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6:3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客家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客家文化》。

第一篇: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广东博物馆调查报告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汉民族文化分支的客家文化,则是其中不可缺少、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为了加深对客家文化的历史了解和实践探讨,我组成员于5月30日前往广东省博物馆进行参观。总结发现客家文化不但具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的农耕文明、客家节日以及婚嫁习俗最具代表性了。

在博物馆的广东历史展厅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客家的农耕图展,“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生活写照在画面上展露无疑,展示了客家先民胼手胝足开垦梯田的业绩。为了维持生计,客家先民在岭上依山建房,开山凿田。由于山高坡陡,聪明的客家先民依狭窄的山势开垦小田,甚至在沟边坎下石隙之中,都会奋力开凿,从山脚开到山顶,不浪费寸土块石,让它们都变成田地,长出粮食。这一块块、一排排、一垅垅梯田犹如横在天地间的一部厚重史诗,写满了一代代客家人的智慧和汗水,成为客家农耕文明的一道奇观。大部分客家人居住在山区,经济以农业为要,主要农产品以水稻为主。客家地区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皆以水车灌水入田。农家肥料,以家禽的粪便作为粪种,掺上石灰肥田。稻谷成熟后,收割时,不雇工; 约左邻右舍的妇女,到时她们自带镰刀来田里帮助割水稻。这些“帮工”等她们各家收割水稻时,被人“帮”过工的妇女再“帮”人家的工。这是客家人团 1

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好传统的充分表现。

展厅的场馆中还展示了客家人所独特制作的农用工具。有传统耕种时使用的犁、耙;传统灌溉时所用的脚踏水车;施肥时用于装载肥料的灰箩、粪桶;收割时使用的稻桶、打稻机、箩筐、镰刀;加工时所使用的风车、石磨等;还有在衣食住行方面上所用的斗笠、蓑衣等生活用具。而其中的风车是杰出代表,使用风车清选粮食时,用饧箕装上稻谷或稻米倒入风车漏斗口中,再用手摇动风车,那些糠就会被吹走了,留下的就是实粒的谷子,碾出来的米粒也就会很饱满的了。而饧箕是用篾条或竹条编制而成,做工精细,其用处很多,有一点类似量筒。另外还有用竹子或柳条等编成的箩筐,制作精细,形状多以圆底方口的为主。可以用来盛粮食、蔬菜等,或用来淘米、洗菜。以上提到的都是客家传统农家必备的农具,这无不渗透着客家人的智慧与勤劳。

节日也是客家人日常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对其的重视,客家人往往会很隆重的庆祝。“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不过,客家人更重视过年前的准备。在过年的两个月前,就开始陆续地着手准备了。如:择定吉日清扫全屋,进行一年一次的大扫除,清洗日常生活用具如被褥、厨具等;家家户户杀猪晒腊肉,做过年吃的油炸点心。最重要的是,在除夕之日,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贴上新像;小孩要陪同大人一起贴春联接着在村里的祠堂供奉先人;在吃团圆饭之前,要在自家门口放几包鞭炮并将酒

洒在地上给祖先筛酒。跨年之际,家家户户都要在零时放鞭炮,鞭炮花只能在年初一之后扫除以示吉利,这是客家人非常重视的迎接新年的一种方式。另外一个重要的节日便是七月十四,也就是客家人所说的鬼节。在这一天,人们会从山上采来稔子树的枝条,将其燃烧成灰后放进水里,加入糯米粉搅拌并揉成团,做成糍粑用来供奉祖先,以示对祖先的尊敬。

婚姻是人生大事,作为一种人生仪礼,在我国各民族和地区都得到普遍重视,其间的风俗样式和文化内涵也十分绚丽和丰厚。客家人的婚姻习俗在具备热辣风格的同时,还掺杂了大量的民间歌谣,以及一系列的地方性仪礼法则,显得更为热闹和繁琐,而传统婚俗的独特和新奇却是有目共睹的。其中的礼数先是说媒,即过去客家男女青年,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接着是看妹子,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然后是写庚帖,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定亲,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看家方: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送日子。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过礼是在结亲的当天上午(或前一日)进行,也就是由男女双方互相交换结婚礼物。礼物多为用红墨水点染过的花生、鸡蛋、核桃,以及一个完整的猪头和数十把挂面。杀喜猪:结亲时的杀猪则在堂屋中。家主以是否一刀致命判别结亲后的吉凶。哭嫁:新娘在过门的前一天晚上,须 3

于娘家伤伤心心大哭一场,谓之“哭嫁”。上头开脸:新娘于出嫁这日清晨需早起,穿好嫁裳坐在妆台前,背上背一面镜子、一本日历,脚下踏着一面竹筛。迎亲送亲:客家迎亲由媒人率新郎及十二名童男,一起前往女家。接着是拦媒、谢媒。拜堂、闹房、回门。最后是送满月,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由于客家人有很长一段漂泊流离的经历及到达定居地以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从而锤炼出客家人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开拓的精神、勤劳朴实的品格及善于用血缘、亲缘、地缘等各种条件建立同宗、同乡、同一文化内相互合作关系的团体主义精神。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实现由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需要。他们在不断迁徙中求得了生路,寻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传统的客家文化基础上发展了新的客家文明。

第二篇:客家文化

梅州客家文化

梅州除了占极少数的畲族等少数民族和潮汕人外,绝大部分是客家人。在六县一市一区中,除丰顺县外,其它都是客家人口数占90%以上的“纯客住县”。在梅州,你可看到客家人原汁原味的生活习俗。

海外有人将客家人喻为“东方犹太人”,实际上客家人与犹太人相比毫不逊色,同样出了不少影响世界和中国近现代进程的大人物。例如:丁日昌、丘逢甲、叶剑英、范汉杰等革命家;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领带大王曾宪梓、皮革大王田家炳、已故的永芳集团原董事长姚美良等

外地人来梅州,感触最深的要数勤劳智慧的客家妇女。客家妇女堪称中国劳动妇女的典范,“耕、种、樵、臼、炊、纺织、缝纫之事,皆能一身兼之;事翁姑、教儿女、理家政、井井有条,其聪明才力直胜于男子!”

梅州是中国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要交汇点,以其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名扬四海,拥有“文物由来第一流”美誉,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一、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成就了大量客家民居和名人故居。客家民居典雅堂皇,是客家人南迁后的历史文化遗产,风格独特,是中国民宅建筑瑰宝,堪称世界建筑一绝。土楼、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多杠楼及中西混合式等多种形式,集中体现了中原宫殿式、府第式、四合院式等建筑风格,反映了客家人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变迁。这些民居屹立于青山绿水之间,构成了神秘而绚丽的画卷,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二、梅州是久负盛名的“人文秀区”,是客家历史文化遗产最丰富的聚集地。文化积淀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留下了具有浓厚教育、文化色彩的名人故居。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黄遵宪故居,清代著名革新派诗人、书法家、曾被嘉庆皇帝誉为“广东第一才子”的宋湘故居,清末爱国革新政治家、洋务活动家、中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的丁日昌故居,近代著名教育家、诗人、爱国志士丘逢甲故居;清末著名外交家、维新思想家何如璋故居,当代客家最优秀人物叶剑英元帅故居等,名闻遐迩。据全市古民居普查的不完全统计,我市现遗存的各类较完整的特色古民居和名人故居(旧居)约500余处。

三、1994年,梅州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在梅州市范围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4处,古文化遗址398处,古窑址87处,古墓葬179 处,古建筑260处,近现代革命遗址及纪念建筑140处。县级博物馆、纪念馆8座,市级博物馆2座、纪念馆1座,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座。

文物保护修旧如旧重现历史风貌

熠熠生辉的文化遗产是客家地区历史发展的见证,如何让这些饱经沧桑的“见证人”经久不衰,继续发挥历史研究、科学研究和发展旅游等价值,成为市委、市政府打响“客”字招牌的重要内容。位于大埔县城湖寮镇龙岗村的泰安楼,坐落于梅州城区周溪河畔的东山书院等都被列为保护和重修。除了精细的维修工作,我市还组织了具有专业资质的队伍,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丘逢甲故居、叶剑英故居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寨土楼进行制订文物保护专项规划。

目前,全世界客家人公认的纯正客家话是以梅县话为标准音的。在梅州,客家话播音已成为广播电视台的一大特色,《客家话方言词典》也已修

订出版,客家话成了梅州维系世界客家人的重要“情感纽带”,不少阔别故土多年的海外客家人都以“乡音未改”为荣。

围龙式围屋的分布,以客家聚居腹地兴宁、梅县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衍播东江流域以及环珠江口的深圳地区。围龙式围屋是广东客家民居中数量最多,规模宏伟,集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哲学思想、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民居建筑。

围龙式围屋的主体是堂屋。所谓堂屋,即中轴建筑为方形厅堂,最少的为二堂,一般三堂,堂与堂之间以天井相隔,上敞堂为祖公堂,中堂为议事厅,下敞堂进深小,呈长方形,为门厅。堂屋两边有衬祠,一般以巷径隔出明间、次间、梢间和尽间。堂屋两侧为横屋,后面建半月形的围屋连结横屋,半月形内为花头。有二横一围龙,四横二围龙……,最大规模的为十横五围龙。围龙式围屋多依山而建,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屋,蔚为壮观。门前为禾坪,前有低矮的照墙和半月形的池塘。围龙式围屋整体呈圆形,犹如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寓有天圆地方的意义。

客家山歌: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

客家人爱歌,皆因山歌可以解乏、抒情、言志。客家山歌中最大量最精彩的便是客家情歌,它集中了客家山歌的全部艺术成就,代表了客家山歌中最强烈的人文精神,表现了客家青年男女在爱情上的悲欢离合和忠贞不渝的优良品德。

据专家学者考证,客家山歌继承了《诗经》十五国风的风格,又受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影响,脱胎于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这个母体,是客家人长期劳动和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奇葩。

客家山歌特出名(2006年高级中学的千人山歌大合唱获上海吉尼斯世界纪

录奖)。.广东梅县情歌.世界客都,文化梅州.著名的客家山歌说唱故事:十思量,三斤狗变三伯公等.客家山歌擂台赛。

梅州菜具有鲜明的客家菜肴特色,菜味鲜咸,吃口脆嫩。传统的梅州菜主要为家禽和水产。梅州的特色菜有盐焗鸡、酿豆腐、梅菜烧肉、醋溜鱼、炒子鸭、炖鱼肚等等。另外,当地的客家娘酒也很有名,值得一尝。梅州风光:

五华汤湖热矿泥山庄.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叶剑英元帅故居.阴那山和灵光寺.五指石省级风景名胜区.雁鸣湖旅游度假村。

粤东第一漂——龙鲸河漂流.泮坑风景区.龙岩寺.千佛塔.三河坝烈士纪念碑.元魁塔.华侨围屋.神光山.丘逢甲故居.皇佑笔自然保护区.龙文自然保护区.黄蜂窝茶山旅游区.人境庐.丰溪自然保护区。

五华汤湖热矿泥山庄,位于我国著名的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梅州市五华县转水镇维龙村。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尤其是温泉地矿资源丰富,山庄内有多个温泉露水点,水温高达83oC,从地下2600多米喷出,是我国那至世界罕见之高热矿泉。经国家地质矿产部及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检测,汤湖热矿温泉和热矿泥,含有人体所需的60余种微量元素,可治疗多种疾病,被誉为天下第一泥,天下第一奇。

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位于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广东省梅县雁洋镇,总面积450公顷,是广东宝丽华集团公司饱蘸着祖国茶文化,在青山绿水间浓墨重彩挥洒而就的融茶叶生产、加工和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山区“三高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开放型旅游度假区。

叶剑英元帅故居位于梅县雁洋镇雁上村,距梅州市区33公里,是一幢普通农舍,属于典型的客家围屋。故居室内陈设简朴,有叶剑英当年用过的床

板台凳等生活用品,1989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缅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叶剑英元帅的光辉业绩,海内外乡亲捐资在故居旁兴建了“叶剑英元帅纪念馆”。纪念馆设有五个陈列室,展出叶帅珍贵照片200幅和生前用过的实物50件。门前耸立着2米高的叶帅铜像。

分别是广东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阴那山位于梅县雁洋镇,距梅州市区45公里,其山巅五峰并聚,称五指峰,又名梅峰,海拔有1297米。天气好的时候在山顶可以看到潮州和梅州。

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位于梅县雁洋镇福村,是在梅县华银垦殖场的基础上,由广东华银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兴建的,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养生健身于一体的梅县旅游度假胜地。

丘逢甲故居培远堂在蕉岭县城北面15公里文福镇淡定村,为两堂客家围屋,是1896年丘逢甲从台湾内度后建造的。“培远堂”三字为晚清著名学者温仲和手书。故居现作陈列室,收藏丘逢甲任台湾义军大将军时亲手任命的义军“诚”字、“信”字营的统带手谕,以及在战斗中缴获的日本侵略军刺刀,并有影印复制的“台湾民主国”国旗及他诗稿手迹。蕉岭县人民政府在其故居旁建有“丘逢甲学校”,又在县城将他在1904年创办的“桂岭书院”修葺一新,并建有“丘逢甲陈列室”和纪念亭。丘逢甲故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篇:客家文化调研

社会调研报告

客家文化调研

——河源龙川

学院:人文学院班级:11数教(1)班

姓名:刘莉学号:2011123462

龙川简介:

河源市龙川县是客家地区最古老的县,古龙川县治所在地即为今日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龙川县始设于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222年,为秦时36个县之一,是广东最早立县的四个古邑之一,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全国至今保留最古县名的县份之一。佗城是广东首批1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秦朝古镇、汉唐名城”之美称。龙川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和韩江上游,东连梅州、汕头,西邻韶关,北接江西,南近珠江三角洲。全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充足,全县面积3089平方公里,辖25个镇,356个行政村,总人口87万,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32.7万人。

饮食文化:

客家菜肴在榜上有名的是指东江客家菜,它与潮菜、粤菜并称为广东三大菜系。传统的客家招牌菜是:“客家酿豆腐”、“东江盐焗鸡”、“客家酿猪红”、“客家菜卷”等,都是河源客家人所创造。红焖猪肉、肉丸、焖香菇、炒仔鸭、全猪汤等。与潮菜、比较,客家菜偏重“肥、咸、熟”,这与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习惯有关。首先因为他们耕山住山,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少,肥腻一点的食品能有效充饥;其次,客家人因长期粮食不足,即使比较富裕的大户一天至少要吃一餐粥,多数人家长年累月顿顿稀饭,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一层浪,喝来一条巷”,菜咸既适合送粥,又增

加体内盐份;再次,山区草木多,养成了客家人不惜柴木的习惯,且他们觉得食物烹得越到火候越香。诚然,社会在不断变革,客家菜也在不断创新;而客家菜的变化又反过来说明社会的文明,传统的东江菜在现代的河源客家人的锅头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有“原汁原味,可口可心”之美誉。其原汁原味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选料讲求野生家养粗种的食物,即没有污染的“绿色食品”。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食品的质量好、味道好与河源龙川的生态环境好尤其是水好有很大的关系;二是烹调方法采用煮、煲、蒸和炖等居多,不破坏食物的营养与纤维;三是极少添加甚至不加过重过浓的佐料,一般用生葱熟蒜调味。所谓可口可心,是指清淡的口感、实惠的价格和调和的作用。其调和作用类似现代术语“饮食疗法”。客家菜中不少有滋阴降火、清肝明目、壮腰补肾、养颜益气等功效。目前,河源龙川的客家菜除有传统的盐焗鸡、酿豆腐和红烧肉这些“老三篇”外,比较特色的有: 水蒸鸡选用家养或在山上用虫草谷物群养的鸡,整只放在锅里用水蒸熟,用手撕或切成六大块趁热吃,十分鲜甜滑嫩。另据人们介绍,这种用土方法饲养的鸡比用精饲料养的其含氨基酸要高出10余倍,可见氨基酸营养价值极高。

全猪套餐主要有选用猪最“精华”的八个部位的肉堡成全猪汤,蒸猪红、猪杂,红烧肉等,配吃一些青菜和家腌酸菜。这种吃法类似往时,客家人一年到头在春节杀猪时方有的口福。

全牛套餐 则是吃牛肚岗、牛柏叶、牛心顶和牛栓肉为主,和其它地方不同,这里吃的牛柏叶没有去掉上面的黑膜,主要是为了健胃。

豆腐套餐 客家人酿豆腐源于中原时包饺子的习惯,因迁徙到岭南无麦

可包饺子,想出了酿豆腐的吃法。客家人吃豆腐各种煮法都有,所谓豆腐套餐包括了餐前吃用的豆腐花,当主菜的煎酿豆腐、豆腐煲、豆腐丸、糯米酿豆腐、炸豆腐皮等,还有当小吃的豆腐乳等等。

野生的桂花鱼、鳝鱼和石鲶鱼仔,肉坚滑、味清甜,不带泥腥,或蒸或炖或煎都很可口。在饮食店里几乎都能品尝到这些风味各异的湖鲜。

五指毛桃汤是用山上野生的一种叶似五指的树根与猪排骨熬成的汤,有诱人的椰奶香味、具平肝明目、滋阴降火之功效。

客家的饮食不仅注重美味,而且每一道菜都是为人们身心健康精心调理的。

客家习俗:

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一、主要节日: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二、婚姻礼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过程仪式大部分仍沿旧习:如相亲、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亲、拜堂闹洞房等。

三、民间艺术:

河源人能歌善舞,有着呤诗作对的习惯。客家民间艺术主要有:客家山歌、花朝戏、舞龙、舞狮、舞春牛、舞纸马、打功夫、杂技等。现在,龙川县的杂技团是全国首个县级杂技团。

建筑文化:

别具一格的民居建筑。民居建筑皆以宗族、家族为单位建筑的住宅群,屋形多为围龙屋、四角楼、四合院和吊脚楼等客家屋式。其中龙川地区的围龙屋是以半月形为主体,四角楼是以炮楼式为主体,四合院是以天井采光为主体,吊脚楼是以走马楼为主体。除吊脚楼属山寨人居住,有着明显的山民建筑特征外,四角楼、四合院建筑内部设计都与半月形围龙屋有着大同小异之处。

人文精神:

龙川儿女发扬客家人刻苦耐劳、百折不挠、开拓进取的精神,生生不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辛勤耕耘,演绎了一幕幕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新中国成立后,勤劳的龙川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地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努力保护好水源涵养林和生态公益林,处理好发展与环保的关系,全县生态环境保持优良,森林覆盖率达73.1%,江河水质始终保持国家地表水Ⅰ-Ⅱ类标准,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在一级水平。

抚今追昔,意在登高望远;知往鉴今,志在开拓未来。今天的龙川,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今天的龙川,正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召唤四方宾客;今天的龙川,正以更加优越的条件展示商机无限的前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建设“富裕、人文、秀美、和谐”龙川。

第四篇:客家丧葬文化

2014-2015年第一学期《民间文学》考查作业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班 级:中文12-1 任课教师:罗远玲 姓名:钟雄健 学 号:12064840151 成 绩:

客家丧葬文化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继承了汉文化传统的许多突出方面,如孝道、宗法制等。同时由于长期流迁以及与当地土著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客家的丧礼形成了自己民系独有的新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客家丧葬仪规上显得既温情脉脉,富有人情味。但同时也有几分严苛和冷峻。

在日常生活中,客家人就非常讲究礼仪,而丧葬礼仪则历来为客家人所重视,程序繁多、场面浩大。客家人往往在生前就准备好了了棺材,放置在土楼二楼空闲的房间里,或者架在廊道的屋梁上。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葬务从厚、礼务从奢。在客家山区,至今旧俗犹存。客家人的丧葬观念基本上继承了汉族传统,相信灵魂不死,重视福、寿、孝,丧礼讲究排场。繁缛的葬俗首先来源于灵魂不死的观念,古人认为人活着是灵魂依附于肉体,而死后灵魂与肉体就分开,灵魂是能够独立于肉体之外的,具有超人的力量,会对子孙后代产生护佑的作用,因此把灵魂当作神秘的对象加以信奉。

旧时人们对待死人在归天路上的种种复杂仪式都是以灵魂的虚拟存在为前提的。逝去的人似乎仍然是一个生命需要人们去关爱。古人相信人的灵魂在生前与死后是一脉相承的,人生有现世与来世,由此推断世界也有阳界与阴界,根据灵魂不死的观念,人死了以后要进入另一个世界就是那个人们称作阴朝地府的地方。因笃信灵魂不灭的观念,旧时客家人对墓穴向来特别重,一如生人起房。叫“阴宅”,犹重风水,凡筑墓葬必请风水先生选日子、时辰、选墓地、看朝向等。丧葬礼可以说是客家礼仪中最为繁琐复杂的一种。它的仪式较多,是其它许多礼仪所不及的。同时,这种礼仪也最庄严、隆重的。

客家丧葬习俗大致分为8个步骤,为送终、报丧、装殓、摆孝堂、发丧、安葬、做

七、捡金:

1、送终:客家传统习俗认为凡人年在六十虚岁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寿终,称之为“喜寿”,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白喜事”。对于这种正常死亡,家人在心理上、物质上早有准备,儿女子孙都要在死者临终前日夜守候,跪在跟前聆听遗嘱,哭泣尽哀并烧纸祷拜死者“升天”,是谓“送终”。

2、报丧:报丧是指丧家向亲戚邻里报告死讯、丧期、葬期。一般小殓后,丧家即将死讯报告亲朋好友,以便他们在大殓及时前来吊唁。

报丧的形式有口头的,也有持卜文的,后世还发展出来在报纸上登卜告报丧。民间一般以口头为主,即孝子或长孙亲往报丧,对那些至亲好友尤其是如此,否则礼数不到。对那些较为疏远的则捎个口信即可。

3、装殓:装殓是指把死者装裹、放入棺材。古礼装殓分大殓(入殓)、小殓。三日小殓,五日大殓,或次日小殓,三日大殓。这也是和所谓三月下葬的旧俗相应的。

装殓时,有落枕习俗:即移动遗体,在厅堂地上铺一白布,将遗体放在上面,头枕新瓦,瓦上垫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择日定时将遗体入棺,叫“入材”。后世一般家庭停丧时间较短,入殓也就比较及时,大多临终穿好寿衣,第二天便装殓入棺。

4、摆孝堂:在遗体前挂白布,摆香桌,放灵位牌或遗像。早晚哭灵,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或“代烛”,帐布按序挂在孝堂两旁。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亲友来吊唁时,丧家女眷在帐内棺旁举哀。晚上亲友参加孝堂守灵,俗称“陪夜”。

5、发丧:发丧要择时,在早晨。旧时在头一天要“闹丧”,通宵达旦请法师念经,鼓乐喧天。发丧先举行祭奠,再起柩出殡,讲究排场,往往全族人丁参加,送葬亲友一路敲锣鸣炮,放生悲哭。

6、安葬:将灵柩放入墓地。墓地选择讲究“风水”。坟墓外观很似客家人的围龙屋,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种表现。埋葬后第三天,亲属穿孝衣到坟上哭拜祭奠、烧纸钱、谓“醮三朝”。

7、做七:人死后,每逢七日,要举行祭奠,俗称“做七”。一般只做“五七”。最后举行祭奠,焚化灵屋(纸屋),叫“完七”,以示丧事的结束。以后,周年举行祭礼,叫开小孝。三年举行祭礼,叫开大孝。开大孝时,门前、厅堂换上红联,一切恢复正常。

8、捡金:客家之俗,安葬若干年后(常为十年),挖开墓穴,将遗骸用炭火烘烤,按人体结构屈肢装入特制的陶瓮内,谓“捡金”。然后重新安葬或将陶瓮集中安放在田地里,这才是逝者永久的墓穴。有的地方还专门修建一座大型墓地,将“金塔”葬在里边,立上墓碑,俗称为“地”。墓地做好了,择日举行“圆地”仪式,祭祀宴客,称为“二次葬”,“捡金”是整个丧礼的最后一环。

如果死者是妇女,其娘家享有特殊权利,什么事都由娘家人说了算。治丧期间,子孙要披麻戴孝守灵,不能梳洗也不能入席就餐,当年和次年的端午节不能包粽子,春节不能贴春联,也不能蒸年糕。

客家人对棺木的选材都比较讲究,一般使用杉木制造,制作寿木时,家境富饶的,大都选用老油杉最根部的一段,尽可能大,用4根整木方料做寿器,称“四角”,即盖板、底板和边板用整块大的木料做成,上下左右共四块,两头各一块,共六块,每块都是完整的,不用合并。棺木内有一块由7颗星连成的抬尸板,称“七星板”。此外,还有“六角”、“八角”寿木,即由6根或8根木料做成,中等富裕人家一般制做“十个角”寿木,选用的木料比“八个角”略小。一般人家做“十二角”寿木,即棺财由12根小木料做成,比“十个角”木料又稍小一点,造价便宜一些,十根木料做成的,其中顶盖为三根木料,底部为三根木料,两边各两根木料,前后为五到十一块其他木料。在农村,因经济条件所限,使用十根木料制造棺材的较多,于是棺材又被称为“十页瓦”、“十大块”,也有用十二根木料制成的,俗称“十二元”。

农家制做棺木,一般在30岁左右就要精选木料制作好,准备去世以后用。俚语云:“三十冇付板(指棺材),看你好大胆”,言下之意,人到中年,就要准备寿木了,没有预备好,怕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将措手不及。

故此,客家人一般在世时就要做好棺木,称“寿木”或“寿器”,表示添寿加福。许多人都在生前就将棺材准备好,有的是子孙准备的,有的是自己准备,有的准备长达数十年之久。

棺材板拼合后,用桐油石灰膏将所有的缝隙填补好,内外用油漆和棉布一层层贴上,使之滴水不漏,旧时有的停棺三年以上都不见漏气漏汁。油漆颜色大体两种,一是黑色,一是红色,视各地习俗不同而异。寿木做好后,漆工及时刷好油膝,两头画上图案,大头顶端写一“福”字,前端小头写一“寿”字,棺盖板上用红纸书写“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夭折的人,所用棺材一般不漆颜色。

客家习俗,在棺材底上先放草木灰和有香味的树叶,铺棕片12片,闰年多一片(广东客家人爱铺一寸厚黄泥),再放“七里板”(穿有七个孔的薄木板),板上铺草纸和布。死者身上还要盖七条褥,叫“上七下八”。

棺材底里该放的东西放上后,由亲人两位(有的地方由土工)用两条白布将遗体提起放入棺内,头部裹以丝绵,头顶两块砖,称“合砖”,写上死者姓名世系生卒年月日时。宁化等地制作内碑,写上死者生卒年月日时和子孙姓名,以备后查,男放脚下,女放头上。

遗体放好后,要拉中线,把遗体摆正中,棺内的空隙处,有的填上木炭,有的用死者遗服塞紧,上面再盖上褥,即用白布和画布做成的杯子式样。宁化客家人给死者的褥是上七下八,即在尸体上垫八条,尸体上盖八条。

细心考究客家丧葬文化,可以发现其整个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是生者在世所经历过的,给人的感觉死亡不是一种消失,而是生的延续。只不过丧葬是换了另外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更为庄严和肃穆,再加上充满了神秘和恐怖的意味而不轻易为人所觉察。比如送终,亲朋好友、尤其是嫡亲子孙兄长守在将逝者床前等待死亡的降临,就很像其刚出生时周围的人守在临产床前等待新生的情景,只不过是前者意味着生命的消亡,而后者则意味着生命的开始。另外,丧葬的繁缛和细致也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对逝者的尊重,对祖先的崇拜,是祈求祖先庇佑福荫子孙后代的重要仪式,是对古代客家文明礼仪流传和继承的一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体现。

第五篇:深圳客家文化特征

深圳客家文化特征

深圳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深圳东部地区,即今龙岗区的大部分镇村,在与龙岗接壤的宝安区石岩、观澜、龙华等镇也有部分客家人居住。

这一地区的客家人大多都是晚明至清代从湘赣等省途经梅州、河源等客家聚居地辗转迁徙而来,也有少数元、明时期迁来的。他们在长期的辗转迁移过程中,既带来了原住地和途经地的文化,在固守原有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不断地扬弃那些不适于新的生存环境的文化因素。他们在与深圳地区各民系的接触、交往与融汇的过程中,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独具特色的深圳客家民居建筑,就是这一文化的外在形式。

崇拜祖先的寻根文化特征:

客家人到了新的地方后,还牢牢地记着自己的家族历史,也就是说不会忘记自己的根。在客家的民居建筑中,到处都可以感受到这种崇拜祖先的和寻根思源的心态。

一是祠堂建筑。客家人不论是合族聚居在一个围屋建筑里面,还是采用非围屋的聚居方式,他们的居住建筑都是以祠堂为中心而展开的。深圳市龙岗区的客家人大多以围屋的形式聚居在一起,围屋的中轴线按排祖祠厅堂建筑,其它居住建筑都以祠堂为中心而展开。在祠堂里安上家庭始祖和历代祖先的牌位,时时进行祭拜。散居各处的客家人也同样如此,他们的居住建筑无一例外都是围绕着祠堂而建,并以祠堂为中心。这种建筑布局形成一种极为强大的向心内的凝聚力量,使整个家庭成为一个整体。

二是用悬挂堂匾这种形式来标明、记载自己的姓氏郡望和光荣的祖先。堂匾一般挂在中堂上,上书本族姓氏的郡望堂号,如黄姓为“江厦堂”,李姓、彭姓为“陇西堂”,赖姓为“颖川堂”,何姓为“庐江堂”,肖姓为“兰陵堂”,邓姓为“南阳堂”,等等,这是氏发祥地的堂号。

三是通过祠堂中的祠联、楹联记载自己家庭的历史祖先的业绩。宝安区上合黄氏宗祠上的祠联是“珠玑旧泽,江厦先声”,既说清楚了家庭的堂号,又说明了他们这一族是经从南雄迁来的客家。福田下沙黄氏宗祠的楹联是“泽传参里,声讫程乡”,说明他们的先祖是晋代的黄舒,是经从梅州迁过来的。“龙湾世居”

围(黄姓)的楹联是“溯渊源而有笨为箕为裘犹是春申令绪,绵世泽于无疆肯构肯堂依然叔度家风”,更将他们的始祖追溯到了战国时期的春申君。

下载客家文化(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客家文化(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客家文化进校园之我见

    客家文化进校园之我见 我校从2010年开始进行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特色的课题研究,那时的课题研究仅限于三至六年级的中高年级的部分学生,从今年开始进行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兴趣小......

    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

    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 摘要: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客家文化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和返本追源的气质......

    客家建筑与风水文化

    客家建筑与风水文化 摘 要:围龙屋被称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其建筑文化蕴涵深厚的中华风水观。建房(阳宅)或修墓(阴 宅)和民居风水观念等方面都可以解读其表象下深藏的科学性,诸......

    论文化——浅谈客家祠堂文化

    论文化——浅谈客家祠堂文化中国古代六次南迁造就了今天的客家人,客家人因迁徙而产生,也因迁徙产生了客家人坚忍不拔的品性,因此朴实勤劳的客家人创造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

    梅州客家文化介绍教案

    梅州客家文化介绍 教学设计思路: 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学习情境,引领者学生一起“遨游”梅州。从中了解梅州的文化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梅州有一定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

    传承客家文化 弘扬客家精神

    传承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 近年来,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爱国主义教育基础一贯以“传承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为已任,广泛开展联谊活动,诚交四海客家乡贤,举办客家祭祖大典,扩大海内......

    客家土楼文化赏析

    客家土楼文化赏析 歌德对于优美建筑的评语是“凝固的音乐”。无疑,在我心中土楼就是那凝固的音乐、立体的诗篇。 土楼,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民居建筑物,曾是中国分布最广、居住人口......

    **客家文化研学实践课程

    **县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客家文化研学实践课程一、研学课程理念: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吃苦耐劳、团结进取、勇于开拓、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