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会改变城市-对城市发展、更新、重大事件的因对策略

时间:2019-05-15 05:0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伦敦奥运会改变城市-对城市发展、更新、重大事件的因对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伦敦奥运会改变城市-对城市发展、更新、重大事件的因对策略》。

第一篇:伦敦奥运会改变城市-对城市发展、更新、重大事件的因对策略

伦敦用奥运改变城市

“在建造奥运场馆过程中,我们也拆除了很多 建筑,但这些被拆除的建筑,95%以上得到重新使用。” 英国伦敦奥运会筹建局可持续发展负责人理查德·杰克逊 说。

“绿色”不只是2012年第三十届伦敦奥运的核心理念,更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英国科技创新的体现。自申办奥运会之时,伦敦就明确提出,要借助奥运改变伦敦东区的面貌。从奥运主场馆“伦敦碗”的建造,到奥运期间 减少碳排放50%的豪言壮语,伦敦是否有实现它的目的?又是怎样改变着伦敦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伦敦奥运城市建设!

一、绿色奥运

1.伦敦奥运会希望世界记住你的绿色

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各届奥运会的筹办中,各国都朝着建设的大型化和现代化大步迈进,却较少考虑这些建设对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这给主办城市带来了一些不良后果,也直接影响了奥林匹克运动自身的发展。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国际奥委会和举办城市都开始重视环保问题,而后的数次奥运会都离不开“绿色”这个词,而“绿色”也是伦敦奥运会的核心理念,伦敦希望通过努力打造一届“最环保”奥运会,为实现这个“最绿色”的奥运梦想,在“伦敦碗”附近的大规模临时体育设施刮起了“绿旋风”。

场馆临时化是伦敦奥组委为打造绿色奥运而提出的一个新理念。与永久建筑不同的是,临时建筑要坚持可持续原则,考虑到国土面积、人口、经济状况、运动场馆赛后使用率等诸多因素,临时场馆对大赛来说,是最绿色、最省钱、最实用的高效选择,而临时场馆所体现的绿色和可持续建筑设计理念,无疑将成为伦敦奥运会更宝贵的遗产。

奥运会后,除了“伦敦碗”、游泳馆“海浪”以及巨型的轨道塔雕塑外,其余场馆要么“瘦身”改建,为周边社区所用;要么被彻底拆除。据“伦敦碗”设计项目负责人本?维克里介绍,奥运会结束后,“伦敦碗”在完成拆卸后将缩小2/3。同时顶部4层会被拆除,变成一个小型足球场。游泳馆“海浪”的设计师则为其设计了一对“翅膀”,这使原本只有2500个座位的“海浪”利用率大大提高,座位增加到了17500个。赛事结束后,“海浪”的“翅膀”将被移除,原有的3个泳道会被改为5个,对外开放。

不过,伦敦奥运会究竟有多“绿”?还是很令人怀疑。首先,在伦敦奥运会的合作伙伴中,就有大名鼎鼎的陶氏化学公司和英国石油公司,这两家公司最近几年被世人所熟知,都是因为其在环保方面的“斑斑劣迹”,与这样的企业成为合作伙伴,似乎是对“绿色奥运”的一个讽刺。当然,我们不能奢求尽善尽美,能做到让世人记住绿色就足够了。2.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为何主打“田园牌”

白色的农舍、褐色的茅草屋顶、绿色的灌木、黑色的水车,牛羊成群,农夫耕作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向世界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英伦田园风光图。

按常规,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大国,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展示给人们的应是现代工业文明和繁华的城市风光。但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偏偏主打“田园牌”。许多人认为这个开幕式不够大气,不够洋气。开幕式总导演丹尼·鲍尔说,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莎士比亚的悲喜剧《暴风雨》,讲述的是一个从工业化遗产中恢复生机的土地的故事。其实,这是对当代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反思。这是在告诉人们,城市化不是让人们生活在钢筋混凝土铸就的城市森林里,不是让人类远离大自然,不是不需要田园风光,更不是要消灭农田。

这些年,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高速发展的过程,其实也是耕地面积减少、田园风光逐渐消失的过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大中城市,离中心城区不远的地方,还能见到绿油油的稻田,还能听到树林中蝉鸣蛙叫。如今各地城市无限扩张,居住的城市越来越大,田园远离了我们,绿色远离了我们,江河湖泊也远离了我们。田园风光不仅在大城市消失了,在中小城镇如今也难寻觅。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强调,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保留乡村的田园风光。在新农村建设中,如果也是一味地强调向城市建设看齐,一味地建设大马路、大广场,把千百年来形成的风格各异的村庄,建设成“千村一面”,将承载了丰富文化、民俗风情的田园风光破坏殆尽,实在是一件劳民伤财、令人痛心的事。

实践证明,保护好田园风光,不仅是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也是保护耕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苏州市人大2011年立法将稻田纳入湿地保护范围,确定各地永久性水稻种植面积和区域,并明确城市建设和工业项目一律不得占用。据悉,稻田不仅能蓄水防洪、净化水质,而且具有很好的降温作用,一亩稻田的降温作用抵得上125台5匹的空调。这样既改善了城乡生态环境,也传承了苏州“鱼米之乡”的历史文化。再如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村注重保护江南田园风光,是全国闻名的“乡村里的都市”,这里小河绕着村居,稻田围着工厂,小鸟在绿树枝头欢鸣,现代民居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

早在1898年,英国著名城市规划师霍华德就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的环境污染、城市与农村相隔离的城市化弊病而提出“田园城市”理论,我国古代哲人也有“天人一体”的理念。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好城市和生态融合的关系,避免传统城市化割裂城市与田园的弊端,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城市与田园融合”。

3.伦敦:城市建设低碳先行

习惯了国内城市特别是大都市拥挤的车流、成片的绿地、污浊的空气,听惯了各地政府豪情万丈地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宣传,地方官员引以为傲的城镇化率,圈地卖地大搞开发的经济支柱财政基础,逐渐习以为常。前不久央视记者一番“深入调查”后,更是把菜价上涨归结为城市扩张挤占蔬菜种植面积。

但是在参观了伦敦低碳建设的相关展示、介绍后,感慨颇深。除了废旧资源的二次利用等国内耳熟能详的节能手段,其中与国内大行其道的城市建设最主要的区别有以下三个方面:

广设自行车高速通道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曾经的自行车王国集体将自行车弃之如敝屣,郁闷于超级拥堵与超高油价的纠结中。诸多大城市都成了堵城。而广州的调查报告称只有15%的人在使用单车,其中以月收入2500元以下的居民为主。而城市生活中自行车的日渐式微与城市基础建设中对自行车的漠视也不无关系。

国人追求生活舒适交通便利,更用拥堵与消耗、污染为“面子”买单,纷纷热衷于机动车辆购置为“四子”中的车子奋斗挣扎时,伦敦正在掀起一场交通方式变革,市长正将人民引导向自行车革命:市民可以从全市400个车辆停靠点任意租借车辆;每天全市自行车行驶量已达50万次且这一数据还在增加;市内有12个自行车高速通道,安全、快捷、连贯的道路可以使骑车人方便地从郊区到达市中心;计划通过引进10万辆电动车打造欧洲电动车中心。与之相对应的是:发达的伦敦市实际上90%的人们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只有44%的人有私家车;有私家车的人平常也很少使用。

都市内广植蔬菜

区别于国内的都市里绿地、花草的大力倡导和实施,以及对公用绿地种植的近乎严苛的管理,伦敦就是一个大菜园:它不断增加空地进行零食、蔬菜种植。伦敦市长提出的“都市种植”项目更是把这一趋势推向极致:到2012年,市内将新增2012个新的种植空间;屋顶、废弃建筑物工地、公园、被忽视的住宅角落都会被改造为社区菜园;内河航道提供免费的河边空地,而且利用驳船作为“流动菜园”;交通局也开发利用铁道两边空地作为菜园——而这在国内几乎不可想象。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市的大规模扩张不可避免地挤占蔬菜种植面积,这确实是菜价上涨的一个原因;而长途贩运伴随的成本增加、消耗增大也不容忽视——异地购物、长途运输的减少也是践行低碳的重要内容。这方面,伦敦有值得国内都市借鉴的地方。

限定区域内进行城市化

区别于国内城市的扩张甚至是摊大饼式的盲目扩张,伦敦市被环绕于广阔的乡村区间内,城市之间的分界线受到法律保护;所有城市开发和经济增长必须在现有城市覆盖区域内;要求对土地进行高度的集约化利用。

通过这些肤浅的参观可以发现,这些发达国家、发达都市的理念和我们的日常大力倡导、推进和引以为豪的数据、追求差别太大,但是鲜明的结果却会告诉你到底孰对孰错:通过一系列低碳行动,曾饱受工业化恶果以“雾都”闻名世界的伦敦,早已今非昔比,其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当多年以后资源枯竭时,留下的,将只有恶劣的生态环境。而环境治理空气改善的费用,又岂是现在以环境破坏为代价而取得的蝇头小利所能弥补的?

气候问题已成为国际共识,节能减排、践行低碳对于人均资源占有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我们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国外的低碳理念、技术、实践等,对我们的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4.揭秘伦敦奥运场馆 95%拆除建筑重利用

“绿色”不只是2012年第三十届伦敦奥运的核心理念,更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英国科技创新的体现。从奥运主场馆“伦敦碗”的建造,到奥运期间减少碳排放50%的豪言壮语,伦敦是否真的能够在7月27日至8月12日实现打造一届“最环保”奥运会的梦想?今天晚上,由省科协和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联合举办的科技咖啡馆活动中,伦敦大学学院环境可持续发展事务主管英国伦敦奥运会筹建局可持续发展负责人理查德•杰克逊分享了伦敦奥运场馆的低碳秘笈。

理查德•杰克逊说,自从2005年获得奥运会主办权之后,伦敦就打算打造一届最具有可持续性的奥运会。奥运会的选址在东伦敦地区,这个地区相对贫困,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政府希望通过举办奥运会来改善当地环境。

“在建造奥运场馆过程中,我们也拆除了很多建筑,但这些被拆除的建筑,95%以上得到重新使用。” 理查德•杰克逊说,奥运场馆建设中尽量使用轻质的材料以减少碳排放,比如碗状的奥运主场馆,是锁网状的轻质建筑结构,这种设计可以节约大概300吨的钢材。自行车运动场馆完全使用自然光来照明,也使用自然的方式来进行空气流通。游泳馆是两翼的,两翼的座位是临时安装的,通过安装这个两翼之后可容纳的观众是27000多人,奥运会之后,这两翼将会拆除。

在英国,垃圾填埋的费用特别高,理查德•杰克逊说,伦敦奥运很多设计就是减少垃圾的排放最小化,他们的办法是减少包装或者是不要包装,我们跟承包商达成协议,甚至说产品不需要任何包装。

二、伦敦·奥运建筑的“是”与“非” 1.伦敦奥运村规划建设的“是”与“非”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站3月9日发表题为《伦敦奥运村是与非》的文章,全文如下:

伦敦上一次举办奥运会是在1948年,当时运动员入住的是以前的军队医院、战俘营、学生公寓以及在里士满公园(Richmond Park)临时搭建的帐篷。今年的奥运会,17000名运动员届时看到的是一座戒备森严的城市。伦敦规模宏大的奥运村(Olympic Village)显得“不伦不类”。异常庄重的成片新建城区在伦敦东区低矮的平顶砖房面前,显得鹤立鸡群,将是奥运会留给伦敦市最有意义的一笔遗产。

建筑师与规划师几十年来孜孜以求的就是这样的在建规模与密度:一次性开发以确保营造出紧凑、连贯以及智能型的都市风格。从战后伦敦大规模住房建设计划结束后,统一规划一再证明行不通——自此,住建计划接连受挫导致国民心灰意冷,也就使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成为一句空话。

原先的宏伟蓝图是由弗莱彻-普里斯特(Fletcher Priest)、奥雅纳(Arup)以及园林设计事物所West 8为地产商联盛集团(Lend Lease)所设计,试图把伦敦市高档区划的规模与情调(稠密但又异常别致)复制至东区,但此举彻底失败了。相反,最终的结果却似部分移植了西班牙及瑞典的郊区——结实耐用的房屋、颇具品味的公共区域与设施以及耗资不菲的景区美化构筑的是一幅无可挑剔的现代城镇图景。由AHMM建筑事物所设计、用反现代主义的欢快风格围绕正中央的圆柱子的,是一所非常棒的学校,此外还规划了商场、街道、绿地以及市镇中心。然而不幸的是,整个中心区域被隔绝于大而丑的盒子式西田购物中心(Westfield)中,西田是欧洲最大的都市购物中心。

剔除掉商业街的韵味或许会让整个区域成为一座阿尔法城(Alphaville)——徒有其表,却无真正的都市活力。如今奥运村还正在建,今年还是奥运年(还未变成“遗产”传下去),所以很难判断最终情况会是如何。但这些高高的米色建筑却似造出了米黄色的深峡谷,即便建有阳台、庭院以及零星商店与植被,仍然很难把它视为功能齐全的繁华都市区。

虽说有如此多的异议,但奥运村很多东西还是让人赏心悦目。伦敦举办奥运会很少引发争议的是:若没有最后期限催促的话,如此大规模的城市基建不可能以这么快的速度一气呵成。窗户与墙的比例、全部公寓房的阳台须便于眺望、现浇混凝土板的材质板不能使用怪诞颜色与让人不齿的装修均为必须遵循的设计指导方针。通过委任诸多相对年轻(虽说相对来说也较为保险)的建筑师,打造出整体上环环相扣的楼宇群。有些颇似单调乏味的商务建筑,有些建筑则显得既庄重而又妙趣横生。

最标新立异的一幢建筑是由伦敦最低调的设计师尼亚尔?麦克洛宁(Niall McLaughlin)设计。通过电子扫描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的实物大理石,他用仿制埃尔金大理石(Elgin marbles)来装修外墙。一块块大理石绕整幢大楼而贴,浅浮雕则游走于轮廓之间,营造出某种动感与深度。设计简单的阳台(从钢筋混凝土可以辨出每一楼层)塑造出一种特别现代的审美情调——依稀让人想起1935年时的罗马城,这种对比总是会让人回想起(往往会招惹麻烦)当时法西斯统治时期的建筑风格。

不管外界的反应如何,这幢雄伟美观的大楼除了引发世人对大英博物馆把源于希腊的埃尔金大理石盗为己有的争论外,还诗意地唤起世人对起源于古希腊的奥运会的美好回忆;况且建此大楼适逢其时、其事于其地。

目前已建公寓2818套,未来还将建2000套。埃里克?帕里(Eric Parry)设计的中欧风格的公寓楼结实而又雅致。给颜色亮丽、风格抽象的前阳台惊鸿一抹极为罕见的颜色——由于预算削减导致无钱请人代工,所以只好由帕里自己动手刷。这幢大楼的圆角式拐角与厚实造型让人想起巴塞罗那城里结实耐用的公寓楼。奥运村中其它引人注目的楼宇包括DSDHA建筑事务所设计的14层漂亮公寓楼(其阳台棱角分明)、CF M?ller事务所设计的纯粹北欧风格的楼宇以及dRMM事务所设计的别致三层平顶楼。

设计街坊式建筑(perimeter block)是政府的硬性要求:公寓与住宅按对角线分割的格子形状排列、紧绕中央绿地而建,以强化其欧式建筑风格。这样规模的街坊式建筑正好填补了伦敦东区商厦的迅猛发展与一排排维多利亚风格的平顶房所造成的布局隔阂,这些商厦崛起于破烂不堪的后工业时代重建区,而维多利亚风格的平顶房则让周围的区域就象居民区。

但是,若把举办奥运村的遗产与其它大型活动的遗产相比较的话,则是好消息与坏消息并举。1851年举办大英博览会(Great Exhibition,即囊括南肯辛顿博物馆(South Kensington’s museums)、阿尔伯特音乐厅(the Albert Hall)、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等区域的阿尔伯特城(Albertopolis))以及一个世纪后举办的英国艺术节(Festival of Britain,留存了皇家节日音乐厅(the Festival Hall)以及最终建筑风格较为激进的南岸区建筑群(South Bank complex))遗留下来的公共设施让奥运会留给伦敦市民的这些遗产显得微不足道。或许与举办1908年奥运会而兴建的白城(White City)相比更为合适,这个区域至今仍是毫无起色、乱七八糟(大型超市西田并未在此开分店)。

奥运村项目去年由卡塔尔主权财富基金旗下的地亚尔房地产公司(Qatari Diar)与开发商德兰西(Delancey)以5.57亿英镑的价格共同竞得。此举让英国的纳税人多支付2.75亿英镑,用巨大的公共补贴金补助民营房企。奥运村项目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又集中体现了当前的社会趋势——利润私人化与损失社会化。

因为,正如不断自我发展的南肯辛顿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奥运村极好地映射了当前时代。也许奥运村仍会给人以戒备森严的感觉,也许它会在精气神方面渐渐融入伦敦城、成为其真正的组成部分,也许其网格块状布局的建筑风格会最终大行其道,并影响周围的大街小巷。老说伦敦是城中村云集之地。伦敦城发展成为由各个行政区与中心区组成的城市,行政区里的居民区摊大饼式地向四周发展,边缘地区呈低分化状态,而各个中心区的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伦敦这么发展是完全错误的。也许这座大面积、横空出世的非村落(奥运村)恰好提供了一个过渡。

1.伦敦奥运建筑引发全国争议 设计过于超前

2012年5月11日,伦敦奥运会标志建筑之一的“轨道塔”正式揭幕,至此,伦敦奥运会的建筑已基本完工。综观这些场馆,视觉上均极具冲击力、震撼力以及出人意表的匠心,但一些建筑的设计由于过于超前,争议不断,最典型的就是“轨道塔”之争。

这些建筑的另一个看点,就是奥运终于从炫耀走向实用,从铺张走向高效。在新建的14个建筑物中,大部分是临时的,所用建筑材料也考虑到循环再利用,能够容纳8万名观众的主场馆“伦敦碗”,有5万临时座位,赛后将变身只可容纳2.5万人的小型体育场,因为伦敦人坚信,节俭、实用、高效才是举办奥运的大趋势。

london1

是钢铁怪物还是公共艺术品

安赛乐米塔尔轨道塔 一向花钱谨慎又尊重民意的英国人到了奥运会这种大事上,仍然免不了要在眼球聚焦的地标建筑上做些文章,这就是轨道塔。它的设计者就是北京“大裤衩”的设计师,但这个钢铁怪物似乎一点也没有讨得英国民众的支持与欢心。

“当人们提到北京奥运会,马上会联想起‘鸟巢’,而提到伦敦奥运会,人们会想到什么呢?”这是2008年伦敦申奥成功之际,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对英国设计师和艺术家提出的一个问题。

很快,市长的倡议得到了40位艺术家的热烈回应。最后入围的3个创意方案中,英籍印度裔雕塑家安尼什·卡普尔的作品“轨道塔”最令人难忘,但争议也最大:其一因为它惊世骇俗的造型,扭曲的身体好似天津十八街麻花;其二因为它高昂的造价,耗费万吨钢铁的创意可一点也不环保。

一开始,似乎没有人认为这个造型大胆的钢铁怪物能够胜出,“到底什么样的建筑才能体现伦敦的奥运精神”?关于奥运“地标”的评选甚至引发了英国民众旷日持久的争论。

正当各方意见难分高下之际,2009年2月,伦敦市长约翰逊遇到了世界最大钢铁公司“安赛乐米塔尔”的老板拉克希米·米塔尔,便把在奥运主场旁兴建一座地标建筑的想法告诉了他,同为英籍印度裔的米塔尔看了安尼什·卡普尔的设计后,立刻被征服,“视觉上太让人震撼了”,他说,随即当场拍板投资。

2009年底,约翰逊代表伦敦市政府正式与安赛乐米塔尔公司签约。2010年3月31日,这座巨型公共雕塑正式更名为“安赛乐米塔尔轨道塔”,开始动工兴建。

2012年5月11日,总投资1910万英镑“安赛乐米塔尔轨道塔”在伦敦奥运会奥林匹克公园内正式揭幕。这座巨型雕塑物高115米,总共耗费了2000吨钢铁,如同人们预期的那样,视觉上极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周身满布的红色钢管以8字形缠绕在一起,使其看上去好像一个刺向天空的音符,过于怪诞的造型和重达千吨的身体,又让人以为是外星人丢弃在地球上的不明生物。事实上,要想让这么一座重达千吨的钢铁之躯作8字形缠绕,技术上的确存在相当的难度,看似断裂的空间节点让人很容易怀疑其结构的稳定性,会不会有崩塌坠落的危险?但其实,在建筑内部隐藏着一个牢固的三脚结构以支撑主体,且主轴和其他各部分缠绕的钢管都采用先进的参数化设计,每个扭曲的节点都经过计算机精确测算。

建成后的轨道塔将在奥运开幕时正式开放,并有望成为继主场馆伦敦碗之外的又一个标志性景点。游客们可有乘坐电梯来到位于塔内70米和80米处的观景平台上,俯瞰整个奥林匹克公园的美景,也可以一节节攀登455级的台阶,体验一下沿轨道登顶的感觉。

“轨道塔”后现代感十足,从方案公布那天起就争议不断,来自英国国内的投票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民众觉得它怪异、丑陋、像纠缠的肠子一样恶心,甚至有人说它“是两座起重机灾难性地撞在一起”。

伦敦市长约翰逊和投资建造者却对它自信满满,说:“埃菲尔铁塔开始修建时也遭到抗议(左拉就曾经说埃菲尔铁塔‘丑得离谱’),这个造价1900万英镑的奥运塔完全可以媲美埃菲尔甚至超越它,在建成后的20年内将给予公众无限的想像,并成为伦敦历史上最大的公共艺术品。”

三、伦敦·用奥运改变城市

伦敦奥运要做独一无二 借奥运改变城市东区面貌

在1908年和1948年两届奥运会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等待,英国第三次因举办奥运会令世界瞩目。

在筹备中,伦敦并没有提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这样的标志性口号,但务实的伦敦奥组委在实践中始终坚守自己的办赛理念,“不与北京比较,做独一无二的自己”。城市发展匠心独具

东区5年重生

体育盛会的举办,往往会给一个城市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自申办奥运会之时,伦敦就明确提出,要借助奥运改变伦敦东区的面貌。

伦敦东区是历史上的贫民区,在福尔摩斯眼中,雾都伦敦最危险的地方莫过于这里,流氓、小偷、混混儿云集。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严重的污染、恶劣的环境、陡然上升的失业率和犯罪率,使东区沦为伦敦灰暗的死角。

然而,筹备奥运会的数年间,东区已脱胎换骨。有数据显示,花在伦敦奥运会上的每一英镑中,就有75便士用于改善东伦敦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杂草般林立的电缆塔和废弃的工厂已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总面积20余万平方米的伦敦奥林匹克公园,这也是欧洲自维多利亚时代以来最大的公园。主体育场“伦敦碗”、游泳中心以及自行车馆8个场馆均位于其间,公园北部是宁静的绿色“养生区”,有翠鸟、水獭等数百物种栖息,公园的南部则是由一个个花园、商铺、餐馆和酒吧构成的惬意的休闲广场。

负责伦敦奥林匹克区遗产开发总体规划设计工作的埃莉诺·福赛特介绍,未来的15到20年,伦敦东区将产生巨大变化,一个具有国际意义的新城区将脱颖而出。围绕奥林匹克公园建成的新社区,将为这个区域提供3.5万平方米的新住宅和5万个新的工作岗位。东区将成为集娱乐、文化、休闲为一体的新的创意园区,进一步提升伦敦作为国际商贸中心的城市形象。

英国媒体称,借由举办奥运会,伦敦东区改建规划大幅提速,这一过程从25年缩短为5年。

场馆建设节俭朴素 注重赛后利用

伦敦在奥运场馆建设上仅投入24亿美元,不追求奢华气派而以实用为准。

本届奥运会共需34个比赛场馆,新建的只有14个,其中8个还是临时建筑,赛后将被拆除,而所有建材以及设备据说将移交给巴西,用于2016年奥运会。还有6个场馆,将作为公共设施,赛后向当地居民开放。

伦敦奥运会的主体育场“伦敦碗”,内部工程极为复杂。为能得到最充分利用,设计人员将2.5万个坐椅设计在碗底,外围架设一个可拆卸的轻质铁架,作为附加的5.5万个坐椅。奥运会后,“伦敦碗” 将拆除上面的4层,摇身变为一个小型足球场。此前,英超球队西汉姆联队击败热刺队获得“伦敦碗”的赛后拥有权。与其类似,奥运会游泳馆“海浪”也将在赛事结束后拆掉大部分座位,供民众使用。

伦敦奥运会 下注城市复兴

下个月在伦敦新的奥林匹克运动场,无数人的梦想将会实现或者破灭。在距离奥运场几百码的地方,商人Lance Forman正在追求属于自己的奥运梦想。

Lance Forman在伦敦东部主营家庭熏制水产品,他已经花费了150万欧元(230万美元)重建了一个工厂,正对着奥运场馆。他还增设了一家餐馆和可供娱乐的场地。

“我是在进行一场赌博,因为这里不可能成为下一次奥运会的场馆。”Lance Forman在这个月的早些时候说道。“我也不知道处于我这个位置,我将会成为世界的天才还是巨大的傻瓜”。

英国也在进行一场赌局。在赢得2012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的时候,伦敦就强调东部伦敦的再造,东部是伦敦最穷的区域。在增加了大致650万欧元之后,伦敦基本完场了奥运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伦敦还会花费数十亿欧元用于建设铁路,这条铁路连接了伦敦的富裕区和东部贫困区。当奥运会结束,还计划建设11000座住宅,能够创造8000个永久工作岗位。这是这些年最大的城市再造计划。

城市再造对于主办城市来说,没有什么新意。过去的奥运会已经表明实现目标并不容易。在2000年奥运会结束后的这些年,悉尼奥林匹克公园被认为中看不中用,在此之前,这里是娱乐、商业以及居民住宅的综合区域。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的很多场馆都被闲置。巴塞罗那是1992年奥运会主办城市,这为巴塞罗那落后的地区注入了新的生命,但是实现更广泛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创造,用了20年的时间。

奥林匹克对于城市再造是一种催化剂,但是花费的时间比人们想象的要长,Greg Clark说道,他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当地经济发展顾问,这是总部在巴黎的一家智囊机构。伦敦在场馆和基础建设上开局良好,他说道,但是要实现经济发展的本地化,就业以及医疗的提高,依然是一个挑战,这需要很多领导的支持和时间的推移。英国的决策者表示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过去奥运会举办中的一些问题,正在试图制定更好的长期计划。英国首相卡梅伦已经说过将把伦敦东部地区的振兴植入奥运会基因之中,奥运会75%的支出将会用于该区域的再生和改造。

“尽管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我已经明显意识到伦敦安全工作的来临”,卡梅伦在三月份访问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时说,“这是我们最大的挑战,也是我们最大的机会”。

伦敦的城市复兴计划能够持续二十年。目前挑战已经出现,在伦敦获得奥运会主办城市之后,7年已经过去,但是这里没有见到复兴的迹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双底衰退以及延续的欧债危机。这些都抑制了私人投资。与奥运会相关的工作机会的创造依然进展缓慢,在围绕着奥林匹克的公园的伦敦东部地区,失业率相比于伦敦其它地区依然较高。

伦敦东部紧靠泰晤士河北岸,处于城市的下游和顺风区。很久以前,这一区域主要是制革和牛油工业,气味刺鼻。经过几十年,这里成为移民的主要进入地点。在19世纪,它的码头装运大英帝国的货物。随后工业也开始慢慢起步。在二战期间,这一区域遭受炸弹的袭击。工业衰退,1960年开始,封闭的码头重新开始运行,工业才开始恢复。今天,混居着各种种族的这一地区忍受着高失业率、低技能劳工以及拥挤的房屋。

英国政府看到了通过奥运会刺激投资带动这一区域工业发展的道路,无论是政府投资还是私人投资。政府雄心勃勃的目标是通过提升伦敦东部的实力,以此实现东部和西部富裕区的平衡。

奥运会已经成为该地区实现升级的重要途径。新的奥林匹克公园有250英亩的开放区、有这个国家最为先进的体育设施以及一个奥运村,这些在奥运会之后将会变成为2800所住宅。

其他的一些主办城市在对于奥运会结束之后,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情,计划制定出现过错误。例如悉尼当局由于计划的不严密,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公共部门接收基础设施的时候没有完整的设计方案。连接中心城区交通的不畅阻碍了场馆的使用。当地的居民区和场地没有实现完全连接,居民认为这些场馆收费过高或者被独占。

英国政府在关于奥运会结束之后可能发生事情,制定了较为明确的计划。英国三年前就建立了专门针对“奥运遗产”的委员会。一些政府官员说其它的主办城市没有这样做过。

雅典、北京以及悉尼,所有已经使用完毕的奥运场馆,在奥运会结束之后都很少被使用或者基本不用。伦敦设计的奥运场馆可容纳的人数更少。

在奥运会期间,主场馆将会容纳8万观众,但是在奥运结束之后它的上层座位将会被撤销,仅仅留下25000个座位供音乐会或者体育赛事使用。伦敦奥运会也会使用一些临时的场馆,这些场馆可以被拆除或者另作他用。

奥运会结束之后,一些场馆会被用于水上中心、自行车场地以及网球或者曲棍球中心。为了确保这些设施能够被定期使用,当局誓言它们将会给周边居民带来实惠。奥运建设平衡伦敦各区发展差距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如果每个奥运申办城市,都得给自己的申办一个理由,那么伦敦的答案就是伦敦东区。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这里曾经一直是破旧的贫民区。

而这一次,伦敦将奥运会的主场馆建在了伦敦东区,想借奥运之力,为这一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带来充足燃料。那么,2012年伦敦奥运会,能否平衡伦敦市东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

从位于伦敦东区的白教堂地铁站走出来,那些代表着优雅和贵族气息的维多利亚式建筑全都没有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紧密相连的二战后建筑,人行道因为一个个用帆布搭起来的小摊变得拥挤无比,黝黑的面孔随处可见,他们拿着手机,急速地说着带有明显口音的英语。这里就是让人毛骨悚然的“开膛手杰克”曾经活动的地方。

伦敦东区居民:我刚刚来到伦敦时,这里是一个非常穷的地方,荒凉而且犯罪率也很高,但是这几年东区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这里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一个创意产业中心,一个令人激动和多姿多彩的地方,适合工作和生活。

伦敦东区在历史上就被看成是贫民区,在柯南·道尔笔下,雾都伦敦最危险之处,莫过于东区。东伦敦出过的最有名的人莫过于球星贝克汉姆,虽然小贝现在风光无限,可当初与出身富裕阶层的维多利亚结婚时,就曾被人嘲笑成“穷小子”。近些年来,随着一批年轻的新锐设计师把工作室搬到这里,这里迅速成为国际知名的艺术家聚集地。

设计师:作为年轻人来说,有机会秀出自己的设计,在东伦敦出售,真的很好。当我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不是很喜欢这个地方,这里看起来令人沮丧而且有点危险,但是现在大家都喜欢住在这里。

现在走在东伦敦的街头,很难体会当年的破败和危险。这里有世界上最先进的交通系统,地上轻轨所有列车都是无人驾驶,整个轻轨系统的40多个车站,只需少量工作人员定期维护检修。经过两年的绿化和建设,东伦敦已经脱胎换骨成一个崭新的住宅区,不仅保留生态湿地、种植近30万株植物,号称全欧洲最大购物中心也坐落在这一区,每天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潮。难怪有人说,奥运让东伦敦的建设至少提速了50年。来自中国的陈先生目睹了这里的变化,随即果断的决定在这一区买房。

陈先生:因为这一个区域相对西边来讲,它的升值空间会比较大,因为奥运会会把这里变得比较繁荣一点。

像伦敦的其他地区一样,花园、绿地、公园里,踢球、跑步或者是从事其它运动的人们随处可见,对于东区的变化,当地人普遍抱以正面的评价。

伦敦东区居民:伦敦能够赢得奥运主办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参与性,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运动中来。

伦敦东区居民:公园里开放了更多的运动场,经常看到人们在户外玩足球、橄榄球和网球,人们的运动热情肯定是越来越高了。

但是对于东区正在发生的变化,也有居民有着不同的想法。比如就有人指责政府“并没有完全兑现诺言”。政府曾经承诺在兴建场馆和奥运会配套设施时,东伦敦的市民们有被雇佣的优先机会,但事实情况是东伦敦人并没有被优先雇佣。奥组委方面还承诺,为弥补奥运带来的影响,会对东伦敦居民发放部分免费赠票,可现在很多人抱怨不仅没有得到赠票,甚至连买票都买不到。还有人抱怨出行受到奥运的影响而变得拥堵,大规模的场馆建设也破坏了这个地区的传统文化。对此,当地一位学者的话也许能代表很多居民的心声。

当地学者:东伦敦的历史是一部奋斗史,二战时期这里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片区域也经历了骚乱,它见证了和贫困有关的诸如毒品等等犯罪问题,伦敦奥运会已经做到很多,但对于东伦敦的人们,奥运会很难使他们满意,因为他们经历过很多。所以伦敦奥运会要做出些真正让人们信服的成绩来让人们记住它。

四、伦敦·给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奥运建筑背后的伦敦思维

很多人依然没有忘记上海世博会期间坐落在黄浦江畔的英国馆——“种子圣殿”。印象中,圣殿外壳上伸出的6万多根包含着种子的透明长杆仍在随风摆动,远望如一朵“蒲公英”。

如今,人们的注意力正在被伦敦奥运场馆的魅力所吸引。每次奥运会都是人类建筑史的一次进步与跨越,进步的是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跨越的则是建筑背后独特的设计理念。奥运建筑凝聚了人们对进步的向往,吸纳了主办国的文化精髓,创造建筑精品的同时,拓展了人们的思维边界,留下了体育之外的另一种美。(《半月谈》2012年第13期)

当地时间2012年7月25日,开幕式进行最后一次彩排,伦敦碗被灯光妆点分外撩人。

“场馆临时化”引领新风尚

伦敦奥林匹克公园内有主体育场“伦敦碗”、游泳馆、水球馆、篮球馆、自行车馆、小轮车馆、手球馆、曲棍球馆等8个比赛场馆。奥运会后,“伦敦碗”、游泳馆以及巨型的轨道塔雕塑将成为伦敦的地标性景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并为英国部分运动员提供一流的训练场地。其余场馆要么“瘦身”改建,为周边社区所用,要么彻底拆除。将被拆除的8个临时场馆,占到14个新建场馆的大半。伦敦奥运场馆群也因此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临时体育设施。

即使是作为伦敦奥运会主会场的“伦敦碗”也是半临时的体育场馆。因为场内8万个观众座位中只有2.5万个是永久座位,其余5.5万个坐椅将在奥运赛事后被拆除。不仅如此,“伦敦碗”整体设计十分灵活,场馆各部分功能都可以拆分,如馆内的卫生间、休息室和一些附属设施,都可以在赛后作为多种用途。

“伦敦碗”不远处的奥运会游泳馆“海浪”同样如此。“海浪”由英国知名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游泳馆造型主体是一大片曲线优美的海浪型屋顶,两旁连接“海浪”的则是两栋白色矩形建筑,就像一本翻开的书。令人奇怪的是,“海浪”竟然生出一双“翅膀”。原来,游泳馆是依靠这一双“翅膀”把座位从原本的2500个增加到1.75万个。奥运会后,“海浪”的翅膀将被拆除,馆内的3个大型泳池也将被划分成5个泳池,对公众开放。

拥有1.2万个座位的奥运倾斜自行车赛车馆,有多达50%的临时坐椅。赛事结束后,这里的赛车道将会进行适当改建,以便和其他的自行车道相结合,变身成为一座面向社会的自行车运动园;手球馆也会改头换面成为健身中心。

与这些场馆命运不同,同样壮观的篮球馆在赛事结束后将被完全拆除,从奥运公园内消失得无影无踪。拆下来的建筑材料将在其他适宜地点重新使用。也许正是为了将短暂的绽放演绎到极致,篮球馆在比赛中将施展“变身术”,让观众体验到一馆多用的妙处。

据了解,开赛后,篮球馆将举行奥运会及残奥会的篮球、手球、轮椅篮球和轮椅橄榄球等赛事。而篮球馆变身手球馆,铺装只要12个小时;从手球馆变身橄榄球馆同样耗时很短。不仅如此,篮球馆与自行车赛车馆、越野摩托车赛道共享部分配套设施,如接待区、餐饮区、安检区、废物管理区等,以便最大化地利用每一寸空间资源。伦敦奥组委经济灵活的设计思路由此可见一斑。

伦敦奥运规划给我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体系。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方面发展。四年一度的奥运会举世瞩目,2012伦敦奥运即将举行,奥运规划也就成了人们更加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下面我们就从比较北京奥运与伦敦奥运规划角度来看一下两国城市规划的差别。

2012年是伦敦第三次举办奥运会,前面两次是1908年(2008个运动员,22个国家参加110项目竞争),1948年(4104个运动员,59个国家参加136个项目竞争),2012将超过10,000运动员,200多国家参加300多项目竞争。先对比一下两个奥运规划的原则

北京奥运规划基本原则

需求导向

以奥运对科技的需求为出发点,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的三大理念,发掘、筛选、优化科技项目,为成功举办奥运提供技术保障和智力支撑。

集成创新

以“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集成北京、全国以及国际一流科技和智力资源,大胆创新,提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科技含量。

重点突破

针对举办奥运的若干“瓶颈”和焦点问题,重点安排一批重大项目和课题,建设一批奥运科技的标志性工程,并以此带动其它项目发展。

强化协调

建立多方参与、分工协作、高效运作的工作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强化部门间协调,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伦敦奥运会主要规划的原则

规划远景主要是在处理整个谷庄一个大范围的整体规划的计划原则:

藉由都市再生的诠释,使重心专注在社区的营造:

恢复河道:帮助地区独特性开发:提案试图重建一个人与河流及水道之间的动态关系。增加密度、弹性使用:现存的低强度地区将迁移到其它地区,加强原地区新的开发计划,增加建设住宅区、办公室和零售场所及优质的开放空间。

重新建立城市连接网络:建立战略性的交通基础设施为伦敦东部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在原来几乎没有内部的交通运输系统情形下,将把不同的地区重新连接在一起。

城市绿化:在东部地区公园和泰晤士河地区,整合公园与其它绿带为一体;利用水道和地形优势,将地区特色与水资源管理和环境生态系统融合;并鼓励绿色地区的动态使用。实现一个完整网络的绿化结构,并合并原有的开放空间、动植物栖息地实现多元化的地域层次。

地区再生:根据地区规划的开发计划,当地需要复杂的基础设施系统来处理基础建设和日常废弃物。开发引进新的革新系统提供新的生活品质;革新的生活模式,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活迈进。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新社区将拥有大幅提高的生活环境。目的在于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和视力残障者在内的各个层次的居民都能容易地与环境亲密接触。

第二篇:对城市人的发展的影响

对城市人的发展的影响

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能够促进举办城市树立起对外具有吸引力、感召力、回味力、亲情力,对内具有规范力、凝聚力、推动力、自豪感的良好城市形象,促进举办城市的改革 开放,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提升举办城市政府创新、高效、勤政、廉洁的个性化形象。体育 健儿们在赛场上表现出来的奋勇争先、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体育精神,进一步增强了全国 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热情,提高了我国人民集中力量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

1)生活质量

承办一个大型的体育赛事要求举办的城市具有齐全的体育设施,便利的交通,先进的通讯设备,稳定的社会政治,良好的治安秩序,畅通的有序交通,安全的赛场住地,漂亮的 城市建设,清新的空气环境,给运动员提供一个美丽、清洁、舒适的竞赛环境,给城市居民 提供一个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些条件无形中都提高了城市居民的 生活质量。

44.肖锋,黎冬梅,李鸿煊.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大都市的要求和产生的经济影响[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

报,2004,(4).2)人口素质

一个大型赛事能够被批准承办,这是对城市和市民的一份信任。为了这份责任,全市市 民的民心得到进一步集聚,共同的目标使大家拧成一股绳,以最大的热忱办好比赛。每位市 民是城市的灵魂,他们的文明程度、素质高低、能力大小直接与城市的形象与未来发展紧密 相连。随着社会的发展,开放、环保、公益的意识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可与推崇。市民的社 会责任心得以增强,人们为能给比赛出一份力而感到荣幸。从出租车、商场、酒吧、宾馆到 志愿者、医疗人员等等都希望以高质量的服务来迎接比赛,把自己与城市最美的一面展示给 来宾。

通过观看比赛使人们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使生活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多彩,同时 也推动了城市居民群众体育的开展。通过媒体对赛事的宣传,能更好地引起群众对体育的关 注,激发参加体育运动的欲望,使体育人口不断增加,为优秀运动队后备人才的培养和锻炼 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举办国际性重大体育赛事,对于扩大体育赛事所在地的公众效应,加强东道主国家市

民的凝聚力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良好的城市形象还有助于增强公众对政府的 信任,政府形象本身就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个勤政廉洁、公正高效的政府,通 过良好的城市形象,又可以进一步得到公众的支持和信任,这对改善政府和群众的关系,最 大限度地激发全体市民维护城市形象和建设发展城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 义。

第三篇:流动人口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

流动人口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国家对流动人口控制政策的放松,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流动人口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反过来又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中国流动人口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具有重要意义。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成为城市生产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城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流动人口对城市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本文主要分析流动人口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流动人口城市化形成原因利弊分析建议与对策

城市流动人口,是指非城市常住户口而暂住或滞留在城市的人口。近二三十年以来,中国城市流动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这些人中有学生群体,工人群体,可更多的是一类被我们成为“农民工”的群体,他们是现在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主要组成因素。最为城市流动人口的主力军,农民工群体为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与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

一、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城市流动人口现状可以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情况:第一,流动人口规模大,一些城市流动人口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常往人口;第二,经济性流动人口比重高,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形成了大规模的“民工湖”;第三,人口流动周期长,流动人口在城市的滞留时间普遍加长;第四,经济发达城市流动人口增长幅度较大,且流动人口的构成日趋多样化。

二、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形成对城市流动人口的形成原因有多种理论视角,如二元经济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供需理论同化理论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推拉理论”。推拉理论是研究流动人口和移民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口迁移和移民搬迁的原因是人们可以通过搬迁改善生活条件。于是,在流入地中那些使移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中那些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就成为推力。人口迁移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当然,以往的研究也提出,流入地和流出地各自都有推和拉两种因素,即流入地和流出地都同时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力;此外,在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还有中间障碍因素,比如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会对流动产生影响。

三、流动人口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流动人口的涌入对城市以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流动人口的积极影响。

第一,流动人口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流动人口的增 加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人才资源,他们参与到城市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和第三产业等经济领域的发展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以这些流动人口为媒介,先进的知识技术工具,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优良的工作制度传入城市,为城市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的涌入使深圳一夜崛起并不断发展为今天的国际大都市,就是最好的例证.同时,流动人口本身构成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形成庞大的购买力.在城市中生活,流动人口的衣食住行无疑都要依靠城市供给.这必将有效拉动内需,促进城市相关行业的发 展,进而带动城市经济腾飞.第二,流动人口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文化效益.城市是文化的大熔炉,城市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各种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流动人口在进入城市的同时,也将各个地方的特色文化带入城市.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 不同地域的习俗,方言,文艺形式等在城市中相互交织,汇聚,使城市的文化氛围更趋多元, 自由, 为新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广阔深厚的土壤.同时,流动人口所具有的流动性,还使其在离开城市之后,成为传播城市文化的天然使者,不断扩大城市的文化影响.第三,流动人口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社会效益.显然可见,没有稳定的 社会环境,就没有城市的健康发展.统计表明,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已达2.5亿之巨,不计其数的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来源得不到稳定的保障.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维护社会稳定的当务之急.而城市中流动人口的增加在满足了城市发展需要的同时,也为农村待业人口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由此可见,流动人口的增加在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家庭收入等方面, 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城市的社会效益, 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流动人口的消极影响

第一, 给城市当中的环境带来了很多不利之处。大量的人口意味着大量的生活垃圾,要处理这些垃圾需要很完善的垃圾处理系统以及管理人员,目前很多城市还不具备这一条件。另外,由于与城市中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差异,他们不能很好的适应,随地吐痰,乱仍纸屑的现象都是屡禁不止,给生活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第二, 以男性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对农村地区造成了农村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它使中国农村人口的老化速度快于城市.虽然由 于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这一老化的影响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并不表现在农 村男性年轻劳动力的短缺上,但会较突出地表现在农村老年人的供养问题上.另一方面, 有些地方大量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特别是举家流动,造成了农村土地抛荒的现象.这些流出的农民既不愿割断他们与土地的联系纽带,又无力从事生产经营, 从而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三, 流动人口包括他们中的学龄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进一步加重了城市住房和交通, 电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和卫生设施的负担, 如不能逐步加以解决, 水, 不仅流动人口衣,食,住,行,医疗以及他们的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基本权益和合理要求不能得到维护和满足,而且还会形成私搭乱建的“棚户区”, 加剧交通堵 塞和水电供应紧张,破坏环境卫生, 形成新的文盲, 从而造成流动人口与常住 人口之间的矛盾,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第四, 少数的城市流动人口特别是一些无固定工作,无固定收入,无固定住 所的流动人口, 给城市的社会治安和计划生育带来一定的问题和隐患.今天不少城市的流动人口犯罪比重逐年上升, 计划外生育时有发现.考虑到流动人口男性多,年轻人多,育龄者多的特点, 我们必须十分重视防止其犯罪和超计划生育的问题。

四、建议与对策

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条件, 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明确合理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积极解决城市流动人口问题的重要意义, 将这项工作切实列入国家和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需要改变迄今在宏观经济发展目标中缺乏这方面要求的不合理状况.应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确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目标和速度, 转移的渠道和措施以及实现转移的支撑条件.第二, 积极扶持和引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并将其与有条件, 有潜力的小城镇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农村内部的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外部的劳动力转移统一 起来, 使之成为今后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口迁移流动的主渠道.第三,合理引导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合理调节人口流动的总量,结构和速度,组织好流动前,流动中和流动后的全程服务,降低流动成本,维护流动人口的正当权益,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第四, 深化城乡改革, 进行制度创新, 主动适应未来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第四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的血管·排水设施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都加快了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城市更美好、更快捷方便的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随着中小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看到城市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与现阶段对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仍然还存在着差距,城市基础设施还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是近几年出现的“城市内涝”“城中看海”的现象,严重威胁着城市的发展。回顾最近几年,暴雨似乎频频光临北京:2004年“7·10”城区暴雨,2011年“6·23”城区特大暴雨,2011年“7·24”密云、平谷山区特大暴雨„„每一次都造成巨大损失。为什么会频繁出现这种严重危害人身安全财产损失的事件呢?为什么大量雨水会囤积在市区排不出去?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字】基础设施城市发展城市内涝排水设施

一.城市内涝形成的原因

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损失惨重。不仅北京,近年来,长沙、武汉、杭州、西安等国内许多城市均因暴雨频发内涝。对暴雨我们已能提前预报、提前准备,为何还会给城市带来巨大损失?城市内涝是否成了大城市的通病?我们知道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发生变化,大气环流出现异常,造成了异常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发生的复杂局面,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频次、强度有增多、增强的趋势。城市自身也具有“放大”气象灾害的作用。研究显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由于人类活动密集,城市下垫面(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和地貌的改变,会使城市局地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使城市气象灾害打上人类活动的印迹。城市干岛、湿岛、热岛效应的存在,都与此有密切关联。暴雨洪涝是城市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在城市高层建筑集中区,热岛环流有利于城市上空的热对流发展,容易引发暴雨。此外,城市上空排放的大量污染物,有利于凝结核的形成,可能使城区降水量比郊区更多一些。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使现在道路工程建设越来越好,原来的土路都变成了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水泥路面,每当遇到暴雨,整个城市的渗透性也就变差了,雨水无法渗透下去,雨水大量在道路聚集,形成局部内涝。加上城市绿地的面积被住宅用地占据而越来越少,导致绿地所具备的滞水作用也减弱了,所以城市内涝变得更加严重。

城市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大量人口的聚集肯定会带来大量的生活垃圾,城市又是工业聚集区,同时也会带来大量工业垃圾,不管是生活垃圾还是工业垃圾如果管理不善,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造成垃圾乱丢,遇到下雨,随水流动,飘到雨水出水口堵塞,造成排水不畅。有时雨水排泄口被当作为垃圾口,有的居民将垃圾杂物倒入雨水排泄口,因为管理不善,雨水口内的杂物得不到及时清理,遇到雨势较大的天气,雨水不能正常泄入排水管沟,由此造成地面局部积水,慢慢发展成全城内涝。所以在城市发展中,不能仅仅只把经济发展作为唯一指标,还要努力去教育提高普通百姓的文化精神素质,是他们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爱护身边的环境,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会成为发展最快、经济增长最迅速、最美丽的家园。

二城市内涝造成的严重后果

7月21日,北京发生的特大暴雨,降雨总量之多、强降雨历时之长、局部雨势之强大都是历史罕见,成为北京市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暴雨过程导致北京受灾面积160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90万人,1万多辆汽车受损,据初步统计全市经济损失近百亿元[1]。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市资产和人口高度集中,在基础设施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承受自然灾害的脆弱性也在不断增大,也就是说,同样的暴雨天气,在今天造成的影响可能要比10年前更广泛。因为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已经成为了一个发展迅速,市区规模巨大,人口超过2000万的国际大都市,人口大量聚集,市区基础设施严重超负荷,在面临自然灾害的时候,排水设施承载力超过上限,所以在同样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现在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肯定弱于10年以前。城市内涝不止只发生在北京,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对国内351个城市排涝能力的专项调研显示,2008年—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在发生过内涝的城市中,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2]。经过这一场暴雨也让我们看到北京城市建设中让人尴尬的一面,地面上的现代化设施让人目不暇接,而地下保障的基础设施却脆弱得不堪一击。当一个个下水井盖被雨水顶起来,甚至形成喷泉奇观时,我们知道,北京的排水系统已经严重和城市发展脱节了。事实上,最近几年北京几乎年年都会出现内涝。当然,对北京的排水系统进行全面改进绝非一日之功,但是要有关部门重视,只要下决心尽快去做,很多问题是可以得到改进的。

三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

(1)近年来城市内涝呈现发生范围广、积水深度大、滞水时间长的特点,这直接反映出目前城市排水管网覆盖率、设施排涝能力偏低等问题。北京市近10年来,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一倍,但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却没有跟上,排水管网系统早已不堪重负,城市基础设施中的排水管道系统成为衡量城市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指标。我国在建国初期,城市的排水系统,大都沿用苏联的理念,与欧美和日本的地下廊道式不同,当时的中国综合国力落后,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在此基础上我国的设计注重节约,旨在解决眼前的问题。而苏联地处高寒地区、降水量小,俄联邦的降水偏少,年平均降水量为530毫米。山地的降水量一般比平原多,降水量最充沛的北高加索地区高达2500毫米。从俄罗斯平原到东西伯利亚,年降水量从500-700毫米降到200-300毫米。平原的中部地带,以北纬60°附近降水量为最大,往南降水量逐渐递减。冬季,俄罗斯全境普遍降雪,积雪期和积雪的厚度随纬度的不同而变化。在西伯利亚苔原北部,全年有260天积雪。根据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可以看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为东南多、西北少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大巴山和淮河一线以南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北方仅长白山局部地区可达到1000毫米左右)其中华南沿海、云南南部、西藏东南部以及东南丘陵许多地区还可超过1500-2000毫米。我国最多雨的地方是台湾基隆南侧的火烧寮其年平均降水量高达6558毫米。东超大兴安岭西到中尼边境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把我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部分西北部年降水量均小于400毫米其中内蒙古、宁夏及其以西的西北内陆地区降水量均在200毫以下柴达木、吐鲁番和塔果木等盆地年降水量均在25-50毫米以下吐鲁番分地中的托克逊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对于我国来说,东南沿海地区是人口密集、城市规模较大、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沿海地区水陆交通便利,面向海洋容易接受境外的信息、技术劳动力丰富,劳动力素质高,科技水平高,市场广阔。对于这样身处如此优势的地区,城市的发展必定一日千里,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此密集的降水对于排水设施的要求势必更高。大部分老城区建设初期都采用前苏联的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排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当时没有认识到中国和前苏联的气候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的不同点,没有因地制宜的建设适合中国城市的排水基础设施,当时是全盘仿照前苏联的排水设计,以至于在现在每逢雨势较大或者较集中时,城市内涝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了,以前设计建造的排水设施已经不符合现在城市发展要求,甚至制约着城市的发展,沿用的苏联的排水设计理念,给我们国家遗留下严重的祸根,这是城市基础设施中的排水设施系统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2)其次,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长,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地面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竖立起来,城市中的绿化面积越来越少,房屋、水泥道路与日俱增,硬化地区面积大量增加,但是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却因建设经费等原因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节奏。城市建设档次提高了,排水设施还依然沿用几十年一贯制的标准和做法;有的城市道路建成了,而排水设施还未配套;有的城市排水设施已列入建设规划,但很不受重视,项目经常受到排挤,久久不能实施;有的城市降低规划排水系统标准,仅解决当下面临的短期问题,不考虑未来的城市发展是不适应现在的排水设施程度。导致排水系统滞后于城市发展,不匹配城市建设水平,不适应特殊气象条件,已是较为普遍的问题。在城市发生的内涝中,老城区往往是受涝的重灾区。由于大部分城市的老城区仍在使用早年建设的排水管道系统,这些管道当年的设计标准和建设标准都比较低,管沟规格小、雨水口少、管道破损淤塞严重,排水能力大打折扣,在遭遇强降雨时就不堪重负,再加上地面坑洼,雨水泄流路径不畅,很容易形成成片积水。让没有看过大海的人体验了一把在城市中看海的乐趣,这并不是一句玩笑话,如果让这种现象得不到有效的遏制,让城市排水设施发展跟不上城市建设的速度,我们或许以后就会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所以建设适应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排水设施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这是导致排水设施滞后的又一因素。

(3)再次,政府作为一个城市的头脑,在城市建设中要发挥积极作用,正确引导和规划建设,不能只打造面子工程,而在城市建设中“重地上,轻地下”,[3]我们的北京城不可谓不迅速,它正以“摊大饼”的方式向郊区快速扩张,宽阔的环路、立交桥和巨型社区出现在曾经的远郊区,但城市规划者并未提供有效配套的基础设施,更不用说规划建设超前于城市化的地下排水管网,往往把城市中必须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基础设施工程做的完美无缺,对于人们看不到的地下工程一般都不按照正确规定来完成,老管网更新不及时,新管网铺设时被“瘦身”,在铺设排水管道时不按规定建设,由于资金有限,有时明知道该区域汇水面积大,应该安装600毫米管径的管线,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安装了400毫米的管径管线[4],由此导致城市排水不畅,积水路难行,这就成为城市中的顽疾,所以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无比重要。政府这个大脑在城市建设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不仅仅要合理规划城市的结构布局,还要有预见性,能在城市建设中将可能遇到的所有极端的因素考虑进去,尤其是在建设排水设施时,能够从气候、地形、地貌等多方面考虑,确保做到所有设施在投入使用时能禁得起严峻考验,所以政府在这方面一定要把好这关。对于现在来说,目前建设好的硬件设施现在更换已经来不及了,但是我们可以记住眼前的经验和教训,在未来城市排水设施建设中,确保做到按照规定合理建设。

四 城市内涝整治方法及排水设施建设意见 城市内涝虽然主要由气候系统主导,人力是无法做出完全有效的改变,但是当雨水落在地面上我们就可以很多方法来处理,我国虽然是一个幅员辽阔、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但是我国水资源确是十分缺乏,如果能够合理的利用这些降水,我国水资源匮乏的现象将会得到有效的缓解。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一下法国巴黎在整治城市内涝的经验,巴黎的雨水和废水通过净化站进行处理,处理过的水一部分排到郊外河流或直接流入塞纳河,另一部分则通过非饮用水管道循环使用,可以用来灌溉农田,水资源水质达标的水还可以用于娱乐设施,像水上乐园,游泳池。上天赐予我们的水资源我们决不能浪费,尽管它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只要我们能够合理的利用,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5]。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中的排水系统已经难以承受现代城市发展的节奏,以北京市为例,目前北京市有的地区依然沿用明代修建的排水设施,年代久远,排水能力落后,导致在7月21日,发生了61年以来特大暴雨灾害,形成严重的城市内涝,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北京城市排水能力是按照一年到三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建设。面对公众压力,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有关方面对城市排水设施系统进行了调研、追踪、讨论,意识到城市内涝,不仅是城市排水系统能解决的问题,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从规划、建设、运营等层面以及应急各项保障制度方面,互相衔接,多种措施并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希望将最低排水标准从最低一年提高到最低三年,达到三到五年一遇的标准。这不仅需要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还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实践[6]。现在已经不可能拆除以前的旧的排水设施,重新设计建设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新的排水设施,但是我相信只要政府能下得了决心想解决排水设施的问题,我们城市内涝的情况一定就能得到实际有效的解决。

尽管彻底的设计修建新的适合现代城市发展节奏的排水设施在短期内是无法完成的,但是在灾害来临之前,我们可以在软件方面做得更好,比如及时预警,比如在积水较多的路段暂停收费而让车辆行驶更畅通,比如开放公共避难场所帮助回不了家的人,或者延长公共交通的服务时间等等。

五 总结

每遇暴雨袭城,人们喜欢引用法国伟大的文学家雨果那句名言:“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在此,我也引用一下这句名言,下水道作为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自有城市以来,就受到城市规划者的重视,人们愿意把智慧和资金优先投入到城市下水道系统的规划和建设之中,但中国地方政府似乎并没有动力在“良心工程”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投资,这导致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与严重滞后的城市地下排水设施建设之间巨大的反差。即使是北京这样的首都城市,虽然排水管网的建设力度号称位居全国前列,成绩显著,但是糟糕的下水道状况在遇到类似去年和今年这样的暴雨天气时,依然会备受打击。在我国城市地下排水设施建设的主要因素并不是资金压力,而是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地下空间更多的留给了电力、电信、以及地铁等直接关系到GDP的公共设施,留给下水道的空间很狭小[7]。但是在一个发展的城市中,GDP是提高上去了,但是如果想到每当有大雨来临之时,我们就要生活在被水淹没得城市时,谁还愿意在这里居住。所以我希望,我们中国的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面能够做到平衡发展,合理建设,让市民住在一个更加舒适和安全的城市,对于中国城市的管理者们来说,需要的不仅仅是治理方案,更需要对城市负责任的态度。别让我们历史悠久的北京古城,败在一场场大雨中。

参考文献:

[1]唐黎明《从北京内涝看城市系统的危机》 战略观察 第310期 [2]朱思诚任希岩《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思考》2011年11月17日 [3]张鸿《必须改变整体思路“重地上、轻地下”是城市建设通病》 《今日观察》评论员

[4]《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318—2000)[5]《国外治理城市内涝的一些好方法》来源:百度文库 [6]张际达《排水官网进入全升级时代》 [7]王强来源:纽约时报中文网

第五篇:沈阳城市群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沈阳城市群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园艺11-1 110344106 尹柯壅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群的形成和扩张是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并在城市化进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城市群和沈阳城市群对城市发展起的作用来概括说明中国城市群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群;沈阳;城市发展;作用

Abstract As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increased, the formation and expansion of the city agglomer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urbanization, and they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The essay agglomeration and city agglomeration in Shenyang city development through research to outline the role of city agglomeration effect on city development in China.Key words

city agglomeration;Shenyang;city development;affect

城市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一种经济社会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域空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大规模推进,这种地域空间的结构、功能和地理尺度在集聚与扩散机制的交互作用下不断发生演进,从而出现了从城乡对立向城乡融合的转变、从各城镇独立发展向相互依赖发展的转变,进而在一些地理环境条件优越的地区形成了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密集且相互联系密切的城市群。研究中国城市群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对优化我国城市体系和地域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城市群

1.城市群的概念

城市群是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城市群最早是由法国城市学家戈特曼1957年命名的,他在其著名论文《Mega—lopolis))中研究了美国东北沿海地区由一连串的大都市区聚合形成的连绵逶迤的大城市经济地区,把这种巨大的城市空间形态用原意为巨大的城邦的希腊词“Megalopolis”来命名。戈氏在当时就预言,城市群是城市化高级阶段的产物,若干都市区的空间聚集是城市化成熟地区城市地域体系组织形式演进的趋向,在20世纪和21世纪初将成为人类高级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最早出现城市群的是美国东部大西洋沿岸,之后,欧美各发达国家许多地区都形成城市群。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达、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也出现了向城市群发展的趋势。[11] 2城市群的形成 2.1区位条件

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貌及土壤植被等方面。区位条件是城市群形成的基础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为城市群的形成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广袤的腹地市场;良好的自然条件为陆路交通和航行(主要对港口)提供了便利,也为农业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为城市化的发展准备了区位条件。

2.2交通通讯条件

交通通讯条件既是城市群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城市群发展的必然结果。交通运输和信息产业的高度发达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发达的通讯条件为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城市群与全国乃至全球的联系以及资金、信息、物资和人口等的汇流提供了技术支撑。

2.3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

城市群不仅是新技术、新产业的培养器,同时也是新技术、新产业推动的结果。因为新技术的产生是新产业形成的前提,而新产业的产生和主导产业的演替、产业结构的转换决定了城市区域经济的自我增长和自我发展能力,构成了决定城市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在一个区域中,城市之间、城市与地区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特定功能,它们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或大系统。1+1>2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即部分组成系统后,超过原来部分之和的力量。

3.城市群的功能

3.1城市群可以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城市群的整体发展使单个城市的发展更加完善。“城市群的内聚力表现为城市群所具有的吸纳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能力。城市群的发展演化中,凝结了广大地

[5]区范围内的文化、科技、教育力量,强化了城市群的内聚力”。“国际性城市群能够克服单个国际性城市在资源、幅员等方面的水足,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调整资源配置,实现共同[6]增长”。“事实证明,城市群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运,通过‘发展极’的特殊功能可向周围地区扩散,而在这种传播与扩散中,所有的信息、物质流等都处在一个[8]增值的循环之中”。

每个城市的发展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必须与外部发生经济联系。城市群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是各城市之问关系越来越密切的过程。发达的交通条件使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加速,从而使城市群内各城市能够摆脱自身资源的有限和市场不足的弊端得以更好地发展。一个内部经济发展协调的城市群可以使地理位置、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不同的各等级的城市承担不同的经济功能,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单个城市无法达到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益。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凡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高。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广州、深圳地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中,上海、广州和深圳经济之所以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这三个城市都位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区域的整体力最对单个城市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3.2.城市群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载体 城市群作为区域最发达的地区,是先进生产力水平的代表,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大连在辽宁带状城市群中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就是发挥大连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龙头作用,千方百计地在各个领域为辽宁带状城市群搞好服务,为辽宁带状城市群的经济振兴创造条件”[7]。“城市群是联接国内与海外的枢纽,是国家对外经济技术联系的通道。城市群是我国在21世纪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城市经济框架的试验区,是制度创新的源地。城市群是我国科技发展领先区域,是21世纪中国新兴产业的重要发展基地。沿海城市群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主导

[8] 地位说明,它们将起着带动中国整体走向繁荣的作用,是21世纪中国发展的火车头。”从全球看,目前世界上著名的城市群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如: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和五大湖地区城市群,日本关西地区城市群,英国中部城市群和德国中部城市群等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能有较快和较高层次的经济发展.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一地区的城市群结构正在形成”。城市群是其所处区域内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最具活力、潜力最大的地区,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载体。

3.3.城市群具有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

城市群都强调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京津两个大城市拥有强大的综合经济实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强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大连要通过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产业的发展,不断优化辽宁带状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增长极的构建使中心城市有了支撑点、扩散点 ”。“构建大西安经济圈,发挥西安在陕西及陆桥经济带上中心城市的作用,带动并促进陕西经济发展”。城市群的辐射力包括两个阶段:在城市群发展的初期,其辐射力表现为单个城市的扩散,由市区延伸至郊区,核心是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用地的外延扩展。在城市群发展的高级阶段,城市间的各种联系(人、财、物和信息)加强,形成区域城市群的网状辐射,以交通线为纽带。中心城市的规模扩大,作用增强,城市群内部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数量增加,城市间的联系密度增大。二.沈阳城市群

1沈阳市群的概况

沈阳城市群,又称沈阳经济区,是指辽宁中部以沈阳为中心的特大城市群,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八个城市。人口2500多万。近年来沈阳经济区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一体化的形态和特征日益凸现;是中国主要的重工业发展基地之一,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域和辽宁省的经济核心地带,是世界上特别是东北亚地区少有的都市密集区,更是我国最重要、最具发展潜质的经济区之一。

2沈阳城市群的发展定位 2.1 沈阳

沈阳市的发展定位为辽宁省会。发展目标是成为以创新为主导、生态为特色、立足沈阳经济区、面向东北、辐射东北亚的集商务商贸、金融服务、文化行政、休闲宜居为一体的生态城市核心区,成为中心城市新都心.2.2 鞍山

鞍山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钢铁工业城市,中国第一钢铁工业城市,有“共和国钢都”的美誉,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鞍山整体经济有较大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钢铁为主,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

2.3 抚顺

全国十大工业城市之一,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随着60年代大庆油田的开发,抚顺的石油加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逐步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加工基地。经过50多年的建设,抚顺已经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形成了以石化、煤炭、冶金、化工、机械等五大行业为主的工业体,以国有大型企业为骨干的城市工业城市,集中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产业

2.4 本溪

本溪是我国主要的钢铁生产基地和原材料工业基地之一。矿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随着沈阳经济区的发展,目前逐渐由重工业基地转变为重视轻工业、高科技、侧重旅游资源的现代化城市。

2.5 营口

是环渤海经济圈以及东北亚地区最具发展竞争力的现代化港口城市之一,是中国传统轻纺工业基地和新兴的冶金石化装备制造工业基地,全市工业门类齐全,产业结构合理,正逐渐成为轻工制造业基地与港口旅游城市。

2.6 阜新

矿产资源丰富,是重要的原料产地。阜新被确定为国家液压装备产业化基地、全国首家“承接转移· 中国制革示范基地”、中国北方家具研发制造基地和国家特色铸造产业集群试点市。至今阜新仍是重要的矿产基地和工业基地。

2.7 辽阳

辽阳市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包括石油化纤、轻工、纺织、冶金、化学、机械、电子、建筑材料、能源、医药和食品加工等十几个主要行业。同时也是农业发达的“粮仓”。

2.8 铁岭

是粮食主产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新兴的煤电能源之城。[11] 3沈阳城市群的影响和作用

当前,辽宁经济实力居全国第7位,GDP年增速处于中等水平。沈阳经济区中八个城市在通信、环境整治、市场、旅游、工农业、社会事业等方面一体化已初见成效,沈阳作为中心城市也迅速发展,但整体上沈阳经济区在交通等方面还略显不足。

3.1沈阳城市群现状

沈阳城市群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工业基地,自然资源丰富,工业门类齐全,经济基础雄厚,是国家重要的原材料工业、重大装备制造业和重大国防战略产业基地。近年来,由于体制转轨等因素,沈阳城市群发展出现了一系列老工业基地问题。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沈阳城市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辽宁中部城市群是以沈阳为中心,通过中心城市沈阳的经济辐射和吸引,与周围经济社会活动联系紧密的地区,形成了“区域经济共同体”发展趋势。其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是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区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一体化的形态和特征日益凸现,是中国主要的重工业发展基地之一,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域和辽宁省的经济核心地带,是世界上特别是东北亚地区少有的都市密集区,更是我国最重要、最具发展潜质的经济区之一。

在辽宁省政府6日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长陈政高表示,国务院批准沈阳经济区进行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旨在使沈阳经济区在重点领域和环节的改革上,大胆探索,率先突破,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带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为全国范围内建立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3.2沈阳城市群优势

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毗邻渤海,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日照丰富;地势自北向南,由东向西倾斜,适宜农业生产及港口发展。

交通方面已初步形成以沈阳为中心,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合,沟通全省和全国的交通运输网络框架。该区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国际航空港、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四通八达的高等级公路网,拥有7500万吨以上吞吐量的港口,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产业方面一是经济区都市密集,是全国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二是重工业基础雄厚,专业分工趋于合理,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基地,是我国北方最大石化工业基地、国家级精细化工和催化剂生产基地;三是产业互补性和关联性强,经济区重化工产业框架形成之初就是以产业关联性而打造的,具有矿山→能源→冶金→机械装备的产业发展链条;四是经济区科教发达、人才济济,拥有普通高等学校39所,占全省高校总数的57%;五是经济区资源富集,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和水资源。

3.3沈阳城市群的作用

沈阳经济区的建设以沈阳为增长极,尤其强化了沈阳中心城区的带动作用,加快了沈抚同城化和沈本一体化进程,积极引导辽阳灯塔地区与沈阳浑南新区的对接,同时沈阳北部新区的建设带动了沈铁工业走廊的发展。

营口将被建设成为沈阳城市群的海上物流门户和临港工业基地。以港口为依托,建设服务辽中、辐射东北地区的现代物流基地和现代化大型海港城市;同时,积极发展临港工业,承接城市群内沈阳、鞍山等城市的产业转移,打造辽宁沿海(临港重化工)产业基地,推进辽中城市群由内陆向沿海的空间扩展。此外,实现营口中心城区向鲅鱼圈的转移。

沈阳城市群内部空间协调发展与合理对接,实现了人口、产业、经济、社会、城镇、资源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围绕装备制造、钢铁、石油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等推进了城市群内部产业结构的重构与转移,并且在快速交通体系、信息网络、生态环境整治等领域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完善城市群合作和协调机制,加快制定城市群协调发展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

加快了沈阳巨型城市区和营口海上门户城市的发展,对沈抚本都市区、鞍辽都市区、营口都市区和铁岭都市区的发展起协调作用,扶持了桃仙空港、灯塔市、辽中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对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城乡规划建设的统筹起到极大作用。[10]

对于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来说,除八市本身产业化发展的贡献外,一方面要加快中心城市沈阳的发展,完善城市功能,调整结构,实现产业开放,提升对周边城市的辅射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合理协调七市的产业类型转变与经济体系发展。这样才能更快更好的构建以沈阳巨型城市区为核心的人居环境友好型城市群。

参考文献 1.胡序威,周一星.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OO0. 2.姚士谋.中国城市群.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

3.上海正大研究所.长江边的中国—— 大上海国际都市圈建设与国家发展战略.北京:学林出版社,2003.

4.许经勇,任柏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理性思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4). 5.薛东前等 城市群形成演化的背景条件分析.城市地域与研究,2000(12)

6.周玲强等 三角洲国际性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O00(3)7.刘昌阳 大连在辽宁带状城市群发展中的龙头作用研究 财经问题研究.1998(9)8.赵永革 论中国都市连绵区的形和发展的意义.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2)9.苏雪串 中国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在城市化中的作用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4(2)10.辽宁省中部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2 11.百度百科等网上内容

下载伦敦奥运会改变城市-对城市发展、更新、重大事件的因对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伦敦奥运会改变城市-对城市发展、更新、重大事件的因对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策略1

    【据新华社北京9月7日电】(记者张建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有关负责人7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在整合现有资源基础上,按市场规则和自愿原则联合重组,通过......

    对城市邻里关系的感想

    对城市邻里关系的感想 无论是住在城市还是农村,时时刻刻要面对邻里关系,有些人重视邻里关系,有些人则漠视,有些人为邻里关系而感到困惑,更有些人因为邻里关系而怒不可遏。 “远......

    对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载体,更是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实现自我教育提高的有效途径,它即有......

    对南京城市的分析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及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不仅孕育了长江的文明,也催生了南京这座江南城市。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山川秀美,古迹......

    对某城市的考察报告

    对某城市的考察报告xx地处苏鲁交界,现阶段的开发以北部和临沂接壤处为主。到目前为止,待开发优质土地5000亩,砂山地2700亩,此处水资源丰沛,掘地三尺即可有水,田间地头,到处都可以看......

    高铁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

    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 ——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 20100512129 10资源(1)班 路邯淞 摘要:高速铁路的发展对城市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分析高铁系......

    天津地理区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学 号:09150206 城市地理学 天津地理区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日期: 2013 年4 月3 日 学班成指 生姓名 级 绩 王晨 09城市规划二班 李雪梅 导教师 建筑学院 2013年4 月3日......

    城市滨水区 工业废弃地 改造与更新 策略

    城市滨水区论文:南京浦口滨水货场废弃地的改造与更新设计研究 【中文摘要】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技术、运输方式和生活、工作方式的转变,使城市发生了改组的趋势,城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