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屏》古诗引用
本文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课文引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失意宫女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在用夏日用的小凉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引用《秋夕》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吸引读者的注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语言生动有趣,营造清雅的艺术气氛,。
2、课文引用《牡丹亭》中的“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句子,起什么作用?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明·汤显祖《牡丹亭·游园》 “锦屏人”:闺中女郎
“韶光”:美丽的春光,比喻美好的年青时代 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既说明了屏风的使用范围,又使语言生动有趣,增添了想象的空间。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
3、课文引用“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的句子,起什么作用?
“闲倚画屏”悠闲地靠着画屏,写出了悠闲之意。“闲倚画屏”就是闲得没事干,倚着画屏相思。
“抱膝看屏山”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后两句诗词点出了“屏”是极具文化内涵的物品,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使用屏地愿望。
文中多处引用了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增加了文学性,增加了美感。而这和文章说明的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 也体会到了作者古典诗歌的深厚底蕴。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 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第二篇:巧妙引用古诗
巧妙引用古诗,可让语言生辉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瑰宝。听着于丹吟诗诵词,引经据典,让言者出口有神,让闻者如清泉暖流般流过。下面我就摘抄一些古诗名句。
从牙牙学语时就吟诵的唐诗宋词:(出前半名句,后半句你能随口说出来吗?)
春雨时,我们吟:春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冬雪时,我们吟:忽如一夜春色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节时,我们吟:爆竹声声辞旧岁,春雷点点迎新春。中秋时,我们吟:独在异乡为民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时,我们吟: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送别时,我们吟:莫悉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伤感时,我们吟: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激昂时,我们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激励我们奋发向上,促使我们勇往直前的古诗名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十二度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气满乾坤。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把古诗放在日常语言中: 梅,古以来就倍受人们的称赞。要说古人赞颂梅的诗句,就更数不胜数不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便是一个例子。梅独自傲立于风雪中的顽强精神,确实令人感慨万千。
深秋,校园的梧桐叶枯黄了,时而像打秋千,飘飘悠悠;时而像降落伞,摇摇坠坠;时而像一群燕子,自由飞翔......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地面上像是铺上了一条无比宽大的金毯子。望着这景象,我不由地吟咏起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落叶虽不是春天的“落红”,却具有“落红”的献身精神,不正像我们的老师吗?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新翻泥土的信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虽处战火连连,兵荒马乱,“望月楼”酒家却依然是一片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歌女搔首弄姿,这真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达官贵人竟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这被侵占之地何时才能收复?
第三篇:说屏教案
双柏县鄂加中学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教案
时间: 年 月 日 备课组:语文组 课题:说“屏” 课时:3课时 主备人:李玉超
一、预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二、预习重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三、预习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一帮一
四、预习提纲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3、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4、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5、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6、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展 示 课
一、预习内容反馈(5分钟):
二、明确目标(2分钟)教师口述教学目标:
三、展现提升(学生展示,教师点拨):(25分钟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一)回忆学过的课文中提到的“屏”,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屏的作用:遮挡视线。
(二)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屏,猜想它们的用途。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帷伧忒:wéi cāngtuī 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韶光:美丽的春光。韶:美 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3、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3)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五)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六)研读赏析
1、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四、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五、达标测评
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例:南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教学反思:
第四篇:说屏 教案
《说“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了解屏风的有关知识。
2、通过悟情和品诗,体会文本诗情画意的语言。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生动的语言,弄懂文中引用诗句的含义及作用。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屏的知识,认识到“屏”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检查预习
1、导语设计:
(同学好,希望今天的学习是次快乐的经历。刚才发的席座卡,请大家把你的姓名写上,以便老师提问时能叫出你的名字。今天是你出彩的时刻,在座的老师都会为你点赞。我会在你积极回答问题时发个便利贴,你把它粘在自己的座位卡上,课程结束时,老师对表现突出的同学会赠送一份纪念品。谢谢大家的支持与合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事物已淡出我们的生活,但它们独有的魅力总在吸引着人们 去追寻那些已逝的踪影。
2、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散文家、画家。毕生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文化。著有《说园》、《苏州园林》等学术专著。
3、字词注音: Píng nà wéi cāng yíng tuī sháo yǐ
屏风 纳凉 帷幕 伧俗 萤 忒 韶 倚
二、朗读课文 感知屏风
1、快速阅读课文,指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屏
2、什么是“屏”?(请用原文语句给屏下个定义)
明确:“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3、屏风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播放2013年北京金漆镶嵌厂的“中华屏风展”的视频。加深学生对屏的认识。)
三、自主学习赏析屏风
1、再读课文,自主学习2、3、4段,完成以下问题。1)屏有什么作用?
明确:分隔作用,艺术点缀,可以挡风, 缓冲视线。2)屏有哪些种类?
明确:使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按屏的建造材料及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艺术上:雅俗之别;外形上:大小之分。
(展示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屏风图片。)
(播放柏德元老师制作的“花梨木玉石镶嵌花卉九围屏风”视屏,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3)屏的设置要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因场合不同,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都要做到得体。(出示采集家庭、办公室、公园的三樘屏风图片,让学生指出他们在设置上的优缺点。再假设将屏风互换场合,让学生想象其是否妥当,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板书)
作用
屏 种类
设置
2、作者对屏风有着怎样的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重点朗读第一段,勾画作者赞叹屏的词语)
明确:
1)“屏”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喜爱。2)受古诗词、古画的影响——心生向往之情。
3)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屏”接触增多——“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喜爱、向往、赞赏之情。
3、文中多处引用古诗词,找出来;根据注释或查找资料理解其含义,体会其有什么作用?
明确: 引用古诗词,使全文有浓浓的诗情画意和文化韵味,说明屏风具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
四、合作交流 探寻屏风
屏风曾是我国古代室内的主要装饰物之一,在今天的生活中,你认为屏风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小组内交流意见,全班共同交流。可能会存在的理由: 有必要存在:
因为屏风的存在不仅仅是装饰物,还因为它能提高人的生活情趣。在有钱人家,房子宽,装有屏风,给人感觉高大上,在小房子人家装有屏风,可以当做隔墙,节省空间。
没有必要存在:
过去大户人家深宅大院,男女有别,来客人了,屏风就起到了隔绝视线的作用,同时因为雕刻或绘制精美,也成了装饰品。现在社会这些约束就没有了,男人女人见面打招呼很正常,再加上房间都变得窄小了,屏风的设置占据了有限的空间,成了人们生活、工作中的障碍。因此,也就没有安置屏风的必要和空间了,屏风的意义也就是作为工艺品存在了。
五、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们要善于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推陈出新,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出示有关屏风的绘画及手工制作实物图,并把它们送给课堂上表现较好的同学留作纪念。)
1、请为学校教学楼某个大厅或自己的家庭、书房设计一樘屏风,绘制草图,写出你的构思与创意(可结合作用、形状、材料、色彩、装饰等方面进行,可巧用古诗词)。
2、结合本文的学习及有关屏风视屏的观看,课外搜集有关屏风的素材,写篇《屏风带给我的 》习作。(可选感动、思考、联想等词)板书设计:
作用
屏 种类
设置
教学反思:
《说“屏”》PPT
作者简介名:陈从周时:现代地:浙江杭州人评:古建筑园林专家、散文家、画家。著:有《说园》、《苏州园林》等学术专著。
第五篇:说屏教案
说 “ 屏 ”
主备:雷桂英
教学目标:
1、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说文解字导入
古意: “屏”:大门内或大门外对着大门起遮挡作用的墙
词义的发展:
屏风:室内外用来隔断视线或挡风的用具
屏:形状像屏风一样的东西如:孔雀开屏,荧光屏,屏幕 屏,遮挡,像屏风一样起着遮蔽作用的东西如:屏障
咱们中国的文字就是这样含义丰富,而且不断发展。今天我们主要和大家探讨屏风这种用具,听听著名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为我们带来的文艺小品文《说 “ 屏 ”》(板书课题:《说“屏”》
二、字词积累
伧俗:粗俗鄙陋
微妙:深奥玄妙,很难捉摸
擅长:在某方面有专长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好看 帷幕:舞台上起遮挡作用的幕布
韶光:美好的春光,喻指美好的青春年华 造型:塑造人或物体的形象
得体:恰当,恰如其分
休憩:休息
生齐声朗读词语(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主问题
(一):快速阅读课文,给每一段标上一个小标题。
第一段:引出屏风及其特点
第二段: 屏风功能
第三段: 屏风种类 第四段: 屏风设置
第五段:文化休憩的作用
追问:作者介绍了关于“屏风”的哪些知识?
明确:
1、在室外和室内安置屏风的作用(实用性和艺术性)
2、从建筑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角度划分出的屏风种类
3、屏风在设置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由此梳理出文章结构如下: 总说:
引出对象及特点 作用
分说
种类
设置
总说:
强调文化休憩的作用 说明结构:总——分——总
四、自主学习主问题
(二):屏有哪些作用? 明确:分隔作用;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缓冲视线
主问题
(三):屏有哪些种类?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1)按屏的建造材料,装饰的华丽程度: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2)艺术上:雅俗之别。(3)外形上:大小之分。
五、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勾画关键词语品味: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生勾画并体味:由于古诗词及古画的感染和影响,作者从小时候起就对屏风产生了喜爱和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认识更深,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加深了。全文不少地方都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2)勾画出课文引用的古诗词,说说这些引用有什么好处?
开头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此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第一句写出了深宫秋夜景物的凄凉,第二句是点睛之笔,十分含蓄地写出了宫女的孤独和凄凉。把一个封建社会宫女的无奈、无聊、与悲伤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字面上却不留痕迹,十分耐人寻味。
中间句:引用《牡丹亭》中的句子,并安排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作用,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结尾句:再次引用古诗词,增加文章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