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专业分工的发展道路培养专业律师提供专业服务经验交流
文章标题:走专业分工的发展道路培养专业律师提供专业服务经验交流
要实现“坚持信念、精通法律、维护正义、恪守诚信”这个总目标、总要求,律师队伍必须向“高、精、专”方向发展,以适应拓展高端法律服务市场的需要。而要实现“高、精、专”的发展方向,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在律师事务所内部实行专业分工是必由之路。
一、走专业分工的发展道路是律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律师是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应是精通业务的专业人员,律师应成为“法律之师”,而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进步,要真正成为“法律之师”,必须在某一领域,培养自己的专长,成为某个领域的“法律之师”。
作为律师执业机构的律师事务所在不可能成为专业律师事务所的情况下,只有培养自己的专业律师才能为当事人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
二、走专业分工的发展道路是拓展法律服务领域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法律服务领域在不断拓展,律师的服务领域由原来的刑、民、经等诉讼业务,向政府企业各个领域的非诉讼发展,凡是法律调节的领域均成了律师服务的阵地。服务领域的拓展,决定了原先那种各类业务均能办理的“万金油”型的律师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新形势下要求律师必须学术有专长,术业有专攻,在某一领域把业务做精,因此专业分工成为适应服务市场要求的必要措施。
三、走专业分工的发展道路是培养大牌律师的必由之路
作为一名律师应全面掌握各种法律知识,做到法条精通、法理精通,并能熟练运用,在办理各类案件中不断学习、丰富和发展自己。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确认了自己在某一领域的主攻方向才能集中精力钻研业务,在办理该类案件的过程中才能驾轻就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走专业分工的发展道路、提高服务质量是律师诚信执业的落脚点
加强律师诚信建设的活动,通过建立完善执业公示制度、委托代理制度、执业利益冲突调查制度、律师执业责任保险制度、律师诚信信息披露制度及投诉查处制度等,目的在于建立诚信机制体系,提高法律服务质量,保持政治可靠,业务精湛,服务优良的队伍本色,为国家、为社会、为当事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而提供专业服务,提高法律服务质量正是律师诚信执业的落脚点和归宿。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衡正源律师事务所在执业过程中坚持走专业分工的发展道路,努力培养自己的专业律师,不断提高法律服务质量,现已取得初步成效,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成立专业法律事务部,促进律师的专业分工
我所成立不久即以各位律师的个人爱好和业务专长为基础成立了公司法律事务部、金融与知识产权法律事务部、民事与房地产法律事务部及刑辩与教育法律事务部,使各位律师的业务活动纳入专业法律事务部,让在某一领域有专长或爱好的律师能在一个法律事务部经常进行交流探讨,做到相互学习,不断提高。日常业务管理纳入业务部活动范畴,重大业务讨论及业务学习均以业务部为单位进行。
二、通过各项制度,为专业分工创造条件
为实现专业分工,我所从分配制度、案源调节、图书资源配置、办公场所布置等方面为专业分工创造条件。我所现拥有自主产权写字楼373平方米,为执业律师提供宽敞舒适的工作环境,也为专业分工提供了相对独立的工作空间;在案源调节方面,凡由所里统一安排的案件,一律按专业分工进行调节,保障专业锻炼的机会,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再如有业务培训的机会,我们直接按专业分工,派该领域的律师参加学习培训;购置的图书资料也按各法律事务部的需求,并由各专业律师优先使用等,上述措施为专业分工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鼓励专业研究,努力培养各专业的学术带头人
我们鼓励律师业务实行专业分工的同时,鼓励律师在办好业务之余开展学术研究,并将律师调研成绩作为百分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力争在各个法律领域培养自己的学术带头人。并利用周六业务学习的时间,让学有专长的律师上台讲授有关专业、法理知识,带动全体律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我所律师多次为市经贸委、药检局等单位举办专题讲座,并在国家级核心期刑发展论文多篇。
四、通过专业分工不断提高法律服务质量,努力培养自己的专业律师
我所通过实行专业分工,促使每个律师在某一个或两个领域内学有专长,并逐渐精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真正成为专业律师。现我所内部已在公司法律事务、金融、知识产权、房地产和刑辩等领域培养出自己的专业律师,为当事人提供优质的专业的法律服务,得到当事人和社会各届的认可。
服务质量是律师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对律师业诚信建设水平的真实检验,通过专业分工,提高服务质量,使律师能够为当事人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同时以有效的服务质量控制体系,检验专业分工
对服务质量的提高和促进。
我所通过上述做法和措施让每一位律师都能做到术业有专攻,学业有专长,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整体不能成为专业所的情况下努力培养出自己的专业律师。我们坚信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争创品牌律师事务所的目标,一定能够培养出自己的知名的专业律师,为维护公平正义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走专业分工的发展道路培养专业律师提供专业服务经验交流》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走专业分工的发展道路培养专业律师提供专业服务经验交流。
对服务质量的提高和促进。
我所通过上述做法和措施让每一位律师都能做到术业有专攻,学业有专长,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整体不能成为专业所的情况下努力培养出自己的专业律师。我们坚信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争创品牌律师事务所的目标,一定能够培养出自己的知名的专业律师,为维护公平正义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走专业分工的发展道路培养专业律师提供专业服务经验交流》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走专业分工的发展道路培养专业律师提供专业服务经验交流。
第二篇:焊接专业研究生职业发展道路
焊接专业研究生职业发展道路(百度参考)
从今后发展的角度上,本专业的研究生与本科生没有悬殊差别。只是研究生比较容易进入门槛,并且可以把发展的时间段缩短。
首先,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焊接专业很重要,这是前提。如果你对专业无所谓,那么研究生考公务员有一定优势,建议首选。当今社会,白领金领不如红领,此乃事实。若有此打算,要提前准备,多参加公众活动,练练与各色人等打交道,当公务员反而比较忌讳书生气。
如果认为自己是个普通人,只是想生活过得好一些,则可以考虑毕业后先到一个大型企业,比较有技术含量的,最好东汽、哈电、中广核一类的,有高学历比较好进去。记住,第一步很重要,一定要是响当当的企业。这样自己可以接触很多比较高端的焊接工艺技术。至于怎么去学,全在于自己。但一定要实实在在学一些现场经验,最好把自己看成工人,虚心认真学习。因为焊接工艺是很需要现场经验的。先不要在乎能挣多少,业余把外语练好,最好说的比家乡话还熟练。有时间最好考一些RT, UT, PT二级以上的操作证(很有用)。呆的时间不要太长,这样的环境一般比较沉闷,5年足矣。这时可以考虑到上海或北京找一家外资企业或工程公司(不建议刚毕业就进外企),凭你过去几年的资历,已经不难。干3年,锻炼怎么跟老外共事,以及外企的工作模式。然后,找一家比较top的公司,像GE,西屋电器一类的。还继续高焊接,收入可观,年薪至少30W以上,会过得比很多同行滋润。
或者毕业后直接进一家大型船厂,同样5年左右时间,之后,进入一家国外船级社,做验船师,LR,ABS,DNV一类的,收入都不错。如果擅长压力容器,可以考虑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的注册检验师(AI)。以上这些方向都要求外语和专业都很熟练。另外,资质很重要,IWE, CWI证最好能有。
如果喜欢进生产性质(轨道车辆、汽车制造等)的外企,也可以走SENIOE QA SUPERVISOR/MANAGER的路子。这就要求学习一些质量管理的知识。ISO9000、ISO18000,起码内审员资格不能少,而且最好能考到美国质量学会的注册质量工程师或质量经理QSM。要注意,要挑一个焊接比较重要的外企。
比较特殊的是轨道车辆行业,或汽车制造行业,如果对这些感兴趣,就要一毕业进一个比较大规模的工厂,而在所有生产性质的企业里,做焊接工程师都不会怎么地,永远是配角,也只有质量经理这条路,你会比一个光懂6西格玛(?)的人有竞争力。
如果你恋上焊接,那反而比较艰难,或者你是哈工大的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国产大飞机研发团队,过类似“两弹一星”科技人员的生活,否则如果你想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建议你出国找机会。国内焊接专业的研究现状就那样,也不是说没有成功的可能,只是概率很小。毕竟焊接是一门边缘学科,需要很多技术积累,而中国现在缺的正是技术积累。欧洲等国外的焊接技术应用要比国内先进不少。
第三篇:教师专业发展梯次培养计划
丁大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梯次培养计划
为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加快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促进我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要求,结合我校教育实际,特制定本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通过搭建“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的梯级教师培养平台,引导和激励各层次教师树立终身学习、不懈追求、进取攀登的职业意识,建立和营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工作生态,体验和提升走教师专业生涯规划的幸福感。
通过培养使我校教师具有系统坚实的政治理论修养、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学科专业知识功底、精湛的教育教学技能;掌握本学科教学、课改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研方法,逐步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
二、实施原则
(一)实际需求原则。根据我校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把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学校特色发展要求、教师专业成长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培养一支学习型、研究型教师队伍。
(二)多级培养原则。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分两个层面,积极参加县和市级培训,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多维平台和空间。
(三)整体提升原则。按照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提升的总体要求,对各梯级教师重在引导激励、重在过程培养、重在发挥各梯级教师的作用。
三、梯级定位和攀登机制
(一)梯级定位
1、合格教师。指符合教师必备条件并且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2、骨干教师。指具有较高业务能力和优良稳定的教育教学成绩的教师。梯级定位为教学业务骨干,在我校学科教学中起骨干带头作用。
3、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是骨干教师中的佼佼者。梯级定位是我校各学科教学与研究的中坚力量和带头人。
4、教学名师。指在教育教学方面具有较高威望和知名度,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特别突出的学科带头人,是我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和领军人物。梯级定位为在我校教育起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攀升机制
我校教师梯级攀升机制,旨在激励各个梯级的教师向着更高梯级坚持不断地向上攀登,是一个开放的梯级攀升系统。梯级攀升的途径具有多样性,教师依各梯级定位、特点和自身情况,一般逐梯级攀升,对于教学科研成绩突出的,可跨梯级攀升。
四、选拔与认定
(一)合格教师的认定。由学校成立认定领导小组。依据合格教师的标准即拥有教师资格证、大专以上学历文化程度、教育教学考核成绩、学生评议、学校认定等程序由学校自行评定。
(二)骨干教师及以上梯级教师的认定。由学校推荐和中心校推荐相结合,批准机构成立认定领导小组,依据不同梯级教师的定位要求,进行评审认定并备案。
五、培养办法
(一)全员培训,提高整体素质
1、抓师德教育。学校每学期开展四次师德集中教育学习活动,每月进行师德考评,树立学校师德标兵号召全体教师向他们学习。
2、抓学历达标和提高,鼓励和支持教师在职进修,提高学识和专业水平。
3、抓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要求培养对象必须完成电教中心要求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任务并运用于课堂。
4、抓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培养对象每人每周都要写2篇教育理论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
(二)合格教师
由学校负责,扎实开展以教学实践取向为主的校本研修,练好内功。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进修活动。我校实行间周赛课制度,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以促进其专业化成长。合格教师的标准有:①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精神;②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③对待学生要有爱心;④要潜心研究教学,实现高效课堂;⑤要团结协作,不追名逐利;⑥评价学生要恰到好处。合格教师培养时间为一年。
(三)骨干教师(培养时间为3年)
1、强化学习,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人的意识、观念的更新比行为更重要。对骨干教师的培养着重学习,尤其是教育、教学理念,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时把握教育发展的时代脉搏,从而增强教师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要求教师每月交一份读书心得体会,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专著,积极参加各类专家讲座、学习,多角度吸收营养。
2、加强校内“传、帮、带”活动,以课堂为载体,切实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水平。
骨干教师培训计划不能等、靠、要,教师的成长主阵地在校内。为此,在校内坚持“一帮一”“一帮二”的“结对子”活动,从思想交流、课前的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到教学过程设计、课后反思均进行随时对话、“跟踪听课”、重点强化“示范课”“随堂课”“诊断课”,让青年教师先定格,再入格,直至跳出“模式”逐步形成自身教学特色和风格。为集体体现校内“帮扶”成果,每学期都有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为教师提供更多展示平台。
3、“压担子”促使青年教师更稳定、持续发展。
青年教师的稳定、持续发展,自我成长的需要是内因,是主要动力,外部环境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此,在学校工作中,对青年教师适时加压工作担子,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成长的体验和赏识的愉悦,进一步激发青年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并进一步适时提出新的工作要求,促使其沿着优秀青年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的轨迹发展。
(四)学科带头人(培养时间为5年)
学校支持其参加培训和进修,实行培训、教研相结合,承担科研课题,参与教学管理,设立专项经费,组织到国内知名高校参加教育考察及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参加高学历教育等。
(五)教学名师(培养时间为3-5年)
鼓励其参加省学术交流会、培训学习活动。组织其到国内名校访问学者。选配他们做导师,进行跟踪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教学改革工作,创建名师工作室,培养骨干精英。
六、保障措施
1、成立教师专业梯次发展领导小组。
组长:陈妍
组员:史占龙、刘香荣、张媛媛、吴瑞华、申静、丁迎娟
2、对于包括骨干教师以上的骨干人员在评优时优先考虑。
3、经费保障:学校拨出专项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经费,保障教师专业成长。
4、加强考核。一方面加强对梯级教师任期考核,另一方面把教师专业梯次发展实施情况纳入学校考核中。
高码头镇丁大寺小学
2013年9月2日
第四篇:试析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发展和培养
浅析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发展和培养
摘要
本文阐述了职业教育中 “双师型教师”和“一体化教师”的概念,总结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探讨了“一体化教师”的培养方法,对现阶段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和“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
一体化教师 ;
在现代职业教育中,随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对专业教师的需求从单一的、传统的理论教师或实习教师,逐渐转向双师型教师,并向一体化教师的方向发展。
一、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所谓“双师型教师”重点在于教师在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两方面都能胜任。在表征上,“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中、高级职称),又有专业相关职业资格(技师、高级技师技能等级)。
1.学校政策计划培养法
(1)“走出去”培养法。一是学校组织部分教师走出校门“观摩”兄弟学校,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二是选派教师参加校际间组织的教研活动,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种教学比赛;三是学校每年根据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情况作出教师培训计划,选送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知名企业、名牌大学等单位举办的各种培训班。把外面先进的东西反馈到学校,与时俱进,有目的地推动学校教研工作的开展,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2)“请进来”培养法。聘请职业教育专家教授到学校开办教学讲座,讲授现代职业教育新理论、新方法、新慨念,如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和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过程和方法、项目教学与案例教学、教学方法的适用对象和设计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等。更新教师观念,增强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的意识,提高教师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的要求。
(3)“双证制”培养法。笔者学院对理论教师和实习教师均采用“双证”培养制,一是经本人申请、学校批准的获得学历文凭和学位证的深造学习;二是安排短期培训班,使教师获得上岗证、教师资格证、普通话等级证和各种技能职业资格证。两者有机结合,形成双证交叉培养制,教师能力的提高得到了认可,为教师开通了资质认可和晋升的绿色通道。
2.院内优势互补培养法
(1)“互补缺失”法。多渠道来源的师资各有优势和缺失,开展人人为师、人人有得的教学研讨活动,从受过师范专业训练的基础课教师那里学习研究教育理论应用方法和教学技巧;从有过企业机械工程技术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那里学习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灵活驾驭课堂、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风格;从经验丰富的实习教师那里学习掌握专业技能和传授专业技能的心得体会与动作要领。
(2)“拜师学艺”法。青年教师拜双师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为师,跟班学习性听课,学习掌握一体化教学中课堂组织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操作技能等各个教学环节,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3)“双向听课”法。开展专家教师指导性听课教研活动。方法一:由优秀教师上公开“观摩课”,课后主讲教师对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的设计、组织、知识与技能要点进行总结,再由听课者评课,评析学习专家教师的教学经验。方法二:督导处领导和专业带头人听课,并及时评课和反馈信息,评课时要对教学中出现的不足之处或失误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指导,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疑惑,帮助授课人提高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新老互动”法。发挥新教师知识先进、老教师经验丰富的优势,对同一门课程、同一案例分析,采用集体备课、集体研究的方式,实现新老互动、相互学习切磋,使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与丰富的经验相结合,实现互帮互学、共同促进提高的目的。
(5)“理实搭档”法。在一体化教学安排中,有意识地安排理论教学能力强的专业教师与操作技能强的实习教师搭档教学,使他(她)们在教学实践中扬长避短、互相学习与研讨、共同提高,向双师型方向发展。
二、一体化教师的培养
所谓“一体化”教师,是指教师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下,根据教学项目的要求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技能教学和企业生产管理于一体,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在表征上,“一体化教师”不仅要有专业技术职务和相应行业专业职业资格,还应有丰富的企业生产和管理经验和社会阅历,并能从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因此,“一体化教师”的培养要求高于“双师型教师”,它结合了企业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和实践的要求,把教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新形势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趋势。培养一体化教师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进一步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
善教师培训制度,让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工作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落实执行。
二是遵循认识规律,在理论与实践交互作用中培养一体化教师。要加强教师企业培训基地建设,积极与大中型企业合作,与企业一起制定企业培训教师课程,让教师轮流到企业挂职锻炼,进行生产和管理学习,真正掌握工作过程及其专业技术。
三是开辟多元化师资来源渠道。要继续发挥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作用,为职业院校培养“一体化”教师。与此同时,通过从社会聘用或与大企业联合办学等形式,广泛吸引企业技术骨干等各方面人才尤其是一些高科技领域的急缺专业人才任教,壮大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结构。积极建立包括社会各行业的技师、高级技师等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师资人才库。
四是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在职前、职中与职后一体化中培养。引导刚分配的大学生教师先到企业就业锻炼,具备了岗位职业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职业院校教师的内涵。同时,强调一体化教师培养与培训的连续性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性,把职业教育中一体化教师的培养视野扩展到教师一生的专业发展,根据教师职业生涯中适应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确立培养目标,实施有效的专业化培养。
五是对原有的“双师型”教师提出“一体化”教师的培养要求,在既能从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上,还能将理实一体化教学和企业生产管理溶于一体,根据岗位工作过程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实施教学。
六是建立考核和激励的用人机制,对一体化教师的综合 素质进行岗位考核,使之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职教理论并能在教学中予以运用;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教学方法。教师岗位考核结果应作为竞争上岗、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一体化”教师在竞争上岗和享受有关待遇上应优先考虑,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第五篇: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教学型大学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学校“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学校建设建设高 水平应用型教学型大学的关键之年。一年来,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精神,坚持“内涵提升,创新驱动,质量优先,结构调整”的发展思路,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学科专业建设、队伍建设、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发展,实现了稳中求进、开局良好的工作目标。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是:
(一)着力推进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质量工程”成效显著。建立校系两级质量管理体制,严格教学质量监控,完成并公布我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出台《闽南理工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启动“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实施本科教学精品课程培育计划、特色专业建设计划、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培育计划以及精品教材建设计划。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动员全校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教学建设与教学管理。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新增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
学生素质教育出成果。投入?万元立项支持?个项目,推进本科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重要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取得成绩,获得第项?
就业和贷款资助工作扎实推进。坚持和完善“十个一”计划,完成就业竞争力提升计划12个模块的培训工作,组织开展“简历门诊”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特别是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认真开展贷款资助和学生应征入伍的预征、学费补偿及代偿工作,以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贷款等形式,为本科生发放贷款》万元,发放各类奖助学金?万元,资助覆盖率达到?%。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搭建学生工作人员专业化发展平台,成立8个学生工作虚拟中心和10个工作室。积极拓展“就业在线”网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加强学生党员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助理制度,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
(二)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增强
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完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实施科研业绩认定与考核办法,推动整体考核。加强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管理工作。加快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
承担科技专项能力增强。获批?科技计划项目?项,科研经费到账?万元,再创新高。科研成果数量和水平持续提升。科技奖励有所突破,获得省科技奖励?项,论文增长加快发表论文?篇。申请专利?项,授权专利?项。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功能增强。注重协同创新,不断拓展校地、校企合作,与泉州和石狮市人民政府、?企业等签署合作协议。省内外企业宣传推介我校的科技成果。签署各类科技项目合同?份。
(三)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
学科结构不断优化。加强国家重点学科特别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培育,启动重点学科的校内自评工作和新一轮省级重点学科申报工作。强化学科点内涵建设,开展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工作,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学位授权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着眼形成竞争新优势,成立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
(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岗位设置管理为基础,深入实施“萃英人才建设计划”。深化聘任制改革,做好分级聘任工作。新聘任教授30人、副教授75人、其他系列副高职13人。第一医院顺利实施专业技术岗位的首次分级聘任。修订《兰州大学校内岗位业绩津贴分配方案》,校内岗位业绩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4人。1人先后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和“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教师、管理和技术支撑队伍协调发展。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逐步形成“带头人+团队”的人才引进与队伍建设模式,带动和促进了年轻教师的成长以及学科的发展。引进聘任萃英特聘教授2人、教授9人、副教授11人,聘任萃英讲席教授16人,兼职教授、副教授47人,邀请200多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交流。选拔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58人、攻读硕士学位17人。公派出国留学61人,选拔8名研究生参加中外联合培养师资博士生项目。选留博士毕业生78人,专任教师在教职工队伍中所占比例达到51.51%,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达到49.5%。继续加强技术支撑和管理队伍建设,有11名实验技术人员和12名党政管理干部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五)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内部治理结构变革 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着力推进依法治校,聘请法律顾问,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不断深化校务公开,积极推进信息公开。稳步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完成学校“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的审议、发布和汇编工作。制定《兰州大学规章制度管理办法》,规范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及废止工作。
学校民主管理进一步深化。探索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真贯彻教育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进一步发挥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与监督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六)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开放办学格局不断优化。积极搭建交流平台,新签署境外高校校际合作协议和学生交流协议17份,合作院校拓展至29个国家和地区的143所院校。以科研合作为导向,外派规模大幅上升,派出各类出访人员1,040人,其中赴海外进行长短期学习交流学生509人。举办各类国际会议8个,参会1,400余人。引智工作稳中有升,来校访学交流长短期外国专家1,029名,1名外籍教授获得2011年甘肃省杰出外国专家“敦煌奖”。
区域国际合作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我校联合欧亚16所院校共同申请的欧洲委员会项目获批立项,实现了我校在多国高校参与的跨国性学生交流合作项目上的突破。
港澳台交流积极活跃。接待港澳台地区访问团21个545人,新增5所台湾合作协议高校。组织实施国台办等对港澳台重点交流项目9项,邀请300余位港澳台大学生及宗教文化界知名人士来我校及西部地区交流访问。
留学生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在读留学生433人,首次在柬埔寨、摩尔多瓦等国家实现了留学生招生的“零突破”。3所孔子学院稳步发展。
(七)厉行开源节流,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学校收入稳步增长。全校总收入达到16.6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9.95亿元,学校自筹收入5.14亿元。争取到中央财政化债资金1亿元,实现了年末银行贷款清零的目标。
财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严格控制日常公用经费支出的增长,行政办公费、出国费、公务接待费等均较上年有所减少。理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体制,提高基建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财务监督管理,规范校内经济秩序。继续强化对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的审计,完成各类审计项目177项,审计总金额5.199亿元。制定审计制度28项,形成多种类、多层次并具有我校特色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进一步推动校办企业规范化建设,上缴条件占用费和利润货币资金2,540万元,比2010年增加15%。
师生员工学习生活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筹措资金1.5亿元,大幅提高校内岗位业绩津贴。追加预算支出1,100万元,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助政策调整方案的实施。完成二分部14-15号楼住户的入住工作,顺利推进一分部9-14号、二分部16号教职工公寓的调配。提高教职工的住房补贴标准,推进部分产权证办理工作。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续建工程项目4项,开工新建工程项目6项。投入经费6,426.6万元,完成天燃气管道、节能改造等维修改造项目83项。完成并上报一分部15-22号、二分部17-18号教职工公寓、医学校区8号学生公寓、校本部留学生公寓(一期)、一分部小学(还建)、医学校区教学实验楼、理工楼等项目的可研报告。文献与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顺利完成甘肃省古籍普查工作,文献信息服务共享平台成功升级,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升级更换校园网核心出口设备,网络应用分布区域更加合理可控。完成网络中心核心机房改造和邮件系统升级,网络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八)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建设稳步推进
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进。制定《兰州大学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继承和弘扬兰大精神,推出“图说兰大建校102周年”等宣传专稿。开设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与形势政策》课程,进行学术规范教育。贯彻落实《兰州大学学术规范及违规处理办法(试行)》,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1名教师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1名教师获得“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称号,1名教师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3名医护人员获得“全省医德医风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力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用绿色的行动创造绿色的生活——兰州大学依托环保社团打造特色校园文化”项目荣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发起并承办的“2011中国MBA黄河漂流赛”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平安校园建设稳步推进。加强安全管理,完善校园治安防控体系,完成校园及学生公寓安全监控系统。加强校园巡逻和综合治理,做好重点部位的分级管理和监控。进一步强化校园交通管理和消防管理。认真解决各类信访问题,加大处理力度,信访工作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
过去的一年,在教育部、甘肃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学校党委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努力拼搏,奋发进取,学校综合实力增强,办学水平提升,在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全校师生员工,向给予我们关心和支持的社会各界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同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相比,同全校师生员工的期望相比,我们的差距还是明显的,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学科结构有待调整,行政效率有待提高,学校在深化改革、资源获取、队伍稳定和经费筹措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依然需要我们去面对。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2年工作思路及重点工作
2012年,是学校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攻坚之年。今年,学校的工作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稳中求进,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推进协同创新,着力推进文化建设,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一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把提高质量作为各项改革措施的价值取向、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指标、师生员工的自觉追求;二要紧紧围绕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一目标,积极推行质量优先战略和国际化战略,推动学校各项事业进入质量提高、创新主导、结构优化、总体协调的新阶段;三要积极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教育质量,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和新学科的创建者;四要瞄准国际前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五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与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切实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发展能力;六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知识和人才贡献;七要加强医学学科和附属医院建设,推进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医学和医疗卫生工作发展提高;八要推进“改革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启动学校章程制定工作。
2012年的重点工作是:
(一)推进治理结构变革,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
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制定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加强学术委员会制度建设,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贯彻落实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启动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加强医学学科和附属医院建设,促进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工作发展。深入推进校务公开、信息公开。完善多校区办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学合理配置资源,有效降低运行成本。制定校办企业规划,加快企业改制,完成资产划转任务,完善资产公司和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出版体制改革。
切实做好“十二五”规划落实工作。建立“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检查制度,检查总体规划、专题规划、学院规划落实进展情况及实施效果。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扎实推进“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兰州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科学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建设好萃英学院。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加强内涵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完善教师教学效果考核机制,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及校院两级评价体系和机制建设。大力推进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合作育人,着力加强实践教育过程管理,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大投入,推进教学硬件条件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制定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积极推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做好农村订单定向临床医学专业免费生的培养工作。
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强学科内涵建设,积极推进学位授权学科保障体系建设。不断优化研究生课程结构体系,加强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做好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稳步发展学术型学位教育,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进一步加大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重点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方案实施工作。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教育。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定期分析制度,加强学位授予过程管理与监督,进一步提高学位授予质量。做好“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申报工作。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三)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开展编制与岗位的分解与核定工作,规范岗位设置与管理。完善各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及分级聘任制度。制定《兰州大学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启动聘任工作,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探索管理干部职员制改革。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绩效工资实施步伐。
结合学科建设规划,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以引进“千人计划”和“长江学者”为重点,着力引进在国内外有较大学术影响力、学科发展急需的领军人才或学科、学术带头人。推进创新人才招聘制度,不拘一格延揽人才。加强公开招聘的宣传力度,不断拓宽招聘渠道,优化学缘结构,引进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
适时召开人才工作会议。
(四)推动协同创新,切实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落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和经费管理的意见,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实施《兰州大学技术咨询服务资质管理办法》,修订《兰州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兰州大学科研工作奖励办法》。加强科研管理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贯彻落实高校“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加强基础和前沿研究,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切实做好科技项目、团队和奖项申报工作。争取获得新的省级及国家级技术咨询服务资质。继续做好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项目的培育和申报工作。争取有2-3个学科领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产出标志性特色人文社科成果3-5项。
加强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做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培育地球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好5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评估、验收和中期检查工作。积极申报新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加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推动国防重点研究基地建设。
启动“2011计划”申报工作。按照“中国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探索协同创新模式,瞄准国家、地方发展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的合作,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和组建协同创新体,力争在“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上取得有效进展。加强在新能源、新材料、生态保护、污染防治、防灾减灾、社会管理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强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规划,增强科学研究的交叉创新和竞争能力。强化国家大学科技园服务社会功能,着力解决科技园孵化场地,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园区孵化工作。
适时召开科技与社科工作会议。
(五)加强重点工程和学科建设,推进学科协调发展
改革管理机制,提高建设效益,做好新一期“985工程”建设和省部共建工作。做好“211工程”三期国家验收和“985工程”中期检查工作。
全力做好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和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申报工作。举全校之力,强固国家重点学科质量和特色,着力提高学科实力和水平,争取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有突破。做好全国第三轮学位点评估组织工作。大力推进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
深化人文交流,拓展区域合作平台,以上合组织大学项目、中俄人文合作行动计划和中亚研究基地为依托,加强与中亚、俄罗斯的全方位教育交流。充分利用欧盟师生交流项目、留学基金委本科生出国留学项目以及亚洲校园项目搭建的平台,进一步拓展学生交流院校,扩大交流规模。推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本科生“2+2”合作项目。进一步完善《“985工程国际交流项目”实施细则》,加强引智、派出制度建设,提高引智效益。积极申报国家外专局“外专千人计划”和“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加大吸引高水平外国专家长期来校工作力度。深化与港澳台地区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规范各类派出、引智和交流项目管理,做好来华和出国(境)任务审批工作。
加强留学生招生工作,稳步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紧抓教学质量环节,提高教学水平。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改善留学生学习生活条件。继续加强3所孔子学院的建设和管理,积极筹建新的孔子学院。
(七)进一步优化管理,构建节约型校园
调整学校经济分配政策,改革收入管理机制,完善收入激励制度。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加快专项资金预算执行进度,建立预算执行和拨款挂钩机制。统筹规划学校财经活动和资源使用,继续深入预算分配改革,探索全成本预算分配模式。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完善科研经费预算审批、决算审批程序,严格科研经费支出管理。拓展筹资渠道,健全捐赠工作体制机制,做好筹建兰州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工作。继续深化经济责任审计,试点预算执行与决算的专项审计。
强化国有资产和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完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明晰各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权利与责任。优化土地和公房资源配置,完善公用房管理办法,推进公用房有偿使用。建立土地、公房信息化管理系统,提升工作效率。建立国有资产统计监测数据库,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全校清产核资,推动一分部社区学校用地等土地征地、维权工作。积极推进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和共享平台建设,继续做好实验技术总工程师聘任与管理工作。做好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验收工作,做好“农林试点实践基地”建设、验收与新的实践基地申报工作。
强化工程质量,抓好工程建设,完成综合科技楼、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2号生物楼等新建项目的建设任务并及时交付使用。开工建设榆中校区山洪等地质灾害防护工程和校本部1号配电室。积极争取教育部对医学校区8号学生公寓、校本部留学生公寓(一期)、一分部小学(还建)、医学校区教学实验楼、理工楼等“十二五”规划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推进住房建设,继续改善教职工生活条件。完成一分部9-14号、二分部16号教职工公寓主体工程建设,做好腾退旧房的评估、调配和产权过户工作。积极争取教育部对一分部15-22号教职工公寓、二分部17-18号教职工公寓的批复,推进方案设计等工作。积极改善榆中校区教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做好维修改造工作,提高后勤服务质量。落实部分家属区住宅楼安装天然气管道工作。进一步推进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图书档案工作。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力争进入教育信息化试点本科院校。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科研组织模式创新、管理与社会服务信息化、学生网络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和探索。进行“数字化校园基础支撑部分”建设,实现跨部门、跨校区、跨应用系统的数据信息资源共享。加强教育资源库建设,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做好高性能计算服务工作。建设兰州大学移动图书馆。启动西北地方边疆特色文献中心、伊斯兰文献中心建设工作。加强档案工作,继续推进濒危档案修复,开展“萃英记忆”工程,做好档案信息化管理。
(八)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力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提高青年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加强文化兰大建设。制定《兰州大学关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壮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推出精品力作。实施“一学院一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工程,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继续做好博物馆的建设工作。积极参与国家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发挥人才智力学科优势,为地方各级政府推动文化建设和文化企事业单位推动自身发展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参与文化领域产学研战略联盟构建和国家及区域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倡导学术诚信,弘扬科学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和学术道德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落实“六五”普法规划。继续健全校友档案, 重视海外校友工作,加强各地校友组织建设,开拓校院两级校友工作机制。
落实安全稳定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提高各类突发事件预警、防范和处置能力,完善应急机制。修订《兰州大学治安综合治理实施细则》,完善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等有关制度,切实做好重大节日、敏感时期的安全稳定工作。规范校园网络安全管理。认真做好信访和保密工作。
各位代表!
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办学目标,是我们肩负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也是我们创造事业辉煌和人生财富的历史机遇。让我们在校党委领导下,凝心聚力,集贤集智,提振信心,团结奋斗,在解放思想中深化改革,在开拓创新中谋求发展,在真抓实干中提升质量,全面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