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自身经历浅谈我国主题公园景区存在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5 05:4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根据自身经历浅谈我国主题公园景区存在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根据自身经历浅谈我国主题公园景区存在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根据自身经历浅谈我国主题公园景区存在问题及对策

根据自身经历浅谈我国主题公园景区存在问题及对策

学院:医学院

姓名:张璐 专业:口腔医学

学号:1411317

摘要:主题公园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体闲娱乐需求需要和选择,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游园线索和策划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形态。随着我国主题公园建设的增长,对景区景点的有效管理显得愈发重要。本文结合了自身在主题公园景区的经历,浅谈我国主题公园存在的四个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主题公园、鲜明特点、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正文:

主题公园是一种相对于我们熟悉的自然景区和人文旅游景区而言的新型旅游景区, 它为旅游资源贫乏但市场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提供了发展旅游经济的可能性, 正以其独有的文化内涵、科技含量和强大的娱乐功能, 获得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主题公园之所以成为一种具有震撼力的现代旅游景区类型,是因为主题公园这种独立的旅游目的地形态具有显著的特点。

一、主题公园的特点:

1.主题具有独特性。

主题公园与普通公园的主要区别,就是每一个主题公园都拥有一个很强烈的主题特色。主题公园里的景观以及游乐设施都要配合这个主题。一个鲜明而具有独特性的主题,可以给游客带来一种新奇的体验感觉,这就是一个成功主题公园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该主题公园的标志。

2.高投入, 高风险。

主题公园的兴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 1994 年开业的深圳世界之窗兴建时投资 6.5 亿元人民币;1998 年开业的深圳华侨城欢乐谷总投资 8 亿元人民币。主题公园的兴建也是一项高风险的投资工 程, 如果对其主题定位不准, 特色提炼及市场分析不 够, 很容易陷入开园即歇业的境地。

3.游乐产品要精致化。

主题公园的产品设计必须要符合该公园的主题,一切景观和游乐设施都应精心构思,尽量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而一个成功的主题公园的设计施工无不精巧。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高科技越来越多的运用于主题公园产品设计创造。高科技产品的投入可以使主题公园产品获得动态的、多彩、立体化的效果,提高了产品参与性、娱乐性,增加游客与公园主题的互动,使游客得全新的体验。高科技的游乐产品,将是未来主题公园创造娱乐空间的发展趋势。

二、国内主题公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选址不当, 可进入性差

一般城市中的主题公园建于离城市 1~ 2 小时车程的郊外, 造成可进入性差, 不便的交通阻碍游客的到来, 偏远的地方难以吸引游客。如江苏吴江的大型科幻乐园“ 福禄 贝尔” , 其硬件基础和软件、服务等都相当不错, 但由于远离城市, 交通不便, 开业一年多的时间便被“ 卡 死”。2.主题缺乏新意,产品缺乏创新

中国主题公园的开发大多都缺乏一些有影响力的主题。许多主题公园仅是对成功案例运营模式的一种简单的模仿和粗制滥造,虽然项目繁多,但没有精品,没有其独特鲜明的主题。而公园经营方式的僵化以及产品缺少创新性,导致游客重游率低。有些主题公园在经营一段时间后,没能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在技术上改造创新,开园的时候什么样,几年后还是什么样。陈旧老化的设施必将使其吸引力大减,客源市场萎缩,进而导致经营状况恶化。

3.缺乏前期可行性研究

主题公园的生存发展必须面对市场,从客源市场与交通条件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入手,充分调查研究目标市场,做好可行性分析研究。但一些主题公园的投资经营者往往忽略这些客观原因,高估客源流量及人均消费水平,在没有做好充分的调查的情况下便盲目投资开发,最终因为客源不足等原因,导致公园在开园后不久因亏损而关闭。

4.经营模式单一, 综合收益低

我国主题公园门票收入占整体收入的 80 %以 上, 来自餐饮、娱乐等方面的收入很少。而国外主题 公园的门票收入在整体收入中占 50 ~ 60%, 餐饮和 购物占 30%左右。我国的主题公园很少像国外那 样经营酒店、娱乐中心、度假胜地等, 综合收益低。世界上成功的主题公园赢利主要是来自娱乐、餐饮、住宿等设施项目,门票收入只作为日常维护费用及管理费用的弥补。迪斯尼乐园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主题公园也是最成功的一个主题公园,每年都吸引了全世界大批游客前往,但它的门票收入却只占其总收入的 30%左右,其主要收入来源于迪斯尼旅游商品的销售。

目前,中国大部分的主题公园却都将门票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而对园区内消费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但是,门票价格过高却往往抑制了人们出游的欲望和消费欲望,从而降低了该乐园的游客重游率以及在园区中的人均消费。

三、主题公园开发的对策

1.周密的区位选址论证

首先,主题公园的选址应该定位在经济发达,流动人口多的城市,这样不仅能有客源上的保证,而且可以确保高额投资的回收。其次,主题公园在考虑人口因素以外,交通条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必须要考虑的要素。主题公园大都需要占用大面积的土地,因此大型的主题公园一般都选址于城市的边缘。所以,主题公园在选址论证中要充分考虑周边交通条件。除了上述两个重要条件以外,所在城市的旅游感知形象、周边同类主题公园的分布以及当地政府的扶持程度等,都应该在项目前期作出详细的考察和论证。

3.围绕主题不断创新

主题是游客在游园过程中的线索,园区内所有的景观设置以及游乐项目都要围绕这个主题。一个成功的主题选择,可以使游客在游园过程中在心里产生一种很愉快的臆想,与主题产生互动。一个独特的主题,也可以使增加游客的重游率,因为只有到这个乐园才能体验到这种新奇和愉悦。“主题是主题公园的灵魂,创新是主题公园的生命。”主题乐园要保持长盛不衰,就必须不断创新游乐项目,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凡是成功的主题公园,在运营过程中都很注重退陈出新,在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上投入大量的资金。例如,迪斯尼被誉为是一座“永远建不完的迪斯尼”,根据时代的变化,尽量利用现代化的电子设备,每年补充创新娱乐内容和设施的迪斯尼多年一直是惯用“三三制”,即每年都要淘汰 1/3 的硬件设备,新建1/3 的新概念项目,使游客常玩常新。

4.多产业联动发展, 提高综合收益

主题公园巨大的带动作用, 可令其周边的房地 产升值, 主题公园的经营者应该涉足房地产、餐饮、零售等行业, 在其周边建设酒店、房地产和娱乐中 心, 构建融旅游、娱乐、商业、居住于一体的综合性休 闲度假中心。实行多产业联动, 多产业开发, 提高综 合收益, 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主题公园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 但像深圳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等也已历经十多载,,真正具有品质、具有特色、具有文化 内涵的主题公园的生命力是旺盛的。中国主题公园在开发时, 只要遵循主题公园开发的规律和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并始终以“主题是主题公园的灵魂,创新是主题公园的生命”为发展核心,其开发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第二篇: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07 经济学 3 班 张婷婷 3207004233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 20 世纪 80 年代沿海发展战略、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90 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 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 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我国区域经济按 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 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 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看 经过 20 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市 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在 WTO 规则下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国民经济以年均 10%--11% 的速度增长,超过全国平均 2 个以上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 65%以上,人均 GDP 达 1700 美元。这一地区形成 3 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和都市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 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 海经济区,这三个区域相继创造出区域发展的奇迹。今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 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

2、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 4 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 7000 亿元人民币,五大标 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 业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 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3、从东北经济发展新机遇看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出台,给解决东北问题带来了一次新机遇。东北地区制造业 的基础优势和巨大潜力,是东部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已进入实质性 操作阶段,政策和操作方法都与西部开

发不同,采取直接面对一个个企业的政策和方法,核 心内容是用高新技術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市场化的先进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 式,所需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方式,包括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4、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 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尽管国家在前几 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三大地带经济 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 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 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 仍在继续扩大。以西部的 GDP 增长速度为 1 相比较,1998 年东西部比为 1.43:1,2002 年

扩大为 1.57:1。人均 GDP,2002 年西部约 600 美元,东部则为 1700 美元,东部约为西部 的 3 倍。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 目标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 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 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 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 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 实。

2、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 90 年代末西部大 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 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 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 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 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

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 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 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 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 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 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4、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 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 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 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 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 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 融合。

5、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 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 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 展雪上加霜。

6、“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作为促使 本地经济发展和 GDP 增长的最优选择,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 距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促进市场发育,为区域 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 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讲一步扩大。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 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 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

第三篇: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突出问题

1、人员结构趋于合理,但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一是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据调查统计,我部23名干部法律类毕业的16人,约占69.5%;管理类毕业的3人,占13%;文史哲类毕业的2人,约占8.7%。由此可见,我部干部理科毕业的人员少,系统学习过并懂得经济管理知识的不多,而学过法律、文史哲等文科专业知识的干部

占绝大多数。二是性别结构搭配失衡。2005年以前我部只有1名女干部,现有女性组工干部4人,男女性别比依然高达4.75:1,性别搭配的比例依然不太合理,对女性组工干部在开展组织工作中的优势重视和发挥得不够。

2、队伍素质明显提升,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是理论素养有欠缺。有的干部对理论学习根本没有深入研学的兴趣,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系统性、经常性学习不够。平时搞政治理论学习也只是读读报纸、看看文件,对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理论理解得不透,因而理论功底不牢,理论水平不高,思路不开阔,运用理论指导组织工作实践的能力比较弱。二是知识面偏窄。有的干部到组织部门工作的时间不长,只熟悉与自己岗位相关的组工业务知识,对整个组织系统的工作业务还不能全面地、熟练地掌握。有的干部对领导科学、行为管理学、心理学等与组织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很少去学习运用,对工业、农业、财税等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也了解和掌握得不多。据调查统计,有近74%的干部平常最喜欢阅读文学作品。三是组织协调能力较弱。有的干部沟通能力不够,搞好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同事之间,以及与上级、同级、下级之间的关系协调做得不够,推动工作乏力。总之,目前组织部门的复合型人才相对匮乏。

3、工作作风比较扎实,但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一是干部激情逐渐消减,内动力不强。随着在组织部门工作时间的慢慢拉长,有的干部开始在工作上有混日子的思想,把主要精力花在迎来送往搞应酬的时候多,花在积极进取干工作的时候少,工作得过且过。有的干部的精神状态不够振奋,争先创优的思想观念比较淡薄,工作目标定得太低,工作一般化、表面化。有的干部认为进了组织部等于进了“保险箱”,进取心、事业心减弱,工作缺少冲劲。有的干部“甘当人梯”思想树立得不牢,攀比政治待遇,思动思迁。二是特色工作明显欠缺,创新力不强。有的干部工作中求稳怕乱的惯性思想占主导,习惯于跟着做,习惯于“穿新鞋,走旧路”,被动应付上面检查的时候多。有的干部工作上想不出新思路,拿不出新举措,在如何推动工作上台阶、创特色上想得不深,工作年复一年,不少工作始终是山河依旧。即使有些工作有所创新,也只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没有什么重大突破,没有多少影响。三是机关纪律有所松驰,约束力不强。有的干部上班有迟到早退的现象。有的干部利用上班时间办私事,有事不请假等作风散漫的现象。有的干部自我约束力不强,随意接受基层单位的吃请。

二、原因分析

1、教育培训乏力。总的说来,我部干部参加集中教育培训的机会不多。调查显示,我部有52%的干部进入组织部工作5年来,参加了3个月的学习培训,但绝大多数都是零散的政治、业务培训。干部很多时间都用在了日常工作上,很多政治、业务培训也都是急学急用、现炒现卖。

2、实践锻炼不足。近年来,我部从教育部门直接进入组织部工作的比较多,对党务工作缺乏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基层特别是农村基层的情况掌握不多,了解不细,工作起来比较吃力。干部进组织部工作以后,忙于办文办公等事务性工作比较多,务虚的时候比较多,投身到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时候少,缺乏到基层锻炼的实际体验。

3、用人机制欠活。组织部内部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自身存在论资排辈的情况,在提拔使用方面,基本上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操作。同时,组织部人员流动不多,“新陈代谢”不快,也一定程度地制约了组织部门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

---------------

一、调研概况

年初,我部开展了“开门评部、接受监督”活动,下发了《关于开展“开门评部、接受监督”活动的意见》文件,在市政府南大门设立了组织部长信箱,并专题召开了“开门评部、接受监督”座谈会,征求部分镇、局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市委组织部特邀监督员意见,对组织部门的各项工作进行评议。同时,向市委委员、市纪委委员、市人大常委、市政协常委和镇局级领导班子党政正职发放征询意见表,就加强组织工作和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征询意见,共发放评议表126张。为深入了解基层组工干部对部门自身建设的评价和反映,9月9日,对20个镇(区)和21个机关部门组织委员和组织人事科长下发了41张调查意见

表。还专门邀请组织部5位离退休老同志来部座谈,认真听取了他们对部机关和各科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9月份,我们先后到5个镇、5个局召开了谈组织部门自身建设专题座谈会,参加座谈的对象有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党务工作的领导、基层部门负责人和部分群众,共有62人参加了座谈。另外,我们还召开了有14位同志参加的本部中层干部座谈会。

二、存

在问题

调研表明,基层干部群众对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是比较满意的,他们普遍认为组织部门党性强、素质高、作风实、形象好,特别是组织部门领导能经常深入到普通干部群众中,帮助基层解决具体问题,难能可贵。另一方面,基层干部群众期望组织部门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程、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素质、为实现“两个率先”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等方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此同时,他们还真心诚意地指出了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整体素质还不能满足新时期组织工作的要求。

一是思想理论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的同志认为理论学习比较务虚,对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不能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唤不起深入研学的新鲜感;认为组织工作具体事务多,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实际工作上,没有充裕的时间来学理论,理论学习没做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着读报纸、文件多,读原著少的现象;存在着把实际工作作为学习讨论的内容,为适应工作学习得多、为改造主观世界学习得少的现象;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缺乏系统性,致使理论水平提高不快。二是组工干部的知识不够全面、视野不够开阔。少数组工干部只是熟悉与岗位相关的业务,对整个党建和组织工作业务缺乏全面的掌握,学习市场经济理论、法律法规和先进科技等相关知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还不够高,还存在向实践学、向基层学、向群众学的力度不大的问题。参加业务培训和走出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机会不多,还有不少同志连续多年没有参加过相关培训和学习。

(二)开拓创新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基层有些同志反映,由于组织部门工作性质特殊,其原则性、程序性、保密性强,组工干部养成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谨言慎行,但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给人的印象比较呆板,没有什么个性,不敢打破常规,怕探索和尝试有失误而带来负面的影响。一是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推进的力度还不大。这几年,在干部考察预告、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干部任前公示制、干部试用期制、干部辞职制、差额考察制等方面虽然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对外地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如公推竞选领导干部、干部任期制、干部聘任制等,想学想试,但没有付诸于行动,有利于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还不很完善,尤其在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上还没有大的突破和进展。二是在选拔使用年轻干部上的力度还不到位。在年轻干部的培养使用上还存在镇年轻干部配备比较合理,少数部门领导职数偏多、年龄偏大、年轻干部偏少的问题。有的部门班子结构不合理,业务干部较少。这虽有受职数限制的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认识不高、目光不远、力度不够。三是在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上成效还不明显。近年来,有的村级组织正常运转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农村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体现不够充分。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还不十分规范,下岗职工党员和流动党员的教育培养和管理的问题还没得到有效解决。

(三)工作作风还不能契合高效快捷的标准。

一是“干部之家”、“党员之家”、“知识分子之家”的职能履行得还不够充分。与基层干部思想上的沟通交流不够经常和主动,平时与干部谈工作、谈班子情况多,谈思想少;与单位主要领导谈得多,同副职、一般干部谈得少。因此,干部的心里话听到得少,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干部的思想动态。联系群众还不太深入,对基层干部群众的疾苦和困难主动了解、热情帮助解决做得还不够。直接到村、厂、校同基层党员接触较少、谈心交心不多。二是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措施不够坚实。因忙于应付会议、日常事务时间较多,深入基层搞调研、抓落实相对不够,缺乏深入的研究,有些决策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不太强。有的工作还有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中的现象,落不到实处;有的工作抓得紧一阵、松一阵,不能持之以恒;有的工作还没有很好发挥典型引导示范的作用,整体效果还不十分明显。三是对干部的思想教育、监督管理工作做得不够深入。干部培训、专题教育虽然抓得还是比较紧,但是组织上对少数干部身上存在的信念动摇、拜金主义、贪图享乐等问题进行面对面地思想教育和批评帮助做得还不够。对干部队伍中暴露出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缺少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监督管理工作的“硬度”和“刚性”不足,特别是对单位“一把手”的管理监督还缺少力度。

三、意见建议

(一)更新观念,不断增强组工干部驾驭新形势的能力。

理论指导实践,思想决定行动。组织部门思想观念不适时转变,我们就不能顺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外部形势的深刻变化,就不能与时俱进地推动组织工作的新发展,就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职责。组织部门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树立全新的观念:一是要树立全局性的思维观念。要善于从服务经济、服务基层全局的高度来考虑和安排组织工作,自觉养成围绕大局开展组织工作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要走出就组织工作抓组织工作的误区,让组织工作真正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真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要树立前瞻性思想的观念。针对当前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越来越多的实际,要在复杂的形势下紧紧围绕“三个文明”建设的需要,把握我们工作的总体趋势,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系统性,超前谋划,超前服务。三是树立创造性思维观念。对工作中的深层次问题和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要不断调整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善于换位思考,多角度思考、创造性地思考,以创造性思维来解决复杂、疑难问题。

(二)端正学风,全面提高组工干部整体素质。

一是要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使组织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组工干部要从容应对这些新挑战、新要求、新课题,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深入分析当前组织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从中引出规律性的认识,不断创新组织工作,提高组织工作水平;才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廉洁守纪,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才能牢固树立党的宗旨观念,确立群众观点,以优良作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二是要明确学习内容。不仅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增强政治意识,还要学习组工业务、学习履行职责相关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不断扩展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努力成为精通本职业务的行家里手,更要学习经济、科技、法律以及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等,提高我们服务经济建设和党的工作的水平,努力做到理论功底扎实,业务素质精良,知识水平较高,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三是要勇于向实践学习。一方面要将所学的理论和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勇赴工作一线和经济建设的一线,在实践中锻炼自我,磨砺自我,成就自我;另一方面要走出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自我,做与事业、与时代同进步的组工干部。

(三)深入调研,努力开创组织工作的新局面。

一是要通过周密的调查,掌握新情况、新问题,找出对策和办法。在深入调查的过程中,进一步向群众学习,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生活,使我们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强化宗旨观念,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二是要通过调查研究,锻炼每一个组工干部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领悟能力、洞察能力,全面提高组工干部的整体素质。三是要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归纳、总结和升华基层和群众创造的好经验、好办法、好典型,不断摒弃工作中不切实际的机制、制度、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组织工作的总体水平。

(四)勤政廉政,树立公道正派新形象。

廉洁守纪,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是组工干部坚持任人唯贤路线和公道正派原则的前提条件,也是经受住各种诱惑和复杂社会环境考验的重要保证。组工干部要正确对待与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努力做到不为名所缚,不为物所累,不为誉所喜,不为失所悲,不为利所驱,不为钱所惑,不为色所诱,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共产党员,做一个上不愧党、下不愧民的组工干部;要始终坚持原则,主持公道,敢讲真话,为党和人民把好选人用人关。要以公道正派学教活动为新的起点,建立健全规范有序、严明高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坚持从严治部,加强党性党风教育,引导广大组工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始终保持组工干部的浩然正气,要求全体组工干部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组织人事干部行为若干规范》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真正把公道正派学教活动的成功经验得以巩固和延伸。

第四篇: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粮食安全问题现如今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因为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本文基于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保证粮食的种植面积、解决农业缺水问题、加强农业科技水平等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粮食安全;问题;对策

所谓粮食安全,是指在保证国家遭遇各种灾害和战事时有足够应对储备的前提下,在使国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国家具有持续保障所有国民能及时买得到、买得起、价格基本平稳的符合国民习俗要求的、符合食品安全的、符合国民健康营养标准所需要的粮食。

一、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1粮食安全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基本。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没有粮食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那就更谈不上经济的发展。

2粮食安全是国家和政治安全的保障。农业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国家政治安稳状况。一国的自立能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粮食的生产、农业的发展。如果农副产品不能保持自给,过多依赖进口,必将受制于人。一旦国际政局变化,势必陷入被动,甚至危及国家安全。

3粮食安全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条件。只有在解决好温饱问题,人民穿衣吃饭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粮食安全就是社会稳定,人民安定团结的必要条件。

二、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产环境质量下降,农产品产量严重受制。受非农建设用地及生态退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农业耕地尤其是优质肥沃的耕地数量逐年有不同程度减少。而且,我国耕地面积分布极不平衡,62%的耕地分布在水资源不足全国20%的淮河流域及以北地区,水资源充足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耕地仅占38%。耕地面积的缩减再加上水资源的短缺使得农业生产环境破坏,农业产量受到消极影响。

2经济复苏导致粮食消费量大幅增加。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全国人口数量的持续上升,必然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同时我国gdp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民众有能力消费更多的粮食和食用植物油。对肉蛋奶鱼等动物蛋白食品消费量快速增长,从而导致消耗更多的饲料粮。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口的不断增多,与绿色革命要求的粮食产量放缓会形成一定程度反差,这也是个重大挑战。

3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财政投入不足。我国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粗放耕作,掠夺经营的增长方式仍然存在,导致农业产量低,综合效益不显著。农技推广处于瘫痪半瘫痪的状态,新的农业技术和科研成果推广就难以到位,影响了粮食安全。

4农民科技素质低,进口依赖度提高。目前,我国广大农村依然沿袭着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形成的传统、分散的生产模式,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很低,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吃饭,也因此造成粮食生产科技附加值较低。特别是前几年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农民负担重,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入城市务工经商,在家务农者多为老叟和妇女,导致土地抛荒,粗放耕作,广种薄收。由于劳动者素质差,干群生态经济意识弱,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粮食产量难以持续提高。

三、保证我国粮食安全要有强有力措施 1保证粮食的种植面积。耕地面积的保障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因此,必须始终把耕地保护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保证现在人均约1.3亩耕地。同时,要采取措施应对城市化过程中对耕地的蚕食,限制现有土地性质的转换,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制度,确保农业用地的用途。2解决农业缺水问题。水是生物的生命线,有水才有粮。我国粮食增长缓慢,生态环境恶化,很重要的原因是水资源短缺和利用不合理,因此,对缺水问题,要从根本出发,找准源头实实在在进行解决。要在搞好“南水北调”的同时,加速“大西线”垮地区调水工程(即引黄调水工程)的规划与实施,才能彻底解决我国大西北的缺水问题。

3加强农业科技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谈不上现代化的农业。发达国家农业贡献率70%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我国目前只有40%左右。因此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要以点带面,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调动农民学科学、用科技的积极性,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确保粮食的增产增收。

4完善农业保险与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农业属于特殊产业,因为农业与自然天气的关系紧密相关,各种天灾会造成农业的巨大损失。因此就需要市场经济体制下完善的农业保险对其进行保障。同时要根据丰年、歉年的区域粮食生产情况,逐步建立粮食生产、需求、储备、市场动态及突发事件跟踪的监测预警分析制度,从而确保随时有粮可用。

第五篇: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一、提出问题

个人所得税1799年首创于英国,是指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随着经济的发展,该税种所占地位越来越显著。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收入亦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在全国相当多的省、市,个人所得税已成为地方财政一项重要的支柱。但仍然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个人所得税的偷漏现象相当普遍、严重,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比重过低,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不健全,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在缩小等弊端客观存在。若此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减少财税收入,扩大贫富差距,影响社会安定,阻碍经济发展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二、分析问题

1、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存在公平缺失问题

第一,有多个收入来源和收入来源较单一的两个纳税人,收入相同缴纳不同的税收。举个例子,甲每月工资薪金所得为4000元,乙每月薪金所得3500元,同时取得劳务报酬500元。则前者需要纳税,而后者则无需纳税。这迫使纳税人要通过把部分工资薪金转化为补贴的形式来避免交税减轻负担,寻求公平。第二,当前的个人所得税计征模式实际上并没有考虑家庭生活成本且没有真正体现出量能纳税原则。以两个同样的三口之家为例,第一家夫妻双方月各收入2000元钱,总收入为4000,可是他们都不需要交税:另一家一对夫妇,妻子失业,丈夫月收入4000元,则丈夫每月还需要缴纳15元税。如果不同家庭所赡养老人和其他生活成本的高低不等也会导致各自家庭的生活成本不一样。

2、个税免征额的地区无差异带来的问题

对于《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一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应该规定一个浮动的比例,这个浮动的目的就是考虑到地区的差异问题,考虑到地区发展的不 1

平衡问题。例如:一个人月收入4000,在对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甭说购房、供房,即使要维持个人的正常生活都不容易,而在x地,相对而言就可能是高收入了。如此大的地区差异没有在个税起点上得到表现,而是采取“一刀切”的懒汉式思维,其不公平性是显而易见的。另一种观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地居民收入、生活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全国统一个税起征点,有利于促进地区间的公平。如果对高收入地区实行高起征点,低收入地区实行低起征点,反而将加剧地区间的不平衡,这将与个税本来的调节意义背道而驰。统一起征点的好处是简洁、明了、征收方便。因此,这之间就难免存在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

3、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在缩小

按理说,掌握社会较多财富的人,应为个人所得税的主力纳税人。据某网站公布的数据:在我国处于中间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工资薪金的阶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占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的46.4%;应作为个人所得税缴纳主要群体的上层阶层(包括民营老板、歌星、影星、球星及建筑承包商等名副其实的富人群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只占个人所得税收入总额的5%左右。高收入人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并非工资,而是其他所得,虽然有累进制所得税,但是对真正高收入的人,征税征不到他们。

4、公民纳税意识淡薄逃税,偷税现象比较严重

个人所得税可以说在我国是征收管理难度最大、偷逃税面最宽的税种。人们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个人收入的多元化、隐蔽化,税务机关难以监控。公民法制观念不强是纳税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现实社会中权利义务不对等‚履行纳税义务与否‚并不影响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享有。既然能享受权利又不履行纳税义务‚必然使“纳税光荣”只剩下空洞的口号‚丧失了法律公平、正义之本。在税法宣传上更多的是宣扬纳税人的义务而淡漠纳税人的权利‚弱化了纳税意识。对于年薪12万以上的纳税人,在纳税人不主动申报的情况下,税务部门根本无法统计汇总,让其纳税,在征管手段比较落后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失控的状态。

三、对策

1、选择合理的税制模式

首先,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应摒弃单纯的分类征收模式,确立以综合征收为主,适当分类征收的税制模式。因为,现在世界上几乎没有国家采用单纯的分项税制模式征收个人所得税,我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要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来,必须要努力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仍然采用单纯的分类税制模式已经行不通了,必须要通过改革首先向混合制过渡,然后再向综合制发展。其次,分项税制模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缺乏公平,征管效率低下,不利于个人所得税的职能作用的发展。而以综合所得课税为主、分类所得课税为辅的混合制真正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有利于体现量能纳税的原则,真正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防止两极分化的目标。

2、提高征收管理手段,减少税源流失

用现代化手段加强税源控制。采用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为每个有正常收入的公民设立专用的税务号码,建立收入纳税档案,使个人的一切收入支出都在税务专号下进行。与此相联系,针对长期以来储蓄存款的非实名制使公民个人的收入不公开、不透明,以致严重妨碍税务机关对个人所得税税源控制的现状,改个人储蓄存款的非实名制为税务、银行联合且微机联网前提下的实名制,增加个人收入的透明度,使公民的每项收入都处于税务机关的有效监控之下,使每个公民的收入纳税情况都一目了然,进而可堵塞税收漏洞,防止税款流失。其次,充分发挥代扣代缴义务人的作用。对个人所得税实行源泉控制,由支付单位作为代扣代缴义务人扣缴税款,这是我国现行税法的要求。这种做法既符合国际惯例,也适合我国现阶段税收征管手段落后,专业化征管力量不强、急需形成社会征收网络的实际情况。为此,针对前些年代扣代缴义务人的扣缴税款作用未能很好发挥的现实,建立扣缴义务人档案,规范代扣代缴义务人扣缴税款和申报的程序,督导纳税人正确使用扣税凭证,加强对扣缴义务人的宣传明白其不履行税法规定的扣缴税款的义务,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使代扣代缴税款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化。

3、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为了保证新税制的顺利实施,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必须做相应改革,争取

尽快建立一套科学、严密、有效的征管新体系。①控制税源,掌握主动。②强化个人申报制度,提高公民纳税意识。③健全掌握纳税人收入情况的辅助制度。④税务部门要配备足够数量的征管力量,建立一支具有权威性、拥有相应技术手段的监察队伍。

4、增强全民纳税意识

长期以来,国民在纳税方面都处于被动状况,这与我国的国情、国民素质、历史原因、税收管理等都有直接影响。虽然依法纳税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但能主动纳税、依法纳税的公民目前也是很有限的。以往相当部分纳税人过分依赖税务机关,平时对于自己要纳什么税,交多少税,很少关心,很少自己去看有关税收法规,至于一般普通百姓更生疏,直到税务人员找上门才知道自己要纳税的。可见,提高公民纳税意识,关键的环节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这样才能让公民意识到纳税不仅仅是一种守法行为,更是爱国的表现。提高新时期公民纳税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既要从宏观的理论深入地分析,又要从微观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既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又要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这样,才能提高新时期公民的纳税意识,使税收真正起到调控、促进经济健康运行和发展的作用。所以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才是政府应思考的重中之重。

5、加大对逃税、偷漏个人所得税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

搞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对偷漏税行为查处、打击得力是关键之一。针对现阶段我国对个人所得偷漏税行为查处打击不力的现状,笔者建议,全国应进行每年多次的个人所得税的专项检查,加强税务部门与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通过立法,赋予税务机关一些特殊的权力,增强执法的力度;对查处的偷漏税行为,加大对纳税人罚款的数额,并将其偷税行为公之于众,以做到“罚一儆百”,促使其他纳税人依法纳税。同时,对一些偷漏税构成犯罪的纳税人,必须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下载根据自身经历浅谈我国主题公园景区存在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根据自身经历浅谈我国主题公园景区存在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连锁企业所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连锁企业所存在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 本文对国内连锁企业的发展所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连锁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面对很......

    我国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资本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初具规模,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大规模的资金和活力,成为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强有力......

    我国安全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安全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安全生产的现状 ***、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完善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我国行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行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txt-两个人同时犯了错,站出来承担的那一方叫宽容,另一方欠下的债,早晚都要还。-不爱就不爱,别他妈的说我们合不来。行政监督面临的难题及其对......

    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的领导者都已经意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在通过不断地努力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尽管取得了......

    我国现行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考核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现行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 问题及对策 [摘 要] 公务员考核制度作为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监督、评估和选拔等方面的功能对于促进公务员的工作水平、服务意识的提高......

    我国社保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社保现状、成因及对策 欧映忠 19世纪8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德国建立。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建立。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国务院前身)公布《中华人民......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各银行制定了一系列账户管理制度,适应了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规范了市场秩序,促进了银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是银行执行这些账户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