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海口骑楼商业街开发与保护研究

时间:2019-05-15 05:5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毕业论文-海口骑楼商业街开发与保护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毕业论文-海口骑楼商业街开发与保护研究》。

第一篇:毕业论文-海口骑楼商业街开发与保护研究

海口骑楼商业街开发与保护研究

摘 要:通过对海口骑楼商业街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结合海口市即将开始的大规模骑楼商业街的改造工程,在对广东广州、中山,广西南宁等多个城市骑楼商业街考查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其他城市骑楼商业街改造的经验,结合海口骑楼商业街发展现状,探讨骑楼建筑及其商业街保护和开发的意义,打造海口及全省的“骑楼文化旅游链,带动全省旅游业的发展。关键词:骑楼商业街,改造,保护,海口市,旅游,文化

目 录

前 言

1.骑楼商业街的形成与发展

1.1 形成背景分析„„„„„„„„„„„„„„„„„„„„„„„ 3 1.1.1发源地„„„„„„„„„„„„„„„„„„„„„„„„ 3 1.1.2产生时间及原因„„„„„„„„„„„„„„„„„„„„ 3 1.2 发展状况分析„„„„„„„„„„„„„„„„„„„„„„„ 4 1.2.1空间格局„„„„„„„„„„„„„„„„„„„„„„„ 4 1.2.2功能用途历史演变等„„„„„„„„„„„„„„„„„„ 4

2.海口骑楼商业街的开发现状

2.1 海口骑楼现状分析„„„„„„„„„„„„„„„„„„„„„ 4 2.2 海口骑楼价值和特色„„„„„„„„„„„„„„„„„„„„ 5 2.3 海口骑楼商业街开发状况„„„„„„„„„„„„„„„„„„ 7

3.海口骑楼商业街的改造开发与保护

3.1骑楼商业街开发与保护的成功经验分析„„„„„„„„„„„„„ 9 3.11国际成功案例„„„„„„„„„„„„„„„„„„„„„ 9 3.12国内成功案例„„„„„„„„„„„„„„„„„„„„„ 9 3.2 海口骑楼商业街的开发与保护对策„„„„„„„„„„„„„„ 10

结论

前 言

骑楼这朵建筑艺术中秀丽的奇葩,在我国近年来的步行街开发热潮中,竞相怒放。现全国已有多达三千多条步行街,其中在华南,大多是将历史悠久的百年骑楼老街成片分期改造而成的。当地政府部门在改造同时积极发掘保护着相关的历史遗迹,在新步行街中修复老字号商铺,建立老街博物馆,展示老照片,摆放昔日的风情时尚铜像,还在街头广场组织当地民间传统的戏曲歌舞表演。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的问题(指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环境)全球性的呼声越来越高,并已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传统历史环境的尊重与保护是其中重要的一项。随着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历史建筑与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自上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国意识到了历史地区建筑与城市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也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这些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实用性价值的历史建筑进行了保护和改造。在我国,许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对旧骑楼商业街区的改造和整治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骑楼商业街的保护和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发展诸多因素的制约下进行的。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它已渐渐不能适应现代城市的生活和需要,并再也跟不上城市更新的进度,两者之间的矛盾日渐深化,因此对骑楼商业街的保护和合理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骑楼商业街作为南方建筑的一大地方特色,对其改造和保护应以尊重传统街区的历史环境氛围为出发。海口骑楼商业街开发始于1953年,海口市打通了博爱路,改建解放路。之后,博爱路等路段的这些骑楼群可以称得上是海口最早的商业地产。而与此同时,广州的“北京路步行街”、广西梧州的“中国骑楼城”等经过科学的开发和定位,对历史文化充分尊重和积极保护,给这些城市的步行街乃至整个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论文拟通过对海口骑楼商业街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结合海口市即将开始的大规模骑楼商业街的改造工程,在对广州、中山、广西南宁等多个城市骑楼商业街考查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其他城市骑楼商业街改造的经验,结合海口骑楼商业街发展现状,指导海口骑楼商业街的开发与保护。

1.骑楼商业街的形成和发展 1.1形成背景分析

从目前现有的文献资料与实物来看,多数学者认为近代骑楼建筑发源地在新加坡,19世纪初的新加坡正处于殖民化的初期,接受着外来西方文化强烈冲击和影响。新加坡华人占了3/4,由于当时正处于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产生强烈撞击,因此新加坡的建筑风格与建筑文化上既结合了适合本地的气候条件,又吸取了中华文化内涵的建筑艺术与文化风格的精髓,同时还不断汲取西方廊式建筑格调,渗入了西方敞廊建筑细部特征的新建筑形式——骑楼建筑型制,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建筑艺术风格。在骑楼建筑中,可见其外墙上的山花和雕饰明显存在西方建筑的风格,但建筑内部的布局是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的格局形式。因而,骑楼的产生应该算是中西文化接触融合而成的。(在骑楼的组成上看,骑楼一般分为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在每座骑楼建筑的楼顶,都可以看到山花和女儿墙。从形态上看,骑楼为“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式建筑”。其开间以单开间居多,层数一般为2~4层,个别达5、6层,底层层高一般为4~5米,开间为3~5米,个别较窄的仅为2~3米,特别宽的约为6米。进深一般较大,常为10~20米,有的可达30~50米,甚至更大。)摘自岭南建筑之代表--骑楼建筑胡立煜。

20世纪初期是我国骑楼商业街的高速发展时期,首先出现于我国南方沿海一带的城市,特别是东南沿海广东的广州、中山,福建的厦门,广西的梧州等地发展成各具特色又融合了西洋建筑风格的骑楼商业街。骑楼建筑从建筑意义商来讲,可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沿街建筑组合方式,主要用于街道人行的空间与具有遮阳避雨功用的城市商业步行空间。骑楼建筑有连贯而成连续的有顶盖的人行道,并在街道边相互贯通,骑楼底层让出了柱廊空间,形成了可供人自由步行的长廊,从而营造出一种适合于南方气候,多功能的城市街道开放空间,这就形成了骑楼。

由于历史背景、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等各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域就形成了具有各自地域特色文化的特点和风格各异的城市。骑楼是构成城市旧城区繁华商业的重要因素,骑楼建筑与浓厚的商业氛围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城市的商业区域中心,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旧城区商业中心的建筑风格都是以骑楼商业街建筑为主要建筑形式,并在我国历史传统文化上显示出具有地方性的传统文化和我国自古以来的重商主义。另外,骑楼建筑文化也在这一基础上充分地体现了城市地地域文化间地显著差异,不同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等都会形成风格各异的骑楼建筑风格,而这一特点又与骑楼所在地域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以及当地气候条件相结合,产生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如海口的得胜沙步行街骑楼段,因其特定的地理环境以及它在海口商业文明 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商业街风格-独具岭南特色的商业骑楼建筑群,而这条街道上还有着广受老百姓尊崇的冼夫人的祠堂,迷人的街道景观,丰富的文化内涵,纯朴的岭南民俗风貌。

1.2发展状况分析

近几年,我国步行街的飞速发展,各地建成的步行街多达3000条以上,步行街正向更加多样化、立体化、人性化,高科技化发展。全新的步行休闲商业空间,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购物意识。

与在现代商业中出现,具有省时,高效购物方式的大型购物中心相比较,骑楼商业街的独特魅力在于其舒适的购物方式,并能很好地与室外街道形成紧密、快捷地联系。从而能为整条骑楼购物步行街带来更多地商机和活力。同时,骑楼建筑间地紧密连接与长廊连贯性的建筑设计能保持行人购物方式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在华南沿海城镇的主要骑楼商业街道大多在城市中心形成商住合一,功能混合的多样化布局形式,人的居住空间与工作、娱乐空间紧密相连,具有便捷的特点。近年来,骑楼商业街的实用价值逐渐被发掘出来,并在我国南方沿海城市的新建筑中广泛应用。

2.海口骑楼商业街的开发现状 2.1 海口骑楼现状分析

海口市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太阳辐射力强,年平均气温23.6摄氏度,平均最高温度30.9摄氏度,绝对最高温38.8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650.5毫米。柱廊骑楼商住建筑的商业街具有遮阳挡雨的作用,让行人在骑楼下避免强烈的阳光辐射和瞬间即来的暴雨,是一种非常适宜的交通购物空间,这种建筑物构成了海口市旧城区街道的主要特征。海口的老街历年改建,是上个世纪初海南人下南洋经商的产物,已有80多年历史.最早的骑楼则是建于1849年的“四牌楼”(今博爱路),逐渐形成永乐街(今解放路),大街(今中山路),新街(今新华北路),得胜沙路,长堤路等,构成了一大片繁华的骑楼街区。时至今日,由于未得到很好的保护,因历年台风暴雨的侵袭等自然破坏和民间肆意拆建等人为破坏等原因,造成今日大半骑楼建筑墙面剥落,危楼处处,墙面屋顶树草滋生,而新拆建的楼房夹杂在骑楼街中,显得不伦不类,破坏了街面的完整感。

海口的骑楼街区共八条街,总长达4.4公里,区域面积约两平方公里,共有楼房近1000栋,骑楼近600栋,其中街面外墙基本完好的及仿旧新建的约占三分之一。骑楼外墙上各种中西花饰构件浮雕图案多达万个,它在现存规模上虽不及广州、梧州等地,但其精美的程度,在我国华南,甚至整个东南亚,都是无以伦比的。特别是存留得最好的中山路,其骑楼建筑的艺术价值应远远超过一般的文物,如加以科学的整治、开发、利用,其再生后的经营,将会创造出无以估量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由于气候条件的强晒多雨,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在海口“外滩”一带(即现在的博爱路,得胜沙路)建造市场街时,已出现了能遮雨防晒的长廊式建筑。到上个世纪初,底层设敞廊的骑楼建筑在“南洋”流传开来。海南正是当时南洋的商贸中心,海口也已成了一个繁华的城市。有十三个国家在这里开设了领事馆、教堂、邮局、银行、商会。衣锦还乡的华侨富商就为家乡建起了家族式的连排骑楼,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的街区又造就了海口当时的繁华。岁月常逝,这骑楼老街里也就沉淀了许多历史。

2.2 海口骑楼价值和特色

海口日渐湮没的骑楼艺术及骑楼文化,突出表现为精美的“南洋”建筑风格,骑楼墙面的华丽壮观,在我国甚至东南亚都是绝无仅有的,它主要有以下特点:整个外立面上的造型为中西结合,不拘一格,花饰奇异,图案丰富;组合多样有序,层次分明,排列规整均衡;海口骑楼建筑的开间都不大,排列得很紧密,加上大多为一户一开间,各个开间又各具风格特色,因此组成的街景显得格外密集,在中外骑楼建筑群中是很罕见的;海口骑楼墙面上的装饰构件和花饰,大都对称严谨,造型优美,比例准确,浮雕立体感强,做功细腻精巧,布局的得体大气。

2.3 海口骑楼商业街开发状况

海口的老城区主要指“骑楼老街区”和“府城老街区”两大片。前者通称为“南洋街”,包括八条骑楼老街:得胜沙路、新华路、中山路、博爱路、解放东路、振东路、新民路、长堤路,其中前五条是骑楼存留得较多的,也是相对比较完整的,中山路长近400米,大部份还基本完好。其中长近500米的得胜沙路,在2002年已改建成了“步行街”。

海口市政府在几年前也曾经把中山路的骑楼街面用涂料刷白,在解放东路则用水泥浆重新粉刷,整修了墙上的装饰构件和花饰,把各条骑楼街商业经营做了专业分工,变成一条”专业商业街”。海口市政府在2000年曾投资600万,对得胜沙路又投巨资重点整修,把骑楼外墙重新粉刷,改建了路面,把长达500米的得胜沙路改建成海口第一条“骑楼商业步行街”,并对老建筑略加以修整粉饰,配备了20张椅子和14个电话亭,而对于老街上一些古迹楼宇,除外表修饰一下,骑楼内部仍是破旧不堪。就整个骑楼街区而言,未做出整体的保护,墙面上的残缺的装饰构件和花饰没有很好复原。近年来年这里时有发生的骑楼倒塌,垃圾遍地的破败景象,骑楼上密布的旧电线、陈旧的广告、马路上杂乱的地摊、人车混流,造成了整个街区满街秩序混乱的现状。几年下来,由于缺乏合理的市场定位,错误地定位为全岛的服装批发集散市场,使这里成了一个低档货品的混杂大卖场。

忠介路步行街已有600多年历史,现在两边已遍是现代商店,小型娱乐场所。虽然仅存两个老骑楼建筑,但老街深巷里仍有着许多历史悠久的古迹。2002年改成“步行街”后,由于对交通管治不力,现在成了车流摊贩混杂的市场。整体的改造力度不够,老街内的历史人文古迹也未得到合理的开发。

海口这两条步行街的开发理念,仍停留在我国当年的第一代步行商业街的水平上,由于定位不当以及对交通的管制不力,造成老街日渐破败的现状——没有现代市场理念和合理交通规划、缺少历史人文灵魂、没有形成海口旅游文化特色的景点。在海口的老街里,有大量的人文历史有待进一步发掘,骑楼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外表所看得到的美观,而它所蕴含的人文历史底蕴同样重要。

3.海口骑楼商业街的改造开发与保护

3.1骑楼商业街开发与保护的成功经验分析

骑楼商业街在东南亚同样是大量存有。在新加坡,政府将骑楼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成功结合,于1993年,把有100多年历史的“克拉码头老街区”进行了整治。这里原本遗留的骑楼街区和海口现存的骑楼建筑一样破旧不堪,经重建后,现在这里成了举世闻名的旅游热点。它在不破坏原有的骑楼风格的情况下,又有着现代化的休闲环境,形成了一个历史文化和现代时尚相结合,有着200多家餐饮、精品、酒吧、陈列、俱乐部、商业学校、以及河畔海鲜大排挡的休闲购物区。至今,那里仍是新加坡的旅游热点。牛车水华人区处于新老住宅和步行街中,这里也都完好地保存了骑楼建筑的风格,小巷里的百年老店和具有中国传统工艺特色的商品琳琅满目,里面有餐饮、酒巴、艺术画廊,现代且时尚,使牛车水成为极具人气的旅游景点。

同属于我国经济特区的澳门地域面积不大,但中西文化在这里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和合理的生活硬件得到了妥善保护和很好的传承发扬。建于1784年的葡萄牙市政厅是澳门的市中心商业区,骑楼建筑群一直向北延伸至大三巴街街口,两旁商店林立,构成了一条窄窄的骑楼步行街,那里面蕴藏着累积了数百年浓郁的南欧风情。新马路是由老城区改造成的第一条商业街,那里也全是骑楼建筑,饰有中西式混合的窗框壁柱和浮雕花饰,和海口的骑楼老街十分相似。这些骑楼建筑一直得到澳门政府法令的有力保护,百年前的建筑风格,至今仍然完整保留着。新口岸是于90年代初,在澳门新建的港澳码头填海区,建造的一片狭长的高层商住楼群,区内高档酒店林立,它是澳门的第一条休闲步行街。新广场是于1996年落成的,这里被打造成为具有现代感的大型骑楼街。满街的大型骑楼建筑大大地提升了澳门原有小型骑楼的骑楼文化,造型简约时尚,营造出开阔惬意的休闲空间。

新加坡的骑楼老街在上世纪80年代前,也曾遭受过自然侵袭和人为的破坏,但他们还是进行了有效地规划定位和合理开发,使得骑楼老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充分的利用;澳门政府早于1976年就成立了“文物保护委员会”,长年对旧城遗迹立法保护,保存了大量中式和西式的建筑古迹,并于2005年7月以整个“旧历史城区(含25个建筑景点)”成功申请成为世界历史遗产。这些经验都是海口政府在改造骑楼商业街上值得借鉴的地方。

我国的飞速发展中引发了“商业步行街”建设浪潮。广州的“北京路步行街”于2002年10月建成。在街中用一条宽3米,长40米的玻璃路面,展示了其下从唐,汉朝开始的十一层路基,及古楼遗址.成了一个闻名中外的旅游亮点.该步行街还以“文化互补,繁荣共赢”的理念,与“世界第一商业街”的法国巴黎香榭丽大道缔结为了友好街区。广东中山石歧镇的 “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于2006年初,由孙逸仙大马路骑楼老街改建而成,对一些旧巷道口,老字号店铺都经过了细心的修缮。今年初又完工开放了中国首家“商业文化博物馆”,很好地展显了中山人的百年经商史和创业精神。中山市在改建骑楼老街中,还在该步行街邻近老街区,成功尝试改建了一条全新的现代造型的骑楼街“逢源商业街”。广西南宁市早在2000年8月就由人大常委会批准了“南宁市历史传统街区保护管理条例”,对街区的保护范围,骑楼的保护细则,旧房的拆建比例,以至骑楼街的建筑层数和层高,底层骑廊的宽度、高度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以上各个城市的改造工程,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实践证明,科学的开发和定位,历史文化的积极保护,给这些城市的步行街乃至整个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2 海口骑楼商业街的开发与保护对策

骑楼老街年久失修,改造不力的现象,是国有文明资产最大的流失。城市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城市遗存的建筑物,城市遗存的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历史的缩影,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对于骑楼,应该首先当成“骑楼文化”来看待,它同时涵盖着历史人文和建筑艺术。对骑楼老街的开发改建,应该将建筑楼群和历史人文两者相结合,对整个骑楼地带进行合理规划并有针对性 地进行开发。商业街区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越来越受到全国各地各级政府的重视。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商业步行街的改造热潮的下,海口市政府部门也充分认识到商业街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作用。由于现代商业街区的多功能性,更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消费者、旅游者,对于海口未来的发展无疑会带来更多的建设资源。因此,海口现代商业街区的建设可以说得上和海口城市发展息息相关。

本人对老街做了许多入户调研,发觉海口的民间蕴藏着保护,发掘老街文化的巨大热情,是抢救旧城老街文化的有利条件,七成以上的海口市民都认为海口骑楼老街的文化是海口城市文化的核心、本源,而作为地地道道的海口人,八成以上的海口人愿意配合政府对海口的骑楼进行改造,六成以上的海口市民不满意海口骑楼商业街的改造现状,而这六成海口市民中的一半人以上的人认为海口骑楼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刻不容缓。

骑楼老街的改造,有以下几个要点:一.骑楼老街里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老百姓休戚相关.老街的改造也不单是政府及发展商的事,应动员全社会来关心老街的改造.在老借合力打造出世界一流的“南洋骑楼城”;二,这是一个全社会性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市里应成立一个由各级政府,专家和市民组成的工作小组负责监管;三.应成立一个以本地文化,历史,建筑,规划和艺术各业专家为主,并聘请国内相关专家,组成一个顾问小组指导和策划,并举办大型研讨会出谋划策;动员各媒体大力宣传“老街艺术”,“南洋文化”,让全体市民都投入到老街改造中来;五.筹划骑楼建筑旅游文化交流活动;六.在打造老街区的同时,必需对其周边的街道交通作相应的配套改造,以保证该街区的舒适,便捷,现代,合理。

海口的骑楼老街中,基本完好的建筑约占现存骑楼的三分之一,夹建在骑楼中的简陋或仿造的新楼多达两成。近年来媒体,专家和市民关于保护老街的呼声不断,政府也制定过相应的保护条例。海口传统文化研讨会上,省市专家学者们强烈呼吁政府和社会要尽快抢救、挖掘、保护海口传统文化遗产,但至今仍时有对骑楼进行拆建的事件发生。因此,除了要加强地方政府管理力度外,还应该联合社会各界力量,扩大骑楼老街保护渠道。

对现有骑楼商业街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正确的市场定位,整治旧式业态和交通车流。以得胜沙路步行街为例:提高服装品牌档次,把现有的满街的批发市场缩小,引进知名服装品牌,对步行区内路面秩序进行有效整治,扩建窄小路段,并对该步行街内的各个建筑物进行合理规划,统一色调,对破旧建筑进行修葺;把原有服装批发店全部改为:精品,礼品,书店,餐饮,茶馆,玩具,游戏等旅游精品零售店。

对步行街中现有的古迹如:“民国第一楼”,当年的许多老字号商铺加以修缮恢复,对刚以民间集资修整过的“冼夫人”纪念馆,应拓宽门面,将其门口相邻两侧的底层店铺扩展成纪念馆的街面展示场所,以更好地彰显国家领导人对这位古代维护海南疆土的巾帼英雄的赞颂;对该街的两端改建成小型入口广场,以暂时缓解两头的人车流和停车困难;在步行街中部两侧,利用两至三个店铺单元,改建成一个中心休闲广场,可打通底层上的楼板,加设自动电梯,成为上到二楼的垂直通道,也利于二楼商场的防火疏散;严格进行交通管治,杜绝车辆进入.拆除街面外露的所有广告,杂物,造型过时的电话亭,休闲椅,灯具等,代之以新型时尚的环境小品.并可借鉴广东中山石歧步行老街的特色,在街区里有序地植树摆花.布置人文市井铜像.另应改变在街边放座椅的休息方式,而引导游人在休闲广场休息,提供更舒适的环境。

对整个骑楼街区进行改造,建造具有海口特色的“南洋骑楼城”,商业街的改造应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跟提升,如得胜沙路老“步行街”,引进知名品牌,提升商业档次跟区域影响力,改造成高挡商业街,中山路“机电一条街”,新华南路“电器一条街”,重新整合市场,淘汰小摊贩,引进国美、苏宁等大品牌的进驻,各小企业品牌进行有效的联合,建造专业化的购物一条街。在建筑物的改造上,实行“由外而内”,先整修门面,整旧如旧,加以利用,对街区进行整体策划,逐步完善。分设主题,参考各条老街当前的专业经营使用现状进行改造,中山路改造成世界风情的高挡餐饮街;博爱路北段改造成海南土特产零售街,南段改成海南艺术家走廊;新华路改造成小商品街和家庭旅店;解放东路改造成大型娱乐活动中心;振东路个别修复,整体刷新,改造成“民宅博物馆”和旅店;新民路东段改造成海鲜食品零售餐饮街,西段改造成酒吧街。针对海口骑楼老街现状,制定详尽的保护管理法律文件,宣传骑楼文化,整改建制和商集资,统一规划和进行系列策划相结合,在海口及全省的旅游发展的基础上,打造系列化的旅游商业链。重建老城区,重振骑楼文化,兴建“南洋骑楼城”,打造海口的旅游名片。为此,这些快要消失的骑楼街区,和里面的历史人文更是急待抢救。政府当局在整合各地的骑楼资源同时,又可以结合岛内旅游事业,进行综合开发,打造省级的“南洋骑楼文化旅游链”,开展海内外的海南岛“南洋骑楼文化游”项目。

结 论

骑楼是一种城市空间形态,更是一种文化,延续骑楼就是延续一种文化,这对于今天的城市建设尤具意义。海口骑楼街区凝聚着老海口的世态人情,反映着20世纪海口的经济、商贸、意识形态等。因此,对海口老骑楼街区的保护和改造要有序、有效地进行。通过对街区景观的细致分析和营造,拓展其适用功能,提升其审美文化价值,使海口的骑楼建筑群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海南是一个有深厚的南洋商贸情结,和相应文化底蕴的风水宝地.海口又是个正处于又一波全面腾飞中的移民城市,充满了活力。在改造老街,建造商业步行街时,要学习内地城市的经验和教训,又要保持自己的地域特色,未来的“南洋骑楼城”,应给海口人创造一个:精美优雅,舒适宜人,交通便捷,高档轻松的文化旅游、购物休闲步行街区。国家和省市各级主管部门应颁布相关法律条规对骑楼建筑进行保护,这也使得在对骑楼的保护过程中有法可依。骑楼建筑是中国的国有资产,包含我国自古以来商业文化的传统文化,骑楼建筑的保护和改造刻不容缓,只要国家政府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合理规划,全民参与,海口和全省的“骑楼文化”一定能够很好地传承下去!

第二篇:凤凰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凤凰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西南部,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它以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历史人文景观和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成为全国第 101 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自 2001 年开始,凤凰确立了以旅游为先导产业的经济发展方式,迎来了旅游发展的高峰。大量游客的涌入给古城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古城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环境被污染、文物遭破坏、文化被同化等等已经成为凤凰古城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在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成为凤凰古城进行旅游开发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凤凰古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对凤凰古城的旅游开发与古城保护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对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等内容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凤凰古城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情况,并分析了凤凰古城旅游发展的价值;第三部分从凤凰古城旅游发展历程、凤凰古城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旅游经济发展现状阐述了凤凰古城旅游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凤凰古城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提出了古城保护性开发的理论依据、开发原则。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凤凰古城保护性开发的有效途径,力图为凤凰县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性建议。

第三篇: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研究

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研究

[摘 要] 通过分析开发民俗旅游的意义,以及民俗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破坏的三种形式,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对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民俗文化;民俗旅游;开发和保护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由于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因而已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异常,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但是,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刚刚起步,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仍然散失在全国各地,任其自生自灭,甚至已走向消亡。本文拟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对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进行探讨。

一、开发民俗旅游的意义

1.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民俗旅游资源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的特征,尤其是原始民俗旅游村,稍加投入改造就可以接待游客了。当地居民是民俗旅游资源的载体,所以许多居民可以作为旅游从业人员参与其中,扩大就业机会,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而对于山水、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增加其自身的民俗文化内涵,可以充实和丰富游览内容,改善旅游产品结构,从而有效地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和增加旅游经济收益。

2.弘扬和保护文化遗产民俗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冲击,都在发展变异,只是进程快慢而已。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通过科学合理地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使原本习以为常的民俗成为可以转换成财富的 “珍宝”,就可以促使人们保存民族文化遗产的自觉性,使之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通过适当的旅游宣传,可以帮助当地居民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这是抵制民族同化的有效手段。同时我们可以用发展旅游的收入帮助其长久保持、恢复一些已失传的民俗文化,保持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3.满足旅游者的新需求,增强旅游产品的生命力随着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层次的提高,外出旅游的目的已不再单纯是为了观光、猎奇,而更多的是为了追求文化品位、增长知识和休闲娱乐等多重目的。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我国目前的旅游产品基本上都属于单一的观光型产品。而开发民俗旅游产品,挖掘民俗文化,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可满足现代旅游者的新需求,以充实旅游者的精神生活内涵。

二、民俗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破坏旅游业的发展,在给旅游地带来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致使旅游地的民俗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以及民俗文化的变异。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民俗风情的同化民俗风情的同化是指本地或本民族的民俗风情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逐渐消失,并为异地、异族的民俗风情所取代的现象。如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社会、政治、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原因与外部世界交往较少,生活具有相对的封闭性,独特的民俗文化和风情民俗得以保存下来。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大量涌入旅游地,异族以及同族异地的文化艺术、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的引入,旅游接待地人们的建筑、服饰、饮食、生活方式等物质民俗和社会民俗在逐渐汉化的同时,人们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和传统道德观也逐渐退化和遗失。

2.伪民俗和民俗庸俗化在民俗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旅游业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促进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在开发旅游经济学研究 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研究陈红玲,裴锐南业,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或企业为了某种目的,任意编造、添加或随意拼凑、生搬硬套一些根本不属于当地的民俗,从而使民俗虚假化。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出于功利主义的动机和短期行为意向,一些旅游目的地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突击性的旅游开发,造成民俗文化商业化。旅游地的文化成了商品,为了迎合旅游者,一切都以游客的趣味为标准, 使本来丰富多彩而健

康向上的民族文化,显得肤浅而苍白,失去了旅游地文化的风格和品位,致使民俗文化庸俗化。另外,不尊重民族的信仰、意愿,随意解说、展示他们的习俗,伤害了民族自尊和宗教感情。

3.旅游者对旅游地文化的冲击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互动的,双方都会受对方的影响而变化,但事实上,异地文化对旅游地文化的冲击、影响更大。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旅游者所带来的异地文化强烈冲击、影响着民俗旅游地的文化,并可能造成一些消极影响。表现为:旅游接待地居民传统的观念意识发生变化,经济状况、经济意识、社会关系、审美倾向等的改变,甚至滋生色情、赌博等违法犯罪事情。

三、民族文化的保护对策

1.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规划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旅游地的风土人情、礼俗习尚、民间歌舞等人文旅游资源,是确保旅游地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旅游开发,规划先行。在规划中要通过对市场需求状况、资源条件和交通条件等诸多条件的综合分析,权衡利弊,对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有层次、有重点、分区进行配置,按步骤进行开发。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同时,在开发中要体现保护的原则。规划还应根据资源的配置情况,合理地划定资源的保护范围,确定保护的轻重缓急,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规划一经批准通过就应严格遵守,不要随意变动。

2.正确认识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加强舆论宣传,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目前,旅游地居民以至一些开发商、管理者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不全面甚至支离破碎,对其价值不了解,这是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被破坏、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正确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宣传中使这些独特的资源得到恰当的体现和弘扬, 才能调动人们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避免民俗的庸俗化。所以,我们要加强舆论宣传的作用,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自觉地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另外,我们要把握好发展中的扬弃,在保留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适当吸收外族文化的精华。在消费方式上,要引导人们往符合自己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和道德观念的方面发展。在供给意识和行为上, 要引导旅游地居民立足于旅游地所具有的传统特色,通过向旅游者提供旅游地的产品来反映和弘扬自己的文化。

3.正确对待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加强民俗的封闭性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独特的民俗风情被同化。发展必然会造成民族传统习俗的破坏,而传统习俗的破坏又使该地区失去一种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宝贵资源,失去一个文化的种类。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我们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在社会发展与民族民俗保护之间,尽量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和结合点,就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采取相对封闭措施是一种保护民俗旅游资源的方法。如,通过建立“民俗文化村”、“生态博物馆”,以保持传统民俗文化氛围浓郁的村落的相对封闭性,延缓传统民俗的变异。

4.健全法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民俗旅游资源保护的法规,设置与健全旅游市场检查队伍和保护管理机构,对旅游资源开发中破坏旅游地民俗资源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干预,对有损旅游地形象的行为加以控制和制裁,加强民俗旅游资源保护的技术研究等,能够有效保证民族文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依法治旅是管理和发展民俗旅游业的基本方略,在立法上加强民俗文化的保护。另外,政府可以有目的、定期的举办一些民俗活动,如民俗节庆、民俗表演等,组织群众尤其是青年人参加。通过亲身的参与,加深对民俗文化的了解,感受传统民俗的文化气氛,增强他们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温锦英.文化: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 1997,(3).[2]陶思炎.略论民俗旅游[J].旅游学刊,1997,(2).[3]郑向敏.旅游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1996,(3).[4]蔡雄,连漪,程道品,等.旅游扶贫[J]·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9.

第四篇:特色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措施研究

特色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措施研究

摘要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特色旅游以一种独立的形式进入旅游市场。中国有着幅员辽阔的土地和悠久的历史文,发展特色旅游业有着良好的资源优势。然而,面对众多特色旅游资源,我们不能只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掠夺性开发,还要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的开发和利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特色游资源开发的现状,揭示了中国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针对我国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特色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建议

1.中国特色旅游资源概况

1.1特色旅游资源的涵义

特色旅游资源不仅具有一般大众旅游资源的共性,而且有其独特性,衡量特色旅游资源的标准有:旅游资源的稀有程度;旅游资源的悠久程度;旅游资源在历史上的地位;旅游者生活、生长的文化环境与其到达的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环境之间的差异。越稀有,越古老,越具有历史意义,与旅游者生活、生长的文化环境差异越大,就越具有特色。因此,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凡是垄断性、典型性、特异性、区域性等特征突出,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各种因素和事物,都可视为特色旅游资源。[1]

1.2中国特色旅游资源

中国旅游有广阔发展的基础条件,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宗教氛围,丰富独有的历史遗迹,奇异的自然风景等形成了特有的旅游资源。

1.2.1红色旅游资源

红色旅游资源是以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过程的当中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发时期所建树丰功伟绩后形成的以革命纪念地、标志物及其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游客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精神,接受革命教育,放松身心,增加阅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题性活动。红色旅游资源所蕴含的革命战斗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它虽产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但也与时俱进,具有永恒的价值。[2]

1.2.2宗教旅游资源

宗教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有它的独有特点,这个特点主要是它的精神性、审美性、与神秘性。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精神满足和审美活动,而宗教文化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审美欲望和猎奇心理上有着特殊的功用。如宗教建筑、宗教雕塑、宗教绘画与书法、宗教音乐、宗教仪式以及宗教武术、宗教养生等,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并笼罩着神秘的色彩,能够激发和满足人们的求知、审美、猎奇的心理需求。佛教自公元前2 世纪传入我国,经过漫长的发展岁月在我国风景优美的名山大川修建了大量的佛寺、佛塔、佛窟,留下了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壁画、摩崖艺术珍品。而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说,几乎天下所有的名山大川都纳入了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中。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唐朝时先后传入我国,伊斯兰教各种风格的清真寺、基督教各式梦幻般的教堂不仅吸引了大量非信教者的旅游观光,更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教徒最富吸引力的旅游胜地[3]。可以说,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密切的,开发宗教文化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和研究。

1.2.3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我国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不仅是民族地区的重要社会财富,也是我国旅游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民族地区偏远的地理位置,特殊的自然环境、复杂的民族成分,曲折的发展历史,其旅游资源自成一体,形成了与其他地方不同的一些特点。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品种多样,类型齐全。其中有的是民族地区所特有,其他地区所没有或很少的,如登山旅游、熔岩地貌旅游资源、风沙地貌旅游资源、草原风光旅游资源、天然湖泊旅游资源、真气稀有的动植物旅游资源、少数民族的民风习俗旅游资源等[4]。有的虽不是民族地区所特有,但民族地区的品种质量和旅游价值都远高于其它地区,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我国现有的5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演变中,都形成各自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无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形成了民族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1.2.4体育旅游资源

体育旅游是体育和旅游的结合物,强调了人们在体育旅游过程中既有旅游也要有与体育活动相关的内容。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始于20世纪末期,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旅游行业中的朝阳产业。随着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我国各地纷纷开始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体育旅游。青藏高原登山,青海环湖自行车,贵州红枫湖亚高原水上训练,湖北的赛龙舟、郑州少林武术、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等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旅游经济收入[5]。体育旅游资源是诱导人们参加体育旅游的吸引源,没有体育旅游资源,就没有体育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怎样开发利用好体育旅游资源。对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山西省红色旅游资源研究

2.1山西省红色旅游资源的概况

山西省是革命老区,目前,在山西省遍布各个时期的革命遗址和纪念地,其中列入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4处,包括临汾市烈士陵园、长治太行太岳烈士陵园、兴县晋绥革命烈士陵园,省级重点11处,市地重点6处,县级重点86处。在发展红色旅游的新时期,山西省确定了31处红色旅游精品景点,主要分布在9个市和地区。[6]

2.2山西省红色旅游资源的特征

山西省的各地市,都分布着不同时期的各种革命遗迹,尤其是集中在太行山、吕梁山和黄河一带。这里是战争的主要发生地和红色根据地,因此红色旅游资源更为集中,鲜明的地区特色表现明显。

山西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既有革命旧址,还有不用历史时期的革命纪念馆和博物馆,分布有重大事件发生地以及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重要人物诞生地。在是山西这块热土上,更不乏为了新中国前仆后继倒下的有名的和无名的英烈,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作为生活在今天和平年代的人们更不会忘记。

2.3山西省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3.1山西省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山西省加快了红色旅游的发展步伐。2004年开始,山西各个革命老区的游客接待量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仅2004年一年的统计,红色旅游接待达到了2318.7万人次,在全国纳入统计范围的红色旅游地共有125个,在当年的旅游接待量占到全国总量的6.6%。2005年,为了配合各地不断升温的红色旅游国家发改委下发了第一批专项资金,安排预算内补资2,32亿元主要用于和抗战有关的,为八年抗做出过特殊贡献的12个景区,使红色旅游开发利国利民[7]。在这次资助中,山西省独占3个,由此可见,山西省的旅游发展空间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机遇。

2.3.2山西省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拥有红色旅游资源的地区,绝大多数处于偏僻山区,经济欠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低,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不足,产业结构设置不合理,这些不利因素极大制约了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山西省很多红色旅游景点处在远离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的贫困地区(如武乡、吕梁等地),据主要客源地较远,游客进出难,旅游环境需要改善。

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获取眼前利益,对本地的实际情况不了解,不进行科学研究论证,盲目出台红色旅游规划,给革命老区的发展带来很多后遗症,挫伤了老区人民的积极性,同时对红色旅游的发展也将带来很多不利影响,产生更多的负面效应。

很多红色旅游区在产品开发上,形式单一,在经营上还只是仅仅停留在遗址参观,简单的图片和物品的展示阶段,参与性活动较少或基本没有,景点和人们之间的互动性很少,很难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要求。

2.4山西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2.4.1旅游线路的精心打造

将山西省红色旅游景点区融入已经初具规模的经典旅游线路,经过整合,将形成更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

(1)太原——忻州——五台山——浑源——应县——大同

(2)太原——榆次——祁县——平遥——介休——灵石

(3)太原——霍州——洪洞——临汾——吉县——永济——解州——运城

(4)太原——晋中——武乡——左权——黎城——长治

(5)太原——交城——文水——汾阳——临县——离石[8]

2.4.2配套商品的深入挖掘

可以开发不同种类的食品,主要以健康的粗粮为主,小米、南瓜、玉米、红薯,类型多样,食品新鲜。这样一来,既可以让旅游者在观光旅游之后捎带一些称心的商品回家,又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在配套商品的深入挖掘中,要形式多样,突出商品的红色特性。如:毛主席在艰苦年代衣食住行都节俭,新中国成立后依然以红烧肉最为喜好,因此,在开发旅游商品时,完全可以把红烧肉列入,迎合了艰苦朴素的理念,会在人们心理上产生暗示。

2.4.3旅游项目的构建

组织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成立太行精神研究协会,毛泽东诗词会等,开展形式各异的历史研究活动,通过对外宣传,向大众介绍山西省的革命历史,通过举办健康的交友会、诗词研究活动逐渐形成对外宣传窗口。

2.5山西省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

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款,为红色旅游的活动保驾护航。通过开展《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在社会上形成一个良好的法律保护意识,在每个人的意识中,都有保护概念[6]。在保护需花费的资金来源方面,应努力争取国家、省里政府的资金,鼓励单位和个人外商投资,设立专款专用,建立专项保护基金,用于红色旅游地文物保护和资源开发。在保护的过程中,要广发开展全民动员,依靠全民族的共同力量,积极引导全体公众的关注和参与,在进行城市建设、工程项目的建设时,要请专家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使其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破坏性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在开发的过程中,还应突出重点,有序开发,确定重点开发和重点保护对象,把濒危文物的抢救工作放在首位,如纪念地、标语等抢救工作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汪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2]吴明.重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国知网.2012年5月

[3]中国宗教旅游网

[4]思源社区.中国的旅游资源的特点和类型是什么.2007年1月27日

[5]郑建芝.黔东南州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研究.中国知网.2013年5月

[6]侯玉婵.山西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中国知网.2010年4月5日

[7]人民网.山西视窗 杨志燕.山西红色旅游

[8]谈亚东,燃情山西 红色胜地,当代世界,2005.(8)87-99

第五篇:民族地区开发旅游资源与保护传统文化研究

民族地区开发旅游资源与保护传统文化研究

——以贵州省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为例

摘要: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是整合多种资源的平台。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依托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合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发展各民族地区经济,提高各民族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本文以贵州省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为研究主体,综合地对当地的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居民和外来游客进行深入调查。围绕珠市彝族乡的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及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三大主题,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就珠市彝族乡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与劣势、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等方面,认真分析了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及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三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本文还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辩证地提出了一些关于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珠市彝族乡 旅游资源 生态环境 民族传统文化 发展 保护

少数民族地区虽然经济普遍落后,但基本上都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在这些文化旅游资源中,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更是吸引着广大的外来游客。因此,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利用其民族特色,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没有做好开发过程中的保护,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民族传统文化日渐变质和消亡。贵州省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也和众多的少数民族地区一样,在自身不合理开发和外来文化冲击的共同作用下,部分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已遭到破坏,因此,抢救、保护其生态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已刻不容缓。

一、珠市彝族乡主要旅游资源概况

珠市彝族乡山川秀丽,景色迷人,境内有一个省级风景区——赫章县韭菜坪风景名胜区。韭菜坪景区主要分为小韭菜坪风景区和石林风景区,小韭菜坪的山高丛入云,雄伟壮丽,石林的石星罗棋布,千姿百态。除了有奇异的自然景观之外,珠市彝族乡还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其中,以彝族的民风民俗最为原始、纯朴、多彩和绚丽。每逢民间盛大节日,成千上万的各族群众便来珠市彝族乡举行各种活动,欢度节日。

1.“贵州屋脊”小韭菜坪景区:小韭菜坪是横亘于滇黔两省之间的乌蒙山的主峰,海拔2900.6米,是贵州省山岭的最高峰,人称“贵州屋脊”。小韭菜坪海拔较高、污染少、破坏小、植被覆盖率高,故夏季温度适中,天高气爽,极少有30°以上高温天气。加上山川秀丽、风光旖旎,在2008年、2009年的香港城市研究院组织专家评比中,连续入围“中国十大避暑名山”。景区以“全球变暖,我自清凉”为主题,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打造“阿西里西”文化旅游品牌。

2.“喀斯特迷宫”石林景区:石林景区由盆景石林和迷宫石林两部分组成,景区各式各样的石头星罗棋布,数不胜数,是贵州省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也是全国主要的喀斯特地貌区。盆景石林处于较潮湿地区,石林上灌木、藤蔓丛生,形成了一片石上长树,树丛冒石,藤缠于石,树石相依的盆景式石林。盆景石林附近,由于白云岩溶解性较弱,石林的发育程度较差,形成了一片连座石林。石间灌木丛生,藤萝缠绕,人在石缝中穿行,容易迷路,故人们把这片石林又称为“迷宫石林”。

3.彝族语言、文字、服饰、建筑文化:珠市彝族乡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支东部方言恒可土语。一字一音,语轻文雅,全乡的彝族人基本都会说彝语。文字多为象形和会意,一般由布耄(类似于巫师)传授。彝文献均为五言体,以三段式和铺叙式较多,手法常以物为喻,用歇后语衬托文采。彝族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一般青年男女服装色彩鲜艳,喜欢用红、黄、绿、橙、粉等对比强烈的颜色,花边、纹样繁多。中年人服装的纹样较青年人为少,使用颜色为天蓝、绿、紫、青、白等色,素貌庄重。老年人多用青、蓝布,仅以青衣蓝边或蓝衣青边为饰。服装的花纹、花边,含有浓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彝族建造房屋是一种龙图腾文化的象征,嗜究风水,常以山脉称为“龙”,山脉的支系称为“龙筋”。山脊顺沿而下的山脚,是建宅的最佳地,表示刚好接着“龙筋”。

4.彝族歌曲舞蹈:珠市彝族乡彝族歌曲,按其表演场合的曲调进行分类,有出嫁歌曲、悼念歌曲、酒礼歌曲、道喜歌曲、爱情歌曲、四句山歌调子等类别。其中以四句山歌曲调最为丰富,一曲一调,约有170多个调子。舞蹈有酒礼舞、铃铛舞、敬酒舞、燕麦舞、琴弦舞撒麻舞等,其中,以铃铛舞最为出名。铃铛舞,又称“跳脚”、“抄子舞”,彝语称“恳合呗”,意为灵体告别舞,是彝族人民在祭祀场中演跳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此舞在珠市彝族乡保留得最完整,铃铛舞无音乐伴奏,靠鼓点及舞者摇响手中的铜铃声来统一动作,唢呐只作间隙的吹奏,其所表现的内容为彝族人民传统的生产生活场景。

5.彝族节日文化: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节日期间,家家饮酒、吃坨坨肉、杀牲祭祖。人们穿上民族装,参加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唱歌,跳舞等活动。第三天晚上,人们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除火把节外,彝年也是彝族的重要节日。彝年也就是彝族年,现在多以农历十月初一,以前由布髦占卜而定。节日期间,中年男子们三五成群,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妇女不出门留在家中招持客人。人们除唱歌跳舞外,还举行磨秋、赛马、射箭等竞技活动。

6.民风民俗:珠市彝族乡因为坐落在偏远的西部山区,自古交通闭塞,对外交流极少,内迁和外迁人口都不多,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并不断被继承下来。如崇拜山神、灵魂、图腾,喜食包谷饭(玉米饭)、荞麦饭、坨坨肉、羊肉、烧洋芋(土豆),好酒好客等。另外,还有一些相亲、婚嫁、待客等习俗极具趣味性和神秘性。

二、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珠市彝族乡“把享受韭菜坪清凉夏季”和“体验阿西里西民族文化”相结合,加大旅游产业的开发力度。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珠市彝族乡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然而,由于不合理开发,不重视保护,无论是生态环境,还是民族传统文化,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且受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不可再生性影响,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

1.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彝族人民世代居住在山区,从事艰苦的农耕生活,要想在恶劣的环境中利用自然,就必须保护自然、善待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珠市彝族乡广泛流传的谚语,而世代与高山峻岭为伴,更增加了他们对山的敬畏,故当地彝族人民皆崇拜山神。他们觉得要想永远有山“吃”,就得合理利用,加以保护。然而,在旅游业可观的回报的诱惑下,政府盲目地开发旅游资源,导致基础设施、游客承载量、环境自净能力等相矛盾。如大量的游客涌入,使主要景点区的草坪、景观等受破坏;管理不到位,基础设施不足等加大了景区的环境污染;建设过程中破坏了植被、景观等。

2.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逐渐消亡: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魂,是少数民族独特的艺术与风俗习惯的基础与载体。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表现了多样的民族风情,是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经济、教育的不断发展,民族融合不断加强,汉语在全国各地得到普及,这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承受到冲击。此外,少数民族在恋爱、通婚、交友等方面思想观念发生改变,无专业人员教授民族语言文字而缺少学习环境等,更让语言文字传承难度加大,并不断呈现在走下坡路的趋势。

3.民间艺术、工艺传承面临断层:经济全球化导致消费文化的传播,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居住环境、生活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民间建筑、歌曲、舞蹈、刺绣等賴于生存的环境改变了,具体表现在民间歌曲、舞蹈、刺绣等艺人逐渐老化;中年人忙于劳作、赚钱,没有时间;年轻人多数出外打工,无心向老一辈学习。少数民族地区手工制作的民间工艺品,如服饰、漆器、首饰等与现代工业制造品相比,既费力又耗时,成本太高而没有竞争力,因此,年轻一代没人愿意去学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工艺技术。长此以往,工艺传承就不可能持续,工艺技术也就走向了消亡。

4.外来文化和商业化影响民俗民风变化: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珠市彝族乡不断对外交往,促进了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伴随着民族文化旅游的商业化,外来文化不断渗入到当地,游客以自身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介入少数民族的生活中,并对当地文化产生“示范效应”,这使当地的人们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的独特生活习惯,如饮食、祭祀、穿戴、婚恋、娱乐等。彝族是个好酒好客的民族,他们有着纯朴善良、重义轻利、朴实勤俭的好民风。但受商业化过程中重钱重利、腐败奢侈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骗客”、“宰客”等现象,民族文化旅游开始走向庸俗化。

5.工业化和全球化影响价值取向:在经济大潮的驱使下,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步伐在不断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在不断改变。首先,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无论富裕或贫穷,无论悠闲或劳苦,都开心快乐地生活。而是“一切向钱看”,没有钱就没有开心快乐。其次,为了开发旅游资源,改变和捏造一些民风民俗,导致“伪民俗”、“假民俗”的出现。这些改变,使民风民俗或夸大隆重,或假借别地,或无中生有。还有一些民族商人和外出年轻人,受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影响,耻于学习和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他们觉得那都是些落后的东西,并把新的思想观念带回到本土,潜化和冲击着本民族特有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

三、旅游、生态和民族文化间的关系

毫无疑问,旅游、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有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的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和保护民族文化之间也一样,民族文化的发展会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会对民族文化传承产生作用。

1.发展旅游对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有利有弊

旅游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搞活经济,为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保护提供物质保障,也可以激活文化,为游客提供一种到文化原生地参观的机会,加强人们对文化的了解。但是同时又对文化造成一种冲击,对自然生态造成一种破坏。在“发展旅游”的大旗下,部分传统的风俗被改造成商业性表演,民族节日经常化,这些虽满足了游客需要,但是使民族旅庸俗化。过度开发、缺乏科学规划、管理不善、忽略景区游客承载力等破坏了生态环境。

2.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制约着旅游业发展 秀丽的自然景观、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前提条件。没有任何特色,或者原有的特色被破坏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很难吸引人们去观赏、品味,旅游业也就很难兴起和发展。珠市彝族乡旅游业要想走出去,走下去、就必须加大对原始草原、石林、民族传统文化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都具有脆弱性,如果忽略了对它们的保护,旅游业发展可能只是昙花一现,不能持久。

3.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相互影响

人和自然是相互影响的,文化不可能存在于真空中。环境对文化有影响的同时,又通过文化作用于生态系统,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任何文化都适应着特定的生态环境,人类就是在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创造文化、发展文化的。就像珠市彝族乡,为了适应高山气候,服装偏厚;居于高山峻岭,崇拜山神;地广草肥,流行放牧等。而民族文化中的一些风俗、信仰对保护自然环境有着一定的作用,例如崇拜山神利于保护山林,旱作文化利于合理利用土地等。

四、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建议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能促进旅游地经济的发展,推动民族文化向好的方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环境的损耗和地方文化的同化。随着现代社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传统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或多或少地存在逐渐被同化、庸俗化以至消失的现象,如民居建筑、服饰、饮食、歌舞等。民族传统文化保护迫在眉睫,不容忽视,为此,我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保护措施。

1.要积极调动民族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意识 少数民族人民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和保护的核心,要想民族文化真正得到保护和发展,关键还是在本民族自身,民族自身才是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帮助他们认识到民族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和意义。可以通过开办学校双语教育、相关民族文化学习班等,加强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增加少数民族对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乐于接受和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

2.充分发挥好政府的调节、指导、保护作用

政府要发挥好调节、指导、保护的作用,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是关键。法律法规没有制度、完善和实施好,民族文化的发展就无法可依,有法难依,就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借鉴其他民族地区及国外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发达国家保护民族文化的经验和做法,对民族文化保护的过程加以指导,也是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的。此外,重视少数民族文化机构和设施建设,大力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鼓励、扶持少数民族艺术创作,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尊重和脑户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都是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的。

3.培养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和传承专业人员 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需要专业人才,拥有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是关键。在坚持培养本地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传承人才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出包括管理、表演、导游等大批专业人才,也要大胆引进一些熟悉文化产业策划、设计、销售,具有创新思维和现代科技素质的文化经营人才,把强劲的外力与本地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以满足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多种要求,为合理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提供智力保证。

4.选准突破点,开发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

生存于少数民族民间的手工艺品诸如编结、纺织、制陶、漆艺、雕刻等手工艺品以及少数民族的装饰品等,深受旅游者的喜爱。如果将这些手工艺品作为旅游纪念品,有较大的市场和开发领域,但生产此类手工艺品时,一定要避免机械化批量生产,粗制滥造。少数民族种植的传统作物,如彝族人的苦荞,经加工后可作为健康饮品、点心,苦荞皮更可做枕头,是馈赠亲友的佳品。彝族人种植苦荞,既可保留他们的生产方式,又可转化为旅游商品。民族文化中能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重大节日、服饰、饮食、手工艺品、建筑、文物古迹等,我们可以采用科学合理的途径,将它们选好并集中开发出来,既能保留传统的精神又能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5.把文化开发与文学及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形式相结合

发掘更多的少数民族风俗、生活方式、原生态音乐、舞蹈等,制成电影、电视等产品,出版更多有关少数民族文化题材的书籍、刊物、杂志。利用文学艺术的吸引力、歌舞的流行性、音像制品的生动性,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激发他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热爱,至使更多的人支持甚至投资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特别是对少数民族青少年,激发他们对自己文化的热爱,积极参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和保护,让民族文化更好地得到发展。

6.应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采用不同保护方式 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旅游资源的源泉,若无民族文化,民族旅游资源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地旅游业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已针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和整理,但少数民族文化浩繁庞杂,丰富多彩,前人所抢救和整理的材料与整个民间文化蕴藏量相比,仍显不足,许多民间文化至今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甚至面临消亡。因此,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急需采用合理保护方式。对这些文化资源先挖掘、整理,然后开发与保护并重,形成开发式保护模式。

7.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传统文化资源有许多唯一性和独特性,因此在开发前要有科学有序的规划方案,突出其精华,因地制宜。首先,在进行旅游开发时要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产品为中心,提高旅游项目的规划设计水平,积极倡导生态旅游,贯彻“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和“保护性开发与开发性保护并举”的指导思想,坚决制止破坏性开发与低水平重复建设。其次,要协调旅游开发中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及旅游开发规模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关系,制定切实可行的的旅游发展模式或旅游开发策略,引导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面对少数民族地区丰富民族文化的损毁、流失、消失的现状,我们不能再等闲视之,必须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加以行之有效的保护。否则,消失的不仅只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灵魂、精神与民族自身。总之科学地、合理地把握好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不但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使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在不断的发展的过程中也蕴涵了社会的时代内涵,是一个民族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得以体现的根本,对民族、国家、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开发与保护并重,发挥少数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在人类文化百花园中的地位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①李宏,李伟.论民族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01 ②赵世林.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传承[J].思想战线,1995,(6).③温开照.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考[D].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07 ④吴仕民.中华民族理论新编[M].中南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08

下载毕业论文-海口骑楼商业街开发与保护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毕业论文-海口骑楼商业街开发与保护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瑶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瑶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11-8-1信息来源: 作者:唐 莉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永州 425006) 摘 要 瑶族文化是凝聚瑶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

    长城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长城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长城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其自身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在其保护和开发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2006年《长城保护条例......

    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

    晋源区明清古太原县城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古太原县城的保护与开发,弘扬古城优秀历史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文物保护法》,《太原市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

    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

    浅谈临沧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摘 要 临沧,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有着奇异独特的旅游资源。临沧少数民族文化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以至于造成少数民族......

    九寨沟开发与保护

    世界遗产九寨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人类祖先和大自然的杰作,有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四川九寨沟......

    国外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

    国外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 当历史保护从文物建筑保护走向历史文化环境整体保护时,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历史街区”出现了。历史街区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人类的每一......

    世界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

    世界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 ——以武陵源为例 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不断充实和发展,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日益突出。特别是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世界遗产因其具有“突出的、普遍的价值”......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思考

    旅游管理(1)班3100511139 么雪玲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旅游资源的大规模开发随之而来的就是开发带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