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讲授提纲

时间:2019-05-15 06:32: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当代文学》讲授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当代文学》讲授提纲》。

第一篇:《中国当代文学》讲授提纲

《中国当代文学》讲授提纲

第一章 中国当代文学的位置和基本特点 第一节 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

中国当代文学是上承现代文学向二十一世纪发展的文学形式。也就是说从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至到目前产生的文学,都是当代文学所包容的内容。

在这近六十年的文学发展中,当代文学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一、建国十七年文学(1949--1966)

二、“文革”十年文学(1966--1976)

三、新时期文学(1976—现在)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特点

一、建国十七年文学的特点:

1、文学性质的转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随着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中国现代文学从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发展为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内容的当代文学。

2、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

194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当时叫北平)召开,这次大会是中国现代文艺界各路队伍的大会师。会议确定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确定了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为社会主义文艺运动服务的总方向,实现了全国文艺界的大团结。

3、“歌颂”成为文学的主要方式

倾心歌颂新中国,歌颂带领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中国共产党。

跟着时代的步履,从歌颂民主革命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到歌颂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斗争,歌颂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歌颂现实的伟大社会变革。

建国十七年文学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对祖国、对党、对领袖、对人民的歌颂和揭示新中国建设取得的巨大变革。

4、“两结合”的创作方针

代替了“五四”文学以来的现实主义主流,英雄人物的塑造代替了普通人物的描写,有形的现实追求遮蔽了无形的精神揭示,带来了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极其鲜明的豪迈、明快的特征。

5、涌现了一批经典作品

长篇小说《红旗谱》、《青春之歌》、《保卫延安》、《红日》、《创业史》、《三里湾》、《山乡巨变》,戏剧《茶馆》、《关汉卿》、《霓虹灯下的哨兵》和众多的诗歌散文。

6、局限:

出现了片面强调文艺为政治和阶级斗争服务的束缚,概念化、公式化、机械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等问题

二、“文革”时期文学的特点

1、理论纲领

1966年2月,江青、林彪利用窃取的部分权力,炮制了一个《林彪委托江青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抛出了所谓“文艺黑线专政”论。

提出“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文艺思想和所谓30年代文艺的结合”,全盘否定了“五四”以来的革命文艺运动和文学,从极“左”的方面,对“五四”以来,特别是建国以来的文艺,从路线、理论观点、创作到文艺队伍,作了全盘否定和政治判决,为大规模迫害文艺工作者,实行文化专制定下了调子。

2、文艺界成为“革命”的重点和重灾区

大多数的作家、艺术家、理论批评家和文艺领导工作者被打倒,绝大多数的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品都被打成毒草,各种文艺组织被迫停止活动,各种文艺刊物全部停刊。一时间文坛万马齐喑,文苑百花凋零。

3、“主题先行”和“三突出”原则

在理论上违背了文艺创作的基本原则。建立创作的样板,使文艺创作完全陷入僵化、虚假和颠倒是非的境地,艺术日趋贫乏、单调和模式化。

4、八个样板戏与两个作家

5、潜写作的涌现

张扬的《第二次握手》,1976年“四五”天安门诗歌运动,预告了新的文学将要降来临。

三、新时期文学的特点

第二章 战争中的人性与诗意 第一节 孙梨小说的中的战争与人

一、作家简介:

孙犁,小说家、散文家。孙梨小说以秀雅隽永清新自然和散文化诗化追求成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他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代表作,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二、《白洋淀》分析

(一)战争时期的非战争、非冲突构思

小说以另一角度理解战争和把握了战争,即题材非战争化,非冲突化,追求人物和情节的淡化,构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二)诗化的纯美境界

①景物的纯化

②情节的淡化

③情调的浪漫化

(三)人物形象的群像化特征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

三、《山地回忆》分析

(一)散文化的叙事方式 采用倒叙的笔法,由故人相逢引起联想、回忆,进而引出根据地人民热爱和关心八路军的动人故事。

通过河边“争吵”、做袜子,贩枣、买织布机等生活片断,生动地表现了在抗日战争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革命战士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为纯朴、热情的“山地女孩子”唱了一曲优美的赞歌。

(二)先抑后扬的人物塑造技巧

作品塑造了一个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妞儿”,使其成为“山地女孩子的化身”。

“妞儿”是个普通的农村女性,她一出场就责备“我”弄脏了河水,那挑衅的姿态,咄咄逼人的话语,显示出这一人物的开朗、爽快、泼辣的个性。

通过“争吵”到“硝烟”散尽,她性格的另一面又逐渐显露出来。

“不穿袜子,脚不冷吗?” 异峰突起,“我给你做” 尽显真诚。

一个外表伶牙俐齿、大胆泼辣,而内心火热真诚、纯真鲜亮的山地女孩,已活脱脱地站在读者面前。

通过“贩枣”得利,“妞儿”却提出了买织布机的要求,又从一个侧面写出她勤劳、质朴的美德。

孙梨说:“《山地回忆》里的女孩子,是很多山地女孩子的化身。当然,我在写她们的时候,用的多是彩笔,热情地把她们推向阳光照射之下,春风吹拂之中。”

四、总结:孙梨小说中战争与人的新构架

(一)淡化战争以抗拒战争的冷酷

(二)强化和平以理顺人际关系

(三)在对立中张显人的价值①②③④⑤⑥ 第二节 女性视觉中的战争与人性

——茹志鹃《百合花》分析

一、“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作品不是爱情故事,却让人感到了爱情一般的浪漫与美好,有人说《百合花》是一首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茅盾说《百合花》最使他满意和感动,赞赏作品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

二、女性视界下的两大突破

(一)突破了建国以来以宏大叙事为主的文学格局,给读者提供了细腻的微观叙事新格局。

(二)突破了通常写作模式中的男性气质,给人以温柔细腻内向含蓄的阴柔之美。

三、明晰的情感流程图

作品在结构上以叙述人“我”为视角,采用交叉情感流动方式,展示了战争年代中最真实的人性。

(一)在路上小通讯员的举止给“我”带来情感的变化: “生起气来”(误解)

——“发生了兴趣”(疑惑)

——“亲热起来”(解惑)

——“这都怪我”(自责)

(二)由借被子到离去,小通讯员的行动给“我”引起的情感变化: 对借不到的误解(责怪)

——明白为何借不到(错怪)

——小通讯员想退回被子(觉得可爱)

——“开饭”、“插花”(怜爱之心)

(三)战斗开始前后“我”对小通讯员的牵挂: 中秋节家乡习俗(相思之情)

——对“通讯员”的敏感(牵挂之情)

(四)小通讯员的出现(牺牲)激起新媳妇的情感涟漪: “啊”了一声(不能面对的重逢)

——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感动)

——给小通讯员拭着身子(庄严和虔诚)

——补衣肩上的破洞(内疚)

——“是我的——”(伤痛之情)

四、小说人物具有不同寻常的人格力量

(一)小通讯员形象

他是一个19岁的农村青年,诚挚、纯朴,尚未脱尽稚气,接触女性极为拘束。一路上的行为举止、借被子的冲突都能展示其平凡腼腆憨直的性格。直至掩护他人而献出生命,一个普通战士的形象得以升华,崇高的心灵震撼读者。

(二)新媳妇形象

她是一个勤劳、纯朴的农村妇女,为革命战争借出了自己珍爱的唯一嫁妆——新被子。小通信员的牺牲,让她既惊讶又愧疚,为他揩拭身子、缝补破洞、毅然献出象征洁白无瑕的百合花被子,一个感情丰富,心灵纯朴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第三节充满储着温情的人性赞歌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分析

一、战争题材的非主流意识

建国初,军事战争题材的小说一度成为主流,路翎《洼地上的“战役”》中所传达的那种既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成分,又对人与人之间温情的歌颂,对人道主义、人性、和平的执著守望,展现了人类共同的美好,纯洁和崇高的感情,在普遍忽视体察人物的情感世界,一味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的创作环境中,显得尤为可贵。

二、人性光彩中的“温情主义”

作品所展示的人际关系中,无不体现出人性光彩中的“温情主义”: 王顺与王应洪的战友之情

朝鲜母女与战士之间的军民鱼水情

王应洪王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金圣姬对王应洪纯洁的爱恋之情 都是人性中最真实最柔软人间温情。

其中突出的是金王之间的爱情,那么怎样看待他们的爱情呢? 首先,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个没有结果的“爱情”故事。甚至,这个“爱情”从来就没有开始过,因为,即使是它的“发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是不被允许的。

其次,通过金圣姬姑娘的爱情还没有开始就幻灭了,小战士王应洪刚刚体验到人生那种最“甜蜜的惊慌”就牺牲了,但这种毁灭并不让人心生绝望,而是更加激发了人内心里对毁灭这种美好的罪恶势力的强烈憎恨,从而将悲伤之情升华为坚定的斗志。

三、战争与人个幸福的思考

作品在肯定“抗美援朝”战争正义性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战争残酷的本质。在小说中,金圣姬渴望和平的生活,王应洪思念母亲,王顺思念妻儿等细节描写,以及对金王这一种没有可能性的爱情的记叙,都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与个人幸福的深入思考。虽然作者表达得十分委婉含蓄,但是,这篇小说中确实存在一股“反战”的情绪。第三章 文学对生活的干预

第一节 “双百方针”对文艺的影响

一、“双百方针”的主要内容

1956年5月26日,中宣部长陆定一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有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参加的会议上,代表中央作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

提倡在文学、科学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

二、“双百方针”对文艺的影响

(一)打破了以解放区作家为核心的文学的狭隘主义倾向,让许多新文学以来的作家的创作得到认同。

(二)在理论方面,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现实主义,提倡文学干预生活,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

(三)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内部矛盾的文学作品。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本报内部消息》

李国文《改选》 流沙河《草木篇》

陆文夫《小巷深处》 宗璞《红豆》

第二节 矛盾对立中的困惑:《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分析

一、关于王蒙

王蒙(1934年10月),文学家、思想家、文化活动家。曾任文化部长,但他最投入、最钟爱的,是他的文学。王蒙的文学生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息息相连。

二、个人体验和感受下的叙事结构

作品共十一节,构成了小说主人公心路历程的成长史。

(一)初到组织部

1、接触赵慧文——友善亲切

2、感受刘世吾——陌生惊异

告别是“就那么回事”出现了两次:

首先它是口头禅;其次说明在烦乱的工作中没把困难视为畏途;第三轻视问题并不屑一顾。

3、人人都在忙碌——开始新生活

(二)接受矛盾对立主体

1、感受韩常新——

比领导干部还像领导干部

钦佩有气魄和能力

2、感受赵慧文——

微带忧郁的目光

存疑

(三)麻袋厂事件

1、充满神圣憧憬的理想主义者

2、认识王清泉——

“吃饱了转一转躲在办公室批批文件下下棋”的官僚主义者。

发现问题和困难:受到一种刺激,甚至是激励——正是发挥战斗精神的时候

(四)汇报和“见习”

1、汇报:

韩的态度——“是的,我知道” 还有更要紧的事做

林的感觉:说不出话

2、“见习”

韩的工作方法——简单粗糙

林的感觉:目瞪口呆

(五)组织部工作人员的印象

1、整体印象:松散拖沓 辉煌壮观

2、突出和新鲜的印象是关于刘世吾:

工作繁忙——常常同时做许多事务

精力充沛——常常能在做其它事务时发

现汇报工作者的问题

见解独特——“成绩是基本的,缺点是前

进中的缺点”“我们伟大的事业,正是由这些有缺点的组织和党

员完成着的”。

对待王清泉的问题的态度——

“解决这个问题的时机目前还不成熟。”

“有类似毛病的干部也不只一个„„”

“老韩„„这家伙„„真高明„„” 印象:妥协、退让、宽容、推托

感受:“睁大了眼睛”、“更加惶惑了”

3、韩、刘面对王清泉问题的态度比较:

韩——“是的,我知道”。以不是当务之急而推诿、回避问题。

刘——“是啊”。以时机不成熟和普遍存在而推托、宽容问题。

结论——异曲同工,何其相似。

(六)来自党小组会的批评

1、面对常的指责——脸变青了

2、面对刘的指责——颤了一下

——不平与委屈

(七)动摇与信心

1、学生来信引出对自己行为的疑惑

2、赵的分析、鼓励和支持

“他们的缺点散布在咱们工作的成绩里,就像灰尘散布在美好的空气中,你嗅得出来,但抓不住”

“我觉得,人要在斗争中使自己变正确,而不能等到正确了才去作斗争。”

——一股温暖的泉水在心头涌了上来

(八)针锋相对

面对刘的灰心丧气——“您不对!”

(九)王清泉事件的解决

1、党报披露——“兴奋得手发抖”

“好!终于揭出来了!”

2、刘的雷厉风行和革命经历

——充满尊敬、爱戴和期许

3、刘对林的评价:“比韩常新强”

——在慌乱中赶紧喝汤

4、经刘提醒与赵关系:“感情有些不„”

——颤抖着手放下筷子(十)常委会的争议

韩常新:讽刺挖苦——激怒

刘世吾:自我满足——不满

李宗秦:设身世外——委屈

周润祥:引开矛盾——失望

——按娜斯嘉的方式生活,“真难啊!”

(十一)独特而浪漫的人生情愫

赵慧文——理想人生的象征

周润祥——光明正确的象征

三、刘世吾形象特征

1、有一定革命经历,有能力有魄力,懂得“领导艺术”,知道如何去抓重点,“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作得很出色。”

2、不主动去抓工作。对错误和缺点漠然处之,麻木不仁,如炊事员得了厌食症,什么都习惯了,疲倦了。凡事都“就那么回事”,看透一切式的冷漠,革命意志衰退。

3、有掩盖和庇护自己缺点和错误的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成绩是基本的,缺点是前进中的缺点,我们伟大的事业,正是由这些有缺点的组织和党员完成的。”还有“领导艺术论”,“条件成熟论”等等。

刘世吾是一个性格比较复杂,有一定深度的官僚主义典型。第三节 红豆春来发几枝 采撷此物最相思 ——宗璞《红豆》分析

一、主要内容

作品讲述了在北平解放前夕, 某大学一对恋人的爱情故事。他们因对音乐和文学的共同爱好而一见钟情并相知相爱,但女主人公江玫要留下来参加革命,而男主人公齐虹则一心要出国留学,导致两人感情破裂,分道扬镳。六年过去,面对两粒红豆,江玫虽斩不断对齐虹的“相思”,但现实只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正应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二、爱情题材的人性化回归 真正的爱情小说

小说把爱情回归于两情相悦的产物,跳出“爱情+革命”的枷锁,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的真实情感生活,并写出了丰富性和复杂性,反拨了传统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模式,体现了作家对爱情、对人性的一种关怀。

三、艺术上独特的贡献

1、反英雄的主题

2、对人物塑造公式化的逃离

3、诗意化的意境和散文化的笔法

4、倒叙手法与怀旧情绪的融合

第四章 “红色经典”

第一节 “红色经典”的定义

一、关于“红色”

“红色”是一个象征性词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切革命活动及其意识形态的象征,也是国际主产主义运动的象征,简言之就是革命。

二、关于“经典”

“经典”,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介定:

其一,“经”是指经文,比如圣经、四书五经,它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核心的文献。“典”是典范,是从意境到文字都非常完美的文本。所以,“经典”是人类最优秀文化的结晶。

其二,“经典”也可以被视为某一类事物的精彩代表和具有特定意义的指向性事物。由于“红色经典”自身所代表的某些历史局限性,注定了它决不是前者。

三、何谓“红色经典”

“红色经典”一词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文学评论,是对“革命历史小说”的时尚称谓。

它有广狭义之分:

广义上指从1921年至1976年间的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及文化物品。

狭义上仅指共和国初期产生的“革命历史小说”,具体是指产生于1949年至1966年之间的一大批长篇小说。

从狭义的角度看“红色经典”,它是中国革命史的激情写作和叙事,是文学“一体化”目标和文学理想主义的浪漫主义写实,是具有时代气质的青春激情和意识形态下的英雄传奇,是一代中国人对于政治革命理念价值认同的教科书,是承载着整整一代人生命体验的艺术结晶。

四、“三红一创,山青保林”

特指《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加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上海的早晨》等,构成了“红色经典”小说的主要阵营。第二节 “红色经典热” 与“红色”文化现象

一、“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

1、“红色经典热”的最重要的制造者应当是万科影视。

2000年,该公司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搬上中国荧屏,点燃本世纪第一波“红色经典热”。在诸多红色经典剧的投资方中,万科影视一家就已经投拍了三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牛虻》。

《沙家浜》、《吕梁英雄传》、《敌后武工队》、《苦菜花》、《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红色娘子军》等红色经典都被改编成电视剧搬上了荧屏。

2、改编后具备的共同特点:

A、增加爱情情感方面的人性化设计 B、减少意识形态领域的教化作用 C、增加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怎样看待“红色经典”改编引起的争议: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怎样,“红色经典”在充当传播历史和解释当代的两重功能下,已被更多的观众所接受。第三节 代表作品简析

一、周立波《暴风骤雨》和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下简称《暴》和《太》)

1、题材的价值认定:

《暴》与《太》同属于土地改革题材,后者重心放在土改的第一阶段——斗倒地主;前者则表现了土改运动的全过程,从斗地主到分田地再到参军。

2、鲜明的时代政治特色:

A、作品突出显示了土改运动中农民的阶级意识、政治觉悟和优秀的个人品质。《暴》中的赵玉林、郭全海,《太》中的张裕民、程仁等,成为了当代农民的精英分子。

B、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事故情节和斗争场面。如《暴》中斗争韩老六的过程,与杜善人的较量。《太》中斗争钱文贵等。

3、思想内容及认识价值:

围绕土改中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斗争,艺术地再现了二十世纪中叶中国农村反封建土地制度的斗争经历,提示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阶级斗争、土改运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对于我们认识历史,有一定价值。

同时,小说中提出的土改运动只有把最隐蔽、最狡猾、最凶狠的恶霸地主打倒,才能保证土改的顺利进行,对于我们认识阶级对立,也是有价值的。

4、艺术表现方式:

A、土改运动在农村各阶层人物内心激起巨大波澜,要求作家深入人物内心,揭示人物复杂的思想心理矛盾及其变化。

B、对农民中先进分子的描写,没有采用概念化的单一刻画方式,而是放置于土改斗争中,让他逐渐成熟起来,把他们的革命积极性与疑虑、矛盾、弱点,有机组合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中。

C、宏大的结构方式。善于捕捉人物关系在矛盾斗争中的作用,把土改运动在农村各阶层各类人物中的关系及矛盾,主次分明地表现出来。

5、两部作品的区别:

A、内容上《暴》是全面展示,《太》只表示了斗地主的第一阶段。

B、人物关系方面,《暴》单一一些,只有地主与农民的矛盾,而《太》却把地主之间,农民之间,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都提示了出来。

C、人物塑造《暴》要简单一些,如赵玉林一出现就是一个很坚决的农民积极分子,而《太》却注意人物性格的发展,在斗争中不觉悟。D、表现手法上,《暴》重视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很少冗长的心理描写,而《太》重视心理描写以表现出内心状态。

二、柳青《创业史》

1、主要故事内容:

小说通过梁三老汉一家三代人的创业史,典型地再现了中国农民发家致富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遭遇的不同结局。梁三老汉的父辈艰难创业为他留下了三间正房,但兵荒马乱,天灾人祸不光让他创业失败还失去了祖传的房子。解放后,梁三老汉的继子梁生宝决心跟党走,组织互助组走共同致富的道路,终于实现了梁三老汉的愿望。

2、“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性记忆

通过渭河平原农村互助组由建立、巩固到发展的过程中不同人物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描写,来说明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揭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

3、重读的认识价值:

(1)、作品可以被看作是一部中国农民的“发家致富”梦在特殊年代的扭曲史,是中国农民精神物质创伤的一种文学写实。(2)、充满理想主义气质的抒情议论,强化了小说的时代精神。

三、吴强《红日》

1、题材的独特性:

作品取材于解放战争初期,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战场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历史事实,以军长沈振新率领的一支英雄部队为主线,从1946年第二次涟水战役我军失利写起,到最后全歼敌王牌军七十四师,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

2、基本主题:

小说通过山东战场三次战役的艺术描绘,真实地再现了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由弱变强,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历史转折,歌颂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3、结构宏大,全景式展示战争场面

小说结构以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为核心内容, 全景式展示了解放军沈振新军与号称 “王牌师” 具有美式装备的张灵甫七十四师面对面的较量,主次分明又浑然一体。

围绕三大战役,情节安排有序。通过涟水失利、74师暂时得利、沈军转移山东大练兵、莱芜大捷、74师痛失垛庄被困猛良崮、沈军全歼74师等情节,真实而全面地记录了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军事力量的差异和大逆转。

四、梁斌《红旗谱》

1、主要故事内容:

小说是20世纪上半叶农民运动题材的经典之作。作品写朱老巩为阻止恶霸冯兰池毁钟侵田“大闹柳树林”失败,家破人亡。二十五年后,朱老忠回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冯兰池进行不懈的斗争。加入了共产党。

通过“反割头税运动”和“保定二师**斗争”的胜利,真实地展示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风云,再现了中国农民走向革命的斗争历程。

2、两大阵营成为叙事主体

作品以朱(老巩/老忠/大贵二贵)、严(老祥/志和/运涛江涛)两家为代表的农民阶级与冯兰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在20世纪上半叶的斗争历史。

朱、严一方经济贫困,政治上跟共产党走,文化上是宗法制度的反叛者;冯兰池代表了地主一方,经济富裕,政治上是国民党政权在乡村社会的代表,占据着一定的经济霸权和文化霸权。

3、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

以意识形态建构中的二元对立方式,来建构贫富对立和阶级对立。它既表现了一种社会排斥倾向,也体现了社会主流意识所肯定的意图。

所以作者梁斌说, 我写这部书,一开始就明确主题思想是写阶级斗争。

五、杨沫《青春之歌》

1、基本主题

通过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以及不同背景的知识分子在革命斗争中分化,展示了人个主义者、自由主义者、民主主义者,经过追求、痛苦、改造和考验,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先锋战士。

2、林道静成长史的典型意义

个人走向社会,成为共产主义战士的三个阶段: A、觉醒:要求个性解放、寻找个人出路。

B、成长:将个人反抗和实现自我与追求民族解放事业联系一起。C、成熟:完成了一个知识者深刻的革命化转变。

3、女性觉醒的被动性设置及寓意

A、由三个男性作为支撑的关系史,构成林道静的成长史。第一是余永泽,西方人道主义的代表。.第二是卢嘉川,阶级、革命的启蒙者。

第三是江华,共产主义事业的介绍人。B、这种设置的寓意在于: 马克思主义光辉可以战胜一切资产阶级思想,包括人道主义。它拥有了中国,也拥有了中国知识分子,从而完成了一个时代青年走向社会,投身革命的思想机缘。

六、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1、独特时空环境下的敌对斗争

“十七年”文学中唯一一部狱中斗争题材的小说。作品描写解放前夕重庆城市地下党和华蓥山游击队以及“渣滓洞” “白公馆”的对敌斗争场面,展示了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将要取得胜利关头, 光明与黑暗的大搏杀。作品被称为“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一部“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

2、塑造了一大批革命英雄群相

安详稳重、视死如归的江姐;深沉老练的职业革命家许云峰;埋头为党工作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成岗;出身资产阶级家庭但经住了烈火考验的刘思扬;站在红岩上舍身掩护突围的齐晓轩;长期潜伏、忍辱装疯的华子良;智勇双全的双枪老太婆,等等。

在他们身上,崇高的革命理想、超人的智慧和胆略,威武不屈的革命意志都缘于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和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从而张显出鲜明的革命英雄主义色彩。

3、意识形态对立的两个世界

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朝气蓬勃与行将就木,在针锋相对中完成了革命英烈形象的崇高化、圣洁化和敌对形象的丑化、恶魔化。

如,以江姐、许云峰为代表的革命者和以徐鹏飞为代表的反动势力的较量场景,表现出完全对立的精神气质:前者大义凛然、威武不屈、忠贞不渝、视死如归;后者阴险狡诈、凶狠残暴、垂死挣扎、穷凶极恶。。第五章 当代诗歌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战时文化” 的渗透和延续

一、同一性与使命感:战时文化的要求

当代诗歌的建立,是在长期战争环境中形成的“战时文化”,在“和平时期”的继承。追求高度统一的政治思想内容和鲜明的文学的使命感。

二、“战时文化”的倾向性特征

1、为理想而献身的青春激情,被引导为社会生活的“主调”,极大影响公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选择;

2、歌颂“新中国”,歌颂革命的先烈,歌颂领袖,歌颂党成为被社会大众所能接受的文学作品的基本使命;

3、光明战胜黑暗,以写光明为已任的使命感,使文学得心应手地配合政治的发展。第二节 “新民歌体”及《王贵与李香香》

一、关于“新民歌体”

它是在《讲话》以后的文艺大众化和工农兵方向要求下,加上抗战前期街头诗、朗诵诗的积极作为,在解放区形成的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一批熟悉民风、民情的大众诗人,应运而生。产生了《东方红》、《十锈全匾》、《翻身道情》、《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一批优秀民歌。

“新民歌体”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在长篇叙事诗的创作上,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和阮章竞的《漳河水》。

二、“新民歌体”的主要特点:

1、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

2、要求作者深入工农兵,通过“采风”,从思想到创作要发生新的变化。

3、作品内容,大都抒人民之情,叙人民之事,包括了战争、翻身、解放、生产劳动等主题话语。

4、形式上,表现出充分的口语化,向民歌借鉴和吸收艺术营养,充分体现出诗歌在民间的文学发展意向。

三、《王贵与李香香》简析(一)、主要内容

诗歌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一首反映革命与爱情故事的长篇叙事诗。这首诗描写地主崔二爷家的长工王贵与穷老汉李德瑞的女儿李香香产生了纯真的爱情。地主崔二爷也看中了李香香,想除掉参加共产党“赤卫军”的王贵,将王贵吊起来毒打。李香香找到游击队,解放了死羊湾,消灭了崔二爷,王贵与李香香最终团圆并自由结婚。

“不是闹革命穷人翻不了身,不是闹革命咱俩也结不了婚。”

“革命救了你和我,革命救了咱庄户人。”

这是主人公发自内心的歌唱,也是作品要表达的深刻的主题。

(二)信天游的表现形式

整个作品将近一千行,全部采用陕北民间流传的“信天游”写成,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是陕北民歌中一种特别的体裁。其格式是两句一段,应用诗歌中的比兴手法,常上句起兴,下句咏唱本体内容,两者相互映衬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听来荡气回肠。故又叫“酸曲儿”。陕北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之说。

信天游节奏自由,纯朴大方,高亢悠长,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

(三)经典诗句欣赏

1、写人物: 山丹丹开花红姣姣,香香人材长得好。

一对大眼水汪汪,就象露水珠在草上淌。

地头上沙柳绿蓁蓁,王贵是个好后生。

身高五尺浑身都是劲,庄稼地里顶两人。

2、香香送王贵参军时,两人缠绵的感情:

沟湾里胶泥黄又多,挖块胶泥捏咱两个;

捏一个你来捏一个我,捏的就象活人脱。

摔碎了泥人再重和,再捏一个你来再捏一个我;

哥哥身上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

捏完了泥人叫哥哥,再等几天你来看我。

3、香香在囚室里思念、盼望王贵:

想你想的吃不进去饭,心火上来把嘴燎烂。

阳洼里糜子背洼里谷,那里想起你那里哭!

端起饭碗想起了你,眼泪滴到饭碗里;

前半夜想你点不着灯,后半夜想你天不明;

一夜想你合不着眼,炕围上边画你眉眼。

第三节 “颂歌体”的盛行

一、新时代的狂欢

新中国的成立,成为中国人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也成为诗人们着重表现的对象。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郭沫若《新华颂》、胡风《时间开始了》 ﹑公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颂歌》都以开国大典为题材,歌颂新中国的诞生,抒发豪情壮志,此后,歌颂新中国的建设,歌颂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歌颂革命先烈、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领袖等,成为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二、主要特点:

1、“颂歌体”延续的是解放区诗歌传统,以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2、主要精神风貌表现为革命英雄主义和战无不胜的“牧歌”式情调。

3、基本主题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人民群众成为主人公的豪情壮志。

三、不足:

1、共同的弊病是缺乏诗人的个性,使最具个性的诗歌开始失去个性。

2、艺术生硬,缺乏诗歌的艺术魅力。第四节 政治抒情诗

一、政治抒情诗的性质

在建国后的政治文化语境中,政治抒情诗是应运而生的一种诗歌样式。历史地看,它脱胎于20年代末的无产阶级革命诗歌,与40年代“七月”诗派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也有某种内在的精神联系。

当代政治抒情诗初见于50年代中期,形成于60年代初。以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邵燕祥《我爱我们的土地》、郭小川《致青年公民》(组诗)和贺敬之《放声歌唱》为代表。

二、政治抒情诗的主要特点:

1、突出强烈的政治功能,诗人的创作即是这一功能在艺术领域里的实践。

2、强调凸现阶级、国家、民族和集体主义的感情形态,英雄人物的情感世界往往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

3、思辨性、政治性和鼓动性成为它最基本的抒情风格。

4、艺术结构主要分苏俄式阶梯体和中国式铺排体两种样式。

5、追求宏大叙事,体现出洪亮阔大的“放歌性”声音特征。

三、贺敬之《桂林山水歌》《回延安》及《雷锋之歌》简析

1、三首诗代表了的两种形式与风格: 自由奔放的民歌体

马雅可夫斯基阶梯式。

《桂》和《回》是前者,具有浓厚的民歌风味,语言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意境悠远达观,又具神思妙想。

《雷》属后者,将叙事、抒情、议论有机融为一体,具有节奏明快、情绪激越、哲理思辨的风格。

2、三首诗尽显政治抒情的时代特征:

《桂》赞美南方桂林山水,借景抒发具有时代意义的壮志豪情;风景如画,人人进步,祖国强大。

《回》赞美北方革命圣地,表达出延安的历史功绩,指明“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的意义。

《雷》赞美时代英雄,与其说是在塑造雷锋的英雄形象,不如说是通过诗中再现出来的雷锋精神境界,折射出强烈的时代精神。

四、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望星空》及《团泊洼的秋天》简析

1、郭小川诗歌的主题性向度:

诗人总是从革命战士应有的人生哲学和精神状态回应时代的要求,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对生命的思考,表现出乐观向上的革命英雄主义豪情。

2、《甘蔗林——青纱帐》:

交叉式构思:甘蔗林“香甜”而又“严峻”,是今天幸福生活的象征,青纱帐“遥远”而又“亲近”,是昔日艰辛的革命斗争岁月的象征。

语言方式:采取了楚辞、汉赋的铺张、排比、复沓、对偶等手法。

抒情方式:铺张渲染,反复咏叹,取得了雄浑、热烈、色彩浓郁的艺术效果。

3、《望星空》:

这首诗是个体生命与巨大的历史洪流矛盾对立的政治抒情诗。在时代主流意识下,诗人强烈地意识到个人的抒情、个人情感的迷失与软弱,个人与时代要求的矛盾的调和并非那么轻而易举,而是充满矛盾、痛苦,而对这种矛盾与痛苦的敏感体验和有意无意的表现,正是诗的价值所在。

4、《团泊洼的秋天》:

写于1975年9月。当时,郭小川受到“四人帮”及其余党的残酷迫害,被非法关押在天津市郊静海县团泊洼干校隔离审查。诗歌正面描绘了诗人在高压下进行英勇斗争的真实体验,是一首充满革命战士豪情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政治抒情诗。第五节 “大跃进民歌”

一、“大跃进民歌”的形成:

“大跃进民歌”是自上而下的政治文化策略贯穿于诗歌创作的文化热潮。1、1958年3月,毛泽东提出了“两结合”的创作原则,号召收集民歌,认为是新诗发展的一个方向。2、4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大规模搜集全国民歌》的社纶,把新民歌提高到决定新诗发展前途的高度来认识。

3、《诗刊》对诗歌界起到了“引导”和“转向”作用。1958年可以是《诗刊》的“大跃进诗歌年”。

二、主要表现形式:

1、利用礼堂、广场、车间和田间地头等一切空间,举办各种赛诗会、诗擂台、诗歌展览会、发动男女老幼、人人写诗赛诗。

2、村边、地头、社员家庭等处,以黑板,围墙,大字板作为民歌的园地。

3、发起省、市、县、乡各级“民歌创作组”、“研究会”,以组织的形式掀起创作的高潮。

4、各种公开出版的诗刊,文学期利、也组织发表工农兵作者创作的民歌“竞赛”。各种选本的“新民歌”如雨后春笋涌现,其中最具权威,最有影响的当属郭沫若、周扬编选的《红旗歌谣》。

5、到处成了诗的海洋。中国成了诗的国家。万首诗车间、万诗乡、百万首诗选区,万诗兵营等称号随处可见,“全国皆诗人”。

三、“大跃进民歌”的负面影响:

1、它不像《诗经》是劳动者亲身的生活体验自发吟唱,而是服从于政治口号的遵命诗歌,是一种十分典型的“八股诗”、“命题诗”。

2、新民歌所歌颂、描绘的,正是“大跃进”运动中严重破坏生产力发展的虚假现象,它从根本上亵渎了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起码良知。极端的夸张使诗歌中出现了极荒诞的句子。如郭沫若的《长春好》:

千万肥猪万斤亩,/江南要来找指标。

精密仪器跨火箭,已把美国超过了。如写农民的劳动热情: 高山没有脚心高,石头没有决心硬。如王老九的《想起毛主席》:

梦中想起毛主席,半夜三更太阳起,种地想起毛主席,周身上下增力气。

走路想起毛主席

千斤担子不知累。

吃饭想起毛主席,蒸馍拌汤添香味。

3、表面上看,这些诗有非常浪漫和个人的色彩,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写作”的“大诗歌”。因为它一没有“个人”的价值判断;二没有一个真正的诗人所应具有的精神立场;三更没有作者本人的艺术个性。

4、庸俗、浅薄的幸福感与虚幻、轻浮的自豪感交相呼应,造就了特殊时代的迷信和愚昧。

哪里呀吃饭不要钱?

哪里呀老少笑开颜?

走遍天下找不到呀,人民公社哟吃饭就是

那个不要钱,嘿,吃饭不要钱!

第六章 建国十七年戏剧的革新之路 第一节 传统戏曲的挖掘、整理与改编

一、戏曲的“推陈出新”中,对待戏剧改革的两种不同态度。杨绍萱的“反历史主义”和梅兰芳的“移步不换形”。

二、京剧《白蛇传》、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这个时期传统剧目中推陈出新中出现的精品和典范成果。

三、田汉的《白蛇传》最大的贡献在于,以浪漫主义为基调,以现实主义的客观写实方式,将白娘子由“妖”变成了“人”,以迎合民族文化的接受心理。

四、昆剧《十五贯》的出现被称为“一个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昆曲是产生于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一带的剧种。

五、“海瑞现象”。1959到1962出了一大批“海瑞戏”,有《海瑞罢官》《齐王求将》《十奏严嵩》《五彩桥》《花打朝》等等,不下五十部,一时间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编演“海瑞戏”的热潮。

通过海瑞式的清官形象,歌颂和肯定了执法严明、为民请命、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硬骨头精神。第二节 “第四种剧本”

“第四种剧本”是1956-1957年间,在“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下,作为对戏剧创作公式化、概念化的反拨而出现的戏剧观念。

“第四种剧本”这一概念是刘川(笔名“黎弘”)在评论话剧《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的一篇短评中提出来的。主要是针对公式化、概念化的所谓“工农兵剧本”而提出的,主张戏剧创作要写普通人的生活的“第四种剧本”。

“第四种剧本”辉煌的顶点是老舍的《茶馆》。第三节 老舍“小说体戏剧”及《茶馆》

一、“小说体戏剧”

老舍的话剧叙事风格接近以写人叙事见长的小说,不太注重组织强烈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以塑造活灵活现又富于时代特征的人物见长;

②以多人多事的戏剧结构打破传统“一人一事”的结构模式;

③在富有特征的戏剧场面中用精炼得体的对话展示人物性格,“开口就响”;

④情节整体可能平淡无奇,但总能凸现几个精彩的戏剧场面。

二、《茶馆》是一曲旧制度的丧歌

三幕剧葬送了三个时代:

1、戊戌变法失败后清王朝最后的黑暗

2、民国初年军阀统治下的黑暗

3、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的黑暗 第一幕 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时期

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第二幕 民国初年军阀割据内战频繁时期

连年内战,百姓深受苦难,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通过改良经营,还能勉强经营。但社会**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乱兵抢劫,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第三幕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

抗战胜利并没有让老百姓摆脱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利发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常四爷绝望了。秦二爷绝望了。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送别黑暗。最后,王利发拿起腰带,寻找能够了结一生的地方。

三、采用“人像展览式”的方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组织人物。

(一)所谓“人像展览式”结构,是以片断方式展示众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来共同完成一个主题。

《茶馆》通过北京城里的裕泰茶馆兴衰来反映社会的变化,“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出色地表现了要“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

(二)场面的展开与连缀

《茶馆》的时间的跨度大,为避免三幕戏变成孤立的三大块,特意设置大傻杨这个串线人物用“数来宝”的方式来介绍剧情,在场于场之间起着连缀作用。

(三)人物的组织与塑造

1、剧中人物多达70余人,有名有姓的也有40多位。这些人物涉及三教九流,有茶馆掌柜、伙计,相面的、说媒拉纤的、吃洋教的,资本家、太监、打手、逃兵、特务,破产农民、青年学生等。

2、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在三幕都出现。

3、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打手二德子,暗探宋恩子吴祥子,说媒拉纤的刘麻子,相面的唐铁嘴等,其儿子都继承父业,这样使观众感到人物、事件、前后联贯。

4、其它众多无关紧要的人物则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每个角色都说自己的故事,又都与时代发生关系。

5、王利发形象分析: ①他是一个继承父业,懂得经营之道的茶铺老板。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以为“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岔子”。

②他做人兢兢业业,老实本分怕事,不做缺德事,不贪亏心钱,希望社会安定,生意顺心。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常劝茶客们“莫谈国事”。

③他圆滑,谄媚,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八面玲珑,伺候着他的顾客。他嘴上说着讨喜的话,说着奉承的话而又恰到好处并不讨人厌,甚至是让人喜爱。

④他有着无伤大雅的小算盘小精明,“与时俱进”。世间兵荒马乱,城区别的大茶馆都破产歇业了,他还苦撑着,时不时第想出些个小招数,抵挡街头商业的不景气。晚年,眼看着茶馆撑不下去了,他不嫌丢人,还打算添女招待。

⑤想做顺民而不得的悲剧性人物。“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馆,特务来勒索让他金条换老命,流氓要开办新式妓院霸占他的铺面„„王利发一筹莫展,走到了人生尽头。

王利发式的困惑:

“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6、秦仲义形像分析

他是一个梦想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富国裕民”。

但是,抗战刚结束,他的工厂被政府没收,把机器当碎铜烂铁卖了。他痛心疾首,怨气冲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 “„„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

秦仲义的失败,说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是不能实现他的梦现的。第四节 “社会主义教育剧”及《霓虹灯下的哨兵》

一、形成的缘由:

1962年,在国际反对“修正主义”斗争的大背景下,毛泽东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发出了“千万不要记忆阶级斗争”的号召,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为配合政治形式的需要,戏剧舞台上也出现了一大批内容上宣传和强化阶级斗争观念,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教育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社会主义教育剧”。主要有《夺印》、《千万不要忘记》、《年轻一代》,《霓虹灯下的的哨兵》等。

二、《霓》剧的出现:

由沈西蒙执笔创作于1962年,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公演,1963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将其搬上银幕,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作品源于1959年7月23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发表《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通讯。第七章 文革时期文学

第一节 戏剧的“样板”之路 “文革”时期

一、“京剧现代戏”改革

“京剧现代戏”,是指表现“现代生活”的“京剧”。1958年开始的京剧现代戏改革,在创作上提出了“一线”“二革”“三结合”的方法。这样的改革其实质就是样板化的过程。

二、“样板戏”的出现

1964年前后,江青着意把《沙家浜》、《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等培养成“样板”,成为“文革” 无产阶级文艺的方向,成了当时惟一可以公开演出的剧目。

三、“样板戏”的基本原则和特征

严格按照 “一线”、“二革”、“三突出”、“三结合”的教条,强调阶级斗争,强调道德教化,从理想化出发设计情节和戏剧冲突,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四、八个样板戏

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加上《龙江颂》《平原作战》《杜鹃山》)

五、“样板戏”的得失

1、“样板戏”是“文革”极左政治的集中体现,政治挂帅“三突出”的强行介入扭曲了文艺自身的价值。

2、“样板戏”是建国以后戏剧改革的结晶典范之作,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老一辈艺术家反复斟酌、苦心磨练的成果。

3、“样板戏”中也留下了一些较有艺术价值的剧目和片断,成为了戏剧舞台上被反复传唱的经典。第二节 浩然《艳阳天》《金光大道》

一、浩然简介(1932~2008)

原名梁金广。自学成才,1949年开始写作。“ 写农民,给农民写”“深入一辈子农村,写一辈子农民,给农民当一辈子踏实代言人” 是他誓言和奋斗目标。因此,雷达说他是“有人民意识的作家。”

二、《艳阳天》主要故事内容

1956年秋,东山坞合作社民兵排长肖长春带领群众与党支书兼社主任马之悦的错误进行斗争,马被降职。在新任支书兼社主任肖长春的领导下,成立高级社的第一年就获得了小麦丰收。

1957年整风时,在李乡长的保护下马之悦煽动闹土地分红,妄图搞垮农业社;勾结地主马小辫杀害肖的独生子;肖长春在乡党委的支持下,经过斗争,终于将混进党内的历史反革命分子马之悦揪了出来。

三、《金光大道》主要故事内容

土改后,芳草地的农民在高大泉领导下,成立了天门区第一个互助组。暗藏的反革命范克明采用了种种方法进行破坏。高大泉力克艰难针锋相对,并成立了天门区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夺取了斗争的初步胜利。

1953年春,在支书兼社长高大泉领导下,决心改造涝洼地。暗藏的反革命分子范克明,乘闹水灾之机,哄抬粮价。高大泉连夜冒雨把余粮运到市场,稳住了粮价,并在群众支持下,揪出范克明。第三节 天安门诗歌

一、天安门诗歌的出现 1976年4月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广场借清明节悼念周恩来总理,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和斗志,创作出大量歌颂周总理,批判四人帮为内容的诗词曲。1978年12月出诗集《天安门诗抄》,编者署名童怀周,华国锋提书名。

二、天安门诗歌的特色

1、典型的广场诗歌。一方面是张贴于广场,另一方面作家的写作目的主要是宣传、唤起民众。

2、诗体百花齐放。诗、词、曲,应有尽有,但以古体诗词为主。古体诗词在形式上短小,有利于传播,用典方便,更好发挥其“匕首、投枪”的功能。如“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扬眉剑出鞘》)

3、直抒胸臆,手法单一, 明白好懂。如“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向总理请示》)

4、互动性。因有一个共同的倾诉对象和征讨目标,所以很适合在广场朗诵。如《读三月二十五日〈文汇报〉有感》: “三月二十五,妖魔起黄浦,/《文汇》充当马前卒。/攻击总理真露骨,/当用开水煮!”(“不,当用油炸!”)第八章 新时期文学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分期

一、新时期文学的发轫期(1976年10月至1978年5月)

“文革”结束后的文学尽管有别于此前的文学,但受左倾思想的束缚,“两个凡是”制约着文学本体的发展。直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之后,文学才开始有了生机。

二、由“伤痕文学”走向“先锋”(1978年5月—1985年)

这一时期的文学由最初出现的“伤痕到“反思”,由“改革”到“先锋”,新时期文学经历了一场由内容到形式的变革。

三、“非理性”与“新写实”(1985年—80年代末)

非理性是对现存文化的怀疑,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反叛。

“非理性”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热” 及“寻根文学” 的发展,也为超越现实的“原生态”表现生活的“新写实”和注重形式的“先锋派文学”寻找到了理论依据。

四、文学的边缘化、市场化和多元性(90年代以后)

第二节 “伤痕文学” :悲剧场景的展示

一、什么是“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是“文革”以后出现的以卢新华《伤痕》、刘心武《班主任》、郑义《枫》等为代表的文学作品的统称。

这些作品描述了由冤狱造成的伤痕,或迷信愚昧造成的伤痕,或邪恶残暴造成的伤痕,或放逐良知造成的伤痕,对林彪“四人帮”的罪行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批判和控诉。“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文学开始的标志。

二、刘心武的《班主任》分析

《班主任》发表于1977年《人民文学》,它的出现标志了“伤痕文学”的诞生,被文学史家誉为新时期文学的第一声春雷。

作品的意义在于:

1、通过“小流氓”宋宝琦与团支部书记谢惠敏两类学生典型人物,揭示了“文革”时期,青少年精神世界的严重创伤。

2、作品所关注的,不仅是像宋宝琦这类“坏孩子”所受的“外伤”,更有像谢惠敏这类“好孩子”所受的“内伤”,揭示出他们在“愚昧无知”方面的惊人相似。

3、作品收尾“救救被‘四人帮’坑害的孩子”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郑义的《枫》

短篇小说《枫》描写个人崇拜对人的心灵的戕害。在某种意义上说“文革”是一场散布现代迷信的愚民运动。

迷信肓从、愚昧无知被政治生活中的个人崇拜推至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作品写李红钢和卢丹枫在“文革”一开始就像其他青年学生一样,狂热地投入了“造反”的潮流,后来分别置身于势不两立的派性斗争之中。爱和恨在男女主人公的心里交织着、搏斗着,但愚妄的恨战胜了人性的爱,从而造就了一出悲剧。

四、“伤痕文学”的主要特点

1、“伤痕文学”是“文革”灾难和内乱的一面镜子。

2、具有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和浓厚的悲剧意识。

3、基本保持了传统写实文学描述人物命运和事件进展的结构形态。

4、人物塑造类型化,人物冲突两极化。第三节 “反思文学”:理性化的历史反思

“反思文学”形成于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以后。先是与“伤痕文学”双双并行,后来便基本取代了“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着眼于建国30多年来,社会政治风云中的历史是非,表现出浓厚的反思倾向,如对党群关系的反思,知识分子政策的反思,建国以后历次政治运动的反思,等等。力图以冷静、客观、公正的姿态对历史进行反思和价值的重估。

主要代表作品有方之的《内奸》、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李国文的《月食》,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王蒙的《布礼》、《蝴蝶》,谌容的《人到中年》,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韦君宜的《洗礼》,古华的《芙蓉镇》、沙叶新的《假如我是真的》等。第四节 “改革文学”:时代脉搏的跳动

一、什么是改革文学

这是一股反映改革开放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变革与冲突的文学创作潮流。

作品多从新与旧、善与恶、前进与保守的矛盾冲突中,真实描绘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生活关系及其迂回曲折的发展过程。

二、农村题材的改革文学

1979年后,土地承包和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在农村掀起了一次经济和精神上的巨大变革。

许多敏感的作家便抓住拥有土地支配权后农民的新状态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在这期间,农村改革小说的代表作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的短篇小说《乡场上》、张一弓的短篇小说《黑娃照像》、张炜的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蒋子龙的中篇小说《燕赵悲歌》、贾平凹的中篇小说《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路遥的《人生》等。

(一)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

“陈奂生系列”,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和《陈奂生出国》等七篇。

作品通过主人公陈奂生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生活经历,反映出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及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在这套系列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高晓声虽然一再写陈奂生如何努力紧跟时代变革,但作品关注的重心仍在于揭示因袭历史重负的小生产者向现代农民转化时的窘况。在作品中,陈奂生一方面质朴、厚道、有韧性、重人情、讲信用、忍辱负重,另一方面又显示出愚拙、容易满足、小肚鸡肠的性格和心理。

(二)贾平凹《鸡窝洼的人家》

小说讲述了一个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两对夫妻被戏剧性地打破并重组的故事。部队复原回家的禾禾心高眼大一心致富,但不断赔本,结果使本份贤良的妻子麦绒与自己离了婚。泼辣能干的烟峰因多年没有生育,在老实忠厚的丈夫回回面前总是矮上一头,禾禾借住到他们家后,烟峰支持禾禾发家致富,并不时为他出个点子,而回回则劝禾禾安心种地,与麦绒言归于好——因为不满烟峰帮着禾禾瞎折腾,夫妻俩有了矛盾,曾受过禾禾托付的回回在去照顾麦绒母子时禁不住与生活凄苦的麦绒互相同情。

在小说结尾,不同的性格与观念使回回与麦绒、禾禾与烟峰走到了一起,禾禾终于发家致富,给村里拉上了电,并买回了磨面机。

《鸡窝洼的人家》是一个悲喜交织的故事,在贾平凹平和自然的叙述中,并没有简单的道德谴责和是非论断,是时代的变革和观念的更新使这两个家庭重组,小说表明当新的经济结构出现的时候,人们原有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将受到强大的冲击并随之发生变异,这是时代的必然。

(三)路遥的《人生》

《人生》(1982年)以改革开放的陕北高原为背景,写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黄土地又离开,再回到黄土地的人生变化过程的故事。作品写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来体现人在生存的岔道口上,个人奋斗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又无不受到命运之神的作弄。

三、城市题材的改革小说

相对于农村来说,城市的改革更加繁杂艰难,作家们反映城市改革的小说作品也更为多样、深刻。城市题材的改革小说涉及的领域上至国家的要害行政部门,下至街道小厂、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

1979年7 月,蒋子龙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揭开了“改革文学”思潮的序幕。

此后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都较为优秀。

(一)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小说描写某电机厂内部改革中所遇到的种种矛盾与阻力,作品中那位大刀阔斧、锐意改革的电机厂厂长乔光朴激起了全国上下的改革热情,以至许多工厂挂出了“请乔厂长到我们这里来!”的长幅标语。《乔厂长上任记》虽然在艺术上还显得比较粗糙,但作者的激情无疑弥补了这一点,而且主人公乔光朴的形象以其“硬汉子”的性格力量和改革家的胆识与气魄也备受读者的喜爱。

(二)陆文夫的《围墙》

作品写某设计所旧围墙倒塌,新墙的高度、样式、质料成为所里上下的中心议题,人们分成了几大派别,意见不能统一,结果大家不欢而散。不料星期一上班来时一堵新墙竟然已经树立起来,于是人们开始把矛头指向办事麻利的行政科马而立,一致抨击新围墙的样式、功能及其他。不料在建筑学年会上外地来的学者却众口夸赞围墙的独特风格,于是一时间这堵围墙又成了所有设计所成员的合作结晶,每个人都开始盘算如何在学术总结中加入自己的一份功劳。第五节 寻根文学及其美学风貌

一、“寻根文学”的兴起

“寻根文学”是一个以寻求民族文化传统、探索民族文化真理的文学热潮。

它产生于1983--1984年,以李杭育的《沙灶遗风》、阿城的《棋王》、汪曾祺《受戒》、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郑义的《远村》等作品的发表为标志。

二、阿城《棋王》分析

(一)作品表现出的文化内蕴

通过三个意象——吃、下棋来阐释道家哲学。道家的人生哲学应该是顺其自然、反朴归真、各得其所的人生态度,具体到前两个意象就是吃饭就吃饭,下棋即下棋,守住人的本分,事的本分,物的本分。

(二)王一生形象及其意义

作品讲一个擅长下象棋的知识青年的故事。作者写棋呆子王一生的呆,写由这呆所体现的一种特别的处世之道。

1、出身清贫,受到老者指点,知道衣食是本。但对物质生活不奢求,对“吃”特具虔诚。养成崇尚实际、淡泊无争的性情。

2、从棋道中悟出了为人之道,即所谓“生不可太胜”,又进一步到“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

3、通过吃饭和下棋象征人的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吃的文化是道家的文化,下的棋是道家的棋,王一生是个道家人物。

4、通过塑造这个人物标举一种道家人生。

三、汪曾祺 《受戒》分析

(一)主题意蕴

通过一个世俗化的佛门故事,描写了普通人的人生欢乐,表达了对淳朴的民间日常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同时也含蓄地表现出对清规戒律的否定和批判。作品通过描写“受戒”,想要表现的却是“不受戒”的人生理想。

(二)以平淡含蓄的方式表现主题

平淡的方式,也是一种含蓄的方式。佛门世俗化,和尚也像俗人一样地生活,和尚也只是人的一种职业,和尚也有七情六欲,会有爱情的追求。作者以平淡含蓄的方式叙述和尚们的这些故事,叙述明子和小英子的爱情。

叙述和尚们作为普通人的人生欢乐,这就含蓄地表达了对原始淳朴的民间日常生活的肯定和赞美,含蓄地表现出对清规戒律的否定和批判。

第六节 “新写实”小说

一、新写实小说的出现及特点

1987年面世的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等中篇小说为标志开始了文学的“新写实”,之后刘震云的《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等相继涌现,羽翼丰满的新写实小说在文坛占据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位置。

如果用一句话归纳新写实小说的特点可以说,一是描写生活的“原生态”;一是作家主体思想情感的隐匿,乃至表现为“感情零度”。

二、池莉《烦恼人生》

被评论界一致认为是新写实小说发轫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发表在《上海文学》87年8期。小说写汉口某合资工厂的操作工印家厚一天的生活经历。

小说精确地记录了主人公早晨醒来和晚上上床休息的具体时间,流水账式地叙述了印家厚一天的生活经历。这是新写实小说的一大特色,也是表现生活原生态,原汁原味到描写被“现世”所拖累而又无可奈何的生存状态。

在轮渡的船上,小白朗诵了《生活》为标题的诗,全诗只一个字“网”,印家厚应和了一个“梦”字,二字相联大概是生活如网,人生如梦的意思。

小说极端逼真地展示了人之生存状态的种种烦恼,真实而形象地演译了生活如网、人生如梦的事态印象,印家厚的烦恼在于没有一所足以栖身的房屋,没有足够的工资、奖金改善困窘艰难生活,这一烦恼从半夜开始,成天困扰着主人公。第七节 先锋派小说 先锋小说是一群具有较高学历和文学修养的年轻作家,受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作家作品的影响,不满于中国文学长期以来的固定模式和陈旧技巧,试图通过小说形式的探索和实验来革中国小说之命,从而实现他们走向世界的文学抱负。

80年代中期,文学对文体的重视和强调,是从文学主题、题材、主流话语表达的内容范畴限定中逐渐解脱出来的。先锋小说的出现,使小说写作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形式美学状态,文学话语大大突破了传统文学语言的叙述和描写功能,并创造了新的情感表现和隐喻象征功能,给传统现实主义文学观念以冲击。

(一)马原 《冈底斯的诱惑》的叙事圈套

1、马原小说的主要特点:

马原的作品大多吸收魔幻现实主义艺术表现的长处,在叙述形态和时空处理上显示出自己的特点。作为新潮小说的代表作家,马原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具有独特的贡献。此前,从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到寻根文学,作者大多仍处于要“交流一点什么”、“说什么”的冲动之中,而马原则把创作的重心转向了“怎么写”,在小说的叙事策略、叙述语言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实验,从而在一个历来缺乏形式感的国度里唤起了形式自觉,引发了一场小说叙事革命,向传统的文学观念和传统的审美习惯作了无声却强有力的挑战。

2、《冈底斯的诱惑》主要内容:

小说以几个外来的年轻探求者在进藏后的见闻,写出了冈底斯高原神秘的风土人情,并且借助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微妙地传达了西藏神话世界和藏民原始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的“诱惑”和这种诱惑的内在含义。

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交错叙述了几个各不相关的故事:

彪悍的藏族神猎手穷布被人请去猎熊,结果发现的是喜玛拉雅山雪人;

探险者陆高认识一位漂亮的藏族姑娘央金,央金却意外地死于车祸;

陆高和姚亮去看“天葬”,可遭到天葬师的拒绝;

生性好幻想的弟弟顿月和老实木讷的哥哥顿珠传奇般的生命历程。

小说以冈底斯山作为人和事遥远的背景,叙述了西藏迷人的景致与神奇的风俗,展示了充满魅力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氛围。(3)《冈底斯的诱惑》的特征:

评论家尹鸿在《新时期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一文中以《冈底斯的诱惑》为例,指出其五个特征:

“第一,它是三个若断若续的故事的非逻辑性套层组合。„„这三个故事几乎毫无关联,而在人物上则又有某些重合。这种结构方式实际上是对结构的颠覆,是对小说作为一种整体化、有序化虚构的本质的颠覆。

第二,它的叙事视角随意转换。„„

第三,叙事规则的自我破坏。„„例如,小说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名叫‘姚亮’。但马原又随时提醒你‘姚亮并不一定确有其人’。„„

第四,叙事方式的任意选择。叙事方式是受因果逻辑制约的,但在马原这部小说中,顺叙、插叙、倒叙多重交替使用,却并无固定的规则,也没有时间的连续。这事实上是对小说的固定的时间观的有意破坏。

第五,体裁、样式的杂和。这部作品有时像情节小说,有时像民间传说,有时又像纪实小说。最后,还加了两首长诗。这种混合也是对小说规则的破坏,对某种定型的东西的有意嘲笑。这些特点,非常突出地表明了后现代主义颠覆性、消解性的特征。”

(二)扎西达娃《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的魔幻现实

将拉丁美洲的爆炸文学——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方式与西藏充满神秘色彩的生活揉和一起,成为先锋小说的佳作。

故事主要写一对男女塔贝和琼,历经艰辛寻找人间净土理想国香巴拉的传奇而神秘的故事。

(三)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清醒的仿梦

莫言说余华是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认为《十八》是一篇条理清楚的仿梦小说。

第八节 网络文学与《第一次亲密接触》

一、关于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首先是一种形式,它是由网络的产生衍化而来的一种全新样式的文学。其次,网络文学没有违背文学表现人的传统,而是借助新的技术形式带入符合当代人生活观念和节奏的真实情感和思想,更坦诚、更快捷、更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人的生存状况。

二、网络文学的特点

(一)创作主体的非职业化

蔡智恒认为网络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降低了文学作品的门槛,只要你愿意发,你就可以成为作家。

(二)创作观念的单一性

宁财神:“以前,我们几个曾经探讨过这个问题,就是说咱们是为了什么而写,最后得出结论:为了自己的表现欲而写„„”

(三)创作文本的开放性。

一方面是指文本向其他作者的开放;另一方面是指文本自身表达手段的开放。

(四)接受的当下性

网络写手对结果的重视大于过程,强调观感刺激和当下感受及心跳感觉。

三、《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两大看点

(一)表达方式的陌生化:

即以日常生活的理性思维方式拆解人文书写的想象思维方式,从而造成了一种阅读的陌生化。

小说的一开首就这样写道:

跟她是在网路上认识的,怎么开始的?我也记不清楚了,好象是因为我的一个Plan吧!这个Plan这样写的:

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 我有一千万吗?没有。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

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我有翅膀吗?没有。所以我没办法飞。

如果把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你爱情的火焰。

整个太平洋的水全部倒得出吗?不行。所以我并不爱你。

结尾“轻舞飞扬”死了,留下了一首“痞子蔡”格式的诗: 如果我还有一天寿命,那天我要做你的女友,我还有一天的命吗?没有。

所以,很可惜,我今生仍然不是你的女友。

如果我有翅膀,我要从天堂飞下来看你,我有翅膀吗?没有。

所以,很遗憾,我从此无法再看到你。

如果把整个浴缸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你爱情的火焰,整个浴缸的水全部倒得出来吗?可以。

所以,的是。我爱你。

(二)人物塑造的类型化

1、女性杀手——阿泰

他是小说中玩弄女性的真痞子。痞子蔡的铁哥们儿,长得又高又帅,有张又甜又油的嘴巴,有“Lany Killer”(女性杀手)之称。“惨死”在他手下的女孩儿,可谓不计其数。

2、“痞子”情种——痞子蔡

他不象阿泰是一个痞态十足和油滑的玩家,而是讲究“礼仪廉耻”,在无数次的与女孩子的约会之后,他认真地爱上了轻舞飞扬。

3、网络mm——轻舞飞扬

她是痞子蔡的网友,因质疑网络无美女而上网,被痞子蔡的文笔所吸引,通过E-mail认识交往并相爱,死于癌症。

她在Plan写道:

我轻轻地舞着,在拥挤的人群之中,你投射过来异样的眼神,诧异也好,欣赏也罢。

并不曾使我的舞步凌乱。

因为令我飞扬的,不是你注视的目光,而是我年轻的心。

第七节 “陕军东征”与《白鹿原》

一、何谓“陕军东征”

1993年,陈忠实《白鹿原》、贾平凹《废都》、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京夫《八里情仇》等,加上在80年代末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三卷本为代表的一批陕西当代作家长篇小说力作集束般推出,并在北京出版,产生了空前的轰动效应,被京城评论家誉为“陕军东征”,使1993年有“长篇年”之称。

一、陈忠实《白鹿原》简析

(一)思想意蕴及主题

1、“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巴尔扎克)。作品是白鹿原人们的生存史、文化史、民族精神进化史。

2、“仁义白鹿村”为作品定下了“仁义”的基调。

“我到白鹿村来只想教好两个字就尽职尽心了,就是院子里石碑上刻的‘仁义白鹿村’里的‘仁义’两字。”

3、正面观照中华文化精神和文化所培养的人格,进而探究民族的文化命运和历史命运。

(二)人物分析

1、在人物描写上《白鹿原》有两方面极具突破性质:

一是强烈的、不可臆测的命运感。每个人物都沿着自己的命运轨迹在运动,而每个人的命运又都不是直线,无不峰回路转,腾挪跌宕。

二是把潜意识、非理性、魔幻、性力、死亡意识等现代主义手法来展示人物的文化精神和生命活力。

2、白嘉轩形象分析:白嘉轩是白鹿家族的族长,是中国宗法文化正统人格的代表,“作为文化精神的代表,他简直近乎人格神”,在他身上保留了宗法农民文化的全部要义,“他本身就是一部浓缩了的民族精神进化史”。①儒家传统人格理想和文化理性的代言人。

儒家思想包括了“讲仁义,重人伦,遵礼法,行天命”的复杂内核。其精神核心是“仁义”哲学。“仁”的品格是爱人,“义”的品格是指人的行为合乎法度、身份、伦理规范,“仁义”代表了最完美的理想的人格精神。

因此,在白嘉轩身上注重内省、自励、慎独、仁爱、义举和以德报怨等,都体现了仁民爱物的风范和胸襟。滋水县令亲授“仁义白鹿村”,实是对以白嘉轩“仁义”为代表的人格精神的褒扬。

但是,儒家哲学中“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传宗接代”、“一夫多妻”等多种陈腐观念在他身上也多有体现。

黑娃用“腰板挺得太直太硬”“那张神像似的脸”(即便是白嘉轩调教出来的儿子孝文孝武也使黑娃能联想到庙里神像旁边的小神童)把白嘉轩性格沉着、内敛、坚强的一面作了最形象总结。②渭河平原上一个自耕农性质的地主。

白嘉轩善待长工,平等相处,淡泊自守,俭朴勤劳,一生从不放弃劳动。所以当鹿三对他的恩情表示感谢和歉意的时候,他“生气地批评说:‘你吃的是你下苦力挣的嘛!咋能是我养活你爷儿俩?”甚至放弃雇工而逃过了解放后划成地主的劫难。

为“延续香火”而进行的不惜代价的努力、蒙骗村人巧取鹿家“宝地”的诡计、偷种鸦片致富的私心,无不是从白家的生存着眼,体现出典型的小农经济的残余气息。

③白鹿家族以恪守“族规”为已任的族长。

白嘉轩一不做官,二不懂政治,但作为族长在祠堂内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族规”就是他的尺码,监视着每一个可能破坏道德秩序和礼俗规范的行为,自觉地悍卫着宗法文化的神圣,表现得极端冷酷无情。

白嘉轩的一生为横征暴敛发动过“交农事件”、大革命被游街示众、遭遇土匪致残、经受失女之痛、丧妻之悲、不肖子孙的违逆,他为悍卫以“仁义”核心的努力往往适得其反,种出的恰是那片“风水宝地”滋润出的白孝文这样的大毒瘤。

3、黑娃形象分析: 黑娃是《白鹿原》身份复杂、经历坎坷、命运多舛的人物形象。

黑娃的一生集农民、农民运动领袖、红军战士、草莽英雄、土匪头目、县保安团营长、儒家信徒、共和国副县长为一体,是一个在长夜中不断摸索奔波,感受了灾难和痛苦,最终被新生红色政权镇压的一个悲剧人物。

①封建传统宗法文化的叛逆者。黑娃对圣贤书的反感、对白家人的反感、对情欲的放纵、闹祠堂砸石碑毁乡约,似乎天生就是一个反叛者。②历经风险苦难后大彻大悟的皈依传统文化的忏悔者。

4、田小娥形象分析:

田小娥是白鹿原上的“恶之花”,她以仅有的“性”作为武器在原上疯狂的报复着、反抗着,亵渎着,肆虐着,她是传统文化的弃儿,反过来又给传统文化以极大的破坏。她的文化内涵相当复杂:

①她是郭举人的小妾,但实为性奴隶;

②她与黑娃的偷情尽管是建立在性饥渴的基点上,但却是闷暗环境中绽放的人性之花; ③她想做庄稼园里的媳妇,却被鹿

三、白嘉轩拒之祠堂门外; ④她与鹿子霖的关系,虽出于无奈却有出卖性质; ⑤诱骗狗蛋已有为虎作伥之嫌;

⑥她与孝文的关系初始于报复给“清白”泼污水,自觉地做了宗族争斗的工具; ⑦她以恶的方式生存,以恶的方式死去。

通过以上可以见出,她与宗法文化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她的所作所为都是为宗法文化所深恶痛绝的。白嘉轩有几千年积淀和磨砺的道统为武器,而她没有,只有肉体和盲目的报复心理,因此她的毁灭是必然的。

第二篇:中国当代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长篇小说《红旗谱》主要运用()手法塑造人物。

A、象征B、对比C、隐喻D、白描

2、陆文夫的中篇小说《()》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个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的人物形象——吃客朱自治。

A、花园街五号B、班主任C、美食家D、三寸金莲

3、范晔是()小说《家变》中的人物。

A、王安忆B、王文兴C、王愿坚D、王汶石4、1954年,两个青年学者李希凡、蓝翎写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批评了红学家()的文章。

A、胡适B、顾颉刚C、俞平伯D、周汝昌

5、“新写实”作家()创作了小说《风景》、《祖父在父亲心中》。

A、池莉B、方方C、刘恒D、刘震云

6、()的小说《夜行货车》、《上班族的一日》、《云》和《万商帝君》组成《华盛顿大楼》系列,尝试形象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人性的异化和殖民经济对民族精神的侵蚀。

A、陈若曦B、陈映真C、黄春明D、王桢和

7、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以()事件为题材。

A、“四·五”B、粉碎“四人帮”C、张志新D、“拨乱反正”

8、白音宝力格是张承志小说()的人物。

A、《北方的河》B、《金牧场》C、《黑骏马》D、《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

9、冯骥才小说引起最大争议的是()。

A、《神鞭》B、《三寸金莲》C、《阴阳八卦》D、《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10、残雪的中篇小说《黄泥街》是关于()的一个噩梦。

A、饥荒B、反右运动C、“文革”D、贫困

11、《文化苦旅》是()的散文集。

A、金克木B、王小波C、余秋雨D、张中行

12、()书写台湾由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转型的人生感受,表现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揭露西方资本主义对台湾的经济掠夺。

A、乡土文学B、留学生文学C、现代主义文学D、反共文学

13、洛夫的长诗《石室之死亡》是()主义的代表作。

A、浪漫B、现实C、超现实D、新古典

14、()工人的生活是李季诗歌最主要的内容。

A.纺织B、石油C、建筑D、钢铁

15、曹禺、梅阡、于是之创作的戏剧《()》写的是春秋时代越王勾践报仇复国的故事。

A、大风歌B、胆剑篇C、蔡文姬D、南冠草

16、小说《红日》 表现的是()时期的战役。

A、抗日战争B、解放战争C、抗美援朝D、长征

17、()是小说《保卫延安》的思想基调。

A、革命英雄主义B、主观战斗精神

C、个人奋斗D、对劳动人民的阶级感情

18、小说《()》塑造了一个优秀知识分子陆文婷的形象。

A、人到中年B、永远是春天C、太子村的秘密D、人到老年

19、戏剧《()》取材于当时广为宣传的“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

A、茶馆B、千万不要忘记C、霓虹灯下的哨兵D、年轻的一代

20、()的诗歌意境音韵精美,如《桂林山水歌》和《三门峡歌》中的《梳妆台》。

A、贺敬之B、郭小川C、李季D、田间

二、多项选择题

1、《大风歌》是()。

A、陈白尘的历史剧B、王蒙的小说C、张贤亮的诗D、余秋雨的文集

2、《李双双小传》批判了()的思想。

A、大男子主义B、轻视体力劳动C、明哲保身D、买田发家

3、诗人舒婷创作了()。

A、《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B、《回答》

C、《小草在歌唱》D、《致橡树》

4、残雪的小说有()。

A、《苍老的浮云》B、《小鲍庄》

C、《山上的小屋》D、《十八岁出门远行》

5、胡风提出()。

A、作家的思想改造问题B、主观战斗精神

C、文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D、“精神奴役创伤”

6、余光中的代表诗作有()。

A、《莲的联想》B、《寂寞的人坐着看花》

C、《五陵少年》D、《乡愁四韵》

7、顾城的主要作品有()。

A、《生命幻想曲》B、《惠安女子》

C、《小春天的谣曲》D、《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8、白先勇的小说()收入作品集《台北人》。

A、《芝加哥之死》B、《梁父吟》C、《游园惊梦》D、《永远的尹雪艳》

9、杨朔的()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A、《香山红叶》B、《荔枝蜜》C、《茶花赋》D、《雪浪花》

10、《创业史》的主要人物有:()。

A、孙喜旺B、梁生宝C、梁三老汉D、丁少纯

三、简答题

1、列举杨沫的“青春三部曲”。

2、简介“文革”时期文艺创作的“三突出”原则

3、分析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

4、简述小说《青春之歌》的主要不足。

5、解释“主观战斗精神”。

6、对比杨朔与秦牧的创作风格。

7、简述王安忆的“三恋”。

8、简述胡风的文艺思想

9、小说《红岩》的主要缺点。

四、论述题

1、分析梁斌的长篇小说《红旗谱》的朱老忠、严志和两位农民的性格特征。

2、介绍两位当代散文家,列出其代表作品并分析他们的创作风格。每位作家的简介要写100字以上。

3、分析路遥的小说《人生》中高加林形象的典型意义。

4、介绍两位当代诗人,列出其代表作品并分析他们的创作风格。每位诗人的简介要写100字以上。

5、解读北岛的诗作《回答》

6、介绍两位当代小说家,列出其代表作品并分析创作得失,每位作家的简介要写100字以上。

第三篇: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绪 论

第一章当代文学总论

第一节中国当代文学的时代特征贴近政治

一.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二.从“文艺为政治、为工农兵服务”到“文艺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

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潮流现实主义

一.十七年里,现实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但在“文革”十年中,遭到空前摧残。

二.70年代后期,现实主义开始复归。此后,又在借鉴、吸收其它创作方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

第三节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向多元开放

一.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1961—1962年文艺政策的调整,都曾促进文学的活跃。

二.进入新时期,当代文学终于开创并巩固了多元发展的格局。从文学的功能观到创作观、形态观,都日渐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第二章 当代诗歌

第一节 当代诗歌概述

一、建国后十七年的诗歌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反右”前后):以颂歌为基调。如《新华颂》、《上海的夜歌》、《玉门诗抄》、《天山牧歌》等。“双百”方针提出后,诗歌表现领域扩展,更有针砭时弊之作,如《草木篇》、《养花人的梦》。

2、第二阶段(“反右”以后“文革”前夕):以战歌为基调。一度,“大跃进”民歌迎合了社会上的浮夸风。50年代末、60年代前期,贺敬之、郭小川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占据本了诗坛的大半壁江山。此时,长篇叙事诗的勃兴也引人瞩目。有《将军三部曲》、《复仇的火焰》等。还有李瑛、严阵等诗人致力于寻找和渲染生活的诗情画意,制造优美的诗歌意境。

二、“文革”时期的诗歌

1、公开诗坛

2、地下诗坛:“白洋淀诗群”。

3、天安门诗歌:以多种诗体,表现“爱与恨”的主题

三、新时期的诗歌

1、诗歌现实主义传统得到恢复(70年代后期),如《一月的哀思》等。

2、诗歌创作表现为多元发展(80年代以来):一方面,“朦胧诗”崛起,以舒婷、北岛、顾城等人为代表。另一方面,现实主义诗歌继续存在:以艾青、公刘、白桦、流沙河为代表的老年诗人,以雷抒雁、周涛、杨牧、叶文福为代表的中青年诗人,继续坚持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又出现了新生代诗歌。

第二节郭小川、贺敬之的诗歌创作

一、郭小川的诗歌创作

1、革命战士的激情

2、独特新颖的想象:《甘蔗林青纱帐》艺术想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大幅度跳越。

3、不拘一格的诗体形式:①楼梯式《致青年公民》;②民歌体《林区三唱》;③新辞赋体《甘蔗林青纱帐》。

4、比兴、对仗等多种艺术手法的并用:这在《林区三唱》等“民歌体”诗中表现得较充分。

二、贺敬之的诗歌创作

1、既有抒情短诗: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景出发,表现诗人真挚的感情,如《回延安》、《桂

林山水歌》等。意境幽远,有民歌风味。又有长篇政治抒情诗:这些作品气势浩大,洋溢着政治激情,有较强的宣传鼓动作用,如《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

2、善于表现重大政治题材和抒写重大政治主题;结构上显示出大开大合之势、联想丰富、意境深远;抒情主人公“大我”是个体与人民大众的统一;采用古今中外多种诗歌体式,并使之为抒情表意服务。

第三节新时期“回归诗人”的创作

一、概述:“回归诗人”是指那些在50年代“胡风事件”和随后“反右”运动中受到放逐,到了70年代后期又重返诗坛的诗人群体。如“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曾卓及“右派”诗人艾青、公刘、白桦、流沙河、邵燕祥等。

二、艾青的创作:抒情中凝结深刻的哲理;艺术上追求高度灵活自由的散文美。如17年间诗作《礁石》、《维也纳》及新时期诗作《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光的赞歌》、《鱼化石》等。

第四节朦胧诗人的创作

一、概述:朦胧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高扬诗人的生命意志和主体意识;注重以新奇的想象、丰富的意象、具象的象征来抒写现代人的情绪。

二、舒婷的诗作

1、思想情感: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神女峰》等;对母亲、土地、祖国深深的爱,如《呵,母亲》、《土地情诗》等;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如《流水线》等。

2、艺术追求:艺术视角由外部事物的客观描绘转向内心世界的动态刻画,诗的重心由表现客体真实转向表现主体深层的复杂情感;以暗示和象征取代直接显示和明喻;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代替了对景物和情节的具体描述,意象的模糊暗示代替了形象和旨意的明确性。这就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第三章当代小说

第一节当代小说概述一、十七年的小说创作

在高唱颂歌与战歌等时代主调的同时,也有干预生活、体味人生的若干变奏。

1、短篇小说

建国初,《关连长》、《我们夫妇之间》、《在洼地上的“战役”》等作品拓展了当代文学的题材。

50年代中期,《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红豆》等作品亦突破了种种禁区。

60年代初,出现了一批历史题材小说,如《陶渊明写挽歌》等,引人注目。

2、长篇小说

建国十周年前后,长篇小说空前繁荣。除“三红一歌”外,尚有《创业史》、《山乡巨变》、《上海的早晨》、《李自成》(第一卷)等。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有所拓展。

二、“文革”时期的小说创作

以“手抄本”形式出现的《第二次握手》等小说,是特殊年代不可多得的较好作品。

三、新时期的小说创作

1、沿着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文学呈线性向前发展

新时期之初,文学创作经历了伤痕文学(《班主任》等)→反思文学(《剪辑错了的故事》等)→改革文学(《乔厂长上任记》等)三个阶段。

2、现代主义等浪潮冲击文坛,文学呈扇面展开

小说从主题内容到表现形式,都逐渐趋向于多元化。比如:

文化寻根:韩少功、阿城、王安忆等人的作品

市井生活:邓友梅、陆文夫、冯骥才等人的作品

乡土风情:汪曾祺、贾平凹等人的作品

军旅文学:徐怀中、李存葆等人的作品

历史小说:姚雪垠、凌力等人的作品

先锋派:苏童、余华等人的作品

新写实:池莉、刘震云等人的作品

新体验:毕淑敏等人的作品

第二节赵树理、茹志鹃、杨沫的创作

一、赵树理与《登记》、《锻炼锻炼》

1、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和深刻性

2、运用我国民间文学的传统写法

二、茹志鹃与《百合花》

1、选材上,以小见大,反映时代风貌。

2、表现手法上,善用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三、杨沫与《青春之歌》

真实再现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青年走向革命的典型过程。

第三节高晓声、路遥、蒋子龙的创作

一、高晓声与《李顺大造屋》、“陈奂生系列”

1、把中国农民命运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的曲折历程相联系

2、擅长刻画中国农民异常宝贵又不乏悲剧色彩的灵魂。

3、笔调幽默,细节精妙。

二、路遥与《人生》、《平凡的世界》

1、通过对高加林悲剧原因的开掘,展示丰富的社会、历史、人生内容。

2、作品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精细的风俗描写。

三、蒋子龙与《乔厂长上任记》《燕赵悲歌》

1、较早反映城乡改革及其艰难性

2、为文坛奉献了一批新时期开拓者形象。

第四节王蒙、冯骥才、刘震云、毕淑敏的创作

一、王蒙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蝴蝶》等

1、始终关注现实,勇于干预生活

2、从严格的现实主义到借鉴现代派手法

二、冯骥才与《神鞭》、《三寸金莲》

1、对民族传统文化历史作全方位的审视

2、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三、刘震云与《一地鸡毛》、《官人》等

1、平民意识

2、以反讽的方式,作冷静、深刻的揭示和批判

四、毕淑敏与《昆仑殇》、《预约死亡》

1、主人公:社会生活中的小人物

2、主题:生命与死亡

第四章当代话剧文学

第一节当代话剧文学概述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50年代前期:新老作家,一起上阵。如《龙须沟》、《万水千山》及突破公式化、概念化老套的“第四种剧本”。

2、50年代后期:回避现实,专注历史。《关汉卿》、《蔡文姬》、《胆剑篇》、《红色风暴》、《东进序曲》等,均塑造了成功的艺术形象。

3、60年代前期:作品不少,一个基调。《霓虹灯下的哨兵》等,都紧绷阶级斗争的弦,把提倡艰苦奋斗、发扬革命传统放在首位。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

话剧园地一派凋零。

三.社会主义新时期

1、新时期初,话剧创作以题材内容上的揭露与反思为主要特色。社会问题剧成了创作的中心,历史剧也突现着现实意义。创作方法仍坚持的是现实主义。如《丹心谱》、《于无声处》、《报春花》、《血,总是热的》、《王昭君》、《大风歌》、《曙光》、《报童》、《西安事变》、《陈毅市长》等。

2、80年代前期,话剧创作并演出都呈不景气趋势。理论界开展“戏剧观”的大讨论。创作上出现三个方面的探索与创新。一为内向化,如《绝对信号》、《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运用多种手段与形式,将微观的人物内心世界放大表现。二为哲理化,如《车站》、《魔方》,探索、运用艺术抽象形式与象征手法,以激发读者或观众的想象与思考;三为综合化,如《野人》,《 W M(我们)》横向借鉴绘画、造型、音乐、舞蹈、传统戏曲等形式,来扩充戏剧表现生活的容量。

3、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突出了艺术审美的文化视角。一方面,有《天下第一楼》式的剧作,继承传统写实风格;另一方面,剧本结构、舞美设计、表演方式、剧场构筑等多方面的探索仍在继续和深化。此时,获得较大影响的剧作有《狗儿爷涅》与《桑树坪纪事》等。

第二节老舍及其剧作

一.《龙须沟》

该剧凭有血有肉有独特命运的人物取胜。采用烘托、对比的表现方法,让剧中的每一个人都与沟有关系,借此展示沟的今昔形象,以突出歌颂新中国的主题。

二.《茶馆》

1.《茶馆》人物众、事件杂、矛盾冲突多,但没有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和矛盾冲突的中心人物。通过对旧时代腐朽、黑暗、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的展示与否定,揭示出只有共产党领导和革命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真理。

2.成功塑造了王利发这个贯穿全剧的线索式人物。

3.语言精练、诙谐、富于个性化,借此,能在第一幕中就迅速勾画出众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并展示丰富多彩的戏剧场面和出现高潮的戏剧冲突。

第三节《关汉卿》与《蔡文姬》

一.《关汉卿》

1.该剧以杂剧《窦娥冤》的创作、演出、影响的全过程为中心线索,设置冲突,展开矛盾,刻画人物。

2.关汉卿是剧作的中心人物,他那坚持为民请命的斗争精神,“铜豌豆”性格与艺术家创作激情是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逐一表现出来的。此外,朱帘秀侧面烘托,叶和甫反面对比,也进一步突出了关汉卿的性格特征。

3.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与浓郁的抒情风格,是该剧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二.《蔡文姬》

1.作者明确宣布:“我写《蔡文姬》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替曹操翻案”。

2.作者为曹操翻案的意图是通过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先虚后实的艺术手法和组织尖锐的戏剧冲突表现出来的。该剧具有浓郁的诗情和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

第四节继承传统与借鉴创新

一.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

过该剧被视为新时期话剧继承传统的典范之作。师承《茶馆》的写实与京味风格。亦成功塑造卢孟实等人物形象,引发观众的共鸣。

二.高行健的《车站》

该剧只有一个场景,不分场次;剧中两人或多人同时说话,被作者称为“多声部”;从剧名、场景到音乐,都具象征性。该剧引起评论界的不同反响。

第五章当代散文

第一节当代散文概述

一.十七年的散文创作

1.报告文学在建国初主要表现为从战地报告(魏巍的朝鲜通讯)到工地报告(李若冰的工业战线报告)和农村报告(秦兆阳的特写)。其主要内容是对新生活和英雄人物的歌颂。“双百”方针提出后,亦有“干预生活”的“批评特写”。60年代初,兴起“人物报告”,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前期,艺术散文较为兴盛。代表作家有杨朔、秦牧、刘白羽、吴伯箫等。他们致力于时代精神与散文特质的结合,在构思和语言上刻意求工,却不免有人为的做作。

二.新时期的散文创作

新时期的艺术散文创作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报告文学,已具独立之势。

1.艺术散文从政治反思到文化反思,进而以个性张扬为内核,以品格的真诚,形式的自由多样为特征的“五四”散文传统得以被重新认识并切实加以继承发扬。如巴金、孙犁、杨绛、贾平凹、张承志、史铁生、余秋雨、王英琦等人的散文。

2.70年代末,报告文学创作出现一个高潮。一方面是正面报导知识分子、各界名人;另一方面是反映重大事件,并指斥时弊。80年代中后期的报告文学再起高潮。在艺术思维、结构框架、文本风格诸方面都发生了许多明显的变化。主要为从单一视角到全景观照,从单向思维到“全方位”反映社会生活,从“小说化”“散文化”转为“学术化”、“报告型”,从写一人一事转写人物群像、重大问题和事件的宏观展示,即所谓“全景式”,极大拓展了报告文学艺术思维的空间。

第二节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

一、杨朔的散文创作

追求诗化。主要表现为通过一事或一人来寓意某种时代精神,即:物人理的模式。减少客观写实部分, 增强景物描写和主观抒情, 由实而虚,由描摹而上升象征。在追求象征时尽量在情致的曲折过程和丰富的层次上下功夫。

二、秦牧的散文创作

在叙事、抒情的同时还注重议论,并有知识小品化的倾向。其特点是努力将时代精神阐发得生动、富有情趣。

三、刘白羽的散文创作

往往选取诸如长江、日出等壮美的景物作为象征的载体。由形象产生联想,由联想引发议论,点出形象的象征意蕴。被称为诗意与政论的融合。

第三节巴金、孙犁、贾平凹、余秋雨的散文

一、巴金的散文创作

新时期的代表作是《随想录》。特点是,带着强烈的自审意识参加民族历史的反省,将个人批判和社会批判结合,在揭示“文革”的荒唐和残酷时,往往联系自己的灵魂加以无情解剖。在艺术上,不事雕饰,无论抒情、叙事、议论,皆信笔而书,娓娓而谈,于质朴中显风华,平淡中藏深味。

二、孙犁的散文创作

对故土人事、战争岁月、同志友情、个人生活的回忆,构成孙犁新时期散文的重要主题。在对人生反思中体现出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体察和儒释道文化的沉积影响。文笔质朴。在现代语中适当揉进文言成分、骈文句式,使文体古朴、典雅。

三、贾平凹的散文创作

将哲理感悟、人文精神渗入生活情趣、世俗百态之中,如《丑石》、《秦腔》、《弈人》、《闲人》等。被称为“风土散文”。

四、余秋雨的创作

借山水风物探求民族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精神及知识分子的人格构成。艺术上表现为理性思考的凝重沉厚与艺术想象的诗性激情的有机交融。

第四节徐迟、钱钢的报告文学

一、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

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真实可信、生动可感的正直科学家形象。对“文革”作了出自直觉但合乎民心的反思评价。艺术上激情与理智统一,善于运用象征及拟人托物手法,语言华美、精警。

二、钱钢的《唐山大地震》

属“全景式”报告文学作品。结构精巧,材料翔实,多角度,多侧面表现和思考人类、社会问题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

自学内容:

阅读大纲涉及作家的主要作品;阅读有关这些作家及其作品的评论

主要参考书目: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刘锡庆(主编):《新中国文学史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第四篇:中国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在北平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揭开了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第一页。我国文艺队伍的新的团结和统一,我国文艺运动的方针和任务的进一步明确,是这次大会的主要收获。

第二次文代会:1953年9月23日至10月7日在北京举行。周恩来作了《为总路线而奋斗的文艺工作者的任务》的报告。周扬、茅盾、邵荃麟分别作了报告。文艺论争:(1)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是建国以后文艺界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艺术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2)1954年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俞平伯——蓝翎、李希凡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3)1955年对胡风“主观战斗精神”文艺思想的批判《三十万言书》(4)《我的夫妇之间》(短篇)“知识分子眼光看工农干部”。当代文学中第一篇被批判的小说。

双百方针: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情感的多样性: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王应洪、金圣姬)、宗璞的《红豆》(江玫、齐虹)、邓友梅《在悬崖上》(我、加里亚)、茹志娟的《百合花》(我、通讯员、新媳妇)

回避现实的企图:一些边缘性的写作: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 孙犁《铁木前传》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戏剧:海默《洞箫横吹》 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 岳野《同甘共苦》

诗歌:公木《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 邵燕祥《贾桂香》 流沙河《草木篇》

报告文学: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 《本报内部消息》

文学批评:巴人《论人情》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何直(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 周勃《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 钟惦棐《电影的锣鼓》 陈涌《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 文艺界的反右斗争:1957年下半年—1958年2月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文艺界是反右的重灾区

新民歌运动:1958年春成都的最高国务会议上要求“要搜集民歌” 八个样板戏现代京剧:《红灯记》 《沙家浜》 《海港》 《智取威虎山》 《奇袭白虎团》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 《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阴谋文学:八个样板戏

夹缝文学:黎汝清《万山红遍》李心田《闪闪的红星》等。地下文学:张扬《第二次握手》、食指《相信未来》、郭小川《秋歌》、舒婷《赠》 “两结合”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谢铁骊、丛深 《千万不要忘记》

反映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短篇小说: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 反映20、30年代革命斗争的:孙犁《风云初记》 知侠《铁道游击队》 冯志《敌后武工队》 冯德英《苦菜花》 高云览《小城春秋》 杨沫《青春之歌》 欧阳山《三家巷》 梁斌《红旗谱》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短篇小说:孙犁《山地回忆》 王愿坚《七根火柴》《党费》等

当代文学

写抗美援朝的:长篇小说:杨朔《三千里江山》 陆柱国《上甘岭》短篇小说: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写古代历史的: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部)写土改后农民观念变化:赵树理《登记》 谷峪《新事新办》 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短篇:李准《不能走那条路》 秦兆阳《农村散记》 康濯《春种秋收》长篇:赵树理《三里湾》 周立波《山乡巨变》 柳青《创业史》 柳青主要作品:长篇:《种谷记》 《铜墙铁壁》 《创业史》中篇:《恨透铁》散文集:《皇甫村的三年》

梁斌《红旗谱》 :被誉为三十年代中国北方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创业史》 :这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杨沫:《青春之歌》(建国后第一部描写党领导学生运动作品)作品还有中篇小说《苇塘纪事》,短篇小说选《红红的山丹花》,《杨沫散文选》,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自白——我的日记》,以及《杨沫文集》等。老鬼:《血色黄昏》 李准:《黄河东流去》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王蒙:《夜的眼》《春之声》《蝴蝶》《风筝飘带》东方意识流。

50-60年代新诗:胡风的《时间开始了》 田间的《祖国颂》 艾青的《国旗》 臧克家的《有的人》 冯至的《我的感谢》 胡风的《时间开始了》 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 贺敬之的《放声歌唱》 公刘《西盟的早晨》 郭小川(马铁钉):抒情诗《望星空》 贺敬之:时代的颂歌 闻捷:《动荡的年代》 《叛乱的草原》和《觉醒的人们》被称为“大跃进运动的战鼓”。《天山牧歌》《复仇的火焰》被称为“劳动和爱情的赞歌” 当代的戏曲改革:戏曲改革是贯穿整个当代戏曲史的一根红线。

1953-1957:独幕剧创作数量可观:孙芋《妇女代表》 崔德志《刘莲英》 1958——1962年: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 田汉《关汉卿》 《文成公主》 老舍《神拳》 曹禺《胆剑篇》 朱祖贻《甲午海战》 1957年:《茶馆》“人像展览式”的结构。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 《关汉卿》 :“戏中戏”的结构,话剧加唱 散文三大家:杨朔、秦牧、刘白羽

杂文:邓拓《燕山夜话》 吴南星《三家村札记》 唐弢《长短录》

刘白羽: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和1986-1994炎黄杯人民文学奖。魏巍:《东方》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文革”时期的地下诗坛最先的探索者——食指诗作:《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愤怒》《还是干脆忘掉她吧》《疯狗》等。黄祥:《野兽》 “白洋淀诗群”(地下诗群):芒克、多多、根子、方舍、林莽、宋海泉,北岛、严力、江河、郑义、陈凯歌。

手抄本小说: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第四次文代会:1979.10.30-11.16 北京,标志着文艺界全面解冻,对新时期文学的恢复与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性、人情、人道的讨论(规模最大,最深刻):《苦恋》(白桦),《人啊人》(戴

当代文学

厚英)。

1985-1986:方法年,观念年。“知青作家”(知青文学):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贾平凹、王安忆、郑义等。梁晓声《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伤痕文学”:卢新华《伤痕》王蒙《最宝贵的》、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郑义《枫》、宗璞《我是谁》、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反思文学”: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布礼》、鲁彦周《天云山传奇》、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古华《芙蓉镇》。

“改革文学”: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乔光朴)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柯云路的《新星》、贾平凹的《腊月·正月》。贾平凹的《浮躁》,张炜的《古船》。“寻根”小说:贾平凹《商州初录》、张承志《北方的河》、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沙灶遗风》韩少功《文学的“根”》。

李杭育“葛川江系列” 中“最后一个”的形象:最后一个渔佬——福奎《最后一个渔佬》,最后一个画师——耀鑫《沙灶遗风》等。阿城《棋王》:王一生。道家文化传统是中国人应付乱世的有效工具。乌热尔图《七岔犄角的公鹿》 :鄂温克族猎人。

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硬汉形象《老棒子酒馆》 陈三脚。现代主义小说:1985年刘索拉《你别无选择》,被有的评论家称为“真正的现代派小说”。徐星《无主题变奏》莫言《红高粱》 残雪《苍老的浮云》、《山上的小屋》等也是现代派小说的代表。“先锋小说”:马原《冈底斯的诱惑》、洪峰《极地之侧》、格非《迷舟》、苏童《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孙甘露《访问梦境》、余华《现实一种》等。“新写实小说”:刘震云《一地鸡毛》、池莉《烦恼人生》、方方《风景》、叶兆言《艳歌》、刘恒《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伏羲伏羲》《黑的雪》。刘心武:《钟鼓楼》获茅盾文学奖。“集束手榴弹”:中篇小说:《布礼》、《蝴蝶》短篇小说:《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风筝飘带》之一可以说,这集束手榴弹就是王蒙最早集中使用意识流技法的代表之作。

《美食家》陆文夫:朱自治 高晓声:“中西合璧”。蒋子龙改革系列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人事厂长》、《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锅碗瓢盆交响曲》、《燕赵悲歌》等。“改革者家族”:乔光朴、车蓬宽、高盛

五、武耕新等。

张洁: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无字》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2005年。张洁:《方舟》(中篇)《祖母绿》(中篇)谌容:《人到中年》(陆文婷)知识分子问题。汪曾祺:《受戒》《八月骄阳》。“三部曲”:《故里杂记》(李

三、榆树、鱼)、《晚饭花》(珠子灯、晚饭花、三姊妹出嫁)、《钓人的孩子》(钓人的孩子、拾金子、航空奖券)、《小说三篇》(求雨、迷路、卖蚯蚓的人)、《故里三陈》(陈小手、陈

四、陈泥鳅)、《桥边小说三篇》(詹大胖子、幽冥钟、茶干)等。

邓友梅:第一阶段以《在悬崖上》为代表;第二阶段以《追赶队伍的女兵们》为代表;第三阶段以《那五》、《烟壶》为代表。

当代文学

冯骥才:《三寸金莲》、《神箯》。张贤亮:中篇小说:《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克》《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初吻》《绿化树》。贾平凹:《腊月正月》(韩玄子)《天狗》《废都》(庄之蝶)《白夜》《浮躁》《商州初录》。王安忆:“雯雯系列” 《小鲍庄》 《长恨歌》(王琦瑶)。张承志:《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长篇小说《心灵史》(一个流行时代的异端)。母性:《黑骏马》《金草地》父性:《大坂》《北方的河》。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张种田),《马桥词典》。徐怀中:《西线轶事》(刘毛妹)莫言:《红高粱》(余占鳌、戴凤莲)先锋小说:马原;《拉萨河女神》 《冈底斯的诱惑》(滥觞之作)、《西海无帆船》 《风》。洪峰;《极地之侧》 《瀚海》(三个家系三代人的悲剧命运)。余华;《星星》《十八岁出门远行》《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格非;《迷舟》(“叙述空缺”)《追忆鸟攸先生》《褐色鸟群》。苏童;我的帝王生涯》。北村;“者说系列”《施洗的河》(“神性写作”)《周渔的喊叫》。归来(复出)诗人:“右派”的诗人,“七月派”诗人,“九叶诗人”。艾青 诗集《归来的歌》。

朦胧诗:地下诗歌—《今天》杂志—79年公开发表。《新时期文学六年》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雷抒雁:《小草在歌唱》。顾城:《一代人》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生命幻想曲》 《远和近》。杨炼:杨炼的史诗意识。韩东(新古典主义)、于坚、伊沙、刘漫流。沙叶新:《陈毅市长》(“冰糖葫芦式”)。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野人》。河北的“三驾马车”:谈歌、何申、关仁山。代表作品:《大厂》(谈歌)、《大雪无乡》(关仁山)、《信访办主任》(何申)等。王朔:《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永失我爱》《橡皮人》《顽主》。陈染:《嘴唇里的阳光》《私人生活》。林白:《回廊之椅》《一个人的战争》。

第五篇: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一、填空题

1、诗歌默写(10首)郑愁予《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如雾起时》

我从海上来,带回航海的二十二颗星 你问我航海的事儿,我仰天笑了„„ 如雾起时,敲叮叮的耳环在浓密的发丛找航路;用最细最细的嘘息,吹开睫毛引灯塔的光 赤道是一痕润红的线,你笑时不见 子午线是一串暗蓝的珍珠

当你思念时即为时间的分隔而滴落 我从海上来,你有海上的珍奇太多了„„ 迎人的编贝,嗔人的晚云

和使我不敢轻易近航的珊瑚的礁区 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内,在时间之外,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

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食指《相信未来》前三节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穷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通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1968年12月20日 北岛《回答》前四节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舒婷《神女峰》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手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海子《月光》

不要说死亡的烛光何须倾倒 生命依然生长在忧愁的河水上 月光照着月光月光普照 今夜美丽的月光合在一起流淌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作品、出版时间、人物(20空-20分)A、诗歌方面

郭小川(1919-1976)《致大海》《望星空》(1959、4、10,为人民大会堂落成而作)《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甘蔗林青纱帐》《向困难进军》 贺敬之(1924-)一是抒情短诗:《桂林山水诗》《回延安》;

二是政治抒情诗《放声歌唱》《十年歌颂》《雷锋之歌》

海子(1964-1989)《亚洲铜》《秋》《答复》《春天,十个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月光》 韩东《有关大雁塔》《你的手》 北岛(1949-)《无题》《回答》《古寺》

舒婷(1952-)《这也是一切》《馈赠》《四月的黄昏》《致橡树》《神女峰》《双桅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顾城(1956-1993)《远和近》 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

时很近。

《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弧线》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腾因幻想,而延伸的触须,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脊背。

《生命幻想曲》(15岁)《墓床》《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B、小说方面(主要作家、主要作品、主要人物---红色经典、80年代、90年代)a、建国后的相关作品

问题小说:(社会转折)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1951年出版)内容概要:知识分子丈夫和农民妻子进城后的矛盾和和解的过程。

战地爱情:路翎《洼地上的战役》(1951年出版)内容概要:志愿军战士王应洪与朝鲜姑娘金圣姬无法实现的爱情。

干预现实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1957、5、8)(原名:组织部来了个年轻)内容概要:小学教师林震调到组织部不适应组织部环境,作品塑造了林震鲁莽、热情而幼稚的性格;副部长刘世吾的能力才干高,但冷漠的性格缺陷;工长建党组组长韩常新官僚主义“比领导干部还像领导干部 ”的形象。

爱情题材:宗璞《红豆》(1957年出版)内容概要:作品通过大学生江枚和齐虹的爱情悲剧,讲诉的事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知识分子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故事。b、革命历史题材(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杜鹏程《保卫延安》1954年6月出版,内容概要:以1947、3-9月延安包围战为背景,我军一个英雄连所参加的青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等战役为主线,连长周大勇的英雄事迹为中心,塑造了当地文学中最早的政工部形象团政委李诚的事迹。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1962年出版,内容概要: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战争为主要内容,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塑造了许云峰(许建业)、江姐(江竹筠)、成岗(陈然)、刘思扬(刘国志)、余新江(余祖胜)等众多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

吴强《红日》1957年出版,内容概要:以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全歼整编74师的史实为依据。以儒将沈振新的挫折到胜利的战斗历程(涟水、莱芜、孟良崮)为主线。同时塑造了敌军张灵甫的骄横狂横刚烈沉着干练。

梁斌《红旗谱》1957年版,内容概要:三代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在20世纪前半期的历史中,朱、严两家三代农民一不同的方式与地主冯老兰两代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第一代农民朱老巩为了捍卫锁井镇的48亩公田与地主冯老兰发生冲突,失败后吐血身亡。第二代农民朱老巩的儿子朱老忠被迫远走他乡,若干年后回乡复仇。二代和江涛、运涛、大贵、二贵等第三代结识了共产党,在共产党的教育下,两代人一起成长为光荣的无产阶级战士。

杨沫《青春之歌》1958年出版,内容概要: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党领导下的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塑造了一个从追求个性解放到献身社会解放的青年知识分子林道静的形象。经历三段爱情,也可以说是革命,第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余永泽;第二个理论马克思主义者:卢嘉川;第三个中国化的共产党人:江华。c、通俗题材小说

曲波《林海雪原》1957年出版,是革命英雄传奇小说,内容概要:1946年,内战在东北一触即发,同年冬天,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儒将)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的过程。着重描写侦察英雄杨子荣(豪侠)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塑造了佳人、战士白茹的形象,及男匪许大马棒和女匪蝴蝶迷的形象。d、农村题材小说

柳青《创业史》1960年出版,内容概要:陕西渭南地区下堡乡“蛤蟆滩”的农民梁三老汉和养子梁生宝两代人创业观念上的冲突和变迁,以及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转变的艰难历程。e、80年代的少说

伤痕文学:刘心武《班主任》1977年出版,班主任张石俊,不良少年宋宝绮,团支书谢惠敏

卢新华《伤痕》1978、8、11信奉革命真理的女孩晓华和与有历史问题的母亲

反思文学:张贤亮《绿化树》1984年出版,张永麟与马缨花;《男人的一半是女人》2000年出版

王蒙《蝴蝶》高级干部张思远,初恋秋文,第一任妻子海文,第二任妻子美兰《春之声》《杂色》《海的梦》《相见时难》《布礼》

改革文学:蒋子龙(1941-)《机电局长的一天》(1976、1人民文学)《乔长长上任记》(1979年人民文学)厂长乔光朴

路遥(1949-)《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对苦难的人生态度《人生》(发表于1982年)高中生高加林、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 高晓松《陈奂生上城》《李大顺造屋》

知青文学: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

张抗抗《无法抚慰的岁月》 张承志《北方的河》《十月》

寻根问学:韩少功《爸爸爸》主人公丙崽

阿城《棋王》 莫言《红高粱》高密先人余占鳌、戴凤莲 《透明的红萝卜》 汪曾棋《受戒》《大淖记事》《异秉》《职业》

先锋小说:孙甘露《信使之函》马原《虚构》残雪《山上的小屋》

余华《现实一种》《十八岁出门远行》

新写实小说:刘恒《狗日的粮食》杨天宽和妻子瘿袋

《伏羲伏羲》

池莉《烦恼人生》 方方《风景》刘震云《一地鸡毛》

f、90年代的小说

陈忠实《白鹿原》贾平凹《废都》 王朔《动物凶猛》 王小波《黄金时代》《青铜时代》 韩少功《马桥词典》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陈染《私人生活》 阎连科《年月日》《日光流年》 毕飞宇《青衣》《玉米》

C、话剧

老舍《茶馆》 田汉《关汉卿》 高行健《车站》《绝对信号》

样板戏:(首批)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D、散文:

刘白羽(1916-2005)《日出》《长江三日》《红玛瑙集》 杨朔《香山红叶》《雪浪花》《茶花赋》《荔枝蜜》

秦牧《土地》《社稷坛抒情》《古战场春晓》《花城》《艺海拾贝》 余秋雨《文化苦旅》

二、名词解释or解答

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5月2日-5月23日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毛泽东主持并发表讲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的目的:文学的社会政治效用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讲话内容:一核心问题:“文艺为什么人服务”以及“如何服务”;二服务对象:工农兵和小资产阶级;三文学的性质:政治第一,艺术第二,艺术服从于政治;四如何服务:文学创作的源流:人民生活是文学艺术唯一的源泉;普及与提高,主要是普及;歌颂与暴露;知识分子要思想改造,因为工人农民更干净,思想改造必须与工农兵结合。讲话的影响:一是该讲话是马克思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产物,是共产党指定文艺政策的权威性方针。建国后它所代表的实用主义的工农兵文艺路线逐渐取代了五四新文学的启蒙传统。二是强调生活对于文艺创作的重要性,创作了一大批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具有民族形式,为群喜闻乐见的产品。三是讲话具有时代、地域的局限性。工农兵文艺缺乏开放性和丰富性。时间讲话精神的作品: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

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到会讲话,郭沫若做了报告总结。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章程,成立了全国文艺界联合会,简称全国文联;选取郭沫若为主席。第一次文代会是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会议。大会把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作为新文艺的基本方针,号召文艺工作者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五六十年代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文化程度,地域)中心作家指解放区和四五十年代之交开始写作的作家群。

一是作家出身的地域和重心转变:地域由东南到西北、中原;重心由重视知识分子和才情的城市到重视作家经验和工农兵农村经验、生活的农村。

二是文学观念的转变:文学位置有文学独立到革命事业;作品基调由悖谬复杂到简单乐观。三是文化素养内忧外患,一本书主义:内忧指中心作家自身学历不高,素养低,文学写作上的准备不足,思想和艺术借鉴的范围狭窄。外患指写作上传统性的那些“难题”。

四是收入来源:稿费加工资。

五是作家地位较高,是政治职务,文学机构行政化。六七十年代: 杨朔的散文特点:

一是情景结合,诗意盎然。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二是讴歌时代,赞美人民。

三是“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园林风格的行文模式。如:雪浪花-渔民老泰山-老泰山是时代大浪潮中的一朵浪花,正在勤勤恳恳塑造着人民的江山。局限:一是景志结合,升华主题,牵强附会。二是斧凿痕迹太重,缺少平淡自然的风韵。三是主题结构雷同而单一。

四是粉饰现实而缺乏对生活的审视和批判。

下载《中国当代文学》讲授提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当代文学》讲授提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当代文学

    (2013.05.18)古代诗歌散文专题重点疑难解析(文本) 隋慧娟: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教学活动! 在今天的教学活动时间里,我们将为大家介绍教材《第三章古诗》至《第七章唐宋慢词》的主要内......

    书记党课讲授提纲

    讲责任致力发展 树形象保持先进同志们: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党的十六大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

    中国当代文学简明纲要重点提纲范文大全

    《中国当代文学》 绪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界定和分期一、“中国当代文学”的界定。 “中国当代文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党务干部培训班讲授提纲

    党务干部培训班讲授提纲一、《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学习体会(一)新《组织条例》修订的背景和意义(二)新《组织条例》主要特点(三)新《组织条例》的主要内容及......

    《领导文稿写作》讲授提纲

    《领导文稿写作》讲授提纲 赵德强(成都市委办公厅秘书处处长) 领导文稿:是领导为实施领导、主持开展工作所作的讲话、发言、汇报、报告、致信和签发的文件、撰写的调研文章、工......

    书记党课讲授提纲二

     二、认真学习,提高素质学习能力是现代社会人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一个党一个公职人员的基础能力。一个政党要提高执政能力,必须以提高学习能力为起点。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与社会......

    书记党课讲授提纲三

     七是围绕协调发展目标,努力实施“文明工程”。统筹城乡文明建设。抓好市民素质、文明示范、环境整治、秩序治理、设施建设、文化先导六项工作,开展移风易俗和殡葬改革,解决婚......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

    单选: 、单项选择题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三里湾》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代表是( B )。 A.刘雨生 B.梁生宝 C.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