,与人雷同。如果不能够注意选取典型的、“唯我心中有”的材料进行细节刻画就写不出真情实感从而以情动人。
因此在后期的复习以及今后的作文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要重视训练的序列性,舍得在作文过程上花时间,重视学生构思,立意,列提纲,作文的反复修改。要注重每一个学生作文质的变化,而不只是一篇篇作文量的增加。
作文复习
从2002-2010年中考作文的发展变化,预测2011年中考作文的流行趋势,我们推测2011年安徽中考作文在内容上更富有人文性、民主性,更贴近社会、关注生活,使学生有事可写,引导学生有悟可感:感悟学习生活,感悟自然美景,感悟生活的馈赠,感悟遭遇的失败,感悟心理的变化,感悟民族的希望等等。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情感源于生活。
(一)命题形式
十一年作文题型:2000年是给材料命题作文;2001-2003连续三年是话题作文;2004半命题作文,2005年材料作文;2006年话题作文;2007年命题作文;2008半命题作文;2009年命题作文;2010年半命题作文。今年作文命题趋势:身边的人和事!
可能会出现的命题形式:①半命题作文。②材料+话题作文。③话题作文。④选题作文:二选一题去做。(有时高考作文形式可作为参考)
2在作文备考中,要广开生活之源,多写身边的人和事,才能留下真情,打动读者,打动阅卷老师。
(二)作文复习作文冲刺要点---
提高作文分值的“六个一”
1.一个含蓄、深刻的题目
2.一个精彩的开头
3.一个疏密有致的段落布局
4.一个优美的片段描写
5.一个完美的结尾
6.一个清爽的文面
常言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我们甚至可以让学生去了解或研究研究阅卷老师的心理,找准对策,取悦改卷人,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怎样对付阅卷老师的“快速阅卷法”?)
(三)作文“十忌”
1.忌误解话题:如“承诺”与“诚信”
2.忌主题平庸或消极
3.忌题材陈旧
4.忌文体杂糅:强化训练一种文体,比如记叙文(重在记叙文)(可加议论文)。
5.忌语言平淡:要有文采,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引用点\加点修辞)。
6.忌内容失真:比如编造美丽的谎言。
7.忌为新而新:如只重形式,不重内容。
8.忌写成诗歌(最好不写)。
9.忌字数不够:尽量把作文格写完,给人厚重、充实的感觉(前五年都要求不少于500字,结果写500字的学生得分较低,一般在700——800之间)。
10.忌书写潦草,卷面不整(卷面5分重点体现在作文上)。
(四)命题与训练---
作文命题正朝着“命题生活化,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热爱读书,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理解他人”的角度发展。
写作的内容在不断扩大,写作的题材从学校生活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写作的形式由单一走向多元化(后期还是力争让每位学生写好记叙文,能把人或事件完整地交代清楚)。
作文复习训练点的安排要明确,如:读题训练;结构、表达、感悟、语言、立意的训练;详略过度训练;开头结尾训练等。这些安排应该有严密的计划。
作文复习的训练过程:根据训练点的安排阅读范文,其次是归纳方法,再就是进行训练。
(五)考场作文技巧:一二三四五六口诀
一种体裁:记叙文
两个原则:真实才能动情。妙语才能煽情。
三字要求
稳:写好事,力求记叙文的六要素交代清楚,开头结尾注意点题,结尾处要点明中心,稳定的发挥好自己的写作水平。
细:中间插入环境描写和人物外貌、动作 心理描写,(侧面烘托、环境渲染、视
听触味觉描写)使文章细腻、动人。
精:最拿手的内容、最好看的字、最顺手的结构;(有新意的内容、漂亮的字、精心安排的结构、恰当的修辞。)
四个流程
审清题意
立好中心:明确自己想说什么,是喜欢还是厌恶?是快乐还是痛苦?是赞扬还是批
评?……用一句话写稿纸上。
选好材料:自己熟悉、能够写好的事。
写好提纲:
五项技巧
有一个灵活的头脑:
有一个可爱的脸蛋:书写工整、不得使用涂改液、不得随意修改,尤其是开头结尾和
段落的开头句。
有一双闪亮的眼睛:好的题目等于成功一半
有一身漂亮的衣装:材料(适合自己)、故事(布料)、结构(设计)、语言(花纹、色彩)
精美的饰品:倒叙、描写、引用开头(好发型);结尾:议论反问式、哲理深思式、名
言点睛式、联想做梦式;名言名句做恰当的点缀(钻石);景物描写渲
染(如梦的纱巾)。
六个大忌
一忌潦草涂改:书写干净、千万不能连文题都改,只改明显的错别字,能不改就不该。二忌过长过短:字数要足,但不能超出作文纸。
三忌开头议论:不如开门见山、直接点题,能来点环境描写,就先来点描写。
四忌分段太少:4~6段最好。
五忌文不对题
六忌选材太俗:别总是玩啊、猫啊狗啊……
考场作文得高分的“八个一”
1.一个好的写作心态
有的考生作文时唯恐写不完,略作思考便慌忙提笔,一挥而就,这样的作文难以做到文质兼美。实践证明:40分钟内完成600字的文章是没有问题的。面对话题,成功的心态便是自信。镇定自如,才会激情投入,激活思维,展示自己的最佳水平。
考场作文得高分的“八个一”
2.一个清爽的文面
因为阅卷时间紧,任务重,潦草的卷面难以赢得评卷老师的好感。书写规范,文面整洁,本身就是对阅卷老师的尊重。为此,既要写快,又要写好。即使字体不美观,也要尽最大的努力,切记字体要匀称,自不能太小,也不能占满格,更不能出格。
考场作文得高分的“八个一”
3.一个明确的中心
“文以载道”,考生应从所给的材料中,提炼出正确、新颖、深刻的观点,让此观点统摄全文,不少考生文体不分,只是简单地拼凑字数,废话过多,中心不突出,就会被阅卷老师判为“四不像”文章。
4.一个精彩的题目
“题好一点半文”。如果允许自拟题目,就不应放弃展示自己的机会。题目角度宁小勿大,语言凝练、含蓄、优美,力求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可用修辞、移用诗词入题。题目体现创新,设置悬念,让题目引人入胜。
5.一个新颖的形式
古人行文讲究“凤头”,开头要写的精彩。
开门见山、直接切题;写景状物,渲染气氛;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切忌开头云缠雾绕,洋洋洒洒几百字,仍不见内容与话题有关。
6.一个新颖的形式
考场作文,形式和内容同等重要。一个匠心独具的形式也会让阅卷者眼睛一亮,对眼前的作文增添几分好感。
比如,采用题记,揭开文章主旨;小标题,使内容简洁醒目;镜头回放,再现生活等。
形式创新,贵在“得体”。选用自己最娴熟的一种形式,切不可滥用,否则文不对体,会弄巧成拙。
7.一个优美的片段
集中笔力,写好一个片段:记叙文,可采用多种描写手法,如景物烘托,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手法,灵活运用修辞。
8.一个完美的结尾
结尾是最后的亮相,讲究艺术,让阅卷者完成最好印象的“定格”。照应开头,凸显主题;总结全文,画龙点睛;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第三篇:2011年安徽省中考语文备考策略与命题趋势
2011年安徽省中考语文备考策略与命题趋势
(讲座提纲)
一、课标引路 吃透考纲 关注变化
各学科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规定了该学科的课程目标(简称为“三维目标”),并清楚地描述了各方面的学习内容。从应考角度来说,对知识和技能的把握是最基本的。
《考试纲要》是课标的具体化,是中考命题的依据。
要比较今年和去年《考纲》的异同点,关注细微变化。充分发挥《考纲》的指导作用。
记住:不会变的是对中考考纲内容的考查!
只要我们语文教师牢牢把握《考纲》这个“宗”,以不变应万变,就能达到“以静制动”“处变不惊”的境界——此乃语文教师的最高境界!
二、研究考题 分析答卷 了解特点
研究考纲,最终要联系到具体的试卷,研究试卷有两方面的好处: 1.熟悉考点,了解题型,展望未来命题方向; 2.缩小范围,减轻压力,努力做到有效复习。
研究2010年安徽中考语文试卷,猜想2011年的试卷特点。
(一)稳中有变,涵盖广泛。
(二)聚焦基础,突出语言运用
(三)整体阅读,凸显理解、品味
(四)贴近生活,注重个性化表达
三、掌握技巧 明晰考点 预测方向
(一)古诗文默写:
范围:《课程标准》的规定,文言文16篇,古诗词34首。
依据:我省《2011年考试纲要》第一部分:语文积累的第7条指出:“准确背诵《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50篇优秀诗文的句、段、篇。”
命题预测:除诗词外,涉及到的古文是:
2005年——《论语》《陋室铭》(2分); 2006年——《爱莲说》(1分);
2007年——《论语》《鱼我所欲也》《岳阳楼记》占3分; 2008年——《论语》《桃花源记》《陋室铭》占3分;
2009年——《曹刿论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占2分; 2010年——《论语》《陋室铭》占2分
可以说,今年的默写也会有古文中的名句。因此,复习中不能只背默34首古诗,对16篇古文中的名句、重点句子也不能放过,不能只是口熟,要句句默写,一一过关。
预测2011年古诗文默写试题形式(必定是名句)1.连接式默写。2.理解性默写。3.主题式默写。
温馨提示: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不但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师生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二)课外读物
范围:去年的《考纲》推荐了8部文学名著作为考试内容:《水浒》、《西游记》、《繁星·春水》、《格列佛游记》、《安徒生童话》、《名人传》、《童年》《朝花夕拾》。
内容:按前几年考情,内容应涉及作家作品、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典型事件等。
形式:填空题型(05、09、10);简答题型(07、08、09);仿写题型;表格题型(06)。教学建议:给学生印制《水浒》《童年》以外的六部名著的基本内容及篇目表,在浏览的基础上让学生适当背诵并写准。
(三)综合性学习
●一定要了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到底是怎么回事。●一定要了解综合学习这种题是怎么考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课标如此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未重视,许多老师不引导,学生靠天收。当然,我不否认综合实践能力可以从平时的言行举止中积累,但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综合实践训练,一定能让学生遇题不慌。现在,综合性学习题备受到中考的关注,它以越来越灵活的方式出现在各地考卷上。
近年来“综合性学习”试题特点
1、生活性。
2、综合性。
3、实践性、探究性。
备考“综合性学习” 的策略: 重视平时的动手动脑和探究。
考前复习至关重要,“临阵磨枪,不亮也光”。
“综合性学习”中有可能涉及到语病的修改,复习时要让学生知道检查病句的方法,了解常见病句的类型。一般情况下,检查病句的方法有:
(1)审读法。(2)提取主干法。
常见的语病类型有:
(1)成分残缺(2)搭配不当(3)语序不对(4)前后不一致
(5)成分多余(6)误用虚词或关联词语(7)句式杂糅
(四)阅读类试题的复习(此与写作是重头戏)
近年考题回顾:
2006年现代文是一篇散文和一篇议论文;
2007年现代文是一篇散文和一篇科技说明文; 2008年两篇现代文阅读都是散文;
2009年现代文是一篇散文和一篇说明文; 2010年现代文是一篇散文和一篇议论文。
文言文阅读近年都是50篇优秀诗文篇目中的选文,考查内容基本稳定。
要想取得好成绩,要做到两点:
1、拓宽学生阅读面,培养学生浓浓的阅读兴趣。
2、加强阅读方法指导,给学生一个登山的手杖。
●叙述类
叙述类文章阅读三步曲:(1)阅读文章,整体感知;通读材料,思考并概括;基本内容、主旨,大致脉络层次。(2)审明题干,明确出处,再找原文相关段落:明白出题者考查的知识点及题型及答题技巧;选准段落,精读、分析、概括。
(3)整体分析,全面作答,分点表述:结合主旨,抓住关键词句,理清答题步骤,用术语分点做答。
预测2011中考叙述类考题类型可能有以下几种:
1.层次结构(考与不考都应关注,它是读文必备的能力)2.题目——题目的作用
3.概括——概括语段、事件、全文中心
4.分析——能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5.理解探究——探求人物产生某种性格、心理及行动的原因,或结合语境填写空缺的话。6.提炼——理解并能分析文中人物(特别是小说)的思想性格及分析人物形象。
7.赏析语言——能欣赏、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优美、精彩的语言,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8.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9.常用写作手法
10.体验感悟——对文章的内容(包括主旨)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谈自己的感受或启示。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三步曲:
阅读材料,明确对象及特点,理清脉络,; 审明题干,确定范围,找准信息点出处;
准确摘取,综合分析,准确全面分点作答(说明文尽量用文中的话作答)。
预测2011中考说明文考题类型在以下几种之内:
1.概括——概括选文(或选文中某一段)的说明对象,或给文章拟个标题。概括全文的说明内容,或某一段的段意。
2.提炼——给某事物下定义,或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
3.筛选——通过问答题的形式,考查分析摘录文中有关的重要信息能力。4.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每生所记不能少于6种)。
5.顺序——考查说明的顺序
如: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顺序有什么好处? 6.结构——分析文章(段)结构的特点 考察题型如:分析语段层次,分析某句、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等。
7.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8.语言——某个词语能否删去或调换,或自己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句子,并体会。
9.开放性试题——考查与选文有关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积累;考查学生对选文阅读后的感受、启发、体会。
●议论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三步曲----
第一步:通读材料,明确中心论点及大致结构。第二步:读题,审明题干,确定信息点出自哪段。第三步:准确摘取,综合分析,全面做答。
预测2011中考议论文考题类型可能有以下8种--1.论点——准确摘取或概括中心论点(即把握作者的观点)。2.结构——划分议论文的结构、层次
3.论证方法——辨析论证方法,理解其作用
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记住这四种即可)。4.分析——关键词语、关键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5.指代——“这些方面”、“这种情况”“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6.仿写——仿照所给出的句子再写一两句话(有可能放到第一部分考查)
7.拓展——补写能证明文中论点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谈自己的观点看法等。
●文言文阅读
2011年中考文言文考什么?
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词语;
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多在注释中,应要求学生背这些重要的注释);
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从字、词、句到内容理解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
附:历年中考考查的文言文篇目:
2000年——《出师表》
2001年——《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2002年——《曹刿论战》
2003年——《五柳先生传》《醉翁亭记》比较 2004年——《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韩愈
2005年——《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比较
2006年——《论语》(课改卷)【《桃花源记》 《醉翁亭记》(统一卷)】 2007年——《小石潭记》 《与朱元思书》比较 2008年——《送东阳马生序》
2009年——《鱼我所欲也》 《过零丁洋》比较 2010年——《醉翁亭记》《岳阳楼记》 比较
(五)作文(55分)作文在中考中有重要的意义。
作文分占试卷总分的40%(加卷面分),可以说是一个得分大户,占据语文考分的半壁江山。
要提高作文成绩,只有加强训练,掌握方法,熟能生巧,才能稳操胜券。
从2002-2010年中考作文的发展变化预测2011年中考作文的流行趋势,我们推测2011年安徽中考作文在内容上更富有人文性、民主性,更贴近社会、关注生活,使学生有事可写,引导学生有悟可感:感悟学习生活,感悟自然美景,感悟生活的馈赠,感悟遭遇的失败,感悟心理的变化,感悟民族的希望等等。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情感源于生活。
作文冲刺要点---
提高作文分值的“六个一”
1.一个含蓄、深刻的题目 2.一个精彩的开头
3.一个疏密有致的段落布局 4.一个优美的片段描写 5.一个完美的结尾 6.一个清爽的文面
作文“十忌”
1.忌误解话题:如“承诺”与“诚信” 2.忌主题平庸或消极 3.忌题材陈旧
4.忌文体杂糅:强化训练一种文体,比如记叙文(重在记叙文)(可加议论文)。5.忌语言平淡:要有文采,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引用点\加点修辞)。6.忌内容失真:比如编造美丽的谎言。
7.忌为新而新:如只重形式,不重内容。8.忌写成诗歌(最好不写)。
9.忌字数不够:尽量把作文格写完,给人厚重、充实的感觉(去年要求不少于500字,结果写500字的学生得分很低,一般在700--800之间)。
10.忌书写潦草,卷面不整(卷面5分重点体现在作文上)。
着重强调:加强写字训练,提高中考作文成绩!
中考语文,有条理、有层次、有针对性的复习十分关键。
虽然语文学科的考试内容广博而庞杂,但是也有一定的方法、规律可找、可循,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技巧、规律,老师们定会事半功倍。
第四篇:高考时政命题特点分析和时政热点备考策略
高考时政命题特点分析和时政热点备考策略
近年来,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已经由“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和“现实问题立意”。也就是说,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政治科教材的很多内容又都涉及时事政治,并且需要与时俱进。而时事政治又往往反映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因此,高考政治试题结合时事政治是理所当然和合情合理的。所以,我们平时的政治课教学,我们应对高考的政治课复习,都必须紧密联系时事政治。不管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自己的学习,都需要把政治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理解,结合起来研究,结合起来训练。
一、高考时事政治的命题特点
1.时事政治与教材知识密切结合。
既是时事政治的重点,又是教材的重点问题,往往是高考时事政治命题的重点。如2008年的简答题、分析说明题、论述题。
现在的高考试题无论是政治单科试题中还是综合试题中,都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重大时事。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学会运用所学原理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把所学知识与时政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分析思考,不仅仅是热点复习时候的事情,应该是经常性的工作。比如,中国举办奥运会,圆了百年梦想,我国运动健儿顽强拼搏,取得了突破性成绩,这是一个可以从多方面考查的热点问题。政治常识方面,本次奥运是有史以来参加国家和地区数目最多的奥运会,不但可分析得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两大主题”的观点,还可透视出“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这一理论知识。经济常识方面,举办奥运可以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生活与哲学方面,可分析出“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等原理,还可分析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文化生活方面,举办奥运会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2.重点关注国内重大时事政治。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越来越偏重于对国内热点问题的考查,而对国际热点考查较少。但这并不是说,国际热点就不要关注。
因此,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很多重大时事,我们都必须认真关注。如: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七号、我国取得抗震救灾伟大胜利、中共第十七届三中全会的
召开、全国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全球金融危机、二十国集团峰会、两岸三通问题等。
3.注重时事热点之间的相互联系。
各个时事热点不是孤立的,不能就事论事地理解和把握,有些热点问题共同反映了同一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可以将这些时政热点进行归类、整合,从而以一个典型的热点来统帅众多的热点,如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些都体现着社会发展趋势,体现着人民根本利益,并能统帅很多时政热点,对其学习,不但要明确其内容本身,而且要知其背景、原因、意义和影响。
4.不忽视多年来一直被关注的持续性热点。
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本与教材知识结合紧密的时政热点,更应关注那些长效的,有关我们的生存环境、国计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持续性热点。如,科学发展观、社会和谐问题、“三农”问题、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全球化、绿色GDP、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公民意识、对外开放的国策、国家统一、国家主权、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都是多年的热点,在高考中是“常考点”,只是在每年的高考中切入的角度有所变化。这些热点要多关注,复习时要注意这些持续性热点的时事背景。
5、时政热点试题可以是“一材多题”的客观性试题,也可以是对同一问题从多角度、多层面考察的主观性试题。
6、时政热点问题既可以直接切入也可以间接切入。
直接切入,即对于人们关注的重点、焦点问题直接命题,直接以这些问题作为试题的载体和考查目标,直接考查考生的了解、掌握情况。
间接切入考点,对于知识点的考查不易察觉,一般较为综合和间接地反映命题人的意图。由于政治学科在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理论素养的基础上,更为重视的是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除了对重大时事问题直接命题外,命题人常常会间接选取较为深层次的出题点,来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时政热点备考策略
1、夯实学科基础,提高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不是不要基础知识,也不是不要知识体系。考察时政热点问题,也不是不要基础知识。因此,我们在热点问题的复习中,必须时
刻不忘基础知识,千万不能脱离基础知识去搞热点。我们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和主干知识的考查范围,对相关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要融会贯通,要掌握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知识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切忌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同时要解决好知识的系统性问题,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树立学科知识体系。我们在体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可以提高对知识的掌握效率,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为分析和解答实际问题、热点问题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调动知识,是指在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是考生根据试题信息和要求对已储备知识的选择和提取。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就是知识的重组、迁移能力。只有夯实学科基础,特别是熟练掌握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把握知识的整体框架和内在联系,才能准确、灵活地调动和运用知识。
2.关注时政热点,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
高考命题所运用到的信息,往往很多都是时政热点信息。高考命题不回避热点问题,常常以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为题材,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我们对热点问题的分析,主要是要引导学生提高调动运用知识,判断、阐述、探究、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老师没有必要对每一个热点问题都做系统全面的分析,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我们可以提供材料信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讨论,我们也可以让他们自己去查找材料信息,再进行探究、讨论。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既要从一般意义上对热点进行分析,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又要结合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
热点问题并不需要我们去死记硬背,关键是学会分析思考,通过热点专题复习,降低高考试题的陌生度,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的信心。
我们平时在进行热点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通过热点问题的复习思考,提高自己的能力,养成分析思考的习惯,掌握分析热点问题的方法。
对于热点问题,我们分析思考的一般程序是:
(1)认真审题,包括审材料和审设问
要弄清材料共有几层意思,读懂每层的大意;要把审材料和审设问结合起来,从每层材料中概括出隐含的观点;要综合归纳出各个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思想;要弄清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要特别注意标题、首尾句,还要注意标点。要抓住设
问中的关键词、中心词、限定词;要弄清题目要求运用的知识范围;要弄清题目设问的具体要求,包括答题的方面、角度、范围等。
(2)确定论据,进行构思
要根据材料的中心观点、论点,回忆教材及时政中与此相联系的理论知识,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筛选,确定答题所要运用的理论知识;要在动笔前先在头脑中进行构思,明确答题的要点、层次,以确保条理清晰。
(3)真组织答案
要把基本理论准确表述出来;要把基本理论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用理论统帅材料,用材料说明理论;对材料的分析要把握本质;要注意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我们要把时政热点复习当成一个手段,通过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热点问题进行综合性解读,来达到提升能力、巩固知识的目的。
3.加强分析综合,提高解答时政热点问题的能力。
时政性选择题一般是直接以时政内容为切入点,题目和备选项都围绕这些主题设计,直接以这些问题作为试题的载体或考查目标,直接考查考生的了解、掌握情况。考生在解答时,要全面、认真地审题,弄清楚题意和题干的规定性,弄清每个选项本身是否正确,将其确定后再与题干相联系,区别共性和个性、可能与必然,选择与题干相吻合的选项即可。
时政类主观题一般要求结合材料组织答案,这就要求考生在解答过程中,先仔细阅读题目所给背景材料,边读边联想其可能涉及和考核的课本知识点,要开拓思路,注意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评价这一时政材料。有些时政题还会借助图表来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解答这类考题要先审读图表材料,包括审标题、图表和注释,标题往往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规定了材料论述的方向,是材料的中心意思,对我们审题和答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是有助于考生回答题目所问的图表反映了什么现象。所有的图表都是想通过对比来说明一件事、一些道理和原理。因此审图表的关键在于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有些考生在审图表题时,往往会忽视注解,这对正确地读懂图表十分不利,注释是图表类论述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通常是图表信
息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只有把标题、图表、注释三者综合起来考虑才能正确地理解材料所要表达的思想,轻松地回答问题。
论述题值得注意的是:①“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与“材料是怎样体现有关道理的”,两种问题的回答要求不同。前者是从个别到一般,后者是从一般到个别。“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所给材料如果只体现单一角度道理,回答时把道理说出来就行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针对多角度的复杂材料问“体现了什么道理”,通常要求在回答所体现的有关道理时也要结合对应的材料作简要说明。“材料是怎样体现有关道理”要求一定要把材料所体现的有关道理与相应材料结合起来回答,而不能离开材料简单罗列道理。②“几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现象(道理)”,与“几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道理)”,这两种问题的回答要求截然不同。前者要求对几则材料进行共同概括,而后者则要求必须就每一则材料分别加以说明;③“材料是怎样体现有关道理”与“结合材料(根据材料),说明我们应怎样„„”这两种问题的要求是根本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
大多数时政类论述题都是“材料在书外,观点在书中”,但也有极少数题目答案隐含在材料之中。真正熟练灵活地掌握时政题的答题技巧,还应该多练习、多总结、把握规律,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要做好政治主观性试题,特别是时政热点问题,必须做到“一扣三结合”:必须紧扣题目要求,必须结合教材,必须结合材料,必须结合时政。
4.正确掌握方向,精选好的复习资料。
每年政治高考所涉及的热点是十分广泛的,出题角度和设问方式也灵活多变。目前,时事复习资料也品类繁多,搞得学生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指导学生精心筛选,严格把关,挑选一种比较理想的资料,作为复习参考。选资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尽量选用正式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这种书的质量一般能得到保证。(2)资料不宜太厚。学生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在时政背景材料的了解上,关键是学会分析思考的方法。
(3)资料要有针对性和时效性。高三政治考前复习仍然要“回归书本,紧扣考点”,因此,所选用的复习资料也要体现这一要求,并且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点拨要富有科学性和启发性。
(4)政治高考对时事政治考查的要求是“内国内外重大时事”,这就要求我们买复习资料不宜过早。
第五篇:中考英语题型
中考英语改革:
听力25分,没有TF题,笔录要点五空十分。单选15分。完型填空10分。阅读理解4篇:包括2篇ABC题(含图表题),1篇回答问题,1篇摘录信息题。翻译文章10分。补全对话10(开放性题,答案多种)。作文10分
就听力和单选分值加大,TF题和单词题没有了。补全对话变易。但听力难了,特别是笔录要点占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