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道路的主要特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大意义(上)

时间:2019-05-15 05:34: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改革道路的主要特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大意义(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改革道路的主要特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大意义(上)》。

第一篇:中国改革道路的主要特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大意义(上)

易知堂

中国改革道路的主要特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大意义(上)

段治文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一、中国改革道路的主要特征

下面我们讲第一章的中国改革道路的主要特征。接下来我们对中国改革道路的主要特征进行一个分析,我们想从两个方面分析,一个就是渐进性改革;第二个特征就是以阶段体制改革为突破口,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样两个方面来谈谈中国改革道路的主要特征。

(一)渐进性改革与俄罗斯的激进改革

在讲渐进性改革的道路的时候,我想跟俄罗斯进行比较,中俄改革道路的比较,中国所走的道路实际上是先行为,后立法的道路,俄所走的道路是先立法后行为的道路。我觉得在中俄改革道路的进行比较的时候,我们先对俄罗斯的改革的历程做一个了解。从苏联到俄罗斯的改革我觉得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最早1953年以后赫鲁晓夫开始的改革,这个时期的改革总概括没有实质性的改革,或者讲他所以无法实质性的改革,或还有一个背景就是我觉得他是不知道如何改革,仍然没有实质性的改革,1953年斯大林去世以后,赫鲁晓夫开始之后想改革,但是不知道怎么改革,其实我们前面讲话邓小平的改革过程当中面临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评价历史、评价前人的贡献?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当时成了能否推进改革形成历史合力的一个重要的背景,首要的问题,赫鲁晓夫也是一样,赫鲁晓夫当时如果说要改革的话,意味着前人是有错的,如果前人没有的话那就不需要改革,继续推进就行,如果前人有错了你要改,但是你怎么评价前人?所以当时赫鲁晓夫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我觉得就是全盘否定斯大林,这样一种全盘否定斯大林做法,它导致的后果,他和邓小平相比,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是科学的、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这形成的后果就是统一的思想,形成了稳定的社会,推进改革,但是赫鲁晓夫是全盘否定斯大林,这首先导致支持斯大林的人就反对,所以你无法改革下去,导致思想混乱。

1956年2月24日深夜,这一天是苏共20大结束的一天,中央委员都还没有走,在这一天深夜,赫鲁晓夫把这些中央委员又重新招集起来,开了个秘密会议,做了秘密报告,在易知堂

这个秘密会议上面,赫鲁晓夫是全盘否定斯大林,它导致的就是很多人思想混乱、精神崩溃,甚至有当场晕倒,还有猝死,这种做法其实是很不合时宜,我觉得赫鲁晓夫这个缺乏一中领袖的素养,也就是说如何尊重历史,他采取的做法就是否定历史,否定历史的做法,导致的后果是思想混乱、精神崩溃,很多人对斯大林是很敬仰的,他白天是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结果到了深夜一无是处了,所以这个时候已经受不了了,导致的后果就是精神崩溃,波兰总书记当时晕倒第二天就没起来,所以在这个情况不,我觉得赫鲁晓夫想改革,但是不知道如何改革,它这种做法导致的后果就是思想混乱。

后来的勃列日涅夫,特别是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这都是教老人政治,后来也就没有真正的改革,但是我们要讲苏联到俄罗斯的改革历程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把1953年以后,赫鲁晓夫开始的改革做为第一个阶段。

然后这样就进入第二个阶段,1985年以后戈尔巴乔夫开始的改革。到1985年时候,苏联全社会可以说是社会上下都认为要改革,都觉得应该改革。在这样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他说改革就改革,他也是有问题,这个问题在哪里?戈尔巴乔夫事实上对苏联真正的问题在哪里还没有很好地研究清楚的情况下说改革就改革,于是导致的内部三大派形成极力的争论,戈尔巴乔夫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如果你真是新官的话,新官上任首先要做的工作是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基础上面三把火,戈尔巴乔夫实际上是缺乏调查研究、把握国情的这么一个阶段,直接就三把火,所以这个时候说改革就改革,导致内部极力的争论,形成三大派:

第一派就是传统派,传统派以当时的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利加乔夫为代表,利加乔夫这一派改革的主张实际上延续了前面赫鲁晓夫以来的这一派,就是没有实质性的改革,仍然忠实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你只要忠实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就很难改,因为我们原来就是照搬马克思本本才导致的苏联模式,所以这个没有实质性的改革。

与传统派截然不同的一派就是激进民主派,当时以叶利钦为代表,叶利钦的改革主张就是两个特点,一个是激进,一个是民主,非常激进。

叶利钦的改革主张概括起来讲,首先根本放弃传统的政治经济制度,实行西方民主制度。在西方的民主制度的保障下,实行根本的经济改革。所以他这里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激进,根本放弃休克疗法,然后根本的经济改革,所以很激进,但前提是民主,首先建立西方的民主制度,所以叶利钦的改革主张就是这样一种激进民主派。

第三派就是主流派,戈尔巴乔夫为代表。戈尔巴乔夫这一派的改革主张其实一开始的时候跟我们中国也有点相似,他的主张就是保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不变,共产党执政和

易知堂

社会主义方向不变,在这个前提下面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精华,这个改革主张其实跟中国还是有些相似的。但是问题是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问题空间在哪里,以及对苏联阻力很大的这种状况他是准备不足,所以要内部三派激烈争论的过程当中,最后戈尔巴乔夫就从他原来的改革主张退了,退到哪里去?退到叶利钦那里去了,三派激烈争论叶利钦取得了胜利。

激进民主派叶利钦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我觉得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得到上层社会的认同,就是得到戈尔巴乔夫这一派的认同,第二个原因就是得到社会下层的认同,所谓得到社会下层的认同,那是因为叶利钦可以说在当时他非常清楚苏联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大家对传统的政治经济制度很不满,传统的高度集权、高度计划、搞等级制度、搞特权这种状况已经很不满,没有了公正,所以叶利钦的切入点就是从民主保证公正这个角度出发,这就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所以叶利钦的改革主张深受广大民众的支持,他的演讲又很有煽动性,他说只要你们支持我搞民主,我就可以保证大家的公平、公正,只要大家支持我搞民主,我可以保证大家的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生活水平提高,能够保证大家明天空荡荡的货架上面摆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所以很有煽动性、很在诱惑力,所以最后广大民众都支持叶利钦,只要你讲民主,那时候就是这个倾向,整个潮流就是只要讲民主大家都支持,所以广大民众支持,然后叶利钦以得到社会上层的认同,主要是戈尔巴乔夫的认同,尔巴乔夫为什么会认同到叶利钦那里去?我觉得就是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问题没有很好地研究,遇到阻力之后他不知道怎么办,所以就退了,退到受到广大民众所支持的叶利钦那里去了。

在1990年的时候,戈尔巴乔夫就退了,1990年的时候戈尔巴乔夫实行了三大举措,也就为自己的下台铺不平了道路,第一个举措是1990年2月份实行多党制,就开始党禁开放,放弃了共产党执政的领导,修改宪法,取消宪法当中的共产党执政的保障的条款,所以实行了多党制,多党制之后。紧接着又实行了总统制,然后多党制实行了,总统制实行了,于是就要开始选举,戈尔巴乔夫实行了第三大举措,就是直接的差额选举,就是大家一人一票,直接的差额选举,所以就为叶利钦走进克里姆林宫铺平了道路,这样最后叶利钦取得胜利,第二个阶段的改革到最后苏联社会主义苏联被告改没了,没有戈尔巴乔夫,就没有叶利钦,没有戈尔巴乔夫实行这三大举措他叶利钦不可能走进克里姆林宫,所以第二个阶段的改革到最后改到了苏联的解体。

苏联到俄罗斯的改革进入第三个阶段就是1992年1月2号叶利钦开始的改革。叶利钦实行的改革就是休克疗法,激进民主,他这种做法实际上犯了一个错误,我觉得和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是一样的错误,如果说赫鲁晓夫是否定历史的话,戈尔巴乔夫就是漠视历史,对

易知堂

苏联的问题没有很好的研究历史和国情,他是漠视历史;叶利钦则是更极端,就是放弃历史。休克疗法,所以叶利钦采取的是根本放弃传统的政治经济制度实行民主制度,然后实行完全自由主义市场经济,1992年1月2号先立法后行为,叶利钦的改革几乎是一天时候就完成了,1月1号是元旦,所以他规定从1月2号开始三大改革举措。

第一,贸易自由化,从这一天开始,完全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开始。第二,价格自由化,从这一天开始,国家再也不来插手、不来定价,定任何价格都可以,只要卖的出去,所以价格自由化一天时间开始。第三,快速私有化,也是1992年1月2号一天时候就完成了,也就是规定凡是1992年1月2号已经出生的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到政府去领10000卢布的国有资产认购券,然后你拿着这10000卢布的国有资产认购券可以认购任何国有资产,一天时间就解决了,至于你领没有领那是另外一回事情,反正1月3号出生的是没有的,快速私有化,一天时候就完成了,一开始的时候广大民众非常支持叶利钦的改革主张,是叶利钦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很公正,每人10000卢布。但事实上叶利钦三大改革几乎是同一天就带来了三大危机,第一,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第二,投资萎缩、经济衰退;第三,更为严重的社会不公正开始了,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当中,表面上看起来每人10000卢布,可以认购任何国有资产,看起来很公正,但是在高度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情况下,老百姓一生的积蓄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更不要说10000卢布了,从此开始工人没有工资、教师没有工资,70%的人开始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所以一下子导致这么个结果,而另外30%的人里面又出现了大量的富翁,而这些富翁不是别人,正是原来那些高级的官僚,利用手中的职权在这样一种极速的变化过程当中攫取了大量的国有资产,迅速成为俄罗斯的富翁,所以这样两极分化就开始了,更为严重的社会不公正开始了。当时有很多书的材料都描写,当时俄罗斯一下子出现了很多的富翁,在世界上那个别墅里面都可以看到俄罗斯商人的影子,他们出手大方,让西方那些大老板简直想不通,社会主义苏联怎么一下子出现那么多的富翁?那么有钱,出手大方。

所以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整个俄罗斯的改革到最后走向了两极分化,7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30%的人里面又出现了大量的富翁,这样的社会肯定是要动荡,所以先立法后行为激进性的俄罗斯的改革导致的后果就是社会动荡。社会动荡之后无法控制,一开始的时候叶利钦想重新集权,但是叶利钦要重新集权人们是不答应,因为叶利钦曾经是打着民主、公正的旗号,大家选举他上来是要你搞民主、公正的,那么你要走总统集权的道路大家是不答应,但是俄罗斯很清楚,这个时候需要强权,社会要稳定,但是叶利钦是无法承担起这么一个使命,所以大家呼唤权威、寻找权威,后来据说找到了,就是普京。

易知堂

普京2000年一上台我就讲,我认为这个人注定是要有所作为的,因为俄罗斯需要他,这个时代需要他,普京后来怎么做?我觉得后来的做法跟我们邓小平的做法还是很相似的,他就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所以后来普京的复苏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那两手?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这就是我们中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一个基本的含义,要抓稳定,像中国就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抓了四项基本原则、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在社会的稳定前提下面才能够发展,所以发展的前提是稳定,邓小平经常强调,稳定压倒一切,普京之后实际上也是一样,抓发展,抓稳定,但是普京要抓稳定这是很难的,因为叶利钦搞了多党制,一夜之间产生了几十个政党,四五十个政党,这个时候他要抓稳定就是抓强权,要抓强权,要抓自己的权威必须要整顿党派,普京在这个问题上面后来把整顿做的非常好,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四五十个政党现在整顿成为四五个。俄罗斯的事情跟中国不一样,中国的。同时还抓民族问题,俄罗斯的事情跟中国不一样,中国的民族问题不存在,如果了解历史的人都会清楚,中国历史上面从来就没有过民族危机,任何民族来统治中国都可以融汇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面,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几千年延续不衰,这是世界上唯一的,所以中华文化里面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际上是很强的,只不过现在没有到危机的时候我们体现出来,我们今天一些民族问题也严重,台独、蒙独、藏独、疆独这些问题也很多,但这些问题的背后不是中国的问题,可能还主要是西方势力支持的问题,只在西方势力不支持它就没有气候。

所以普京要抓稳定就要抓民族问题,还有抓车臣问题,普京甚至自己亲自驾驶飞机去攻打车臣,所以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在这个过程当中,普京的做法应该说是稳定抓住了,最后这几年经济发展比较稳定,达了5-6%的发展速度,所以普京的时候才复苏。

前面从赫鲁晓夫到叶利钦的改革的过程当中我如果总结一下,我觉得跟中国的比较有这么两点,总的来讲俄罗斯是走了一条政治浪漫主义的“模仿制度变革型”改革道路,我觉得这里我提出两个词,一个“是政治浪漫主义”,一个是“模仿制度变革”,这两个词用在这里还是很合适的,政治是不能浪漫的,浪漫就是做的很极端,让人家出其不意、印象深刻,很感性,缺乏理性,但是政治是极其理性的东西,那我觉得赫鲁晓夫很浪漫,说否定斯大林一夜之间就否定了,戈尔巴乔夫也很浪漫,一上台说改革就改革,叶利钦就更浪漫,改革一天时间就完成了,所以这个充满着政治浪漫主义的做法最后只能休克疗法,休克疗法根本放弃传统的制度之后,只好模仿制度变革,就是照搬西方,我觉得从赫鲁晓夫的否定历史到戈尔巴乔夫漠视历史,再到叶利钦的放弃历史,缺乏的就是政治的理性态度,科学的、理性的历史发展的观念。

易知堂

中国是从国情出发的“创新制度变革型”改革道路,中国的这条道路我觉得就是创新的道路,中国行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是一条创新的道路,这上创新的道路源于哪里?源于从历史国情出发,尊重历史、尊重国情,你只有从自己的国情出发,你就是创新,因为人家的国情跟你不一样,所以从国情出发的“创新制度变革型”改革道路。其实前面我们讲到了,邓小平对待毛泽东的评价的问题,1956年2月24日深夜,赫鲁晓夫把斯大林全盘否定了之后,其实我们毛主席是最紧张的,毛主席当时就在想中国的赫鲁晓夫是谁?后来怀疑刘少奇、怀疑邓小平,但历史已经证明邓小平绝不是中国的赫鲁晓夫,他有了两年的时间科学的、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评价了毛泽东,并且坚定地从国情出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走了一条自己的路,所以这个过程我们走的路就是“创新制度变革型”改革道路,如果做一个比我们可以看出,俄罗斯走是这样一条政治浪漫主义的、照搬人家的“模仿制度变革型”的改革道路中国就走了一条从国情出发的“创新制度变革型”改革道路,这个是从总体上面来讲。

具体实际上就是说俄罗斯走的是先立法后行为的激进型改革道路,中国是渐进型改革道路,所谓激进型和渐进型具体到一个问题就是要如何处理好立法和行为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立法和行为的关系上在表现不同,渐进型改革就是先行为后立法,我们有一句话收作“摸着石头过河”,这个“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渐进型改革一个具体的体现,首先你要摸石头,你也不知道有没有石头,怎么摸?以及摸着石头怎么过河?这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去探索,先去做然后再来规范、来立法,那么俄罗斯走的道路就是先立法后行为的激进型改革道路,改革一天时间就完成了,所以叶利钦采取了休克疗法,先立法后行为,那么这个先立法后行为导致的后果就是社会动荡,俄罗斯的改革导致的后果就是社会动荡,中国的改革导致的后果就是社会稳定,仅此一点我们就要肯定中国的渐进型改革道路是对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当然我们要提出的问题是,其实这里面有理论跟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在理论上讲,我们先立法后行为可能是对的,不能够先行为后立法,也就是说先有游戏规则再有游戏这是对的,但是在实践里面,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改革的过程当中我们先立法后行为导致的后果就是不符合国情,最终导致社会的动荡,所以我们先行为后立法,有理论上讲我们先有游戏再有游戏规则可能会导致游戏左右规则,但是从总体上面来讲它符合国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们就要肯定中国的渐进型改革道路是对的。

但是我们不能够因些就觉得渐进性改革道路没问题,我觉得我们首先承认渐进型改革道路是对的前提下面,我们还要看到我们先行为后立法的渐进型改革存在着很多的弊端,这些弊端虽然是在第一个阶段或者在改革开放开始的过程当中,我们只能这样做,只能这样,便

易知堂

是在未来的进一步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可能还是要先立法后行为,要避免这些弊端,我们可以做一些分析。

先行为后立法的渐进型改革的弊端首先表现在哪里?我觉得第一点就是法律的尊严难以确立,也就是说其实在先行为后立法的过程当中,我们有一个问题就是改革就是鼓励大家违法,为什么?因为新的法律还没确立,而旧的法律还没有改,这个时候要改革、要发展必须要违反旧的法律,导致的后果就是法律的尊严难以确立,可能受到的很大的影响就是法律的意识受到冲击。比如说买卖土地,我们1984年开始城市改革,1978到1984年主要还是农村改革,到1984年开始我们进入城市改革的时候我们就要开始招商引资,招商引资那就要外商来投资、来办厂,来投资、来办厂就需要用土地,我们《中华人民共各国宪法》明确规定我们的土地是不能买卖的,但是我们不能够免费让人家使用,外商来投资了,要使用土地了,要办厂了,我们不能够免费让人家使用,怎么办?先行为,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就开始了买卖土地,但是我们的《宪法》一直到1991年才改为我们的土地可以有偿转让使用,这样长达七八年的时间里面,我们做了一件违反《宪法》的大事情,而且是中央领导先干的,《宪法》可以随意违背,还有什么法律的尊严?实际上先行为后立法第一个弊端就是法律受到影响,所以今天我们要把它弥补起来,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是可以这么做的,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稳定社会、推进改革,今天我们思想已经统一、社会已经稳定、改革已经无法走回头路的情况下,我们可能还是要先立法后行为,要维护法律的尊严,这是个法治社会,当然我们不能用这个后果去否定前面,但是我们要看到这些问题之后,我们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还是要尽量避免的,这是第一点,法律的尊严难以确立。

第二个弊端就是人与人之间享受权利不公正。为什么?先行为后立法至少立法之后的人们享受不到立法之前人们那么多的权利,立法之前人们享受到了无限的权利,甚至享受到了违法的权利,也就是那个时候没有法,但是旧的法律有的,旧的法律又没有改,但是又鼓励大家去改革、去创新,这个时候实际上立法之前鼓励人们违法,比如说《公司法》。《公司法》出来之前,我们曾经在80年代末中央就有文件说个人可以注册公司了,于是就出现了下海热,只要下海都赚钱,事实上我觉得不是中国人都懂得市场经济,下海都会游泳,但是为什么下海都赚钱?办公司都赚钱?主要的原因就因为没有法律。我们看我们身边有很多的老师那上时候脑体倒挂,老师一点没地位,所以他们在下海热中也下海了,他们讲了一句话叫作我要做有学问当中最有钱有的,所以下海都做到了,注册资金都是100万、几百万、几千万,我很清楚,他们一分钱都没有,但是没关系,为什么?因为先行为的时候是没有法律的,所以倒来倒去都赚钱,这个时候人们享受到了很多的权利,后来《公司法》出台了,如果我们

易知堂

了解一下经济发展的过程你会看到《公司法》出台了之后,出现了一个上岸热,很多人发现没有那么容易赚钱了,原来已经赚够了钱的人总觉得天下就是我的,现在没那么好赚钱了,就纷纷地上岸了,严格的法律限制,比如说注册资金,要验资,注册资金1000万一分钱也不能少,还有银行贷款,税收等等越来越严格,《公司法》出台了之后,很多就发现没有那么好赚钱了,所以纷纷地上岸了,包括我们身边有些老师也是那个时候上岸了,因为他们还有专业,舍不得专业的丢弃,甚至他们还讲了句话,我要做有钱人当中最有学问的,所以一上岸又做到了。

这个过程当中事实上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了解先行为后立法虽然稳定了社会、推进了改革,但是它有一个问题就是公正缺失,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人享受到了权利,甚至享受到了无限的权利。

邓小平在南方划个圈,这个是对的,推进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就从这个设立特区开始,但是那个时候你设在哪里?你挤进去了就享受到了无限的权利,如果当时深圳没有挤进去那可能今天还是个落后的小鱼村,就是因为挤进去了享受到了无限的权利,这个时候就有了人与人之间享受权利不公正的问题,靠政策导向。

第三个,权力寻租,腐败盛行。因为先行为后立法的做法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政策大于法律,先行为后立法,行为的时候是可以去做的,为什么可以去做?因为有政策,但是没有法律,只要有政策我们就可以做,直接的后果就是政策大于法律,政策大于法律的直接后果就是权大于法,权大于法直接后果就是腐败,所以这样一种先行为后立法导致的间接性改革过程当中我们今天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就是腐败的问题,这个积压的很深厚,权力寻租,也就是说你办一件事情不是看你是否符合法律,因为没有法律,而是看你是否符合政策,看你是否符合政策不是你自己说了算,而是要到掌握了政策的这个人这里来审批的,中国特有的行政审批制度就产生了,当然我们今天行政审批还有,但是我们越来越走向服务性政府了,服务性政府过程当中我们现在的行政审批已经不再交钱了,已经不断的砍了很多交钱的项目,曾经所谓的行政审批那就是寻租、就我掌握了政策就掌握了权利,我掌握了权利,但是我没有钱,我就要寻找人们来租我的权利,我要最大限度地把我的权利出租出去,这就是长盛不衰的寻租现象,寻租就是腐败,为什么要权力寻租?就是因为先行为后立法导致的政策大于法律,政策先行,这个时候你掌握了政策的这个人就有权利,有了权利就有了金钱,导致权力寻租,腐败,当然我们今天要看到这些问题,看到这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虽然不能够因为有这些问题我们就去否定前面的改革,我的前提就是首先承认间接性改革的道路是正确的,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前提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

易知堂

事实上,先行为后立法的的弊端我还可以增加一点。第四点就是可能会导致欲速则不达,也就是说我们的先行为后立法目的是想快一点,但是由于没有立法、没有规范,所以导致最后就混乱,混乱了之后我们就来个急刹车,来个急刹车就再开始整顿,再整顿之后再规范,再重新实行,这可能会更慢,可能以后我们还不如先立法后行为。先有游戏规则再有游戏,这样就极公正,而且可能还更规范、更快,我们一现在的先行为后立法目的是想快一点,摸着石头过河目的是在当时我们为了摆脱贫困、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我们确实可以那么做,先行为后立法要快一点,但实际上到今天我们还是要走先立法后行为的道路,这样可能更规范、更快,可能法律的意识更能够得到保护,因为我们先行为后立法想快的过程当中,当时讲的叫作效率优先。效率优先我们导致的后果就是牺牲了公平,公平没有了、法律意识如果没有了,社会可能就动荡、社会可能就不稳定,今天我们社当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都可以追溯到这里。我们今天和谐社会建设就是要针对这些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社会上的这些缺乏法制的现象及其影响,我们从原来最早的效率优先,效率优先虽然没有讲牺牲公平但实际上已经把公平牺牲了,因为你要快,快的时候就没有法制,没有了法制,公平就得不到保证,后来我们这种意识在逐步的改变,比如后来提出来在初次分配当中讲究效率,在再分配当中讲究公平,但是一直到今天我们讲十七大之后我们是强调的又好又快,所谓又好又快,好就是要保证公正、保证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社会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自然的和谐,减少代价,我们原来先行为后立法主要目的为了统一思想,稳定社会,推进改革,但我们可能牺牲了很多,所以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当中我要把这些东西弥补起来,这是我们这一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二篇: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改革道路的江西实践

探索中国特色农村金融道路的江西实践

农村金融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为破解农村等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不足问题,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世界各国都进行了不懈探索。如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一度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其创办者尤努斯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这一模式也面临着困惑,其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多地受到质疑。中国是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村金融问题更加突出。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如何破解改革发展难题,提升服务功能,始终是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重点和焦点。

如何认识和化解农信社改革和发展面临的现实困难?怎样提升农信社服务功能使之在破解中国农村金融服务难题方面发挥最大的作用?江西省农信社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揭示出一条有效破解“三农”难题、独具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之路,被业内称为“江西模式”。日前,中国经济时报就此采访了江西省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肖四如。

作为江西金融系统内有研究员职称的两位从业者之一,肖四如在领导江西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中,充分发挥其政府领导者和专家学者兼备的丰富知识与管理经验,在纷繁复杂的现状中,因地制宜,形成了江西省农信社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思路、机制和办法,创造了很多改革发展经验。

农信社的江西模式

据了解,江西省农村信用联社于2004年5月成立,对全省农信社(含农商银行、农村合作银行)进行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

“2004年,整个江西农信社系统资不抵债额超过100亿元。你要改变面貌,要靠人去改变,当时农信社的员工又是什么人呢?”肖四如回忆当初从省政府副秘书长调任江西省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时的情景,颇为感慨。

“两万三千员工,其中6000个临时工。有大专毕业文凭的不到20%,大部分职工是小学文化、中学文化。那时候银行已经网络化了,我们还是手工记账;烟盒纸上也可以批贷款,按规范、走流程这个概念一点都没有。”

肖四如说,八年来,在着力破解“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低下、人员素质低、业务手段落后、管理基础薄弱”五大历史难题的过程中,江西省农信社不断创新,在持续提升对“三农”和区域经济贡献的同时,实现了自身各项业务又好又快发展。

八年时间,江西省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从420亿元增至2416亿元,增长了4.7倍;各项贷款余额从300亿元增至1524亿元,增长了4.1倍。业务发展速度每年都明显高于全省金融机构和全国农信社平均水平。目前,江西省农信社业务规模在全省金融机构中位居第一,拥有覆盖乡乡镇镇的经营网点2600个,占全省银行机构的近1/2,存款客户占全省成年人总数的3/4,贷款客户占全省总户数的1/4,以占全省17%左右的资金来源发放了占全省

90%以上涉农贷款、80%多的下岗再就业贷款、30%多的中小企业和个私经济贷款,已成为江西省机构网点最多、客户资源最广、业务规模最大的地方银行机构。

“如果你想在最短时间内在江西寻人,你就找江西农信社。”江西省农信社的职工对农信社覆盖全省的2600多个经营网点特别自豪。

以综合利用信用资源为核心的农村金融创新之路

江西婺源是全国小额农贷的发源地。2003年,国务院作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决定后,作为改革首批试点省份之一,江西在总结婺源等地小额农贷试点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和创新,充分发掘农村各类信用资源,推出一系列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特点的信贷服务模式,努力破解农民“贷款难”和农村金融机构“难贷款”的矛盾。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需求特别是信贷需求,由于经济活动信息掌握不充分、不对称,又缺乏可用于贷款抵质押的资产等,难以满足现行授信条件。但实际上,农村地区的绝大多数农业项目都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如果善于发掘和利用农村其他资源,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抵质押物不足问题,完全可能成为真正有效的信贷需求。”

肖四如说,能不能找到其他的方式来增强农村的信用呢?“我发现农民的家族联系、基层组织、农村带头人组织的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办基地,构成了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关系,这些关系都可以变成银行所需要的社会资源,如果变成信用资源就可以取代、替代抵债物品,不可贷就变成可以贷了。”按照这一思路,江西省农信社充分发掘农村地区各类信用资源,努力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

肖四如介绍,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江西农信社形成了一套解决信息不对称、抵质押不足的替代机制:充分利用千百年来维系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借有还、父债子还、诚信为本等基础的道德价值观念,通过信用约束、联户担保方式,发展小额农贷、农户联保等特色的信用保证贷款,实现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社会化服务机构和专业合作组织,以信贷为纽带形成各类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信用共同体,创新各种担保方式,构成联保机制分散风险,解决农村经济组织贷款难问题;充分利用政府在引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信用资源,开展金融产品和担保方式的创新。

“通过这些途径,借助农村既有的信用资源,我们找到了抵质押不足的替代机制,较好地解决了农村信贷授信难题,使各类有效金融需求最大限度得到满足。”肖四如说。

肖四如介绍,在此基础上,江西省农信社根据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发展趋势及其需求变化,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增强农村金融综合服务能力。

一是全面推广并进一步提升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产品。江西在全国率先推广小额农贷业务模式,并在不断总结经验基础上,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对小额农贷的额度、期限、利率、支持领域等进行全面拓展提升,在更大程度上、更广范围内破解农民贷款难问题。同时,利用信贷手段,借助基层组织力量,广泛深入开展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活动,对文明信用农户

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的信贷支持和服务,不仅为农村文明诚信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力量,也为农村金融发展创造了良好信用环境。

二是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难题,创新推出了各类信用共同体贷款模式,通过发掘各类中介组织、各种专业协会等信用资源,把贷款受益各方组织起来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信用共同体,农村信用社提供授信贷款,从而构建了一种“信用合作+专业合作”的新型信贷模式,有效破解了中小企业等经济薄弱环节的抵押担保难题,支持了数以万计的各类中小企业和产业经营户发展。

三是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大力创新担保方式、降低信贷门槛、实行优惠利率,支持了一大批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5.48,-0.08,-1.44%)基地、“一村一品”示范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量。

四是策应新农村建设的金融需求,按照“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符合规划要求、争取政府支持、严格风险管控”的原则,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农民住房贷款,有效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建房资金不足难题。

五是积极配合林权制度改革,创新开办了林权抵押贷款,使林农和林业企业的“资产”转化成“资本”,有效解决了林农和林业企业融资难题,惠及60多万林农和林业企业。

六是积极创新开办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及其他助学贷款,先后帮助数万名农村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一致好评。

七是适应全民创业热潮,与基层组织互动推出了“双带致富”贷款,与团组织互动推出了“青年创业贷款”、与妇联互动推出了“巾帼创业”贷款、与劳动部门联合推出“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等业务品种,适应了全民创业不同层次的资金需要,有力支持了城乡居民创业致富。八是积极与同业展开战略合作,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委托代理机制,将理财、保险、证券等服务延伸到农村地区,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产品单一问题,使广大农民也可便利地享受多样化的综合金融服务。

“这套机制的探讨是江西等省农村信用社的创造,也是对中国特色农村金融工作的一种贡献。”肖四如说。

江西省农信社的数据显示,到2011年底,江西省农信社累计发放小额农贷1323亿元,农户联保贷款221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13.7亿元,农业产业化贷款246亿元,农村青年创业贷款24亿元,农村妇女创业贷款11亿元,下岗再就业贷款141亿元,林权抵押贷款55亿元,农民住房贷款58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立农村金融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过去我国主要是通过财政补助或贴息贷款进行扶贫帮困,助长了贫困群体的依赖心理,弱化了农民的市场观念,导致农村市场发育滞后。开办农村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在非商业化经营带来巨大经营风险的情况下,难以为继。”肖四如说,江西等地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农

村金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市场化、商业化道路,以市场化机制选择金融资源投向,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解决有效运用资金的问题。

肖四如认为,农村信用社既要承担支持“三农”和区域经济发展之责,又要实现商业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由于农村金融具有风险大、成本高的特点,在坚持商业化经营的同时,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风险分散机制和成本抵补机制。但单纯依靠金融机构自身力量解决风险和成本问题,既不可行,也有失公平。建立持续、长效的农村金融政策扶持机制,不仅是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发展所必须,也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所必须。

为此,肖四如建议,当前,国家要在稳定和延长现有政策的基础上,综合采取一系列扶持政策,促进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

——继续实施财税扶持政策。对于保障基本金融服务难以达到商业化经营的政策性支农任务,政府应该给予补偿。出台长期的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政策,降低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农村的成本,同时农村金融机构接收、处置抵债资产给予税费优惠,帮助其化解历史包袱。加大县域涉农贷款的增量奖励政策力量,增强金融机构的支农积极性。

——建立农业风险补偿和化解互动机制。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有效分散农业信贷风险。探索财政出资组建担保公司为农业项目贷款提供担保的风险分担机制,通过财政贴息、损失弥补、央行专项票据置换等方式对支农信贷进行风险抵补,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农户贷款的风险控制与保障能力。

——进一步出台扶持政策,以土地等优质资产置换农村金融机构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不良贷款,通过财政预算安排等逐步化解乡村两级集体拖欠农村金融机构债务问题,帮助农村金融机构彻底解决历史包袱,真正轻装上阵,更好地开展农村金融服务。

第三篇:中国道路与中国梦

中国道路与中国梦

专业技术人员网络学习真题

1、()年3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开幕辞中,首次提出中国要在几十年内追上或者超过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单选题,本题2分)A:1922 B:1933 C:1944 D:1955 D

2、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单选题,本题2分)A: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B:实现现代化

C: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

3、工业文明使欧洲列国迅速崛起,首先称霸全球的国家是()。(单选题,本题2分)A:德国 B:意大利 C:葡萄牙 D:西班牙 D

4、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我们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的开放战略。(单选题,本题2分)A:互利共赢 B:和平共处 C:友好合作 D:利益优先 C 5、1856年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连连,最后被()占领了首都北京。(单选题,本题2分)A:八国联军 B:美国 C:日本

D:英法联军 D 6、18世纪末期,中国在世界制造业总量中所占的份额超过整个欧洲的()。(单选题,本题2分)A:3.00% B:5.00% C:7.00% D:9.00% B

7、总书记在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梦”时提到,实现(),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单选题,本题2分)A: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建立新中国 C:赶走日本侵略 D:实现现代化 A

8、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美好前景。(单选题,本题2分)A:政府高效 B:人民幸福 C:企业发展 D:地方发达 B

9、《海国图志》是魏源受()嘱托而编著的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单选题,本题2分)A:林则徐 B:曾国藩 C:李鸿章 D:左宗棠 A

10、美国每个人之梦的实现造就了这个强盛的国家,美国梦的含义就是重视()。(单选题,本题2分)A:个人奋斗 B:国家奋斗 C:政府奋斗 D:企业奋斗 A

11、《海国图志》的刊出,打破中国孤陋寡闻的状况,它向人们提供了()幅全新的世界各国地图。(单选题,本题2分)A:40 B:60 C:80 D:100 C

12、值得我们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怀念和崇敬的(),领导中华民族步入了一个现代化的新时代。(单选题,本题2分)A:周恩来

B:毛泽东 C:邓小平

D:刘少奇 C 13、1978年开始,我国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真正开始了中国的()。(单选题,本题2分)A:民主化 B:现代化 C:国际化 D:全球化 B

14、中国从()以来,就是一个封建的集权制国家。(单选题,本题2分)A:夏商 B:秦汉 C:北宋 D:南宋 B

15、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把()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决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矢志不移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单选题,本题2分)A:企业 B:人民 C:机关 D:政府 B

16、中国梦有国家强盛之梦,也有老百姓富裕幸福之梦,二者要()。(单选题,本题2分)A:辩证看待 B:分开 C:结合起来 D:先后实现 C

17、国家之梦是()的一个集合,不仅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而且要实现富民,老百姓要幸福。(单选题,本题2分)A:中央之梦 B:领导之梦 C:政府之梦 D:人民之梦 D

18、建国后,我国对外经济方面,由于当时帝国主义对我们进行封锁,因此我国失去了对外开放这个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带来发展的动力,没有融入()。(单选题,本题2分)A:全球化 B:WTO C:联合国 D:世界银行 A 19、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成立兴中会。(单选题,本题2分)A:美国 B:中国 C:英国 D:日本 A 20、老百姓富裕和幸福之梦、成就事业之梦是这个国家强盛的()。(单选题,本题2分)A:基础 B:目标 C:结果 D:希望 A 21、18世纪末期,中国人口占世界的()。(单选题,本题2分)A:五分之一 B:二分之一 C:三分之一 D:四分之一 C

22、我国在建国以后,体制上实行了一大二公的公有制体制,资源分配上实行()。(单选题,本题2分)A:市场经济体制 B:计划经济体制 C:按需分配 D:按劳分配 B 23、1977年5月24日,()在接待外宾时讲,“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新兴资产阶级的现代化,我们是无产阶级,可能也应该干得比他们好”。(单选题,本题2分)A:邓小平B:毛泽东 C:刘少奇 D:周恩来 A

24、同时在理论上、概念上和思想上第一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概念的是()。(单选题,本题2分)A:邓小平B:毛泽东 C:江泽民 D:周恩来 C 25、1800年,全世界粮食产量最多的国家是()。(单选题,本题2分)A:美国 B:中国 C:英国 D:德国 B

26、厚德载物则蕴涵着中国精神固有的内在性,表现为天人相通、民胞物与的本体观,也拓展为诸如()以及为己之学等人生观与价值观。(多选题,本题3分)A:应时守势 B:虚壹而静 C:德性修持 D:内圣之道 ABCD

27、实现“中国梦”,必须()。(多选题,本题3分)A:走中国道路 B:弘扬中国精神 C:凝聚中国力量 D:以上都正确 ABCD

28、生产要素包括()等。(多选题,本题3分)A:土地 B:资本 C:知识 D:技术 ABD

29、“中国精神”是()的根本力量!(多选题,本题3分)A:凝聚中国心 B:凝聚力量 C:实现理想

D:实现“中国梦” AD 30、党的十八大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的根本成就。(多选题,本题3分)A:发展 B:奋斗 C:创造 D:积累 BCD

31、“9·11”事件后,美国的对外战略重点移到反对()方面。(多选题,本题3分)A:极端宗教主义 B:恐怖主义 C:中国崛起 D:俄罗斯发展 AB

32、解决老百姓的居住问题,要求()。(多选题,本题3分)A:完全依靠市场调控 B:老百姓自行解决 C:土地产权问题 D:压制房价 CD

33、实现“中国梦”的最重要的两个关键的制度是()。(多选题,本题3分)A:教育公平

B:底层向上层流动的制度 C:政治民主 D:市场经济 AB

34、“中国精神”()的思想观念,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多选题,本题3分)A:生发于中华文明传统

B:贯穿于现代中华民族崛起和复兴历程 C:具有强大凝聚力 D:具有强大感召力 ABCD

35、“中国梦”的目标不仅包括国家强盛,还包括()。(多选题,本题3分)A:人民物质需求旺盛 B:人民富裕 C:人民生活幸福 D:以上选项都正确 BC

36、如果说时代精神是文化基础,着重于对历史的传承;民族精神则是精神导引,着重于对未来的拓展。(判断题,本题2分)

37、时代精神不具备一个历史演进过程的特点。(判断题,本题2分)

38、改革创新并不是中国人的当代精神追求和思想特征。(判断题,本题2分)

39、孔子的审美理想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判断题,本题2分)是

40、革命就是两极对立思维,这在战争年代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判断题,本题2分)是41、1840年的鸦片战争,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击碎了“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的“天朝上国”迷梦。(判断题,本题2分)是

42、孔子所追求的“中和之美”对中华民族的审美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判断题,本题2分)是

43、“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判断题,本题2分)是

44、实现中国梦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判断题,本题2分)是

45、中华民族要在一定物质利益基础上重视理想信念和远大目标,要用理想信念凝聚人心、激励世情。(判断题,本题2分)是

第四篇: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科学内涵与价值取向

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科学内涵与价值取向

腐败现象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古今中外众多社会都存在,因此反腐败是整个人类社会和所有国家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车轮在快速前进,各类矛盾也层出不穷;社会在发生深刻变革,腐败也呈易发高发态势。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同时,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腐败现象也始终保持高度警觉,从未放松过对腐败的预防与惩治。经过多年理论上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中的不懈努力,我们党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在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条件下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新路子——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系统回顾、总结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历史进程、科学内涵、价值取向和未来走向,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

一、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历史形成与基本特点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其间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我们党开辟了在不搞群众运动的情况下健康有序地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新途径。这一时期,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反腐倡廉重大决策和部署:如恢复、重建了党的纪律检查机构;认真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问题;开展了以打击走私、套汇、贪污受贿等严重经济犯罪活动为重点的专项斗争;用三年时间对党的作风和组织进行全面整顿,推动全党“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在这一阶段,党中央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在反腐倡廉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尤其是打击严重经济犯罪活动取得的重大胜利,对贯彻落实改革、开放政策,保护干部和群众改革的积极性,增强党员、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至党的十六大,我们党逐步探索出一条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有效开展反腐倡廉的基本路子,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之路的基本框架。这一时期,明确把反腐败斗争作为党的重要任务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重点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立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反腐败三项工作格局;在党的十五大以后,又明确提出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加大了治本的力度。这一阶段,反腐倡廉工作在具体实践中取得了新的成果与实效。特别是查办了湛江和厦门特大走私案,对腐败分子产生了很大的震慑作用,在维护党纪国法严肃性的同时,也为国家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第三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自觉认识和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反腐倡廉工作的基本规律,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中,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进一步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构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惩防腐败的战略体系与理论构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反腐倡廉

道路。这一阶段的实践,进一步揭示了反腐倡廉工作的基本规律,拓展了反腐倡廉工作的视野,确立了反腐倡廉工作的基本目标和基本着力点。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在于:围绕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注重把反腐倡廉的新鲜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由此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与实效。

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历史进程,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始终,是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之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科学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这同时也是我们党在反腐倡廉工作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其一,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反腐倡廉实践。这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指导思想;其二,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这是反腐倡廉工作在党和国家整个工作中的科学定位;其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这是反腐倡廉的本质要求;其四,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建立和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是反腐倡廉的战略方针和主要任务;其五,坚持深化改革、拓展领域,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这是反腐倡廉的动力和方式;其六,坚持发展民主、加强监督,努力使领导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这是反腐倡廉的根本途径。这六个方面构成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架构。

从总体上说,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了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在反腐倡廉建设上的自觉性、主动性、自律性和开放性。与不少国家的执政党大都是在外力作用下才会查办自身的腐败丑闻不同,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是执政党主动抓的。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那样,“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我们说,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是自觉的产物,其内在地蕴涵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颁布实施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修订发布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党内重要法规;建立健全了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党内询问和质询、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制度;实行巡视制度,开展巡视工作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党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所具有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自律性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依靠法制化、民主化加强反腐倡廉工作的生动体现。中国的反腐倡廉建设还具有开放性。我国已于2003年12月签署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并与40个国家签订了50多个司法协助方面的协议,在此框架之内,加强了同世界各国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合作。

二、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价值取向及其政治优势

从总体上说,中国特色反腐倡廉之路自始至终都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总的价值目标与实践指向。也即是说,反腐倡廉工作搞得好不好,归根结底要看是否有利于保证并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与全面推进。这就要求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中,必须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积极主动地服务于全党工作大局;同时在促进科学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平稳健康地向纵深发展。当然,在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价值取向因各个历史阶段各有侧重而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强调法治(制度)建设,这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在形成与发展的第一阶段所表现出的最为突出的特征。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

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制度层面解决和防止特权现象的论断。他认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他提出要把反腐败的斗争纳入法制轨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邓小平所强调的廉政建设要经常化、法制化的思想,既是对我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了总的思路和方向,为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形成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强调德(治)法(治)并重,这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在形成与发展的第二阶段所表现出的最为鲜明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采取了严厉打击贪污腐败犯罪、加快立法和强化惩治手段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的蔓延,但腐败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使得法律条文的制定和完善总是落后于不断变化着的现实,而且法律能否得到执行和遵守以及执行和遵守的具体情况如何,最终需要靠人的道德操守和理性来加以实现。邓小平曾经强调要依靠教育和法制解决腐败问题,江泽民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重的思想。这里的“以德治国”是要通过学习和教育等方式,在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把公众要求的价值观内化为权力主体自身的价值需求和道德自律,以思想道德建设来唤醒人文关怀、提升人文素质。江泽民还提出反腐败工作要“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这其实就是要把反腐与倡廉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

强调“以人为本”,这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在形成与发展的第三阶段所表现出的最为根本的特征。从反腐倡廉建设的视角来看,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的价值导向,实际上也就是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使反腐倡廉工作体现保护人、体恤人、尊重人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其首先意味着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反腐倡廉的第一信号,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反腐倡廉的第一考虑,把满足人民群众发展的需要作为反腐倡廉的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和“答应不答应”作为反腐倡廉的第一标准。其次,要求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围绕“人”。要始终把“人”作为反腐倡廉工作最积极、最能动的要素,正确把握人的思想行为蜕化、变质、腐败的根源和轨迹,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与监督,有针对性地做好关心人、爱护人、教育人、挽救人的工作,把预防腐败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纵观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这条道路始终坚持着实践取向、科学取向和人民取向的有机统一。应当说,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这条道路所包含的理论、战略、方针、政策和制度是经过了实践检验并继续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其每一阶段的价值取向也都带有明显的实践性印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科学取向主要表现在,它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如果说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在形成和发展的第一阶段其价值取向更偏重于“器物”(法制)的话,那么在形成和发展的第二阶段其价值取向则开始注意到“人”的因素,开始将“人”(教育)和“器”(制度)并重;而在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形成和发展的第三阶段,其价值取向则是在完善“器物”的同时,将“人”的外延扩大到全方位立体的人,并将“人”的内涵深入到人的需要的各个方面(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

与西方国家反腐败道路相比,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政治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工作机制。西方国家的反腐败一般依靠国家监督体系。而在我国,除了国家监督体系外,还有党内监督体系。中国的反腐倡廉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以执政党的力量推动反腐倡廉建设)。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所体现的是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是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坚强领导核心,也是惩处贪污腐败制度的坚定制定者和执行者。一方面党不断完善自己,如《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的制定、党务公开制度的实施;另一方面党积极完善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指导和规划,如2008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成为实施“中国特色反腐模式”的标志,也是“中国特色反腐模式”发展进程中的又一“里程碑”,从指导思想、推进反腐倡廉教育、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等七个方面对反腐倡廉进行了周密的部署。

二是通过资源整合,有效形成政府各部门、社会各层面协同作战的反腐倡廉的整体合力。中国的各级政府部门都设有监督制约体系;司法、行政、党内均有专门监督机关;社会层面的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也在不断发展。反腐败工作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要把立法、执法、法律监督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实行综合治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反腐倡廉也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是反腐倡廉最强大的动力。中国的反腐倡廉实践正是以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来加以推动的。坚持以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使反腐倡廉工作充分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在实践中,通过加强组织协调,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整合反腐资源,依靠国家各有关反腐倡廉机构和部门的协同作战形成整体合力,这是中国反腐倡廉工作取之不尽的动力源。

三是将反腐倡廉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之中,构建多手段、全方位的反腐倡廉工作体系。西方单纯依靠法律手段,反腐成本高、效率低。如果没有法律证据,对于显而易见的腐败行为也往往无可奈何。而我国在反腐倡廉方面,既有法律的手段,也有道德的手段,还有党的纪律手段等。中国的反腐倡廉通过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和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之中。在政治领域反腐倡廉,抓住了正确行使权力这个关键;在经济领域反腐倡廉,抓住了建立健全正确利益导向机制这个核心;在文化领域反腐倡廉,抓住了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在社会领域反腐倡廉,抓住了依靠人民群众这个根本。惩防并举、综合治理充分体现了中国反腐倡廉工作的全过程性和全方位性,已在反腐倡廉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全面完善与未来走向

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是一条切合中国实际、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组成部分和重要保障,同时也需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继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反腐倡廉工作将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总体布局之中,统筹兼顾,协调、可持续地向前发展。为了使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更加完善,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必须增强前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反腐

倡廉制度的规范、教育、约束、纠偏和惩戒功能。要切实加强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加强国家廉政立法,努力形成反腐倡廉的法律法规体系。要高度重视发挥国家预防腐败机构的职能作用,抓好预防腐败的组织协调、综合规划和政策制定。制度建设要努力实现六个方面的根本性转变:即对反腐倡廉要靠法制的认识由中央大力倡导向全党形成共识转变;法规工作目标由单项零散的规划向配套的法规制度体系转变;法规工作重心由侧重惩治向惩防并举、注重预防转变;法规工作方法由被动应急向主动应对转变;法规工作内容由侧重制定新法向立、改、废、释并举转变;法规工作局面由主要依靠纪检监察机关抓向全党动手抓法规制度建设转变。

(二)切实完善监督机制。(1)完善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法规制度,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把对权力的科学配置与对干部的有效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程序规则,明确用权界限,规范权力运行流程,保证党员领导干部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2)在监督机制上,我们党将支持和保证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党内监督,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3)继续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推进党务公开,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证党员民主权利。

(三)着力加大惩治力度。对涉嫌违纪违法的问题,要及时立案调查;对一般性的不作为或乱作为问题,以及一些带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要认真做出组织处理;对确有问题、不宜继续担任领导职务的,应当按照《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采取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等组织措施予以及时处理;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等部门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组织处理范围,规范组织处理程序,提高运用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的综合效果。

(四)有效加强国际合作。要适应中国反腐败实践的发展要求,注意考察了解和充分借鉴世界各国反腐败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这样做将有利于提高我国反腐败法制建设的水平,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从而为反腐倡廉实践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制度规范。目前,由于我国参与国际化反腐斗争的司法机制还不够健全,联系合作的渠道还不十分广阔,对于中国外逃的经济犯罪分子调查取证难、人员引渡难、资金返还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不少贪污腐败分子至今仍逍遥法外。今后我国在国际化反腐方面的任务艰巨而又重大,必须尽快建立健全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合作的司法机制,完善有关的法律制度,疏通国际化反腐的通道。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将反腐倡廉建设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并列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进一步指明了加强反腐倡廉工作的方向和道路。“反腐倡廉建设”是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事业的新定位,这表明我们党对反腐倡廉工作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的高度。从“反腐倡廉工作”到“反腐倡廉建设”,意味着我们党将把反腐倡廉工作作为一项经常化的建设性工作深入持久地不断推进。为此,我们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反腐倡廉新的实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

第五篇:中国梦与中国道路

<<中国梦与中国道路>>摘要

1.公正看待过去30年发展的成就

2.21世纪中国梦:成为城里人、安居乐业梦、就业创业梦、生活的社会保障梦、公共服务

梦、生态环境优美和家庭平安梦、精神生活之梦

3.资源环境领域、资源环境约束

4.重大结构调整与提升竞争力:城乡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建设创新型国家、5.财政税收体制

6.完善经济体制:土地、金融、国有经济改革

7.消除两极分化与实现共同富裕

8.中国道路路线图

下载中国改革道路的主要特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大意义(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改革道路的主要特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大意义(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梦与中国道路》观后感

    党性教育—《中国梦与中国道路》观后感 百年奋斗铸就历史辉煌,信心百倍推进复兴伟业。29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中央政治局七常委领导同志29日来到国家博物......

    论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

    文章标题:论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可能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一条崭新的道路,至少可以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一个稳固的农......

    观《中国道路与中国梦》有感

    观《中国道路与中国梦》有感 班级:机械121班 姓名:李招辉 学号:08030512114 在视频中我们了解到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

    “中国梦”、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版)

    “中国梦”、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以其丰富的意蕴和美好的愿景为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勾勒出一个可亲可近的奋斗目标。在正在召开的“......

    《中国道路与中国梦》论文 观后感1500字

    《中国道路与中国梦》观后感 班级 姓名 学号 中国梦,中国发展之梦,国家富强,国家振兴,人民幸福的全国人民的梦想,也是中国发展之梦。中国梦其实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了人们的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中国城镇化道路探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中国城镇化道路探索 在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后,有的人认为是不是我们所实施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要停止了?也有的人认为这几年我们一步步......

    中国梦与中国道路培训法测试题答案

    中国梦与中国道路培训测试题姓名单位成绩一、 选择题1. “中国梦”的第一要义,是。 A、民族复兴 B、人民幸福C、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 D、社会和谐2.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

    中国梦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今年下半年沿旧制 盯目标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汇报林局 实现“中国梦”是一个历程、是一个周期 忧患意识是一个传统 战略机遇期、冲刺期、战略决赛期 中国现在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