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8语文一
B.近几年,来中国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络绎不绝,不过人们对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天鹅湖》还是情有独钟,屡看不厌。
C.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D.中、日、韩三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谁能胜出,就要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B.该县认真实施“村村通”这一全省规划的八件实事之一,到10月底,在全地区率先解决了农村百姓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C.中俄两国元首在致辞中一致表示,要以举办“国家年”为契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深化两国各领域的交流合作。
D.听说博士村官潘汪聪要给大家讲农技课,大家兴致很高,还没到时间,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铁路客车动车组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列车防火系统也很先进,重要设施都附有防火装置
①并与地面通讯,实现地面对列车的监控 ②能实现对动车组各个系统的控制
③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动车组即可自动减速或停车 ④同时对系统进行监视和故障诊断
⑤无需人为干预
A.②①⑤④③ B.②④①③⑤ C.⑤④③②① D.⑤④①③②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276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明朝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白银迅速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到了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
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中国外来白银最早的源头是日本,虽然日本出产的金银在16世纪中叶以前就有向外出口的记载,但那时日本向中国输出的主要是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情况的转变是自16世纪40年代开始的。当时,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到日本九州。它们的目的不再以物易物,而是以物易银。有需求就有开发和供给。也正是这一时期,日本银矿的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16世纪后半叶日本的输出品中,白银独占重要地位,而对中国丝与丝织品的巨大需求,则构成了银产量激增的日本方面的原因。在美洲方面,当西方走向世界寻求财富时,最早寻找的是黄金,但也是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西班牙在美洲转而开采白银且产量激增。当时达到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几乎立刻了解到中国商品对于他们的意义,立即开始与中国海商的贸易。美洲白银不仅从马来西亚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贸易。也从欧洲运至印度,再流到中国,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水银、麝香、朱砂等。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意味着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走向商品经济转变,同时也使中国更多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以贵金属白银为征象,明代中国与两个历史转折的开端相联系,一个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另一个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5.下列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初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因此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并没有开始。B.正统初年明英宗颁布“弛用银之禁”的诏令,表明白银开始货币化。
C.明代白银货币化虽然是从民间开始的,但后来朝廷的推行加快了它的进程。D.明代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促使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B.1 6世纪中叶以前日本向中国输出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白银并不占主要地位。C.戈迪尼奥这所以称中国为“吸泵”,是因为明代中国吸纳了全球数量庞大的白银。
D.白银货币化标志着中国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和中国商品的进一步走向世界。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16世纪中叶以后,在日本各种输出品中,最爱中国欢迎并得到大量交易的是白银。
第二篇:语文园地一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特点,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积累语言,进一步体验发现的乐趣。
2、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自读自认生字新词;通过组词等练习分辨每组两个字在形、义方面的不同之处。
3、通过练习描写景物特点的形容词与描写景物名词的搭配,让学生积累和练习运用语言。
4、口语交际要求学生在过去感知春天的基础上细心观察,展开想象,突出对春天一些现象的“新发现”,而且还要在说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激发学生初次写话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提高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特点,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积累语言,进一步体验发现的乐趣。
2、激发学生初次写话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提高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我的发现:
1、观察图画,引导发现。图上画的是什么?这些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
2、根据提示,创生想象。请你把伙伴泡泡里的话补充完整(我发现燕子的尾巴像剪刀)还能换一种说法吗?(剪刀像燕子的尾巴)
你还能用这样的方法说说其他的事物吗?组内互相交流观察所得。
3、联系经验,拓展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事物之间非常相似?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如眉毛像弯弯的月牙儿,河水像一面镜子等)
二、学习日积月累:
这次活动安排了“读读认认”“读读背背”“我会说”三项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读读认认”重点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自读自认生字新词;通过组词等练习分辨每组两个字在形、义方面的不同之处。“读读背背”是积累中华传统文化的春联。这四副春联用词凝练、生动,想象奇特优美,句式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要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品读吟诵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我会说”是通过练习描写景物特点的形容词与描写景物名词的搭配,让学生积累和练习运用语言。
1、读:读读下面的字词,看看你有什么发现?(都是用熟字加偏旁组成的新字)
2、记: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学生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3、说:给每组的两个字分别组词,然后再用喜欢的词语说一句或几句话。
三、练习读读背背:
1、读读。学生自己读对联,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教师示范对联的读法,学生感悟吟诵的语气。(注意读的节奏稍慢,上联和下联节奏要相同,以显示其对应关系。上联一般要吟得低缓一些,下联一般要诵得高而平。如,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学生模仿读、对读、齐读、想象读。
2、背诵。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背诵对联。
3、展示。学生互相交流课外搜集的描写春天的诗句。
四、我会说:
1、说说。读读横线后面的词语,说说横线上应该填什么?
2、评评。在组内说自己填的内容,其他同学评评。教师要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词语,只要搭配准确就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一些这样的短语,读读写写。
3、练练。害羞的()()的眼睛()的笋芽儿
()的嗓音()的世界 嫩绿的()
五、课堂小结:
本课启发学生观察和想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语言中的比喻。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特点,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积累语言,进一步体验发现的乐趣。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本次交际活动的话题是《春天里的发现》。虽然话题跟一年级下册第一组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相似,但本次交际的角度和表达的程度要求有很大不同。本次训练要求学生在过去感知春天的基础上细心观察,展开想象,突出对春天一些现象的“新发现”,而且还要在说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激发学生初次写话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提高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本次口语交际练习可以和本组各课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也可以与下面的“展示台”和“宽带网”结合起来进行,把搜集的资料和将要展示的作品作为口语交际的凭借,也可以把口语交际和写话的成果作为展示的内容。具体形式教师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自由选择。
1、播放歌曲《小鸟小鸟》,听后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
2、在春天里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学生结合搜集的相关资料在小组内说一说。要求:(1)可以从植物、动物、天气变化及人们的活动等方面入手。
(2)发现要“新”,尽量与众不同。
3、全班交流汇报“新发现”,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条理尽可能多的说出自己的新发现,或者专注于某一种事物,把它说具体。如对小草的发现可以从开始探出头来说到长出嫩绿的小尖叶,从“草色遥看近却无”说到绿草如茵的景象。鼓励学生大胆把自己的联想结合自己的发现说出来。
4、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议,评选“最具慧眼”奖。
5、把自己的新发现整理一下写出来,教师适当提醒学生先想想写话的顺序再动笔。然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分享写话的快乐。
二、展示台:
1、结合本组语文实践活动的成果,根据学习伙伴的提示,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搜集描写春天的词句,展示写有关春天内容的书法作品,还可以唱唱有关春天的歌曲,创编赞美春天的舞蹈,画一幅春天的图画„„)
2、小组内交流,大家互相分享学习的收获。
3、班级交流展示,评选“最佳创意”奖和“最佳才艺”奖。
三、课堂小结:
本课在说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激发学生初次写话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提高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趣。板书设计: 熟字加偏旁识字法
积累词语、练习说话
教学反思:
这是本册语文园地新开辟的一个栏目,这个网名新颖有趣,富有时代气息,旨在拓展学生学习时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它也是本组学习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主要引导学生从各种途径(包括亲自观察、利用图书、电脑网络等)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第三篇:语文晨读(一)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积旦夕之功,以成百年之业。
语文晨读
(一)【晨读美文】
腹有诗书气自华
于胜海
读书可以修身,可以养性,可以怡情。真正的读书人,一卷在手,平添几分儒雅,字里行间,阅尽人间沧桑。腹有诗书,其品自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腹有诗书,其德自谦:“淡泊名志,宁静致远”;腹有诗书,其身自正:“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腹有诗书,其志自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真正的诗书人,即使富可敌国,富甲一方,也不会满身铜臭,俗不可耐;即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不会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真正的诗书人,不为苦而悲,不会因升迁沉浮而耿耿于怀,不会为门前冷落而郁郁寡欢。
读书是通过阅读书籍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手段之一,是自学成才的一种方法。读书的境界,就是通过读书汲取知识的同时,使人得以怡情养性,净化心灵。读书无止境,但读书有境界。古人将读书的境界概括成三种:少年读之,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之,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之,如台上玩月。
读书可以增智,可以博采,可以长才。“人生不读书,空洞一无有”。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者,必是勤奋苦读的典范:孔子纬编三绝,苏秦发愤刺服,匡衡凿壁偷光。爱因斯坦遍读伽利略、牛顿之书,提出了相对论;马克思穷尽前人所有经济学著作,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孙中山“一生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一天不读书,就不能生存”,毛泽东 “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书却不可以不读。”博览群书,就拥有了世界;博览群书,就掌握了直理;博览群书,生命的意义就会升华到崇高的境界。李大钊为求真理不惜慨然赴死;朱自清自尊傲然拒吃嗟来之食;毛泽东以一个书生之身敢当天下,为救国救民独上井岗山,历经千难万险百折不回;邓小平三起三落几次沉浮,饮尽孤独仍苦思强国之道。正是由于诗书的熏陶,圣贤先哲才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价值的意义并躬知践行,他们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启迪。
读书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才能和气质。读书学习,是我们适应新形势,做好一切工作的迫切需要。21世纪是一个以高科技为推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决定了一切,知识就是明天。世界范围内,谁掌握了高科技、新知识,谁在政治上就会有充分的发言权,谁在军事上就会处于不败之地,谁在经济上就会繁荣昌盛。在这个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快得惊人,知识总量在迅猛增长,知识的掌握如果不与时俱进,必然就会落后时代,甚至被时代所淘汰。时代呼唤我们读书,时代要求我们读书,站在时代的潮头,肩负着历史的重托,我们只能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舍此以外,我们别无选择。
善良
王蒙
善良似乎是一个早就过了时的字眼。在生存竞争中,在阶级斗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
我们当然也知道某些情况下一味善良的不足恃。我们听过不少关于善良即愚蠢的故事。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积旦夕之功,以成百年之业。东郭先生,农夫和蛇,善良的农夫与东郭先生是多么可笑呀。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的对象是狼或者蛇,善良就是自取灭亡,善良就是死了活该,善良就是帮助恶狼或者毒蛇,善良就是白痴。
但我们也不妨想一想,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中,那些等待着向他们伸出善良的援助之手的冻僵者或是重伤者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者是恶狼。我们还要问,宇宙万物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和恶狼。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而不惜将一切视为毒蛇和恶狼,不惜以对付毒蛇与恶狼的法则为自己的圭臬(guīniè),请问这是一种什么疾病。
我们还可以问一下,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那些倒霉蛋当中又有多少人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当真的毒蛇和恶狼。如果说,面对毒蛇和恶狼而一味善良便是农夫或东郭先生;那么面对并非毒蛇或恶狼的人却坚决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之,我们成了什么呢?
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是多么稚弱而后者显得是多么强大呀。凶恶会毫不犹豫地向善良施出毒手,而善良却处于不设防乃至不抵抗的地位。凶恶是无所不为的,凶恶因而拥有各种各样的武器。而善良是有所不为的,善良的武器比凶恶少得多。善良常常败在凶恶手下。
然而人们还是喜欢善良,欢迎善良,向往善良。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摆脱没完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实现健康的、起码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这就是善良的力量。善良的力量就在于她是人的。她属于人,她属于历史属于文明属于理性属于科学。她属于更文明更高尚更发展得良好的人。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善良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精神的平安,是一种以逸代劳的沉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快乐,一种乐观。善良可以与天真也可以与成熟的超拔联系在一切。多数情况下善良之不为恶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善良的人不是不会自卫和抗争,只是不滥用这种“正当防卫”的权 利罢了。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渗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恶人更是常常四面楚歌,如临大敌,其鸣也凄厉,其行也荒唐,其和也寡,其心也惶惶。而善良者微笑着面对现实,永远不丧失对于世界和人类、祖国、友人、理想的信心。
我喜欢善良。我不喜欢凶恶。我以为即使自以为是百分之百地代表着真理和正义也不应该滥恶,滥恶本身就不是正义了。我相信,国人终归会愈来愈善良而不是相反。在例如“文化大革命”当中,凶恶不是已经出尽风头了么?凶恶不是披尽“迷彩服”了么?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读书要诀
【宋】朱熹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勉强默背大意),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自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心)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积旦夕之功,以成百年之业。
文章要多做
【清】唐彪
学人(求学的人)只喜多读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不知多读乃藉人(借助别人,“藉”通“借”)之工夫,多做乃切实求己(研究自己从而发现不足)之工夫,其益相去远矣(益:好处。去:差距。)。人之不乐多做者,大抵因艰难费力之故。不知艰难费力者,由于手笔不熟也。若荒疏之后作文艰难,每日即一篇半篇亦无不可;渐演至熟,自然易矣。又不可因不佳而懈其心,懒于做也。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
【诗文赏读】
秃的梧桐
苏雪林
⑴“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⑵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些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作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碑。
⑶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⑷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两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⑸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⑥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阴了。
⑺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⑻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⑼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⑽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上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⑾ 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风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 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 冷香里!
⑿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桐树,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斜阳中。
⒀“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似地说。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积旦夕之功,以成百年之业。⒁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⒂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⒃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秃的梧桐》赏析】
本文旨在颂扬体现在普通生命身上的坚韧顽强的品格力量。
文章以人们叹惋秃梧桐“难得活”开头,看似平平之笔,实匠心独运:既写出秃梧桐目前生命的衰微,也写出它一直以来折难不断的命运;既写出人们的同情与惋惜,也写出人们对它生命韧性的怀疑。为下文张本,亦欲扬先抑笔法。
从⑵⑶段开始用白描笔法,具体描写秃梧桐。第⑵段交代其位置。第⑶段写它本能给人带来清阴和诗意。欲抑先扬。
第⑷至第⑼段,主要用拟人、对比手法,写秃梧桐遭受灾难,更写它坚韧顽强。
第⑷段主要写这株梧桐为蚁所蚀、被雷劈折的灾难,但“亭亭有如青玉”之形态,也写出了其生命的顽强。第⑸及第⑥段先描写后议论,写半身梧桐长出新叶。“居然”一词,表现其生命之倔强出人意表。
⑺⑻⑼段,写秃梧桐所受的另外两种灾难——风劈,蚁咬,但它不懈努力,用尽春夏两季来萌芽长叶。用拟人化和反衬手法,生动写出风和蚂蚁的嚣张可恶,更传神地写出秃梧桐的坚韧顽强。
第 ⑽、⑾段,笔触由秃梧桐宕开去,用生动的白描和拟人化写法,写到秋风中的其他植物和动物,有老柏、香橙、老榆、薜荔、大理菊、牵牛花、麝香连理、凤仙和玉 钱蝴蝶等。运笔看似闲散,实际上颇具匠心。这些生命,无一不身负苦难,但也无一不坚忍倔强:老柏和香橙形色沉郁,但绿着;老榆青叶将尽,但苦苦持守;薜荔 久受遮蔽,现在终于酣饮风霜,陶然自足;大理菊倾倒歪斜,但挣扎着开花;牵牛枯萎纤弱,遭冷风凉露,但泛满小花;麝香连理和凤仙失去从前的繁盛,但仍留几 朵残花;玉钱蝴蝶心怀幽情凄恋,但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虽然在文中这些生命只是宾,但写主写宾,意旨都是褒扬普通生命的坚韧顽强。这样写,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基本特征,拓展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旨。
后五段,宕开之后收回,写秃梧桐。回应前文,再写它生存状态之惨淡艰难,再写人们对它生命力的怀疑,但更强调:来年春天秃梧桐将再次焕发生机,何况它已将种子留在了土里——秃梧桐不死!
(柳州高中韩建平)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唐】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赏析】这是一首怀人之作。风格古雅闲淡,语浅情深,言简意长,韵味悠远。诗的前两句写作者自己,后两句写正在隐居学道的邱丹。首句“怀君属秋夜”点明季节是秋季,时间是夜晚,而这“秋夜”之景与“怀君”之情是彼此映衬的。次句“散步咏凉天”,承接自然,全不着力。这两句写实,写出了诗人因怀人而在秋凉之夜徘徊沉吟的情景。后两句诗人思绪飞驰到了远方,想念所怀念之人在此时、彼地的状况,虽是想象之辞,但是从前两句生发,又是前两句诗情的深化。全诗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眼前景与意中景同时并列,使怀人之人与所怀之人两地相连,进而表达了异地相思的深情。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积旦夕之功,以成百年之业。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5
————朱熹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积旦夕之功,以成百年之业。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6
————朱熹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积旦夕之功,以成百年之业。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7
————朱熹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积旦夕之功,以成百年之业。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8
————朱熹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积旦夕之功,以成百年之业。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9
————朱熹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积旦夕之功,以成百年之业。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10
————朱熹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积旦夕之功,以成百年之业。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11
————朱熹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积旦夕之功,以成百年之业。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12
————朱熹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积旦夕之功,以成百年之业。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13
————朱熹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积旦夕之功,以成百年之业。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14
————朱熹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积旦夕之功,以成百年之业。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15
————朱熹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积旦夕之功,以成百年之业。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16
————朱熹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积旦夕之功,以成百年之业。
婕珞芙
http://news.shcaoan.com/zixun/4633.html
cu74Z4dFOsI5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第四篇:语文园地一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1.本单元你积累了哪些有新鲜感的词?写下来。
2.课文中的句子真有趣!我会背,还会填。
(1)湿润的东风________荒野,在竹林中________口笛。
(2)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__________,在绿草上__________、__________。
(3)窗外十分安静,树枝__________,鸟儿__________,蝴蝶________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____________。
(4)雨一来,他们便________了……雷云________________。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衣裳,________出来。
二、词句段运用
1.先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填一填。
摇()晃()
披()散()
提()吊()
张()舞()
口()舌()
眼()手()
手()脚()
面()耳()
(1)我发现每个成语都含有一组__________词,而且与人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这样的成语我还能再写出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在下面的句子中。
①他俩为了一点儿小事争得________________,太不应该了。
②我们已经运动了一个多小时,感到________________。
③交警叔叔________________,把正要过马路的男孩抱了起来,避免了一场悲剧。
2.下面的语句中,如果加点的字词表示读重音,想一想不同的重音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地下”读重音强调________________;“上学”读重音强调花儿也像孩子一样过________的生活。
(2)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问”读重音,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懂”读重音,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知道下面这些响亮的名字是什么兴趣小组的吗?连一连。
4.你们班也成立了三个兴趣小组,请你也为这三个兴趣小组各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吧!
书法小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绘画小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舞蹈小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日积月累
所 见
[清]________
牧童____________________,(悠然自得)
歌声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欲____________________,()
忽然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上面的古诗及作者补充完整。
2.照样子将下面的词语填在诗后面的括号里。
神情专注 无忧无虑 天真活泼
3.联系古诗,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欲:A.想要 B.将要 C.欲望()
立:A.立刻 B.站立 C.自立()
4.牧童为什么要“闭口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园地
一、1.示例:一字不漏 鸦雀无声 糊里糊涂 咿咿呀呀
2.(1)走过 吹着(2)跑出来 跳舞 狂欢
(3)不摇了 不叫了 停在 读课文
(4)放假 拍着大手 紫的 黄的 白的 冲了
二、1.头 脑 头 发 心 胆 牙 爪 干 燥
疾 快 忙 乱 红 赤
(1)近义 器官或部位 示例:交头接耳 改头换面
(2)①面红耳赤 ②口干舌燥 ③眼疾手快
2.(1)学校的位置 学校
(2)“问”这种学习方法很重要
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问
3.4.示例:翰墨飘香社 水墨丹青组 红蜻蜓舞蹈队
三、1.袁枚 骑黄牛 振林樾 捕鸣蝉 闭口立
2.无忧无虑 天真活泼 神情专注
3.A B
4.他生怕吓跑了鸣蝉。
5.示例: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他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第五篇:语文园地一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1.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落花生》中,作者借花生朴实无华、用处很多的特点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2)《桂花雨》中,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快乐生活,也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3)《珍珠鸟》一课告诉我们鸟儿是不怕人类的。()
(4)郭沫若笔下的白鹭像一首诗。本课通过赞美白鹭,表达了作者爱寻常、平凡之美的思想感情。()
2.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事物的,或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你最喜欢哪篇课文?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仿写句子。
例: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1.白荷花开在池塘里,不像________________,使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蜂鸟体形很小,不像_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不像______________,使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照样子,根据下列词语的不同意思写句子。
例:姿态
①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②大家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
1.骄傲:
①(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算账:
①(计算账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吃亏或失败后和人争执较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补充诗句,并完成练习。
蝉
[唐]虞世南
垂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非是藉秋风。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垂”指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第一句是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暗示着身居高官要戒绝腐败。
B.第二句写出了蝉居住的地方,照应了第三句中的“居高”。
C.最后两句写蝉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原因。
D.这首诗中诗人以蝉自比,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3.你还知道哪些咏物诗?写出一首与大家分享吧!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园地
一、1.(1)√(2)√(3)×(4)√
2.示例:我最喜欢《落花生》。因为作者借花生朴实无华、用处很多的特点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二、示例:1.玫瑰、牡丹、桃花那样艳丽 一见就被吸引住了
2.画眉、黄鹂、孔雀那样引人注目 一见就生喜爱之心
3.无花果长在树上 苹果、石榴、桃子那样可爱诱人
一见就垂涎欲滴
三、示例:1.①妹妹每次竞赛都获奖,她是我们家的骄傲。
②只要老师一表扬她,她就骄傲起来,瞧不起任何人。
2.①别打扰他,他正在算账呢。
②如果他再欺负你,我就找他算账。
四、1.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2.D
3.示例:梅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