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手势礼仪教学说课稿52
手势礼仪教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荀子也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仪课程是我们职业学校的特色课程,旨在通过对各种礼仪的学习,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质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篇《手势礼仪》即是我校礼仪课中的一课。《手势礼仪》这节课首先讲到手势在交流与表达个人情感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次讲到各种手势所表达的不同含义,最后讲到由于存在区域性差异,在与人交流过程中应该慎用手势语言。整堂课主要通过学习在社会交往中如何恰当使用手势与人交流,表达观点,来培养学生处事得体有分寸的能力。对教材的处理 由于10级为一年级新生,他们对日常礼仪的概念都十分淡薄,因此不能直接教授与专业相关的专业礼仪知识,必须建立在日常礼仪的基础上,因此此部分的内容并未完全按书教授,而是穿插了很多其他教科书和其它信息渠道搜集来的资料,先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手势,然后才转到工作中去,与科目挂钩。
二、学情分析
大多数的学生对课程比较感兴趣,因为涉及到个人妆容、气质、素养等各方面的进步和提升,对他们今后在工作中的言行举止也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学生比较投入。同时,大部分学生对所使用的多种教学方式也比较感兴趣,对于课堂中自身的参与非常喜爱。
因此,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手段是情景教学,同时使用多媒体课件,并通过此种手段来令学生对知识点迅速从“理解”转换到“使用”中去。
三、目标定位
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知道手势语言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重要性,学会并熟练掌握恰当的手势语言。(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借助手势语言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通过课前对有关资料的搜集查阅过程,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己与他人、自己与集体、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自尊同时尊重他人优秀品质。
2、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知道手势语言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重要性,学会并熟练掌握恰当的手势语言。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借助手势语言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及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尊同时尊重他人优秀品质。
3、教学难点 学会并熟练掌握恰当的手势语言。能借助手势语言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4、教学准备 各种手势的示意图(最好是一组解释各种手势含义的动画课件);投影仪;一组含有手势语言的多种场景的音像资料(可以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交流时常用的手势;正式社交场合常见的手势;特殊情况下,比如请求帮助、搭车等场合使用的手势等)。
四、教学流程
1、整体设计 礼仪教育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德育要回归生活的教育思想,这节课主要以学生原有经验为基础,在解析教材的同时穿插学生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再开展“模拟生活场景”的活动,训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整堂课以学生讨论,分析为主,教师适当引导为辅。安排“创设情境——共享资料——实践运用——反思总结”这几个步骤。以体现德育来源生活,又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
2、环节设计(1)情境导入假象导入:在异国他乡,遇到语言障碍,借助手势进行交流。通过假象,让学生明白,手势语言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说说,手势语言除了在无法进行语言交流的情况下起到促进理解的作用外,还有哪些作用。
(2)解析教材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小结出:手势语言能够表达微妙复杂的情感,促进了人们彼此间的交流,但还要注意手势应使用得体,了解有些手势在使用时应注意区域和各国不同习惯,不可以乱用。因为各地习俗迥异,相同的手势表达的意思,不仅有所不同,而且有的大相径庭。如在某些国家认为竖起大拇指、其余四指蜷曲表示称赞夸奖,但澳大利亚则认为竖起大拇指,尤其是横向伸出大拇指是一种污辱;英国人跷起大拇指是拦车要求搭车的意思。用大拇指和食指构成一个圆圈,其他三指伸直,就是“OK”的手势,这一手势在欧洲表示赞扬和允诺的意思,特别在青年学生中广为流行。然而在法国南部、希腊、撒丁岛等地,它的意思恰好相反,在巴西,人们打“OK”这个手势表示的是“肛门”。阿拉伯人用两个小手指拉在一起表示断交,吉卜赛人掸去肩上的尘土表示你快滚开。由此不难看出,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手势语言”,千姿百态的手势语言,饱含着人类无比丰富的情感。它虽然不像有声语言那样实用,但在人际交往中能起到有声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相反,当我们忽视手势礼仪的正确使用时,在日常生活中某些不雅的行为举止常常会令人极为反感,严重影响交际风度和自我形象,应特别注意避免。如当众搔头皮、掏耳朵、抠鼻孔、剔牙、咬指甲、剜眼屎、搓泥垢等,餐桌上更应注意这些不雅行为。这样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3)共享资料 学生通过学习教材,了解到一些常见手势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各种关于手势语言的资料。要求学生一边解说,一边示范。这个过程是我们的重点。示范分析,而后以合作、探究辅之。学生在示范,模仿的过程中,同时去讨论分析这种手势在日常生活中,在正式的社交场合中是否得体?是否在任何地方都是得体有礼的?是否使用得次数越多就越显得有礼?这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分析后,引导得出:实际交际过程中,一切手势语都应考虑时间、地点、对象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讨论,我们在遵循这些规则背后的道德准则,即: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一切。这个环节,主要开展小组、大组讨论的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进行小型辩论,让学生在充分的说辩中能深刻体会教材所要表达的重点——手势语言在交际过程中很重要,但要使用得体。这一环节中,学生是主体,但仍需教师适时引导。
[说明] 讨论、辩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但由于这个环节有着很大的随机性,实时性,所以教师必须时刻注意铺陈、引导。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有的放矢。
(4)实践运用 理论终究要在实践中检验。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师生,生生互动的活动,模拟出现实生活中的不同场景,比如:课堂上,教师应该如何恰当使用手势;在向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应该注意避免出现哪些手势;客人来访,作为主人应该在接待过程中使用怎样的手势;在马路这边招呼对面的熟人应该用什么手势等等。目的是希望通过这些真实存在于生活中的场景再现,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并熟练运用恰当的手势语,从而达到处事得当,彬彬有礼的境界。
[说明] 这个环节的互动,以学生自选场景,自由组合,小组实践为主。教师可以在巡视的基础上,选出优秀组进行大组交流,共同评议。这个环节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
(5)反思总结 让学生小结,通过这堂礼仪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在这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最后可以推荐欣赏一些关于手势礼仪的名人名言,语言学家总结的关于手势的常用词,还有一些关于手势由来的趣闻轶事等,以增进学生的见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礼仪,展现个人礼仪素养的兴趣。
五、后记
播下行为的种子,可以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可以收获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就会收获一生的命运。老师只有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才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第二篇:手势礼仪
课题:手势礼仪 课型:新授 教 学 目 标 :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运用手势礼仪的事项,学会举手致意和握手礼,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讲授 思考 记忆 实践
3.情感态度和价 值 观: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人形象,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从而提高自信心。教学重点:
1、运用手势的注意事项
2、举手致意与握手礼的运用 教学难点: 在生活中优雅地运用手势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1课时
教 学 过程
一、学习新课
(一)运用手势的注意事项
不同的手势,表达不同的含义。那么我们在运用手势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1是注意区域性差异。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手势的含义也有很多差别,甚至同一手势表达的含义也不相同。所以,手势的运用只有合乎规范,才不至于无事生非。
(1)掌心向下的招手动作,在中国主要是招呼别人过来,在美国是叫狗过来。
(2)翘起大拇指,一般都表示顺利或夸奖别人。但也有很多例外,在美国和欧洲部分地区,表示要搭车,在德国表示数字“1”,在日本表示“5”,在澳大利亚就表示骂人“他妈的”。与别人谈话时将拇指翘起来反向指向第三者,即以拇指指腹的反面指向除交谈对象外的另一人,是对第三者的嘲讽。
(3)OK手势。拇指、食指相接成环形,其余三指伸直,掌心向外。OK手势源于美国,在美国表示“同意”、“顺利”、“很好”的意思;而法国表示“零”或“毫无价值”;在日本是表示“钱”;在泰国它表示“没问题”;在巴西是表示粗俗下流。
(4)V形手势。这种手势是二战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首先使用的,现在已传遍世界,是表示“胜利”。如果掌心向内,就变成骂人的手势了。
2是手势宜少不宜多。
手势宜少不宜多。多余的手势,会给人留下装腔作势、缺乏涵养的感觉。
3是要避免出现的手势。
在交际活动时,有些手势会让人反感,严重影响形象。比如当众搔头皮、掏耳朵、抠鼻子、咬指甲、手指在桌上乱写乱画等。
(二)举手致意与握手礼的运用
1、举手致意 它也叫挥手致意。
用来向他人表示问候、致敬、感谢。当你看见熟悉的人,又无暇分身的时候,就举手致意,可以立即消除对方的被冷落感。
要掌心向外,面对对方,指尖朝向上方。千万不要忘记伸开手掌。
2、与人握手
在见面之初、告别之际、慰问他人、表示感激、略表歉意等时候,往往会以手和他人相握。一是要注意先后顺序。
握手时,双方伸出手来的先后顺序应为“尊者在先”。即地位高者先伸手,地位低者后伸手。如果是服务人员通常不要主动伸手和服务对象相握。
二是要注意时间长短。
和人握手时,一般握上3到5秒钟就行了。
三是要注意相握方式。
通常,应该用右手和人相握。左手不宜使用,双手相握也不必常用。
二、情境练习
1、指定情境:社交场合,不同身份
2、为他人介绍:手势+握手+语言
三、小结
1.运用手势的注意事项 2.举手致意与握手礼的运用
四、课后作业
对着镜子练习各种手势,使举手投足优雅大方
第三篇:手势动作有礼仪
一般而言,手势由进行速度、活动范围和空间轨迹等三个部分所构成。在人际交往中,主要被用以发挥表示形象、传达感情等两个方面的作用,基本手势:垂放最基本的手姿。做法:一是双手自然下垂,掌心向内,叠放或相握于腹前;二是双手伸直下垂,掌心向内,分别贴放于大腿内侧。背手多见于站立、行走时。做法是双臂伸到身后,双手相握,同时昂首挺胸。持物即用手拿东西。做法,可用一只手,也可用双手,拿东西时要动作自然,五指并拢,用力均匀,不要跷起无名指与小指,以避免作态之嫌。鼓掌表示欢迎、祝贺、支持的一种手姿。做法,右手掌心向下,有节奏地拍击掌心向上的左掌。必要时,应起身站立。夸奖主要用以表扬他人。做法,伸出右手,跷起拇指,指尖向上,指腹面向被夸奖的人。将右手拇指竖起来反向指向别人,就意味着自大或藐视。将拇指指向自己的鼻尖,就是自高自大、不可一世的意思。指示用以引导来宾、指示方向的手姿。做法,以右手或左手抬至一定高度,五指并拢,掌心向上,以肘部为轴,朝一定方向伸出手臂。
第四篇:注意你的手势礼仪
不同的手势,表达不同的含义。那么我们在运用手势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一是注意区域性差异。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手势的含义也有很多差别,甚至同一手势表达的含义也不相同。所以,手势的运用只有合乎规范,才不至于无事生非。掌心向下的招手动作,在中国主要是招呼别人过来,在美国是叫狗过来。翘起大拇指,一般都表示顺利或夸奖别人。但也有很多例外,在美国和欧洲部分地区,表示要搭车,在德国表示数字“1”,在日本表示“5”,在澳大利亚就表示骂人“他妈的”。与别人谈话时将拇指翘起来反向指向第三者,即以拇指指腹的反面指向除交谈对象外的另一人,是对第三者的嘲讽。OK手势。拇指、食指相接成环形,其余三指伸直,掌心向外。OK手势源于美国,在美国表示“同意”、“顺利”、“很好”的意思;而法国表示“零”或“毫无价值”;在日本是表示“钱”;在泰国它表示“没问题”;在巴西是表示粗俗下流。V形手势。这种手势是二战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首先使用的,现在已传遍世界,是表示“胜利”。如果掌心向内,就变成骂人的手势了。举手致意。它也叫挥手致意。用来向他人表示问候、致敬、感谢。当你看见熟悉的人,又无暇分身的时候,就举手致意,可以立即消除对方的被冷落感。要掌心向外,面对对方,指尖朝向上方。千万不要忘记伸开手掌。与人握手。在见面之初、告别之际、慰问他人、表示感激、略表歉意等时候,往往会以手和他人相握。一是要注意先后顺序。握手时,双方伸出手来的先后顺序应为“尊者在先”。即地位高者先伸手,地位低者后伸手。如果是服务人员通常不要主动伸手和服务对象相握。和人握手时,一般握上3到5秒钟就行了。通常,应该用右手和人相握。左手不宜使用,双手相握也不必常用。双手抱头。很多人喜欢用单手或双手抱在脑后,这一体态的本意,也是放松。在别人面前特别是给人服务的时候这么做的话,就给人一种目中无人的感觉。摆弄手指。反复摆弄自己的手指,要么活动关节,要么捻响,要么攥着拳头,或是手指动来动去,往往会给人一种无聊的感觉,让人难以接受。手插口袋。在工作中,通常不允许把一只手或双手插在口袋里的。这种表现,会让人觉得你在工作上不尽力,忙里偷闲。二是手势宜少不宜多。手势宜少不宜多。多余的手势,会给人留下装腔作势、缺乏涵养的感觉。三是要避免出现的手势。在交际活动时,有些手势会让人反感,严重影响形象。比如当众搔头皮、掏耳朵、抠鼻子、咬指甲、手指在桌上乱写乱画等。
第五篇:运用手势教学
充分运用手势教学,搞活音乐教学课堂
大方县第三中学 罗志江
电 话: ***
摘 要 手势是最重要的人体语言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准确适度的手势,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还可以增加教师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音乐教学中,手势的应用较为广泛,教师如果能合理、巧妙的加以应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音乐课堂教学 手势 手势艺术
众所周知,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有严密的科学性,又有不易捉摸的抽象性,单纯用语言去表达音乐内容,既不准确,也不生动,往往力不从心。有一位哲人曾说过“在语言都无法表达的时候,唯有音乐能发挥其作用。”怎样才能做到让音乐教学与素质教育相适应,尤其是边远的县域普通高中及农村中学,教学设备落后,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不高。倘若我们借助千百万化的手势去描绘音乐情态,刻画音乐意境,用它来拟物、言志、传情,在音乐教学中就会得心应手,形象逼真,感人至深,既可增加学生对乐理概念的形象感,又能激发起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音乐课也会上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趣味无穷。因此,教师就有必要创造性地运用手势辅助教学,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教态变化技能》认为:教师的手势是教态美在三维空间的延伸,以手势助说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内容适当地运用手势,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遇到慷慨激昂的议论,配合寓有鼓动性的手势,可以激励起学生情绪;在侃侃而谈的叙述时,加上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手势,也可以起到渲染气氛。
从教十一年来,我在音乐课堂上常采用手势教学,教学成绩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说一下我是如何利用手势搞活音乐课堂的。
运用手势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手势可以化“不可见”为“可见”
在音乐教学中,有些知识是相当抽象的,在没有多媒体教学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将其用语言描述清楚,因为很多时候这部分知识是我们见不到的,这时就算是配合挂图教学,也很难激起学生兴趣,这时的手势教学显得更为重要,它不但形象,还能使学生情不自禁跟着老师做,且做完之后,往往有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也就把与手势相应的知识牢记在心。例如,在讲解五线谱知识时,教师用手的五指来代表五根线,能更生动形象的告知学生五线谱是有五根线组成,由下往上数,线与线之间构成了间,从手势的表现看学生很快发现五根线组成了四间。教师还可以辅以几句认识五线谱口诀:“五线谱,五条线,一二三四五条线;线间线间我上楼梯间,mi、fa、sol、la、si、do、re、mi、fa;re的家,在这里;小朋友,真聪明,do的家,在哪里?形象直观的认识加上生动有趣的口诀,从而很形象的掌握了五线谱的最基础知识。
二、手势可以化“难”为 “易”
如在教学音阶时,我并不一味地强调这个音符应该唱多高,那个音符应该唱多低,而是恰当地运用柯达伊手势。同的空间位置,可使学生产生对音符唱名及相对音高的联想,将学生觉得难捉摸的 高音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七种不同的手势和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唱名,在视觉空间上把音的高低关系具体表现出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音高概念。针对这七种不同手势的表现,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种手势的基本含义以及由手势联想到的演唱感觉,以进一步理解手势的用。学生们把音级“do”描述成“稳定、实在”,觉得应该用扎实、自信的声音去演唱;把音级“mi”描述成“平稳、开阔”,觉得演唱时似乎面对着一片开阔的田野;把音级“sol”描述成“上扬、明亮”,应该用一种了不起、昂扬的感觉去演唱,等等。把原来只具听觉形象的音高加以视觉化,这种训练经历一段时间以后,学生们就能感到以往飘忽不定的一个个音符开始有了一些依托,产生了跟现实生活较为稳定的联系,渐渐容易把握了。这样边唱边动学生们很感兴趣,于是对识谱的畏难情绪在不知不觉地减弱了。实践证明,只要手势紧扣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为教学内容服务,就能增强音乐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感,进而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习的音乐知识,并在记忆中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三、手势可以化“繁”为 “简”
例如:在教学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教师可用手势作相应的段落提示,切不可因为一时的感情投入而忘行的表现,好似让学生在欣赏教师的表演,不是在欣赏乐曲的魅力。如:欣赏《梁祝》第一主题(又称“爱情主题”),速度稍慢,优美抒情。教师可根据旋律的表现作缓慢的划波浪线动作,手势表现要流畅。乐曲转入第二部分时,教师用左手作相应提示,右手继续跟着旋律 的起伏作相应的波动,以此转入下面的部分。当乐曲进入结束部分描写“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时,教师的手势表现更应富有情感体现,平稳、缓慢的作一些流畅的动作。正当结束部奏出最后一音时,隐隐传来不祥征兆的定音鼓震音,协奏曲进入展开部,这时教师的手势动作停止,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自己来对比乐曲的强弱、情感的表现。让他们在头脑中想象故事发生的情节。教师切不可作一些多余的、夸张的手势提示,应该留有学生自己听赏想象的空间。整首乐曲的听赏过程中,教师应学会调节好手势提示的方式、量度。还要记得听赏时不要用语言去表述、提示,那样会打断学生的思维和对乐曲听赏的整体感。,我们强调手势的精心设计,同时也应避免手势的滥用,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听课情绪不断变换手势,使课堂教学充满新鲜感和趣味性。
手势虽有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但并不是手势在课堂上运用得越多越好。根据《音乐教学理论》,手势运用时还是必须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Ⅰ、要和授课的内容相一致。
必须明确打手势的目的是为了配合授课内容的讲授,教师的手势过分夸张,或浮华单一,或行不达意,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还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课堂上的手势既不可过多过乱,给人以心烦意乱的感觉,又不可垂手不动给人以呆板木讷的印象;手势语和有声语的表述必须协调一致,如果两者出现了“南辕北辙”的现象,口中讲的是一套,手势语“讲”的是另一套,势必引起学生思维的紊乱。那种敷衍草率、令人费解的手势必须废止。
Ⅱ、要讲求手势艺术。
我们决不可将课堂教学中的手势语完全等同于生活中的手势语。课堂教学中的手势语,是一种艺术化的手势语,要自然得体,不可矫揉造作,装模作样,使人感到轻浮和厌恶;又不可过于死板拘束,扭扭捏捏,使人感到压抑和滑稽可笑。在课堂上,教师的手势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太奇。太少则死板,缺少生气和感染力;太多又显得琐碎潦乱,不利于内容的表达;太奇,则易喧宾夺主,分散学生注意力。Ⅲ、应当避免消极的手势。
课堂教学中的消极手势主要是指:指点或用粉笔头投掷学生、揉眼睛、搔痒痒、敲桌子、拍黑板、捋胡须、理头发、手插裤兜、玩弄衣扣,玩弄辫梢等。这些消极手势犹如有声语中的废话、假话、过头话,非但对于增强授课效果无补,反而会严重干扰教学过程的正常进行,必须坚决摒弃。
总之,巧妙地运用手势,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和对音乐形象的感知能力,同时还能够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联想,捕捉到准确感人的音乐形象,从而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手势的运用很容易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并能把许多学生不易掌握的知识呈现在眼前,还能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的手势一定要形象逼真,准确无误,要使它与声音、表情、形态、动作协调一致,绝不能游离于整个音乐教学内容之外,更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形体感和直观感,而音乐课堂上可利用手势来辅助教学的例子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发掘,去思考,去总结,甚至去摈弃。让我们大胆地、富有创造性地运用手势吧,让我们用手势去惟妙惟肖地描绘音乐、勾画旋律、模仿节奏、表现情感吧,丰富多彩的手势一定会使你在音乐教学改革中取得更多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左玲玲 音乐素质训练[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2]部分资料来自网络
(2014地级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