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今年七十二(xiexiebang推荐)

时间:2019-05-15 05:39: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先生今年七十二(xiexiebang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先生今年七十二(xiexiebang推荐)》。

第一篇:先生今年七十二(xiexiebang推荐)

先生今年七十二

先生名叫孔沁梅。我在《中国教育资讯报》(《中国教师报》前身)上连载的《路漫漫――我的语文教学生涯》中,就已经写到他了。也许并没有多少人注意过这位一生坚守乡村教育的老前辈,然而,在我的心里,他是我所遇见的最伟大的语文教师之一。也是他,决定了我的人生方向。前些日子,我们互通电话,在电话里,老师欣慰地告诉我:“作为一日之师,我注意到你这些年来的成绩了,我以你为骄傲……”

我曾给孔老师写过一封信,信中写道: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已年过四十,而先生也已七十有二。真让人感伤不已。想起当年在唐刘中学读书的情景,真的如在目前;而现在,则以自己尚能作为一个让老师感到骄傲的学生,倒也觉得没有虚度年华。

在唐刘读高中的两年,决定了我这一生的追求。我到现在都没有改变当初的选择,也从未后悔过当初的选择。先生是影响我的重要人物,可以说,没有先生的引导,就没有我的现在。当然,有时候,也在想,这种对文学的执着是不是近乎傻。几十年了,一路磕磕绊绊地走了过来,没有想到,身外的世界却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只不过于我而言,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而功利的世界里,还仍然愿意固守着当初的一些东西,可能存在着很多不为他人所理解的原因。所幸的是,我现在早已明白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全部理由。

先生对文化的追求,先生对我的文化浇灌与熏染,决定了我的追求。我知道,在先生的内心深处,未尝不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像我这样。这样说来,这样的社会,是不是令老师您非常失望,是我不敢说也说不好的事。然而,在我心里,我知道,当初您的文化姿态与办学理念,是现在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所无法企及的……

我在家乡兴化市唐刘中学读高一时,我的语文老师就是孔沁梅。孔老师语言表达上的功夫在我们兴化县教育界很有影响。我特别喜欢听孔老师那富有演讲色彩的语言,那是一种很富有感染力与雄辩色彩的语言,是一种散文化的语言,放得开收得拢,纵横捭阖,那股语言之流有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气势,正是这一点,让少年时代的我常常激动得难以自持。我无数次在心里想象未来:将来一定要做像孔老师那样的语文教师,用自己的语言打动我的学生与听众。正是这样的少年情怀,决定了我选择做一个中学语文教师。

在我读高一时,县里组织了一次语数综合竞赛,照理,这样的机会,只可能是高二毕业班学生才有幸参加,可是,在孔老师的力荐下,我代表唐刘中学参赛,当时,只有两名学生参赛,另一名是高二的数学尖子。孔老师看好了我能够在语文上获奖。我没有让孔老师失望,我的语文单科成绩获得全县第一名(综合成绩第二名)。

孔老师兴奋地拿着我的试卷,到各个班进行展示,将我的作文拿到各个班范读。可以想象,这对我这样一个高一学生是多大的鼓舞啊!那时候,我才14岁,二十多年过去了,可当时情形仍然如在眼前。我甚至还记得我的那篇作文的题目:《从僧珍易宅说起》。文章援引《南史》中一个封建官员不迁居到豪宅去的例子,谈政府官员和党员应该为百姓鞠躬尽瘁的事。

孔老师不是一个拘泥于书本教书的人,他非常注重在每一篇课文的关键之处和出神入化的细节处点拨学生,在《祝福》《药》这样的课文讲解中,随处可见他的教学智慧和别具匠心的着意用心。这一点影响了我现在的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这一点影响了我后来在进行小说创作和小说评论时的行为方式。特别是我的小说评论,以一种独特的文本对话方式,赢得了广泛的读者,并受到著名评论家像中国社科院陈骏涛先生、北大中文系陈晓明教授和众多作家的高度评价。我想,这一切都是得益于孔沁梅先生的。

还记得有一次是讲解《琵琶行》,孔老师说,白诗老妪能解,希望同学们在预习时体会到这一点。我在孔老师的指点下进行预习,到正式上课时,我已经能将这首长诗全部背诵了。孔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有意让我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在正式开课前背诵全诗。现在想起来,我现在饱读诗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全部烂熟于心,与先生当时的鼓励是分不开的。

我走上教学岗位之后,与先生有四年共事的时间。那时,他是校长。我在第一次公开课中亮相时,他似乎比我还紧张。当时我准备在高三理科复习班面对来自县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以及各校的高中语文教师,执教高一教材中的《药》一文。孔老师在上课前亲自指点我抓教学线索,抓课文线索,同时一再关照,教学对象已经发生改变,教材中的这篇文章是高一课文,现在是高三复习课,要注意取舍,要注意课堂氛围,要注意知识重点,要注意教学细节的把握与开发,要注意公开课不能上成表演课……我大学一毕业就执教高三,一步抵达了一个中学教师在一生中的职业最高层,这使我在从事教学的最初阶段便能深切地了解在我的全部教育生涯中需要哪些东西。这一点,是与孔老师对我的赏识、信任分不开的。

可以说我是在孔老师的指导与影响下一步步地成长起来的。我的长篇小说《重塑生命》分别于2001年和2002年在北京出版社和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在特殊教育界享有盛誉。台湾有关部门还将这本书定为中高年级学生必读书目。我的文学评论集《经过与穿越》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业内人士认为,这本国内唯一的由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单独完成的对话体文学评论集,有着较高的学术水准,精确而大气。我的小说、诗歌、散文、小说评论及教育类文章,已达500篇。相关的情况还有:我加入了江苏省作家协会,荣幸地成为中国青少年写作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大型文学刊物《莽原》的“作家对话”栏目已七年之久,继而又在《西湖》开辟专栏,与国内著名作家、著名文学评论家、著名文学期刊的主编进行对话。我的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近些年来不断发表……

作为一个小说家和评论家,我的最得意之处是得到了先生的夸赞,是先生将我引为他的最得意的门生之一。他称许我为当年唐刘“孔门二君”中的一员。孔门二君,另一人则是现在执教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华学成教授,当年,我们共同受业于恩师孔沁梅。然而,在我年过不惑,在他年过古稀之时,他却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平,你有了现在的成绩,应该继续努力:你必须尽快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时应该利用自己的这一长处,考虑多为当代语文建设做一点事,你必须像叶老那样,文学与教育双修,写作与教研并重,争取早日成为一个大师级的人物,这就是老师对你的要求!你应该为此后的人生设定这样的目标!你有这个能力!我知道的!

我内心感激且惶惑不安。但那一声“我知道的”,透出了多少内心的相知与认同,表达了一个老师对学生厚重的勉励与热望。

是我的老师发现了我,又是他进一步引导我自己发现自己,引领我让自己成长为自己。老师过去教我学文,现在,则进一步引导我走向更高远的境界。我可能会使老师失望,但我会将他的话当作我终生努力的方向。

孔老师原名孔庆梅。对孔家的家世稍有一点了解的人也都知道孔老师名字中间的那个字应该是一个“庆”字。庆字辈而下分别是繁、德、祥、令……孔氏家族,作为中华第一家的孔门,古有孔子至圣先师,开创了中国教育;而在我的求学生涯与人生之路上,我也有我的孔夫子――多少年来,老师不是书信便是电话,一直告诫我为文之道与做人之道。

我喜欢孔沁梅这个名字,它有散文的清新与优美;虽然,从文化意义上看,我也喜欢孔庆梅这个名字,因为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与情怀。

对于我而言,能拥有孔沁梅这样深刻而睿智的老师,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啊!

孔老师的教育激情和文化意识,多年来一直影响着我。我深深地感到,一个人如果没有教育的激情而又站在讲台上,确实是一种悲哀。孔沁梅,是一个有文化品味的老师,他的文化追求与满身洋溢的文化魅力都促使我在从教生涯中追求文化,力求使语文充满更多更丰富的文化意蕴。可惜的是,现在的语文教师与语文教学,文化都已渐趋失落。即便是大师如于漪,也只是在晚年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丰厚的文化基础之上。

语文教师的文化追求来源于他的文化意识。文化意识的建立,其实对语文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是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现行的教育机制,又有谁在有意识地使教育充满文化色彩呢?

偏偏是我的老师,一个业已退休在家仍情系教育的老先生,不断地提醒着语文应该如斯,教育理当如此。

我知道,我和孔老师,可能有着某些共同的品质,譬如,最明显的一点:关注身外的世界,但却能做到不管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改变,内心的一些东西,或柔软,或坚硬,都永远不会改变。师生之缘,也许正是建立在内心这些或柔软或坚硬的东西之上,而师生缘的不断延续,也正是依靠这些东西给出的某种力量。

史家论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孔先生到了七十二岁高龄的时候,给他的学生肩上压上了这样的担子,我可能力不能及,但敢不以一生之努力回报老师如此之期许?因为我深知,在他对我的期待里,实际上埋藏着他那一代教育人的梦想!

(插图:姚腊远)

■责编:唐河

第二篇: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

二十四节气:第五大发明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短短的56个字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全年的季节、天文、天气和物候的变化规律。二十四节气既是古老的阴阳合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关于天文、气象方面的历法,曾被气象学家誉为第五大发明。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发明了测定节气的方法和仪器。人们发现房屋树木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都投下了阴影,同时,这些影子在一年中随着时辰的变化又具有一定的规律,于是便在平地上竖起一根杆子来观察影子的变化,这就是最早的圭表。根据长期的观测发现,在夏天的某一天,正午表影最短,之后天气逐渐转凉,在冬天的某一天,正午表影最长,之后天气逐渐转热,于是便确立了最早的两个节气“夏至”和“冬至”。连续两次测到的表影最长值或最短值之间相隔的天数是365天,这说明在很早以前先民就测算出一年等于365天。二十四节气产生于西周早期,在春秋时期,人们测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等四个节气,战国时的《吕氏春秋》中记载的节气增加到八个。公元前139年,刘安所著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公元前104年,邓平制定的我国第一部历法《太初历》把二十四节气列入其中,正式成为历法的一部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根据对太阳和自然界的观察形成的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知识体系。该体系是把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周的轨道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反映气候、物候、时令、天文等方面变化的规律。反映季节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降水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俗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意思是夏至、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分别是一年中最热、最冷时候,出现在大暑、大寒的节气中;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农作物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自然条件的变化规律,是谚语“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和成语“不违农时”的道理。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先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结晶,时至今日,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占据指导地位,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

七十二物候:大自然的语言

物是就生物、非生物而言,候则是气候的意思。物候是生物与非生物受气候及其他环境因素影响而出现的现象。如草木发芽、展叶、开花、结实,昆虫和候鸟来去以及霜、雪、雷等现象,统称为物候。物候在我国由来已久,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物候记载,比雅典人的记载早了1000多年。

七十二物候基于二十四节气发展而来,是我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夏小正》中提及了动植物的鸟兽鱼虫和非生物等68种物候现象,还按月别记录了7种气候现象、11种农事及畜牧现象。目前所知我国最初的物候记录是《诗经?幽风?七月》中的“五月鸣绸”,又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当时人们仔细观察物候和积累经验,确定了播种、采集、收获等日期,并用这些经验指导农林牧副渔等各项生产活动。战国至西汉期间《逸周书?时训解》中首次将一年分为七十二候,五日为一候,以此观测记录了物候的变化。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物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智慧的先民们将“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所以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三候”。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的气候变化。

七十二物候是古代农业气象学和物候学的萌芽,通过对一年中气候、物候现象的观测用来应对气候变化和指导农业生产。物候的功能主要在于预报天气和时节,对古代准备农事活动起到指导作用。古人说:“不误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为什么物候能指导农时?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非生物是一个统一体,动植物为了生存下去,就得适应外界一切环境条件的多种变化。变化条件,通过植物出现的现象又立刻直观地反映出来,这种反映就是物候。物候是一个无数的“天然仪器”,随时随地综合地记录着外界所有环境条件的变化。当气候条件变化到某一数值时,植物也随之变化,由量变到质变――开始进入发芽、展叶或开花等。所以从植物生长发育的早迟,可知气候冷暖、干湿的变化;季节来临的早迟,可推知农事季节。据《?锸ぶ?书?耕田篇》记载:“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将物候与耕作密切联系起来。在“凡耕之本,在于趣时”的古代,时令对于农业生产尤为重要。除此之外,物候还被统治者用于统治农民的劳动力。如《淮南子?主术训》的记载:“故先王之政,四海之云而至修封疆,虾蟆鸣,燕降而达路除道„„晶中则收敛蓄积,伐薪木”,反映了统治阶级运用物候来“应时修备,富国利民”。

第三篇:消防自救“七十二口诀”

不慌不乱 火场逃生有要诀

省消防总队推出火场逃生自救“七十二口诀”推进学校开展消防安全教育

为进一步推进全省学校消防安全教育工作,增强消防安全知识学习和教育效果,日前,广东总队正式向全省各类学校推出火场逃生自救“七十二口诀”,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果。

根据学生必须掌握的火场逃生自救知识,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广东总队以八字一韵的形式创造性地编写出了九句逃生自救口诀,主要内容是:熟悉环境,出口易找;发现火情,报警要早;保持镇定,有序外逃;简易防护,匍匐弯腰;慎入电梯,改走楼道;缓降逃生,不等不靠;火已及身,切勿惊跑;被困室内,固守为妙;速离险地,不贪不闹。

熟悉环境,出口易找

。来到酒店、商场、娱乐场所等陌生的环境,务必留心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及楼梯方位,以便关键时刻能尽快逃离现场。

发现火情,报警要早。保持镇定,有序外逃。简易防护,匍匐弯腰。慎入电梯,改走楼道。发现着火,无论大小,都要迅速拨打119;报警时要沉着冷静,认真听值班人员询问,并正确简洁地回答,待对方说可以挂断电话时方可挂断电话。

面对浓烟烈火,首先要保持镇静,准确判断危险地点和逃生方向,迅速决定逃生的办法。千万不要盲目地跟从人流乱冲乱窜。撤离时要注意,朝逃生指示标志方向或空旷地方跑,要尽量往楼层下面跑,若通道已被烟火封阻,则应背向烟火方向离开,通过阳台、气窗等往室外逃生。

逃生时要防止烟雾中毒,可采用毛巾、口罩蒙鼻,匍匐或弯腰撤离的办法。穿过烟火封锁区,应配戴防毒面具、头盔、阻燃隔热服等护具,如果没有这些护具,那么可向头部、身上浇冷水或用湿毛巾、湿棉被、湿毯子等将头、身裹好,再冲出去。

火灾发生后,电梯供电系统随时会断电或因热作用电梯变形而使人被困其中(消防专用电梯除外),同时由于电梯井犹如贯通的烟囱直通各楼层,有毒的烟雾会直接威胁被困人员的生命。因此,逃生时应尽量走楼梯通道,也可以利用阳台、窗台、楼面屋顶等攀到安全地点,或沿着落水管、避雷线等滑下楼脱险。缓降逃生,不等不靠。

如当大火已烧到身边,消防队员又没到时,要及时利用建筑物内的救援设备,如高空缓降器、救生绳等,也可以利用身边的绳索、床单、窗帘、衣服等自制简易救生绳,并用水打湿,从窗台或阳台沿救生绳滑到下面楼层或地面。

火已及身,切勿惊跑。果身上着火,不要惊跑或用手拍打,应赶紧设法脱掉衣服或就地打滚扑灭火苗。

被困室内,固守为妙。

若被大火困在室内,要用衣物、毛巾等将门窗缝隙堵住,同时向门窗和衣物上泼水,防止烟雾进入,并进行呼救和等候救援。

速离险地,不贪不闹。生命是最重要的。身处险境,应尽快撤离,不要因害羞或贪恋贵重物品,把宝贵时间浪费在穿衣或寻找、搬离贵重物品上。已经逃离险境,切莫为找贵重物品吵闹着重返险地。

第四篇:读胡适先生《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有感

读胡适先生《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有感

对于胡适先生的《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一文,虽然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有学习过,但是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总是有限,终于有时间认真坐下来仔仔细细的看了几遍这篇与我们大学生有关的文章。在认真看过这篇文字以后,不免会有一些感想和启发。

胡适先生在文章中提到,在离开学校踏入社会的时候,容易失去求知欲、容易抛弃在学生时代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和对生活失去信心。这些是对于我们这些大一学生来说好像很遥远的,却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棵树的生长,只有不断的从外界吸取营养,才能不断的茁壮成长,直到长成参天大树。对人来说也是一样,只有不断的学习文化知识,才能变得博学。在走上社会以后,有很多人从事的职业并不是大学中所学习的专业。所以,他们就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觉得以前学习到的知识不为所用,就失去了对知识的渴望。其实,在我看来,不论是否在毕业以后从事与学习专业有关的职业,学习都是不会也不能停止的。因为如果从事了与大学学习的专业无关的职业的话,等于踏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在一个陌生的领域内,如果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去了解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的话,就会在这个领域中站不住脚跟,从而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激烈的竞争中你不通过努力取得进步而满足于现状的话,就很容易被那些不断学习知识从而比你优秀的人们所取代而失去竞争力。活到老,学到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

换个角度说,对于我们大一学生来说求知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在经过了高中的艰苦学习之后,进入大学的我们很容易不适应大学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放松下来,沉迷与各种娱乐之中从而造成了对学习的不冷不热。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人都是有惰性的,在紧张的高中时代过去了之后,几乎每个人的想法都是天堂一样的大学生活来了。

可是,我们都不知道,大学的学习和高中的学习是一样重要的。如果说高中的学习是为了能够进入更好的学校进行学习的话。那大学的学习就真正是为了我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打基础了。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许多老师都对我们说过,大学的学习是轻松的,但是也是重要的。在大学,课堂时间少,课余时间多,所以,自习成为了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往往不适应这种学习方式,所以在课余时间,在娱乐的同学的数量总是大大的超过在学习的同学的数量。如此以来,学习便成了我们所忽视的东西。

自习习惯的养成靠的是自身的自制力,所以,不管我们过去是否好好学习了,一定要从现在起,从自身做起,养成自习的习惯,争取大学四年没有白白过去。

胡适先生还说,在踏入社会之后我们很容易失去在学生时代的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因为社会的竞争实在太残酷。在满怀热情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去的时候,往往发现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是那么的大。所以好多人就会心灰意冷,失去了在学生时代的激情。

记得在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堂上,老师对我们说过,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主动的总是人。所以我们要做的,只是坚定的相信未来是美好的,并实实在在的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未来,而不是在心里抱怨老天的不公。

其实,就算只要做到坚信未来的美好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们要从在大学里的时候就积极的投入到各种社会实践中去。在放假的时候做做兼职,体验一下工作的感觉,也未尝不是件好事。一来我们可以体验到工作的辛苦,理解父母的苦心;二来我们可以在兼职的体验中做好对毕业后工作生活的心里准备,而不会那么容易的心情低落。

胡适先生又对我们说,总得有一点信心。我认为,信心应该是自己给的。所以,有信心只与自己有关。只要做到了不断学习知识,和抱有坚定的信念,并不断的暗示自己,那么我们的信心又何止是一点呢?

总的来说,尽人事听天命,我们要做的只是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能够经得起社会对我们的考验。做好了自己所能做的,我相信社会也不会亏待我们的吧!

第五篇:读胡适先生《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有感

读《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有感

偶幸读到胡适先生在1932年6月所作的《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演讲稿,(此文被收录于大学语文课程)深感胡适先生作为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学者,对那个年代中毕业大学生的殷切希望与教诲,虽说已经过去了八十余载,但这篇演讲对当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仍然具有着现实意义。

胡适先生在演讲中提到,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可能会出现两种堕落:其一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的欲望,其二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追求。结合自身想必这两种危险也是每一个走出校园初入社会的你我所面临的问题,对于这样的危险,胡适先生开出了三种防身的药方即“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这三种方法看似朴实无华,但仔细想来其中的奥秘让人感触良多。这篇演讲稿中的"三法”,胡适先生从30年代到60年代一直推荐给晚辈后生,想必胡适先生对这三法也是很看重的,作为当今的后辈学子更是值得我们去重视。

文中胡适先生特别提到,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样合理利用他的闲暇时间,我个人很是赞同,在闲暇的时间多培养非职业的兴趣,这样会使我们有一些精神寄托,最后使我们们有精力去施展能力,学到的那么点兴趣说不定会成为我们通向成功的垫脚石。

人生路上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空话,多培养点兴趣,带上点信心,一切皆有可能。

下载先生今年七十二(xiexiebang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先生今年七十二(xiexiebang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吉大汉七十二峰导游词

    大汉七十二峰 导游内容:入口处→如来峰→古战场→石龟渡→悟能饮水池→太湖柳母→擦耳崖→一线瀑→怪石沟→人字潭→许愿石→忘忧涧→弈棋潭→小西天→八大石→黄浦源第一瀑......

    济南七十二名泉简介

    济南七十二名泉简介 1、趵突泉如果说每个城市都有一个灵魂的话,济南的灵魂便是趵突泉。自古至今,趵突泉就是济南的象征。号称“泉城”的济南,以“七十二泉”名闻天下,趵突泉居“......

    济南七十二名泉介绍

    济南七十二名泉介绍 1趵突泉 趵突泉位于趵突泉公园泺源堂前。金、明、清三代均著录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 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时称‚泺‛,有‚温泉‛、‚瀑流泉‛、‚槛泉......

    赖布衣《七十二葬法》

    三元仙 整理 葬者乘生氣也,天之靈氣所鐘,不啻萬殊,而人事亦如之,豈得有常法乎,是法者糟粕也,臭腐也,理者神明也,奇也,顧神明固不在糟粕而舍糟粕更無以覓其神明,然則神明也糟粕也存乎......

    七十二葬法(五篇范文)

    七十二葬法 賴布衣著 葬者乘生气也,天之灵气所钟,不啻万殊,而人事亦如之,得有常法乎,是法者糟粕也,臭腐也,理者神明也,奇也,顧神明固不在糟粕,而舍糟粕更以覓其神明,然則神明、糟粕也存......

    学生礼仪要求七十二条

    高密一中学生礼仪要求七十二条 (2010年7月30日十届六次教代会讨论稿) 一、制定原则和目的意义 礼仪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

    实验中学七十二班优秀团员事迹材料

    我是鹿邑县实验中学七(12)班的一名学生,叫郑珍妮 ,来自农村,家境并不富裕。小时候,不懂得妈妈的话,她总是说一些语重心长的话,在当时年幼的我看来,却不以为然。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

    蓬勃发展中的七十二团小学

    蓬勃发展中的七十二团小学 七十二团小学坐落在祖国的西北边陲,在天山山脉的怀抱里,巩乃斯河畔,历经了几十年的风雨变迁。如今,七十二团小学在新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学校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