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全市产业集聚区推进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产业集聚区推进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桂玉强
(二 〇 一 〇 年八月十八日)
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今天召开全市产业集聚区推进工作会议,主要是总结今年以来全市产业集聚区工作进展情况,研究分析当前形势,安排下一阶段工作,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振奋精神,加速建设步伐,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刚才,鹤淇、金山、黎阳、石林 4 个产业集聚区的负责同志作了发言,讲得都很好。下面,根据市政府常务会议精神,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成绩,增强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产业集聚区是全省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载体,也是我市“六大攻坚战”的首攻目标。近两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把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突破口来抓,全市产业集聚区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整体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一是规划体系日趋完善。截至目前,全市 4 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已全部完成总体发展规划、空间发展规划、控制性详规、规划环评的编制和评审工作,其中宝山产业集聚区规划环评已获省环保厅批复,其它集聚区的空间发展规划、控制性详规、规划环评均进入审批程序。3 个市级产业园区的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并已上报省集聚区联席办待备案。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截至目前,全市产业集聚区共建设基础设施项目 180 个,修建完善道路 102 公里、标准化厂房 61.4 万平方米,“七通一平”及标准化厂房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仓储物流、环卫设施、培训中心、职工住宅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建成。今年上半年,我市 4 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全部进入省前 40 名。
三是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健全。我市先后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的通知》、《鹤壁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 2010 年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这次会上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建立完善产业集聚区推进工作机制的通知》,在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构建投融资平台、加大财税扶持力度、优先保障建设用地、强化环境容量支持、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具体支持政策,有力促进了产业集聚区发展。
四是投融资平台全面建立。截至目前,我市产业集聚区共建立 8 个投融资公司,注册资本 21.8 亿元,2009 年以来已累计融资 11 亿元,其中投入基础设施资金 5.8 亿元,为产业集聚区发展和项目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
五是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截至目前,全市产业集聚区共建设工业项目 145 个,累计完成投资 163 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的 66% ;今年上半年,鹤淇、金山、黎阳 3 个产业集聚区完成工业项目投资均居全省前 50 名。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成效明显,宝山、鹤淇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首批省对外开放重点产业集聚区。五大产业列入省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目前,以中石化煤制烯烃项目为带动,正在形成宝山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以华晨整车项目为带动,正在形成鹤淇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以中科诺、科王集团为带动,正在形成金山消费电子产业集群;以新中源集团为带动,正在形成石林新型陶瓷产业集群;以广东以纯、香港德城为带动,正在形成鹤淇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以中鹤集团为带动,正在形成粮食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总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态势良好、成效明显。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坚定信心、鼓足干劲,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产业集聚区建设。
二、正确分析形势,强化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对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先后 4 次召开不同规模的会议,出台了财政激励、优惠电价等一系列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可以说,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为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使产业集聚区加速发展的条件更加成熟、环境更加优越。一是省政府打出了一系列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组合拳”。省政府明确规定:在电价方面,对已批复的县域集聚区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工业项目生产用电,执行省网直供电价(我市政策执行较好,目前只有王庄一个园区没有享受同网电价);在土地方面,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优先用于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并有步骤地推进产业集聚区内村庄整合;在税收方面,对集聚区实行“核定基数、超收全返、一定三年”的财政激励政策。以 2009 年为基期,核定产业集聚区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收入考核基数,2010 — 2012 年,各集聚区当年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超过考核基数按比例上缴省财政部分全额奖励县(市)区。二是积极开展升级竞赛。为调动各地发展产业集聚区的积极性,省政府决定将对产业集聚区实行综合考核、竞赛升级、政策挂钩、动态调整的管理模式。对于省辖市区内产业集聚区综合排序前 10 位、县域产业集聚区综合排序前 30 位的要进行奖励;对投入产出强度排后 20 位的,将适度扣减下一年年度用地指标,并奖励给排名前 20 位的产业集聚区。同时,省政府还出台了 《河南省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考核晋级实施办法》,对于现在基础较好的集聚区,要求到 2012 年主要指标(企业营业收、从业人员、税收)要实现翻番;对于现在基础薄弱的集聚区,除了翻番以外,还要达到一个基本门槛,否则就会面临降级摘牌。三是省政府督导力度明显加大。在今年 6 月份全省第一次重点项目观摩点评中,我市产业集聚区综合排名为豫北片区第 3 名。近期,根据省政府主要领导安排,省发改委还要开展现场督导、树立示范典型和加强经验交流等相关工作。对发展速度慢的 10 多家产业集聚区要进行现场督导,督导情况每月上报郭庚茂省长;对工作不主动、措施不得力的 10 家产业集聚区给予黄牌警告;选择 2 — 3 家能充分体现“四集一转”要求的县域产业集聚区,作为全省典型推广;选择 10 个经济基础差、发展速度快的县域集聚区作为典型交流,指导各地相互借鉴,积极探索创新发展。面对全省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出现的政策宽松、竞争加剧、机遇难得的局面,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加速产业集聚区发展步伐。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虽然前一时期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上看与先进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从今年上半年全省产业集聚区通报情况看,金山、鹤淇、黎阳、宝山总投资位次分别为 13 名、36 名、44 名和 95 名,名次分别比去年年底下滑 5 名、9 名、4 名和 82 名。市级的三个产业园区发展也不近人意。主要表现在: 一是项目进展不够理想。排名靠前的金山产业集聚区今年前 7 个月也只新开工了 13 个工业项目。宝山集聚区被列为全省 9 个上半年没有新开工工业项目的集聚区之一。浚县粮食精深加工园区除了本地企业投资的几个工业项目外,基本没有引进落地新的工业项目。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宝山、鹤淇两个产业集聚区和浚县粮食精深加工产业园区,一半以上区域还达不到“三通一平”最基本的入驻条件。三是项目摆放不科学。目前我市 4 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和 3 个市级产业园区均有清晰的产业定位,但个别园区在项目摆放上由于没有详细规划,造成项目摆放无序、产业混杂,出现了集聚区不集聚、专业园区不专业。甚至有的地方思想尚未扭转,还想将项目摆放在产业集聚区或园区之外。对此,市发改、土地、环保等部门一定要把好关,今后凡在集聚区或园区之外新上的工业项目,一律不予审核备案、不予提供土地、不予环评审批。四是项目快速落地建设准备不充分。主要是:(1)招商引资力度不够。面对当前各地招商引资竞争加剧的新形势,各地投入招商的精力、人力、物力还不够,尤其是主要领导带头出去招商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2)土地储备不足。一些项目无法落地,关键就在于没有储备土地。目前县区储备的土地大都是商业和住宅开发土地,工业土地储备很少。各县区、有关部门一定要开动脑筋,创新思路,尽可能多的储备一批工业土地,保证招商项目能够及时落地。(3)缺乏必要的标准厂房。目前发达地区的一些企业向内地迁移的愿望是迫切的,但大都要求立即提供标准厂房,能够迅速投入生产,而我市目前除了金山产业集聚区外,鹤淇、黎阳等集聚区标准厂房建设比较滞后,影响外商入驻的积极性。(4)劳动力培训储备不足。当前南方不少企业向内地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因此,不少企业把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作为与外地合作的首要条件。而我市在劳动力的储备和培训上还存在不小差距,满足不了企业的用工需求。与此同时,我市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区还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较强资金运作能力的融资平台,还缺乏必要精干的高效服务机构和服务队伍,影响了项目的快速落地建设。五是软环境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个别地方存在强装强卸、强买强卖现象;个别机关单位和工作人员存在借助公权、吃拿卡要、中饱私囊现象;个别单位存在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责任意识淡薄。最近,市里已严肃查处了一批影响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件,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警醒。上述这些问题,有些是个性的,有些是共性的,有些是发展中存在的。面对当前各地产业集聚区发展日趋严峻的竞争态势,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有清醒地认识,下大力气解决好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努力把产业集聚区推向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三、明确目标任务,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实现新突破 面对当前形势,对产业集聚区建设必须高标杆定位、高标准要求。今年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总的目标是,力争到年底,全市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 130 亿元,实现营业收入超过 400 亿元,争取金山产业集聚区进入全省市区产业集聚区前 10 强,鹤淇、黎阳产业集聚区进入全省县域产业集聚区前 30 强,三个市级产业园区建设实现突破性进展。各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区要以此为目标,找准定位,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加大力度,确保圆满完成目标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超前工作,切实搞好产业集聚区详规和产业谋划。目前,我市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均已完成,但分区域、分园区详细规划大都没有做。详规没有做或做不好,对产业集聚区整体布局和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目前这种影响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显现出来。对此,必须引起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着布局清晰、企业关联、资源共享的原则,超前谋划,统筹考虑,加紧研究制定详细规划,原则上今年 10 月底前,4 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和 3 个市级产业园区的详规必须全部编制完成,经市评审论证后实施; 10 月以后,没有详规的,市里将停批项目、不供土地。与此同时,要立足长远,抓紧再谋划一批符合本地特色、符合产业政策、具有较好市场前景和较强带动力的大项目,并与当前正在编制的全市“十二五”规划予以衔接,争取进入全省乃在全国“十二五”规划范围。
(二)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以来,我市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 33 亿元,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全年目标。但纵观各个集聚区情况,总体上基础设施建设仍落后于产业发展需求。今后几个月,各县区要突出抓好产业集聚区道路和标准厂房建设。原则上今年年底前,各产业集聚区至少要建成 1 — 3 条主干道或完成园区环道建设,至少有一个专业园区实现区内道路全部畅通。鹤淇、黎阳两个产业集聚区每个要建成不低于 10 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金山要建成不低于 30 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最近省里要求产业集聚区内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同步进行,各个集聚区要建立独立的污水处理厂。各产业集聚区要按照省里要求,凡集聚区内没有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的要立即规划,力争年底前完成可研立项,明年动工建设。特别是鹤淇产业集聚区,供水问题严重影响项目建设。市建设局要抓紧和鹤淇产业集聚区衔接,按照产城融合的要求,统筹考虑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各集聚区正在建设的水厂、污水处理厂要抓紧施工,力争尽快投入运行。同时,还要看到目前国家支持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力度比较大,信贷政策比较宽松,开发商参与的积极性也比较高。集聚区内村庄搬迁合并,晚干不如早干,慢干不如快干。各县区、各产业集聚区一定要牢牢抓住当前这一难得机遇,统筹考虑,及早动手,选择 1 — 2 个村加快实施建设农村新社区试点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资金运作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对此,各县区、各产业集聚区一定要依托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善于发挥优势、加强运作,善于以空间换发展、以资源换发展。要进一步加强与大企业的合作,通过采取项目综合打包开发、BT、BOT 等投资模式,缓解资金压力,力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速度。
(三)加强运作,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集聚区建设的快慢和成效,关键取决于入驻的项目和投资的强度。为此,各县区、各产业集聚区必须按照省、市的部署要求,把竞争性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目标,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招商。总结近一时期的招商引资经验,下一阶段,在招商引资中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解放思想,尽快研究制定能够吸引客商的相对完善的招商引资政策。二是要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定点、定人、坐地招商,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三是要突出以商招商,注意引导区内企业与外商合作、合资。在这方面,我市有成功的例子,一定要认真总结经验,注重发挥现有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主要领导要带头亲自招商,参与谈判,提高成功率。实践证明,在当前激烈的竞争形势下,主要领导带头亲自招商谈判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引起对方高度重视,获得对方的信任和理解,另一方面便于及时果断决策,尽快达成共识。五是要最大限度的做好土地储备、环境容量挖潜,为项目落地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六是要进一步加快园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提升融资水平,破解资金制约。七是要认真做好务工人员的培训和储备,充分发挥我市人力资源优势。上述七项工作对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成败至关重要,必须认真做好。
(四)完善机制,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本次会议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关于建立完善产业集聚区推进工作机制的通知》已就有关问题做了界定和规范,有关单位要严格按照要求执行。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产业集聚区的服务和建设已列入政府对县区和有关部门的考核目标,考核名次既和经济利益相连,也和干部使用相关。希望大家认真研究省市的有关文件,弄清政策内涵,把握精神实质,确保各项工作按照省市的要求扎实有效推进。近期,省有关部门针对全省产业集聚区开展了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开放型产业集聚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模范产业集聚区等各类基地创建工作,各集聚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立足自身优势,积极争取创建。要认真研究集聚区升级淘汰、资金返还这两个政策的关系,做到统筹协调,不能顾此失彼。要严格按照市里规定的投资强度实施项目建设。关于集聚区的软环境问题,市里已经加大了工作力度,要求市监察局和优化办从抓典型案件入手,彻底整治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希望各县区也要与市联动,集中对辖区中发生的不利于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一次查处,确保我市发展环境风清气正,办事效率高效快捷。
同志们,产业集聚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载体,事关发展全局。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产业集聚区一定要认清责任,牢记使命,开创性地抓好工作,努力把产业集聚区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篇:刘伟:在信阳市产业集聚区培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深化认识 改革创新
推动产业集聚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刘伟
非常高兴来到信阳,与大家共同探讨产业集聚区发展问题。昨天,我们先后到工业城、平桥、上天梯、潢川、息县等5个产业集聚区进行了实地调研,目睹了信阳城市建设和产业集聚区的可喜变化,深受启发,深受鼓舞。今年新春伊始,省委、省政府就利用3天时间对全省产业集聚区进行了集中观摩,并召开了全省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议,充分表明产业集聚区建设在全省经济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会后,各市都迅速行动,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采取不同形式,推动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按照郭市长的要求,结合信阳市发展实际,下面,我重点汇报三个方面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关于我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总体情况
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是省委、省政府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对未来发展战略和实现途径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当前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里,我重点讲四个方面情况。
(一)为什么要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
第一、什么是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是当代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具体表现为产业进一步呈现在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各类产业集群在世界各地迅速崛起。
以工业园区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区,这一现象最早于19世纪出现在工业化国家,作为促进、规划和管理工业管理的手段。主要有英国的曼彻斯特工业中心和美国的斯坦福工业园。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发达国家为了发展经济、改善城市布局,制定各种工业区域开发政策,建立了各种类型的特殊经济区域,如免税区、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企业区、保税区、工业区、科学园、技术园等,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区域发展政策工具。20世纪80年代,通过特有形势形成的产业集聚,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为发展经济、增强区域乃至国家竞争优势提供了全新思路。
由于产业集聚区类型多样,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讲,产业集聚区具有几个特征:一是经济功能区;二是有一定的地域界限;三是制定有发展规划和特殊优惠政策;四是有适合企业进驻和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我省在规划产业集聚区时,明确提出产业集聚区是指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现代服务业园区、科技创新园区、加工贸易园区等在内的各类开发区和园区。基本定位是:先进产业集聚区、改革创新试验区、科学发展示范区。
第二、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有什么好处
一是产业集聚区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客服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国内企业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用地布局以及城镇化建设的综合影响,外资企业受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特殊政策的吸引,纷纷进入产业集聚区,实现了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优势互补,形成集聚发展优势。
二是产业集聚区有利于提升产业能级,通过集中布局,促进人才、资金、技术、资源等要素向节点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形成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产业链条,成为区域增长极。如广东东莞80年代,一批香港台湾地区的纺织服装和电子企业率先到东莞产业园区投资办厂,9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的电子电器、通信设备企业开始投资办厂,其后,台湾地区的计算机零部件企业也纷纷向东莞集聚,形成了一个集聚2万家企业、世界性的电脑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三是以产业集聚促进以外引外。产业集聚区能够以投资引来新的投资,一个龙头企业落户催生众多关联企业落户,显示聚集效应,对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融合发挥强大作用。如昆山率先引进了微盟电子这一世界最大的电脑主板生产厂商,集中了宏基等六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商,产量占世界的四分之一。
第三、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有什么机遇和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世界范围内特别是中国大陆的区域性产业调整,这是最大的机遇。利用这个机遇,大规模地承接产业转移,可以使有基础的产业迅速做大,有短板的借机弥补,没有基础的可以“无中生有”。这个机遇我们看高潮也就三五年,所以,一定要抓住。
二是我们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中期阶段,处于消费
升级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可以支撑保持较长一个时期的快速增长。道理很简单,因为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有能力没需求,没有大的需求热点;多数发展中国家则是有需求没能力;唯独中国既有巨大的需求潜力,自身又具备了发展的条件。这个机遇时间会长一点,可能会持续十几年时间甚至更长时间。
三是国家新一轮土地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契机,为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提供了基础条件和重要契机。从2005年开始,国家陆续启动了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到2020年,国家分配我省新增建设用地指标387.9万亩;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优化调整。土地利用规模和城市建设空间的扩大,为我省规划建设集聚区创造了良好条件。就我省而言,受传统园区发展模式影响以及认识上的局限性,还存在“散、乱、少、弱”等突出问题,多数园区的产业布局散乱,企业缺乏关联,整体竞争力不强。据对全省312个各类开发区和园区调查,2007年单个园区的工业产值仅为33.8亿元,单位面积投资强度仅为20.5万元/亩;省级以上开发区仅有27个,居中部六省第5位。
(二)我省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的核心理念
一是“三规合一”,解决合法合规建设问题。就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严密套合,这是产业集聚区合法合规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二是“四集一转”,解决发展基本内涵要求问题。就是“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这是产业集聚区的基本内涵,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其中,空间集聚是集聚区的基本表现形式,通过同类和相关联企业、项目的集中布局、集聚发展,为发展循环经济、污染集中治理、社会服务共享创造前提条件,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区内企业关联、企业集群是集聚区的核心特征,集聚区是更高层次的园区,不仅要求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发展,而且要求企业通过产业链式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集群协同效应,实现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有机联系、有机组合的产业集群或专业园区;促进集约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集聚区的本质要求,集聚区在建设中要按照“节约、集约、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通过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提供示范;功能集合构建,就是要推动企业生产生活服务社会化,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生产生活服务功能的完善,不断提高产业支撑和人口聚集能力;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就是要通过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城镇化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产城互动,解决发展模式问题。就是依城促产、以产兴城。依城促产,就是依托城市功能的完善,为产业发展提供条件,促进产业升级;以产兴城,通过产业集聚创造就业岗位,以就业岗位的增加促进人口集聚,推动城市规模扩大。
(三)我省产业集聚区总体进展情况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探索,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产业集聚区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效,载体功能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效应进一步显现,已经成为我省科学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和市县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对保持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形势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2011年完成投资突破700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万亿元,同比增长45%以上,均占全省的40%以上,已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一是集群发展态势更趋明显。各地结合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确定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去年全省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达到85个,主导产业规模超50亿元的达到64个;初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94个,集群规模超30亿元的达到42个。
二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平台作用更加突出。各地抢抓产业转移新机遇,采取驻地招商、区域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专业对口招商等多种方式,推动一批基地型、龙头型项目成功落户集聚区。去年全省集聚区实际利用省外资金2246.8亿元,占全省的55.9%,新入驻海尔集团、百威啤酒等87家行业龙头企业。
三是综合配套能力持续完善。各地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组织实施了一大批道路、供水、供电、供热、污水垃圾处理和多层标准厂房等项目,完成投资突破1000亿元,全省95%以上的集聚区发展区路网框架基本形成。一些发展较快的集聚区积极推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公共服务功能集合构建得到加强。
四是产城互动格局初步形成。各地把集聚区建设与新城区开发、老城区改造紧密结合起来,以产业集聚增加就业岗位,以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提升承载能力,依城促产、以产兴城,着力增强县城对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2011年全省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突破240万人,占全省比重达到40%以上。
五是竞相发展的态势全面形成。各市县都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工作举措,破解发展难题,增创发展优势,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各部门都把集聚区建设作为创新工作的重要平台,重点支持、先行先试,深入开展各类专业示范创建活动,形成了群策群力、齐抓共建的强大工作合力。
(四)信阳产业集聚区发展势头良好
信阳市有省级产业集聚区15个,数量上与郑州市并列全省第二位,与全省一样,发展很快,取得了很大成效,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从我们看的5个产业集聚区来讲,信阳工业城异军突起,是全省“无中生有”发展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上天梯集聚区依靠独特的矿产资源优势,积极吸引精深加工企业集聚,延伸了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平桥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整合教育、人力资源职业教育职能,搭建了职业教育培训公共平台,吸引了省内外职业学校和外来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形成了职教产业发展新模式;潢川县和息县产业集聚区,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积极培育并加快引进全产业链企业,带动了规模化种植养殖、集中化加工。据介绍,其他产业集聚区也都在产业发展上,形成了一批新的亮点。
总体看,信阳市产业集聚区进入了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主导产业加快成长,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发展效果持续显现的新阶段。在基本格局上,有两个基本判断:一是市属产业集聚区发展态势好于县域产业集聚区;二是县域产业集聚区正处于蓄势突破、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相信在信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的不懈努力下,信阳市产业集聚区建设一定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关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问题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是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这里,我主要讲四个方面问题。
(一)为什么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第一,什么是主导产业。所谓主导产业,就是具有高成长作用,有效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在一个地区产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支柱性、战略性特征,一般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产业总量具有优势地位;二是空间布局上达到集聚效果。
第二,为什么要明确一到二个主导产业。在产业集聚区发展上,省里明确提出要培育百亿元的主导产业,并率先选择一到两个细分产业进行突破。主要考虑:
一是从竞争力来看,产业集群、特色产业由于上下游链接可以形成市场供需关系,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彰显成本优势。如电解铝、钢铁等原材料行业,就是通过许多深加工企业围绕上游骨干企业,形成了集聚效应。我省新安、伊川、巩义、沁北等集聚区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铝加工企业,主要是可以通过直接利用电解铝液为原料,每吨减低成本500—800元。
二是从发展阶段看,产业发展的过程不是所有产业并行发展的过程,也不是不同产业直线交替的过程,而是最具有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的产业率先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关联跟进、共同推进整个经济超前发展的过程。如富士康进驻郑州后,带动了周边零部件和航空物流业等配套产业快速发展。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汽车发展整车,带动了零部件、发动机以及汽车物流、会展、后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
三是从要素保障条件看,一个地区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是有限的,只有聚焦到主导产业发展上,才能发挥集合效应,迅速做大产业规模,形成支柱产业。实践证明,凡是一个地方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中,多头出击、患得患失,明确不了发展重点,难以形成产业支撑配套体系,既没有培育有竞争力的企业,也很难在产业发展上实现突破。我们省排名靠后的产业集聚区基本上都属于
(二)如何选择主导产业
第一,选择主导产业的基本标准。即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竞争力最强。
成长性最好,就是指增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大的产业。从我省情况看,装备、食品、纺织服装、轻工、汽车零部件、铝加工等产业转移趋势明显,也是我省发展最快的产业。
关联性最高,就是指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突出的产业。要大力发展高加工度产业,如装备、家电、电子信息、服装家具等。
竞争性最强,就是能够形成产业集群,在生产成本和工艺技术上形成优势的产业。
第二,选择主导产业的主要途径。主要有三个:
一是产业基础薄弱的集聚区,要突出“无中生有”。通过定向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形成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如工业城,郏县集聚区围绕平煤机的龙头带动,引进了煤神机械、艾通机械等8家煤矿机械关联配套企业,目前总投资11.2亿元的平煤机年产1万架高端液压支架和8个总投资15.2亿元的配套机械加工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年内6个项目有望投产,可新增产值32.9亿元,初步形成了煤矿机械集群;临颍县集聚区引进福建亲亲、盼盼、喜盈盈等30多家闽商食品企业,已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休闲食品基地之一;夏邑县集聚区引进罗莱家纺等80余家纺织服装企业,形成了涵盖化纤、纺纱、织布、针织、服装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内黄县集聚区引进日日升、新明珠等10多家国内知名陶瓷企业,已有20条生产线建成投产,陶瓷集群初具规模;信阳市集聚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成功引进泛蓝科技、香港天扬、天盈科技等一批电子项目,形成了集群化发展态势。
二是拥有资源型产业优势的集聚区,要突出龙头带动。通过发挥大型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引进下游企业,延伸加工链条,做大产业规模。如上天梯,新安县集聚区依托新安万基,发挥电解铝产业优势,引进台湾源恒、博然铝业等企业,实施了总投资5亿元年产240万只汽车轮毂、总投资10亿元年产5万吨无缝工业铝管等一批铝精深加工项目,实现了电解铝的就地加工转化;义马市集聚区围绕发展煤化工产业,依托河南煤化、义煤集团两大骨干企业,实施了30万吨醋酸、9万吨1-4丁二醇等深加工项目,初步形成了甲醇下游深加工产业链;舞钢市集聚区依托舞钢公司宽厚钢板生产基础,引进了诚祥机制公司、舞钢冶金公司铁前、中铝六冶装备制造及不锈钢复合板化工容器等精深加工项目,钢铁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郑州经济技术集聚区引进培育了东风日产、海马汽车、宇通客车、恒天重卡等骨干整车生产企业,配套发展汽车电子、内饰件生产等3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汽车及零部件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南阳高新依托南阳防爆、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等骨干企业和科研机构,吸引30多家防爆装备及相关企业入驻,构建了具有优势竞争力的防爆装备产业链条。
三是一些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集聚区,要突出拓展提升。通过引进行业优势品牌和企业,壮大产业规模。如潢川集聚区,民权县集聚区依托
“冰熊”冷柜产业基础,新引进香雪海、万宝等行业龙头企业,累计入驻制冷企业20多家,形成了以制冷家电为特色的产业集群;长垣县集聚区发挥起重机械产业优势,引进了上海振华、德国德马克等起重行业知名企业,实施了程普机械300台抛雪车、瑞歌传动10万台汽车变速箱等一批重大项目,全年集群规模将突破百亿元;中原电气谷围绕拉长电力电气产业链条,完善配套,先后开工建设了河南森尼瑞节能产业园、许继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等主导产业项目,建成投产许继风电整机、许继风电电控和河南瑞尔电气一期工程等项目;郑州高新技术集聚区在软件、动漫创意产业聚集了全省70%以上的企业,形成了新兴主导产业;开封汴西集聚区以永煤开封空分、开元空分、黄河空分、东京空分四大龙头企业为支撑,已成为国内三大空分研发制造基地之一,并在此基础上以奇瑞汽车及零部件、平原非标、海马汽车及零部件等为支撑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方面形成了集群优势。
(三)如何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第一,研究制定主导产业链图谱,增强发展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主要解决向什么方向发展和依托什么样的企业发展问题。要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按照纵向链接、横向配套的原则,围绕主导产业,确定主导产业链,理清上下游关键环节和配套关联产业支撑重点,形成主导产业发展的路线图;着眼于路线图的关键环节和支撑重点,瞄准行业龙头企业和技术优势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制定行动方案。这次到工业城,围绕电子信息主导产业,制定了智能显示终端、智能通讯终端、数码影音终端三个产业链,明确了图谱招商企业名录,并在重点招商区域和招商队伍进行了系统安排。
第二,着眼发展重点,推行有效的招商方式。从实践看,比较有效的有三种做法:
一是以商招商。依托已经落地的企业,吸引同类或配套企业进入。如临颍县集聚区,形成了闽商扎堆效应;夏邑县集聚区,组织浙江、福建产业链关联企业投资建厂,同时开工20多个亿元以上纺织项目。
二是协会招商。通过行业协会,与目标企业紧密对接。如漯河与中国食品协会建立了委托招商关系。
三是上门招商。瞄准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驻地上门招商。如郑州盾构、焦作厦工和奇瑞、商丘中国医药、三门峡黄金、民权广东万宝等。
第三,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形成综合带动效应。实践证明,发展快、变化大的集聚区都是通过抓重大项目,促进了投资快速增长,主导产业快速形成,关联企业快速跟进,形成了集群发展态势。因此,从去年开始,省里将集聚区5亿元以上的项目全部纳入省重点项目管理,鼓励各地多上带动性强的大项目。今年,产业集聚区观摩中,综合打分靠前的集聚区,主要得益于有一批投资规模大的项目。从信阳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看,重大项目引进是一个突出短板,需要狠下功夫,带动产业集聚区实现新的跃质。
第四,培育主导产业需要处理好几个认识问题。
一是招商成本问题。当前,各地竞相发展态势已经形成,招商竞争日趋激烈,在优惠政策上相互攀比。大家在招商中,要善于算总帐、算大帐,特别是对主导产业发展支撑作用大的重大项目、重点企业,要着眼长远和综合效益,舍得花本钱,争取起到“一举求多效”的作用。如富士康项目,引进了很多关联项目,由一点到多点,由一个行业到多个行业;焦作奇瑞发动机,新乡中航光电园,商丘引进万宝,洛阳引进鼎盛等。
二是引进企业与本土企业公平待遇问题。一些地方担心对引进外来企业给予了优惠政策,将会挫伤本地企业的发展积极性,从而引发“招来女婿气走儿”问题。这一问题需要从发展增量支撑上来权衡,对本土企业新建重大项目也可以实行同样的优惠政策,鼓励多投资。同时,要更多地借助外力发展,积极引进外来企业,才能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这个方面,一些工业基础较好的豫北地区产业集聚区发展不快,就是这个原因。
三是如何看待项目质量问题。要克服三个误区:一个是突出一两个重点主导产业发展,既不是排斥其他产业发展。也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剜到篮里就是菜,有啥抓啥;第二个是好高骛远,脱离实际,以招大引强困难为借口,无所作为,错失发展机遇。第三个是不顾发展条件,盲目追求所谓的高新技术产业,不切实际,发展国家严格准入限制的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项目,造成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的浪费。
(四)省里支持主导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主要是:
在资金支持上,省有关部门争取国家的产业发展资金和省工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发展等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项目。
在集群培育上,围绕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四大战略先导产业发展重点,优先支持80个产业集聚区加快提升集群规模和水平。在汽车及零部件、电子、装备制造、食品、轻工、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等转移趋势明显领域,重点支持60个产业集聚区大力引进行业优势品牌和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品牌。在有色、化工、钢铁等资源优势突出的领域,重点支持10个产业集聚区依托骨干企业,积极引进下游加工和关联配套企业,弥补“短板”、完善“链条”,推动产业向精深化发展。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领域,选择10个左右产业基础较好、研发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集聚区,以“区中园”模式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园,加快产业化步伐,促进先导产业规模化发展。
在招商重点上,将产业集聚区投资10亿元以上或重大行业龙头企业的签约项目作为省重大招商项目管理,实行“一对一”工作机制,组成专门工作小组,建立专业招商团队,明确责任目标,确保项目顺利落地。
在“以商招商”上,对集聚区内现有企业当年引进境外、省外资金实际到位在3000万美元以上(含3000万美元)或等值人民币的主导产业项目,省、市招商引资专项资金分别对入驻企业和引资企业给予奖励。
三、关于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其他几个问题
(一)调整完善规划布局问题
随着集聚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一些集聚区提出调整规划布局问题。这里面既有发展快、空间不足需要增加面积的,也有远离县城难以发展或受新区规划和重大线性工程影响需要调整的。对此,省里将建立集聚区“增、调、降、退”的动态调整机制,对于发展快、空间受限的集聚区,根据需要进行扩区,为其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远离县城、确实难以发展的集聚区和受新区规划、重大线性工程布局影响的集聚区,适当调整空间位置,优化规划布局;对于中心城区不再适合发展工业的集聚区,调整产业功能定位,重点发展服务业;年底达不到考核晋级标准的集聚区降为专业园区,不具备发展前景的要从集聚区退出。
总的考虑是,决不让规划不合理制约集聚区的发展。一是按照“三规合一”、联审联批的原则,严格规划调整程序,对提出规划调整的,由省发改、国土、环保、住建等相关部门集中会商,成熟一个、调整一个;二是支持利用土地规划完善后续工作机会,适当集中建设用地规划指标,解决发展空间问题,扩区所需的土地指标,由各地在自身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调剂解决。三是在规划调整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有序稳妥,防止盲目跟风,上半年先将具备条件的全部调整到位,对于土地节约集约达标考核排名落后的,要严格控制扩区。
(二)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问题
随着集聚区框架的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正在由满足项目落地需要向满足配套服务需求转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环保设施建设问题。目前,全省集聚区平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3.5%,其中64个集聚区的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
39个集聚区实现集中供热,占集聚区总数的21.6%;重点排污企业已全部纳入自动监测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目前,需单独新建污水处理厂的60个集聚区中,尚有30个未开工建设,其中14个以化工为主导产业。由于管网建设滞后,部分可以依托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集聚区还不能实现污水集中处理。二是集中供热问题尚未破解。目前,只有40个集聚区依托电厂、城市供热公司或水泥、钢铁、化工企业大型锅炉,实现了集中供热;16个集聚区热源或管网正在建设;其余124个集聚区尚未确定建设方案。三是污染治理压力加大。随着集聚区内企业投产项目的快速增加,排污量迅速增大,区内热力与能源管网、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等无法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对此,一是集中省财政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产业集聚区建设项目,加快完善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集中供热设施;建立环评审批与环保设施建设挂钩机制。二是因地制宜推进集中供热设施建设,采取增加发电计划、争取国家燃煤电厂综合技术改造资金等措施,鼓励距离产业集聚区较近的电厂进行热电联产改造;支持热负荷达到130吨/小时、年利用超过4000小时的产业集聚区新建背压机组,推动热负荷不足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型集中供热锅炉;三是在年终考核时,对不符合主导产业的引进项目,不予考核加分,对不符合节能减排要求,造成环境污染的项目,予以考核扣分。
第二,完善服务功能问题。目前,集聚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能够满足发展需要。从道路情况看,95%以上的集聚区发展区路网框架基本形成,178个集聚区均沿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布设,已实现对外快捷联通。各地的主要做法包括:一是将集聚区内务工人员住房需求与公租房建设结合起来。一些集聚区采取政府建设、社会资金建设和区内骨干企业自建等多种模式,重点支持为集聚区服务的公租房建设,解决职工住房问题。去年115个集聚区新开工建设公租房7.91万套,占全省的81.3%。二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民权、长垣、郑州航空港、内黄等主导产业突出的集聚区,积极建设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仓储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为主导产业的配套服务能力。目前全省集聚区已建成国家级质检中心12个、省级质检中心30个,在建检验检测平台55个。三是集中建设综合服务中心。部分集聚区正在加快建设集办公、住宿、餐饮、医疗、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积极推进功能集合构建。如淮阳县集聚区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达14万平方米的综合服务区,可解决6500人的食宿问题;汤阴县集聚区建设了集展览交易、检验检测、技术研发、职工培训、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较好地满足了区内企业配套服务需求;民权县产业集聚区将行政服务中心、生活服务中心、制冷检测中心、工业展览馆、博物馆、规划展览馆、体育中心等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在城区与产业集聚区结合部,充分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吸引力。四是积极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一些集聚区依托集聚区骨干企业,通过研发中心建设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今年全省集聚区共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1家,占全省的71%。其中,郑州高新技术集聚区144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已有112家建有研发中心,其中省级以上研发中心38个,动漫公共技术平台和软件公共技术平台(与IBM合作建设)已投入使用,生物工程中试平台基本建成;洛阳高新技术集聚区高新技术企业55家,拥有国家级研发中心2个,省级研发中心23个。全省集聚区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稳步发展,总体规模不断壮大,逐步形成了以科技企业孵化器(包括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软件产业园)为主体,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等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服务体系。如南阳高新技术集聚区加大“政产学研资介用”合作力度,引导成立了行业协会,并依托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孵化标准厂房40多万平方米,利用率达到95%以上;长垣县集聚区建设了国内第一个B2B的“起重机械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商丘市梁园集聚区投资6000万元建成了占地130亩的中小企业科技孵化园,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便捷服务。
但总的来看,基础设施配套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职工住宿、餐饮等生活设施主要靠企业在厂区内自建解决,公交、邮政等市政服务向集聚区延伸不够。需要指出的是,公租房选址要在城市规划区建设,不能在集聚区大规模展开,只能建设少量的倒班宿舍。二是仓储物流设施不配套。围绕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仓储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缺乏,产业发展与配套服务脱节。针对上述突出问题,今年重点是完善促进集群发展的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运用省相关专项资金,重点推进50个检验检测中心、60个仓储物流项目建设。积极引进民营资本,新建60个综合服务中心,为区内企业就近提供金融、会计、法律、咨询、设计等中介服务和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等后勤服务。
(三)投融资平台建设问题
目前,180个集聚区中,78个集聚区成立了隶属于管委会的投融资平台,其余102个主要依托县(市、区)原有的政府性投融资平台。投融资平台运作比较好的经验主要包括:一是对投融资平台进行整合。一些集聚区将原有多个政府性投融资平台进行整合,组建新的投融资平台,迅速扩大注册资本,融资能力明显增强。如,修武县将县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县产业集聚区投资公司、水务公司、县中小企业担保有限公司等整合,成立修武县投资集团,注册资本达到10亿元;渑池县将县城投公司、县财旺投资公司、涧河投资公司、金鑫担保公司等优良资产进行整合,组建了资产达16亿元的县融资集团公司;沁阳市依托市投资集团,重组沁北建设投资公司、诚信担保公司和沁阳山水水务公司等,搭建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资产规模达到20亿元。二是注入有效优质资产。一些县(市)通过划拨、股权收购等方式,将土地、县属政府优质资产等注入平台,有效增强了平台实力。如林州市将城区内的12宗土地出让金作为资本金注入投融资平台,为集聚区一次性融资6.2亿元;宜阳县将集聚区内变电站、道路、供排水等公共设施全部划入投融资平台,支持其参与旧城改造及土地整理开发,土地出让金收入全部注入投融资平台;原阳县通过划拨将原政协大院、一中校区及黄河大厦等优质资产注入投融资平台,通过股权收购将两家县属企业成为投融资平台的子公司,使投融资平台总资产达到5亿元以上。三是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长葛市、中原电气谷等集聚区依托政府投融资公司,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平台股份制改造,对平台进行增资扩股,今年累计为集聚区融资分别达到6.8亿元和5亿元,在壮大平台实力的同时,也提高了经营运作水平。
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投融资平台实力不强。72个集聚区投融资平台资产规模不足1亿元,一些投融资平台资产规模虽然较大,但银行认可的有效经营性资产较少,投融资平台实际主要以BT模式融资,成本偏高,在融资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二是经营运作能力较弱。目前,集聚区投融资平台管理人员大多是从行政事业单位调入,普遍缺乏资本运营、资产经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在融资手段上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只有少部分集聚区利用企业债券、金融租赁、信托等融资模式,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省财政奖励、补助的资金注入投融资平台后,有些集聚区直接用在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上,没有收到预期的放大效果。
对此,一是要增强平台实力。通过整合注入优质资产、持续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完善补偿机制等多种方式,有效扩大集聚区资金融通平台资本规模。支持各县(市、区)整合现有政府性投融资平台,重点打造1个注册资本金超5亿元的投融资平台。推动各地通过划拨、股权收购等方式,向投融资平台注入土地、公用设施等经营性优质资产,积极引入民间资本进行增资扩股。鼓励投融资平台进入土地一级开发市场,适当提高开发收益比例。改进省财政支持投融资平台的资金分配办法,实行财政资金与投融资平台注入经营性优质资产相挂钩的激励机制。二是要提高运作水平。积极采用市场化选聘、加强专业培训等方式,提高集聚区投融资平台人员业务素质,建设熟悉资本运作的专业人才队伍。支持集聚区投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政策性担保机构合作,引进专业顾问机构,提升运作能力和水平。强化集聚区投融资平台、省级平台和金融机构三方合作的运作模式,加快实施产业集聚区和城镇化建设百亿筹资计划,积极为集聚区基础设施融资提供担保服务。开展投融资平台培育示范工程,选择一批县域集聚区投融资平台,进行针对性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市场化融资能力。支持集聚区规范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为集聚区中小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支持。三是要扩大融资规模。建立省财政专项资金与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实际融资规模相挂钩的奖补机制,推动投融资平台积极争取间接融资,努力扩大直接融资。2012-2015年,省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对集聚区内用于基础设施的各类银行提供的基本建设项目贷款给予贴息;对投融资平台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短期融资券、集合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费用,由同级财政给予补贴。
(四)加强用地保障问题
目前,全省产业集聚区共批准建设用地49.2万亩,占全省批准用地总量的37.1%,其中通过批次用地批准35万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安排6.3万亩,违法用地完善手续解决用地7.9万亩;已完成土地供应38.1万亩,供地率达到77.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0多个百分点。一些集聚区通过挖潜、节约,较好地保障了项目用地需要,其主要做法有:一是优先保障集聚区用地。通过“批而未征”用地区位调整,调出的指标优先用于保障产业集聚区工业项目用地需求。据国土部门统计,2010年以来,通过区位调整为集聚区供地1.28万亩,保障了一批急需落地项目的用地需求。一些集聚区把收购储备土地作为保障项目及时用地的重要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项目用地难的问题。如三门峡市7个集聚区共收储土地4000多亩,其中渑池县收储1000余亩,保障了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和重点工业项目及时开工建设。二是加大土地整治力度。一些集聚区采取乡镇分包、指标分成、财政补助等多种方式,有效调动乡镇力量进行土地“三项整治”,并集中将挂钩指标用于集聚区建设。如内黄县利用增减挂钩政策,解决产业集聚区用地1456亩;孟州市通过开展“三项整治”,储备建设用地7000多亩。一些有条件的集聚区充分利用荒山、荒坡,推进“工业出城、项目上山”,既满足了项目落地,又减少了耕地占用。如鹤壁宝山集聚区通过引导项目上山上坡,充分利用未利用地资源,少占耕地1200余亩。三是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一些集聚区采取无偿收回、限期开发、异地置换、协议收购等措施,加大闲置、低效土地的清理。如长垣县利用财税政策,建立土地使用税奖励机制,引导企业集约利用存量土地,取得了良好效果。一些集聚区加快村庄搬迁,为集聚区置换出建设用地。如舞钢市把集聚区内5个村6594人全部搬迁到新型农村社区,节约村庄用地2700余亩,挂钩用于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有力推动了集聚区的发展。鹤壁金山、武陟、扶沟、平舆、滑县、固始等集聚区大力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部分集聚区没有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据国土厅初步统计,全省104个集聚区利用增减挂钩指标为零,除少数集聚区属于没有土地整治空间外,多数集聚区没有在挖潜上下功夫或是没有充分利用该项政策。二是部分集聚区用地比较粗放。全省51个集聚区供地率低于40%,大量土地批而未供,占用了宝贵的土地指标;一些项目存在夸大投资,圈占土地现象,造成土地闲置;集聚区标准厂房建筑容积率总体较低,绝大多数为一层或二层,3层及以上标准厂房所占比例低,电子电器等十类企业必须进入标准厂房的政策措施没有得到较好落实。三是部分集聚区用地不规范。一些地方在完成土地征收审批和补偿后,未供即用或没有补办供地手续,少数集聚区还存在违法用地问题。
对此,一是要健全农村土地整治机制。集聚区外土地整治形成的占补平衡指标重点用于集聚区项目建设。充分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土地整治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县域产业集聚区建设,以缓解集聚区用地供需矛盾。二是要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机制。对行业无特殊要求的新建工业项目不得建造单层厂房;适合入驻多层标准厂房的项目不得单独供地。加大闲置建设用地清理处置力度,推动各地依法依规将集聚区外“批而未征”的土地调整用于集聚区建设;对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经原批准用地机关同意,超过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或者划拨决定书等约定的动工建设日期1年以上、2年以下,未动工建设的闲置土地,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满2年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全面开展集聚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排名后三分之一的集聚区不得实施扩区;各市、县财政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1%-1.5%,与土地闲置费一并建立节约集约用地专项奖励资金,用于奖励节约集约用地先进企业和单位。三是要强化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土地阶梯供应机制,对以区中园、分期实施等形式建设的项目实行一次规划、分期分批供地。严格限制集聚区内工业用地变更为商业用地。强化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管控,对供地率低、违法违规用地严重的集聚区,将暂停建设用地审批和计划指标配备。
(五)关于产城互动发展问题
各地在产城联动开发、村庄迁并等方面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一是统筹推动集聚区建设与新城区开发、老城区改造。目前,大多数依托县城规划的集聚区,把集聚区建设与城区建设相衔接,统筹推进城市功能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通过集聚区和城区之间的联动发展,拉大城市框架,完善服务功能,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形成了产业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相互依托、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态势。特别是商丘的民权、柘城、夏邑,新乡的长垣、原阳,驻马店的平舆,安阳的滑县、汤阴,周口的鹿邑、淮阳,许昌的长葛、漯河的临颍等,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清丰县集聚区创新经营城市理念,充分考虑集聚区与县城区的共建衔接,统筹道路、电力、供排水、医疗、教育等基础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二是积极推进村庄迁并。一些县(市)按照“科学规划、政策跟进、重点突出、稳步推进”原则,在切实保障搬迁村民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村庄搬迁工作,利用腾出来的土地满足集聚区项目落地需要。目前,全省集聚区共启动村庄搬迁改造648个。舞钢市加大政府投入,将多个村庄搬迁合并至集中安置社区,统筹考虑搬迁村民就业和集聚区企业用工,确保每户至少有1人在集聚区就业,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解除搬迁农民的后顾之忧;滑县累计投资13亿元进行示范村建设试点,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通过对原城关镇和小铺乡的18个行政村进行土地、村庄整合,统一规划,集中建设锦和新城新农村社区,根据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差距,规划设计了多层、高层住宅、廉租房等不同样式、面积的居住用房,进行集中搬迁安置;永城市坚持“规划在先、安置在先、依法在先、让利在先”的原则,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劳动就业保障和群众就医保障”四条保障线,群众可通过“房产收益、务工收益、经营收益、资本收益”等多种收入渠道增加收入,确保群众在村庄迁并过程中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收入水平不降低,为顺利推进村庄迁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各地从实际出发,在吸引就业、推动农村人口转移方面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如光山县集聚区全面推进村庄改社区,统一将村民身份转换为了市民身份;平舆县集聚区放宽区内就业农民工落户条件,可享受县城居民的一切待遇;虎岭产业集聚区从提高搬迁农民保障水平入手,设置了3年过渡期,过渡期结束后,为农民统一办理农转非迁移手续,由村民转换为市民。自搬迁之日起,搬迁农民可享受城镇养老保险,由拆迁安置指挥部统一缴纳15年内的个人缴费部分,使搬迁农民老有所养。在建设安置小区时同步规划部分门面房,统一归村集体所有,收入由村集体统一分配。
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对产城互动的理解存在偏差。一些地方在集聚区内规划建设了医院、学校、酒店、商品房、行政机关办公楼等城市功能,挤占了产业发展空间。二是村庄迁并工作整体滞后。按照先安置后拆迁的要求,前期安置房建设投资大,由于地方和产业集聚区财力有限,加之群众补偿条件很难达成一致,工作推进难度大,影响村庄拆迁安置进度。到去年底仅560个村庄完成搬迁,占集聚区村庄总量的20%。在推进方式上存在就地拆迁安置现象,难以为产业发展腾出用地。目前,信阳产业集聚区迁村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强。
对此,一是要准确把握产城互动的内涵。不能“混沌发展”,产业集聚区内就是要强化产业功能,统筹推动集聚区建设、新城区开发和老城区改造,优先在城市规划区布局建设学校、医院、商业服务等城市功能设施,推动公交、邮政等市政服务加快向集聚区延伸覆盖。二是要加快新型社区建设。加强规划引导,严格按照集聚区规划布局,在集聚区之外的城市规划区选址建设安置社区,力争2013年底前全部完成集聚区内村庄迁并工作。按照集中安置、功能配套的原则,安置社区人口规模应在10000人左右,配套建设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支持各地整合各项涉农资金,积极利用社会资金,加快推进村庄迁并。三是要切实保障搬迁村民权益。统筹考虑失地农民就业和集聚区企业用工,优先安置搬迁村民在集聚区就业,凡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可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费优惠政策。对自愿转户进城的,实行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保障一步到位,确保转户居民与市民享有同等待遇。鼓励采取留地安置、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征地安置模式,保障搬迁农民长期获得收益。
(六)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问题
主要包括四个主要方面。一是强化主要领导直接推动。在现阶段,主要领导亲自抓,便于快速有效调动各种要素资源和各方面力量,超常规地推进各项工作,特别是目前进度滞后的产业集聚区更需要进一步增强领导力量,建立有利于集聚区加快发展的管理机制。全省集聚区工作会议之后,焦作与各县区政府签订了集聚区建设目标责任书,安阳出台了书记、县长任集聚区第一书记、第一主任的政策。建议县(市、区)书记、县(市、区)长要真正做到直接领导协调、强力推进各项工作,建立四大班子领导分包招商,乡镇与部门责任联动的工作机制,强化督促检查,及时解决难点问题,尽快形成齐心协力、加快推进的工作态势。二是进一步充实管委会力量。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必须高度重视优秀干部选派。要充分认识到产业集聚区是科学发展的试验区,是打造区域竞争优势的主战场,是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是一般的职位,一定要把产业集聚区作为考验干部、发现人才的竞技场,让最优秀的干部去接受锻炼和考验,要选派责任心强、业务能力高的优秀人才到集聚区工作,打造一支高效稳定的人才队伍,以适应集聚区创新性开展工作的要求。三是要强化市级统筹。四是理顺集聚区与乡镇的管理体制。五是通过派驻制实现“直通车”。
(七)关于构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载体体系问题
国务院《指导意见》和省第九次党代会,分别对实施中原经济区这一总体战略,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这一路子,实现富民强省这一目标作了全面安排部署,绘制了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路线图和美好愿景。要把这一蓝图变成现实,关键在做,前提是必须找准载体,找准工作着力点和抓手。为此,从2008年起,我省在全省启动规划建设的180个产业集聚区,打造了带动全省发展的最重要载体;从2009年起,我省在17个省辖市启动规划建设复合型城市新区,目前大部分省辖市的城市新区总体建设方案已经省政府批复,城市新区建设加快推进,成为拉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载体;去年以来,省政府出台促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的意见,支持地区性中心城市将周边符合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城市组团,将其作为推动全省发展的又一重要载体;当前省政府正在研究支持市县和市区建设商务中心区、特色商务区的意见,力求将其打造为城区经济的新引擎和服务业发展的新载体;研究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将其作为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载体。整体上看,由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区、城市组团、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务区、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构成的载体体系,既涵盖了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也涵盖了新型农业现代化;既涵盖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也涵盖了第三产业;既涵盖了城市,也涵盖了农村。构建这一载体体系对于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载体体系中,产业集聚区为县域提供了工作抓手,城市新区为省辖市发展中心城市提供了抓手,城市组团为县城发展提供了抓手,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务区为城区经济、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抓手,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为农业提供了抓手。这些载体的发展都要和产业集聚区一样,有标准、有考核、有激励,并根据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和调整。这样就能够充分调动省市县各级、各条战线的积极性,形成齐心协力、共同拼搏,奋力实现富民强省的强大合力。
第三篇:市长在全市产业集聚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市长在全市产业集聚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全省集中推进的一项最核心、最基础的中心工作。自去年以来,省里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重要文件,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就这项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前不久省里就产业集聚区的项目建设情况,专门组织了一次项目观摩点评活动,在活动中,省领导对产业集聚区建设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回来后,市委、市政府分别召开了常委会和常务会,要求尽快出台一些新的政策措施,推动我市产业集聚区更好更快发展。前两天,市四大家领导又分别带领各县区、管理区、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和市直相关部门及各乡镇的负责同志到全省11个市的产业集聚区考察学习。今天的会议就是要进一步集中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重大部署和重要文件精神,研究安排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工作。王书记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原定要在会上作重要讲话,后因其他重要事情没法参加,讲话以书面形式印发,大家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落实。下面,我强调几点意见。
一、学习先进经验
省委、省政府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举措和中心工作来抓,通过近两年的实践,在全省上下迅速形成了共识,取得了突破。从今年全省重点项目观摩和昨天考察的情况看,各市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步伐很快,无论是规模、速度,还是发展趋势,都让我们感触很深、震撼很大。他们在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上创造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都有科学规划引领。各市都坚持高水平规划,将产业集聚区定位在国家级乃至全球生产基地上。如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规划定位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硅材料及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规划为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生物质能源、光伏能源产业的研发和生产基地。安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规划为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国家级光伏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和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许昌经济开发区着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电力装备设备研发中心、制造中心、系统集成中心。
(二)都有特色产业主导。各市的产业集聚区都围绕特色主导产业集中布局、集群发展,形成了纵向链接、横向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如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钛产业项目,以双瑞新材料产业园为龙头,已形成了从铸造到最终钛成品的完整链式产业集群,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钛产业群体;许昌尚集产业集聚区,以瑞贝卡公司为龙头,已形成从发制品加工到包装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全球最大的发制品生产基地,市场份额占国际市场的58%;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以中国兵器光电园产业园项目为依托,已形成以军工技术为依托的军民两用光电科技产业生产基地;商丘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已形成以世纪泰美车业为龙头的电动车产业,以冰熊电器为龙头的制冷产业,以千吨碳纤维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以风光能源、布尔动力电池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等5大产业集群;济源集聚区目前已形成铅锌加工、矿用电器、机械制造三大产业集群,集聚了一大批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国重要的铅锌工业基地、电业能源基地、矿用机电基地和河南省重要的煤化工基地;新乡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培育了以新飞电器、华兰生物、高远路业及恒升起重等企业为龙头的电子电器、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及精密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集群;长垣县产业集聚区已形成起重装备制造、防腐蚀材料加工及汽车零配件生产等战略主导产业,中小吨位起重机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
(三)都有重点项目支撑。各市都注重发挥项目建设对产业集聚区的支撑作用,新上的项目规模大、质量好、层次高。如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重点围绕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0个,总投资76亿元。其中,仅中航锂电产业园项目投资就达36亿元。同时,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已谋划进入国家规划盘子的项目97个,进入省规划盘子的项目155个,初步列入央企总部的规划项目33个;许昌经济开发区的西继电梯公司是许继集团和德国西门子公司强强合作建设的高科技电梯生产企业,总资产近10亿元,是国内最先进的电梯设备制造商之一。襄城县产业集聚区的首创焦化公司总投资55亿元,填补了我省超大型焦化装备的空白,年销售收入可达150亿元,利税37亿元。三门峡产业集聚区的恒生科技有限公司柠檬酸金钾项目,年可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以上,技术及产品属自主创新研发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被“神舟”系列航天工程采用;漯河市东城产业集聚区引进的OLED高科技项目,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利税近14亿元,填补了河南省新型平板显示行业空白。
(四)都有招商引资跟进。各市都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主战略来抓,积极围绕主导产业大招商、招大商,促进产业链上的企业跟进配套。洛阳市大力实施新企业、新园区、新基地工程,通过产业链招商,相继引进了河南煤化集团、杭州鼎胜集团、阿特斯公司等一批战略投资者进驻;周口市经济及技术产业集聚区引进了雨润、唐人神、大用等食品行业知名品牌和国内食品百强企业,名企、名牌集聚态势进一步显现;尉氏县产业集聚区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成功引进宁波福甬针织服装工业城项目入驻,形成了从纺织、染整、印花、绣花到制衣的完整产业链条;漯河市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13家入驻;临颍县产业集聚区引进各类闽商企业30多家,形成了特有的“闽商抱团投资临颍”的现象;驻马店装备产业集聚区,先后引进中集华骏铸造和特种车生产、华顺阳光新能源开发等一批大型企业,形成了装备制造产业区、农副产品加工区、高新技术孵化区、现代物流园区四大产业区域。
(五)都有强大合力推动。各市都坚持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重要保障,强化财政金融支持,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加强管理协调力度,形成了推动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强大动力。如洛阳市每年拿出2亿元的资金对集聚区的基础设施、标准化厂房、投融资平台、优势项目进行补助和奖励;许昌市组建了市级投融资平台,资产总额达到27.99亿元,2009年融资18.22亿元,其中仅中原电气谷投资公司融资就达4亿元;新乡市对市直部门建立服务工作评价制度,每季度一评比,并将评比在媒体公布,提升了市直部门主动服务集聚区发展的效率和水平。临颖县要求每个乡镇每年必须围绕主导产业引进一个招商项目,落户相关的产业集聚区,完不成任务的取消一切评先评优资格。
二、正视存在差距
总体看,我市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2009年底,全市15个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投资394亿元,产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15亿元,入驻工业企业858家,建成投产企业315家,完成营业收入279.8亿元,实现利税40.9亿元。今年前6个月,累计完成投资109.9亿元,其中工业投资78.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33.6亿元,就业人员达到22.9万人。应该说,现在我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基础和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产业集聚区的带动作用已初步显现。但是,通过上次全省的观摩点评活动和我们组织的参观学习,的确让我们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同时,也看到了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重视不到位。通过两年来的工作实践,大家对产业集聚区在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深一层、更进一步的认识,抓产业集聚区建设的主动性、自觉性不断增强。但也不可否认,我们有些地方、有些部门、有些领导对产业集聚区建设重视程度还不够,还没有把产业集聚区放在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来重视、来推进、来落实,而是满足于一般性地号召、一般性地落实。特别是对“四集一转”、“三规合一”、“三个到位”、“三个平台”的概念、实质、要求理解得不清、认识得不透、把握得不准,因而导致工作推进不快、成效不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15个产业集聚区年内力争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力争超过100亿元,工业投资力争超过200亿元。但从省产业集聚区联席办公室5月份的通报来看,完成这一目标压力很大。通报显示,前5个月我市完成投资68.3亿元,仅占全省的4.6%。在平均数上,由于我们的集聚区数量多,投资总量小,排名更靠后,总投资平均只有4.6亿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6亿元,与最高的漯河差11.7亿元,全省倒数第4,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平均只有0.9亿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8亿元,与最高的鹤壁差3亿元,全省倒数第3;工业项目投资平均只有3.5亿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2亿元,与最高的漯河差13亿元,全省倒数第4。在各集聚区排名上,投资总额和基础设施投资额排名前30位的我们只有***市产业集聚区,而排名后30位的,我们则分别有7家和8家。
(二)主导产业不突出。我市15个产业集聚区通过规划编制都明确了主导产业。但严格地讲,相当一部分对所选择的主导产业论证不够充分,不能完全体现“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要求,存在盲目性和盲从性,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因而最终难以形成特色产业优势,难以推动产业集聚。4月份,围绕“四一”招商行动方案制订,我们要求各产业集聚区上报主导产业,15个产业集聚区在规划已完成报批的情况下,仍有1/3的集聚区对已明确的主导产业模棱两可,显得没有信心,有的多次要求修改,反反复复才定下来。在观摩中我们看到,长垣县产业集聚区的起重机械及配件业,其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已达60%以上,竞争力超过上海、大连的同类企业。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以新材料产业为主导,通过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形成的硅、钛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这样的产业才是主导产业,才有竞争力,才有支撑力。反观我们各产业集聚区明确的主导产业,不能不认真深思。
(三)集聚发展不迅速。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我市新建的工业项目基本上都已集中到产业集聚区,集聚区作为项目落地的载体作用得到了明显发挥。但要清楚地看到,我们大部分产业集聚区仅仅是解决了项目集中落地、企业集中发展的问题,而没有真正做到围绕主导产业选择项目,围绕延伸产业链条集聚项目,企业间的关联性较弱,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密切的内在联系,没有形成集群链式发展的有机群体。通过这次考察学习,我们应该能够看到,好的产业集聚区都有相同的特点,其中突出的就是产业关联度高,比如遂平县产业集聚区通过推动徐福记、众品、思念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集中布局,形成了从种植、养殖到加工再到冷链物流的完整产业链。
(四)招商成效不显著。大招商活动开展以来,全市上下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坚持“五个三”招商方法,落实“三个三分之一”工作法,开展“四一”招商行动,掀起了招商引资高潮,但从总体上看招商引资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首先在目标上还存在差距。按照《市大招商活动“四一”行动方案》制定的目标,每个产业集聚区要力争引进工业项目10个以上,总投资额不少于10亿元。其中,***工业城工业项目不得少于15个,总投资额不少于30亿元;潢川经济开发区、上天梯产业集聚区工业项目分别不少于15个,总投资额分别不少于25亿元。对照这个目标,到6月底,还有11个产业集聚区累计引进资金没有达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其中商城、金牛山、明港和史河湾四个产业集聚区引进资金没有超过亿元。其次在引进项目质量上还不理想。集聚区产业发展需要大项目、大企业引领,但我们引进的项目、入驻的企业不仅少而且小,投资上亿元的项目寥寥无几,而其他市十几亿、几十亿的项目比比皆是,在科技含量、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和市场占有上普遍比我们高,通过一个项目就可以带动一个产业兴起、支撑起一个地方发展。比如济源玉川产业集聚区新上的中博集团新能源产业园,项目总投资达18亿元,项目达产后可年新增营业收入12亿元、利税1.6亿元;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中航锂电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36亿元,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可超过150亿元,利润超过15亿元。
(五)政策落实不得力。对产业集聚区建设特别是项目建设,省里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我们也搭建了一些平台,但总的来看,很多政策我们没有用好,平台作用也没有发挥好。在投融资上,各县(市、区)虽然都搭建了投融资平台,但注册资金规模较小、融资能力较弱,有的产业集聚区投资主体单一,吸引国内外资本和民营投资的能力不强,没有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制约了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15个产业集聚区的26个投融资平台注册资金平均规模仅4180万元,今年前5个月融资规模平均仅1000万元,有7个产业集聚区融资至今还是零,融资平台的作用显然发挥得不够。在支持异地投资上,省里提出了择地落户、财税共享机制,我们也制定了择地落户政策,但除浉河区一些项目落户市产业集聚区外,其他地方还没有行动。择地落户政策落实不了,必然出现县区、乡镇引来的项目不按关联性的要求而随意入驻产业集聚区的现象。这样下去的结果最终会影响产业集聚区的长远发展。
这些问题不仅表明我们与先进地市的差距很大,更严峻的是严重制约了我市产业集聚区的健康发展。如果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扭转这种落后被动的局面,全市15个产业集聚区有多少能够通过省里考核,我看前景不容乐观。3月份,省政府印发了《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办法》,从今年起对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实行综合考核、竞赛升级、政策挂钩、动态调整的管理模式,并建立了统一的统计考核体系。办法规定了产业集聚区到2012年四项指标的最低门槛,即企业营业收入20亿元、从业人员7500人、税收收入2亿元、所在地城镇人口10万人,如果3年内达不到这个标准的,不再享受相应待遇。大家要对照这个考核办法,仔细衡量我们的现状,认真研究我们的努力方向,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迅速行动起来,真正按照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规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扎实推进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
三、抓住关键环节
(一)要把握科学内涵。“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是省委、省政府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这里的“一个载体”就是产业集聚区,其本质特征不同于传统的开发区和一般的工业园区,它是一个以经济功能为主,集培育经济增长极、促进城镇化、推动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功能区,其基本功能是“四集一转”,即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其中,空间集聚是表现形式,关联性是核心特征,集约化发展以及生产生活服务的社会化是本质要求,提高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是根本目的。所以,我们提出产业集聚区建设要围绕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从提升支撑力、增加承载量、扩大辐射圈、构筑制高点四个方面大力推进。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深刻领会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科学内涵,只有这样,在实践中才能少走弯路。
(二)要大力招商引资。这是决定产业集聚区发展快慢、质量高低的核心和关键问题。我们一定要认真落实“四一”招商行动方案,以加强项目引进、促进集聚发展为目标,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力争通过招商引资的大突破实现主导产业的大发展。一要盯紧主导产业。9月底和年底前,我们要再召开两次现场会,重点是看产业集聚区内引进的主导产业项目,并对“四一”招商行动落实情况进行通报。这里讲的项目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必须是产业集聚区项目;第二,必须与主导产业关联;第三,必须是工业项目。二要突出招商主体。从各地经验看,招商引资工作,党政是主导,集聚区是主体,企业是主力,商会是渠道。在推进“四一”招商行动常态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强化和发挥好这四个主体作用,迅速掀起下半年招商引资高潮。会后,我们将出台具体的奖惩措施,强化各级招商主体责任,特别是对乡镇和部分有经济职能的部门明确招商任务,完不成任务的要实行一票否决,主要领导一年内不得提拔、调动,取消单位和个人一切评先评优资格。三是推行择地落户。省里明确要求,今后一个县原则上只支持一个产业集聚区发展,非主导产业项目不得入驻产业集聚区。我们要严格坚持这一原则。对招商项目,凡是与主导产业没有关联的,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限批规定,不得办理相关手续,不得入驻产业集聚区,不得享受相关优惠政策。要认真贯彻落实我市鼓励招商引资项目择地落户产业集聚区的若干意见,对择地落户项目,坚决按照规定兑现利益分成。特别是乡镇一级,本身没有产业集聚区,仅靠农业这一块,增长和增收都是问题。但有了择地落户政策,只要能引来项目,放到与之关联的集聚区里,既可民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又可以解决财从哪里来、民生怎么办的问题。同时,乡镇与本地的外出创业成功人士联系更为紧密,在招商引资和引导回归创业上也更有优势。这次观摩活动和电视电话会议,我们要求乡镇党委书记参加,就是要明确任务和责任,让各乡镇尽快行动起来,把招商引资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在招商引资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要加快项目建设。这是促进产业集聚、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我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元至2月份为30.2%,至3月份为25.9%,至4月份为22.8%,至5月份为21.7%,至6月份为20.3%,呈逐月回落态势。从我市各产业集聚项目建设的情况看,上半年15个产业集聚区240个在建项目,仅完成投资78.9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4.4%。项目建设进度不快是影响我们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回落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存在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确保谈成的项目尽快落地,落地的项目尽快建成,建成的项目尽快投产。当前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要解决土地供应问题。一方面,在土地指标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要积极用好省里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优先保证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用地,确保不因土地问题而影响项目入驻和建设。另一方面,要对产业集聚区土地利用情况开展规范整治,对土地利用粗放、投资强度过低,“圈而不建”、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一定要按照政策,该收回的收回,该整改的整改,切实把土地容量腾出来,用于重点项目建设。二要解决资金保障问题。最近,国务院就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问题发了一个通知,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建设、管理及经营方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吃透政策,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继续发挥各类融资平台的作用,为项目建设及产业集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要加强银企合作,定期组织银行与企业、与项目对接活动,积极向银行推介优质项目,主动帮助企业完善贷款条件,促使银企实现双赢。要积极探索投融资新模式,研究采用BT、BOT等融资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按照市场机制设立产业集聚区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三要解决环境容量问题。初步测算,我市环境容量还有一定的空间,如二氧化碳排放容量近1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容量近20万吨,氮氧化物、氨氮排放容量分别达20万吨和7000吨。环保部门一定要认真落实环境规划实施,优先为符合环境准入条件的入驻项目配置环境容量指标。
(四)要培育龙头企业。产业集聚区不是项目和企业的简单集中,而是产业的集群和链接,最终集聚成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特色主导产业,成长为战略支撑产业。从实际发展看,一个主导产业特别是战略支撑产业的形成,必须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有一批重点项目支撑,有一些配套企业跟进。一个没有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集聚区,难以形成主导产业。所以,我们抓产业集聚区建设,就要按照规划确定的主导产业,抓好龙头企业的培育和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集聚产业群。在培育龙头企业上,要坚持内部挖潜和外部引进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从产业集聚区内的骨干企业中,选择市场占有率高、发展前景广、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要加大政策扶持,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加大要素资源集中配置,尽快将其打造成行业龙头企业;同时,通过引导鼓励企业采取收购、兼并、合作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升级转型,做大龙头企业规模。另一方面,要通过招商引资,直接引进龙头企业,带动一批配套企业入驻。一个大的龙头引过来,就会有一批配套企业跟过来,还会有一批配套人才和精英团队跟过来,并带来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培养一批本地人才,带动企业乃至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这是许多地方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的一个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当前,沿海地区产业正在加速向内地转移,我们要集中精力认真研究产业转移的规律,弄清楚哪些产业在转移、向哪转移、怎样转移,抓住机遇加快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在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上,要敢于打破常规,要舍得下大力气、下大本钱,要真正作为重中之重。
(五)要完善服务配套。要按照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到位、生产性服务功能尽快到位、生活性服务设施尽快到位“三个到位”的要求,围绕满足项目入驻、企业发展和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完善各项服务配套,增强集聚区的凝聚力和承载力。要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按照“统筹推进、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原则,把起步区和近期发展区作为产业集聚区优先开发区域,率先完成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实现与区外设施的互通对接,力争全年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要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省里明确提出,争取年内实现全省产业集聚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信息化平台的全覆盖。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对于促进产业集聚区健康发展、跨越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立足长远,尽可能及早着手把这项基础工作做好。要按照共享共用原则,抓紧完善生产性服务功能和生活性服务设施,加快区内原材料供应、多层标准厂房、物流配送、商务办公和职工公寓、公共租赁住房等基本生产生活性服务设施建设,抓好检验检测、信息网络、职业培训、环保监测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形成公共服务体系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格局。
四、强化推进措施
(一)要形成整体合力。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把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重中之重工作,摆在战略位置。要坚决按照卢展工书记提出的“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要求,集中一切力量,切实把项目建设作为抓手,把招商引资作为突破口,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增长极,把优化环境作为硬任务,具体抓,抓具体,抓出成效。市产业集聚区联席会议要邀请一些专家参加,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好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科学、分类指导好全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要认真做好综合协调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具体工作,重点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加强政策、体制、机制方面的研究,一个是加强督促检查方面的力度,再一个是加强监测考核体系的建设。市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细化工作方案,加强配合,确保土地、环保、投融资、教育培训、监测和考核评价等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各县区政府也要加强对产业集聚区的分类指导,做好规划实施、政策落实和要素保障等各项工作,真正把产业集聚区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
(二)要创新体制机制。在管理体制方面,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比照省里批复洛阳等新区的机构编制来研究,县一级产业集聚区原则上要具备县级的审批权限,享有信息直接报送、项目直接报批等“直通车”政策。同时,各级党政一把手对产业集聚区建设要亲自抓、负总责,要形成一个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强大合力。在积累机制方面,从今年开始,省政府对集聚区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实行“核定基数、超收全留、一定三年”的办法,作为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的资本金。今后,市县两级也要设立产业集聚区发展专项引导资金,每年产业集聚区内的税收增量和土地出让市、县所得部分全部纳入产业集聚区发展引导资金,支持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建设。同时,扩大市、县工业发展资金规模,统筹用于集聚区内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补助、贷款贴息和奖励。在激励机制方面,今后,省里对投入强度排在后20位的集聚区,将适当扣减下用地指标,奖励给前20位;对当年达到规模和功能的专业园区予以晋升,3年内达不到标准的取消相应待遇。我市也将出台具体的考核奖励办法,将根据考核情况,对全市15个产业集聚区奖优罚劣,并与各县区及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的领导班子评价和干部使用挂钩。
(三)要优化发展环境。要继续深入开展“两转两提”活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提高公务员素质,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认真执行《行政许可法》,全面落实国务院明令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确保取消和调整的每一审批事项落到实处。大力推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和审批限时制,对集聚区内项目的核准、备案、规划、土地和环保等手续的审批,要开辟绿色通道,实行联审联批,优先办理,做到一次申报、一次性办结,确保每个项目能够快审、快批、快建,切实提高审批效率。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加大工作监督和责任追究力度。要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对违反“五禁止”、“十不准”的行为,坚决从严处理,决不姑息迁就。要继续开展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对强装强卸、强买强卖,干扰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秩序的行为要严厉打击。
同志们,发展产业集聚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长远之策,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同心协力,强化措施,克难攻坚,真抓实干,促进全市产业集聚区健康、持续、快速发展。要通过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真正使产业集聚区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为魅力***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长垣县产业集聚区推进工作汇报材料
长垣县产业集聚区推进工作汇报材料今年以来,长垣县产业集聚区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牢固树立晋位升级、跨越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大投入,促进集聚区健康快速发展,现将我县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础设施情况
长垣县产业集聚区已形成由园区纬二路、纬三路、纬四路、阳泽路、纬十路、纬十三路、纬十四路、纬十六路、纬十八路及景贤大道、华豫大道、巨人大道、桂陵大道、宏力大道、博爱路、德邻大道组成的“九横七纵”主干路网。投资400万元的起重园区纬一路、投资600万元的起重园区纬二路西延、投资360万元的起重园区纬二路东延、投资600万元的起重园区纬三路东延、投资650万元的起重园区纬四路西延、投资450万元的卫华大道西延、投资650万元的留晖大道南延等近10条路网建设工程正在实施。投资600万元的德邻大道下穿新河铁路立交桥、投资3000万元的起重机检测中心、投资3亿元的长垣县产业职业教育中心、投资5000万元的一中初中部建设项目、投资5000万元的集聚区公共租赁房等一批其它基础设施正在建设实 1
施;起重园区污水处理厂征地工作已经完成,设计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第二季度,长垣县产业集聚区计划完成起重工业园区纬二路西延、园区纬二路东延、园区纬三路东延、园区纬四路西延4条道路续建项目建设工程,适时启动德邻大道大修工程;同时,加快推进正在实施的其它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各类基础设施投资3亿元。
二、投融资平台融资及整合情况
1、融资情况。长垣县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2012年1月以长垣县河道综合治理改造工程项目,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长垣县支行融资9680万元,在长垣县联社、原阳县联社融资4000万元。截止目前2012年共融资13680万元。
2、平台整合情况。
(1)成立投资集团。长垣县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目前正在与长垣县城投置业有限公司、长垣县城投实业有限公司、长垣县建投同力商砼有限公司三个子公司,联合组建成立长垣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投资集团)。
(2)壮大集团资产。根据县政府安排,投资集团组建成功后,长垣县卫生、教育、水利、交通等各部门,以其控制的国有资产,成立行业内国有投资公司,然后将股权归属于长垣县投资集团;进而壮大投资集团承贷能力,将以集团形式向金融部门融资。整合县政府可以控制的国有资产,划
拨进投资集团(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县政府接待宾馆、饭店等带有经营性的国有资产均可以划拨)。
3、今年的目标计划。以投资集团为平台,参与河南省豫资城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产业集聚区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筹资计划。以三善园“引黄调蓄”水利项目参与河南省豫资城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百亿城乡计划”,计划融资4亿元;以保障性住房、公租房项目参与河南省豫资城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保障性住房融资计划”计划融资1.6亿元。
三、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进展情况
元至5月份,长垣县产业集聚区新开工建设了投资15.6亿元的卫华集团重型机械产业园、投资6.55亿元的奇瑞起重机公司年产10万台高性能减速机、投资6.5亿元的河南中州集团立体停车库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重大工程机械项目。同时,集聚区汽车产业园也签约、实施了亿元以上汽车及零部件项目11个,计划总投资36亿元。其中,河南省瑞歌传动机械有限公司年产10万台汽车变速箱生产线、河南程普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年产300台抛雪机、河南新垣实业有限公司年产2.5万辆电动场地车等3个项目计划今年上半年投产;河南久星汽车零部件技术有限公司年产600万套汽车车轮和20万套汽车后桥、东江电器公司年产20万套(件)汽车线束(插接件)生产、通联科技公司汽车配件、浩翔企
业汽车配件标准化厂房、泰坦(河南)特种车辆制造有限公司年产2万辆特种车组装生产、江苏长盈机械有限公司汽车汽门生产等8个项目正在建设;另外,占地150亩,总投资
1.5亿元,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建设项目即将于6月份开工建设。
四、规划调整情况
为进一步打造独具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培育发展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保障长垣县产业集聚区有充足的后续发展空间,抢抓全省产业集聚区规划调整机遇,按照“三规合一、严密套合”的要求,结合长垣县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长垣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计划新增范围为经九路以西、纬四路以南、博爱路以东、纬十路以北,面积5平方公里,调整后起重工业园区组团总面积为24平方公里,长垣县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达到32平方公里。该调整方案已初步获得省集聚区联席会议通过,具体规划调整方案正在规划制定。
五、2010年省投资集团4亿元贷款使用及偿还情况 长垣县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于2010年使用省投资集团资金3000万元,使用于长垣县产业集聚区道路及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偿还1000万元,2012年偿还1200万元,目前余额800万元。
六、晋位升级情况分析
我们将认真落实省专业示范产业集聚区创建办法,在成功创建国家工信部 “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2011省十强产业集聚区”、“省工业化信息化融合试验区”、“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试点”、“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产业集聚区”、“省最具产业竞争力示范区”、“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集聚区”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全面加快集聚区步伐,实现产业集聚区全方位提升,在保持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中前10强位次的基础上,力争2-3年内在税收收入、所在地常住城镇人口两个方面取得突破,达到《河南省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考核晋位升级实施办法》的要求,晋升为城市新区。
第五篇:2012加快产业集聚区推进意见
濮阳市统计局
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的实 施 意 见
(讨论稿)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区”统计工作的意见》(豫统文„2011‟64号),《河南省“十二五”时期统计基础建设发展规划》(豫统文(2011)183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加强产业集聚区统计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供大家讨论。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三个提高”,结合“四大工程”建设,按照“五项基础”建设工作要求,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统计业务规范化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统计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统计工作水平,推动全市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再上新的台阶。
二、工作目标
2012年,我市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建立健全统计组织;加快统计业务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规范化水平;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实现报表联网报送;加大统计业务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统计队伍整体素质。争取通过一年的努力,形成机构 1
人员到位、制度健全、工作规范、职能完备的统计工作机制。具体目标为:
1、统计机构人员落实到位。产业集聚区要设立能够独立承担统计工作的机构,配备统计人员3-5人,配备计算机、打印机等配套设施,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2012年底,8个产业集聚区机构人员全部到位,落实好办公条件。
2、统计业务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区要按照
《河南省“三区”统计工作规范》文件要求,制订产业集聚区统计规章,建立健全统计工作制度,规范数据采集、处理、审核、上报等工作流程,建立健全统计台帐,分类整理统计资料。产业集聚区根据《河南省“三区”统计业务规范化建设测评标准》,对照测评内容逐项进行打分,定期通过统计数据采集处理业务平台进行网上自评,2012年底8个产业集聚区规范化建设全部达到合格以上标准,其中30%以上达到示范单位标准。
3、统计信息网络建设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区要保持与省市县网络畅通。产业集聚区内的“三上”企业”要积极开展联网直报工作,2012年6月底实现全覆盖,在企业一套表推进中发挥带动作用。实行联网直报的单位都要通过网络直接向省数据中心报送原始数据,各级统计部门不得代替调查单位上报数据。
4、统计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三区”应配备与统计
工作任务相适应的统计人员,确定统计负责人,保持统计人
员的相对稳定。年内,要对“三区”统计人员队伍培训,逐步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
5、统计部门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根据“三区”统计
制度,市统计局工业、投资、贸易、能源、普查中心、服务业及核算等专业科室要负责做好“三区”“三上”法人单位名录库管理、主要经济指标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源消费等统计工作;县区统计局负责传达部署上级统计部门有关开展产业集聚区统计工作的任务、要求和制度,对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统计工作进行指导,开展业务培训;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具体承担产业集聚区基层报表的收集、整理、审核与上报工作,对本区的数据质量负责。形成各负其责又密切协同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统计工作顺利进行。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抓好任务落实。根据全市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领导小组的分工,继续实行市局领导包县区的工作制度,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2、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2012年继续加强对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市统计局联合相关部门成立督导组,每季度对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产业集聚区的各项建设情况进行排序,并对排序情况进行全市通报。
3、强化考核评比,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统计水平。今年年底,全市要对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开展情况进行评
比表彰。同时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将继续作为各县区规范化考核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各县区年底综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凡是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没有完成目标的,不得评为统计工作先进单位。
4、建立产业集聚区抽查巡查制度,努力提高数据质量。2012年对产业集聚区数据波动幅度较大,增长速度过高等异常现象,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数据质量抽查,市统计局组织核算、工业、投资、贸易、能源、普查中心、服务业等有关专业对集聚区中每个企业的主要统计数据和全部单位数进行抽查核对,并形成一种经常性的抽查制度,确保数据质量的提高。
5、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促发展。年内,在产业集聚区
统计基础建设方面树立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召开经验交流会,交流先进经验。通过典型的示范作用促进统计基础建设,加快统计发展。
6、强化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年内,市局要
举办1期培训班,对产业集聚区统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逐步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