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跟着习主席学传统文化之文明篇
跟着习主席学传统文化之文明篇:温故而知新
2014年09月26日 09:20:09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9月26日电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引经据典,告诉我们作为一名炎黄子孙应该如何对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习近平主席讲话中引用的古语古训,凝聚着中华民族先贤的智慧,背后的典故、出处皆大有文章。其实在之前的出访、演讲等活动中,他也多次用中国的古语古训表达对文明的看法。下面,就让小编带着大家一起看看习主席如何用古语古训诠释文明,一起跟着主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典出:《孟子·滕文公上》
原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释义: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自然规律。
讲话原文: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我参观过法国卢浮宫,也参观过中国故宫博物院,它们珍藏着千万件艺术珍品,吸引人们眼球的正是其展现的多样文明成果。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道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典出:《礼记·学记》
原文: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释义:如果独自冥思苦想的学习而没有学友相互切磋,则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
讲话原文: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进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温故而知新】
典出:孔子《论语》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释义: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讲话原文:
温故而知新。知识有前人传承的知识,也有今人创造的知识。前人传承的知识积累了人们历史上对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关系的重要认知和经验,今人创造的知识形成了人们应对时代问题的智慧和探索。这两方面的知识对人类继往开来都十分重要。——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
典出: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年》
原文: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执以薪,宰夫和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释义:和谐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
典出: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年》
原文:今(梁丘)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释义:如果用清水来给清水增加味道,谁能喝得下去?如果只是一琴或一瑟,谁能听得下去?
讲话原文:
中国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生活在2500年前的中国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记录了齐国上大夫晏子关于“和”的一段话:“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典出:朱熹《春日》
原文: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释义:轻易就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到处都是春天万紫千红的美丽景致。
讲话原文: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明年是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我相信,在博科娃总干事领导下,教科文组织一定能为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谱写新的篇章。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典出: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
原文: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释义: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
讲话原文:
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出国旅游更为广大民众所向往。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习近平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2013年3月22日)
【人生乐在相知心】
典出:王安石《明妃曲》其二
原文: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释义:人生的快乐在于与人相处,彼此心心相印,互相了解很深。
讲话原文:
加强中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人生乐在相知心。”中非如何知心?我以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深入对话和实际行动获得心与心的共鸣。
——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2013年3月25日)
第二篇:跟着主席学国学
跟着主席学国学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讲话原文】“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我们不会忘记,巴基斯坦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也是首个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伊斯兰国家。在新中国打破外部封锁、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探索改革开放等关键时刻,巴基斯坦总是挺身而出,给予我们无私而宝贵的帮助。在中国遇到自然灾害和困难挑战的时候,巴基斯坦总是及时伸出援手。【场合】2015年4月21日,习近平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 【出处】唐太宗李世民《赠萧瑀》
【原文】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释义】在狂风中才能看出草的坚韧,在乱世里方能显出忠臣的赤诚之心。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知道谁真正坚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讲话原文】早在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就在我们两个古老文明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中国汉代使节张骞、东晋高僧法显、唐代高僧玄奘的足迹都曾经到过这里。巴基斯坦认为“诚信比财富更有用”,中国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两国传统文化理念契合相通。【场合】2015年4月21日,习近平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 【出处】《论语·为政》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释义】孔子说:“作为一个人,不讲信誉,是不可以的。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軏,如何能走呢?”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讲话原文】非洲有句谚语,“一根原木盖不起一幢房屋”。中国也有句古话,“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亚非国家加强互利合作,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积极效应。【场合】2015年4月22日,习近平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 【出处】清代魏源《默觚·治篇八》
【释义】独自一个高飞,难以飞起;许多人一块行走,则容易走快。强调的是群众的力量、团结的力量。
“合则强,孤则弱。” 【讲话原文】“合则强,孤则弱。”合作共赢应该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我们应该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汇合点,树立双赢、多赢、共赢新理念,坚持同舟共济、权责共担,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场合】2015年5月7日,习近平在俄罗斯《俄罗斯报》发表题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署名文章 【出处】《管子》
【原文】夫轻重强弱之形,诸侯合则强,孤则弱。
【释义】意思是说,关于国家轻重强弱的形势问题,各诸侯国能够联合起来就强大,彼此孤立就弱小。
“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 【讲话原文】白俄罗斯人民常说:“牢固的友谊利斧难破。”中国人民也有句名言:“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奏响中白友好合作的乐章,使之更加激越昂扬,这是我对中白关系发展的期待。【详细】
【场合】2015年5月8日,习近平在白俄罗斯《苏维埃白俄罗斯报》发表的署名文章《让
中白友好合作的乐章激越昂扬》 【出处】三国时期蜀汉学者谯周名言
【释义】交友得道,即使千里之远也可同心交好,也可友谊坚固如胶似漆,也可情谊坚定堪比金石。
“德不孤,必有邻。”
【讲话原文】邻居可以选择,邻国不能选择。“德不孤,必有邻。”只要中日两国人民真诚友好、以德为邻,就一定能实现世代友好。中日两国都是亚洲和世界的重要国家,两国人民勤劳、善良、富有智慧。中日和平、友好、合作,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场合】2015年5月23日,习近平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的讲话 【出处】《论语·里仁》
【释义】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无援,必定会有同他相亲近的朋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讲话原文】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侵略罪行不容掩盖,历史真相不容歪曲。对任何企图歪曲美化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的言行,中国人民和亚洲受害国人民不答应,相信有正义和良知的日本人民也不会答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不忘战争,是为了维护和平。
【场合】2015年5月23日,习近平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的讲话 【出处】《战国策·赵策一》
【释义】比喻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讲话原文】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真诚期待,两国青年坚定友好信念,积极采取行动,不断播撒友谊的种子,让中日友好长成大树、长成茂密的森林,让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场合】2015年5月23日,习近平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的讲话 【出处】清·翟灏《通俗编·卷一·俚语对句》
【原文】今年种竹,来年吃笋;前人种树,后人乘凉。【释义】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
第三篇:跟着习总学古典名句3
跟着习总学古典名句3——民本篇
我的话:5月8日至2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陆续推出6个整版的《习得——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习得”二字。一是取其本义,从学习中获取知识与智慧;二是双关,习近平的引用所得)系列报道,引发社会热议和网络转载热潮。报道梳理了习近平同志在历年讲话和文稿中引用的近80条古典名句,分为修身、为学、民本、官德、治理、天下六个篇章。从传统中发掘和阐发富有时代意义的思想精髓,丰富治理智慧,是一种创新,既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又传递了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考和智慧。感谢原文作者、编辑辛勤汗水,呵呵,还有我花费一个下午盯着电脑的编辑整理。本文仅供学习之用,不用做商业等其他用途,同时我也设置了禁止转载,请大家见谅,闲话少叙,继续学习:
习得——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民本篇
《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05月15日 第 05版)
1.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典出:《尚书·五子之歌》
原文: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释义:祖先早就传下训诫,人民是用来亲近的,不能轻视与低看;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
大禹之孙太康,因为没有德行,长期在外田猎不归,招致百姓反感,被后羿侵占了国都。他的母亲和五个弟弟被赶到洛河边,追述大禹的告诫而作《五子之歌》,表达怨恨与哀悔。
远古“失国”的叹息,表现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历数中国的王朝更迭可以看出,政治腐败、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往往是王朝更迭的主要原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颠扑不破的历史真理。为政者更应认识到这一点,敬畏民众、敬畏民众赋予的权力。
2.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
典出:《管子·牧民》
原文: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释义:政权之所以能兴盛,在于顺应民心;政权之所以废弛,则因为违逆民心。
在中国古代的政统里,天下从来不是一家一姓永久拥有的,而是“有德者居之”。判断政权是否“有德”的标准,即在于人民是否安居乐业。先秦时代,管仲已经意识到,政权要稳定长久,就必须推行顺乎民心的政策。在今天,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的,是了解“民心”在想什么。老百姓有什么困难、什么需求,这是要深入基层调研、走访才能知道的,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出来的。
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习近平《之江新语·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
典出:《孟子·梁惠王下》
原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释义:统治者如果乐于做民众喜爱的事情,民众也会与统治者同乐;统治者担忧民众担忧的事情,民众也会为统治者分忧。
中国古代政治有“王道”与“霸道”之分。霸道者,武力征伐,权势倾轧,以“威”使人“畏”。王道者,顺乎民心,使民有道,以“道”使人“服”。要行王道,就要知道百姓喜欢什么,顺从民心,“乐以天下”;知道百姓忧虑什么,并且和他们有一样的忧虑,再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消除这些忧虑,“忧以天下”。
孟子指出,民众快乐,是统治者享乐的前提。若人民生活困苦、妻离子散,统治者却酒池肉林、花天酒地,那这就不是“乐”,而是败亡的征兆。在当下,百姓觉得买房、看病、上学难,解决这些困难,就是给百姓创造快乐。踏踏实实办实事,给百姓排忧解难、不给百姓添堵,才是好干部。
4.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习近平《摆脱贫困·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
典出:汉·刘向《说苑·政理》
原文: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释义:善于治国的人对待民众,就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兄长爱护自己的兄弟一样,听到他们遭受饥寒,为之感到哀伤;见到他们劳苦的状态,为之感到伤悲。
这段话是姜太公在回答周武王关于“治国之道”的问策。他的回答是:“爱民”。怎么做?他举出了反例:让农民错过农时、赋税过重、徭役频发、劳民扰民。在农耕时代,是否按照农时耕作,是农民一年生计的决定因素;赋税和徭役的程度,也决定着人民的负担轻重。而在今天,这段话对我们的启示是:给市场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民间的创造力涌流,取消各种条框与限制,不与民争利。
5.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2013年7月11日)
典出:汉·王充《论衡》
原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
释义: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治有过失的人在民间,知道经书有错误的人在诸子。
王充的话启示着为政者要走出庙堂,到草野和江湖中去观察、听取意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个环节就是向群众收集意见和问题。有的干部下基层以后,遇见农民,谈不下去;遇见学生,谈不进去;遇见老干部,给顶了回去。这反映出来的,不仅是沟通方法问题,更是更深层的作风问题,能反映出干部是否真正了解基层情况,是否按照群众思维思考和办事。
6.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29、30日)
典出:清·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原文:同引用
释义:在县衙的屋子里听风雨中竹子来回摆动的声音,仿佛听见了民间百姓在这种天气里忍受疾苦的声音。对我们这些小小县官来说,民众一枝一叶的小事都牵动感情。
在中国画史上,郑板桥以画竹垂名。不过,与一般画竹、咏竹取其“直而有节”不同,在这首诗里,竹是另外一种形象:听着风雨吹动竹叶的声音,联想到民众的生活状态。一生在仕途上并不得志的郑板桥,在这里继承了同样潦倒的杜甫的精神——生活困苦的诗圣,在风雨中想到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天气热了,能否想到户外作业的劳动者们的清凉问题?天气冷了,能否想到居民的供暖问题?上下班时,能否想到交通拥堵?每一个干部都应该把这首诗当作镜子来照一照。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典出:《孟子·梁惠王上》
原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乎掌。
释义:敬爱自己家的老人,也敬爱别的老人;呵护自己的孩子,也呵护别人的孩子:天下可以运转于手掌之上(喻非常容易)。
孟子论述的核心,在于统治者要把“人之常情”推而广之、普惠民众。这样“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举重若轻,核心也在于“与民同心”。实际上,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也隐含着群众的观点:在做事的时候,干部要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从群众需要什么、如何思考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8.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习近平《之江新语·主仆关系不容颠倒》
典出:《老子·第四十九章》
原文:同引用
释义:圣人以民心为己心,不师心自用,无所厚薄。
从孟子、管子再到老子,我们看到,积极入世的儒家、权谋机变的法家、崇尚无为的道家,在先秦时代虽然有诸多针尖麦芒、颉颃龃龉之处,但在政治主张方面,有一点达成了共识:以民心向背为本。在这一篇中,老子描述中拥有至高境界的“圣人”,并不师心自用,而是以民心为己心。时下,许多引发政府与民众矛盾的举措,诸如上马环境污染项目、违规征地与拆迁、变卖国家资产等,其背后,要么是官员“拍脑袋”决策,要么是从一己私利、政绩出发,这就是以“己心”代替“民心”。
9.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
——习近平《之江新语·主仆关系不容颠倒》
典出:《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原文:叔向问晏子曰:“意孰为高?行孰为厚?”对曰:“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又问曰:“意孰为下?行孰为贱?”对曰:“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身也。”
释义:最高尚的意愿,莫过于爱民;最宽厚的行为,莫过于让民众安乐。最卑劣的意愿,莫过于刻薄百姓;最低贱的行为,莫过于戕害百姓。
“爱民”是立场,更是要求。说是立场,就是要破除官本位、“官老爷”的思想,认识到权力来自于人民,不为一己私利或利益集团服务;说是要求,就是在考虑和解决问题时,时刻从民众的角度出发,而不是虚头巴脑地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甚至为了“政绩”而做出伤害群众利益的事情。
10.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习近平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上的讲话(2014年1月20日)
典出:《史记·殷本纪》
原文: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
释义:人在水中可以照见自己的样子,在民众中可以看出政治治理的状况。
镜子不会说谎,总是忠实地反映出美丑。同样不会说谎的,是群众的眼睛和话语。政策合乎实际、民众安居乐业,人民不会违心批评;反之,民众也不会粉饰。即使能用一些手段“防民之口”,人民依然会用“道路以目”的方式表达抗议。同样,民众最了解政策的好坏。对干部来说,这是警醒,更是鞭策——自己说好不算好,民众说好才是真的好。
11.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月7日)
典出:明·张居正《答福建巡抚耿楚侗》
原文:同引用
释义:治国理政的要害,莫过于使民安定;使民安定的要处,则在于体察他们的疾苦。
农耕时代,“流民”不仅会影响经济、影响民生,而且会带来政治动荡。因此,“安民”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如何能让民安?张居正说,要体察他们的疾苦。隐含的后半句,是给人民解决令他们疾苦的问题。但这种“察其疾苦”不能流于“来了看看、慰问两句、送点东西”的形式主义花架子,而是真正地考察使民众疾苦的问题,想出对策,解决问题。
12.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习近平在同菏泽市及各县区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1月27日)
典出:河南南阳内乡县衙对联
原文:同引用
释义:这首封建时代官吏所写的对联,生动写出了地方官的定位与责任。对官吏来说,虽然名为“父母官”,但百姓才是官吏真正的“衣食父母”。同时,“郡县治,天下安”,地方官承担着中国最基层治理的重任。在习总书记心中,像焦裕禄那样,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才算是尽到了责任,才能“遂了平生意”。在任上为百姓真正做实事、造福一方,才是每个基层干部应当追求的目标。
13.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习近平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上的讲话(2014年1月20日)
典出:清·万斯大《周官辨非》
原文:圣人之治天下,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释义:圣人治理天下所用之道,但凡是于民有利的事情,一丝一发也要推行;于民有害之事,一毫一末也必须革除。
群众生活无小事。水价上调一分、公交涨价一毛,或是办证不用来回跑、少一道审批手续,对民众来说都是影响极大的事情。习近平引用这句话,其意也在于告诫党员干部,不要放过与群众有关的任何细节。每一分错误,在群众那里都会加倍负担;每一分改进,也都会具备乘数效应。
本版整理、释义:申孟哲 制图:潘旭涛
第四篇:习主席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话整理
习主席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话整理
习主席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话整理 9月24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令广大国学界欢欣鼓舞,引起与会学者的强烈反响。从1994年开始,这样的大会每五年举办一次,但今年规格最高,首次迎来国家主席登台演讲。如果你关注习近平主席动态,就不会为这样的高规格感到意外。从在孔子故乡曲阜参观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到“五四”探望国学泰斗汤一介;从政治局集体学习纵论传统文化与国家软实力,到在北师大考察时明确反对“去中国化”;从外事活动中阐释中华文明与海外文明的交流互鉴,到万米高空的专机上倡导学古诗文经典……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展现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此做一回顾和梳理,为广大师生学习中国优秀文化提供新视角,更好地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画外音:有关人士认为是我国领导人对中国传统文化阐释最为详尽和系统的一次。不仅有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也有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不仅有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关系,也有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论述……习近平致信祝贺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 画外音:目前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2013年12月,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代表一致通过,决定于2014年9月27日举办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10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多所大学校长、院长和机构发来贺信,表达对孔子学院的支持和祝贺。盘点:习近平都在哪些场合阐述过传统文化
——去年11月26日,习近平主席到山东曲阜孔府考察,并来到孔子研究院。他饶有兴趣地翻看研究成果,并说要仔细看看《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这两本书。在与专家学者座谈时,他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一个多月后的12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2014年2月24日,又是一次集体学习。关于传统文化,习近平主席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两会期间,习近平和代表、委员们一起共商国是。他说,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他指出,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
——五四青年节,习近平主席在北大与87岁的国学泰斗汤一介促膝交谈,了解《儒藏》编纂情况,赞扬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作出了很大贡献。在与师生座谈时,习近平主席说,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9月9日,习近平主席到北师大看望教师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两天后,在出访途中万米高空的专机上,习近平与记者交谈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在与外国友人交往时,习近平主席也经常推介中华传统文化。在莫斯科,他说,中华书画、京剧、中医等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出国访问时,他专门会见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听取他们的看法;在友协的纪念活动上,他系统阐释中国的“和”文化,说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
2015习主席新春团拜会家风家训讲话
同志们,朋友们: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又到了,我们即将迎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乙未羊年春节。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充满了喜悦之情。
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家致以节日的美好祝愿!向全国各族人民,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拜年!
过年是盘点旧岁的时刻。过去的一年,是辛勤耕耘的一年,也是岁物丰成的一年。这一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艰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蹄疾步稳深化改革,持续有力推动发展,扎实有效改善民生,全面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积极开展对外工作,聚精会神管党治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部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都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此时此刻,我们为伟大的祖国而自豪,为伟大的人民而自豪!我们要向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道一声辛苦,对他们焕发出来的非凡创造精神、创造的非凡业绩表示崇高的敬意!
过年也是谋划新年的时刻。时序更替,梦想前行。今年,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艰巨。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从人民中吸取智慧,从人民中凝聚力量,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发展,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激发创造活力,更加有效地维护公平正义,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深入地改进党风政风,为国家增创更多财富,为人民增加更多福祉,为民族增添更多荣耀。
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我们要永远保持清醒头脑,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那么一种精神,继续保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那么一种警醒,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成为中华民族创造辉煌的必由之路,始终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始终成为中华民族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必由之路。
春节是万家团圆、共享天伦的美好时分。游子归家,亲人团聚,朋友相会,表达亲情,畅叙友情,抒发乡情,其乐融融,喜气洋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生动表达了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同志们、朋友们,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让我们踏着春天的脚步,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扎扎实实干好各项工作,共同创造祖国的美好未来。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阖家幸福、羊年吉祥、万事如意!
(新华社北京2月17日电)
第五篇:大学生对习主席云南考察之感想
大学生对习主席云南考察之感想
“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力推动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这是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15年第2次学习的主题。
“总书记着眼新的时代背景和全国发展大局,为云南发展确立的新坐标、明确的新定位、赋予的新使命,是云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这是参加学习者的共识。
“推动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使命已经落在我们的肩上。”大家一致表示,要坚定信心,不辱使命,敢闯敢冒敢干事,肩负起历史的担当。
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
“这既是当代云南人必须肩负的责任,也是我们所有人应有的历史担当。”
总书记将2015年离京考察的第一站选在云南,这是对云南4700万各族干部群众的巨大鼓舞,在云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总书记亲民、爱民、为民的崇高情怀,朴实、亲切、真挚的重要讲话,体现的是关心、关注、关爱云南的深情厚爱。”
“充分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对云南新的领导集体的充分信任和殷切希望。” “迅速凝聚了社会各界力量,有力振奋了各族人民精神。” “为云南发展确立了新坐标、明确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
“为云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跨越发展带来了宝贵机遇,注入了强大动力。” “我们一定要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
大家一致表示,一定要以总书记考察云南为强大动力,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不辜负总书记的关怀和厚爱,不辜负党中央的期望和重托。
罗正富说:“必须科学把握总书记讲话蕴含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切实把发展引领、发展路径、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和把握。必须自觉把„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的要求作为履职能力的中心内容,把集中力量协助省委、省政府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作为履行职能的重要任务,真正使讲话精神成为政协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云南实现跨越发展,要靠速度爆发、速度突破、速度冲刺,要以加快发展的速度带动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要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云南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走出云南发展的最强音,全力而为不是量力而行,快速追赶而不是按部就班,这才是实事求是的云南内涵。”辛维光说,一定要正视差距,奋起直追。
“要选好、用好干部尤其是„关键少数‟干部,坚持选人用人„五项标准‟,把一批真正忠诚、干净、担当、有眼界、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好钢‟选用到„刀刃‟上来。”罗黎辉说,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助推蓝图变成现实。
“抓住发展机遇,能快则快,不能用静止观点分析客观条件、忽视新的机遇,不能用保守眼光对待主观努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要改进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激发各地各部门跨越式发展的热情和活力。”曹建方说,一定要提振精神状态,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
当前,我国面临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如何在经济发展大背景下来优化云南的发展路径?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来推动云南实现跨越发展?
“新常态不意味着云南经济只能保持个位数增长,新常态与云南跨越发展不矛盾,云南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在不断改善,完全有条件实现跨越发展”。李江说,要树立全省一盘棋思想,特别是要落实好着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要求,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和分析研判,及时出台政策,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预期目标。
“要牢牢抓住跨越式发展这个总抓手,在把握省情中强定力,在转变理念中补短板,在主动适应新常态中引领新常态。”孟苏铁说,要把对云南发展优势的再认识、再审视作为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的重要切入点,让发展潜能充分释放,在生态优势、资源优势、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的结合上提升发展新层次,把握“质”与“量”的平衡点,尽快缩小云南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通过学习讨论,大家的精神进一步振奋,思发展、谋发展的劲头进一步高涨。李培说,滇中产业新区要把思想和行动切实聚焦到跨越式发展这个核心上来,步子更快一些,力度更大一些,先行先试,敢闯敢干,主动担当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大局中的政治责任,主动担当在推动云南省跨越式发展中的历史使命。
“曲靖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能不能实现,关键在工业的转型升级上能不能迈出重要的步伐。”锁飞说,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矛盾最多、问题最大,一定要下决心关闭35对年产9万吨以下的煤矿。
“别人稳步走,我们得跑着追,也有追得上的信心。”罗杰说,丽江发展的态势向好、优势突出、动力很强、保障有力,我们会聚全市之力爬坡不减速、换挡不松劲,想方设法做到提速前进,能跨一步就争上一步,能进一位就向前一位,跨越发展往前赶。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要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正确指导思想,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
总书记对云南提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战略定位,面对“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殷殷嘱托,大家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信心倍增。
“„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要把民族地区发展融入全省发展大局中。”刀林荫说,要加大对特困民族的重点扶持,决不让一个民族掉队。
“要力争在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跨越发展、弘扬民族特色文化、维护民族团结、保障和改善民生、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人才、推进民族工作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等方面作出示范。”陈玉侯说,西双版纳要加快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建设。
大家一致认为,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定不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云南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一些民族地区群众困难多,困难群众多,同全省、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
“要高位推动、强势推进,坚持协调配合、上下联动,坚持完善规划、引领发展,坚持完善措施、强力推进,坚持抓点带面、示范引领。”黄毅说,要不断健全完善各级党委领导示范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示范区建设工作格局。
“我们不能满足于表面的团结,还要做到深层次的融合,更要追求更好更快的进步。”刘维佳说,要进一步充实完善云南省示范区建设规划,尽快把示范区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真正纳入国家战略。
“实现云南跨越式发展也是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客观要求。”张百如说,云南省有10多个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的“直过”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脱贫致富的实现必须依靠跨越式发展。
“民族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跨越发展。” 白成亮说。
继续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计划,认真落实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特困民族、散居民族和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打造好高原特色农业、民族文化旅游、民族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利用沿边优势,加强口岸建设,用开放带动边境民族地区发展;加快边境民族地区交通建设;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讨论中,大家开出来一剂剂补齐民族地区发展“短板”的“药方”。
“把政府推动发展与吸引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发展、把生产条件改善同生活条件改善、把生产和发展教育文化事业统一起来,最大限度调动当地群众的积极性,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
“加强民族工作法律法规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宗教工作,切实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水平。” “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力度。”
“强化政治意识和责任担当,增强依法管理民族事务的能力和水平。”
“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观念。”
讨论中,大家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建设路径认识更加深刻,方向也愈发明晰。马开贤说:“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准确把握民族宗教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找准云南民族宗教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涉及少数民族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结合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决策部署,不断增强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总书记这次云南之行是一次促进民族团结之行,他牵挂着各族人民的生活,时刻把民族和谐、民族发展放在心上。”童志云说,怒江州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历史担当、转化为抓好当前工作的自觉行动、转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
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坚持保护好云南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
“云南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总书记的这个要求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对于云南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对云南省进一步找准目标定位、突出优势特色、推动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大家看到,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生态建设列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常抓不懈,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成效。大家也看到,由于云南自然生态环境多样性和脆弱性特点,资源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没有实现根本转变,生态环境形势依然面临挑战。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处理好经济跨越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怎么“想”、怎么“干”?
“当务之急就是要按照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强化全省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始终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战略不动摇,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我们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政绩观。” “要将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部署一以贯之,突出一个„干‟字,强调一个„实‟字,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大家认为,应着眼于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保护好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肯定了云南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新进展。”杨保建说,要深刻认识和总结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示范、生态补偿制度创新研究与示范、生态经济示范、生态文化示范工作,打好“生态牌”、“边疆牌”、“民族牌”、“绿色牌”。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个短期过程,更不能和经济跨越发展割裂开来。王承才说,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经济发展双赢的关键,就是要深入实施“生态立省、环境优先”战略,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云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就是要以美丽乡村、森林云南建设为抓手。”张祖林说,云南省要切实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增加绿色植被面积,实施退耕还林,推进林业转型升级,推动林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相得益彰、良性发展,算好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
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需要制度的保障,其中核心就是要强化环境保护,坚守生态保护红线。
王田海说,云南应该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化进程,积极参与“七彩云南保护行动”,重点打击重大违法排污、非法采矿、盗伐林木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运用民事督促起诉、支持起诉等手段,促使相关职能部门对破坏环境资源等侵权行为提起诉讼。
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需要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推进。
“昆明将始终把滇池治理作为头等大事,狠抓以滇池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广泛开展绿化昆明、美化春城活动,继续深入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隔离带、绿色廊道建设等工程。”高劲松说,要坚决把昆明的生态环境保护好。
“文山州将以石漠化治理为重点,努力构建滇东南生态安全屏障。”纳杰说,文山州将围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抢抓国家实施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重大机遇,加强石漠化地区生态治理、扶贫开发工作,加强退耕还林、农村能源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将文山州打造成美丽生态家园。
罗应光说,玉溪将坚定不移地加强以“三湖两库”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退三还”,坚定不移地建设湖滨生态带,坚定不移地坚持绿色发展,坚定不移地坚持最严厉的保护措施,切实加快“生态玉溪”建设。
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云南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要构建和完善各类开放合作机制与平台,使云南成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总书记要求云南努力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不仅指明了云南„走出去‟的方向,也明确了云南在全国对外开放总体战略中的地位,对云南应当扮演的重要对外开放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西南边陲到开放前沿,从神经末梢到区域枢纽,“辐射中心”新定位极大提升了云南党员干部的信心。如何打造辐射中心?大家在学习讨论中展开热议。
“辐射中心这一定位是云南对内对外开放的„牛鼻子‟,是跨越式发展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杨应楠说,辐射中心建设需要大力推进政策、道路、贸易、货币、民心“5通”建设,而云南省在这5方面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应当做强自己、转变观念、理顺体制、主动作为,形成辐射中心建设的强大合力。
和段琪说,这些年来,云南省深入推进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务实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加快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建设辐射中心,积累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但不能简单地沿用,更要深化研究新办法、新举措。
云南要成为“辐射中心”,首先需要全面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有效支撑云南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同时也要提升市场体系、综合经济、中心城镇等领域的辐射力,把云南打造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地。这是大家的共识。大家认为,建设辐射中心需要在夯实辐射基础、提升辐射能力上下大气力、下苦功夫。要把提升辐射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以路网、航空网、水网、能源保障网、信息网“五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
“要以时不我待、敢于担当的精神促进综合交通跨越式发展,特别是要用改革的思路和措施解决建设投资问题。”丁绍祥说,交通建设要实现与国家干线的全面对接,打通省际间“断头路”;要形成以昆明为中心、辐射各州市的互联互通;要建好国际大通道,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还要建好沿边交通网络。
建设辐射中心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全方位推进、多层次联动。在学习讨论中,许多领导干部结合本职工作,从各领域、各部门和各地实际出发,提出具体实在、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具体到信息产业发展,就是要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通信枢纽和区域信息汇集中心,使昆明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做到名副其实。”刘慧晏说,云南省信息产业发
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具有区位、政策、气候、能源等诸多优势,应当从聚集人才、完善规划、制定政策、狠抓项目等方面大力推动信息产业发展。
“互联互通是„线‟辐射,开放平台是„点‟辐射。”卯稳国说,云南要继续建设好边境、跨境、境外合作区和综合保税区等现有平台,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开放平台建设步伐。
“我们将努力发挥处于成都、重庆、贵阳、昆明中间位置这样独特的区位优势。”刘建华说,昭通市将积极成为云南融入成渝经济圈、连接长三角的重要通道,以及连接中国内地和南亚东南亚的“双向大走廊”。
“保山市要成为辐射中心建设先行先试的排头兵。”李正阳说,辐射中心首先需要有发达的经济“硬实力”,保山将着力建设“四基地一中心”,努力在“十三五”期间保持经济较快增长。
在两天的学习讨论中,有70多位同志交流发言,大家共同学习,热烈讨论、交流互动,达到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明确任务、凝聚力量、开拓创新的目的,必将在彩云之南汇聚起跨越发展的强大力量,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