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博物馆和地方集体行动(模版)

时间:2019-05-15 05:0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博物馆和地方集体行动(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博物馆和地方集体行动(模版)》。

第一篇:生态博物馆和地方集体行动(模版)

生态博物馆和地方集体行动——以贵州省D村为例

戴瑶刘金龙中国人民大学(0:29:27)

一、引言

1.定义生态博物馆(全球性概念,也是活态动态的概率,超出了建筑物的物理边界)是一个致力于社区发展的博物馆化机构。它融合了对社区所拥有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存、展现和诠释功能,并反映某特定区域内一种活态的和运转之中的环境,同时从事与之相关的研究。2.文献回顾

我国社区森林保护的现状和挑战:

我国林业“三定”改革和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森林分到各家各户(现状)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林地破碎化和森林生产和生态系统破碎化的问题十分显著

乡村的集体行动逐步瓦解,特别是社会森林管理的集体行动,社区森林的保护和管理面临着挑战 生态博物馆在地方社区的现状和挑战:

实践和理念不一致(参与和功能)(理念上比较理想化,但在实际行动中面临着许多挑战)

社区传统受到冲击(多方干预)

项目经费难以持续(主要表现在后期,前期政府支持)3.研究问题 在生态博物馆的干预下,包括其带来的政治性权利(政府支持)、话语(博物馆专家)、具体的干预,资源和网络在社区如何经过有具体传统知识的社区行动者解读,与相关利益者互动和博弈,以及因其能动性而形成的行动策略,最终达成的新的自然资源管理的社区规则呢?

生态博物馆和基层社区关系(文献)生态博物馆和基层社区森林保护的机制(比如与社区共享利益,社区参与等)

社区森林管理的机制(保护和发展权衡的机制,用本地知识,干中学,具体适应性,都在集体行动的过程中)

森林管理的集体行动理论(奥斯特罗姆的IAD框架),提供理解基层集体行动的思考维度。但本文希望阐释生态博物馆到当地后产生的动态效应,引入界面作为分析单位。

行动导向理论(界面分析)将奥斯特罗姆的八项原则融进界面分析框架中,作为分析的重点变量。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地点—贵州省D村从民族(侗族)、语言(侗话和普通话)、人口(667人)三个方面来研究贵州省D村

理论知识

1.传统森林文化宗教信仰(禁忌、民间传说等)传统习俗和仪式(传统节日、祭祀)

2.传统森林管理村规民约(寨老组织、规则和惩罚)森林权属(分配、边界)3.生态知识植物动物生态过程和功能流域管理(灌溉系统)技术应用

1.传统的森林的利用农林技术(稻鸭鱼)手工技术(造纸、纺布和染布、竹编)传统食物准备,中草药采集

传统建筑技术(鼓楼、凉亭、风雨桥、居民)

2.其他

(二)数据收集方法

1.准备活动通过文献回顾,参与式观察,二手数据搜集,非正式访谈等

2.关键人物访谈访问村领导,青年协会会长,博物馆馆长,政府官员,博物馆工作人员,普通村民等来了解博物馆的发展,社区、博物馆和政府的关系,冲突和谈判,参与,生态旅游和当地生计等。

3.焦点小组访谈访谈青年协会主要成员,普通村民等

三、侗族村庄的生态博物馆

(一)生态博物馆在D社区的建立

1.贵州生态博物馆群建设的历史

社区博物馆和露天博物馆——朗德苗寨露天博物馆(1986)中挪合作(1995),生态博物馆群(1998)

第一家民办生态博物馆:地扪侗族生态博物馆(2005)国家文物局设立的五个示范点(2011)2.一个延伸案例——博物馆馆长的故事

(二)D生态博物馆对社区的影响路径

政府财政支持(2003)——开馆、文化记录、文化传承(2005)——仅对香港高校开放(2008)——红米作坊、公共卫生项目(2009)——自主运营(专家工作站)、戏台修建、古建公司成立(2010)——发展林农产品等(2012)——百年禾仓修复项目(2015)——第二次征地(2016)1.社区学校2.信息交流中心 3.社区公共服务

4.生态旅游5.政府项目设计和规划 6.专家工作站和研究基地

(三)D生态博物馆和社区的互动 1.利益博弈第一次征地(生态旅游)村庄的火灾(传统信仰)生态旅游(利益分享)传统文化遗产

第二次征地(生态旅游)

2.社区参与未来规划:村史馆、农耕文化展览馆 创意乡村(会建在镇上)小红米作坊:香港城市大学 规划与设计:同济大学

四、结论和讨论

社区逐渐丧失了其作为文化主流的地位,生态博物馆通过文化传承,记录公共服务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在秩序中有自己的很多功能,扮演者很多角色,但其实他对当地居民的利益资源和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文化记录上通过政府拿到了所有家户和个人的资料,利用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运用这些资料提供有偿使用,从中获利,被称为“生物海盗”行为,二是利用公共服务职能,得到政府接待和支持后,计划在未来两三年内会退出,相当于给了个糖衣炮弹。这个过程中寨老应该参与到文化的保护中,但实际上他们的地位没有得到肯定。

1.生态博物馆没有扎根社区(从中挪合作时代到民间支持—政府咨询合作)

2.当地社区逐渐学会和外部进行互动表现为组织变长(年长者到青年人)行动策略改变(被动到主动)

3.其他反思

传统文化:被不连续的现代知识更新 开放的心态:放弃或适应或恢复主义

成员权:文化景观作为公共池塘资源,在利益分享时,由于生态博物馆在名义上或社区的集体认知中,均没有社区成员权,这是产生冲突的重要因素

集体行动:在形成社区集体行动时,主导的组织发生了变化,但村民传统的共同价值观对策略有显著影响

第二篇:关于贵州和内蒙古生态博物馆的考察报告

关于贵州和内蒙古生态博物馆的考察报告

意大利社会和经济研究所教授毛里齐奥.马吉(MaurizioMaggi)

对中国生态博物馆总的印象

可以看出,中国博物馆学会按照战略意图行事,考虑了(世界)几代生态博物馆,回顾和评价了生态博物馆发展经历,按照博物馆的成长趋势,扩大了国际合作。这是中国方面的一个明显特点。

从大的方面看,中国表现出了根据几个生态博物馆的经验,具有扩展建立国家生态博物馆联系网络的潜力。这一现象和世界其他国家已经建立生态博物馆联系网络的过程相似(例如法国、日本、意大利、波兰、瑞典、巴西和墨西哥)。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是给予每一个生态博物馆和当地领导层以权利,允许他们在形成生态博物馆的相互联络中发挥作为参与者的作用。对于这一点,紧迫的是伴随着生态博物馆联系网络的建设(这通常是学者和政府权力机构的任务),紧紧依靠各地生态博物馆的合作。建立一个生态博物馆联系网络,没有强有力和胜任的地方生态博物馆领导,将会影响生态博物馆的有效发展。

现有的中国生态博物馆中的信息中心是好的,既“临近”又“遥远”。“临近”是指生态博物馆有一个展示中心,介绍有关项目、地区和当地居民的信息。“遥远”,是指七个生态博物馆指南(中英文)介绍了地区和居民情况,但不幸的是,对于外国人来说,要想了解当地政府(关于交通、住房、教育、农业和手工艺)和当地居民的联系很难。可能的情况是,将整个中国生态博物馆发展项目的信息资料上网,这将使中外学者和七个生态博物馆获益,这将可能成为相互了解和相互交流的平台。

去参观中国生态博物馆仍然有一些问题。比如旅游路线问题可能还没有给予优先地位(缺少旅游设施,当地居民的收益潜力很低)。但是,尽管这几个生态博物馆位置遥远,每一个生态博物馆可以作为附近区域本民族的参照点。这些生态博物馆的潜能已经超越了保护自身的遗产,而是为周边类似村寨保护遗产树立了榜样。除了生态博物馆自身,成百万少数民族通过参观这些生态博物馆,会认识到自己遗产的重要性。

梭戛生态博物馆

强势:生态博物馆的建立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例如有了供水设施),取得了居民的信任;大量居民参与保持当地遗产,依然保持此区域的生活特点;具有区域和当地居民的雄厚的独特性。

弱点:大多数古老的记忆和传统得到了保存,最难的问题是保存过去和连接现在(更进一步说,是“原真性”和“展示”);自治的生态博物馆领导在当地政治因素面前软弱无力(这是由于以前形成的后果)。

问题:谁从老房子中搬到了新房子中,是否现在居住于村寨的居民会在将来迁出?苗族居民是否需要金钱经济?比如,他们是否能够发展商业活动(例如纺织和刺绣)?苗族居民是否从生态博物馆中有收益?生态博物馆是否依赖居民自己可以发展?生态博物馆是否影响了他们的发展(举例来说,获得更好的居住条件)?对于整个苗族来说,此生态博物馆是否能作为参照点,其他苗族人是否参观此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怎样和地区发展计划相联系(例如,对景观和环境较小影响的条件下,是否可以作为非苗族人修复历史房屋的榜样)?

镇山生态博物馆

强势:从经济条件看,生态博物馆有收益(具有旅游饭馆和商店);已经意识到房屋的修复要保持地区建筑风格;一些青年人(可能是专家)参与了生态博物馆项目。

弱点:可能生态博物馆获益分配不均匀(有些青年人不理睬现存生态博物馆)。

问题:关于现在营业的商店和饭馆,是否由当地居民经营?还是这些活动依赖于地方商人?

敖伦苏木生态博物馆

强势:15户村民参与了生态博物馆管理,具有潜力参与和连续;地方民族博物馆(明年将在百灵庙城建成开馆)的工作人员将指导新的生态博物馆的工作;参观途径是特殊的(小批参观者乘坐大篷车),对文化景观影响较小;内蒙古民族风情看上去很丰富,具有独特性。

弱点:当多数人住入了新房子,老的生活习俗将很难保存(例如帐篷中的生活)。

中国生态博物馆发展的潜力

组织村民管理并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供水是中国博物馆学会和政府给予的礼物,是否日后他们将有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加强每一个生态博物馆和本民族的联系,为本民族群众树立一个榜样;生态博物馆活动要紧密联系当地发展计划;建立中国生态博物馆间的内部联系网络,相互交流学习(在论坛期间,已经有了一定的相互联系);将生态博物馆地方产品推向市场,通过记忆工程和现在的活动,允许居民创新,筹集资金;建立网站(由村民和中国博物馆学会共同管理),进行现有生态博物馆的流动展览,作为相互联系的工具。(张晋平译)

第三篇:浅议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的机构设置

浅议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的机构设置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发出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是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创新为重点。在发展、改革、创新的新形势下,对博物馆这一类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将日渐摆上议事日程。

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常设机构。博物馆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她的纯公益的性质。对纯公益性博物馆的改革应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在激活机制上下功夫。这必然引申出对现有机构设置和人才配备的重新定位和思考。

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在各级各类博物馆中数量多,占比重,其机构的设定有别于大馆,主要在于内部分工不可能太细化。从实际情况看,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内设机构可分为业务部门、行政管理部门、后勤保障部门。博物馆的机构设定必须坚持有利于收藏、保护、研究、教育四大基本职能的实现为原则。要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将部分工作作社会化转向和调整。

一、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的基本职能

一般来说,地方综合性的博物馆承担着一个地方人文遗存和自然遗存的保护、研究、宣传的职责。其基本职能是:收藏、保护、研究文物和标本(有些馆设有自然部),举办展览,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弘扬民族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具体地讲:

1、开展文物征集,考古挖掘工作,开展自然标本的征集、采集、1

制作工作,保护地方人文和自然遗存,丰富馆藏,为社会提供人文自然遗存的鉴定服务。

2、对征集、采集的文物、标本进行鉴定、定名、登记、入藏、并进行科学管理和保护。

3、举办基本陈列、展体展览、传播科学文化信息,提供美学服务和科普、环保教育。同时做好参观、讲解、接待工作。

4、开展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活动,举办巡展、开设讲座,彰显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5、挖掘藏品信息,开展学术研究,进行学术交流。

6、确保馆藏文物、标本的安全。

二、机构设置及职责

根据基本职能,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内设机构一般分为业务部门、行政管理部门、后勤保障部门三大类。

业务部门可设保管部、社会教育部、考古部、自然部,根据实际需要,可将文物征集从藏品部中分离出来单设或与考古部合并,技术保护、文物修复也可并入。信息化程度高的馆可设置信息中心。

行政管理部门可设办公室、保卫部,对文博产业经营状况好、业务量大的馆,可设置经营部。

若一个馆的人员较多,馆舍、设备等固定资产金额较大,可以单设后勤保障部。

各部门职责的设定,应遵循合理、明晰的原则,避免交叉和混乱。

1、保管部的工作职责,应围绕藏品来做,负责人文藏品的接收、入藏、研究和科学保护,保证藏品保护、管理的安全、有序。

2、社教部工作分为两大部分:策划展览和宣传教育。策划展览就是拟定展览计划、编写陈列展览的提纲和形式设计任务书并负责布陈方案的实施等。宣传教育包括开展社会教育,负责馆内的讲解接待、展厅的管理和氛围的营造等等。

3、自然部的工作较为综合,负责自然藏品及相关资料的采集、征集和制作、收藏、保管和研究,参与策划自然类的展览设计和讲解宣传,负责科普教育工作。

4、办公室的工作一是“办会”:负责各种会议、活动的准备、记录工作和会议决定的上传下达;二是“办文”:负责文书、文秘、文印、档案工作;三是“办事”:负责人事、财务、党群、民调、计生等工作。

5、保卫部的工作重点是防火和防盗,其工作职责可就三方面来设定。一是“物防”:负责完善防火、防盗设施,确保其能够正常工作。二是“技防”,负责安防、消防报警、监控系统的管理,定期检查、维护。三是“人防”:宣传、贯彻有关安全法律、法规、制度;负责义务消防队和全馆人员安全知识培训;负责安全保卫值班人员工作的正常有序等等。

6、后勤保障部工作职责主要是负责日常安全用电、用水工作;负责各类设备的管理,确保正常运转;负责固定资产的管理;负责施工项目的预算,施工质量的监督、检查;制订办公用品和消耗品的采购计划并及时采购、妥善保管;负责车辆管理。

三、应适时调整和整合的几个问题:

与其他组织的机构设置一样,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的机构设置亦应遵循系统性、动态性的原则。

系统性即将各个不同的部门看作一个整合系统,从整体的观点出发,统观全局,宏观上把握机构设置的合理、优化。

动态性:即在机构设置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当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适时调整也是必须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博物馆机构设置、职能设定中有这么几方面的问题应引起注意,适时调整和整合:

1、社会化问题。社会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利用博物馆特有的职能、优势或设施为社会公众服务,如为社会提供文物鉴定服务,进行文物鉴定的培训。二是将博物馆原有的非业务部分工作交由社会专门机构去管理。这里握侧重谈第二个方面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博物馆工作主要有业务工作和行政管理两方面。实际工作中却是事无巨细,必须面面俱到。作为公益型事业单位的博物馆,在公共财政支出“集约”原则的情况下,有这么几方面的工作必须从原有部门职责中分离出来进行社会化的转向。概括起来讲有“四保”:即保安、保洁、馆舍及其配套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和后勤保障(如职工食堂等)。以上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定专门的机构来进行管理。实践证明,这样可以花最少的钱,费最少的力,办最好的事。

另外,对藏品保护、学术课题等大的研究项目,也可以依托大博物馆或大专院校的专门研究机构进行,或是开展项目合作,这可作为

“半社会化”的尝试。

2、专业化问题。就博物馆的规模而言,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多属中小型博物馆。其机构的设置、部门职责的设定、人员的配置有别于大馆,(省级以上的大馆,机构的设置更细化、更专业化。例如,有些馆就藏品的保护、研究或以时间段设置古代、近代、现代史部门,或以藏品的类别设置青铜、瓷器、书画等部门),又不同于小型的专业性博物馆(不少小型馆其工作人员既是讲解员,又是保管员,也是研究人员,可谓“三位一体”)。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专业化问题,有两点应把握好:一是管理人才要适度增加。市场经济条件下,博物馆的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任何博物馆都必须通过加强自身的管理,高效率地整合资源,用现代的管理理念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二是要配备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中小型博物馆专业的分工不可能非常细化,可采用一专多能,一人多用的办法来进行机构的设置和人才的配置。

3、信息化问题。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手工作坊”式的,消耗大,效率低。安全防范措施“门锁加狼狗”的模式不能适应安全保障的需求。现在,不少馆在这些方面进行信息化改造和建设。如果一个馆的信息化程度高,设置专门的部门,引进专门的人才也是必须的。

总之,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其机构的设置、职责的设定有一定的程式,但没有固定的模式,既要做到相对稳定,又要根据自身发展和形势发展所需适时调整,以便更加有利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第四篇:上甘棠生态博物馆建设方案

上甘棠生态博物馆建设方案

一、项目背景

2011年8月23日——24日,国家文物局在福建省福

州市召开了“全国生态(社区)博物馆研讨会”,大会下发了国家文物局《关于促进生态(社区)博物馆发展的通知》,并由国家文物局命名了首批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这次大会对于促进生态(社区)博物馆的发展,对于调动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推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发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延续中华文脉,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上甘棠生态博物馆建设项目,是省文物局探索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机制的新举措。2009年省文物局与江永县政府签订“局县共建”协议,规划建设上甘棠生态博物馆,现已初具格局,2010年6月,创建的博物馆顺利开馆。按照国家文物局创建生态(社区)博物馆的要求,创建的生态博物馆将承担政府实施民族传统文化和其他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传承与发展任务,因此目前差距较远,必须重新规划、创建,争取国家文物局命名和支持,此外,创建上甘棠生态博物馆这一文化品牌对于提高知名度、推进文化旅游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意义重大。

二、项目初步选址、范围

从生态博物馆的特殊要求考虑,上甘棠生态博物馆强调 1

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整体,遵循系统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即上甘棠生态博物馆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活态的博物馆。因此建设应采取“1+N”的构成方式,生态博物馆展示中心建在前芳寺,现有的上甘棠博物馆及忠厚祠、九母庙将分别作为主题馆,在上甘棠景区内选龟山、郎官山、昂山、将军山、古村内等多个点建立生态保护展示点,以馆(展示中心)带点,点馆结合,形成一个辐射面宽,影响广泛,效果良好的生态保护、传承、展示群体。

三、上甘棠生态博物馆的规模及框架

1、上甘棠博物馆(大礼堂改建)

规模:用地面积450平方米,其中主要展览为民俗展览,包括千百年来甘棠人“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民俗类文物展、以及商铺、酒肆、铁匠铺等场景复原。

2、古民居、商铺、忠厚祠及摩崖石刻馆区

规模:开发古村落四纵二横主干道,恢复青石板路,展示村规民约和上甘棠村及周边瑶汉杂居下的风俗习惯,还原上甘棠千百年来形成的宗法制度和“睦祖敬宗”的传统,集中展示传统的节庆活动。

3、九母庙、前芳寺、文昌阁馆区

这里将作为一个主要的展示区,在已修复的九母庙、前芳寺中恢复其宗教功能,开发游客烧香许愿,和尚、道士祝愿的场所,满足游客求运、求子、求官、求名的心理愿望。设置一个展厅将以收集到的柱础及石构件及图片为主要展示素材,集中展示上甘棠九母庙、云归观等10余座古庙宇

和道观;文昌阁中竖立孔孟之像,将上甘棠的百官像分层陈列于文昌阁墙壁,集中展示上甘棠重视文教的传统,展示其历史文化精髓,允许游客登阁临风,观景甘棠。

4、龟山、郎官山等馆区

从山底修石阶至鬼山顶,清除山顶杂草,在龟山之腰平地处石壁上刻有“龟山”二字,另立游览牌说明观赏、拍摄“龟山夕照”之景的最佳位置和时间。山顶建一个龟山八卦亭,八角攒尖顶,柱础、立柱、横梁均体现太极八卦图形,亭内顶端壁画为甘棠八景图。

5、昂山、将军山、月陂亭展区

昂山展区将改造上山道路,铺就青石材质路面,在山顶建一青瓦小木亭,亭中竖立石刻,上书《昂山毓秀诗》,恢复半山腰榨油的石磨及舂米的石臼与石槽,恢复植被,重现“混沌分来秀气中,半天削出翠芙蓉”的经相关;将军山、月陂亭展区将依据其地形和谢沐河,恢复月陂亭小木亭,供游人欣赏石刻与休憩,再现文人墨客吟诗作赋与“清涧渔翁坐钓亭”之景。

6、其他

修补石围墙上松动的石块,开放汲水码头,再现居民三五成群一起洗涤、戏水场景;加固步瀛桥,修复垮塌部分,与附近的古阁、古庙相映成景;恢复古戏台,增加古戏台风俗表演,丰富上甘棠的旅游功能。

四、生态保护展示与游览线路

线路一:S325线入口沿左——郎官山——广德庙——五

指洞——骊山——汉江源泄洪道(需架桥)——侯家山——雷打石——石灰园寨——小鬼寨——谢水——寿隆桥(石磨作坊恢复)——昂山(休闲娱乐场所)——古村(古民居展示中心)——谢沐河风光带——上甘棠博物馆——忠厚祠——月陂亭摩崖石刻——将军山风景区——古驿道(潇贺古驿道)——优质水稻园——寿萱亭——古驿道——兰溪。

线路二:古驿道——步瀛桥——古戏台——九母庙——文昌阁——前芳寺——优质水稻园——龟山(休闲娱乐场所)——朝山——新村——蔽芾甘棠门楼——出村

五、建设经费概算

1、前期启动经费,即编制生态博物馆设计方案及九母庙、前芳寺、文昌阁等重点展区的规划,大概需15万元。

2、生态博物馆展示中心经费:

(1)展示用地,县人民政府解决。

(2)围墙、停车场建设约18万元。

(3)内部装修、安消防设施配置约800万元。

(4)布展、多媒体设备配置200万元。

(5)陈列品征集、图片拍摄、文字资料收集约120万元。

合计:1138万元。

3、生态保护村建设,主要用于环境治理、民居维修、文化示范户建立。共需经费约40万元。

因此生态博物馆展示中心和生态保护村或点建设共需资金1178万元。

五、资金来源

1、国家文物局。

2、省文物局。

3、国家发改委、省发改委。

4、省国土、水务、林业、规划、旅游等项目资金。

5、县财政。

六、组织机构

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领导的上甘棠生态博物馆创建领导小组,由县文化局牵头,集合发改委、财政、国土、水务、交通、旅游、林业、规划建设等部门,领导小组成员由“两办”下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文化局。

江永县文化局

2011年9月8日

第五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探究(2011-11-27 21:16:54)转载▼标签:杂谈分类:有效教学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分别为二级课程和三级课程,其内容有学科交叉现象。山东省地方课程共三科,分别为《传统文化》《环境教育》《安全教育》,校本课程也称学校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但是,汇总来说,都是一段材料学习。如何设计教学法,让学生学会,会学,就需要教师“深挖教材,精心设计,有效施教,拓展延伸”,进而完成两级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开手脚,开放思想,敢于创新。

一、全面了解地方和校本课程标准(目标、实施、评价)。

1.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是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以学习探索领域为课程分类形式,以课程模块为课程呈现形式。

2.“改革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要把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要妥善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系,重在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重在发展学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重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3.“努力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资源”。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基于学生成长的需要所生成的课程,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加强与工厂、农村、企业以及社会实践基地、革命历史纪念地等单位的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专题报告、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实施更加生动,更有活力。

4.学校对学生研修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情况的评价,要更多地采用作业或成果(作品)评价、过程评价等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个体差异和自我反思。防止过于注重纸笔测验、过于偏重对知识与技能掌握的评价的倾向,一般不用考试的方法。

二、怎样进行小学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课堂教学评价:

从学生学习角度来看: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主要评价学生掌握“双基”的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形成过程是否高效、省时、独立构建知识体的能力。掌握知识应包括四个方面,是什么、怎么学、怎么用。不等同于记住或模仿做题。

2.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身边疑难的能力。主要评价学生从生活中了解知识,收集整理信息中发现、用眼光观察、解答生活中实际问题。包括:课前收集生活信息,课内交流、整理和操作分析信息,用所获知识再认识和想象创新实践信息。真正体现出:地方课程来源于生活,地方课程服务于生活。学生对地方课程课的热情程度关键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上尽可能减少教师的规定行为,只要学生是围绕学习的言行,教师都必须给予鼓励;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个性,加以引导和发展,避免学习过程公式化;融入生活情境并儿童化,克服单调枯燥。

3.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腊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继续学习的动机等方面将变得十分接近。造成学生个别差异的三个变量是:学生已有经验和能力的程度,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教师的教学适应于学生的程度。”它表现为:任何一个学生在所处的情况下发挥最大的潜力,用自己的方法,得到最少的帮助,达到同等的学习目标。

4.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展示空间。主要测评学生在学习活动里自学能力结构和合理迁移创造性思维水平。包括:独立阅读数学教材和用已有知识、方法解决新问题,自我组织学习活动和反馈发散与聚合思维统一体,直觉与分析的有机结合,创造性想象的参与。

5.学生对地方课程课的热情程度。主要反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它表现为:(1)最佳注意状态:注意集中,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注意稳定。(2)最佳认知状态:感知清晰、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牢固、大脑处于最佳兴奋状态。(3)最佳情感状态:态度认真、学习热情、兴趣浓厚、充满活力、生动活泼。(4)最佳意志状态:动机强烈、求知好问、主动积极、克服困难、能自制、有毅力。

从教师设计角度来看:

“教学的最优化就是教师设计的一切活动都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的收获。”教学设计应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例出发,用自己学生最感兴趣的形式,提供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材料,保证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时间。把学什么?怎么学?还给学生,教师可以提供学习材料而不是讲解,是组织原始信息而不是处理加工;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用不同的速度、自己的方法、学好相同的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互助学习、敢于发表新想法和新做法。真正形成开放性课堂,设计开放性问题,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培养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才有可能。小学的地方课程应视为应用课而不是理论课的学习,教学时应把抽象的书本内容形象化,枯燥的练习游戏化;让学生用科学的思想方法解决身边疑难问题,感受到学地方课程是生活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体现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正确理解湖屯镇1246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可简称“六步循环教学法”

“1246双主体、互动式”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即

围绕一个中心:实现绿色高质量;

立足两个基点:教师、学生“双主体、互动式”;

实施四条策略:学练结合、师生互动、分层递进、当堂达标; 采取六个步骤:“(引)明确目标—(导)问题导入—(学)启发探究—(教)归纳提升—(练)跟踪训练—(评)快速反馈”。

实现“湖屯镇小学有效课堂教学”六大特征:一是“有目标”;二是“高成绩”;三是“师生对话”;四是“小组落实”;五是“快节奏、大容量”;六是“学练结合”。

四、关于校本课程的教学法:(以《走进陶山》和《范蠡文化》为例)

(一)学会设计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

1、知道、记住或了解陶山的、或范蠡的相关知识。

2、学会探究陶山或范蠡相关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开发建设,实现人人当小设计家。

3、学会当小导游,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进而激发开发建设家乡之情。了解范蠡文化,增强自豪感,进而掌握范蠡文化。

(二)正确理解校本课程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区别:

1、在校本课程课堂上,知识性目标是第一位的,要在知识性目标完成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能力培养是第一位的。

2、在校本课堂上要把综合实践活动形式用在课堂上,用多种实践活动形式来实现知识的落实,但不能上成综合实践活动课。

3、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要把校本的内容“实践化”“拓展化”“活动化”,即如何开展研究、怎样行动、呈现怎样的成果等,首要目标是过程与方法层面的。

(三)《走进陶山》校本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设计方法:

根据“引—导—学—教—练—评六步循环”教学步骤,《范蠡文化》课堂教学流程可以这样设计:

1、课前预习。让学生带着经验走进课堂,教师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学习。如谁去过陶山?谁知道有关陶山的传说故事?你调查了解了陶山的洞、树、草、等?你上网查查有关的内容?针对每一课内容布置相应的预习内容。

2、激趣引入。课堂一开始,或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材料,或让学生讲故事、讲传说,或教师讲故事等方式,将学生引入一美丽的旅游境界。

3、提出目标。提出具体的本课的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并提出具体的学习方式,生生合作,小组完成,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4、自主学习。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课程中呈现的一段段材料,都很精美、简洁,图文并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全能学会。要求小组内真正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

5、系统整理。采取问题抢答、击鼓传花、问题接龙、小组质疑、等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知识性目标,知道、或记住材料。

6、当堂训练。我们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之一,要让学生人人都能当小导游,人人当小设计家,那么教师就要对于如何当好小导游提出具体的要求,如礼仪、如讲解、如形体等;对于如何合理科学设计给予一定的指导。

7、拓展升华。对于每一课、每一段材料,我们都可以用说、读、写文章、写诗、画、唱、演、做手抄报、做知识卡片、做特色旅游产品等动手实践活动。

8、总结评价。对于学生的表现,要开展多种性的评比,如优秀小组、如优秀小导游、优秀小设计家、优秀小辩手等等,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

(四)《范蠡文化》校本课程有效课堂教数学设计方法:

根据“引—导—学—教—练—评六步循环”教学步骤,《范蠡文化》课堂教学流程可以这样设计:

1、课前预习。让学生带着经验走进课堂,教师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学习。如学习《范蠡文化》时,教师安排预习内容:谁知道范蠡的故事?谁听过范蠡的传说?有什么样的相关的成语?你上网查查有关的内容?针对每一课内容布置相应的预习内容。

2、激趣引入。课堂一开始,或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范蠡材料,或让学生讲故事、讲传说,或教师讲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3、提出目标。提出具体的本课的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并提出具体的学习方式,生生合作,小组完成,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4、自主学习。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课程中呈现的一段段材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全能学会。要求小组内真正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

5、系统整理。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范蠡文化,采取知识问答、教师讲解、生生合作,共同系统整理相关知识内容。

6、当堂训练。采取问题抢答、击鼓传花、问题接龙、小组质疑、等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知识性目标,知道、或记住材料。

7、拓展升华。对于每一课、每一段材料,我们都可以用说、读、讲、画、唱、演、做手抄报、做知识卡片、做编剧等动手实践活动。

8、总结评价。对于学生的表现,要开展多种性的评比,如优秀小组、如优秀编剧、优秀小演员、优秀故事家等等,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

五、《地方课程》教法学法设计:

1、教师要多做引导、指导,要学会做导演。这就要求教师要多学习、多研究、多积累,才能做到引导时循序渐进、不蔓不枝,指导时游刃有余,指导到位。

2、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不能上成语文课、地理课、历史课,但要把多种学习方法用在课堂上,敢于放手,解放教师和学生,解放头脑感想,解放嘴巴敢说,解放手脚敢做,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用多种方式诠释、演绎、展示、交流。在活动中得到知识、增强能力、升华情感。

3、采取“六步循环”:“(引)明确目标—(导)问题导入—(学)启发探究—(教)归纳提升—(练)跟踪训练—(评)快速反馈”。

4、体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六大特征”:一是“有目标”;二是“学练结合”;三是“师生对话”;四是“小组落实”;五是“快节奏、大容量”;六是“高成绩”。

(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

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首先要定好位,再谈怎么教学。每一册教材的扉页都印着同样的一封信,具有指导作用。让我们先看看编这套教材的专家怎么说:

同学们,你是不是很多次设想过:长大了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呢?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当然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真正的中国人,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不是想想就能做到的,需要很好地学习。千学万学,学做中国人应当是人生的第一课,《传统文化》这门课程就能给予你必要的帮助。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当你知道了这一切,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感叹:做一个中国人,真好!

从以上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套《传统文化》教材强调的育人功能,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堂堂正正的、真正的中国人”。紧接着在下文中,编者提出了本套教材的学法,让我们明确了:《传统文化》的教学,适合运用语文教学手段诵读法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应该怎样学习才好呢?学习这门课程,最好的方法就是读、诵、记、背;读熟了,背过了,再慢慢品味、感悟,品出滋味来、悟出道理来,就变成自己的东西了。童年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记住、背诵下来的东西,能终生不忘——这叫“童子功”。除此之外,你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其中特别有兴趣的课题,搞一点“研究”。这样不断地学下去,你自然就有一颗“中国心”了,从气派到做派,就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了。

《传统文化》的编者指出了以“读背法”浸润学生的人格,逐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由“知”到“行”,从而最终成为“真正的中国人”。那么,编者的建议是否真的适合《传统文化》这门课的教学呢?

“记诵浸润式”教学法。课上采用海量阅读教学,糅合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和运用对学生进行层层浸润。主要做法多读、多背、多用,与《传统文化》教材的编者提出的“读、诵、记、背”的学法如出一辙,符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课题会出现不同的教案设计,《传统文化》课要达成最终的教学目的,显示其“传统”“经典”的力量,把握以下授课原则很重要:

1.读诵为主,扎实提效。

《传统文化》这套教材每本书每个单元的目标达成都依托于经典文化典籍中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学典籍就要以诵读为主。教学《传统文化》更要以读背为主,理解为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反刍品味。

以下做法实用有效:

多读:开课复习环节减少繁文缛节,可以领诵一句,学生顺着往下背,作为组织教学;新授环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借助拼音自己读、自己悟;练习时调动学生主动性,学生领读,领一遍跟三遍。正音为主,理解为次。

多背:运用减字辅背、顶针背诵、镂空背诵、看译文背诵、触类旁通背诵。扎扎实实提高诵读效果,避免“学过有印象,一背全忘光”的现象。

2.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反复运用所学语言,学以致用,学有所用。见识均来自于生活,将知识运用于生活时,会让知识充满生机,学生变得兴奋、灵动。例如:学了“待人要丰,自奉要约;责己要厚,责人要薄”,那么可以看看谁做到了,有点像思品学科的“导行”环节,并互相评价。再如,设计生活情境填空题,让学生根据前后文的意思运用经典词句;引导孩子课外结合生活情境主动运用所学的经典篇章句并进行集锦。

3.尊重、相信学生。相对于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并不要求深度理解,因此我们老师更应该相信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让学生阅读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让学生解答和争论来自学生的疑难等等。给学生自己“披荆斩棘”的机会,就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机会,也是学生“内化”传统文化“精髓”的机会!教师得有尊重、相信学生的做法。如:通过“可以上课了吗?”把学生推到学习主体地位上,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如:在学习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学、自悟,相机询问学生:“你想了解哪些问题?”“哪里不明白?”根据学情调整教学,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

4.探究性原则。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合作学习,集体探究难点问题。具有研究价值的,搞点“课题研究”,例如:“歇后语里的故事”、“唐诗宋词唱起来”等小课题。纯粹的语言文字上的难点不要“恋战”,不纠缠于细枝末节,留待“反刍”时的无师自通,保持学生的探究状态。

5.活动性原则。不要为活动而活动,这是诵读的补充。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例如唱一唱唐诗宋词、拿出画笔描绘意境、创设“情境串”演练、设置闯关、小组竞赛、说说生活中自己怎么做的、猜一猜字谜、画谜、歇后语等。

横观《传统文化》每本教材,都分为这样几个单元: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表面上单元侧重不同,实际上都是教学诗词歌赋,通过诗词中的意境了解人物、地理等,感知中华灿烂文化。因此教学中应借鉴语文诗词教学,并以记诵感悟为主要教学方式,根据经典篇章的内容不同进行分类教学和补充。

纵观整套12本教材,每课都分为这样几个板块:1.经典回放(或:人物剪影、诗话揽胜、艺海拾贝),2.温馨点击,3.活动广角,4.成长袋(或:成长阶梯)。以上4板块大体与六步教学法(引入—诱导—学习—总结—练习—评价)一一对应。我们完全可以依照教材的编排,顺势构建《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同时要注意突出以“记诵为主”的教学思路。具体的参考流程如下:

一、引导。迅速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调动学习主动性。

二、学习,位于“经典回放”的那部分。

1.范读原文。学生模读,正音。

2.自读自悟。

3.质疑问难,略知文意。

4.回读感悟,依境自背。

其中可穿插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背诵:

减字扶背、顶针背诵、镂空背诵、看译文背诵、触类旁通背诵等。

三、小结,学习“温馨点击”部分。

1.围绕课题谈谈自己的所知。

2.读一读课本上的“温馨点击”。

四、练习,进行“活动广角”。

多种活动巩固、拓展,重视学以致用。参考每课“活动广角”提供的活动和上文中的“活动性原则”。

五、评价,参考每课“成长阶梯”的建议进行。

六、作业:根据课堂上有价值的生成和学生的研究兴趣而确定是否布置“小课题研究”。

(实际教学时根据每课课题不同进行细节改进。例如后附《歇后语》一课的教案中,练习环节1、2步并没有直接让学生背诵歇后语,而是设计了多种情境反复运用歇后语,实际上每次都是在读、在背、在理解、在运用所学。第3步拓展活动“猜一猜”,活动形式可以细化为:猜儿歌里的歇后语、讲故事猜歇后语,看表演猜歇后语、出示实物猜歇后语,看画谜猜歇后语等。而评价环节是随机运用歇后语评价,贯穿于整个新授、练习环节,并没有在第五步单独进行。)

以上教学流程是基于对《传统文化》教材研究和教法研究后初步小结出来的,这样教学能比较适合这套教材,也比较适合学生动起来的需要。但是,上述流程还比较保守。还应做足诵读环节,减少讲解和拓展活动。

中国传统的快乐教学法——吟诵。吟诵的声调和音韵有助于学生理解经典,避免枯燥的讲解,识字、正音、表义一举多得,而且吟诵过的内容会经久不忘。

古训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蕴含着上述道理。因此,“读诵浸润法”成为《传统文化》教学中最经济、最适用的教学方式就不是那么难理解了。

(二)《环境教育》课堂教学

《环境教育》是以身边的环境问题为中心设计内容,基本上我们要“深挖教材,精心设计,有效施教,拓展延伸”,进而完成教学目标。

1、问题探讨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探讨法,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小学生对某一个有争议性的实际问题的思考、讨论,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方法的主要步骤是:

第一、提供含有问题的材料或者实际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材料可以直接反映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也需要动一番心思。

第二、讨论面临的问题。一般来说、小学中年级学生,问题的难度要小一些,教师随时进行指导说明,解决的问题也要尽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小学高年级学生,则可以讨论难度大一些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自己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总结讨论,写出个人体会。通过激烈的讨论,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每人递交一份自己的解决方案。

2、“综合学习—合作讨论”式教学模式

《环境教育》课程中,将自然现象、科学常识和法律知识等融为一体,其中所涉及的领域包罗万象。因此,在教学中要实现与语文、音乐、美术、自然、科技、哲学等学科的整合,开展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进而进行合理的归纳综合,实现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的课程目标。该模式可以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①课前收集,自主整理

收集和分析环境信息的能力是学生认知环境的基础,是学生获取环境知识的重要途径。收集信息是分析信息的前提,分析信息是将获取的信息加工处理、内化为学习者心智结构的过程。而社会活动、社会环境的知识领域为学生课前收集资料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因此,上课伊始,根据专题内容搜集相关知识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务。一般的专题内容,放在前一周进行;对于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的内容,则放在前几周甚至前几个月进行。

收集环境信息的途径有多种,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文艺节目;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等。

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同时应注意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针对所获取的信息,对照书中内容及主题,进行合理的筛选、甄别,将所收集到的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将课前搜集、自主整理这一环节落到实处,才能为下一环节学习提供强大的资源保证。

②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形式,创设一定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情境可以师生共同创设,可以由学生利用上一环节搜集的资料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教师除自创外,想方设法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想出各种办法。如通过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具体事例导入新课,运用栩栩如生的描绘,吸引学生;再如针对专题内容,可选取相关内容的歌曲,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满足学生欣赏美的需要,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情,如身临其境一般,进入美的天地;又如灵活运用电教媒体,可以提供学生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情感,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情感,又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③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这个阶段在课堂开始时进行。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小组内部的资料交流梳理,然后是班级内的也就是小组之间、小组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

小组内部讨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这一环节是这一课的核心部分,经过了上一环节的小组内部交流,学生已经了解了本组研究的内容,但是对于其他组的研究内容却不知道或知之甚少。于是,小组的汇报成为了其他小组了解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当然在这一环节中一定要提醒学生认真听取其他组的汇报,否则是不会获取知识更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

④课内巩固、课外延伸

所谓课内巩固,指在教学中,针对本节内容,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如巧妙进行小结,整合交流的内容,精心设计练习等以达到对本节内容的巩固、升华。一堂成功的环境教育课,不仅要有良好的开头,而且还要有完美的结尾。小学环境教育课堂教学的结尾应该是一个能激励学生思考、探索、想象、联想、创造的“省略号”,而不应该是到此为止的“句号”。

所谓课外延伸,就是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知识点进行适当的延伸,将学生有可能适用的常识、经验等补充进去,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可以是教师的点拨,学生课下再留心环境,获取新信息,达到新认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处处留心,并精心设计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认知、形成能力、升华情感。

(三)《安全教育》课堂教学

1、“创设情境——模拟表演”式教学模式

本模式适合于“在社会中”这一领域中的安全常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虚拟生活场景,即虚拟生活中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另一种是模拟社会角色,即在课堂上让学生模拟社会角色,现场表演。

这一教学模式大体可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①自读文本,自主设计

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文字与生动的插图,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模拟表演的方案,并在小组内讨论表演的方法与步骤,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②创设情境,模拟表演

创设情境,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或播放一段生活录象,或展示一处社会场面。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并参与学生的模拟表演活动,让最具代表性的小组在全班公演。学生模拟表演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过程,是社会生活原型在学生头脑中的再现。学生身临其境的表演,强化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打基础。

③评价反馈,提升感知

模拟表演之后,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表演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既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是学生对社会现实生活现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次飞跃;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有效过程;是形成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辨别美丑能力的有效途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感知,在错误与正确的交互认识中,学生会逐渐明晰自己的观念,达到掌握知识,形成正确态度和价值观、社会观的目标。

2、“参与实践——体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参与实践——体验探究”教学模式,适合于课外实践活动。本模式是学生走出课堂,了解安全常识,培养学生安全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在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安全自救、自护能力的提高。

这一模式的基本环节有:

①激情引趣,设问引思

激情,是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引趣,是引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设问引思,是提出问题、是激情引趣的有效手段。

②展示思路,设计方案

提出问题之后,就要对问题进行思考,进行分析,展示学生的思维,理顺学生思路,规划参与安全实践的方案,论证进行活动的可行性,制定参与实践的具体步骤,设计带着怎样的问题去实践,明确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③参与实践,体验探究

实施这一环节,学生是主体,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去实践,教师是组织者、是引导者、是参与者、是合作者,甚至是服务者。

④归纳总结,指导实践

让学生参与实践,是为了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论知识,并进而指导实践,因而必须进行归纳总结。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汇总,谈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收获,谈自己的想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下载生态博物馆和地方集体行动(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博物馆和地方集体行动(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和博物馆的故事

    我和博物馆的故事 从小我跟着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爷爷奶奶经常抱着我到各种博物馆参观,到现在,我已经去过了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地质博物馆,民族文化......

    行办法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管理暂

    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中宣发〔2008〕2号)......

    河北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地方规范性文件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www.xiexiebang.com 河北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中发〔2015〕25号)精神,加......

    中央补助地方博物馆免费开放资金管理办法范文合集

    中央补助地方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中央补助地方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管理,根据国家有关......

    院士和领导参观信阳博物馆

    “院士信阳行”活动 ——院士和领导参观信阳博物馆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加快推进信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升信阳知名度和影响力,我市于10月18号至21号举办“院士信阳......

    博物馆2014年综治和平安工作总结

    综治和平安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我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莆田”建设工作,全面落实目标责任制,充分发挥博物馆在平安建设中的职能作用,......

    参观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有感

    国学的魅力 ——参观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有感 作为一名教师,今天我陪同着我的学生们一起来参观了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体味国学的博大魅力。 刚进入到国子监,就看到好多来祭孔和......

    地方出租汽车政策法规和标准

    第一章 地方出租汽车政策、法规和标准 一、判断题: 1、漳州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服务质量招标等公开、公平的方式实施出租汽车客运经营许可。(√) 2、设区的市、县(市)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