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摩中央电视台《新闻1+1》有感
观摩中央电视台《新闻1+1》有感(对比凤凰卫视《时事开讲》)
现如今各大电视台的新闻深度报道类节目百家争鸣,而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核心在于:对所报道题材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展示,挖掘出事实真相;运用理性思辨,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使观众不仅具有感性的直观触及,而且能得到深刻的理性认识。而一直经久不衰并成为电视新闻界一块招牌的《新闻1+1》凭借其栏目的品质沉淀,时间的打磨考验,还有结合主持人个性引导与对新闻客观事实的尊重受到了广大受众的好评。下面学生就以自己的理解来谈谈感受。
层次结构: 《新闻1+1》时长近30分钟,每期一个话题,节目中主持人的作用尤其重要,一方面要分解话题不停发问,另一方面要把握评论节奏和走向。每期节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分析评论。《新闻I+l》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节目开始5-10分钟精炼的介绍本期主题事件,将事情交待清楚。在之后开始总结民众的关心热点问题并进行深度挖掘。节目中段根据问题找到相关负责人并进行采访,从中获取信息反映给受众。最后由主持人(新闻评论员白岩松)进行评论。
不足:与凤凰卫视《时事开讲》相比,新闻1+1的结构层次有些许单调和程式化。《时事开讲》拥有自己固定的“自由评论员”,他们签约于凤凰卫视,有的还担任一些高层管理职务,但由于凤凰卫视的媒介性质和运行机制不同,所以他们的话题顾忌较少。同时,凤凰卫视“名记者、名主持人、名评论员”的“三名”战略也使节目评论员们的个性特征非常鲜明,言论风格和语言表现从来不拘泥于任何形式,观点独特、辛辣,尤其是站在世界华人的大角度去评析新闻事件,给内地观众不一样的解析和评论。由于争取到了“第一解释权”,因此在对外传播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每一期1+1只有一个话题和方向的讨论,而《时事开讲》有3到5个开放性话题。
采访问题设计:
优势:《新闻1+1》强调在1对1的互动中体现主持人的作用,以“问题疫苗”这期为样本。在这期实际25分钟的节目中:主持人开场解说词1次,短片3次,电话连线2次,共占时间12.28分钟,占整个节目时长的一半多。这些视听元素的加入使得节目叙事更流畅,新闻评论更客观和权威,同时受众也更易接受和理解。现场问题或者连线采访多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提出,其中“调查式采访”方式以及“分析式采访”方式。将节目开头叙事时没有完全弄清楚的信息和关键词提炼出来询问被采访对象,以及根据事态发展方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分析出隐藏的信息。
不足:尽管《新闻l+l》的创办宗旨是“给您不一样的解析”,力求对事件进行深刻、公正的评论,但由于行政和体制的双重规范,它会不可避免地站在党和国家的角度去解读事件,所以有时采访连线。但值得称赞的是,《新闻1+l》的节目评论员并没有一味宣讲和图解党和政府的声音,尤其在涉及政府的一些负面新闻时,评论员会给予客观甚至严厉批评性的言论,这也是节目开播以来受到广大观众欢迎的主要原因。
主持人语言表达方面
优点:在节目的主持人上,“1+1”主持人是董倩,白岩松以新闻观察员的身份出现,节目中以白岩松一人评论为主;“开讲”通常是曹景行、郭一鸣、朱文晖、邱震海、马鼎盛、石齐平、何亮亮等众多嘉宾轮番担纲节目主角,以嘉宾评论为主,董嘉耀和郑浩仅仅是引出话题和串场的作用。从这两种安排上来看,在央视众多的主持人中,白岩松确实是最适合担当新闻评论员的人选,他的新闻脱口秀不仅内涵深刻而且独具风格,他诗情画意的语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确实可以赢得电视观众特别是高端人群的青睐。单纯以电视人的角度来看,个人认为白岩松在电视主持人里的相对知识结构和相对知识储备是很强的,但是如果只靠白岩松一个人来撑起一个日播栏目,那必将产生力不从心之感,长此以往“1+1”的节目质量也会下降,不过我相信白岩松后面会有一个强大的编辑团队来给他支持。相对而言,“开讲”则有更为庞大的嘉宾团,每个人都有其特长和独特的知识面,可以为“开讲”提供更丰富的视角和个性的观点。
缺点:与《新闻1+1》相比,《时事开讲》拥有自己固定的“自由评论员”,他们签约于凤凰卫视,有的还担任一些高层管理职务,但由于凤凰卫视的媒介性质和运行机制不同,所以他们的话题顾忌较少。同时,凤凰卫视“名记者、名主持人、名评论员”的“三名”战略也使节目评论员们的个性特征非常鲜明,言论风格和语言表现从来不拘泥于任何形式,观点独特、辛辣,尤其是站在世界华人的大角度去评析新闻事件,给内地观众不一样的解析和评论。由于争取到了“第一解释权”,因此在对外传播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节目谈话过程控制比较,《新闻l+l》与《时事开讲》在谈话过程管理方面也有所不同。《新闻1+1》开创了一种“双人舞蹈”的新范式,董倩的身份是主持人,对节目进行引导,对新闻意见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平衡,形成双人立体交互式评说模式。《时事开讲》节目主持人董嘉耀认为“我作为串场,只能提供新闻背景事实和外界的反应,但不能发表意见和评论。我的意见和取向,甚至对于这件事的看法隐含在我的发问与对于此事件的最后结论。最重要的是,我恪守这样一个原则,新闻和评论必须分开。我提供的是新闻,但绝对不是评论。”
二者都是当下比较成功且具有代表性的新闻评论节目,对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同时也必将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化、法制化建设做贡献。
13英汉3班 131101305
韩竣
指导老师:李海宏
第二篇:中央电视台新闻通用稿
______的暖流在______的寒风中涌动。______市______月______日举行______的活动,确保全市______农民能过一个______的冬季,过一个______的春节。
上午,在______的启动仪式后,市委书记______,市人大常委会主任______,市长______,市政协主席______,市委常委、纪检委书记______,市委常委、组织部长______,市委常委、宣传部长______,等市______套班子成员,______的车队满载着______的关怀,冒着______的寒风来到______县______乡______村。
“送温暖”一行首先来到______老人家里,______老人的儿子儿媳妇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两口和二个小孙子,自从入冬以来,乡里就来人看望老人了解过冬的情况,如今又迎来了______。市委书记______紧紧握着______(电视镜头给个大特写),亲切地:“家里过得怎么样呀,种了那些庄稼,收成怎样了。”还抱起老人的小孙子问:“______”。并给老人送来了______,临走时还塞给老人一个大______。(电视镜头给个大特写)老人眼里______,连连说:“________________。”
在养殖户______家里也是一片______。______接过______等“送温暖”物资,连说:“____________。”领导还参观了养殖户______的羊圈,亲切问:“______”,养殖户______回答说:“______。”羊圈的羊不时咩咩地叫,好象在欢迎“送温暖”一行的到来。最后,“送温暖”一行来到刚刚脱贫致富的_____家,当听说_____原来是村里最穷的一户,自从市里积极扶持和大力发展_____后,_____一家不到两年时间内迅速______,不仅还清了家里原来所欠的债务,还成了远近闻名的_____户。市委书记______高兴地说,靠劳动致富这条路子走对了!见到市里领导来“送温暖”,_____非常高兴,说:“_______________。”
在离开村子之前,市委书记______,和______、______强调,村委会、party支部等基层组织要当好广大农民脱贫奔小康的带头人,要关注农民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共同建设______。并和村民们______道别。村民们挥手目送着“送温暖”车队的远去,仍久久不愿离去。
第三篇:新闻有感
“沈阳爷们”义举激发社会向善力量 2012年二月十五日星期三,沈阳市铁西区小六路35号居民楼,一名中年女子跳下三楼,串店零工、包子铺店员、环卫工人、派出所协勤和路人共六名男子,用褥子、棉窗帘、毛毯将其接住,女子没有受到伤害。微博网友评论“沈阳爷们,真汉子!”沈阳市文明办主任王久成表示,这体现了沈阳人的道德素质,是市民的榜样。
时候参与救人者大都说:当时的确没有多想什么。六个人在紧急关头,向善之心激发出临危救人的勇气,善的一闪念凝成大义大勇,温暖了人心。六名来自不同阶层的普通男子,在他人遭遇危难之时毫不犹豫的出手相助,其最大意义就是在一次证明,我们这个社会并没有泯灭道德的坚守和力量。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过时,更不会因为一些“救人纠纷”而失色,善念与真情依旧蕴藏于众人心中。位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类似“坐着马扎看跳楼”、“老人摔倒无人扶”等社会现象屡屡出现,那些只会看热闹,面对别人的危难时刻无动于衷的人让人痛心,面对道德困境的焦虑和指责也在上升,越是在这个特殊节点,越要大力宣传和褒奖身边的普通人所树立起来的到的标杆,越要大力倡导公众从我做起,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人间的真情并积极践行道德。
向上向善的美德可能一时被遮盖,却永远不会消亡。没有人愿意置身于一个自私、冷漠的社会环境中。愿六个“沈阳爷们”的义举让更多人互信互爱,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第四篇:观摩活动有感
2015年新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有感
2015年1月10日和11日,“全国初中语文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临汾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名初中语文名师登台献课或讲座。我校全体语文教师赴临汾观摩。
其中来自浙江的名师刘飞耀给我流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执教的诗歌《华南虎》和小说《范进中举》对我们一线的老师来说不愧是两堂经典的课例。刘老师渊博的学识、强大的气场、独到的文本研读震撼了在座的每位教师。
首先从整体上谈一下我的感受。刘老师的课堂特别富有激情与感染力,老师的朗读很有范儿,声音就像一位播音员,朗读水平达到了配音演员的水准,听他朗读课文简直是一种享受。记得有位老师曾说:朗诵水平高的老师听他朗读一遍全文,整堂课就已成功了一半。这次我深有体会。就是刘老师不讲解,学生已经领略到这篇课文的美了。而且他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也很有力度和美感。口语表达感染力强,站在讲台上就像一位娱乐节目主持人,亦庄亦谐,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热情,调控课堂气氛。
接下来,我就刘老师在两节课中的一些教学细节谈一点收获。
第一,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能够抓住“主问题”,使教学过程显得行散而神不散。《华南虎》这课,老师设计了两个 1
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华南虎”“诗人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范进中举》中填写范进的履历表,重点研读胡屠户,留白质疑。
第二,教师具备深读细读教材的功力
这位老师不仅能深入地研读教材,甚至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范进中举》是吴敬梓先生的作品。传统的主旨是记叙范进中举前后的遭遇,批判科举制度是套在读书人精神上的枷锁和讽刺世态炎凉。
但是这位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却别具匠心,在分析了胡屠户和众乡邻人物形象之后,提出一个问题:“在这篇小说里,甚至是在整部《儒林外史》里,有一个人物应该出现,但他却没有出现,他是谁呢?”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很快发现,五十多岁的范进居然没有儿子!(留白质疑)范进为什么会没有孩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推测出了很多种原因,老师提示学生一定要在文本中找答案,胡屠户的女儿是在多少岁的时候嫁给范进的?三十多岁,“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那么势利的胡屠户怎么会把女儿养到了三十多岁,还嫁给了穷酸的范进?学生均猜测她女儿有病。接着屏幕出示了《儒林外史》第四回中一段关于范进老婆的外貌描写:“只有她媳妇儿,是庄南头胡屠户的女儿,一双红镶边的眼睛,一窝子黄头发,那时在这里住,鞋也没有一双,夏天□著个蒲窝子,歪腿烂脚的。”这样,主旨的挖掘水到渠成:
为了功名富贵,范进——白发苍苍、饥肠辘辘的老娘可以不管;为了功名富贵,范进——让自己的青春白白消耗在八股文中,终身大事,可以不顾;为了功名富贵,范进——背负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罪名,甚至孩子,可以不要。从这一小段片段,我们可以看出,刘飞耀老师不仅仅读出了文字中现有的人物,还读出了留白,从小说留白中质疑,从而将这一篇小说与整部《儒林外史》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范进中举》一课留在学生脑海中的,绝不就是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这一个标签,而是一个活生生的被封建科举扼杀了天性的人,一幅追求功名富贵的世俗画。
我赞成刘老师的创设,本堂课始终围绕着这个为功名富贵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展开阅读教学。范进将自己20到54岁的青春都押在了功名富贵-----科举这座“独木桥”上!他宁愿冒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骂名,直至54岁也无子。一旦中举,35年的折磨摧残,35年的忍辱偷生,35年的辛酸,都在“疯”中爆发出来。“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一幅世态炎凉,热衷功名富贵的众生相刻画得多么淋漓尽致啊!
我想就这一点,足以能证明刘老师做到了创造性地挖掘文本特质吧!细读体现在对范进三句“噫,好,我中了”的体会上。
在《范进中举》中刘老师告诉了学生阅读小说的三种方法:关注细节,关注人物,关注缝隙。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还是忽视了一处,比如对胡屠户的分析,胡屠户拿银子的细节特别典型,而这个细节刘老师却没有关注到。
第三,多媒体的使用恰到好处,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时,适时出示背景资料,通过铺垫,给学生搭设一个桥梁。
第四,刘老师的教学点评生动精彩,比如“你太有才了”“你太了不起了”“你简直是诗人的知音”“你独居诗心”等。
针对刘老师的讲座《汉语形象视域下的阅读教学》,由于时间紧迫,我只记住两句话,一是语文教学的背后必须有学理的支撑,二是教师要关注言语策略.总之,通过这次学习,反观自己一直以来的教学,感觉自己不足的地方太多,归根结底是自己学识浅陋造成的。
2015年1月20日
第五篇:优质课观摩有感
听课有感
那天观摩学习了两节课,觉得受益匪浅。我就观摩浅谈感受。
那是两个不同的教师,同时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但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老师只是作为辅助。前一个老师主要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而吴老师采用的是另一种方法,即是独立学习模式,他们各有各的优势,只为孩子们能通过自己或者小组讨论学到新的知识。
在教学新的内容时,老师们紧紧联系实际生活,把数学运用到生活中,让数学为生活服务,同时也让孩子们在一定程度上明白学好数学是非常的必要。吴老师的课真的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她不急于得到想要的结果,而是鼓励孩子们大胆去想,去思考,在她的课上,孩子们永远是主角,我想孩子们也享受着一直当主角的快乐。
当然,从中我也有所体会,我觉得应该要让孩子们会提问,在预习的时候,学会问为什么?以及怎么解决?然后给予孩子们足够的时间思考,怎么解决问题,让他们从中体会到快乐。我决定在以后的习题课上,还是让孩子们大胆走上讲台,当名副其实的小老师,体会那种成就感,不懂得孩子就问,让台上的孩子有着优越感,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