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语文教学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然而当前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已被数学与英语教学挤落,处于愈来愈弱势的状态。社会进步,时代发展,随即便是信息膨胀,这更加要求现代化的人们应抓紧基础语文教育的学习,然而,科技愈是高速创新,教育却愈发空洞,中小学语文教师与教育已经逐渐淡出“重要”的行列。
一、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现状
(一)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基础知识贫乏,教育专业化水平不高,专业素质不高 1.教师专业基础薄弱
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师由于大多学历偏低,受教育的时间相应较短,以至于础知识掌握太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感到很吃力。例如,在多次的教育教学见习活动和实习活动中看到许多中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教学条件较差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他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读错字、解释错词、写错别字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由于教师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基础知识贫乏的缘故,同时也与我国教育专业化水平不高有关。2.教师“有目标”却不知具体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终归宿。理想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当前新课程改革下的“三维目标简单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不易达到。从宏观而不是微观入手,习惯于制定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教学目标,在当下的语文教学界已经相当普遍。3.课堂教学内容的缺失
这里的“内容缺失”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课程教材存在的包括知识在内的内容缺失,二是课堂教学内容存在必要的知识含量和教学价值缺失,三是一些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超出学生的经验范围
(二)学生接受教育的意识薄弱
学习科目多,干扰因素杂。如今,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深,要求越来越高,语文已失去了原先的基础地位。加之许多家长安排自己的小孩参加非语数英的不同种类的课外兴趣班,网络世界精彩纷呈,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自然少得多,在许多内容上也只是粗略,无法真正学通学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教育免不了枯燥乏味,想要学生一直保持对语文的兴趣也是件难事。再者,现在除语数英外,政史地,物化生也逐渐得到重视,每一门都是主课,顾此失彼,而由于学生从小便生活在语文的氛围中,在面对选择时,学生通常都会忽略语文,因此语文也成为了最多学生的薄弱科目。
(三)社会人士对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教师职业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似乎有点文化的人都能胜任。较为凸出的现象是多数从事语文教师这一职业的人,尤其是从事小学语文这一职业的教师,原本并非出生于此文学专业。人们“会识字的人都能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这种错误意识,正是对教师专业化重要性不够的表现。
二、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现状的对策
面对这些教育现状,我们必须对当前的语文教学进行变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此
(一)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
1.语文教师要自觉主动参加专业培训,多听关于语文教育的专业讲座,增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本领。相关的教育部门要严格监督,定期对语文老师做专业水平评估。
2.确立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目标在这个活动中起着指向标的作用,它决定着教学目的的达成度,因此它的作用很重要。3.学校鼓励语文教师改良教育模式,敢于尝试新的教育方法,并给与老师支持。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
1.学生要敢于质疑,在语文学习中应采用自主学习与学习合作的方法,向老师提出建议。2.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尽力做到不偏不倚任何一个科目。
3.学生要学会并勇于及时向老师反馈自身想要了解的知识和内容,不必一味地抗拒自己所不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三)社会应对语文教师与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有关部门应保证对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同时,学校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制度,调动语文教师投入学习与教学的积极性。
第二篇:当前的教育现状与教师的对策
当前的教育现状与教师的对策
二、教师的对策
现在,就像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当官是一种高危职业一样,教师这个文绉绉的行当也成了高危。既是高危,那就要拿出对策来。
对策
1、对学生好一点
有人问过我,怎样当好一个校长?我的回答很简单:对老师好一点!那么,怎样当好一个老师呢?我的回答还是那么简单:对学生好一点!
怎么好?
1)、有人说,老师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那是屁话!蒙人的!人当然是有感情的,而人的感情是多方面的,有亲情、友情、同学情、师生情等等。学生就是学生,你怎么可以当成自己的孩子呢?我这一辈子教的学生数以万计,我有那么多孩子吗?那么多孩子我照顾得过来吗?而且,把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那我自己的孩子怎么办?一个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爱的老师会是好老师吗?所以啊,愚以为,师生之间只能是师生之情!古人说: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在今天也不过时啊!而我更认为,传道之中,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想。学生会思想了,就会知道你对他好。这样师生的情感就建立了,有了感情,一切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好办了。
2)、既是师生,那么,有两个问题必须弄清楚。
第一、你和学生之间必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都说距离产生美嘛!当然这距离不能太近,太近了容易溺爱;也不能太远,太远又会形同路人,稍不留神就会恶言相向,甚而拳脚相加。狮子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不会和小狮子黏在一起的,而是保持一个相对安全的距离。狮子会让小狮子独自练习奔跑、捕猎,而自己在一定的距离外默默守护。有时狮子还会把小狮子推下山坡,看着小狮子自己如何向上爬。这样,小狮子才能学会独立。这狮子教养孩子的做法会不会对你有所启示呢?
第二、课堂上是一定要有长幼之序的。中国自古就讲尊老爱幼。你要学西方搞什么自由平等,最后只会既没有自由,也没有平等,甚至连尊老爱幼也丢掉了。你看看现在孩子的自私怪戾,目无尊长就知道了。所以,我是主张师道尊严的,当然我指的是在课堂上。要知道,一个老师,如果不能驾御课堂,成为课堂的主导者,那课堂就会乱套了。那师生要不要平等呢?要,当然要!但那是在下课以后。下课后,不但要与学生平等相待,还应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过问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这样师生之间的情感就会日渐浓厚,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对策
2、依法治教,既要保护好学生,也要保护好自己。
老师们看到“依法治教”这几个字也许会说,看,又唱高调了不是?其实不然。这些年来,教师违法施教的事件屡有发生,比如虐童案之类的,实在是不胜枚举,因而也导致教师的形象在社会上是越来越差。再加上出了一点事情,许多不良媒体,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居心,就拼命地炒作,大有不把那老师搞倒搞臭誓不罢休的气势,使得教师更是声名狼籍。但是,炒作也好、漫骂也好、同情也好,你不可否认的是,公民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地增强,家长也要求老师依法施教。所以在当前的环境下,你既不必义愤填膺辩解,也不用夹着尾巴做人。你只要依法行事就OK了!
依法施教的目的就是既保护学生,也保护自己。
怎么保?
1)、先说保护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保护学生就是保护自己。
第一、保护学生的法律权利。现在有两个保护学生的法律:即《青少年保护法》和《九年义务教育法》。在法律的框架内,你要保障学生的一切权利。但是很多时候,你会遇到这
样的情况,上级要求你去做某件事情,而这事情却违反了以上两个法律,并且对学生的权利造成了很大的侵害,但作为下级,你又必须执行。这时你怎么办呢?第一,你不能不执行,因为这样你的饭碗可能就没了。第二,把道理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这是不得已为之。可能的话让学生去向相关部门反映。第三,在执行的过程中,要做好相关材料的收集,并做好记录,说不定哪天就可以救你于水火。
第二、保护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的权利,让学生有尊严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更要体现在课堂之外的一切生活之中。不知从几何时,现在的很多学校悄然引入了一些暴戾的手段,比如所谓“军校”的教官的拳打脚踢,罚站、罚跑步,更甚者是罚蹲罚跪!而且这些手段已经不仅是在军训的时候所谓教官使用,也逐渐成为了一些老师惩治学生的“法宝”。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在我供职的学校上学。有一天他致电予我,说某日,班主任老师把他太太叫了去,到办公室坐下后,儿子也随后进来了。进来后,老师竟当着家长的面让孩子蹲在自己座椅旁。朋友太太见状,一时心痛无比,几欲晕厥。回过神来也不敢言语。我知道后十分震惊!我们的老师怎么可以用这样的手段对付学生呢?而且是当着家长的面!须知,这是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牢房里对待犯人的手段,现在居然用来对付这些只有10来岁的孩子!难道老师就不明白这会对学生的自尊带来一辈子的伤害吗?可悲的是,就在我写作本文的这一刻,我所在的级组办公室里,5个孩子正蹲在一个只有20出头的男性班主任的脚下!而这时,我想到一个很可怕的问题:如果日本鬼子又来了怎么办?
第三、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的权利。孩子毕竟是孩子,孩子犯错连上帝都会原谅,何况老师呢!动不动就拉到办公室训斥,动不动就写检讨书,动不动就处分,都不是办法!你拉到办公室,开始可能有点威慑,多了就习惯成自然了,他的脸皮也厚了。而且如果是在夏天的话,办公室里有空调,他还乐得舒服呢!当然,人也可能在“舒服”中毁掉了。再说,那办公室又不是你一个人的,你拍桌子、吹胡子、瞪眼睛训学生,别的老师还要不要干活了?至于检讨书,那是早已有之的了,在中国大概没有什么人是没写过的。只是近些年来,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是真犯了错,比如偷鸡摸狗,打架斗殴才写检讨。现在呢,不管做什么都有可能要写检讨,内容是绝对扩大化了。而形式吗,更绝!事小写一两百字,事大那是要写几百字甚至上千、几千字的。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检讨书又多了个别名叫说明书。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专家魏书生到这里来做报告的时候。也就是从那时起,“说明书”就成了本地教育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而且它貌似更人性化了,从此也便成了老师实行班级管理的法宝!俗话说,走的夜路多,总会碰到蛇。这不,某学校组织学生旅游,校方要求学生没有特殊情况都要参加。班主任在班上宣布说,不参加旅游的学生要写800字的检讨书。学生干部又加码成1000,并写在黑板上。结果一个学生把这事发到了微博上,一时引起媒体穷追猛打。班主任辩解说:“是我疏忽了,'检讨书’这个词用得不是很对,应该是'说明书’,”搞笑至极!你看,这回好了,老师形象毁了,学校形象也毁了!所以这检讨书也好,说明书也罢,还是少写的好。再说说明书写多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但不会长进,还会退步了!更可怕的是人的羞耻感也写没了。大家都当老师,你懂的!
第三篇: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
摘要:随着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和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观念迅速变革,人们的心理承受着以往从未有过的超重负荷,心理困惑,心理不良甚至失常者逐渐增多,而心理问题在青少年中尤为突出。本文从当前的时代背景出发,指出了青少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各方面原因,接着一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只有形成正确的、科学的认识,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以整体教育网络,才能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对策
什么是心理健康呢?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或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除此之外,人们还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解释。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与绝大多数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无心理疾病;二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能有效的富有建设性的完善个人生活。基于以上观点,我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且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中小学生健康问题的现状
据前些年对几个大城市在校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为13%,初中生为15%,高中生为19%,大学生为25%;江苏、浙江两省对1095名中小学生的调查表明: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检出率为16.53%;1989年对杭州地区7所大中学校2961名学生的调查结果,发现有16.79%的大中学生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初中生为13.76%,高中生为18.79%;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994年所做的调查表明:1414名中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为26.17%。[1]
(一)学生的不良行为
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等等,是中小学生常常出现的一些心理异常行为,而厌学则是中小学生学习问题中最普遍、最具危害性的问题。厌学有多种表现,例如,学习动机不强烈,学习兴趣弱,学习态度不端正,迟到、早退,上课不专心,作业马虎,无故缺课,顶撞老师等,其中的极端性表现就是逃学,厌学情绪和逃学行为近几年日益严重。据调查,某大城市初中生有厌学情绪者达1/3,某中等城市约有24%的中小学有厌学心理和表现,逃学的高峰年龄为14—16岁,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正经历着一个“充满危机”的阶段。[2] 1
(二)学生的性格方面的不良倾向
1.小学儿童的性格发展的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任性、固执、不能自我控制
由于家庭的过分溺爱和娇宠,会使得儿童很容易形成任性的性格表现,做事固执己见,要求即时满足他的需要,稍有不满,便会大吵大闹,大发脾气,这样的儿童一般要通过强化教育和培养自我控制能力两方面结合进行矫正。
(2)孤僻、冷漠、自卑
造成这样的个性特点,既有儿童自身内在的生理、心理原因,一般也会有相应的外部原因,比如,儿童具有一些生理上的缺陷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或者儿童的气质类型属于内向,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儿童就会不愿与人交往,形成孤僻的性格。
2.中学生性格发展容易出现的不良倾向(1)自我意识障碍
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日益复杂,对许多事情开始关注,但是,最为关注的还是“自我”。“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作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的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儿童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步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如果人在人格结构中能自我支配行动,思考过去的经验,计划未来的行动,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弗洛伊德称为“二级过程思维”。他们经常关心自己的性格是什么样的,自己的兴趣和志向是什么,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自己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现在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等等。他们对自己感到困惑,觉得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对别人的批评非常敏感。只要稍微被批评,就反应强烈,感到非常难过。部分中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缺乏信心,不愿也不敢与人交往,这样就得不到同伴和教师的反馈信息,自身的优点和长处也难以被别人发现,从而更加缺乏正向积极的反馈信息,导致自信心的进一步下降,形成恶性 2 循环。
(2)不良性心理和性倾向
随着日益增长的性兴趣和性愿望,如何适应文化道德的要求,是中学生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班杜拉认为,儿童常常通过观察学习两性的行动,只是因为在社会强化的情况下,他们通常所从事的仅仅是适合他们自己的性的行为。有这种社会强化影响观察过程本身。一是性别角色统一的问题。每个中学生的生理性别是早就决定了的,但在行为方式和心理上,社会文化对不同性别产生不同的要求,形成各自的性别角色,这种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角色的统一是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二是形成对性行为和性心理的正确认识的问题。随着性心理的成熟,一些中学生不可避免的出现手淫、早恋等现象。由于性意识的觉醒,部分中学生为了消解性欲望而采用手行为,形成习惯,这种行为的不良影响更多地是体现在心理上,长期的手淫使中学生感到羞愧,形成罪恶感。也有的中学生过早的与异性产生感情,出现早恋,这些就其本身来说,都有其自然性,但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影响下,会对中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导致中学生不良的性心理和性倾向。
(三)中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
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心理活动受阻塞,心理调节和适应机制不良,从而导致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和行为倾向。由于不同学生受挫折后引发的反应不同,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的学习心理障碍。
(1)焦虑心理
表现为动机强度过高,急于取得理想的学业成绩,形成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的矛盾冲突,常处于忧虑紧张、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或造成精神压抑。某重点学校初三的20学习成绩优秀者中,就有五、六名在初三后期变得发展迟钝,连解决最简单的问题也困难,这是求胜心切,欲速则不达的焦躁情绪导致的后果。[2](2)依赖心理
表现为依赖性强,习惯于求助他人,不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甚至抄袭作业,考试作弊,一旦离开教师的辅助或别人的帮助,会产生无所适从的消极情绪和行为倾向。一名学生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但由于不能适应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第一学期考试六科不及格。
(3)闭锁心理
表现为对外界评价过于敏感,回避失败的意识较强,封闭内心世界,学习中的烦恼常压在心里,引起消极的情绪经验,孤独感强,行为表现羞怯,退缩。有的学生上课不敢发言,偶尔让老师叫起来便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据报载,有一同学不听老师讲课,自己买了很多课外书自学,印象最深的是他书上的自题:闭门造车。闭锁心理阻断学生和他人的交流,从而妨碍了学生智力和潜能的发展,还可能导致变态人格。
(4)自卑心理
表现为在学习上缺乏自信,遇到困难时感到无能为力,对成功不抱希望,伴随着沮丧、悲观、不安等消极情绪体验,自卑心理在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中表现较明显,会导致学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5)自安心理
表现为安于现状,心理上的惰性强,意志力薄弱,知难而退,随波逐流。某学生在制定目标时保持现状,不后退。一位成绩中上等的学生讲:“平时学习中我只是随大溜儿,见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没有自己的计划,一旦遇到不会做的题就泄气了。”
(6)抗拒心理
表现为对教学要求怀有对立和排斥情绪,以抵抗外界压力来满足自尊,导致抗拒的行为倾向,有的学生将课余爱好拿到课堂上来,受到教师的批评,或者心爱的物品被没收,便产生“你越我学,我越不学”的抵触情绪。
(7)嫉妒心理
表现为对成绩或学习能力高于自己的同学产生不满,憎恨情绪,4 极力排斥比自己强的同学,以贬低和诽谤的手段寻求心理上的快慰。部分学生在考试前将同学的复习材料藏起来,嫉妒心理不仅有损他人,而且也给自己带来烦恼和痛苦,“内伤”更大。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的分析
(一)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自身因素 1.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自身发展(1)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体特征的过程。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个体的基本形成。在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的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的受社会文化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A.自我概念发展
有人对小学高年级儿童的自我概念发展在量和质的两方面进行了分析[12],结果认为,小学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趋势视性别而定。男的自我接受度与自我谐和程度并不随年龄变化而变化,而女生的自我接受程度表现为随年龄的增大而渐减的趋势。研究者认为,这种性别差异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对男女性有不同的评价和待遇。
B.自我评价
达蒙和哈特尔(1982)认为,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系统包括四个自我的范畴,即身体的自我、活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儿童关于这四个方面的认识是其能力感的基础。成年人的自信心与小学时期的成功经验有关,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与其学业经验的关系比其与非学术活动的关系更为密切。
自我评价与儿童的交往也有相关。库珀斯密斯的研究发现,高自我评价的男孩更为自信,坦率,愿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业成绩也较好。而低自我评价的男孩往往比较孤僻,有不良行为习惯,学习成绩不好。
5(2)社会性认知
所谓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儿童对他人的认识首先是了解其外部的,具体的特征,如姓名,身体特征,财产及公开的行为。儿童对他人行为的归因往往受情境因素和人格品质的影响。在小学时期,儿童开始根据他人的行动来了解其特点,并进行评判。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加强,儿童更加关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3)社会性交往
随着儿童的独立性与批判性的不断增长,小学儿童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出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
2.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自身发展(1)反抗性与依赖性
由于中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人的意见,但是在中学生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情感和生活上,中学生对父母的依赖则表现在希望从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2)闭锁性与开放性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渐渐的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起来,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
(3)勇敢和怯懦
在有些情况下,中学生们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 6 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中学生们也常常表现的比较怯懦。例如,他们在公众场合,常羞羞答答,不够坦然和从容,未说话先脸红的情况在少男少女中都是常见的,这种行为上的局促是与他人缺少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心理状态分不开的。
(二)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因素
家庭结构
在家庭人口结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结构的健全完整程序。而在众多家庭因素中,父母间的不良关系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有人曾对5名中小学生的家庭结构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生活在不完善家庭(双亲一方或双方由于死亡、离婚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不在的家庭)里的中小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者所占的百分数为13.8%,而健全家庭中有问题者所占百分数只有0.2%。[3]近年来得一些关于离婚家庭的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又普遍证实,由于父母离异,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孤僻、冷漠、心神不定或神经异常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社会行为。
2.家庭教养态度与教育方式
儿童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等)为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和认知对象,并以模仿式的学习来感受事物,熟悉环境,发展习惯行为,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然后在以后与社会环境的接触当中,就开始以长期在家庭气氛中熏陶出来。过分保护的家庭教育易使孩子形成缺乏竞争性,依赖、被动、胆怯的性格,在临床上表现为学习适应不良。
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教育态度与方式不能是千篇一律的,而是根据儿童的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的性格特征而有所差别。对儿童的教育应该是成人以自觉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去开发儿童的一切潜在的能力。即父母有责任、有义务向儿童提供一切条件包括环境、人际交往等,7 关心他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家长采取“态度不一致”、“以压力为主”、“歧视”、“经常打架”等不良教养方式的百分数显著高于正常中小学生,造成了中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诸多心理障碍。
3、成员的榜样作用
许多心理学工作者研究了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孩子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家长本身的不良思想道德素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严重危害,这种危害主要表现在:当孩子发现父母品行不良时,自尊心会受到伤害,心理上会蒙上消极的阴影,产生怨恨、烦恼和自卑等心理,个性的消极使他们厌恶集体、厌恶家庭,一旦接触了坏朋友或不良思想,特别容易走上歧途。相反,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乐观、镇静、愉快的情绪可以对孩子产生巨大的感染力,父母应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孩子感到家庭是温暖迷人的。
(三)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指导思想
(1)在应试教学模式下,学校的大多数领导与教师还未认识到心理卫生工作与贯彻教育方针之间的重要关系,与思想品德教育的一致性,往往以教学任务重为理由,而将其搁置一边。学校采取的分快慢班的做法,加大了学生两极分化,升学无望的学生自卑与消极,降低了他们自身培养了良好性格的努力程度。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使学生毕业后既不能正确认识解决实际问题,又不能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从而社会适应不良,造成心理痛苦与冲突。
(2)许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等理解上的偏颇与错误,导致了这一工作在实践操作上事倍功半,难以奏效。
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不够理想,一方面,部分学校教务部门以课程紧为由,没有积极主动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式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少数学校同类教育课程开设处于无序状态,课程或讲座由多人独自开设,欠缺协调,或者课程内容仅仅讲授某些个人偏好的心理调节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 8 性。更重要的是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的模式。有不少学校采用简单生硬的说教,生搬硬套心理学概念,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主的学科教学,甚至要学生背大量的名词解释。
缺少专业人员,现有心理咨询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在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出身科班的还少,大部分都是由团队干部、政治教师或班主任兼任,他们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因而在工作中不能自觉的运用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
据了解,许多学校的心理教师聘任缺少编制,而且课时工资几乎为零。目前中学教师职称评定没有心理专业,致使心理教师的职称问题无法解决,使许多教师因此离开学校。
2、学校的环境
学校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类,这两种环境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都起着熏陶作用,从物质环境来说,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觉,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学校的心理环境包括良好的校风以及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风和班风催人积极上进,使人际关系和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若校园大环境已经瘫痪,何言茁壮成长呢?
教师素质
学校对学生心理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教师的素质。因为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个著名实验中,对小学1—6年级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从中随机选取20%的学生,告诉这些学生的教师,他们是非常有发展潜力的,将来可能表现出不同寻常的智力水平。8个月后,再次施测智力测验,结果发现,那些随机抽取的所谓有发展前途的学生都表现了出乎意料的进步。尤其是一、二年级更为明显。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但存在片面追 9 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这无形中给教师和中学生都造成很大的压力。教师为了学生能考出好分数,采取违反学生心理健康原则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措施,如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等,中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紧张状态,容易出现厌学、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减退等心理行为问题。
(四)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 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与中小学生的关系就像自然气候与植物的关系一样,社会风气可以通过家庭、同伴、传媒等途径影响其心理健康。不良风气会使一些中小学生的心理受到扭曲,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港台文化与大陆文化的交流,促进两地青少年的心理与了解,如反映校园生活的歌曲。但是,部分青少年过分沉溺于港台影视、歌曲与小说,缺少学习热情,影响健康性格的培养。如有的青年迷恋港台歌星陷入幻想之中,影响其身心健康;有的学生逃避现实,企图像三毛那样死去等等。据江苏省公安专科学校陈德祥同志的研究,社会文化中不健康的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率的密切相关。社会上传播的淫秽书刊、画报、录像、扑克、游戏厅等增多,青少年的强奸犯罪上升;传播的武打、凶杀方面的电影、电视、报刊增多,流氓滋扰,打架逗殴的条件就增多了。
社区环境
社区是指若干群体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内形成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如街道、住宅小区、村庄、小镇等。有研究发现,城乡密度、环境污染、噪音等与人们生存密切相关的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存在明显影响。如生活在城市的中小学生,由于住房单元化,同伙伴的交往明显减少,这种状况不利于他们的社会化,使其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大城市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日新月异,导致了大量甚至过量信息的产生,使人们的心理严重“超负荷”,人口密度大拥挤使人们更产生 10 矛盾,争吵。生活在其中的中小学生也容易产生心理紧张。而生长在农村的中小学生则知识匮乏,一旦进入大城市,往往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三、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的方法与对策
积极宣传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把学校心理卫生工作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1、大众传媒及学校自身要广泛宣传青少年心理健康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家长认识到,学校心理卫生工作有利于青少年身体健康,预防违法犯罪;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以适应未来;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切实把学校心理卫生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来抓。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学校心理咨询工作
教育部《建议》中明确指出:“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大力开展师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我们要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的师资培训计划,开展专业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的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心理咨询工作是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通过心理咨询,可以缓解其心理紧张和提高其适应能力,维护其身心健康。根据近年来一些高校和中学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实践,在学校可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或新生入学时的适应不良,老生在学习、人际交往、恋家、升学填报志愿与毕业分配的选择 11 专业等心理冲突与心理挫折的心理障碍,以及家长、教师在教育孩子与学生中遇到的问题等进行个别与团体咨询、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信件咨询等等。因此,学校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开展心理咨询,更好的为中小学生服务。
(二)遵循健康性格形成的规律,抓好三个环节(1)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社会环境,是指青少年所处的家庭、学校、工作岗位、社会团体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等等。文化是指社会规范的价值体系的总合。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法制建设,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准,增加大众传播媒介的思想性,重视良好校风、家风的宣传教育及培养,创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性格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
(2)激励青少年参加积极的,丰富的活动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其生活实践活动中发生的。青少年正是通过学校的学习、文体、科技、团、队等各种活动接受社会影响的、由于实践活动的深入,使他们的反映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化,自身素质不断发展和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性格是在具有积极影响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的。由于青少年精力充沛,爱好活动,只是对他们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如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搞好学校的团、队活动,体育、劳动及各种课外活动,多参与实践活动,重视青少年社会活动的导向等,从而使他们在有益的、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符合社会需要的健康性格。
(3)引导青少年自身努力,培养健康性格
心理健康的人应了解自己并悦纳自己,正确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应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使他们懂得认识自己,自我期望的高低或者说人生目标的确定,对自我评价有很大影响,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常使青少年学生产生挫折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悲观失望,过低的估计自己。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可以使他们更好、更快的适应学习和生活,获得自 12 我认同感。三好学生与一般学生相比,他们的性格已基本上被控制变成了自我控制,因而产生了“自我超越”的独特动机。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会主动寻找楷模,确定理想,经常自觉的对自己的性格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矫正。
(三)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以整体教育网络
由于学生至少有二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以外的地方度过,且很多的心理问题均来源于家庭和社会,因此单靠学校的力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会使人感觉到力不从心。我们应该在以学校为主的情况下,对家庭教育进行教育引导,使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规范教子行为,在家庭生活中创建健康的家庭氛围,使之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学校还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如医疗机构、少年活动中心等,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健康生长。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总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支持;学生的健康成长过程也离不开正确的心理健康指导;家庭教育也越来越重视。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来教育孩子,相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逐步走上正轨。
参考文献:
[1] 李华燕,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07月,p36.[2] 李钟山,中小学学习心理指导,第三讲中小学生学习问题案例分析.[3] 李建群等,论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因素,吉林教育科学,1995.02 [4] 俞国良、董群朴,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2003.04.09 [5] 宋月丽,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精神文明建设,南京师大学报,1994.04 [6] 李钟山,中小学生学习问题案例分析,2003.4.16 [7] 林初锐、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任务,2003.04.09 13 [8]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9]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5年 [10] 岳晓云、周海平,心理咨询不是为了装门面[n] [1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01年5月版
[12] 杨国枢:《小学与初中生自我概念的发展及其相关因素》(杨国枢、张春兴编),台北环宇出版社,1984年
[13] 梁芹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探索,04年5月
The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t full speed of contempor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economic structure and culture idea are improved rapidly, people's psychology is bearing the unprecedented load overweight in the past, the psychology was puzzled, the psychology is bad the even not normal one increases gradually,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 is particularly outstanding among teenagers.This text proceed from present era background, point out teenagers student appear psychological reasons of various fields of problem.Then has carried on deep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ne by one , proposed only launching the sturdy work finally, form a correct one ,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 could help school development that psychological health work;Help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ducational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school;Help the growing up healthy and sound of students.
第四篇:试论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试论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吴超
(四川省广汉市向阳镇广兴
中学,四川
广汉
618300)
优质的职后教育可以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面对新的形势,中小体育教师职前所接受的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加强职后教育。然而,当前在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继续教育中,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质量,影响了新体育课程的有效实施。因此,有必要探讨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现状寻求其解决办法,以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新体育课程的价值目标。
一、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面临的现状与分析
1、教学与训练任务重,精力不足
现实中小学校体育教学中,一是让体育教师超负荷地兼上其它文化课,二是让体育老师超负荷地上体育课,这样为数不少的乡镇中小学体育教师周课时数达20节以上,有的达25节以上。并且中小学体育教师还要承担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任务、学校运动代表队的训练任务。这样一天到晚,体育教师已累得腰酸背痛,没有精力进行自我职后教育学习。
2、教师观念滞后,缺乏自觉意识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知识变革加剧,技术创新加速,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试图接受一个阶段的职前正规教育后便能一劳永逸地应付一生中各种挑战已经不可能的了。个人只有终身不断地接受教育,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力资源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然而确有不少的体育教师依然存在着“一次教育,终身受用”的观念,认识不到在职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缺乏积极参与职后教育的主动性。
3、利益驱动不足,缺乏足够引力
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师在社会、学校中的地位低,在晋级、评职、评优评先问题上得不到公平的待遇,影响了体育教师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职后教育仅仅依靠行政命令的手段,强迫其职后教育,收效甚微。
4、公共政策缺失,制约机制乏力
尽管国家教育部对教师的职后教育高度重视,发布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对教师的职后教育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使我国的职后教育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但是在终身教育和成人教育立法方面仍然缺失,这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十六大提 1
出的建设学习化社会的目标是不相宜的。正是由于国家相关政策的缺失,使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工作缺乏强有力的支撑,而且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5、教育内容实效不强,形式方法过于单一
在当前的体育教师职后教育中,一是因大多数是教师通识培训教育,二是体育专业知识教育很少,且方式单
一、教育内容严重脱离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
6、缺乏专业引领,师训队伍参差不齐
目前多数培训院校的体育师资缺乏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状况的了解,在培训中理论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没有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没有有效实现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引领。
二、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主要内容
1、学校体育法律法规、政策与专业态度、师德修养的教育
学习了解关于体育的中央“7号”文件、《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等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列举2008年全国百名优秀中学体育教师的先进事迹,以提高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地位的认识,端正本职工作的专业态度,使之热爱体育教育事业,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增强体育教师的社会使命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2、体育教学专业知识的教育培训
中小学体育教师要进行有效教学,一是必须对体育教育的目的、性质和特征做到真正的理解。熟悉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的性质、价值、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内容标准以及实施建议等知识。掌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及实施办法。二是熟悉掌握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在总结合各地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和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从体育课堂教学层面上提出的《对中小学体育课的基本要求》共九条。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体育课堂教学理念。三是体育学科知识、体育教学论、体育文化知识及发展理论等。如水平阶段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计划方案的设计,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与教案的编写,课的类型、体育课特有的教学规律与课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方法的设计与创新,体育课的密度、运动负荷的安排、检测与调控的知识,体育教学、体育运动与安全的知识等等。
3、体育教学技能的培训
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是形成体育有效教学的必备条件,它主要是指教学技能,应从以下方面加以培训教育。
1)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体育教师要计设正确的教学目标,应从两方面努力:一是教学目标的指向性;二是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学目标的指向性是指某学期、某单元、某节课的教学要达到的结果是什么,这在预设教学目标时必须明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二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2)课堂驾驭能力。能较好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监控,根据课堂上不同的情况调节课堂
教学节奏、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及时间安排合理、课堂应变能力强。
3)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语言规范、精练、简明、生动等方面能力。
4)运动技术能力。体育教师运动技术动作、运动技能方面的示范能力、运动能力。如果体育教师运动技术动作示范准确、美观,就能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教育,教师能够完整、准确、流畅地演示《课标》中要求的运动技术项目,并提高运动技能;能够讲解运动技术结构、环节和细节;能够掌握常见运动项目的战术和裁判规则知识,并能较熟练运用。
5)教学设计与创新能力。教学设计要有突破、有新意、有创新,方法手段要恰当,让学生感兴趣,又能帮助学生很好地达到学习目标。
6)科学评价的能力。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既要注重学生终结性评价,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既要对学生练习强度、练习密度和掌握运动技能的评价,也要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
4、“阳光体育运动”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与开展
了解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有关精神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性质,掌握“阳光体育运动”、“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形式和内容,能够根据学校实际设计、组织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结合“阳光体育运动”和本校实际设计和创新、开展和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学校教育性体育运动会”、“多种单项的学生集体项目比赛”,提高教师组织和开展不断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能力。
5、体育科研能力方面的教育培训
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师的创造性,而教师的创造性则源于教师的教育科研。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高,能形成有效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应由“经验型”转向“教研型”,体育科研能力应是现代体育教师的必备素质,要求体育教师具有浓厚的科研意识,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具有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具有善于探索、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品质。通过教育,体育教师了解体育科研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了解我国当前学校体育科研的基本类型与内容,掌握一些体育科研的方法和策略,提高针对体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研究的意识;掌握体育科研成果的表述形式及方法。
6、加强体育教师人文素质方面的自我修养
所谓教师的人文素质,是指教师“这个”“人”培养学生“这个”“人”所必需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化教育力有机统一的综合素质。人文知识是对于人生问题论述、表达、反思及实践的知识体系,它是教师人文素质的载体,为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材料支持。人文精神包含三个元素:人性、理性、超越性。教师角色的自我觉醒、人格魅力、学生观、法律意识是教师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人文精神是教师人文素质的核心,它为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动力支持。人文化教育力是指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行为,包括教师教学语言的人文化、教学模式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它是教师人文素质的外显,为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技术支持。因此,体育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应加强人文素质的修养。一要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
体地位和个性发展。教学思想上对学生一视同仁,教学方法上区别对待。二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形式
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具有全员性、在职性、成人性及需求的多样性的特点。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模式理应是多样化的,当前可行的形式有:1)参加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研修班形式的院校培训;2)全面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素养和能力的通识培训; 3)参加省、市、县组织的体育教师培训班,最重要的是正确进行新《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培训;4)参加省、市、县组织的教研活动;5)参加教师岗位培训教育;6)参加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的形式很多,如师徒结对式、课堂达标式、专题讲座式、课例式、技能达标式及以课代研式等等;7)积极进行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在科研中提高自己;8)加强自我教育学习与修养。
四、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保障
1、建章立制,完善公共政策
要使教师职后教育不断深化,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一要加强成人教育立法建设,以保证成人教育及教师职后教育的全面深人的开展。二要健全完善职后教育制度。要制定教师职后教育的总体规划、管理办法,及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加强职后教育质量的监控,制定相关政策将教师职后教育的绩效同个人的晋级、聘任、评优评先挂起钩来,以保证职后教育的实效。
2、建立高素质的体育师资培训队伍,实现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引领
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质量如何,一方面取决于体育教师个体的价值取向及主体行为;另一方面也离不开高水平体育培训教师的专业引领。因此,培训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能真正熟悉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实际。教师进修院校要加强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研究,加强与教育科研部门、兄弟院校专家、学者及中小学名校、名师的联系,聘请他们为兼职教师,使培训师资队伍的结构更加合理。
五、结束语
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推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职后教育。应从体育教师的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体育科研能力、人文素质等内容方面加强教育培训。同时注意职后教育的培训形成应多样化,建立完善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保障机制,努力提高体育教师学习、工作的主动积极性,以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蓬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梁忠义罗正华.教师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3]蒋亦华.中小学教师主要职业技能的内涵及培养途径与考核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05,1.[4]肖紫来.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几点建议[J].中国学校体育,2008,10.
第五篇:当前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
当前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
———以鄱阳县为例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正处于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由“普九”攻坚向巩固提高转变,由增规模、添设施的数量扩张向重管理、抓质量的内涵发展转变。而农村中小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现状如何,直接关系到义务教育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为深入了解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现状,我们对鄱阳县部分农村中小学进行了调查研究。鄱阳地处湖南南部,是典型的农业县。近年来鄱阳教育的整体水平在全省相对靠后。我们对该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高低不同的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进行抽样调查,在被调查学校中有6 所初中,其中城区学校有2 所。同时采取召开学校行政成员座谈会、教师代表座谈会和学生代表座谈会、问卷调查、随堂听课、检查备课听课笔记、查阅学生作业本、师生个别走访等多种形式,深入细致地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现状,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被调研学校的办学水平及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反映了目前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现状,由此引发的思考供大家参考。
一、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现状
(一)教学质量差距大
1.城乡学校教学质量差距大
通过对12 所中小学的教学质量调查评估发现,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合格率、优秀率、巩固率等具体指标差异过大,这已成为制约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瓶颈。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提质增效是改变义务教育落后面貌的关键所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重点应放在广大农村学校。2.同类学校教学质量相差悬殊被调研的12 所学校尽管在办学条件、班子配备、师资现状等方面存在一些实际差距,但从整体上分析,学校间各种资源和外部环境实际差距不会太大,造成同类学校质量差距悬殊的原因,只能从学校内部查找。
(二)同一学校、不同年级、不同科目差别大1.同一学校不同年级的教学质量差别大 以被调研的一所农村完全小学2008 年上期和2009年上期各年级的语文期末考试综合分的比较为例,低年级语文的低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逊色于高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尤其是一、二年级的综合分都很低,三年级以上情况有明显好转,尤其是五、六年级学生的成绩突飞猛进。排除学生的智力成长因素,反映出各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重高年级的突击提质,轻低年级的固本强基;二是重完小本部的教学管理,轻村片小学的质量监控(五、六年级都在完小本部);三是重毕业班升学测试的终极评价,轻肄业班教学质量的长远发展。
2.同一年级不同科目教学质量差别大
通过对被调研的几所完全小学去年毕业水平测试中的四科成绩对比可知,不同科目的成绩差异很大,有着明显的重语文、数学,轻英语、自然的现象。英语学科受多种因素制约,教学质量明显处于低位徘徊阶段,加强英语教师培训,提升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应成为农村各类小学关注的问题。从被调研的几所学校各科合格率统计数据分析可知:制约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因素在于合格率低迷不前,以被调研的两所农村完小去年小学毕业水平测试成绩为例,其中语文学科两校的不合格率近40%,数学学科不合格率将近65%,自然学科不合格率超过90%,英语学科不合格率几近100%。由此可见,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加强薄弱学校的教学改革,是农村中小学必须考虑的重大课题。
二、原因分析
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既有学校内部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学校管理存在严重缺陷
表现在学校主要领导宏观管理不得力,分管领导微观管理不到位,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不落实。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学校的校长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抓学风、抓考纪、抓质量束手无策。有的在分析问题时找不出原因,说不上新的思路,在问题面前只强调客观因素,不找主观原因。个别学校“课堂教学论英雄,学科质量论成败”的教学质量管理意识不强,质量监控不严格或不科学,教师的教学业绩未与奖惩挂钩,干好干坏一个样,在提高质量上没有令大部分教师信服的强硬措施,未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对学生的问卷中发现,有三所薄弱学校的学生在回答“上课是否经常讲小话、不认真听课,考试是否经常有违纪舞弊的现象?”的问卷时,分别有52.9%、56.4%和47.5%的学生回答“有”。少数学校没有明确的学科教学质量目标,未能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与一些学校的教师座谈中得知,学校定的目标太高,脱离了学校的实际情况,老师根本无法达到。在一所学校组织的教师问卷调查中发现,对学校教学现状满意的教师只占三分之一,有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学校的制度、方案不切合实际。有的学校对教学常规管理检查做表面文章,查备课、听课只看节数,查学生作业只看日期次数,查下班辅导只看教室里是否有老师,考
试、阅卷无严格的操作程序,重表面现象轻实际效果。
(二)师资问题十分突出
1.教师配备不合理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以一所完小为例,现有在编在岗的教师35 人,年轻教师(20-30 岁)约占11.4%,青年教师(31-40 岁)约占18.6%,中年教师(41-50 岁)约占36.5%,50 岁以上的教师约占33.5%,中老年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70%,年轻教师偏少,只占30%左右。这反映出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不均衡,教师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给教师观念的更新带来困难。二是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合理。在调研中还发现,很多学校教师数量不缺,但是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专业对口的教师不够,“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的现象在乡镇中学和完小非常普遍。由于教师在专业知识上的“先天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他们所教学科的学习兴趣。在对三所初中学校的学生问卷调查中发现,最不喜欢英语科目的学生分别占65.8%、65.3%和37.7%,这与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相关。以一所乡镇中心校为例,在全部上课的69名教师中,只有18 人专业对口,仅占26%。在7 名英语教师中,就有4 人为非英语专业教师。三是部分教师专业素质不高。近几年,农村中小学招聘了一些非师范类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有的教师对教学规律及教法知之甚少,对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缺乏应有的了解,更谈不上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选择优化。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思想等方面尚达不到标准,教师的专业素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四是农村教师流动性大。近两年来,在调研的12 所农村中小学校中,共有112 名教师调入城区学校。由于这些教师大多数是学校的教学骨干,这些教师的大量调离,严重削弱了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人为造成了城乡学校师资水平上的不均衡。
2.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不高
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学校的部分教师存在着出工不出力、消极怠工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师进城常凭一次考试定成败,有失公平,影响了教师平时教学积极性的发挥。部分青年骨干教师认为,上好一年的课不如上好进城招聘一节课,备好一年的课不如备好招聘考试一节课,教师立足本职岗位的教学积极性大打折扣。第二,教师津补贴发放制度不合理,挫伤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没有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二是政府对学校经费管得太死,缺乏灵活性。规范津补贴后,学校教师早晚下班辅导、课余时间的培优补薄等教学活动,教师不能象以前那样获得相应的补助,心理失衡,影响了积极性的发挥。
3.学校布局调整力度不大,微型学校多
在调研中发现,乡镇完小对村片小学的撤并不到位,以被调研的三个学区为例,根据“十一·五”学校布局调整规划,近三年这三个学区应撤并村片小学12所,但实际只撤并了3 所。目前这三个学区仍有村片小学62 所,绝大部分教学点只有不足20 个学生,最少的只有3 名学生,且多为复式班。对这些学校的管理难度大,目前不管是教育局还是完小本身,都缺乏日常监管的力度。
4.留守学生多,厌学情绪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留守儿童逐年增加,农村学校尤其明显。据统计,被调研三所初中学校的“留守学生”分别占67.1%、68.8%和79.2%。正常的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能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导致学生的逃学、厌学现象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因为“隔代监护”,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学习、生活等产生消极影响。此外,社会就业的多元化,以及目前仍有相当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等原因,造成新的“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地方蔓延,助长了学生的厌学、逃学。
5.新课改的推进步履维艰
新课改已进入第六个年头,但目前的现状是:教材是新的,课堂是旧的;理念是新的,方法是旧的;制度是新的,评价是旧的。实验工作进展不大,课改困难重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专业素质不高。一些教师不愿学、不想学,学习尚未成为广大教师的职业习惯。在对一所乡镇中学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每天花一小时阅读教育书刊的只占24.5%,每年能阅读一本教育专著的也只有27%。由于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注重平时的学习,导致知识陈旧,观念落后,在教学实践中穿新鞋走老路,不思考,不研究,不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教学思想、方式都难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二是校本教研流于形式。被调研的大部分学校没有建立起“立足于学校,起源于学校,服务于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习惯于纯课题研究,致使校本教研不能有效地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不能迅速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对一所完小的调研中发现,有38.9%的教师认为校本教研流于形式,有22%的教师认为学校校本教研开展不经常,有44.3%的教师认为校本教研对新课改促进不大。学校管理者必须提高自己对校本教研活动的驾驭能力,努力构建和谐的校本教研工作环境。三是一些好的制度、措施难以一以贯之,一抓到底。近年来,该县教育局为强化教学管理,积极推进新课改,制定了许多好的制度和措施,诸如《校本教研六个方面的制度》,《行政领导上主课制度》,《学校教师住校制度》以及《“20+25”课堂教学模式推进制度》等。但这些制度、措施在一些学校没有很好地付诸实施,往往是写在纸上,说在会上,就是没有落实在行动上。工作有始无终,半途而废。在这次被调研的12 所
学校中,对“20+25”课堂教学模式落实得较好的仅有两所学校,其余10 所学校只是纸上谈兵,“只有唱功,没有做功”。
三、相应对策
(一)进一步增强学校领导、教师抓质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是进一步加强学校班子建设。要加大对校长的培训力度,对校长要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以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的政治素质和管理水平。二是实行教学质量末位淘汰制,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激励办法。学校对各学科教师的教学成绩每学年集中评价一次,要大力表彰师德高尚、质量优良的教师,每年要评选“优秀教师”的活动,地方政府应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教学质量低劣的学校领导要及时调整。
(二)进一步激发广大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全县教师津补贴发放制度。教育局应制定一套适合教师劳动特点的、操作性强的津补贴发放细则,以规范各学校对津补贴的发放行为真正做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其次,努力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在学校范围内实施各种有效的精神奖励,把诸如评优评先、表彰、晋级等,与教师的工作业绩挂钩。既要善于培育平等、公正的竞争机制,又要勇于创建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第三,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给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提供业务进修的机会,使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能更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三)进一步加大课程改革的推进力度
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各校要把教师的培训作为课改实验的首要工作来抓。教师培训必须做到“三全培训”,即全员培训、全程培训和全面培训,既要有转变观念、接受新的教育理论的培训,又要有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的培训,还要有提高教学技能的培训。教师培训的重点应放在校本教研上,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提高驾驭课程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其次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坚持师生平等对话,鼓励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探究学习的问题情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重视三维目标的整合达成。在教学策略上,能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教学进程,同时重视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大力改革对教师、学生的评价机制,突出评价的发展功能,以体现评价的导向性。学校要进一步确立全面的评价观,努力把阶段性、终结性评价和教学过程中的诊断性、过程性评价统一起来,强化评价的激励作用。通过评价机制的改革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四)进一步加大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
教育行政部门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各校要以制度规范教学活动,细化教学环节,规范教学管理程序。要建立年级、班级、学科教学质量分级管理责任制,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实效性检查与考核,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的长效机制,保障学校提质工程的顺利推进。为加大对各校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原有的各种考评机制基础上,还必须积极构建薄弱学校办学水平的增值评估制度。增值评价是将学校对学生进步的作用作为评价的核心,突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办学功能中的中心地位,突显学校的办学水平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对于那些各方面基础条件较差、长期得不到重视而仍然做了大量工作,教学质量哪怕只有些许提升的学校,增值评价也能充分反映出他们的努力程度,从而科学合理地反映这些学校的工作绩效。
(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力度农村学校应进一步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实行村际联合办学,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巩固农村学校远程教育成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