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年来教师自杀案例摘录
近年来教师自杀案例摘录
全国中小学教师自杀事件大约平均每月发生10次,一年内约120次。自杀形式有跳楼、服毒、服安眠药、上吊、跳河、割喉等等。其中约一半事件中,自杀者死亡,另一半造成重伤最终大多数致残。自杀原因中,约一半是因为工作上的“精神压力”,得的病是忧郁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还有一半是跟领导矛盾、家庭不和、夫妻吵架、离婚、躯体疾病等。
自杀事件发生后,大多数情况被行政当局封锁消息,只有少数事件,一些网民在网上通过发贴子透露消息。
1.2002年05月29日
浙江桐乡第十中学(炉头中学)一位年轻的女老师跳楼自杀。造成脚踝粉碎性骨折,腰椎折断。
2.2003年2月18日
江苏南京一中年女教师一纵身从办公楼三楼跳下身亡。3.2003年9月6日
福建福州连江第五中学发生一起跳楼事件,年仅29岁的原该校高三语文老师曾建茂于9日凌晨6点左右从六楼跳下身亡。
何女士哽咽着继续说:“丈夫在七中工作了一个多星期后回到家里,跟我说他现在压力很大,想不到他会在9日早晨做出傻事……” 4.2003年11月8日
广东德庆两教师相继跳楼。春季开学的第二周,德庆县成人中专学校原团委书记李丽玲因家庭感情问题而跳楼离开了人世。
10月5日中午,德庆县新圩教师村某栋宿舍5楼的一位住户里,传出了吵闹声,2时许,只见男主人冲出房门,从5楼纵身跳下。跳楼自杀者系德庆县德城镇登云小学的教导主任张某,今年30多岁,有个2岁多小男孩,其妻也在德城二中工作。2人都是拿国家工资的,本来日子也应算是可以,但张某家时至今日都没有买房子,其妻子又花钱大方,因此,夫妻间产生不少矛盾。
5.2005年5月25日
广东东莞市教育部门获悉,该市某中学一名年年被评为先进的优秀教师因不堪巨大的心理压力,从二十七楼跳下身亡,随后死者所在学校的校长也被免职。6.2005年9月29日
黑龙江哈尔滨市呼兰区二八镇中学青年教师张健跳楼自杀。这位专门给学生做心理健康指导的老师,最终没能解开自己的心结,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崩溃。一种说法是,该教师在学校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许多,本应在竞选中当上教导主任,可是校长没有选择他,导致他心里崩溃,从他姐姐家居住的6楼跳下自杀身亡。而按照老师的姐姐的说法是,袁华是因为举报校长有经济问题,被校长无数次迫害,走投无路才跳楼的。7.2006年4月14日
广东省一级学校113中学初一某班女班主任从住所跳楼身亡, 据称其工作压力巨大,曾因精神问题病休。该老师家庭和睦,性格向外乐观。工作积极,比较珍视荣誉。8.2005年5月10日
浙江平湖农村一名教师于5月10日晚上10时左右在杭州割喉自杀,年仅33岁。
他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多次评为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多年,任教已经十多年,为人厚道,工作积极。
9.2006年09月09日 浙江瑞安, 一名年仅29岁的美丽女子,在8月18日这一天突然香消玉殒。她从家中5楼窗口坠落,身上仅穿一套贴身内衣———瑞安市第三中学英语教师戴海静就这样凄惨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戴海静系精神抑郁症发作,引发夜间跳楼自杀。”经过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三级公安机关的联合调查,终于有了结论。10.2006年10月17日
今年26岁的乡村女教师覃某,住院治疗精神障碍症期间突然跳楼身亡。覃某是广西巴马县某乡中心小学教师,2006年3月30日到广西区人民医院一分院就医,经门诊医师初步诊断其患有精神障碍症,遂收入该院心理康复中心住院治疗,入院后确诊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2006年4月29日上午,其亲属突然收到心理康复中心通知,称覃某在离开住院部约二百米处的实验楼上跳楼自杀身亡。11.2007年06月27日
福建泉州晋江内坑镇内坑中心小学六年级一名张姓女教师,从四楼跳下身亡,留下10岁的女儿。
据家属王先生称,前天晚上,他爱人一直在担忧自己班级的成绩,此前的一次考试,因为班级成绩不好,她曾受到学校的批评,压力大,…… 12.2007年08月15日
福建泉州市区某小学三十多岁女教师黄某,在新华南路的住处跳楼身亡。海滨派出所调查后称,黄某因为工作压力大,精神抑郁,才导致悲剧发生。13.2007年07月28日
南京六合一教师从教学楼4楼跳下自杀身亡。跳楼男子姓王,今年40岁,目前教4年级数学。校长介绍,王老师到该校任教数年,平时与同事关系融洽,教学水平属中上游。
第二篇:自杀案例分析
自杀案例分析
当你们看到这份遗书的时候,我可能已经在天堂的路上了,我的心里有很多很多话想说,但是拿起笔我却一个字都写不出来,我不知道我这是怎么了……
我是谁?我无数的次的问自己!为什么我总是要活在别人的期望中啊!我是谁?我是谁?我是谁?我是谁?……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宝贝,玩网游的我为什么就不是?我的生活有太多无奈,我无法改变,自从成绩出来后,我就被你们关在屋子里面,不准出家门。其实,没考上重点高中不是我的错,更不能把这罪名算在玩网游上,学习成绩我一贯就这样差,你们不是不知道,既然知道为什么要逼我一定要考上?我的心声,从来没有人聆听......现在玩网游已经是我最后一点乐趣了,我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竟然把我整天关在屋子里,网线也给我断了,你们做得太绝了。我已经无力去改变,我也不想去改变,我觉得我只是个多余的碍事的家伙,不配作你们的儿子……
我要离开这个世界了,我相信会有来生、会有天堂、地狱,来世如果我还是人,我一定要投胎到一个宽容、自由的家庭!我只想做个有独立的人格的孩子,我崇拜于丹、韩寒、凤姐,他们都活的很自信自由;我恨陶教授、杨教授之类不懂装懂的叫兽,我更恨那些把人逼跳楼的戒网瘾学校,我在天堂一定会替那些饱受你们折磨的孩子问候你们八辈子祖宗......师父,徒弟我走了,以后没有人跟在你屁股后面屁颠屁颠的捡装备了。我走后,你再收一个徒弟。
小兰、宋,你们都要好好学习,好好把握自己的命运,我会在天堂里给你们祈祷的。
爷爷,您也别难过,孙子不孝,让您白发人送黑发人了。奶奶走后,您一个人孤苦伶仃,时常坐在我旁边看我玩游戏......我走后,您帮我把所有的钱都充到我的游戏帐号,然后帮我把级练起来。爷爷,您不是一直想知道我的帐号密码吗,我告诉您,这是我唯一的遗产了,我要留个我亲爱的爷爷。以后您把我游戏里的角色当孙子养,看见他就像看见我似的......我的帐号是:冰封特洛伊
这是一个深深被网络所伤害的网瘾少年,因为迷恋网络而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生命不仅仅属于个人,它连着亲朋和社会。父母养大自己不容易,还没有体验美好的丰富多彩的人生,没有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没有报效国家、服务社会,怎么能选择轻易离去呢?选择轻生是懦夫的举动,是愚蠢的行为。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一直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一位,而且低龄化严重。
都说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他们是国家的未来,而近几年来,青少年的自杀确实年年在上升。
为什么现在孩子会如此经不起挫折,越来越多的报道表明青少年有自杀的倾向或行动,使年轻的生命过早的凋谢使一个家庭陷入到悲痛之中,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主要有学业压力繁重、家庭沟通不畅、情感问题处理不当,家长应引起重视。
当前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长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很多孩子没有责任感,不懂得关心别人、理解父母,没有一点抗挫折能力,稍不如意,就容易走极端。
现在不少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抗压能力不强,在面对感情困扰时,需要更多的关怀及帮助。由于缺乏与家长及时的沟通,最终因为想不开而走上绝路。
很多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与管理,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与生活上,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孩子在家里只要做好作业、学习好就行了。
针对青少年忽视生命的做法、家长要对症下药
在家庭教育中把珍爱生命的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让孩子了解生命的价值,从小就明白生命比一切都重要,去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
一旦孩子出现自杀征兆,家长应当学会使用缓兵之计,不宜立即盲目地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家长首先应当学会尊重并倾听孩子的想法,让他们充分表达意愿,不要妄自评论或者试图立即改变他们的想法。可以发动家人、同学、邻居关心孩子,与孩子密切沟通,尽量避免独处。
对于每一位家长来说,都有责任把生命至高无尚的道理告诉孩子,有责任时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培养他们珍惜生命和健康的意识,有责任呵护着每一个孩子快快乐乐地长大。重视孩子的挫折教育,告诉孩子生命只有一次,一定要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青少年还没有完全成熟,还不能遇事冷静处理的能力,面对青少年在青春蜕变的时期,这就需要家长多和她们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引导青少年学会用正确方式承受压力、宣泄情绪,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要预防孩子的心理危机,既要加强对学生的能力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责任感、承受挫折的能力,父母和教育者也要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给他们更多的理解。
告诉孩子我们只能直面现实,家长要帮助引导青少年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以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迎接各种挑战。
对出现失恋问题的年轻人,家庭和社会都要予以更多关注,家长要注意正确理解和及时引导,引导她们正视感情并进行自我开导。
第三篇:中学生自杀案例分析
中学生自杀案例分析----“活着没意思”
2005年4月30日,高考在即,北京延庆县一中高三学生郭某因害怕考不上大学被父亲责骂,在学校扎死一名同学后自杀;6月13日,中考前一天,广州某中学初三女生阿珊,忽然觉得“活着没意思”,在家里喝下致命的药物;6月27日,合肥市一名高三女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哭泣着跳入汹涌的河流……
以上事件并非“黑色高考”前后的特殊案例,记者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中学生自杀”,电脑立即显示出27万余条信息。据卫生部近期上半年公布的调查,15岁到34岁人群死亡的第一原因不是医学上束手无策的什么疑难病症,而是自杀,并且自杀者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自杀,一个就太多了,何况是青春少年!
个案
“活着没意思!”如果不是亲耳听到,这句话从一个16岁的男孩口里说出来,实在让人难以置信。说这话的孩子叫小可,是北京市某重点中学的高一学生,长得眉清目秀,但身体瘦削,个子不到1.70米,戴着近视镜,说话还有点羞怯。从外表一点也看不出他曾经有过轻生的念头。
小可是独生子,从小受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的呵护,没上过一天幼儿园,多半时间是一个人在家里玩耍。上小学后,性格渐渐变得有些孤僻,不爱说话,也不爱和同龄人交往,除了打乒乓球、下象棋,几乎没有其他爱好。从小学到初中,小可的玩伴和朋友不多,但成绩一直不错,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每次考试拿到成绩单后,总会从爷爷奶奶和父母那里得到考前承诺的金钱奖励。
初二下学期,班上一个女生主动接近小可,给他带好吃的零食,约他一起去打球。这让小可有点受宠若惊,两个孩子开始了一段朦朦胧胧的“初恋”。从不讲究穿着的小可也开始注意打扮自己了,那段时间,他精神状态极佳,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
然而考入高中后,这一切很快发生了变化。由于是重点中学,群英荟萃,小可原来的成绩现在只能算中等偏下了,第一次考试的名次从原来的前几名滑到班上的30多名,从小受惯了表扬和奖励的小可异常失落。雪上加霜的是,那位原来喜欢他的女同学被一个英俊男生“夺”走了,他几经努力,也无济于事。小可第一次“失恋”了,并一度产生了自卑心理。为了增强身体对抗力,他买了沙包和绑腿,在家里锻炼体力,可因为吃不了苦,他没有练几天就放弃了。
情绪的波动导致学习成绩继续下滑,期末考试,小可在班上的名次一下子落到了40多名,而且开天辟地两门功课没及格,也第一次未能获得家长的奖励,反而遭到父母一顿责备。小可的情绪降到了冰点,2005年的春节,他躲在家里哪里也不去,整天闷闷不乐。
“爸爸妈妈只关心我的学习,看我玩一会儿电子游戏就骂人,奶奶管着我吃的,少吃几口就唠叨个没完。我连一点自由时间和空间都没有了,活着还有什么乐趣?”为了发泄,小可在家里经常用拳头砸墙壁,有时手背被砸破皮,鲜血直流,父母看了心痛不已。有一天,他听同学说男人的烦恼都是“命根子”惹的祸,于是产生了自宫的念头,幸亏被他父亲发现,及时制止了。但父亲仍然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只是狠狠地骂了他一顿,这让小可更加灰心丧气。他一次次想到了死,当这个念头最强烈的时候,他甚至做出了结束自己生命的计划……
记者:你为什么会有自杀的念头?
小可:说不清为什么,只觉得活着没有意思。
记者:你有过自杀的计划吗?
小可:有过……
记者:最后为什么放弃了?
小可:还是害怕了,死也需要勇气的。
记者:现在还想自杀吗?
小可:暂时不会了。
记者:那你准备怎么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
小可:还是发愤学习吧,先把成绩搞上去。名次上不去,总被人家瞧不起,父母心里也难受。再就是制造一点生活乐趣吧,学习太枯燥了,经常来一点新的刺激也好,今年暑假我要爸爸给我买一个MP3……
记者:如果名次达不到你理想的高度,或者MP3也听腻了,你还会觉得生活有意思吗?
小可:我真不知道……
调查报告全国调查结果:
20.4%的学生想过自杀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该项调查的主要负责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的星一博士告诉记者,这项调查是从2004年开始启动的,全国18个省区市参加,此次调查的对象为初中、高中、大学10岁至24岁的学生。因为规模比较大,所以数据上来的时间不统一,现在北京、上海、广东、青海、辽宁、黑龙江、河南、湖北、四川、江西、海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部分统计结果已经出来了。
这13个省的具体调查结果如下:共调查了141580人,其中男生69091人,女生72489人,平均年龄16.3岁。在过去12个月内,有20.4%的学生,男生为17.0%、女生为23.7%曾经考虑过自杀;6.5%的学生,男生5.7%、女生7.4%为自杀做过计划。上述两种行为女生报告率高于男生;2.9%的学生(男2.9%、女2.9%)曾采取措施自杀,男女生差别无显著性。
中学生,特别是初二、初三和高一年级,男女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报告率远高于其他年级。男生自杀未遂报告率维持在3%左右,但大学三四年级男生自杀未遂报告率有一个小高峰。初二、初三和高一女生自杀未遂报告率远高于其他年级。
在不良情绪方面,过去12个月感到孤独的报告率男女生分别为50.1%、56.9%,女生略高于男生。在中学阶段,随年级的升高,男女生孤独感报告率逐渐增加,大学阶段则随着年级的升高孤独感报告率略有下降。
过去12个月内,分别有64.6%和72.6%的男生和女生经常或是因学习压力或是因成绩问题感到心情不愉快。女生学习压力的报告率高于男生。高中时期的学习压力远高于大学和初中。
在过去12个月内,分别有37.1%和39.9%的男女生经常或总是因担心某事而失眠,初中和高中女生该行为的报告率高于男生,无论男女,这一行为的报告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
在过去的12个月内,有17%的男女学生连续两周或更长时间感到非常伤心或绝望而停止日常活动,男女生差别无显著性。初中学生这一行为的报告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高中和大学则维持在较高水平,年级间差别无显著性差别。
星一博士告诉记者:“这些数据总的结果可能还会有变动,因为我们的数据库还在进一步清理。”
“但是,从这个初步的统计结果我们发现,比我们在2002年所做的另外一项调查结果有一个增长的趋势。中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等等情况都比原来的结果增长了几个百分点。”
“2002年至2003年,我们在北京市的东城区、石景山区、房山区选取了11所具有代表性的重点、普通和职业中学,对初一到高二年级的4006名学生进行了意外伤害和自杀相关行为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有过自杀意念的中学生占到17.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学生约占4.9%。”
调查分析
孩子,你为何自杀?
自杀,无疑是一种极端行为,为何会发生在花季年龄的孩子中间呢?
学习压力越大,孩子自杀行为发生率越高。
据报道,昆明市福海中学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莫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心理负担过重而服毒自杀。据了解,莫某平时十分听话,是家里和学校公认的好孩子,连续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她的父母对这个女儿的期望值很高,平时很少让她做家务,对她提出的要求也基本上百依百顺,但是对女儿的学习成绩则要求每次考试都必须在班里排前3名。经过努力,莫某每次都满足了父母的期望。但是上学期期末考试她成绩不够理想,没有进入前3名。因为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父母曾责备过她,此后,莫某情绪低落、沉默寡言,还有过跳楼轻生的念头,但并未引起父母的重视。
北京市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报告显示:初二、初三年级的女生有过自杀想法的占22.9%。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北京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星一博士说,面临中考,父母的高期望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恐惧,足以让孩子的心理压力无限增大。而女生就更严重,因为女孩子情感内敛,不像男生更容易宣泄不良情绪。
另外,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值,学校对孩子的严加管理,使得孩子把大量的时间,甚至是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无形中就缩小了孩子的活动范围,使得孩子无暇去进行其他的娱乐活动。孩子没有娱乐空间,就少了很多快乐,就会觉得生活琐然无味。
早恋问题是孩子产生自杀念头的第二大原因。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咨询部主管于华告诉记者,到咨询中心来做咨询的,很多孩子是因为早恋问题引起的心理问题。“最近我接触到的几个案例都是关于孩子早恋问题的,有一个14岁的女孩自杀了,幸亏被家人及时发现,才挽回了性命。女孩在初二第一学期时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个男孩,渐渐地,两位少男少女谈起了恋爱,当然这一切都是悄悄地进行的。但是今年开学后,女孩的一些反常举动还是没逃脱父母的眼睛,在父母的严厉‘拷问’下,女孩把一切都‘招’了。然而父母面对女儿早恋这一事实,没有正确引导,而是给予了种种限制,让女孩忍无可忍,一次趁父母不在家时,将锋利的刀片割向了手腕……”
于华说,发现孩子的情感问题,家长可以采取引导的方式,而不是紧盯不放,更不能以语言攻势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如果用命令的口吻,直接给孩子的感觉就是:我通过痛苦的改变来满足你们的需要。以这种方式教育孩子产生的效果非常小,孩子会非常抵触,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孩子的自杀倾向也会增加。
星一博士说,根据调查结果,单亲家庭或是重组家庭的孩子想自杀的概率基本上是非这种家庭孩子的两倍。本来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发展不成熟,一方面需要独立,另一方面需要家长情感方面的支持。可是这时候,父母离异了,特别是像我国目前这种状态,父母离异一般不是友好的分开,而大多数是吵得比较厉害,很多时候,父母中的一方会跟孩子说另一方的坏话,比如有母亲就会对孩子说:“是你爸不要我们了,你要爱我,不能爱你爸。你以后不能像你爸这样对妈妈不好。”这对孩子是很大的压力,对于孩子来说,父母都他最爱的人,可是现在,孩子心里的这种社会支持系统没有了,或者是更弱了。每个人心里都需要有一种社会精神的支持网络,孩子就更需要。
于华说,据我所了解,单亲家庭的父母都会觉得欠这个孩子的,尤其是没有抚养权的那一方,更会有这种感觉,于是过分在物质上提供东西给孩子,以为是满足了孩子的需要。但是恰恰相反,父母关注孩子物质上的需要,还是关注孩子精神上的需要,孩子的体验到的是不一样的。
家长过度溺爱,孩子的自杀念头也会增多。
星一博士说,从调查数据中发现,如果母亲过度溺爱、保护孩子,孩子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的发生率也会高。
于华说,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关注是集中在物质上,而对于精神上关注却很少,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一般抑郁症状已经很严重了。孩子情绪不高,家长很难注意到。所以我们倡导父母,在物质上,对孩子要减少关注。但是孩子的情绪,一定要大量地关注。
现在家里都是一个孩子,家长在在物质上大量满足孩子,以为孩子的所有需求都满足了。家长没有意识到,正是因为物质上的充分满足,孩子最重要的一方面被剥夺了,就是通过做小事情得到一种成就感。家里任何事情,都不用孩子做,孩子就没有机会帮助别人,这是剥夺了孩子从小体验成就感的机会。但是成就感的需求并不随之消失,相对而言是在膨胀,孩子必须关注外面、帮助别人才有成就感,向内关注,就无限地把需求空间拉大了,一点点成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心理落差就会很大,落差大意味着挫折感的程度大,挫折感的频率会增多。
家长总挑孩子毛病,孩子的自杀倾向也会增加。
调查中显示:家庭中,如果父母理解孩子,平时,父母知道孩子去哪里玩,孩子的朋友是哪些,孩子的自杀意念及计划就会较低。因为,如果孩子能够把这些告诉给父母,说明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比较好的。而如果家长总是拒绝或是否定孩子,总觉得孩子不好,总给他挑毛病,孩子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的发生率也会比较高。
于华说,中国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是采取鼓励的方式,而是打压,如果孩子有优点,家长一般看不到,即使知道孩子的优点,也不会表达,一般都会说“你看你的同学某某,多用功”,这就加重了孩子的自卑感。可自卑感表现出来就是自尊心特别强,不能容忍别人说自己不好,承受打击的能力相对而言就会比较差。
我们要自由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博士星一告诉记者:“我们曾在一些学校对学生心理进行过干预,我们让初二年级的孩子画过一幅画,表达他们理想中的自己,他们的画让我们震撼。
“学生们还对自己的画进行了解说,他们不想被父母管得那么紧,父母经常查他们的日记,不让他们出去玩,加上考试压力大,业余时间家长强压着他们坐在家里学习。而且,学校也统一要求孩子们穿校服,甚至头发都要梳成一样的,孩子们说,他们不想穿校服。他们说:我不想和同学们都一样,这样就没有个性了。”
星一说,十六七岁的孩子是自我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想表现自我,他们想探索不同的自我是什么样的。可是学校把他们禁锢住了。
第四篇:频繁自杀教师
频繁自杀教师,谁最痛
河北馆陶县第一中学,未满30岁的高三年级班主任赵鹏服毒自杀。他留下遗书称,活着太累,每天无休止的上班让人窒息,工资只能月光,决定自杀离世。据悉,赵鹏3月份的工资为1950元,包括1450元基本工资和500元补助,而4月份没有补助,只有基本工资。(5月28日《新京报》)
赵鹏自杀的阴影在我们心中还未曾逝去,我们还在为那个年轻的生命伤感的时候,近日网上暴出的另一个更加年轻的生命的逝去,又一次剌痛了我们。
海南省三亚市一所中学一黄姓女老师今年3月份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被发现在宿舍内自缢身亡,留下遗书称受到学生的恐吓和威胁,而且称“学校故意安排我做那么多活,我都累垮了”,家属由此认定该女老师之死和校方给其太大压力有关,并向校方提出赔偿要求,但校方在支付了抚恤金、安葬费等9万元之后便再无下文。
该名自杀的老师名叫黄芬(化名),出生于1988年10月4日,海南省澄迈县老城镇人。2007年从澄迈中学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就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并取得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7月毕业后分配至三亚市一所中学,从事高中信息技术课及数学课的教学工作,并担任高一(7)班班主任。
由于工作环境闭塞,以前我从未留意过教师自杀事件,偶然听说,也总觉得有些耸人听闻,未曾深刻思索过,也没有考虑过教师自杀事件背后所折射出来的问题。上网查阅教师自杀相关信息,却着实吓了我一跳,全国中小学教师自杀事件大约平均每月发生10次,一年内约120次,也就是说每年大约有120位教师用自杀的方式离开人世。120,不是一个大数目,可是相对于我们的教师队伍来说,也足以令人震惊。1.2002年05月29日
浙江桐乡第十中学(炉头中学)一位年轻的女老师跳楼自杀。造成脚踝粉碎性骨折,腰椎折断。2.2003年2月18日
江苏南京一中年女教师一纵身从办公楼三楼跳下身亡。3.2003年9月6日
福建福州连江第五中学发生一起跳楼事件,年仅29岁的原该校高三语文老师曾建茂于9日凌晨6点左右从六楼跳下身亡。
何女士哽咽着继续说:“丈夫在七中工作了一个多星期后回到家里,跟我说他现在压力很大,想不到他会在9日早晨做出傻事„„” 4.2003年11月8日
广东德庆两教师相继跳楼。
春季开学的第二周,德庆县成人中专学校原团委书记李丽玲因家庭感情问题而跳楼离开了人世。
10月5日中午,德庆县新圩教师村某栋宿舍5楼的一位住户里,传出了吵闹声,2时许,只见男主人冲出房门,从5楼纵身跳下。跳楼自杀者系德庆县德城镇登云小学的教导主任张某,今年30多岁,有个2岁多小男孩,其妻也在德城二中工作。2人都是拿国家工资的,本来日子也应算是可以,但张某家时至今日都没有买房子,其妻子又花钱大方,因此,夫妻间产生不少矛盾。5.2005年5月25日
广东东莞市教育部门获悉,该市某中学一名年年被评为先进的优秀教师因不堪巨大的心理压力,从二十七楼跳下身亡,随后死者所在学校的校长也被免职。6.2005年9月29日
黑龙江哈尔滨市呼兰区二八镇中学青年教师张健跳楼自杀。这位专门给学生做心理健康指导的老师,最终没能解开自己的心结,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崩溃。一种说法是,该教师在学校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许多,本应在竞选中当上教导主任,可是校长没有选择他,导致他心里崩溃,从他姐姐家居住的6楼跳下自杀身亡。而按照老师的姐姐的说法是,袁华是因为举报校长有经济问题,被校长无数次迫害,走投无路才跳楼的。
7.2006年4月14日
广东省一级学校113中学初一某班女班主任从住所跳楼身亡, 据称其工作压力巨大,曾因精神问题病休。该老师家庭和睦,性格向外乐观。工作积极,比较珍视荣誉。8.2005年5月10日
浙江平湖农村一名教师于5月10日晚上10时左右在杭州割喉自杀,年仅33岁。
他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多次评为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多年,任教已经十多年,为人厚道,工作积极。9.2006年09月09日 浙江瑞安, 一名年仅29岁的美丽女子,在8月18日这一天突然香消玉殒。她从家中5楼窗口坠落,身上仅穿一套贴身内衣———瑞安市第三中学英语教师戴海静就这样凄惨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戴海静系精神抑郁症发作,引发夜间跳楼自杀。”经过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三级公安机关的联合调查,终于有了结论。10.2006年10月17日
今年26岁的乡村女教师覃某,住院治疗精神障碍症期间突然跳楼身亡。覃某是广西巴马县某乡中心小学教师,2006年3月30日到广西区人民医院一分院就医,经门诊医师初步诊断其患有精神障碍症,遂收入该院心理康复中心住院治疗,入院后确诊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2006年4月29日上午,其亲属突然收到心理康复中心通知,称覃某在离开住院部约二百米处的实验楼上跳楼自杀身亡。11.2007年06月27日
福建泉州晋江内坑镇内坑中心小学六年级一名张姓女教师,从四楼跳下身亡,留下10岁的女儿。
据家属王先生称,前天晚上,他爱人一直在担忧自己班级的成绩,此前的一次考试,因为班级成绩不好,她曾受到学校的批评,压力大,„„ 12.2007年08月15日
福建泉州市区某小学三十多岁女教师黄某,在新华南路的住处跳楼身亡。海滨派出所调查后称,黄某因为工作压力大,精神抑郁,才导致悲剧发生。
13.2007年07月28日 南京六合一教师从教学楼4楼跳下自杀身亡。跳楼男子姓王,今年40岁,目前教4年级数学。校长介绍,王老师到该校任教数年,平时与同事关系融洽,教学水平属中上游。
一幕幕悲剧一直在我们身边发生,并且不断被重复上演着;一个个原本优秀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却选择了以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我们看到,大多数自杀的教师都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承受不起,所以以死求得解脱。我们不能一味地将责任归于这些自杀教师身上,责怪他们心灵过于脆弱,抗挫能力差,责怪他们没有责任心,不珍惜生命。当青少年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被相关法律保护起来后,当青少年的弱势地位被一再夸大后,没有人注意到教师这一群体正处于最尴尬的地位,没有人关心教师特殊的心理需求。相反,我们看到的是全社会大张旗鼓的尊师重教,我们听到的是夸大其词的违背人性的宣传,我们面对是教师师德被过分开发的现状。一个个人为拔高的教师典型事迹让我们不寒而栗,那些眼中没有孩子,没有父母,没有亲人朋友,有的只是学生,只有成绩的教师成了优秀师德标兵,成了正面典型,成了教师学习的榜样。这无疑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只有这样绝情绝义对不起父母亲人死守着讲台的教师才称得上优秀教师。所以我们在各种先进教师事迹中,更多的听到是为了学生父母重病不曾看望过一次,父母去世不曾灵前跪拜,孩子幼小被锁在家中,家中大事小情全推给爱人。说者声泪俱下,听者却触目惊心。这就是我们所崇尚的师德吗?这就是值得全体教师效仿学习的典型吗?我不知道,这种的对自己亲人冷血的教师,会一腔热血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吗?龙江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舍己救人,源于对学生厚重的爱,但她的爱不只是对学生,对父母、爱人、公婆、同事,她一样倾注了自己的爱,我认为,只有让周围的人因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样的爱才配称得上大爱。
在这种“尊师重教”氛围中,教师越来越难做。“春蚕”、“蜡烛”、“园丁”、“人类灵魂工程师”,头上戴着这么多光灿灿的帽子,你好意思开口涨工资,闭口要待遇的吗?领导安排你超负荷的工作,你好意思拒绝吗?家长眼巴巴地等着孩子出成绩,你好意思不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吗?谁叫你的工作那么神圣呢?你苦你累你清贫,那是做教师必须拥有的,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奉献,否则就是觉悟低。责任心越强的教师压力就会越大,因为他们工作认真负责,因为他们知道要为人师表,而那些缺少最起码的师德的教师却生活轻松,因为他们是在混日子。我想选择自杀的这些教师,应该多是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面对理想和现实巨大的反差,面对超负荷的工作,面对捉襟见肘的生活窘境,梦想破灭了,生活之舟搁浅了,万念俱灰之下,他们走上了绝路。面对越来越频繁的教师自杀事件,我们只有自哀,我们自哀却无力改变什么,亦使后人而复哀我们。面对同行们那一朵朵过早陨落的生命之花,谁最痛?惟有我们这些不文一名的普通教师而已,我们,也仅仅只能痛一痛而已。
第五篇:高中女生自杀行为心理咨询案例一
高中女生自杀行为心理咨询案例一
紧急电话
叮铃铃!叮铃铃!”1997年5月中旬的一个下午,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响起。电话的另一端,是一个男子焦灼的声音:“我女儿出事了,昨天下午自杀。现在状况很不好,谁也不愿见,也不愿跟我们说话。她的班主任老师建议我们来找您。孩子自杀决心下得很大,我们怕她再出事,请老师一定抽时间跟她谈一下„„”
事情紧急,心理咨询师答应马上就去。对方在电话里舒了一口气。驱车来接心理咨询师的是当事人的父亲,某市某局干部。在去当事人家的路上,咨询师抓紧时间询问了自杀事件的大体情况以及当事人的一般家庭情况。
当事人是一位名叫妩智的高中二年级女生,父母都是10年前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的中级干部。父亲出身于一个家庭气氛比较宽松的农民家庭,在兄弟姐妹5人当中居老大。母亲则出身于一个家教十分严格的军人家庭,在姐妹俩人中也居老大。妩智从出生到4岁,一直寄养在既疼孩子、护孩子,又十分严厉的外婆家;4岁以后,跟随父母在部队生活了几年,然后转到地方上。妩智一直跟父亲关系不错;跟母亲关系比较疏远,母女之间不大交流。
妩智喜欢交朋友,喜欢读书,喜欢文学,但是脾气很“牛”。她跟她的语文老师——一位温和、性情很好且很有才气的中年女教师关系很好。有一次,她邀请这位老师到她家去做客,老师因为有其它事而谢绝了她,她一气之下骑上自行车,玩命似的横冲直撞,冲出学校,冲上车水马龙的大街,老师吓坏了,跟在后面拼命叫她,她却头也不回。从此以后,这位老师再不敢“怠慢”她。
妩智待人比较热情,因此在同年级的女生当中还有一定的影响力。她最好的朋友是同班同学倩倩,她们同住一栋楼、一个单元,倩倩住三楼,妩智住五楼。她们天天一块儿上学,一块儿回家,一块儿玩耍。妩智喜欢海阔天空地聊天,倩倩喜欢听。妩智性格比较独立豪爽,倩倩性格比较随和温顺,所以她俩性格上很能互补,很合得来,因此也就显得关系十分密切,形影不离。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闲话开始在同学中流传,认为她们之间是“同性恋”。
对于同学中的那些闲话,妩智起初还大大咧咧,满不在乎;可倩倩的父母却十分在意。倩倩的学业成绩不如妩智,进入高二下期以后,倩倩的父母下决心要让倩倩与妩智断交,以避免“名声”上的不利影响,减少分心的事,以利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父母的苦口婆心、严词训导下,倩倩屈服了。面对倩倩的断交,妩智十分痛心。
出事的那天下午,妩智到倩倩家去问一件事情,倩倩害怕父母责备,不敢理会。倩倩父母以为妩智还来死死纠缠倩倩,不禁怒火中烧,狠狠骂了妩智一顿。1 妩智一气之下,回到5楼自己的家中,在盥洗间找出父亲刮脸用的刀片,在左手手腕上划了3刀,再吞下大把安眠药片,倒在盥洗间的地板上„„
妩智的父母下班回家,见到在血泊中奄奄一息的妩智,马上送医院急救。醒来以后,妩智一直流泪,不愿见人,不愿说话。
初步了解了当事人的一般情况和事件的大体起因,心理咨询师头脑中逐渐形成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大方向和线索。于是,他向这位心力焦瘁的父亲承诺,共同解决好孩子的这次危机,让她尽快地走出阴影。第一次面谈
时间:当天下午3点左右
地点:当事人家客厅
在父亲的耐心劝说下,妩智总算从自己的小卧室中跌跌撞撞地走出来了。
心理咨询师对她的第一眼印象是:个子中等,打扮洒脱,但精神面貌极差,灰暗的目光从散乱的额发中幽幽漫放出来。
心理咨询师欠身站起来,礼貌地招呼她,让她隔开一点距离并排在长沙发上落座。
她低头坐下,姿态像是受审。
一会儿,她微微抬头,发现正前方没有“法官”,于是她的坐姿稍微有点放松。
她依然紧紧抿着嘴,准备就这样沉默下去。
“休息得还好吗?”心理咨询师开始为打破沉默作努力。
妩智点点头,稍微侧侧身子,暗暗的目光透过额发懒懒向心理咨询师一扫,算是回答,也算是对心理咨询师的又一次打量。
“我有很多中学生朋友,初中生、高中生都有。他们许多方面都与你一样„„”
从妩智微微抬头的姿势可以看出,她在听,在揣摩心理咨询师下一步究竟要说什么。
“从你的穿着给我的印象来看,你精神状态好的时候一定像我认识的许多中学生朋友那样活跃。”心理咨询师似乎看出她的心思,绕开了敏感话题,尽量让谈话轻松一些。(后来妩智告诉心理咨询师,当时,要是问及有关她自杀的事情,她会坚决抵制,很可能整个下午她都不会开口。)
她欠欠身子,开始对谈话表现出一点点兴趣,情绪也放松多了。
“我听说你十分喜欢文学,都喜欢一些什么作品呢?”
心理咨询师举出许多作品,询问她读了没有,并简单地谈到一些作品中的人生哲理。
她终于慢慢加入了心理咨询师发起的文学爱好与文学作品的话题。他们一起谈到了琼瑶的作品,谈到了三毛的作品,各自发表了自己对他们作品的看法。
心理咨询师始终对妩智的评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在接谈的第一个话题中,心理咨询师坚持了“在信任关系未建立起来时,不触及敏感问题”的原则,并初步获得了会谈第一阶段的成功。
妩智的情绪在她投入话题的过程中开始明显好转。头抬起来了,眼睛也少了些灰暗,多了些光亮。
现在,心理咨询师可以试着进行话题转移了。
“有些学者认为:喜爱文学的人比一般人更敏感,你觉得自己也比较敏感吗?”心理咨询师抓住一个谈话间的停顿开始发问。
“嗯,我觉得我这个人还是比较敏感。”妩智回答得比较从容。
“敏感的人常常会比别人多一些烦恼,你遇到过烦恼吗?”
“哎,我的烦恼太多太多了„„”
妩智终于打开了倾诉的闸门。心理咨询师引导会谈顺利地转向了第二个话题。
妩智向咨询师倾诉了她的许许多多烦恼。
咨询师一边听,一边应诺。
她谈到,在她的所有烦恼中,最大的烦恼是与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总是不理想。
她谈到,她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喜欢帮助别人,对朋友掏心掏肝、说一不二,对友谊忠心耿耿。
倩倩是她最好的朋友,但是性格比较文弱,在倩倩受到别人欺负的时候,她常常站出来保护;倩倩对人对事比较温和,她则比较毛躁,因此倩倩也常常帮她解决一些人际冲突,并且很能理解她,她喜欢倩倩的好性情。但由于她们之间的交往太密切,几乎是形影不离。有些同学莫名其妙地说她们是在搞同性恋。
“老师,你说我们是同性恋吗?”妩智不服气地问。
心理咨询师向她说明了同性恋的诊断条件。她如释重负:“那,我们还不算是同性恋嘛。”
在学生心理咨询中,切忌贴标签,也要尽量引导当事人不要给自己贴标签。特别切忌给某些“倾向”贴上“某某症”的标签。诊断过程应该把重点放在咨询师明确当事人症状以后的问题原因探查上面。
她接着倾诉。
上高二以后,高考的压力越来越明显。倩倩的父母担心倩倩的成绩上不去,对她的行为控制更严了。当他们发现倩倩与妩智形影不离,害怕她们混在一起贪 3 玩误了学习,特别是听到“同性恋”的传言后,断然勒令倩倩与妩智断交,并以十分粗暴的态度对待妩智。每次放学回家路过倩倩家门,只要碰上倩倩父母,她都要受到一次奚落。倩倩性格比较温和软弱,在父母的高压下,只好就范,断绝了与妩智的来往。
这个突然的变故使妩智无论如何也想不通,同学非议,朋友反目,这个打击实在太大了。
这天,妩智终于忍不住了,放学后去倩倩家想问个究竞,结果遭到倩倩父母劈头劈脑一阵谩骂。
一气之下,妩智选择了自杀。
“我最好的朋友都背叛我了,我活着还有什么价值呢?我当时是这样想的„„”
她说完这句话,心理咨询师立即意识到:她的倾诉基本告一段落了,应该马上把话题转向价值澄清。
第三个话题应该是“友谊”,在她关于“友谊”的认知结构中有问题,需要引发她的自我探索,最后达成价值澄清。
她抱怨这个世界上没有友谊,没有真诚,只有虚伪。
“那,你认为什么才是真诚呢?”
妩智谈来谈去,谈了一大堆真诚是什么,真诚应该怎样做,最后自己也说不清楚了。
心理咨询师帮她作总结:“你的意思是:真诚就是体谅朋友,真诚就是朋友有难就去帮,真诚就是自己不应该有对自己前途的追求,真诚就是当朋友有自己的社会计划你就要生气„„”
“你认为你真的是在为友谊献身吗?”我平静地问妩智。
她认真地想了想:“也不全是。”
“那,还为什么呢?”
“也为自尊心。”
“朋友的难处,朋友的自尊心,你考虑过吗?”
“„„”
这时的沉默,是真正的“黄金”,为当事人自我探索和领悟留出了一个适度的空间。
“我当初为什么就没有想到倩倩的难处呢?”
心理咨询师与妩智一起认真地探讨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真正友谊中的相互理解、相互谅解原则;讨论了什么才是真正地为友谊献身,怎样做到真正为朋友着想,等等。
妩智终于意识到:选择自杀是自己没有原谅自己;而在不原谅自己的背后,首先是没有原谅朋友,没有原谅别人。她领悟到:理解朋友、谅解别人方能谅解自己,方有真正的友谊,方有平静的心态。友谊中只要求朋友服从自己,是一种自私;而友谊中的自私是一剂可口的毒药。“发展自己,成全朋友”才是真正的友谊,才是真正的真诚。
一个半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不知什么时候,妩智的额发拢了两边,露出了明亮的眼睛和渐渐变得红润的脸蛋。
心理咨询师约定一周后再去看她,然后起身告辞。妩智把心理咨询师送到门外,愉快地告了别。
第二天,妩智的父母打来电话告诉心理咨询师,咨询后她情绪很 好,当晚睡眠不错。第二次面谈
时间:1周后的一个下午
地点:同前
通过第一次会谈及会谈前所了解的情况,知道在妩智自杀事件的背后,其学校人际关系、家庭人际关系、邻里人际关系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相互缠绕,纠结在一起,通过她的认知结构与性格中的问题,引起强烈的情绪纠葛与震荡,以至酿成了这次严重的自杀事件。
考虑到上次面谈的地点选择比较适宜,因此没有作变动。由于事先在电话上约定了去的时间,心理咨询师一敲门,妩智就主动前来开了门。
与第一次见面相比,妩智像是变了一个人:衣着整洁,面色红润,谈吐大方自然多了。
“还好吗?”咨询师以一个中性的问候开室砘谈。“还可以。”她从容地应答。
“你爸爸、妈妈在电话上告诉我,看到你心情好转,他们十分高兴。你注意到他们心情的变化了吗?”(引导当事人重视人际敏感性训练,也是心理咨询中的重要内容。)
“注意到了。”
“你对他们有什么希望吗?”
紧接下来,咨询师把谈话引入本次会谈的第一个话题:她的家庭关系。
她的外公和外婆都是荣誉军人,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4岁前,她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不过,当时具体的生活情景她已经记不清了。在以后的年月中,外公给她的印象比较和蔼,外婆也爱她,但是比较严厉一些。
父亲一直是一个态度十分和蔼的人,总是乐哈哈的,容忍她的自由散漫,容 5 忍她说话时的没大没小,唯有在她的学业上喜欢唠叨。母亲则态度十分严肃,要求严格,喜欢训她,用她的话来说,喜欢吹毛求疵。因此,她与母亲之间常常发生冲突。这些冲突往往并不为多大的事情,不是吃饭嚼响了一些,就是洗脚水洒到地上了。解决冲突,一般也就是两个办法:父亲说说笑话,把空气缓过来;要不就是她负气跑到外边去,等气消了再回来。
读小学的时候,负气出去,常常一个人像无家可归的孤儿,躲到一边去发呆。往往是父亲连说带哄地把她“找”回去,然后就是百般迁就,说啥是啥,要啥有啥。上中学以后,她开始与倩倩交上朋友。上高中以后,又交上语文老师这个大朋友。负气出去的时候,往往能够得到她们的安慰、接纳以及温和的劝导。她发现自己似乎在感情上对倩倩和语文老师有些依赖。与此同时,她对父亲的“嬉皮笑脸”、毫无原则又觉得似乎有些厌倦。
正因为如此,倩倩的断交使她非常难受。
她以死相求的“友谊”背后究竟是什么呢?
心理咨询师的理论背景和实践经验告诉他,妩智以死相求的,实际上是母爱的替代品。在妩智的成长史中,最大的缺乏就是“母爱”。她把内心深处对母爱的强烈渴求几乎全部投射到了她所最接近的、温和的女性身上。与倩倩的深厚“友谊”实际上是对母爱缺失的过度补偿。父亲的过分溺爱造就了她的偏执,同时,父亲的过分温和与缺乏原则性又使16岁花季中的她心目中的“英雄偶像”破裂。只有这种“友谊”能够使她得到最大的慰藉,成为她“最后的”一片心灵绿洲,当然再不能失去。
妩智对自己家庭人际关系的坦率看法陈述得差不多了。心理咨询师抓住机会,迅速把话题转移开去。
“我明白了,你还是很爱自己父母的。同时,你也希望他们成为更理想的父母,是不是?”
妩智点点头。
“父爱和母爱是一个人成长离不开的,缺乏其中一方面,人都会以其他方式追求补偿。”
在第二个话题中,心理咨询师帮助妩智分析了她的母爱补偿与择友偏好。她对温柔型女性朋友的情感专注主要是出于对母爱的补偿。当她终于明白原来自己深深渴望着母爱的时候,眼圈湿润了。
“母爱是人性中最伟大的。寻求母爱是人善良天性的集中表现。每一个母亲其实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或母亲个人的不同性格又使她们的表现方式不同。”心理咨询师用斯巴达母亲以严酷的体能训练使孩子成为优秀战士的故事,把谈话转移到理解母亲、支持父亲的话题上来。
“你有这样强烈的恋母情感,你母亲其实也是十分爱你的。你们可以通过沟通把你们的心连在一起。”
妩智点点头,若有所思。
“你父亲其实是一个十分坚强的人。从部队到地方,白手起家,闯一番事业,没有坚强的意志是不可能像他现在这样在事业中成功的。”
妩智又点点头,笑笑说,这话曾经也有人对她说过,今天听起来感觉很不一样。妩智愉快地接受了心理咨询师布置的任务:了解爸爸、妈妈,用心、用新眼光去观察爸爸、妈妈,并且试着把自己观察结果告诉爸爸、妈妈。
一个小时过去了,会谈结束。心理咨询师接受了她们全家的邀请,留下来共进晚餐。餐桌上,心理咨询师向全家公布了布置给妩智的“家庭作业”。看着女儿的好精神,父亲谈起了自己的艰苦创业史。妩智给妈妈挑去一大夹菜„„母女之间终于结束“冷战”,开始了积极的互动。
心理咨询师微微笑了:第二阶段进展顺利,不仅个别咨询中的深度会谈获得成功,餐桌上的“家庭心理咨询”也取得积极进展。
临别前,心理咨询师建议父亲将妩智的转变情况及时告诉班主任老师,并约定一周后再见面。第三次面谈
时间:第二次会谈的1周以后,一个下午
地点:同前
参加人:妩智全家
心理咨询师进屋后,妩智忙着泡茶、削水果,表现得十分活跃。
“心情还好吗?”
“还不错。这几天我又读完了一部杰克·伦敦写的长篇小说。”
“有什么新想法、新打算吗?”
“这一周,班主任老师和很多同学都来看过我了,下周我就准备去学校了。”
“那很好。耽误了一段时间,回学校学习,有什么担忧的吗?”
咨询师顺利转入第二个话题:重返学校可能遇到的问题。
“现在是高2下学期了,课程进度很快,高3的课程都下到高2来上了。有人建议我去下一个年级重读,因为这件事使我前前后后有将近两个半月没有能够好好学习。学习上欠账太多,怕影响高考。”
“你认为怎样呢?”
“我心里还没有底。不过,班上的一些同学还是希望我回到班上去。”
“班上有部分同学过去说过一些对你不利的话,你担心不担心他们再说一些 7 令人难堪的话?”
“我不会在乎。不过,我相信也许不会有人再说了。就是他们再说,我也不会理会。如果我要回到班上,我肯定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可能没有心思去听别人说什么。”
“我听出来,你其实已经有一个想法了。看看我猜得对不对。心理咨询师又借机转移话题了。
“那你猜猜。”妩智若有所思地说。
“你内心很想再回到原来的班上。”
“你真的猜对了。”妩智目光一闪,高兴地说;“我真的不愿重读,我想努力夺回损失的时间,但是,我还没有想好究竟怎么办。”
“首先,想想你的有利条件。现在是五月下旬,这学期还有一个半月。还有„„”
“还有两个月的暑假可以利用。”妩智接下来说。
“一个半月加上两个月就是3个半月,100多天,计划好可以做很多事情。”
接下来,心理咨询师告诉妩智一整套作计划的科学方法:
(1)分析统计自己的学习资源,主要是时间资源,其次是信息资源,看看自己能够支配的时间有多少,分布在1天、1周的什么时候;能请教谁解决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2)把困扰自己的学习问题(或需要补课的科目)作一个数量化的统计(按问题个数、知识点个数或页码数进行计量);
(3)把自己能够支配的时间分段,每阶段留出少量机动时间(如每周留出半天作机动)后确定出有效时间,然后把需要解决的学习问题按时段分配到有效的时间中,并具体分配到每一天中相应的时段中去;
(4)努力在每天的有效时段中完成分配的任务,若提前完成,可把后边的任务提前,也可安排一点自我奖赏性的活动,如看看电视、玩玩等等;
(5)在每天的学习中,把所学内容的要点归纳出来,记在一个小本子上。晚上睡觉之前,洗漱完毕后,用10多分钟把小本子上的内容过过“电影”,然后作作自我暗示:“我今天的任务完成得很好,我将睡得特别香。在香香的睡梦中,我所学的内容将记得牢牢„„”
心理咨询师把方法教给妩智,同时说明有人监督在开初的时候可以起到最好的效果,并暗示她应该请父母督促自己。
妩智愉快地请求父母督促,父母欣然答应妩智的请求。
让孩子明白有人督促的好处以后,创设融洽的人际情境让她自己请人督促,比在她不情愿的情况下把督促强加给她要好得多。
第三次会谈结束时的作业,是妩智根据咨询师交给她的方法做好未来三个半月的自我学习计划。
这种计划的方法,不是一般的计划方法,它是一种综合性很强内心理疗法——“生活行动分析法”的变体。这种方法中既有行为主义的强化法则,又有人本主义的内在目的性假设;既有“格式塔疗法”中的“此时此地”原则,又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自我效能”原则,还有睡前复习的记忆策略。在面对巨大学习压力的时候,使用这种方法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这次会谈,是整个会谈的结束式,因此,心理咨询师安排的时间较短,一共只用了35分钟。
临别时,心理咨询师给妩智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叮嘱她不要忘了在计划做好以后打电话告诉他。第三次面谈5天以后的一个晚上
妩智全家人围在电话旁给心理咨询师通了一个电话。他们轮流告诉心理咨询师,妩智已经回到学校,回到原来的班级。班主任老师说妩智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妩智的学习计划也定好了,已经开始实施。心理咨询师表达了自己喜悦的心情,并告诉妩智这种计划的好处:计划中每天的小部分,都是大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当她每天完成当天的任务之后,就知道明天的任务有完成的希望了;当一周的任务完成以后,就知道下一周的任务有完成的希望了;当一个月的任务完成以后,就知道下一个月的任务有完成的希望了。由于能够准确地预知未来,她就不用为未来担忧、为未来的不确定而恐惧、焦虑了。每天生活在具体的目标中,一个人的注意力就会特别集中,而且一旦任务完成,玩一下也会觉得充实、放心、尽兴。加上“睡前过电影”,你会发觉你的学习效率特别高。
心理咨询师最后说;“我相信你会把一切做得很好,因为我已经发现,你是一个悟性很高的中学生。” 尾声
1年多以后,1998年8月下旬,妩智的父亲打来电话,告知妩智已被某省重点医科大学录取。待妩智从某南方城市旅游回来以后,邀心理咨询师去她家聚会。
在这次愉快的聚会上,妩智神采奕奕,表示要争取优秀,要争取出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倩倩也考上了大学,妩智准备到校后与她通信联系,互相鼓励。(一个人若能够发现自己情感的真实面,以成熟、理性的心重新体味母爱和友谊,永远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把自己的成长与广阔的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她就一定能够战胜自己的非理性情感,在人生道路上充满信心,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
点评:
自杀是一种恶性的社会事件,历来引起心理咨询工作者的重大关注。当自杀事件发生时,人们一般重视其直接诱因(如家庭问题,事业、经济问题或身体的、精神的疾患问题等),而我们心理咨询工作者则更加重视在自杀行为发生前心理的形成、准备状态(即自杀倾向的产生机制)。无论剖析哪一个自杀的案例都可以发现,在自杀行为出现之前,首先是自杀的心理倾向的形成,然后加上自杀的直接诱因,才最终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
从自杀发生的支接诱因来看,少年儿童主要是家庭和学校生活问题、父母和教师的态度等因素;青春期、青年期的学生主要是异性、同性恋爱问题,以及考试、前途问题等。有时候自杀倾向在社会环境因素、生物学的因素以及心理学的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社会环境的因素如战乱、政治大动荡、经济状况的急剧变化(如破产、失业等)导致自杀现象的发生;生物学的因素如神经症、抑郁症和精神病态者,使得自杀倾向出现的比率增高;心理学因素如来自病理构造的家庭或缺损崩坏家庭中的生活压力外人人格中的极端、偏激、歪曲、异常。此外,青少年的自杀,从季节的变化上看,以春秋两季为较高。
本案例中的少女因同学之间纯真的友情被猜忌为“同性恋”,进而被强行勒令断绝友情,在伤心、绝望、愤怒、痛苦之余,一念之差走上自杀之路。这是本案例中少女自杀的直接诱因。但从另一方面看,少女心理症结的背后潜伏着“人际关系不适应”问题。即目前的独生子女心理非常孤独,她们渴望友情,渴望交流,但自我中心主义、个人主义倾向也十分显著;一旦遇到挫折或流言蜚语,心理承受力很脆弱,性格中走极端、冲动性的倾向就会遏止不住爆发出来。这是青少年自杀倾向形成的心理变化状态的机制。本咨询案例中的少女妩智属于“情感挫折脆弱症侯群”类型,极需及时进行心理的“补强”和辅导。
心理咨询师紧紧把握住这一自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辅导少女的人际关系问题上着手,采用正确的心理咨询策略,避实就虚,由表及里,丝丝入扣,循循善诱,在短期内成功地化解了少女的“心结”,比较符合对自杀者案例的心理咨询原则。心理咨询师在咨询技术运用上,能灵活地将家庭疗法、认知理性疗法和生活目标分析心理疗法综合起来使用,这是本案例咨询的成功之处。
自杀倾向者的心理特征常常具有两重性。在“唯求一死”的背后往往存在着强烈的“希望被救助”的愿望。因此,心理的援助和对自杀的预防,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我们通过这个案例也呼吁:青少年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承受挫折,勇于面对人生。对于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我们的忠告是:“请等一下,是否找一个人谈一下„„”,“请等一等,会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