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墓葬习俗(共五篇)

时间:2019-05-15 06:3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少数民族的墓葬习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少数民族的墓葬习俗》。

第一篇:少数民族的墓葬习俗

古奇异趣羌葬俗

丧葬是整个社会文化基因之一,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中,葬法虽多种多样,葬俗亦百态纷呈。但它实际上始终作为一个象征系统而存在,它不仅象征人们头脑中的彼岸———鬼神世界,也象征着人生彼岸的现实世界。反映了芸芸众生对已知和未知世界的观念和看法。它是人们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共同认识所形成的,有其时代的烙印。

人类学和考古学的资料表明,丧葬习俗不是人类在诞生时就具有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才出现的一种现象。早期人类,人死以后并不埋葬,而是在死后就地抛弃尸体,置之不理。如《孟子·滕文公》篇:“盖上世常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人类最初的丧葬活动是为了保护尸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的智力逐步增长,产生了灵魂观念,认为人具有“灵魂”和“肉体”两个部分,人的死亡是“灵魂”离开了“肉体”,所以“肉体”就没有知觉。将来,“灵魂”还会回到“肉体”里来。因此,活着的人要把死者的“肉体”保护好。这种对“肉体”的保护行动,就是早期的丧葬活动。

我国的丧葬礼俗在旧石器晚期已经出现。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中发现下室有墓葬的遗存。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氏族成员之间贵贱的进一步分化,丧葬仪式也逐渐增加了宗教的仪式行为。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已基本具备。

在我国古代,人死之后,由于地域的不同,丧葬习俗也不一,有“三葬”、“四葬”之说。《大唐西域记》卷二称:“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沉流飘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中国历代葬礼》云:“远古时期,葬法葬式的形成或选择往往与人们生活环境关系密切。实行树葬的,多为生活于森林中的民族,如我国古契丹人,将尸体悬挂于树上,三年后才焚烧尸骨;水居民族,如独龙族对非正常死亡者,扔尸体于江河中,任其飘流;中国西北的氐羌民族,因生活在高寒地区,火于生活的重要性特别突出,丧葬便盛行火葬。以火为媒介,让死者的灵魂随着冉冉上升的烟雾飘入天堂。”(万建忠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第1版)

由于历史、地理和民族的原因,古代宕昌、参狼、白马和邓至羌氐民族聚居的今甘肃陇南地区,普遍存在着火葬、石棺葬、石棚葬和悬棺葬的葬式、葬法习俗,并且沿袭到近现代。现分述于后:

一、石棺葬。以石头为原料制作葬具,历史悠久且流行广泛,我国西南、西北、东北、东南地区都有发现。《华阳国志·蜀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周失纲纪,蜀先

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纵目,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今日,在白龙江、白水江中上游的宕昌、舟曲、武都、文县与岷江上游的四川松潘、茂汶、平武等地同属古代羌民族“石文化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文物普查中,发现今舟曲和宕昌等地马家窑文化和寺洼文化遗址中,大都存在土坑石棺葬墓。即四周和上下皆用大身岩板或麻岩片覆裹的葬式。它与岷江上游早期氐羌人石棺椁的石棺葬文化属同一时期、同一类型。从墓葬中采集到的陪葬品,有板岩石刀、磨谷器、刮削器、砍砸器等,其质地坚硬,形制规整,磨制精细。可见,古代羌人石制技艺之高精。

二、石棚葬,又称石桌坟。是在地面上竖立四块石板,上面再覆盖一块石板而制成的墓室。盛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铜器时代,欧洲西部分布较多,考古发现在我国东北辽东半岛等地也有这种墓葬。据考古研究认为石棚距今已有9000 年的历史。

在今宕昌县南阳地区至上世纪七年代尚存此葬法。初步考证,拟为隋唐时期从辽东迁徙西来的,曾统治过的时为宕州的吐谷浑部族从老家带来的一种葬式,后被羌人后裔接受并传承于后世。

三、火葬。即用火焚化死人遗体,将骨灰放入容器,然后埋葬或保存的一种葬式。中国真正的火葬可上溯到原始社会,近年考古工作者已提供了大量的中国火葬习俗源于原始社会的证据。甘肃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甘肃临洮县寺洼山史前文化遗址时,发现了一个盛着人类骨灰的陶罐。寺洼文化层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的一种青铜文化。这就充分证明了我国火葬之俗可远溯到原始社会晚期。

查考我国古代文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火葬习俗。如我国西部的甘肃、青海等地区的少数民族。这在《列子·汤问》、《吕氏春秋·义赏》、《荀子·大略》等篇均有记载。《墨子·节葬下》记载道:“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新戚死,聚柴薪而焚之”,仪渠在今甘肃庆阳一带,这说明最晚在先秦时代,西北地区已有

火葬,并且很流行。

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的寺洼山遗址属氐羌族原始文化层带,而今陇南地区的土著文化皆属寺洼文化范畴。故在上世纪出土的许多古墓葬中,发现了成堆的人骨焚烧遗存,证明了《太平御览·四夷部》引《庄子》曰:“羌人死,燔而扬其灰”的火葬习俗之记载。此一习俗在武都、宕昌和舟曲的藏族(本属羌族后裔)中仍沿用至今,不过其方法较过去进步文明多了。

四、悬棺葬,又名“风葬”。此一葬俗,笔者曾于上世纪70年代初,在宕昌县境内的岷江(古羌水)沿岸发现过多处。因初来乍到,颇感奇特,问及当地人,都叫它“架干葬”,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后来在偶读郭沫若《读„随园诗话‟札记》:“石棺与虹桥”条时方解开了多年来的心头之谜。

原来,这“架干葬”就是“悬棺葬”,又名“风葬”,实质上是一种洗骨葬,换言之就是实行二次葬的每一次葬法。其方法与步骤是:将新死未腐之尸体放在用整块木头刳成的“独木舟式”“船棺”中,悬挂于高山绝壁之上,任凭风吹雨打,让尸体的皮肤、肌肉、毛发等很快腐化分解而只剩下骨骼,然后取出,再放入特制木匣或陶罐中,藏到天然或人工凿成的岩洞内,并在洞旁凿一石龛,放入死者的木雕偶像,穿以生前所着衣服,称之曰“鬼堂”或叫“享堂”,并有栏杆或窗檑门槛之类为围护之用。这种葬式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与“栏杆式”住宅建筑风格一样,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因素,而且二者通常多半“共生”。这种葬式,曾广泛地分布在我国四川、云南、广西、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其北沿甚至伸展到陕西渭水、甘肃羌水、河南洛水流域。

据《北史·宕昌传》说:“宕昌羌者,其先盖三苗之胤。”《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记载,三苗在尧舜时的原始部落,屡屡作乱,在战争中常吃败仗,尧遂命舜“窜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包括陇南白龙江流域的羌戎)至今分布在武都县坪垭乡、宕昌县官鹅乡和舟曲县拱坝、博峪乡聚居的藏民族有三苗血统。故其祖先的葬式承袭着苗民和巴人的“悬棺葬”式。“悬棺葬”的地方与放棺方法,参合中外所记,可分为“岩桩葬”(即将棺木搁置于插入峭壁的木桩上)、“岩洞葬”(系插棺于峭壁的天然洞内或置棺于岩腔内)、“崇墩葬”(则置棺于 岩的突出处)等。其地点一般多在靠近河流的悬崖上。棺木多是从山顶用绳索垂吊下放在提前予置好的岩桩或岩洞里,其位置离地面越高越显其子孙之孝心。而现在所谓的“移风易俗”实乃是对古代火葬传统的继承。

此外,在宕昌羌的后裔中,至今尚传承着“娱尸”的习俗。亲人故去,号啕痛哭本是人之常情,然而有的民族在办丧事时却长歌当哭,蹁跹起舞,甚至还要唱戏,其热闹气氛与婚礼一样,这就是学者们称之“娱尸”。历史文献对“娱尸”多有记载,如“《峒豀纤志》谓:“苗人亲死,则聚亲族笑呼歌舞,谓之„闹尸‟”。云南《马关县志》谓苗人之丧礼,“自人死时,即敲鼓吹芦笙以乐鬼,昼夜不停,直至埋而后已”。民国33年所修《汶川县志·风土志》卷五谓羌人丧俗是“丧葬有闹丧曲……相互舞蹈,以示悲欢”有的文人墨客更是以“耕织辛勤淳俗在,婚丧歌唱古风存”的动人诗句来赞誉羌族的习俗,至今在茂汶羌区一些村寨羌族的丧葬仪程中,特别是“大夜”(入葬前一天晚上)的时候,释比(巫师)要围绕死者的遗体边跳“莎朗”(丧葬舞)、边唱哀歌,情景十分动人,让人们在对死者的悲痛中,也获得一些精神的安慰。现为藏族的宕昌少数民族中,每逢丧葬都要请“苯苯”(宗教职业者)念《苯苯经》和跳“强巴舞”(又称“苯苯舞”)俗称“牛头马面舞”(因舞蹈队伍中有头戴牛头和马头面具者———既为牦牛羌和白马羌部族图腾崇拜之族徽)。“娱尸”三天后,在送丧的路上,整个舞队按着铃声、鼓点,忽进乍退,左旋右转,踏着“干巴路”的舞步,在岷迭山地上以古老、粗犷、肃穆的原始舞蹈,为远去的故人送行,并寄托亲人的哀思与期盼。

台湾少数民族统称为“高山”。部分阿美人还保留母系氏族制残余,财产由长女继承,男子婚后入赘女家。排湾人由长子或长女继承。一些地方行屋内葬,即人死后埋尸于死者生前的床下。一些地方行野外墓葬,阿美人将死者埋葬在屋前后空地。雅美人中至今尚存悬葬。

土家族的丧葬文化习俗

土家先民曾实行火葬、岩墓葬、悬棺葬,他们哀悼死者的方式之一是击鼓踏厉而歌,叫啸以兴哀;而后受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逐渐采用土葬,但他们依然保留了其先民掉念死者的方式,以跳丧、歌丧来哀悼死者,慰藉生者。

土家族最古老的葬谷是火葬。现今犹存的许多土家地区的地名,诸如“箱子岩”、“仙人洞”、“蛮王坟”、“棺木岩”等,都是对土家先民曾有过岩墓葬、悬棺葬习俗的追述。

土家族保存到现今的古老葬谷是“绕棺”和“跳丧”。

“绕棺”,又名“打绕棺”,或名“穿花”,广泛地流传于湘鄂西及川东部分土家族地区。老人去世,停灵枢于堂中,请巫师行法事祭祀,“绕棺”时,灵堂红烛高照,香炉香烟袅袅,棺木右角点“长明灯”一盏;巫师将法咒一念,昭告亡灵,“绕棺”就开始了。“绕棺”活动,一般由五或七人,至少三人,成奇数跳唱。跳唱,由土老司担任领头,现今,以年长者出任,其他人跟后,围绕棺木,不能出离灵堂,故称“绕棺”。歌词内容广泛,可唱亡人生平,可唱神话传说,曲调多变,伴之以鼓、锣、镲、钹等打击乐,气氛欢悦而热闹,乡土生活气息浓郁,承袭了古代“绕尸而歌”之传统。

“跳丧”,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鄂西长阳、五峰、巴东等县流行的“打丧鼓”,又称“跳仗鼓”;一类是湘西凤凰、泸溪地区流行的“打廪”,又称“跳牌”“跳流落”。“跳丧鼓”与“绕棺”一样,是一种丧葬性的歌舞活动。在土家山寨,一旦哪家老人终寿,不问男女、名望、尊卑、皆是“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为死者“跳丧”。

跳丧,先跳什么,后跳什么,都有一定仪式程序。一般分为七项程式:

一、待师,跳者为表谦虚客气,边跳边等待师傅临场指导;

二、跳丧;

三、摇丧;

四、跩丧;

五、穿丧;

六、退丧;

七、哭丧。

哭丧,只在与汉区临界地区方有。这七项跳丧仪程,都由掌鼓者指挥,跳丧人跟着鼓点的变换而变换仪程。歌词的内容丰富多样,有歌唱先民祖先的;有唱农桑鱼猎的;有唱风土人情的;有唱男女爱情故事的。歌舞通夜不息,可谓“长歌为哭”,“以乐致哀”,慰死者英灵,为家属“散忧”、“解愁”驱逐死者家里天灾人祸,赐降吉祥瑞气,独具民族性。

“打丧歌”,又名“唱丧堂歌”,或叫“坐丧”,也是远古“鼙鼓以道哀”的一种葬俗传至今日。这种“打丧歌”,鄂西、湘西、川东土家族地区,直至现今,还相当盛行。“打丧歌”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一人击鼓,领唱,众人相和。另一种是不只击鼓,还要鼓锣钹笛唢呐齐备,“打围鼓”,唱戏曲,这也很别致。听唱观看的人很多,“坐丧”“打丧歌”成了群众一种娱乐活动了,将“忧愁”、“悲痛”驱逐于九霄云外了。

第二篇:少数民族饮酒习俗

朝鲜族的饮酒习俗

朝鲜族非常讲究礼节。晚辈不得在长辈面前饮酒。如果长辈坚持让晚辈喝酒,晚辈要双手接过酒杯来,转身饮下,并向长辈表示谢意。

朝鲜族大年初一要喝屠苏酒,又叫“长生酒”。上元节清晨要空腹喝点酒,认为可使人耳聪目明,一年不得耳病,常能听到喜讯,故叫做“聪耳酒”。在老人节的“花甲宴席”(回甲节)上,从长子夫妇到孙辈,都要依次斟酒向老人跪拜祝寿。

朝鲜族还有家庭性节日“回婚节”,为双双健在的老人举行结婚六十周年庆典。当日,一对老人重新穿上当年结婚的礼服,接受大家的敬酒祝福,并轻歌曼舞,与晚辈同乐。

朝鲜族民间舞蹈《瓶舞》是祝寿时的专门舞蹈。在向老人祝寿酒宴上,女子头顶酒瓶,即兴曼舞。当寿星酒兴浓时,由其女儿、儿媳或孙女头顶一瓶最好的酒,在席间翩翩起舞,宾客唱歌击杯碟为之伴奏,舞至精彩处,众人欢呼,舞者捧下头上的酒瓶向“寿星”敬酒。人们狂欢畅饮,通宵达旦。

土家族的饮酒习俗

咂酒的传统。传说源于明代,土家族士兵赴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百姓送行,置酒于道旁,士兵经过酒坛,吸饮一口便可前行。嘉庆年间鄂西长阳土家族诗人彭淦写了《竹枝词》描写此酒俗:“蛮酒酿成扑鼻香,竹竿一吸胜壶觞;过桥猪肉莲花碗,大妇开坛劝客尝。”

贵州印江土家族祭风神时,先将作为牺牲的牛用酒灌醉,牛角牛尾挂鞭炮,点炮后让牛围绕神树狂奔,宰牛者突袭将牛砍倒,再将茅草人砍倒后立即扔掉刀,跳进河中躲避,谓之“掩杀”。

土家族的议婚礼仪很复杂。第一步“瞧样子”,也叫“看长相”。第二步是求婚。男家请媒人连去三次,第一次把带的伞倒立于门外,女家收了礼品,并把伞顺过来,表示可以考虑;否则免谈。第二次媒人仍将伞倒立于门外,女家将伞拿进火塘房,即可继续进展。第三次登门,女家将伞拿进闺房,用甜酒煮3个荷包蛋请媒人,媒人按理数吃两个,剩一个奉还。接着主人杀鸡斟酒待客,表示亲族与舅家已答应。媒人带回喜信,男方备办酒肉送至女家,女家请亲戚吃“放口酒”,也叫“开恩酒”。第三步是“讨红庚”,即取女方“八字”。男方备办酒肉托媒人送至女家。第四步定亲,俗称“插矛香”。男方择吉日送酒肉彩礼到女家正式订婚。双方各自在家祭祖,供品必备酒。祭祖毕,女方摆酒宴请亲友,相当于公告,以免再有求婚者上门。第五步是拜年,未婚夫逢年节的双日去女家拜年,带酒肉礼品。其中的猪腿肉上如有尾巴,含义是要求年内结婚,岳父如同意就留下猪腿。如果不同意,就割下尾巴,塞进未来女婿的鞋里。一般要未婚夫再三请求方允。

土家族婚礼仪式相当隆重,婚礼与成年礼一起举行。婚前一日行冠礼,新郎穿戴一新,先行祭祖,然后摆酒宴,由九个未婚小伙祝酒道贺,媒人给新郎敬酒一杯,同时说八句敬酒词。女方冠礼在家举行,寨中姑娘来“伴嫁”,吃“戴花酒”。席间,伴嫁姑娘向新娘敬酒,要哭得有声有色,表达出深厚的情谊。行冠礼当天,男方把酒肉和礼品派一行人送至女家。男方迎亲队伍往女家,女方设酒关盘唱答辩。新娘出门前吃“离娘饭”,席间哥嫂陪父母给新娘敬酒,俗称“哥嫂酒”。新娘接受谁的酒,就要哭诉和谁的情谊。迎亲花轿回来路上,新娘家的亲戚要抄小路“拦截”,所以男方要在一些“关隘”渡口处准备好酒宴,招待这些拦轿送亲的人们,叫做吃“茅宴酒”。有的女亲因为路远,没有赶上吃“茅宴酒”,就一直追到新郎家吃“赶脚酒”。花轿抬到家门口,由土老司摆案祭祖奠酒三杯。拜堂后新娘要跨过“七星灯”,即在筛子中摆七个酒盅,点为七盏灯。新郎新娘在洞房饮“交杯酒”,伴郎和伴娘闹洞房,双方对歌,输者罚酒,不肯认罚又无人代喝的强灌。鄂西土家族妇女生了头胎,男家去娘家报喜,带酒和鸡:提红公鸡是添了外孙,提红脖母鸡是添了外孙女;双胞胎需提两只鸡。

婴儿出生后,第一个到婴儿家的是“踩生人”。踩生人跨进家门,主人立即装烟倒茶,煮甜酒鸡蛋招待,并要另择吉日,专摆酒宴致谢。

土家族把建新房看作“立百代基业,安千载龙阁”的大喜事,上山砍梁木时,主家给木匠米酒等礼品,选中梁木后,先奠酒祭树,方砍伐。锯好梁木,缠上红绸,给每个抬梁的小伙子敬酒三杯,点燃鞭炮,一气抬到工地。日后再与树主商议价钱,叫做“偷梁木”。上梁时,两个歌师分坐大梁两端,一边饮酒,一边对歌,互相问答,歌颂风水宝地,预祝家业兴旺。

满族的饮酒习俗

满族多在东北地区生活,尚义好饮,酒量颇大,尤喜烈性白酒。家中来客,由长辈陪待,晚辈不同席,年轻媳妇侍立在旁,斟酒点烟,端菜盛饭。由主人给客人斟第一杯酒,喝酒用小盅,客人喝酒要杯杯留底儿,俗称“留福底”,预祝主客富足美满。

宴宾时主人家男女更迭起舞,一人唱酒歌,众人和。主人敬酒时,如客人比主人年长,主人长跪进酒,客人饮毕,主人方起身;如客人比主人年轻,主人站着敬酒,客人微屈膝而饮。妇女敬酒,礼节相仿,客人可以象征性表示即可;酒如果沾唇,必须一饮而尽,否则妇女长跪不起,直到客人饮完。好客的满族人往往叫妇女出来敬酒,使客人一醉方休。

满族过去议亲,媒人必须到女家连续去三次,女家方肯表态,以示“好事多磨”、“贵人难求”。媒人每次去时至少要带一瓶酒,所以有“成不成,三瓶酒”之说。

满族在孩子满月之后,择日为孩子起名。当天,有钱人家要摆酒设宴,款待宾朋;没钱的人家,也得简单聚餐小酌。孩子周岁生日时,举行“抓周”仪式,家人欢宴畅饮。女儿长大出嫁,生了头胎后,抱孩子回娘家,把锁带解下来,叫做“改锁”。回娘家改锁时,婆家要送两头猪,两坛酒,两斗黄米。

满族建房,在上最后一根大梁时,房主要往大梁上浇酒。

女真人是满族人的祖先,每天一项日常事务就是喝酒,每喝必劝,尽醉而归。景祖乌古酒时,女真人酗酒成风,世祖劫里钵曾醉后骑驴入定。他们喝酒的办法豪放到不用杯子,而共用一只酒桶,大家依次舀酒痛饮。每逢婚嫁,夫婿和亲戚到女家,要抬上许多酒菜待客,酒用金银瓦器盛装。将士出征,全军会饮,此时将官招人献计,共议长短。平时宫廷夜夜大家喝酒跳舞快活,以致影响朝政。

壮族的饮酒习俗

壮族讲究礼节,热情好客。请客时,只有长者才能与老年客人同坐正席,年轻人必须立在客人旁边,为客人斟酒后才能入座。年轻妇女不能到堂屋的宴席上共餐,能饮点酒的老年妇女可以。

壮族传统,一家的客人就是全寨人家的客人,来客往往会得到各家轮流邀请;特别是贵宾,有时一餐要吃五六家。经常是客人在第一家刚入席,第二、三家已派人站在身后等待相请。按壮族习俗,客人是不能推辞的。有经验的客人决不在第一家就吃的酒足饭饱,一定要想到还有其他邀请。对壮族来说,谢绝邀请是失礼,喝醉了失态会丢脸。

广西大新县壮族人家待客时,主人先给客人和自己斟杯酒,主客共饮“交臂酒”后,客人才能随意餐饮。壮族唱酒歌敬酒,歌词甚美:“锡壶装酒白涟涟,酒到面前你莫嫌。我有真心敬贵客,敬你好比敬神仙。锡壶装酒白瓷杯,酒到面前你莫推。酒虽不好人情酿,你是神仙饮半杯。”

广西隆林等地的壮族议婚过程要吃“八字酒”:定亲以后,男方择吉日请几个男子一起,携酒肉等礼品到女家取“八字”。女方在祖宗牌位前点灯、烧香、敬酒,案上摆若干碗酒,将姑娘的“八字帖”藏某碗底下。男方一人去端碗寻帖,如无帖则需饮尽碗中酒,方可再端下一碗,直至发现“八字帖”为止。取到“八字”后,女家用男方带来的酒肉设宴招待媒人和女方亲友,通常媒人喝不醉休想告辞。

四月初八是壮族的脱轭节,中午各家摆酒席,全家围桌而坐,家长牵一头牛进来围桌绕行,边走边唱祝词。喂牛之后,送回圈中,全家方进餐饮酒。

广西壮族家中有人去世后,即刻用清水煮的柚叶水“浴尸”,穿寿衣,仰置堂前,由死者的儿子捧酒杯跪灵床前,用食指蘸酒点于死者双唇,意为敬美酒送死者登程。

蒙古族的饮酒习俗

蒙古族好饮酒,男女喜饮奶酒;且有大碗喝酒的豪侠风度,“每饮必烂醉而后己”。“整羊席”是喜庆和待贵客的宴席。

蒙族历史悠久,是一个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胸怀坦荡的民族,至今保持着一套特有的民族礼仪。饮酒有未饮先酹的礼数。“凡饮酒,先酹之,以祭天地。”

蒙族有客来必热情款待,宴饮必备各种酒,献上纯净的马奶酒和各种肉、乳食品。主人和客人必须畅饮,“男女杂坐,更相酬劝不禁”,“客饮若少留涓滴,则主人更不接盏,见人饮尽则喜”,“必大醉而罢”。他们认为,“客醉,则与我一心无异也”。来客后,不分主客,谁的辈分最高,谁坐在上席位置。客人不走,家中年轻媳妇不能休息,要在旁听候家长召唤,随时斟酒、添菜、续菜。

蒙古族接待客人讲究礼节,欢迎、欢送、献歌、献全羊或羊背等都按礼仪程序进行,程序中都要敬酒或吟诵。一般敬酒礼仪如下:敬酒者身着蒙族服装(头饰、蒙古袍、腰带、马靴),站到主人和主宾的对面,双手捧起哈达,左手端起斟满酒的银碗;献歌;歌声将结束时,走近主宾,低头、弯腰、双手举过头顶、示意敬酒;主宾接过银碗,退回原位;主宾不能饮酒的,要再唱劝酒歌或微笑表示谢意,以右手无名指沾酒,敬天(朝天)敬地(朝地)敬祖宗(沾一下自己的前额),施礼示敬或稍饮一点儿;主宾饮酒毕,敬酒者用敬酒时的动作接过银碗,表示谢意;向主宾敬酒完毕,按顺时针方向为下一位客人敬酒或按主人示意进行。

对尊贵的客人用“德吉拉”礼节:主人手持一瓶酒,酒瓶上糊酥油,先由上座客人用右手指蘸瓶口上的酥油抹在自己额头,客人再依次抹完;然后主人斟酒敬客。客人要一边饮酒,一边说吉祥话,或唱酒歌。

待客时主人经常要唱敬酒歌敬酒,一支歌客人要喝一杯酒,使之不能拒绝。蒙族认为让客人酒喝的足足的,才觉得自己心意尽到了,所以主人家从老到少轮流向客人敬酒,客人不喝下去,主人就要一直唱下去,直到客人喝下为止。

蒙族过小年时祭火,在灶前摆酒等供品;点一堆柴草,把黄油、白酒、牛羊肉等投入火堆表示祭祀;过年时要专摆酒肉祭祖。

蒙族农历八月举行马奶节,开幕时主持人首先向蒙医敬献马奶酒和礼品。赛马之后,众人向骑手们欢呼,敬献马奶酒。

蒙族婚礼时,至少举行三次宴会,婚礼主要在女家举行。喜日的前一天,新郎与伴郎、主婚人、亲友、歌手等一帮人到女家。女家邀请自己家的亲友来参加“求名宴”;晚间女家又设新娘离家前的“告别宴”,新郎、新娘、嫂子和姑娘们坐一席;到次日早晨,婚礼结束,宾客准备告辞,娘家在门口备酒席一桌,给每位客人敬“上马酒”三杯,客人干杯后方可启程。

蒙族人在结交知己朋友时,双方要共饮“结盟杯”酒,用装饰有彩绸的精美牛角嵌银杯,交臂把盏,一饮而尽,永结友好。

蒙族无论狩猎回来,还是放牧休息,牧民们燃起篝火,烧烤猎肉,和着悠扬的马头琴,举杯饮酒,豪歌劲舞。著名的蒙族《盅碗舞》多是在宴席之上酒酣兴浓之际由舞者(女子)即兴表演。舞者双手各捏一对酒盅,头顶一碗或数碗,舞蹈时头不摇,颈不晃,双手击打酒盅,甩腕挥臂,旋转舞蹈,刚柔相济,舒展流畅。“金杯金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茶手抓肉,今天喝个够,朋友朋友,请您尝尝,这酒纯正,这酒绵厚。

让我们肝胆相照共度春秋,在这富饶的草原上共度春秋。

银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载歌载舞庆佳节,今天喝个够,朋友朋友请您尝尝,这酒纯正这酒绵厚。让我们心心相印友谊长久,在这崭新的生活中友谊长久。”

这首歌道出了马背民族对酒的喜爱。今天生活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额济纳、阿拉善等地的蒙古族,被人们称之为“卫拉特”蒙古族,也就是一些人所说的西蒙古。这些蒙古族既是整个蒙古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保持了他们文化上的独特性。

卫拉特,这是古代蒙古一个部落的名称,有“森林中的百姓”的意思。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历史电视剧《成吉思汗》中,有一个叫忽秃别合乞的人,他就是13世纪初卫拉特部落的首领。成吉思汗称帝时,他前来归顺并与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联姻,卫拉特部也随之成为蒙古族的一个分支。

如今几百年的岁月过去了,散布在西北各地的卫拉特蒙古族人的生活中保留着许多的独特习俗,其中喝酒的风俗就让人非常惊奇。

蒙古族人喝酒有讲究

许多人记忆中蒙古族人比较能喝酒,这一点我们在市场畅销的各种在内蒙古生产的酒中也能看出来,那么生活在西北各地的蒙古族,他们是如何喝酒的呢?

“在解放前,蒙古族人并不经常喝酒。”12月22日,记者就卫拉特蒙古族酒俗采访了西北民族大学的乔旦德尔教授。我们说明来意后,乔旦德尔教授说出了这样一个令人惊奇的观点。

乔旦德尔是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化学院卫拉特(西蒙古)蒙古文化研究室主任,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内蒙古额济纳旗人。长期从事卫拉特(西蒙古)当代文学史、卫拉特当代小说研究、蒙古民俗学等研究。1986年在全国同类大学中首先开设了《民俗学与蒙古民俗》课程,也是西北民族大学卫拉特蒙古民俗协会会长。

原来在蒙古民族没有进入黄河流域之前,主要喝的是马奶酒,蒙古语称“额速吉”,亦称“马奶子”。蒙古族在十二三世纪,已经开始盛行酿制马奶酒。西方旅行家马可·波罗、鲁布鲁克等均在他们的旅行记中记录了他们的亲身见闻。马奶酒清凉爽口,沁人心脾,酒精含量只有1.5到3度。

但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并没有足够的马奶供人们制作马奶酒。所以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蒙古各部以后,曾经制定过一些喝酒的规章,如只有在重大节日之际才能喝酒,其中对喝酒人也作了限制,男人在四十岁以前不能随便喝酒,没有成家的年轻人不能喝酒,年轻人在长辈面前不能喝酒等。

随着蒙古族进入黄河流域后,才开始大规模接触中原地区的粮食酒。人们怀着对成吉思汗的敬仰,这些规定在蒙古民族中得到了不折不扣的执行,后来就演变成了蒙古族的饮酒习俗,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了五十年代。近几十年来随着蒙古族人民生活水准的大幅度提高,传统的酒俗才逐渐被打破。

鲜为人知的卫拉特

对于绝大多数而言,卫拉特是一个新鲜的名词。然而对于蒙古民族,“卫拉特”是一个年代久远的称呼,它是清代对西部蒙古各部的称呼。

第三篇:少数民族节日习俗

1、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

2、回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3、藏族: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此外,还有藏历4月15日的萨嘎达瓦节、7月上旬的雪顿节和沐浴节,以及丰收在望时的望果节等。

4、维吾尔族: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

5、苗族:苗年、春节、四月

八、吃新节、龙船节、清明节。

6、彝族:传统节日是火把节。

7、壮族:比较具有民族特点的节日有中元节、牛魂节(又称牛王节)、三月三歌节和吃立节。

8、布依族:传统的民族节日有过大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

9、朝鲜族: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仲秋)五大节日,还有老人节、流头节等。

10、满族:春节、元宵节、二月

二、端午节、中秋节等。

11、侗族:春节、端午、中秋、重阳节等。

12、瑶族:节日较多,有大节日、小节日之分:大节日有盘王节(盘王是瑶族人民的始祖、民族英雄)、达努节(达努,瑶语意为不要忘记,是敬奉始祖密洛陀的节日),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

13、白族:年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渔潭会。

14、土家族:赶年、四月八、六月

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15、哈尼族:主要节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尝新节,一些地区也过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

16、哈萨克族: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

17、傣族:泼水节(即傣历新年)、关门节和开门节。

18、黎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9、傈僳族:过年节、收获节、火把节、中秋节。

20、佤族:春节、播种节(佤历气艾月公历三月)、“崩南尼”、接新水节、取新火、新米节、堆沙节、取新火节、便克节、开门节、关门节、汉历老年、七月半、火把节、中秋节、拉木鼓节等。

21、畲族:春节、元宵节、三月三染乌饭祭祀祖先、清明节、四月八造麦精饭、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祭多贝大王节等。

22、高山族:各地不一,但比较流行的有春节、丰收节。

23、拉祜族:传统节日有新米节、火把节等。

24、水族:端节又称过端,水语叫借端,与汉族春节相似。此外,还有端午节、清明节、七月半、六月六等节日。

25、东乡族:尔德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26、纳西族:传统节日有白沙农具会、龙王庙会和骡马会等。此外,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火把节等。

27、景颇族:主要有新米节、目脑节。

28、柯尔克孜族:有肉孜节、库尔班节和诺鲁孜节。

29、土族:春节、端阳节、二月二等。

30、达斡尔族:春节、二月

二、端午节、农历正月十六的“黑灰日”等。

31、仫佬族:三年一次的“依饭”(欢庆丰收之意)节、春节、走坡(青年男女进行社交的节日)、牛生日节和后生节。

32、羌族:春节、农历十月初一的年节(羌族以十月为岁首)。

33、布朗族:开门节、关门节等。

34、撒拉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35、毛南族:春节、中元、清明节,分龙节又叫五月庙,是毛南族特有的节日。

36、仡佬族:春节和八月节等。

37、锡伯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38、阿昌族: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会街节等。

39、普米族:大过年、大十五节、转山会、尝新节。

40、塔吉克族:肉孜节(开斋节)、台合木兹瓦司脱节(又叫播种节)、兹完尔节(又叫引水节)、巴罗堤节(巴罗堤、即八月)。

41、怒族:春节、鲜花节、祭谷神、祭山林节。

42、乌孜别克族: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

43、俄罗斯族:复活节、圣母圣诞节等。

44、鄂温克族:敖包会、那达慕、米阔鲁、春节等。

45、德昂族: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等。

46、保安族:开斋节(也叫尔德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47、裕固族:因信仰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宗教节日是他们的主要节日。传统节日除“点格尔汗”仪式和定期的宗教节日外,还有春节。

48、京族:最隆重的节日是唱哈节,其他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盂兰节、中秋节等。

49、塔塔尔族:肉孜节、古尔邦节和撒班节(犁头节)。

50、独龙族:卡雀哇(独龙语,皇节之意)是独龙人一年中惟一的节日。

51、鄂伦春族:主要有春节,也过端午节和中秋节。

52、赫哲族:春节、元宵节、“二月二”吃猪头等。

53、门巴族:“达娃觉尼巴洛沙”、“达娃当巴洛沙”和“雀可节”(即望果节)。

54、珞巴族:藏历年、洞更谷乳木节、旭独龙节等。

55、基诺族:特毛且(过年)、新米节等。

第四篇: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壮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傣族: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

侗族:芦笙会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彝族:跳虎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鸡献“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撒尼族:食汤圆

除夕,撒尼语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饭,是很肃穆的。午后,家家门前插上绿树枝,枝上挂一顶草帽。这是无言的告示:请勿入内!不许谈话!就连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声言谈的。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因为过新年必食汤圆。从正月初一起的半个月内,人们纵情欢乐。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民歌对唱、三弦胡独奏,古朴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们伴随音乐载歌载舞。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为的是驱逐灾害,显示人的力量。每年春节初二日午后,农民要把牛牵出来,绕着寨心走几圈,在它的额上戴红布扎的花朵,表示对它一年贡献的敬意。还喂它米饭和肥猪肉,表示对自己亲密伙伴的慰劳。撒尼人从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从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可以发现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道德中美好的东西。

摘自“中华民族网”

第五篇:少数民族婚礼习俗

少数民族婚礼习俗 朝鲜族

朝鲜族十分重视人生仪礼中的冠、婚、丧、葬四大仪礼。青年男女只有举行过冠笄之礼后,才可以选择配偶。托媒说亲也严格按纳彩、问名、纳吉、纳币(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程序进行。亲迎时的仪礼先在女家举行。朝鲜族举行婚礼时,新郎要身穿礼服,接受嘱咐,辞别父母,亲自骑马到女方家去迎亲。一路上,有一位手捧双雁的“雁使”,走在迎亲队伍的最前边。迎亲者到了新娘家,要举行一系列仪式。回族

回族青年男女举行婚礼的前两三天,男女要带上蒸馍、羊肉给女方家送去,叫催妆礼。结婚那天,男言要去车接新娘。新娘要穿红衣服,洗大净,称离娘水。同时,还要请全可人(即父母双全、子女双全、夫妻和睦的人)送亲。送亲宜早不宜迟,把新娘接到门口时,新郎要围着车转一圈,然后将新娘和送亲人迎进大门。有条件的从大门到新房门,要铺红毡或毛毯子,如没条件要由新娘的哥哥(或是舅舅)抱着新娘走进新房,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地的。闹公婆

回族婚礼上闹公婆可算是最热闹的一幕。回族认为:“结婚三天没大小,不耍不热闹”。婚礼上,大姑娘小媳妇可把婆婆抓住,头上簪上花朵,脸上搽上粉,抹上胭脂,穿上红袄绿裤,拉着去迎媳妇,引得满院子里的人捧腹大笑。这时的婆婆,拿出糖果撒在地上,趁姑娘媳妇们争抢糖果之机,悄悄溜之大吉。小伙子们也把公公抓住,脸上涂上颜色,耳朵上挂两串红辣椒,头上戴个破草帽,脖子上挂一个小铜铃,反穿羊皮袄,倒骑毛驴转圈圈,尽情戏耍,逼得公公只好向大家告饶许愿,撒糖果,赠礼品,直到大家满意为止。回族人家结婚闹公婆,图的是个高兴吉利,即使公公是当官的,也得乖乖地由着人们来戏耍,为婚礼增添喜庆色彩。藏族

在藏族婚礼上,来宾向新郎、新娘献哈达。蒙古族

娶亲――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祝颂人,也穿上节日盛装。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娶亲者至女家,先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献碰门羊„„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婚俗,包括订婚、结婚两个阶段,订婚时男方母亲在媒人“艾勒其”陪同下带衣料、砖茶和方块糖拜访女方家长,赠送礼品。关系正式确定后,男方父母根据女方要求送去彩礼,商量吉日,举行结婚仪式。

出嫁前全家男女老幼均为新娘祝福、祈祷。

乡亲们翩翩起舞,婚礼的头一天是见不到新娘的,男女双方均在家与各自的亲朋好友欢歌劲舞以示喜庆。此地盛行陪送丰厚的嫁妆,多则可达两三万元。

出嫁前新娘的嫂子要用餐巾包三个馕在新娘的头顶上绕圈,以祝贺新娘婚后生活平安、幸福,日子富足。然后再将此馕布施于人。新娘一下车就踏在地毯上,由男方邻里四个壮汉抬入洞房。摩梭族

走婚在摩梭语中叫“色色”,意为“走来走去”,它形象地表现出走婚是一种夜合晨离的婚姻关系。以走婚为主要婚姻模式的母系大家庭中,男人女人生活在母亲身边,夜晚才与自己的情人在一起。摩梭男子称自己的情人为“阿夏”,女子的情人则叫“阿都”。走婚的男女情人之间,完全凭感情交往,凭双方情感交流的深厚决定维持时间的长短。一旦感情破裂,离异自由,男子不再走访,或女子不再打开“花楼”房间门,这一婚姻关系即告结束。

摩梭人走婚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阿注”定居婚;一种叫“阿夏”异居婚。不管那种婚俗都得举行一个古老的仪式,叫“藏巴啦”,意思是:敬灶神菩萨和拜祖宗。在女方家举行这个仪式,时间一般在半晚,不请客、不送礼,朋友们也不参加。

下载少数民族的墓葬习俗(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少数民族的墓葬习俗(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少数民族婚恋习俗

    有趣的情书--鲜花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青年男女,常把鲜花当作情书来传递。他们忌讳在长辈或姑嫂面前玩弄花朵。 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时,采取的是一种隐晦的方式。男青年看上了女......

    少数民族婚礼习俗(共五则范文)

    少数民族婚礼习俗 中国有56个民族,如此多的民族自然也有着五花八门的风俗习惯,婚俗也更是各不相同。新人们想了解的话就一起来看一下几个民族的婚庆婚俗吧! 瑶族婚俗 “耍望节......

    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

    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 蒙古族新年 蒙古族的新年在农历正月,过年时大家穿新衣,互相拜贺、献哈达、送礼品。那达慕大会 蒙古语“那达慕”有娱乐或游戏的意思。那达慕大会是一种传......

    各少数民族习俗趣闻

    云南各少数民族习俗趣闻-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

    中国55个少数民族饮茶习俗

    中国 55 个少数民族饮茶习俗 中华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民俗也多姿多采。而饮茶是中华各族的共 同爱好,无论哪个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饮茶习俗。现将我国 55 个少数民族的......

    研究性学习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少数民族春节习俗研究 1.少数民族春节习俗研究——苗族 苗年 苗疆里广大的苗族同胞至今仍然保留着以十月为月首的周代纪年法,每到阴历十月,五谷入仓的苗家山寨一派欢腾。芦......

    少数民族土家族传统节庆习俗

    少数民族土家族传统节庆习俗 土家族的节日盘点 一、年节(春节) 土家族聚居区近邻湖湘楚汉,历代以来受汉文化影响大,又以自己的文化影响汉文化。在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的节庆活动......

    少数民族的节日与习俗

    少数民族的节日与习俗(网友来稿) 类型:免费资源加入时间:2006年4月27日13:14 ------------------ 教学目的 1.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节日是中华......