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以及新趋势管理专业论文(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5 12:19: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以及新趋势管理专业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以及新趋势管理专业论文》。

第一篇: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以及新趋势管理专业论文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中,城市化水平得到显着提高,而这种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不仅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因此,我们有必要总结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特点和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新模式、新趋势。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在城市化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一种较为主要的提法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城市化发展水平通常通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测算。通过对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化所经历的60年历程的测量,我们看到(见表1),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基于60年来我国城市建设方针的变化,可以将我国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发展阶段(1949年-1978年)、体制改革下城市发展拉动型阶段(1979年-1990年)、外部扩张和内部重组的城市发展加速阶段(1991年-1999年)、城乡统筹过程中的城市发展阶段(2000年-)。

表1新中国成立后各年城市化水平(单位:%)

(1)城市化水平(单位:%)=城镇人口总数/总人口数

(2)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4》、《中国统计年鉴2001》和《中国统计年鉴2009》

图1中国城市化进程(1949-2009)

资料来源:根据表1数据整理

(一)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阶段(1949年-1978年)

新中国诞生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提出了“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主要是围绕工业化有重点地建设城市”的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化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开端。该阶段呈现出的特点是以工业化的发展带动城市建设,城市化水平发展平稳但相对缓慢。一是城市化水平以每年缓慢递增并相对稳定的速度增长(见表1)。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仅有城市132个,城市市区人口3949万人,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7.3%,至1978年,城市化增长速度稳定10%-18%之间,其中1949至1957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这得益于三年国民经济恢复,以及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正确的经济发展路线和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二是城市数量有所增加,从1949年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98个增加到1957年的140个。三是城市空间布局有所调整,中西部兴起了一系列工业城市,如郑州、包头、兰州、西安、成都等。但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使城市化进程受阻,城市发展十分缓慢。

(二)体制改革下城市发展拉动型阶段(1979年-199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施了一系列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其中城市建设方针主要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这一时期尽管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但城市化进程仍进入了快速拉动阶段并取得了积极地成效,其特点表现为城市化人口增长不是工业化带动的,而是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引起。典型的案例是在以外资为经济发展推动力的东部沿海地区,遍地兴起的乡镇企业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离开土地,进入乡村、小城镇一级的工厂从事生产劳动,形成了我国“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过程。无论是“外资驱动型”的珠三角地区,还是私企壮大的“温州模式”,或是集体所有制企业蓬勃发展为特征的“江苏模式”,乡镇企业带来了小城镇的快速发展。1989年,全国共有大城市58个(其中特大城市30个),中等城市117个,小城市275个,小城市人口占全国城市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1979至1990年间,城市化水平提高了8.5个百分点(见表1)。

(三)外部扩张和内部重组的城市发展加速阶段(1991年-1999年)

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发展、资金积累、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新区、开发区建设以及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热潮也使我国城市化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一时期城市化水平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见表1),城市空间外部扩张和内部重组加速,表现为旧城改造如火如荼;新区建设日新月异;工业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遍地开花;中心商务区随处耸立的特征。这主要是因为土地价格的引入,为城市空间结构重组带来了新的机遇,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土地无偿、无限期使用制度;政府通过协议,招标或是拍卖等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对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以及基础设施投资注入了大量资本,这使得土地价值和资本分配成为了城市结构优化的依据。

(四)城乡统筹过程中的城市发展阶段(2000年-)

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城乡发展差距的继续扩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使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种失衡状态。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而制定的一项重大战略,其内涵是使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以及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业领域就业的自由流动性加大;其实质是要把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规划中去统筹解决,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第二篇:中国东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道路分析比较

中国东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道路分析比较

班级:xxx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 摘要: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谓艰辛坎坷。我国地域广阔,在城镇化进程的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各地区的城镇化速度和水平呈现出区域差异,尤其是东西部之间。东西部采取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东西部,发展道路,城市体系。

正文:我国地域广阔,在城镇化进程的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各地区的城镇化速度和水平呈现出区域差异,尤其是东西部之间。相对于西部地区来说,东部地区具有区域地理条件优势,城镇化起点高,人口密度大,是我国城镇网络较健全的经济核心区,具备城镇快速发展的优势,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容量大,外来劳动力流入形成的准城镇人口较多。西部地区尽管有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等丰富的资源,但由于气候、地貌、土壤、水资源和交通设施等方面的弱势,经济实力较弱,城镇化进程缓慢。这种先天条件的不同使得东西部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作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公共服务的中心,开始受到各地区的重视,促使我国逐渐进入快速城镇化时期,但东西部的城镇化速度和城镇体系建设却有着很大差异。从2008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地级以上市91个,县级市162个。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宁夏、青海、甘肃、陕西、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地级以上市60个,县级市63个。不仅东部地区县级市较多,其建制镇的数量、增长速度和人口聚集度也远远超过西部地区,快速城镇化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东西部人均GDP差距越来越大。

参考一次对于嘉兴市和兰州市的调研结果可以发现一定的问题

除少数大城市外,很多东部地区存在城镇化滞后现象,原因在于东部地区的城镇虽然有大量打工人群涌入,但这些人并未在城镇长期居住形成城镇人口。西部地区恰恰相反,建国初期,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西部缺乏吸纳大量劳动力的民营企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以及小城镇的建设,城镇化进程中更多地表现为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农村人口急剧减少导致城镇人口比重相对提高,而整体收入水平提升有限的现象。可见,仅从城镇化率,即非农业人口比重难以比较东西部的城镇化水平。

东西部地区出现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现象也与我国的户籍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密切相关。在嘉兴市的实地调研中发现东部农民虽然从事非农产业,在附近城镇打工,但居住地仍然是农村,“小富即安”和“离土不离乡”的思想严重减缓了农民转市民的速度。而兰州市中,转为城镇人口的无地农民存在就业难,外出务工不稳定及收入水平低等问题。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过程,城镇化离不开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的发展,它必须建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既不能过度超前,也不能过度滞后,必须与经济发展适度同步。因此,东西部地区应当采取恰当的政策措施,进行制度创新,促使东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状况相匹配。

下面将进行具体分析:

一丶东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异同分析

按照时间阶段来分析:

1.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东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异同分析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是我国自文化大革命后,开始重新重视城市建设,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的时期,虽然这一时期东西部城市均从较差的经济基础起步,但城镇化的速度和特征却有所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东部比西部地区具有地理优势和基础设施环境优势,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东部地区的地理优势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上优越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促使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为城镇建设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良好的交通条件带来的可通达性,使城镇与农村,城镇与城镇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和便利,有力的推动了城镇化进程。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缺乏沿海区位优势、运输优势、气候优势。资金匮乏、技术落后、地形复杂,使西部地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大。由于气候原因导致水资源匮乏,资金和地形原因导致基础设施落后,限制了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从目前情况看,由于较好的投资环境和已经形成的物质环境基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外资、内资、产业、要素、人口还会继续向东部集聚。(2)民营经济不发达,使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更多的依赖政府推动,形成自上而下的动力机制;与之不同的东部地区依靠民营经济为城镇化奠定经济基础并产生内部动力,形成自下而上的动力机制。企业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使农村土地和资本具有集中趋向,形成了城镇化的促动力量。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形成大量民间资本,加上周边大城市的辐射,使城镇受到工业和经济基础的支撑,得以快速发展。而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在资金状况上与东部地区存在巨大的差距。没有政府的推动,城镇化进程非常缓慢。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均是以政府的财政支持为主。农民收入低,资金少,缺乏城镇化意识,自身动力的不足使其更多的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3)东部地区产业发展的速度明显快于西部,成为城镇化的重要拉动力。东部地区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同时,建立特色工业城,形成规模较 2 大、产业集聚度高、有创新能力、有产品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现代工业园区,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提升城镇化水平的产业拉动力。西部地区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虽然也强调特色产业的建设,但由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水资源及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在招商引资方面难以与东部地区抗衡,使其二三产业的发展力度不足。2.本世纪以来东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异同分析

根据世界各国城镇化的经验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当城镇化率超过25%~30%时,地区经济将进入加速发展期,城镇化率超过60%~70%时,地区经济进入成熟而缓慢的发展期(1)一些东部地区逐渐出现城镇化进程的滞缓现象,与西部地区城镇化缺乏产业支撑形成对比。东部地区出现的城镇化滞缓现象并非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就业机会增加过少造成,而更多的是由于“离土不离乡”的政策原因。西部地区在这一时期恰恰相反,城镇化的政策促进中心城市进一步扩张,城区面积不断扩大,无地农民逐渐转变为市民。与此同时,二、三产业带来的就业机会仍显不足,更多的失地农民外出务工或在家待业,产业发展仍是西部地区推进城镇化的一个瓶颈。

(2)东部地区的二三产业需要通过规模化和规范化来优化升级,西部地区二三产业需进一步开拓和发展,形成层级体系。东部地区第二产业仍处于较低层次,需要通过规模化和规范化,进一步提升其竞争力;西部地区产业层级体系不够完善,需要以公平的竞争环境和金融政策的支持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

(3)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不足与东部地区小城镇众多形成对比。尽管西部一些地区城镇化率较高,但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小城镇发展的不足,使得西部地区的总体经济水平较差,城乡差距大,二元结构明显。东部地区与之相反,小城镇数量较多,二三产业就业比重高,但城镇化率较低带来的城镇人口聚集不足,将阻碍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因此西部地区应鼓励小城镇建设,而东部地区应促进城镇人口的聚集和分工协作,加强中心镇和城市的高端建设。

(4)东西部教育水平存在差异。教育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城乡文明的溶合,并通过改变就业结构、劳动组织结构和物质空间结构,影响城镇化进程。但在教育水平方面,西部明显落后于东部。从调研数据看西部具有较高的文盲率和较低的高素质人才比重。教育水平的落后和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5)东西部教育水平存在差异。教育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城乡文明的溶合,并通过改变就业结构、劳动组织结构和物质空间结构,影响城镇化进程[3]。但在教育水平方面,西部明显落后于东部。从调研数据看西部具有较高的文盲率和较低的高素质人才比重。教育水平的落后和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6)东西部地区不断改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但保障层次普遍不高,无法彻底解决城乡发展的种种矛盾。

二.中国东西部地区城市化体系分析

所谓城市体系,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区域乏味内,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具有不同规模和不同职能的各种城市和城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城市体系的变化反映了城市体系内各种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数量和规模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城市体系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城市发展方针,政治变化,经济发展,对于城,镇的定义(市镇设置标准)和对市镇人口 统计口径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对中国城市体系研究产生了兴趣。

建国前的100年间,中国城市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政治经济轨道上发展的。从1843到1930年,根据不平等条约被迫开放或在外国势力影响下由中国政府自行开放的商埠共105处,其中60%属于沿海沿江各省,主要是沿海沿江口岸。这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我国近代城市空间分布体系的框架。在建制市发展方面,中国正式设立建制市,是在二十世纪20年代后期。据统计,20年代后期先后设立了17个建制市。这些建制市分别是1925年设立的广州市和石门市(现石家庄市);1926年设立的海口市,武汉市,南昌市;1927年设立的重庆市,南京市,杭州市,太原市;1928年设立的北平市,上海市,天津市,昆明市,西安市,归绥市(先呼和浩特市);1929年设立的济南市,青岛市。东部地区拥有10座建制市,占全国的58.82%,而西部地区仅仅有3座,占17.65%,东部城市数量是西部的3.3倍,到19448年,全国建制市增至66座,其中36个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台湾省9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54.5%,西部地区只有9座,占总数的13%,差距缩小为3倍。可见,虽然西部地区在抗日战争期间城市化获得了发展,但与东部相比,其城市数量仍然处于不对称局面。

三.东西部地区采取的发展战略

1.东部城市化发展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和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129.4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东部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水产品,石油,铁矿,盐等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技术力量较强,工农业基础雄厚,城市化发展在全国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带。但东部的城市化发展中也存在产业老化,结构趋于一致等情况,因此,东部地区应针对以上问题制定城市化发展对策。

——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

东部地区已经拥有一批经济实力强,辐射范围大的中心城市,如上海,广州,北京,大连等,这些城市位于东部沿海,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较强的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能力,丰富的专业化人才资源以及雄厚的工业化生产基础。东部地区应该强化这些城市的功能定位,例如加强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突出其金融功能,使它成为全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经融中心。

——重点发展中小城市

东部地区在发挥大城市的经济中心和聚集作用的同时,实行规模发展的转移,开始向周围中小城市扩散引力,以防产业和人口的过度集中和大城市的过度膨胀。重点发展中小城市,按照注重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引导大城市的传统产业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形成合理完整的城镇体系,实现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带动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共同进步。

——加快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

适应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要求,东部地区的发展应主要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积极发展集约型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如金融产业和信息产业等等,形成能够带动区域城市化体系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放弃占地多,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行业,如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制 4 造业,以增强东部地区城市的持续增长能力。通过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争取新的经济优势,使东部的“龙头”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依靠大城市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金融体系,强化对中小城市的服务功能,提高对中小城市的辐射能力和拉动能力。中小城市应以大城市为依托,构建大城市的卫星城市,形成城市群层级结构的次级和次下级;大城市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必然使一部分产业专业,虽然这些产业在大城市已难以发展,但在周边的中小城市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中小城市可以引进这些产业,以大城市尚存的服务于这些产业的技术科研营销等机构为支撑,促进这些产业的进步;以大城市为核心,提高中小城市之间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发展中小城市在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区域相互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中介作用,提高对大城市的支撑能力。

——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东部地区应进一步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这就要求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关系,实现东部地区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要加强对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的前瞻性预测,做好将纳入城市范围的乡村的建设规划,促进城乡规划与建设的协调;要着力在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上下工夫,增进城乡经济的融合度;要提高农民向市民转变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城乡居民共同的全面发展;同时,要促进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不再增加小城镇的数量,把一些小规模且布局分散的小城镇,集镇和部落加以适当合并,提高农村地区产业和人口的聚集程度,鼓励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把小城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加快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2.西部城市化发展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54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4%。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恶劣,气候干燥,水土流失,沙漠化等问题突出;人口3亿多,占全国人口近30%,但文盲半文盲比例高达23%;从经济总量看,东部地区GDP占全国的58.3%,中部地区GDP占全国的27.8%,西部地区GDP仅仅占全国的13.9%。另外,西部地区支持城市化发展的环境容量低,工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交通和通讯设施落后,总之城市化水平较低。

——重点培育大城市,有选择地发展中小城市

规模较大的城市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完善的服务,集中的市场等优势,在科技,信息传递,人力资本贡献等方面还会产生“溢出效应”。因此,在西部这样的落后地区,应该重点培育大城市,充分利用其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通过辐射作用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以及农村的互相联动发展,从而最终推动整体西部区域经济的迅速提高。而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的发展,由于自身条件所限制,要选择那些有产业依托,产业承载力强,具备发展后劲的进行培育,例如大城市的卫星城镇,县或区的中心城镇以及交通枢纽型小城镇等,对于那些有成长条件的要加快其发展,争取培育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而那些条件较差的,要避免盲目追求其规模的扩大。最终使西部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协调发展,规模等级适度,布局和结构合理的城市体系。

——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剩余劳动力内部消化能力

实现我国西部城市化发展的前提是要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有序合理的转移,而短期内城市难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来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为避免出现劳动力转移的“井喷”式行情,西部必须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弱化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力,同时增加农业的劳动力容量。具体可以通过农业产业化,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加强农产品深加工;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加强农业生产前,中,后的服务;发展劳动力更加密集的农业项目建设,如立体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扩大农村就业容量。这样既可以加强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部消化能力,减少劳动力转移的短期压力,又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

西部城市产业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以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由此导致城乡产业的双重落后。为了促进西部城市化的发展,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首先要合理确定不要用规模城市的产业定位,大中城市以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精深加工工业和新兴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小城市和小城镇以发展特色产业和资源型产业为重点;小城市和小城镇以发展特色产业和资源型产业为重点,通过这些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其他相关产业,从而提高整体经济实力;其次要延伸产业链,如资源型产业链等,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以实现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市场优势的转化;另外,还要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夕阳产业”,培育城市新型替代产业等发展对策来进行资源型城市产业的转型。

——采取多样化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

西部地区地域宽广,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条件差异很大,因此,应根据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多样化发展模式。例如边境地区的城市,通过对外开放以发展通商旅游为主,并通过建立经济合作区,带动自身和周边地区的发展;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可以发展建立经济合作区,带动自身和周边地区的发展;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可以发展支持旅游产业的各个服务行业;农牧产品资源丰富的地区,则应该发展农牧产品的深加工工业,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等等。总之,西部地区个城市都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扬长避短,实现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资本资源的最佳利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

——调整西部投资战略,进一步促进城市化发展

西部开发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缺乏。外商投资虽然有限,但国家投资仍在逐年增加。主要原因是西部资金使用过分分散,投资回报率相对地下。因此,可以对国家拨给西部贫困地区的扶贫资金,建设资金的投向情况以及绩效情况进行预测和评估,以此为依据调整西部投资战略。欲乡先城,欲农先工,把宝贵而有限的资金投放到现有城镇的扩张上,利用发达的城镇来吸引穷乡僻壤的农民房企土地,向城市靠拢,这样可起到“一箭三雕”的效果:降低城市化成本;促使落后地区村民尽快与土地剥离;使退耕还林修复生态形成可能。

——改善生态环境系统,推进西部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由于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先天脆弱,环境容量有限,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必须重视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尤其要加大力度积极治理城市污染啊,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各城市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特点,大力发展西北生态农业,环保农业等新兴产业,生产有西北特色的绿色食品;发挥西北天然气资源丰富的优势,尽快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从根本上减少废气排放,净化城市大气环境,建设生态城市,提高西部城市的城市化质量。总结:

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政治、社会问题中国的东西部经济差距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伴随着我国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东西部经济差距也不断扩大,东西部经济差距加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

而东西部地区采取不同的战略道路对于城市化进行不同的理解,渴望通过适合的道路增快城市化的速度使国家走向富裕昌盛。中国东西部城镇化进程及发展道路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必然带来这决策的不同,不同战略决策的实施可以加快中国整体的城市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潘孝军.中国东西部地区城市化比较研究[A].【2】贾冀南.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集聚机智[A].【3】王飞霞.转型期中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A].【4】陈国林.中国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的道路选择 【5】刘荣.西北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6】马浩.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研究[A].【7】王竹林.西北地区小城镇建设战略研究[A].【8】刘芳.我国城市化与金融发展研究[A] 【9】赵桂婷.基于人力资本传导机制的区域经济差异研究[A].【10】黄升旗.我国城市化发展问题研究[A].7

第三篇:题目 中国城市化发展

题目 中国城市化发展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个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城市化发展以及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城市化相关的内容

城市化定义: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标志:

1.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转移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比重上升

3.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城市化阶段:

1.起始阶段

2.城市化迅速阶段

3.郊区城市化阶段

4.逆城市化阶段

5.改进阶段(再城市化)

下面我们来具体的看一下中国的城市化,我们以上海为例,分别来看一下不同时期的上海城市的发展

其实中国城市化大约始于19世纪下半叶,但是由于一系列政治经济以及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下,除了上海,广州等一些沿海城市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基本上游离于城市化进程之外。其实我国的城市化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进入真正的高速发展,由于国家一系列的政策,是的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开发开放,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深圳。城市化随着工业化不断增长,我们国家用十几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达到的水平增长速度十分快

但是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后,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体现出我们城市化过高增长的情况下,质量却不容乐观

1区域间的不平衡

2环境的破坏 热岛效应 光污染 废气污染

3公共基础设施的不健全

接下来我们以英国为例介绍一下欧美的城市化发展过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欧美国家的城市环境质量是十分高的,城市规划也是十分合理的 交通流畅 公共基础设施健全

通过与西方国家城市化作对比 得出中国城市化存在以下特点……

其实欧美国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也出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 应予以学习和借鉴 但是也不可盲目的照搬照抄 下面是我对中国城市化出现的问题提出的一点解决方法

第四篇:中国城市化发展方针

中国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城市化方针比较合理

(1)走工业化与城市化互为动力、共同发展的道路。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为动力,共同发展的,如果说工业化是产业结构的变迁,城市化是空间结构的变革,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在不同区域的耦合。因此,要继续加强乡镇企业在城市、城镇的集聚,合理规划,统一布局,尤其是选择有重点、有一定产业基础、有较强集聚与辐射能力的小城镇进行发展,在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发挥城市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

(2)减小城乡转移的摩擦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城市化地区的转移。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看,城乡转移的摩擦力主要有农业的排斥力,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力和转移过程的摩擦力。只有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投入,才能增加农民收入。城市化水平提高,导致非农化率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其中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以递增的速度增加,第三产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

(3)结合区域实际,选择合适的产业演进与城市化模式。从中国区域实践看,东部地区的产业演进顺序与国际经验基本一致:轻工业、重化工业、重加工工业,在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城市化水平也迅速提高。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对城市的需求超过城市的供给能力,人口对城市的需求相对较低。在中西部地区,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非农化率的上升推动人口向城市、城镇地区转移;东部地区,在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向70%的城市化率提升。

(4)通过培育区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传导机制,加速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发展相对较快的东南沿海地区,在发展水平、速度、机制、规律等方面也存在省区差异。如浙江与福建的城市化初始动力都是乡镇企业,但是由于初始推动力度、资金来源、市场面向和区位动力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城市化进程。因此,各个省区城市化的推进,应该注重动力的培育与发展,并协调省区内的动力空间分布与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区位动力的发展。

(5)优化产业结构,加速资源型经济、资源型城市转型。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资源型地区,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化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与资源型产业体系推动,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资源型地区需要改变对政府投资、对资源开发的两大依赖,选择一条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多种产业共同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发展的可持续城市化道路。

(6)发挥政府与市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共同作用。中国城市化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推进,完全由政府推动城市化发展会加大政府的压力,客观上会延缓城市化的进程;完全由市场推进,则可能造成城市化发展的无序和混乱,影响城市功能的发挥。

1.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针

中国国情与经济发展现实决定了中国必须选择有中国特色的、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现实的发展道路。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方针应该是:“工农协调、城乡共进;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资源整合、集约发展;因地制宜、多元推动”。这个方针的实质就是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即遵循工业化与城市化、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的城市化规律,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民营经济推动的城市化机制;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集约型、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实施大中小、多产业类型共存的多元城市化模式。

(1)产业促进政策。一是按照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关系演进的产业发展顺序,即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各产业与信息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在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继续加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二是城市化发展对工业化发展的空间集聚性要求,通过工业企业的空间集聚,推动生产生活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村各种合作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在乡村地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供销合作,以农村工业化、农村非农化推动农业发展,初步实现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2)城市发展政策。一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服从全局的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规划制定之后,其实施与管理同样重要,需要专门的部门来进行规划的实施管理,防止规划流于形式。二是合理调整行政区划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需要慎重思考行政区划与管制对部分地区城市化的阻碍作用,以及行政力量推动城市化带来的一些问题与弊端。建议用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发展代替地级市、县级市、小城镇的划分,根据客观发展能力给予相应的发展权限。三是采取城市群、都市区的发展战略,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加强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相互联系。

(3)乡村发展政策。一是加强农村地区计划生育的实施与管理,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农村人口质量。二是要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力度,保证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积极发展成人教育,提高农民人口素质。通过素质与知识教育,强化农民的经济主体地位,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能力。三是要鼓励农村居民集中建房,严格控制宅基地的新批新建,改善乡村人口生活环境,实现农村地区部分就业城市化、部分社会城市化等。

(4)城乡流动政策。一是进一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议将户籍管理制度转变为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按照户籍管理各项法律规定,废除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公民依法申报登记户口设置的各种限制;建立户口登记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农业、非农业二元户口管理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构建城乡平等竞争的构架,取消贷款对象限制,城乡企业一视同仁,推进城乡资金市场一体化、技术市场一体化、信息市场一体化的整合建设,(5)区域协同政策。如根据不同资源特点划分的类型区:矿产资源型区域、旅游资源型区域、人力资源密集区、科技资源丰富区等,相应的城市化模式也应该多种多样。从产业推动城市化的形式来看,可以发展工业推动型、旅游推动型、贸易推动型、服务推动型、交通推动型或者综合推动型等多种模式。从城市发展方针看,对于东部沿海城市化发展快速区,要鼓励新城和中心镇发展,缓解部分城市中心城区过密化,

第五篇:浅谈我国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 论文

山西管理职业学院2008级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

摘要:市场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企业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无论足来自于社会的雷求,还是竟争对手的压力,无不要术其必须适应社会、适应市场、才能迎合的客户要求,从而最大限度的谋求利润,使得企业能长期特续的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企业开启市场大门—市场营销,一直深受企业家和学者的关注。本文以营销理论为基础,分析传统营销的问题,对市场营销发展的趋势进行了一些探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等新时代的背景下,企业为了稳定的发展,赢得最大的利润不停的探讨着市场营销这个课题。如何通过市场营销这个利器,以发掘出企业的谋生之路,是众多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关键词】:市场营销;品牌营销;绿色营销;服务营销 ;现状;环境;趋势

山西管理职业学院

2008级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

营销方式和内容的发展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企业面临的市场经济环境决定了企业必须创新和发展才能生存发展。本文在描述市场营销的概念后,探讨新时代的情况下,尤其是加入WTO后,对中国营销发展的内容和趋势做了简单的分析。1市场营销概念以及它的发展.1.1市场营销的概念 “营销学”译自英文“Marketing",是本世纪初产生于美国的一门新兴的学科,但那时的内容实际上局限于“推销术”和“广告术”,与现代营销学有很大的差距,真正的现代营销学是在

山西管理职业学院

2008级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 之列,2002年中国总体排名在

山西管理职业学院

2008级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

行为来看,把企业自身利益目标融入消费者和社会利益中,消除企业有损消费者及社会利益的“营销近视症”,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事实上,一个关心环保事业的企业更能与消费者和政府保持良好关系,赢得政府的支持和消费者的偏爱。最后,绿色营销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随着消费者绿色意识的增强,购买绿色产品成为时尚和必然选择,通过绿色营销,有利于企业占领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特别是在国际营销中,绿色产品往往能突破各国的非关税壁垒,成功进入国际市场,同时还能享受一些政策上的优惠,如在一些国家允许绿色产品在销售价上比普通产品高出5%~20%,这对于企业来说,无疑带来巨大诱惑。总之,“绿色”是新时代的流行色,绿色产品将成为主导产品,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是新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3.2文化营销 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基本生活层面的需求得到越来越大的满足,将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这就是产品的文化内涵。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市场营销过程中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正在为企业所重视。文化营销是在分析市场和消费者心理的基础上,更多地赋予企业和产品以文化内涵,以增加企业和产品的吸引力,达到增加销售的目的。主要包括以消费者的差异性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市场营销观念,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品格的营销策略组合与以文化观念为前提的营销手段和营销服务。肯德基、麦当劳在中国内地走红,平心而论,其口味实属一般,但人们坐在那简洁明快、带有异国情调的餐厅时,不仅是在品尝食物,更重要的是在领略一种美国文化,一种平静、效率、工业化的西方价值观。山东曲阜酒厂生产的“曲阜老酒”质量的确不错,但最终销售却长时间不景气,后来改名为“孔府家酒”,并配以古朴典雅的装演,加之“孔府家酒,叫人想家”的广告语,给产品注入浓厚的文化情慷,结果深受消费者欢迎。

传统的市场营销是以产品或服务为中心,侧重于顾客对产品本身一些属性的认同,如经济实惠、方便性、耐用性等。现代化的技术力量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同类产品的性能十分接近,消费者对其性能上的区分意义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占领市场只有靠自己的品牌,靠品牌所包含的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并产生了不同的人格特征。而文化营销是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培养或创造产品(或服务)的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种营销形式。他强调通过顺应和创造某种价值观念或价值观念的集合来达到某种程度上的满足感。近一二十年来,CIS技术的普遍应用,是文化营销的一个重要代表,它通过企业整体形象的设计,给企业和产品注入更多更新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加大在广告宣传中的文化含量,利用举办“文化节”和传统节日等手段促销产品,也是文化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3.3品牌营销 当今时代,己从实体营销到观念营销,从产品营销到品牌营销。企业营销不再只限于一

山西管理职业学院

2008级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

种形体上的产品,重要的在于推销一个品牌、一种形象和一种价值观念。在关系市场条件下,企业砸掉一两项产品不要紧,但决不能砸掉一个牌子,品牌的塑造重于产品销售,领先品牌将进一步赢得市场。著名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曾说过“营销的艺术大致上也就是建立品牌的艺术。”美国广告研究专家莱利•莱特有一句名言:“拥有市场将会比拥有工厂更重要,拥有市场的唯一办法是拥有占领市场的主导地位的品牌。”那么对品牌营销的定义可以是:个人或群体通过创造品牌价值,并同他人相交换以获得所需所欲的一种社会及管理过程。为什么树立品牌营销如此重要?首先,由于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企业通过创造产品和产品价值上的领先来保持竞争优势越来越困难,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形势的到来,市场范围不断扩大,竞争愈演愈烈,企业只有创造全球品牌,加强品牌营销观念,获得国际市场通行证。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追求个性化消费,单纯的产品功能在购买因素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消费者追求的更多是心理上的需求(识别、象征需求、情感需求),追求的是一种感觉、自我价值的体现,一种自身的价值和重要性得到认同后的心理满足。所以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消费者购买的是有情感依托的品牌,而非单纯的产品。当然,品牌的创建并非一劳永逸的。一个知名品牌的创立常常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但一个品牌的摧毁则往往系于一念之间。因此,当今企业不仅要树立创建品牌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品牌战略的管理,细心呵护自己的品牌。

3.4全球营销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要获得全球优势,就必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在充分考虑成本、自然资源、法律、竞争、销售等多种影响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营销决策,占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特别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早己把全球市场置于自己的营销范围内,以一种全球营销观念来指导公司的营销活动。如可口可乐公司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布有生产据点和

100多个国家拥有市场,成为一个总部设在美国的全球公司;空中客车公司早已不是法国公司而是欧洲公司,并把营销触角伸向各国市场。这些公司都是把眼光放在世界地图上开展全球营销活动。全球营销要求企业树立正确的市场观—市场无国界,市场是世界统一的市场。它将国别的重要性极小化,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比较优势和利润增长点。这意味着:一方面,企业面对的顾客将会迅速增多,将全球消费者纳入目标顾客群;另一方面,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也不仅仅是国内的同行,而将是全球的公司,尤其是具有丰富营销经验和雄厚实力的跨国公司。显然,全球营销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战略视野和市场机会,但同时企业面临的营销风险也随之增加,这对企业的营销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许多外国企业看好中国市场,纷纷入驻中国,在中国形成一种“国际竞争国内化”的现象。

海尔是我国企业界较早具有这一意识的公司之一,他们明确提出要实现“海尔的国际化

山西管理职业学院

2008级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

和国际化的海尔”,其所谓“海尔的国际化”就是通过大规模出口和在境外设厂让海尔迅速走向世界各国。所谓“国际化的海尔”就是让海尔在世界各国本土化。据报道,海尔首先在知识经济最发达的美国迈出这一步,美国海尔是海尔按照三位一体(即设计中心、营销中心、生产中心都在美国)原则成立的本土化海尔,而不是单纯的中国海尔,其设计中心设在波士顿,营销中心设在纽约,生产制造中心设在南卡罗林那州,让美国人来经营美国海尔,让美国资源来“养育”美国海尔。张瑞敏说“海尔人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使自己的品牌,中国人创造的品牌,成为世界名牌”,而这种梦想,正是全球营销观念的一种体现。3.5服务营销 所谓服务营销是指依靠服务质量获得顾客的良好评价,以口碑的方式吸引顾客,维护和增进与顾客的关系,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服务营销是现代市场营销的一个新领域,服务是市场营销的基本范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市场的供求格局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由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且相对过剩局面。与此相应,市场竞争的重点也由争夺资源转变为以争夺需求为主的价格竞争。众多企业纷纷采取“降价销售”、“让利销售”、“折价优惠”等办法吸引顾客。虽然打着降价刺激了一些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事实证明,仅靠它来促进销售增长,已不符合实际。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同类商品的质量差距缩小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另外,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物质产品本身所获得的利益已不再是消费者所追求的主要目标,特别是在产品品质趋同,价格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在产品消费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享受,因此,服务产品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对于企业而言,能够增加“让渡价值”的只能是周到、实在、方便的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各生产厂商之间的竞争就不仅是产品形体本身的竞争,而是产品形体所能提供的附加利益的竞争。正如美国希尔顿饭店董事长唐纳•希尔顿所说“如果旅店里有一流的设备而没有一流的服务员微笑,那就好比花园里失去了春天的太阳和春风。”于是,作为附加利益重要的和主要构成要素—服务的范围、程度、质量—便成为生产厂商之间进行激烈竞争的主要武器,硬件产品日益依赖软件服务的支持。所以,企业必须采取与传统营销方式不同的,更加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才能占领和保住市场,从而产生了“以市场为中心”和以“顾客为导向”的市场营销观念,它以充分满足顾客的需求为中心,已采取具有竞争力的策略为重点,成为当今最受关注,最多采用的营销观念,这种营销观念即为“服务营销”。

山西管理职业学院

2008级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 总结:

现代市场营销思想的革命建立在工业时代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基础土。它以两个方面的转变为特征:一是营销范围日益突破区域的界限向世界市场扩张:二是营销方式从大规模无差异营销向小群体个性化营销的转变。在世界市场的范围内,实现以消费者为主导的个体化营销,是现代营销思担的宗旨。本文只是在一个小的角度研究中国营销的发展和趋势,有一定的不足,愿为中国的商业发展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致谢: 光阴似箭,日月如棱。三年的时间,在我们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那么的短暂,但是,这短短的三年是最真诚的青春,是最纯真的岁月,是最美丽的大学生活„„我们的自学能力在这里得提升,我感谢所有的恩师:是您赋予我们最有意义的收获;是您带领我们走进知识殿堂,使我们不但丰富了知识;是您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给我们美的眼睛去发现世界的美,感悟生活的美;是你教会我们珍惜友谊和时间;是您给了我们看世界的眼睛,是你们用博大的胸怀,给予我们最无私的关怀和奉献。这在这次的毕业论文中,发挥了我在学校学到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也算是我最后一次做学校的作业了,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还有我的班主任老师,以及任课老师,感谢他们的教诲,让我知道在社会上懂得怎样去做好自己,端正自己的位置,为社会贡献 出我自己的力量。

山西管理职业学院

2008级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王方.绿色营销初探.[J].生态经济,2006(6):44.[2]朱平利,周宁.文化营销.[J].企业研究,2008(9):24.[3]刘平.浅谈品牌营销.[J].江苏商论,2007(2):56.[4]朱雪芹.中国企业全球营销对策初探.[J].商业时代,2008(20):17.[5]曹礼和.服务与服务营销.[J].中国物资流通,2004(14):32.[6]郭国庆、刘凤军、王晓东:《 市场营销理论》.[N].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郭国庆、成栋:《 市场营销新论》.[N].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8]冯芷艳 :《中国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下载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以及新趋势管理专业论文(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以及新趋势管理专业论文(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管理的发展新趋势研究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经济管理的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多种经济管理的方法都进入了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当中。现阶段,企业也开始注重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经济管理现代化及发展新趋势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民经济在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经济管理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

    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面对的挑战与问题(精选五篇)

    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面对的挑战与问题 全球城市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19世纪后半期开始......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经验正确选择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

    城市自古有之,城市化作为工业化的产物是伴随着!"世纪中叶爆发的产业革命应运而生的,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驱动了城市 化的滚滚车轮,使城市化随着工业化的进展而不断向前迈进。从!......

    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论文(精选5篇)

    一、信息技术是走到了顶峰还是在孕育新突破? 在过去近半个世纪里,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和带动,超出了几乎所有人的预想。但近两年来,大量信息类公司纷纷倒闭或陷......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问题(共5篇)

    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化道路选择 一、关于城市化: 城市化的实质是资源和生产力在城乡之间再配置的过程。城市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同阶段城市化的违度、规模、结构不同......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摘要:经济全球化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挑战应对及发展趋势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全球化是20 世纪末和21 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胡锦涛同志提出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政策宣示。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当今时代特征和我国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