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走中国特色卫生改革发展道路 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文库

时间:2019-05-13 00:07: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37走中国特色卫生改革发展道路 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文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37走中国特色卫生改革发展道路 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文库》。

第一篇:037走中国特色卫生改革发展道路 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文库

037走中国特色卫生改革发展道路 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文库.txt等余震的心情,就像初恋的少女等情人,既怕他不来,又怕他乱来。听说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回想起来,我竟然七手八脚地裸奔了二十多年!今天心情不好,我只有四句话想说,包括这句和前面的两句,我的话说完了!走中国特色卫生改革发展道路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陈竺高强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科学阐述了医疗卫生工作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奋斗目标,并对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做出了全面部署。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卫生部门和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的首要政治任务。

一、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大对医疗卫生工作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的重要论断,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奋斗目标,不仅深刻揭示了医疗卫生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健康作为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目标,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国民健康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上个世纪90年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了以健康为首要内容的“人类发展指数”,并发表了第一份《人类发展报告》。2000年9月,联合国召开千年峰会,189个国家联合签署了《联合国千年宣言》,提出了八项千年发展目标。其中,有三项是卫生指标(即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妇幼卫生状况和抗击艾滋病、疟疾及其它疾病),还有三项与卫生有着密切联系。这表明,卫生发展已经处于人类发展的突出位置。

鉴于健康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维护国民的健康公平也就成为一个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志。以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为奋斗目标的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一向高度重视人民的健康公平问题,并把获得医疗卫生服务作为人民的基本权利。十七大报告关于健康的重要论断,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奋斗目标,符合党的一贯主张,与我国宪法的有关规定相一致,与国际发展趋势完全吻合,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对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内在关系的深刻认识和高度概括。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奋斗目标,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充分认识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坚持卫生工作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和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健康权益,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作为卫生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原则,把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衡量改革发展成效的基本标准,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和人群之间的医疗卫生服务差距,促进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实现卫生事业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但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产生与我们对于卫生事业的发展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基础性地位认识不足,忽视了政府对于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导作用,责任和投入不到位;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医疗卫生体制,靠市场解决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照搬到卫生领域,实行“承包”、“分成”,淡化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强化了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加重了群众的负担;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公平原则,导致优质卫生资源过多流向大城市和大医院,造成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影响了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从我国国情和卫生发展规律出发,统一认识,理清思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绝不能脱离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经济水平低、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夯实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不能盲目追求高端服务;必须坚持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障的协调发展,既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又要通过增加政府投入,转变卫生体制机制,加强卫生监管,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必须坚持保基本、广覆盖、低投入、高产出的原则,以有限的资源争取最大的健康效益和健康公平。

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政府对维护和促进国民健康负有重要的责任。以市场为导向的卫生体制不仅难以实现国民健康的公平,也容易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政府应该在规划、调控、准入、监管、筹资、基本服务提供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努力增加政府投入,引导和监督医疗卫生机构坚持公益性质和为人民服务的方向,逐步减轻群众医药费用的负担。

必须坚持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卫生事业发展必须从维护全体人民健康的全局出发,统筹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卫生监督体系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科学界定政府、社会和个人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的权利与义务,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维护医疗卫生人员的合法利益,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卫生人员参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基础和前提,是全国600万医疗卫生人员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一)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的根本目标是以维护居民

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必须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医疗救治、妇幼保健、采供血、卫生监督等体系建设,健全职能,落实责任,转换机制,保障经费,增强能力,改善服务,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乡卫生环境,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体系。首先,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其次,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形成“预防保健在社区,疑难重症到医院”的医疗服务格局,最大限度地优化医疗卫生服务结构,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改革医疗卫生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公益目标明确、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强化公立医院的公共服务职能和责任,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探索建立职责明确、权责一致、治理规范、监管有力的医院管理制度。加大政府投入,规范财务收支管理,改革以药补医政策和人事分配制度,建立有责任、有保障、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加强监督管理,改善医疗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控制医药费用,忠实为群众服务。第四,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发展医疗卫生服务,在严格技术准入的基础上,鼓励国内外社会资金依法创办医疗机构,支持有执业资格的医务人员依法开业,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医疗保健需求。第五,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强化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加强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组织开展中医药治疗重大疑难病症的联合攻关。发展现代中药产业,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三)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是确保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减轻疾病风险的重要措施。从我国国情出发,建设医疗保障制度要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形成覆盖城乡居民、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障体系。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保障水平,逐步缩小不同人群之间的医疗保障差距。同时,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四)建设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药品是维护人民健康的特殊产品,保障基本药物供应是国家药品政策的核心。要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为重点,确定基本药物的目录和品种,实行定点生产、政府定价、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规范使用等办法,保障群众享有安全、有效、必需、价廉的基本药物。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促进药品生产流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严格新药审批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准入,加强质量监管,确保药品安全。改革药品价格管理,提高药品定价的科学性,纠正虚高定价,减轻群众负担。

(五)建设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完善卫生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健全技术准入、执业规范、质量考核、日常监管、信息发布、患者权益保障等监管制度。重点加强医疗服务监管,保证其安全、有效;加强食品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加强职业卫生监管,严肃查处损害职工健康的不法行为,保护职工健康权益。

(六)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责任。转变政府卫生管理职能,重点加强公共医疗卫生

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和卫生监管。按照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原则,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卫生行政管理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卫生投入,为保障全体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逐步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创造条件。鼓励公民有序参与卫生事业管理,推进卫生政策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使卫生政策更加符合群众利益,使医疗卫生服务接受群众的有效监督。

四、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健康中国2020”战略是从现在起到2020年的卫生发展中长期规划,是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实现以“健康促小康”、以“小康保健康”的重要战略,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这一战略应该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10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实现《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定的各项目标,使我国进入实施全民基本卫生保健的国家行列;第二步到2015年,使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水平位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第三步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民健康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每个阶段都要有具体的指标和措施,包括: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的指标,重大传染病和重大慢性疾病控制指标,卫生服务可及性指标和生物药械产业发展水平,卫生服务规模和卫生投入指标等,以实现卫生制度建设与健康促进目标的有机统一。

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需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居民健康需求和主要健康危害控制等因素,从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卫生政策、医药科技等多学科组织专家进行研究,确定每个阶段卫生发展的优先领域。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一批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主要包括:1.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大流感防治行动计划,有效控制传染病流行;2.肝病防治行动计划,对儿童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并逐步扩大到缺乏免疫力的成年人,大幅度降低感染人群;3.改善孕产妇和婴儿保健的“母婴安全”计划,争取在2015年实现全部孕产妇住院分娩,大幅度降低母、婴死亡率;4.控制烟草和心脑血管疾病、癌症防控行动计划,降低发病率;5.以行为教育和心理关怀为核心的心理健康行动计划,提高居民精神健康水平;

6.以科学健身运动为导向的青少年健康行动计划,兴起全民健身热潮;7.老年人健康行动计划,改善老龄人口生活质量;8.“地方病防治”和“职工健康”行动计划,改善卫生环境,减少职业危害;9.“传统医药振兴行动计划”,推动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开展重大疾病防治研究;10.食品、饮用水安全促进和食源性疾病防控行动计划,加强风险性评估、营养科学评价和监测网络建设。通过这些行动计划的实施,将“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落到实处,夯实医疗卫生服务基础,有效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并带动医疗保健服务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必须建立体制、投入、科技、人才、文化和国际合作等六大支撑体系。一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管理和运行体制,并将国民健康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二是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投入增长机制和转移支付机制。三是坚持“科技兴卫”,建立健全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医学科研协作体系、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体系、卫生科普宣传体系。四是立足“人才强卫”,建立健全卫生人才教育、培养、配置和评价体系,培育和造就一批又一批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优秀卫生人才。五是加强卫生职业道德和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根本方向。六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发展我国卫生事业,帮助不发达国家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展示我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作者:陈竺,卫生部部长;高强,卫生部党组书记)

第二篇: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荐)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历来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做自己的理想目标,并认为这是一个在社会主义社会就要持续推进、进而在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实现的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以发达的生产力、累积的社会财富为现实基础,更需要以发展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健康为前提条件。作为一个人来说,如果没有健康,就会失去一切,更谈不上全面发展了。只有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便捷、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人民群众的健康才有最基本的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有最稳固的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才有最坚实的支撑。此外,社会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设定,确立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向覆盖全体居民发展。这不仅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受益,也有助于减少疾病流行,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既要大力发展经济,也要注重促进公平正义。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如果不是“人人”,而是只有一部分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一方面,这种服务往往会成为一种“特权”,而不能享受这种权利的常常又是弱势群体,此时反而会加大社会不公;另一方面,没有资格享受这种服务的人也会千方百计地利用其他方式来谋取这种权利,形成所谓“绿洲效应”,从而导致不公平行为的蔓延。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共济互助,有利于社会和谐。对于个人来说,将来会患什么病、需要多少钱等相关因素是不可预知的,因而发生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比其他经济、社会风险更大。一旦发生大病,此时仅靠单个人自身的储蓄积累往往是无法承受的。应对疾病风险,更应该依靠参保群体之间的横向再分配和共济互助。也就是说,靠大多数不生病的人,用基本上不影响自己生活的少量资金投入医疗保险项目,以帮助少数生病的人渡过难关;而不生病的人在投入资金的同时,也享有了在自己生病时获得帮助的权利,这是一种符合大数定律的“双赢”,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社会稳定和谐。

撑起护卫人民健康的保护伞

说起医改,可能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随着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日渐凸显,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医改的性质、方向以及具体方案也引发了全社会的大讨论,成为近两年全国“两会”上的一个热点话题。20多年的医改历程,恰似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鲜明地反映出新时期医疗卫生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的健康状况,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基本上建立起一个与计划经济体制和农村集体经济相适应的,由公费医疗制度、劳保医疗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共同组成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医疗卫生模式僵化的弊端不断显现,农村合作医疗也逐渐难以为继。1985年,我国正式启动了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医改的逐步推进给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注入了很大的活力,解决了医疗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但也带来了公益性质淡化等一些副作用。与此同时,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挑战也非常严峻:卫生事业发展仍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相当突出。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看病难看病贵、药价虚高、医患关系不和谐等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深入分析,果断决策,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医疗卫生问题。近年来,除了加大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遏制医疗费用过快上涨势头等具体措施,还重点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到覆盖全体城乡居民,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与支持。

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决定在农村地区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其主要做法就是以大病统筹为主,适当兼顾小病,农民个人筹资一小部分,国家和地方政府补贴一大部分。由于解决了农民医疗费用的后顾之忧,广大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热情高涨,各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的速度越来越快。原计划是2010年达到农村地区“全覆盖”,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2008年就能实现“全覆盖”。

2007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针对除城镇职工以外的非从业居民(主要是老年人和未成年人),适时推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试点工作已于2007年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始启动,2008年将扩大试点,争取2009年试点城市达到80%以上,2010年在全国全面推开,逐步覆盖全体城镇非从业居民。

此外,自20世纪末开始的全国范围内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也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覆盖的人口不断增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占城镇就业人口的比例,从1998年的5%增长到2007年第三季度的64.6%。

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参合人数达到7.3亿人,超过农村常住人口的90%以上,若以户籍人口计算,则达到86%。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参保人数已经达到1.80亿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0.41亿人,两者相加为2.21亿人,大约为城镇常住人口的40%,若以户籍人口计算,则已近50%。

医疗保障体系是整个医疗卫生制度的基础部分,对于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安居乐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新一轮医改的初步方案已经制定。在方案中,将继续促进建立覆盖全民的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三项不断衔接的制度,恰似一座稳定牢固的三角架,高高撑起一把护卫全体居民健康的保护伞,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打下坚实的基础。

把全民健康提升到更高水平

目标是灯塔,指引着航船的方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设定,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的健康素质的需求,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目标也是蓝图,需要全面细致的规划,脚踏实地的建设。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就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走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改革发展道路,建立起符合国情的制度,从基础性框架起步,朝着更加全面的水平发展;从覆盖面不够大,朝着逐渐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发展。

当前,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关键在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好这一制度,首先我们必须把握“两个坚持”的原则。一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公益性是公共医疗卫生机构的本质属性,为人民健康服务是医疗卫生事业的生命线。要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责任,加大卫生投入,坚决杜绝那种“医院大门八字开,有病没钱莫进来”的现象。二是“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俗话说,“良医治未病”。“预防为主”,就是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切身和长远利益,重视诊治“未病之病”、“欲病之病”。“以农村为重点”,就是要更加关注农民健康问题。农村一直是我们医疗卫生事业的“短板”,新增卫生投入与制定政策要优先向农村倾斜,使农民最终与城镇居民享有同样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西医并重”,就是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促进中西医、中西药相协调。这两大原则,是医改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由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大体系共同组成的。建立好这一基本制度,也就意味着要推进四大体系协调发展。

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重点是健全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妇幼保健、计划免疫、计划生育技术等服务网络,特别是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这样有助于抵御像“非典”那样的突发性重大传染病的侵袭。

建设医疗服务体系,重点是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参与、依法创办医疗机构,这样可以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性的医疗卫生需求,有助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建设医疗保障体系,重点是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相互衔接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以慈善事业为补充,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引导群众合理就医,这是实现“病有所医”的基础性制度保障。

建设药品供应保障体系,重点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国家基本药物实行招标定点生产、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保证群众基本用药,这样有助于解决药品价格虚高问题,从根本上减轻群众药物费用负担。

为了保障上述四大体系有效规范运转,还要深化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经费投入机制、医疗服务与医药价格形成机制、监管体制等改革,积极推动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把全民健康不断提升到更高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正在从事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医疗卫生服务工作。面对未来,我们豪情万丈。只要有党的坚强领导,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13亿人全部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一更加伟大的世界奇迹就一定能够实现!

铺就13亿人的健康之路——怎么解决看病难

提起看病,很多人都有过去大医院就诊的经历:挂号排长队,候诊等半天,反复检查太折腾,开大处方花钱多„„说到底就是一个字:“难”。前不久,一部讲述医院故事的电视剧《医者仁心》,在央视和一些地方卫视热播。剧中全景展示了一家大医院“凤凰涅槃”、重获患者信任的过程,也真实再现了人们熟知的各种看病难现象,引起观众强烈共鸣。

健康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健康和千家万户幸福。近年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得到了一定缓解。为进一步治疗这一“顽疾”,党和政府正不断深化医改,努力打造一条人人“病有所医”的健康之路。

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共有7项: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困难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农村(社区)改水改厕,贵州等6省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共有9项:健康档案、健康教育、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老年人健康检查、计划免疫预防接种、传染病报告和处理服务、慢性病管理、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

深度解读

深化医改的5项重点任务

◎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 问诊看病难:症状缓解还需治疗

俗话说:“有啥别有病。”生了病,本来就很难受,如果看病再变成一件难事,就更加让人痛苦。“挂号起五更,排队一条龙”、“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些前几年流行的顺口溜透露出人们对看病难的抱怨与无奈。

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看病难,中央作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2009年4月,一张医治看病难的“药方”——深化医改方案,在历经3年的讨论和修改后,正式公布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两年来,深化医改全面铺开,取得一定成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7项重大服务和9类基本服务免费向居民提供;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12亿,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建、改扩建近两万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展开,预约挂号等便民惠民服务措施正向全国推广。

深度解读

我国医院的等级

我国医院按其功能、任务不同划分为一、二、三级。一级医院是直接向一定人口的社区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服务的基层医院、卫生院。二级医院是向多个社区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地区性医院。三级医院是向几个地区提供高水平专科性医疗卫生服务和执行高等教育、科研任务的区域性以上的医院。各级医院经过评审,确定为甲、乙、丙三等,其中三级医院增设特等,因此医院共分三级十等。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治愈一个人的疾病,需要一个过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讲,医治看病难顽疾,更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导致看病难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有的刚开始理顺,有的还未触及;医改政策的全面落实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效果也待逐步显现。总的来看,当前看病难虽有所缓解,但仍较突出。仔细分析,主要难在以下三个方面。

大医院看病排长队是看病难的主要表现。

权威声音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陈竺(卫生部部长):新医改方案立足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按照顶层设计的思路,着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以实现全面系统解决居民看病就医问题、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

绝对性的难。这是由于医疗资源绝对不足导致的,表现为缺医少药,难以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目前这种看病难已基本上解决,只存在于一些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中西部偏远地区。

相对性的难。这是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导致的,主要发生在大城市的大医院里。一进大医院,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人太多、队太长、等太久。挂号、交费和拿药,一般要折腾大半天时间。专家号更是“一号难求”,为了能挂上号,有的彻夜排队,有的全家总动员、轮流上阵,苦不堪言。这种难是目前看病难的主要表现形式。

因“贵”而“难”。这是由于医药费用负担重导致的。据统计,2010年,我国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为166.8元,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6193.9元。一次住院费相当于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1/3,更超过了农民年人均收入。至于经常要看病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医药费负担不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还连累到整个家庭。这种难与前两种难交织在一起,加大了看病难的程度。

可见,解决看病难,依然任重而道远。必须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在缓解看病难上取得扎实进展。

深度解读

数字“十二五”健康新目标

◎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比“十一五”末增加1岁。

◎婴儿死亡率降至12%。,比“十一五”末下降8%。

◎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比“十一五”末下降27%。

◎提高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比“十一五”末下降21%。

◇ 合力保基本:织就医疗惠民网

国民的健康水平,事关民族发展、国家兴衰。为人们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国家提供基本保障的内容与范围也不尽相同。从我国国情出发,国家提出了“保基本”这一重要制度设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具体来说,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就是要做好预防保健工作,使群众尽量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就是要通过全民医保,降低个人医药费用支出。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就是要对常用药合理定价、保障供应,让患者能用上实惠管用的药。这三项内容,着眼于全体人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是解决看病难的基础性工作,对实现人人“病有所医”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保基本”工作逐步推进,但总的看,目前的标准和水平还比较低。我们既要量力而行,努力做到广覆盖、可持续;也要尽力而为,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标准和水平,为全体人民织就一张从防到医、从药到保的基本医疗惠民网。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增投入、促均等。确保基本服务项目和重大服务项目免费向群众提供,必须依靠雄厚的资金保障。2011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从2010年的15元提高到25元。同时,将继续扩大服务范围,加快覆盖农村和困难地区,逐步实现均等化。比如,今后5年,将为70%以上的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水平、上层次。逐步提高人均筹资标准,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切实减轻群众看病负担。2011年,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将提至每人每年200元,住院费报销比例提至70%,政策范围内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5万元。进一步提高统筹层次,加快实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医疗费用异地就医结算,使参保群众权益得到更好保障。2011年基本实现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市级统筹,参保人数较少的省区,逐步实现省级统筹。

北京市推进“一老一小”保险实现医保全覆盖

2007年开始,北京市将城镇老年人和学生儿童纳入大病医疗保险,惠及180万人。2008年又将47万城镇劳动年龄内的无业居民纳入大病医保,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医保全覆盖。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添内容、广覆盖。目前我国已确定了307种基本药物,今后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基本药物目录“扩容”,增加更多药品种类。继续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2011年年底基本覆盖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今后5年,其他医疗机构也将逐步全面配备、优先使用基本药物。

2010年起,安徽省基层开展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试点,药价普降30%—50%。

◇ 着力强基层:群众看病更便捷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一旦有个头疼脑热,最方便的还是去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这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普遍使用基本药物,具有看病“便”和“廉”的独特优势,是大医院的“前哨”。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发展,让它成为群众看病就医的首选,有利于缓解大医院看病难问题。

前些年,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度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窘境,群众小伤小病也要舍近求远去大医院。针对这一情况,中央提出“强基层”的明确要求。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投入530亿元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基层医疗卫生面貌有了很大改观;2011年,国家又决定用两年左右时间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长期债务的清理化解工作,将有力推动基层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并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很多基层医院虽然有了崭新的设备、宽敞的诊室,但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医务人员队伍不稳定,难以吸引群众前来就诊。因此,不仅要继续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也要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切实增强基层的服务能力。

政策传真

国家推进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

从2010年开始,国家开展了提高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提高新农合对农村儿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补偿比例。截至2011年4月,全国已有9059名患儿获得救治,患儿家庭个人支付费用比试点前降低60%。预计2011年9月底,全国所有农村白血病、先心病患儿,包括部分城乡协同推进地区的城镇儿童将都能受益于这一政策。此外,农村居民新增病种医疗保障试点工作也加快推进,优先将乳腺癌、宫颈癌、农村重性精神病、终末期肾病和耐多药肺结核等病种纳入试点范围。

服务网络遍基层。强基层,首先是构筑完善的医疗服务网。要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实际情况,进一步合理规划布局,增加医疗点。2011年将完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任务,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有1—3所达标的中心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每个街道都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黑龙江省乡镇卫生院吸引高层次人才

哈尔滨市近年来加强基层建设,吸引不少大学生扎根农村、服务基层。该市香坊区成高子镇中心卫生院的47名医护人员中,有27人是大专或本科以上的学历,他们深受患者信任。

培养人才固基层。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人才是关键。基层工作重心是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等一体化服务,需要全科医生这个“多面手”,而目前基层合格的全科医生比较匮乏。2011年,国家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要求到2012年使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再经过几年努力,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同时,创新激励政策和方式,通过契约服务、按人头付费、开办诊所、边远贫困地区工作提供特殊补贴政策等,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把人才留在基层、稳定在基层,当好群众健康“守护人”。

对口支援助基层。单靠基层自身,短期难以强起来,还需借助外力。国家已制定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制度,要求每所城市三级医院通过派出医生、实行托管等多种形式,与3所左右县级医院或乡镇卫生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鼓励、支持大医院医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坐诊、定期巡诊;落实大医院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以上的政策。

英国的全科医生制度

英国居民可在社区医院选择一名全科医生,由其负责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生病时一般先找全科医生就医。全科医生由国家发给全额工资,因而可以专心为居民诊疗。

此外,还要通过减免诊疗费用、提高看病报销比例等倾斜政策,运用经济杠杆,进一步降低基层诊疗费用,吸引患者来就医。并探索建立基层与大医院的转诊机制,引导群众养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习惯。

北京市社区医院就诊量逐年增加

近年来,北京市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不断增强社区医院吸引力。一是完善公益性。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使社区医务人员吃上“皇粮”,有效解决以药养医问题。常用药品实现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比大医院平均下降36.1%。二是多渠道引进好医生。采取接收应届毕业生、返聘大医院退休医师等方式,不断提高社区医院诊疗水平。三是实行转诊制度。社区医院与三甲医院开展对口协作,患者通过社区医院向大医院转诊,比直接到大医院挂号还方便,且免收挂号费。四是推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居民可以通过签约形式,得到常见病诊疗及健康管理等基本医疗服务。目前,到基层就诊患者比重已由2006年的5%提高到42%左右。

百姓心声

◎医生是守护生命的天使。他们的价值在于用医疗技术救人,而不是靠卖药挣钱。

◎为什么手机能漫游,医保却一直不能全国“漫游”呢?这很不合理,很不方便。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关键就是要能够买到便宜药。如果像以前一样,药品一降价就“见光死”,老百姓还是得不到实惠。

◎一般的感冒发烧,我现在就去社区医院,方便又便宜。干嘛非要扎堆去大医院呢?有时候,观念一换天地宽。

◇ 姓公要为民: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

2010年2月,16个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的公立医院,朝着回归“公益性”这一共同目标,积极开展试点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1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对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作出部署,标志着公立医院改革已进入到试点探索与全国推广共同开展的新阶段。

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公立医院占据着主体地位。据2009年统计,我国医院总数为19822家,其中公立医院为14086家。

公立医院大多拥有优质医疗资源,承担着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主要场所。2010年,公立医院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次均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同时,公立医院看病难的问题也非常突出,一直都是看病就医各种矛盾聚集的“重灾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以来,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对公立医院采取了国企改革的思路,实行放权搞活政策。很多公立医院通过小病大看、卖药提成、重复检查等手段进行创收,运行机制发生扭曲,趋利性增强,公益性淡化。加之一些公立医院管理不善,就医流程设计不合理,少数医务人员服务“冷、硬、顶、拖、推”等,加剧了患者对看病难的感受。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使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是缓解看病难的重点和关键。

也要看到,作为最主要的医疗服务终端,公立医院与药企药商、医务人员、患者、医保机构等各方切身利益纠缠在一起,不仅“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是其他各方面改革都绕不过的“深水区”。公立医院改革复杂性强,影响医改全局,事关医改成败,既要积极推进,也要稳妥处理好深层次问题。为此,深化医改提出“两条腿走路”:一些保障公益性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可先行试点;一些体现公益性的具体便民措施,要尽快推开。

云南省昆明市试点管办分开

2010年年底,昆明市试点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成立市医院管理局和市医院发展中心,前者负责对全市医疗机构进行全行业属地化管理,后者则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义务,承担政府开办公立医院的职责。管办分开后,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把主要精力用于依法对各类办医主体进行监督管理,以确保医院公益性目标的实现。

安徽省芜湖市试点医药分开

近年来芜湖市推进医药分开,成立药品管理中心,接收公立医院的药品购销权,医院药房改为其下属的药品调配中心,医院不再经营药品。药品管理中心负责汇总全市基本用药目录,建立统一的药品采购供应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这一改革举措切断了医院和药品之间的利益链,仅2009年就减少当地群众药费支出6117万元。

理顺体制,推进医药分开。

当前公立医院运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与体制机制不合理有关。要坚持“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开展重大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建立符合公益的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的新路子。尤其是要推动医药分开,通过探索新的药品采购供应模式、医药收支分开核算等多种途径,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切实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投入到位,完善补偿政策。目前,政府投入一般只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6%—8%,仅靠这些投入,无法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政府将加大投入,补偿公立医院实行医药分开后减少的收入或亏损,并落实对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的投入,为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提供保障。

优化流程,改善就医服务。不少看病难问题,实际上是由就诊流程复杂、服务不够人性化造成的。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内部管理、优化诊疗流程来解决。目前,全国1200多所三级医院普遍推出便民惠民措施,比如,推出就医“一卡通”、提供预约诊疗、便民门诊等服务,缩短病人候诊时间;控制不必要的诊疗行为,降低医疗费用;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减少重复检查等。

陕西省子长县加大公立医院改革补偿力度

2008年以来,陕西省子长县开展以创建“平价医院”为主题的公立医院改革。将全县公立医院由差额预算单位改为全额预算单位,医务人员津贴补助和人才培养费用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更新由县财政负担。通过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既解决了医院建设发展问题,又调动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 医者需仁心: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把“看病”说成“看医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医生职业的特殊重要性。医生的知识、经验和技术是能否看好病的关键因素,决定最终疗效的,往往不是药物,不是设备,而是医生。医生职业具有高技术、高风险性,他们提供的医疗服务不同于普通服务。医患之间信息高度不对称,患者往往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只能依赖于医生的诊断。在世界各国,医生通常都是受人尊重的职业。

我国目前有800多万医务人员,承担着世界上最大的就医服务量,为人民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近年来医生群体的社会形象被扭曲,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职业尊严感受到冲击。这既有医生的问题,更有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医务人员正当收入过低、公立医院实行鼓励创收的考核机制等,“逼迫”一些医生开药“只选贵的,不选对的”,过度诊疗,甚至还有少数医生吃拿回扣、收受红包,引起患者不满,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医生是患者求医看病的希望,也是医药卫生事业的主体力量,广大医生能否充分发挥积极性,是关系到缓解看病难、深化医改的大事。改革既要“见物”,更要“见人”。要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使其安心从医,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从政府来说,要创造有利于医生工作和发展的环境及条件,使其价值和地位得到应有体现。理顺分配机制和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取消“以药补医”,体现医生劳动价值,改革绩效考核方式,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完善医生规范化培训,试点多点执业,鼓励医生在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间合理流动,为广大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吴孟超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被誉为“人民医学家”。

旦正草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村医,2011年被卫生部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

邓前堆

云南省福贡县怒族村医,28年来溜索出诊,被誉为“索道医生”。

从医生自身来说,要恪守职业道德。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医生必备的基本价值追求。当病人以生命健康相托,以信任之心相与,医生不仅要以医术相助,更要以仁爱之情相应。要把患者健康放在首位,以关心体贴的态度为患者服务,在赢得患者尊重中实现职业尊严和事业发展。

从广大患者来说,要理解和信任医生。要充分认识医生的职业特殊性,尊重医生的劳动和付出。面对病魔,需要医患携起手来,相互配合,共渡难关。还要看到医学还有很多未知领域,相当一部分疾病原因不明、诊断困难,甚至无法治疗,不能苛求医生包治百病。

在重大紧急灾害事件当中,广大医护人员在抢救群众生命安全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挂号少排队,看病也不贵,人人有医保,健康乐逍遥!”这是一位网友对解决看病难的热切期盼。党和国家正在回应百姓呼声,不断深化医改,努力缓解看病难,我们相信,人人“病有所医”的目标将逐步变为现实。

第三篇: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鄂城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扫描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鄂城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

作扫描

[字号:大 中 小]2010年12月18日

核心提示: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必须保障群众的基本用药需求,以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健康效益。今年以来,鄂城区按照全省医改工作的统一部署,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药价大幅下降,就诊人数大幅上升,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从元月31日起,鄂城区正式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始终把“降低药品价格,真正让利于民”作为关键环节来抓,立足实际,大胆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合理的基本药物议价和定价机制、配送机制和补偿机制,成效明显。全区10家乡镇卫生院现已全部采购、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307种国家基本药物平均配备使用235种,省增补的118种非基本药物已配备使用53种。药品的进价有68.7%与乡镇卫生院原有进价持平,31.3%的药品进价低于原进价。

鄂城区是如何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实现药物零差率销售的呢?

药品价格一月一议、一月一定

扩大配送企业数量。选择2-3家中标配送企业,容易形成价格垄断、药价难以下降的问题,该区决定扩大配送企业数量,引入竞争机制。具体做法是:在选择使用中标基本用药和掌握各乡镇卫生院原进价、市场行价的前提条件下,召开各乡镇卫生院院长、区政府分管领导、市卫生局分管领导参加的药物配送企业选择会议。通过对乡镇卫生院原有进价与中标企业挂网价格的分析对比,与会人员以投票表决方式在全省中标的配送企业中选择5家进行谈价,比省规定的数量增加了2家。

贯彻公开透明原则,统一议价。在确定基本药物配送企业之后,每月召开一次院长、医生代表等参加的会议,实行全区统一议价。具体办法是先由配送企业分别报价,然后参照乡镇卫生院原有进价、药物的市场价格波动情况统一讨论价格,形成全区统一、在省集中招标价格上的二次议价机制。避免了卫生院单独议价、定价,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配送企业的药物利润,实现了最大限度地降低药价。

引入竞争机制,统一定价。在统一议价的基础上,召开院长、市区卫生部门领导、物价部门人员、医生代表和药品购销人员代表会议,将配送企业的报价与乡镇卫生院的原进价进行比较,选定最低价格为全区统一的购进价格。卫生院和配送企业之间可以双向选择。配送企业可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选择用药单位和配送药物品种;用药单位也可以比较配送企业出具的价格和服务质量,选择配送企业。总的原则是配送企业配送的药品价格等于或低于全区制定的统一价格。药品统一定价后,乡镇卫生院可以自主与确定的配送企业签订采购合同,并实施药品配送。配送企业之间可以相互竞争,中标企业都可以以等于或低于全区统一确定的价格向卫生院供货。

基本药物价格是否降低,人民群众是否得到实惠,是衡量基本药物制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华北制药生产的规格为80万青霉素,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前,进价为一支0.39元,销售价为一支7.2元,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同一厂家、同样规格的青霉素进价为一支0.38元,略低于原进价,但由于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询价价格就是采购价格,也是实际销售价格,因此80万青霉素销售价仅为一支0.38元,老百姓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鄂城区的这一做法得到了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鄂城区基本药物采购价格采取一月一议、一月一定,药品零售价平均降幅达42.7%,在全省37个试点县(市、区)中降幅最高。

乡村医疗卫生实行一体化管理

为了保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该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监督管理。

成立了区级基本药物制度管理机构,区卫生局印发了《鄂城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考核办法》,规范药品管理价格;印发了《鄂城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集中采购管理办法》,全区所有的乡镇卫生院建立了统一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将药品的价格统一进行了调整,实行微机划价收费;区纪委(监察局)印发《鄂城区纪委(监察局)关于严格执行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纪律的通知》,有效防止了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加强药品价格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给老百姓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

基本药物能否及时、足额配送到位是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关键,该区及时跟踪合同执行情况,对配送企业配送情况跟踪检查,对未能履行合同、不能满足配送要求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如果整改不到位,就取消配送资格。

该区有107个村,103个村卫生室,301名乡村医生,为整合医疗资源,该区积极推进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即“五统一”管理:行政统一管理,人员统一管理,业务统一管理,财务统一管理,药品统一管理。目前,新庙镇、长港镇及燕矶镇、杜山镇、汀祖镇的部分村共31个村已实行医疗卫生乡村一体化管理。

该区村卫生室人员编制原来属于村管理,改革后,各村卫生室人员编制统一由卫生院调配,业务统一由卫生院培训,药品统一由卫生院配送,工资统一由卫生院发放,财务统一由卫生院监管。通过资源整合,村卫生室成为卫生院的一个派出机构,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也提高了。新庙镇文塘村卫生室,改革前很多医疗项目无法开展,资源整合后,镇卫生院选派院里医生到村卫生室坐诊,过去只有两名乡村医生,现在增加到5名,办公场所也由20平方米增加到100多平方米,业务范围拓展到三大类九大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儿童保健、妇幼保健、居民保健、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等医疗项目均得到开展,该卫生室也成为全市示范卫生室。

财政核定任务和收支进行补偿测算

该区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原则,区财政从以下五个方面增加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一是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支出;二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补助;三是专业公共卫生人员工资;四是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支出;五是核定收支后的差额补助。区财政与卫生部门一起,对乡镇卫生院前三年的收支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在核定任务和收支后,进行补偿测算。按照上述五项补偿办法,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财政预算补偿资金803万元(不包括绩效工资),已预付460万元。

启动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该区10个乡镇,服务人口341455人,市编委按每千人1.4的比例,确定该区10个乡镇卫生院总编制人数为501人,预留25人,实际定编476人。目前,区人社局会同区卫生局完成了人员身份的最后核实和确定、卫生院岗位的设置、人员工资的核定等工作,正在进行人员的竞聘上岗。省、市人社部门已经批准该区卫生院绩效工资年人平10467元,据测算,在编人数476人年发放绩效工资498万元,退休人员按在编人员70%年发放津贴134万元,合计632万元。

鄂城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优化了医药资源配置,保障群众基本用药需求,克服医药资源浪费与短缺问题,同时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切实减轻了人民群众的医药负担。2至10月份,全区10个乡镇卫生院门诊人次237197人,比去年同期169137人增加了68060人;住院人次7581人,比去年同期8735人减少了1154人。药品销售收入643.97万元,比去年同期1145.86万元减少501.89万元。

记者

胡战军

●资料链接:

什么是基本药物制度

基本药物制度是一个全球化概念,是一个国家药物政策的核心。

“基本药物”的概念,由世界卫生组织于1977年提出,指的是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价廉。各国公共医疗保障体系都不可能为民众的所有药物开支付账,因此对所有上市的药品进行适当的遴选,编制出基本药物目录。目前,全世界约有16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正式的基本药物目录。

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保障公众基本用药权益而确立的一项重要的国家医药卫生政策,是国家药品政策的核心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合理确定基本药物品种,完善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使用、定价、报销等政策,保障群众基本用药。

第四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宋洪远

1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中国农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探索

自1949年以来,对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要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来实现,党和政府一直在进行探索和实践。

早在1949年12月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农业生产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就首次提出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他在1961年3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又明确提出要有步骤地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肥化、电气化。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新中国成立近30年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会议文件不仅拓展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并且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政策和措施。

1998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在江苏、上海和浙江考察工作时提出:沿海发达地区要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力,建设发达农业,争取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都对现代农业建设做出了部署和安排。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上述一系列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首次明确回答了什么是现代农业、怎样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问题。明确提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二、当前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国农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的功能,而且还具有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农业功能的拓展和深化,表明我国农业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发展的角度看,新阶段农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有1 宋洪远,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该文是作者在2007年CARD、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村经济》杂志社共同举办的“新农村建设中的现代农业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论文。

如下3个方面。

1.资源约束。中国人多地少,目前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耕地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据估算,今后20~30年,仅住房和工业建设用地就需要8000万亩左右。人增地减,解决吃饭问题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水资源匮乏状况更加严峻,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平衡,80%以上的水资源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淮河以北地区占有的水资源不到20%,不少地方不得不超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越来越低。干旱和缺水已经成为制约许多地区农业发展的“瓶颈”。

2.市场约束。过去中国农产品供不应求,农业基本不存在市场约束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急剧下降,食品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小,并且从“吃饱”转变为“吃好”。2005年,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到了36.7%,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到了45.5%。同时,农业的国际竞争环境越来越严峻,不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进口冲击已显现出来,而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潜力还难以发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外农产品的进口冲击加大,2005年大豆进口量2659万吨,已超过国内生产量;棉花进口257万吨,已占到国内需求量的40%。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使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加大。农产品进出口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由多年来的贸易顺差转变为连年逆差。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预示着市场对农业发展的约束将越来越突出。

3.体制约束。经过近30年的改革,我国的农村市场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但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并未消除,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还存在许多体制障碍。以前农业对工业化的贡献主要来自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现在农村对城镇化的贡献则主要来自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以及资金的外流。据有关部门测算,1987~2002年,仅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就从农民手中获得土地净价差收益14200亿元以上。由于给农民工的工资较低,仅此一项2002年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就达5200亿元左右。到2005年末,全部金融机构的农村存款大于贷款11378亿元。虽然这些数字在测算方法上不一定科学、测算结果也不一定准确,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民对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贡献。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资金、土地、物资、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由农业流向非农产业,由农村流向城市,这是工农和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的深层原因。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党和政府在总结我国农业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和任务。

三、国家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为了切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

策和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取消农业税费

从2000年开始,国家决定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以规范的农业税取代以前名目繁多的农村税费项目。2000-2003年,按照“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和“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的内容,农村税费改革由局部试点到全国推开。从2004年开始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到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费。至此,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屠宰税等各项税收,用于乡村办学、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乡村道路等的各项收费,公益金、公积金、管理费等共十二项税费全部取消,结束了2600年来农民交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农业生产进入无税时代。

(二)增加农业生产补贴

为支持农业生产发展,从2002年起,中央财政对农民使用优良品种给予补贴,补贴范围从大豆扩大到2004年的小麦、玉米和水稻。从2004年开始,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其他地区也对本省(区、市)粮食主产县(市)的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一定补贴。2005年,增加了对牧区的奶牛良种繁育补贴。2006年,再增加了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接补贴。2007年,又增加了油料生产补贴和能繁母猪补贴。同时,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实行奖励补助政策。

(三)加强农业设施建设

为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现代农业的物质装备水平,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引导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试点规模和范围;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入;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和乡村道路建设工程;制定有利于农用工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发展新型农用工业;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为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五)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为更好地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实施优质粮食产业、种子、植保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发展健康养殖业,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支持“一村一品”发展;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六)健全农村市场体系

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村市场体系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高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水平;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采取鼓励扶持措施,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

(七)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为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切实保护农民工权益;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人员培训制度,提高服务能力。

(八)加大农业投入力度

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大农业和农村资金投入的政策和措施。中央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资金投放结构,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高于上年。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农村。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鼓励农民和社会资金投资现代农业。

(九)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深化农村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深化以乡镇机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为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搞好农村水权制度改革,推进农垦体制改革等。

(十)强化农村公共服务

为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管理工作,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四、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要把握一个关键,要从实际出发,探索现代农业建设模式;其次要突出一个重点,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三是探索一个途径,强化农业基础,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开发和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占有水平较低,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一方面,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建设现代农业也必须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还要顺应农产品总量需求增长、结构需求多样、品种需求优质的要求,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拓宽农业的发展领域。

(二)要以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引导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

我国农户众多,经营规模较小,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坚持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是健全农村基本经营体制和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据举措。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设设施农业,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

(三)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重点,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利用率较低,环境压力增大。建设现代农业要下大力气转变发展方式,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特别是要注意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节约用水,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物质装备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要以增加农业资金投入为支撑,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我国农业发展长期受到二元体制的束缚,要素资源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五)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现代农业建设的模式和途径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资源秉赋各不相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地建设现代农业的起点高低不一。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建设的不同模式。要立足本地实际,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建设重点,循序渐进,不能简单地搞一种模式和实行一刀切。

第五篇: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时间:2010年03月16日 09时00分来源:《求是》作者: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对于我军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强军的统一,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的必然要求

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必须将国防和军队建设深深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中,充分发挥国防建设领域和经济建设领域资源整合的优势,实现一种资源投入,两种效益产出的“兼容型”、“双赢式”发展。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是富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富国必须强军。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格局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就“站不起来”,但是没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即使“站起来”,也不可能“挺起胸”。走军民融合发展路子,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一个国家就不仅可以“站得起”,而且可以在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中昂首挺胸。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当今世界各国实现富国强军目标的战略举措。冷战结束后,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打破军民分割、自成体系格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作用日渐增强。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致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取向,客观上要求我们适应这一发展趋势。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完成新世纪新阶段双重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可以有效避免军民重复建设、分散建设,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包括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内的国家整体建设效益,又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共同发展,起到相互促进、双向带动的效果。

二、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对统筹“两个建设”的与时俱进的发展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就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兼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新路子,促进经济效益、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走出了一条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军转民”深入有效开展,“民参军”也迈出了关键步伐,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呈现出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格局。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对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迫切需要从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实践表明,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是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有效方法,也是实现国家安全与发展相统一的根本途径。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始终致力于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道路。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寓军于民”的重要思想;邓小平同志要求包括国防建设在内的党和国家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强调国防建设必须随经济建设发展得到加强,做到“两头兼顾、相互促进”,提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的重要思想。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把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通盘考虑,提出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重要思想。从“军民结合”到“寓军于民”,再到“军民融合”,这些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党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

三、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路子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提升潜力,探索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真正树立军民融合发展共赢的理念。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彻底转变军地封闭、自我发展的观念,彻底转变制约“两个建设”融合发展的思想观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上来,不断开拓军民融合式发展新路子。

着力创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要注重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重点做好“六个纳入”,即把国防和军队建设与改革规划纳入国家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总体规划,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把重大国防设施建设纳入国家基本建设体系,把军队人才基础知识素质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军队生活服务保障纳入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把国防动员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同时,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着力在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协调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综合协调;着力在军民融合发展运行机制上

下功夫,着力构建权责对称、运转顺畅、激励有效、惩罚有力的运行机制;着力在健全与完善相关的制度法规上下功夫,构建一套层次分明、相互配套、彼此协调的法规体系,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工作的法制化、正规化、科学化。

着力解决好突出矛盾和问题。要把握好调结构、保增长、扩内需的发展机遇,把扩大投资需求与加强国防基础能力建设科学统筹起来,使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取得平时与战时、军事与经济两种效益;把握好调结构、上水平的发展机遇,把加强武器装备自主创新和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大力提升现代武器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优化国防科技工业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把握好抓改革、增活力的有利氛围所带来的机遇,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走军民融合发展路子的根本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军民技术研发一体化、后勤服务保障一体化、动员建设一体化、人才培养一体化等方面改革的力度,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造融合活力。

下载037走中国特色卫生改革发展道路 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文库word格式文档
下载037走中国特色卫生改革发展道路 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文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