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问题
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化道路选择
一、关于城市化:
城市化的实质是资源和生产力在城乡之间再配置的过程。城市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同阶段城市化的违度、规模、结构不同,是影响城乡资源和生产力配置的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城市化就两点,一个是人口向城市集中,职业从农业转到非农产业,这是从人口上说的;第二个是土地的非农业化,即土地由原来的农业用地变为二产和三产用地。城市化进程指的是原本不属于城市范畴的地域(比如农村),通过改革和其他措施,在产业结构上由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农业),逐步转向依靠第二(工业),第三产业,同时社会文化,服务水平接近城市标准的一个过程.城市化水平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城市化水平的整体评价体系应包括下列要素: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实际包括非农业人口、居住城区的农业人口和流动人口);适龄人口入中学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城市人均道路铺装长度;城市用自来水普及率;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万人拥有医生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二、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预期: 在2005年中国人口普查时,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虽然在2008达到了45.68%的水平,但我们农村还有7.2亿农村人口。将来,根据有关专家的推算,中国将来的人口峰值是达到15亿,达到高峰以后人口就开始逐步递减了,就在人口高峰15亿的时候,即使中国的人口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按照65%的城市化来算,那个时候农村还有5.25亿人口,就是2500百万人口,但是这种大趋势是清楚的,现代化体现在城市化,使全体农村都能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虽然将来中国还会有农业人口,并且还会有村庄的方式来生活,但那个时候通过发展和建设,农村的水、电、陆、气,包括城市的文化,不断的向农村的输入,那么那个时候的村庄已经不是简单的现在的农村的概念。生活在农村的人口他们仅仅从事农业,但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应该也是现代化的,所以他们也是现代化的生活。
三、中国城市化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农村人口的巨大推力与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有限之间的矛盾;
2.城市规模的扩大占用土地和耕地资源不足的矛盾。
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时期,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增长,但人口多、农村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耕地少、自然灾害较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要重视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的保护。
郑勇——从哪个另一个方面表述,中国城市化问题主要有三点:
一、也是中国城市化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土地的城市化快于人口的城市化。也就是说虽然土
地非农业化了,但是人口并没有非农业化。
二、就是经营城市的误区。所谓经营城市,说白了就是借钱去搞建设,或者说是卖地去搞建
设。这是完全不对的。
这两个方面会产生一些连带问题。经营城市误区造成的典型问题就是开发区在全国范围
内遍地开花。开发区遍地开花这是绝对绝对的错误。开发区是重要的,有的城市老城推不动,就搞新城来开发,这是对的,但遍地开花就不可行。
三、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是我们确定的城市化道路,但实际上的做法是以小城市为核心。城市化发展方针,即到底是以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还是小城镇为主,这是需要思考的。
四、关于道路的选择问题
1、关于城市化道路的几种观点:
综合各种观点可以发现,关于选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大都
市圈战略”,源于对日本和拉美国家城市化经验的借鉴;二是“大城市道路”,有关模型分析证明,人口规模在1百万-4百万之间的城市,其成本收益最合理;三是“优先发展人口低于30万的中小城市”,因为人口少于30万的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产出比不合理;四是“优先发展县级
城关镇”,因为这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有利于辐射带动周围农村地区发展;五是“小城镇,大战略”,20年的改革开放之中县以下建制镇受旧体制约束最少,发展最快,应该
加强规范引导,而不能抑制。其他的争论主要有“集中型的大中城市与分散型的小城镇”之争,“城关镇与建制镇”之争;另外,还有多元模式的主张等。
2、主张发展大城市
他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应走大中城市扩容为主的道路。原因是大中城市的规模效益最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还很大。因各方选择的工作不同,农民进城并不与下岗职工争饭
碗,而且城市经济繁荣发展、充分就业的时期正是“民工潮”的高峰期,农民工大量进城既转
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又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因此,不仅大中城市扩容仍有相当潜力,而且小城镇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他还认为,小城镇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在城乡分割体制下产生的。就象分散的乡镇企业一样,小城镇建设也是分散的,难以担当转移几亿农民的重任。发展小城镇不能从根
本上解决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问题,而且过度发展小城镇会得“农村病”,比“城市病”的问题更
严重。
3、主张发展小城镇
他们反对集中型城市化道路的观点认为,在体制方面,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没有从根本上
破除,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还面临着许多障碍,而消除这些障碍也需要有一个过程。在现有的大中城市方面,主要的制约是:
其一,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城市的失业问题正变得日益突出。大量的人口涌入,势必会加剧就业压力,并可能产生严重的社会矛盾;
其二,中国现有的城市在城市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基础设施的建设、社会保障和公用事业的供给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在这种条件下扩张现有的城市,将造成城市生存
环境的恶化;
其三,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的盲目扩张,形成了贫民窟和“棚户区”,导致黑社会犯罪等严
重的社会问题。中国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因而在现阶段,大中城市还不能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依托,发展小城镇才是更为
现实的选择。
(1)小城镇的发展优势
在现阶段与中国的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有两个明显的发展优势:
其一,改革以来,尽管中国城市化进程滞后,但近年来小城镇数量扩张明显,在小城镇的建设方面还是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因势利导发展小城镇应当说有一定的基础;
其二,由于地缘关系紧密,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付出的心理成本要低一些;其三,小城镇的发展可以把城乡两个市场较好、较快地连接起来,迅速地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由此大量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进而促进农业
规模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又可以缓解大中城市人口膨胀的压力。
(2)小城镇发展道路的两种选择
一种观点认为应该重点发展县级镇,即通常所说的“城关镇”。原因有四:一是有利于发展主导产业;二是县级政府有较为完善的管理权限;三是县级的规模适度;四是县级政府更
关心城关镇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关镇的发展。
另一种观点则反对以发展城关镇为主:原因有三:一是城关镇地价较贵,“门坎”过高;
二是县城所在地部门设置健全,收费功能很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小,难以促进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三是县级的主要财力用于支持地方国营企业,这将重蹈国企发展的覆辙。
4、主张多元模式
他认为,上述“大小之争”和“城关镇与建制镇之争”根本没有必要,要解决的只是现代化、城镇化的问题,而不是要发展哪一类城镇。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是人口的城市化,而是
地名的城市化。城市数量增加了两倍,城市人口却只增加了10个百分点,而且主要是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
中国人多地广,地域差异性大,商品经济不发达,工业化水平低,不可能采取单一战略
模式去解决城市化问题。而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向多元化目标逐步推进。具体地说,就
是采取“多元化、非均衡、逐渐递推、综合发展”的战略。所谓多元化,就是指目标模式的多
样化;非均衡指各期主攻方向不一,各有侧重;逐级递推指实现战略的阶段性;综合发展则
是就效益而言,近期以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中期以社会效益为主;远
期以生态效益为主。
5、重视乡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俩在经过深入的思考和沟通讨论的情况下。我们觉得,21 世纪的头50 年将是我国
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借鉴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探索中国城市
化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我们觉得我国的城市化道路应在加快推进城市化的同时,重视乡村经济发展,统筹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从美国和巴西的经验看,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象。城市的发
展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生活、工作、娱乐等方面的便利,也为一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撑。我国的城市发展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城市化水平从1979 年的18 %提高到2002 年的38 %左右,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的城镇体系。但是,与经济发展阶段相比
较,我国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一般理论认为,城市化应与工业化同步。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的城市化远落后于工业化。因此,加快推进城市化,是我国21 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但是,在推进城市化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考察中,我们印象较深的是美国城乡一体化的景象。美国现有的乡村不再发展成传统的城市,在保留乡村某些特征的同时,在生产、生活方式上乡村已经和城市没有什么差别,城乡进入了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而巴西的情况正好相反,在城市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城市的扩张而忽略了农村的发展,导致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告诉我们,我国应该纠正传统的偏重城市发展的政策倾向,采取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国际经验表明,凡是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其农业也相应地较为发达。农业部门生产率的提高是城市化得以顺利推行的基础。
因此,我国应该通过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消除城乡经济机会不平等现象,实现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6、新的城市化发展思路——“县下设市”模式。
针对现行设市模式存在的问题,充分吸取整县改市和切块设市两种模式的优点,借鉴西方国家城市行政体制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县下设市是较为理想的新模式。具体设想是,保留150~200个规模较大的市,其余的市恢复为县,将县域内达到一定规模的小城镇改为县辖市,由县领导,但赋予其城市管理权,同时引进西方双层政府结构体制的成功经验,由市负责城市事务,由县负责区域性事务,并协调县域内的城乡关系。作为配套措施,将市、县分成不同系列的行政区划体系,综合考虑人口、面积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综合国力排序法,对市县实行分等、分类管理,把竞争机制引入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制定和完善市县行政机关编制法和市县人民政府组织法,使市县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制度化、法律化。按照上述设想确立的县下设市模式,既可以克服传统切块设市的弊端,又解决了整县改市出现的矛盾;既保留了非县城切块设市和整县改市的优点,又克服了它们的不足,是更高层次上的城乡分立体制:首先,我国的县制始于春秋,历经数千年大体轮廓不变,近年来已有近400个县改为市,采用县下设市模式既可以避免县改市造成的县数量的锐减,又解决了切块设市增加市县总数和行政机构的问题,有利于从总体上保持行政区划相对稳定。其次,既便于市政府根据城市的特点,集中精力管理好城市,又可以通过县政府协调处理涉及整个县域的事务。第三,既解决了整县改市城乡界线不清的问题,便于城乡分类统计,又克服了传统切块设市市县并存、城乡分割的弊端。第四,打破了整县改市对市数量的限制,有利于根据城市化的进程,增设城市政区。
7、对城市化道路选择的共识
最终我们一致认为:世界普遍规律与国情有机结合 ,形成中国城市化模式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它是完整意义上的主动式、内生型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以及第三步发展战略的科学选择;同时也是“三农”非农化转移的根本出路、城乡融合的有效载体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工程。历经家庭承包制、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等四个阶段的农村城镇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初级阶段。城镇化总体目标应与小康社会建设相适应 ,必须澄清“问题论”、“限制论”和“均衡论”等认识误区;并根据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对东中西三大地区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改革城镇化体系和制定科学政策 ,包括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劳动力市场培育、用地制度的完善、投融资新体制的建立和区划的重新调整等。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才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方向。
第二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经验正确选择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
城市自古有之,城市化作为工业化的产
物是伴随着!“世纪中叶爆发的产业革命应运而生的,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驱动了城市 化的滚滚车轮,使城市化随着工业化的进展
而不断向前迈进。从!”“#年全世界只有$%的城市人口比重到##年全世界已有’#%以上的人们居住在城市中的大跨越,城市化的浪潮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极大地改变了地球的景观,深刻
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这场伟大的历史变
革中,正确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经
验,对于合理选择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具有
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目前状况
(一)城市化水平偏低《中国统计年鉴》(##年卷)的资料显
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也就是说
在!##个中国人中只有$#()个中国人居住
在城市中,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仅相当于
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在!”*#+!“"#年的水平,相差!##年以上。
(二)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中国城市化水平偏低已
成为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并且还将
影响到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
展。目前中国有!(’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徘徊,如果加上他们的家属和子女
总量大约有&亿人左右,这&亿人无法实现
由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这种现状已
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的障碍瘤,它既影响着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也影响着
中国的城市经济发展,急待解决。
二、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原因分析一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在根本上受到
两个因素的制约:工业化和经济体制。工业
化对于城市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扩张力;经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经验
正确选择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张代谦[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张代谦,男(!-’&—),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经济学副教授!!!!!!!!!!!!!!!!!!”!!!!!“!!!!!!!!!!!!!!!!!!”!!!!!“摘要世界城市化发展有其共同的规律,如何提高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和加速城市化进程,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本文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经验的基础上,深刻
剖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速中国城市化进程和正确选择中国城市化发展
道路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工业化中小城市第三产业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总第$#期01234561.789:25491;;<396569166<=<#&年!&月
?*?济体制对于城市化的影响则具有钢性。
(一)中国工业化发展秩序混乱,致
使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工作化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逐渐增大的过程,一
个国家工业化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
程。英国、美国和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
业化的国家,也是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以上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产业发展的共同秩序为:轻纺工业!重化工业!深加
工工业。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样的工业化发展
秩序的引导下,实现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同
步增长。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受原苏联工业化道路的影响,从“#世纪$#年代初期中国实行工业化以来,就踏上了一 条混乱的工业化道路:%&$’年重工业超过轻
纺工业,%&(#年重工业产值比轻纺工业产值高出一倍,然后在%&($)%&(&年期间,轻纺工业又超过了重工业,在%&*#)%&*’年间重
工业再次超过轻纺工业,自%&*’年以后呈
现出胶着状态。很明显,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是沿着一条重工业——
—轻纺工业———重工
业的混乱发展秩序行进的。
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中国特殊的工业化
道路必然引发出一条特殊的城市化道路,因
为重工业优先发展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大城
市为之服务,中国的城市化一开始便步入了
盲目发展大城市的歧途。
由于中国工业化发展秩序的混乱,造成了大量的潜在失业和大批劳动力滞留于农
业领域的现象。因为优先发展起来的重工业
占用了国家的大量资金,而发展重工业的资
金和发展轻纺工业的资金相比较,重工业资
金所能吸收的劳动力仅为轻纺工业资金所
能吸收劳动力的一半。尽管中国在%&$#+%&*’年的”’年间,工业产值获得了较
快的增长,工业产值超过了农业产值,然而
中国仍有’“,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致使中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二)计划经济体制延缓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计算模式,西方发
达国家的工业化率每增加%,,城市化率则增加%-’’,。新中国成立$”年来,工业化率每增加%,,城市化率只增加了%-#*$,,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按照这个计算模式,中国%&’’年的工业化率为“"-(,,城市化率应为.”-$,,而实际上中国
目前的城市化率只有/#-.,,滞后于西方发
达国家十几个百分点。
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人为的计划经济体制框架是阻碍中
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原因之一。计划经济体
制是通过中央计划来配置人、财、物力资源的经济体制,缺乏市场调节机制,在计划经
济体制下,劳动者就业和人口的迁移受到了
极大的限制。从客观上讲,计划体制下的户
口限制、住房限制、就业限制和商品粮限制,四位一体的城乡壁垒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
市流动;自从中国推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虽然城市户口的商品粮供应已经取消,然而
城市户口在购买住房、购买私车,特别是在子女上学和就业方面仍然具有农村户口所
没有的附加值,目前在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
之间仍然存在着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为农
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制造了障碍;从主观上
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遏制城市发展的战略思想处于主导地位,对于中国的城市
化进程形成了强大的束缚力量,两个令人不
能忘怀的例证是,(#年代初期“###多万城
市职工被遣住农村,(#年代末至*#年代中
期,又有”###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使本来就滞后的中国城市化进程更滞后。
三、正确选择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目前中国的工业化正走向成熟时期,按照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普遍规律,这?*?正是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大好时期,如何加速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可
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城市化与
工业化相适应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经验表明,城市
化与工业化既不能超前又不宜滞后。如果城
市化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速度,必然造成城
市人口的过渡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
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使日益庞大的城市不
能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其结果是造成城市用地紧张、工业污染、交
通严重拥挤和犯罪率增高等严重的“城市
病”,这类“城市病”严重困扰着我国的北京、上海和成都等特大城市经济的正常发展。这
是一种不利于社会经济和城市健康发展的畸形城市化。如果城市化速度远远低于工业
化速度,又必然使城市本身的集聚效益和规
模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使社会经济染
上城市人口过慢增长的“农村病”,这类“农
村病”严重制约着我国西部经济的持续增
长,滞后的城市化又反过来阻碍工业化的进
程和城市文明的普及,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
和现代化发展必然趋势的不合理的城市化
模式。
(二)走大量发展中小城市的道路,从“量”上提高城市化水平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如何走,一直存在着
不同的选择与争议。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应
该走发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道路,这种观
点认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规模大、基础
设施好,经济效益高,因为在中国的现代化
建设中许多部门都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
有的学者则认为,中国应该走发展小城镇的道路,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得靠乡镇企业自身吸收,并且小
城镇的发展能够缓和大城市的人口膨胀压
力,能在大城市和农村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表明,城市不
是越大越好、越集中越好,城市过大和过于
集中容易产生“城市病”,城市过小和过于分
散又必将影响到城市本身的集聚效益和规
模效益,发展小城镇要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
资源,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何况中国目前的小城镇对农民并不具有吸纳能力,在全国颇
具影响的江苏省的!“#个小城镇建设的调
查资料表明,虽然在$#年代中期江苏省就
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镇,但是到了”#年代中期实际进镇居住的农民仅占当地从农业 上已转移劳动力的#%$&’,由此可见,这样的城市化进程是微不足道的。
笔者认为,中国应当走大量发展中小城
市的道路,因为中小城市既能避免“城市病”的产生又能克服小城镇无集聚效益的弊端,中小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最
强。广东省的经验可以说明这一点,广东省
是中国经济发展比较快的省,也是中国目前
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年广东省的城镇
人口为()$万,!”“$年广东省的城镇就业人
口为&($)%&万,二十年间城镇人口净增&*万人,在新增人口中作为省会城市的广
州市仅吸收!#)万人,占总数的&%)’,其余”*%*’的新增人口全部由广东省的中小城市吸收。作为中国经济区的深圳市和珠海市的崛起,在城市规模的选择上始终控制在中等
城市的发展水平上,两市的经济发展吸收了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广东省的中小城市
发展,为推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广东省的经验表明,中国城市化水
平在“量”上的提高离不开中小城市的大力
发展。
(三)加速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城市
化在“质”上的进步城市化的实质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
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
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
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农业剩余劳动
力向非农产业部门的转移。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体现在城市化的变动上,城市化?$?(上接第!页)
境。再次,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应坚持先“种、养、护”,后“开采及加工”。种、养、护包括退
耕还林还草等工作,当前就要进行,尤其对
大量珍稀濒危动植物要尽快采取保护措施。
最后,是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因为它最容易
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以在治污技术
没有提高、生态建设和环保措施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不宜对矿产资源实施大规模开发。
参考文献“#$李延瑾%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人类实现可持续
发展的必由之路”&$,理论月刊,’((#())“’$刘卫星%西部大开发中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贵州社会科学,’((#(*)“*$扬秋宝%西部大开发:区域定位、环境把握与思
路创新”&$+学术论坛,’((((!)“,$严金明%美国西部开发与土地利用保护的教训暨启示”&$+北京大学学报,’((#(’)“!$庞跃辉%从系统论把握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态势”&$,社会科学研究,’((((’)“-$李树贵%西部大开发的时代特征”&$,社会科学研究,’(((年(*)“)$张雄%经济哲学———经济理念与市场智慧”.$,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水平的提高主要靠第二和第三产业在整个
国民经济中比重的上升,二者成同方向变
动。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表明,第二
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每上升#/,城市化
水平也同步提高#/。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对产业结构进行调
整,第三产业开始崛起,城市化的“接力棒”
便由此转移到第三产业的身上,并由第三产
业来继续推动城市化的进程。在商品经济高
度发达的西方国家,要求城市为其企业的经
营活动和人们的消费活动提供更多更好的配套性服务设施,例如企业的经营活动要求
有金融、保险、科技和通讯业的服务;商品流
通要求有仓储、运输、批发和零售企业的服
务;市场营销要求有广告、咨询、新闻和出版
业的服务。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人们带
来了更多的经济收入和休闲时间,人们开始
追求更为丰富的物质消费和精神享受,要求
有相应的住房、购物、文化教育、体育娱乐、医疗保健、旅游渡假和法律诉讼的服务。
由于企业经营活动和人们生活消费的需求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并由此带
来了就业机会的增加。美国在#0)(年的城
市化水平为)1%-/,其三种产业的就业比重
分别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由此可见第三产业对于城市化的贡献比之工业化对于城市化的贡献毫
不逊色。如果说工业化所带来的是城市规模的膨胀和城市数目的增加,在“量”上使城市
化扩张;那么第三产业促进的则是城市硬、软件设施的完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质”上促进了城市化的进步。鉴于此,中国
通过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来提高城市化的质
量势再必行,这也是实现党在十五大上所提
出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迎接党的十六大
胜利召开所实施的战略措施。
参考文献“#$江小娟%工业经济学”.$,第’,*页,第#’-页,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001年版“’$谢文惠、邓卫%城市经济学”.$,第#,0页,第,’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000年版“*$张泽荣%张泽荣文集”.$,第--#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年出版!!!!!!!!!!!!!!!!!!!!?0?
第三篇: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摘要:小城镇的道路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问题;城市化战略
城市化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而且城市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解决农村劳动力出路的有效办法。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城市668座,城市人口4.56亿,城市化率达到了36.9%。根据世界多数国家城市化发展规律,中国已经进入了从30%到70% 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亦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实践证明:积极发展小城镇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应将重点放在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上,放在提高城市质量和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上来。因此,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建制镇适当集中,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始于建国,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步伐非常缓慢。1949~1978年近30年的时间里,我国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政府发动和包办型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广大农村和众多农民被游离于工业化的进程之外,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不能进入城市化的进程,这就使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仅从建国初的10.6%、136个建制市增加到1978年底的17.9%、193个建制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以市场导向的改革进程中新出现的由民间力量或社区组织发动并得到政府认可或支持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这期间城乡之间的壁垒被逐渐打破,各种生产要素开始在城乡之间跨地区流动。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摆脱了土地和农业的束缚,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初步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市为纽带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尽管如此,但是由于中国工业化刚刚起步,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准仍有较大的差距。可见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处于由初期起步阶段向中期加速发展阶段转换的时期,伴随着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的发展也必将与世界性潮流接轨,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因此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道路新战略显得至关重要。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的迈进。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城市化水平较低
按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到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36.06%,这个指标,不仅低于世界上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也与自身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
协调。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已近50%,发达地区国家为75%,发展中国家也在40%。4我国的城市化水平除了受制于工业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外,还要受到体制、政策与形势等的影响。实践证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市场推动,而不在于政府的行政推动。城市的核心是“市”,城市化的核心是“市场化”。然而目前的城市化进程中依然强调政府去“抓”,而没有真正依靠市场来“育”。所以中国的城市化要变“政府推动”为“市场推动”,要打开城门,让市场去调节,降低城市发展的非市场成本。国际经验也说明,城市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城市化的推进器。
2.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
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分布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带,东中西三大地带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在城市化发展上亦呈现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从城市数目看,东部地区城市数目增长快。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3.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建国以来,中国一直走的是一条在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控制城市发展的道路,使得中国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究其原因,除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因素外,更为重要的是经济体制和政府政策的影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分隔政策极大地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滞后,已经制约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在建国后直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大量的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仍然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滞后的结果不仅使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而且还引发了诸如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小城镇发展无序化、生态环境恶化等“农村病”的产生。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城市化模式。
4.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
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劳动力过剩,就业不足问题在一段较长时间仍将困扰着我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乡镇企业发展速度的减缓,吸纳数量呈减少的态势。与此同时,由于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使企业中富裕职工显性化,城镇内部失业人口与待业人员日益增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任务十分严峻。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水平提高,城市对劳动力需求增长幅度相对减缓,城市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三、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中国的城市化战略,具体而深刻地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不应局限于“大城市战略、中等城市战略和小城市战略”的争论,而应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渐进,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建制镇适当集中,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1.提高和完善大城市
提高、完善大城市,促进建制镇适当集中,应该成为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重要内容。我国虽然疆土辽阔,但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巨大,发展大城市意义重大。在中国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中,应适当加快大城市的发展。中外城市发展史证明,大城市有着难以替代的规模效
益、聚集效应和辐射功能。大城市、特大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除了有比中小城市高得多的经济效益外,大城市的高度发展,即是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及其质量的需要。此外,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挑战也要求我们必须将大城市,特别是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和大都市带的发展置于优先地位。通过这种高效率的集聚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布局模式,在大幅度提高我国经济运行和产业布局效率的同时,还可以促进知识和信息的创新活动。实践证明,同中小城市相比,大城市就业潜力巨大、对城市人口增长贡献率大、容纳农民的成本相对较低、比小城镇节约土地,在资金、人才、信息、交通、市场、管理、效率等方面都具有更大的优势。这是大城市在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超前增长的主要原因。
2.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中小城市在我国的城镇体系中处于中间环节,起到了联系大城市和小城镇的作用;中小城市点多面广,承上启下,联系广泛,规模适中,具有大城市的优点,城市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具有一定规模;在住房、交通等方面不像大城市那么紧张,生产力水平及文化科技基础又比小城镇优越。因此,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对缓解大城市人口和承载压力及促进小城镇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小城市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中小城市处于城市规模结构金字塔的中部,上联大城市,下联小城镇,人口、经济、空间三者之间的矛盾比较少,是县域及县域以上的区域中心,具有大城市和小城镇不可替代的功能。中小城市不仅在数量上占我国城市90%以上,而且也成为了吸纳城镇人口的主体;中小城市的产业基础具有一定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备,能够实现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已形成所在区域的工商业中心;中小城市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流向地;中小城市是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力量;24但是由于中小城市存在要素集聚能力较弱、建设资金相对短缺、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监管不力等特点,在现阶段需要加强监控管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渐进,使中小城市,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3.促进区域城市化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相同或相似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城市与其腹地以及其它相关的城市、乡村共同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城市化的研究不能仅及于大城市本身,而必须十分地关注大城市所在的区域的社会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研究城市化只以大城市和乡村为基本分析单位的现象,从而使城市化发展及其效能上升到区域社会发展的高度。城市的集聚效应不仅在于城市的规模,更重要的在于城市的区域联系。加强中心城市的改造与扩展,建立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如此才能最终实现中国城市化的目标。
注释:赵淑玲等:论城市化的基本规律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参见《中国统计年鉴(199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姚士谋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问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5资料来源:《世界发展报告2000——200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5 钱再见:新世纪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战略选择,教学与研究,2001.11 6 转引自张二勋:试论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1参见陆大道等:《1999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第113页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9 王茂林:新中国城市经济50年,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10 转引自姚文强:关于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思考,南方经济,2001.811 钱再见:新世纪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战略选择,教学与研究,2001.11 12 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合肥:安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3 13 李润田:现代人文地理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布及其结构预测,经济地理,1990 15 许学强、朱剑如:现代城市地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16 刘平量: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理论的反思,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冷 静: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兼论中小城市的城市化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02.3杨建云:中国的城市化道路选择,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刘平量: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理论的反思,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姚士谋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问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5王 骏:关于中国城市化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冷静: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兼论中小城市的城市化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02.3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冷 静: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兼论中小城市的城市化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02.3冷 静: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兼论中小城市的城市化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02.3参见王旭:《大都市区化:本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载《美国研究》,1998.4姚文强:关于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思考,南方经济,2001.8
第四篇:中国的城市化面临哪些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面临哪些问题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21世纪是世界城市化的世纪,也是中国将继续快速城市化的时期。然而,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特殊性,中国的城市化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1、城市数量虚假上升有的地方政府把城市建设作为一项政绩工程,不考虑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盲目追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加,贪大求快,只追求建设速度和数量,其实中国城镇人口的统计存在许多人为的水分,中国实际城镇化速度并没有这样高。
2、城乡二元的制度差异使城镇化与农村发展遗留问题多
(1)土地及农民工权益等制度环境成为城乡协调的突出矛盾。在经济上,主要是城市向农村扩张征地,使农民成为无地、无业和无保障居民,引发严重社会矛盾和危机。在社会发展方面,流动人口增多,造成城镇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犯罪率上升、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农民工落户问题突出等。在生态环境上,城乡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
(2)城乡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差距状况。城乡之间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发展滞后方面的差距依然明显,有些方面的矛盾开始突出。城乡社会发展差距悬殊。一是在教育方面。二是在医疗方面。
(3)农村及城市贫困问题。贫困人口绝对数量依然很大。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中国推进城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人口自由迁徙,最大难点在于如何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长期以来,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非常薄弱
3、城市化不均衡性,各地区之间城市化水平差距大。
东西部城市化差距大。东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基本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之下的大都位于中西部地区。城乡差距大。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大,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这个差距不断扩大。城市化的不平衡性引起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其中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城市房价攀升和大城市病态现象最为显著。城市化的差异致使经济活动、人文活动和人力资源上出现巨大差异,房价持续上升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热点问题。也是让人们十分头疼的问题。
4、城市化引发粮食危机
城市化导致城镇用地过多,出现土地撂荒,土地产出为零,甚至为负数的情况,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土地配置的不经济。中国土地城镇化速度太快,城镇土地边际效益大大下降,而且耕地资源的大量占用,直接威胁着中国粮食安全。我国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这不仅仅是人口多引发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市化引发的。
5、城市化引发环境、资源和能源问题
我国现在的工业化水平还较低,“三高一低”的经济增长方式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时期,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增长,但人口多、农村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耕地少、自然灾害较多。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要重视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的保护。同时,城市化也严重污染了环境,人为推动的城市化缺乏资源合理分配的内在机制,对社会和环境问题不够重视。
6、城市化引发许多其他社会问题
城市化使得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向城市,进城务工也是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际中农民进城打工却受到很多不合理的限制,而且他
们的工资、福利、医疗等都得不到保障。他们并没有享受到和城镇居民相同的社会福利,同样另外一个问题外来工子女入学难也成为诸多媒体所关注的另一个热点问题。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不能享有和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一个长远问题。大量的人口涌入也使得社会安全问题更加突出,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外来工的生活、工作,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
我国的城市化确实面临许多问题,但只要我们能及时发现,并努力解决,我们的城市化道路会越走越好。
第五篇: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面对的挑战与问题
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面对的挑战与问题 全球城市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晚于西方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离工业化还有一定差距,但是,从规模上看,近30年来的发展是惊人的:一是增长的速度,第二是建成区的面积惊人。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粗放。城市化人口增长快,城镇土地面积、建成区面积增长更快,浪费特别严重。二是半城市化。一方面迁而不转,即县变成区或者镇变成市区的一部分,农民的土地被征用后成为市民,但是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没有解决,其他的都没有任何的变化,我们现在有6亿城市人口,有5000万甚至更多的人“被”城市化,大量的农民工虽然到城市里就业了,但他们的身份、生活、社保、住房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第三,城市功能的缺乏。现在大城市基础设施、硬件方面建设不错,和国外相比也不差,但在软件方面,城市管理、社会,特别是文化、教育方面,很难满足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的享受。小城市就更明显,特别是小城镇,城市硬件功能设施都很匮乏,比如水、电、煤、气这些基础设施在一些小城镇,特别是农村,根本就不具备。
关于城市化道路的问题。综合我国的国情和全球的趋势,中国提出了城市集群化发展的道路。在大城市的周边,借用原来大城市的基础,发展不同程度的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这样小城市能够分享大城市高端的要素和资源,同时大城市也能够把它的功能疏散到
小城市。同时可持续发展对城市来说也是很有的意义。首先,城市中由于人口集中、经济活动频繁、各类建筑密集、能源和其他资源消耗量大,所以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自然也大,面对的环境问题既多又复杂。恶劣的城市环境反过来对生活于其中的密集人群造成极大的健康损害,从而直接制约生产力,还影响下一代人的健康。其次,可持续发展不完全等同于环境保护,它有着更广泛的内涵,还包括社会和经济层面。
城市化将是我国今后几十年面对的一个重要发展问题。经济发展、以发展小城镇解决农村过剩劳力、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但是,在具体实施上值得改进的余地还相当大。主要的一个倾向是重经济指标、重设施建设、重行政命令。这些都看得到或好操作。对于一些长线措施,如本文中讨论的环保和社会发展问题,尽管对社会长期稳定、繁荣、和聚心力有重要影响,却容易被忽视,因为不好操作、效果不直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继续,希望人们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会不断加深,尽快改变目前的口上强调、行动很少的状况。城市化涉及诸多方面,既有复杂的社会学问题,又对经济、政治、环境等方面产生显著的影响;它与全球一体化关系密切,又与人口增长密不可分;它既推动经济增长,也不断制造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