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与俄罗斯淡水资源发展前景与战略
写作大纲
一.淡水资源合作背景
水除了是生命和环境赖以维系的根本,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也是每一个国家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而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力的不确定性,全球水资源的供应情况非常严峻。在中国,虽然是全球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却是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开发双重因素交织作用下,中国目前有400个城市已经出现供水不足的状况,其中110个城市属于严重缺水的范围,年缺水量达100亿立方米,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在中国周边地区安全环境的构建过程中,也面临着如何解决因水资源而引发的外交争端问题,周边很多国家以“水资源”问题为切入点,推陈出新“中国威胁论”。
二.淡水资源合作原因
即使是在全球淡水储量告急的情况下,俄罗斯的水资源也可以确保国家的经济安全。不仅如此,俄罗斯还拥有出口水资源的雄厚实力,因为其庞大的水资源,自己消耗的只占其中的2%。
在2009年,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格雷兹洛夫就曾在莫斯科召开的首届“干净水”国际论坛上透露,俄罗斯已开始讨论向邻国出口水资源的可能性。他认为,过5年或最多10年,俄罗斯出口水资源将成为现实。按照中国目前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对水资源的污染速度,未来俄罗斯在石油之外,将会又多一种对中国的战略资源--水资源。
三.淡水资源合作目标
水资源危机使可饮用水问题“安全化”,国际社会对“水战争”或“水冲突”的担忧和恐惧正随之日益加深。近些年,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水纷争事件,水资源安全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构建的重要因素。水问题也属于一种区域性的公共问题,中国有必要也有能力在与拥有丰富淡水资源的俄罗斯进行淡水资源方面经济合作。在互利互惠的层面上,通过中国与俄罗斯逐步开展了多层面的带有战略伙伴建设,使之发挥着冲突预防,危机管理与促进区域合作的职能,凸显了中国为创造和平与稳定的周边地区,推动周边经济合作,构建大国风范和角色定位。
四.淡水资源合作潜力分析
从欧盟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出区域合作一体化的趋势,中国与俄罗斯在区域的合作发展中可以各取所需,根据自身的特点互相提供真正适合本身的资源。淡水资源的合作有利于提高两国的交往与国家实力的无形资源,不仅突破国家界限,而且还满足了当代人的需要,还惠及后代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特点。这次的合作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两国的问题,还创造了一个互动合作的空间,缓解中俄两国之间因水源交界污染等紧张的关系,推动更广发的资源合作,从而有利于国家间关系的平稳发展和地区和平的塑造。
五.淡水资源合作方式
1.与俄罗斯国家政府协商分享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注重合作 2.配送专家多渠道开发水资源,提高供水能力 3强化科学管理,实施科学有效的水资源调度工作 4制定切实可行的水域污染治理方案 5 进行区域生态水文的修复和重建
第二篇:中国淡水资源现状
中国淡水资源现状
中国淡水资源现状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其中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如。北京已成全球最缺水特大城市。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在46个重点城市中,45.6%水质较差,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9个严重缺水。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城市缺水最为严重.中国有很多城市都缺水,但最缺水的是甘肃省定西县,也是中国最贫穷的地方。全年降雨量只有250毫米左右,而蒸发量却高达2500毫米以上。至于缺水缺到什么程度?一辈子洗三次澡,出生结婚和死亡,当然这都不希罕。希罕的是流泪都要张嘴喝点。凡去过那里的人,心灵都会深深受到震撼。中国的水贫穷到什么地步呢?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预计到20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亿~33亿。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美国民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中国的黄河在过去的10多年年年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流经中国一些人口稠密集地区的淮河去年也断流了90天。根据卫星拍摄的照片,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缺水:全面告急、北方资源性缺水、南方水质性缺水、中西部工程性缺水中国水质性缺水样本之上海篇市内河道蜿蜒、黄浦江水身边流、紧贴长江与东海的上海,享有“东方水都”的美名,然而,它却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与中国北方一些城市水资源严重匮乏不同,上海有水,但缺的是好水。尽管上海的水资源总量较为充沛,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仅占地表水资源的20%。从人均拥有水资源量来看,上海的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仅为145立方米,比北京还少,大大低于全国人均2200立方米(世界人均8840立方米)的水平,也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750立方米的用水紧张线,全国排名仅为第23位。据环境部门对上海主要河道的断面监测,上海符合饮用水水源国家标准的地表水仅剩下1%,劣V类水质却占到68.6%。
中国水质性缺水样本之江浙篇
江南之美在于水。然而,水乡江南,却面临着缺水的困境,“江南水乡闹水荒”的现象在江浙地区尤为突出。在浙北杭嘉湖地区,河网纵横,尤其有钱塘江、太湖和长江水可资利用,看似水源丰富,但近些年来,经济迅猛发展,用水量已远超出水资源的承受能力,加上水资源保护不当,大量水体遭污染,可利用的水资源急剧减少,“江南水乡闹水荒”的现象在这一地区尤为突出。在浙江境内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的宁波市,最缺水时一些运水车在日夜不停地奔跑着,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象山县著名的针织企业巨鹰集团,为了解决缺水困境,雇用了6辆载重24吨的大槽车,24小时不停地向厂里送水。位于浙江省东部的舟山市是严重缺水的城市,为了解决生产和生活用水,当地政府不得不花费巨大的成本大规模向海取水。在著名的国际商贸城市义乌,市区有时每周正常供水仅9小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据称,在义乌有两样商品最好卖,即水桶和水泵。无论是情愿还是不情愿,缺水,这一让水乡人感到无比陌生和尴尬的事实已经真实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苏锡常平原等历史上的天府泽国,目前基本上都处于程度不同的缺水状态,一些地区出现了水乡无水喝的尴尬局面,水资源危机给江南水乡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水质性缺水样本之广东篇
被誉为“空气中也能拧出水”的广东,近年来却面临着缺水的困扰,到2010年广东省缺水量将达到82.6亿立方米。广东地处我国亚热带地区,雨量充沛,而且还有我国东南地区最大的水系珠江穿境而过,其水资源总量为4190亿立方米,高居全国之首。但全省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2100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拥有量2200立方米的水平,逼近国际公认的1750立方米的人均水资源的紧张警戒线。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均拥有量不足2000立方米。粤西湛江地区仅为1500立方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加之近几年连年干旱,广东干旱缺水问题已十分突出。据统计,全省约有1600万人饱受水质性缺水之苦。粤东、粤西及沿海地区,以及粤北石灰岩山区已威胁到供水安全,东江流域及周边地区也潜伏着用水矛盾。广东省地质勘察局预测,到2010年广东省缺水量将达到82.6亿立方米。
20805147235.5660.***1600 “水非常珍贵”、“节省每一滴水”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广州净派消毒保洁用品有限公司所研制生产的无水杀毒保洁啫喱,可以满足在无水状态下对手部进行清洁杀毒的功效,方便、快捷、实用、节能。中国有13亿人口,每人每天节约1500毫升水,大约等于1.5公斤,一天就可以节约195万吨水,一年可以节约71175万吨水,请为我们的孩子后代留下一点珍贵的生命之源!手部日常清洁杀毒请实用”净派”除菌护手啫喱。
第三篇:俄罗斯科技体制改革与战略
俄罗斯科技体制改革与战略
迟岚
【内容提要】普京高度重视科技发展,积极改革科技管理体制、科技拨款办法和科研组织机构;实施优先发展重点领域、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鼓励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希冀俄罗斯重居“科技大国”地位。同时,对科研机构采取优惠政策,对科技人才实施激励机制,以抑止本国科研水平的进一步下滑,为经济复兴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俄罗斯;管理体制;科技创新;项目管理;
【作者简介】迟岚,1971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博士生。(北京100102)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对科技投入的锐减,导致其科技潜力遭到严重损害,总体科研水平迅速下滑。普京执政后,力图通过科技领域的改革使俄罗斯重居“科技大国”地位。目前,俄罗斯基本上制止了科技领域的危机过程,使总体科技水平不再下滑。俄政府已经开始将国家的科技政策和科技改革的重点,从如何克服危机逐步转变为如何形成国家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
一、科技体制改革
(一)俄罗斯的科技管理体制
俄罗斯科学组织结构按职能可分为3个等级。第一级为最高决策机构,包括总统(主要通过总统科技政策委员会)、联邦议会;第二级为联邦政府的科学技术管理机构,包括俄联邦科技部、经济部、财政部和政府科技政策委员会等;第三级为实际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包括科学院系统、部门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研究机构。第一级的职能是决定科技领域中重大方针政策,是领导核心。第二级的主要任务是代表决策机构监督科技政策的贯彻与实施。每一级对上级来说都是隶属关系。
俄联邦总统科技政策委员会成立于1995年3月2日。该委员会负责向总统通报国内外科技发展情况,提出有关俄科技政策和优先发展领域的战略性建议,分析审定送总统签发的科技立法草案,起草有关签订国际科技协定的建议和为总统起草正式科技文件等工作。俄总统根据委员会的建议确定科技发展方向和任务。国家杜马以此作为审批政府科技预算的依据。
俄联邦政府科技政策委员会成立于1995年2月,其任务是:保障国家在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技术政策的统一性,为科学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探索科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改革道路;保护和开发国家的科技潜力。
俄联邦科技研究归口管理机构是俄联邦科学技术部。它负责根据联邦《科学与国家科学技术政策法》制定和实施统一的国家科技政策。其主要任务是按照法定程序提出联邦预算中“基础研究和促进科技进步”的预算草案,执行对国家科技优先发展领域中有关计划项目的拨款,负责国家对科技领域预算拨款的管理[1]。
(二)优先领域的确定和项目管理
俄罗斯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由总统科技政策委员会、政府科技政策委员会、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务委员会主席团、总统科学与高技术顾问委员会会同有关部委确定。优先领域的确定标准是:属于现代高新技术领域;根据当前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最有前途的科技方向;具有世界科技发展最高水平和超前水平的技术;能使生产产生革命性变化,对提高俄罗斯产品竞争力有突破性作用的项目;对节约能源和合理利用资源具有决定性作用,能使产品生产的物质消耗出现崭新面貌的技术项目。
(三)科技拨款办法的改革和基金管理
经济转轨以来,俄科研经费大大减少,产生了严重后果。为了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后来政府强调增加科研经费,规定从1998年起对民用科研和试验开发工作的拨款应不低于预算开支的4%;科研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必须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即2%~3%。
在科技投入方面,改变了以往平均分配给各科研单位的做法,在大型项目的科技开发中实行国家订货制。同时,改变了传统的拨款方法,实行科技经费来源多元化。逐渐建立起国家预算拨款与银行贷款、基金会资助、社会捐助和单位自筹相结合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国家保障对俄科学院系统、国家科学中心和被确定为科技优先领域项目的单位、国立高校和重点院校、科技图书馆、博物馆和信息中心提供稳定的国家拨款;政府专项支持基金保障科研和实验设计工作的资金;应用科学主要由工业和银行系统提供资金。就全国对科技研发的投入而言,以2001年为例,国家财政资金约占56.2%,预算外资金——5.2%,企业资金——19.6%,研究院所自有资金——10.1%,国外资金——8.6%,私人非赢利资金——0.1%[2]。
俄罗斯科技投入除财政直接拨款外,还设有各种科学技术基金,其中4种来自预算内资金。它们是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促进科技领域小企业发展基金和联邦生产创新基金。此外,还有来自预算外资金的科技基金,即俄罗斯技术发展基金。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在俄罗斯工业科技部登记注册的地区性和跨地区预算外科技基金数目已超过90个。各种基金的管理组织是相应的基金会,它们是非商业性的、自行管理的国家机构[3]。
中央财政为了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率,把对科研院所的拨款转变为课题或项目拨款。俄罗斯联邦主体(地方政府)预算也都划拨了专门的资金,用于从财政上支持符合地方利益和需要的科技研发。在科技基金发挥作用的同时,各种针对科技创新活动和风险投资的资金支持系统也相继出现,并逐步扩大。
(四)科研组织机构的改革
俄罗斯通过对部分科研机构实施私有化、精简机构和组建科研生产综合体及科技发展中心等措施,对庞大的科研体系进行了改革。
1994年,俄罗斯政府作出了《关于科研组织机构私有化的决定》,批准了《科研组织机构私有化条例》。俄科研单位被分为3类:一是禁止私有化的科研单位,如俄科学院、农业科学院、医学科学院等六大科学院;二是改组为预算拨款的科学单位;三是改组为国家参股的开放型股份公司的科研单位。通过划分和科研机构重新登记,俄政府大大减少了获得国家优惠和财政拨款的科研机构数目。科研机构所有制形式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单一国有制逐渐发展为国有制形式占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目前,俄罗斯国有研究机构的比例为71.7%,私有研究机构和混合所有制机构的比例分别为9.5%和15.5%。
在精简科研机构方面,科研单位的去留取决于其取得的科研成就和在国家机构改革中所处的地位。先由部委和主管部门对科研单位进行鉴定,然后由科研单位根据有关标准申请继续存在下去的权利。在国家制定的给科研单位颁发“委任状”的条例中规定,不论其法定组织形式和所有制形式如何,只要科研单位是以科研或科学技术活动为主,近3年科研活动不少于其全部业务量的70%,国家都将给它们颁发“委任状”。科研单位根据此标准首先自我鉴定,自行压缩,然后上报主管部门,经审核后呈报俄罗斯科技部(后改组为工业与科技部)作最后决定。同时,对被裁减下来的人员应进行培训和职业再教育,为他们再就业奠定基础。从近4000个科研单位中进行筛选,有2280个单位进入国家级科研机构名单,其中大部分是国家单位,也有部分其他所有制的科研机构。科研机构改革的下一步将是从现行的科研单位委任制度逐渐向采用国际标准对科研机构进行考核认定和颁发证书过渡[4]。
(五)国家对科技领域的管理从直接行政干预转向依法管理
俄罗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健全国家在科技领域的现代立法基础。1996年,俄颁布了俄联邦第一部《科学和国家科技政策法》,以后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国家支持科学发展和科技开发的决定》、《关于向俄罗斯联邦主要科学学派提供国家支持的决定》、《1998~2000年俄罗斯科技改革构想》等一系列有关国家科技发展的政策法规。同时还颁布了若干总统纲要。这使国家从实施指令性计划的行政管理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依法管理[5]。
在俄罗斯的科技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是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通过立法将智力活动的结果作为非物质商品纳入了经济循环之中,并开始对在国外申请专利的财政支持。为保证国家投资的知识产权顺利进入商品流通领域,俄罗斯政府特别加强了这方面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完成了有关知识产权计算和会计的立法,明确了国有科研机构对国家投资的科研和试验设计工作所享有的权利和必须承担的义务。
二科技发展战略
(一)科学发展的新理论
俄罗斯学者曾在《探索报》上发表《科学发展的学说》的文章,阐述了经济转轨过程中俄罗斯科学发展的新理念[6]。
1.科学是复兴俄罗斯的最重要资源
(1)在历史上,俄罗斯科学为国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俄罗斯科学家曾取得的辉煌业绩使俄罗斯成为世界大国。在当代,一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其经济活动效益、国防能力,决定居民政治、文化和心理素质,决定个人和社会免遭不良因素影响的程度。
(2)所有研究领域是形成国家科学的重要前提。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应建立广泛的联系。国家科研的许多领域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这要归功于重点高校的科研水平很高,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大多数科研人员对科学的重视,有可靠的预算经费。但伴随着国家经济转轨,科学发展面临着新的困难:科研和实验设备的预算经费严重不足,不能保障科学基地的材料和技术设备得到更新,不能为科研人员提供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科技职业的威信急剧下降,已不能吸引有才华的青年人;知识产权法规不健全;经济活动中无法有效利用科研成果;国家对科研系统无法进行有效管理。可见,扩展经费来源渠道是必要的。
(3)科学发展的新战略使人类社会最有前景、最有意义的科学领域成为优先领域,并使这些领域的发展顺利进行。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是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扩大国家之间的协作和合作。全球性问题是保护周围环境,保障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保护人类的健康。
(4)国际社会一体化趋势并不意味着一国将丧失民族利益(其中包括科技方面的利益),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其对外市场竞争和解决内部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科技潜力。
(5)俄罗斯科学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应保障其潜力符合世界科技发展水平。俄罗斯丰富的自然资源、社会精神需求、科学人道主义传统和据此确定的科研优先领域,决定了其经济和地缘政治地位,将影响现在及未来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
(6)发展并不断推进适合本地区的科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俄罗斯科学潜力的发展(1)俄罗斯认为,科学和技术发展水平决定国家的未来,因此支持科技发展是国家的首要任务。
国家科技政策的主要原则是:国家的支柱是科技潜力;科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具有开放性和公开性,实行科学创造自由和科技领域民主化;大力发展基础科学;保护和发展重点科研院校;在科技领域营造健康的竞争和企业家活动条件,促进和为科研工作创造条件,以保障必要的国防能力和国家安全;科教一体化,不断完善培养科技干部制度;保护科研工作者、科研单位和国家的知识产权;保障信息网络畅通,为自由交换信息提供法律保护;发展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科研和实验设计组织,支持小企业的创新活动;促进科学技术推广,为广泛利用科研成果创造条件;不断提高科研劳动的价值和威信,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宣传当代科技成就及其对俄罗斯未来的重要意义;保护境外俄罗斯科学家的权益。
(2)改革科研管理体制,特别是完善拨款机制、科研组织和税收政策,是发展科研潜力的制度保证。其内容和目的是:国家预算拨款用于民用科研和实验设计工作应不少于预算支出的3%,随着经济的稳定应逐年增加这笔费用,以达到高度发达国家的水平;保障重点科研单位的稳定拨款;政府专项支持基金应保障科研和实验设计工作经费充足;工业企业、银行、国际组织和个人共同为科研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实行竞争和公开作出决定的方法为科技纲要和科技规划分配经费,吸引科学组织参与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在科研和实验设计工作领域分阶段实行联邦合同制度;采取税收和关税优惠办法支持、促进科研活动的发展;为俄罗斯科学院参加国际项目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资金;为科学联合体的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科技优先发展领域
1996年7月,俄政府通过了俄国家科技发展优先领域计划,即“7+1计划”。优先发展领域被确定为:信息技术和电子、生产工艺、新材料和化工产品、生命科学、交通、燃料及能源、生态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除以上7个优先领域外,基础研究单列为一项,它包括从数学分析到艺术学的18个领域。基础研究加上7个领域,被称为“7+1计划”。1996年11月,俄政府公布了《俄联邦1996~2000年民用科技优先发展方向》的研究与开发专项计划,以优先发展上述领域。
2001年8月21日,俄政府批准实施《2002~2006年俄联邦科技优先发展方向研发专项纲要》。《纲要》涉及的十大重点科研领域为:物理学研究;科学仪器;信息技术与电子学;新材料与化学制品;生命系统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交通运输;燃料与能源;生态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社会经济技术。
(三)科技、经济的有机结合与科技创新机制的确立
俄罗斯正在制定并即将出台《科技优先发展领域的研发计划》和《国家技术基地计划》,根据计划,俄将建立技术储备,确保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地位。近期,俄罗斯政府将进一步清点已有的科技储备,同时采取措施加速军用和民用技术的相互转换,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完善民用、军用和社会参与的研发集成系统。
俄政府非常关注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将技术创新视为依靠科技振兴经济的重要手段。俄从法律、政策、体制、组织、资金等方面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1.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立法1995年,《俄罗斯1995~1997年科技与创新政策》等重大科技规划颁布实施。1999年6月,国家杜马通过了《关于创新活动和国家创新政策法》草案,旨在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提高利用科技成果的效益,支持科技型小企业积极开展创新活动。
为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的领导,俄政府出台了国家创新政策。其主要方向是制定并完善创新活动的法律法规,建立激励机制和制度转换系统,保护创新领域的知识产权,将知识产权引入经营流通领域等。随后,围绕这些方面的一系列法令相继出台,其中包括俄联邦创新中期(1998~2000年)纲要。
2.积极完善科技创新组织在成立俄联邦总统科技政策委员会、俄联邦政府科技政策委员会和科技领域改革委员会的基础上,为落实国家科技创新政策,1999年5月成立了俄联邦政府科学创新政策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保证执行国家在科技和工业创新领域的统一政策;对联邦执行权力机构、俄联邦主体执行权力机构、经营主体、机关、科学及其他单位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而制定科技和工业创新改革和发展道路的活动进行有效的配合与协调;加强国家对具有竞争力的科研和实验设计工作、高技术产业、积极的创新活动(包括在军工和民用工业部门间进行技术转移)的调节与支持;全面参与国际技术交流,加强国家对科学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支持;储科技和创新潜力。
3.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在西方国家,风险投资是科技创新的主要资金来源。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是推动科技创新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俄罗斯工业科技部对创建风险投资机制非常重视,不仅通过出台法律文件确保风险投资者的利益,同时建议俄政府直接参与风险基金创建工作,即从国家财政中拿出1亿卢布作为俄罗斯科技领域的风险投资基金。目前,已有6个联邦主体的领导层支持创建风险投资基金。1999年,俄科技部制定了《科技领域风险投资机制主要发展方向》纲要。
4.为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优惠俄政府对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各种政策优惠:对这些单位使用能源、公共设施及通信手段所欠的债务进行重组;对于欠债较多的私有化科研机构采用加速破产程序,对已宣布破产的单位或者重新国有化,或者售给善于经营的业主;向投资者提供创新活动成果的产权;对创新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建立国家保险制度。对投资者在风险投资中由于创新项目失利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对商业银行把放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投入科技和创新领域,制订出具体办法和条件。同时,对创新企业提供各种税收优惠[7]。
5.建立全国技术创新体系俄罗斯全国技术创新体系是1997年根据“发展统一的技术创新基础设施跨部门规划”建立起来的。第一步是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它是由同一地方的许多小企业组成的大联合企业,专门从事开发成果的完善和商品化工作。俄罗斯以66座科学城为主体陆续建立了30余个技术创新中心。第二步是建立工业创新综合体。它由科技院校、科学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工厂、科技企业、科技园等组成。这是俄联邦1999~2000年创新政策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第三步是建立联邦科学和高技术中心[8]。通过科研机构与大型企业、创新机构和高校的合作,重点解决高新技术领域的关键问题,以加大研制高科技、高竞争力产品的力度,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份额,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点,并将其视为国家科研生产和创新活动的重要基地。
(四)对科研机构的优惠政策
2000年普京总统执政后,对国内的科研机构给予政策优惠,以缓解由于财政困难导致对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维持政府对国家科技潜力和科研活动的支持系统。根据俄罗斯政府的有关规定,可以享受优惠政策的国内科研机构是指那些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最近3年科研活动平均不少于其全部业务量70%的科研机构,其范围实际已包含了俄罗斯大多数国有和各科学院系统的研究机构。俄罗斯目前对科研机构实行的各项优惠政策有以下几个方面[9]。
1.对科研机构使用资源的优惠(1)对科研机构使用土地的优惠。科研单位及其下属的科研机构、科学服务和社会服务机构,可以无限期地无偿使用其占有的土地。科研单位使用有关土地,可完全免征土地税。
(2)对科研机构使用其他资源的优惠。在国家监测和海洋科学研究的范围内进行对俄罗斯大陆架的观测研究免征有关费用。科研机构从事科学研究时对森林资源和水利设施可以免费使用。为科学目的利用野生动物,而不将其捕获运出,可以不经过专门的批准并不用支付费用,但不得对野生动物或其生存环境带来损害,并不得损害相关者权益。
2.对科研机构税收的优惠(1)对科研机构财产税的优惠。科研单位、企业以及所属的科学研究、试验生产或试验基地,不征收企业财产税;国家科学中心的财产,科研和设计机构的财产,以及从事中试和中试试验的企业,只要其科研设计和试验业务不少于其业务总量的70%,可免征企业财产税。
(2)对科研机构财产出租的优惠。科研单位、科学服务与社会服务机构,有权把出租财产的收入用于改善和发展其物质技术条件。
(3)对科研机构增值税征收的优惠。利用国家预算资金、科技基金会资金、预算外基金进行的科学研究和试验设计工作;教育和科研机构完成的科研和试验设计工作;科学和教学书籍的编辑、出作为对俄罗斯无偿援助而进口到俄罗斯境内的货物(用于消费的货物除外),均可免征增值税。
(4)对科研机构销售税的优惠。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教育机构生产的、与科研活动有关的商品、劳动和服务,不列为销售税的征收对象。
此外,还对科研机构实行利润税优惠和以税转贷形式的优惠。
(五)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
据统计,1997年研究开发人员数量比1990年减少了近52%。据估计,从俄罗斯移居国外的科学家中60%是40岁以下的青年人,12%的人具有博士学位。针对青年科技工作者大量流失的问题,俄联邦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和俄罗斯科学院接受政府委托起草了《国家支持有才华的青年科学家和发展俄罗斯科技干部潜力的构想》。该构想规定了强化和发展青年干部队伍、优化科技干部构成的目标和预期效果。就防止智力流失、优化科研人员年龄结构和提高科研干部素质等问题,分别确定了近期目标(2003~2005年)、中期目标(2008~2010年)和长远战略目标(2013~2015年)。通过提高工资、增加就业机会、采取更适合青年专家的组织形式、加强业务培训和对高级人才确保高额退休金等措施,留住和吸引青年人投身于科技事业,逐步降低科研人员平均年龄水平。
(六)积极开展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
2000年1月,俄政府出台《2002~2005年俄联邦国际科技合作国家政策构想》,将开展研发领域的国际合作作为实施国家科技和创新政策、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这一构想所提出的战略目标,俄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俄向创新发展道路过渡和形成多极世界中俄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平等和有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参与全球科技一体化进程;提高国际科技竞争力,使俄跻身于世界知识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和科技服务市场;开拓国际合作新形式,强化俄国际科技合作中技术创新的作用;使俄国际科技合作的基本结构逐步与国际接轨;确保俄的科技安全。
三、科技发展前景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和科技发展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将具有跨国性质。基础研究将致力于全球范围通用且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技术开发,如互联网技术等。应用研究将侧重于研制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关键技术,如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生物工程等。
有关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之间相互关系协调和稳定发展问题的研究将进一步得到加强。未来科技全球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优先开发确保国际信息交流和向信息社会过渡的技术;开发联结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的中间技术;加强智力资源的国际流通;建立国际科技发展局部协调机制;有限地将中小科技企业纳入国际科技体系;发展国际互联网技术,对世界各国的智力资源进行储备和积累;发挥跨国公司和各国在国际科技系统发展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根据俄阿巴尔金院士预测,如果国家采取必要措施,到2015年,俄罗斯将跻身于世界市场,其科学将稳步发展,并将积极发展新兴信息产业技术。这些措施是:国家对基础科学的支持;有根据地选择宏观经济优先项目体系,以促成对科学的国家订货和市场订货;形成以科学为首要环节的革新体系并使之发挥功能;巩固知识产权制度,发展技术市场及市场营销;使教学过程接近先进的科学研究,吸收有天才的青年进入创新进程;改变拨款原则和税收政策,按竞争原则分配资金(包括预算资金),并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风险基金应成为重要资金来源。国家应建立能吸引风险资本的税收和信贷制度,降低风险和提供风险信贷;保护并发展地方科技潜力,形成地方经济“生长点”;保护并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防生产部门的科技基础[10]。
(责任编辑李禄)
注释:
[1]张文武主编:《简明东欧百科全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1页。
[2]《2002年俄罗斯统计年鉴》,俄文版,第520页。
[3]张文武主编:《简明东欧百科全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3页。
[4]卫民:《俄罗斯的中长期科技政策》,载《全球科技经济望》2003年第1期。
[5]孙长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共生发展合作——中俄产业科技合作的规划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6]参见戚文海《转型时期的俄罗斯科技战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4~97页。
[7]戚文海:《俄罗斯的科技创新政策》,载《西伯利亚研究》2001年第5期。
[8]戚文海:《转型时期的俄罗斯科技战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0页。
[9]参见戚文海《转型时期的俄罗斯科技战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122页。
[10]〔俄〕Л.阿巴尔金:《俄罗斯发展前景预测:2015年最佳方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中文版,第212、213页。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2期
第四篇:俄罗斯对外贸易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本文针对俄罗斯自1991年至今的对外贸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首先按照时间历程将俄罗斯二十几年来的对外贸易划分为几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阶段,然后分析俄罗斯的贸易体制及政策,对在这些贸易体制及政策指导下形成的俄罗斯对外贸易中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及贸易伙伴进行分析,综合上述分析后得到俄罗斯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俄罗斯对外贸易总体发展历程
俄罗斯从1991年至今的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基本上呈W型,即经历了两升两降的变化过程,从上基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
初始下降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间范围是1991年至1992年。1991年,苏联全民解体,俄罗斯作为前苏联最大的经济结构体,在苏联解体后,其经济由原来的社会主义经济急剧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转轨非常猛烈,爆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生产力大幅度下降,通货膨胀严重,外贸额锐减。1991年和1992年对外贸易总额与上年同比分别减少了33.5%和20.7%。对外贸易额度的锐减是经济危机爆发的重要信号,是社会经济猛烈转轨后国有外贸机构不能进行正常运营而私营外贸机构尚未成长起来的必然结果。为了有效扭转对外贸易的颓势,1991年11月15日,俄罗斯通过了《俄罗斯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法令》,该法令的颁布标志着俄罗斯废除了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体制,开始了新外贸自由化改革,为参与对外贸易活动的企业之间开展公平竞争创造了相对平等稳定和完善的竞争条件,从而保证对外贸易活动得以复苏,并开始正常发展,逐步推动了俄罗斯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2
转型增长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间范围是1993年到199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夕。随着俄罗斯对外贸易活动的健康发展,对外貌似总额稳步上升,从1992年的965.76亿美元上升至1997年的1619.39亿美元。该阶段中,俄罗斯的商业活动比较活跃,国内金融市场也比较稳定。这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为俄罗斯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其中1995年,对外贸易总额、出口总额及进口总额相比1994年分别上升了20.3%,20.1%,20.6%,达到了一个非常新的高度。
1.3
金融危机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间范围是1998年到1999年。1998年,爆发了全球金融海啸,金融危机对每个参与全球经济的国家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坏,俄罗斯作为全球经济体中重要的一员,受到的创伤非常严重,在经历了1995年对外贸易最辉煌时期之后,1996年和1997年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但是任然在增长。经历1998年金融海啸的冲击之后,当年对外贸易总额相比去年下降了17.6%,而1999年相比1998年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了13.3,经历连续下降之后,俄罗斯对外贸易总额基本回到了1993年转型增长阶段的起点。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俄罗斯的货币——卢布大幅贬值,国内企业的生产能力大幅下降,出口额度随之下降,另外生产能力的下降在降低出口的同时也降低了进口产品的需求,再加上欧美等国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对俄罗斯发起了多起反倾销案,使俄罗斯每年又因此蒙受更大的损失。另外,金融危机引发国际市场行情低迷,俄罗斯的出口产品中,原材料的出口占据比重较高,也是造成该阶段俄罗斯对外贸易遭受重创的原因。
1.4
稳步上升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间范围是2000年至今。经历两年的时间,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散去,2000年普京总统执政,它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一方面出台了很多刺激政策,促进经济恢复,另一方面,着力打击外贸走私集团,使俄罗斯顺利的快速的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并保持稳步增长。2000年,普京总统上台后,当年的对外贸易总额、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分别较1999年增长了29.7%,38.9%和11.9%,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金融危机使卢布贬值之后,使得俄罗斯出口商品的价格极具竞争优势。另外,俄罗斯内部不断完善经济结构,在保持出口稳步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进口替代型企业,完善本国市场体系,减少对外来产品的需求,从而抑制了进口贸易,保持巨大的顺差,2000年和2001年的外贸顺差分别为610亿美元和496亿美元,2002年,外贸顺差有小幅下降,但仍保持在370亿美元以上。此后的几年中,顺差继续扩大,2009年,俄罗斯外贸顺差达到110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30033亿美元,进口额为1927亿美元。而根据俄罗斯海关与2011年公布的数据,2010年,俄罗斯外贸顺差为1675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25%,其中出口额为3964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1.4%,进口额为2290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6.8%。所有这些数据表明了俄罗斯在全球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独特经济地位。普京总统上台后确定的“自力更生、外援为辅”的对外贸易方针及对国内经济结构的成功改革是俄罗斯对外贸易增长的重要原因,从而可以看出国家的外贸体制和外贸政策对国家对外贸易的巨大影响。
俄罗斯的外贸体制及外贸政策
俄罗斯外贸政策和外贸体制的转变极大的促进了俄罗斯对外贸易的发展。1999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了适应市场发展及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需求,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在组件新的外贸机构的同时,对俄罗斯的外贸政策和外贸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市场化改革。俄罗斯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废除国家在对外贸易中的垄断体制,建立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外贸体制,在生产能力、经营方式、管理体制及支付手段等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同时,也要认识到,外贸政策和外贸体制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俄罗斯的外面政策和外贸体制的改革也是经历了很多坎坷和挫折之后逐步完成的,而且目前仍在完善当中,目前,摆在俄罗斯外贸体制与外贸政策改革前,最难以抉择的就是维护自己的外贸利益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间的利害关系。总的来说,俄罗斯的外面体制和外贸政策的改革是积极务实也是卓有成效的,而且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来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势在必行的。下面分别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和对外贸易政策改革两个方面来叙述俄罗斯的外贸体制及外贸政策:
2.1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俄罗斯的外贸体制最初是继承自前苏联的外贸体制,前苏联的外贸体制有着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特点,国家的对外贸易活动完全掌控着国家对外贸易中的进口和出口经济行为,任何企业或者个人都不能单独从事对外贸易经济活动。前苏联的对外贸易,更像是一种政治活动,经济行为中的盈亏概念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对外贸易中根本不存在,因为所有的盈亏都是由国家主管部门决定的,这样就导致了国内外产品价格的严重脱钩。实行双重外汇制度,不允许货币自由兑换,对外贸易中的汇率远远低于非对外贸易中的汇率,而且从国家安全层面考虑,对外贸易的伙伴只限于经济互惠国,没有真正的融入到世界贸易体系之中。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使得国际贸易对各国经济拉动作用变得尤为显著,各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对外贸易的比重不断上升。双边国际分工逐步被世界性的国际分工取代,世界多边贸易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减少了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世界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各国贸易体制自由化趋向[3]。20世纪80年代后,俄罗斯进行了对外贸体制的改革,首先就是废除了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体制,改变过去的对外贸易体制,下放对外贸易权限,用市场调节的方法代替行政调节的手段,实现对外贸易自由化。概括的说,俄罗斯的外贸及经济改革的任务与外贸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薪火相承的。俄罗斯选择了外贸自由化之路,以适应对外开放需要和吸引更多资金发展国内经济,这是一项重大的转折。在这项转折中,确立了俄罗斯对外贸易的两大宗旨:一方面必须要最大限度的促进俄罗斯国内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复合全球外贸规则,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中。
在完成了对外贸易体制的重大变革后,俄罗斯对外贸易的大门向俄罗斯内部的诸多企业敞开了,但是如此多的企业参与进来之后,必然会存在着相互之间的竞争,竞争需要一个公平公正平等的市场,因此为了保证参加对外贸易活动的企业之间开展公平竞争,同时竞争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国家安全。因此,俄罗斯对国内的对外贸易市场也进行了改革。首先将参与外贸活动的企业进行私有化,推行股份制,联合组建集团公司,提高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同时可以协调同行业内部之间的矛盾,这些集团公司都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与国家主管对外贸易活动的部分进行政企分离;其次,国内外贸企业在参与对外贸易活动时,不再受国家严格管控,可以自由进入国际市场,寻求国际合作伙伴,开展对外贸易活动;最后国家外贸主管部门及相关部分虽然不参与对外贸易活动,但是依然可以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运用国家宏观调控,发挥关税、利率及汇率等经济调节手段对外贸活动进行宏观上的掌握与调控。
俄罗斯以“既要重视西方,又要兼顾东方”的对外开放政策取代了最初向西方“一边倒”的做法。俄罗斯不仅与各国际组织建立了联系,同时也确立了自己的国际地位,使俄罗斯争取到了更多来自西方的援助,既能完成本国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又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多边经济计划,能够实现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4]。最后,俄罗斯经过多方调整和改革,对外贸易体制主要发生了以下几点重要的变化:首先,企业获得经营外贸业务的权利和义务使得国家垄断经营机制得到改变;其次,基本打破对进出口的各种限制,向世界各国开放俄罗斯国内市场;第三,出口对象以面向包括西方的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代替原来主要面向经互会成员国,进出口市场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四,在外汇管理和汇率制度方面,外汇管理和汇率制度发生转变,俄罗斯改变以往由国家垄断的外汇管理机制,采取适当干预的措施,同时汇率制度也以有管理的浮动代替了以往的自由浮动。
俄罗斯建立的外贸体制不仅满足了实际的机制和对外经济活动的原则又符合市场的逻辑的机制。具体来说,第一,考虑俄罗斯对外经济关系战略和纲要的政策和措施的实施;第二,确保对外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的基础和可靠的系统的规则和严格执法监督,第三,扩大俄罗斯对外经济活动才能真正达到互惠的相互联系的贸易伙伴之间的地理空间和地域的互动;第四,形成了对外经济关系,利益和有效的制裁机制完善的基础设施。;总而言之,俄罗斯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际经济形势发展的趋势,改革垄断性的外贸体制,开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组建新的对外经济贸易管理机构,并向着贸易自由化方向发展[4]。
2.2
对外贸易政策改革
俄罗斯在完成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其对外贸易政策。普京就任(时任总统)以来不仅把“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在对外贸易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2000年俄罗斯外贸出现大幅度的回升,全年对外贸易总额(包括个体贸易)为1499亿美元,增长30.2%,其中出口达1050亿美元,增长38.9%,进口则达到449亿美元,增长13.7%,实现顺差601亿美元,但尚未完全恢复到1997年水平。而2001年至2002年对外贸易额分别为1557亿美元和1682亿美元,已经超过1997年水平,并且显现出进口增速高于出口的势头。2003年第一季度俄罗斯对外贸易额为457亿美元,比2002年同期增加了118亿美元;出口304亿美元,同比增加了88亿美元;贸易顺差151亿美元,同比增加了58亿美元。但需要指出的是,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实在是太小。无论是进口规模还是出口规模不仅无法与西方的大国相比,而且远远低于一些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等。
普京总统曾发表国情咨文时特别强调,脱离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现代社会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3年来,俄罗斯已实现了社会经济领域的优异成绩,首先是要加快国际一体化进程。2002年6月,俄罗斯成为“八国集团”的成员,加入WTO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俄罗斯的许多公司也位于欧洲和世界许多大企业在的行列,成为一对外国公司强劲竞争对手。3年来商品出口增长了25%,其中机械,运输设备和汽车出口有超过70%的增长。俄罗斯已经从过去半个世纪前的粮食进口国转变为粮食出口国。1991年以来,俄罗斯粮食出口增长2倍;石油,化工产品和天然气的出口增长18%,目前俄罗斯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原材料出口国。普京总统指出,俄罗斯必须在可预见的将来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有影响力的地位,真正成为强大和有影响力的国家。所有政策和行动必须服从这个目标。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应至少在10年中翻了一番。普京认为,俄罗斯完全有条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来完成这个任务,并进行国家现代化建设,最终创造一个在各个领域逗非常强大的有竞争力的国家。可以看出,俄罗斯融为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争取成为下一个世界强国的信心和决心。
根据本国经济状况特点参与国际合作的潜在机遇,把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当作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再结合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特点,以确保进出口制度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提高国内企业和产品的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强对国内企业及市场的有效保护,保持现有良好的对外经济关系,并争取继续升级到新的高度,以确保俄罗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的占有有利的地位[5]。这些都是俄罗斯外贸政策的根本定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俄罗斯的贸易政策。
第一,加强管理,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顺利的推进经济治国方针,俄罗斯将继续保持对现任总统的中央系统,确保政令畅通和政治稳定,同时建立亲总统的新型政府。新政府也将积极支持企业和外国公司的贸易活动,坚决抵制国际商品,服务和资本市场,歧视俄罗斯行为的反倾销的法律尽早引进。争取早日出台反倾销法。
第二,外贸法规和国际规则相结合。目前,俄罗斯的对外贸易法,海关法,许可,知识产权法,进出口制度,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标准,外汇管理制度,生产和技术标准对于许多产品国家和地方补贴与WTO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修改法律制度是对俄罗斯加入WTO的前提。像所有的改革一样,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随着外贸体制将逐步改进和完善,但是人们对WTO规则的方向演变的确是无庸置疑的。在关税方面,进一步降低关税。目前,在发达国家有效关税税率已降至5%以下,发展中国家已经跌破10%。2010年4月,俄罗斯进口关税平均税率为10.5%,在国家经济复苏的前提下将继续下降到10%或更少。为了对出口商品进行技术组织和信息的查询,俄创建了“俄罗斯出口机遇”信息查询试行系统,网上查询系统正在试运行中。这更有利于组织和参加国际展洽会,争取多签出口合同,培养潜在客户等。
第三,坚持全面的经济开放。可以预测,21世纪的第一个15年将建立一个多中心模式,后期将会形成三个超级贸易集团,即扩大后的欧洲联盟,美洲自由贸易区和亚太自由贸易投资区。这三个强大的经济贸易集团将加入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国家,他们将确定国际服务,商品和资本流动的监管体制和形式。与其外交政策同步,俄罗斯的对外政策有一开始的向西方一边倒到现在的全面开放,发展与独联体、亚太地区和美洲地区的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外贸政策,积极建立和和加入世界三大超级贸易集团应是俄罗斯对外贸易的长期发展趋势。首先,加强与欧洲联盟的伙伴关系;其二,扩大亚洲国家的关系,为加入亚太自由贸易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三,在原苏联地区建立统一经济区,保住原有的世界市场。
上面是俄罗斯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中的总体框架及思路,具体到实际的对外贸易政策中,又可以通过对外贸易中的关税、增值税、消费税及其它调节措施分别在产品进口及出口中的调整来分析俄罗斯对外贸易政策的巨大转变和改进:
2.2.1
关税
首先分析进口关税政策的变化。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刚刚成立之时,俄罗斯的进口关税继承了前苏联进口关税的政策,对大部分进口商品征收非常高的进口关税。但是,随着国家体制的变化,对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创伤,为了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不得不对一些进口产品的关税进行调整。在进口关税调整的过程中,针对同类产品并不进行一刀切,而是针对不同国家进行差异关税征收办法,比如对同俄罗斯有最惠国待遇关系的国家征收15-50%的基础关税,而对对同俄罗斯没有最惠国待遇关系的国家征收30-100%的普通关税,对同俄罗斯有贸易关系的发展中国家则征收7.5-25%的优惠关税,其中中国就属于享有优惠关税的国家。为了增加国家收入,1993年2月1日,俄罗斯开始对进口商品征收增值税和消费税。1994年3月15日起,为了保护本国同类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有量,免遭国外同类产品的冲击,俄罗斯大幅提高了进口商品的关税,这次对进口关税的调整具有非常强烈的贸易保护色彩,从而也遭遇了欧美等国家针对俄罗斯商品开展的反倾销。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1996年5月起,俄罗斯在原来进口关税的基础上又提高了平均进口关税的税率,由原来的13%左右提升到15%左右,同时加强了对进口商品的管理,对进口商品实行严格的安全检疫检验制度。2000年4月份和2001年1月份,俄罗斯又分别针对不同产品进行了进口关税改革,进口关税的改革总体上有升有降,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了不同的进口关税税率。
其次分析出口关税的改革。在出口关税的调整方面,因为俄罗斯的地域比较广阔,不同地域的经济结构比较复杂,造成商品出口秩序比较混乱,因此俄罗斯对出口关税的调整比较复杂。1991年,在从苏联的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过度的初期,俄罗斯因为有丰富的基础原材料资源,同时又放开了出口限制,出现了大量原材料低价甚至倾销价竞相出口的问题,这些原材料很大一部分属于战略原材料,因此,俄罗斯不得不实行出口专营并针对这些战略原材料的出口出台了新的出口关税,这样战略原材料出口混乱的局面才得以抑制。1992年,俄罗斯开始实行新的出口关税制度,新的出口关税制度的主要内容是:适应贸易自由化政策的需求,大幅度降低出口商品的出口关税,并大幅度减少出口关税征收的产品种类。出口商品的税率从原来的5%-70%大幅降至3%-25%,而关税征收的产品种类则从53个大类减少到29个大类。1994年俄再次调低商品出口关税并决定今后商品出口关税将受到两种限制:其一是数量限制,只有少数商品征收出口关税,其中包括某些矿产原料、燃料、黑色和有色金属、化工产品、林产品、粮食、航空装备、武器和军用材料等。由于无法精确计算这些商品的国内生产费用,所以,俄征收这些商品关税是依据出口效益而定。其二是时间限制,根据俄联邦《海关税》的规定,出口关税征收到1996年1月1日为止。1998年8月俄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后,在国家财政日益恶化的压力下,为寻求新的资金来源,弥补国家预算亏空,1999年年初以来,俄政府颁布命令,开始对部分主要出口创汇产品征收临时出口关税,需缴纳出口关税的商品清单中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有色金属、木材、皮革料、大豆、油菜子、葵花子、某些食品等。
2.2.2
增值税
增值税政策的调整也分为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自1993年2月l日起,俄开始对进口商品征收增值税。针对不同的进口国别,俄实行以下两种增值税征收办法:对独联体国家的商品免征增值税;对非独联体国家的商品计征增值税。目前俄实行两种增值税税率:粮食、基本食品、原糖、野生果实、浆果、核桃、用于科技目的或生产饲料或制作药品的鱼粉、鱼和海产品、儿童用品等进口商品的增值税税率是10%;其他商品的增值税税率是20%。根据有关法律,进口商需两次支付增值税:首先是在办理商品进关手续时,要按商品的海关申报价值、进口关税和消费税的合计金额计征增值税;之后,在俄联邦境内加工和销售进口商品过程中的新增价值部分也要缴纳增值税。
针对出口增值税,根据出口地域的不同,俄实行两种增值税征收办法:一是对向非独联体国家出口的商品免征增值税。1996年这一优惠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凡与向非独联体国家出口商品相关的运输、装卸和换装等服务业务也予以免缴增值税。二是对向独联体国家出口的商品则按全额税率(20%)征收增值税。增值税先由买方支付,再由出口商负责上缴国家财政。1996年年底到1997年上半年,国家加强了对享受增值税优惠的出口商品的监督管理,规定出口商必须向税务监察部门提供由海关出具的书面证明,证明货物确系运往非独联体国家。
2.2.3
消费税
消费税政策的调整也分为进口消费税和出口消费税等。俄对进口商品征收消费税始自1993年2月l日。目前仅对酒类、香烟、汽油、首饰和小轿车等五大类进口商品征收消费税。无论从独联体国家还是从非独联体国家进口上述商品时,均缴纳消费税。消费税税率与关税税率一样,可以按从价(按商品海关申报价值的一定百分比)、从量(每一计量单位商品应缴纳多少欧洲货币单位)或复合(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的办法征收。与增值税不同,进口商只需一次性支付消费税,即在办理商品过关手续时支付。在此之后,缴纳过消费税的商品在俄境内销售时,无需再次缴纳消费税。
出口消费税政策的调整根据贸易方式、商品品种和出口地区的不同,对消费税应税商品规定如下计征办法:一是通过易货合同的出口需缴纳消费税。二是向非独联体国家的出口(石油和天然气除外)免征消费税。三是向未加人独联体的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主要指波罗的海三国)的出口,如以非自由兑换货币结算,免征消费税。四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均需缴纳消费税。石油、天然气的出口消费税税率由俄联邦政府的专项决议加以确定。根据不同产地的矿业地质条件和经济地理条件,国家对不同的石油开采企业规定了不同的消费税税率。
2.2.4
其它调节措施
俄罗斯对部分进口商品实行许可证管理。迄今为止,商品进口到俄罗斯一直不受配额限制,许可证管理也只针对有限的商品。需接受许可证管理的进口商品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某些特殊商品,包括保护植物的化学产品、工业废料和译密码设备;第二类是需按俄总统和政府规定的特殊程序进口的商品、技术和科技信息,包括武器弹药、核材料、贵金属、宝石、麻醉剂、镇定剂、可用于制造武器装备的个别原材料和设备等。但按照保护国内市场的需要,俄逐步增加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种类:自1997年1月1日起,开始对食用酒精和伏特加酒的进口实行许可证管理;自1998年5月l日起,开始对彩电整机进口实行许可证管理;自1999年1月1日起,开始对烟草及其工业代用品的进口实行许可证管理。
针对出口商品,开展的调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某些商品实行出口配额和许可证管理。目前俄对以下两类商品的出口实行配额和许可证管理:第一类主要指那些按照国际协议的规定应主动限制出口数量的商品,如纺织类半成品和成品、个别黑色金属制品、碳化硅等;第二类是某些特殊商品,包括野生动植物、药物原料、译密码设备、武器、核材料及其装置、贵金属及宝石、矿物学及古生物学的收藏资料、麻醉剂、镇定剂等。在实践中,出口配额的分配主要是通过招标或拍卖进行。配额如有剩余,也可通过实际出口业务加以分配。出口许可证由俄经贸部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负责发放。二是对出口商品进行海关估价。为了防止出口商低报出口价格、海外结余利润,自1996年12月起,俄规定对出口商品实行海关估价。确定关价格的基础是合同成交价即出口商品买方实际支付或应该支付的费用,此外,还应包括由买方承担的、但未包含在合同成交价内的费用,如中介费、代理费、包装费、知识产权使用费等。三是对加工服务贸易的出口进行管理。近年来,加工服务贸易(外国商人购买俄产原料后,不将其运出俄境,而是与俄企业签订加工合同,委托其对所购原料进行加工。
俄罗斯对外贸易的现状分析
对俄罗斯的对外贸易体制和政策进行分析之后,就需要对俄罗斯对外贸易中商品结构和贸易国家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3.1
外贸商品结构
3.3.1
进口商品结构
俄罗斯进口商品结构自1990年以来变化相对稳定,机器设备和运输工具在进口商品中一直是占领首要地位的,其次是食品和农业原料。其他主要进口商品是木材和纸张纸浆制品、纺织品及纺织原料。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的商品大多为金属、宝石及其制品和矿产品。此外,俄罗斯相应增加了家用电器、家具的进口,同时还减少了服装鞋帽等纺织品和布匹的进口。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由于俄罗斯国内农产品生产规模大幅下降,农业原料和食品在俄罗斯进口总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目前,进口食品占俄罗斯消费需求的近一半的比重,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这样的大城市进口食品的需求量的比重占到一半以上。这种状况严重的形象了俄罗斯经济发展响[6]。
另据相关统计,在俄罗斯进口额中占据非常重要位置的是大众消费品,份额约占20%一25%,但这其中大部分未列入官方统计之中的,换而言之是通过无组织贸易完成的。这就意味着大量国家税收的流失。总的来看,进口货在俄罗斯国内消费市场容量中占到50%以上的比重,这严重威胁到俄罗斯经济安全。不仅如此,另一个给俄罗斯的财政造成了重大损失的原始是俄罗斯与其他独联体国家边界的“半透明”状况为其进口走私和假伪商品创造了极好的机会。1994年,俄罗斯农产品进口146.9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29.1%。2008年,农产品进口342.8亿美元,占比11.7%;2009年,农产品进口290.8亿美元,占比15.2%。1994年,俄罗斯燃料和矿产品进口34.9亿美元,占比6.9%;2008年,燃料和矿产品进口122.6亿美元,占比4.2%;2009年,燃料和矿产品进口73.1亿美元,占比3.8%。1994年,俄罗斯工业制成品进口322.1亿美元,占比63.8%;2008年,工业制成品进口2418.4亿美元,占比82.9%;2009年,工业制成品进口1531.1亿美元,占比79.8%。
1994年,俄罗斯钢铁进口5.82亿美元,占比1.2%;2008年进口85.40亿美元,占比2.9%;2009年进口44.90亿美元,占比2.3%。1994年,俄罗斯化工类产品进口45.18亿美元,占比7.2%;2008年进口270.09亿美元,占比9.3%;2009年进口224.48亿美元,占比11.7%。1994年,俄罗斯机械和运输设备进口116.49亿美元,占比23.1%;2008年进口1299.09亿美元,占比44.5%;2009年进口679.82亿美元,占比35.4%。1994年,俄罗斯纺织品进口6.97亿美元,占比1.4%。2008年进口55.12亿美元,占比1.9%;2009年进口35.25亿美元,占比1.8%。1994年,俄罗斯服装进口11.16亿美元,占比2.2%;2008年进口120.18亿美元,占比4.1%;2009年进口72.50亿美元,占比3.8%。
3.1.2
出口商品结构
以能源产品和生产性原料为主是俄罗斯出口商品的结构特点,能源产品和生产性原料所占据的出口总额比例始终保持在42%一47%左右。制造业产品包括深加工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出口所占比重甚少。而出口总额的比例大幅度的锐减的是交通工和具机器设备。俄罗斯作为世界市场基础性产品的最大供应者,生产的原料性产品大部分用于出口。这种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虽然保障俄罗斯经济发展资金的同时,但使得其对外贸易及宏观经济对世界原料市场行情的依赖性变得越来越大[7]。俄国内外专家则认为,这中医初级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对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的消极影响极大。俄政府也深刻地意识到调整现有的商品出口结构的紧迫性和必要性。1994年,俄罗斯农产品出口36.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3%;2008年,农产品出口238.8亿美元,占比5.1%;2009年,农产品出口210.6亿美元,占比6.9%。1994年,俄罗斯燃料和矿产品出口342.3亿美元,占比50.7%;2008年,燃料和矿产品出口3417.2亿美元,占比72.5%;2009年,燃料和矿产品出口2093.9亿美元,占比69.0%。1994年,俄罗斯工业制成品出口223.2亿美元,占比33.0%;2008年,工业制成品出口923.0亿美元,占比19.6%;2009年,工业制成品出口639.0亿美元,占比21.1%。1994年,俄罗斯钢铁出口57.72亿美元,占比8.6%;2008年出口318.83亿美元,占比6.8%;2009年出口200.10亿美元,占比6.6%。1994年,俄罗斯化工类产品出口39.63亿美元,占比5.9%,1995年出口56.21亿美元,占比6.8%;12008年出口275.30亿美元,占比5.8%;2009年出口184.28亿美元,占比6.1%。1994年,俄罗斯机械和运输设备出口31.64亿美元,占比4.7%;2008年出口174.08亿美元,占比3.7%;2009年出口125.19亿美元,占比4.1%。1994年,俄罗斯纺织品出口6.17亿美元,占比0.9%;2008年出口4.8亿美元,占比0.1%;2009年出口4.33亿美元,占比0.14%。1994年,俄罗斯服装出口1.5亿美元,占比0.2%;2008年出口1.47亿美元,占比0.03%;2009年出口1.16亿美元,占比0.04%。
表1
俄罗斯1994年—2009年出口产品类型结构
年份
出口总额(单位:亿美元)
出口比重(单位:%)
农产品
燃料和矿产品
工业制成品
农产品
燃料和矿产品
工业制成品
1994
36.05
342.29
223.18
5.34
50.68
33.04
1995
43.49
414.26
291.05
5.36
51.08
35.89
1996
68.47
500.15
247
7.73
56.45
27.88
1997
62.65
541.45
224.29
7.09
61.30
25.39
1998
62.5
414.39
257.53
8.35
55.34
34.39
1999
66.65
409.40
246.77
8.81
54.11
32.61
2000
75.27
704.17
248.09
7.13
66.71
23.50
2001
73.79
645.45
268.77
7.20
63.35
26.38
2002
87.29
670.40
264.03
8.14
62.48
24.61
2003
101.45
868.26
327.78
7.46
63.88
24.11
2004
115.30
1205.99
455.68
6.29
65.83
24.87
2005
144.64
1717.87
528.63
5.93
70.46
21.68
2006
173.61
2218.25
593.38
5.72
73.08
19.55
2007
236.11
2519.08
725.26
6.66
71.08
20.46
2008
238.78
3417.21
923.00
5.06
72.46
19.57
2009
210.56
2093.94
639.02
6.94
69.02
21.06
资料来源:北海居网站
3.2
贸易往来国家
俄罗斯主要进出口区域为欧盟(15国)、亚太经合组织和中东欧自由贸易区等。2006年第一季度俄罗斯对上述区域的进出口总额分别为294.9亿美元、127.1亿美元和72.9亿美元,在俄外贸进出口中所占比重分别为43.2%、18.6%和10.7%。
俄罗斯在欧盟的主要贸易伙伴是荷兰、德国和意大利,其中荷兰是最大的贸易伙伴。2006年第一季度俄罗斯向荷兰出口65.1亿美元,自荷兰进口4.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9.9%和55.9%,俄荷贸易占俄对外贸易总额的10.3%。同期,俄对意大利和德国的出口额分别达到44.3亿美元和28.6亿美元,同比增长53.9%和31.5%。石油及其制品和有色金属产品是俄对上述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
在亚太国家中,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是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6年第一季度,俄自日本的进口额为13.4亿美元,同比增长达33.5%。2006年第一季度俄从韩国的进口增长最为显著,同比增幅为81.7%,是俄主要贸易伙伴中进口增幅最大的国家。汽车及其配件,以及通讯设备是俄罗斯自日本和韩国进口的大宗商品。
乌克兰是俄罗斯在独联体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尽管年初俄乌天然气之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间贸易的正常发展,但在2006年第一季度,俄乌贸易仍然取得了较好业绩。俄对乌克兰的出口和进口分别达到24.1亿美元和6.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4.2%和13.4%。哈萨克斯坦是俄在独联体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季度俄对哈萨克斯坦的出口达到13.9亿美元,同比增长31.2%,进口6.8亿美元,同比下降14.5%。
根据俄联邦海关局2009年2月4日公布的数据,2008俄罗斯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主要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不大,中国仍为继德国和荷兰之后俄第三大贸易伙伴。
2008年俄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7350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了33.2%,实现外贸顺差2012亿美元(07年为1522亿美元)。其中,俄罗斯与远邻国家贸易额为628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4.5%,贸易顺差为1679亿美元(07年为1294亿美元);与独联体国家贸易额为106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9.0%,贸易顺差为333亿美元(07年为228亿美元)。
2008年俄外贸出口完成了468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3.0%。其中向远邻国家出口3982亿美元,同比增长33.1%;向独联体国家出口699亿美元,同比增长32.7%。2008年俄外贸进口完成266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3.6%。其中,从远邻国家进口2303亿美元,同比增长35.6%;从独联体国家进口366亿美元,同比增长22.5%。
2008年按俄与主要经济体贸易额比重统计的俄主要贸易伙伴排名为:
1、欧盟—占52.0%(07年为51.3%);
2、亚太经合组织—占20.4%(19.3%);
3、独联体—占14.5%(15.0%);
4、欧亚经济共同体—占8.2%(8.7%)。
2008年按双边贸易额统计的俄主要贸易伙伴(含独联体国家)排名为:
1、德国—673亿美元(是2007年的127.2%,下同);
2、荷兰—618亿美元(132.3%);
3、中国—559亿美元(138.6%,注:中国海关统计数字为568.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8.0%);
4、意大利—529亿美元(146.7%);
5、乌克兰—398亿美元(133.7%);
6、白俄罗斯—342亿美元(131.1%);
7、土耳其—338亿美元(149.0%);
8、日本—290亿美元(142.2%);
9、美国—273亿美元(153.2%);
10、波兰—272亿美元(151.8%);
11、英国--225亿美元(134.8%);
12、芬兰—224亿美元(142.1%)。
俄罗斯对外贸易的发展前景
在对外贸易发展以至于俄罗斯整体经济提升方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至关重要的。普京总统执政以来,俄罗斯的外贸政策的制定的核心是为国内经济发展服务。俄罗斯赞成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进程,并致力于以合理的条件加入世贸组织。具体来说,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可能促使以下积极的变化。
4.1
加入世贸组织是促进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虽然俄罗斯为加入WTO已作出了种种努力,但由于受国内外因素的制约,其加入WTO的道路仍不会一帆风顺。特别是西方国家不会轻易放宽俄罗斯加入WTO的条件。因为,在西方国家看来,“一个严峻的问题是,俄罗斯离真正的市场经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WTO的规则要求商品价格主要由市场来决定。但受70年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的影响,俄罗斯要建立起市场经济不是一天、一年甚至十年能够完成的。”因此,俄加入WTO的谈判会有起有伏,时断时续,其加入WTO的道路仍然艰难而漫长。但是,俄积极要求加入WTO的决心不会改变,其加入WTO也是必然的。目前俄罗斯已经完成与美国的谈判,与欧盟的谈判也接近尾声,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俄罗斯将在2011年加入WTO。尽管俄加入WTO历程看来还有重重困难,但是俄罗斯具备条件一旦加入WTO,至少在两个方面会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其一,俄罗斯极其丰厚的能源以及在欧亚大陆的运载管道,特别是天然气资源,将形成俄独特的竞争优势;其二,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尚待开发的辽阔国内市场,以及随着国内形势的日益稳定,俄罗斯将成为一个富有吸引力的投资场所。加入WTO并摆脱传统计划体制和思维模式束缚的俄罗斯,经过若干年的奋争并不是没有可能重新跻身于世界强国。
尽管如此,有些国家还是担心俄罗斯加入WTO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但是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之前,世界也有很多担忧,认为中国加入WTO后,全球的经济会崩溃,中国的汽车制造业是那么的便宜,但是过了10年之后我们会发现,正是因为中国加入了WTO,在国际上有了很大的竞争力,带动了国际上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将使其在世界的经济地位得到改善,俄罗斯可以在一个更广阔的国际空间进行资源配置,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其次,加入WTO可以扩大商品出口的数量和种类,这将有助于吸引外国投资。长期来看,加入WTO将有助于改善俄罗斯经济的质量。第三,加入WTO有助于俄罗斯国内市场机制和产业发展趋于合理。目前俄罗斯国内市场,还存在着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无序的现象。一些不适当的贸易保护措施使俄罗斯国家行业亏损。加入WTO后,有利于国家内部经济部门健康有序的发展。
4.2
俄罗斯积极参与国际劳动分工体系
俄罗斯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确保原材料的生产相对低成本,特别是一些矿物原料具有世界意义;当前达到或超过世界级的工业科技的潜力;相对廉价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工业及运输业的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可为投资者节约生产性开支;铁路运输连接欧洲和亚洲。在某种意义上讲,俄罗斯仍然占据国际服务市场的重要地位。一位代表的竞争优势,运输服务,空间技术和加工工业领域[10]。
第一,俄罗斯在运输服务市场的地位。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今天运输的压力越来越大。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预测显示,21世纪初期的主要的商品流和筋肉流通将集中在“欧美远东”这一三角地带。俄罗斯则位于三角形中心位置,西伯利亚大铁路在客观上又起到了贯穿东西方国家的作用。然而,据有关统计显示,俄罗斯在1998年的东西方贸易中只占有约2-3%。从目前来看,以西伯利亚大铁路为基础,连接包括哈萨克斯坦、中国和蒙古在内的西欧、俄罗斯、朝鲜半岛、日本的国际运输大通道的方案已在拟议之中。所需投资总额约为158—160亿美元左右。以目前的局势来看,俄罗斯预计会在25年后收回对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投资。由于一系列的原因,西伯利亚大铁路在国际过境运输的作用并不明显,但从长远来看,欧洲和亚太地区之间过境运输潜力的增长,国际运输价格降低以及运输周期的缩短将刺激区域间贸易的发展,俄罗斯由此而获得的收入指日可待。
第二,俄罗斯在航天技术市场上的地位。目前,在航天业方面,俄罗斯最富前景的领域是航天器的销售、为航天系统用户提供服务和有效负载导人太空服务。俄罗斯从航天技术市场主要部门所获得的收入,直到2009年达到了100亿美元,占世界市场的份额由现在的1.5%提高到5%—6%。这使俄罗斯在中期发展前景中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从远期发展的角度来看,2005—2015年,俄罗斯宇宙火箭工业从国际航天业务所获得的收入每年增长15%不是凭空想象。即便是在国际市场增势趋缓的情况下,到2015年俄罗斯每年所获得的收入也将达到约400亿美元,将会占世界市场容量的12%左右。
航天产业的具体项目的实施要求大量协作生产的参与,因此总体而言对整个民族工业都大有利弊。宇宙火箭工业中近80%的生产技术都具有普用性质,并可成功的用于其他经济部门。因此航天领域是世界贸易中科技含量最高,也是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第三,潜藏着巨大潜力的加工工业。俄罗斯工业家企业家联盟专家研究所常务副所长A·涅夏金在评论普京总统第二任期内的社会经济政策时提到,社会经济发展将依靠加工部门、以及创新技术和高科技来进行。事实上,俄罗斯在开发高科技产品加工和原材料深加工方面都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如光电子、光学仪器、新技术材料、核技术、遥感设备、勘探石油和天然气中使用的大地测量设备、信息工具和激光技术以及航空、原子能、软件开发、造船工业等领域。在销路上,俄罗斯商品在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的一些国家具有竞争优势。俄罗斯开展的对外经贸合作,尤其是与东南亚国家开展经贸合作,其中最具有前景的方向之一就是加工工业,即开采加工俄罗斯的矿产、森林等原材料。通过这种合作途径可以大幅度的扩大俄罗斯的生产规模,提高俄罗斯生产的技术水平,优化出口,为俄罗斯国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等。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作为俄罗斯原材料重要基地的应该成为发挥加工业潜力的前沿阵地,地缘和资源优势为其利用国外资金发展加工业提供了先决条件。根据俄罗斯和西方独立鉴定人对投资成就率进行的研究表明,西伯利亚的大部分地区属于具有中等投资潜力、风险适度。属于发展前景良好的地区之列。
随着国际贸易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方式以居民人数来参与国际分工方式一不被接受,经济技术基础现代化是俄罗斯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以克服外债增长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同时,还必须顾及国际市场上工业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将俄罗斯的高新技术领域与雄厚的基础研究实力相衔接,尤其是国内市场来适应国际市场的改组。只有这样,俄罗斯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立锥之地。
参考文献
[1]冯绍雷.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23-226
[2]2002年俄罗斯数字快报.百度文库
[3]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统计资料.百度文库
[4]冯舜华.转轨国家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比较.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3).189-200
[5]张养志、王娟熔.对俄罗斯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理论思考.东欧中亚研究2009年(6).87-89
[6]杨青.世纪之交的俄罗斯对外贸易状况及前景.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1年(11).124-125
[7]普京将完成个人权力制度构建.解放日报,2004.3.14.
[8]2008年俄罗斯对外贸易情况统计资料.百度文库
[9]中国对俄罗斯进出口贸易2002至2009外贸数据大全
[10]2010年俄罗斯统计年鉴.百度文库
第五篇:中国东北振兴战略与俄罗斯开发远东战略的联动趋势
中国东北振兴战略与俄罗斯开发远东战略的联动趋势
周延丽、史春阳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俄关系逐级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容不断丰富。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俄毗邻地区的经贸合作在两国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中国振兴东北战略和俄罗斯开发远东西伯利亚地区战略的同步实施,进一步提升了中俄毗邻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水平。联动是新时期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必然趋势,其主题是携手共进。
一 中俄毗邻地区经贸合作强化的背景
(一)中俄关系不断深化
近年来,中俄边界的最后勘定、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两国贸易额的快速攀升、大 规模的投资活动启动、包括石油在内的一系列大项目的落实及互办国家年等活动的相继展开标志着中俄关系的不断深化。首先是中俄国界全线划定成为中俄关系史上最为重大、最具积极意义的关键事件,它解决了有可能影响双边关系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为两国提供了安全保障。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将两国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向更加巩固更为成熟的新阶段。
2004年10月中俄两国元首批准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2005~2008年)》。这实际上是发展两国关系的中期合作规划,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了中俄各领域和部门间合作的内容。2004年中俄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200亿美元,2005年为291亿美元。200亿美元相对于两国对外贸易总额都不是很大的数字,但却曾经是一个很高的心理预期。除2002年增长13%外,2000~2005年中俄贸易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还将保持,双方提出的共同目标,即到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600亿~800亿美元有望实现。中俄大规模相互投资合作开始进入启动阶段。2004年9月中俄总理第9次会晤期间,温家宝总理提出中俄经济合作的6项任务,并计划在未来15年,即到2020年前,中国将向俄罗斯累计投资120亿美元。从2004年首次举行中俄远东投资促进会议开始,每年都举办中俄有关投资的专题会议,先后启动了像“波罗的海明珠”综合社区项目和“华铭园”中国贸易中心这样标志性的投资项目。石油管线、天然气管道、输电与核能等能源领域的一系列大项目的签署和实施标志着中俄经济合作进入更务实的阶段。2006年和2007年互办中俄国家年活动从更广阔的层面上促进了中俄关系的发展。2006年3月中俄两国元首出席了中国“俄罗斯年”开幕式,由此开启了互办国家年的一系列活动。同时,中俄双方签署了22个合作文件,涉及政治、外交、能源、金融等领域。促进两国地方及毗邻地区的合作是深化中俄合作的重点之一。
(二)中俄毗邻地区经济合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1.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提升中俄毗邻地区经济合作的地位和作用。东北亚是世界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心之一,作为欧亚大国的俄罗斯在无望加入欧盟的时候选择参与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是明智而现实的决定。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以其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容量优势成为俄参与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最佳选项。中俄同为东北亚主要成员国,积极推进该地区经济一体化 进程是双方的共同诉求,符合双方的国家利益。中国是东北亚地区经济成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俄罗斯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就是搭上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高速列车,并行驶入经济增长的快车道。中俄毗邻地区自然成为两国经济合作的优先地带,引起各界广泛重视。
2.国内各地区协调发展是加强中俄毗邻地区经济合作的原因之一。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区域化趋势,国家相继推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及“中部崛起”等大型发展战略,表明今后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将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虽然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在两 国中属于相对落后地区,但是,彼此利用比较优势进行资源整合从成本收益角度来说是双赢的。基于此,中国已经开始着手编制东北振兴总体规划,研究提出东北地区进一步发展的整体定位。在对外开放方面,东北地区加强同俄罗斯的经贸合作是势在必行的选择。有识之士已经提出俄罗斯的繁荣有赖于远东西伯利亚,远东西伯利亚的繁荣有赖于同中国的合作这样的观点。同样的道理,中国的振兴寄希望于东北,东北的振兴寄希望于同俄罗斯的合作。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观点强烈地表现在中俄两国毗邻地区的经济合作中,并得到了中俄双方人士的普遍认同。东北东部铁路和哈大客运专线的建设以及辽宁“五点一线”新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将在能源、交通、物流及旅游等多方面使东北形成合力,极大地提升整个东北对俄经贸合作的能力。
3.毗邻地区的经济合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俄罗斯单纯依赖能源原材料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优化中俄商品贸易结构。目前,俄罗斯石油的生产和出口是其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也主要以石油为外交杠杆,中俄贸易的重头戏也是石油等能源原材料贸易。虽然石油等能源原材料是俄罗斯手中的王牌,但俄罗斯并不想长期维持资源型经济结构模式,充当周边国家的原料供应国。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是由资源型经济向发展型经济转变,而中俄毗邻地区的经济合作将有助于这一转变进程。其根据是:中俄毗邻地区的经济合作是在能源设备制造、高科技、信息技术、金融、交通、核能、航天领域、汽车制造、黑色和有色金属制造、森林工业及其他工业领域的深度合作,它们与投资合作、科技合作紧密结合。在多领域的合作中,能源合作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但其比重将会相应缩小。这不仅对优化中俄贸易结构有积极作用,而且对转变俄经济增长方式有促进作用。
4.地方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2005年胡锦涛主席访问俄西伯利亚地区时表示,加强地方合作是两国元首会谈的重要议题之一。双方一致认为,地方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地方合作,有利于巩固中俄关系的基础、丰富互利合作的内容、拓展双方合作的空间。中国东北与俄远东西伯利亚地区从地缘上说注定是中俄经贸全面合作的试验场,是两国边境互市贸易区的扩大版,是中俄自由贸易区的缩小版,换句话说,是向中俄两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过渡,是两国向自由贸易区模式发展的探索过程。
5.文化交流与渗透将增加民间的理解和信 任。随着中俄两国互办国家年活动的展开,两国毗邻地区的文化交流活动更加活跃。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的交织是经济活动中的普遍现象,通过经常性的文化交流,可以增进两国人民对对方文化和艺术的欣赏和景仰,从而进一步促进民间的理解和互信。
(三)中俄振兴战略的同步实施
2003年,中国正式提出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2002年俄罗斯政府重新修订和实施了《1996~2005年和至2010年远东与外贝加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纲要》,在此基础上,2005年又制定了《政府和实业界建立伙伴关系,实现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西伯利亚发展战略》。俄罗斯开发远东西伯利亚的战略与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具有紧密的互动合作关系,是中俄毗邻地区经济合作的支撑和平台。2004年和2005年中俄总理两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都强调,支持中国企业参与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开发,鼓励俄企业参与中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5]36)和东北三省有关文件,都把俄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列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特别是“走出去”的重要地区,都把能源、木材加工业、科学技术等领域作为主要合作领域,而俄远东各州和边疆区都把对华经贸合作列为优先发展方向。新的西伯利亚发展战略从经济和政治发生的实际变化出发,抛弃幻想,致力于与亚太地区国家首先是中国的一体化关系,把中国视为绝对的战略伙伴,把相互投资合作视为符合双方利益的事情。在俄罗斯开发远东和中国振兴东北战略同步实施的条件下,中俄两国毗邻地区的互动合作进入了全面经济合作的新阶段。为进一步密切各领域的相互投资合作和促进贸易的发展,目前中俄两国正在共同制定中国东北地区与俄远东地区合作规划。2006年3月22日,胡锦涛主席和普京总统在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上的演讲,再一次强调了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与俄开发远东西伯利亚地区战略的互动合作。
二 携手共进的主题在中俄毗邻地区的经济合作中日益鲜明
(一)“携手共进需求”日益强烈
携手共进是中国“俄罗斯年”的主题。从这个主题所蕴涵的意义看,它也完全适合用来做中俄毗邻区域经济合作的主题。
毗邻地区的经济合作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全面合作。从政府到企业,从规划到项目,每个层面、每个环节都要合作联动,都需要双方共同扫除合作的障碍,这关系到双方的共同利益。毗邻地区的协调联动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态势,单边的经济发展和利益获取是事倍功半,而双边联动则将是事半功倍。中俄经贸合作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中俄学者共同研究。2005年中俄两个学术和智囊机构共同参与了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委托课题《2006~2010年中俄经贸合作发展规划》的起草制定工作,为中俄今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区域经济合作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双边进出口总额、相互投资额,而应该是综合目标,如相邻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程度、文明程度及社会环境的安定祥和等。相邻区域的和谐则是两国长期可持续合作的基础。
中俄经贸发端于边贸,以边境口岸为基点的相邻地区的贸易活动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雏形。十多年来,两国边贸形式上从单一的易货贸易扩大到资源开发、工程承包等经济技术和投资合作,并逐步建立起跨境生产加工基地、科技成果产业化园区,从地域上延展至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毗邻地区合作范围的扩大和领域的扩展必然对两国经济联动产生巨大的内在需求。
(二)构建联动机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目前所形成的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本上是以市场经济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并据此提出衡量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六种形式,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开放性、排他性、广泛性、竞争性、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在不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中有相应的经济合作规则和政策,形成不同程度的贸易创造、贸易转移和贸易扩大效应。目前,中俄两国各推出一个地区与对方进行经济合作,未来目标是实现该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但是,从现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难以寻求现成可循的原则和规范。中俄毗邻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对中俄两国来说都是新的时空条件下的全新模式。
中俄是世界经济体系中互为邻邦的大国,同属经济转型国家,存在巨大的经济互补性,这是中俄毗邻地区的特点。在具有这样特点的地区 建立何种经济合作模式和机制需要深层次探讨,需要进行理论创新,并以此确定该地区经济合作的水平和发展方向。从提高地区竞争力和目前中俄毗邻地区经济合作的实际情况来考量,适宜建立全方位的深度合作模式,需要构建联动机制来满足“携手共进需求”,中俄双方急需构建中俄联动机制。在两国同步运营的相邻地区出现跨国共营的形式需要共同管理、规划,与双边高速增长的贸易和投资密切相关的司法、税收、银行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则需要一致和协商,跨境的自然资源如河流、森林、生物、动物等需要共同治理和保护。毗邻地区在基础设施、能源、旅游及科技等多领域展开的全面合作都迫切需要中俄双方能够共同规划,协同推进。
目前,中俄边境已经开通的陆运和水运口岸共22个,经国务院和当地政府批准设立的中俄互市贸易区共有12个。其中带有自由贸易区性质的东宁中俄互市贸易区、绥芬河中俄互市贸易区和黑河中俄互市贸易区已经启动。
如何构建中俄互市贸易区的联动机制不仅关系到中俄互市贸易区的有效运作,而且将对未来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具有示范影响。
(三)地方政府对毗邻地区经济合作意愿上升
近年来,在促进地区发展方面俄罗斯的政策思路有较大调整。地方政府在获得更多的自 主权的同时,也获得了发挥创新能力的动力,他们可以根据本地区的优势和特点积极自主地发展经济。俄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政府主要官员对华经贸合作积极性明显提高,不再提“中国威胁论”,而是纷纷制定和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同中国毗邻地区经济合作的力度。
20世纪90年代中国率先在中俄边境对应口岸城市建立起了边境互市贸易区,这一举动起初是不被俄方理解的,也没有得到俄方积极的互动。自2000年以来,俄滨海边疆区政府对此积极性增强并高度重视,绥芬河—波格拉尼奇内、东宁—波尔塔夫卡和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中俄边境经贸综合体相继开通,出现了一种在两国边境地区对应建立跨境共营区域和同步运营的新型边境经贸合作形式,它不同于以往的互市贸易区,而是集商品展示、商品交易、经贸洽谈、保税储存、生产加工、信息交流、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经济合作区,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总之,中俄毗邻地区经济合作的联动趋势是中俄两个经济转轨国家经济市场化的必然选择,既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又符合经济学资源配置的理论,还可以降低跨国经济合作的交易成本。为进一步密切各领域的相互投资合作和促进贸易的发展,目前中俄两国正在共同制定中国东北地区与俄远东地区合作规划。很显然,这两个地区从地域上联合为一个整体被列入两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中,说明两国政府越来越意识到加强毗邻地区的经济合作对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了使这两个地区从经济、贸易、文化、社会等多层面上逐渐弥合为一个整体,需要中俄双方特别是毗邻地区的合作伙伴构建以了解信任、理解互助、依赖融合、携手共进为基础的联动机制来逐步推进。
中俄毗邻地区的合作是囊括商品贸易、大项目及投资的全面合作,这一区域是未来提升中俄整体合作水平的中坚力量,是促进中俄关系不断深化的先行者。在这一区域内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经济一体化是双方共同的目标。
(责任编辑:高晓慧)
(作者分别为辽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和助理研究员。)
[本文为2006年辽宁省教育厅A类课题(编号05W169)的阶段性成果。]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